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8 09:29:5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城乡建设的概念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建设工程是包括房屋建筑工程和桥梁、隧道、公路、铁路、水坝、港口、码头、机场等其他土木工程在内的固定资产投资对象。所谓建设项目,是指将一定量的投资,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按照一个科学的程序,经过决策和实施,最终形成固定资产特定目标的一次性建设任务。
建设项目应满足下列要求:在一个总体设计或初步设计范围内,由一个或几个相互关联的单位工程所组成,并且在建设过程中实行统一核算、统一管理。
一般以建设一个企业、一个事业单位或一个独立工程作为一个建设项目。
中图分类号 :TP3 91 . 72文献标识码 :A
0、引言
从当今国际形势看,生产周期、质量、成本和服务仍然是竞争的焦点,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新的制造哲理不断涌现,如:并行工程、虚拟制造及敏捷制造等。在国内人们对并行工程的研究比较深入,但是对于并行工程中的成本问题研究得还很不够,而成本问题是不能忽视的。
众所周知,产品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产品的成本,例如:对Rolls Royce公司的调查表明,2000个部件在产品设计阶段决定了最终产品成本的80%【1】;据General Motor经理称卡车变速器70%的制造成本是由设计决定的【2】;Ford Motor公司估计在设计、材料、劳动力和制造费用四个因素中,70%的生产节约源于设计的改进【3】。但是降低和控制产品成本必须在刚刚开始设计的阶段,此时产品设计者拥有最大的自由度来改进设计并使产品在生命周期中的成本最小化。虽然并行工程已经在设计及其他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设计者仍不易获得准确、及时的成本信息。这是因为:
(1)传统上产品设计者对成本信息一般是不予充分重视的;
(2)设计者缺乏合适的工具获得新零件的成本信息;
(3)异构的、分离的数据没有集成化。
本文将探讨并行工程中的面向成本的设计技术,并根据成组技术和特征建模技术提出一个具有一定通用性的DFC概念模型。
1、面向成本的设计(DFC)的含义
面向成本的设计(DFC—Design For Cost)是指在满足用户需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地降低成本,通过分析和研究产品制造过程及其相关的销售、使用、维修、回收、报废等产品全生命周期中的各个部分的成本组成情况,并进行评价后,对原设计中影响产品成本的过高费用部分进行修改,以达到降低成本的设计方法。其主要特点为:
(1)在工程系统研制开发中,应将费用(成本)作为一个与技术、性能、进度和可靠性等要求列为同等重要的参数给予确定;
(2)要求在工程项目的全部生命周期内考虑成本问题;
(3)确定准确的生产、使用和维护等阶段中的DFC参数(如:每单位的装配成本、每单位的使用成本等),并使得这些参数与进度、性能、可靠性等参数之间达到一种最佳平衡;
(4)确保向工程设计及有关人员进行成本信息的及时交流与反馈,以便有效地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DFC主要的研究内容有:
l建立目标成本说明书和对照表:目标成本是企业在管理中对成本进行的预测,也是企业追求的目标,建立目标成本后,一般可采用材料选择、加工设备选择等方法来降低成本;
l研究成本分配情况并对高成本部分进行标识:在成本会计中,一般需要对成本进行分析,以加强对成本的管理和控制;
l依据产品和投入工程的费用进行设计:在实际应用中,有的工程项目或产品在设计开始前,就已经知道可以获得多少投资(如:军事订货等情况),此时需要根据可获得的投资进行设计工作;
l依据市场情况进行设计和成本的平衡: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只是具有最低的成本已经不够了,必须寻求最佳的性能/价格比,即在客户能接受的范围内以适当的价格提供最佳的功能,而价格主要是由成本决定的,产品性能与设计是密切相关的,即成本与设计之间需要进行平衡;
l为设计者提供制造材料对成本的影响信息:在一般情况下,材料成本在制造成本中占有较大的比重,而材料的信息一般比较容易获得且比较准确,因此材料对成本的影响不可忽视;
l选择制造手段,降低制造成本:在现代企业中,制造手段多样化(如:净成型、快速成型技术的广泛应用),不同的制造方法其成本差异很大,选择制造手段已经成为降低制造成本的有效方法。
2、DFC的关键技术
DFC是并行工程的支持工具之一,是DFX(Design For X)的重要组成部分【6】,DFM、DFA等是面向产品生命周期某一环节的,而DFC是面向整个产品生命周期的,即成本问题在设计、加工、装配、检验、使用、维修、回收和报废等环节中是一直存在的,这一点是与DFM、DFA不同的。DFC的实现需要以下一些关键技术的支持:
(1)基于并行工程的全生命周期成本模型:此模型必须能够在产品的不同设计阶段对成本进行相应的估算。
(2)目标成本的确定:在目前还缺乏精确的方法对目标成本进行确定,实际中一般是考虑市场、利润、工厂条件和生产批量等因素,利用历史资料进行确定。
(3)与其他DFX工具的集成:由于DFC是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这就要求它必须能够与其他DFX(如:DFM、DFA等)工具协调一致进行工作,即需要建立不同评价标准的协调原则和方法。
(4)设计结果评价和改进设计建议的生成:这一工作需要在其他DFX技术的支持下进行,即不能只考虑成本一个要素,而且还要综合考虑其他的评价模块提供的评价依据,才能生成合理的设计建议。
(5)成本估算方法:不同的估算方法有可能产生不同的结果,怎样合理地确定估算方法是值得研究的问题。一般来说在并行工程中,由于不同的设计阶段所产生的信息的完整程度不同,所采用的成本估算方法也不同,例如:在设计的初期,可采用参数化估算方法、神经网络等方法;在详细设计阶段,可采用手册估算方法、详细估算等方法。而且,生产批量、产品类型、产品生命周期长短的不同在选择估算方法时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同时所选方法应该是灵活易用、可靠准确的。
总的来说,为了解决上述关键技术,应该综合运用特征建模技术、拟实技术、人工智能、成组技术、工业工程和信息集成等技术。
3、DFC的概念模型
针对不同的设计类型有不同的成本估算方法,也就存在不同的DFC实现方案。设计是一种创造性行为,但是创造性设计在实际的日常生产中所占比重不大,而变型设计和模块化设计确占很大比例,因此本文主要针对变型设计的DFC模型进行探讨。
图1 实现DFC的概念模型
成组技术是为了适应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的需要,将品种繁多的机械零件,按其形状、尺寸、工艺等相似性分类归组,扩大其加工批量,用大量生产的先进技术和设备来解决小批量的生产,达到提高生产率、降低成本和提高质量的目的,并且在设计阶段按相似原则进行标准化,减少零件的品种以利于生产技术和设备的准备并促进生产组织合理化。成组技术在设计、制造、生产管理等方面的应用产生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它为并行工程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在并行工程中,与产品设计并行工作的工艺、装配、检验等下游工作都是在产品信息和制造信息不完整的情况下进行的,而以成组技术为基础的设计思想关键是利用产品的相似性,在原有相似零件和产品的基础上进行适当修改后形成新零件或新产品,而不是“一切从头开始”,这一点有力地支持了并行工程的应用。从线框造型、表面造型、实体造型到特征造型CAD系统的功能日益完善,本文所建立的模型就是基于成组技术和特征建模技术的,如图1所示,图中虚框中的部分是DFC的核心。下面将此模型的要点说明如下:
1、模型的工作流程:
首先,设计人员根据用户要求采用特征造型技术进行零部件的设计,然后系统自动对所设计的零部件进行成组编码,并根据编码搜索与之近似的零部件,若有相似零部件,则可按相似的零部件估算成本,否则,进行成组工艺设计,并根据加工特征估算成本。在零部件成本估算的基础上对产品成本进行估算,所得到的成本信息再反馈给设计人员,进行设计上的修改,保证既定成本目标的实现。这些工作可以反复进行直到满意为止。
2、模型的主要组成模块:
(1)特征建模工具:主要由特征造型CAD软件组成,以帮助设计人员完成产品或零件的表达。
(2)成组编码和分类识别器:对新设计的零件进行成组编码,并根据编码对其进行识别和分类。
(3)成本估算模块:主要完成零件及产品的成本估算和成本的分配。在进行成本估算时,利用成组技术的相似性原理通过类比进行成本估算。在产品成本估算时,分阶段计算产品全生命周期成本,主要包括:装配成本、销售成本、使用成本、维护成本和回收报废成本。
3、模型的特点说明:
此模型利用特征技术和成组编码技术实现零件特征的分类和识别,并根据成组技术估算其成本;在产品成本的估算中考虑了用户使用成本、维修成本和回收报废成本,体现了全生命周期成本的特点;而且,在具体计算成本时还选择应用了国际上正在兴起的作业成本计算方法,保证了成本计算的可靠性和科学性,下面就对这一方法进行简单的介绍。
4、作业成本(ABC—Activity-Based Costing)的估算方法简介:
“成本”这一概念在不同的学科中有不同的解释,即使在同一学科的不同分支也有不同的解释,在本文中我们采用成本会计中的定义:即成本是指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各种经济资源价值牺牲进行对象化计算的数额【5】。按经济用途分类它一般包括制造成本(Manufacturing Costs)和非制造成本,制造成本主要由直接材料费、直接人工费和制造费用(Manufacturing overhead)构成。
准时化生产(JIT—Just In Time)的出现促使作业会计的兴起,JIT试图确定与生产相关的成本动因(Cost Drivers),一旦确定了成本动因,工作的重点应放在如何改进设计和过程工作来降低成本,而不是增加成本要素。在自动化时代,间接费用的重要性日益增强,作业成本(ABC—Activity Based Cost)制度就始于这种状况,作为对以直接人工成本或直接人工小时为制造费用分配基础的传统成本计算方法的替代品,进而形成了新的“企业观念”。所谓新的企业观念,就是把企业视为最终满足客户需要而设计的“一系列作业”的集合体,形成一个由此及彼、由内到外的作业链(activity chain)。每完成一项作业要消耗一定的资源,而作业的产出又形成一定的价值,转移到下一个作业,按此逐步推移,直到最终把产品提供给客户。最终产品,作为企业内部一系列作业的集合体,凝聚了在各个作业上形成而最终转移给客户的价值。从客户收回转移给他们的价值,形成企业的收入。收入补偿各项作业所消耗的资源的价值后的余额,成为从转移给客户的价值中盈得的利润。
作业成本的关键在于识别可增加价值作业(value-added activities)和不增加价值作业(nonvalue-added activities)。将不增加价值的费用的分配由全企业范围改为由若干个“成本库(cost pool)”分别进行分配,增加分配标准由单标准(直接人工小时或机器小时)分配改为多标准分配,即按引起制造费用发生的多种“成本动因”进行分配。一个成本库由同质的成本动因组成,对库内同质费用的耗费水平负有责任。
总之,ABC是一种决定产品成本的方法,它集中发现驱动成本的那些作业,而与传统上不同。在传统成本计算中产品成本通过可变成本和固定成本进行计算。在完全成本计算中(比较流行的成本计算方法),产品成本的分配是基于这一假定,即固定费用消耗与可变成本成比例,由于可变成本与批量有关,故此分配方法是基于批量的分配方法。在应用这一方法计算成本时,会产生一些偏差。这一点在ABC法的实际应用中表现了出来,对于产量高、复杂程度低的产品,其成本在传统方法中被多计算了,而低产量、复杂程度高的产品的成本被少计算了。ABC抓住了很多动态变量,得到的成本信息是一个区间近似值,而不是传统中的精确到小数点后几位的精确数字。它能够提供“相对准确的信息”,而传统会计只能提供“绝对不准确的信息”。
在本文中,运用特征造型技术使自动成组编码易于实现,即可以通过特征的自动识别来进行成组编码;成组技术的应用为成本估算提供了方便条件,当进行成本估算时可以充分利用成组编码对历史数据加以利用并易于实现历史信息的自动检索;应用ABC法进行成本估算时,需要利用历史数据对每一作业生成的单位成本计算出一个比较准确的数字,然后对于新产品的成本估算即可通过新产品消耗的作业来进行计算,其中利用历史数据这一工作由于使用了成组编码而易于实现自动化。因此,可以说运用特征技术、成组技术和作业成本估算方法在本文提出的模型中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5、结束语
并行工程已经成为我国学者研究的热点,但是目前在成本问题上的研究工作还存在薄弱环节,本文在分析DFC含义及其关键技术的基础上,利用成组技术和特征建模技术提出了一个可行的DFC概念模型,它可以对机械零件和机械产品进行有效的成本估算,并可指导并行设计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
Stephen Chan, Helium Mak, Nathalie Cloutier,: Product Data Sharing with STEP. Concurrent Engineering :Method and Application, Elsevier Science Publishers B. V.,1993:277~298
[2]
Krause F. L., Ochs B.: Potentials of Advanced Concurrent Engineering Methods. IFIP Workshop: Manufacturing in the Era of Concurrent Engineering ,April 13-15,1992:2~8
[3]
J. K. Wu, F. N. Choong: Data and Process Models for Concurrent Engineering of Mechanical Systems, Concurrent Engineering : tools and Technologies for Mechanical System Design,SpringerVerlag,Berlin,1993.:139~169
[4]
Sohlenlus Getal. Concurrent Engineering. Annals of the CIRP,1992,41(2):645~655
[5]
中国注册会计师教材编审委员会,成本管理会计,中国人民大学,1995,1
[6]
刘继红,DFX:面向产品生命周期的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1998,9:34~36
[7]
余绪樱,简论当代管理会计的新发展,会计研究,1995,7:1~4
The Important Technology and Concept Model about Design For Cost(DFC)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绿色建筑的概念设计
1、建筑环境分析与设计
绿色建筑环境分析与设计包括室内外环境分析与设计,其中室内的声环境、光环境以及空气品质等为室内环境分析、设计的主要内容,绿化设计、公共设施集约化设计等为室外环境分析、设计的主要内容。
(1)绿色建筑室内环境分析与概念设计。良好的室内环境对于居住者的身心愉悦、健康有很大的帮助,有利于提高生活质量和工作、学习效率。绿色建筑室内环境概念设计在满足室内环境质量基本要求的前提下,以降低建筑能耗为出发点,充分运用可再生资源,减少碳排放,降低建筑设施增多对环境及生态系统造成的压力与破坏。通过利用现场资源来改善室内环境质量,将建筑内部的使用功能区划分归类,如将具有同样使用功能的区域设计安排在指定的空间内,有利于室内自然通风及空调系统的设计和节能,而室内空气的对流畅通又降低了用户对空调等设备的依赖;利用自然资源还可以完成室内的防潮、除湿、换气等事项,同时也增加了室内人员的舒适感和愉悦感。
(2)绿色建筑室外环境分析与概念设计。从宏观方面而言,绿色建筑室外环境分析和设计以保护环境、节约土地、充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为重要的出发点,实现建筑工程的科技性、经济性、地域性以及可持续发展。在此笔者将重点对室外环境中的绿化设计进行一些分析。这种绿化设计通常包括屋顶绿化、墙面绿化、阳台及窗台绿化等。对于城市建筑来说,屋顶的绿化设计就是对特定范围内居住环境的生态平衡及生活意境的创造。据研究,城市建筑物植被每增加10%,就能在夏季最炎热的视觉中将白天的温度降低2~3度,这既美化了人居环境,又能使夏季降温、冬季保暖,同时还吸附了浮尘颗粒,降低了大气污染。
(3)建筑材料的选择。根据有效场地选择来减少材料的需求量,并就地选材或在允许的地方使用旧材料,这样省却了高昂的环境代价费用,减少了能耗和浪费。在使用新材料时要首先选择最低消耗、而且具有再生性、可持续生产并能回收的材料。例如在木材资源丰富的地区,考虑增加可再生、可回收的木材材料的使用率;就地选取本地区的青石资源,用于建筑物的基础和修桥、补路等,不仅美化了建筑环境,而且营造了地方特色,还节约了资源。
2、绿色建筑节能概念设计
依照当地气候条件,认真研究节能减排及能源利用技术,尽可能地减少能源耗费,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3、可再生资源的利用
绿色建筑可再生资源利用的概念设计可从多个方面进行评价。绿色室内设计所使用的原材料大多保持着原材料的质朴本色,因此能够就地取材,即选用当地常见的材料或是可回收的材料,对塑料、玻璃和工业废弃物等进行再生的利用。
4、绿色建筑智能概念设计
绿色建筑智能化概念设计可利用温度、湿度以及风力等自然条件设计出具有自动调节功能的智能壳体的开闭和空调量,以保障室内智能化生产和脑力劳动者的劳动效率。通过完善的智能化概念设计以促进绿色建筑高标准、低能耗、高效能、低污染的可持续发展。
5、绿色建筑节水概念设计
中国属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节约用水是现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措施,应加强用水管理,调整用水结构,改进用水方式,科学、合理、有计划、有重点的用水,提高水的利用率,避免水资源的浪费。绿色建筑供水、排水、卫浴用水、建筑物周围景观用水、绿化用水等都是排水设计的一个重点。绿色建筑内部需要大力提倡并推广节水型器具的设计与应用,在进水设计上要充分利用市政管网的余压,设计建设建筑区域中园林绿地节水灌溉设施;开发再生水、雨水等非传统性水用于绿地的灌溉等利用途径;设置合理、完善的室内给水系统,并按照室内水用途分别设置水表,加强水资源的节约利用;同时科学设计冷热水以及开水供应系统,或者是采用分质供水。
6、绿色建筑地下空间的利用与节能设计
建筑体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可以使城市从单一的地上空间趋于向地上地下综合空间的开发利用,可以缓解城市尤其是城市中心区土地资源紧张、交通拥堵、停车困难等实际问题;同时,由于地下厚实的土层受地面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小,使得地下空间具有冬暖、夏凉的优势,因此,可设计成一种节约制冷与采暖耗能的最经济有效的建筑形式,从而提高绿色建筑的节能效果。
二、绿色建筑概念设计的原则
绿色建筑不仅关注建筑自身的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条件以体现建筑的“绿色”化,同时还要以人为本,创建一个舒适健康、安全便利的居住场所,满足居住人群对建筑功能的需求。绿色建筑概念设计原则围绕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这个关键,并将其贯穿于建筑选址、规划设计、功能设定以及建筑材料和技术选用、设备安装乃至建筑工程完工后的营运、维护等进程之中,充分把握概念设计与建筑环境之间的关系,重视人、自然与建筑物三者之间的互动。
1、整体及环境优先
在设计中,绿色建筑作为一个开放的体系与周边环境形成了一个有机的系统,因此,力求所谓的最佳环境效益,就主要体现在对社会、自然环境及生态环境的关心与尊重。如对当地文脉的保持、历史人文景观的保护等,加强对建筑所在地的地形地貌以及技术、材料的重视及利用,搞好建筑环境的绿化,降低环境的污染和破坏,运用独特的美学原则以充分展示建筑体的时代精神。
2、简省高效
绿色建筑概念设计就是要体现对能源节省的原则。要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通过运用电子和信息技术等诸多手段实现建筑的智能化,并加强建筑与社会发展互动关系的预见性研究,使近期规划与长远目标相结合,为建筑物后期扩展和建造留下充分的余地。
3、健康舒适
在保证适用性的基础上,增强建筑的自然通风、透光等,提高住户的舒适度又能减少能耗,保证住户工作及生活、学习环境的绿色、健康。
三、结束语
中国地域辽阔,地区气候环境差异较大,因此要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特点加强绿色建筑的普及与推广。通过深入的理论分析和研究探讨力求达到绿色建筑概念设计节能、环保的目的,同时加强政府对建筑节能设计管理的职能,建立良好的设计环境和政策支撑,提高绿色建筑设计的综合能力,充分利用建设区域的地形、地貌、气候条件,并将其科学合理地运用于绿色建筑概念设计之中。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53078-2006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S].
’
1.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着眼未来的希望工程。
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是每个家庭幸福的来源。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我们的国家未来能否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关系到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前途命运。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和引导未成年人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一项漫长且复杂的过程,是一个艰巨的历史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2.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福泽百姓的民心工程。
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切身利益。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每个家庭乃至整个社会的理想和愿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状况是好的,但是近年来国际国内环境的深刻变化,给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带来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如现今社会上存在的网瘾、早恋、厌学、校园欺凌等问题严重影响着部分未成年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致使少数未成年人道德水准下滑,甚至参与打架斗殴、吸毒、赌博、敲诈,走上了违法犯罪之路,这些不能不引起家长们的担忧和全社会的强烈关注。育人先育德,广大群众强烈呼吁有关部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为未成年人成长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
3.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关乎全局的基础工程。
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实现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条基本经验,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对于促进全社会各项事业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是一项基础工程。精神文明建设只有从未成年人抓起,从思想道德抓起,才能本固基实,这是基于战略性的长远考虑。
二、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形成的关键
1.家庭环境是缔造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摇篮”。
在未成年人成长的诸多环境中,家庭是第一环境,是缔造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摇篮。所谓家庭环境,是指家庭中影响未成年人成长各因素的总和,既包括显性的因素,也包括隐性的因素。在这些因素中,家长是核心,他们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每日每时都在对孩子进行着言传身教。家长的言谈举止,以及给孩子营造的生活环境等,经常在起着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作用。因此说,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
2.学校环境是培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加工厂”。
学校环境是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形成和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环境因素,它包括学校生态环境、人文环境、文化环境等。学校环境往往直接作用于学校教育,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认识得到塑造,促进学校教育目标的实现。中小学阶段是学生初步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继承前人的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和能力的重要时期。学校环境的营造必须遵照这些特点和规律,充分发挥可控性特征,从而确保未成年人发展的方向,使学校成为未成年人成长和发展的“加工厂”。
3.社区环境是展现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状况的“平台”。
学校和家庭以外的教育环境都叫社区环境。未成年人在接受家庭和学校教育环境熏陶、感染、塑造的同时,也在感受着社区环境对他们的影响,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也因为脱离了家庭和学校环境的束缚而更加真实地显现出来。因此,社区环境成为展现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状况的平台。社区环境中的生态环境、人文环境、文化环境等随时随地地影响、制约着未成年人的成长。这些影响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那些具有负面影响的社区环境,对于“免疫系统”不健全的未成年人来说,是需要引起高度关注的。
三、如何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成长的良好育人环境
1.要站在战略性的高度,全面规划适应未成年人成长的育人环境。
所谓“战略性高度”是指要着眼整体,立足长远,科学地规划和营造育人环境。“着眼整体”,就是把学校育人环境、家庭育人环境、社区育人环境作为一个整体,既要尊重它们在未成年人成长中各自承担的职能,也要充分重视它们在未成年人成长中所起的互补性作用,杜绝学校、家庭、社区三者平行不交叉状况的出现,从整体上对育人环境进行规划;同时还要注重生态环境、人文环境、文化环境等要素的协调发展。“立足长远”,强调的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经历一段较长时间的培养,对于影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形成的育人环境的营造,要克服短期性、随意性,既要着眼未成年人的今天,更要放眼未成年人的未来。“科学地规划和营造”,是指育人环境要为教育的目标服务,要充分尊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内涵的多元性、复杂性,要有利于未成年人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
2.育人环境的营造要符合未成年人的心理特征。
未成年人具有模仿性、从众性、可塑性等心理特征,他们十分容易受到周围各种环境的影响。因此,育人环境的营造要充分考虑到未成年人的心理特征,贴近未成年人的生活和实际。首先要体现育人环境的时代性,也就是要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特征,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成果,使他们内心受到感染和激励。其次要体现育人环境的文化性,既要体现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也要体现我国当代优秀文化成果,还要吸收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最后要体现育人环境的娱乐性,要将无形的教育寓于有形的娱乐活动之中,让学生在娱乐活动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形成积极进取的精神,养成乐于合作的现代意识。
3.育人环境的营造要完善相应的保障机制。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构。各级政府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明确职责,采取多种措施扎实推进育人环境建设;作为基层单位,要有专职人员负责具体实施,确保各项措施、规划的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