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8 09:30:0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高中语文的重点知识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1.破折号的作用:
①表解释说明;②表意思递进;③表话题转换;④表声音延长;⑤表语音较大的停顿或中断;⑥表语意的跳跃或转折;⑦表总结上文;⑧用在副标题前;⑨表事项的列举分承。
2.省略号的作用:
①表引文或引述的话有所省略; ②表重复词语的省略; ③表列举同类事物和序数词语的省略; ④表静默或思考; ⑤表说话断断续续; ⑥表语言的中断;⑦表话未说完,语意未尽。
3.使用省略号应注意:
①省略号就表示“等”、“等等”,省略号和“等”字,都可表列举省略,两者用一即可,不能同时使用;
②省略号后面一般不用点号。
4.冒号的作用:
①用在“说”、“想”、“是”、“证明”、“宣布”、“例如”、“如下”等词语的后边,表示提取下文。
②用在总说性话语的后边,表示引起下文的分说。
③用在称呼语的后面,表示提起下文。
④用在总括性话语的前边,以总结上文。
5.引号的作用:
①表引用实际内容;②表讽刺反语;③ 表特定称谓;④表着重强调。
高中语文的重点知识点21.小说三要素:
A、人物 B、情节 C、环境
2.议论文三要素:
A、论点 B、论据 C、论证
3.比喻三要素:
A、本体 B、喻体 C、喻词
4.记叙文六要素(五W+H):
何时 when 何地 where 何人 who 何因 why 何过 how 何果 what
5.律诗四条件:
A、八句四联(首颔颈尾)
B、偶尾同韵
C、中联对偶
D、平声合调
6.五种表达方式:
A、叙述 B、议论 C、抒情 D、说明 E、描写
7.六种说明文说明方法:
A、举例子 B、列数字 C、打比方(喻)
D、作比较 E、分类别 F、下定义
8.三种说明文说明结构:
A、总分总结构 B、总分结构 C、分总结构
9.三大说明文说明顺序:
A、按时间顺序
B、按空间顺序
C、按逻辑顺序
10.两种基本议论文结构:
A、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B、提出观点-----论证观点-----总结观点
11.六种议论文论证方法:
A、举例法 B、对比法 C、喻证法 D、归谬法
12.八种主要修辞方法:
A、比喻 B、拟人 C、排比 D、夸张
E、反问 G、反复 F、设问 H、对偶
(简记为:喻拟排夸,二反设对)
13.四种人物描写方法:
A、外貌描写 B、语言描写 C、动作描写 D、心理描写
(简记为:外语动心)
14.七种短语类型:
按功能划分为七种
A、并列短语
B、偏正短语
C、主谓短语
D、动宾短语
E、动补短语
F、介宾短语
G、的字短语
按词性分三种
A、名词性短语
B、动词性短语
C、形容词性短语
15.六种句子成分:
A、主语 B、谓语 C、宾语 D、补语 E、定语 F、状语
16.十二词类(性):
A、名动形 B、数量代 C、副介连 D、助叹拟
17.三种记叙方法(顺序):
A、顺叙 B、倒叙 C、插叙
18.三种省略号作用:
A、表引文内容省略 B、表列举事项省略 C、表说话中断延长
19.四种波折号作用:
A、表解释说明前文 B、表后文跳跃转折
C、表声音中断延长 D、表时地数起止
20.四种引号作用:
A、表引用实际内容 B、表讽刺反语 C、表特定称谓 D、表着重强调
高中语文的重点知识点3写作手法知识点
一、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
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四、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
顺叙、倒叙、插叙
六、描写角度: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七、描写人物的方法:
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
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
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
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十一、叙述方式:
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十二、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十三、说明方法:
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
开端、发展、、结局
十五、小说三要素:
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十六、环境描写分为:
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七、议论文三要素:
论点、论据、论证
十八、论据分类为:
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十九、论证方法:
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二十、论证方式:
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
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二十二、引号的作用:
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二十三、破折号用法:
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二十四、其他: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它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归纳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高中语文的重点知识点4修辞手法讲解8个手法
一、比喻
1.比喻的特点及作用: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
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比喻不能成立。
比喻的作用主要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2.比喻的种类:
①明喻。典型形式是:甲像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
例如:收获的庄稼堆成垛,像稳稳矗立的小山。”
②暗喻。典型形式是:甲是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
例如:和中国革命的关系,就是箭和靶的关系。
③借喻。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但它不同于借代。借代取两事物相关点,借喻取两事物的相似点。
例如:放下包袱,开动机器。
④博喻。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比喻。
例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二、比拟
1.比拟的特点及作用:
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其形式特点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其作用是使所写“人”或“物”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2.比拟的种类:
①拟人。
例如: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②拟物。
例如:咱们老实,才有恶霸,咱们敢动刀,恶霸就得夹着尾巴跑。
三、借代
1.借代的特点及其作用:
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它强调两事物间的相关点。其作用是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2.借代的种类:
①特征代本体。
例如:大胡子凶神恶煞地吼叫着。
②具体代抽象。
例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③专名代泛称。
例如: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
④人名代著作。
例如:我们要多读点鲁迅。
⑤部分代整体。
例如: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⑥结果代原因。
例如:专弄文墨,为壮士捧腹。
⑦原料代成品。
例如:五十年间万事空,懒将白发对青铜。
⑧地名代本体。
例如:延安还是西安?要划清这种界限。
四、夸张
1.夸张的特点及其作用:
夸张指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要求使用时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不能浮夸。其作用在于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
2.夸张的几种形式:
①扩大夸张。
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②缩小夸张。
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③超前夸张。
例如: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馍馍的香味来了。
五、对偶
1.对偶的特点及其作用:
对偶就是“对对子”,也称“对仗”。它必须是一对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两句间的关系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和条件等。其作用有:便于吟诵,有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
2.对偶的几种形式:
①依内容分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
正对: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补、相衬。
例如: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反、相对。例如: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串对:又称“流水对”。上下句意思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
例如: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②依形式分可分为工对、宽对。
所谓工对,就是字数、词性、结构、平仄、用字等严格按对仗要求;所谓宽对,就是基本符合对仗要求,但某些方面稍有出入。也就是说形式要求稍宽松一点。
③依结构分可分为成分对偶和句子对偶。
成分对偶。
例如:山水本无知,蝶雁亦无情;但它们对待人类最公平,一视同仁,即不因达官显贵而呈欢卖笑,也不因山野渔樵而吝丽啬彩。
六、排比
1.排比的特点及其作用:
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常用强调的同一词语重复出现在各个短语或句子的同一位置上。其作用在于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2.排比的几种形式:
①成分排比。
例如:好像失了东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只有几个学生上几篇“呈文”,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可以博得“友邦人士”的夸奖,永远“国”下去一样。
②句子排比。
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七、设问
设问的特点:“无疑而问”。往往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要确定答案。目的是强调问题,以引起人们注意,启发人们进行思考。例如:白色的花含有什么色素呢?白色的花什么色素也没有。
又如: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 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
八、反问
反问的特点也是“无疑而问”,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句末一般打问号,有的也可打感叹号。
反问的形式有两种:
①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
②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
高中语文的重点知识点5写作主要表达方式5类
一、叙述
叙述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
1.顺叙——按时间发生的先后顺序所作的叙述。
顺叙型的结构模式是:总叙+分叙(分叙1+分叙2+分叙3+分叙n)+结尾。
作用:条理清楚地进行记叙。
2.倒叙——把事件的结局或其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重要断面提到文章前面,写完结局或断面,然后才按时间顺序写。
作用:这种笔法能造成悬念,吸引读者。
3.插叙(补叙属于插叙一种)——对全文来说,插叙仅是一个片断,插叙完后,文章仍回到原来的事件叙述上来。
这种插叙不是叙述的主体部分,一般不发生在主流的时间范围内。若把这种插叙删去,虽会削弱主体的深刻性,但不明显影响主要情节的完整性。
作用: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补叙作用: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某些交代。
二、描写
描写是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记叙文,特别是文学创作中的主要表达方式之一。在一般的抒情、议论、说明文中,有时也把它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描写的手法运用得好,能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中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
总体来说,描写有以下一些作用:
①再现自然风光。②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③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
1、五种人物的描写方法:
肖像(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
作用: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等等。具体回答的时候要说明白是什么性格、什么心理等。
2、二种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等。
社会环境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时代)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
3、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
4、细节描写:
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三、抒情
抒情就是抒发和表现作者的感情。它是抒情文体中的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的文学作品和记叙文中,也常常把它作为重要的辅助表达手段。
四、议论
议论就是作者对某个议论对象发表见解,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它的作用在于使文章鲜明、深刻,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和理论深度。在议论文中,它是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记叙文、说明文或文学作品中,也常被当作辅助表达手段。
五、说明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目前我校中职学生基础较为薄弱,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不浓,尤其少数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行为散漫,在语文等基础课上违反课堂纪律的现象时有发生。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学生基础薄弱。我校中职生学习基础较为薄弱,大多学生表示读中学时即存在语文偏科现象,对语文学习兴趣不高。(2)重视程度不够。不少学生认为,他们到学校来是学技能的,语文可有可无,从而忽视学习语文。(3)缺乏正确认识。学生厌学语文,从根本上讲是因为缺乏对语文的正确认识,没有正确的学习导向。
那么如何才能扭转这种局面,使学生学有所得,学以致用呢,通过平时的教学实践,笔者注重在以下几方面着手改进,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1提高学生认知能力,转变学生对语文的看法
1.1提升语文知识的思想价值
中职学生大多是经过升学考试筛选过的,他们往往内心自卑,缺乏上进心,思想素质较差。若教育不当,容易使其成害群之马。因此,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在教书授业的同时,必需要强调传道育人。笔者认为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可从教师本人以及作家作品〔介绍作者生平人格、探讨挖掘作品主题〕两方面实现。这对于思想淡薄的学生来讲无疑起到双管齐下的作用。比如在中国家喻户晓的诗人屈原,多数学生只闻其名,却不了解他终生报国、投江殉情的可泣事迹。因此笔者在教《屈原列传》一文时,向学生大致介绍了他的生平故事,尤其是他的两次遭流放的惨痛经历。即使被流放,他仍然心系楚国,不计个人得失,最后怀石投江而死。学生听后唉声一片,有的骂楚王昏庸无能,有的哀叹屈原遭遇悲惨。再比如我们还可以从李白身上看到乐观飘逸,从杜甫身上懂得厚德载物。只有循循善诱,才能于无形之中影响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1.2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审美是一种主动的价值取向活动或者说价值实现活动,其内涵是领会事物或艺术品的美。人的审美是一种精神的需要,是对美的事物和现象的期望与追求,是对美的事物和现象的观察、感知、联系、想象、乃至理解、判断等一系列思维活动”。因此,一个人对生活中的这些真善美如果都无法感知,那将失去多少乐趣。”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创设情景和读写体味。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本身所包含的思想情感,创设情境、渲染气氛,以情动情,寓教于乐,对学生进行情感迁移,这也是一种语文审美情趣的培养。例如在上《麦琪的礼物》这篇课文时,课文中描述女主人公一头漂亮的长发,笔者让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这样一幅美丽的画面。然后创设情景假如我们拥有这样一头无比漂亮的头发你会怎样呢,下面的女生都相互微笑着,说那一定当成宝贝。可是笔者很沮丧的告诉他们我们课文的主人公后来卖掉了她这一头漂亮的头发,学生带着对美丽长发的想象在小说中寻找答案,从而发现课文中男女主人公的美好心灵和真挚的爱情,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教师还可以通过听说读写这条途径,适当联系现实生活,使学生感悟课堂内与课堂外的多种美。通过朗读一些美文佳作,让学生在听、说、读、写过程中多方面的感知教材,充分体现语文教学的语言美,同时也展现课文描写的形象,使文章的人物、情景,跃出纸面,从而形成学生的立体思维,能够多方位地感受审美对象的美。比如在阅读教学中,要认真指导学生朗读,可进行多种形式的表情朗读,特别是抓住课文中一定内涵的词句即“传神之笔”,让学生体会语言美的同时,还感悟到其它的诸如人格美、自然美、生活美等等。
1.3锻炼学生的交际能力
拥有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十分重要。但是,现实的状况不容乐观。许多同学在周记中提到自己的性格内向,但又渴望交到知心朋友。甚至有的学生靠乱拨电话、上网聊天寻找所谓的知心朋友。长期以往,势必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生活、工作,影响他们良好的综合素质的养成,继而影响到毕业生社会角色的定位。所以采取有效措施,促进良好交际能力的形成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任务。实践表明,除了对个别严重焦虑者要进行专门的心理辅导外,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最佳途径。语文教材中的论辩艺术、思想观点、语言积累(如名人名言、歇后语诗句等),都可以为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增强说话的艺术性、逻辑性等,最终达到沟通情感解决问题。
2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及针对性
2.1全面实施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这种直观的教学可以节约教师的板书时间,使多种先进教学方法的实施成为可能,而且声音、头像的视觉刺激,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理应大力推广。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8-0251-02
一、古典诗词鉴赏的重要性
从《诗经》的微言大义到魏晋风骨的慷慨悲凉,从唐诗的大放异彩到宋词的璀璨夺目,古典诗词承载了作者寥廓的精神世界,抒写了永恒的人生主题,是中国人性情气质、思维方式、人生智慧的诗意表达。
高职学生在小学阶段、初中阶段已经接受过古典诗词的熏陶,但是仅限于熟练背诵和了解大意,并不能做到较深入的鉴赏分析,因此古典诗词的教学亟待寻求更为务实有效的鉴赏方法,帮助学生更深入、更透彻地理解古典文化的精髓。结合语文教学实践,本文拟论述四种较为有效的鉴赏方法。
二、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是孟子提出的文学批评的原则和方法,指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所处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孟子・万章篇》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李白生活在盛唐,性格豪放,足迹遍及名川大山,其作品飘逸自然、豪迈奔放,正是时代与品性的折射。《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大胆的夸张、神奇的想象,与其豪迈的性格交相呼应,描绘了一幅气势恢宏、壮丽无比的画面。
杜甫生活的历史背景是唐朝由盛而衰,个人经历了为官遭贬、仕途不顺、生活漂泊、居无定所等困境,因此在他的诗中,没有了李白诗中的浪漫主义、豪情壮志,而悲天悯人的情怀更加浓烈。《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安史之乱之后,国家破亡,杜甫被叛军所俘,身陷逆境,此诗表达了强烈的忧国思家情绪。其中“花溅泪”、“鸟惊心”运用拟人的手法将国破家亡的悲情推向极致。《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这首诗写于杜甫五十六岁时,老病缠身,生活困苦,寄居异乡,他独自登上高台,看着萧瑟的秋景,想到自己飘零的处境,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诗作。李白、杜甫生活的时代不同,个人经历不同,性情迥异,因此折射到诗作中的内容、风格也相差甚远。
因此,鉴赏诗词,首先要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思想品格、所处时代,才能读出作品的深层含义。教学中,学习一首诗词之前,在预习环节,需要布置学生利用图书馆或者网络查阅作者的生平经历、时代背景,思考作者的经历是否投射到作品之中,是否影响了作品主题的表达。
三、推敲炼字
古代诗人、词人非常注重炼字,会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常常出现“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卢延让),“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的境界。
如宋代张先的词句“云破月来花弄影”中的“弄”字就非常有表现力。云飞月出,月光普照,微风过处,花影摇曳,婀娜多姿。“弄”字将云破、月出、风过、影动等动作联系在一起,使天地间的花月焕发了活力。花儿顾影自怜,景物具有了人格化的魅力。在一天将尽之时,诗人暂忘了一天的愁闷而体会了宁静的意味。
《沁园春・长沙》是一首用古典诗词形式书写现代精神的词作。“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击”和“翔”用得非常巧妙。“击”本义是敲击、敲打,用在这里突出了老鹰在天空展翅翱翔的矫健有力。“翔”本指鸟盘旋的状态,在本词中突出了鱼在水中游得轻快自在。如果将这两个字换成“飞”、“游”,表现力就极大地削弱了。结合写作背景,进一步分析,这两句词象征了青年革命家争取自由的革命理想。
所以,通过推敲作者使用的动词、形容词、量词等,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作者的所思所感。一字之妙,境界全出。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重点分析关键词语,引导学生感受这些关键词语的表现力,感受它们创作的作品的魅力和张力。
四、品味意象
意象指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客观物象。诗词中的一景一物,已不仅是本义,也有作者的思想情感,所以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是作者常用的表现手法。因此,鉴赏诗词时要格外关注作者选取的意象,通过意象揣摩作者的心绪。
月亮这一意象常用来表达离别思乡之情,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李煜《虞美人》)。“望月思国”,用月亮这一意象,表达了亡国之君的伤痛之情。“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书写了中秋望月怀人的心情。“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其中“梧桐”这一意象浸润了作者的愁绪,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在秋霜中傲然盛开,所以诗人常常赋予它坚强的品格、清高的气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这一意象饱含着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不与世同流合污的品质。
相同的意象也可以表达不同的感情。作者不同、心绪不同,所以对意象的观照也就不同,同一种意象可以传递出不同的感彩。如《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描写的是离别的伤感。“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咏柳》),表达了诗人对早春景物的赞美。同是“柳”这一意象,却传递出不同的心声。
意象可以分为自然意象、人或事意象。自然意象如月、水、风、霜、梅、兰、竹、菊等。人或事意象如舟、湖、镜、灯、登楼、吹笛、饮酒、登楼等。在教学中,教师要把常见的意象介绍给学生,并结合古典诗句,让学生体会作者对事物的移情,体会意象蕴含的情感及作者对万物的观照,体会意象所形成的深远意境。
五、展开想象
别林斯基说:“在诗中,想象是主要的活动力量,创作过程只有经过想象才能够得到完成。”书画中有留白这一技法,诗词也是一种留白的艺术,作品的完成离不开作者的艺术想象,同时作者给读者留下了大量的想象空间,读者在鉴赏诗词时可以通过读、想、补、调、猜等方法,把诗词所描绘的整体画面呈现出来,获取审美体验。
诗词由于篇幅的限制,它不像散文、小说、戏剧,可以洋洋洒洒千言描绘一个场景,它必须高度凝练,用词极为讲究,广阔的空间留给读者去创造。“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描绘了一幅清幽寒冷的画面:千山寂静,万径无迹,江中孤舟,老翁独钓,漫山遍野,白雪皑皑。读者只有经过想象,经过再创作,才能感受到这种万籁俱静、苍茫悠远的意境和波澜不惊、苍凉孤寂的力量。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雨霖铃》),描写的是恋人离别的场面,没有嚎啕大哭,有的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表面写分别的场面,通过想象、读者的加工,可以想到两人此时复杂微妙的内心活动。由此不禁联想到“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句诗,但是两句形成鲜明的反差,更增添了离愁别绪。
每一部作品,都需要读者的再加工,通过想象形成艺术形象。“诗传画外意,贵有画中态”,诗词的意境形成与艺术形象是密不可分的。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想象,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用画笔描绘出来,也可以用歌声呈现出来,在想象的过程中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了作品,更真切地获得了审美体验。在《沁园春・长沙》的鉴赏中,教师可以让学生用画笔描绘想象后形成的艺术形象。中流砥柱的独立寒秋图、绚丽多彩的湘江秋景图、意气风发的峥嵘岁月图、勇搏风浪的中流击水图,在学生的笔下栩栩如生,气象万千。通过绘画这一再创造过程,学生对青年的革命豪情有了更直观、更真切的体会。
六、结语
古典诗词的四种鉴赏方法在教学中应根据实际灵活运用,在教学中仍需不断探索其他有效的鉴赏方法,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走进诗词、品味诗词、热爱诗词,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璀璨的中华文明,承担社会责任,不负未来使命。
参考文献:
[1]鲁原.文学批评学[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2.
中图分类号:G6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4-0111-01
新一轮的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启动了语文学科教学的改革,但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还免不了要加班加点进行补习辅导,学生的负担也变相加重了。如此恶性循环,导致苦教厌学之现象,那么如何向课堂四十分钟要质量?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笔者通过几年来的实践和探索就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谈几点浅显认识。
一、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者的崇高品质,实际上是称之为教育的这个最微妙的人类创造领域中获得成功最宝贵的前提。必须具有高深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业务能力,只有对学科知识了如指掌,从事教学时才能游刃有余地驾驭教材,准确处理教学内容,才能把握好教学的各个环节。语文教师是语言文字的传播者,讲课时表达准确、精炼、有逻辑性、生动性、趣味性,学生才会对语文课感觉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二、要注重课堂教学效果
(一)要做到课前预习
对于语文课来说,课前读一遍课文,积累生字词语,我认为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特别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起码对生字词语及课文主要内容做以初步了解,对不懂的词语及语句用圈点勾画法做出标记,在讲课的过程中使学生了一定的目地性。亚里士多德国认为:“思维是从惊奇和疑问开始的”。有了疑问,学生才会去探索,从而增强求知欲,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二)深入了解,因材施教
教学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向他们提出统一要求,又要承认学生的个别差异,采取多种不同的教育措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互不相同,知识、能力、情感、意志,性格等都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发展倾向,只有深入了解每个学生。从多种多样的个性中概括和把握学生的共性,把教学措施主要建立在学生共性的基础上,即相近的智力水平,相近的知识积累的基础上。教师因材施教,学生因教而学,教学高度适应,师生相互促进,这样才能获得最佳效果。
(三)以学生为主,老师为辅的原则
教师应坚持以学生的“学”为主,教师的教为“辅”的指导思想。当然这个“辅”字的意义为指导。这样的教学指导思想有利于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知识潜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有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通过实践,总结了以下三点可行的方式:
1.按照学生的智能水平进行教育。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对智能水平高的学生可以适当提高要求,而对于智能水平低的学生应放低要求。
2.抓住学生特长,分层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善于抓住学生特长分层进行教学,使学生的特长得到真正充分的发挥,并加以引导,鼓励学生各显神通。对于不同智能水平的学生给予不同层次的引导,促使其在学习上一步一个脚印,稳步发展、进步。
3.按照学生的努力程度进行教学。“因材施教”不仅要根据学生的智能水平进行,但也不能忽略学生的努力程度。如果忽视了这一点,将事倍功半,得不到预期的效果。孔子的学生颜回,才智不算最高,但非常好学,“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孔子抓住这一特点,不断地加以鼓励,终于使其成为儒学的一代宗师。
(四)做到心中有学生
语文课堂教学要重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教师要热爱、关心学生。用赏识、平和、尊重、包容、关爱的心态去对待学生。情是心灵的钥匙,爱是教育的基础。深厚、融洽的师生情能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易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激励学生回答问题,多鼓励,少批评,那怕是一个眼神一个微笑,给学生信心和勇气,才会使学生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认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有诗云:“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只有每个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思考,并且积极表达都参与到教学中来,善于发现问题,才会解决问题。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念、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1] 电影作为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形式,构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宏观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承载和传播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信息。
1、电影构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宏观环境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指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 [2]7虚拟环境也是客观世界,它是通过中介被人意识到的,反应了客观环境。电影艺术便是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虚拟环境之一,教师通过电影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借助于电影媒介使受教者间接体验,并不需要受教者亲身经历。例如,一个没有出过国的人,通过电影媒介也可以了解国外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电影艺术所表现出来的虚拟环境对人们认识世界产生了很大帮助,使受教者通过间接环境感受和体验到自己无法经历的外部世界,为受教者提供一个可感知的虚拟环境。电影艺术呈现出来的虚拟环境构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宏观环境之一,对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了广泛而深刻人的影响。
2、电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概括地说,是指承载思想政教教育信息,被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来运用,并且主体和客体借助它可以相互作用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教育者通过其向受教育者传播政治观点、思想观念、道德规范等社会意识形态来促进社会的发展,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必须满足以下两个条件:第一,必须承载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并且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对其进行操作;第二,必须能把主体和客体联系在起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可借助这种形式进行互动。电影一方面以其直观性、娱乐性、丰富性的特点承载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将观看主体和电影客体联系起来,施教者利用电影传播媒介在潜移默化中对高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因此,它成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
3、承载和传播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信息
任何一种文化现象都是由一定的观念和符号组合而成的综合体。电影艺术包含了科学、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信息,承载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信息。电影文化几乎囊括了人类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各个方面,包含的信息量非常巨大,并且电影跨越了语言、民族、国家、区域的鸿沟,各国统治阶级都通过电影文化为自己国家意识形态服务,高校教育者更是采用电影这一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电影作品是一种社会性的大范围的宣传教育,是传播意识形态的重要途径。在我国,电影以革命历史题材传播国家意识形态,弘扬价值观念、道德观念,从《离开雷锋的日子》到《红河谷》、《》《南京南京》,再到《建国大业》充分的体现我国的意识形态、思想价值观念。
二、电影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电影是多门艺术的综合,它给观众带来审美娱乐的同时,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运用优秀影片加强对孩子和青年进行素质教育肯定是有效办法"[3]28一部优秀的电影,对人的一生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所以,电影运用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必定会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重大影响。
1、电影是校园文化生活的主体之一
大学校园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校园文化活动自然就构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的外围环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重大的影响。目前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电影艺术融多门艺术于一身,对大学生有着很强的吸引力,使大学生成为电影作品的广大受众。电影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内容,为校园文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国的教育电影在1933开始拍摄,1936年"电影与广播部"在高校成立,可见在我国高校校园中电影已经成为大学生校园文化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广播影视报》上记载,1936年影片《校园生活》和《校园之声》在金陵大学的校园内进行拍摄,影片对金陵大学大学生篮球比赛、师生校园草坪课程和盛大的开学典礼等情景做了记载。金陵大学在我国高等教育学校中最早进行了电影教育,拍摄的影片透漏着大学生振奋的气势。
2、电影扩大了大学生社会体验的范围
大学校园和家庭是大学生的主要社会生活体验的来源,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学校和家庭远远不能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社会生活需求,他们处于青年时期,思想活跃对世界充满好奇、渴望新知识。电影艺术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和超越时间、超越空间的特点丰富了大学生社会体验的范围,为大学生营造了新的体验社会生活的环境。电影艺术以其广泛性、多样性、新颖性的特点,蕴含了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能够满足大学生对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的需求,电影艺术包含的新知识、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的。电影《集结号》,真实地展现了处于战争年代的人们为了革命的胜利,顽强拼搏、英勇献身的革命精神。电影包含非常广泛的内容,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领域的现实生活。《可可西里》讲述了人们为了保护环境和偷猎者之间进行的斗争,偷猎者为了自己的利益对其进行残忍的破坏,让观众强烈地感受到环境保护的意识。
3、电影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行为和价值观念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首先,电影文化跨越时空、跨越区域的反映了现实生活,并对人们的精神世界产生作用,对观众的道德观念、思想观念、价值观念、情感和言行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同的人物形象在大银幕上鲜活的展现在观众的面前,大学生被这些鲜活的人物形象所感染并陶醉其中,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目标,形成正确的人生理想,在审美体验中认识真、善、美。电影文化对大学生进行长期熏陶,融入他们的学习生活、业余生活之中,其蕴含的精神文化知识对大学生的人生观、时间观、价值观形成了深远的影响。其次,优秀的电影作品有利于培养大学生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的精神。优秀电影作品对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进行宣扬对大学生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首席执行官》描述了私营企业在改革开放进程中走向成功的艰苦路程;《一毛不拔》的题材也是现代城市给人们带来的种种问题,描述人们怎样解决问题以及对待生活的正确的态度。这些电影作品增强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大学生关心社会、热爱集体、乐于参加志愿活动帮助灾区群众和贫困学生。
三、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使电影发挥积极作用的途径
电影以其直观性、教育性的特点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传播途径,人们通过电影进行思想交流、获取所需要的信息,把电影渗透到高校思想政治课堂中,利用电影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1、把电影教育渗透到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过程中
电影是一种综合了音乐、绘画、哲学等做种艺术的综合性艺术,具有娱乐性、导向性、直观性的特点,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电影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首先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内容,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课以理论知识为主导到,教育者采取单一的灌输法,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使得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电影和思想政治课堂相结合,丰富了思想政治课的内容。其次,调动了大学生的情趣,电影运用于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使枯燥的政治理论课程变得生动、直观,调动了大学生的积极性,使沉闷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活跃起来,冲破了教师"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
2、观看电影后组织影评活动
高校教育者应该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做好影评活动。围绕高校"两课"的教学目标,选取适当的电影作品,并要求学生观看电影后思考影片的主题,以达到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目的的效果。影评与教育者空洞的说教相比既有很大的优越性,它寓教于乐,受到教师和学生的喜爱。教育者要通过一定的教学方式对电影视频的内容作进一步的总结,并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才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发挥电影在"两课"教学中的积极作用。教师在观看电影后,积极地组织大学生进行影评活动,才能使电影作品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想融合,使教师与学生进行充分的互动,改变传统单一的灌输式教育模式,才能挖掘出电影作品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许多高校教师只是利用多媒体单纯的播放一些电影视频,并不组织大学生进行影评活动,只是要学生自己观看和思考,没有认识到大部分学生把课堂上观看电影当做是枯燥乏味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种休闲娱乐活动。
在科学技术信息化、经济活动全球化和文化大融合的21世纪,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言愈发重要。在大力推行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实践中,信息化教学与时俱进、脱颖而出,观看英文原声电影更受到广大师生的青睐。因此,笔者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和英语口语能力,分析英文原声电影在高职英语口语学习中的优势,并提出应用英文原声电影学习和提高英语口语的策略。
一、高职学生特点及其英语口语能力
目前,高职学生大都是“95后”,他们个性强,喜欢追潮流、易于接受新事物,热衷于现代电子产品和网络,爱看英文大片。但在英语口语能力方面,因词汇少、语法基础薄弱,大多数学生不是“羞于张口”就是“词不达意”。总之,高职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不理想。
二、英文原声电影在高职英语口语学习中的优势
集图像、文字和声音于一体的电影是一门现代综合艺术,英文原声电影也不例外。其主题内容广泛、语言环境真实、语言表达地道、文化内涵丰富、画面直观,不仅能为高职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英语口语学习氛围,还能激发他们学习英语口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激发高职学生英语口语学习的兴趣。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慧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质,而在激励、唤醒和鼓舞。”这就意味着学习内容和方法都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者一旦有了兴趣,便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中。与传统的英语口语课堂学习相比,英文原声电影给高职学生带来了新的视觉冲击和听觉震撼,使他们不断模仿经典台词,哼唱主题曲,这在无形中激发了高学生学习英语口语的兴趣。
2.提高高职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语言作为交流工具,听说能力尤为重要。英文原声电影富有鲜明的主题,故事情节贴近生活、学习、工作,音乐悦耳、画面直观,其呈现的生活化、口语化的东西和地道标准的语音语调,使学习者,学习效果也事半功倍。
3.提高高职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语言和文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电影是文化的载体,最直观、最生动地反映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的文化。英文原声电影以英美国家社会、生活、经济、政治、教育等为主题内容,反映了英美国家的价值观、思维方式、、风俗习惯等,这有利于高职学生了解中西文化差异、培养跨文化意识,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应用英文原声电影学习和提高英语口语的策略
1.选片。一部好的电影能影响观者的方方面面,如价值观、人生观、、语言学习以及文化渗透等。因此,选择一部好的影片是首要策略。高职学生应选择主题明确、内容积极、人物特点鲜明、情节易懂、英语表达地道、语速适中、片长适当的影片,如《西雅图夜未眠》《纳尼亚传奇》《爱丽丝梦游仙境》等都是值得高职学生用以学习和提高英语口语的佳片。
2.观前准备。观看影片前,观者可以借助影讯或影评了解电影主题、简介,掌握故事梗概和背景,为更好地理解和学习电影中的对话做好准备;还要做好时间、空间准备。充裕的时间和安静的环境也有利于观者的学习效果。另外,笔、纸张和词典是必不可少的,以便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及时记载或查阅相关词汇和语言表达。
3.观影。在影片观看过程中,要将“泛看”和“精看”有机结合。“泛看”有助于观者把握主题,了解影片梗概和人物特点。通过反复观看和模仿等方式的“精看”,有助于观者了解外国文化,掌握地道的语言表达。对于观看多遍仍不能掌握的片段可借助英语字幕,甚至英汉双语字幕,这样既可以掌握英语表达,也可比较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
通过英文原声电影学习和提高英语口语不仅使学习者得到放松和娱乐,更体现其“寓学于乐”的特点。为了能让高职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和提高英语口语,不妨采取英语复述影片、典型情境角色扮演、经典台词英语配音、模仿秀或英语主题歌曲大家唱等策略。
四、结论
高职学生可以充分借助英文原声电影练习英语口语,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为未来工作和生活奠定良好基础。但切不可打着学习的幌子沉迷于各类英文原声电影,应明确学习目标、合理选材,端正观影方式,观看和练习相结合,做到“寓学于乐、寓乐于学”。
参考文献:
《大学》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人的基本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所谓的“人文素质”,在范志华教授认为,主要是指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它是人类文化的灵魂,是人类精神家园的宿主,对人类的心理机制、情感世界、意志能力、价值取向、审美体验、意识形态和理想模式都具有决定作用。赵悦林教授认为,人文素质。其涵义分广义和狭义两种。从广义上讲,是指一个人成其为合格社会公民和发展为人才的内在精神品格。这种精神品格从大的方面看,蕴含了民族精神之中的爱国思想,表现为人的气质和价值取向之中的一种气节。经典诵读与人文素质的相辅相成,没有经典诵读的铺垫,人文素质的发展也将是一句空头炮,经典诵读属于人文素质的发展的下的基本方式,校园文化建设等发展需要通过各种方式,来促进老师和学生共同的发展。
二、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现状
现目前,部分高职院校校园场所中出现公共场所吸烟、谈恋爱、喝酒等各式各样的不文明现象,从这些不文明的现象,我们可以窥探出培养高职院校的学生,除需要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之外,还需要具备相应的人文素质。人文素质需要具备了3个基本的表现:
1、人文知识。经典诵读的目的,是在为丰富大学生的人文知识,除具备专业知识外,还需要通过更多的方式来了解中华民族文化,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2、人文思想。人文思想是把我们民族的特色、个性色彩一些基本的文本理论通过如经典诵读的方式展示给学生本身,通过辅导员老师,或者人文素质教师传达给学生。特别由于现目前高职院校过分重视技能教育,轻视人文教育,导致部分学生对人文素质的作用和价值认识不清,认为学习这些传统文化知识浪费自己的时间,只重视知识的获取和技能的训练。这样的结果导致部分学生缺乏对人生目标的追求,对于形成健康的人格造成非常大的影响。
3、人文方法。现在很多高职院校,对于人文素质教育只是做表面功夫,认为人文素质教育只是通过简单的人文教师传授基本的理论知识,而对于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基本实践缺乏,部分学生由于人文方法的缺失,自己在处理人际关系,交际能力上面存在非常大的问题。
三、高职院校推行经典诵读培养人文素质教育的实践
人文素质教育需要一定的方式方法来解决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提高。因此,四川现代职业学院在推行经典诵读这一环节,起到了好的带头作用。我们学校大多设计的专业为技能型,技术型,在文科类设计上面较弱。大多数高职院校的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的缺失较为严重,而我院从院领导到辅导员老师至学生个人都比较强调学生明德修身,提高自身专业素质,个人素质。采用了推行经典诵读这一方式。通过经典诵读对高职学生进行中华经典文化的熏陶和引导,促进学院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养成,这也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乃至终身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每天早自习,由学生处牵头,提供相关的经典诵读的参考文本,各个班级根据自己本专业特色自己挑选经典文本,学生在早上记忆力最好的时候进行经典诵读。朗朗书声,让整个校园弥漫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文化冲刺整个院校。
四、以经典诵读为载体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的路径
1、提高自身品读经典的能力
汉代扬雄在《答桓谭论赋书》中说:“能读千赋,则能为之”。唐代诗人杜甫留下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千古名言。清代唐彪则在《读书作文谱》中对语文能力的形成规律作了具体的总结:“阅者必宜博,经史与古文时文,不多阅则学习肤浅,胸中不富。”“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作文时吾意欲所言,无不随吾所欲,应笔而出,如泉之涌,滔滔不竭。”诵读经典,可以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把别人的好作品融会贯通后,变成自己的东西,逐渐形成自己的能力。诵读经典,不失为我们老师的一个管理学生的好途径。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在管理学生中以经典美文诵读作为研究的突破口,破解了当今学生“读书苦,苦读书”的现状,走出了一条快乐阅读之路。让学生也感受到了高职大学生对于文化的渴望,认为文化、素质与自己的专业是息息相关的,不是完全无关。辅导员老师自己先理解到经典文献的意义后,通过经典诵读,可以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情操的培养,端正部分学生的品行,达到更好的优化管理班级的目的。
2、通过现代教育方式丰富学生的人文教育资源
色彩是最具有感染力的视觉语言。色彩作为电影艺术造型的一个重要的视觉元素,除了能像绘画那样还原物象的原有色彩外,还能传递感情、表达情绪。色彩不但可以表现思想主题,刻画人物形象,体现时空转换,创造情绪意境,烘托影片气氛,更是构成影片风格的有力艺术手段。在张艺谋的电影中,红色是最具有代表性的颜色。无论是电影《红高粱》还是《大红灯笼高高挂》都将红色演绎得淋漓尽致。《红高粱》开头,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大块的红色和黄色所构置的画面,影片中,十八里坡的贫瘠荒凉,红色的花轿在黄土飞扬中颠簸起伏,其中“颠轿”一场戏很经典,红色花轿与环境的土黄色形成一种反差色,红色布匹与染房的和谐、不同颜色的服装与沙漠对应所产生的不同的含义、回忆的色彩斑斓与现实的暗淡无光……就像一幅色彩画,整体大色调中细节处处都有不经意的对比,都体现出张艺谋对色彩把握的整体性构想。
红色本就是中国文化中最常使用的色彩,红色在中国人的意向中除了喜庆色彩之外,还象征着胜利、红红火火,象征着强烈的生命力和意志力,象征着人物敢爱敢恨、敢作敢为的情感特征。此外,以红色为基调,还可以利用色彩对人的视觉冲击,激起观众的爱国情怀,唤起民众的共鸣。
除了红色之外,在之后推出的电影中,张艺谋还在电影《金陵十三钗》中使用了灰色。此部电影摒弃了传统的中国红,而是在灰色调和十三钗们色彩斑斓的变化中,显示出影片中战争的残酷、人物内心的丰富色彩、价值观的转变和个人价值的升华,映射出了中国文化中对色彩的渲染和运用。
这些色彩的渲染和运用无一不是对中国文化的诠释,也象征着中国电影文化的进步,从最初最传统的单一红色的渲染到多种色彩对比的出现,中国电影业也从最初的展现中国农耕文化一方面,开始从更深层次挖掘中国文化,试图更理性、更深层次地唤醒国人对自身文化甚至历史的正视和探究。
二、电影主题从乡土文化向城市文化的发展
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的农耕文化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传统中庸思想的禁锢和孔孟思想的深入,也使得大众甚至导演的视觉往往都落在中国的乡土文化中。因此,中国传统电影的视角也往往从乡村开始,农民形象深入人心,张艺谋早年的电影《红高粱》、《秋菊打官司》无一不是乡土电影的代表,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本质之一。电影中人物形象的原型大都来源于现实生活“现实中的人物往往比较复杂,具有多面性”乡村电影中农民形象的脸谱化,使人物形象的饱满度和故事情节的吸引力。但是乡村电影的内容往往会让西方文化认为中国文化中只有刻板、落后、愚昧甚至专制的中国乡土形象,因此后续的中国电影开始走向城市。
电影《金陵十三钗》则是站在历史的角度,还原了中国历史,从历史的角度,描述在非常时期,中国人对自己、对民族及对国家的理解和成长。中国的电影不再局限于对乡村生活的表述,而从国家、民族的视角映射中国的民族文化,映射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的转变。
三、电影中所折射的中国女性的个人觉醒与成长
无论中外在传统文化中,女性形象总是围绕两个对立面展开的:第一类是受歧视的女性。男人与女人从出现起,就被置于不平等的地位。长久以来,男人的价值总是高于女人,到处被赋予积极的意义,他们总是优秀的和受赞美的对象;而女性则处处劣于男性,所起的都是消极作用,她们不但魅力被否定,而且总是跟恶毒与放荡联系在一起。第二类是受到颂扬的女性。女性相夫教子的天职和为家庭自我牺牲的精神越来越多地受到赞美。
张艺谋电影中女性形象的塑造体现了中国女性的个人觉醒和成长。从最初的电影红高粱,导演张艺谋遵从原作者莫言的思想,还原了他描绘的女性世界,在再现历史的基础上展现出女性在那个年代的压抑和顽强。《红高粱》中展现了九儿形象鲜明的充满生命的活力和努力向上的女性形象,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她努力掌控自己的命运,做自己生命的主人,她具有鲜明的独立意识和勇敢反抗世俗的精神。影片中的九儿勇于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形成鲜明的性格特点,她试图走出男人为自己划分的家庭世界,和男人一起抗击日寇,这个过程表现出了女性强烈的独立意识和愿望,同时也展现出了她的勇敢和前卫,颠覆了封建礼法的观念。同样是抗击日寇,电影《金陵十三钗》中从女学生对风尘女子的好奇、怀疑到怀念尊重,到风尘女子对女学生的不在意轻视到彼此之间的互助成长,让他们从世俗的视角中,从对传统的遵从和背叛中,共同成长,从社会的视角从民族的视角,体现中国女性的成长、觉醒和塑造新的女性形象。
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学科,不仅是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的重要方法,更是延续中华五千年文化的重要途径。中华文化的绵延需要借助语文这门学科,中国的文化振兴也需要语文学科的知识力量。语文教学事业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国的文化软实力的高低。因此,语文学习不容轻视。
语文学习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有不同的学习重点。高中的语文学习更是有其特殊性,这不仅是由高中生的特殊性决定的,还与高中语文学习内容的特殊性有关。因此,学习高中语文时,我们不能简单地等而化之,将其与其他学科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等混为一谈,而是需要我们区别对待,特殊学科特殊学习。那么,现在的高中语文学习到底存在着哪些问题,需要我们来区别对待呢?
一、学习主次不分,不能把握学习重点
学习语文时应该把握学习重点,这样高中生在预习、听讲、复习等过程中才会有学习的侧重点,能够对重点、难点等进行重点攻破,提高学习的效率。但是,高中生在学习语文时却没有把握好这一点,他们往往不分学习的主次,这样在一定程度上既浪费了学习的时间,也影响了学习的效率。比如说高中生最常见的问题是在复习语文时习惯性地将课本翻到第一课,从第一页一字一句地复习学习。显而易见,在这反复的复习过程中,高中生语文知识学习最扎实的往往都是前面几篇课文,而后边的几篇课文往往都很陌生。
高中生不能把握语文学习的主次、重点,对已经掌握的知识与陌生的知识不懂得区别对待学习、复习,而反复的习惯性的语文学习方法是无益于他们语文学习进步的。
二、忽略基础知识,学习不扎实
高中语文的学习需要有较好的语文基础,这样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才不会由于基础知识的疏漏而妨碍学习的进行。语文基础知识主要包括:1.字词的准确区分。高中语文考试中经常考查学生对成语、同义词、多音字等的掌握,而这往往也是高中生最容易失分的地方。2.句子的充分把握。语文常常涉及对句子的理解、对病句的分析、对句子成分的判断等等,这都要求高中生有着扎实的语文基础能力。3.诗词的全面记忆。高中语文经常考查古诗词、重点句子的背诵,将诗句或掐头或去尾的,让学生填入空缺的诗句。这不仅考查学生对诗句的记忆把握程度,也是对学生字词掌握能力的考查。
由此可见,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绝对不容小觑,但是高中生却对此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因而导致学习不扎实,考试时容易失分。
三、课外知识了解不多,学习不全面
高中生的课业压力大,但这不代表高中生在学习语文时就可以敷衍了事。高中语文的学习不仅指课本知识的学习,还要求学生对课外知识有一定的掌握。课外知识的学习是有利于高中生学习语文的,因为课外知识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多样化的思维方式,也可以开拓高中生的学习视野,增加写作的素材。比如写作文时就可以将一些名人逸事等添加进去,丰富作文的内容,增添作文的风采。另一方面,高中语文考试或多或少都会考查高中生对课外知识的把握程度,比如经常会考查学生对四大名著的把握,对《红楼梦》《西游记》中故事情节、人物角色、经典台词的把握。
课外知识的学习是高中语文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高中生适当地进行课外阅读,增加课外知识的储备,才可以促进高中生语文的全面学习。
由此可知,高中生在学习语文时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多是因高中生学习方法不恰当而引起的。那么,高中语文到底应该采用什么样的学习方法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明确学习重点,把握学习主次
高中生在学习语文时一定要明确学习的重点,这样才有利于设计学习计划。那么,怎样明确学习重点呢?1.对语文教师重点强调的知识点、篇章等,进行重点把握。语文教师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对于语文知识的学习重点了然于胸。2.将课本与辅导书进行比较学习,把握重点知识。课本上的重点知识在辅导书上多有所侧重,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对比学习可以清晰学习重点。3.将课本习题、课后作业等重点考查内容列为学习重点。考试的目的是为了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试卷上、习题上等都罗列了学习的重点知识,对这样的习题进行整理归纳,必然有助于高中生把握学习的重点、主次。
(二)重视基础巩固,保证扎实学习
高中生学习语文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巩固基础知识的学习:1.注重归纳。高中语文涉及大量字词的考查,尤其是同音词、多音字等,很容易在学习时产生记忆上的混淆。高中生可以对这类的词语进行归纳整理,方便系统记忆。2.反复复习。高中生可以利用闲暇时间对整理过的这些基础知识点进行巩固记忆,在反复的记忆过程中加深印象,从而完全吸取知识。3.定期考查。高中生应该定期对所学的基础知识进行考查,从而查漏补缺,巩固学习。
(三)加强课外学习,保证充分学习
微课是通过制作一些微型的教学视频为学习者解析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从而帮助学习者克服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一种教学模式。微课的特点主要是:教学时间较短;教学内容较少;资源容量较小;资源组成/结构/构成“情景化”;主题突出、内容具体;草根研究、趣味创作;成果简化、多样传播;反馈及时、针对性强。因此,教师在高中语文实践教学过程中,可以把微课的模式运用在解答语文重点方面,使得学生能够充分地利用一些碎片化的时间有效掌握语文中的重点知识,进而促进学生提升自己的语文综合能力。
二、微课运用于高中语文教学中策略分析
由于微课在实践教学中所具有的优点,教师在高中语文实践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微课模式融入其中,?亩?实现语文教学的创新目标。下面通过五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语文教学导入环节中引入微课模式
导入教学环节是语文实践教学中十分重要的步骤之一,它作为整堂课程的开端,在很大程度是是对整个课堂的氛围、学生学习兴趣以及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等都带来较大影响。因此,语文教师在进行新课导入教学过程中,就可以通过微课的方式而有效提升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使得学生能够在教师引导下有效掌握语文知识。
(二)通过微课方式设计语文教学的情景
语文教师在实施语文教学中,不仅在备课中做好教学环节的设计,而且还要在语文情景方面做好设计工作,这就需要教师能在实践教学中有效抓住学生语文学习的特点,并能够结合语文知识中所包含的情景而有效提升学生感受语文中所包含的情感魅力,这对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表现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在语文实践教学过程中通过创新教学模式的方式而更好地让学生在语文情景中感受文章的氛围,从而对学生思想情感和智力发展带来有效帮助。而微课就可以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三)运用微课解析语文中的重点知识
微课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够把学生在学习中所遇到的重难点知识通过解析和分解的方式而使得学生能够掌握语文知识中的重点,并对提升学生语文理解能力带来帮助。因此,教师在语文实践教学过程中就可以运用微课重点解析重点知识,实现拓展学生思维和不断强化学习效果的目的。例如教师在讲授《老人与海》这篇文章中,其中的重点知识是需要学生有效把握文章的思想与情感所发生的变化,教师在处理这一重要知识点中就可以运用微课的方式而有效帮助学生理解,此时教师可以根据文章中故事情节的发展方式来制作变化的图景,在学生理解文章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微课的方式而将此图景展示给学生。如通过把握文章几处重要转折点,让学生重点分析其中的深刻含义,同时结合微课的方式来有效提升学生掌握文章中的转折点,并通过这样的方式更好地促进学生提升对《老人与海》文章情感的理解,然后为学生从总体上把握文章的情感带来帮助,这是语文教师需要发挥引导作用的时候,将语文的工具性作用展示出来,让学生能够在这篇文章中感受人文关怀,实现提升语文教学质量的目的。
(四)发挥微课引导作用,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微课在知识承载方面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因为在较短的时间内需要将重点知识进行剖析,所以教师就需要不断创新微课在展示知识过程中所具有的特色,从而帮助学生有效拓展知识接受的能力,进而提升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例如教师在讲解《雷雨》这篇文章时,由于这篇文章的体裁就是戏剧,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微课展示学习内容的方式,让学生能够在自主学习中完成对文章内容的梳理,并要求学生能够运用自己的语言简述其中的情节,通过这样的方式便于教师掌握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进行补充知识,最后教师可以要求运用表演的方式来感受这篇文章中不同人物的心理变化以及情感的变化,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这有利于学生理解文章中人物的特点以及结合社会现象更好地把握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从而拓展学生理解文章的思路,提升高中学生对文章的总体把握水平。
(五)微课运用于课外拓展,提升学生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
文言文作为高中语文课程中的重点教学内容之一,对其学习可以丰富学生古典知识,体会古代语言对于人、事、物的描写方法,让高中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陶冶自身情操。但是从目前农村高中语文课堂来看,提高文言文教学水平仍旧是教学中的难点,已然成为影响农村高中生语文素养提升的因素之一。教师应创新教学方法,转变教学观念,充分调动农村高中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引导其主动探究文言文学习,热爱古典文化的独特魅力。
一、农村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情况
(一)教学模式单一,难以提高学生学习热情
在我国大部分高中语文课堂中,对于讲授文言文板块本身存在的难点较多,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一定的弊端,教师为了赶进度,对文言文的教学采取单一的教学模式。讲解文言文时,忽视学生对文章的体会和看法,只是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将课文带领学生翻译一遍,重点部分分析完,课后让学生将重点注释和名言死记硬背。课堂中教师的讲解占据了大部分时间,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的安排。学生自我消化和自我探究的时间少之又少,导致学生对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无法提升。
(二)刻意追求分数,学生感悟能力无法锻炼
在高中阶段的教学中,由于要面临高考,教师的教学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提高语文成绩,在高考中顺利考入理想的大学。因此在教学中给学生安排的诵读文言文的时间较少,学生在学习中主要是学习考试要求的文言文知识,平时没有课外空余时间品读文言文。我国许多文言文中的经典文学学生都没有时间接触,感悟能力无法得到提高。
(三)教学方向存在偏差,“文”“言”侧重失衡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在语文中学习和需要掌握的知识都是为了迎合考试中的考点,学习古汉语知识在教学中是任务之一,包括实词和虚词的用法、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和特殊句式等都需要学生掌握,这是关于“言”的方面。但是掌握基本文言知识的同时,还要在“文”的品读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体会古人的深刻思想,从中获得全新的文章体验。恰恰在这一点上是农村高中文言文教学中较为欠缺的方面。
二、农村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策略
在农村高中文言文教学中提高学生文言文学习能力,教师要从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符合学生接受能力的教学计划,让学生在学习文言文中发现乐趣,燃起对其学习的积极性。本文主要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中的《烛之武退秦师》为例:
(一)提高预习能力,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由于文言文中存在的古今异义和通假字较多,学生如果不经过充分的预习就直接跟着教师在课堂学习,会在学习中遇到许多困难,影响听课质量。教师在让学生分组预习,让学生组间划分各自任务。在布置预习作业时,要强调通读文章,将每一个字音都读准确。学生要结合注释逐句翻译课文,将理解不通的地方标注出。每一个学习小组都要指定一个组长,由组长在课前检查组员的预习情况。在学习《烛之武退秦师》一课中,要让学生在课前理解有关《左传》的相关知识,让学生了解当时的故事背景,可以用自己的语言大致叙述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小组成员要共同制订学习计划,对于组员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组间可以先进行讨论。让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在课堂中占大部分,教师起到引导答疑的作用。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提高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在小组合作中提高表达能力和协作能力。
(二)合作分析重难点问题,加强培养感悟能力
在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文言知识后,要重点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感悟能力。不要为了结果而教学,要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进行重难点知识的分析时要让学生在组间探究,让学生讨论烛之武究竟是何许人也。分析烛之武的个性特点,感悟其身上满腔的爱国情怀。让学生找出文中的哪些地方体现出烛之武的人物特点。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的描写中感悟不同的描写方法的精妙之处,让人物的形象栩栩如生。例如:“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和“夜缒而出。”让学生在深刻的细节描写中感受到烛之武的深明大义和机智善辩,对于国家深处危难能够挺身而出,义无反顾为国家百姓争取和平。学生在合作探究难点知识时,自身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感悟人物的高尚品格。让学生增强爱国之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三)“文”“言”有机结合,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对于文言文的教学,不只是让学生掌握基本文言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文章中加强思考,对文章有所延伸。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最终目的就是将学习到的知识和道理运用到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真正让“文”“言”达成统一。在本文中根据烛之武的劝谏,让学生体会烛之武的说话艺术。让学生学会在说话中分析说话对象的心理特点,表达自己看法时注意方式方法。同时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课外延伸,例如邹忌与齐威王、触龙与赵太后、魏征与唐太宗、管仲与齐桓公。让学生们懂得在现代生活中人际交往需要具备说话的“艺术”,对于被劝说者要使用委婉合适的表达方式,同时自身也要虚心接受他人的意见,经常反思自身的不足,才能提高综合素质。
三、结束语
随着新课标的不断推进,未来的学习向着合作探究的方向迈进。在农村高中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创新教学方法,摒弃传统教育中的不足之处,秉承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理念。在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合作探究文言文中的知识,感悟古代经典文化的博大精深,发现古文中的精彩和魅力。
参考文献:
[1]李云美.浅谈如何提高农村高中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J].课外语文(下),2016,(9):106.
【关键词】
高中语文 复习技巧 探讨
1.前 言
进入高三阶段后,证明学生已经踏上高考的路途。众所周知,高三教学不仅非常枯燥,而且非常艰辛,因此,想要从根本上提高语文复习的质量,既要求教师应该认真工作、刻苦钻研,又要在实践中不断地进行总结,为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做出巨大努力。以下是对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语文总复习技巧和方法进行的详细阐述。
2.正确对待复习
在高中语文总复习阶段,有些教师错误地认为复习等同于复收,借助复习弥补之前的学习漏洞,这样一来,教师只是让学生进行简单的练习,有些采用课堂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进行回答;也有些教师只是粗略地将重点知识重复一遍;甚至有些教师认为复习课可上可不上,并没有布置更多的学习任务。然而,上述观点是非常错误的。事实上,复习是整个高中教学阶段不可缺少的内容,特别是进入高三阶段,总复习极其重要。教师引导学生科学的复习,能够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以便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并且,通过对高中语文的总复习,能够使学生及时查缺补漏,教师可以举一反三,及时弥补教学不足。这样一来,教师必须正确对待语文的总复习,同时还要制定一套完善、可行性较强的复习计划,认真备课、采用合理的复习方法,从而提高高中语文复习的质量。所以,复习质量的提高,教师的任务极其艰巨。
3.优化复习教学的创新性
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高中语文复习过程中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不要受传统教学方法的约束和限制,更多的是让学生进行创新思考。例如,在鉴赏诗歌过程中,通常是采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其中,“知人”指的是将作者和作品紧密联系在一起;“论世”指的是要将作者所处的时代与背景加以了解,从而更好地了解作品。近年来,高考始终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为减少猜题、押题产生的负面影响,考试题目的诗歌尽量不选择名家名篇。这样一来,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诗歌鉴赏时,应使学生把握作者的情感,传授给学生一套鉴赏诗歌的可行性办法。
4.明确复习目标
对于高中语文复习目标的确定,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学习。在进入语文总复习阶段,应该熟练掌握知识体系进行合理复习,重点是对重点和难点的复习,这样一来,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减少解题阻碍,紧扣得分点。其次,结合课程标准进行复习。高中语文复习按照题型、内容等完成复习目标。尤其是教师把握好题目的难易程度,如果选择的复习题目较难,那么很容易打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题目难度偏小,又达不到考查学生的目的。再次,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复习。教师要正确把握学生的求知心理,对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要分别设置不同的学习目标,因材施教。
5.突破重点与难点
近年来,高考试卷中,对诗歌或者文章的鉴赏比例非常大。这样一来,“赏析”成为语文复习较难的一类题目,由于大多数学生认为自己没有太多的知识储备,因此,担心此类问题的学习。一般来说,对诗歌、文章的赏析都是对作品写作技巧、内容等进行理解,任何一种问题都离不开上述题目的分析。只有多进行此类练习,便会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由此看来,想要从根本上解决此问题是非常简单的。
6.总结复习规律
在进入高中语文复习阶段后,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理清知识结构,进而找出规律。例如,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不善于运用成语,但是,对成语的应用又是很常见的题目。所以,在复习阶段要进行总结。如,在语句中应用“络绎不绝”一成语时,应用的对象是人,而不能是其他事物。
7.优化复习方法
高中语文复习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准确解决的能力。想要达到此目标,只靠教师讲解是远远不够的,最主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去思考和解题。因此,教师就应该帮助学生总结解题技巧。例如,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快速阅读文章、通过所学知识,大概了解其内容;第二,结合题目要求,在文章快速找到此句子;第三,试着去翻译,从而找出最为合适的答案。如果题目要求翻译文章的某句话,那么就要把它放在文章中的段落中去理解,结合语境,其他和所翻译语句无关的直接可以不考虑。一般来说,解决文言文题目的思路大致相同,尽管出题的方式多样化,而学生只要熟练掌握解决方法,只有这样,才可以提高语文总复习的效率,使学生在高考中取得更为优异的成绩。
8.回归教材,强化语文复习导向性
高中语文复了需要题海式训练,还需要强化利用课本。对于学生来讲,学习语文更重要的是触类旁通,所以,回归教材是提高语文复习效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
对于语文的复习,学生需要对复习资料进行精心挑选,但是广度与深度不如教材。第一是其涉及面比教材更加全面,第二是深浅度把握不如教材适中。因此,教材才是最好的复习资料。
总体来说,想要使语文复习收到良好的学习效率,教师就必须结合教材要求,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利用合适的方法进行复习,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复习教学过程中,从而快速深入地加深对语文知识的理解,提高语文综合运用的能力,提高语文素养,在高考中取得更为优异的成绩,从而在实践生活中,能够更好地应用语文知识。
【参考文献】
[1]张丽辉.浅谈高中语文总复习[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