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和高中语文的区别范文

时间:2023-09-10 15:02:2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初中语文和高中语文的区别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初中语文和高中语文的区别

篇1

二、掌握两个课程标准

初中语文课程主要培养学生一般的语文素养:热爱祖国语文情感,理解运用祖国语文能力(四大能力: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语文积累、语感培养、思维发展;品德修养,审美情趣。

高中语文课程除了培养学生一般的语文素养外,还应着重培养“三大能力”:应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一定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

高中语文和初中语文在阶段目标上的主要区别举隅:

1 现代文阅读:(1)阅读方法。由初中“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浏览的方法”,到高中“能根据不同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2)理解,由初中“理解主要内容”到高中“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情感”。(3)分析评价,由初中的“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到高中的“作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断。学习从不同角度进行阐发、评价、质疑”。(4)鉴赏,高中更强调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2 文言文阅读:由初中“理解基本内容”到高中的“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读懂课文,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思想倾向”。

三、了解两段教学内容

高中语文教师要了解并尽量熟悉初中语文的教学内容,初中语文教师也要了解高中语文的教学内容,以便融会贯通,达到新旧知识的自然过渡;高一教师必须制定新课前的复习计划,注意教学内容的衔接和渗透。做到对高初中语文教材“心中有数”,特别是教材上已经安排,但未列入考试范围的部分也必须使学生保质保量地学好,为主动衔接、渗透打下基础。

为解决初高中的教材存在着较大的脱节的问题,对中考不再涉及相关的语法知识时,比如词语分类、短语结构、复句类型等语法知识,比如文言文中诸如通假现象、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知识,初中阶段要将基础夯扎实,为高中阶段熟练运用打下基础。高中语文教师要排查初中知识“盲区”,强化高初中知识衔接的针对性。在新生入学时进行一次摸底考试。排查知识“盲区”――初中要求偏低或不作要求而高中需要或要求较高的知识或方法。对可能是初高中知识衔接中的漏洞进行摸底,让授课教师了解学生语文知识掌握的水平,了解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知识底子,在教学中可以从学生学过的知识内容引出新知识,使知识衔接更有针对性。

四、衔接师生教法学法

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所以,高中语文教育应该着眼于未来,而不是为了适应过去;建立适合学生身心特点的符合高中语文教育规律的语文学习机制。

在初中阶段教师主要是疏通知识,讲清要点。由于课文比较短浅,常采用讲读、问答式的方法,到了高中阶段,还应该指导学生由过去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转变到对课文深入、细致的阅读分析上来,对高中语文的教学应该多用一些分析、讨论、比较、启发的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本学科知识与社会、与生活的联系,并引导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注意各学科之间的渗透交叉,还要随时关注学生的思维训练和技能的提高,把过去的学会与现在的会学衔接起来。

高中语文要提高教师的教学艺术,激发学生兴趣,大胆使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创设情景,营造氛围,用教师的感染学生的,互动,提高教学效率,既落实基础知识,又培养听说读写能力,发展语感和辩正思维能力。

高初中语文教师都要培养学生受益终身的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可持续发展学力。

语文教学要重视培养如下良好学习习惯:养成书写规范的习惯;养成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养成广泛阅读的习惯;养成经常练笔的习惯……

五、协调两段教学评价

教育教学评价是一个很复杂很敏感的问题。只有尽量使高中语文过程性教学评价和初中教学评价协调一点。如很多语文素养只有在学习的过程之中才能得到培养,因此,在高初中的语文教学中,都必须重视过程性评价,都要坚持评价主体的多元化,都要坚持评价手段的多样化,都要坚持评价内容的综合化。

六、双向互动教师衔接

开展衔接教研。适当组织一些高初中教师都参加的高中语文教研活动和初中语文教研活动。

篇2

二、 学习与习得的区分

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人们对“学习”与“习得”有着明显的使用界限,既是“学习”是指成人学习第二语言,“习得”主要是指儿童学习母语。到了七十年代, 越来越多的应用语言学家和教师把成人的语文学习成为“习得”。比如在有的文章或著作中出现 “语文学习” 与 “语文习得”交替使用的现象。Corder(1973)在Introducing Applied Linguistics 书中提到:语言习得是在幼儿时期开始的,是在幼儿时期获得许多技能以及与我们这个世界的其他许多知识同时进行的。语文学习也就是学习一种语言,一般都是开始于较后的阶段,开始于语言运用已经定型,身心成熟的其他许多过程已经完成或趋于完成的时候。Krashen(1982)对这两个术语的解释是:语文习得是一种下意识的过程。语文习得者通常没有意识到他们是在习得语言,而只是意识到他们在用语言进行交际。初中语文学习是指有意识地学习语文的知识,知道特定的规则,感觉到这些规则并能谈论这些规则。周旭阳(2000)指出有意识的语言学习, 正规地、有计划地、有明确目的地从语言学的角度学习掌握某一语言的语文知识,有意识地研究和用理智来理解这门语言的过程,即学习。如:学生能较为明显地感受到学习上的收获和进展,诸如生字的默写,记词的含义和词组的用法,记语法结构等均属于“学习”的范畴。然而初中语文知识不仅来源于纯粹的课本上学习, 而且更多地来源于交际实践, 自然的、日常的、暗含的学习,即“习得”。此外,人们进行语言交际时,所说出的话语是由“习得”系统驱动的。 就是说,初中语文知识掌握多少依赖于“习得”,依赖于平时习得到的东西,而不是学习的结果。学生从课本上学习的知识, 并不能提高他们的语文水平, 而只是帮助他们发现和纠正考试中的错误。“学习”是起监督、 纠正和编辑话语的作用, 而习得的作用是领会、酝酿和生成话语。“学习”是把语言分解开来,注重的是语言的形式,而习得是把语言作为一个整体, 注重语言所负载的信息

篇3

一、更新教学观念,鼓励学生质疑

在起始阶段,教师应有意识、有步骤地教给学生一套行之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如怎样抓好预习—听课—复习—作业—单元小结五个环节,怎样运用科学记忆法提高学习效率等。在此基础上,教导学生充分动脑、动口、动手,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勇于质疑问难,教师则抓住契机,巧为点拨。教师还要找准初高中教学的衔接点。高中生的思维能力更高,基本上完成了向理性思维的转化,抽象逻辑思维占了优势地位,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有了很大的发展,认知活动的自觉性明显增强,观察力、有意识记能力、有意想象能力迅速发展,思维的目的性、方向性更明确,认知系统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能力明显增强。

二、教学中注意知识的衔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语文教学是系统性的,语文知识本身是有系统序列的,语文教学的进程也是循序渐进逐渐加深的。在教学过程中,因为没有从语文教学的整体性、相关性、层次性、有序性要求出发,及时灵活地调节语文教学各要素、各教学环节组合及作用的方式,而导致的学生学习困难、教师教学艰涩,致使整个语文教学陷入举步维艰的境地。我们根据教材内容来安排教学,教材是根据学生知识基础和年龄特征的不同分阶段来编排的。初中语文与高中语文在教学要求、内容和方法等方面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三、注意教学方法的衔接,拓宽学生知识面

在初中阶段教师主要是疏通知识,讲清要点。由于课文比较短,常采用讲读、问答的方法。到了高中阶段,应该指导学生由过去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转变到对课文深入、细致的阅读分析上来,对高中语文的教学应该多用一些分析、讨论、启发的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本学科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并引导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注意各学科之间的渗透、交叉,还要随时关注学生的思维训练和技能的提高,把过去的“学会”与现在的“会学”衔接起来,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得到愉悦,得到提高。学习方法的衔接:初中语文教学,首先要扎实教好本学科的课程,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语文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因此还是要立足于课本。那么,学生只要认真听课做笔记,课后认真复习并完成课后及补充练习,一般来讲,平时的测验考试就基本不成问题了。而高中阶段最终的目的是为了高考,从高一开始就应逐步进行高考模拟测试,这些考试按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的要求“主要是以考学生的能力为主”,在大纲和考试要求的范围内什么样的题型都是允许的,而且都是符合情理的。这样随着知识层次的加深、知识容量的扩大、能力的培养,高中生就应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并逐渐培养和发展自身的学习能力(包括自学能力、抽象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等),广泛阅读,拓宽知识面,掌握各种文体的写作技巧,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改变过去局限课文,靠老师帮助辅导甚至猜题的不良习惯。只有这样,才能把高中语文学得更好。

四、及时与学生交流,锻炼学生意志力

篇4

初中语文与高中语文的教学内容与要求都很大的区别,但作文教学的要求却是相同的。但初中语文和高中语文教学的脱节现象普遍存在,突出的就是表现在作业内容与要求的脱节。我们要对当下语文作业的设计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好的作业设计对课堂教学的效果是无可替代的,能更全面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观察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主动积极地学习语文知识的好习惯,并最终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创造能力、想象能力的发展,从而学会创造性地学习。语文教学要重视语文作业的衔接性与过度性,特别是作文教学,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与能力,就必须做好语文作业的衔接性,做到循序渐进,实现学生语文水平和能力的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过程。

初中语文是高中语文学习的基石,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做好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过渡与衔接,使高一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适应高中的语文学习,是促使语文教学的必要条件。而目前高中语文教学中遇到的棘手的问题是:初中语文教学重感性认识和积累,往往淡化语法知识。教材中相关的语法知识很少学习,只是让学生在语境中学习语文,弱化了词性、短语、句子、语法的学习。而高中语文学习又时刻离不开语法,例如:修改语病、文言文的学习等,离开了语法可以说寸步难行。所以这方面的过渡与衔接已成普遍问题,我们应以此为切入点,进行新的语文作业设计与研究。

2.着眼新型语文作业的前置性与激励性,优化语文作业设计的功能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转变语文传统的作业设计观念,树立适应语文新课标下的作业观,提高我们自身教育教学的综合能力,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积极构建实现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作业设计体系,形成一定的作业设计策略和经验,让语文作业成为培养和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一座桥梁。语文作业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式和手段。优化语文作业设计应以学生为本,要有高效性和发展性的特点,能让不同的学生在练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人人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因此,优化语文作业设计要从不同角度考虑。

所谓前置性与激励性,即统筹考虑作业呈现的时机,也就是如何能更好地与“课堂教学”和谐共舞,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种前置性作业(也可称“先学后做”式作业)在课堂教学中有着独特的作用,可以代替老师讲,可以激发学生思考,可以使学生产生问题、发现问题,可以推进课文的学习等。所以语文作业不应该只是教学45分钟后的固定作业的套路,它应该没有刻板程式,应该和教学融为一体。只要自然、贴切、融合,它可以出现在教学的任何一个环节。所以,作业设计应该和教学设计一并构思,成为教学整体的有机构成部分。就作业呈现的时机,不外乎“课始”、“课中”、“课末”三个阶段。我们要从“课始”阶段(即“前置性”作业)入手,可从“前置性”作业中及时发现问题,从而调整自己的教学环节。

3.着眼新型语文作业的差异化与量力化,优化语文作业设计

篇5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特别是先秦两汉文言文中存在为数不少的古字、通假字、异体字。学生阅读文言文时常常会陷入文字的“迷魂阵”,不能进入文字书写所承载的语义情境,进而领悟作品的思想。在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7~9年级学段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包括:“诵读古代诗文,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1]笔者阅读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时发现,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的注释用语界限模糊不清,学生在阅读中不知所措,也给教师教学带来困惑。本文以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教材与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注释为例,对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注释术语混乱现象进行分析指正。

一、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定义及注释术语

目前一些语文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未能把握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的概念和它们之间的区别,导致文言文教学中对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认识不清。笔者在查阅各种资料的基础上,对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的定义及其注释术语阐述如下:

(一)古今字的定义及注释术语。汉字从古至今并非一成不变,“为了适应时展新字不断产生,而每个时代消亡的字会被保存在典籍与字典中,使得汉字数量不断增加。上古汉字多有‘兼职’现象,后代又不断分化,由此出现了古今字”[2]170。例如“昏”在上古汉语里既表示“黄昏”之义,又表示“婚姻”之义,是兼职;后造出“婚”字专门书写“婚姻”之义,在表示“婚姻”之义时,“昏”与“婚”是一对古今字。

古今字即“古体字”和“今体字”。“古”与“今”相对而言,一个词在文献中较早的书写符号是古字,后来为区别而造的字叫今字。今字的产生大多是为了减少上古汉字“兼职过多”的现象,它往往只承担古字中的某个义项。“某个多义字的几个意思中,有一个意义或几个意义后来用另一个字记录,原先的这个多义字与后来的另一个字便组成一对‘古今字’”[3]。

注释古今字应该使用的术语是:“某,今字为某。”

(二)通假字的定义及注释术语。通假字是文言文中常见用字现象。“通假字与本字之间意义没有联系,只有在语音上的关联”[4]。如《鸿门宴》“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中的“蚤”通“早”,两字的读音相同但意思不同,此“蚤”不能训释为跳蚤,而应理解为早晚之“早”。故该句中“蚤”是通假字,本字为“早”。

通假字,指古书中音同或音近而借用的字,通假字与本字在意义上无关联,二者在读音上相同或相近,通假字和本字同时并存。

注释通假字应该使用的术语是:“某,通某。”

(三)异体字的定义及注释术语。异体字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可以互换的字,二者音义相同。如《段于鄢》“佗邑唯命”中的“佗”与“他”是异体字,两者音义相同,都可表示第三人称代词,可相互替换。

异体字是因所用造字法不同或选取了不同的造字素材,为同一个词造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汉字。如“泪”与“I”,前者是会意字,后者是形声字,是造字法不同而形成的异体字;如“u”与“a”都是形声字,声符同为“奚”,形符“隹”与“鸟”都表示“鸟”的意思,“u”与“a”是造字素材(形符)不同而形成的异体字。异体字是人们“为语言中同一个词造的几个形体不同的字,这些字意义完全相同,可以互相替换”[5]。

注释异体字应该使用的术语是:“某,同某。”

二、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术语混乱现象质疑

(一)混用注释通假字的术语解释古今字。古今字与通假字不同。古今字是以时间为标准,先产生的为古字,后因古字的义项过多而另造今字。通假字则是同时存在本字与借字,因各种原因弃本字而用借字。语文教材文言注释显然没有把这两者区分开来,注释术语使用混乱,“对文言文教学和学生了解汉字历时和共时的复杂现象以及理解古代文学作品带来了很大影响”[6]。

1.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22课《两小儿辩日》:“孰为汝多知乎?”

教材注:“知,通‘智’,智慧。”[7]171

按:知与智是古今字,教材注解术语为“某,通某”,是用注释通假字的术语解释古今字。“知”的本义是知道。“智”是会意兼形声字,从日从知,本义指聪明、智力强,是“知”的后起字。《释名》:“智,知也,无所不知也。”《荀子・正名篇》:“知而有所合谓之智。”“知”与“智”词义上有引申关系,应是古今字。注释术语应为:“知,今字为‘智’,智慧。”

2.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28课《木兰辞》:“出门看火伴。”

教材注:“火,通‘伙’。古兵制十人为火,同火的人互称火伴。”[7]191

按:火与伙是古今字,教材注释术语为“某,通某”,是用注释通假字的术语解释古今字。“火”本义指物体燃烧时产生的火焰。“伙”是形声字,从人从火,火亦声。古代兵制单位,十人为“火”,同“火”而食的士兵即“火伴”,故“火”引申指同灶而食的军中伙伴,“‘火伴’的‘火’后来写作‘伙’”[8]。后“伙”又引申而泛指“同伴、朋友”。“火”与“伙”有词义引申关系,两字是古今字。注释术语应为:“火,今字为‘伙’,伙伴。”

3.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22课《精卫填海》:“文首。”

教材注:“文,通‘纹’。”[7]169

按:文与纹是古今字,教材注解术语为“某,通某”,是用注释通假字的术语解释古今字。“文”的本义是远古刻画在岩壁、甲骨上的象形字。“文”引申指花纹、文理。后加意符“糸”,造出“纹”字。“纹”本义指织品上的花纹。故“文”与“纹”是古今字。注释术语应为:“文,今字为‘纹’,花纹。”

(二)混用注释异体字的术语解释古今字。异体字与古今字不同,“古今字是一种积极的语言现象,它减轻了古字负担,也使表意越来越明确;而异体字主要是一种消极现象,是不规范的”[9]。

1.初中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23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教材注:“见,同‘现’,出现。”[7]197

按:见与现是古今字,教材注解术语为“某,同某”,是用注释异体字的术语注释古今字。“见”本义指用眼睛看。《说文》:“见,视也。从儿从目。”[10]730表示以目相视含义的字,多用“见”作形旁。“见”引申为出现、显露,即“现”之含义。上古无“现”字,凡“出现”之义皆写作“见”。后世造出“现”字专门书写“出现、显露”之义。故“见”与“现”是古今字关系,注释术语应为:“见,今字为‘现’,出现。”

2.高中语文教材必修四第5课《念奴娇・赤壁怀古》:“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教材注:“尊,同‘樽’,酒杯。”[11]36

按:尊与樽是古今字,教材注解术语为“某,同某”,是用注释异体字的术语注释古今字。

《说文》:“尊,酒器也,从酋,廾以奉之。”[10]1314引申指“地位或辈分高”。《说文》无“樽”。“樽”表示“古代盛酒的器具”,承载了“尊”作为“酒器”的语义。两者为古今字,注释术语为:“尊,今字为‘樽’,酒杯。”

3.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二第4课《采薇》:“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教材注:“莫,同‘暮’。”[11]15

按:莫与暮是古今字,教材注解术语为“某,同某”,是用注释异体字的术语注释古今字。“莫”是会意字,表示日落于草莽中,本义为“昏暮”,引申表示“迟晚”。后“莫”被假借为否定词,表示“没有谁(没有什么)”、“不要”之义。为区别“莫”的不同语义,后添加形旁“日”,造新字“暮”,表“傍晚”、“迟晚”之义。故两者为古今字关系,注释术语应为:“莫,今字为‘暮’,傍晚。”

(三)混用注释异体字的术语解释通假字。异体字与通假字不同。异体字是为一个词造出不同的汉字,它们形体不同但音义完全相同;通假字与本字只是音同或音近而各自原本的字义不同。

1.高中语文教材必修四第12课《苏武传》:“畔主背亲。”

教材注:“畔,同‘叛’。”[11]63

按:畔与叛是通假字,教材注解术语为“某,同某”,是用注释异体字的术语注释通假字。“畔”本义是“田界”。《说文》:“畔,田界也。从田半声。”[10]1219“叛”本义为“背叛”,“古多假畔为叛”[10]1219,二者是通假关系。注释术语当为:“畔,通‘叛’,背叛。”

2.高中语文教材必修四第12课《苏武传》:“空自苦亡人之地。”

教材注:“亡,同‘无’。”[11]63

按:亡与无是通假字,教材注解术语为“某,同某”,是用注释异体字的术语注释通假字。“亡”本义是战败的士兵举盾甲逃命。“无”是否定词。《说文》:“无,亡也。从亡,无声。”[10]1115“‘亡’和‘无’相通,但并不是所有用‘无’的地方都可以换成‘亡’”[2]175,故两者是通假关系。注释术语当为:“亡,通‘无’,没有。”

中学语文教材文言文中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的注释术语界限模糊不清,使得教师在教学中常常陷入困境,学生也茫然不知所从。本文借鉴汉字学理论和相关知识,在界定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概念的基础上,确定相应的注释术语,并对教材文言文注释术语使用中的混乱现象进行举例分析与纠错,希望为语文教学提供参考,为语文教学的专业化、规范化和科学化贡献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6.

[2]王力.古代汉语[M].中华书局,1999.

[3]张世禄,严修.古代汉语教程[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43.

[4]卢烈红.古今字与同源字、假借字、通假字、异体字的关系[J].语文知识,2007(3):45.

[5]蒋绍愚.古汉语词汇纲要[M].商务印书馆,2005:185.

[6]马立春.语文教材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注释辩证[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10):38.

[7]初中语文教材.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

[8]王力.古汉语常用字字典[M].商务印书馆,2005:161.

[9]马新英.浅析古今字、异体字、通假字的定义及区分[J].语文学刊,2005(9):141.

篇6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210009

高中语文教学在学习内容与方式上都与初中有着明显的不同,而高一作为开启高中语文教学的开端,也作为与初中教学直接衔接的学年,正处于转折的关键时期,在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对于高一语文教学的准确把握,能够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习过渡,更好地进入学习状态,并为日后的高考打下良好的基础。在衔接过程中稍有不慎,就会造成教学断层,为日后的教学埋下隐患。尤其是高中阶段的语文语法、作文等,在要求上都有所提高,如果学生在高一阶段不把该打下的基础打好,最终可能会影响在高考中的正常发挥。

一、初高中出现断层的原因

语文教学本就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在长期积累中逐渐扩充词汇量,并进行进一步的学习。高中教学离不开初中阶段的积累,但也不能完全依赖于这部分积累,因为高中阶段较初中阶段的教学发生了质变,在内容的深度与广度上都得到了扩充。初高中教学出现断层现象的原因如下。

1.教学目标上存在差异

学生进入高中阶段的学习,所设定的教学目标较初中有所不同。初中阶段侧重于知识的积累与学习,在高中阶段不仅要强调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还要加强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从综合而全面的角度提高学生素质。因此,原有的初中教学目标在高中阶段已经不适用了。

2.内容的扩张,难度的增大

在高中学习中,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学生学习内容不断增加,难度也有所提升,尤其体现在作文与语法上。在作文方面,不仅增加了字数,而且仔细研究题目我们可以发现,初中作文教学侧重于对简单内容的描述,到了高中则更侧重于对理解能力、思维分析能力的考查,在审题立意方面难度都有所加大。在语法方面,初中的语法是一笔带过的,也就是说学生从小虽然已经接触过“把”字句与“被”字句的训练,但教师并没有从头到尾讲解语法,在考试中也很少涉及语法。而到了高中阶段,有了专门的修改病句的训练,曾经有过这样的情况,在后期训练中,改病句时教师认为这些句子学生应该都会的,可是学生会很委屈地表示自己没有弄懂。这就是在高一时语法工作未衔接,为日后留下隐患。教师要在高中刚入学时就进行系统的讲解,查缺补漏。

二、进行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的策略

1.对初中知识进行查缺补漏

这主要是针对语法教学而言的,高中阶段要设计语法教学,尤其是在日后的教学中,多数情况下是为高考服务的,也就是说高考中遇到的一些题型都有可能成为重点,然而语法的积累不是一两天的功夫,因此,在高一阶段就要对初中的语法知识进行查缺补漏。

2.在比较中进行复习

前文已述,语文教学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高中知识对于初中知识既有继承又有超越,因此在做衔接工作时我们不能忽略原有的初中知识。例如,在高中课本上学习一首写景的诗,就可在学习后顺便回忆在初中阶段学过哪些类似的诗,并进行对比,这些需要教师在不经意间进行引导。语文教学无论是初中还是高中,最终都以构筑知识网络为佳,这也符合语文学习特点。

3.将教学大纲进行对比

篇7

我们先来看看初、高中语文表达与交流能力培养的级差比较:

从上面的表中我们不难发现其实所谓的表达与交流其实指的就是我们的语文写作教学。而通过对图表的认真分析,加上调查分析,我发现初高中作文教学不衔接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对《课程标准》的研究意识比较淡薄。根据调查发现绝大多数的高中教师基本上不了解初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初中教师有少部分是懂得高中语文的《课程标准》,但是并没有具体去了解。像我校高完中式的学校情况好一点。但是无论是高中语文教师还是初中语文教师大多数都没有做到各自地把各册教材的知识和能力目标进行过梳理。因此绝大部分的教师都没能够根据课标的基本要求去教学目标真正地落实到实际教学中去。所以学生的写作思维就处于随意性状态了。加之初高中的教师缺乏应有的教学交流,哪怕是像我们同时拥有初、高中教学的学校,在平常的教研会上也是初、高中分开来探讨,这样就导致了初高中的各自独立。而本来由初中浅易的作文教学到高中深入的提升这样一个由易到难的阶梯也就过渡不起来了。

第二、不善于培养和提高学生修改文章的习惯和能力。在初中基本的写作水平要求里,课标明确提出要让学生“养成学会修改文章的习惯”。而我们教师也都知道好的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而根据调查发现,绝大部分学生反映在初中时老师基本上没有说到有这方面的要求,对于这个规定还是第一次听到。在平时习作时教师有叫学生构思润色好再写,但实际上在升学压力下,老师往往不太轻易放手“浪费”过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这方面的专门训练。有不少老师做过让学生自行批改作文,或者是相互批改,可是这样的次数也只是一个学期一两次罢了。有些老师在批改作文时只打个分数,鲜少评语更谈不上一对一的指点。这样学生对于写过的作文,即使知道写得不好,但是由于得不到老师的指点,所以也不知道如何进行修改。这样学生就习惯于完成写作文的任务罢了,修改的习惯就这样被忽略了,更谈不上能力的提高了。

篇8

1. 不识庐山真面目。《语文课程标准》曾明确指出“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面对此句,不少人更加重视“不宜刻意”四字,导致某些语文教师尤其是一些初中语文教师回避乃至排斥语法知识,认为传授语法知识,考察语法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了,现在讲语法是抱着旧的瓶瓶罐罐不放手,他们完全忽略了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基本目标,忽略了实现这一目标更需要语文知识,尤其是语法知识的事实。何况语文知识尤其是语法知识本身就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讲语法完全符合新课改中学生“知识和能力”培养要求。他们甚至忘了他们本身就是传统的语文知识体系下培育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哪个人没在字、词、句、篇、语、修、逻、文中沉浸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呢?哪个人没在生活中运用语法呢?而今,一看到“不宜刻意”,一想到不追求完整,就毫不吝惜地该丢的丢,该扔的仍呢。走进“庐山”吧,实在不该把语法知识说淡化就淡化,说忽略就忽略了。

2. 淡化语法,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这一主张对某些语文基础较好,敏感性较强的学生可能是很适合的,但不见得适合所有学生,尤其是那些普通高中语文基础较弱的学生,强化尚且不会,淡化又如何能明白?把语法放于课文中,时不时的点两句的那种做法,极容易使他们顾此失彼,捡了葫芦忘了瓢,弄得手忙脚乱。

3.“天下三分”,缺少传承。小学、初中、高中的语文学习应是一个有机整体。小学的学习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和感知语言,给初中打基础;初中的学习又是为了让高中上一个更高的台阶。但现在我觉得每一个学段好像都在各自为政,“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初中教师在中考指挥棒的导引下,都在为有一个好成绩而拼搏,至于到了高中,学生会如何发展,他在初中需要为高中做哪些知识上的储备,老师们无暇顾及,毫无疑问,语法自然在无暇顾及之列了。而高中老师,高考涉及语法知识,只能对学生大补特补,苦不堪言。同一知识,初中和高中割裂开来,抛去传承,各成一家,实为语文教育的悲哀。

4. “机心”作怪,“退一步海阔天空。初中老师中存在以下“机心”:“我们不教语法,是因为中考不考语法。而高中涉及到语法考试,所以高中老师就要教,和我们没多大关系”。

语法为何要重视,下面从三个方面来谈

1. 语法与语文学习密不可分。语法范围广泛,包括字组成词,词组成短语,词或短语构成句子,单句构成复句,散句变整句,长句变短句的方法;分析句子的各种语病;古汉语中的词类怎么活用;句式倒装如何辨别;甚至对联如何去写等等。可以说,学高中语文离开语法寸步难行。

2. 语法与学生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只就报刊来说,报刊是学生常接触的读物,学生要阅读报刊,而报刊为了节省篇幅,往往以简要的语言概述新闻的主要内容(多见于新闻的导语),不懂语法,难于理解。

篇9

引言

从当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看,多元智能理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打破了传统的语文教育模式,而且还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个性发展机会。对于高中语文教师而言,将多元智能理论合理的运用到阅读教学中,就需要不断地创新教学方法,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为此制订出不同的教学任务与教学目标,从而也才能促进我国高中语文教学事业的全面发展。

一、多元智能理论的起源

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在1983年提出。加德纳从研究脑部受创伤的病人发觉到他们在学习能力上的差异,从而提出本理论。

二、多元智能理论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特点

2.1学生存在差异性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的智能至少可以分为七个范畴,而每种智能在每一个人身上的表现程度也大不相同。

因此,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很容易发现高中语文教学课堂实际上是不存在优等生与学困生区别的,只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巨大差异而已。这也意味着老师只凭借某一个方面去评价学生的好与坏,则是完全不能真正地反映出学生真实水平及能力的。由此可见,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创建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才能有效促进学生潜能的开发。

2.2学生课堂的参与性

高中生作为整个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更应该体现出自身的主体性。而且随着多元智能理论的运用,高中生的主体地位显得更是尤为突出。

作为教师,在多元智能理论运用背景下,不仅要尊重学生的学习习惯,还要注意别将个人感情带进课堂。这样,学生的中心地位才能够展现出来,同时也更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与此同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学生除了积极参与到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之中,还应该不断地进行自我评价与自我反思,从而使得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与不足,并促使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和水平得到不断地提高。

三、多元智能理论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意义 3.1有助于高中生健康快乐学习

高中生正处于人生中的关键时期,尤其是在巨大的升学压力之下,他们的内心情绪常常处于比较压抑的状态。如果语文教师在重要的阅读题型教学中,还一直采用比较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且用单一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的发展,这将会对学生个性的发展造成严重的伤害。

随着在高中语文阅读课堂中运用多元智能理论,则意味着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智能现状,为他们提供不同的发展空间与发展途径,这不仅更加符合现代教育观的要求,而且也更能促进他们的个性化的发展,进而确保在高中语文阅读学习以及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中更加健康,快乐的成长。

3.2有效纠正教师的错误教育观

在我国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观念依旧比较严重,学生的潜能也长期得不到有效的发展,但是多元智能理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则有效地解决了这些问题。尤其是对纠正教师错误的教育观更是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的个性是完全被教师忽视掉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目标也都是统一安排的,这样只会使得一些学生对语文学习完全失去兴趣。但是多元智能理论的运用,则使得教师能够及时发现个体身上的组合形式与表现形式是不同的,以致于对学生之间出现的差异问题会引起足够的重视。在今后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将更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并促进学生现个性化的全面发展。

3.3促进教师对学生评价更加公正客观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学校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开发学生的多种智能,并且帮助学生寻找到适合自己的智能。在传统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受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只是依靠单纯的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的优秀与否。由于只注重学生的学业智力,从而对学生其他智力发展的评价显得尤其不公平,这样只会严重阻碍学生全方面的发展。

多元智能理论融入到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既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颠覆,而且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也使得教师的评价方式变得更加多元化。例如,对学生的语文阅读成绩进行评价时,会对学生进行语言结合能力、思维能力等多个方面的考查,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的协调发展。

四、加强多元智能理论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方式

4.1加强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

多元智能理论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同时高中语文的阅读也为多元智能的培养提供了一个好的教学平台,由此可见二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

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考虑到多元智能理论的基本概念,即每个人的智能是千差万别的,因此教师必须综合考虑学生的基础、智力结构特点等内容,并将它们进行最佳配比以及融合,最终才能够使得多元智能理论运用发挥出最佳的效果。比如:有的学生语文阅读基础比较差,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在进行相关题型训练的时候就要以基础性为主,主要也是为了让他们熟练答题,阅读的步骤和模式。反之对于基础比较好的的学生,就相应的加大训练难度,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多种智能,还能体现出多元智能理论为语文阅读教学打开了创新的思路,最终更利于良好语文教学效果的获得。

4.2营造良好的学习意境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在多元智能理论的影响下,多种教学工具和方法开始应运而生,同时也有效提高了高中语文

阅读教学的课堂效率。而语文阅读教学效果的获得,还需要营造一个更加良好的学习意境。

以著名抒情散文《荷塘月色》为例,在本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就可以通过多样的教学方法,使得每个学生都能以适合自己智能特点的途径达到教学所要求的目标。比如:通过欣赏河塘和月色的物境之美,从而使学生领悟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除此之外,还要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中重要的章节,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为他们提供相关的视听材料,这主要是为了给学生创造出更多能运用语言表达的机会。与此同时,通过画面或语言引导学生进行想象,他们必定也能受到美的熏陶,在课堂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则可以鼓励学生选取适合本文意境的背景音乐,并为此进行配乐朗诵,这种形式不仅能使学生在视觉、听觉上感受荷塘恬美的景色,而且还能提高整个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效率。

又比如:在《再别康桥》的教学过程中,当学生阅读到“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这些诗句时,教师及时引导学生去想象,只要深入其中,学生必定也就会感知到具体景物的存在。

通过这样的教学形式,学生在语文阅读课中,他们的音乐智能、画面智能、语言智能等都将得到不同程度上的提升,同时,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也会得到升华。

五、结语

多元智能理论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在这一理论的运用影响下,不仅打破了传统的高中语文教育教学模式,而且还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个性发展机会。因此,为了促进我国高中语文阅读教育教学事业的不断发展,作为高中语文教师除了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加强对多元智能理论的理解外,还要不断地创新教学方法,这样才能促M学生全面发展,并有效推动我国高中语文教学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万云飞.浅谈多元化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广西教育,2010.03

[2]孙永强.多元智能理论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妇女:下旬,2013.11

篇10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有效阅读是非常关键的部分。由于高中的教学特点,这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最后阶段,老师在教学的时候,基础性的教学会明显的减少。并且有效阅读在语文课堂上的应用,对于学生阅读习惯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能够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效率,所以必须采取措施确保语文教学中阅读的有效性。

一、有效阅读的概念和其教学策略

在高中阅读的时候,有效阅读是指用比较少的时间进行阅读,并且确保效益的良好,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和阅读效果,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改善其阅读方法,培养学生更好地进行自主学习。

有效阅读展开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主要的教学策略有三个方面:首先老师必须明确高中学习的教学内容和其目标,并根据内容和目标制定有效阅读的策略,保证其效果,这也能够看出有效阅读的综合性特点。其次,制定的有效阅读策略必须能够进行操作,在进行策略操作的时候必须根据老师的教学理念和学生的实际特点进行,确保阅读效率的提高。最后是有效阅读进行的时候,必须根据教学活动以及教学内容的变化进行一定的调整,从而保证活动的有效性,从这一点也能够看出有效教学的灵活性特点。

二、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有效阅读的应用

(一)老师应该传授正确的阅读方法

1.老师必须对学生展开高强度的训练

进行阅读的训练,能够提高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根据实际的需要,老师在教学的时候需要制定详细的计划,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固定的阅读,并且达到要求的效果。学生阅读完毕之后,老师应该马上讲解,并让学生进行讨论,帮助学生深入的了解阅读内容。老师的讲解和学生之间的讨论能够借鉴他人的阅读经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老师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帮助其形成良好的习惯

一般在对学生阅读进行指导的时候,老师都会选择五步阅读法,让学生先粗略地读一遍文章,然后进行通读、精读、赏读,最后进行悟读。进行初读的时候,学生必须了解这篇文章的作者以及相关的背景,老师在学生初读的时候应该对学生进行引导,而通读指的则是了解文章的内容,并进行整体的把握,了解文章的写作思路和主旨以及重要人物,在通读的时候,学生必须有概括能力,做好文章段落划分和内容的梳理。而精读、赏读以及悟读,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是比较高的,在这些阶段,学生必须通过文章找出使用的艺术手法,并且进行一定的思考,有自己的看法。五步阅读法能够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养成学生正确的阅读习惯。

(二)有效阅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模式的应用

在语文教学中,有效阅读展开的时候,老师必须根据学生年级的不同,进行合理的分析,根据年级的教学任务以及教学特点进行合理的阅读安排。

1.在有效阅读教学的时候,老师必须根据不同年级的特点进行

高中各个年级的学生思维完善程度也有一定的不同,认识事物的时候,方式也有一定的差别,老师在开展有效阅读活动的时候,必须考虑到学生自身的阅读兴趣以及教学的目的和大纲。第一,老师在划分教学内容的时候,必须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划分,文章文体不同开展的教学活动也应该有所差别,所以有必要进行阅读专项训练。第二,老师制定的教学方案必须是合理科学的,在落实教学任务的同时,还要有一定的重点。老师在制订方案的时候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自主阅读,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其进行讨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并且在教学的时候,学生年级提高,教学手段也应该有一定的变化,给高年级学生更多的主动权,让其进行思考,避免出现过度依赖老师的情况。

2.帮助学生形成自主阅读的意识

开展有效阅读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是阅读的主体,老师在进行训练的时候,必须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进行探讨,老师在探讨的时候,只需要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或者小组合作进行讨论提高其对文章的整体认识,并且通过这种交流能够让学生更好的发现自己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进行改正,提高自己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力之后,老师还应该有意识的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改变以往专项训练的形式,进行综合训练,提高学生的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心态,从而推动有效阅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三、结语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有效阅读训练的时候,老师必须牢牢把握学生的特点以及阅读的特点,着重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进行阅读,并且营造好的氛围进行学习。对老师而言,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是其教学的重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也能够客观反映一个语文老师的教学水平,对于老师和学生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石静.有效阅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3(23).

[2]朱跃东.浅析探究性阅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施[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3(04).

[3]陈玉.自主合作探究模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3(22).

篇11

1、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一直处于高耗低效的状态,个中原因,虽说十分复杂,但教学内容的封闭和教学方法的陈旧应是问题的主要症结。正是由于语文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脱节,缺乏现代生活气息,正是由于语文教学方法上的注入式,学生缺乏自主的实践,才导致了语文课堂气氛的沉闷,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导致学生语文能力的局限,导致语文教学质量适应不了现代社会的需要。因此,语文教学要走出困境,必须强调语文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和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特别要注重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自主地进行语文学习实践。

语文课外活动的开展为这个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条充满希望的途径。前一段我省各地都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语文课外活动常常缺乏系统的目标、内容,常常难以有序进行,许多学校仅仅把它当作课堂教学的补充,甚至作为学校教育的点缀,因而往往难以落实,难以坚持。只有把语文活动列入语文课程,给予教学目标、内容和进程的规定,给予时间和空间的保证,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语文活动课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当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把活动课列入课程计划的时候,当新的普通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试用稿)把语文课程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的时候,我们就意识到,初中语文课也必须把活动课列入课程,作为正式课程的一个部分。于是,从1995年开始,我们在调查研究和初步尝试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建立初中各年级语文活动课目标系列、内容体系和教学模式的构想,提出了两周开设l节活动课的方案,设计了每个学期8个课例的具体要求和内容,并于1996年秋在省内部分学校正式开展试验。

篇12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6(b)-0105-01

初中语文课程是一门基础课程,它对于初中其它课程的学习,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都有十分积极有利的作用。在新课程改革中,对于初中语文教学的教学模式的改革是被强调的重要一环,它关系到初中生的学习积极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由此可见,教学模式的选择对初中语文教学效果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仅以“互动式创新”和“分层式”这两种教学模式为例,详细分析了它们的优点和原则,希望能够引起读者的思考。

1、“互动式创新”教学模式

1.1 “互动式创新”教学模式的优点

“互动式创新”教学模式是一种师生融合为一体的新型教学模式。它既能够促进学生充分有效地利用时间来学习,又可以加强他们对知识认识和理解。“互动式创新”教学模式的优点具体说来有以下三点。

首先,“互动式创新”教学模式能够促进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的师生形成一个良好的关系。这是因为这种模式转变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角色,体现了“学生为本”的先进教学理念。由于学生由被动转变为主动,不仅体现了对他们学习思维的理解和尊重,更加强了师生之间情感的传递和交流,进而建立起一个师生互相理解、互相信任的平等合作交流关系。其次,“互动式创新”教学模式呈现了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形式。由于它改变了传统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中以老师为教学中心和主体的形式,使得初中语文教学不再是单向高压式的教学,学生变得能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展现学习的主体性。最后,“互动式创新”教学模式能够全面地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由于“互动式创新”教学模式对传统语文教学模式进行了改进和创新,不仅强调在教学过程注意对学生身体、技能、素质的培养,还强调了注意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方面的培养。因此这种教学模式比较全面,能够对学生的身体素质、学习兴趣、学习动力、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等诸多方面进行培养。

1.2 “互动式创新”教学模式的实施原则

“互动式创新”教学模式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的实施原则主要有两个:一是要让学生和语文课本、教材资料进行互动,二是让学生和教师进行互动。

首先是学生和语文课本、教材资料之间的互动这个方面,主要是指利用学生自身已经掌握的知识来对丰富的新知识进行探索,并积极地分析文章主人公的思想感情、人物形象以及文章的写作背景。举个例子,在讲授课文《爱莲说》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对课文进行反复阅读,然后依据资料提出相关问题,并将学生分成多个小组来分配任务。比如第一组学生负责收集与文章有关的音乐,第二组学生负责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第三组学生负责整理文章的背景资料等等。

其次,在学生和教师进行互动这个方面,主要是指学生和教师要多多进行合作交流,加强相互之间沟通。只有这样,初中语文教师才能够对每个学生的特点、潜力进行充分的了解,进而采用合适的教学手段来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由被动转变为主动,对知识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主动分析、思考、解决;并通过对不同的优势结构进行有效整合,满足学生的个体性差异需求,促进他们的个性化的发展。

2、“分层式”教学模式

2.1 “分层式”教学模式的优点

实施“分层式”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初中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分层式”教学模式的优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由于在“分层式”教学模式中,处于各个阶层的学生都可以受到相应的教育方式,再加上教师的鼓励,学生的积极性增强、自信心提升,学习的兴趣获得极大提高。二是提高了初中语文教学的整体效果,采用“分层式”教学模式,促进了每个层面的学生获得进步和提高,因而加强了整个教学的效果。三是增强了教学管理的科学合理性,由于“分层式”教学模式细化了教学的目标,兼顾到每个层面的学生,切实为每个学生做到了因材施教、量身定做,这样顾全大体的教学模式明显增强了教学管理的科学性、合理性。

2.2 “分层式”教学模式的实施原则

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采用“分层式”教学模式要注意的原则主要体现在教学目标的设计、课堂教学的提问、课外活动的组织这三个方面。

首先是对教学目标的设计要体现“分层”原则,要能够做到针对每个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满足教学对象个性多样化的需求。一是要保证教学目标具备知识性、能力性、思想性;二是做到对教学目标难度区别化,降低对学困生的要求,提高对优秀生的教学目标;三是要坚持教学者对教学对象引领作用,将教学目标渗透到教学全过程中去。

其次是对课堂教学的提问要体现“分层”原则,在对教材内容、教学要求进行深入的分析基础上来对教学问题进行分层设计。对于优秀生,问题的难度要设置大;对于非优等生,问题的难度要降低。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