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研究背景范文

时间:2023-09-10 15:02:3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统计学研究背景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统计学研究背景

篇1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1-0062-02

一、前言

2014年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而地方高校特别是新升格的地方本科院校与办学历史悠久、专业发展成熟、服务对象稳定、社会普遍认同的成熟大学相比,必须错位发展,找准自己成长的特殊领域;与高职院校培养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技能型人才的定位相比,必须凸显优势、差别竞争。本文结合河池学院应用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开放合作、学教互选、注重应用、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旨在通过对课程体系结构、教学模式及内容、师资队伍建设、实习实训等环节的改革创新,提高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适应度,提高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效果的达成度,建立起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接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应用型统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区域经济建设急需的应用统计专业创新人才,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二、地方高校转型对应用统计学专业的挑战

河池学院2008年开始招收统计学专业本科生,现已输送4届统计学毕业生。从2015年开始,河池学院把统计学专业分为应用统计学和经济统计学两个专业进行招生。经过几年的建设发展,统计学专业还面临不少的困难和问题。

1.理论课与实践课的矛盾。地方高校统计学专业开设时间较短,课程设置中对学生专业背景的考虑缺乏经念;学生学习基础薄弱,对统计理论很难理解;应用统计专业是在统计学专业的基础上招生,数理方面的理论性课程所占的比重比较大,实践课时还比较少,特别是专业性应用性强的实践课时还明显不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还不能很好理解课程学习与实际应用之间联系,使得学生在学习中具有应付考试的思想,没能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不能很好的自主学习。缺乏实现应用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

2.“重理论知识传授,轻实践能力培养”的课堂教学倾向依然存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传授专业理论知识,不重视对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一般能力的培养,从而导致大部分学生不能熟练地运用统计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不能很好地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说明。

3.师资队伍的发展瓶颈问题。作为新升格的地方本科院校,新办的应用统计专业在师资队伍方面,具有博士学历、教授职称的人数少,教师的学历职称还有待提高;“双师”型教师人数少,具有实际经验的教师还不能满足教学需求;“双导师”制还没有完全落实,聘请兼职教师少,安排兼职教师给学生授课还没有真正实施。面对产学研融合的发展趋势,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不仅存在思想观念问题,而且也有能力欠缺问题。

4.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手段模糊。人才培养过程以学校为主,主要以课堂授课的模式来实现,理论教学比重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方式单一,缺乏行业、企业支持实践环节并提供生产岗位,产教融合度少。

三、转型背景下应用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地方本科高校的主要任务是为地方区域经济服务,以地方需求为导向,培养具有相关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直接为生产、生活、工作服务的应用型人才。应用型创新人才必须适应用人单位需要,能够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

我校的应用统计学专业方向,主要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首先素养,具有良好的统计学背景,系统掌握数据采集、处理、分析和开发的知识与技能,具备熟练应用计算机处理和分析数据的能力,能够在国家机关、党群团体、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及科研教学部门从事统计调查咨询、数据分析、决策支持和信息管理的高层次、应用型应用统计专门人才。为实现我校应用统计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坚持“开放合作、学教互选、注重应用、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四、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措施

要实现人才培养目标需要处理好四个关系:一是应用统计学专业学科的完整性与知识的应用性的关系;二是构建实践教学模式与应用能力培养的关系;三是教师个人发展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关系;四是课堂理论教学与生产应用实践的关系。

1.完善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要实现应用统计学专业的教育教学过程与行业企业的深度对接,融教育教学、生产劳动、素质陶冶、技能提升、科技研发、经营管理和社会服务于一体,形成产教良性互动的“双赢”局面,必须构建合理而科学的专业课程体系,注重专业的发展性,建立市场对人才需求的监测预报制度,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及办学资源配置,适时地调整专业建设方向,建立灵活而突出应用的人才培养机制。要根据自身的教学目标主动地优化课程结构,使专业技能课程有其专业基础课的支撑体系,避免出现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技能课程的脱节、颠倒和缺失现象。无论是课程体系改革,还是课程结构优化,必须引进行业企业专家参与,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建立起产业技术进步驱动课程改革机制,推动教学内容改革,按照科技发展水平和职业资格标准设计课程结构和内容。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应用过程对接,打破传统学科体系的束缚,按照生产工作逻辑重新编排设计课程序列,同步深化文化、技术和技能学习与训练。

2.改革实践教学,培养应用能力。在转型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要提高应用统计学专业学生的应用能力,必须加大实践教学的改革力度,改变传统的考核模式,在专业建设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构建了以“统计从业资格证书培训、年度论文报告、课程实习见习、毕业实习”为主线的实践教学模式。校内实践教学要结合行业、企业实际在实验室进行,并邀请校外行业专家参与实践教学环节。校外实践要在行业、企业专家的指导下到实习基地开展。同时,对学生的成绩考核要改变传统的以考试分数为指标的模式,要结合教学过程学生的实践能力来评定学生综合成绩,努力提升学生在校期间的实践技能及创新精神。

3.提高“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做引导者、传播者,在转型背景下,统计学专业老师更应该是复合型的高级人才,除了要具备扎实的数理统计知识,还要精通计算机和各种统计软件,并且还必须具备通识与统计学应用领域有关的其他各种知识背景。我校已采取“双师型政策”,鼓励教师积极考取各领域资格证书。鼓励教师到相关行业企业挂职进修,参加技术培训、工程实践等活动,提升自身应用水平。我校统计学专业教师队伍中,具有行业背景少,数量缺乏,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需提高。所以急需加强统计学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要选派青年教师到行业、企业进修锻炼,提高统计工作实践能力,树立创新意识和创新观念;吸引有能力、经验丰富的统计学老师来校任教;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参与教学,举办学术活动、技术交流,指导毕业设计等,实施“开放合作,产教融合”的培养措施,以优化统计学专业的资源配置,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目标。

4.拓宽学生的实习和实训基地。为了提高应用统计学专业学生应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校应该在原有统计学专业实习和实训基地的基础上,积极拓宽新的实习和培训基地,拓展校外实践空间,寻求与学校周边政府、企业合作,建设稳固而利益一致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学生通过参加社会生产实践,为社会经济和企业发展服务,从实践中汲取营养,反补教学,巩固所取得的实践成果,使教有所得,学有所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有助于未来的就业中很快地出色地完成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校企合作是高校教育教学与社会经济合作的具体化形式,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是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切入点。地方高校要以协同创新为引领,就地取材,积极拓宽学生的实习和实训基地,与政府、企业建设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坚定走应用型发展道路。

五、结束语

地方高校普遍存在专业培养经验不足,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所处地域经济发展滞后,就业创业渠道狭窄等问题。本文从地方本科高校实际及社会对本科毕业生的素质要求出发,提出了“开放合作、学教互选、注重应用、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点培养措施,仅供学者们商榷。培养优秀的、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统计学专业人才,需要高校与政府、企业建立利益相关的管理机制。坚持产、学、研的有效结合,切实推进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健康发展,必将推动我校应用统计学专业的快速成长。

参考文献:

[1]谭希丽,杨月婷,战英杰,李晶.地方综合性大学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高教视野.

[2]陈树良.统计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132-134.

[3]李壮壮,孙善辉.新设应用型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2):206-207.

[4]黄杰华,吴啸天.高校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与探索――统计学院为例[J].科技广场,2013,(4):144-147.

篇2

普通话机测是指借助国家普通话水平智能测试系统,应试考生在计算机前完成测试,计算机可以自动检测应试考生存在的语音错误和缺陷。对考生测试语音进行智能评测,对“单音节字词”“多音节词语”“朗读短文”这三个有文字凭借的题自动评分,成绩当场评出。而“命题说话”项则由各省普通话测试站分配给本省测试员,由测试员通过网络对照录音评定成绩。为了保证“命题说话”项成绩的公正性,由两个测试员同时为一名考生评定成绩。

一、分析普通话机测的优势和劣势

(一)普通话机测方式的优势

机测背景下,测试考场既可以组织大规模的整场考试,也可以分散考试,考生随到随考。前三题的评测由计算机完成,只需要少数测试员对第四题“命题说话”进行评测,大幅度地降低了测试成本,提高了测试效率。在人工测试环境下,各测试站对测试过程难以实现全程监控。机测则可以使测试过程公开化、规范化,保证了测试程序的科学化和测评成绩的客观性、公正性。测试员通过网络听“命题说话”项的录音给出评定成绩,可以避免因人为因素导致测评分数失真;人工测试情况下因工作量大,测试员需要长时间听录音打分,听音打分是一个需要集中注意力的细致工作,工作时间过长会使测试员的注意力下降,影响测试评分的准确性。另外,在人工测试时,因为本地测试员对“本地普通话”不敏感,听不出一些语音、语调方面的问题。机测可以有效地减少以上现象,提高测试的准确度。

(二)普通话机测的劣势

在机测中,人机对话的录音方式及测评分离,使得测试缺少人性化,不能完全准确地反映出考生的语音面貌。机测仍然保留了人工测试的部分,这种测评安排有其必要性和科学性,但同时也会保留了人工测试存在的问题。由于应试考生的功利性,会产生“考证心态”。只要能拿到普通话相应等级的证书即可。通过普通话训练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能用标准的普通话进行交际则被置之度外。机测的方式虽然给学生比较大的自由度,但也带来了一些弊端。没有了一对一测试员的监控,考生在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里,有些人就会想方设法作弊,让一部分学生觉得可以投机取巧,导致不重视普通话训练课程、不认真准备考试的情况出现。

二、机测背景下如何做好普通话教学和培训

(一)保证普通话的课程地位

普通话采用机测后,普通话教学与培训不仅不能放松,而且应该加强和改进。一定要从提高现代人语言文明素养和就业能力的高度,充分认识提高学生普通话水平的重要性,在课程设置上保证普通话的地位,在学时设置上要充分考虑出学生学、练的时间。为提高教学效果,尽量为普通话教学配置多媒体教室,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教学媒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方法改革

1.积极引导,消除心理障碍

普通话教学一般安排在大学的第一学年进行,来自各方言区的学生进入一个说普通话的新环境,突然要变家乡话为普通话势必面临各种心理障碍。有些来自农村的学生从来没说过普通话,让其在大庭广众之下说普通话,常常感到别扭、不自然,不敢坦然面对自己的发音缺陷。对此情况,教师应当耐心指导,热情鼓励,积极肯定,使学生放下包袱,建立学习普通话的信心。其次,因为已经过了学习语言的最佳年龄,许多学生不愿再开口学说普通话;部分学生本身语音条件很好,但缺乏公开说普通话的勇气,为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树立自信心,加强和学生的感情沟通,消除学生的思想顾虑,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强化口语训练,注重语感培养

学生在第一、二题的字词测试中都能做到发音准确、字正腔圆,但到朗读短文以及命题说话时,发音吐字就显得生硬、不自然,方言方音不时流露出来。这反映了学生没有将课堂的正音练习融入具体的口语表达中,缺乏对普通话语感的综合把握。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强化口语训练,重视语感实践锻炼,在学习普通话的过程中,除了系统的语音知识学习外,还必须多听多读多说,加强训练。

3.因材施教,实行分层次教学

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他们的普通话水平也不尽相同,教师在以系、班级为单位的授课过程中,一般只能够兼顾到语音语貌中等偏下的同学,这会导致一小部分普通话程度较高的同学觉得没有学习兴趣。结果是水平高的不屑于学,水平差的同学虽然认真学习,但不愿意在大家面前训练普通话,不利于普通话的教学和培训。因此,根据不同的方言区开设不同班级,或根据不同语音语貌的同学,实行分层次教学,可以提高教学效果。

4.加强普通话思维训练

语言既是人际交往的工具,也是思维的工具。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必须加强学生普通话思维的训练。首先要训练学生普通话信息而非方言信息的这种自我控制能力。而这种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是要靠日积月累,不可能仅用课堂上读几篇短文、讲述话题就能得到解决。只有做到在不同的场合方言思维与普通话思维的自由转换,才能真正掌握普通话的精髓。教师要教导学生在日常交往中尽量运用普通话,让学生在日常训练中逐渐形成普通话思维。

篇3

1.拟接收调剂专业: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高电压与绝缘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输电工程(自设专业)。

2.调剂要求:所有申请调剂考生的初试成绩必须达到“2016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考生进入复试的初试成绩基本要求”,且符合国家教育部关于2016年研究生调剂的各项政策。

3.预报名:在国家分数线尚未下达之前,我校接收调剂生预报名,考生可登录中国电科院官网(epri.sgcc.com.cn)人力资源模块下载填报《2016年中国电科院研究生调剂申请表》,同时可自愿提交个人简历,格式不限。并将电子版以邮件方式发送至研招办信箱:[email protected],进行预登记。

4.正式报名:待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考生进入复试的初试成绩基本要求公布后,请有调剂意愿的考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登陆“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yz.chsi.com.cn/)调剂系统,按要求填写相关调剂信息及申请。经审查合格后,我院将向符合条件的考生发出复试通知。

单位代码:82302

网 址:epri.sgcc.com.cn

篇4

[中图分类号] G64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7) 03-0078-02

应用统计学是一个宽口径、融合型专业,主要是数理统计理论与方法在金融、经济、信息等领域的应用,用统计方法解决相关领域中的实际问题,学习内容涉及数理统计、金融统计、信息技术三大知识板块。在此新形势下,在高等教育中探讨专业课程体系结构与课程设置间的内在联系,在教学实践中具有相当重要的指导意义[1-3]。

经过先后对中央财经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南京财经大学等多所兄弟高校进行调研,以及与我校有合作教育关系的美国奥本大学的交流和网上查阅资料,获得了上述国内外知名大学对于统计学专业培养方案设置的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各高校统计学专业培养方案基本情况表

一 培养目标的分析

在此背景下,我校在统计学专业培养方案改革中提出了“以就业为导向的应用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其核心思想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

1 具备扎实的数学基础和数据获取能力:具有扎实的数学基础,接受严格的逻辑思维训练,能够将数学和统计学知识运用于经济、金融学和信息技术,并能解决社会经济、信息领域中的复杂问题;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目标信息的基本方法;了解经济、金融、信息等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具有设计调查问卷、采集数据和预处理数据的基本能力。

2 能够熟练使用现代工具并进行统计计算:能熟练使用计算机常用语言(如R语言)及一些数学软件特别是统计软件的使用(如SPSS或SAS),具有一定的软件设计和软件开发能力,能够综合运用统计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二 课程设置之比较分析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与奥本大学统计学专业课程设置如表2所示。从下表中可以看出,两校的课程设置存在以下特点。

1 两校课程设置范围及内容基本相当,但我校本科统计学专业要求的总学分大大超过美国奥本大学要求的学分数,课程数量也相对较多。

2 在数学等基础课设置方面,我校及国内几所高校的统计学专业从大学一年级起开设数学分析、高等代数与解析几何等课程,奥本大学开设的是微积分课程,到大学二年级才开始应用线性代数课程,说明奥本大学在数学类基础课程的难度上较我校低。另外奥本大学没有开设物理课程,我校开设了4 学分的大学物理,说明我校比较注重理科基础素质的培养。

3 奥本大学更为非常重视人文学科对于统计学专业学生的重要性,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开设了12学分的人文社会等课程。美国奥本大学开设了20学分,而且奥本大学人文社会艺术等课程占总学分的比例要远远超过北京信息科技大W。此外,奥本大学选修课的范围非常广泛,而这12学分的人文学科在我校属于必修课,受学校整体影响可选范围较小。

4 我校的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总学分要求远远超过奥本大学。我校的专业课无论从课程设置数量上还是总学分数上都要超过美国的这所知名高校,究其原因是美国大学最后一年根据自己的专业方向,可以选择导师的科研项目进行研究,并提交研究报告,或者在导师指导下选择两三个专业方向的相关课程,而在我国大部分高校为加强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训,专业课设置较多。近来我校也在独立实践环节增加了课时,如统计计算、实验设计、抽样调查、金融数学等课程,均配备了1~2学分的独立实践环节,以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表2 两校课程设置之比较

上表中带有“#”的课程均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统计系专业选修课程,综上分析,与奥本大学统计学专业课程设置相比,我校总课时数量、必修课学分总数等都相对较多,其中多门课程,如回归分析、统计计算、时间序列分析等课程也具有独立实践环节,但是在选修课这一层面,学生自主选择的范围要大大低于美国奥本大学。2007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要求“各高校通过降低必修课比例、加大选修课比例、减少课堂讲授时数等,赋予大学生更多学习自。同时提高实践课学分的比重”。这一文件以及对奥本大学培养方案的调查,对于我校的课程设置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三 我校应用统计学专业之努力方向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看到,我校在统计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上并不逊于国外这所知名高校,但在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提高方面,我们还需更加努力。

1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乃至我国的大学生课程设置中,有16学分为大学英语,且需要在英语四六级考试上花费大量时间,则大大缩短了学生可自主分配的学习时间,而奥本大学可将学时分配至其他人文社科课程,如历史、文学、艺术等,引导学生从社会科学方面提高自身素质和文化底蕴。

2 目前北京信息科技大学青年教师占有很大比例,应进一步加大对青年教师培养与培训的工作力度。例如我校开设文本数据分析与推荐系统、R语言等课程,是符合当前大数据产业蓬勃发展的背景,青年教师亦应与时俱进,不断接触科技与社会前沿,加强与其它高等学校教师交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水平,从而促进本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

3 在专业教学计划中应更加突出并优化实践教学方案,制订出实验教学大纲,进一步大力加强实验、实习、实践等教学环节,特别要加强和规范毕业设计和各种实习工作,以保证应用型人才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篇5

【中图分类号】 R 179 G 479 R 1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9)06-0499-03

健康的生活方式对预防与控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有重要意义。但在青年学生中仍有大量吸烟、饮酒者和缺乏体育锻炼者,不仅影响学习与生活,而且影响其身体素质与健康。为了解北京市高校在校学生吸烟、饮酒及体育锻炼现状,笔者于2007年5月至2008年5月对北京市8所高校在校大学生及研究生进行了调查。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原则及多阶段分层抽样方法,按性别、年级段分层,抽取北京市海淀区6所重点大学和2所市属非重点大学在校本科生、研究生共4 236人,其中男生2 127人,占50.2%,女生2 109人,占49.8%;低年级段1 418人,占33.5%,高年级段1 633人,占38.6%,研究生1 185人,占28.0%。平均年龄(21.8±2.50)岁。

1.2 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方法。问卷由调查人员设计完成,并选取20名不同性别的大学生与研究生进行预调查,根据预调查反馈的信息对问卷进行修订后进行正式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一般情况(性别、年龄、学校、年级、专业)、吸烟情况(吸烟年限、每日的吸烟量)、饮酒情况和体育锻炼情况。调查主要采取入户方式,由调查员指导被调查者填写,并进行监督,问卷当场收回,回收后进行检查,剔除废卷。共发放调查问卷4 271份,收回有效问卷4 236份,有效率为99.18%。

1.3 指标定义

1.3.1 年级段划分 分为低年级段(大一~大二)、高年级段(大三~大五)及研究生(硕士、博士)。

1.3.2 现在吸烟、现在饮酒定义 现在吸烟参照WHO关于未成年人吸烟标准:(1)每日吸烟为每天至少吸烟 1 支以上,持续或累计3个月以上;(2)每周吸烟为每周吸烟1支以上, 持续或累计3个月以上;(3) 偶尔吸烟为平均每周吸烟少于1次;(4)以每周吸烟和每天吸烟为经常吸烟,经常吸烟和偶尔吸烟统称为现在吸烟[1]。现在饮酒及饮酒量参照《中国青少年健康相关危险行为》中的标准:(1)1杯酒为半瓶或1听啤酒、1小盅白酒、1玻璃杯葡萄酒或黄酒;(2)现在饮酒为在过去的30 d内至少喝过1杯酒[2]。

1.3.3 体育锻炼标准 按照体育人口统计标准[3],经常锻炼:每周锻炼≥3次,每次≥30 min;偶尔锻炼:每周锻炼1~2次,每次≥30 min;几乎不锻炼:每周锻炼≤1次,每次≥30 min。

1.3.4 高校分类标准 依据教育部对高校学科门类的划分、高校各学科门类所占的比例[4],对被调查院校进行分类,分别将8所大学分为重点综合类、重点医学类、重点工学类和普通综合类。

1.4 质量控制 调查问卷设计中有质量控制题,以判定问卷填写的真实程度;问卷无记名,在问卷指导语处注明调查目的和保密方法,以提高被调查者的依从性;数据录入完成后,项目负责人随机抽取6%的问卷进行检查、复核,录入正确率达99%以上。最后,项目负责人又随机抽取1%的人发短信进行回访,回复率达60%,在回复短信人中98%以上认为填写的调查问卷是真实和认真的。经上述质量控制和复查程序,认为该调查问卷是比较客观和真实的。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EpiData 3.02软件包建数据库,进行数据的录入。数据采用SPSS 13.0数据包进行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 χ2检验、方差分析、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以P

2 结果

2.1 大学生与研究生吸烟现状

2.1.1 现在吸烟率 表1显示,被调查大学生与研究生现在吸烟率为5.1%。其中男生现在吸烟率高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1.2 现在吸烟者吸烟年限、起始吸烟年龄及每日吸烟量 被调查的216名现在吸烟的大学生与研究生起始吸烟年龄为(18.3±2.96)岁,其中18岁以下开始吸烟者占36.2%,18~20岁占42.8%,20岁以上占21.0%。现在吸烟者中,平均每天吸烟≤1支的占9.6%,2~5支的占44.3%,6~10支的占31.8%,11~20支的占13.8%,超过20支的占0.5%。平均每日吸烟量为(7.13±5.66)支。

2.1.3 现在吸烟行为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变量赋值见表2,并将年级段、高校类型转化为哑变量。表3显示,男性、高年级和研究生、普通综合院校和现在饮酒是现在吸烟的危险因素。

2.2 被调查大学生与研究生饮酒情况 见表4。

被调查大学生与研究生现在饮酒率为26.2%,男生高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被调查大学生与研究生体育锻炼情况 表5显示,被调查大学生与研究生经常锻炼、偶尔锻炼和几乎不锻炼的百分率分别为23.0%,53.4%和23.6%。男生中经常锻炼的比例高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被调查者现在吸烟率为5.1%,低于2002年调查的中国人群的平均水平[5],也低于国内类似研究[6-7]的水平。男生的现在吸烟率显著高于女生,其可能的原因为:中国的传统观念并不认为男性吸烟是不正常的行为[8],而对女性吸烟的态度较为严肃,常认为女性吸烟为不雅行为。虽然重点医学类院校在校生的现在吸烟率较低,但医学生的吸烟行为应引起重视。有研究表明,先有医务人员吸烟率的下降[9],才有全民吸烟率的下降,目前我国医务人员吸烟率不容乐观,北京市医务人员的吸烟率为16.7%[10],因此在医务人员的培养阶段加强控烟的健康教育十分重要。被调查的现在吸烟者吸烟起始于18~20岁的占42.8%,显示大一与大二是形成吸烟习惯的主要时间段之一。现在吸烟行为危险因素的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随年级升高,出现现在吸烟行为的风险增加。因此,在大学一、二年级进行控烟的健康教育和干预对于降低大学生吸烟率有重要意义。被调查者平均每日吸烟量为(7.13±5.66)支,多为每日2~5支,每日大量吸烟比例较低,显示大学生中吸烟成瘾的比例较低,尚在自身可以控制的范围内。因此,在高校内开展控烟的健康教育和干预,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现在吸烟的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现在饮酒是现在吸烟危险因素。说明吸烟、饮酒行为相伴。有研究表明,青少年危险行为存在聚集现象,一种危险行为的存在增加其他危险行为的发生概率[11]。因此,对大学生的健康教育应该是针对多种危险行为采取的综合措施。

被调查者现在饮酒率为26.2%,高于马冠生等[12]2002年调查的中国城乡居民饮酒率,但低于青岛大学生[13]及湖北大学生[14]的现在饮酒率。男生现在饮酒率显著高于女生,其重要原因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认为男性饮酒是正常的行为,而对女性饮酒并不认可[8]。普通综合类院校饮酒率最高,因此加强对重点人群(普通综合类高校男生)的健康教育,对减少大学生饮酒有重要意义。

根据运动医学研究显示,每周超过3次、每次超过30 min的体育锻炼,对增强体能、预防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及缓解压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等有重要意义,也是界定体育人口的标准[15]。在本调查中,仅有23.0%的被调查者能达到此标准,低于北京市2000年体育人口比例(41.83%)[16]。大学生与研究生日常活动以静坐式生活方式为主,缺乏体育锻炼,容易导致肥胖,成为健康的危险因素。被调查男生中经常锻炼的百分比显著高于女生,可能的原因为:男生与女生生理结构的不同,女生更乐于进行有氧运动及柔韧性训练,如健身操等,需要专门的室内场地,大学校园中缺乏上述条件,而校外的健身俱乐部所需的费用大多数在校生难以承受。因此,各高校应重视和改善女大学生的体育锻炼。

4 参考文献

[1] 马杰民,杨功焕,王黎君,等. 石家庄、遵义两市中学生吸烟行为研究.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1,9(6):260-264.

[2] 季成叶.中国青少年健康相关危险行为.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7:117.

[3] 肖焕禹,方立. 体育人口的概念、分类及其统计标准.体育科研,2005,26(1):7-9.

[4] 武书连. 再探大学分类.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2(4):51-55.

[5] 杨功焕,马杰民,刘娜,等.中国人群2002年吸烟和被动吸烟的现状调查.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5,26:71-83.

[6] 班秀华,郭丽,刘辉.南京市大中学生吸烟饮酒现状.中国学校卫生,2OO6,27(7):615-616.

[7] 翟蕾,孙冰洁,王晓智,等.北京市1138名大学生健康危险行为状况.中国学校卫生,2007,28(3):264-266.

[8] 李素君,张洁萍,王景春,等.某理科大学新生吸烟现况调查.实用预防医学,2007,14(4):1 087-1 089.

[9] 杨军,徐晓莉,王晶,等.北京市朝阳区1931名医务人员控烟状况调查.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7,15(2):176-177.

[10]石建辉,刘秀荣,韩梅.北京市医务人员吸烟现状调查.中国公共卫生,2007,23(7):792-793.

[11]罗春燕,彭宁宁,周月芳,等.上海市青少年危险行为聚集现象分析.中国校医,2004,18(3):193-195.

[12]马冠生,朱丹红,胡小琪.中国居民饮酒行为现状.营养学报,2005,27(5):362-265.

[13]王青梅,汪韶洁,周跃进.大学生饮酒状况及相关问题调查.中国健康教育,2002,18(8):506-507.

[14]印爱平,张晓方,贺尚荣,等.大学生饮酒状况及相关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中国实用医药,2007,25(2):23-24.

篇6

一、通用技术学科特点

(一)通用技术具有自己特色

通用技术并不是单一地接受别人的知识和经验,而是在将其作为基础的同时重点挖掘自己的知识背囊,设计出具有独特功能的作品。但这并不表示作品就打造成功了,因为还需要考虑作品能够满足哪些需求、还有什么是没有达到的、设计是否科学、制作成本与实际应用价值比例是否合理等等。通用技术课程就是培养学生善于利用技术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

(二)通用技术课程具有实践性

通用技术课程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通用技术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注重学生创造潜能的开发,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长期以来,我国学校的教学内容都集中在书本知识的灌输以及系统学科知识的传授上,而科技试验和社会实践方面的课程很少。这次课程改革中,通用技术学科的出现,无疑成为了改革的亮点。如何让这个亮点更好地发光?组织、开展好技术实践活动是唯一的办法。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不仅是力量,更是一种能力;知识不仅包括那些能够言传的显性知识,如事实、原理、概念、理论体系等,而且还包括那些只能意会的隐性知识,如经验、技术、技巧、能力等。通用技术课程的实践绝不仅仅是动手制作东西,但动手制作必不可少。

(三)通用技术课程具有非专业性

尽管通用技术课程侧重于技能技巧,但与单一的、以培养某一专长为目标的职业教育比较,有着明显的质的差异。通用技术课程是培养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知识能力的实践教育,不是掌握多么精密的技术,最根本的是在研究技术的过程中培养动手能力、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通用技术存在的问题

(一)课时不足,安排不合理

很多学校安排的课时很紧张,教师只能挑重点内容讲,有的部分不讲,有的部分一带而过。课程安排只能完成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几乎没有。

(二)教学器材、设备极其缺乏

由于通用技术课知识面广,教师上课时需要提供的素材资料较多,只用传统的黑板和粉笔的教学模式已不能完成教学任务了。我们只有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丰富我们的教学资源,方能完成我们的教学任务。教学用具的缺乏既体现在教师演示用教具的使用上,也体现在学科的配套实验室器材上。很多通用技术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基本都是拿着书本和教案进入课室,最多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没有进行演示的教具,更别说能带领学生走进通用技术实验室进行实验。

(三)师资不保证、不稳定

大多数学校没有专业的通用技术教师,不同专业背景的转行教师的课程理念、教学经验、教育机能、技术素养各方面能力参差不齐。

(四)学生动手参与程度低

实践项目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很多学生不愿意动手参与实践活动,这样形成了实践活动的死角,部分学生得不到实践的锻炼,更没有促进技术能力和技术素养的提高。学生参与程度低,影响实践课的深入和持续健康的发展。

三、通用技术教学对策

(一)充分开发和利用多样化的教材资源

依据《技术课程标准》编写的通用技术教材,是通用技术教学的重要文本资源,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比如,对于现在的整套通用技术教科书,在教学中,我们要主动积极参考其他版本的内容,每套教材各有特色,各有侧重。因此,无论是从通用技术课程的特点出发,还是从通用技术课程实施的现实出发,对于通用技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研究都显得十分的重要和迫切。

(二)有效开发和利用各种教具

对于大部分农村中学,经济条件不是很好,在规划和配置通用技术课程教学基本设备工具与教学材料时,应遵循“合理投入、充分利用、避免浪费、量力而行”的原则,提倡自己动手,因地制宜。教师开发的教具,所反映的知识一定要符合科学原则;要符合教育方针,教育思想,课程标准和课程内容的要求;要有较强的直观性,趣味性,适合教育对象的年龄特点和智力水平;还要考虑购置和使用教具、学具投入的经费和精力,充分发挥其使用价值。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教学过程的一开始,教师应出示与教学相配合的自制教具,因为自制教具的实用性和创造性,既能够达到良好的引入效果,又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调动他们对科学奥秘探究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想象能力。

这些教具特别对于学生的知识应用,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有重要的作用。如化学实验室的金刚石分子模型,在讲授模型和结构强度时可使用;生物实验室的人体结构模型,在讲授模型和系统时可使用;物理实验室的地球仪,在讲授模型和结构稳定性时可使用;数学中的立体几何模型,在讲授三视图画法时可使用;物体稳定演示仪,在讲授结构稳定的基本条件时可使用。

(三)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和教育能力

通用技术开设到现在并没有专业教师,基本上很多都是兼职的,通常是电子专业、机械专业或者电教专业的教师,有时可能会用一些与技术课程毫不相关的教师,而在师范学校里也没有设立通用技术这个专业,因此,通用技术教师的专业化的道路要尽快完善。自制教具要求教师了解课程内容与标准,通过制作从而掌握与课程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可以说,自制教具是通用技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一个捷径。

篇7

中图分类号:TP393.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5)07-0000-00

当前通信网络管理系统正在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挑战。网络管理系统用于监控通信网络运行情况,掌握设备运行状况,及时对故障做出响应,快速定位并排除故障,辅助网络维护人员保证网络的稳定可靠运行是网络管理系统的职责。ATM网络以后随着通信网络IP化进程加快,路由和交换能力增强,网络管理系统已经很难对故障作出分析定位。本文基于在线学习方法对网络管理系统故障预警技术进行了分析和设计,提出了故障预警技术的实现方法。

1 在线机器学习方法

在线学习(Online Learning)是机器学习的重要领域之一,是指每次通过一个训练实例学习模型的学习方法。在线学习的目的是正确预测训练实例的标准,其最重要的一个特点是当一次预测完成时,其正确结果便被获得,这一结果可以直接用来修正模型。

在线机器学习方法包括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在线学习算法和基于感知器的在线学习算法。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在线学习理论是有限样本信息在模型复杂性和学习能力间的最佳折衷,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在线算法,而且得到的识别效果也不佳。

最早的在线学习算法为感知器算法,感知器算法简单有效,十分符合在线学习模式,近年来对于在线学习的许多研究都建立在此基础上。基于感知器的在线学习算法,包括感知器算法和Passive-Aggressive算法。其中感知器算法用经验数据相关矩阵表示,算法近似最大边缘超平面以用于线性可分的数据,而Passive-Aggressive算法与感知器算法计算复杂度相同,识别性能略有提升,更新权向量的目标是保证模型更新后在新样本点上的损失函数值较小,且靠近更新前的训练模型。

2 故障预警技术架构

故障预警技术架构包括两个过程:第一个过程是针对标记号的训练样本提取故障特征,训练分类器。第二个过程是用学习好的分类器去实时监测故障,提取故障特征,通过分类器分类,最后得出分类结果。

故障特征提取时,读取一条,训练样本,先判断这条故障信息是否合法,不合法就读取下一条;若合法,则依次提取故障设备IP、设备名称、设备运行状态、故障等级、故障描述、故障发生时间、故障发生次数、距离上次同一故障发生间隔、发生故障的设备模块、与故障设备物理连接的所有设备IP和名称,这些特征信息提取出来都是字符串的形式,需要把他们表示成特征向量的形式,这里我们可以借助自然语言处理的特征向量表示法,把每个字符串作为一个特征,并赋予唯一的代码,其特征值用布尔型表示,特征出现则为1,未出现则为0。特征和代码的映射关系用map容器来表示,在map容器中查询特征字符串,若不存在,则将新的特征字符串和代码加入map容器中。然后输出特征向量,输出形式为“特征代码:特征值”。当实时读取网络运行信息进行故障预测时,对应每一个特征向量有一个预测结果,若即将发生故障为“+1”,不会产生故障为“-1”。

3 在线学习算法

在训练分类器时关键技术为在线学习算法。相比批量学习方法,在线学习算法更适合处理通信设备故障特征信息,在线学习算法是一种增量学习算法,每次用一个样本训练,然后根据损失调整权向量,本文在线学习算法采用基于感知器的在线学习算法,包括感知器算法和Passive-Aggressive算法。

针对样本训练分类器的在线学习过程如下:

(1)做内积运算:将训练样本的特征向量与分类器的权向量做内积运算,得出预测结果;

(2)预测结果比对:将预测结果与实际情况进行比较,若相同,表示预测成功,无需更新权向量;若不同,说明预测失败,要承受损失;

(3)更新权向量:根据损失计算权向量的更新值,更新权向量。上述两个基于感知器的在线学习算法将分别训练出两个分类器,我们用实验来测试分类效果最好的那个算法。两个算法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们权向量的更新方式不同。感知器算法的更新公式为:

4结语

目前,通信设备故障预警技术是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以往通过规则库或专家系统实现故障预警系统的思路是走不通的,研究将在线机器学习方法在通信设备故障预警技术中的应用是一个很好的思路。本文将在线机器学习方法运用到通信设备故障预警系统, 针对训练样本进行故障特征提取、训练分类器, 提出了通信设备故障预警技术实现方法。随着通信设备故障管理技术的不断发展, 故障预警系统的设计实现将不断得到改进和完善。

参考文献

[1]邓歆,孟洛明.基于贝叶斯网络的通信网告警相关性和故障诊断模型[J].电子与信息学报,2007, 29(5):1182-1186.

[2]史永胜,宋云雪.基于遗传算法与BP神经网络的故障诊断模型[J].计算机工程,2004,30(14):125-127.

[3]刘凤玉,李千目,衷宜.基于贝叶斯分类的分布式网络故障诊断模型[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3,27(5):546-550.

篇8

中图分类号:G647.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2-0023-02

2014年2月26日。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专题汇报时明确提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思路和重大任务。这样的转变使河北省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对于大学生的就业择业也有着巨大的影响。河北省是高等教育大省,大学生就业工作面临巨大压力。据河北省人事厅不完全统计,近几年来河北省的高校大学生一次就业率维持在80%左右,就业难问题依然凸显。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1000名河北省大学生的择业就业意向进行实地调查,进行了影响因素的归纳研究,并提出高质量就业的政策和建议。从而更有针对性地进行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为破解大学生就业难的困境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思路。

一、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以河北省为例)

2015年河北省毕业生就业总体情况可概括为: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局面基本稳定可控。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主要表现为“两不变、两降低”。两不变:一是毕业生总量高位运行的局面未变。二是影响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未有根本改变。人才培养和人才需求仍然存在差距,部分用人单位“招工难”与部分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并存。并且有常态化趋势。两降低:一是部分行业用人需求降低。二是受经济形势下行因素影响,经济拉动就业能力受到限制,新兴产业未形成有效支撑,导致适合毕业生就业的高质量就业岗位数量有所降低。

局面基本稳定可控,主要表现为“一提升、三稳定”:一提升体现为高校毕业生年底就业率比去年提升0.32%(2014年为94.78%);三稳定体现为一是全省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情况基本稳定。二是就业情况基本稳定。三是毕业生就业心态基本稳定。

二、大学生择业意向的影响因素调查

按照现行的大学生就业的统计口径来看。大学生的实际就业是以签订三方协议为依据。因此。在本文中我们针对大学生的求职经历和求职意向进行调查,从学校服务、单位选择、个人观念以及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四个方面进行了问卷设置。问卷设置了很多的多项选择,根据出现的频数统计出概论较高的主要影响因素。并提炼出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的概念模型。

(一)高校的就业指导能力

由图1我们发现,有27%的大学生希望从学校就业网站获得相关企业招聘信息,这充分体现出了学生对于就业指导中心的信任以及就业指导中心在同学们心中的重要地位。在具体的指导技能方面;有接近30%的同学都需要就业和面试方面的指导,可以说学生非常重视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指导。并希望能从实际的指导和学习中获得就业中所需要的技能和本领。

(二)大学生就业观念

由图2可知。大部分大学生希望能一次性就业。并对经济收入有着强烈的预期。在客观因素方面就业的地点是重中之重。对于工作的性质和企业性质也是大学生就业中考虑比较多的因素,这说明大多数大学生的就业观念还比较保守,过于追求工作的稳定性,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环境下。能够选择自主就业的大学生只有13%。这也说明大学生对于创业的认识和指导还有待提高和加强。

(三)京津冀协同发展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给河北省大学生提供了更多择业就业选择的机会和挑战,同时改变了大学生择业的心理,对其择业就业有很大影响,见图3。

由图可知。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超过一半的学生选择在北京和天津就业。24%的学生选择留在河北省。可见京津冀协同发展给河北省带来了很大的机遇,更多的机会随着协同发展会逐渐呈现出来。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生更应该顺应潮流.适应新h境,调整就业观念,改变就业方向,尽量满足社会需求,这样才能把握机会,迎接挑战。

三、大学生高质量就业的对策建议

结合问卷调查结果和国内外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针对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河北省大学生择业就业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本文从政府、用人单位、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和学生个人四个方面提出以下政策和建议:

(一)明确政府职能

政府应该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尤其是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京津冀各个政府间要积极合作,充分发挥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充分调动和整合京津冀社会各方面的资源。努力创造机会促进大学生的就业,从而解决就业难的问题。

(1)建立京津冀大学生就业整体联动协调机制。依托京津冀各政府部门之间的联动和协调机制。不断整合各方资源优势,制定统一的就业规划或者联盟,协调一致地加强合作,从而推动大学生的就业。

(2)构建京津冀高校毕业生就业平台。京津冀三地政府要共同整合各自就业平台。建立统一的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为三地高校的毕业生提供资源互通、信息共享就业服务平台。

(二)规范企业用人制度

在现实情况下。用人单位对于人才的垄断和高消费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有很多的用人单位都缺少系统的人才培养机制,都希望能上手快,希望能够一来单位就高效地发挥作用,为企业创造价值。用人单位非常看重大学生的工作经验。然而事实上。一个大学生在毕业后需要一段时间的适应和继续学习才能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员工,企业不想为学生的再培养买单,就会把这些转嫁给学生。同时,用人单位还设置经验、性别等就业障碍来把应届毕业生拒之门外。因此,规范企业的用人制度,特别是中小企业的用人制度。会对大学生的就业后工作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加强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建设

调研显示。超过1/4的学生希望学校就业指导中心提供面试礼仪和技巧类的指导。部分学生希望学校能进行职业生涯指导与职业规划。超过1/3的大学生从学校就业网了解最新的消息。近1/3的学生不满意学校当前的就业指导服务,因此,应当大力加强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建设。

(1)高校都要设立就业服务中心,并大力加强其建设的力度,并把工作落到实处,落到广大学生的急需之处。

(2)要加强就业网站和就业平台的建设,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要发挥三地的联动作用。努力建成京津冀大学生就业共享平台。

(3)按照“专业化、专家化、职业化”的要求提高大学就业指导中心工作人员的工作水平。

(四)树立多元化就业观念

篇9

一、引言

未来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进入21世纪,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正在飞速发展,对我国社会的经济、文化和教育等领域产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的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信息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渗透到教育领域中,正推动教育教学的深刻变革。《通信原理》课程将在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以及学习方式等方面积极应对信息化社会带来的深刻变革,努力构建适应国家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具有前瞻性的专业发展体系。

未来社会是国际化的社会。网络正在使地球成为地球村,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步伐正在加快。在当下,面对来自国际化背景下社会各方面的变化,未来通信工程人才将面对诸多新问题和新挑战,传统的教育也受到更多更严峻的现实挑战。《通信原理》课程教学应该具有国际视野,要充分借鉴国内外先进的专业发展理念、课程设置体系和人员配置机制,努力构建能反映最新国际通信学科学术研究成果和教育理念的专业发展体系。

二、“通信原理”课程教学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通信原理》课程教学改革应发挥学科人才优势,其教材的选取、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创新要有助于通信知识的探索与研究、有助于工程技术的传承和发展,有助于学生综合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提升。《通信原理》课程教学改革应站在新的高度,紧跟通信技术的最新发展趋势和现代社会需求,形成以培养尖端通信人才为目标的专业课程教学体系。

目前,我校正在按照“加强基础、拓宽口径、重视实践、培养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和改进本科教育教学工作,以培养尖端通信人才为目标的《通信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是凸显我校教育教学特色的重要举措之一。通过《通信原理》课程教学改革试点,提升教师队伍素质和人才培养质量,为创造出文明进步、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三、“通信原理”课程教学教学改革措施

(1)重视通信工程专业的师资培养

首先要探索建设一支以学术带头人为骨干,师德高尚、爱岗敬业、教学综合水平高、科研能力较强的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

进一步发挥学术带头人在课程建设中的引领和主导作用,不断优化教师队伍,凝集一批具有学术、学科、专业优势、创新能力强以及结构合理的教师群体组成教学团队。具体做法一是要引导和鼓励青年教师加入由学术带头人领衔的学术团队,定期开展学术研讨和教学研究活动。二是有计划、有重点地选派优秀青年教师赴国内高水平大学从事研修工作,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

(2)优化教学体系

通信原理课程在电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既需要扎实的的数学公共课基础、电子及电路专业基础课,也能和后续的专业课融会贯通,这就要求有良好的课程体系设置,才能得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这种合理的设置必然要靠上级领导和同事的共同构建,作为担当“通信原理”教学工作的教师而言,更需要在体系中起到关键的作用,将前后课程的相关联系融入到教学中,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围绕培养未来尖端通信人才的整体目标,进一步优化专业《通信原理》课程内容,形成完善的课程体系和优质教学资源库。具体做法一是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吸收国内外先进的课程理念,围绕整体培养目标,修订、完善信息化、国际化视野下的教学方案。二是通过项目化的运作方式,建设体现工程应用特色的高水平教材和优质教学资源库。

(3)以科学的体系评价教学

探索适应培养未来尖端通信人才的研究型教学方式和先进的教学评价体系,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的兴趣,促进学习方式的改善,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

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更加凸显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强调师生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具体做法一是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积极开展因材施教活动,以问题驱动为导向,以典型案例为抓手,采用开放式、启发式、研讨式、探究式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更加良好的条件。二是不断加强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建设,积极推动信息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普遍运用,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切实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三是改革课程考核评价机制,形成多元化的评价方式。除采用传统的期末笔试以外,辅以开卷、论文撰写与答辩、课堂参与等评价方式,使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形成更为全面、客观、合理的教学评价机制。

(4)制定人才培养模式方案

培养具有专业功底扎实、创新意识浓厚、实践能力突出、应用技能娴熟的高素质人才。

通过《通信原理》课程教学改革,培养具备成长为尖端通信人才潜质的高素质学生。他们专业基础扎实,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奉献精神,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和国际教育视野,具有整合信息技术与通信原理的能力,具有创新意识和基础科研能力。具体做法一是在课程教学中选用尝试国际一流原版教材,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学生参加科学研究训练,培养他们的科研兴趣和学术精神。二是在教学实践环节,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必须提供能够担当此责任的教师,除了在课堂上给学生讲解通信专业的基本知识外,更应该熟悉通信行业具体的设计工作流程,最好有相关的实践经验,这样就能和具体岗位和工作结合起来,培养应用型的人才。或者实施校内导师与校外工程师优势互补的“双导师”制度。校内导师负责学业指导和职业远景规划,培养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指导学生开展科研活动。校外工程师负责指导多阶段的见习、实习和教学研究、教学管理活动。

(5)打造先进的教学平台

打造教育理念先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效显著、工程应用特色更加鲜明的《通信原理》教学平台,在校内相关专业中起到引领示范作用。

面向信息化、国际化社会挑战,构建教育理念先进、教材体系完备、教学水平领先的《通信原理》课程平台,凸显工程应用特色,为培养具有学科底蕴、创新精神、应用专长的高素质、拔尖型的尖端通信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四、结束语

通信原理教学改革是一个,是一个长期、综合的过程,应该蕴涵在教育教学的整个进程中。在课程体系改革的进程中,加快国际化和信息化的步伐,使我们的教学跟上实际应用的步伐,不止拘泥与课本的教学,更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探寻新的理论与方法的同时,应用现代化和国际化的手段深入教学研究,才能得到更好的课程教学研究效果。

(作者单位:武汉工程大学电气信息学院)

参考文献:

[1]宋铁成.“通信原理”课程的教学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3,25(5):95-97.

篇10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20.098

[中图分类号]TP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20-0-02

教育现代化是一个面向未来的不断进步的过程,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指导思想。2016年是我国开展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第六年,要继续提升教育信息化基础支撑的能力和教育信息化服务于教学和管理的能力。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需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手段科学地对学生的各种信息进行统计和管理,因此开发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来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率成为必然。信息管理系统可以实现信息的规范管理、科学统计和快速查询等功能,从而减少日常管理的工作量。小学信息管理系统的使用能够实现无纸化办公和信息共享,节约了能源,实现了环保,提高了办公效率及小学教育管理的水平,更好地为学生和家长服务。同时通过互联网的媒体宣传和师生互动,提升小学的公众形象。

1 小学教育信息化现状

通过对国内外小学教育管理模式的研究,总结出经济发达的国家,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普遍较高。目前国内大多数城市的小学都有自己的校园网站,有些学校陆续建立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平台。一些经济条件好的小学教室中配有电子白板、计算机、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使教学更加生动形象,有些省市还应用了课后在线作业系统,提高了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了小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但是由于地区观念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别,我国小学教育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发展并不均衡。东部地区和国内发达城市信息化建设较快,而城乡之间、东中西部发展的质量和水平的差异仍然很大。

2 我国小学信息管理系统存在的问题

2.1 系统功能不够完善,只提供基本信息的查询和统计功能

大多数学校的网站也只有学校介绍、教师风采、学校新闻等内容。缺乏学校和学生家庭之间的互动,家长很难了解学生的在校情况。小学信息系统需要实现小学生档案信息管理,并能够通过数字化的评价系统,分析和统计小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健康、成长等状况。

2.2 系统的安全性能较低

由于小学生身份的特殊性,因此在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系统的安全性,保证信息数据安全,避免受到黑客攻击,以及篡改网页等行为。

3 小学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

信息管理系统(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IMS),IMS是一个由人、计算机等组成的能进行信息的收集、传递、储存、加工、维护和使用的系统。它全面使用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和数据库技术,具有数据处理、预测统计、计划、控制与辅助决策等功能,分为办公自动化系统、通信系统、交易处理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和执行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以及企业系统等类型。

小学信息管理系统需要具备功能齐全、价格低廉、维护简单和可扩展性强的特点。在Windows操作系统下,采用B/S模式进行开发,选择MyEclipse 2013集成开发工具编写代码,选择Tomcat 7服务器,使用Struts 2+Spring+Hibernate(SSH)框架进行系统开发,采用Java语言编写,增强了系统的可移植性。

3.1 总体设计

系统主要为小学生、教师和家长服务,系统分为前台登录和后台登录,前台为小学生和家长进入使用,后台为教师和管理员操作管理。教师和管理员需要采集小学生信息数据建立小学生个人信息档案,家长可以通过系统随时查看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情况、健康情况和课上表现等。设计的小学信息管理信息具有学生管理、班级管理、教师管理、课程管理、成绩管理、在线课堂、作业管理和留言答疑等基本功能。

3.2 详细设计

3.2.1 学生管理功能

学生管理功能主要是对小学生的基本信息进行添加、查询、修改与删除。数据库内容包括个人基本信息、体检信息、上课表现情况与考试成绩等。这些信息都要数字化地存储到计算机中,及时进行更新。小学生毕业后,可以将这些信息从数据库中导出进行存储,以备使用。

3.2.2 班级管理功能

国内小学大多分成六个年级,学校的规模和招生人数每年都有所不同。要求系统能动态实现班级的管理,包含对班级的添加、修改、删除和查询功能,除此之外,还要对班级人数进行动态的精确管理。

3.2.3 教师管理功能

教师按照岗位的不同可以划分为班主任、任课教师、医务人员和财务人员。教师的主体是班主任和其他任课教师,家长可以通过系统对教师信息进行查询,了解教师的个人基本情况和工作情况等,可以对教师进行科学有效的教学评价,有利于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班主任和任课教师除了可以录入学生信息之外还能够对学生进行管理,包括考勤管理、作业管理、成绩管理等。

医务人员对学生的体检信息和其他健康情况进行管理,小学生每年都要在学校进行体检,医务人员把学生的体检情况及时录入到系统中,方便家长及时准确地了解孩子的身体状况,以便出现问题及时解决。

财务人员对小学生进行收费管理,包含书本费、复印费、伙食费等,还可以打印报表和进行数据统计。很多小学生都在学校吃午餐,小学的财务部每月要收取饭费,由于小学生每月出勤天数不同,饭费也有所不同,系统应能根据小学生出勤情况自动计算出应缴饭费,使管理更加人性化。家长在交费时,能快速生成学生交费信息,为财务人员和家长节省时间,提高缴费效率。

3.2.4 课程管理功能

目前小学开设的课程有数学、语文、体育、美术、音乐和英语等。有些学校还对有兴趣和特长的学生增设一些课外特长课,如管乐、舞蹈、古筝、小提琴、足球和围棋等。系统除了能对课程进行管理之外还应该有精品课的视频文件和课外活动视频等资源供学生和家长浏览。

3.2.5 成绩管理功能

小学生在校学习六年,共十二个学期,每个学期都要学习多门课程,考试有平时的测验、月考、单项检测和期中期末考试等,教师要对学生学习成绩进行评定。除此之外,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学习成绩的梯队分布,系统要实现对学习成绩的统计功能,方便教师和家长对小学生学习成绩的了解和掌握。

3.2.6 在线课堂功能

小学生体质较弱,容易生病缺席,在线课堂功能可以帮助学生及时补上落下的课程。采用了一个辅助的教学软件实现在线课堂功能,为学生提供便捷的学习途径,为教师提供了多元的教学工具。在线课堂能够支持课堂实时视频、PPT文档演示、图片播放、电子白板、举手发言、文字沟通和桌面捕捉等强大功能,可以模拟真实的教学场景,师生之间可以进行实时互动。

3.2.7 作业管理功能

小学作业是检验小学课堂学习情况的一个基本标准。现在小学留作业主要采取给家长发送手机短信的方式。信息管理系统可以实现在线作业功能,教师收齐作业后可以对学生作业进行及时批改和全班错题统计,以便让家长随时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更正。

3.2.8 留言答疑功能

通过留言形式或者实时在线形式进行答疑,答疑信息由任课教师录入到答疑系统中。学生可以随时把疑问输入系统,其他同学也可以对答疑内容进行查阅。教师可以对答疑信息进行统计,生成统计图表,帮助教师直观地了解学生在各个阶段存在的问题,对问题存在较多的引起重视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提高成绩。

4 结 语

小学信息管理系统可以实现对小学生信息的集中管理、分散操作,具有检索迅速、查找方便、存储量大、保密性好与成本低等特点。这些优点能够极大地提高小学信息管理的效率,也是小学科学化、正规化管理以及与世界接轨的重要条件。

主要参考文献

篇11

随着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朝着专职性、特色性方向发展,会计专业的教育也更多地融入会计实务岗位中技能和素质的要求,高职教育的主管部门也更倾向于借助各类技能赛事对院校的教育水平进行横向联系和比较,为此,许多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逐步形成了基于会计工作过程的课证融合课程体系,凭借会计竞赛串联课证融合课程内容,以赛促训,以赛强技。基于课证赛融通背景下本文提出会计教学质量要素建设的命题,并通过对这一命题的研究,形成会计专业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评估体系的框架。同时,通过会计专业教学质量要素建设的研究,进一步完善会计专业教学质量的理论体系,使会计专业建设走向成熟、走向丰富,也为其他专业教学质量要素建设提供参考。

二、教学质量要素界定及评价要素矩阵建构

(一)教学质量要素界定。会计专业教学质量要素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对教学质量要素进行界定。运用系统方法将教学质量作为一个具有一定组织结构与功能的整体,从整体与部分之间,整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中综合地考察研究教学质量要素,从而达到整体上教学质量最佳。教学质量要素集合可以分为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条件、教学激励四个方面,其系统构架如图:

1.课程设置。课程就是有计划的系统的教学内容,是一系列教学科目的集合,课程设置的逻辑起点应是学生发展的需要,课程设置的知识模块应该是开放的“知识树”状态,课程设置的价值取向应坚持技术知识本位、能力本位和情感本位的有机统一。课程具体设置上既要整合会计工作岗位技能要求,也要满足会计技能竞赛对抗要旨,更要凸显会计职业认证的重点内容,使课程、证书、竞赛知识诉求贯穿整个会计专业的课程学习中。

2.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教学方式与手段的总称,是教授方法与学习方法的统一。单一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课证赛融合的需要,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方法的革新已经成为提升教学质量的必然选择,但是对传统教学方法不能全盘否定,要选择继承。探究式教学、行为引导法、启发式教学和角色扮演法教学在实施教学方式过程中可以运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运用多媒体和CAI等现代教学手段,从而把文字、声音、图形和动画等合理组合起来进行教学。这样使整个教学过程生动活泼、逻辑清晰、表达流畅,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习积极性。

3.教学条件。在课证赛融合背景下,会计专业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更加切合实际,对学生业务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更加突出,基于此,高职院校应不断提升与改善教学条件,不断优化教室与实训室及相关配套设施,会计学习场景与会计工作场景、技能比赛场景有机融合,大力发展会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项目课程,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4.教学激励。教学激励关乎师生人性的基本要求,对于更新教学观念、提升教学质量、实现教育创新具有重要意义。高职院校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优势,有效的激励机制将成为重要手段,教学激励主要是通过一定的奖励和惩罚制度使得被激励者向着共同愿景奋进,也是不断提升教学的内在动力以实现高职院校的发展目标。当前,很多院校更加注重的是正激励,即奖励,而对负激励关注的并不多。

(二)教学质量评价要素矩阵建构。现实中,教学质量涉及到的因素众多,设置评价的层次也难以界定,因此运用层次分析方法建立层次综合模型对其进行评价是比较合适的。教学质量要素是从教学过程中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界定的,引用会计学的专业术语,用F表示,包括课程设置F1,教学方法F2,教学条件F3,教学激励F4,将其分解细化确定为科目,建立指标科目体系如下:

F=(F1,F2,F3,F4)

F1=(f11,f12,f13);F2=(f21,f22,f23);

F3=(f31,f32,f33);F4=(f41,f42,f43)。

此处,我们是借助层次分析模型的理念,在明确会计教学质量要素的范围基础上,确定教学质量评价主体,对评价主体与教学质量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层次分析,梳理出目标层、评价层、指标层,为了使评价结果符合实际,采用层次分析方法对学生、同行、领导、教师四部分主体进行教学质量要素权重成对比较,按照重要程度分别给出相应的成对比较矩阵,对该成对比较矩阵计算最大特征值及其特征向量,这里我们不再做深入探讨。

三、教学质量要素关联性分析

运用系统方法来建立会计教学质量保障机制就是分析其基本的构成要素,运用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关系和它们之间的发展规律来建立一个具有组织结构与有机功能的整体。因此,强化会计教学质量因素建立的本质就是完善会计教学质量保障机制。教学质量的内涵就是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条件、教学激励的集合。

在课证赛融合背景下,课程设置注重课程、证书、竞赛三要件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构建复合性知识体系。课程设置推动了教学方法的转变。转变教学方法首先要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科学、具体的分析,哪些值得肯定和继承;哪些需要根据技能大赛背景的课程设置、教学条件加以改变,哪些需要进一步完善。教学条件是教学方法改变与完善的基础。会计专业教学条件建设上强调工作现场环境与教学环境并重,加强会计工作现场环境对教学环境的渗透:专用设备与通用设备并重,校内实训基地与校外实训基地并重。同时,科学的教学评价与教学激励体现了高校以培养人才,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的价值观,它以制度的形式不仅使教师和学生的行为在高校所允许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而且使教师和学生认可并努力实现这种价值。

四、课证赛融合背景下会计专业教学质量要素建设的路径分析

利用学校会计及相关专业已有的人力、物力资源,突破现有的专业界限,构建了从知识储备――知识转化――知识应用创新的会计人才培养的课程教学质量要素及教学水平评价体系,会计及相关专业的学生通过这样的多学科交叉的教学要素的训练,丰富基础知识,拓宽知识面,提高了动手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开发创新能力,增强了学生的整体素质。

(一)依托课证赛融合加速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优化建设。技能大赛作为我国会计职业教育的一项重大制度设计与创新,是各职业院校展示其教学成果的重要形式。通过参加技能大赛,把多年来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逐步探索出的“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经验加以制度化和规范化。依托技能大赛探索与实践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加速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优化建设,不断强化学生会计岗位技能的培养,逐步提高综合职业素质。在后续的教学改革中,不断结合市场需求及行业发展调整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将岗位能力培养、素质教育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将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体现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优化可以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学习领域课程设计与开发方法。用工作任务来描述和模拟实际的工作岗位,会计职业分析和会计工作过程分析采用BAG分析法,主要由校外实践专家(头脑风暴法)、课程专家和专业教师组成课程(教材)开发小组,对传统教材及课程体系进行序化和重构,按照实际会计工作过程和会计信息处理程序,构建相应的学习情境。

(二)导入实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方法和手段是提升会计专业教学质量的核心要素,对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着极大的影响。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更多是通过考勤制度来约束学生,学生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应付考试。先进实用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学习志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是要批判继承传统教学方法与手段,而并不是非此即彼。传统与现代教学模式不是取代与被取代的关系,而是相互补充、相辅相成。不管是哪种模式的运用,必须要对不同模式的优点与局限性有充分的了解,在对具体课程进行详细的理解与把握的基础上恰当运用所掌握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才是正确的做法,而不是为了模式而模式,生硬地横加应用。

篇12

艺术设计教育问题的解决之道在于,以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人才的培养为基点,与社会政策、产业链对接,建立与科研院所的合作,打通“五位一体”上下游的合作渠道,以期全面构建融合学科要求和现实需求的专业教学平台,从而切实提高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以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为主体,教学平台的建立也需要依托于多个环节的相互作用,才能达到一个有机的发展。其中具体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为艺术设计的教学与实践环节,要以相关学科技术前沿、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为导向,以产业经济发展的核心共性问题为导向,并融合科研院所的研究优势,融合社会创新应用的具体要求,通过“两导向、两融合”的教学平台建立强化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宽阔的认知能力和协同合作能力,并将高校转化为协同合作的窗口。

此外,构建科学有效的教学管理体系,持续创新的科研组织模式以及优化以学科交叉融合为导向的学科建设与资源配置方式,也能进一步完善协同创新体系下的教学平台。

1 传统“产学研”合作下的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模式的主要特点

(1)“产学研”合作下的艺术设计专业教育能促进高校与社会的协同合作。产学研合作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产学研合作模式的更大意义是打通了高校与社会的合作平台,让科研成果能更快速地转化为生产力,并在此过程中能充分调配各种资源因素。长期以来,高校致力于科学研究、方法探索、数据积累等,而这些原始创新的结果没有合适的渠道全部及时转化为生产力,而产业界又迫切需要原始创新的力量来推动产业发展和技术改造,艺术设计专业的最大特点就是创新,通过产学研的协同合作,可以满足相关产业的原始创新要求,取得一定的社会及经济效益。

(2)“产学研”合作下的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艺术设计教育的权重则在于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这是艺术设计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关键所在,产学研的协同合作能充分调动高校以及社会平台在人才培养上的各项资源优势,高校能解决理论、方法层面的问题,而社会平台为人才培养孕育了一块更好的实践土壤。创新能力的培养更重要是要在实践的过程中,将理论、方法结合实际需求快速转化为生产力,产学研的合作教育模式较好地打通了从理论到实践的“教学链”,由此也有利于高校教育制度的改变。

2 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主要矛盾

(1)艺术设计的专业实践无法真正达到协调社会生产关系的重要作用。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性在于通过社会平台,充分调动社会各项资源、利用技术方式,最终以产品、服务、体验的多种载体形式来满足社会的多元需求,因此在这样的过程中,来协调相应层面的社会生产关系。而当今社会中,资源的消耗、技术的研发应用都不一定是以规划的设计蓝图为先导,由于各方利益的着眼点不同,引发了生产关系中的诸多问题,现代生产的大投入与社会需求量之间的不平衡,使得能源、材料以及生产力造成了极大的浪费。

(2)学生无法有效达到社会对相应人才的专业能力要求。高等教育最终目的是人的需求的满足和市场发展,因此可以说设计的本源是在设计和引领人们的生活方式。一个常规的设计流程是从问题的发现和提出开始的,要善于用观察的眼光去捕捉到生活或者现有设计中的问题;其次,用合理的设计方法、流程去分析问题的成因以及提出问题的相应解决渠道;最后,综合考虑市场需求、人群定位,从众多可解决问题的渠道中寻找相对合理的答案。从社会层面而言,用人单位都是希望艺术设计的应用型人才能善于捕捉问题,并能有效提出解决问题之道,并通过设计的各种变现手法对结果予以呈现,教学方法的差异化以及教学资源的不平等化造成了高校人才无法有效满足社会各种层面的专业能力要求的局面。

3 “政产学研用”背景下实现协同创新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渠道

(1)上层的政府引导、政策推动,建立协同创新的激励机制。“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实现真正意义上协同创新,唯有在源头上有积极的引导与激励,在今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中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指导方针,并指出“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培育和催生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的必然选择;是扩大就业、实现富民之道的根本举措;是激发全社会创新潜能和创业活力的有效途径。”由此,可以看出,从国家、政策层面而言,政府的有力扶持以及在政策上的积极引导能为真正意义上的协同创新带来更好的孕育土壤,因此,在协同合作的过程中要关注政策导向,紧跟政策步伐。

(2)中层的产业与教育界融合、高校与研究机构的合作,建立有效的成果转化机制。艺术设计学科体系中,专业的实践性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实践过程中能锻炼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并能促进从理论到实践成果的快速转化。在政产学研用的中层因素中,要综合考虑到产业与教育界、教育界与研究机构以及产业届与研究机构的多方合作关系,将协同合作的方式真正融入高等教育的培养方案之中,寻找人才培养计划与政产学研用二者结合的切入点,加大教学改革力度,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而我校在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上正进行着积极的探索,在修改与制定2015级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的培养方案时,结合社会装备制造业的人才能力要求,旨在培养能在相关专业设计机构、科研单位、特别是在装备制造行业从事产品创新设计、研究、教育和管理工作的复合型工业设计专门人才。此外,在政产学研用的协同合作中,不仅要考虑到教育界与研究结构的合作,更应该充分促进高校相互之间的协同,由于高等院校的平台不同,造成了各校的教学资源分配的不均等现象,加强高校间的协同合作,一方面有利于高校相互之间的社会资源共享,另一方面有利于科研成果的快速转化。我校在研究生的高层次人才培养过程中,在此方面也有积极的探索,通过校内与管理学院的协同合作,联合培养艺术管理专业硕士,此外还与武汉其他兄弟院校联合培养设计艺术学的专业硕士,充分利用到不同学科间以及不同学校间实践平台的优秀资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