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责任审计研究范文

时间:2023-09-08 09:29:5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经济责任审计研究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经济责任审计研究

篇1

一、经济责任审计模式的理论基础

充分了解和掌握经济责任审计的理论基础,对于提高经济责任审计模式运营效率,对提高审计项目质量,提升审计价值,减少工作中不必要的风险和损失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就经济审计模式的原则、特点、关键点等理论基础进行分析和研究

经济责任审计与其他审计一样,在模式的制定、实际运行、评价以及其他各个环节中都需要遵守《审计法》、《审计实施条例》等相关法规条例;其次,经济责任审计还需要遵守公正原则、重要性原则、谨慎性原则以及实事求是的原则,也只有这样才能为经济责任审计模式的高效运行奠定良好的基础,使其价值实现最大化。

相比其他形式的审计,经济责任审计有其自身的特点和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四点:第一,审计目的特殊性。经济责任审计是审计监督与干部监督的结合,是为制约和监督权利运行服务。第二,审计对象特殊性。经济责任审计对象为由人而事,这种由特定人的任期来界定审计的范围和事项,在审计的过程中需要将人和事进行有机的结合。第三,审计程序特殊性。经济责任审计立项时,审计机关会在征求干部监督部门意见后列入项目年度实施计划;组织召开由干部监督管理部门和审计机关共同参与的审计进点会,被审计者在进点会上要对任职以来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和廉政建设情况进行报告,并由参加会议的被审计单位人员进行现场测评;审计项目实施结束后审计组会征求被审计者的意见;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要报送干部监督管理部门。第四,审计内容特殊性。经济责任审计内容要沿着财政资金走向,更多关注“三重一大”事项决策程序合规性、决策内容合法性及决策结果效益性,关注对下属单位监督职责履行情况。

由上述对经济责任审计原则和特点的分析和研究可以发现,经济责任审计模式的构建和运行的关键点就是在掌握经济责任审计的原则和特点,结合各地实际,确保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高效运行。

二、研究经济责任审计模式的必要性

之所以要研究经济责任审计模式,一方面对于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强化领导干部监督管理,推进依法行政、建立法治政府等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是由于现阶段我国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还需要不断完善。具体来说就是,通过相关的调查研究发现,现阶段我国经济责任审计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经济责任审计缺乏相关的计划和管理。对基础审计机关来说,每年审计项目计划中法定项目、省(市)定同步项目占50%左右,余下的就是经济责任项目。若年度中领导干部人事有所变动,经济责任项目计划也会随之改变,难免影响审计监督的效力和审计项目质量。

第二,审计评价质量不高。尽管各地都出台了完善审计评价体系及办法,但在实际操作中还是受审计人员惯性思维影响,没有正确辨别经济责任审计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异同,评价还是围绕着单位财务收支合规性,没有将违反决策程序造成重大损失浪费以及个人存在的违规违纪等问题作出正确评价,且评价用语不够准确规范。也有些将被审计单位的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等内容纳入评价,审计评价随意性较大。

第三,准确界定责任尚有难度。虽然相关《规定》、《实施条例》等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作出具体解释,但在实际操作中准确界定每一项责任尚有一定难度。有些问题既可以定为直接责任,也可以定为主管责任,有些问题可以定为主管责任,也可以定为领导责任,造成不同审计人员对同一问题定责结论就会不同,增加审计风险。

第四,审计结果运用成效微弱。由于干部人事工作的特殊规律,有些地方干部管理部门在提拔、任用干部时,对审计结果未能充分运用,审计成果的转化作用难以充分体现。

三、经济责任审计模式研究

由上述的分析和研究可以发现,研究经济责任审计模式是一项十分迫切和必要的工作,所以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和相关的调查研究从经济审计的计划管理、评价体系、责任界定及成果转化等四方面对经济责任审计模式进行了研究,具体内容如下所述:

第一,搭建审计项目计划管理模块。一是建立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电子数据库,具体内容除了基本信息外,还要将以往年度审计开展情况、问题审计整改落实等信息输入数据库。二是通过与其他审计项目电子档案结合,整理出问题归集库,为项目计划的制定提供重要依据。二是建立分类轮审制度。根据被审计者经济管理权限和财政资金使用规模的大小,对被审计者实行分类轮审审计管理制。针对不同的审计对象,可采用不同的审计频率。三是在制定计划时要坚持量力而行原则,充分考虑审计资源,可以将经济责任审计与专项审计调查、部门预算执行审计及财务收支审计等项目相结合,避免同一年度同一单位重复进点审计。

第二,建立完善审计评价体系。一是要修订有关制度规定,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引领作用。对照《规定》要求,分析和研究当前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细化和完善有关办法,使之更具操作性。要坚持定量与定性相结合,探索建立分类别、分部门相对规范的经济责任评价体系,切实提高审计责任评价的客观性、公平性和科学性。二是围绕领导干部履行“四权一廉”,完善经济责任审计的界定标准和审计评价体系,其中要针对不同类别的领导干部,突出各自的审计评价重点。三是坚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借鉴和吸纳联席会议各部门考核评价标准和意见,使审计评价更加全面和规范。

第三,编制定责实务指南。经济责任是由领导干部行使经济职权过程中产生的,这就要审计机关正确判断领导干部该应承担的责任是经济责任还是非经济责任;根据领导干部的职责分工,充分考虑相关事项的历史背景、决策程序等要求和实际决策过程,以及是否签批文件、是否分管、是否参与特定事项的管理等情况,依法依规认定其应当承担的责任。同时,要分清是领导干部主观因素还是客观因素而造成的失误而应承担责任。根据以上界定步骤,结合近年来审计所发现的问题,制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定责实务操作指南,将哪些问题列入定责范围、应承担哪种责任、责任认定的审计取证要求等编入指南,供审计人员参考。

第四,搭建提高审计成果平台。审计机关要做好经济责任审计宣传工作,提高社会公众对审计工作支持率,同时要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及时让有关领导和部门掌握,促使党委、政府在任用干部时,把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作为一项重要参考依据。同时,审计结果报告应作为一份不可缺少的内容进入干部档案。建立经济责任审计整改工作考核制,促进被审计人员和单位整改纠正问题,对整改工作不重视或整改未到位的接受社会监督。

四、结束语

总之,探究和分析经济责任审计模式不仅能够使目前存在的问题得以有效的缓解,而且还可以不断的强化领导干部监督的手段,完善既有的监督管理机制,促进新的干部竞争机制的形成。同时有利于强化领导干部的责任意识和廉洁从政意识,进一步推进公共行政管理与公共财政管理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由此可见,研究经济责任审计的模式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所以根据实际发展情况不断的研究和完善我国现有的经济责任审计模式是审计机关一项长期工作任务和努力方向。

篇2

一、经济责任与经济责任审计

经济责任指的是针对企业资产保值增值运用,资产负债及资产损益情况真实属性和财务收支合法合规性、经营管理制度及其他相关制度等方面,企业法人所应负担的对应责任。而经济责任审计指的是针对企事业单位其法定代表人所相应履行责任的审计。其目的在于理清企事业单位各部门单位的责任对应,并为经济监察和人士机关及相应的考核部门提供相应的参考。

二、现行经济责任审计过程及制度的问题

我国经济责任审计在取得较快成长的同时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详析如下:

(一)不健全的审计制度影响其权威性

迄今为止,我国尚缺乏经济责任审计的具体操作规程,以规范其工作的具体细节,也因由此,广大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缺乏同意可以借鉴的标准参考,从而间接影响审计结果及对受审单位,特别是相关人员评估的主观性偏差甚至意见分歧,均对经济责任审计的权威性有所影响。

(二)受传统审计影响较大

经济责任审计由于受传统审计观念影响较大,往往在业务操作中将审计重点设定为传统审计的类似项目,诸如财务支出及资产流动性等,而对领导或法人代表任期内所涉单位资产变动的全部活动则有所忽视,这就给经济责任审计造成一定程度的片面性;而同时,经济责任审计所依赖的国家经济法律法规对于审计的规定也较为“粗线条”,使得对应的审计结果及建议存在笼统概括的弊端。

(三)审计队伍操守与素养有待提高

经济责任审计的人员方面也是牵制其发展的重要因素,现有经济责任审计队伍构成中,具有复合专业背景的从业人员较少,大多仅有的单科专业知识不足以应付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而引致的多元经济责任审计问题,特别是在面临涉外受审单位的审计任务时,我审计人员往往因复杂的外国经济社会法律事务而显得手足无措,另外,国内经济责任审计行业存在一定程度的人员职业操守问题,其有待提高的职业道德对其在执行经济责任审计这一重大任务时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三、经济责任审计改进的对策建议

(一)明确并坚持经济责任审计根本原则

笔者认为,搞好经济责任审计首先应厘清审计的根本原则,即审计凌驾于责任人之上。明确“审计在前、离任在后”的原则是经济责任审计的根本前提,也是加强审计结果落实的有力措施。具体的做法是,在审计实务中,以审计报告结果为界确定领导干部的离职与否,换言之,若审计结果不明是不能有原职位的新任命人事。这不仅有助于审计结果的有力实施,也为即将离职干部一个明确的经济责任审核终了结果及用人单位人事聘用的客观化,同时还为离职干部与信任继任者的顺利交接提供合理空间,而审计结果的充分利用也在客观上促进了审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调动。

(二)完善经济责任审计监管规范

根据现有经济责任审计问题,中央明确指出并规范其在对象、环境和任务要求方面的制度性规范和法制化制约,以促进经济责任审计在其行为方面的规范性提升。笔者认为应严格按照中央五部要求对关经济责任审计实施动态监管,并从全党全国全局出发,从基层抓、从源头落实,并在条件成熟时,出台经济责任审计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三)借助工作、技术辅助和人事创新、提升审计效率

面对现有经济责任审计问题,不少业内人士提出以增加审计队伍编制来解决,是不现实的。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前置审计工作,做足审前调查这一明细工作,并且借助计算机辅助等先进技术以提升审计工作效能。现有经济责任审计队伍构成在我国主要是以国家公务员身份,保证了审计力量在政治上的先进性和觉悟,但业务素质和专业技能并未有明确要求,这就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深入开展带来一定困惑,而相较国外先进审计制度国家,其审计力量有比我国更为专业和严格的准入要求,为此笔者认为在未来一段时间可尝试引入职业从业人员并强化在职人员培训,并充分结合审计力量的社会来源部分,以特聘方式引入专门而必要的审计人才以不断增强我审计队伍整体力量。

(四)明确并规范审计全流程

明确并正规化审计流程,按照纪检机关部门或国资委等机构出具领导干部,明确审计组织组成和必要的人事回避,基于审前调查确立实施方案、详细步骤,在下达指令机构的相关派出人员参加审计的前提下进行严格科学的审计,并对结果进行严密的归档;审计过程严格遵守关键相关性和重要性筛查、充分依据和必要对象的谨慎审计原则,针对受审单位固有风险、预测风险的科学评估和重点监控,以六级复核严格控制并落实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与结果,结果反馈上坚持客观公正,统筹全局的工作规范;最后,应严格执行审计结果的领导机关、受审单位的全部送达、归档,以便于其针对受审对象的进一步评价,调整。

总而言之,经济责任审计关系到一国经济运行的整体,也与各受审单位的正常高效运转密不可分,从制度规范、队伍建设和过程控制入手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建设将助推其进一步深化发展和前进。

参考文献:

[1]苏明.财政理论研究[M]. 北京: 中国审计出版社, 2001

[2]李金华.审计理论研究[M]. 北京: 中国审计出版社, 2001

[3]刘小红.经济责任审计存在问题与机制创新[J].发展研究, 2005, (6): 73

[4]郑晓元.论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时代经贸,2007(5)

[5]吴昊洋,刘静.经济责任审计实务问题探讨[J].财会月刊,2009(9)

[6] 胡梦月.对经济责任审计中几个关键问题的思考[J].中国审计,2003, (8)

篇3

二、经济责任审计中的心理剖析

审计心理学主要包括了两方面:审计主体心理学和审计客体心理学

(一)审计主体心理

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审计主体心理主要是审计人员的心理。因为个体的差异,所以不同审计主体的心理特质是不同的。有一些学者对审计主体心理做了研究,将审计主体的心理分为三个方面:审计人员的知觉和个性、审计人员的动机、审计人员的态度。审计人员的知觉代表了审计人员对审计对象的反映程度,这种反映会影响到最终的审计监督。审计人员的个性是在生活中由于环境等因素影响所形成的一种稳定、带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表现,所以不同的人员个性会对审计结果产生重大影响。审计人员的动机,是推动审计人员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因素,当需求和目标结合起来,就形成了审计人员的动机。所以,要保持好审计人员的客观性,将审计人员的需求和目标有机结合,使审计动机得到最好的发挥。而审计人员态度表现为对审计事件的自身内在感受及情感,是长期形成的个人道德观和价值观的体现,它决定了审计人员的行为和方式,关系着审计的成败。

(二)审计客体心理

审计客体心理也特别值得我们研究。以往的研究将审计客体心理主要分为下面几类:积极心理、应付心理、防范心理、厌烦心理、侥幸心理、畏惧心理。不同心理状态也会导致审计客体产生迥异的态度。积极心理表现为接受经济责任审计者在审计中积极配合及热情支持审计人员工作。这种心理表现主要是由于被审计者内心的坦荡,并充分理解审计工作。应付心理表现为被审计者不配合也不阻止审计工作,这种心理表现主要是因为被审者认为自己在工作中并无大的纰漏,同时对审计工作没有起到重视。防范心理是被审计者对审计工作的不理解,以及对自己工作的不自信,对经济责任审计活动在主观上产生敌意,害怕自己被查出些什么。厌烦心理主要表现在离任审计中,表现出对审计工作没有耐心,催促化繁为简,能无则无。怀有侥幸心理的被审者,普遍以为拒绝提供对自己不利的资料就可以逃避问题,在表面上配合,却在私下企图蒙混过关。畏惧心理主要是单位人员由于对领导的畏惧,在意见的表述,以及资料的提供方面都不愿意无保留。

三、基于审计心理分析的经济责任审计建议

(一)对审计人员的要求

经济责任审计所面对的审计对象主要是领导干部,在审计过程中很可能遇到很多棘手的问题,这就需要审计人员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包括对审计的责任感、自身的事业心、基本道德与法制观念、完备的审计业务知识、问题的处理、交流与沟通能力。审计人员作为审计的执行、承担者,在审计工作的过程中,心理活动支配并影响着审计工作的完成情况。这也要求审计人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这样才能在审计工作中有效支配自己的行为完成任务。所以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对审计人员心理素质的考核十分重要,只有选择了具备良好心理条件的审计人员才能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优质地完成任务。

(二)不同心理审计客体的应对

篇4

一、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经济责任审计机构的独立性不强。高校内部审计工

作,尤其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有效运行的基本保证是独立性。如果审计独立性不强,那审计过程就会受到各方面的干扰,审计结果的准确性就无法保证。目前,高校内部审计机构设置随意性较大,发展不平衡,许多高校把内部审计机构与纪委、监察室或财务部门等其他部门合署办公,独立设置内部审计机构的仍然不多,完全不符合《教育系统内部审计规范》的要求。这是一个表现。另一个表现是对审计工作的领导不够,大部分高校主管内审工作的领导并非学校的最高领导。这体现出学校领导对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视程度不够,会不同一程度的影响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开展。

(二)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开力度不够。尽管大部分高校的审计网站定期公开高校专项审计及基建审计调查结果,但审计结果报告却没有一所高校向社会公开披露,所有的审计报告都是不公开不透明的、是保密的。内部审计结果不公开就无法发挥它相应的作用,高校进行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也没有了意义。

(三)经济责任审计原则未得到有力贯彻。“先审后离”“离任必审” 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应坚持的基本原则,即高校领导在任期内发生调任、转任、轮岗、辞职、免职、退休等情况时,或任期满时,应该对其开展内部经济责任审计。但在实际情况中,因为领导重视不够、审计人员不够、联席会议不健全等,这个基本原则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执行。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都是高校自己确定的,有的只审计重点单位和重点部门,有的只审计被别人举报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不是以一种经济监督形式而存在。

(四)经济责任审计制度还不完善。现在大部分高校没有在经济责任审计方面单独出台相关的文件。有些高校虽然制定了审计文件,指明了审计对象,但比较笼统,既没有评价指标体系,也 没有做出具体的措施,操作性不强。高校经济审计部门与其他部门的协调配合还需要加强,因为高校内部经济审计是比较综合和复杂的工作。审计工作如果得不到其他部门的积极配合与支持,经济责任审计的开展就不会顺利。

二、改进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措施

(一)加强对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领导。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是责任重大、任务量多,因此要加强组织领导,这是多好审计工作的重要基础。首先,高校党委和行政领导应该重视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这是改进审计工作的前提。学校党委和领导应该仔细学习经济审计的有关法律法规,增强对它的了解,树立经济责任审计服务于高校科学发展的观念;应全力支持、领导、协调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定期不定期听取相关情况报告,主动解决问题、克服困难,发挥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在监督管理干部、反腐倡廉中的作用。

(二)加强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建设。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要真正发挥它的应用作用,要真正实现常态化,就必须加强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建设。

(1)加快制定《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实施办法》。完善的审计制度,对规范经济责任运行、保障审计工作健康有序发展意义重大。教育部可以就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问题召开一个座谈会,组织审计专家学者、高校领导一起讨论、共同研究,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总结国内外经验,最终制定出一部《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实施办法》。实施办法要详细规定出审计对象、内容、方法和评价指标体系,从而为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提供基本规范。

篇5

中小学教育是中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基础教育,直接关系国计民生。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进程,一方面优质中小学受到了家长的热捧,规模不断扩大,另一方面国家也加大了教育资金的投入,教育改革向提升办学质量发展。中小学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是践行审计监督全覆盖的重要工作之一,要发挥其促进中小学领导干部廉政履职、提高教育资金使用效益、保证教育事业健康持续协调发展的作用。本文拟探索以风险为导向,抓住审计重点,开展中小学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方式方法。

一、中小学经济活动中存在的风险点(见表)

篇6

一、引言

2015年11月中央两办印发《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方案》,标志着环境责任追究试点工作正式拉开帷幕。试点方案提出要对被审计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履行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情况进行审计评价,界定领导干部应承担的责任。方案还明确了未来几年的策略:2015―2017年展开审计试点,2017年制定出台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暂行规定,2018年开始建立经常性的审计制度。这表明,自然资源资产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在各地“生根”“发芽”直至壮大已经有了行动时间表。

经济责任审计中一个核心的组成部分是审计评价,审计评价方法越科学,对领导干部的责任界定就越有根据。当前,尽管在各地自然资源资产离任经济责任审计中探索出不少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和技术方法,但总体上都处于探索阶段,缺乏“标准统一、科学明确”的特征,不利于这项审计事业的发展。自然资源资产离任经济责任审计要想成为经常性审计制度,必须寻求一套兼具先进性与可操作性的审计评价策略和方法。

平衡计分卡(Careersmart Balanced Score Card),源自哈佛大学教授Robert Kaplan与诺朗顿研究院(Nolan Norton Institute)的执行长David Norton于上世纪90年代所从事的一种绩效评价体系,以使组织的策略能够转变为行动。平衡计分卡的核心要求是从财务、客户、内部运营、学习与成长四个角度来综合评价组织或单位的行动过程和绩效。应用平衡计分卡原理来指引评价系统构建,能够避免单一的以财务量度为主的传统绩效评价模式,而且兼顾了近期与远期及组织内外部重要关系人的诉求。审计评价从本质上看是审计者在审计基础上,对被审计者履行受托经济责任结果的一种结论化的表达。自然资源从产权归属上看是一个国家公民共有并交由国家代管的资产,涉及关系人众多,对自然资源资产受托经济责任的评价而言,尤为需要兼顾近期与远期及包括社会公众在内众多利害关系人的诉求,单一的以财务量度为主的评价方法难以达成评价目的。也就是说,此处审计评价利用平衡计分卡原理M行改进是可行的。

二、基于平衡计分卡原理改进自然资源资产离任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框架设计

(一)四个维度与二个层次的评价模式

基于平衡计分卡原理,自然资源资产离任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从内容结构上看,可以分成四个维度,即财务方面、客户方面、内部运营方面及学习与成长方面,详见下页图所示。

上述四个维度总体上可划分为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的过程、结果两个层次,其中财务方面、客户方面主要属于结果层次,即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结果在财务及客户层面得到的反映情况;内部运营方面、学习与成长方面主要属于过程层次,即自然资源资产管理过程受相关内部控制这一重要变量影响情况,以及受专门人才培养这一重要变量影响情况。从审计评价基础或证据来源看,既有被审计者能够提供资料和情况,也有被审计者以外的组织或个人提供的资料和情况。从这四个维度的内在关系上看,可理解为:从财务方面到客户方面的评价体现出的是结果层次进一步延伸,从客户方面再到内部运营方面,直至学习与成长方面体现出的是过程层次的逐步深入评价,前期评价通常为进一步评价提供基础,后续评价则有利于补充或修正前期评价结论。

(二)关于四个维度权重及各自评价指标的考虑

平衡计分卡技术应用的关键点在于合理设计这四个维度各自在评价体系中的权重,以及每一维度下具体评价指标(含可量化与不可量化指标)。

根据当前我国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技术初具雏形,以及管理绩效审计日益广泛开展的事实,中短期内,财务方面、内部运营方面的权重合计应占六成以上。而客户方面受制于审计成本较高、资料可获取性较难及公众参与自然资源资产治理的意识有待培育的制约,另有学习与成长方面多是着眼未来期经济责任履行能力的判断,则客户、学习与成长这两个方面的权重合计宜在四成以下。当然,各地在具体实施和运用时应充分结合本地区实际更科学合理考虑权重设计。

关于财务方面评价指标设计问题,学术界与实务界在财务方面的探索和积累是比较丰富的,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提出“将各地普遍存在和关注的指标设为主指标,包括水质、空气状况与农地保有量,另结合各地实际设置副指标,包括水资源总量、森林覆盖率、林木蓄积量、海洋水质达标率、矿产资源可持续开采率。并按照层次分析法确定各类指标具体权重”(张宏亮,2015)。关于内部运营方面评价指标设计问题,实务界主要从预算资金使用合规性、自然资源维护或环境治理相关资金投入产出水平角度设计指标来进行评价,相对来看,从客户、学习与成长方面关注评价指标设计的较少。本文将从这四个维度下各自指标设计的基本思路、审计实施难点与应对策略角度来进行探讨。

三、财务、内部运营方面指标设计思路、难点与应对

(一)财务方面

财务方面评价指标设计重在揭查自然资源资产价值变化情况,包括实物量变化和价值量变化,并能够指明其重要性,以便于审计追责所需数据基础。

在审计实施中,遇到最大难点莫过于数据获取困难。考虑到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会计信息加工成本较高,建议中短期内我国各级政府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应统一交由各级环境保护部门编织,以保证确认、计量和列报标准统一性。在编制过程中,宜着力体现相关性与重要性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先期编制各门类简易的实物量型的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并通过附表来辅助说明会计期内自然资源实物量消长变化情况。今后,随着以反映实物量变化为主的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技术在各地日臻科学和完善,应逐步尝试编制具有价值量变化特征的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例如可对生长区域集中、且生长期在5年以上的天然林进行价值量评估,并纳入报表反映。

(二)内部运营方面

内部运营方面评价指标设计重在揭查两类问题:一类是财务指标显示偏离标准或预期值,其原因可归为内部运营中的缺陷,如林地面积大量减少,系用地审批随意性缺陷;另一类是财务指标虽然正常,但内部运营已经存在缺陷,只是尚未传导到财务指标或未能在财务指标上得到反映,如水泥厂超标排放污水未得到有效遏制,而报表上反映的水质指标仍然正常。

审计实施中,遇到最大难点莫过于后一类问题的揭查。对这一类问题,传统的对于预算资金使用合规性审查,以及从自然资源维护或环境治理相关资金投入产出水平角度的指标审查,都难以奏效。一种可行方略是进行“PDCA循环”体检缺陷评价,也即以被审计者任期内的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及相关环境治理工作项目的计划为审查起点,检查其执行、执行偏差识别与自我修复过程中存在的缺陷。在检查过程中,还可以相关内部控制规范、制度为标准,寻求发现控制缺陷。

四、客户、学习和成长指标设计思路、难点与应对

可以预见,随着我国自然资源资产离任经济责任审计事业日益发展,对客户、学习和成长方面的评价会逐步得到重视。当下应鼓励对某些与民生关联度较高的自然资源如饮用水资源,率先尝试在客户方面的审计评价,对关乎国家战略意义的自然资源如稀有矿产资源,率先尝试在学习和成长方面的审计评价。

(一)客户方面

对客户方面的评价指标设计重在评定客户对被审计者管理绩效的满意度。满意度大小应综合当地自然资源管理所获取的来自客户的非常满意件数、满意件数、基本满意件数和不满意件数的情况,并结合不满意事件的性质和影响,来综合评定该满意度。

在审计实施中,容易遇到难点主要在于客户群体构成设计及获取客户真实诉求方法设计。既然“自然资源资产权利人包括国家、集体和个人”(蔡春,2014),客户构成就应包括国家、集体和个人三种成分。关于国家的诉求满足程度,可从被审计者落实国家政策过程所收到通报、罚单或奖励的结果情况来评价,关于集体和其他社会公众的诉求满足程度,可从微信公众平台、定期发放问卷反馈方式来评价,还可以客户举报或诉讼作为评价依据。还要通过着力培养社会公众对自然资源保护与共管意识来促进客户参与提出诉求。诚然,对客户诉求满足情况的重视将大大增加审计成本,且其评价结论不可避免存在一定范围的“内部冲突”(不同客户诉求观点不一致),这些都需要审计者合理规划审计程序,并结合其他方面审计评价结果合理应用好专业判断来解决。可以肯定的是,自然资源资产损失或管理失责,无论其隐藏的时间有多久,最后终将在强大的客户积极主张诉求的氛围里得到揭示和批判。

(二)学习和成长方面

对学习和成长方面的评价指标设计重在评定被审计者面向未来自然资源资产管理需要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一能力评价应综合被审计者自然资源资产管理过程中展现的价值观、知识水平、能力水平和美誉度变化情况。

审计实施中,容易遇到的难点主要是对于人的内在价值观、知识水平、能力水平缺乏有力度的衡量指标。一种可行办法是从被审计者下属部门、机构设置的健全性、运行的有效性等角度来评价,以及自然资源会计核算人才及其他管理人才配备和培育情况来评价,或是自然资源资产管理过程中展现出来的管理能力提升情况来评价。更为可靠办法是将引进社会中介机构参与学习和成长方面的评价,构建自然资源资产管理能力和美誉度评级机制。例如可预设AAA、AA、A、B、C等级别,由社会中介组织定期对各地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学习能力和成长能力进行评级。审计者只需要对比被审计者任期内各个会计年度评级消长变化情况来提出计整改建议。J

参考文献:

[1]蔡春.关于自然资源资产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的思考[J].审计研究,2014,(5).

[2]张宏亮等.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专题研讨会综述[J].审计研究,2014,(4).

[3]陈波.论产权保护导向的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5,(5).

[4]商思争.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相关理论及启示[J].财会月刊,2016,(4).

篇7

审计心理学主要针对的是“人”,是将心理科学与行为科学的相关知识、理论构架运用于审计实务中。在掌握和遵循审计当事心理规律及行为的基础上,通过剖析审计人员及被审计者在审计过程中的心理,适当调整审计策略,不仅可以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2],并且能够建立一个优良的社会心理氛围,促进社会的和谐。

同时,人际关系也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模块,它提供给我们建议与技巧,可以帮助我们恰当处理各种关系,而这种能力也是审计人员所必须的。除此之外,审计心理学在审计中还具有一个重要的作用:为审计工作的取证,以及审计案件的分析提供充足的心理学依据和方法[3]。

二、经济责任审计中的心理剖析

审计心理学主要包括了两方面:审计主体心理学和审计客体心理学。

(一)审计主体心理

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审计主体心理主要是审计人员的心理。因为个体的差异,所以不同审计主体的心理特质是不同的。有一些学者对审计主体心理做了研究,将审计主体的心理分为三个方面:审计人员的知觉和个性、审计人员的动机、审计人员的态度。

审计人员的知觉代表了审计人员对审计对象的反映程度,这种反映会影响到最终的审计监督。审计人员的个性是在生活中由于环境等因素影响所形成的一种稳定、带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表现,所以不同的人员个性会对审计结果产生重大影响。审计人员的动机,是推动审计人员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因素,当需求和目标结合起来,就形成了审计人员的动机。所以,要保持好审计人员的客观性,将审计人员的需求和目标有机结合,使审计动机得到最好的发挥。而审计人员态度表现为对审计事件的自身内在感受及情感,是长期形成的个人道德观和价值观的体现,它决定了审计人员的行为和方式,关系着审计的成败。

(二)审计客体心理

审计客体心理也特别值得我们研究。以往的研究将审计客体心理主要分为下面几类:积极心理、应付心理、防范心理、厌烦心理、侥幸心理、畏惧心理[4]。不同心理状态也会导致审计客体产生迥异的态度。

积极心理表现为接受经济责任审计者在审计中积极配合及热情支持审计人员工作。这种心理表现主要是由于被审计者内心的坦荡,并充分理解审计工作。应付心理表现为被审计者不配合也不阻止审计工作,这种心理表现主要是因为被审者认为自己在工作中并无大的纰漏,同时对审计工作没有起到重视。防范心理是被审计者对审计工作的不理解,以及对自己工作的不自信,对经济责任审计活动在主观上产生敌意,害怕自己被查出些什么。厌烦心理主要表现在离任审计中,表现出对审计工作没有耐心,催促化繁为简,能无则无。怀有侥幸心理的被审者,普遍以为拒绝提供对自己不利的资料就可以逃避问题,在表面上配合,却在私下企图蒙混过关[5]。畏惧心理主要是单位人员由于对领导的畏惧,在意见的表述,以及资料的提供方面都不愿意无保留。

三、基于审计心理分析的经济责任审计建议

(一)对审计人员的要求

经济责任审计所面对的审计对象主要是领导干部,在审计过程中很可能遇到很多棘手的问题,这就需要审计人员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包括对审计的责任感、自身的事业心、基本道德与法制观念、完备的审计业务知识、问题的处理、交流与沟通能力......审计人员作为审计的执行、承担者,在审计工作的过程中,心理活动支配并影响着审计工作的完成情况。这也要求审计人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这样才能在审计工作中有效支配自己的行为完成任务。所以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对审计人员心理素质的考核十分重要,只有选择了具备良好心理条件的审计人员才能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优质地完成任务。

(二)不同心理审计客体的应对

篇8

一、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现状

2000年9月,教育部发出《关于切实作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通知》,在教育系统内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高等学校大规模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就此开始。多年来,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不仅有效执行了监督职能,而且为干部的选拔任用、表彰奖励、目标考核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但是,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也出现了诸多问题,例如审计委托时间滞后,使得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对权力的制约作用大大弱化。又如,部分人员对于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认识不够以及对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不恰当,致使被审计人认为经济责任审计就是找问题,而不是对他们的经济行为进行监督、鉴证,保护被审计者,等等。

二、影响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的主要因素

(一)对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的重视度不够

部分领导对经济责任审计认识不足,还没有形成利用审计建议的习惯,存在审用两张皮的现象。部分审计部门不重视审计信息的深度挖掘,久而久之就会使领导感觉审计结果报告没有更大利用价值,使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出现钝化现象。干部管理部门在干部选拔任用中没有认真研究审计结果报告,造成在干部任免之后,审计结果报告被搁置遗忘。

(二)组织协调机制不完善

在实践工作中,往往审计部门提交审计结果以后,难以得到纪检监察和组织人事部门关于应用情况的实质性反馈,其余的成员单位从部门利益出发也没有深度参与结果运用的动力和意愿,存在着审计部门唱独角戏的现象,使得审计结果成为一种形式必须但实质上可有可无的档案材料。

(三)“先审后离”原则得不到有效贯彻落实

干部任免工作时效性强、保密要求高,在干部调整作出正式决定前不能提前通知审计部门,换届前组织部门给审计部门批量下达审计委托书,这样就造成审计部门被动接受委托项目安排,往往是领导干部已经调离,审计工作还没结束,审计和任用步调不一致。这样,审计成果运用的滞后效应削弱了审计的监督职能。

(四)审计报告的开发深度不够

当前,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利用工作还处于粗放经营状态,审计成果的深度开发需要审计人员在宏观上具有开阔的思维和大局意识,在微观上需要具备丰富的现代管理知识和科技知识,具有超前的洞察能力和写作能力,而复合型审计人才队伍的培养和构建不是一蹴而就的。

三、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需求方

(一)审计机关运用审计结果

高校审计部门应该根据审计查证的事实或核定的资料,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及公认的标准规范,对被审计人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全面评价,并撰写审计报告。充分发挥审计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功能,把查出问题与完善制度、加强管理、促进改革、推动发展结合起来,对审计结果进行多角度分析,注重从体制、机制和制度上提出宏观性、前瞻性和针对性的审计建议。

(二)组织人事部门运用审计结果

组织人事部门将审计结果同干部管理和使用工作结合起来,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等审计文书和审计结果运用情况存入干部本人实绩档案,审计评价意见作为干部考察考核、选任的重要参考依据。根据领导干部工作的德、能、勤、绩、廉情况,结合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对任职期间的经济责任,在考核中予以正确的评价,并作为今后提拔重用或组织处理的依据。对受到到非议或群众有疑问的领导干部,依据审计结果依法予以澄清,及时化解社会矛盾和不稳定因素,支持和保护干部。

(三)纪检监察部门运用审计结果

纪检监察部门应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对审计部门提出的问责建议,及时核实,研究启动问责程序,要求被审计单位解释说明,依据有关规定作出问责或终止问责的决定。对审计结果报告中反映的有严重违法违规、贪污受贿等方面问题的领导干部及相关责任人,应及时进行立案调查。经过纪检监察手段发现涉嫌违法犯罪的,及时移送司法机关。把对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作为考核干部廉政情况以及完善干部廉政监督制度的重要依据。

(四)资产管理部门运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

资产管理部门要充分利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根据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的有关规定,对结果报告中反映的问题和审计建议,提出整改要求,下达整改通知,督促被审计领导干部及其所在单位限期整改违反财经法规的问题,加强内部控制和管理,保证国有资产安全和保值增值。对限期内未切实落实整改的,依法追究主要负责人的责任。

(五)被审计部门及其上级主管部门运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

被审计部门及其上级主管部门也是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执行的责任主体,要严格要求,深入落实,用活、用好审计结果。要在党政领导班子或部门内部通报审计结果,对审计结果报告中反映的问题,进行认真分析,查找原因,不断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机制。对审计结果报告体现的问题,在职权范围内进行调查处理,对其所属单位及相关责任人员视情况分别进行批评教育和责任追究,按照有关规定及时作出相应处理。上级主管部门对结果报告中发现的突出问题或共性问题,应制定相应的管理和监督措施。

四、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的原则

(一)客观公正的原则

经济责任审计应当坚持审计评价与审计内容相一致的原则,审计结论应当有审计证据和事实、法规为支撑,依法应该审计什么就审计什么,审计什么就评价什么,审计到什么程度就评价到什么程度。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应公正的体现该领导干部任期内制定的政策、措施以及取得的成效,从而对其履行经济责任情况进行完整的描述。

(二)注重实效的原则

经济责任审计应注重计划性,合理安排审计任务,及时提交审计结果。纪检监察、组织人事、资产管理等部门应结合实际充分应用审计结果,同时审计、检查部门还要定期做好审计整改的督察落实工作,避免审计结果运用滞后给工作带来被动。

(三)奖惩分明原则

依法运用审计结果,对负有经济责任的领导干部严格按照规定启动问责程序,及时纠正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宏观经济政策的行为,对履行经济责任较好的领导干部要在选拔任用时优先予以考虑,从而形成正确的工作导向和用人导向,规范领导干部的从政行为。

(四)防范风险的原则

审计部门应严格按照审计程序和审计实施方案进行操作,注意分析鉴别被审计单位和相关人员的意见和陈述,多方面多渠道收集审计线索。要充分认识到经济责任审计只是加强干部监督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审计机关的精力、职权和手段毕竟有限,不能包罗领导干部的全部经济责任,防止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陷入绝对化和盲目信任的状态。(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审计部)

参考文献

[1]李金华.中国审计25年回顾与展望「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0.

篇9

关键词: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层次分析法

Key words: university economic responsibility audit;evaluation index system;AHP

中图分类号:F239.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2-0028-03

0 引言

通常情况下,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由高校组织部委托,对高校内部有干部管理权限的二级机构相关负责人在任职期间内相关经济责任履职情况进行审计,可以在任期内和任期结束后进行。随着高校的合并、新校区的建设、办学自和资源的配置权越来越强,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难度不断加大。

对于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研究,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点不同。国外的研究成果更多关注于绩效评价,我国则更关注于对领导干部的评价,二者存在本质区别,但对于评价方法则可借鉴。基于AHP的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模型,最早由20世纪末期英国学者(Martin Cave,1998)提出,包括了教学类8个指标、科研类4个指标,用于评价高校绩效。而国内的研究,则囊括了谢合明(2001)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建立了教学、科研、学生三类一级指标对高校绩效进行了评价;程海燕(2013)建立了内部控制、预算执行、廉洁自律、重大决策等五类37个综合指标,以上研究成果设计了较为丰富的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对高校二级部门负责人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现有评价指标体系。但对于如何有效避免确定权重时的主观因素?如何平衡绩效指标评价与高等教育公益性、非盈利性的初衷?定性指标的定量化如何避免主观因素影响?等等诸多问题,都函待解决。

1 基于AHP的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模型概述

篇10

(一)推行领导干部签订经济责任书制度 在教育系统推行建立经济责任书制度,对推进干部管理体制改革,明确领导干部任职期间的经济责任,对正确评价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将起到重要作用。经济责任书应由组织、人事部门和审计部门联合制定,并经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讨论通过,在干部轮岗聘期初始签订,主要应具备如下责任内容:(1)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本单位有关财经管理方面的政策、法规及管理制度,履行经济管理职责。(2)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明确单位经济责任。(3)单位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4)负责管理所属资产无重大人为损毁,保证其安全完整。(5)本人遵守财经法规和财务制度,没有违规违纪问题。(6)单位重大经济决策程序合规合法。(7)离任时按照规定的程序做好交接工作。(8)委托人,受托人,日期,说明等内容。

根据各单位职能,责任内容应目的明确,符合实际,人、才、物等关键部门的经济责任书还应包括针对性内容,如基建处处长经济责任书还应包括:负责单位基建及修缮项目组织实施;严格执行单位基建、修缮投资计划,不得自行确定计划外工程项目和超计划工程项目;不得自行改变原批准建设项目或者扩大建筑面积,提高建设标准等内容。

(二)确立经济责任审计项目 对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的确立,应建立一种“三上三下”的确立程序(见图1):

“一上一下”:组织部门结合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教育主管部门组织或校长办公会)制定的有关经济责任审计的政策和制度,提出下一年度经济责任审计委托建议,上报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同时下达到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办公室(审计部门);

“二上二下”: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办公室(审计部门)根据审计时间和审计队伍的配置情况,合理安排基建、财务、专项、经济责任审计等项目分配,同时将近三年已安排经济责任审计的项目标注出来,提出经济责任审计计划草案,上报主管及分管领导审批,相关领导将审批后的审计机关年度审计计划下达到审计部门;

“三上三下”:审计部门将审批后的经济责任审计名单上报组织、人事部门,组织、人事部门下达正式“审计委托书”,审计部门据此执行。

(三)建立经济责任审计承诺制 审计承诺制是审计部门对被审计单位依法实施审计时,被审计单位的负责人(法定代表人)和财务主管人员就与审计事项有关的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和其他有关情况进行的客观陈述和保证。实行审计承诺制可以约束被审计单位和有关人员向审计部门提供真实、完整的会计资料和其他情况,同时可以就被审计单位有关资料的提供确定相应的责任人,便于审计部门和有关部门追究责任时确定责任人。

二、事中综合评价

(一)合理确定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内容 首先,行政预算单位的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主要内容应包括:(1)各项经费的使用和管理情况。其中对预算经费情况进行评价,主要包括评价预算制定的合法合规性、预算制定的准确性、预算支出的合法合规性、预算支出产生的效益性等;对科研经费情况进行评价,主要包括评价科研经费的使用是否有据可依,依据是否充分,经费的使用和科研经费产生的效益状况等;对专项经费情况进行审计评价,主要是评价专项经费开支的用途及范围是否符合国家专项经费的管理办法和相关的财务规定等。(2)任期内资产状况。主要评价资产购置论证程序的科学性、采购程序的合法合规性、采购审批环节的有效性、资产保管的完整性、资产领用的合规性、资产使用的有效性等。(3)内部控制情况。主要评价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4)重大经济事项决策。主要评价制定决策的数量和质量、决策机制的有效性、决策内容的合法性、决策程序的民主性、规范性、决策对未来产生的效益情况等。(5)个人遵守廉政规定情况。主要评价个人是否遵守财经法规和财务制度,有无违纪、违规问题,有无损失浪费情况等。其次,对校办企业、独立核算单位、具有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企业部门负责人(含承包单位)经济责任审计评价还应关注是否依据国家法律法规、本单位有关规定和企业内控制度对企业经济活动履行全面管理职责;任期内与企业资产、负债、损益目标责任制有关的各项经济指标或任期目标完成情况;有无违法经营问题等。

(二)设立经济责任评价指标 根据教育系统领导干部的审计内容,经济责任评价指标主要应从经费情况评价指标、资产情况评价指标、内部控制情况评价指标、决策目标评价指标、个人遵守廉政规定情况指标5个方面设立,具体见表1:

(三)综合评价 在评价指标的基础上,应科学合理的确定评价方法。根据审计实践,采用综合评价法、按百分制进行考核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即在指标分解时将总分设为100分:首先,根据审计内容将指标分解为上表五个方面,根据审计情况逐项扣减,如办公经费支出比率高于目标责任,扣1-5分;资产购置程序不合规,扣1-5分;采购可行性论证不足,扣1-3分等。其次,将审计结果与国家和主管部门的要求相比,或与被审计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目标相比,根据比较结果的相关率修正得分。第三,依据最后得分多少来区别优秀(90分以上)、良好(80-90分)、基本称职(60-80)分、不称职(60分以下)四个档次进行综合评价。需要说明的是,如果经审计发现被审计领导干部个人在财务收支中有严重违法违纪问题,不论得分多少均评价为不称职。

三、公示审计评价结果

审计评价结果的公示是指向社会公示审计结论,通常公示内容为审计机关的审计意见书等审计结论性文书内容,也是审计评价体系的关键一环,既可以使审计评价结果接受社会监督,也可以提高社会公众对审计工作的认可度。公示可以对严重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财务收支行为及其处理情况、严重损失浪费问题及其处理情况等事项进行公示,还可以对模范遵守国家财经法规的单位和个人的审计情况进行公示。审计评价结果的公示应遵循两个原则:一是审计评价结果的公示必须经审计机关主管领导批准,涉及重大审计事项的,还应经上级审计机关批准同意;二是公示的范围应控制在本单位范围内,避免网络转载,产生其他负面影响。

篇11

要对预算批复、预算收入和支出、税收等情况进行审计,认真核实财政收入和支出的结构,对财力状况要熟悉的掌握,此外还要对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价。

(二)对超出预算的收支和管理进行审计

要审计超出预算部分的资金及其管理情况,防止有人把预算内的资金划分到预算之外,对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和财政资金信用化产生削减作用,与预算的管理脱节,在进行评价工作时要指出被审计领导干部的责任,避免责任不明确的问题产生。

(三)对专项基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审计

在审计工作中要注意审计专项的基金的管理情况及使用情况,如农业扶贫、社保、环保等,应对其使用情况充分掌握并进行科学的审计和评价。

(四)对管理国有资产及其使用和保值增值情况进行审计

在审计工作进行中重点要对国有资产经营管理部门是否履行了对国有财产的管理义务进行审计,以及主要的国企或国有控股企业中资产的保值增值情况,并审计评价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完整性在企业改革或资产重组的过程中是否遭到破坏。

(五)对是否遵循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审计评价

一切经济活动应遵循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廉政法纪以及企业内部自身的财政管理制度,在审计工作进行中要指出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关人员的具体责任。将责任具体到某些人员身上,避免互相推卸责任。

二、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评价难度大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工作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审计人员的主观意识对工作的影响较大。有的审计人员在展开工作时刻意避开了评价被审计的党政领导,而是只评价审计的事项,导致审计工作不全面,难以起到应有的作用。如:审计人员在审计财务报表时,没有认真核实相应的领导是否履行了经济责任,直接评价相关的领导或是忽视评价领导这部分工作。审计人员的主观判断不同对相同的问题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对审计工作造成影响,使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难以保证公平、公正,缺乏客观性。

(二)难以掌控审计风险

审计的风险是审计人员在党政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审计方法和过程不恰当或对审计事项判断不正确从而审计意见不正确,导致产生损失,甚至有需要承担相应责任的可能性。审计风险隐蔽性强,风险内容涉及面广,使审计人员难以掌控审计的风险。审计风险客观存在于审计人员的意识之外,一般是由于审计人员的不小心而产生,并且审计风险存在与整个审计的过程中。导致在实际工作中审计人员很容易违反程序的规定,大大增加了审计工作的难度。

(三)“先审后离”原则贯彻不到位

我国缺乏完善的干部管理制度,对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通常是产生问题才进行审计工作。审计过程中执法不严的现象频繁发生。在实际情况中,负责委托审计的相关部门与审计部门不能做到紧密的结合,难以贯彻“先审后离”的原则。通常都是“先离后审”,即先调离并且得到任命之后才开展审计工作,违背了加强干部考核和管理的初衷,加大了审计工作的难度,对有些问题的核实比较困难,一旦被审计人出现问题,处理上也比较困难,使审计的作用得不到有效的发挥。

(四)相关的制度不够完善

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在实践中缺乏相关的强有力的法律法规。2006年经济责任审计被纳入审计法,然而在细节问题上仍缺乏相关的法规。审计党政领导干部是否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履行了自己的经济职责并进行审计评价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核心,但目前缺乏权威的评价系统。并且,审计工作的完成需要的时间长,在此期间不能保证法律法规不发生变化,一旦改变,选择恰当的法律法规就成了难题。由于法律的滞后性,如果被审计人有新的问题存在,很难做到有法可依。综上所述,相关的制度不完善给审计工作造成了很大的不便。

三、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改进措施

(一)制定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

要想避免由审计人员的主观判断带来的审计问题,就要建立完善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审计的质量、审计水平、审计成果的运用及对被审计人员评价的公正性都可以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结果中得到体现。这就要求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结果准确无误,建立一套完善的经济责任评价指标体系是保证审计结果的必要条件。审计工作的进行应在明确了党政领导经济责任之后,将经济责任具体化、指标化,并加以合理的分析评价,科学的衡量出责任的履行情况,保证审计评价符合客观事实。

(二)审核部门建立有效的监控体系以降低审计风险

审计部门应严格监督其对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执行情况,并且不定时的检查工作的进行,有了问题及时指出并改正。建立并逐渐完善其监控体制,建立健全的质量控制体系,争取把审计风险降到最低。例如,可以建立经济责任审计符合制度、审计联席会议制度等,定期对工作中的问题进行收集,反馈给执行审计人员,完成信息的沟通,以便及时采取解决的措施,避免审计出现差错,最大限度的降低审计风险。

(三)增加任前任中审计比重,前移审计监督关口

为了解决“先审后离”原则贯彻不到位的问题,应该加大审计力度,注重事前及事中的监督,避免在出现问题之后才进行审计的现象发生;严格监督相关领导在职期间的职责完成情况;对党政领导干部的审计不要只局限在离任时开展;在任期中充分结合年度目标与责任履行的实际情况调查审计其经济活动,将审计监督关口移到前边;认真贯彻“先审后离”的原则,将传统的事后审计向事前和事中审计转变。通过“先审后离”原则的贯彻,不仅可以充分发挥审计得到作用,还可以及时发现党政领导干部在经济活动中的问题,防止的发生。

篇12

经济责任审计作业由于特别讲究工作程序和质量标准的全面执行,因此实施标准化作业管理是必然结果,从控制审计质量的角度来讲又非常的必需。那么什么是经济责任审前标准化作业?审前标准化作业对审计项目质量控制有何作用?如何实施审前标准化作业管理?

一、经济责任审计审前标准化作业管理的概念

经济责任审计审前标准化作业管理是指内部审计部门按照全过程审计质量控制的要求,在组织实施审计项目时按照程序要求,对准备阶段各个环节实施标准化控制,从而达到控制审计质量、规避审计风险和提高审计效能的目标。

二、审前标准化作业管理的意义和作用

1、从审计程序上看审前标准化作业对审计质量控制的作用

经济责任审计作业特别讲究工作程序和步骤,组织实施审计项目是通过开展审前调查、确定审计方案、实施审计取证、撰写审计报告、审计成果运用等等一系列的审计程序完成的,审计项目的质量高低也就在作业过程中形成了。而审计前准备工作是审计总体过程的必经阶段,审计前准备工作所取得的资料和掌握的情况决定审计重点和审计取证以及人员配备和人员分工,它是整个审计过程不可缺少的重要阶段,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果审前准备工作一旦出了问题,就会影响审计质量,如审前不培训,审计人员不具备把握质量的素质保证;审计方案不制订,脚踩西瓜皮审到哪是哪等等,在这种状况下,经济责任审计推行审前标准化作业管理就显得非常必需。因此,加强审前标准化作业管理,是强化审计质量控制的重要内容。

2、从审计标准上看审前标准化作业对审计质量控制的作用

经济责任审计作业虽有各项关于质量控制的规章制度,但每个审计人员对制度的理解和认识有优有劣,审计质量控制的标准如果得不到全面执行,也会影响审计质量,严重时带来审计风险。审计前准备工作对审计重点有慎重的确定,对审计人员有侧重的选用和培训,通过审前标准化作业可以做到条理清晰,明确审计重点,有的放矢,能够更好地组织和管理好审计资源,实现审计质量的可控、在控、能控。

3、从审计人员素质上看审前标准化作业对审计质量控制的作用

内部审计作业质量的高低关键靠人来把握。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和客观性、专业胜任能力、职业审慎性都是影响审计质量控制的重要因素,所以提高审计组成员的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尤其是新进审计人员增加,他们虽然有一定的文化水平,但技术不熟练,审计经验缺乏,急需进一步加强基本功训练,以达到作业标准化的要求。把审前标准化作业指导书作为教材,重视审前培训,从而迅速提高审计新人基本功,是保证审计质量的捷径。

三、如何实施审前标准化作业管理

㈠审前标准化作业管理关键点

实施审前标准化作业管理关键点在于审计项目实施前编制标准化作业指导书,明确在准备阶段做什么、如何做,做到什么程度,在实施中严格按照作业指导书的程序要求逐一执行和记录,保证审计程序和标准得到全面控制,提高审计项目质量。

㈡审前标准化作业指导书的程序及标准

审前标准化作业共分项目立项、审前调查、数据采集、制定方案等11项程序。

1、审计项目立项

内部审计机构根据审计职责和审计管辖范围,编制年度审计项目计划,并报组织适当管理层批准后或经单位人事管理部门等类似机构的委派、委托进行立项,安排审计项目。

2、选派合适的人员组成审计组并确定审计负责人

经济责任审计小组的选派可采用内部审计部门自行组织和聘请中介机构人员配合形式。

由内部审计部门确定审计人员的,应结合不同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的性质、预计的审计工作量,以及审计任务的复杂程度和完成时限等,确定所需要的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和数量。在人员选派方面,要注意保持审计工作的连续性,审计分工要相对稳定,组员尽可能包括前期曾对该被审单位进行过审计的人员,这既可提高审计效率,也有利于检查督促以往审计结论和决定的落实,同时注意执行回避制度。对审计组负责人或组长的选择和确定,应考察其以往工作态度和现实工作能力。

具体项目实施前应由主要负责人签发审计指令,审计指令应包括以下内容:项目名称、立项依据、审计起讫期间、审计种类、审计组成员等,组成审计组的同时应明确指定二级复核、三级复核人员,复核人员应充分利用审计信息化平台在现场审计期间进行远程实时复核。

3、编制与审定审前调查方案

审计组成立后,应当进行审前调查,初步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主要负责人的基本情况,确定审前调查方案。

4、内部控制调查

在审计准备阶段,要通过调查表、流程图等形式对被审计单位的控制环境、会计系统、控制程序以及相关计算机控制环境进行了解和初步评价,内部控制了解的实质,就是要通过调查和记录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确定企业内部控制是否可以依赖,从而决定下一步审计策略。

5、审前调查情况分析

审前调查分析是确定审计方案的基础,审前调查分析应针对审前调查阶段获取的各种信息进行横向分析、纵向分析、比率分析,从数量和性质方面判断审计事项重要性,确定审计重点内容和适当的抽审方法,以进一步提高审计效率、保证审计质量。

6、审计方案编制与审定

通过对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内部控制的了解和初步分析性复核的结果,制订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实施方案,审计方案由项目主审负责编制,审计组长审批。

⑴审计方案内容

包括但不限于:

①审计目标及审计依据;

②审计对象及范围;

③审计内容及重点;

④审计程序和方法

⑤审计人员安排及分工;

⑥时间安排;

⑦工作要求。

⑵审计方案编制方法

①做好审前调查工作,调查内容完备;

②审前调查严格按照规定程序进行,通过提供审前调查提纲,编制具体调查资料格式,形成审计工作方案的编制依据;

③明确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

7、送达审计通知书

审计通知书应由审计机构送达至被审计单位及被审计人本人。审计通知书应至少在审计组正式进驻被审计单位3日前提交,使被审计单位做好必要的安排,保证单位正常经营业务不因审计而受影响。

下达审计通知书的同时,要对被审计单位提出书面承诺要求。

8、审计软件立项

审计项目实施前一周,项目负责人需要在审计软件中完成该项目的立项工作,完成组成项目组、进行工作分工、上传审计方案、审计指令、审计通知书等一系列阶段性文书,做好审前准备工作。

9、采集数据,登记疑点

审计人员根据审计分工,在审前应充分利用审计软件,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数据进行采集,通过报表分析、指标分析、科目分析等数字化手段,有效的把握总体、锁定重点和精确延伸,扩大审计的广度和深度。对于有疑问的业务、数据、证据作为疑点进行登记,为后期现场实施审计做好铺垫。

10、审前培训

审前培训由项目主审组织开展,目的是确保审计组成员具备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具备项目审计的胜任能力。审前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明确审计目标和审计责任、确保审计人员了解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和需要特别关注的重大经营、管理问题、了解审计方案、审计程序、审计分工以及审计项目所需的针对性知识。培训形式可以灵活多样。

11、审前业务会议

进驻审计时由主审组织召开,全体审计小组成员参加,主要进一步明确审计分工协作、时间安排、审计责任和审计纪律,同时对审计重点、审计程序、审计重要步骤进行强调。

四、审前标准化作业管理对审计质量控制的效果

准备阶段的标准化作业管理对促进项目总体质量有了保证,审前准备阶段程序从内部审计人员选择、疑点采集、审计方案的制订等方面进行控制,明确审计项目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应达到的审计目标,促使内部审计人员考虑如何围绕目标开展工作。内部审计质量最终体现在合理选择内部审计人员上,而标准化作业程序要求对审计人员进行了科学、合理分工,使其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从而使项目总体的质量有了素质保证。

审前标准化作业管理是审计质量控制的一个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在实施过程中除了按照作业程序和标准去执行,还应注重对审计人员加强标准化作业的意识教育,讲清标准化作业的形成过程,执行的目的、意义及作用,使广大审计人员对标准化作业有较为完整的理性认识,这是落实好标准化作业不可忽视的思想基础。

参考文献

[1]《索耶内部审计》邰先宇等译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5年6月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