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及思路范文

时间:2023-09-10 15:02:3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及思路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及思路

篇1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4-0300-01

1 发展现状

1.1 支农惠农强农政策逐年增加,农民生活状况明显改善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支农惠农强农政策,如:取消农业税;增加良种、地膜玉米、粮食、家电下乡等补贴;实行农村合疗、养老保险、危房补助;推行12年免费义务教育、学生免息贷款、贫困生补贴等。从各层面、各角度保障农民群众的生活,使民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逐年提高。

1.2 农业机械化及生活电器化程度提高,农民劳动强度下降

如今,多数群众住上了楼房,洗衣机、电视机等家电几乎家家具备,煤气灶、电磁炉、电饭锅、电饼铛等也逐渐进入农村的厨房;小麦、玉米播种和收获都达到了农业机械化,农民群众已从整日的田间劳作中解放出来。

1.3 农民外出务工人员增加,农村劳动力结构发生转变

由于农民群众的文化程度及对生活质量的追求逐年提高,而农业机械化、生活电器化的普及使其富余时间更多,加之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为农民就业提供了广阔平台,许多农村的青壮劳力大量涌向城市,在提高收入改善生活质量的同时,也使得农村的劳动力结构呈现以留守老人、妇女和儿童为主[1]。

2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2.1 部分村组种植业结构单一

部分村组以大田作物(小麦、玉米)种植为主,虽然近年来粮食生产实现了“十连增”,但粮食的价格在国家保护性政策的支持下始终趋于平稳,加之人工、化肥、农药、农机械使用费等的上涨幅度均高于粮价,农民种粮的收益甚微。

2.2 村庄缺乏统一规划

近几年,新农村建设成绩斐然,涌现出一批规划一致、布局合理的新村,但是示范性的新村毕竟屈指可数,大量的村组由于历史及居住习惯的原因,存在居住分散、宅基地占用面积大、荒废的空宅得不到合理利用等现象,不但造成资源的浪费,也给人居生活环境和人文生活的改善带来难度[2]。

2.3 农村水电路网络等基础设施有待完善及健全

目前农村家家户户通了电,大多数农户吃上了自来水,主干道路大多实现了水泥化,新农村建设有了休闲活动广场。但是在调查中发现,还存在需要改善和关注的地方,有些村组存在电压不稳、供水困难、水泥路普及率低的问题,尤其是农田灌溉还得不到有效保证,农村基础设施的管护还有待健全和完善,让宏观引领,微观受益。

2.4 农村留守人员的问题有待解决

现在农村留守人员以老人、妇女和儿童居多,丰富老年人的文化生活、解决留守妇女及其他劳动力的邻近再就业问题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做好农村工作的关键问题。

3 建议

3.1 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依托农业信息入村工程、一村一品工程、高产创建工程及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等项目的实施,结合村域经济发展实际,针对各村村情,提出产业结构调整意见及实施方案,同时落实科技人员包镇驻村的办法,引领群众做好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力争将粗放农业经营模式转变为现代的集约高效农业经营模式,以提高土地综合利用率,提高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及社会效益,为优质高效农业及现代农业建设奠定坚实基础[3]。

3.2 整合各项资源,进行村域经济发展统一规划

农村的发展要依靠财政、农发、水利、环保、交通、土地等部门相互协作,在政策、技术、财力、物力及人力方面进行各项资源整合,在群众自愿的基础上有计划的进行新村、社区建设,要从感观上做到布局合理、村容整洁,从实质上做到乡风文明、富裕和谐,从长远上做到经济发展、活力生态[4]。

3.3 加强农村水、电、路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及管护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始终是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农村的水、电、路等配套设施建设要以点带面,更要做好日常管护和永续利用。最终目标是让每一个村组通上柏油路,让每一户群众用上自来水,让每一块田地有足够的水源去灌溉。

3.4 探索农村管理队伍建设工作

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开展离不开扎根农村的乡镇工作人员,离不开全身心投入农业生产一线的农业科技工作者,更离不开群众的典型代表和最基层的管理者――村组干部,如何能让村组干部有能力、有精力、有动力去做好农业及农村工作,如何能让村组干部自愿带动农民致富、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是当前做好农业及农村工作的着重点,也是做好村组干部培养及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4 参考文献

[1] 杨军瑞.西吉县农村经济工作发展现状及建议[J].现代农业科技,2013(17):300,302.

篇2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农村的物质文化生活也在不断的丰富和提升,农村经济建设正在被加以更加紧密的关注,尤其是“三农问题"成为了新时代经济建设的焦点和热点。为了更好地发展农村经济,就要找到农村经济建设和加强管理的核心,根据核心问题和内容,结合现代农村经济的实际问题和影响因素,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干预和管理,以达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带领农民走上小康之路的目标。

一、解读农村经济管理

(1)在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下,农村经济管理需要在党和国家的经济指导方针以及政策的引领下,密切关注农村市场环境的发展情况,通过有规划、有组织、有目标的管理来实现农村经济的高速发展。农村经济建设始终不能放弃农业生产,农业产业的大发展的基础也是农业生产,因此,对于农村经济管理的过程,是通过对农业产品的调配,达到管理农村经济的目标。简单说来,农村经济管理,是在相关政策领导下,制定和实施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然后通过有效的措施和严密的组织架构,调控和管理农村经济发展[1]。(2)农村经济管理的内容设计到农村的经济社会条件、农村的市场环境、农业经济方针政策等诸多因素,国家经济总体战略方针是农业经济管理的指导方针,农业经济管理的组织行驶,就是农业生产要素进行再生产的分配、消费的过程,采取的手段从决策到计划,再到组织协调,原则是规范化、法制化、科学化。

二、农村经济管理的问题及现状

(1)农村经济管理的现状呈现非常好的发展态势,目前,国家已经将“三农问题”摆在了经济发展的重要位置,围绕“新农村”建设,党和国家给予了资金的投入和政策的扶持,使得农村经济管理已经从初始阶段进入了改革攻坚的深水区。目前,发展农村经济是从国家到政府,再到农村各个村镇党委都非常重视并不断推进的工作。(2)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开展已经经过了艰苦卓越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环节,农村的经济管理始终是国家下大力气实施的内容。这是因为,农业发展的好政策好方法要落实到位,是留不开经济管理模式和组织架构的推进的。农村的经济管理部门所进行的工作,必须是围绕农村的经济问题,为农村经济发展谋求新办法新措施的,其目标是要提高农村的物质生产水平,提高生产效率,因此科学有效的管理模式是重中之重。从目前的农村经济发展格局来看,还有不协调不平衡的现象存在,要解决农村的经济发展平静,就要直面这些经济管理中存在问题。(3)从农村经济管理发展的问题方面加以总结。目前农村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首先,从事农村经济管理的管理者在管理素质和专业素养上还不具备较高的水平,大多农村的管理者来自于农村,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教育。作为管理者,对农村的优势资源,农业实际情况必须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发挥优势,规避缺陷,才能具有宏观的管理思路,制定出有效的管理制度。但是由于采用当地人治理当地事的模式的羁绊,因此很多管理者只注重眼前事,处理问题不能站在一定的高度上,处理结果带有偏见,无法达到公正、公平。这种“土管理”的管理方法,必须加以改变。让更多拥有管理能力和丰富的管理经验的高素质人才加入到农村经济管理中,将农村的资源环境充分利用起来,并且通过良好的农村环境和待遇,吸引人才留下来,干下去[2]。第二,农村经济建设是需要不断政策加以扶持的。但是从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农业政策远远滞后于农村经济的发展。三农建设发展方面的政策,始终要依靠国家政策的扶持,针对农业人口庞大、农村分布分散、农业发展水平差异性强、农村发展配套不完善等问题展开有针对性的治理和解决。但是事实是大部分的国家政策仍然停留在财政补贴的发展阶段,农村经济发展离开财政支持就显得苍白无力,自身发展缺少相应的政策刺激,仅仅依赖财政的支撑才能走下去,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农村经济发展缺少自我创新的表现,离开了政策扶持管理就无法实施到位。(4)由于普遍缺乏市场竞争意识,农村的经济管理意识不到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与社会生活有脱节的情况发生。这是由于我国农村经济建设长期处在滞后的状态,农民的竞争意识不强,沉溺在传统的分散经营的模式中,缺少大规模的企业经营模式的探索和实践精神,因此农业产业普遍没有参与市场竞争的实力和资质,这种态势造成了农村经营的范围受到局限,农业材料和产品无法得到市场的青睐,农村经济收入水平难以体高。这些都是农村经济管理的短板,造成了农民在市场竞争的态势下缺乏主动出击的能力的情况。

三、农村经济现代化管理的内容

(1)针对上述农村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必须拿出有效的经济管理的方法来加以改善。现代化农村经济管理的核心内容,是依靠农村经济的发展的政策,采取有力措施针对问题展开工作。(2)首先,农村经济发展必须要有完善的法律法规作为依据。我国的农村问题的指导方针和原则始终是依法治国,保证农民的利益的。从建国以来,我国对于农业的法律的制定拥有了大量详实和具有成效的成果。如《农村土地承包法》、《农民劳务管理条例》等等。从法律规定的角度,农村经济管理始终是围绕着促进农村经济顺利开展,保证农民合法权益而展开的。针对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国家也不断出台新的法律来加以规范。给予农村经济管理者们有力的法律支持和政策扶持,另一方面,农村的经济管理组织架构需要将农村经济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地反馈,尤其是乡镇的领导干部层应紧紧围绕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转变管理思维,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转型,改变农业资源的模式上努力。在农业资源利用上,通过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探索农业发展的新链条,新工作方法,推进农民收入增长,保证农业发展稳步前进。积极探索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民进行转型升级的安全保障,增强农村综合竞争实力。(3)加强基层政府的协调组织架构的建设,建设科学的利益协调机制,将矛盾、权益、诉求等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和制度加以治理,坚决将各方利益进行统筹,将矛盾加以处理,避免损害农民合法权益的事情发生。在经济管理职能的设立上,乡镇政府的管理者们应代表农民的利益,集中农民的思想,积极鼓励农民参与经济建设,调动农民的民主热情,发挥农民群众的基础作用。开展村务公开、岗位责任制等,针对农民问题、农村问题展开深入的调研,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想农民所想,急农民所急,听取农民的呼声,为农民解决困难。真正通过服务型、发展性的管理机制来完善农村市场经济体系。(4)加强农村经济管理需要一支高素质的农村经济管理队伍。因此加强培训是体高农村经济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培训的目的就是要提高农村经济管理水平,强化正直素质,使管理队伍具备工作责任心、开拓创新的精神。能够通过所学、所知给予农村经济管理以指导、帮助和扶持;同时实行定编定岗定员的方法,给予管理人才良好的条件,让优秀的管理者积极参与到农村经济管理中,运用科学文化知识,为农村经济发展起到把控和运营的作用,保持农村经济管理队伍的稳定性,确保农村基层的管理工作岗位有专业的管理者履行职责。

四、结语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农村经济管理的内容和涵义也是在不断变化的。农村经济管理和运营离不开政策的支持,离不开对时事的关注,离不开时展的要求。因此,从事农村经济管理的人员,始终要坚持的是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良好的敬业精神,真正将自我投入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建设中去,将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升级转型作为己任,从而为社会主义农村经济建设,为农民的小康之路做好基础性工作,提供优质和高效的服务。

参考文献

篇3

随着城市发展规模的扩大,城市建设用地不断增加,势必造成城郊农村耕地资源的迅速减少,从而打破了原有城郊农村经济发展的传统模式。因此,这就需要地处毗邻城市的城郊农村充分发挥特殊的区位优势,积极探索城郊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才能实现城郊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笔者以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海门街道为例,就城郊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作一初探。

一、城郊农村经济工作现状及问题

由于城郊一般处于主城区的部分,城市的发展势必限制了城郊农业经济发展空间,只能从传统的农业生产逐步向二、三产业多元化方向拓展。如海门街道位于浙江省台州市主城区椒江东部,下辖10个社区、16个行政村,属于典型的城郊农村经济。近年来,随着台州市主城区的快速发展,海门街道的产业结构也不断调整变化,农业在整个城郊农村经济发展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少。2012年,全街道农村经济总收入504567万元,其中第一产业收入2761万元,仅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0.55%;第二产业收入474848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94.11%;第三产业收入26958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5.34%。尽管近几年各地城郊农村经济发展较快,但普遍存在协调性不强、统筹性不够等问题,我认为至少有以下几点:

一是土地资源不断减少,高效农业发展受到制约。以台州市椒江区海门街道为例,先后被市、区征用土地达19800亩,占街道耕地总量的82%。由于城郊农村一直沿续农村有关的政策和体制,粮食种植面积和总产量仍有指令性的任务,发展高效农业的空间受到了限制。同时,因粮食生产成本不断上升,城郊农民种粮的积极不高,而想发展高效农业又受到资金、技术等诸多因素的制约。

二是富余劳动力大量增加,城郊劳动力转移难度大。由于失土农民文化程度普遍偏低,适应能力差,缺乏非农劳动技能等因素,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弱势。加上部分失地农民依靠房屋出租以及村集体经济分红,自以为生活已有着落而不思长远之计,不愿从事一些劳动强度较大的工作,从而更增加了城郊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的难度。

三是第三产业比重偏低,产业发展缺乏规划引导。如海门街道第三产业仅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5.34%,大多集中在传统的运输、商饮、服务业,且往往是失土农民自找门路。在城郊农村经济发展中,不少地方缺乏产业发展规划和组织引导失土农民发展第三产业,缺少扶持政策的有力支持,因而第三产业不但发展缓慢,而且经济收益不尽人意,又反过来影响了失土农民向三产转移的积极性。

二、城郊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必然带来上述城郊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种种问题,要想切实解决这些问题,最根本的是要在思想上对城郊农村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既要看到城郊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又要看到城郊农村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与城市经济联系紧密,为城郊农村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只要从当地的实际出发,应地制宜不断探索城郊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就能形成有地区特色的城郊农村经济发展模式,我认为实现城郊农村经济发展至少有以下几条有效途径:

1.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要充分利用城郊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建设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发展设施蔬菜、精品水果、特色园艺、规模畜禽、特种水产等城郊型农业,推广实施工厂化栽培、精准栽培、设施高效集约化栽培等新型农业生产种植、养殖新技术和新模式,抓好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农产品检测体系和农业标准推广体系建设,创建特色农业品牌,努力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同时做好农产品销售,强化农民专业合作社与超市、酒店、食堂对接,积极探索农超合作平台对接的新途径和新方法,把原先农民专业合作社与超市、机关、学校、酒店等零散、小额、短期合作,转变为合同、订单式的大数额长期合作,努力使城郊农民具有稳定的收益。

2.不断培育农业龙头企业。要从城郊农村和毗邻城市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壮大农业龙头企业,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发展订单农业,实现“双赢”发展,尤其要重点支持农业龙头企业不断加大农产品深加工技术的研发力度,积极推行标准化生产及新型种养模式,促进农业龙头企业从生产到加工整体科技水平的提升,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如海门街道2012年底有农民专业合作社14家,产值达955万元;农业企业5家,产值达3800万元,税利165万元,其州市同康酒业有限公司、台州市江南饲料有限公司、台州市联民农产品物流配送有限公司获得“台州市农业龙头企业”称号,尤其台州市同康酒业有限公司总投资8000万元,用于技改建设项目,今年建成后年销售额可从原来的2000万元预计提高到1亿元以上。这些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不仅进一步推动城郊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城乡统筹发展,而且通过在生产经营中对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既加快了资金、技术、信息、人才向城郊农村辐射延伸,又加快了失土农民向第二产业转移,有力地推进了城乡一体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3.积极发展农村第三产业。要突出服务业中心地位,坚持打造商贸物流新优势,充分发挥城郊的区位优势,大力实施“三产兴城郊”战略,促进城郊服务业的大发展。大力发展房地产业和商贸经济,加快商贸业集群布局,打造核心商圈。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充分运用现有商务设施和场所,积极探索引进电子商务、休闲娱乐、连锁经营、创意设计等产业,全面提升城郊服务业的档次和水平。积极发展农村养老服务和社区服务业,满足和方便农民多样化的生活需求。大力发展物流业,要充分发挥城郊与城市交通便捷的优势,搭建功能完善、便捷高效的现代化物流平台,为发展壮大物流企业提供公共服务。同时,要继续提升旅游农业、休闲农业、农业度假村、“农家乐”等传统第三产业,努力提高市场竞争力和知名度,使城郊成为市民假日乡村旅游的好去处,以此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进步。

当然,城郊农村由于区位、产业、消费习惯等不尽相同,在发展城郊农村经济中,既可汲取各地一些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又要探求符合当地实际的发展思路和模式,才能实现城郊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加快城郊农村经济发展的措施

加快城郊农村经济发展,是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内在要求,应按照党的十对“三农”工作作出的重要部署,政府除了加大“三农”资金的投入,确保总量持续增加、结构不断优化外,还要重点在城郊农村管理体制改革、提高农民素质、加强指导服务上下功夫,以保证加速城郊农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1.积极探索农村管理体制改革。坚持以改革促发展,加快推进城郊农村综合改革步伐,积极推进以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为主要形式的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理顺集体资产收益分配制度,探索在股份合作制的框架内引入先进管理理念,逐步形成法人治理结构,推动集体经济组织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发展,不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为城郊农村逐步向城市化过渡打下坚实基础。

2.努力培养新型城郊农民队伍。加强城郊农村失土农民的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要区分不同的岗位开展相应的技能培训,重点以农村富余劳动力技能培训、农民工岗位培训和农业专业大户、农业企业主专业培训为重点,进一步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就业竞争力和创业能力,促进农民分工分业,使城郊农民更好地适应高效生态农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需求。

3.强化城郊经济发展的指导服务。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加强对城郊农村经济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规划好城郊农村经济发展蓝图,统筹城郊农村资源的科学整合和有效配罝,确保农民真正得实惠。同时,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主动深入基层调查研究,进村入户了解民情,积极破解难题、寻找方法,为城郊农民及时提供政策、就业创业环境和信息等方面的服务,引导农民向城市集聚,实现城郊农村城市化、城郊农民市民化,使城郊农村经济成为城市经济的一部分。

篇4

[中图分类号] S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6-0203-01

引言

微型耕地机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应用变得越来越广泛,微型耕地机在我县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具有十分广泛的应用前景,对于提升我县的农业机械化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从而能够促进当地农民的增收。因此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应该要积极加强微型耕地机的推广,针对微耕机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解决。

一、微型耕地机的作用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发展的关键一步,也是改变农民生活的重要举措。我国的农业机械化推广普及有一定成效,但落实到具体乡镇的推广使用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云南镇雄县位于云南省东北,在农业发展过程中,以农民增收为重点,加强粮食生产、烤烟、畜牧业等产业的建设与发展,对于农村经济水平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农业种植过程中加强对农业机械的运用,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从而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促进农业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微型耕地机是当地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重要农机,随着农业种植结构的不断调整和完善,各种经济类作物的种植面积逐渐扩大,加强机械化生产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由于当前国家对农机购置的优惠政策逐渐加强,适宜小田块耕作的微型耕地机逐渐在我县的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应用,由于微耕机本身存在的优点,深受广大农民和机手的喜爱。但是为了促进微型耕地机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运用,应该对微耕机的使用进行规范,在更多农村地区加强微型耕地机的推广,从而提高微型耕地机的使用效率。由于我县是典型的山区和半山区县,其中的田地面积比较小,而且地理位置比较分散,层次也不太规则,随着的逐渐实施以及落实,使得农民在对土地进行经营时都是家庭经营模式,很多大型的农业机械根本不能对土地进行耕作,从而影响了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而微型耕地机本身就具有多种优点,比如重量轻、田间转移方便、能够满足各种土地类型等,这些优点使得当前很多农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都倾向于选择微型耕地机。

二、微型耕地机的推广现状

随着近近年来国家对“三农”工作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加强农业技术以及农业机械的推广成为影响农业经济水平的重要措施,农业机械生产是农村生产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国家近年来对于各种农机的补贴政策逐渐完善,加大了农民在购机过程中的热情,从而促进了各种农业机械的使用频率。微型耕地机是农机推广过程中的一种重要机械,也被列入农机购置补贴目录,农民在购机过程中可以获得相应的补贴,因此刺激了农民的购买欲。加上当地的农业生产过程中对微型耕地机的需求,当前镇雄县的微型耕地机的发展变得越来越普及。对于传统的农业耕作方式有很大的改进,提高了耕作效率,降低传统耕作方式中的成本。当前的微型耕地机的种类比较多,市场竞争也十分激烈,各种微型耕地机在推广过程中都希望能够获得最大的品牌效应,从而激发农民对该种微耕机的购买欲望。但是在选择的过程中应该要根据当地的实际地理情况选择最合适的微耕机品牌。

当前微型耕地机在推广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由于微型耕地机的种类比较多,一些微耕机的质量存在问题,使得农民的权益得不到保障。当前我国生产微型耕地机的企业超过一千家,有的厂家为了确保利润,对微耕机的各种零件选择达不到相应的质量要求,使得机器的质量得不到保证。而且很多厂家在生产的过程中都没有独特的技术,因此大多数的机器都是大同小异的,增加了农民在选购机器时的难度。与此同时,在微耕机的使用过程中,还缺乏完善的售后服务体制,使得农民在使用过程中出现问题时也不能及时的解决,从而导致农业生产受到一定的阻碍。当前很多微耕机销售商都没有按国家规定对产品实行“三包”承诺,忽视了售后服务体系的建设,往往对机械的一些小问题不进行处理从而演变成为较大的问题,对农业生产带来影响。

三、加强微型耕地机的推广策略浅析

为了加强微型耕地机的推广和使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加强对农机管理部门以及经销商的技术培训

当前很多农民在购置相应的微型耕地机时往往对机械的操作知识、维护保养知识不够了解,从而在使用过程中不能积极发挥微型耕地机的效用,因此在微型耕地机的推广过程中应该要积极加强相关部门以及经销商的技术培训,从而在农民购机时能够对农民进行讲解,对农民进行相关的技能培训,促进他们在使用过程中加强对机械的保养和维护,从而提高机械的使用率。

2.加大资金、政策等方面的扶持

我县的经济水平相比于以前有了一定的提升,但是在农业机械的购置水平上还是存在一定的不足。因此农民在购买农机时应该要加强对其进行补贴的力度,让农民在农机购置过程中可以获得更多的补贴,从而刺激农民的购买欲

3.建立建全管理机制和售后服务体系

对于农机推广,应该要加强管理体制的完善,联合各个部门加强对农机推广过程中的各项政策的完善,建立对微耕机销售企业的管理机制,以防出现销售不合格机械的问题。同时要对微型耕地机建立相应的档案,加强售后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对于微型耕地机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积极的解决,促进微型耕地机的推广。

结语

微型耕地机是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一种重要机械,对于传统的耕作方式是一种改进,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当前镇雄县的发展过程中对于微型耕地机的推广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同步还存在一些不足,因此要积极加强相关策略的运用,促进微型耕地机的推广和普及。

参考文献

篇5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I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9-0290-02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农业机械化,农业机械化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进步及农业科技成果的充分应用,农业科技成果的充分应用则需要依靠农机教育培训,方能被广大基层农机人员和广大农民群众所接受。农机教育培训事关农机化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现代农业的发展,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手段,是农民致富奔小康的主要途径。

近年来,农机教育培训机构培养了大量的农机管理人员、农机驾驶操作人员及维修人员,对推动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国家购机补贴资金规模逐年扩大,大量先进的农业机械得以推广应用,传统的农机教育培训工作已无法满足农机手对农机新技术的迫切需求,如何在新形势下做好农机教育培训工作,成为广大农机教育培训工作者的一个重要课题。

1 农机教育培训的特点

1.1 培训内容的专业性

由于农业机械化行业是一个门类复杂的特殊行业,它是多门学科技术的集成。尤其是高性能的农业机械,如联合收割机、大马力拖拉机、农业工程机械及农产品加工机械等的技术教育培训专业性更强[1-2]。

1.2 培训对象的广泛性

农机教育培训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基层农机管理人员和农机驾驶操作与维修等技术人员,直接为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数量多、分布广。因此,做好农机培训是一项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

1.3 成人教育的特殊性

由于农机教育培训面对的是面广量大的文化素质和经济收入相对较低的农民。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既要讲究针对性,更要讲究实用性与低成本培训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着力提升实际动手能力[3-4]。

2 存在的问题

2.1 政府重视程度不够

一是政府有关部门对农机教育培训方面财政支持力度不够。随着农业机械化的不断发展,各种机型应运而生,农机培训机构的培训设施也要相应地更新,但培训经费有限,培训机构教学设备老化落后,缺乏先进的教学设备。二是从省、市、县(区)农机管理机构来看,农机培训机构没有相应的上级对口直管机构。因此,容易导致农机科技培训工作上下不协调,缺少上级业务机构对下级农机科技教育培训工作的监管、指导与支持,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机培训工作的正常开展。

2.2 服务对象的培训意识淡漠,主动接受培训的积极性不高

相当一部分驾驶操作人员在购机后认为从事农田作业,作业环境简单,只要会操作就行,没有必要参加培训,认为参加培训耽误时间、影响收入而不愿参加培训,给农机安全生产留下隐患。

2.3 师资力量不足,再教育缺乏,与农机培训新要求不适应

随着农机化的发展,教师的知识老化问题日益突出,缺乏专业性进修,对农机发展趋势知之甚少,掌握的知识明显落后于新时期农机培训工作的要求

2.4 培训的内容和形式缺乏创新

农机培训教材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内容陈旧,很难适应实际农业生产需要。形式上还停留在教知识、考知识的传统教学模式,很难激发起学员的学习兴趣。

3 对策

3.1 坚持农机教育培训的原则

3.1.1 按需培训。对新引进推广的农业机械进行培训,首先要考虑到当地农业生产需要,适应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并能与当地农村经济发展需要衔接。

3.1.2 因地制宜。培训应适应当地需求情况,机械应适应当地生产水平,还要考虑农民接受新技术的能力。

3.1.3 讲求效益。通过培训后,农民应用新技术的社会效益要提高,要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还要保证经济效益。

3.1.4 尊重意愿。农民是应用技术的主体,只有在农民自愿学习农业机械与技术,自得到确立和尊重的情况下,培训和推广工作才能得到顺利开展,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3.2 树立以“三农”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3.2.1 采用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通过“三夏”与“三秋”现场会,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把先进适用的农机新技术、新机具使用技术传授给农民,以提高农机手的操作水平和维修技能。

3.2.2 以监理促培训。监理机关应加大对农业机械的田间路查力度,督促机手参加专业培训,防患于未然,从源头上预防,确保农机安全生产,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3.2.3 与农机推广部门相结合。在推广新技术新机具的同时,结合具体机具,通过示范、演示,现场向机手讲解,以提高其实际操作能力。

3.3 保证教育培训主体的多样性

3.3.1 以培训新型职业农民为契机,提高培训的针对性、规范性和有效性。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为对象,着力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3.3.2 以购机补贴为契机,提高农机手操作水平。随着购机补贴政策的不断推进,要求凡享受机具补贴的农民必须参加农机技术培训,以便其更好地掌握新机具的性能,充分发挥新机具的效能,保证农机安全生产。

3.3.3 以农机合作社为抓手,提高社员经济收入水平。在关键农时有针对性地对合作社理事长、机手进行培训,提高其法律意识、安全意识及驾驶操作水平,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

3.4 顺应时展,加强自身建设

3.4.1 适应发展,保证培训质量。我国农业目前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耕作制度也发生相应变化。农机具也不断改进,与现行培训教材不相适应,应立足实际,因地制宜,自编教材,改进教学手段,保证培训质量。

3.4.2 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农机教育培训质量的好坏主要取决于教师素质的高低。由于新技术、新机具不断出现,教师必须有超前意识,提前学习。可以组织教师定期或不定期去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进修,去知名农机企业实地挂职学习,随时掌握农机科技前沿技术。

3.4.3 增加收入,改善办学条件。农机教育培训是公益性事业,应积极争取各方面的支持,加强农机教育培训机构的软硬件建设。同时,支持农机教育培训机构利用自身资源,采取合作办学、联合办学等办学形式,促进办学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

4 结语

总之,随着科技日新月异,高新成果、新技术不断在农机产品上得到广泛应用,农机教育培训要顺应农机化发展要求,适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开展新时期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

5 参考文献

[1] 孙杰.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探讨[J].农业科技与装备,2016(4):78-79.

篇6

一、调查情况介绍

(一)调查点情况的介绍

城乡结合部,又称为“城乡边缘带、“城市边缘带”、“城乡连续区域” 、“城市蔓延区”、“城市阴影区”,“是一种土地利用、社会和人口特征的过渡地带,它位于城市连续建成区与几乎没有城市居民住宅和非农土地利用的纯农业腹地之间,兼有城市与乡村两方面的特征,人口密度低于中心城市,但高于周围的农村地区”。

(二)调查背景介绍

1、农村发展需要金融支持

良好的金融环境,是农村金融机构生存发展的外部条件,是促进农村金融市场进一步完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础。“三农”问题一直是我们高度关注而且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而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增加农民收入,实现途径是培育和完善农村要素市场、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保持农业的稳定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所有这些措施都直接或间接依赖于农村金融的发展和支持。

2、经济新动向发展更需要金融支持

一个健康完善的金融体系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是必不可少的。花卉苗木产业作为安山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最为活跃的一项新兴产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作为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人均占有金融机构数少,农业贷款数量在整个金融机构贷款中比例偏低,更加需要金融的支持。

3、城乡结合部的特殊功能需要金融支持和金融创新

城乡结合部,作为城市和农村接壤的区域,有着其信息方面的优势,也有着其交通便利的优势。而发展现代农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强大的金融主持,加快推进城乡结合部金融制度创新和发展,通过城乡结合部,把城乡经济发展信息紧密结合起来,使农村经济达到最高效益。

(三)调查方法

1、入户访谈

我们为了更好的了解安山镇的实际情况,到目的地后,与当地的办公室主任进行了一次简单交流。主任针对调查课题,结合当地苗木发展状况,给我们提供了最具代表性的几个村落进行入户访谈。

2、问卷调查

我们在出发之前设计了四份分别针对个人、企业、银行和政府的调查问卷,经过对街边居民的试调查,分别对问卷的相关细节做出了修改,并划分了问卷发放的具体范围和年龄层。我们将之前设计的共200份个人问卷分别沿着镇政府大道挨家挨户发放,在安山镇居民的积极配合下,顺利完成了问卷的发放与回收。经过整理,筛选出187份符合条件的有效问卷,有效问卷百分比为93.5%。

3、开座谈会

我们针对安山镇的经济发展新动向和金融需求这两个问题分别于银行、企业和政府负责人开展了座谈会,共同交流和讨论当地特色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搜集整理意见。在活动的最后阶段,用我们所学过的相关知识以及专业的分析方法对调查结果进行仔细研究分析。

(四)调查对象

我们选取了安山居民、村委书记、苗木企业家、银行负责人、政府为主要调查对象,以当地的经济发展新动向和金融需求为主要调查内容,所选对象具有较强的代表性,为我们提供了调研思路,为调查提供了重要细节。

二、调查现状及分析

(一)武汉市城乡结合部农村金融供给现状分析

1、居民贷款一般用途

团队在对安山居民贷款对一般用途的调查中发现,绝大多数居民将资金用于苗木生产,而又相当一部分的安山居民将资金用于了建房,在医疗和学费以及婚丧方面需要贷款需求较少。由此可见,安山居民贷款对主要用途是生产和建设。

2、居民申请的贷款能否按期归还

在对安山居民申请对贷款能否按期归还的调查中显示,大部分的居民都能做到按期归还,只有少部分的农村居民不能如期归还。这一调查数据显示,虽然大部分农村居民都能做到按期归还,但是还存在一部分居民在归还贷款的时候存在着资金不足的问题。

3、居民一般借款期限

居民对贷款期限在一年以内和一年至三年的占有相当一部分,而贷款期限在三年以上的也占了14%。这表明居民普遍存在资金短缺现象,他们渴望较长时间的贷款期限用于自己的生产建设。

由此可见,在农村金融需求方面,安山镇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不发达,市场经济发展程度低,农民靠天吃饭的基本局面尚未改变,人民生活水平和发达地区存在一定的差距。相对薄弱的农村经济基础决定了安山居民自有资金不足,对金融的需求依然停留在存贷款方面,对资金规划理财等金融服务的需求量不大,传统金融需求占据农村金融需求的主导地位。

(二)武汉市城乡结合部金融农村制度现存的主要问题

1、金融信贷条件太严,缺乏信用环境

目前,农村信贷必须提供信用担保或抵押。在安山当地,个人或者企业需要贷款则必须拿房屋或者土地作为抵押物,同时还需要1―2个公务员作为担保人。但由于经济实力薄弱,提供抵押担保比较难,很多农民会因为无法满足条件而放弃信贷,从而使个人经济及整个农村经济发展因此受到限制。根据团队的调查的问卷显示,仅有26.8%的农村居民会选择担保或抵押贷款。

2、信贷程序复杂,服务质量差

服务无小事,服务要从心做起。调查中约有64%的人对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认为需要改进,不管什么行业都应该要求事无具细的做好、做全、做透,这样才能给人一种信任感,有利于完善农村信用环境。

3、金融服务手段落后,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

随着安山镇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大部分农民从事苗木花卉及相关农产品加工、流通、销售领域的工作,对金融种类的需求日趋多样化。而调查问卷的对象是安山镇的个体经营者,他们在问卷中提出的建议反映了目前农村金融机构提供的服务种类单一,仅经营存款、贷款、结算等传统业务,大部分农村金融机构还不能实现跨市、跨省的电子汇兑功能,更缺少承兑汇票、票据贴现、信用卡、网上支付等业务,难以提供高效快捷的支付结算服务,金融产品与农业发展的需要相去甚远。

(三)武汉市城乡结合部经济发展新动向现状分析

1、制约当地苗木发展的因素

在当地苗木发展中出现的这几个问题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第一,种植密度过大,商品性不高占23.1%。苗木种植密度是指单位面积上种植苗木的数量,苗木密度将直接影响生产苗木的质量和数量,适宜的苗木密度是培养质量好、产量高、抗性强苗木的重要条件之一。目前,安山街的苗木种植普遍存在种植密度过大、商品性不高的问题,致使经济效益不明显。第二,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程度低占24.5%。大部分苗农仍沿用过去粗放的生产经营形式,花木生产先进技术推广应用率较低。第三,生产品种大同小异,缺乏特色占29.1%。全街苗木花卉栽培品种虽多,但亮点不多,没有核心产品。

2、苗木政策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程度

81.25%的人认为政府对苗木产业影响很大,有9.38%的人认为政府对苗木产业的影响一般,而7.29%的人认为影响很小,另外,还有2.08%的人表示不知道。

由此可以看出,绝大部分人认为政府政策对当地人对政府有关苗木的政策还是很满意的,政府在当地有着很大的声望。而接着为了更清楚的了解苗木发展未来的一个趋势,我们又提出了一个这样的问题:您认为本地苗木市场的发展前景如何?通过沿街访问,我们发现90.32%的人都对苗木政策有很大的期望,对安山镇苗木发展的情况有这很大的信心。

三、对安山经济发展的建议

(一)推进安山金融制度创新,完善城乡结合部金融服务的政策建议

1、完善农村金融监管机制

农村金融改革与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这个系统由监管体系、供给体系和需求体系构成。现在讨论的比较多的是供给体系和需求体系,监管体系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目前,我国形成了“一行三会”为主、地方政府金融办为补充的金融监管格局,但仍存在着监管真空,需要进一步完善。

2、发挥农村信用社“主力军”的作用

农村信用社是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和联系农村千家万户的金融纽带,在支持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改革的重点和核心内容就是要真正理顺农村信用社的产权关系,强化约束机制、达到以增强服务功能的目的。要进一步明确农村信用社服务“三农”功能的定位。继续大力推广和改进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国家助学贷款、扶贫小额贷款等服务种类和方式,合理浮动贷款利率,降低贷款门槛,简化贷款手续,充分满足农户和涉农企业贷款需求,从而更好地支持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3、健全农村金融贷款抵押担保机制

一是要建立不同的所有制形式的担保机构,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的担保机构并存。二是要增强担保公司实力。担保公司要增强发展意识,通过品牌建设增强自身实力。三是要完善担保运作机制。要针对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实施多种担保方法,探索实行动产抵押、仓单抵押、权益抵押等担保形式。四是要完善担保监管制度,以防范相关的金融风险。

4、拓宽政策性银行金融服务领域

拓宽政策性银行的支农功能。农业发展银行作为国家政策性银行, 其职能不应仅局限在只是进行粮棉油收购业务, 而应当在扶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保护农民利益等方面发挥作用, 为农村发展提供低成本资金, 对农业生产与流通进行必要的保护与支持, 并引导商业金融加强对农村经济发展信贷支持, 优化和健全农村金融体系。在继续发挥农业发展银行粮棉收购作用的基础上, 支持小城镇建设、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农业科技研究开发以及重点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 支持农民种养业等, 更深入的服务于农民、农业和农村。

(二)推进安山经济发展新动向政策建议

1、规范管理流程,推进集约经营

把小育苗户集中起来,连片形成大基地,相互学习,制定简单易行、便于操作的管理流程,形成适合本地气候、水源特点的操作模式,及时传递经营信息,共同提高经营水平,促进苗木生产上档次。同时完善设施,加大基础设施配套力度,有针对性的加强公共性的水务排灌服务系统建设,补齐基础设施建设中的短板;加大技术指导力度,定期组织苗农参与公共技术、专业技术培训,定期市场信息;加大对外宣传力度,提高知名度和外向度,在重点道路路口、高速出入口加大江夏苗木企业品牌宣传力度。

2、培育品牌,鼓励花木企业实行产品创新、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与档次

根据苗木的生物学特性、育苗环境育苗目的,确定合理的种植密度。适当增加优良品种,将全区的以香樟、广玉兰、杜英等为主导品种的规模控制在适宜的范围,向大规格苗销售发展。

3、建立完整的销售渠道

以安山为中心,带领周围乡镇,组建一个统一的大市场,形成安山品牌。在统一的市场体系中,可以有主市场,有配套市场;有综合市场,有专业市场;有批发市场,有产地市场;有季节性市场,有常年性市场,逐步使安山花木产业成为全省领先的花木大市场。同时,多到外地设立销售窗口,尽快进入网络销售。

结束语

我们深入到实践地,通过一系列的走访、问卷、座谈等调查方式,分别从政府、银行、企业、个人四个方面对安山镇的经济发展状况、金融需求和经济发展的发展新动向进行了深入探索。我们发现安山镇的金融需求不足,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银行政策的局限性,另一方面是由于苗木种植周期性。而对苗木产业作为安山镇的特色经济,为整个安山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经过几天调查,我们对苗木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设想和建议,希望安山镇能够借助苗木产业的发展带动当地经济发展,造福于人民。同时,我们也通过对安山镇整体经济状况的了解,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希望为安山镇经济的发展献上一份力。

参考文献

篇7

2010年,张掖市甘州区被列为全国首批国家级现代化农业示范区,现代农业产业化、信贷需求多样化的趋势与当前农村金融机构服务方式落后、产品结构单一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农村经济金融的发展亟待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张掖市作为典型的农业城市,农业在张掖市经济发展中处于基础性和主导性地位,面对我市农村金融发展缓慢、结构不合理、资金不充足等诸多因素,农村金融创新具有其必然性和可行性。本文将通过SWOT对比分析法,提出张掖市农村金融创新的思路和方法,以弥补内部劣势、应对外部挑战。

一、张掖市农村金融发展现状及特点

1.农村金融体系不完善,金融供给服务呈边缘化趋势。2.农村金融产品单一、金融服务功能弱化。3.以民间借贷为主的内生金融没有得到合理的引导,抑制了农村金融深化。4.农村金融资源优化配置的外部制约因素较多。5.金融支持“三农”力度逐渐加大,涉农特色金融产品增加。

二、张掖市农村金融发展的SWOT分析

我们以2011年张掖市《农户调查问卷》为基础,运用SWOT方法,分析我市农村金融发展中的内部形势,以把握机遇,应对外部挑战,此次问卷调查以张掖市为调查总体,样本容量为150户农户,其中村支书15户,散户135户,总人口622人。

(一)农村金融发展的内部环境

1、内部环境中的优势

(1)农业是张掖市的主导产业。张掖市是甘肃省典型的农业城市之一,农业生产和发展制约着张掖市的经济建设和发展。根据我们对150户农户共622人的调查,劳动力人口为367人,其中,外出打工人数131人,占总人口数的21.06%;务农人数236人,占总人口数的37.94%,农村居民主要经济来源是种植业、畜牧业以及养殖业。

(2)农户对农村金融需求增强。此次调查结果显示,有58.67%的农户认为最影响农民增收和致富的原因是资金不足。有46%的农户认为影响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是资金投入不足。金融支持农业在传统农业中已经有所体现,但是因为体制原因未能形成金融支持农业的完整的体系,致使农民在金融支持农业生产的过程中成本高与收益。据调查显示:在150户调查样本中,有106户农户有借款记录。占总数的70.67%。其中亲戚好友借款的有54户,借款总金额为216.3万,平均年利息为3.71;向金融机构贷款户数为98户,借款金额为517.5万,平均年利率是9.00;向民间借贷组织贷款的户数是13户,贷款金额为36万,利率为13.33%。截止2010年底张掖市农村贷款满足率仅为43.53%。大力发展农村金融事业,加大信贷力度,是支持农业发展的新途径。

(3)农业改革亟需金融支持。根据调查结果,有54.67%的农户认为,该村发展最好的措施是农产品深加工和专业化。农产品深加工和专业化是改造传统农业,实现农业走上市场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农村走上繁荣,农民走上富裕道路的必由之路。对增强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只有做好金融支持,扶持农业产业化,才能有效地推动农业产业化的进程。

2、内部环境中的劣势

(1)农村居民的金融意识浅薄。(2)农业基础条件仍然薄弱。(3)农民现代意识浅薄。(二)农村金融发展的外部环境

3、外部环境中的机会

(1)张掖市甘州区现代农业示范区被列入全国首批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是甘肃省唯一示范区。金融工作和金融支持是示范区建设和发展的资本基础,只有把支持现代农业示范区与调整信贷结构、促进农业生产方式结合起来,有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结合起来,才能积极支持张掖市农村经济金融的发展。

(2)各金融机构逐渐将目标客户转向农村。基于我市农业发展现状,大力支持张掖市“一区三基地”的建设;加大对玉米制种、肉牛养殖以及特色农产品加工的投入和支持;对涉农中小企业降低信贷审批门槛,适当降低浮动利率,扩大涉农企业的信贷支持和补贴政策,充分满足涉农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

4、外部环境中的威胁

(1)在调查中,农户认为金融机构贷款存在的问题是有:不了解、利率太高,贷款期限太短,额度太小,缺少担保,门槛太高,手续复杂等,但是56.67%以上的农户认为,影响过河妨碍农户贷款的主要原因是:金融机构贷款利率太高、贷款额度太小、办理贷款申请手续复杂、缺少担保。

(2)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的压力加大。由于受大风沙尘、低温霜冻、干旱等自然灾害多发频发的影响,农业面临的自然风险加大;农产品价格受市场波动影响较大,种植、养殖业比较效益下降给农业生产带来的市场风险加大;农民收入连续高位增长,实现持续增收的空间缩小,压力增大。

(3)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特色产业标准化程度不高,缺乏市场占有率、辐射能力强的大型龙头企业带动,农产品精深加工链条短、附加值低,农民专业合作社层次低,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不高,特色产业尚未转化为经济优势。

三、基于SWOT分析的张掖市农村金融发展的对策

(一)加大政府扶持力度。(二)提升和完善农村金融体系。(三)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保障农村金融发展。(四)加强农村金融产品创新。(五)改善农信社小额信贷业务。(六)提高对龙头企业的甄别水平。

参考文献

[1]张杰.转轨经济中的盅融中舟及其演进个新的解释框桨[J].管理世界,2001(s):90―99

[2]黄泰岩,王捡贵.工业化新阶段农业基础性地位的转变[J].中国社会科学,2001(3):47 j5.

[3]乔癣曙农村经济垃展的宝融约束及解除[J].农业经济问题,2001(3):l9 22

篇8

中图分类号:[F299.2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城镇规划建设的重要意义以及实现目标

为了逐步改善城乡经济发展的差距,促进城乡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进一步全面提升我国经济发展品质的宏伟目标,农村城镇化建设是顺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与要求。自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加大了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力度,对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也为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保证。我国城镇规划建设主要是为实现以下两点战略目标:

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中心,实现全面协调发展

实现全面协调发展是城镇规划建设要实现的首要目标。城镇规划建设必须紧紧围绕基础设施建设为中心,用科学的规划方案有序地开展并推进具有特色经济的城镇化建设工作,努力形成整体协调发展的格局。在进行城镇规划过程中,必须强调城镇经济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资源与城镇发展的协调以及基础设施与城镇发展的协调。我国大多数小城镇的建设缺乏科学的规划管理,呈现出规模较小、结构分布不合理以及发展水平较低等特点,因此城镇规划建设体系中必须重点明确核心城市的发展,科学合理地规划空间结构分布,提高改善城乡经济的发展。同时,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特点,合理利用其各种资源,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合理、协调的城镇化体系的形成。

2、实现科学整合规划,缩小城乡经济发展的差距

城镇规划建设必须充分利用其区位条件优势,着重优先扶持发展核心城镇,并对其他小城镇按照自身的地域特征等等进行科学整合,采取以中心城镇发展带动小城镇发展的策略,从整体上提升农村经济发展的品质,逐步缩小城乡经济发展的差距,全面实现小康水平,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这也是进行城镇规划建设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

我国城镇规划建设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城镇规划建设缺乏长远科学的规划

目前我国部分城镇规划建设缺乏长远科学的规划,主要体现在:第一,有些地区对自身客观条件没有全面地加以衡量,不顾及自身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建设能力,而盲目地追随形势进行大规模地城镇化重复建设,结果不仅没有把城镇规划建设做好,还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第二,部分城镇的建设并不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特点来规划制定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而存在盲目的攀比性,完全照搬别人的经验,而导致最后的规划建设具有很多的不合理性,不适合自己的道路不但不能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相反会一定程度上阻碍其经济的发展。第三,在城镇建设规划过程中,把城镇的建设脱离了周围城市建设的体系,使得当地城镇的发展与周围大城市甚至周边的其他城镇发展出现脱节,以致于城镇的建设不能借助于大城市建设的带动作用,进而使得城镇的发展十分缓慢。

城镇建设资金短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财政投入不足,资金严重短缺是我国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一大问题,这也是制约城镇化建设的主要因素。目前我国城镇化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还是依靠政府,融资体制过于单一,财政投入毕竟有限并不能充分满足建设的需要,从而使得部分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滞后,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城镇经济的发展。

城镇化建设规模偏小,缺乏有效的产业带动

我国农村城镇化建设的规模普遍较小,人口与产业的聚集力度与强度不够,在人力、技术等生产要素上对周边地区的吸引力不够,城镇的规模效应不明显,缺乏有效的产业来带动当地的经济增长,使得城镇的发展后劲不足,放缓了城镇经济的发展速度。同时,由于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当下,激烈的社会竞争大大增加了人口、技术以及资本等的流动性,给当地经济的发展带来了许多不确定因素,从而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城镇化建设的规划难度,使得城镇规划建设不能得到充分的落实与发挥作用,进一步阻碍了城镇经济的发展。

结语

城镇规划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体制下实现可持续全面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城镇化建设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不断缩小城乡差距、消除城乡二元体制结构的过程,推动城镇规划建设对我国农村经济甚至国民经济的发展都有着十分深远的意义。但目前我国城镇规划建设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其制约着城镇经济的发展进程,而如何在明确分析问题的基础上相应提出合理的解决对策与方案,进一步搞好城镇规划建设工作,促进我国经济全面协调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十分严峻且值得深思的问题。

篇9

【关键词】农村金融;现状与对策

随着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我国农村金融体制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然而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这一些问题,比如信贷资金总量缺乏、金融资金流失严重等问题。榇耍本文首先分析了农村金融发展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策略。

一、目前农村金融发展的现状

(一)农村信贷资金总量缺乏

农村金融机构不断增加农村的信贷资金,也一直难以填补其巨大的资金缺口。目前农业生产主要由农村信用社贷款,农村信用社己成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近些年来为农村经济的崛起做出了巨大贡献。但由于体制、金融政策等原因,农村资金出现了令人匪夷所思的“非农化”现象。由于农村经济没有形成规模化经营,缺乏盈利项目,难于容纳较多的金融资金,导致农村资金的严重分流。金融机构投入农村的资金数量减少,且投资领域单一性严重,急需投资的领域如水利基础设施等资金严重不足,一旦缺少资金支持,农业开发、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功能就无法灵活运转,生产条件与整合产业结构就无法得到优化,增加农民收入便更是无从谈起。

(二)农村信贷信息不对称,金融风险大

我国农村信贷业务的风险大既表现在非正规金融市场上,也表现在正规金融机构上。农村金融市场的利率较高,特别是非正规金融市场。这表明农村中小企业和农户需求很大的资金量,农村信贷业务的风险较高。即使在正规金融机构中这一问题也同样存在,例如农村商业银行的呆坏账和不良资产率都较高,说明了农村信贷业务的风险普遍存在。

(三)农村金融秩序混乱

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源源不断的资金,正是由于正规金融机构无法满足农村巨大的信贷缺口,导致了民间借贷盛行。民间资金的涌入在某种程度上填补了资金供应的空缺,缓解了农村对于资金的一部分紧急需求,确保了当地经济的正常运转。然而,很大一部分的民间借贷都具有高利贷的性质,这不但大大提高了农民借贷成本,而且严重扰乱了当地的金融秩序。

二、促进农村金融发展的对策

(一)构建多元化的金融组织体系

政府应该加大政策支持,构建多元化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要按照商业可持续原则,调整并放宽农村金融机构准入政策,降低门槛,加强监管,收到投资多元化、覆盖全面化、种类多样化、服务高效化等效果,使农村金融服务得到改进和加强,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首先,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改造各种涉农银行,使产权制度和内部管理制度的改革进一步深化,把各种涉农银行办成真正商业化的银行。要努力促进邮政储蓄银行资金回流农村而非城镇。其次,政策指导性金融服务领域需要拓宽,应严格区分开政策性业务与商业性业务,对二者实行分类管理、分别考核。第三,农村民间金融需要规范发展,改革以前令行禁止的做法。要完善法律、政策与制度,严格市场准入条件、准备金率和资金充足率,实行风险责任自负,正确引导和鼓励农村非正规金融健康发展,包括民间的合作银行、私人银行以及小额信贷银行等多种形式的民间金融组织,使其公开化、规范化与合法化。

(二)建立良好的法律监管环境

为健全农村金融体系,使农村地区获得更多的信贷资金,进行法律、制度与监管方面的改革,建立良好的法律监管环境势在必行。一是法律改革,包括:改革登记制度使私人经营的范围得到扩展,改革法律以保证安全交易并取消利率上限,改革并降低登记和丧失赎取权等费用,改革与明确住宅用地规定并保证有限使用。二是与法律体系改革一起,改革监督和管理体系。法律的支撑只是一个农村金融系统运行良好的前提,一个运行良好的监管体系才是关键,双管齐下,双手都硬,金融风险才会得到有效的抑制和降低。

(三)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首先,政府政策上的支持。国家金融管理部门针对这类金融机构应开放多样化融资门户,放松对资产来源的管制、保证资金来源的充足性,方式可以有人民银行给予支农再贷款资金、加入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等;央行应适当实行有差别存款准备金率,以当地农村信用社较低水平的存款准备金率为准;其次,财政给予一定的支持。针对各地不同的实际情况,应允许新型金融机构开展多元化的资金优惠活动,如建立规范的正负补贴制度,针对数额较大额贷款,由中央和地方财政统一进行贴息补助等;第三,税收上的支持。对初创阶段的新型金融机构,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村镇银行,根据具体情况减免对营业税和所得税,支持其不断发展壮大,政策是否到位,直接决定着这些新型金融机构的发展方向,故政府应切实加大政策与资金的到位,保障金融机构由新生到丰茂的良好发展。

(四)改革信贷管理体制

首先,实行灵活审批制度。国有商业银行应放宽信贷审批权限与基层行审批限额,对于较小数值的限额应依照当地现实情况制定;其次,确定合理信贷规模。有效的信贷规模应与当地农村产业结构优化的目标具有一致性,应尽可能的减少资金缺失影响农村产业结构优化情况的发生;第三,扩大信用放贷范围。针对小额贷应以信用放款为主,而对于一些农业大户,在保证其产品销售与还款能力的前提下,可适当开展信用贷款项目;第四,构建严密征信体系。农村金融机构服务人员应加大与当地农民的接触,尽力吸引闲散资金。同时在利用农村金融机构现存客户信用体系之外,应尽力建立新的农户信用等级评估制度,从而约束农民按时还款;还有,建立风险补偿机制。在金融业务规模扩大的同时,风险也随之增加,相关金融机构应构建机构内部风险补偿体系,从其利润中扣除更高比例的风险补偿金,从而保证系统内不良贷款率保持在规定范围之内。

三、结束语

作为农业大国,我国的农村金融体系改革是关系整个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点问题,对我国整体金融改革和发展意义深远。要深化改革我国农村金融,就必须构建多元化的金融组织体系、建立良好的法律监管环境、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改革信贷管理体制,最终达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篇10

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是农业、农村以及农民“三农”问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状况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我国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也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而农村公路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赖以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可以说农村公路建设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新时期的一项艰巨任务。

1 农村公路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到九十年代中期,小康村的建设、农村改革和乡镇企业发展等带动了农村公路长足的发展。“要想富,先修路”、“公路通,百业兴”是农村公路在农村经济发展和广大农民生活中重要地位和作用的集中反映。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农村经济的高速发展,农村公路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现有的农村公路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当前的运力水平,加上道路年久失修,缺乏养护,致使很多农村公路破损严重、路基沉陷、通而不畅,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当前农村公路建设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农村公路总体发展水平较低。由于修建资金限制,农村公路建设标准总体偏低,路面质量不高,路基、路面及桥梁、涵洞质量差,不少路晴通雨阻。很多沥青表处路面会产生损坏现象,被来往车辆压坏,“民心路”变成“窝心路”,“通达”建设任务仍然艰巨,“通畅”问题亟需解决,技术等级较低,抗灾能力差,公路建成后不重视养护甚至弃养,路政管理不够完善,交通安全条件差。

(2)农村公路网存在布局不合理的现象。农村公路网的布局,要以农村经济的发展对农村公路的要求为目标,要充分满足当地居民生产和生活中对公路的需求,科学性的进行规划。但是,很多地区存在着农村公路网布局不合理的现象,甚至使某些乡村之间出现了一些“断头路”,造成了农村交通运输路线的迂回以及交通成本的上升,也不利于农民的生活和生产需要,对农村经济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障碍。

(3)超限、超载现象严重。由于缺乏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农村公路上超限、超载车辆众多,严重危害了农村公路的状况。农村公路建设的技术标准本来就不高,宽度不够,质量欠佳,承载能力有限,超载、超限车辆甚至导致某些农村公路修建两三年后既遭到严重破损的现象。

(4)存在着严重的交通安全隐患

农民是农村公路交通的主要使用者,而相当一部分农民只有初中学历,文化素质普遍不高,交通安全意识淡薄,交通行为存在着极大的随意性。其次,农村公路存在设计不合理、等级低、交通安全设施不健全等问题,很多地方在建设农村公路时,只是在原来的乡间土路上铺上柏油,公路的线形和宽度都没有调整,很少设置或没有设置交通标志、标线,而且大多数农村公路没有将机动车、非机动车与行人分隔开来,造成了在交通高峰时间,行人占据道路主要通行空间,给机动车的通畅行驶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反过来也严重威胁了行人的安全,由农村公路交通事故所造成的人员伤亡数每年都居高不下。

2 农村公路建设对农村经济的影响

2.1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农村的农业产业化需要先进的农业技术传播和大量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带动,也需要有一个庞大的销售网络和消费市场。因此,农村的农业产业化无论从生产还是从销售抑或从消费来说都需要有一个便利的交通条件来支撑。从生产环节来说,生产资料的运输、农业技术的传播以及农业机械的行驶等都需要有公路交通作为基础。从销售和消费环节来说,销售网络的建立、销售效率的提高以及农产品的迅速获得等都需要便利的交通来支持。农村公路的大量建设可以大大缩短农产品的储运时间,加快农产品的流通以及农业信息的及时交流,使农业产业结构逐步由粗放型向集约型不断的调整和优化,向高产、高效和优质进军,使得农村种植业、养殖业、深加工业等产业得到快速的发展。

2.2 使农村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在一定程度上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取决于我国广大农民所生产的农副产品的流通。所谓“要想富,先修路”、“道路通、百业兴”,只有打破农村自然封闭的状态,才能使农村丰富的自然资源得到开发利用,才能使农村蕴藏的大量土地、森林、矿产等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而这些都要依赖道路的畅通。同时,公路的畅通还可以拓展与通畅农村信息和商品流通渠道,从而活跃农村物资和信息的流动,从而更进一步的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环境的改善以及农民收入的增加。

2.3 降低乡镇企业的运输成本,提高招商引资能力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绿色食品的需求越来越大,而广大农村在发展绿色食品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而农村公路网的建设和完善,可以极大地改善农村地区的交通运输条件,降低企业的运输成本,使企业间的物资、人才、信息、商品等的交流更为快捷和方便,从而可以吸引广大农产品类企业。同时,农村公路建设交通条件的改善,可以使原来地处农村地区的乡镇企业增加与外界交流的机会,提高吸引力,吸引外来投资、外来人才和先进技术,使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向农村地区汇聚,这对于改善投资环境与发展环境,增加外商的投资力度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2.4 可以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改革开放前,由于交通不便等诸多因素,我国长期处于城乡二元结构状态,城镇与农村之间区分非常明显。农村公路是连接城镇与乡村的交通道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必须加快农村的城镇化进程。实现农村城镇化必须要建设发达的交通公路网络。农村公路是农村城镇化发展的硬件基础,农村公路建成通车后,可以使城乡之间的经济发生双向流动,一方面城市过密的资金与技术流向沿线农村,另一方面,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向城市企业和第三产业。因此,建好农村公路对于疏通城乡联接的动脉,改善农村生产与生活条件,实现城乡协调发展至关重要。

3 发展农村公路建设的措施

3.1 积极筹措农村公路建设资金

资金短缺是制约农村公路建设的最大瓶颈。要加快农村公路建设的步伐,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与多方融资的力度,要树立多渠道、多方式以及多层次筹集农村公路建设资金的思路。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融资:一是当地政府融资。为确保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县财政每年预算一定资金作为“通畅”、“通达”工程建设;二是市场融资。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结合土地、资源开发、冠名权等多种形式为农村公路建设大力融资;三是社会筹资。发动本地在外经商的成功人士为家乡公路建设做一些贡献;五是自愿捐资。积极引导当地农民树立“自己的路自己修”的观念,不下行政命令,以农民自愿为原则,发动当地农民自愿投工投劳。同时,在公路建设资金管理上,要做到专款专用,不得挤占和挪用公路建设资金。

3.2 科学规划农村公路建设

在农村公路建设中,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资源开发、水利建设以及城镇化相结合,做到节约用地与科学用地。首先应把工作重点放在实现农村公路联乡通村,提高通达深度和晴雨通车能力上,尤其是在村与村之间、乡镇与乡镇之间的交通要道要合理科学规划,按照先急后缓、先易后难的原则进行逐步投入。其次,要按照“保通求畅”的原则,做到与开发当地资源与综合运输、干线公路、城镇体系等发展规划相协调,要把农村公路建设与高速公路建设、空运、铁路、水运建设发展相结合,科学制定农村交通建设布局规划,实现公路、空运、铁路、水运等多种运输方式统筹兼顾、良性互动、优势互补、全面对接,形成对内大循环、对外大开放的现代交通网络,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3.3 做好公路养护工作

针对当前农村公路养护中人们的爱路、护路意识普遍不强,管理和养护机制不健全以及养护技术偏低等问题,农村公路的养护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第一,逐步建立和完善符合农村公路特点的养护机制,树立广大农民的养护意识,并组织当地百姓进行养护技术的专业培训,提高养护技术和养护质量;第二,政府应该根据路面类型、交通量、所在地区的经济条件、道路使用年限等实际情况来确定养护资金,而不是采用单一的按公路等级来确定养护资金;第三,政府还可以开展养护质量检查评定活动等,实行养护质量奖罚制度,把责任落实到个人。

3.4 规范农村公路运输秩序

农村交通运输市场与农村经济、农业生产以及农民的生活密切相关,农村人口居住较分散,村民出行大多都带有生产工具或生产物资等货物,时常需要客运和货运随行。因此,一方面,各行政村要开通客运班线,建好客运招呼站,方便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需要。另一方面,交管部门要加大运输市场的监管力度,严厉打击无牌无证“黑车”的非法营运行为,并对农村道路实行超载、超限等限量行驶,完善农村道路路桥、涵洞、弯道等相关标牌的制定。加强运输管理法规的宣传,教育广大农民群众遵守相关交通法律法规,促进农村经济与社会的良性发展。

4结束语

农村公路是保障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本文定性分析了新时期公路建设对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重大影响。首先分析了当前农村公路建设中存在的总体发展水平较低、布局不合理、超限与超载现象严重、存在着严重的交通安全隐患等问题,其次明确了农村公路的建设与发展能够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包括推进农村的产业化进程、可以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降低农村交通运输成本、增强招商引资能力、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等。最后提出了发展农村公路建设的几点主要措施,如积极筹措农村公路建设资金、做好公路养护工作、规范农村公路运输秩序等。最后,在新时期农村公路建设中,应当科学规划,合理建设,充分发挥好公路建设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玉花.浅议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新农村, 2011(3).

[2] 樊义.对中国农村改建公路的经济分析及问题反映[J].商品质量・学术观察,2011(3).

[3] 任玉岭.农村道路建设应作为新农村建设第一要务[J].中国经济周刊,2006(30).

[4] 翁明杰.发展农村客运,推进新农村建设[J].交通世界, 2007(10).

[5] 滕堂伟.国际视野下新农村建设关键任务与可行路径分析[J].兰州大学学报,2006,

23(4).

[6] 段炼.农村城镇化建设的新思路[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10).

[7] 狄艳玲.农村公路建设及其经济社会效益预测与提高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0(11).

篇11

一 现阶段我国的农村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弊病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但进化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一是小城镇的布局和规划不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城镇建设缺乏计划、规划性,盲目追求数量,布局分散;二是由于资金缺乏,交通不便等因素,小城镇基数设施薄弱,配套功能不全;三是现阶段城镇建设的盲目性使得城镇中心功能不齐全,无地方特色,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四是农村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用地不规范,管理不科学,造成土地资源利用率不高,甚至浪费;五是农村劳动力素质整体水平不高,不适应城镇化发展的需要;六是相关土地政策不够完善,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城镇的进程。

二 农村城镇化建设与县域经济间的相互作用

1.农村城镇化建设对县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农村城镇化建设的过程实质就是人口和产业像城镇集中的过程。人口的集聚可减少农村劳动力,同时也有利于人口素质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产业集中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可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其对县域经济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一是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为县域经济带来了大量的人力和资源,可使县域经济扩大生产规模,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实现规模化生产;从而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二是农村城镇化建设可促进土地集中和土地规模效益的形成,进而加快了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三是人口的集中与经济的发展有效促进了县域消费水平的提高。四是农村城镇化建设改变了以往生存方式,促进人们观念的更新,有效提高了人口素质。

2.县域经济发展可有效推动农村城镇化建设

县域经济的发展可大量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而实现农村人口居住与职业的转移,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农业提供充足的原材料、粮食等,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销售市场。因此,农村城镇化建设依赖于县域经济发展的扶持。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县域经济发展可为农村城镇化建设提供重要的资金、消费市场、技术经验和管理经验支持。二是县域经济的有效发展可推动农村工业化的进程,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农村工业化的推动与支持。三是县域工业水平及规模的发展与扩大,在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平,进而需要为其提供更多的生产性和生活,第三产业的产生与发展进一步促进了农村城镇化建设。

三 实现农村城镇化建设与县域经济的双赢发展

农村城镇化建设与县域经济发展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农村城镇化建设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资源和人力,可有效推动县域经济规模化、产业化发展,进而提高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县域经济发展为农村城镇化建设提供技术、人才、资金、销售市场等动力支持。

1.转变城镇化建设过程占用耕地的思想偏见,同时加强教育提高劳动力素质

首先,改变以往的“离土不离乡”政策,积极引导、促使农民放弃土地,完成农村人口像城镇人口的转变。其次,在实现农村人口像城镇人口过渡的过程中,积极加强对农业劳动力的素质教育,提高其文化水平,特别是那些潜在的农村青少年,为农业劳动力转移及将来农村城镇化建设提供丰富的人力资源。

2.完善相关土地政策,搞好农村小城镇规划及基础设施建设

首先,政府需完善相关土地政策,允许农村土地使用权的流动,积极转变农民土地使用的传统思想,实行低地价政策,从而为城镇化建设扫除阻力,实现土地的优质化利用,为乡镇企业的落户与规模化生产提供承载基础。其次,各地区应积极搞好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的配套设施建设,未解决发展过程中的资金问题,政府增加资金投入,同时鼓励各商业银行创设专项资金为其提供发展贷款;培养优秀技术与管理人员,对其加强理论与技术性指导,实现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快速有效发展。最后,提高农村教育水平,改善劳动力素质,为其提供优秀的人力资源保证。

3.优化农业结构,促进农村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篇12

农村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随着西部大开发农业产业化、市场化,农村城镇化、工业化的发展需求,其培养职业、技能合一的新型农民地位日益凸显。西部大开发,是党和国家根据平衡区域经济发展和实现国民经济健康、和谐进步提出的一项高瞻远瞩的发展战略。西部省份中心城市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各项指标在大开发政策的照顾和倾斜下业已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西部农村由于积贫积弱和观念陈旧导致没能在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异军突起,其发展速度更是与西部城市渐行渐远。西部城市和西部农村发展的严重不平衡,促使政府与社会把思想和目光聚焦在西部农村,重新审视西部农村的发展问题和策略。

一、西部大开发背景下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现状

20世纪末,我国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差距已经较大,并且有继续拉大的趋势。在这种背景下,国家相继出台了“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中部崛起”等三大区域战略。但是,西部农村的经济发展仍整体滞后于全国发展的平均水平,但其内部的发展也参差不齐,基本上可分为三类区域:经济不发达、经济欠发达和经济发达地区。

(一)农村经济不发达地区,此类地区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的山区高原地带

勘探和研究证明,此类地区蕴藏着非常丰富的石油、矿产、有色金属、森林和旅游资源。究其经济不发达的原因主要在于教育资源的匮乏,"普九"任务艰巨异常、文盲覆盖面积广泛。经济贫穷、精神贫困是此类地区的普遍现象,显著表现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重视农业轻视商业的生产观和满足温饱、安贫乐道的生活观等;这些陈腐观念严重束缚了思想的解放,形成了愚昧的文化现象。因此,发展此类地区的当务之急是消除人们的精神和文化贫困,推广农业生产和资源开发的技术和经营。

(二)农村经济欠发达地区

此类地区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的草地、湖区和平原地带。由于交通和资源的优势,此类地区较之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农业生产和工业发展稍微充分一些。但劳动者素质不高、技术水平低下和思想视野狭隘等因素制约了此类地区农业的深度发展,农产品、水产品的精加工和深加工层次较为低端。打破发展瓶颈的铁锤在于,首先要深化农业的发展,建立农业品牌的拳头产品和龙头企业,使农业的生产、加工和销售形成健康可持续的体系;其次整合地区资源优势,利用城镇的集聚效应,大力推广资源的知名度,提高其附加值。

(三)农村经济发达地区

此类地区主要分布在大规模城市的近郊,人们受大城市的教育资源、技术经营等发展必备要素的辐射影响,对现代农业和市场工业有了初步的认知,此类地区农业的精、深加工层次较高,并具备了薄弱的工业基础,形成了初步的工、农业相互带动的体系。但此类地区较之东部沿海地区的发达农村还有差距,缩小差距的关键在于,首先依托本区域已经形成的资源和农业优势,造就一批绿色和放心产品品牌,做大做强与大城市的需求对接;其次借助城市和农村过度地带的优势地位,发展集娱乐、休闲甚至保健为一体的绿色旅游产业;最后引进、消化和吸收大城市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理念,使本地区薄弱的工业基础更为强壮,藉此来反哺农业和旅游业,使工、农、旅三业形成良性的互动。

二、制约西部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和西部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10年来,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取得了较大成绩,但是,由于历史原因,西部农村地区的职业教育,仍然存在着发展速度较慢,结构不合理、失衡,规模较小,资源短缺,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困难等诸多问题。西部农村经济要发展,首先要提高西部农村人们的教育程度,特别是根据本地区发展需求而造就的职业教育(职教)受训者。纵观横看现有的西部农村职教,情况不容乐观,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政府主导的扶贫型职教

政府意识到“要致富、先治愚”问题的严重性,所以出台了“三支一扶”的政策引导,其中的“一扶”就是扶贫,所以各种各样的扶贫型职教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政策制定是从大局出发、服务全局的,但政策执行则是变了形、走了样。问题的严峻性体现在:其一、某些地方政府把办理扶贫型的职教视为形象工程,这种认知导致农村职教成了银样蜡枪头-中看不中用,培养出来的所谓农村新型建设者也是徒有虚名;其二、地方政府真心实意想办好农村的职教,但由于财政经费受限,办起职教来处处缩手缩脚,最终的结果当然是培训和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其三、西部农村的职教部分力量来源于高效招募的志愿者,高校志愿者由于没有社会实践的经验和安家落户的需求,导致他们的教育激情和培训效果也很不理想。

(二)民间形成的聚财型职教

民间资本追逐的是投资利益最大化,当其资本注入到农村的职教上时,无疑也要讲究投入和产出,但职教承担的是社会和公益功能,投入和产出不会形成比例。为了追求投入和产出的平衡,民间资本不得不在学费和教学上下功夫,提高其学费幅度、降低其教学质量,这两点都会对农村的职教造成致命的打击。

(三)城市服务的输出型职教

农村的职教由于其局限性,导致专业和培训向城市服务型技能转变和倾斜,培养为城市第二、三产业服务的职业技能劳动者。此类办学和运作导致的直接后果有两点:其一、参加农村职业培训人要和城市里接受普通教育者和面向城市的高端职业培训者同台竞技,其劣势是显而易见的,学历不如普通教育,技能不如高端职业培训;其二、农村的职教不面向农村的实际情况,则造成西部农村没有技能人才可用,这对于实现农业产业化,推进新农村建设相当不利。

三、西部农村经济建设和农村职教切合点的创新

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保持着旺盛的需求。根据区域发展特色,西部地区进行了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创新,如四川农村劳动力转移工程、广西教育兴农金色工程、陕西职业教育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等,在提高西部劳动者素质、加快地区经济发展、促进就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西部农村经济建设[3]要发展、村容村貌要变化、民主自治要推进离不开掌握着职业技能的新型农村建设者,所以大力发展农村职教刻不容缓,既然是农村的职教就要符合农村的实际情况,根据农村的发展需求来设置专业和培训。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资源开发引导型

西部的交通不便滞缓了西部的发展,但西部又具有中、东部无可比拟的自然资源优势。西部的自然资源囊括旅游、矿产、有色金属和森林等,农村职教的专业就要根据西部的资源开发来设置,如根据西部自然风光设置的旅游专业、根据西部矿产和有色金属设置的矿产和金属勘探冶炼专业、根据西部森林设置的鱼林牧畜专业等。根据西部需求设置的专业才有针对性,才能更好的适应和开发西部资源。

(二)现代农业技能型

农业是西部的主要产业,发展西部首要发展农业,农业的改革和发展自然而然的成为西部农村发展的桥头堡,具有象征和现实的双重风向标作用。随着农业产业化的需求推进,西部农业必须要在原始农业上加以革新,朝着现代农业的方向推进,推进的动力既需要国家的政策扶持,更需要懂现代农业的技能型人才。职业培训中既涉及到现代农业经营理念和实现渠道等理论技能,又涉及到西部农业现状及发展等要实地勘探的技能,这就需要承训单位和受训者达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三)小型商业经营型

西部农村现在面临的是没有工业或者工业基础薄弱的困境,因此以现有的经济基础不足以形成集聚工业,故而在发展农业的同时发展小型商业就显得尤为重要。西部农村的小型商业可以弥补农业和工业间的空白,但由于西部目前的经济、文化、社会等条件不足以吸引高级商业人才加盟,所以利用农村职教培训一批会经营、懂管理的农村本土人开发本地的商业则成为解决此困境的不二选择。农村职教可以根据本地区特有的资源和农业优势开发出一条特有的商业道路,通过商业把本地区的资源和农业推广出去,以此带动本土资源和农业的更好发展。

四、西部农村职教和培养模式的创新

西部农村职教的现状与西部大开发赋予农村职教的任务严重脱节:主要表现为职教理念严重滞后,教学内容与实践环节脱节,没能找准农村职教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切合点,过度重视学历教育、轻视技能培训等。这些农村职教的弊端,都将成为西部大开发背景下制约农村发展的障碍。因此西部农村职教创新要在新型办学思维的指导下,始终围绕这些关键因素进行变革和创新。

(一)农村职教办学理念创新

农村职教是负责培养新型农民的教育,除学历和技能教育外,还要承担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重任。目前农村职教在办学理念上的偏差主要表现在:其一、以学历教育为主、技能培训为辅,农村职教不具备普通高等教育的资源优势和社会认可度,所以农村职教要扬长避短,培养技能性强的实用性人才;其二、重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服务型培养,轻视农村需要的技能型培养。要正确认识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村经济发展关系,因为大部分农民属于“离土不离乡”类型,他们不会在城市安家落户,最终还要要把在城市获得的资金、技术和观念带回家乡进行创业,所以在进行职教时要重视农村乡土特征和发展的培养。因此农村职教要围绕西部开发农村发展的人才需求办学,重点是培养会生产、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二)农村职教教学内容创新

农村职教并非成人教育和普通教育,因此农村职教教学内容更突出实践性和实用性。以实践教学为主,同时辅助以理论教学,使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完善理论。根据此教学要求,教学过程可设置为: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第一次理论主要介绍实践的相关事项和实践流程;第一次实践则让受训者掌握产品生产流程和工序、产品的结构和性能等;第二次理论是承上启下,总结第一次实践经验,开发第二次实践技巧;第二次实践则让受训者上机操作,亲手演练产品的模具设计、成品加工等环节。

(三)农村职教专业设置创新

要根据农村经济发展和职教的切合点设置专业。其一、开设林渔畜牧等与西部农村发展息息相关的专业,包括林果栽培和嫁接、野生和家禽养殖、手工编织和制作、皮革加工等。其二、发展旅游专业,包括导游、宾馆服务、民族工艺品制作、古代建筑等。西部地区旅游资源异彩纷呈,如敦煌莫高窟、峨眉山、秦始皇兵马俑和九寨沟等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风光。

(四)农村职教教学方式创新

目前农村职教不能适应西部大开发农村发展的需要,主要弊端是教学方式不够灵活:其一、生源只来自初中毕业生;其二、短期培训班较少;其三、理论与实践脱钩;其四、职业资格证取得率不高。解决弊端在于:其一、改变单一的入学渠道,实行初三和高二分流,引导不预备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接受职业教育,提高生源的素质和档次;其二、办学形式要百花齐放,理论与实践结合、长期学习与短期培训结合、技能培训与文化教育结合。

现在已有事实证明通过西部农村职教和培养模式的创新能够对西部的长期持续发展做出一定贡献。最典型的,陕西省根据本省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研究职业教育对促进陕西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与作用,并在2003年10月由陕西省政府提出了“构建一个网络,实施两大工程”(简称“一网两工程”)的发展思路并予以实施。陕西“一网两工程”的实施,说明西部职业教育发展逐步进入体系化建设阶段,政府为了充分发挥职教网络资源,将职业教育与其他社会资源结合,寻找职业教育发展的空间,从宏观上指明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和主要任务,并采取行政手段进行引导,不失为一种在短时期内充分整合现有资源,获得较好社会和经济效益的模式。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