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的含义范文

时间:2023-09-08 09:29:5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健康教育的含义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健康教育的含义

篇1

2.对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教育理念的再认识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对于学校开展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性作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的教学总目标中指出,体育与健康教学要促进学生的身体形态和生理机能的发展和对自然、社会的适应型及应变能力;使学生增进健康、抵御疾病;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承受能力;使学生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懂得体育在个人发展中的意义与作用,以及体育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价值,养成健康的身活方式和行为习惯;使学生学会运用体育等手段增进健康;使学生掌握一项或几项运动技能,并能积极参与团队活动和比赛;提高现代现代体育意识,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能够把健康与生存、学习、生活和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联系起来,提高对体育的兴趣,即主动地参与体育活动和竞争,提高欣赏水平,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使学生加强人际交往,正确处理好人际关系,培养团队精神,正确对待个人和集体、成功和失败,能够与同学友好合作。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它具有鲜明的基础性、实践性和综合性,是对原有的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它对于提高学生的体质和健康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素质劳动者,具有重要作用。

新课程明确强调课程的社会价值和本体价值的整合,学生和文化的整合,学科和文化知识、技能及能力的相互整合,学生认知发展与情意发展的整合。它提出四个基本理念:

(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新课程标准把“健康第一”作为指导思想,以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为总体目标,满足未来社会对人的体育素质和健康要求。

(2)激发兴趣,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新课程重视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从学生的动机、需要、兴趣出发,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把体育课上学习的内容真正作为日常锻炼身体的手段和方法,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3)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以人为本”教育思想的体现。它说明了新课程基本理念的明显特征是以学生为本,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要求所有学生都能获得全面发展。

(4)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体育与健康课程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从保证每一个学生受益的前提出发,充分注意到学生的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并根据这种差异确定了学习目标和有弹性的学习内容,提出有益于学生发展的评价原则。在教学组织和教学方法方面也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以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健康发展。

3.健康教育及学校体育开展健康教育的涵义

随着现代社会健康观的转变,健康教育不能只是单纯进行社会宣传,要从根本上区别于一般的教育与卫生宣传,是一种知识的传播,是实现特定教育目的的一种手段。新时期的健康教育是指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教育活动,促使人们自觉地采取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人们形成良好的健康意识、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降低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

健康教育不仅是传授或提供改变行为的知识和技能,使人们用这些知识和技能进行自我服务,而且是促进健康氛围的逐步形成,唤起群众同自己不文明、不科学的行为作斗争。健康教育不仅要采用各种方法帮助人们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并作出合理的的选择,而且应通过宣传争取政府的有效支持。人类的行为与生活方式不是孤立的,而是受文化背景、社会经济状况、社会关系的影响,健康教育已超越医学的范畴,涉及社会的诸多领域,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活动。健康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促使个体或群体改变不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尤其是组织的行为改变,此外还要采取各种方法帮助群众了解他们自己的健康状况并作出自己的选择,以改善他们的健康,而不是强迫他们改变某种行为。健康教育是连续不断的学习过程,人们一方面通过自我学习或相互学习取得经验和技能,另一方面通过有计划、多部门、多学科的社会实践获取经验。

学校体育中的健康教育不是体育教育和健康教育之间内容的简单相加或机械拼凑,而是与其他相关学科进行交叉、渗透或融合而产生的一个新的综合学科。现代健康教育的内涵是“健康不仅指躯体的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道德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在学校体育中实施健康教育是以人的健康的整体性和发展性为特征,使体格和人格相统一促进人的身体、精神、情感、智力充分和谐发展的教育。体育健康教育的目的是建立以体育为调节手段的生活方式,注重体育对人的内在影响,在运动过程中追求精神升华和人格的完善,在自我实现、自我超越中达到挑战生活、驾驭生活的目的。

4.学校体育开展健康教育的内容

学校体育实施健康教育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八个方面:

(1)身体教育。通过思维活动与机体活动相结合,进行反复的身体练习来掌握科学的身体锻炼方法。

(2)社会意识教育。通过体会体育各项运动中技术战术的相互配合协作来提高个性并完善需要作用于人与社会的支点。

(3)智能培养。促使人在“更高、更快、更强”的体育精神下不断进取,完善自我,开发潜能。

(4)心理素质。通过体育运动中所经历的各种喜怒哀乐体验,使其认识事物的各方面来把握自己,并不断地成长。

(5)情绪体验。通过运动中鲜明、强烈的情绪体验,认识和接受自己和他人的情感,学会积极地调节情绪,人能够处于信心百倍、精神振奋的学习、工作状态。

(6)营养方面。营养是人体生命活动的能量源泉,适宜的营养是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的物质基础。糖、脂肪和蛋白质是生物体内最重要的三大营养物质,合理营养对于人体具有十分的保健作用。

(7)卫生因素。卫生是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基本保证,因为任何有生命的个体都必须不断地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物质交换的停止即意味着死亡的到来。学校是青少年学习、生活的活动场所,学校的卫生状况对青少年的生长、发育和健康成长有直接影响,关系到我国民族健康水平的大事。如:教室的卫生,宿舍的卫生要求,食堂的卫生,以及教育过程的卫生和运动建筑设备的卫生,等等。

(8)自我价值实现。人在体育实践中会认识到,人生的快乐是在自我价值实现过程中获得的。

青少年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他们思想开放、求知欲强、可塑性大、模仿能力强,易于建立巩固的动力定型,他们较易形成良好的行为、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

首先,学校教育开展健康教育主要是通过学校体育和学校卫生两条途径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学校体育由原来的对学生进行“身体的教育”转变为“通过身体而进行教育”,这是一种广义的文化教育(属于身体文化教育),而不是单纯地对学生进行生物改造,即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技术、技能、增强学生体质,促进身体全面发展,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而且将体育作为增进健康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传授给学生,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学会生活、学会创造,促进学生个体的社会化。学校体育健康教育还能使学生主动学习正确地进行体育锻炼的知识,激发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兴趣,抵制各种不良行为习惯的影响,进而增强防范意外伤害的观念和意识,增强自我保健的意识和能力,降低常见病患病率,提高生长发育水平。

其次,学校健康教育是关于学生身体保养或养护的系统教育。它力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观,掌握生理和心理卫生知识,养成科学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并通过改善学生的生活学习环境,最终达到育人育体的目的。学校体育与学校健康教育两者在以学生身体为对象上是共同点的,前者通过身体的活动达到优化健康的目的,后者通过采用外在手段达到这个目的,都是为保持学生健康服务的。可见体育更为积极、更容易调控。虽然这并不能解决健康教育的所有问题,但学校体育是实施学校健康教育不可缺少和至关重要的载体,它不仅是学校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而且是重要手段,其它学科所无法替代。

参考文献:

[1]詹华宁.对健康及健康教育的认识.中国科技信息,2005,(18).

[2]《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试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陈作松.新体育课程的实施对体育教师提出的新要求[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3).

[4]黄敬亨.健康教育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2.

篇2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但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教育片面追求“知识传递”的价值趋向,导致了学校仅仅重视学生的智力开发,忽视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特别是忽视意志、兴趣、个性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这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产生了负面效应。

由于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与此同时学生的心理健康得不到应有的关心和重视,下面就具体来分析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一、了解心理健康教育基本含义

健康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之一,也是一个广为人知的概念。我们从小就要在各种表格中填写健康说明,我们也认同“拥有财富远不如拥有健康”这一道理,这说明健康是参与社会生活的一种重要,以至于人们在见面时一般要相互问候彼此的健康,表达自己对朋友健康的祝愿。人们认为,为了其他的幸福如利益、提升、财富而牺牲健康是不明智的行为。

心理健康教育含义: 指在学校中,教育工作者根据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应用心理学揭示的原理和方法,来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维护学生心理健康以及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人格为目的的教育活动。

二、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许多农村中小学对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引起高度重视。在教师的观念中。心理健康教育只是学校领导、班主任、德育工作者或心理辅导员的事。与自己的教育教学无关,可做可不做;即使搞心理健康教育精力也有限。仅仅解决少部分学生身上发生的心理问题。认为对心理健康的学生没有必要搞心理辅导。学校没有把心理健康教育提到议事日程。落到实处。

(二)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专业化水平不高

许多农村中小学校长、教师包括心理辅导教师。缺乏应有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在实际的心理辅导过程中常常采用品德教育的方式,以批评教育、惩罚教育为主要教育方法,在客观上伤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导致学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还有教师由于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不能及时发现和正确判断学生的心理问题,简单地把学生的心理问题归因于品行问题,采取不恰当的教育措施。

(三)学生的心理问题突出

农村中小学生处在长知识、长身体的关键时期。面临着理想与现实、独立与依赖、渴望交往与心理闭锁的矛盾。他们面对竞争十分激烈的社会环境,其心理压力不仅来自学习、认知方面,也来自社交、情感等方面,不仅来自学校,也来自家庭和社会,对这些压力,许多学生深感力不从心,无法适应,再加上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导致了一部分学生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1)认知上的问题。主要是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策略等方面的问题。(2)情感上的问题。很多中小学生在情感调节上表现为情绪极不稳定,喜怒无常,一会儿兴高采烈,一会儿悲观失望。情感调节有问题的学生。

三、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原因

(一)中小学阶段是个体一生中心理发展最为重要的关键时期,是学生的心理从不成熟走向基本成熟,人格逐步形成、完善和稳定的时期。在这一时期,每个学生都会遇到心理发展过程中所常见的危机问题,心理矛盾和冲突时有发生。有的因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解决,而影响个体心理顺利成长,导致心理障碍的形成。

(二)时展迅猛剧烈,各种文化纷至沓来,社会文化心理日趋复杂,成人在竞争社会中带来的变异约束与烦恼,及青少年自身的耳濡目染,也给正处于身心发育正待成熟的少年儿童的心理和行为带来一些障碍和失常。

(三)随着农村劳务输出的增加,带来了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他们或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领养,或寄居亲戚朋友,而老人和亲朋主要关心的是孩子吃饱了没有,睡好了没有,穿暖了没有,很少关心孩子心里在想什么,在学习中有什么困难,心理上有什么压力……这些问题如得不到重视和及时解决,久而久之,这些孩子就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和心理问题。

(四)农村家长知识水平,文化品味,道德水准参差不齐,较之城市居民而言有较多不尽人意之处。诸如有的小富即安,富不思进;有的封建迷信思想严重;有的整日浸泡在麻将扑克中,对子女管教方法简单,或粗暴加压,或放任自流,或娇宠惯养,或恨铁不成钢,给孩子的心理健康带来了较大的影响。

(五)地方经济的差异,种种条件制约下的不均衡,使农村健康娱乐设施匮乏,文化氛围不浓,活动不多,青少年学生课余生活枯燥、单调,游戏机房和网吧成了孩子经常光顾的地方,有的上网成瘾,容易导致各种心理疾病。

(六)地域环境、文化底蕴的不同,学校教育条件、师资力量与城市的差异,农村各种心理健康教育资料的缺乏,都导致了农村中小学生在心理健康状况上的不同和差异。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需要,应引起高度重视,家庭和社会要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学校更应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每个人都能受到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具有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

参考文献:

[1]曹海静\王玲《中小学心理教育课程》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篇3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8(b)-0021-01

随着中职教育的不断发展,中职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也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但据调查显示,中职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呈现出较低的水平,严重影响中职学校学生的生活和成长。传统的德育由于缺乏实效性,很难有明显的效果,因此必须把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构建两者的互动机制,只有这样才能为中职学校学生的成长提供一个新的模式。

1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含义

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要求,有组织、有计划、有目标地对受教育者进行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的过程,它能帮助受教育者形成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质。德育是人类历史上较早出现的教育形式,在学校教育出现之前就已经产生,“德育”一词最早出现在斯宾塞1860年的《教育论》中,20世纪才传入中国,并在中国得到了一定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育者运用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对受教育者进行思维、性格、情感的辅导和教育,它能帮助受教育者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维护心理健康。自冯特1879年建立心理学实验室以来,心理健康教育就得到了长足发展,对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起到了重要作用。

2 中职学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互动机制构建的现实意义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良好的思想品德是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前提和基础,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也能够促进良好品德的形成。因而,中职学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构建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1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互动机制的构建有利于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是目前中职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但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不符合中职学校教育的发展要求。如很多中职学校没有定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没有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课程,有些中职学校没有对心理健康教育引起足够的重视。我国中职学校不能一味学习西方的教育模式,而应该把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整合,才能实现对中职学校学生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引导。

2.2 中职学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互动机制的构建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都是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合格的社会人,这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而且两者互动机制的构建符合中职学校学生的成长规律,更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3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互动机制的构建有利于促进中职学校教育的发展

当前在中职学校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存在某些问题:第一,教育者常把学生的认知偏差、过当行为归结为学生的道德品质问题;第二,部分中职学校并没有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结合的重要性,只是应付了事;第三,部分教育者自身的没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造成学生素质较低。这些严重阻碍了中职学校教育的发展,因而在中职学校构建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互动机制成为当务之急。

3 对中职学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互动机制构建的几点建议

3.1 班主任工作是中职学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互动机制构建的有效途径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中职学校中不只存在于学习生活中,还包含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因而班主任或者辅导员就成为中职学生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最好的载体。这就需要对班主任进行专业培训,培训内容要包括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识别学生情绪的变化、如何对学生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等,还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提高班主任的素质,拓展班主任的视野。

3.2 转变教育观念,寻求多种方式处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要让中职学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互动机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就需要转变教育观念,要以中职学校学生为本,全面关注学生的发展,帮助他们建立完善的人格,并教会他们如何提高心理素质,如何应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这首先要加大中职学校师资力量的培养,要引进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其次要转变传统的教育方式,多角度、全方位对学生进行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要精心设计课程,加强对学生的关注和心理辅导,及时给学生应有的温暖。

3.3 扩大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对学校生活的渗透

第一,从中职学校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把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制定相应的学校规章制度,让学生感觉到学校在保护学生的利益,要让学生配合学校进行管理;第二,把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学校校园文化之中,定期开展思想道德修养课和讲座,经常开展丰富的文化活动,如书法比赛、趣味运动会,让学生积极参加,主动参与进去,主动与教师进行交流。

总结

中职学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互动机制的构建符合时展的要求,符合科学发展观,是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在中职学校中,要加强对班主任和心理健康指导老师的培养,要把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寻求多种方式开展中职学校学生的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篇4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9)09-0839-03

【关键词】 性教育;目的;方法;学生保健服务

性健康教育,是关于人的性生理、性心理和性潜力发展的教育,它不仅向受教育者传授性生理知识、性心理知识和性卫生知识,而且要进行性价值观念和道德意识、法律规范的教育,使人们获得性科学知识,摆脱性无知,使身心健康发展的同时,按照社会的道德规范做人。目前小学生性生理发育普遍提前,他们所接触的社会环境开始充斥着大量有关性的信息,天真的儿童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性问题,产生性困惑,这给小学教育提出了严峻的问题。当今我国很多城市已在小学高年级开展性健康教育,有些小学也在中低年级尝试着进行性健康教育,但总体看,我国小学性健康教育没有教育行政部门颁布的教育大纲,没有一个规范明确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零散,缺乏系统性,导致小学性健康教育严重滞后于学生性生理、心理发展需要。为此,笔者对小学性健康教育的理念、目标、原则、内容、实施及评价等方面进行研究探讨,力求有益于现阶段小学性健康教育的开展。

1 小学性健康教育的基本理念

“教育理念是指导教育行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只要有教育行为发生,就一定有教育理念在起作用[1]。” 任何教育行为都是教育理念的具体表现,即所谓理念指导行为。开展小学性健康教育,要秉持符合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及学生发展需要的教育发展思想。

小学性健康教育应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成为伴随学生成长的健康教育和素质教育,应坚持以育人为本,根据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适时适度地向学生提供符合其认识水平的、科学的、完整与全面的性健康教育;使受教育者摆脱性无知,避免不良性信息的影响,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同时,按照社会的道德规范做健康快乐的人。

2 小学性健康教育的原则

正确的原则来源于对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小学性健康教育原则是小学实施性健康教育的行为指南,要符合学生身心发育规律和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2.1 综合性原则 小学性健康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做人的教育,小学性健康教育的内容选择上应根据学生成长和适应社会变化的需要,从性健康教育的角度体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道德与价值观的综合素质教育。

2.2 科学性原则 小学性健康教育要求教育者能够注重学生性生理发育、性心理发育的客观规律和特点,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性教育,使性健康教育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上关注个别差异,体现教育的科学性原则。

2.3 发展性原则 小学生性生理发育时间普遍提前;伴随社会发展,性角色的行为规范也在变化,这些变化对儿童性心理的形成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小学生会在生理和心理等方面产生新的性问题。教育者的教育内容和方式要随着上述变化而有所变化,要用发展的观点去看待小学生的性教育。

2.4 系统性原则 小学性健康教育的内容要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的发展及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进行科学安排。要注意对性生理、性心理和性卫生知识,识别不良信息、自我保护及异往、社会主义的性价值观和社会规范等方面由浅入深,形成系统的教育内容。

2.5 尊重性原则 尊重性原则是要求教育者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人格,通过建立信任来对小学生进行性健康教育。在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要注意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使学生做到自我要求、自我反思、自我调节。

2.6 整合性原则 小学性健康教育的整合性体现在2个方面,其一是学校教育的整合性,其二是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整合性。学校性健康教育的整合性体现在教育过程的多个环节,学校性健康教育要与学校健康教育、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德育教育以及一些学科教学有机结合,要将课堂内教学与课堂外教育活动相结合,发挥学校整合教育性。学校性健康教育还要注意与家庭教育结合,重视对社会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使儿童少年性健康教育以学校教育为主渠道,通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的有机结合,形成教育整体。

3 小学性健康教育目标

3.1 总目标 教育目标可以认为是一种预期的教育效果,能反映出学生在认知、情感、思想、行为等方面的变化。通过教育目标的制定,使其成为教学与评价的指南。教育目标实施过程是具体实践其教育观念的过程。

小学性健康教育总目标在宏观视野上应着眼于小学生终生发展,应把小学性健康教育确立为以建立科学的性价值观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学校通过有计划地开展性健康教育,从性德育、性智育、性体育和性美育几方面对小学生进行性生理知识、性心理知识、性态度、性价值观、人际交往能力、品格塑造以及责任教育。从性的角度提高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同时,使学生按照社会的道德规范做人,走好健康人生的关键一步。

3.2 各学段目标 小学阶段学生身体从幼稚型向成熟型变化,认知能力迅速发展,特别是小学中高年级阶段的学生开始进入青春期,伴随着性生理发育,性心理发生了巨大变化,行为的社会化加速,这一系列变化警示教育者,小学性健康教育要依据小学生身心的发展和人格发展需要来确定适合其年龄认知特点的、具体的性健康教育目标。

3.2.1 学段一(一~二年级) (1)性生理及卫生知识。认识人体基本部位并掌握各部位名称,了解生物繁衍的初步知识。(2)性心理健康知识与技能。了解适当的表达自己情绪的方法;认同性别角色,初步学习表达意愿与家人和谐相处的方法,初步理解爱的基本含义。(3)社会性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了解隐私,理解人对隐私的需求,建立尊重他人的意识;了解害;树立同学之间互相帮助与合作的意识,培养合作能力。(4)自我保护能力。初步了解身体的隐私部位;初步掌握单独与人交往时性的自我保护技能。

3.2.2 学段二(三~四年级) (1)性生理及卫生知识。了解人生命诞生的基本过程;了解相貌和身体特征的遗传现象;了解个人卫生常识;身体健康知识,自我保健与营养知识。(2)性心理健康知识与技能。悦纳自己的体貌;悦纳自己的性别角色,学习自身性角色的内容;初步掌握做决定的方法、过程;初步掌握交朋友的方法;学习与父母沟通的方法及感情表达方法。(3)社会性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了解每个家庭成员应该承担的责任;初步掌握性别角色的社会规范;初步理解人际关系中互相尊重、体谅、合作与付出的意义;初步理解对自己、对他人负责的含义;初步理解友谊和爱的含义。(4)树立正确的性价值观和性态度。认识性器官是个人隐私,需要保护和尊重;学习对所喜爱异性合理的表达方式以及面对异性喜爱的回馈方式;掌握对社会媒体性信息的初步鉴别标准,建立在教师及家长帮助下拒绝不良性信息的自控能力。(5)自我保护能力。了解害的主体特点,初步掌握与陌生人交往的方法;提高防范犯的意识和能力。

3.2.3 学段三(五~六年级) (1)性生理及卫生知识。初步了解两性生殖器官的功能、发育特点和相关保健知识;增强小学生在性健康方面的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2)性心理健康知识与技能。了解其成长阶段性心理特点和自我调适方法;悦纳自己身体和心理的变化;了解男孩女孩两性的心理差异,加强男女生之间的理解、沟通、合作与互助的意识。了解情绪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初步掌握调节和控制自己情绪的方法;初步掌握化解与朋友、老师、父母矛盾的方法。(3)社会性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认识本年龄阶段正确的性角色内容和性角色的行为规范;理解好男孩与好女孩的内涵,学习适合本年龄段与异往的方法与礼仪;学习把握对成年异性偶像的关注尺度。(4)树立正确的性价值观和性态度。初步理解性器官在人生中的意义和如何保护等,进而知道自己和异性对此各自应承担的责任;学习进入青春期异往中,爱、尊重和责任等的新含义;初步掌握分辨性知识和不良性信息(非科学的性信息)的标准,并在老师家长帮助下建立拒绝不良性信息的意识。(5)树立符合年龄特点的性审美观。理解性别美的内涵;懂得欣赏和塑造身体健康美、性别美;能够选择适合自己年龄特征、性别特征的服饰;保持心灵美与形体美的统一。(6)自我保护能力。了解性骚扰与犯常识,提高预防意识,初步掌握防范性骚扰及保护自己的方法,以及遇到犯时的求助与救助的途径和方法 。(7)艾滋病及预防。初步了解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方法;培养预防艾滋病意识;懂得关爱和尊重艾滋病患者。

4 小学性健康教育内容

性健康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后,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发展,已形成了有内在逻辑的内容体系。小学性健康教育内容同样有其系统性,笔者认为小学性健康教育内容可以从以下5方面构成一个完整的内容体系。

4.1 性生理方面 男女两性生殖器官的结构与发育特征(第一性征);受精与胎儿的发育;性机能的发育、表现及卫生;青春期概念,第二性征的出现及保健措施。

4.2 性心理方面 悦纳自己的性别,正确面对生理变化引起的心理反应,正确对待性意识,了解调节和控制情绪的方法。

4.3 性道德与社会方面 性的社会属性,性角色差异及其社会行为规范,社会的性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友谊友爱的意义,与异往方法与礼仪,尊重异性、尊重他人、尊重自我,个人在家庭和社会中的责任,对人和事的观察分辨能力,自我保护意识和方法,避免受到性伤害,防止性骚扰,正确辨别媒体有关性的信息的方法,能科学坦然地看待性,热爱生活、热爱生命。

4.4 性审美方面 身体健康知识,自我保健与营养知识,性别美的欣赏和塑造,适合年龄特点的着装美,心灵美与形体美统一。

4.5 艾滋病教育 艾滋病的基本知识、传播途径及预防方法,对艾滋病人的关爱意识。

5 小学各学段性健康教育内容

小学性健康教育各学段的教育内容制定,不仅要符合小学儿童认知特点和心理发育特点,注意教育内容的阶段性,还要注重教育内容的系统性,系统的教育内容会提高小学性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5.1 学段一(一~二年级) 人体基本部位及名称 (包括两性外生殖器官:外阴、) ;生物繁衍后代的方式(植物、动物);适当的表达情绪的方法;与家人的相处方法,对爱的理解;认同性别;互相帮助与合作;保护自己的隐私部位、尊重他人隐私,基本的求助方法;与人交往的方法、交往中度的把握(在父母不在情况下,与邻居家大孩子、与父母的同事和邻居家的大人单独相处时,要注意的礼貌、举止、方法和环境)。

5.2 学段二(三~四年级) 生命诞生的基本过程(受精、胎儿发育及分娩过程);相貌和身体特征是遗传的结果,悦纳自己的体貌;个人卫生常识(身体、特别是男孩女孩的外阴卫生);友谊、友爱的意义,交朋友方法;做决定的方法、过程,对自己、对他人负责的含义,责任意识;人际关系中互相尊重、体谅、合作与付出;悦纳自己的性别角色,性别角色的社会规范;家庭的组成,每个成员在家庭中承担的责任;与父母的沟通方法及感情表达方法;身体健康知识,自我保健与营养知识(合理膳食、均衡营养对青春期发育的重要性、食物中外来激素对发育的影响);与善意帮助自己的陌生人相处的方法和尺度;单独与陌生人的交往方法(对待问路人、学校周边推销食品的人、独自在家时找父母的人等等)。

5.3 学段三(五~六年级) 两性生殖器官的基本功能;身高增长情况,生长加速原因,青春期概念,第二性征;女性月经及经期卫生保健常识;男孩遗精生理现象;男孩、女孩两性的心理差异,男孩与女孩之间的理解、沟通、合作与互助;好男孩与好女孩的内涵,性别美的内涵;男孩、女孩形体美与适合自己年龄特征、性别特征的服饰美;情绪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调节情绪的方法,化解与朋友、老师、父母矛盾的方法;与异往的态度、方法与礼仪。

6 小学性健康教育实施途径、方法及保障机制

小学性健康教育应视为基础教育中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与学科教学有着本质的不同,体现在小学教育的多个环节中,其教育形式、方法要根据儿童的认知特点和兴趣灵活多样,但这并不影响教育内容的系统性。

6.1 途径 学校要通过学科教学(科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等)和学校其他教育形式(班会、队会、校会、专题讲座、墙报、板报、午间广播等)开展青春期性健康教育,在艺术、语文等课程中要注意挖掘和渗透与性健康教育有关的内容。性健康教育还要注意与学校的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

6.2 方法 在学校性健康教育过程中要注意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展讨论、情景模拟表演、游戏、实践体验、小课题研究、拓展、访谈等活动,使学生在各种活动过程中学习知识,在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发展,在能力和方法上得到提高。

学校要加强教育资源建设,建立教育档案、咨询热线、少男少女信箱、咨询室,积极开发和建设性健康教育的教学课件、教学图文资料、音像制品等教学资源,同时,要注意挖掘和利用社会教育资源(青少年科技场馆、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及校外人力资源),增强小学性健康教育实施效果。

6.3 保障机制 学校要把性健康教育纳入到学校整体的教育和教学计划中,教师全员参与。学校要注意将性健康教育教学、性健康教育环境创设、性健康服务提供有机结合,以实现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同时,达到“按照社会的道德规范做健康快乐的人”的目标。

7 小学性健康教育的评价

“教育评价是对教育活动满足社会与个体需要的程度作出判断的活动,是教育活动实现的(已经取得的)或潜在的(还未取得,但有可能取得)价值作出判断,以达到教育价值增值的过程[2]。”现代教育评价已将评价的“衡量”作用拓展为“衡量”、“促进”、“改进”等多重作用。小学性健康教育的评价就应秉持现代教育评价的思想方法。

7.1 学生评价

7.1.1 评价理念 小学性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因此,性健康教育的学生评价应是发展性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关注学生在有关性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发展提高程度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评价主体和指标应该是多元的,评价方法应该是多样的。

7.1.2 评价内容 小学性健康教育评价内容应落实到评价学生在与性有关的、符合其年龄认知特点范围内的知识、习惯、能力与方法、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情况等方面。即:评价学生性知识了解和掌握程度、与性有关的卫生习惯及健康行为养成情况、科学的性态度形成情况、性价值观树立情况、作为社会成员和家庭成员责任意识养成情况、符合性角色的行为规范养成情况、在社会中处理与性有关的人际交往能力水平、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水平、与父母沟通的能力和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水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等。

7.1.3 评价主体与形式 性健康教育的学生评价要注意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学生自评互评、教师及家长评价相结合。性健康教育的学生评价形式要多样化,学生自己的成长记录、学生互评、学生学习成果宣传展板、家长评语、教师评语等。

7.2 教师评价 教师评价对提高小学性健康教育的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小学性健康教育的教师评价主要落实在教师对小学生性健康教育的整体认识;教师在性健康教育活动中的组织、规划、管理、指导等的能力和实效;教师在小学生性健康教育实施过程中运用的教育方法和学生评价方法三大方面。

7.3 学校评价 学校评价是落实小学性健康教育的保证。小学性健康教育学校评价应侧重于学校落实小学生性健康教育状况及学校性健康教育的管理两方面。

7.3.1 学校落实小学生性健康教育状况 整体教育计划、教育内容安排、教学安排、师资安排、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

7.3.2 学校性健康教育的管理 教师教育教学的落实情况及效果检查、教师培训、家长培训等。

8 讨论

“在性方面,一切知识的获得、观念的形成、情感的培养、行为的约束、道德的养成等等,均需要系统全面的专门教育――性健康教育”[3]。现阶段我国在小学开展性健康教育面临着许多阻力和困难。重要的是缺乏政策的引导和统一的性健康教育大纲。可喜的是目前关于小学性健康教育内容,在教育部2008年12月1日颁发的《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有所涉及,这首先是表明了教育行政决策部门的态度,这对在小学开展性健康教育有着极大的推动和引导作用。由于是健康教育大纲,因此关于性健康教育只涉及性生理卫生及保健知识,缺乏系统和全面的性健康教育内容。学校开展青春期性健康教育“首先应将青春期性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其次 ,要重视性教育课程建设,目前最急需的是出台性教育大纲并选编教材以及开发性教育教具等。”[4]要保障小学开展性健康教育,必须有政策指引和教育大纲指导,小学性健康教育有了政策和统一的大纲,各地区就可根据地方经济文化发展和儿童生理心理发育情况,按照大纲的要求编制性健康教育教材,使小学性健康教育落到实处。

9 参考文献

[1] 袁振国.教育新理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代序).

[2] 陈玉琨.教育评价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7.

篇5

高中阶段的中学生处在个体发育的青年初期,也处于青春发育期。此时高中生的生理发育十分迅速,但心理发展相对缓慢身心处于一种非平衡状态。发展时期呈现出过渡性、闭锁性、社会性和动荡性的特点。

现阶段的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更多的是把注意的焦点集中在心理问题方面,是建立在消极心理学的基础上的心理健康教育。所以无论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还是学校的心理辅导和咨询,都是针对高中生已存在或易发生的心理问题和存在心理问题的个体进行的。这就导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无论是教育的内容、形式和途径,还是教育的对象和实施者,都偏离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和基本原则,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难于深入和扩展,其实效性和发展都受到一定的限制。高中阶段是一个“危险期”。因此,培养高中生的抗挫折能力是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必要课程。

一、良好心理健康教育

良好心理健康教育是孟万金教授创立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新理念。它不是概念的主观臆造或翻新,而是在整合借鉴西方良好心理健康、良好心理治疗、良好心理学、良好教育诸方面思想和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最大创新之处在于提出了:没有心理疾病不等于心理健康,将“培养良好心理品质”摆在了“克服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前面,主张通过发展来化解问题,充分体现了教育的发展性、预防;最大亮点是:明确提出“开发潜能,减负增效”,与“塑造良好向上心态和奠基幸福人生”的学校使命有机结合起来,强化了与学校教学活动主旋律的紧密结合,从根本上克服了传统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教学两分离的被动局面。概括地说,良好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根据教育对象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以人的向善性为价值取向,运用良好的内容、方法和手段,从正面发展和培养个体的良好心理品质,防治各种心理问题,促进个体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活动。

二、良好心理健康教育中抗挫折能力的培养

1.挫折

挫折是指人的意志行为受到无法克服的干扰或阻碍,预定目标不能实现时所产生的一种紧张状态和情绪反应。它包含了三层含义:挫折情景、挫折认知、挫折反应。当挫折情景、挫折认知、挫折反应同时存在时,人们便体验到了心理挫折。挫折是客观存在的,每个人都会在生活中体验到各种各样的挫折。挫折对人有弊也有利。挫折对于抵御挫折能力强的人来说是一种动力,它可以激发个体的意志努力,更坚定地朝着自己预定的目标奋力前进,直至达到目标。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可以面对现实社会,不断调整自己,不断战胜困难,体验成功的喜悦,积累成功的经验,自信心不断得到增强,人生价值感得到提升。

2.抗挫折能力

关于抗挫折能力,目前有“抗逆力”、“挫折承受力”、“挫折忍受力”、“抗挫折能力”等不同说法,其基本含义都是指个体忍受、抵抗和排解挫折的能力。冯边平把挫折承受力定义为个体遭受挫折后,能够忍受和排解挫折的程度,也是个体适应挫折、抗御和对付挫折的一种能力,并进一步分为挫折耐受力和挫折排解力。

3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中抗挫折能力的培养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中抗挫折能力的培养在于采取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建立在积极心理学为基础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教育目标。挫折是人生中必有的体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重在培养高中生树立对挫折的正确的认知以抵御挫折,引导学生从挫折中成长,树立有效的积极的归因模式培养乐观的解释风格。教育方式与途径。高中生抗挫折能力的培养是不能仅依靠学生本身,应提倡全方位、全过程、全面渗透、全员参与的途径,形成以学校分管领导为统领,以专业心理教师为核心,以班主任为骨干,以学科教师为生力军,以家长为后援,以正向校园文化、社会环境和媒体宣传为积极氛围的抗挫折能力教育的立体网络。教育过程。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学生双主体,发展性和预防性的教学内容为主。

三、总结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存在一些现实的问题,其基础积极心理学仍处在发展阶段,而本身心理健康教育在全国的教育中还处在发展的阶段,在各种问题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需要广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与完善的。高中生抗挫折能力的培养是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合作下才能更好进行的一项工作。随着班级素质拓展活动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更多的运用。抗挫折能力的培养也可以以班级团体辅导活动课的方式呈现在高中生面前,通过增强学生的体验,更多地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抗挫折练习,从活动中培养高中生的抗挫折能力。

篇6

1 健康教育的含义

体检是人们对身体健康意识的提高,而健康教育是体检促进的重要手段。它包括医护人员对体检人群的预防、保健、康复及围绕健康问题等进行综合的卫生教育和健康指导。医务人员在体检人群进行体检过程中、进行有关知识的系统化教育,有利于体检者主动参与、配合、促进身心健康。

2 实施健康教育的具体措施及形式

2.1 培养一支健康教育实施人才队伍。体检部门应该把健康教育工作当作体检工作的配套工程加以充分重视,抓紧培养高素质的健康教育人才,有计划地对专业人员进行再教育,使其有健康教育的意识并了解其重要性。

2.2 采取多种形式、因地制宜、灵活应用的方法,使体检人员既乐于接受又收到明显实效。

2.3 掌握教育策略。与体检人员保持同步,首先找出体检人员所想所需,其次,让体检人员的需要成为实施教育的内容,让体检人员参与教学的每一个步骤,只有参与了制定自我健康的目标,才会更愿意去努力达到这些目标。

2.4 语言教育。语言交流或一问一答式是最直接、最易懂、最能接受,也是效果最好的方法之一。可根据体检人员具体情况和不同层次的人群的共性介绍疾病有关知识、饮食、起居、康复、日常生活的健康指导,并进行心理与精神安慰。语言教育一般不受文化的影响,关键是医务人员要耐心,掌握交流技巧,考虑体检人员的意愿,而不把自己作为“专业权威”。

3 开展健康教育的意义

3.1 健康教育在体检过程中发挥者辅助和补充作用。

3.2 促进体检人员观念的转变。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意识增强,医疗服务出现多层次:即从医疗服务为主转向预防保健为主;以个体为主向群体转变;为了适应这些新的服务趋势及面对医疗市场的激烈竞争,医务人员必须转变指导思想和服务理念,把健康理念作为一种专业行为和职责。

篇7

一、高职院校贫困生的含义及在高等教育中的意义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含义

1、高校贫困生的界定

对于什么是贫困大学生,根据国家教育部财政司、财政部教科文司编写的《高等学校学生资助政策问答》文件规定,贫困大学生是指那些在校期间支付学杂费和生活费比较困难,或基本生活费得不到保障的学生。贫困大学生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家庭只能缴纳学费但是无力负担生活费的大学生,二是既无力缴纳学费更无力负担生活费的大学生。

2、心理健康的含义及其标准

心理健康是指在正常发展的智能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表现出良好个性、良好处世能力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心理特质结构。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国内外学者也提出了各自的观点。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密特尔曼提出过10条被认为是经典的标准:(1)有充分的自我安全感;(2)能充分了解自己,并能恰当地估计自己的能力;(3)生活理想切合实际;(4)不脱离周围现实环境;(5)能保持人格完整与和谐;(6)善于从经验中学习;(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8)能适度地宣泄情绪和控制情绪;(9)在符合团体要求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发挥个性;(10)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适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要。[1]

3、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我国学者把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能够对学习有比较浓厚的兴趣,智力正常。(2)能够客观评价自己,保持正确的自我意识。(3)能够自我调节,保持健康的情绪。(4)具有合作意识,能够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5)能够正视现实,具备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6)心理行为符合大学生的年龄特征

(二)高职院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重要性

(1)心理健康教育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心理健康教育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弥补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能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预见性,可以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

(2)心理健康教育对贫困生的具体作用:自觉调控情绪,预防心理疾病;乐观对待生活,减少心身疾病;加强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2、必要性

部分贫困生因家庭经济的贫困引起心理贫困,存在压抑、紧张、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等方面存在明显的症状,也就是说确实有一部分贫困大学生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根据以往的研究与分析,我们试图探索经济贫困对高职院校贫困生是否造成不良的心理影响,以掌握他们心理健康的总体状况。

二、目前高职院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存在的问题

1、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专业素质不高

2、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不系统,教学质量不高

3、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单一

4、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范围受到局限

(二)原因分析

1、家庭因素--家庭教育环境的缺乏与教育理念的偏颇

首先,家庭教育环境的缺乏。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子女最先成长和接受教育的环境,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文化程度、教养方式、经济状况对子女的影响是深远的。其次,家庭教育理念的偏颇。不少家长把改变命运的契机都放在子女身上,对子女缺乏正确的教育。贫困生往往重视学习成绩而忽视对自己内心的调适,对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敷衍了事,引不起足够的重视。[2]

2、学校因素--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受重视程度不够

在我国的中小学,因为应试教育的影响,长期以来只是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却非常薄弱,忽视学生健康人格、心理素质的培养。

3、社会因素--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所有制结构决定了我国现阶段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我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贫富差距加大。

三、高职院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一)完善助学制度,从物质上解决贫困生的基本生活问题

1、完善助学贷款制度。为了体现对贫困大学生的关爱,由教育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联合推出了助学贷款,助学贷款是由银行向贫困生提供无担保优惠性贷款,按照合同,学生毕业后就将毕业单位及时通知银行,一年内开始按季度还款。

2、拓宽勤工俭学渠道。高职院校应该增加一些助教、助研等岗位,根据工作的难易来划分工资的等级,以此来激励贫困生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质。同时高职院校应该利用自己专业的优势,与相关企业建立勤工俭学互动机制,让高年级学生利用寒暑假到与他们专业知识相关的企业去打工,使高职贫困生能够利用自己的知识早一点解决经济困难,在丰富人生阅历的同时,锻炼自己的能力。

3、完善和改进奖、助学金制度,实现奖优和助困相结合。为了激励贫困生进步,国家设立了奖、助学金。实现奖优与助困相结合,使国家的奖、助学金真正起到奖优、助困、促学的作用。

(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行健康的生活价值观

l、提高学生工作者的素质。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提是能够有一支高素质的队伍。因此必须建立一支业务过硬的学生工作队伍,提高学生工作者的素质,不断的经过培训学习新知识,更新他们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和修养,认真研究学生的心理状况,掌握他们的特点,当好学生的楷模,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起到应有的效果。[3]

2、对贫困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国情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对贫困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他们感受到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前途与自己息息相关,从而激发起他们的主人翁责任感、使命感,满怀信心,保持高昂的斗志为国分忧,为民族振兴而奋斗。使他们认识到贫困的家庭虽然无法选择,但是人生的价值全靠自己来创造。

3、树立自强自立信心,合理规划大学生活和人生道路。学校可以邀请优秀贫困生到学校做报告,请他们以自己的亲身体验、奋斗历程,现在的成就来感染、激励其他的贫困生,帮助他们放下包袱,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积极展望未来,合理规划大学生活和人生道路。

4、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品质。将心理健康教育教育课纳入到高职院校学生的必修课,使广大学生受到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掌握一些心理调适的方法,从而自己能够解决一些较轻的心理问题。

5、开展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工作。高职院校应加强引进和培养专业的心理咨询人员,为贫困大学生开设"心理咨询门诊",疏导学生的不良情绪,同时为了对有心理障碍的贫困生进行及时的疏导和教育,为学生提供及时、有效、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从而使贫困生的烦躁情绪、压抑情绪、自卑情绪,嫉妒情绪及时得到宣泄和释放,以缓解心理压力。

参考文献:

[1] 樊富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篇8

1.1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社会竞争压力的加强,使得部分高中生心理压力过大,同时,学校和家长的过度否定又使他们失去了学习兴趣。当前高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已经变得十分突出,高中校园中的暴力事件也时有发生。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将幽默心理学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中进行应用,能够让高中生在轻松娱乐的氛围中对自身的心理问题进行调节,并逐渐走出心理阴影,让高中生能够乐观、积极地进行生活,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标准。

1.2促进高中生的全面发展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社会各界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开始逐渐增强。当前形势下,部分高中生由于受到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而显得有些特立独行。采用幽默心理学教育方法对高中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有力疏导,并提高高中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发展,为社会培养出一批高素质人才。

1.3帮助学生创建良好的人际关系

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的叛逆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都有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希望引起别人的注意,这就使他们盲目地去追求个性,喜欢冲动。因此,当代的大部分高中生不能正确地处理人际关系。在对高中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将幽默心理学应用其中,能够让他们学会换位思考和理解别人,进而建立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

2在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运用幽默心理学的具体措施

2.1帮助高中生正确理解幽默的含义

对于“幽默”,不同人有不同的理解,幽默要适度,恰到好处的幽默可能会打破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僵局,使沟通变得更加容易,而过度的幽默和调侃就可能会伤害到他人的自尊心,使人际关系变得恶化。因此,在对高中生进行幽默心理健康教育时,要让他们正确认识幽默并理解幽默的含义。一方面,要区分“幽默”和“贫嘴”,一个幽默的人必然是有品位且宽容大度的人,而不是一个喜欢遇事钻牛角尖的人;另一方面,幽默是一个人拥有丰富的知识和人生阅历的外在表现。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在课堂上让同学们谈谈对“幽默”二字的理解,让同学们充分参与其中,并将最终答案告诉他们,加深学生对幽默含义的深刻理解。

2.2在教会学生幽默技巧的同时对其进行健康教育

社会生活中的幽默总体来说有着不同的种类,运用幽默心理学对高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需要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幽默技巧,正确掌握幽默的各种形式。首先,幽默可以是社会性的幽默,掌握社会幽默的技巧能够帮助学生处理社会生活中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可以设定特定的场景,鼓励学生用幽默的方式彼此进行交流。其次,自励性幽默就是鼓励学生处在尴尬的环境中,要利用一种自嘲的方式将窘迫的局面进行化解,这样通常能够将被动转化为主动,并能够避免不必要的冲突。例如:某校一学生由于成绩下滑而产生了严重的自卑心理,教师鼓励该学生采用自嘲的方式鼓励自己,找到问题所在,使学生逐渐走出了自卑的阴影,不仅整个人变得非常开朗,而且成绩也有了显著提高。再次,幽默种类中有一种不值得鼓励的幽默就是“敌对性幽默”,这种幽默方式是利用他人的弱点进行人身攻击,容易让别人产生消极情绪。例如:某校一班级学生之间经常开伤害对方的玩笑,班级学生将这种行为当作幽默的一种,针对这种情况,班主任老师对学生间的这种幽默行为及时予以制止,并让学生认识到这种幽默是不可取的,促进了本班学生的心理健康。最后,回弹性的幽默是在面对别人的攻击时做出的回应,但是这种回应往往不是具有攻击性的,而是用睿智来进行回击,幽默感本身就是一种心理防御,它能够让人的心理压力得到缓解,使紧张的心情最大程度的放松。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利用幽默心理学对学生进行幽默教育的渗透,可以建立相应的“幽默室”,让学生学会用幽默的心态去面对来自家庭、社会和学校各方面的压力,这样不仅能够使高中生变得越来越独立,还能有效地对他们的心理健康进行培养。让当代的高中生能够掌握缓解压力的有效手段。

篇9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因素分析

1.小学阶段阅读教学的目标新课标要求,全面发展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其中对小学阶段的阅读目标也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对不同年级的学生的要求是不同的)。对于低年级(一、二年级)的学生要求,通过拼音认读生字并可以用标准的普通话朗读课文,初步了解文章大意,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求有自己的想法;对于中年级(三、四年级)的学生课标要求,运用拼音识字,学习使用字典,流利用普通话朗读课文,初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关键词句索要传达给读者的含义,交流文章的思想感情,敢于提出自己不解的地方;高年级(五、六年级)的同学会有较高一点的要求,结合生活经验多角度去理解所阅读的文章,有一定的鉴赏能力并可以将文章中积极的思想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2.小学阶段阅读的教学方法(1)讲读法。1963年的《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比较全面的解释了讲读法。所谓讲读法就是,教师讲学生读现相结合,是一种最为传统的方式但同时也是教师们应用最多的讲课方法。这种教学方式主要是依靠老师的讲即以老师为主体,剥夺了学生课堂主体的地位,不适应现阶段新课标的要求。虽然这种教学方法条理清晰,但是缺乏师生之间的互动。将讲读法进行改进,教师主要起引导作用。(2)讨论法。此方法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组成几个小组进行交流学习,学习过程中学生们可以互相分享彼此的想法,自由的发表自己的见解,互相启发,但是老师应该起到主要的引导作用,使学生们向着正确的方向去理解。讨论法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3)表演法。这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方式,让学生们自己去扮演故事中的角色,自己去体会人物的性格和心情,理解文章的大意体会其深刻含义,再生动的表演出来。这种方式有利于加深学生们对文章的印象,结合实际去学习文章中的积极思想。表演法是学生们较为喜欢的教学方式,相对比于其他这种方法的课堂气氛更为活跃。3.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因素的分析通过加强各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逐步提升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对事物和人的认知能力,形成自我保护意识,正确认识自己,正视缺点并加以改正。同时,发扬自身优点。在小学高段应该学会确立学习目标,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和分享意识要有团队精神,老师引导学生建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便个人以后更好更健康地发展。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要点

1.重新制定教学目标从源头开始,在普通传统的教学目标中加入心理健康教育这一项,并将其摆在较为重要的地位,重新制定符合各个年级不同水平的小学生。这就需要学校的每一位教育者的共同商讨,经过试验教学之后确定下来具体的计划。2.强化语文教材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必然联系想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着心理健康教育应在最基本的语文教材中加强有关心理健康的知识或者文章,在老师的引导下努力挖掘课本中的积极因素,以教材为基础一点一滴的渗透心理教育。3.使用“乐学-体验-领悟”的教育方式在朗读中体验,学会关爱,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让同学们阅读大量的经典范文,在心理上体验达到“无心插柳柳成荫”的境界。在老师的引导下更好地领悟文章的精髓,从而达到较好的心理健康的教育效果。4.组织学习小组可以组成学习小队,多举办阅读交流活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5.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师生互动创立情景,朗读比赛,辩论会,话剧表演等都是新型的教学手法,都是用于语文阅读教学同时也便于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进去。提高师生互动,让学生及时的反应自己的心理状况并乐于和老师分享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着这种融合式的教学的进行。

三、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小学时期的心理教育更应该得到人们的重视。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进去是可行且有效的。我们应该积极的推广这种教育方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其健康成长。

作者:赵之英 单位:山东省青州市谭坊镇郑母小学

参考文献:

篇10

要使健康教育活动能持久开展,首先护理人员对整体护理内涵进一步了解,充分认识健康教育是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医院为满足患者健康要求而赋予护士的重要职能。因此,健康教育已成为日常护理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项行为,变被动为主动,从而增强健康教育责任感。

2制定行之有效的健康教育计划

2.1神经内科的专科特点 危重患者多,各项护理工作量大,工作繁忙,无暇顾及健康教育宣传,将大大影响健康教育的效果,加之神经内科疾病特点是老年人多,部分患者来自农村,文化素质偏低,自我保健意识薄弱,主要是求资料,对护士的健康教育漠不关心,再则,有的患者活的健康教育局限,健康教育工作处于被动。因此,制定行之有效的健康教育计划十分重要。

2.2针对相关疾病制定有专科特色的健康教育处方 我科对脑出血、脑梗塞、蛛网膜下腔出血、高血压、帕金森患者等制定了相应的健康教育内容,且形式、方法、时间等方面都做了具体规定,使护理人员,患者及家属易学易掌握疾病的相关知识。其内容涵盖了:①疾病相关知识:包括患者所患疾病的名称、因、诱因、临床表现、预后等;②用药指导:包括所用药物名称、作用、用法、不良反应等;③饮食、睡眠、、休息等的指导;④各种治疗护理操作的目的,重要性及注意事项;⑤心理指导和健康教育等。

3实施

3.1掌握好方法和时间是护士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1.1接待新入院患者时,护士首先自我介绍,再介绍主管医生,同房病友,以消除患者的陌生感。随之介绍床单位各项设施的用途、用法及注意事项、医院的陪探视制度、作息时间、规章制度等,以增加患者的安全感。告知患者所患疾病名称,医生下医嘱后针对患者疾病根据健康处方再告知患者饮食、、安全、休息的要求及相关疾病知识:如脑出血患者要求其绝对卧床休息4 w以上,头部可略抬高15°~20°,要保持情绪平稳,保证充足的睡眠,饮食要易消化、含丰富纤维素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并讲清其重要性及意义。

3.1.2在进行各种护理治疗中,护士要对进行各种操作如吸氧、心电监护、输液、注射、导尿、留置尿管等,针对每项护理操作护士都要详细告知其目的、作用、注意事项,用药时要告知患者药名、作用、方法、时间等,使患者及家属了解后能主动配合。

3.1.3进行晨间护理过程中,护士长抓紧时机,强化健康教育内容,通过抽样考察患者及陪床健康教育知识掌握情况,并进行再次指导,讲明基础护理的重要性,及时发现安全隐患,讲明翻身叩背的方法与目的,更换尿片的正确方法,保持床单元干燥整洁的重要性,床栏正确使用,以防患者坠床等。

3.1.4护士应利用在巡视病房时告知患者科室使用一些先进的仪器治疗的临床意义和价值,如心电监护所示数字的意义及正常范围,微量泵正常进行的标志,报警的含义等。各种食物的营养成分及饮食要均衡的重要性,液体外渗的表现及处理等。

3.1.5夜间查房时,评估患者的病情并了解患者的进食、睡眠、大便、小便情况,需抽血患者禁食,并告知其目的,根据每个患者的情况给予相应的健康教育。

3.1.6当患者出院时,一些老年人记忆力差或农村患者,应在其门诊病历上再次留下主管医生的电话号码,并由主班和责任班护士做出院健康教育,包括服药、休息、饮食、康复训练及复诊时间等,让患者及家属了解疾病的复发或再发的诱因等知识,提高患者的自我保健能力,保证其身心健康。

3.2健康教育形式

3.2.1口头形式 利用各种治疗和护理的机会进行床边指导,反复多次示范,如指导患者做肢体能力锻炼,边做示范边讲解,直到患者及家属完全掌握为止。

3.2.2文字形式 将有关治疗,有关疾病知识制成板报、专栏、小册子,供患者及家属阅读。

3.2.3形象化传播 利用图画、照片等资料既生动形象又简易明了。

3.2.4 电子媒介 利用召开工休座谈会的机会借助录像,等形式进行集体宣教。

4评估方法

在患者出院时及出院后,以问卷及电话回访的形式调查患者及家属接受健康教育知识的程度分优、中、差3个层次。优:指患者对其所掌握疾病的健康知识掌握在>85%。中:指患者对其所掌握疾病的健康知识掌握在60%~85%。差:指患者对其所掌握疾病的健康知识掌握在

5体会

篇11

1.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和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已形成。围绕办园理念定位,坚持做到扎实开展一日保教常规活动,以此促进健康教育活动的有效实施。

2.提供幼儿足够活动空间,保障幼儿每天的户外活动时间。幼儿园不断改善健康教育条件,扩展和软化了户外活动场地, 安装了校园广播,进行了时间调控分年龄段坚持每天的早操和户外活动,积极创建了有利于幼儿健康教育发展的物质环境。

3.教师健康教育意识与时俱进,有效开展安全保健活动。各年龄班将安全保健纳入健康教育活动内容,每周坚持安排两次安全教育活动,幼儿的安全意识得到增强。

4.培养了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形成了积极锻炼身体的良好情感态度。一是根据幼儿喜爱游戏的特点,通过各种新颖有趣的体育游戏,激发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二是我们将社区实验挖掘的民间游戏融入课程供教师选择,并自制多种数量充足的体育小器械,满足幼儿活动需要。

二、当前我园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幼儿在基本动作发展和技巧方面呈现发展不均衡和不稳定性增长趋势。造成该结果的的原因有三点:

一是班额大,老师指导难度大,幼儿活动随意性较大。

二是专业器械投入不够。尽管有数量充足的小型器械,但供幼儿进行钻爬投掷的体育器械严重不足,幼儿体育活动中几乎没有开展这些方面的活动,导致幼儿的钻爬投掷技能差,动作发展较弱。

三是过于重视兴趣而忽略体育基本技能的教学。目前,幼儿园的体育活动似乎走进了一个怪圈:“就是兴趣为重”,多以游戏形式开展,基本上看不到体育教学活动。

2.幼儿园健康教育评价标准的不全面性。在幼儿健康领域发展水平评价中,评价内容和形式都比较单一,体现出评价缺乏科学性、系统性。

三、努力方向及对策

(一)以一日活动为依托,加强精细化管理,促进我园健康教育基本性的发展

1.深化宣传教育。幼儿园对教师、家长、幼儿进行全方位的宣传与教育,举办家长学校,邀请儿科专家做讲座,利用宣传窗、家园联系栏、班级论坛等做好预防幼儿各种季节常见病和传染病的宣传教育工作。

2.强化日常管理。认真落实《重庆市幼儿一日活动行为细则》,注重学习与督促相结合,坚持行政领导每周进三次以上班级督察保教常规、每月一次保教常规大检查、每期一次饭堂评比。

3.各年龄班有目的、有计划、较为系统地安排或渗透健康教育的内容,丰富幼儿有关健康的常识、健康的情绪体验。

4.提升保教人员素质。幼儿园积极开展各岗人员的学习研讨活动。

(二)在现有健康教育评价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建立多角度健康教育评价新机制

1.对环境的评价。(1)符合健康卫生要求的幼儿生活活动的物质环境。(2)提供、创设丰富的健康领域教学的机会、情景、环境。(3)提供丰富的器材、宽阔的场地。

2.对幼儿的评价。以现有评价标准为主,修改完善评价内容。

3.对教师的评价。以自评为主,园评以自评为依据,在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及日常保育岗位检查、幼儿健康状况及家长反馈的基础上进行全面评价。

(三)以户外体育活动为突破,挖掘本土教育资源,在优化幼儿户外体育活动中凸显本园健康教育的特色

1.统筹安排健康教育活动,均衡体育活动形式,保证体育课的有效开展。根据各年龄班的课程容量,合理安排体育活动内容,均衡体育活动形式,坚持按规定严格保障体育课的活动次数,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游戏和体育活动,保证幼儿各种基本动作和技能的发展及健康快乐的情绪体验。

2.挖掘本土资源,优化幼儿户外活动环境,保障幼儿体育活动的开展。创设能满足幼儿全部需要的、进一步体现现代复合型的活动场地,添置固定的大型器械作为整体环境中的一个要素,构建一个具有农村特色的复合型幼儿活动环境。如,将活动区域可划分为:平衡区、钻爬区、跳跃区、玩沙区……并充分挖掘本土资源,鼓励教师从木头类、竹子类、稻草类、民间类等,自制多种数量充足的体育小器械,满足幼儿的活动需要。

篇12

例1活动名称:酸甜的水果(小班)

原定目标:

1、知道各种水果的名称,喜欢吃水果。

2、能根据水果的颜色将水果分类。

修改目标:

1、认识常见水果。

2、能够自己剥香蕉和橘子,喜欢吃多种水果。

修改理由:原目标1中“知道名称”这一要求太狭隘,实际上幼儿若能真正说出水果的名称便意味着幼儿对水果的形状、颜色、大小等有了整体认知,因此“认识常见水果”比“知道各种水果的名称”要贴切;原目标2的提法司空见惯但不太适宜,因为许多水果的表皮不是单色的,小班幼儿为此常常左右为难,犹豫不决。有时按水果形状(并不标准的几何形状)分类也会出现类似问题,因为“分类”必须以事物的典型特征为线索。

修改价值: 只有遵循幼儿心理发展的实际和事物的实际,才能开展有效的教育,牵强附会的“领域整合”不足取。

例2 活动名称: 蛋宝宝的衣服(中班)

原定目标:

1 、认识几种常见的禽蛋。

2、喜欢吃各种有营养的蛋,愿意同时吃蛋黄和蛋白。

3、学习用蛋壳拼图。

修改理由:原目标1形同虚设,因为活动中幼儿无法体验吃了禽蛋是否”有益于身体健康“;而“剥蛋壳”不仅为活动预设了操作环节,更重要的是这是幼儿应该掌握的基本生活技能;“用蛋壳拼画”则关注到健康教育领域与美术教育领域之间的整合。

修改价值:避免了幼儿无法亲身体验却要幼儿有所感受时常常出现的说教;体现了幼儿健康教育是生活教育的理念,提倡幼儿从小做力所能及的事;自然地预设了领域整合内容。

例3 活动名称:食物的旅行(大班)

原定目标:

1、知道食物所经过器官的 名称和顺序。

2、初步了解消化器官的功能,并能理解“磨”“蠕动”“进入”“送到”“排出”等动词用在各消化器官的含义。

3、能用肢体动作表现食物消化的过程,体验奇妙的乐趣。

修改目标:

1、初步了解主要消化器官的名称和功能,并能理解“磨”“蠕动”“排出”等动词的含义。

2、能随音乐节奏用肢体语言表现食物消化的过程,体验游戏的快乐。

修改理由:原目标1难度过大,既无实现的可能,也无实现的必要;目标2的修改注意到了健康教育活动对幼儿节奏感的培养。

修改价值:幼儿健康教育不是小学生(甚至中学生)健康教育,幼儿的接受程度以及教育的必要性是确定教育目标的两个不可或缺的要素;有节奏的肢体语言能让幼儿感受到健康教育原本就是身体美和艺术美的统一。

二、幼儿健康教育与其他各领域教育的关系分析

从以上实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幼儿健康具有自身特定的目标体系。修改后的目标就是较为典型的健康教育目标,这些目标是其他任何一个领域的教育目标都无法完全替代的。由于目前我国幼儿健康教育理论研究还十分薄弱,实践中常常出现幼儿健康教育活动目标定位不当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实践中有以“幼儿体育”替代“幼儿健康教育”的现象。这里就“幼儿健康教育”与“幼儿体育”的关系作一梳理。

首先,从概念来看,幼儿 体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幼儿体育包含幼儿身体保育和幼儿身体锻炼,狭义的幼儿体育是指 通过发展幼儿的动作增强幼儿体质的身体锻炼活动。幼儿健康教育是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特点,提高健康认识,改善健康态度,培养健康行为,保持和促进健康的教育活动。幼儿健康教育是广义的“幼儿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帮助幼儿获得基本的健康常识、形成健康态度、养成健康行为作为主要任务,与狭义的“幼儿体育”共同构成幼儿身心发展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即身心保健与身体锻炼。

其次,从学科发展的历史来看,“体育”几乎一直包含“健康教育”。中外历史上许多教育家往往在论述“体育”时谈及“健康教育”,比如,瞿葆奎主编的《教育学》文集第5卷《体育》内容中包含健康教育;斯宾塞在《教育论——智育、德育、和体育》中也对儿童的吃、穿、用脑时间、生活作息制度、身体健康与心智发展的关系等作了阐释;小原国芳将体育称为“健”的教育,认为体育包含运动与保健。

再次,从相关学科或专业来看,“体育”与“健康教育”又呈现并列关系。医学专家所说的“健康教育”与“体育”在内容上没有任何交叉,目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中出现了“体育与健康”课程,但在由教育部组织编写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别提出“体育与健康”课程不等于“体育+健康教育”,其理由是“体育与健康课程不能也不可能单独承担在学校教育中贯彻‘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全部教育活动和所有课程的基础上突出健康目的的一门课程”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研制组织编写。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26)。可见,基础教育新课程设置仍然将体育与健康教育作为两门课程来看待,只不过认为两者具有“健康第一”的相同内涵。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