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8 09:29:5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金融系统行业分析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1.互联网金融的概念与特点
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行业与互联网相融合并取得快速发展的新事物,它是金融行业在当今时展的产物,对金融行业产生了深远影响。
互联网金融的特点主要有以下三点:(1)交易效率更高。通过互联网开展金融业务,可充分借助信息系统完成各类操作,客户不用前往金融机构办理业务,且业务办理效率更高,用户享受的服务更多。(2)交易覆盖更广。互联网金融模式下,打破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客户在互联网上可以寻找其更需要的金融资源,金融服务更直接,客户基础更广泛。(3)交易成本低廉。在互联网金融环境中,资金供需双方通过互联网进行资金交易,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等各类资源成本。
2.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势头非常强劲
如今互联网金融愈演愈烈,互联网金融趋势已经锐不可挡。自2013年以来,国内三大互联网巨头阿里巴巴、腾讯和百度相继进军互联网金融,互联网金融热潮的触发点由阿里巴巴旗下的余额宝点燃起来,腾讯旗下微信平台和财付通亦联合华夏基金推出现金增利货币基金(“活期通”),百度联同华夏基金推出理财计划产品(“百发”)。据统计,2013年中国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市场交易规模达53729.8亿元,同比增长46.8%,整体市场持续高速增长,在整体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
根据《中国互联网金融报告(2014)》显示,2014年上半年,P2P的网贷平台已将近1300个,成交金额已接近1000亿元人民币(与2013年成交金额相当)。《中国互联网金融报告(2014)》预计,到2014年底,全年累计成交金额将超过3000亿元人民币。
3.互联网金融的未来前景看好
互联网金融能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加快经济建设,并极大地降低各类金融交易的成本。对于个人而言,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传统金融行业的业务领域界限和专业化发生了很大变化,更多的参与者进入到互联网金融这个领域中,并通过互联网开展金融交易,从中获得了巨大的收益和效益。对金融业来说,互联网金融也会带来前所未有的商业机遇,但同时也会加快产业结构和竞争格局的调整。对于政府来说,互联网金融还能促进民间金融的规范化运作、解决中小企业和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问题,从而提高金融普惠性,极大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二、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行业的影响分析
互联网金融的迅猛发展给传统金融行业带来了“利”和“弊”两方面的影响,即:突破了传统金融行业的发展壁垒,又给金融行业的竞争格局调整带来了一定机遇。
1.突破传统金融行业的多个方面
主要表现在:(1)突破了时空的概念。互联网金融完全基于无形的虚拟世界,突破了传统金融行业的网点概念、物理概念、时间概念等时空因素,实现了随时、随地进行金融交易的需要。(2)突破了高利率、高成本。目前的利率成本主要包括人工成本、网点成本、风险成本和信息成本,这些成本因素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中都会下降。(3)突破资源配置的效力。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将进一步提高资金供求相互之间的匹配效力,资金闲置率将大幅下降。
2.也给传统金融行业带来了机遇
主要表现在:(1)有利于加速金融体系创新步伐。互联网金融产品推出之后,绝大部分金融机构都推出了相似的具有创新意义的竞争性产品,这对于加速金融创新步伐,满足居民和企业多元化金融需求,在供给层面扩大金融服务的可得性、便利性和低价化都具有创新推动意义。(2)有利于加速传统金融行业转型升级。互联网金融改变了金融机构独占资金支付的格局,改变了金融机构的传统客户基础,改变了金融机构的传统单一的信贷供给格局,这些改变都迫切需要金融机构必须加速转型升级才能应对。(3)有利于加速传统金融行业的业务融合。传统金融行业之间以及其与其他行业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金融行业内部混合经营或综合化经营的趋势将更加明显,跨界发展的趋势将更加凸显,金融体系的参与主体将更加多元化,金融服务业的生产边界将大大扩大。金融体系可能演变为横向综合化、全能化、一站式,而纵向专业化、定制化以及一体化的“矩阵结构”。
三、传统金融行业的改进对策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态势和速度令人难以置信,但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行业的颠覆性改变和完全性替代是不大可能发生的,我们应该顺势而为、因势而变、趁势而上,进一步改进传统金融行业的劣势,实现传统金融行业又好又快发展。
1.转变经营理念
由“产品中心主义”向“客户中心主义”转变,摒弃原有的推销式经营模式,针对客户快速变化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创新,针对互联网发展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结合客户需求开发更多互联网金融客户端,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选择,从而有效占据客户资源。
2.善变战略导向
本着互惠互利、实现共赢的原则,传统金融机构要正确看待互联网金融公司与其关系,更多的是强调合作、减少不必要的竞争,避免形成“自相残杀”的恶性循环局面。传统金融机构要针对当前大数据时代的特点,推进金融机构的数据驱动发展方式,同时加强对互联网金融的风险管控力度,实现安全发展。
3.谋变运营模式
一、引言
网络金融是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金融经营模式相结合,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形成的现代社会的特殊产物,是一种利用虚拟化网络开展金融业务的现代化经营模式。通过网络金融,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办理网上银行、网上支付、网上结算等金融业务,还可享受网上证券、网上保险、网络期货等金融服务,这为大众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的便利。此外,网络金融具有经济性、高效性和直接性的特点,不仅提升了金融机构的竞争力,还可降低融资成本,提高金融机构和企业的经济效益;但与此同时网络金融的虚拟化、一体化和风险性等特征给金融行业带来了巨大风险,如果对风险不能及时的防范而任由其蔓延,会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只有做好防范措施才能确保我国金融行业的长期发展。我国网络金融存在的主要风险包括两类:由于信息技术投资形成的技术风险和由于虚拟金融品种不同而形成的业务风险。
二、网络金融风险产生的影响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网络金融风险也全球化,对国外和国内都有深远的影响,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持续的、系统性的,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金融经济,特别是国有四大行的影响更具有广泛性,甚至会对我国整个网络系统都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极可能造成整个网络金融系统的全面崩溃,这一方面要引起我国广大网络金融从业者的高度重视。
首先,我们要研究和分析的是传统金融市场中银行办理业务都是通过实质性的货币,日常生活中我们去银行取的都是实质性货币,也就是我们用的纸币,而我们现代的网络金融市场都是一串串数字,更有具现代高科技的信息,已经不再是传统的货币流动,从我们研究的现代金融市场数字化的货币量远远超过了真实的货币流动量,这一方面我们金融市场已经达成广泛共识。
其次,传统的金融商业活动预防风险和失误,防范能够比较及时,补救成本也相对较小,而现代网络金融活动可以说牵一发,而动全身,影响深远而广泛,因为现代网络金融双方交易和过程都具有隐蔽性,进一步加剧了金融风险的多样化和全球化。因此现代网络金融风险的预防难度更大,预防成本更高,如何有效的进行预防,是摆在我们所有网络金融从业人员面前的重要课题,我们必须认真研究,找出切实可行的方法。
最后,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也意味着风险的全球化。网络金融风险的出现和集中将加剧网络金融危机的爆发。一些大规模金融集团通过国际交易平台进行一些规模大、范围大的投机活动和国际投资活动,并从中获取利益,这种做法加大了网络金融危机的破坏性和突发性。当今国家和地区联系日益密切,形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局面,这种情况下更需要对网络金融风险具有很强的预见性。我们所有网络金融从业人员要切实提高危机意识,风险防范意识,降低我国网络金融风险。
三、网络金融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完善网络金融系统的基础建设
发达国家的电子信息系统发展很快,特别的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电子化信息技术发展较慢,在计算机系统方面存在很多缺陷,有相当一部分软硬件系统都是从国外引进,导致我国网络金融系统基础建设不够完善,影响网络金融防范措施的正常进行。因此,我国应格外注重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创新,大量开建电子信息产业,研发出具有我国特点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子信息技术,不断完善我国网络金融系统的基础建设。我国政府和广大金融系统高科技从业人员要进一步以时不待我的精神完善网络金融系统的基础建设。
(二)加强网络金融系统的安全措施
安全问题是摆在我们广大网络金融系统工作者面前的重要研究课题,而且安全问题一旦发生,影响就是广泛而深刻的,广大网络金融从业者必须认真思考,进而构建最有效的防范措施。首先,应对传统金融机构内部进行控制管理,建立全面、有效的计算机防护方法并加强科技力量。其次,应形成有一定效应的风险防范制度,并建立相应的防范小组进行监督,确保网络金融的安全性。
(三)积极引入现代金融体系建设
金融风险的发生,对我国金融行业的影响可以说是广泛而深刻的,我们广大金融从业者必须积极引进现代金融体系的建设,吸引外国先进的金融网络管理经验,取其精华,去其槽粕的精神积极吸引外国现代金融体系建设的有效方法。近年来我国现代金融行业的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现代金融体系的建设。因此要想维持网络金融的长期发展和有效地防范网络金融风险,就应将现代金融体系与网络金融风险防范进行完美结合,建立网络金融发展的唯一体系和总体规划,将其防范措施作为长期目标。我们广大金融网络从业者要进一步增强危机感,进一步积极引进和完善金融体系建设。
(四)加强网络金融系统的法制体系建设
我国政府一直强调法制思维在我国各行业中的广泛运用,当然,网络金融系统领域更需要现代法制思维,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我国广大金融网络从业者必须具有超前意识,积极提前谋划法制体系在网络金融系统中的运用。目前我国已相继出台一些如《中国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方法》等关于计算机安全方面的相关法律,在刑法中也明确规定了对于计算机犯罪的一些罪名,为我国网络金融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却仍然改变不了网络金融风险防范体系比较落后的局面。为此我国要进一步加强网络金融体系的法制体系建设。
(五)调整网络金融系统的监管策略
众所周知,我国传统的网络金融系统监管策略存在监管漏洞,不利于我国网络金融系统的安全发展,因此我国广大网络系统从业人员必须积极思考进一步调整网络金融系统的监管策略。首先,我国金融行业要不断完善网络金融风险的监管体制和监管法规,对风险管理中的各项工作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和改进,同时要加强国际间的金融风险监管组织的合作,根据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加强对监督人员的训练。其次,要对网络金融的内容监察体系进行调整,建立合理、有效的信息披露制度,不断推动网络金融行业的现代化建设。采取这些方式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进一步加强对网络金融体系的监管,进一步为我国网络金融体系服务。
(六)加强网络金融系统的国际合作
我国对经济发展与网络金融系统的合作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战略,网络金融系统也不例外,可以说要进一步加强网络金融系统的国际合作。现代社会更加注重合作,我国政府层面也一直强调加强网络系统的国际合作。随着网络金融风险的全球化,某一个国家的力量一般有点力不从心,因此为了更有效的防范金融风险的扩散,必须借助国际力量,加强国际合作,特别是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开展合作,必须采取合作态度,不能固步自封,这样不利于网络金融系统的发展。目前我国已经与世界一百九十多个多个多家和地区进行网络机构认证服务,开展有效的国际合作,以对方成熟有效的,先进的,被实践证明可行的技术为合作基础。总而言之,加强网络金融系统的国际合作势在必行,对我国加强网络系统的国际合作很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这个电子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时代,网络金融行业的发展已然成为一种必然趋势。网络金融在为大众带来快捷、便利的网络服务的同时,也为金融行业带来了新的挑战与风险。网络金融风险的存在不仅严重影响了网络银行中资金与交易的安全性,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金融行业的创新与发展。因此,我们应加强对网络金融风险的分析研究,在网络交易过程中做好网络金融风险的防范措施,以此来保障金融行业的健康发展,并对经济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曾俊俊.我国网络金融风险的防范措施研究[J].中国商贸,2014(09)
[2]龚衍斌.网络金融风险防范措施研究[J].金融经济,2013(02)
[3]王玉秋.我国网络金融风险防范措施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3(12)
中图分类号:F8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0)06-0079-02
一、问题的提出
传统宏观经济学对于经济周期的解释大体可以梳理为以下几大流派:一是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经济周期理论,将经济周期归因于货币和信贷的扩张收缩,引起经济的繁荣和衰退。认为货币是影响总需求的最基本的因素。扩张时,利率下降,投资增加,经济走向繁荣;收缩时,利率上升,投资减少,经济则走向衰退;二是凯恩斯主义经济周期理论,萨缪尔森为代表的乘数―加速模型认为,I增加―产量y增加―I更大―y更大―经济的繁荣;产量Y达到一定程度时,社会总需求和资源的限制会使产量增加困难―I下降―y的下降―经济萧条;萧条持续,产量回升―I的上升―产量增长-经济复苏繁荣―该模型说明乘数和加速数的相互作用导致总需求的规律性变动,从而引发经济波动;三是政治周期理论,代表人物诺德豪斯。经济波动是政治因素的作用,新的经济政策和货币政策会影响国民经济的阶段性发展,从而使得经济同政治同一个周期发展;四是实际经济周期理论,认为技术冲击是经济波动的根源。技术变动会引发产出、消费、投资和就业等实际变量的波动,而且技术是最持久的变动因素;经济周期导致的产出波动不是实际GDP对潜在GDP的偏离,而是潜在GDP自身的变动,即周期表现为经济趋势本身的波动,不是经济围绕某个趋势的波动,也就是周期不是偏离均衡,而是均衡自己变动。既然本身经济是均衡的,便具有帕累托效率,不存在市场失灵,政府没必要干预经济。代表人物是200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普雷斯科特,基德兰德;五是建立在信息障碍条件下的货币周期模型,代表人物―卢卡斯。价格和工资变动的错觉会使得人们提供的劳动力过多或不足,从而导致产出和就业的周期性变动;六是心理周期理论 。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乐观和悲观的预期态度会引起经济繁荣和萧条的更替,媒介是投资。但2007年以来世界金融危机中出现的一些现象并不能为传统的宏观经济周期理论所解释。例如,美国五大投资银行之一的雷曼兄弟公司破产后,全球融资成本急剧上升并加剧了经济衰退。此后美国政府没有再让任何一家大型金融机构直接破产清偿,反而不惜对金融系统注资超过7 000亿美元之巨,拯救了包括AIG、花旗银行等大型金融机构,重组了美林证券,华盛顿互惠银行等其他一些金融机构。2009年2月到5月,美国政府对国内的主要银行进行了压力测试。检测了在美国经济可能出现的最差情况下,美国银行系统是否仍然安全,需要补充多少资本金。并随即向社会公布了压力测试结果。虽然压力测试的结果在公布之后一直备受置疑,但是今天回头看来,压力测试及其结果的公布极大地缓解了市场对于美国金融体系的疑虑,稳定了投资者的信心,并对美国经济的复苏产生了重要和积极的作用。
为什么雷曼兄弟公司的破产清偿会立即引起全球金融市场的融资困难并加速经济衰退?为什么美国政府可以允许通用汽车公司破产清偿,但却不能再接受大型金融机构破产清偿?为什么调查美国银行系统的健康状况而不是任何其他行业的健康状况、竞争力水平对美国经济的复苏产生了如此重要的影响?为什么在避免经济持续衰退、促进经济复苏的过程中,金融系统如此重要?这引起了学术界对金融系统功能与宏观经济波动关系的重新思考。显然,金融系统运行是否正常,也是影响一国经济的重要原因。传统经济周期理论忽略了金融系统及其功能。本文试就此做一些初步探讨。
二、金融系统与宏观经济
现代经济体中金融系统最基本的功能是融资。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而言,拥有富裕资源的人是储蓄者,他们带来了储蓄(S),而需要富裕资源的人是投资者,他们需要投资(I)。宏观经济平衡的基本等式就是:
也就是所有的储蓄刚好等于投资。这时,整个经济的整体收入正好等于消费(C)、投资与政府支出(G)的和,总收入正好等于总支出,宏观经济也就自然达到了平衡。
但是,令储蓄转换为投资的现实过程总是存在种种问题与风险。美国学者米什金(Mishkin)指出,在所有的投资和融资过程中,都面临着信息不对称问题。金融系统或金融市场的存在正是为了解决信息不对称造成的种种问题而应运而生的。例如,一个家庭主妇面临借款给钢铁公司让其新建生产线的机会,但这个家庭主妇可能没有足够的时间和能力去了解钢铁公司的财务状况,盈利能力,产品的市场前景等等,更不用说进一步监督钢铁公司是不是将这笔资金用于投资金融衍生品等高风险活动。由于信息不对称,如果没有银行,个体储户不会借钱给自己不熟悉的钢铁公司。反过来,钢铁公司得不到千千万万个如同家庭主妇的贷款,也就无法新建生产线。现代金融机构如银行出现之后,许许多多个体储户把钱放在银行,银行就可以给钢铁公司贷款新建生产线,委派专业人员核查企业的财务状况,了解产品的市场前景和后续监督钢铁公司有没有将贷款挪作他用。这样信息不对称问题就在相当程度上得到了解决。不仅商业银行,包括证券研究(提供各种报告说明宏观经济、公司、行业的状况和前景)、信用评级机构(提供借款者偿债能力和意愿的评级),上市公司定期报告(披露公司的经营,财务等等判断公司前景的信息)等等一系列金融机构、制度和金融产品的存在,都与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有关。正是金融系统以及各种金融工具的出现,相关制度与产品的正常运作,才使得宏观经济保持了稳定与增长。一旦金融体系出现不能正常工作的情况,一方面企业家无法获得资源进行新的投资,而没有投资就没有新的产能扩张和经济增长;另一方面,每一分钱的储蓄对应着相应的产品和劳务,企业家不能获得体现这些产品与劳务价值的资金去投资,也就意味着这些产品与劳务的产出过剩。当储蓄转换成投资的通道不畅通之际,被宏观经济学家视作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等式:I = S
就不再成立,宏观经济就会失衡,于是经济萧条就出现了。
美国雷曼兄弟公司破产后,包括伦敦银行间市场利率在内的许多借贷利率都出现了飙升,许多短期借贷几乎在一夜间消失了,大量实体企业出现了融资困难,导致了实体经济进一步衰退。雷曼兄弟破产之后的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表现,直接显示了金融系统融资功能受损对实体经济造成的影响,是金融系统功能受到损害并影响宏观经济波动的一个典型案例。由于大型金融机构的破产会影响整个市场对于金融系统的信心,影响储蓄向投资的传导渠道,对宏观经济正常运行构成系统性风险,因此美国政府不惜斥巨资拯救其主要金融机构,同时要进行“压力测试”,向社会说明金融机构的健康状况。而通用汽车公司破产,只对宏观经济造成局部影响,这就是美国政府对待金融业与其他行业的态度差异巨大的原因。日本经济在上世纪90年代经历了“失落的十年”。从传统的宏观经济理论来看,90年代日本的劳动力供应,土地供应,技术水平与80年代并未出现巨大的差异,但日本经济增长却出现了长期的停滞。原因是日本银行系统处理坏账用了太长的时间,造成了投资者信心低迷,金融系统的“亚健康”状况导致日本经济的长期低迷。
三、 宏观经济周期理论的研究应当包含对金融系统的研究
金融系统运行及其功能对于宏观经济波动影响的探讨,无论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宏观经济模型应当讨论金融市场的功能和稳定性并将其作为研究经济周期的重要变量。因为金融系统本身的健康是宏观经济正常运行的基础,可能造成金融系统出现问题的因素也将会对宏观经济的波动造成影响。例如,对于金融系统的一个分支银行业而言,存在着包括流动性风险、财务风险(高杠杆风险)、信用风险等多种系统性风险,这些风险一旦出现就会导致银行业的危机,进而影响到整个宏观经济的稳定。从这个意义上讲,宏观经济学家需要从理论上去关注银行业出现的中观层面的问题,并将其纳入宏观经济模型加以考察。除了银行业保险、信托、证券等金融系统的其他行业有哪些内在的系统性风险?如果出现会对宏观经济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等等,都应作进一步研究的讨论与研究。
其次,在政策层面上,宏观经济的决策层应当将金融系统的安全性指标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依据。例如,是否应当持续性的采取扩张的财政政策或者是否应当加息,不仅应当关注就业、通胀、经济增长等宏观指标,同时也应当关注中观的金融系统的安全性指标,如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信贷占GDP的比重等。以2009年中国银行业近10万亿的信贷为例,由于信贷投放过猛,目前中国的银行业整体健康状况已有下降趋势。这种情况下,继续进行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要求银行信贷支持的扩张性财政政策的使用必须更加谨慎小心。我国政府在实践中已开始关注金融行业的中观指标并将其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依据,但如何将其理论化,值得宏观经济学家进一步探讨。
最后,米什金还指出,在储蓄者与金融机构之间也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比如说储蓄者不知道那家银行是健康的,因此当一家银行破产之际,所有人都会去银行把钱取出来。市场恐慌而引发的“羊群效应”也是金融危机的根源之一。通常情况下,是政府提供储蓄保险(如美国政府提供的储蓄保险是,无论哪家银行破产,个体储户的储蓄总能够得到国家全额赔偿)或者是银行国有化(如近期爱尔兰对于国内盎格鲁――爱尔兰银行的处理就是将其国有化,中国的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也被普遍视作为国家信用支持),通过国家信用让储蓄者放心,以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政府再重新着手解决银行系统内部的问题。但现在许多国家经济体都负债高昂,希腊等国出现了债务危机,国家信用亦受到质疑。如何解决对国家信用担心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笔者以为,加强市场的信息透明度是一个好办法,美国政府进行的银行压力测试提供了一个良好范本。通过公布更多的关于银行的信息,美国政府解决了区分好银行和坏银行的问题,进而恢复了整个市场对于国家金融系统的信心。因此,金融系统应当定期提供有关自身的更多信息,以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维护金融系统和宏观经济的稳定。
参考文献:
[1]宋清. 经济周期理论发展综述与评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10).
[2]Frederic S. Mishkin. “Understanding Financial Crisis: A Developing Country Perspective”[J].NBER Working Paper,5600. May, 1996..
一、宏观审慎监管的概念
要定义宏观审慎监管,就不得不先说明与之对应的微观审慎监管。微观审慎监管是银行监管者为了保证每一家银行机构的稳健运行,而设计了一系列监管指标,这些监管指标包括资本充足率、拨备覆盖率、大额风险暴露以及不良贷款率等,通过监管这些指标来发现对应银行存在的风险,从而保证该银行机构的稳健进行。微观审慎监管主要考虑单体机构是否健康、稳定,认为只要每一家银行机构都是稳定的,整个银行体系乃至金融体系就是稳建的,然而个体与个体的相互影响以及个体机构对整个金融体系的影响较少被考虑。宏观审慎监管是相对微观审慎监管来说的,是金融当局以防范系统性风险为目标从整个金融体系出发实施的监管。不同于微观审慎监管,宏观审慎监管更加着眼于金融体系而不是单体结构。
二、金融系统性风险的相关理论
(一)金融系统性风险的含义
目前在学术范围内关于金融系统性风险的定量和定性研究仍然非常有限,有关金融系统性风险的定义还没有统一的标准。笔者认为金融系统性风险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金融系统性风险指整个金融系统面临风险,丧失其基本功能的可能性。狭义的系统性风险是指一个或者多个金融机构的不理性冲击,给其他金融机构带来负的外部性风险,从而对整个金融机构产生影响。本文介绍的系统性风险是狭义层面的系统性风险,即银行系统性风险。
(二)系统性风险的源泉
系统性风险的源泉可以从时间维度、集体维度、行业维度三个维度来进行考察。
所谓时间维度的总体风险主要由于金融机构间存在着顺周期性。商业银行的顺周期性主要表现在经济繁荣时期增加银行的信贷总量和债券的发行量。造成经济实体虚度扩张,产生金融危机;所谓行业维度的总体风险主要是银行体系内部之间的传染。由于银行之间通过彼此的资产负债表高度关联,形成一张“多米诺骨牌”。一家银行机构发生风险通过“多米诺骨牌效应”传递给另一家银行,最终导致整个银行系统发生系统性风险。所谓集体维度的总体风险,是指在银行业系统内,单体金融机构之间由于风险管理的方法雷同和对经济走势判断趋同而导致的系统性风险。例如:当受到外部冲击发生损失时,为了防止损失的扩大,银行都采取紧缩的措施,抛售资产,当大多数银行都采取相同的措施时,资产的价格就会暴跌,从而又会促使更多的银行采取相同的紧缩措施。最终反作用于金融体系并导致系统性风险的爆发。
三、商业银行宏观审慎监管理论推演
宏观审慎监管的根本目的就是防范系统性风险,宏观审慎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通过宏观审慎分析识别系统性风险,二是宏观审慎政策工具运用,三是宏观审慎政策选择。
(一)宏观审慎分析——识别与评估系统性风险
只有有效地监测评估银行体系及其风险程度,才能准确地制定和实施宏观审慎监管政策,从而能有效预防和化解系统性风险。
1.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的识别——监测指标
要准确监测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需要建立一个监测指标体系。金融体系监管指标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整体金融系统监管指标。主要包括:金融市场融资总量/GDP、货币额/央行货币储备、信贷总量/GDP、贷款/存款、流动性、实际利率以及贷款结构比率等。二是金融机构的指标。主要包括:不良贷款率、资本充足率、盈利能力、管理质量以及市场风险的灵敏度指标。此外,非金融系统的监管指标在市场上的变动,也会通过传染体系对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产生影响。
2.系统性风险的评估
针对商业银行的监管指标分为金融系统监管指标和金融机构的指标,系统性风险的评估相应分为宏观层面的系统性风险评估和微观层面的系统性风险评估。
宏观层面系统性风险评估,主要是通过对金融基础设施、金融市场以及宏观经济等方面的评估,考察因金融部门间的内在联系和宏观经济的变化而产生的系统性风险,以及系统性风险的发展趋势。
微观层面系统性风险评估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应对系统重要性机构、市场、工具进行有效识别,强化这些要素的微观审慎监管。其次,监管评估框架中应加入影子银行体系。最后,应对金融机构间的相互依存度进行定期评估。
(二)宏观审慎监管工具
宏观审慎监管工具应该结合各国的经济环境和具体国情进行设计和选择。最新的银行审慎监管工具是学术界和监管界从时间维度和行业维度两个维度提出的。
1.时间维度——逆周期监管政策工具
(1)根据巴塞尔Ⅲ提出的逆周期资本缓冲建立的逆周期资本缓冲机制。所谓逆周期资本缓冲机制就是要求商业银行在经济繁荣时期,增加资本的充足率,在经济衰落时期,适当减少资本的充足率。
(2)提高拨备计提的前瞻性,采用跨周期的计提拨备的方法。所谓拨备是进行财政预算时,估计投资出现亏损时所预留的准备资金。拨备计提与资本计提的原理相同,在经济上行时期,商业银行不仅要多计提资本也要增加拨备的计提。这样,当经济下行违约率上升时,就可以用多提的拨备来冲抵增加的信贷损失,而不必因经济下行而紧缩信贷,加剧实体经济的下滑。
(3)重视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在宏观审慎监管中的应用。首先,应合理、恰当地使用公允价值。其次,完善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上运用公允价值准则进行估值的方法,尤其是针对流动性相对不足的复杂金融产品。最后,增强信息披露和透明度。
2.行业维度——建立针对“大而不能倒”金融机构的监管政策
在行业维度,FSB提出了对“大而不能倒“金融机构的监管政策。主要包括 :
(1)提高银行机构的附加流动性和附加资本等要求,加强银行机构的法律结构以及运营方面的监管,降低银行等“大而不能倒”金融机构倒闭的可能性。
(2)完善事前危机应急计划,改进危机应对机制,强化信息共享安排,加强金融监管合作,提高金融机构处置危机的能力。
(3)加强对金融基础设施的管理,设立中央交易对手,实现场外衍生品交易的集中清算和处理,以降低场外衍生交易产品发生损失的风险,降低金融危机爆发的可能性。
(三)宏观审慎监管政策运用
宏观审慎政策安排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
1.根据宏观审慎分析结论与风险预警机制及时对监管政策和宏观调控政策进行相应的调整,并进行统一协调安排,维护金融系统的长期稳定。
2.宏观调控部门应当与金融监管当局及时共享宏观经济运行信息和金融监管信息,协调政策的制定和施行,两者之间应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机制。
3.宏观审慎政策应与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外汇政策等宏观经济政策进行有效的配合,而不是仅指金融监管政策。
四、构建我国商业银行宏观审慎框架的建议
(一)推进微观审慎与宏观审慎监管的有机结合
想要更好地实施宏观审慎监管,必须要有良好的微观审慎监管基础,否则只能成为空谈。因此,微观审慎监管和宏观审慎监管是密不可分的,是维护金融系统稳定必不可少的两部分,综合实施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既能防范个别金融机构的风险又能防范整个金融机构的系统性风险,维护金融系统的稳定。
(二)完善银行内部控制体系
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风险,比如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信用风险以及外汇风险等,由于引发这些风险的机理不同,想要有效地控制好这些不同种类的风险,必须采用不同的控制措施,这就需要商业银行有一个坚实的内在基础,也就是所谓的银行内部控制体系。商业银行在其内部建立合理的制度及控制风险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会有效地防止风险的产生。
(三)推进全面监管国际合作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越来越多的外资银行涌入了我国,使得国际金融市场与国内的金融市场联为一体,这就有可能将国外的金融风险传入我国的金融市场,为金融监管提出更高的要求。为了有效防范此类潜在的危机,金融监管当局应当加强与其他国家银行监管当局、国际性及区域性金融组织的合作。加强国际交流、政策间的相互协调,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共同减少和防范监管套利的出现,从整体上提高我国银行业的监管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杨柳.基于巴塞尔协议的我国商业银行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的体系构建[J].甘肃金融,2012(01).
[2]赵光毅.解析宏观审慎监管[J].金融博览,2011(03).
[3]苗永旺,王亮亮.金融系统性风险与宏观审慎监管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2010(08).
[4]李云雀.金融危机后对宏观审慎监管政策的思考[J].金融发展评论,2011(03).
[5] 陆岷峰,葛虎.逆周期金融宏观审慎监管的预警体系构建探析[J].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11(07).
[6]李宗怡,翼勇鹏.对我国实施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问题的探讨[J].当代金融,2003(07).
[7]代白洪,王玲珑.从宏观审慎监管的视角看银行业系统性风险[J].金融财税,2011(12).
[8]尹继志.宏观审慎监管:内容与框架[J].金融监管,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