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8 09:29:5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水产业发展现状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图分类号: X7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前言
镇平境内有三座大中型水库,16座小型水库,塘堰坝461座,水资源丰富;312国道、207国道、沪陕高速、焦枝铁路、宁西铁路穿境而过,交通发达。目前全县渔业养殖面积达28000余亩,且每年新增鱼池以200亩的速度递增。2012年水产品产量达到10000吨,年产值达到2个亿左右,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突出,为水产业发展提供良好条件,是国家重要的商品鱼、观赏鱼生产基地。改革开放以来,在历届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镇平水产业有了长足进展,水产经营机制不断完善,资源配置日趋合理。
一 为水产业的发展做出的工作
一是各级党委政府对渔业生产的重视和支持及水产业务部门和广大渔农的一致努力,把水产业作为农民致富奔小康及振兴我县农村经济的突破口来抓,采取有效措施,加快了水产业发展的步伐。二是认真制订、落实各项渔业生产的优惠政策,充分调动养鱼户的积极性,采取县、乡、村投资,村民集资,引进外资等渠道筹集资金,开发高效养殖业及砖窑滩地,大搞宜渔资源和开发利用,大力发展观赏鱼养殖,使养殖面积有了新突破。三是狠抓了中、低产鱼池开发改造及渔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建设,在发展规模渔业、无公害水产品养殖上狠下功夫,在科学精养上做文章。四是加大渔业结构调整,抓好“一圈一带”(一圈指的是围绕安子营、侯集、郭庄乡、张林乡、杨营镇发展的观赏鱼养殖圈;一带指的是312国道以北围绕赵湾水库、陡坡水库、方山水库、高西河水库、高丘水库发展的无公害食用鱼养殖带)工作,优化品种结构和养殖结构,积极引进名优新品种,大力发展“上粮下渔”、“上菜下渔”、“上林果下渔”等生态渔业和名特新品种养殖。五是加强渔政管理,以“内强素质、外塑形象”为要求,秉公执法,严厉打击扰乱渔业生产秩序破坏渔业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有力地保护水产资源,维护了渔业生产秩序。
二 目前存在的差距
镇平县水产工作经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养殖面积、水产品产值、产量有了一个较快的发展,但与上级的要求和宜渔资源的开发利用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与“金鱼之乡”的称号有一定距离,主要是:一是思想不够解放,对发展水产业没有足够的认识。二是机构设置不合理,水产行政职能在政府所占比重较小,力量薄弱。三是科技水平与渔业的迅速发展不适应,资金短缺,基础设施建设老化,科技攻关,引进新品种等直接受到制约。四是水产品市场开拓不足,没有形成规模性、开放性市场。五是渔业资源保护不力,特别是河道电力捕捞猖狂,渔政管理人员少,手段落后;六是水域污染严重,都不同程度地制约着全县渔业的发展。
三 水产发展与解决对策
1、在区域分布上,走“一圈一带”之路。要充分发挥南部乡镇的观赏鱼养殖区位优势和水丰资优的资源优势,巩固建设安子营、侯集、郭庄、张林观赏鱼养殖圈;在杨营镇围绕赵河重点建设高档观赏鱼孵化、养殖基地,在苗种改良上下功夫,成立观赏鱼养殖协会,真正实现以“长江渔人公司”为龙头的公司+农户经营模式;并沿南水北调工程两侧建设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休闲渔业基地,巩固建设石佛寺玉雕湾休闲渔业经济圈;在东起陡坡水库西至方山水库大力发展名优水产品和无公害水产品规模养殖。到2015年全县水产养殖面积发展到3万亩,其中:高档观赏鱼养殖面积0.5万亩,无公害渔业面积1.5万亩,规模养殖小区0.5万亩,休闲渔业基地0.5万亩。
2、在结构调整上,走名优新特色之路。按照“结构调优、规模调大、档次调高、品种调好”的要求,大幅度压缩效益底、质量差的金鱼的养殖面积,在原有龙睛、狮子头、水泡眼、长尾金鲫等名优新品种的基础上,大力引进推广日本锦鲤、熊猫金鱼、淡水蓝鲨等名优新品种观赏鱼,形成规模效益。
3、在养殖方式上,走标准模式化之路。通过逐步改低密度养殖为高密度养殖、改单一品种养殖为搭配品种养殖、改粗投饵为精投饵、改放养小规格为放养大规格、改重治轻防为防治结合,推广标准模式化生产,大力发展稻田养鱼和大水面河蟹养殖及网箱养鱼,努力培植各具特色的主导水产品,形成规模,占领市场。
4、在质量安全上,走无公害推进之路。为尽快把放心鱼工程落到实处,要按照《无公害水产品养殖基地管理办法》,严格标准,严格程序,继续认定和认证一批无公害水产品养殖基地,扩大无公害水产品养殖面积,确保质量安全,让消费者吃上放心鱼。
5、在渔业增效上,走品牌创新之路。质量是产品的生命,要在保证质量的同时,全方位提升水产品品味、规格,组合品牌,打造精品,发挥品牌效应,培育品牌注册和龙头带动,以“长江渔人”为龙头,积极注册具有镇平特色的观赏鱼品牌,积极申报“赵湾鱼”无公害养殖基地,从而在全县形成大而精的拳头水产品,促进渔业增效、农民增收。
6、在可持续发展上,走综合开发、生态环保之路。为使全区水产业发展长盛不衰,在充分利用好原有水域的基础上,抓住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机遇,要对全区未来水域做好远景目标的规划,制定好生态环境保护措施,要从治理排污、营造良好养殖水域环境、净化渔药、饲料市场入手,加大检查管理力度,规范市场,创造生态环保、安全优质和渔业生产良好环境,促进全区渔业可持续发展。
7、在生产组织上,走机制创新、市场化运作之路。要推行规模生产、规模经营、形成规模效益,合理规划渔业区域,要建设相对稳定、高产、高效的渔业基地,建立渔业经济合作经济组织,推行“公司加基地加农户”的渔业生产经营新格局。
8、在产业提升上,走科技兴渔之路。要加强渔业服务体系建设,稳定充实科技人员,提高综合素质,改变“机关缺、村居空”的局面,建立健全区、镇、村三级渔业科技服务网络。要加大有效培训力度,重点在新品种、新技术、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模式化养殖上下功夫,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要积极开展科学试验和科技项目推广工作,加大科技投入,全面提升现代科技渔业品位。
9、在渔政管理上,走依法治渔之路。要按照《渔业法》及有关渔业法规的规定,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增强农民知法、懂法、守法的自觉性。要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执法人员的整体素质,依法办案、依程序办案。要加大严厉打击渔业“三害”和渔业污染事件的处理力度,增加管理投入,为全区渔业生产保驾护航。
10、在干部队伍建设上,走廉洁勤政、求真务实、团结奋进之路。要加强领导,完善责任机制,实行岗位目标和党风廉政建设目标责任制度建设,以制度约束人、以制度规范人、以制度激励人。要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让广大干部职工以饱满的热情、昂扬的斗志去工作去奉献,真正形成廉洁勤政、求真务实、团结奋进、奉献镇平渔业的良好工作局面。
11、在观赏鱼销售上,建立健全观赏鱼销售网络,积极与北京上海等国内较大的出口商联系,走“订单渔业”之路。
12、在水产流通管理上,切实做好全县水产品检疫工作,杜绝各类疫病进入我县,让全县百姓吃上放心水产品;让健康观赏鱼进入全国各大市场,以“长江渔人”为龙头,让观赏鱼养殖协会真正发挥作用,做到统一包装,统一经营,彻底改变目前的竞争无序状态。。
13、在政策保障上,积极向国家争取渔业专项资金,在良种繁育、市场服务体系建设、基础设施、鱼病防治、技术培训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支持龙头渔业企业发展,鼓励龙头企业和水产养殖户形成利益联结机制。引导渔民兴办专业互助组织,提高渔民自保能力。
中图分类号:S791.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7-0004-1
伊通满族自治县地处长白山脉向松辽平原过渡的丘陵地带,全县耕地总面积220万亩,粮食生产是伊通满族自治县农业的主导产业,是国家级重点商品粮基地县。水稻栽培历史悠久,水稻生产在粮食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水稻主产区农户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但是,由于水稻生产成本、劳动用工等生产环节的资金投入与玉米生产相比没有优势,水田生产面积出现逐年锐减的趋势。2002年全县水稻生产面积达到18万亩,到今年实际生产面积约7万亩,年平均递减11%。之所以出现“水改旱”的问题,主要有三方面的直接因素:
1 相对玉米,水稻生产田间管理劳动强度大、时间长
伊通满族自治县水稻生产从3月25日左右浸种开始,育苗、整田、移栽、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整个生产过程持续7个月左右,需要专人进行不间断的田间管理,相对玉米生产劳动强度大、时间长。种植玉米管理环节少,劳动空闲时间长,在剩余劳动时间内能够从事养殖、劳务、运输等其他创收活动。因此,种植玉米农户要比种植水稻农户的创收渠道广,家庭收入差距很大。
2 相对玉米,水稻生产资金投入较大
仅从今年农用物资市场价格以及劳务情况来看,玉米生产每公顷总投入大致是9300元,水稻生产每公顷总投入12450元左右,每公顷水稻生产比玉米生产多投入约3150元(详见下表)。
3 相对玉米,水稻生产利润偏低
近三年来,虽然玉米、水稻市场价格都处于大幅上扬趋势,但是,从2011年生产成本核算和销售收入来分析,水稻和玉米之间利润差距较大。每公顷玉米平均净收益14900元左右,每公顷水稻平均净收益10750元左右,利润差约在4150元左右(详见下表)。
4 对稳定水稻产业发展的几点意见和建议
稻米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是口粮,水稻产业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是关系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问题。因此,从我们县的实际情况来看,应该着力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4.1 加大粮食市场价格的宏观调控力度
根据年度生产成本以及产量比,合理调整玉米、大豆与水稻产品之间的国家最低收购价格,通过市场拉动来保护水稻生产者的种粮积极性。
4.2 加大对水稻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
在稳定和完善粮食生产支持政策的基础上,要特殊加大对水稻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对水稻生产者特别是生产大户、专业合作组织和农垦企业,要给予政策倾斜,通过政策推动来调动水稻生产者的种粮积极性。
4.3 加大对水稻产业发展的基础投入力度
水稻生产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依赖度很高,目前伊通满族自治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还很薄弱,防洪灌溉能力不强的问题比较突出。国家应继续加大对灌区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加强对水库、塘坝、渠道、机井等灌溉设备设施的建设,通过提高灌溉能力稳定并增加水稻生产面积。
1盈江县发展水牛产业的优势
1.1气候适宜,饲草饲料丰富,畜种资源优良
盈江县地处亚热带地区,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光热充足,非常适宜水牛产业的发展。盈江县每年有逾50万t的甘蔗梢等农作物秸秆饲料;德宏水牛是我国优良的水牛品种,具有耐粗饲、抗病力强、生产性能和繁殖性能好等特点,2011年末水牛存栏量3.36万头(占全州存栏数的1/3以上),其中能繁母牛存栏1.56万头。
1.2畜牧兽医科技服务体系完善
随着盈江县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顺利完成,县、乡、村三级畜牧兽医服务网络健全。畜牧兽医局设立了畜牧站、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动物卫生监督所,全县15个乡镇均设有畜牧兽医站;建立了村动物防疫员制度,每个行政村配备1名防疫员。全县畜牧兽医系统有初级以上职称的科技人员81人。畜牧兽医科技服务体系的逐步完善为水牛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防疫保障。
1.3发展机遇良好
一是国家高度重视水牛产业发展,将云南省列为全国奶水牛发展的一类地区,而盈江县又是水牛产业发展重点县;二是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水牛产业的发展;三是全社会关心水牛产业、了解水牛产业、支持水牛产业的发展氛围越来越浓厚[1]。
1.4重要的水牛奶源基地县
1999年盈江县率先在云南省挤出第一滴水牛奶,铺开了水牛奶业发展的路子。现以祥祥乳业有限公司为生鲜水牛奶收购企业,日产生鲜水牛奶2 t以上。目前,盈江县水牛产业化发展已形成以资源条件为基础、效益为中心、加工企业为依托、广大农户为基础、科技服务为手段的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
1.5品种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局面形成
在对盈江县水牛分布及乡镇地理条件进行充分分析的基础上,确立了以平原、弄璋、太平、旧城、新城、芒章、盏西、支那8个乡镇为水牛品种开发利用区域,进行水牛品种改良,以生产水牛奶为主,其余7个乡镇以昔马为中心建立德宏水牛保种区,使德宏水牛这一优良品种得以科学的开发利用与保护。
2存在的问题
一是扶持盈江水牛产业跨越式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不完善,财政资金的投入与发展产业的需求仍有较大差距。二是奶水牛培育受繁殖力低和繁育周期长等的影响,标准化规模养殖发展缓慢,单产水平比较低,离每年1.5~1.8 t/头的生产水平还有较大差距,处于相互制约发展的尴尬阶段,奶水牛向县外流失的问题不容忽视。三是盈江县没有乳制品加工企业,主要生产销售原料奶和在市场上销售部分生鲜乳,优质优价没有得到体现,产品附加值低,竞争力不强,养殖户对水牛产业发展信心不足。四是由于盈江县特殊的地理位置,重大动物疫病的威胁长期存在。
3对策
3.1加强领导和政策扶持
一是成立盈江水牛产业开发领导小组,负责《德宏水牛产业发展规划(2008—2015年)》的组织实施,协调解决产业开发中遇到的相关问题,确保规划目标的顺利完成;二是尽快出台县委、县政府关于扶持发展水牛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推进水牛产业化发展步伐。
3.2加快培育奶源基地
一是抓紧实施“百村万头奶水牛”出户(奶水牛迁出农户居所)、进区(奶水牛进入养殖小区)、入社(奶水牛纳入合作社管理)工程。二是大规模地推广人工授精与本交改良相结合的水牛改良工作,加快村级奶水牛人工授精服务站点建设。为了加快奶水牛培育步伐,建议财政每年安排预算奖金,实行奖励政策按照每头补助500元以上的标准补助优质后备奶水牛,每头50元的奶水牛人工授精产犊成活“以奖代补”奖金[2-3]。
3.3确保乳品质量安全
依照《畜牧法》《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奶业整顿和振兴规划纲要》的要求,以国家整顿和振兴奶业发展为契机,以全面加强乳品生产全过程质量监管和制度建设为核心,以规范奶站和养殖为重点,加大监管力度,确保生鲜乳质量安全。建议财政每年适当安排畜牧兽医执法监管经费;制订出台“畜牧兽医罚没收入全额返还畜牧部门用于执法监管”的政策。
3.4建立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
引导企业与合作社(协会或养殖户)建立紧密型实质性的利益共同体,避免生产与加工“两张皮”的现象(特别是在奶水牛业方面),促进共同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推进德宏水牛产业化经营[4]。
3.5培育壮大龙头企业
支持水牛屠宰加工企业和肉制品加工企业在项目申报、新产品研发、技术改造和引进设备、培育品牌、开发市场等方面给予扶持和帮助[5-7]。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特别是水牛奶加工企业。
4参考文献
[1] 毛雪燕.奶水牛在云南省元阳县的发展前景[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1(1):110.
[2] 潘玉红,韦升菊,李舒露,等.去势青年杂交公水牛的阶段性育肥试验[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0,31(11):144.
[3] 杨华,余兆新,李玉萍.湖北奶水牛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建议[J].湖北畜牧兽医,2011(10):11-12.
[4] 梅国栋.德宏州水牛产业发展与探讨[J].中国牛业科学,2010,36(5):68-70.
一、嵊泗县水产品加工企业的现状
截止2002年底,嵊泗县水产品加工企业共有49家,占全县工业企业总数的25.5%,拥有总资产28434万元,职工876人,创利301万元。地域分布是:菜园20家(7家停产),嵊山镇17家(8家停产),五龙乡5家,黄龙乡3家,枸杞乡4家,县直属1家。产品主要以冷冻品、小包装水产品、饲料鱼粉、速冻贻贝为主。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49家企业中,处于停产状态的企业15家,目前正常生产的35家企业中,有集体所有制1家,股份及股份合作制9家,私营独资12家,私营合伙7家,其他有限责任公司有6家。
(一)企业规模、技术、设备情况
全县水产品加工企业中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有12家。全县有冷藏库36座(见表一),冷藏500吨以上的5家,占14.3%;冷藏200吨的12家,占34.3%;200吨以下的19家,占51.4%。企业的设备大多是以八十年代中期和九十年代初期购置为主,由于企业的生产设备陈旧、落后,企业只能维持简单的水产品加工流程,缺少先进高科技生产线,缺乏现代加工能力。表一全县水产企业冷藏能力情况表
冷藏能力(吨/次)
500
200
200以下
合计
冷藏库数(座)
5
12
19
36
比例(%)
13.9
33.3
52.8
100
(二)企业厂长、经理素质情况
35家企业厂长、经理中,年龄(见表二):在30—40岁的7名,占20.0%,41—50岁的10名,占28.6%,51岁以上18名,占51.4%;文化程度(见表三):大专及以上的3名,占8.6%,中专及高中的11名,占31.4%,初中的18名,占51.4%,小学3名,占8.6%;职称:有各类技术职称的有15名(中级以下),占42.8%。
企业职工中,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仅占1.8%,中专及高中的占18.4%,初中的占57.6%,小学的占19.8%,小学以下的占2.4%,有技术职称的人员只占企业职工总数的4.2%。
表二企业厂长、经理年龄结构表
分类
项目
30-40岁
41-50岁
51岁以上
合计
人数(个)
7
10
18
35
比例(%)
20
28.6
51.4
100
表三企业厂长、经理文化程度表
文化程度
大专及以上
中专(高中)
初中
小学
合计
人数(个)
3
11
18
3
35
比例(%)
8.6
31.4
51.4
8.6
100
(三)企业质量、卫生认证情况
在嵊泗县水产加工的35家企业中(见表四),通过ISO9000体系认证的有4家,占企业总数的11.4%,获得HACCP认证的2家,占企业总数的5.7%。取得国内卫生认证的企业20家,占企业总数的57.2%,取得其他认证的4家,占企业总数的11.4%,有5家企业未取得任何卫生规范认证,占企业总数的14.3%。35家企业中完成各国官方注册的企业7家,占企业总数的20%,(4家企业完成了日本官方注册,2家完成韩国官方注册,1家完成欧盟注册,其中1家企业完成3个官方注册。)
表四水产加工企业质量、卫生认证情况表
项目
ISO9000
HACCP
国内卫生认证
其他认证
未取得认证
合计
企业数(个)
4
2
20
4
5
35
比例(%)
11.4
5.7
57.2
11.4
14.3
100
(四)企业运营能力及效益情况
2002年,全县水产加工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6084万元,销售产值30562万元,产销率84.7%,比标准96%少11.3个百分点。35家企业中盈利在5万元以上的10家,微利企业16家,亏损企业9家。盈亏相抵后利润总额301万元,其中盈利企业创利491万元。整个行业利润主要集中在5家规模以上企业中,仅黄龙鱼品厂就创利260万元。亏损企业亏损额190万元,亏损面25.7%,亏损率38.7%,户均亏损21万元。从经济类型上看:股份合作制企业亏97万元,私营企业实现利润118万元,其他有限责任公司处于优势,除1家企业亏3万元外,其他5家都盈利,且盈利总额为280万元。
表五水产加工企业盈、亏情况表
项目
盈利5万元以上
微利企业
亏损企业
合计
企业数(个)
10
16
9
35
比例(%)
28.6
45.7
25.7
100
二、嵊泗县水产品加工企业存在的问题
(一)海洋渔业资源衰退
1、中日、中韩渔业协定生效和实施,使舟山海洋捕捞失去了部分传统渔场,部分渔场受到严格限制,而导致捕捞业的生存空间的缩小,从而制约了捕捞渔场的拓展。
2、渔业资源衰减,大量的渔民争抢有限的水产品资源,造成了可开发利用的品种资源减少,突出了“船多鱼少”的矛盾。
3、传统的“靠海吃海”的观念根深蒂固,对转产转业的认识不足。加之财力、物力的制约,很难改变渔民的捕捞作业结构。政府和主管部门,虽然重视渔民的捕捞作业的调整,但受物力、财力及其它环境因素的制约,没有真正大力度的、有效的、支持捕捞渔民的作业结构调整。
上述原因直接影响嵊泗县的渔业产量,海洋渔业资源的衰退,经济类水产品大幅度下降,经济鱼类收购价格的上升,高昂的收购价加上全县水产加工业多数以粗加工为主,缺少精深加工的产品,使简单的水产品加工几乎没有利润,有的企业采用代收购、代加工来维持企业的生存,给水产加工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二)市场竞争能力薄弱
从企业规模、技术、设备情况看,嵊泗县的绝大部分水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无自主产品开发能力,加工设备简单,产品单一,加工量比例较低,加工技术含量低,高附加值产品少,很少或没有开发废弃物综合加工和利用,传统产品加工技术落后,水产食品仍然沿用几千年来传统的作坊式手工加工方法,市场需求逐渐萎缩,明显缺乏市场竞争的能力,企业一直主营以冻小黄鱼、冻鲳鱼、冻虾仁、冻蟹等各种经济水产品为原料的产品加工,直到近几年才发展有星鳗片、贻贝等加工。企业缺少配套产品及特色产品的生产,产品升级换代缓慢。截止2002年底,水产加工产品中获各级名牌产品的企业有8家(见表六),占企业总数的22.8%,在获名牌产品企业中,有1家企业获得国家级名牌产品,6家获省级名牌产品,1家获市级名牌产品。
表六水产加工业获名牌产品的企业统计表
项目
总数
获国家级
获省级
获市级
小计
企业(个)
35
1
6
1
8
比例(%)
100
2.9
17
2.9
22.8
(三)企业负债严重,抵御风险能力弱
到2003年7月为止,嵊泗县水产加工企业共计负债总额22386万元,其中长期负债4328万元,短期负债17967万元。资产负债率高达79.1%,比标准值超出19.1个百分点。从企业现有流动资金来源构成看(见表七),银行贷款占63.6%,自有资金占27.6%,外来资金占2.6%,民间借款占6.2%。因此,抵御风险能力较弱表现在嵊泗县水产品加工企业负债经营程度高,贷款比例高达75.6%,偿贷能力较弱。一旦市场发生变化,资金周转发生困难,就可能使企业陷入无力支撑的困境。同时,企业负债率过高,产生企业融资信用不断下降,最终导致融资渠道不畅。
表七水产加工企业流动资金来源结构表
资金构成
银行贷款
自有资金
外来资金
民间借款
合计
比例(%)
63.6
27.6
2.6
6.2
100
(四)企业采、销的局限性
通过调查,嵊泗县水产加工业在原材料采购上存在较大的局限性,企业的采、购信息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个是本企业的采购员,另一个是来源于对方的推销员。企业主要以自行收购为主,国内市场中调拨的很少,大部分是来自本市,目前,无一家企业利用远洋捕捞水产品和国外进口水产品。
产品销售是实现企业利润的重要环节,再好的产品如果在销售环节上出现障碍,不仅影响销售量,也给企业的利润增长带来很大影响。调查发现(见表八),全县水产品加工企业产品销售固定商家的占10%,为对方做订单的占6.7%,企业通过批发商销售的占33.3%,通过零售渠道的占6.7%,企业直销的占43.3%。企业产品销售渠道单一(见表九),销往国内外的产品主要是本省和上海市,其中销往上海的占50.7%,销往本省的占28.1%,销往山东的占14.9%,销往其它省市及国外的占6.3。所有出口产品主要销往韩国和日本。
表八水产加工企业销售结构表
项目
固定商家
做订单
批发商
零售
企业直销
合计
比例(%)
10
6.7
33.3
6.7
43.3
100
表九水产加工企业销售结构表
项目
上海
本省
山东
其它省市及国外
合计
比例(%)
50.7
28.1
14.9
6.3
100
(五)企业人员素质低,管理水平亟待提高
企业人员的文化程度偏低,管理人员年龄偏大。在35家企业厂长、经理中,年龄在51岁以上的占51.4%,而40岁以下的仅占占20.%。在35家企业厂长、经理中,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的仅有3名,占8.6%,初中以下学历的占60%。在企业职工中,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仅占1.8%,初中以下学历的占79.1%。有技术职称的人员只占企业职工总数的4.2%。
人类正在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是指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与使用之上的经济。在知识经济时代,产品的生产、商品价值的提高、企业的成长乃至国家竞争力的增强,都必将更加依赖于知识和掌握知识的人力资源。知识作为生产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生产和传播知识的人力资源己成为重要的战略性资源。嵊泗县水产加工企业人员素质整体偏低,导致了管理的难度和企业经营能力的低下,导致了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导致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偏低,同时也导致了劳动生产率偏低。
(六)传统与世俗文化的制约
嵊泗渔民久居海岛,世代以打渔为生,缺乏必要的信息沟通,捕捞渔民家庭以渔业为主要生计。渔民长期出海作业,加之海岛的相对封闭,较少与其他方面人员接触,对外面的产业的信息也了解不多,更谈不上掌握新的信息。加之传统与世俗文化的影响,嵊泗仍有部分渔民喜爱捕捞这种特殊的生活方式,喜爱与大海生活,也比较爱渔村这种闲暇的生活方式。在企业发展中,缺乏居安思危的战略眼光,缺乏发展与创新意识,要求他们放弃原来喜欢的工作方式,去寻找新工作,去搞科技创新,将会承受一种非经济的和经济的压力,因此,造成了企业的停步不前的局面。
三、嵊泗县水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的重点:
嵊泗县水产品生产和加工重点是:优化产品结构,推进贝类、中上层鱼类、藻类加工产业体系的建立,培植和引导几家具有活力的水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通过加快企业技术改造,促进加工产品的开发,要开发低值产品和废弃物的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发展既有营养又食用方便的加工食品,提高国内外市场占有率。
重点突破的几个方面:
1、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加快高精水产品的加工;
2、产品开发以大众化、现代化、方便化、快捷化为主;
3、扶植科技含量高的休闲食品、快餐水产食品及开发保健品和功能食品;
4、开发新捕捞对象加工成食用及制成优质鱼粉、鱼片、鱼糜、模拟食品和调味品,重点研究蟹类加工,枸杞的贻贝加工,黄龙的虾米、鱼粉加工等。
5、尝试开发精制食用鲜鱼浆,进而以鲜鱼浆为原料生产风味的方便食品、微波食品及色香味俱佳的合成水产食品,提高低值产品的综合利用率和附加值。
6、加强水产标准体系建设,全面推行HACCP管理系统,严格保证水产品质量、品种、生产技术、生态环境等标准,逐步与国际接轨,消灭无标生产,培植水产名牌产品,提高竞争力。
四、嵊泗县水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的对策
(一)明确思路和目标,加快水产品加工业发展步伐。
县委、县政府要进一步提高发展水产品加工业重要性的认识,在今后的工作中,加强对水产品加工工作的组织领导,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落实各项优惠措施,改善投资环境,提高服务质量,使水产品加工有一个突破性的发展。
(二)深化改革,培育龙头企业
面临新的形势,培育龙头企业迫在眉睫。为此,要引导水产品加工企业扩大经营规模,充分利用资源优势,确定主导产品,实施名牌战略,围绕主导产品,形成规模化生产、系列化经营。对产品质量高、科技含量高、经济实力强、市场潜力大、辐射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给予扶强扶壮。促成水产品加工流通为主的素质较高的企业集团的成长和壮大,推动渔业产业化向更高水平迈进。
(三)加快水产加工业的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
技术创新是企业永恒的主题,是企业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和途径。要加快企业的人材培养,包括技术人材、外贸人材、经营人材的培养和企业家队伍的建设。要加大对行业的技术改造和金融支持力度,并争取国家及省市有关部门的支持。积极引进相应的生产技术装备,努力使嵊泗县水产品从粗加工向精、深加工、综合利用方向发展;同类产品从单一品种向多样化、系列化发展;从大包装向小包装,大冻块向小冻块、冻块向冻条、单冻转变,提高其产品附加值,重点要加强对低值鱼类的综合利用,开发生产适应市场需求的各类方便休闲食品。逐步加大水产精加工的比重。
(四)加强和改进水产加工业的行业管理
目前,嵊泗县水产加工企业除少数几家重点企业外,大多数企业存在规模小,管理薄弱,装备落后,各类人材缺乏的情况。有些企业为了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相互压价,低价竞争,最终导致“肥水外流”。因此要加强对水产加工业的规划引导和行业管理。建立健全行业管理组织(包括行业管理协会、各专业协会),并赋予必要的工作职能,创造必要的工作条件。充分发挥协会在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认真分析研究国内外水产加工业的发展趋势,结合嵊泗县实际,适时提出行业发展指导意见,促进行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五)积极招商引资,加速推进水产品工业的建设
遵循“谁投资、谁得益”的原则,积极招商引资,吸引外商资金和民间资金积极参股园区基础设施开发,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因地制宜建立规模适中的工业园区,生产模式以大企业为龙头,小企业围绕大企业,进行产品配套生产,从而提高“团体”竞争力,促进企业的产品升级,避免竞相压价等不正当竞争行为,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六)加强水产加工业的质量管理,提高水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突出自己的特色,走质量效益型的水产加工业发展的路子。加工企业要尽快完善质量标准体系。出口企业要严格按照国际通行的质量标准组织生产。政府应集中建立水产加工检测中心。加强检测,提高防范能力,避免“绿色壁垒”阻档。要积极培育水产加工的新品牌。提高水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七)加强水产加工业的信息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 F326.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9-0334-02
近年来,在国家产业利好政策的带动下,甘肃省天水市中药材产业有了较快发展,形成了一定的种植规模,拥有一批专业的加工销售企业。随着“关天经济区”战略和天水“1135”战略目标的实施,中药材产业又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中药材产业是甘肃天水农业特色产业之一,发展速度较快,前景看好,但在种植、加工、销售环节上都存在很多问题。笔者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现就天水市中药材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作了深入分析,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发展对策。
1 天水市中药材产业的现状
1.1 中药材种植情况
全市5个县2个区均有中药材种植,且品种多而杂。据统计,2012年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2万hm2,总产量7.0万t,总产值12.64亿元。种类有党参、柴胡、板蓝根、半夏、黄芪、红芪、冬花、甘草、黄芩、独活、当归、防风等逾20个,规模化种植的中药材主要有党参、半夏、当归、柴胡、黄芪、黄芩、甘草等,种植面积最大的是党参5 266.67 hm2,其次是半夏2 800.00 hm2,666.67 hm2以上的有党参、半夏、柴胡、板蓝根、黄芪、红芪、甘草、冬花等,占种植总面积的74%。天水市中药材种植模式主要有“公司+农户”和农户自发种植2种,种植面积相近。采用“公司+农户”种植模式的有武山常乐医药有限公司、天水市茂丰中药材综合开发有限公司等企业,农户自发散在种植主要有清水县种植的半夏、麦积区种植的柴胡。目前天水市几类重点中药材品种均未开展GAP认证(GAP全称《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1.2 中药材加工情况
中药材的加工指以中药材为原料的药品生产和中药饮片生产。随着中药材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天水市的中药材加工规模也有了较大的发展,现有药品生产和中药饮片生产企业13家,分布在秦州、麦积、甘谷、武山、张川5个县区。其中药品生产企业有甘肃天水岐黄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太极集团甘肃天水羲皇阿胶有限公司等5家,均通过GMP认证(GMP全称《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5家企业拥有[国药准字]药品批准文号209个,其中使用中药饮片作原料的中药制剂就达152个。据不完全统计,152个中药制剂涉及356个中药材品种,年消耗中药材数量大约为1 000 t,但属天水地产的中药材不到100种,占30%左右,年消耗300~400 t。中药饮片生产企业8家,甘谷三陇安康药业有限公司等6家通过了药品GMP认证,生产品种1 780个,有2家新开办企业在准备认证。
1.3 中药材销售情况
中药材既是药品又是农副产品,流通渠道较复杂。中药材采收后,大多数在农贸市场出售,以农产品长途贩运外地,少部分直接进入中药材加工、经营企业。全市从事中药材经营的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共20家,个体药材经销商达500余人。据不完全统计,天水市年药品销售额为3.5亿~4.0亿元,其中中药材、中药饮片的年批发销售额在2 000万~2 800万元,占总销售额的5%~7%。而从品种上来说,天水市地产药材占中药材经营品种35%~40%,占销售额40%左右。天水市现有中药材、中药饮片批发企业41家,其中专营企业有天水开源医药有限责任公司等7家,兼营企业有甘肃医药集团天水医药采购供应站秦州中药经营部等34家。有40家企业通过GSP认证(GSP全称《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有1家新开办企业在准备认证。
2 天水市中药材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中药材种植方面的问题
2.1.1 规模化程度较低,没有产量优势。全市中药材种植虽涉及到2个区5个县逾40个乡镇,但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布局,以农户分散种植为主,具有盲目性、趋同性和脆弱性,抵抗市场中药材价格波动、改良品种、防治病虫害、抵御自然灾害等能力弱。一些种植户更是一味追求产量,导致中药材药用价值下降。
2.1.2 中药材种植科研工作滞后。在品种选择、新品种选育、规范化种植技术研究、生物肥料应用、低残留新农药、新肥料筛选、组织培养、工厂化育苗技术、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研究十分欠缺,特别是在野生药材开发、驯化、育苗等方面的研究跟不上需求。
2.1.3 标准化程度不高,缺乏品牌优势。中药材的种植未全面实施GAP,传统的粗放式种植模式依然存在,标准化程度低,没有形成知名品牌。目前,虽然国家对中药材标准化种植有扶持政策,但是以项目为前提,没有普惠性。农户种植得不到资金的支持,缺少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和帮助,标准化种植难以全面实施,直接影响了中药材的质量和价格。由于对认证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加上客观条件限制,天水市还没有通过GAP认证的中药材,未形成品牌优势。
2.1.4 种植收入不稳定,遏制药农积极性。“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没有完全启动,企业和农户之间“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联结机制尚不健全,加之中药材种植生产周期长、见效慢、市场不稳定,农户直接承受着种植风险和市场风险。
2.2 中药材加工方面的问题
2.2.1 产业链条短,缺乏主打产品。以岐黄药业为首的5家药品生产企业,生产的品种很多,却只有“浓缩六味地黄丸”、“苁蓉通便口服液”等几个有较好销路的产品。中药饮片生产企业起步相对较晚,生产层次低,多为附加值较低的粗加工产品,产品在市场上竞争力不强、外销少。企业只维持基本的加工生产,没有财力投资提升产品质量、研发新产品,无法形成占领外省市场的主打产品。
2.2.2 企业发展动力不足,缺乏竞争力。天水市中药材企业多数是民营企业,资金有限,缺乏开拓进取精神,科技投入不足,发展的局限性大。另外,中药材、中药饮片生产经营一线的工作苦、脏、累,加之企业的效益普遍不佳,难以留住人才和技术骨干。
2.3 中药材销售方面的问题
2.3.1 流通体系不完善,风险大。中药材是特殊的农产品,用途狭窄。由于中药材市场流通体系不完善,加之游资的市场炒作,较之于粮食果蔬,价格波动大、产业风险大。天水市中药材种植缺乏统一管理和协作,抵御风险能力差,没有相对稳定的种植收益,不能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严重影响中药材产业化发展。
2.3.2 贮存难度大,成本高。中药材采收后,大部分时间都在仓库内存放。几乎所有的中药材都有一个生虫期,尤其是天水市大面积种植的黄芪、党参等中药材,含淀粉和糖分高,容易发霉生虫变质。为了保证库存中药材的质量,就要推广安全科学的消毒杀菌方法,建立满足中药材、中药饮片贮存的空调库,无疑会增加中药材的贮存养护成本。
2.3.3 市场开拓少。天水市中药材大多以原料外销,当地企业资金有限,收购数量少。在中药材加工环节,没有形成主打产品,竞争力不强,向外开拓市场少,多是当地企业间的生产销售竞争。
3 天水市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对策
3.1 组建专家科技团队,指导扩大产业规模,创建产业品牌
实施GAP标准化种植是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基础。要以现有的GAP种植基地为依托,建立可追溯的中药材种植质量体系。按照天水市药检所对全市人工种植中药材的基源鉴定,选种正确品种的药材。加强GAP基础知识的宣传及生产技能的培训,培养一批中药材种植方面的农村土专家、土人才,降低中药材种植户因专业技术不够而可能带来的中药材质量风险。开展种植区域重金属含量和农药残留的监测,从源头上保证中药材质量。在标准化种植的基础上,积极开展GAP认证,力争几类重点品种能全部通过GAP认证。
农业部门带头帮助有实力有意向的企业和个人积极争取种植项目,选择市场前景广阔、适宜种植的当归、党参、黄芪等品种,建立稳定可控的种植基地,统一规划、科学布局,集中连片、规模化种植。鼓励“公司+农户”的种植模式,发展可控的订单农业。针对农户的分散自由种植,也给予政策扶持引导,调动农户种植积极性。以乡镇为区域,发展特色中药材种植产业,作为果蔬等主要特色产业的补充,依靠质优量丰,形成天水地道药材品牌[1-2]。
3.2 加强加工销售,增加产业效益
虽然目前天水中药饮片生产企业效益差,但是企业均通过GMP认证,发展空间和可挖掘潜力大,前景乐观。在省政府政策扶持和引导下,鼓励辖区内中药材加工企业,改造升级,增加企业产能。在普通中药饮片加工领域,发挥地产药材优势和企业技术优势,强化质量,批量生产,通过提高产量降低成本,用质优价廉的饮片赢得市场。加大产品研发力度,挖掘中药材产业潜力,开发中药材的精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产业层次。产品研发依靠企业自身条件很难完成,需要政府的扶持及科研部门的参与和外部力量的融入等多方面的努力。鼓励和吸引非药品生产企业,精选优势突出、市场前景广阔的地道药材,开发日化、保健、旅游产品等,扩大产业面,延长产业链,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
天水市南连陇南、西接陇西两大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大区,在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发展中居交通枢纽位置。借助天水独特的地理优势和便利的交通优势,依托陇西中药材市场增加中药材流通,借助岷县当归品牌,对外扩大品牌效应,促销地产中药材。依据天水市“1135”区域发展战略,开辟区域中心市场,建设中药材产业现代物流园,增强规模贮存、托市收购能力,稳定地道药材价格,规避市场风险。
3.3 培育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
以中药材主导特色品种为依托,组织种、加、销企业成立松散型集团,走一体化经营之路,培育发展一批主业优势明显、上联市场、下联基地、竞争力强、能带动全市中药材产业快速发展的龙头企业[1]。抓住中药材扶持政策的有利时机,积极向上争取项目,争取国家投入支持,为企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鼓励中药材企业走集群化发展模式,同业联合,形成合力优势。利用资源优势,招商引资,吸引外部资金和技术力量,投资办企业,开发中药材产品,提升企业竞争力。
3.4 强化监督管理,确保中草药的产量和品质
进一步加大市场监督检查力度,规范中药材购销渠道,规范中药材市场。根据《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管理条例》,保护并合理利用天水野生药材资源,人工种植黄芩、五味子、防风、连翘等国家重点保护药材品种,防止有限资源的过度采挖。建立区域性的良种繁育基地和种子产业生产基地,保证大宗中药材种源供应充足。制定中药材种子、种苗标准,建立检测中心,从中药材生产的源头上把好质量关。加强中药材种质资源的研究和优良品种的选育工作。加快制定中药材良种繁育、规范化栽培和储存、加工等方面的技术操作规程,由市、县、乡的农技推广部门对项目区种植户、加工户进行培训,在中药材的工厂化育苗、规范化种植等方面实现技术突破,试验和推广无污染、无公害栽培技术,确保中药材产品符合“安全、稳定、可控、有效”的要求。把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和无公害中药材作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工作来抓,建立无公害中药材标准化示范基地。
3.5 加强市场体系和社会服务体系建设,扩大市场份额
建立健全中药材市场体系是实行中药材产业化经营的关键,要以有形的市场推动无形的市场,健全市场内部各项管理制度和法规[3]。建立中药材信息中心,定时各类药材信息,以流通大户为主,在全国重要药材市场设立窗口,及时捕捉市场信息,形成稳定的市场营销网络。积极组建、规范中药材产业协会、中药材种植专业协会、药商经销协会、中药材科技示范户等中介服务组织,在农技及药材产业单位等部门的协调指导下,加强对中药材产业的调查研究、策划指导、宣传报道,为中药材产业提供市场信息服务,帮助药农根据市场需求,选择种植适销对路的产品,使千家万户的种植与千变万化的市场有机结合起来,扩大市场份额,降低市场风险。
3.6 强化中药材品牌意识,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优势中药材产区要树立品牌意识,加强与龙头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的横向联合,积极申报地道中药材地理标志登记,申报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加大“三G”认证力度(“三G”即GSP全称《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MP全称《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全称《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打造优质品牌,提高知名度,最大限度地保护和利用品牌优势,促进产业发展;建立严格的中药材质量安全监测检验体系,规范产品生产、加工、包装、上市行为,为实现中药材品牌化和中药国际化、现代化提供有力保障[3-4]。
3.7 打破行业界限,实现中药材产业和中药企业有机结合
将中药材产业、中药材加工和中药制造等行业有机地结合起来,采取“企业+行业协会+基地+农户”等模式,进行统筹和宏观调控,改目前的原料出售为成品出售,品牌化上市,延长生产链,激活经济链,推动药材种植、中药制造、包装运输、药品经营等相关产业一体化,实现中药材生产专业化、经营集约化及中药产业现代化[4]。
4 参考文献
[1] 潘之.对天水市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12(22):305-306.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种植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晋城市果业生产忽高忽低,呈现出波浪式的发展态势,果业发展不尽人意。但在市委、市政府大力实施“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战略和“贫困山区特色产业扶贫”政策推动下,同时在省厅果业“三品提升"32程的带动下,大力推进无公害果品标准化生产进程和加大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力度,果业结构有所优化,果树品种逐步改良,果品质量大幅提升,果业效益明显增加,使得果业生产稳步健康地发展。
1.1 水果产业总体情况
截止到2016年底,全市果园面积为21.01万亩,其中苹果面积为11.95万亩,梨3.81万亩,山楂2.16万亩,其它2.99万亩;全市果品总产量为9.14万吨,其中,苹果产量3.97万吨,梨2.82万吨,山楂0.61万吨,其它1.74万吨。全市果品总产值达2.25亿元,农民人均果品收入约132.4元。
1.2 果业发展趋势
1.2.1 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涌现出一批先进示范典型 一是优质苹果、梨无公害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得到推进。形成了高平市北诗镇、石末乡及陵川县礼义、崇文镇,沁水县郑庄镇,泽州县周村镇,柳口镇等5万亩四大富士苹果优势生产区域(图1);高平寺庄镇3000亩玉露香梨基地,高平陈区镇、沁水柿庄镇2000亩黄梨基地,泽州南岭乡、山河镇5000亩酥梨及晚秋黄梨基地。二是特色水果种植基地建设态势良好。如泽州李寨、高都5000亩优质标准化山楂基地、高平永录乡千亩钙果种植基地已初具规模,初步形成“一乡一业”产业格局。三是新建了一批以水果为主的生态观光园区,传统果业逐步向现代化农业、生态观光农业方向发展。如城区北石店司徒村、洞头村和钟家庄东武匠村的休闲观光采摘园区,北留镇石苑村有机桃生态观光园区等。
1.2.2 无公害果品基地认证进程加快 目前全市认C无公害果园面积达到3.61万亩,技术应用面积11.8万亩,无公害果品认证产量达到1.48万吨。注册果品商标7个,产品认证6个,分别是城区的“优尔特”、泽州的“丰青苑”和“甲村圣果”、“中华贡梨”,高平的“四明山”和“长平牌”以及沁水的“五颗红旦旦”等无公害水果商标。在市场销售中,认证的果品明显比没有认证的果品价格高。
1.2.3 新品种引进和果树技术推广工作力度逐步加大 全市共引进新品种约20余个,新技术5项,新品种主要有红酥梨、玉露香梨、红肉苹果、海株1号、2号苹果、摩尔多瓦葡萄、T337自根砧、盆栽果树、火龙果等,新技术方面主要有柱状苹果栽培管理(图2)、控根容器、无纺袋、葡萄绑蔓机、果树拉枝开角等工具。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不仅推进了新技术的推广应用,而且有力确保了水果基地安全生产,为果业持续稳定发展打下了基础。
1.2.4 果树专业合作社发展态势良好 全市果树专业合作社有78个,涉及农户3090户,家庭农场达270个,带动基地规模4.76万亩,大多实行“统一购置生产资料、统一技术服务、统一商标、统一包装、统一销售、统一产地产品认证”经营模式。专业合作组织的规范和健康发展,使全市果业组织化程度不断提升。如高平市侯庄民丰果业专业合作社,注册资金1000万元,吸收农户115户,带动全村农户参与入股引进苹果优良品种10个、梨3个(图3),建设标准化果园2000亩,成为全市唯一的果树专业村,水果基地面积最大,运作较规范的专业合作社。
1.2.5 产后贮藏加工能力不断提高 全市果品总贮藏能力达到1450万千克,其中恒温库贮藏能力达到920万千克,气调贮藏能力为330万千克、土窑洞贮藏能力为200万千克;总贮藏量为710万千克。全市水果加工企业有5个,其中山西厦普赛尔食品饮料股份有限公司规模最大,加工能力达10万吨,年转化黄梨和钙果量约3500万千克,可带动农户3.5万户,直接创收5600多万元。山西彤康食品开发有限公司,加工能力达3000万千克,年生产山楂果酒、山楂果脯、山楂饮料等1500万千克;晋城市伊健食品有限公司,加工能力达1000万千克,转化山楂600万千克。近年来,水果产业产后处理能力的提高,不仅促进了农民就业和收入增加,而且带动了相关包装、运输等服务业的发展。
2 水果产业存在的问题
晋城市果业生产发展态势虽说稳中求进,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同周边的运城、临汾等果业生产先进地市相比差距很大,制约果业持续发展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2.1 基地规模小、产业化水平低
水果基地规模小是制约水果产业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也是我们急需解决的一个难点。全市除苹果、梨种植规模还可以,其余桃、杏、葡萄等大部分是零星栽植,主要满足当地居民日常所需,很难形成产业优势,推进果品市场,创造经济价值;加之果品市场不足,流通渠道不畅,产后处理不当,从而导致果品产业化水平降低。
2.2 盲目发展果园,缺乏科学统一规划
目前晋城市树种结构、品种配置、种植区域不太合理,主要是苹果早、中熟品种稀少,中秋、国庆两节上市果品缺少,生产与市场需求脱节。综观我市30多年果业发展历史,从1985-1986年,果园总面积增加了25.95万亩,翻了一翻,仅山楂面积就增加了17.2万亩,苹果也增加了5.07万亩;从2005年我市开始引进黄金梨,一年内就发展了6000多亩,由于该品种贮藏期短,于是就逐年更换品种,到2009年该品种已经寥寥无几;还有20世纪70年代我们发展的国光、青香蕉苹果很受欢迎,可是如今屈指可数。综观其上,我们不难看出,发展果树缺乏科学规划,要发展什么,都发展什么,要更新什么,都更新什么都缺少切实可行的计划;这就导致了一些树种、品种配置不合理,结构性、季节性、地域性果品相对过剩。
2.3 山地果园占主导地位,标准化果园配套设施不够健全
从全市果园土壤普查情况来看,晋城市的果园70%以上为山地果园(图4),由于果园地处贫困山区,土壤瘠薄、十年九旱,自然灾害时常发生,但大部分果园没有肥水灌溉配套设施,也没有防雹网、防鸟网等,更没有入保险。如果管理跟不上,设施配不上,保险人不上,就很难实现果品效益最大化。
2.4 重栽轻管,广种薄收,推广服务体系弱化
在全市现有的21.01万亩果园中,挂果面积仅有10.68万亩,能形成商品果的7万亩左右,而且单产极不平衡,最高的亩产2000千克以上,最低的亩产不足600千克。同时,果农信息闭塞,观念落后,投入不够,科技创新能力不高以及县级果业部门人员老化,推广服务体系弱化,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求。
2.5 缺乏资金扶持和补助政策,影响了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
近年来,由于各级各部门对果业生产的重视程度不够,对水果产业基本上没有较大的实质性扶持政策,再加上霜冻、旱灾和雹灾等(图5)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却得不到政府适当的补助,很少有人申请果树灾害保险,从而打击了果农生产的积极性,使果业发展受到较大影响和制约,这些问题从根本上制约了果业的持续发展。
3 未来发展建议
面对晋城果业生产当前的严峻形势,未来之路在何方?我们既要面对困难,也要树立信心,深查细研,克服困难,尽力使全市果业发展水平迈上一个新台阶。
3.1 深入外地考察研究,探讨果业发展规划
根据晋城市果业当前存在的水果基地规模小、产业化水平低的实际问题,要深入周边果业先进地市进行考察研究,学习外地先进经验,结合果业现状,通过专家讨论,针对果业今后的发展规模和方向提出一个可行性的总体规划和方案。
3.2 调整树种品种结构,引进综合配套设施
为了让晋城市果品尽快立足市场,处于优胜地位。我们要积极调整树种品种结构,让早、中、晚熟品种结构搭配合理,以适应市场需求。针对晋城市山地果园“十年九旱、靠天吃饭”,肥水不足的问题,我们要引进果园肥水喷灌配套设施;与此同时,为了推进果树产业化经营管理,在百亩以上的果园,我们要争取资金,积极引进智能型烟雾发生器、果树喷灌机、水果套袋器、智能割草机等(图6),并在全市进行示范推广。
3.3 加强果树技术服务,推广体系队伍建设
果业要想发展壮大必须有先进的生产技术,广大果农只有掌握了先进的管理技术并用于实践,才能增产增收增效。因此要积极组织广大果农开展技术培训和水果展评会(图7),对管理好、效益高的果@先进技术要进行交流和学习。同时要不定期组织果树重点基地乡镇、合作社和果农大户外出参观学习,开拓果农的视野,不断提高果农素质和新技术应用能力。
3.4 加大园圃建设,保存地方名优品种
中图分类号: TV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水是一切生命的源泉,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物品。水务产业,是指由原水、供水、节水、排水、污水处理及水资源回收利用等形成的产业链。水务产业是生产和提供水务产品及服务主体的集合。我国水资源丰富,但人均水平严重低下。长期以来,我国水务市场基本由政府行政垄断,市场化程度低,效率低下,供水价格偏低、污水处理率不高,水务企业基本上是保本经营甚至亏本经营。目前,全国范围内水价改革的实施将改变这一现状,也使这一行业显示出巨大的发展空间。
一、水务产业的特点
、水务产业具有网络性和区域性的特点。水务产业具有网络产业的基本特征,其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需要依托一定的物理网络,如取水、供水、污水处理系统等,这些都只能在经管网覆盖范围之内才能提供相应的产品和服务,消费者使用时必须依赖一定的网络框架,因此产品和服务具有鲜明的区域性,不可能在全国或全世界范围内自由流动。
、水务产业还具有垄断性和干预性的特点。由于水资源受到一定的限制,及供水行业对供水管网的依赖性,因此它具有典型的自然垄断性质,水务行业存在成本弱增性(也称劣加性),即在特定的业务范围内,提供相同数量的产品,企业少的能比企业多的具有更大的生产效率。换言之,某一区域由一个企业供给整个市场的成本小于多个企业分别生产的成本之和,单一企业供给整个市场最具规模经济。水务需要巨大的一次性投资才能形成供给能力,这些投资一旦发生,就将成为“沉淀成本”,新的竞争对手面临着很高的进入门槛。投资的不经济,使得政府也不太可能批准设立两家或两家以上水务企业,具有自然和行政双重垄断性。由于水产品和服务涉及到公共利益,备受社会舆论关注,政府常对企业进行行政干预,如其价格的形成和调整不可能一下子确定,不可能完全按照价格规律行事,企业的自主经营权也会受到制约。
二、水务产业的现状分析
从世界范围看,发达国家通过大力推行城市水务产业的市场化。水务企业或公有为主、或公私互补,这样的产业链不断延伸,在供排水技术、节水技术、污水处理、中水回用以及管理运营服务等方面形成了明显的竞争优势,水务产业发展水平较高。可以说,以提高效率为目标的市场化已成为国际水务产业发展的基本趋势。而在我国,水务产业的发展正处在一个关键的转折和变革时期,目前在我国水务市场上,主要存在几大竞争:
(一)、传统大型国有水务集团及主营水务的上市公司这部分企业往往具有地域垄断性,资产较为雄厚,有深厚的政府资源以及本地市场资源(如客户资源、金融机构协作等)。然而同时也普遍存在着管理落后、效率低下、融资渠道狭窄、技术开发能力不足的现象,制约了其进一步扩张的可能性。这部分企业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我国水务产业中的领军企业,将取决于它们能否加紧引进符合市场规律的经营机制,迅速培育并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二)、地方性水务企业这一类既有区域性公共部门负责运营的企业,也有市场化之后由投资商、民营资本运营的企业。其共同特征是本地资源优势明显,尤其是其中一些由民营等其他资本组建的水务企业具有较强的市场意识,市场机制的应用较好。但往往企业的规模较小,资本实力、技术创新能力也都是相对较弱,缺乏丰富的运营管理经验以及整合多种资源的能力,到现在也还没有形成一定的持续竞争优势。其我国未来目标是大资本和大集团无暇顾及的量多面广的地区性中小水务项目,这些企业也将成为我国水务市场的一支重要力量。
三、水务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经过对我国水务产业现状的分析,得出我国水务产业面临着很多的问题:
(一)、城市水务管理体制不合理
(二)、水资源紧缺、水环境恶化及水资源配置不合理
(三)、定价机制不合理、价格偏低
(四)、国企垄断经营、产业总体分散、效率不高
(五)、城市水务产业存在市场失灵
(六)、缺乏推进水务改革和监管的法律法规及配套政策
四、我国水务产业未来发展趋势
以市场化为基础的完善的现代城市水务运行体制是我国城市水务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了推进我国城市水务市场化改革的一些对策:
(一)、改进特许经营相关环节
水务特许经营对于大多数城市政府而言是一个新事物,并且水务项目特许经营权的转让是一个十分关键而且复杂的过程,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人力和财力对其进行研究,必要的时候需要由操作经验丰富的中介机构来为政府出谋划策,合理推算,协助政府成功实现盘活水务项目存量资产,减少政府财政压力,提高项目运营效率。对于特许经营,以下两个产生问题比较多的环节需要加以完善及改进:第一,招投标环节。引入竞争是城市水务市场化改革成败的关键,而招投标作为引入竞争的主要措施,应该严格对待。城市水务项目应和一般的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区分开来,在立项、可研、拆迁等环节进行充分论证。同时招投标要与经营建设的其他环节进行协同,在前期工作中使不同职能部门充分沟通,把所有关联的边界条件设定清楚,只留一个或几个可控条件让投标人报价,避免招标文件的模糊和事项的不清晰,造成项目执行中的困难。第二,对合同的监管。加强对合同签订、谈判以及实施过程的监管。在合同设计阶段,要对宏观经济形势、法律政策变化、市场需求、环境影响以及社会公众反应等信息有充分的掌握,评估各种风险,使得合同设计严密准确;在订立合同条款时,将定价或定价原则和公式写入合同,实现定价监管;将城市水务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安全和普遍服务等监管要求写入合同,在合同实施过程中对这些方面进行监管。
(二)、确保公众真正参与市场化进程
在城市水务市场化过程中,作为服务及产品的最终用户,广大公众的利益往往不能得到充分反映,从而引发公众的不满情绪,使其对水务市场化产生误解,最终损害了城市水务市场化的群众基础,使市场化面临严重的舆论压力问题。在下一阶段的水务市场化改革中,要逐渐改善管理,确保公众的参与权与监督权,让公众真正参与到市场化进程中来,建立良好的群众基础,减轻水务市场化的舆论压力。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设立市长热线等公众反映城市水务产品及服务质量的渠道,真正地听取市民意见,及时反馈处理情况,并在本市有影响力的报纸杂志及网站上公布处理结果;第二,完善信息公灾贫群鸵饧反馈机制。以法律强制力保证广大公众的知情权,使其能够获得应当知晓的信息,包括有关城市水务行业重大改革决策的制定程序与依据、水务项目的特许经营合同细节、水务企业的财务信息、水质监测报告等;第三,结合水价听证制度的建设,确保形成社会公众的有效表达渠道,保证公众的参与权,同时可以试点成立非官方的公众监督机构,使公众在水价的制定、服务监督等方面能真正行使自身权利,体现自身的城市主人翁地位。
结束语:
目前我国的水务产业仍需要进一步提高,产业集中度不高,但伴随着产业升级及水务市场化的进一步深入,建立我国有效的水管理体制、解决好我国的水资源问题虽然任重道远, 但前景是光明的。
参考文献:
[1]孙茂颖.我国水务产业市场准入问题研究[J].经济与管理,2013,05:80-84.
[2]吕福胜,钟登华.中国水务行业发展现状与趋势[J].中国给水排水,2013,10:12-16.
全市现有水果栽培面积2667hm2,常年水果总产2.5万t。其中柑桔2067hm2;桃200hm2;梨160hm2;其它小杂果240hm2。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表现:
1.1 良种引进试栽力度大 近年来,先后引入名、特、优新品(系)20余个,如特早熟温州蜜柑大分、日南一号、少核本地早、翠冠梨、极早518油桃、中油5号油桃、夏黑葡萄等,为水果业的创新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2 优质果率明显提高 通过推广高品质栽培技术,果实外观和内质得到明显改善,优质果率65%以上,年均提高2.5个百分点。
1.3 创建了一批名优品牌 先后有“鄂广一号”早熟温州蜜柑、华农本地早、尾张等产品多次荣获省、部优质水果奖,其中“金早”牌早熟蜜柑和华农本地早实现了大批量生产。
1.4 果农质量意识不断增强 在市场经济日趋完善的形势下,果农已认识到果品质量对其效益有着直接和深刻的影响,促使了果农在生产中不断提高果品质量。
1.5 果业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 近几年,先后成立了武穴市果业协会、国金柑桔产销专业合作社等水果相关民间组织13家,提高了武穴果业的组织化程度。
2 存在问题
与其他行业相比,水果业是武穴市的“短腿”,主要表现种植规模小而零星分散,品种结构不合理,单产低、质量差、发展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集中规模化种植程度不高 全市虽有水果2667hm2,但没有一个千亩集中连片果园,集中连片百亩以上也不足10处,不能形成规模产业效应。
2.2 果农生产积极性不高 水果业由于投入大、周期长,而且管理技术要求高,再加上自2008年后柑桔等水果市场行情低迷,因此农民发展水果业积极性不高。
2.3 品种结构不尽合理 目前,全市水果以柑桔为主,占77.5%,柑桔又以中熟品系为主,约占65%,导致品种较单调、上市期过度集中,此外,柑桔中熟品系管理措施不到位,易出现大小年结果,引起生产波动。
2.4 低产园面积较大 由于管理不到位,水利设施不配套,投入不足等多种原因,全市低产园达600余hm2,影响效益发挥。
2.5 产业投入不足 一方面水果业发展资金紧缺,基地建设、品种改良、良种引进、繁育、贮藏保鲜、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及信息体系建设等投入相对不足;另一方面农民收入水平还相对较低,对水果生产的投入能力有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产业发展。
3 发展对策
3.1 建立健全良种繁育体系 抓好新引进名、特、优新品种(系)繁殖推广,加大无病毒苗木繁育体系建设力度,新建良种示范基地。
3.2 加快品种结构调整 一是调整新品种。发挥区位优势,加大名、优、特新品种引进、示范、推广力度,加大桃、梨、葡萄等落叶果面积比例,因地制宜适度发展枇杷、枣、柿等花色品种;二是调整品种成熟期。如柑桔大力发展特早熟、早熟温州蜜柑和华农本地早,改造中熟温州蜜柑园。选择适宜区适量发展优质脐橙、无核椪柑品种,以延长鲜果上市期。
3.3 发展集中种植、规模化种植 按品种在适宜区域建立相对规模化的各种水果基地,实行“一镇一业”、“一村一品”,进行规模化种植,有利于集中统一规范管理、实现优质栽培,有利于创建名牌产品,有利于联合统一销售,有利于增强水果竞争力,开拓市场。
五常市座落在黑龙江省南部,张广才岭西麓,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3.5℃,活动积温2900度左右,是优良的一季寒地粳稻种植区。全市幅员7512km2,地貌构成是“六山一水半草三分田”,辖24个乡镇,262个村,人口102万,耕地25.91万hm2。商品稻谷10亿kg,水稻总产值打破50亿元,水稻面积和商品量在全国县级单位中居首位。已建成国家级绿色食品水稻面积10万hm2,有机水稻基地认证面积1.4万hm2。
一、水稻发展现状
1、品种应用
根据市场不同需求,五常市水稻生产中有4种不同稻米类型:优质高产品种松粳12号、松粳9号、松粳14号、龙洋1号、东农428、东农425;香稻品种以五优稻4号、松粳香2号为主栽,糯稻以松粘1号、通粘1号为主栽;黑稻以黑珍珠、龙锦1号为主栽,形成了以优质为主线,特种稻为辅助具有地方特色的种植结构。
2、推广普及旱育稀植栽培技术
五常稻区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推广旱育稀植技术以来,栽培方式正由过去的33穴/m2,每穴5-7苗的密植型向稀植(25穴/m2、每穴3-5苗)发展,单位面积收获穗数由主茎占30%左右向12%-15%过渡。大面积推广的插秧规格为30cm×19.8cm、33cm×16.5cm每穴插3-4苗。
育苗以大棚隔离层育苗为主,钵育苗为辅;插秧以人工插秧为主,机械插秧应用面积小,主要原因:稻田面积小,地势高低不平,形状也不规则。田间管理根据当地条件、生育进程、长势长相等进行水肥管理,配合化学药剂灭草防病,确保水稻正常生育。五常稻区经过多年试验示范,形成了具有本市特色的“两早、两稀、两控、两晒、两防”的优质高效“十字”栽培模式。两早:即早育壮苗、早插秧。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5-6℃时苗床播种,12-13℃时插秧。两稀:秧田稀播、本田稀插。两控:控制氮肥总量、控制杂草。全年施氮总量135-145kg/hm2,N:P2O5:K2O为1:0.7:0.6。选用低毒除草剂草克星、田秀清、威农等农药控制杂草。两晒:分蘖末期晒田、抽穗前3-5天晒田。两防:防治稻瘟病、防治稻曲病。以选用抗病品种为主,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控制两病发生蔓延。
二、五常市水稻产业发展未解决问题
1、种植水稻品种繁多。品种多样化,对五常市稻瘟病防控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不利于加工企业规模化、标准化生产。
2、冷害发生频繁,对水稻生产造成很大影响。
3、农业水利设施老化,农业机械化整体水平不高。
4、生产收贮不规范,降低了稻米品质。农民产前选种依据个人习惯和经验;产中依据传统方法和经验进行水稻水肥管理和病虫害防治。在收获储藏方面,收获稻谷往往是根据季节和气候估计成熟率进行收割,随意性大。稻谷干燥基本依靠阳光和人力翻晒,在水泥晒场和公路路面晾晒,易混入砂石、尘土和有害物质,降低了稻米的加工品质;稻谷混收混储,降低了稻米的品种品质。
5、稻米加工企业多而不强,产值贡献较小。除少数几家龙头企业外,大多数加工企业没有建立相应生产基地,对农户带动作用小,企业自身也缺少优质稻源。
三、对五常市水稻产业发展的建议
1、利用丰富的水资源和百万亩水稻种植优势,发展优质绿色水稻生产,加大水稻科技投入,加快优良品种选育培植,建成规模化、标准化水稻种植基地,带动优质米加工业向深层次发展。
2、规范“订单生产”,提高合同履约率。积极探索稻米订单风险规避机制,建立稻米产业风险基金,共同抵御和规避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规范稻米生产行为,坚持优质优价原则,运用价格杠杆引导农民大力发展优质稻,逐步淘汰劣质品种。
中图分类号 S64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16-51-02
霍山漫水河百合是安徽省名优特产。漫水河百合是卷丹百合的变种,为百合科百合属多年生草本球根植物,其鳞茎圆整,鳞片肥厚,色泽洁白微泛淡黄,香甜可口,肉质脆嫩,纤维素含量少,是百合当中佳品,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
霍山县位于安徽省西部,大别山腹地,属北亚热带温室季风区,平均海拔500m。县内气候总体湿润,四季分明,无霜期长,平均气温15℃左右,年降水量为1 391mm。漫水河百合主要种植在700m以下中山、低山和盆地地带,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高,非常适宜百合生长[1]。
漫水河百合在霍山县栽培历史悠久,清《六安周志》即有记载,至今已有百年历史。《六安地区志》和《霍山县志》都在中草药条下记载了霍山的栽培品种百合,并将百合列入“地道药材名录”[2]。百合传入霍山后,漫水河镇农民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自然优势,将百合作为重要经济作物加以种植,现在百合种植业已成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增加收入的支柱产业之一。
1 发展现状
1.1 产业发展初具规模 经过10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30a的快速发展,漫水河百合由最初的400hm2发展到现在0.33万hm2。在漫水河百合主产区漫水河镇建立省级标准化示范基地333hm2,建立标准化示范基区0.106hm2,从事百合种植人数达3 000多人,漫水河百合种植已成为霍山县8大支柱产业之一。
1.2 加工产业得到快速发展 近年来,百合种植面积的扩大带动了百合加工业的发展,形成了以漫水河镇为中心,辐射全县多个乡镇十几家加工企业的兴起。全县现有冷库5座,库容量达到120万kg,每年分两季存储,储存量达250万kg,完全能够满足百合常年加工贮藏的需要。全县年加工能力在30t以上的企业4家,这些企业全部使用了“漫水河百合”地理商标。90%以上的百合都经过加工销售到沿海发达城市。同时,漫水河百合深加工产品开发取得了进展,科技含量高的无硫百合干、百合粉、百合营养麦片、百合调味品、百合口服液都已研制出产品。
1.3 市场份额逐步扩大 2005年,在上海成功举办了百合销售信息推介会和漫水河百合上海江桥市场直销中心挂牌仪式,同期邀请多家媒体对漫水河百合作了专题报道,扩大影响。2010年,上海江桥市场将漫水河百合基地命名为供沪“优质蔬菜基地”并挂牌,并作为上海世博会指定的绿色蔬菜供应产品。此外,每年都请上海、苏州主要批发客商来基地考察,沟通市场信息。漫水河百合目前已占据上海、南京、无锡、苏州等华东市场,受到广大市民青睐,为“漫水河百合”品牌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基础。漫水河百合在销往大城市的同时,还出口到日本、韩国及东南亚等国家地区,2012年出口创汇达50万美元。漫水河百合的消费(下转111页)(上接51页)群体也在发生了变化,逐步走进普通市民家中。
1.4 基地建设卓有成效,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强化标准化百合基地建设是实现规模化生产经营、规模效益的前提和保障。经过多方努力,霍山县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已取得实效。例如,133.3hm2绿色百合生产基地已经建成,目前正按照市县的规划,进行绿色百合生产。
2 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基础薄弱、产出水平低 由于科研和管理没有及时跟进,农民对百合种植技术的掌握还相对比较粗糙,如开垦翻土过浅,施用基肥不足,种植密度不够,病虫害防治不合理等等,造成了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肥力下降,土层浅薄板结,通气和保水性不良。这些因素导致了漫水河百合产量和质量不断下降。同时由于漫水河百合自然繁殖多依靠鳞茎无性繁殖,加剧了种球退化,导致单产逐年下降,产品的独头率从原来的80%下降到不足50%[3],严重制约了百合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2 产品单一、缺乏深度开发,产业延伸不够 一是漫水河百合目前还是小产业,没有涌现出具有较强带头作用的龙头企业。由于现有百合加工企业成品包装多年一贯制,品牌意识薄弱,市场开发能力不足,加之资金筹措困难,缺乏融资管道和手段,流动资金不足,龙头企业引领作用不强;二是加工企业和农户组织化程度低。目前几十家企业和几千家农户参与漫水河百合产业,彼此之间没有规范自律和约束,没有合作协商机制,企业和农户没有形成利益共同体,增大了生产和经营的风险,引发了恶性竞争,影响了整个产业的健康发展;三是百合深加工产品研发滞后,附加值低。目前百合主要以真空包装的鲜百合、百合干等初级产品面市,科技含量低。虽然研发出百合营养麦片、百合口服液等深加工产品,但由于缺乏资金,始终无法打开市场。
2.3 标准化技术规程不完善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多消费者关注农产品的安全性、质量营养及口感风味。只有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改善产品质量,才能扩大影响面,占有市场份额。漫水河百合作为安徽省名优土特产,在扩大规模、增加产量的同时,要保证其质量和品牌效应,这就需要建立标准体系,包括栽培技术规程、生产管理规程和产品质量检测标准等。必须严格按照标准生产,才能保证其质量,维护产品品牌效应。目前,漫水河百合标准体系建设尚且处于起步阶段,百合产品质量检测体系还尚待完善。
3 发展对策
漫水河百合产业发展过程中虽然存在很多问题,但百合产业目前已成为霍山县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增加收入的支柱产业,其经济效益远远高于其他农作物。为使百合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建议采取以下对策措施:
3.1 建立百合种苗繁育基地 建议省市县三级政府在百合种苗繁育扶持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扶持建立优质百合种苗基地53.3hm2。为了解决漫水河百合因种球退化引起的质量、产量下降问题,在漫水河百合原产地漫水河镇实施百合鳞片及百合种子繁育示范工程。
3.2 扶持和培育龙头企业 一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向有实力的企业推介,努力吸引他们参加百合种植、加工、销售的各个环节。二是规范加工企业市场,走集团化经营之路,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统一包装,统一质量,统一管理,统一价格,开拓市场来增加百合的经济效益[4]。建议政府部门列出专项资金对有较强竞争力的加工企业进行重点扶持,用3~5a的时间培育和壮大百合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带动百合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3.3 加强生产科研攻关 加强龙头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共同应对百合生产过程遇到的难题。从繁育优质种球和绿色标准化种植入手,对百合种球进行提纯复壮,彻底解决百合种球退化问题,繁育出高产优质百合种球[5]。同时在百合附加值产品的研发上加大科技攻关力度,研发出多种副产品,为漫水河百合开拓广阔的市场创造条件。
3.4 加大宣传力度,拓展销售管道 漫水河百合主要产自霍山县境内,应将宣传工作的重点放在漫水河百合原产地优质的自然环境、百合饮食文化及丰富的营养价值上,提高漫水河百合的知名度[6]。同时加快现代信息网络建设,拓展产销市场经营平台,打破目前百合销售受制于代销商,销售环节被动的局面。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拓展销售市场,健全营销网。
参考文献
[1]刘志超.霍山石斛发展现状与发展对策[J].园艺与种苗,2012(10):13-16.
[2]肖培根.新编中药名志[M].北京化工出版社,2002: 320-321.
[3]梁旭东.兰州百合的快速繁殖研究[J].南方农业学报,2011(8): 839-842.
[4]彭志云,梁玉文,冯炜弘.兰州百合产业现状及发展思路[J].甘肃科技,2009,25(21): 8-9.
中图分类号 S66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5-0101-02
阳山水蜜桃是无锡市传统的名特产品,历史悠久,驰名中外,以其果型大、色泽美、香气浓、皮薄肉细、汁多味甜的特点而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喜爱。多年来,阳山水蜜桃通过标准化生产、科学化管理、品牌化运作,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综合效益和农民收入快速提升,阳山水蜜桃已成为惠山乃至无锡农业当之无愧的第一品牌。随着阳山水蜜桃产业的快速发展,也出现了品种良莠不齐、品质下降、与周边地区水蜜桃同质化现象严重等问题,为了有效提高阳山水蜜桃的市场竞争力,促进水蜜桃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就产业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对策作了细致深入的探讨。
1 生产现状
阳山镇是中国著名水蜜桃之乡,全镇现有水蜜桃种植面积1 400 hm2,桃农总户数近9 000户,以水蜜桃为代表的高效农业占全镇农业的比重达到98%。2014年,阳山水蜜桃投产面积为1 067 hm2,总产量达2.33万t,总产值达3.55亿元,均产值24.75万元/hm2;平均纯收入20.25万元/hm2。阳山水蜜桃多次在全省、全国优质水果评比中荣获金奖,多次荣获江苏名牌产品和重点名牌产品称号,已获得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称号,2002年获得质检总局原产地标记注册证,2003年获得工商总局地方证明商标,2006年荣获中国名牌农产品称号,2013年荣获中国驰名商标称号和农业部地理标志农产品称号。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阳山水蜜桃产业之所以有较快的发展,得益于省市区各级政府致力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做活做强“小桃子大产业”,也得益于全镇桃农的共同努力、勤劳细作[1]。但纵观阳山水蜜桃产业的发展现状,还存在一些问题。
2.1 种质资源退化
近些年来,阳山桃农盲目地引进大果型桃品种,出现了果肉偏硬、成熟不均匀、品质下降等现象,本地优质当家品种,如本白凤、小湖景、白花等优质地方桃品种正在逐渐退出市场。
2.2 重茬危害逐年加重
重茬造成土壤毒素增加、酸化、缺钙。桃树表现为生长势弱,易流胶、寿命短、品质差、产量下降。
2.3 病虫害防治难度加大
由于常年种植水蜜桃,引起桃树病虫害种类多,基数大,危害周期长,加上气候条件的复杂性和不可预见性,桃树病虫害防治工作难度加大。
2.4 栽培模式亟需更新
随着阳山桃农老龄化现象逐步显现,阳山水蜜桃的规模化种植成为大势所趋,配套规模化种植的技术、农机具和人才与原先栽培模式发生了较大变化,需要加强规模化种植的技术储备和人才培养。
2.5 专业技术服务力量薄弱
从事水蜜桃专业技术人员年龄老化、知识断层,镇、村从事果树技术研究、推广力量偏弱,人员稀少但身兼多职,没有过多精力从事水蜜桃栽培、植保、土肥技术的推广服务工作。
3 发展对策
围绕促进阳山水蜜桃在质量、品牌、优势上传承发展的主要目标,巩固阳山水蜜桃在全省乃至全国高效农业的领军地位。
3.1 多方努力,继续加大对水蜜桃产业的投入
阳山水蜜桃的品牌,不仅是阳山人的品牌,更是惠山区、无锡市的品牌。在周边水蜜桃产业发展态势良好的形势下,阳山人不仅要上下齐心、奋发图强,自觉维护好数十年来创下的产业基业,更要吸引全区乃至全市的关注,依托全区乃至全市的各类资源,以“二次创业”的决心和勇气,坚决完成阳山水蜜桃传承和发展的任务。
3.1.1 挖潜力,继续加大全镇自身对产业的投入。近3年来,阳山镇在财力薄弱的情况下,持续保持对农业的财政投入,促使产业的快速增长,累计投入近6 000万元。有效的农业投入,逐步改变了原有的粗放型增长,水蜜桃产业的现代化、高效化、生态化初见形态。下阶段,在财力可行的基础上,要继续保持对高标准农田设施建设、公共技术研发平台建设、农业科研投入、土壤改良、产业试验基地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的高强度投入,确保水蜜桃经济的高效运转、可持续快速发展。
3.1.2 借外力,引入民间资本加大对产业的投入。十后,中央对农业经营主体进行了新的定义,民间资本向农业的相关领域加大投资的春潮不断涌动。在2012年,阳山镇已组建的27家合作社,在其规模化经营的100 hm2桃园中,就完成了当年1 843万元的投入,进行了土地更新、田间沟渠等的建设。2013年,东方田园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对其经营的东方田园项目进行庞大的农业投入,农业形象已初见规模。因此,撬动民间资本加速向农业投入,能有效解决农业投入单纯依靠政府投入导致不足的问题。未来水蜜桃产业的发展,依靠外力,引进和培育优质农业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借助民间投入,建立科学的市场机制,将能迅速助推推水蜜桃产业的规模化、高效化、现代化、生态化。
3.1.3 蓄合力,争取各级惠农政策对产业的投入。当前,中央支农惠农的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加大。要积极对上争取,积极争取中央、省市区的各类支农项目落到水蜜桃产业上,让更多政策倾斜桃产业、更多农业项目资金惠及桃产业,形成政策面和投入资金的合力,使阳山水蜜桃积蓄“二次创业”的强劲后劲,释放新的活力[1-2]。
3.2 多措并举,继续保持阳山水蜜桃的核心竞争力
阳山水蜜桃的核心竞争力就在于其独特的风味品质和优异的地方品种。要在全省乃至长三角地区水蜜桃产业大发展的背景下,始终保持阳山水蜜桃的领先地位,实施核心品种、核心种植技术保护和改善机制刻不容缓,通过建立地方品种资源库、种植栽培技术提升计划、土壤改良工程、公共技术研发平台及人才队伍建设等多种措施,为水蜜桃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3.2.1 建好品种资源库,提升种植栽培技术。依托投入机制,开展阳山水蜜桃设施栽培的研究、不同树形在阳山地区陆地和设施大棚内生长的研究、适合阳山地区土壤改良方法的研究、物联网技术应用、水蜜桃保鲜技术研究、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的研究、水蜜桃新品种的选育、水旱轮作等新型技术的试验,建立阳山水蜜桃种质资源圃和阳山水蜜桃品种的基因图谱[2]。切实做好新技术的应用推广工作,让新的优良种植技术、新选育的优异品种真正惠及桃产业的发展。
3.2.2 大力实施土壤改良工程。深入推进土壤改良计划,研究和实施好各年度桃园土壤改良方案,明确实施地点、实施步骤,采取测土配方、土壤改良剂、生草覆盖、清洁果园等多项措施,实现桃园土壤改良面积逐年推进。落实桃农土壤改良培训工作,增强桃农危机意识,主动配合改良措施的实施,使阳山水蜜桃的土壤酸化趋势得到明显遏止,部分园地酸性状况有所好转。力争通过5年时间,使桃园土壤达到优质水蜜桃产地要求和标准,并形成一套集成综合改良技术,以保障水蜜桃产量、品质、风味的明显改善。
3.2.3 加强水蜜桃病虫害防治。一是加强与南京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省植保站等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协作,对梨小食心虫、桃枝枯病[3]等重大顽固性病虫害开展技术研究,切实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二是进一步完善水蜜桃病虫害预测预报体系建设。加强病虫害日常监测,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进行会诊,及时制订病虫情报和解决方案,及时把方案信息分发到桃农手中,及时指导桃农开展病虫害防治工作,引导桃农实施病虫害的群防群治工作。三是建立绿色防控示范区。示范太阳能杀虫、性诱捕、迷向等生物防治技术。同时,积极推广生物农药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推广面积要覆盖全镇水蜜桃种植范围[3-4]。
3.2.4 加强公共技术研发平台及人才队伍建设。一是成立阳山水蜜桃研究所,配备专职技术人员,依托基地从事桃树品种的选育、引种、驯化,与大专院校紧密合作,从事水蜜桃的科学技术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研究阳山水蜜桃亟需解决的问题和为阳山水蜜桃的可持续发展做好规划和技术储备。二是开展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针对目前阳山水蜜桃生产中出现的技术瓶颈问题,重点开展与农业院校、科研院所进行产学研合作或技术攻关联系机制,借助农业院校、科研院所的研发人才和力量,帮助阳山水蜜桃解决技术难题。同时,针对全区水蜜桃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的问题,加强专业人才的引进及培养,实现阳山水蜜桃技术的世代传承。三是加强新型农民培育。加大桃农培训力度,组织开展职业农民培训、阳光工程培训,对通过技能考核的桃农颁发职业农民资格证书。引导更多的中青年加入到水蜜桃的种植行业队伍中来,通过传、帮、带等手段,提高其种植水平,解决“桃农断层”问题。
3.3 多方努力,继续做好阳山水蜜桃的品牌营销
阳山水蜜桃产业的兴起,最重要的助推器就在于其品牌的营销。通过近20年来的努力,阳山水蜜桃和阳山桃花节已经成为无锡城市的一张名片,在全国、全省获得了诸多荣誉和奖牌,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因此,进一步放大品牌效应、做好营销工作,是桃产业发展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也是富民惠民政策的落脚之处。
3.3.1 进一步强化农产品质量管理,夯实品牌之基。一是加强检测和监管工作,筑牢产品质量关。发挥水蜜桃质量安全监管网络作用,对农户肥料、农药等投入品使用、生产记录等情况进行监管,通过抽检、自检、送检等方式,有效把控水蜜桃品质,确保消费者放心食用、舒心享用。二是加强阳山水蜜桃交易市场管理,实行会员准入制度,坚决杜绝外地桃冒充阳山桃进场交易的现象。加大打假力度,严厉打击以次充好、外地桃与本地桃混装的不法行为。三是建立和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实现生产记录可存储、产品流向可追踪、储运信息可查询;将农产品从生产到销售全过程结合起来,逐步形成产销一体化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网络,实现规范化、制度化。
3.3.2 继续运用好多样品牌推广手段,扩大品牌之誉。一是继续举办好阳山桃花节,以花为媒、唱响品牌、促进产业、致富桃农,通过桃花节,让更多的消费者了解阳山水蜜桃、认可阳山水蜜桃,进一步扩大知名度。二是继续举办好2年1届的“桃王”评比、媒体品桃会等系列活动,对外推介阳山水蜜桃;结合当前实际情况,通过举办桃产业可持续发展研讨会、阳山水蜜桃品牌保护大讨论等活动,既可发挥专家、桃农之长,会诊、讨论水蜜桃产业发展中碰到的问题,又可通过会议和讨论宣传好、保护好水蜜桃的品牌。三是运用新型宣传方式,进一步通过微信、微博等新的形式,宣传推介阳山水蜜桃。
3.3.3 不断拓宽水蜜桃销售渠道和范围,提高品牌之效。品牌的建立,是为了产品销售的更好服务。一是当前水蜜桃的销售,要多接“地气”,改变团购下降因素的影响,多打“大众消费”牌,多利用“自驾游”“采摘游”等形式,吸引游客赴阳山购买正宗的水蜜桃。二是提升“农超对接”深度,加强与家乐福、沃尔玛等大型超市的合作,带动了水蜜桃的销量。发挥好无锡阳山水蜜桃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的领头优势,利用好经纪人庞大队伍的集团优势,扩大销售的半径,把水蜜桃的销售市场拓展至更多省市范围。三是开拓电商合作、网络营销等新渠道,利用新的营销手段,结合物流业的高速发展,让阳山水蜜桃在品牌杠杆的支点上,驶入更宽广的销售通道[4]。
4 参考文献
[1] 冯凯.从阳山水蜜桃看现代农业的发展策略[J].江南论坛,2007(10):27-29.
1、地方政府出台政策支持新兴产业
《镇江市五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纲要》于2010年7月23日正式施行,明确了发展目标:到2015年五大新兴产业的销售规模比2009年增长7倍。新兴产业发展配套政策也将陆续出台,包括:《关于加快全市新兴产业的扶持激励政策实施细则》、《关于认定新兴产业科技研发类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通知》等。目前,镇江市设立并安排了26个新兴产业科技专项,将有力地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
2、新兴产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并不断壮大
镇江市五大新兴产业逐步呈现出爆发式增长的良好态势,成为带动全市经济快速发展的“助推器”。2010年新兴产业销售收入1058.3亿元,同比增长46.1%,增幅高于全市工业平均增长13.8%,对全市工业的增长贡献率超过三分之一;新兴产业项目持续推进,固定资产投资实现倍增目标,全年达518.24亿元,同比增长129.6%。以多晶硅和薄膜太阳能及风力发电产业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链已形成;新材料产业中恒神碳纤维、中亚玻纤等一批国内、国际技术领先项目陆续建成;软件业、服务外包等电子信息产业快速发展。
3、区域发展加大规划力度,纷纷明确重点新兴产业
镇江市规划和确定了“五十X”的新兴产业发展重点和方向,并着力打造了几大特色产业园区,如扬中光伏产业园、京口海洋工程产业基地、丹阳新材料产业基地等。七个辖市区也针对各自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明确了重点新兴产业,如:丹阳市重点发展高新装备、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四大新兴产业等。
二、当前镇江市新兴产业税赋贡献能力瓶颈分析
战略性新兴产业被寄予推动科技创新、产业转型,实现经济下一轮增长的厚望,然而作为产业的新生力量,其发展也面临诸多瓶颈。
1、企业总体规模偏小
企业总体规模偏小,“航母型”企业严重缺乏,龙头效应有待进一步放大。如何坚持产业化的发展理念,切实搞好龙头企业(项目)产业链延伸配套服务工作,努力做到“建设一个龙头,带动一条产业链,构建一支新的经济增长支柱”显得尤为重要。
2、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薄弱
高层次技术、管理人员缺乏,研发经费不足,使得新兴产业在核心技术研发上,自主创新能力仍较薄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间的产学研联合互动不强,许多产业只是低水平、简单地重复、集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研发链。当前,镇江市新兴产业技术标准数量、自主品牌和专利的拥有数偏少,发明专利数偏少,多数专利仍为实用新型和外观专利。
3、人才缺乏制约矛盾突出
一是新兴产业中的人才以及高端领军人才明显不足,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二是人才的集聚效应偏低。人才难觅、人才难留,“引得进”和“留得住”成为困扰企业发展的“两难”问题。
三、注重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耦合协同发展
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在相互作用中关系的转变,可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发展的时间逻辑上划分为双峰逼近、协调发展和良币驱劣币三个阶段;在空间逻辑上包括产业要素的耦合、产业结构的耦合、产业布局的耦合、产业制度的耦合,双峰逼近阶段即目前产业的发展阶段(熊勇清,2010)。
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是支撑经济增长的两个基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并不意味着对传统产业的简单替代,而是将新兴产业发展与传统产业改造结合起来,获取协同效益:一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多依赖于传统产业所形成的技术积累、制造能力、产业组织等基础的支撑;二是传统产业通过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和管理制度变革,转变成为新兴产业、现代产业,比如汽车工业向新能源汽车发展;三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品技术和服务为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重要支撑,比如节能环保产业为传统产业提供节能环保的装备产品技术。
目前,新兴产业已成为镇江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主力,2011年一季度预计镇江市五大新兴产业完成投资90亿元,销售收入400亿元,分别占全部工业的43%和32%,分别比2010年底提高7%和5%。
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值得关注的风险性问题
1、自身的技术性风险
一个产业的生命周期分为三个阶段,形成期、成长期和成熟期,目前战略性新兴产业还处于形成期,最大的特点是技术不确定性,不够成熟,一种技术可能很快被另一种技术所代替,且往往具有颠覆性。一个项目可能很快过时,盲目投资蕴涵着巨大的风险。
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大多企业规模偏小,研发能力不足,要大力发展产业联盟,建立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的创新机制:一是让有竞争性的企业联合成立的联盟,解决一些共性技术问题;二是同一个产业链上的企业联合成立的联盟。而政府则在政策和资金上支持联盟,包括研发、产业化和示范等,不仅可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也避免了一些技术上的风险。
2、潜在的产能过剩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