时间:2023-09-08 09:29:5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房地产开发培训课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3-0250-02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日益突显,并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房地产业一线高素质应用人才的市场需求增加。为此,国内不少高职院校纷纷开设了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培养适合房地产市场需要的房地产类应用型人才,服务于当地经济发展,以满足房地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而房地产经营管理作为高职院校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培养房地产专门人才的一个专业方向,《房地产开发与经营》 课程是其中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的学习,有利于培养高职学生进行房地产市场分析、投资决策分析的能力,以适应房地产及其相关领域各个层面的工作,对于拓宽学生就业渠道也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存在的不足
1.课程地位不明确,教学重点不突出。《房地产开发与经营》作为一门专业课程,在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的教学计划中本课程地位不明确,目标不清晰,涉及内容庞杂,包括房地产市场、房地产开发程序、房地产开发项目用地的获取、房地产开发项目前期准备、房地产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房地产开发项目融资、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市场营销、房地产交易管理、房地产税收、物业管理等。课程内容面面俱到但不深入。并且该课程的内容和其他课程有所交叉。《房地产开发与经营》课程涉及开发过程的建设阶段管理,与《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内容冲突;《房地产开发与经营》课程中的物业管理与《物业管理》课程交叉;《房地产开发与经营》课程中开发项目的市场营销与《房地产市场营销》课程内容交叉。因此,在该课程的教学中容易出现重复讲授、教学过程中重点不突出问题。
2.教学模式基本上以教师为中心、单一课堂教学模式为主。在目前的教学方法上仍然以教师为主导。通过教师的讲解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让学生学习该课程思路清晰,掌握大量的知识和信息,少走弯路。但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对习题、作业等能够得心应手,但碰到实际应用问题却无法解决,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阻碍其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因此,展开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方面的研究对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作用突出。
3.实践教学环节不完善。《房地产开发与经营》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课程,需要培养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必须使教学面向实践。但在《房地产开发与经营》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环节不完善,与企业的合作不够紧密。导致学生理论知识够用,感性认识不足。因此,探讨实践经验教学作为本课程教学环节的作用也有其必要性。
二、解决思路
1.确立课程目标。根据房地产人才应用特点,着手研究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业务要求,在该课程体系中要以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中心,以实用为目的,立足培养应用型人才,满足学生就业和社会需要。基础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突出能力和素质培养,使学生不仅掌握与职业能力相关的必需、够用的理论与实践知识,而且还具备一个房地产人才应有的综合素质。该课程也应成为学生学习《房地产估价》、《工程招投标》、《房地产金融》等课程的基础课程。
2.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开发模式。本课程以房地产开发与经营为主线安排工作内容,将房地产开发与经营划分为房地产市场分析、土地使用权的获取、房地产开发项目的评价、房地产开发项目的报建、房地产项目融资、房地产市场营销、物业管理七个学习情境,让学生以最接近工作实际的方式开展学习,真正掌握实际工作所需的能力,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各个学习情境采用“任务驱动、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融知识、方法、素质培养于一体,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下转252页)
(上接250页)
3.强化课程设计、实习实训环节教学,体现应用型技能培养的教学理念。在实践教学中,使“实践性”教学与“理论性”教学的比例接近1∶1。在整个实践教学过程中,密切与房地产企业、房地产中介公司的合作,建立稳定的融“教学、培训、生产、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五位一体”的重点实习实训基地。如可以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到房地产企业进行实习,熟悉房地产开发的运作过程,协助企业进行市场调研、编制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开发项目的营销策划工作等,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以强化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策划能力、市场开发能力、文献检索能力和技术经济分析能力的培养。
4.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注重学生应用性能力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制定一套能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自主学习,充分发挥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的新的教学方法。在理论教学中,可以运用项目式教学、情景教学等方法,让学生在完成某项任务的同时提高相关技能;同时配合案例教学,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我校准备建设一个水利培训楼,具体的项目方案还在探讨中。针对这一项目,在教学中就可以让学生分组自主设计一个可行性研究报告,将理论知识用于实践,避免单一的理论讲授为主,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着眼于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房地产开发与经营》这门课程的改革任重道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程内容体系、教学方法、实践环节等方面需加以改进,同时应掌握中国房地产的各项宏观调控政策,与理论相结合,适当地补充教材以外的知识,才能让学生系统地运用房地产开发与经营专业知识于实践,适应市场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陈平.房地产开发与经营教学改革探讨[J].科技信息,2008,(4):167-168.
[2] 赵阳.“房地产开发与经营”课程教学方法改革[J].中国冶金教育,2010,(4):47-48.
1 我国房地产开发企业发展现状
1.1 国际经济环境影响我国房地产开发企业
2008年美国的房地产金融泡沫的破灭全球经济进入下降通道,外资寻觅新的增长点通过各种方式参与我国房地产投资,致使我国房地产产能过剩价格高涨危机重重。
1.2 中国房地产开发企业受到国家严格的宏观调控
1.2.1 货币政策从宽松到从紧
过去国家为支持房地产发展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随着房地产市场超常发展,房地产泡沫显现融资结构不合理负债水平高,货币政策从宽松转为从紧。
1.2.2 限购限贷高压不断
在多轮楼市调控效果不理想的前提下,政府加大力度通过限购限贷控房价治通胀。
1.2.3 保障房建设控制总供给
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测算,未来三年每年住房保障投资3000亿元,政府为民生履责房地产市场供给总量由此增加。
1.2.4 成交量大跌以价换量大势所趋
据合房网统计:上半年合肥需求减少2%、投资减少16%,房产市场供应充足但销售面积下跌。房地产商目前最大的难题是如何缓解日趋紧绷的资金压力,继绿地率先采取降价策略之后,越来越多的项目开始降价销售,降价销售是开发商快速回笼资金最有效的办法。
1.3 中国房地产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态势
1.3.1 土地市场竞争越拍越高
地方政府债务的加大进一步推高土地价格上行压力,因此各地“地王”的频现,土地成本升高推动房价升高,房地产业由此产生的泡沫使整个房地产业的风险在上升。
1.3.2 营销领域竞争愈演愈烈
单一分销、两部分销、多分销渠道、品牌营销、差异化营销等等层出不穷。
1.3.3 资金压力越来越大
货币政策进步一收紧贷款的难度增大,房地产行业融资难,资金成本随着加息升级而高企。
1.3.4 人才竞争激烈
人才短缺是大多数房地产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大型企业因高速发展不断高薪挖人,小企业很难留住人才,人力成本逐年上升竞争愈演愈烈。
1.3.5 管理模式落后和僵化是企业成败的根源
结构同质化,重视销售之道轻视客户服务,管理欠科学化规范,观念落后。
2 房地产开发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企业管理规模化精细化不足
2.1.1 市场主体准入门槛不高
房地产市场虽有优质大型房企万科、 恒大、保利、绿地等大企业,但中小企业数量多规模小信誉差实力总体不强,我国房地产开发企业总数约9万左右,以中小企业居多,我国法律要求房地产开发公司最低注册资本为500万元人民币,对资本密集型企业来说门槛不高。
2.1.2 精细化、产业化不足
多数企业精细化产业化不足,多为粗放式投机式经营,无长远战略规划。
2.1.3 发展动力不足
多数企业因缺技术、缺管理、缺品牌、缺持续的盈利能力,发展动力不足。
2.2 高负债经营,蕴藏巨大金融风险
2.2.1 财务状况需谨慎
据调查多数房地产开发企业资产负债率高于70%,已经超过国际公认的安全标准60%,而且不少企业甚至高于这一数据,财务安全风险极大。
2.2.2 资金压力大
银根收缩贷款难筹资市场火热资金压力大增,资金成本高、劳动力成本逐年攀升、材料价格不断上涨,融资是中小企业发展以及生存的瓶颈。基于资金链安全考量以及后期土地储备需要,降价保量势必是一种选择,新的房价拐点可能到来,但形式上也可能表现为暗跌,融资是房地产企业发展的瓶颈。
2.2.3 信贷风险、监管不到位
房地产的资金风险,主要是银行业的信贷风险,政府从宏观角度和全局立场考量调控势在必行,藉此降低或化解信贷风险。
2.3 企业品质意识不强
设计理念不新,同质化标准化较多表现,差别化个性化和品牌化较少表现,设计创新有待加强。
2.4 企业经营管理粗放、不规范
制度建设、团队建设 、流程建设、绩效考核、信息化建设、内部控制水平低,进度控制、投资控制、质量控制效率不高。
2.5 房地产企业诚信问题不容乐观
涉及质量的投诉不断、捂盘惜售、噪音问题、合同违约、面积缩水、物业管理混乱总是等业主投诉政府监管然后再处理,房地产企业诚信问题不容乐观。
3 房地产开发企业管理问题的对策
3.1 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做大规模,整合行业优势资源
3.1.1 产业链整合、联合开发、资本重组
加强上下游产业链调研、整合产业链资源优势,做大做强主业之外吸收上游设计、监理、咨询以及下游的建筑安装装饰的优质企业。恒大集团在本次调控中弯道超越,2011年销售仅次于万科居全国第二,先后收购了如深圳建设集团在内的产业链高端企业,为下一步扩张积聚力量。兼并重组,利用物业的组合规避风险。适当的兼并重组、多元化以及转型,现在的转型就是从过去土地运作为主的环节,转向品牌运作的环节。商业模式的创新,开发商―制造商―投资商,管理是核心。通过兼并重组做到规模制胜,本轮调控中国内房地产企业总数由9万变为8万,兼并重组是做大做强提高竞争力的不可或缺的途径。一如当年的家电业百花齐放,经过若干年的市场洗礼,如今大家知道的也只有为数不多的几家品牌。中小房地产业还应该走联合开发、合作经营、集中和规模化道路,不仅提高其防御风险的能力,而且可以借助规模效益优势,为企业筹集到更多的开发资金。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整合可以通过资产重组,让一部分有实力的企业借助资本市场,通过资本运作,以控股方式组建紧密或松散的企业集团,通过横向联合增强企业的资金实力,或是通过垂直联合来延伸企业的产业链,也可以鼓励有实力的企业集团采用兼并中小企业的方式实现规模效益,获得由规模扩大带来自身成本的降低、共享技术、管理经验、市场信息等资源,企业通过发行公司债券也是一条比较好的途径,通过透明规范运作也能提升房地产企业并购。
3.1.2 主动让利销售,回笼资金
加快资金回笼,拓展融资渠道,适当放缓节奏,理性开发以待后市,向三四线城市扩张,逆市中寻找新的增长点,更科学的管理,更人性化的营销,比如碧桂园率先在全国范围内降价,名利双收做有责任感的企业。
3.2 通过项目资本运作吸收社会游资参与,减少负债资金风险
3.2.1 对外项目化运作,整合社会资源、合作共赢
成立项目公司,利用各自资金、土地、品牌等优势合作共赢,进一步吸收社会资本参与以达到以小博大共同发展,减少企业负债率以及财务风险,通过联手、共享品牌,以求利益最大化。
3.2.2 对内成本为先,加强管控
学习美国西南航空公司以低成本经营作为其经营战略和竞争优势,采用高飞机转场率和高负荷工作量来降低成本。我国中小房地产企业的可据此在调查市场需求后设计标准户型、批量生产。在住宅市场,不与大公司正面交手,专门寻找被忽略的潜在市场,锁定客户群,低成本、高效率运营,开发适合自己的商业模式,将房地产实体产品进行系列化、通用化、组合化、模块化设计,合理简化产品与部件品种规格,通过批量采购降低成本。加强过程控制和决算控制,土地市场加大区域投资规模减少转场率节约管理费用,加快开发规模、提高开发速度。
3.3 重点塑造品质,提升房地产企业竞争力
3.3.1 品质内涵包括品牌和质量
质量树品牌、诚信立伟业品牌综合塑造可以通过品牌身份识别、战略规划、个性塑造、定位、核心价值界定、知名度打造、美誉度提升、忠诚度培育、联想建设、延伸、形象更新、国际化、整合传播、保护与危机管理、体验等步骤。
3.3.2 房地产企业品牌的塑造-工程设计创新
控制设计进度、加强设计审查、做好设计优化、施行精品化战略、标准化战略,加强设计创新、注重环保、节能减排、智能化的植入,针对2008地震危害加强抗震设计、提高抗震设防标准,减少结构性损伤提高建筑设防等级,设计理念超前确保设计的可靠性、先进性、科学性、合理性。不断学习国外先进的设计理念、设计风格。融古今中外之长为我所用,考虑结构耐久性加大钢材含量,社会效益将在更长的时间里显现,做负责任企业打造品牌从设计开始。
3.3.3 房地产企业质量的打造-工程管理创新
优选施工队伍,特别是好的项目经理团队更是重要,加强全过程控制采取旁站、巡视、抽检等多种方式确保施工工序质量,材料设备加强报验及见证取样送检确保材料质量,在人员、材料、机械、施工方法、作业环境等方面全程控制,确保工程质量始终处于受控状态。
3.3.4 房地产企业质量的后延-服务创新
房地产消费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既需要售前宣传又需要售后服务,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展开和购房者要求不断提高,延伸产品越来越成为竞争获胜的重要手段。以房企客服标准化为例,既需要技术标准,又需要管理标准,还需要工作标准。如对房屋有可能发生的质量缺陷进行处理的技术规范,房屋使用维修规程,对客服及客服提供可能产生的问题进行处置的技术规范;房企客服管理通用标准,房企客服三包管理标准,房企客服的客户管理标准,房企客服评审管理标准;客户服务部门职责标准、客服人员素质标准、客服人员岗位标准等都需要不断创新。知名企业万科的物业做得精细扎实、无微不至、服务贴心。
3.4 管理方法创新,提升房地产企业管理能力
3.4.1 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的创新
管理组织结构创新需全员参与重在基层,把问题和矛盾解决在基础阶段,避免信息传递失真、降效。合同管理、采购招标管理、财务管理、营销管理、成本管理等等施行标准化管理,利用标准流程、制度建设系统的数据库、指标库、动态控制及时更新,运用先进的网络计划组织优化、不断创新。
3.4.2 房地产企业信息化
房地产企业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强大功能,通过对企业内外部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广泛利用,不断提高其决策、开发、经营、物业管理的效率和水平,进而提高房地产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房地产企业通过实现信息化,可提高其产品的科技含量(如数字化小区和数字家居),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可促使房地产企业的组织结构、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更加合理,从而增强企业的应变能力;可进一步整合房地产企业的各项资源或生产要素,使其在一定技术条件下达到他们最佳结合,从而大大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率和管理效率;可使房地产企业应用快捷的信息交流平台跟踪先进科技成果,从而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采招管理、合同管理、工程管理、售后服务管理,引入信息化模块化标准化统一平台,在吸取一流企业管理模式、管理经验的前提下优化标准规范管理。房地产信息一体化管理平台建设是企业做大做强后标准化建设管理的必然之路,它解决了信息孤岛效应,减少了信息传递失真,增加了决策的及时性、准确性。目前在万科、恒大等知名企业运用,亟待推广普及。
3.4.3 建立学习型组织,不断增强创新能力
通过建立 QC小组,专题研究核心技术问题,解决专项方案,不断总结先进生产经验,扬长避短不断攻关攻坚,在技术领域及管理领域不断提高。
3.4.4 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提升房地产开发企业竞争力
建立好企业的培育、引进、留住高水平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机制,一方面设计合理的薪酬,另外尊重和发挥个人价值激发个人潜力以及自由的个人发展空间可以吸引和留住人才。企业可以积极与有关部门、高校、科研院所合作,组织形式多样的企业人才培训,提高员工的技能和业务素质,为企业培育一批业务、技术和经营管理三结合的复合型人才。一方面加强社会招聘选拔一流人才,同时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施行监管分离也很重要。
3.5 建设和发展企业文化
建设房地产开发企业文化,以人为本。首先建立企业文化建设小组,其次提炼和强化以企业精神为灵魂的核心价值观念体系,再导入企业形象大力发掘宣传企业核心文化。打造适合的企业文化,营造良好的企业发展氛围,管理层对员工的支持、参与一线员工的工作,团队合作、无缝配合、高效协作,加强交流、充分沟通,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员工和企业共同发展。
4 结束语
面对当前国内国际环境,我国房地产企业发展形势严峻,只有加强管理不断创新,才能使房地产开发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方自虎.《建设工程合同管理实务》[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4
[2]姜卫杰.《建设工程施工管理》[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1
[3] (美).丹尼斯・迪帕斯奎尔.《城市经济学与房地产市场》[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7
[4]余宏.《房地产经济学》[M],人民交通出版社,2008-01-01
[5]叶檀.《中国房地产战争》[M],山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10 月第1版
[6]郎咸平.《标本:地产领导者领先之道》[M],东方出版社,2006.1.1
[7] 乔治 罗斯.《美国房地产大亨唐纳德・特朗普的投资课》[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10.2
[8]张毅. 《工程建设前期筹划》[M] (第二版), 同济大学出版,2003.9
[9]波特.《竞争论》[M],中信出版社,2003.1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房地产行业是对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专业毕业生应用能力尤为重视的行业,如何对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加强专业实践教学,是目前开设该专业高校所普遍关心和进行深入思考的问题。独立院校由于发展时间短,在实践教学方面欠缺,导致学生应用能力优势不够,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不强。本文针对独立院校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实施进行相应的研究。
1 独立院校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社会对独立院校认可度尚待提高,实践教学未从校企双赢角度进行设计
目前社会对独立院校认可度尚待提高,在校企合作方面企业更愿意与一二本高校建立合作,因此独立院校对企业吸引力相对较弱,实习基地建设和维持困难。要增加对企业的吸引力,就必须从双赢的角度进行考虑。目前独立院校与企业的合作,大多数还是迫于应对学生实习等原因的单方面有求于企业的行为,而对企业的回馈仅仅是校企合作实习基地挂牌,对企业吸引力并不大。房地产行业是资金密集型企业,对人员的专业能力要求相对较高,真正放手让学生实习的岗位非常有限,而相对某些行业来说实习生实习工资低廉的优势,其对于房地产企业来说并没有吸引力;同时学校因为经费制约也不可能在实习费用方面作较大的投入,因此房地产企业管理者并不热衷于仅仅是建立实习基地这种类别的简单合作。
1.2 课程设置与专业结合深度不够,教学与实践空间有待扩展
目前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尚存在专业特性结合不够的情况,比如某些院校基础课开设了会计学、财务管理、金融学、项目管理等学科,虽然有教学资源的共享的优点,但是这些课程的针对性并不强,对于房地产专业的结合深度考虑不够,学生通过学习并不能解决房地产开发中的具体问题,使得企业对毕业生使用中存在“貌似什么都懂,实质上并不能沉下去做事”的感觉。
1.3 教师教学与行业实际脱节,行业实战能力有待提高
由于房地产行业对人才实践应用能力要求较高,因此对教师的要求也相应有所体现。据统计数据显示,目前高校房地产专业教师具有实践经验或有房地产相关资格证书的仅占10%左右,更不要说有扎实的企业实战经验。独立院校由于发展时间不长,人才积淀不够,教师队伍年轻、职称结构偏低,师资力量相对其他类普通高校明显较弱,教师实践教学经验欠缺。而个别院校由于教学和科研任务重,考虑到为了不影响教学和科研工作,干脆明文不支持教师到企业兼职或者挂职,也不鼓励教师花费较多精力与企业横向合作。这使得教师缺乏行业实战的平台,与行业实际脱节严重,势必会造成学生能力难以达到行业实战要求,不利于毕业生就业后顺利地开展工作。
2 独立院校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实施途径
2012年1月10日,《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文件的出台,高校实践教育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凸显,独立院校应积极探寻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实施途径。针对前述问题,应考虑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拓展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实施途径:
2.1 在双赢的前提下整合资源,进行校企合作
(1)利用行业协会、构架校企合作平台。学院作为理事单位或者顾问单位加入相关行业协会,参与协会活动,通过为协会和企业提供一些无偿的咨询服务来深层次地联络感情;也可以协会和学院的名义共同开展一系列研讨会,邀请学界专家、业界专家和企业高管参与研讨;针对行业协会工作内容,设计开展针对地区行业及代表企业的专题研究。通过这种“先付出、再合作”的模式,逐渐增加对学院的认同度,为进一步合作打下基础。
(2)利用学院学科研究优势、激发企业管理人员效用。在企业认同度逐渐增加的情况下,学院要充分利用学科研究优势,在宏观层面和执行层面为企业提供咨询解惑。针对企业高管可开设讲座或研讨专题,为企业提供借鉴经验的同时可以展示学院的专业研究深度;邀请来自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作为学院的客座教师。
(3)利用企业生产经营周期、提升学生实习实训效果。学院要在尊重行业的运行周期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实习,让企业认同与学院建立的实习基地实质上是企业的人才后备基地。如项目市调定位阶段、开盘阶段、交房阶段等,是企业急需用人的时期,这时候学生进入企业顶岗;平时参与客户跟进与管理、项目市场反馈调查、项目推广、报建等基础性工作,让实习基地真正变成企业人才后备基地,真正达到学生增强实践能力、让企业受惠的目的。
2.2 在提升专业应用能力的宗旨下,拓展教学与实践空间
(1)课程设置注重专业结合深度、实践教学注重应用能力培养。开设有专业特点的课程,如房地产会计、房地产财务管理、房地产投融资实务、房地产项目管理等课程,同时还应将课程与实践实训紧密结合。实践教学中采取房地产经营管理沙盘及根据房地产运行流程补充的一些内容进行模拟经营,让学生了解房地产项目完整的周期流程;重点应用领域采取实训方式,如销售、市场调研、可行性研究、策划等,学生分组按团队进行。
(2)实习实训注重行业特点、灵活确定实施时间。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寒暑假自行参与一些行业活动;根据行业特点组织实习实训,例如金九银十和春节期间的开盘、开盘前后的密集性客户服务及售后手续跟进、春秋两季的房交会、交房等都是学生了解行业的极佳时期,学院可以有针对主动地与企业接洽,组织学生进入企业进行实习。
(3)专业素质培养注重形式拓展,将专业大赛、资格认证纳入培养体系。可以根据培养内容和课程设置情况,组织一些房地产专业大赛,如:房地产策划师大赛、规划品鉴家大赛、经纪人风范大赛、房地产案场管家大赛、投资拓展金点子大赛等。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行业资格认证要求,使学生毕业时能够达到一些基本的执业资格,如:房地产策划师(员)、房地产经纪人、房地产助理估价师、物业管理师(员)等,鼓励学生在校期间考证,教师在授课时应将相应知识纳入讲授内容。
2.3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实践能力
(1)“引进来”——师资队伍广义化。广义化的师资就是教师来源不仅仅是学院自身培养的教师,而且还包括来自企业管理人员、行业专家、学者、房地产律师、合作院校教师、政府公务员等,这些人员作为学院的外聘客座教师,可以采取邀请开设讲座、或者成立团队共同承担一门或者几门课程的教学,也可以指导实训和实习。借助这些外聘客座教师丰富的实践经验,可以弥补房地产经营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能力的不足,扩展学生的眼界,同时也可以给学院在职教师提供实践教学借鉴经验。
(2)“走出去”——在职教师实战化。一方面有计划分期外派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另一方面成立行业研究工作室或者注册咨询公司,积极争取与企业的项目合作、或者争取研究课题。同时也可以吸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项目或者课题,让学与教、理论与实践通过实际操作来得到巩固完善;另外通过鼓励教师考取行业资格证书,使教师切身了解行业执行资格要求,有助于有针对性地教学以帮助学生在校考取相应资格证书,同时也有助于面向企业提供针对企业人员的考证培训工作。
3 小结
提高学生专业应用能力的培养是社会和房地产行业越来越凸显的要求,也是教育部和高校越来越关注的问题。而独立院校通过与企业的双赢合作、拓展现有的教学和实践空间、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这三个方面的工作,能够提升办学核心优势、提高社会对其培养人才接受度的关键,实现学院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引言
随着房地产服务性行业的迅速发展,中国房地产行业逐渐向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发展,服务内涵逐渐趋向丰富,管理水平得到了较大提高,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目前国内房地产经营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如管理尚不规范,服务质量不到位,部分房地产企业从业人员素质不高、职业道德不强、服务不规范,从而导致了工作开展困难、企业效益差。为贯彻落实住房城市建设部等部门《关于加强房地产中介管理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意见》(建房[2016]168号)精神,鼓励中介从业人员参加职业资格考试,接受继续教育和培训,不断提升职业能力和服务水平。房地产行业迫切需要现代职业校企合作育人机制“二元制”人才培养新模式,来进一步提升劳动者技术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这些政策法规,为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专业“二元制”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支持和职业环境。因此,根据高职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专业的人才需求特点,设计相适应的高职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专业“二元制”培养课程体系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二元制”职业教育的内涵
“二元制”职业教育是指青少年既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和与之相关的专业知识培训,又在职业学校里接受职业专业理论和普通文化知识教育,这是一种企业与学校配合,实践与理论密切联系的职业教育制度,目的是培训具有较高职业素质的专业技术工人。它最主要的特点是企业承担了其中大部分的经费和主要责任。接受“二元制”职业教育的学生在企业接受培训的时间要双倍甚至更多于在职业学校学习的时间。企业是实施职业教育最重要的场所,学生们在企业里的身份是学徒。
二、高职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专业“二元制”培养课程体系设置目标
高职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专业“二元制”培养课程体系的设置要以国家高职教育的要求为指导,以就业为导向,以专业能力为核心,以岗位要求和职业标准为依据,以满足企业需求为导向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工作新机制,以“招工招生一体化、企校主导联合育人”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具体目标是:
(一)以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构建课程体系
高职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专业“二元制”模式主要是培养房地产企业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够利用所学的房地产经纪、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等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从事房地产经营与管理或相关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该专业能否实现上述培养目标,关键在于能否构建起反映这一本质特征的课程体系。因此,人才培养目标是构建课程体系的依据。
(二)以工作岗位和职业资格要求为依据确定课程标准
高职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专业“二元制”培养课程标准要结合企业岗位和职业资格要求,学生通过在校企的三年学习和学徒,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而且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又能顺利获取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
(三)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确定课程方向
现代高职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专业“二元制”培养课程体系必须从整体出发,以职业岗位能力的素质培养为核心,突出工作过程在课程框架中的主线地位,按照实际工作任务和工作情境组织课程,构建职业通用能力、专业核心能力和职业拓展能力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应包含课程目标、课程理念、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环节。开发高职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专业“二元制”培养课程体系要对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业务的具体过程进行全面了解,应依据工作过程中的主要岗位划分专业方向,设计课程体系。
(四)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为主线确定课程设置
根据企业对岗位和能力的要求,把职业资格认证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之中,把专业基本知识渗透到专业实习、专业技能训练过程中,将证书考试大纲与课程标准相衔接,从而构建“工学交替、能力递进、企业参与”的校企合作教育方式全程化的“二元制”人才培养方案,全面提升学生技术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
三、高职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专业“二元制”人才培养方案
(一)招生考试办法
招生对象主要为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的在职员工。企业和学校共同作为培养主体,由企业和学校提出招生对象、专业、规模等需求;由省教育主管部T授权有关高等院校,采取“文化综合知识考试+专业基础考试与岗位技能测试”相结合的考试办法,单独组织考试和录取,开展专科全日制学历教育为主的人才培养。职工进入企业后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选拔出学徒班,并在学校和企业完成学业,形成职业院校教师、师傅、学生(学徒)共同参与的“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
(二)培养模式
以企业与学校二元主体、学徒与学生二元身份、师傅与教师二元教学、企业与学校二元管理、企业与学校二元评价、毕业证与职业资格证二元证书、全日制与非全日制二元学制为主要特征,以全面提升劳动者技术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为主要目标的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
(三)教学方式
采取“校企双主体、工学一体化”教学方式,校企对接技能岗位要求,共同制定并实施人才培养方案,由企业与学校采取校企双师带徒、工学交替培养、集中与分时授课等模式共同培养学徒,主干专业课合作企业参与率达到100%。学校应结合企业生产管理和学徒工作实际,采取弹性学制,实行学分管理。允许学徒合理安排时间分阶段完成学业。
(四)课程体系
适应岗位需求,对接职业标准,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专业教学计划,共同研究整合专业基础课、主干课、核心课以及技能实践课,共同开发融合专业知识、安全操作技能、生产规范、职业素养于一体的教材、课件等,形成适应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
(五)实训环节
企业要为学徒提供符合产业发展最新技术和技能岗位最新要求的实习实训环境。学校、企业共同研究制订实习实训计划和教学大纲。按照国家职业资格考核要求,制定岗位实习实训考核标准,探索建立实习实训标准动态更新机制。积极推动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以提高学徒职业能力为中心的团队式、项目式实习实训模式。专业课程实习实训运用真实任务、真实案例教学的覆盖率达90%以上。
(六)考核机制
建立以学徒自我u价、教师评价、导师评价、企业评价为核心的学徒学业成绩考核机制,校企共同制订学徒管理、教学管理、质量监控、教学实习安全责任、学分制管理办法和弹性学制管理办法等制度,从制度上保障项目实施;积极构建学徒班第三方评价考核办法,将现场考核与职业资格证书考取相挂钩,由行业、企业的能工巧匠和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对学徒岗位技能进行达标考核,课程合格即获取房地产策划师、助理市场营销师等职业资格证书。
四、高职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专业“二元制”培养课程体系的构建
高职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专业“二元制”培养课程体系的构建,在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下,由职教专家、企业与学校、教师与师傅共同参与,按照“岗位资格标准”,结合本专业就业需求和岗位能力培养,形成了基础素质、职业岗位能力和和综合实训等模块为主要特征的适合房地产专业“二元制”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
(一)基础素质模块
基础素质课程是为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服务的,开设基础素质课程使学生了解房地产经营与管理的相关基础知识,以便于以后各部分内容的学习。基础素质课程包括房地产基础知识、行业透视、经纪人职业素养、门店接待、经济学、统计学和管理学等。
(二)职业岗位能力模块
职业岗位能力主要是专业核心能力和专业拓展能力两个方面的培养。
1.专业核心能力对应课程。包括房地产营销与策划、房地产金融实务、房地产合同管理、房地产开发与经营、房地产法规、房地产市场营销、房地产经纪实务 房地产估价技术等课程。
2.专业拓展能力对应课程。包括企业沙盘模拟经营、广告营销、商务谈判技巧、客户纠纷处理、商务礼仪、团队建设等课程。
针对以上职业岗位能力对应的课程,按照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理论课程教学;制定独立的考核标准单独考核课内实训课程;根据能力、技能培养规律,合理安排实训进程,使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三)综合实训模块
在综合实训课程建设中,坚持以专业课为主体,以技能培养、实训操作为重点;以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达到岗位合格为目标。贴近工作实际,强化能力培养。结合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专业的发展状况及趋势,以及本地区对人才的需要情况而设立综合实训课程,有针对性地完成就业上岗的培训,为就业上岗做好充分准备。综合实训课程包括入学教育、军事训练、校内实训(包括房产交易实训、房友软件操作实训、交易过户实操等)、企业轮岗实训(包括门店接待实训、面对面销售实训、客户纠纷处理实训等)和毕业论文等。
五、结束语
高职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专业“二元制”培养课程体系的构建,改进了高职校企合作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以知识理论逻辑为导向的不足,结合“二元制”职业培训教育理论,对职业基础课、职业技能课、职业延展课以及集中实训课进行整合,形成适应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专业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专业“二元制”培养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开发要有一定的“弹性”, 使教学内容能随着社会发展和市场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变化而变化,这样才能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育人机制,推动建立以学校、企业二元主导的现代学徒制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福建省教育厅等五部门关于实施“二元制”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的通知(闽教职成〔2016〕10号)文.
[2]王平安.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培送”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职业教育论坛,20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