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0 15:02:3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统计学研究背景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1-0062-02
一、前言
2014年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而地方高校特别是新升格的地方本科院校与办学历史悠久、专业发展成熟、服务对象稳定、社会普遍认同的成熟大学相比,必须错位发展,找准自己成长的特殊领域;与高职院校培养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技能型人才的定位相比,必须凸显优势、差别竞争。本文结合河池学院应用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开放合作、学教互选、注重应用、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旨在通过对课程体系结构、教学模式及内容、师资队伍建设、实习实训等环节的改革创新,提高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适应度,提高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效果的达成度,建立起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接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应用型统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区域经济建设急需的应用统计专业创新人才,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二、地方高校转型对应用统计学专业的挑战
河池学院2008年开始招收统计学专业本科生,现已输送4届统计学毕业生。从2015年开始,河池学院把统计学专业分为应用统计学和经济统计学两个专业进行招生。经过几年的建设发展,统计学专业还面临不少的困难和问题。
1.理论课与实践课的矛盾。地方高校统计学专业开设时间较短,课程设置中对学生专业背景的考虑缺乏经念;学生学习基础薄弱,对统计理论很难理解;应用统计专业是在统计学专业的基础上招生,数理方面的理论性课程所占的比重比较大,实践课时还比较少,特别是专业性应用性强的实践课时还明显不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还不能很好理解课程学习与实际应用之间联系,使得学生在学习中具有应付考试的思想,没能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不能很好的自主学习。缺乏实现应用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
2.“重理论知识传授,轻实践能力培养”的课堂教学倾向依然存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传授专业理论知识,不重视对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一般能力的培养,从而导致大部分学生不能熟练地运用统计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不能很好地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说明。
3.师资队伍的发展瓶颈问题。作为新升格的地方本科院校,新办的应用统计专业在师资队伍方面,具有博士学历、教授职称的人数少,教师的学历职称还有待提高;“双师”型教师人数少,具有实际经验的教师还不能满足教学需求;“双导师”制还没有完全落实,聘请兼职教师少,安排兼职教师给学生授课还没有真正实施。面对产学研融合的发展趋势,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不仅存在思想观念问题,而且也有能力欠缺问题。
4.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手段模糊。人才培养过程以学校为主,主要以课堂授课的模式来实现,理论教学比重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方式单一,缺乏行业、企业支持实践环节并提供生产岗位,产教融合度少。
三、转型背景下应用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地方本科高校的主要任务是为地方区域经济服务,以地方需求为导向,培养具有相关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直接为生产、生活、工作服务的应用型人才。应用型创新人才必须适应用人单位需要,能够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
我校的应用统计学专业方向,主要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首先素养,具有良好的统计学背景,系统掌握数据采集、处理、分析和开发的知识与技能,具备熟练应用计算机处理和分析数据的能力,能够在国家机关、党群团体、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及科研教学部门从事统计调查咨询、数据分析、决策支持和信息管理的高层次、应用型应用统计专门人才。为实现我校应用统计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坚持“开放合作、学教互选、注重应用、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四、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措施
要实现人才培养目标需要处理好四个关系:一是应用统计学专业学科的完整性与知识的应用性的关系;二是构建实践教学模式与应用能力培养的关系;三是教师个人发展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关系;四是课堂理论教学与生产应用实践的关系。
1.完善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要实现应用统计学专业的教育教学过程与行业企业的深度对接,融教育教学、生产劳动、素质陶冶、技能提升、科技研发、经营管理和社会服务于一体,形成产教良性互动的“双赢”局面,必须构建合理而科学的专业课程体系,注重专业的发展性,建立市场对人才需求的监测预报制度,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及办学资源配置,适时地调整专业建设方向,建立灵活而突出应用的人才培养机制。要根据自身的教学目标主动地优化课程结构,使专业技能课程有其专业基础课的支撑体系,避免出现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技能课程的脱节、颠倒和缺失现象。无论是课程体系改革,还是课程结构优化,必须引进行业企业专家参与,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建立起产业技术进步驱动课程改革机制,推动教学内容改革,按照科技发展水平和职业资格标准设计课程结构和内容。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应用过程对接,打破传统学科体系的束缚,按照生产工作逻辑重新编排设计课程序列,同步深化文化、技术和技能学习与训练。
2.改革实践教学,培养应用能力。在转型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要提高应用统计学专业学生的应用能力,必须加大实践教学的改革力度,改变传统的考核模式,在专业建设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构建了以“统计从业资格证书培训、年度论文报告、课程实习见习、毕业实习”为主线的实践教学模式。校内实践教学要结合行业、企业实际在实验室进行,并邀请校外行业专家参与实践教学环节。校外实践要在行业、企业专家的指导下到实习基地开展。同时,对学生的成绩考核要改变传统的以考试分数为指标的模式,要结合教学过程学生的实践能力来评定学生综合成绩,努力提升学生在校期间的实践技能及创新精神。
3.提高“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做引导者、传播者,在转型背景下,统计学专业老师更应该是复合型的高级人才,除了要具备扎实的数理统计知识,还要精通计算机和各种统计软件,并且还必须具备通识与统计学应用领域有关的其他各种知识背景。我校已采取“双师型政策”,鼓励教师积极考取各领域资格证书。鼓励教师到相关行业企业挂职进修,参加技术培训、工程实践等活动,提升自身应用水平。我校统计学专业教师队伍中,具有行业背景少,数量缺乏,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需提高。所以急需加强统计学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要选派青年教师到行业、企业进修锻炼,提高统计工作实践能力,树立创新意识和创新观念;吸引有能力、经验丰富的统计学老师来校任教;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参与教学,举办学术活动、技术交流,指导毕业设计等,实施“开放合作,产教融合”的培养措施,以优化统计学专业的资源配置,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目标。
4.拓宽学生的实习和实训基地。为了提高应用统计学专业学生应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校应该在原有统计学专业实习和实训基地的基础上,积极拓宽新的实习和培训基地,拓展校外实践空间,寻求与学校周边政府、企业合作,建设稳固而利益一致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学生通过参加社会生产实践,为社会经济和企业发展服务,从实践中汲取营养,反补教学,巩固所取得的实践成果,使教有所得,学有所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有助于未来的就业中很快地出色地完成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校企合作是高校教育教学与社会经济合作的具体化形式,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是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切入点。地方高校要以协同创新为引领,就地取材,积极拓宽学生的实习和实训基地,与政府、企业建设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坚定走应用型发展道路。
五、结束语
地方高校普遍存在专业培养经验不足,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所处地域经济发展滞后,就业创业渠道狭窄等问题。本文从地方本科高校实际及社会对本科毕业生的素质要求出发,提出了“开放合作、学教互选、注重应用、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点培养措施,仅供学者们商榷。培养优秀的、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统计学专业人才,需要高校与政府、企业建立利益相关的管理机制。坚持产、学、研的有效结合,切实推进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健康发展,必将推动我校应用统计学专业的快速成长。
参考文献:
[1]谭希丽,杨月婷,战英杰,李晶.地方综合性大学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高教视野.
[2]陈树良.统计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132-134.
[3]李壮壮,孙善辉.新设应用型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2):206-207.
[4]黄杰华,吴啸天.高校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与探索――统计学院为例[J].科技广场,2013,(4):144-147.
普通话机测是指借助国家普通话水平智能测试系统,应试考生在计算机前完成测试,计算机可以自动检测应试考生存在的语音错误和缺陷。对考生测试语音进行智能评测,对“单音节字词”“多音节词语”“朗读短文”这三个有文字凭借的题自动评分,成绩当场评出。而“命题说话”项则由各省普通话测试站分配给本省测试员,由测试员通过网络对照录音评定成绩。为了保证“命题说话”项成绩的公正性,由两个测试员同时为一名考生评定成绩。
一、分析普通话机测的优势和劣势
(一)普通话机测方式的优势
机测背景下,测试考场既可以组织大规模的整场考试,也可以分散考试,考生随到随考。前三题的评测由计算机完成,只需要少数测试员对第四题“命题说话”进行评测,大幅度地降低了测试成本,提高了测试效率。在人工测试环境下,各测试站对测试过程难以实现全程监控。机测则可以使测试过程公开化、规范化,保证了测试程序的科学化和测评成绩的客观性、公正性。测试员通过网络听“命题说话”项的录音给出评定成绩,可以避免因人为因素导致测评分数失真;人工测试情况下因工作量大,测试员需要长时间听录音打分,听音打分是一个需要集中注意力的细致工作,工作时间过长会使测试员的注意力下降,影响测试评分的准确性。另外,在人工测试时,因为本地测试员对“本地普通话”不敏感,听不出一些语音、语调方面的问题。机测可以有效地减少以上现象,提高测试的准确度。
(二)普通话机测的劣势
在机测中,人机对话的录音方式及测评分离,使得测试缺少人性化,不能完全准确地反映出考生的语音面貌。机测仍然保留了人工测试的部分,这种测评安排有其必要性和科学性,但同时也会保留了人工测试存在的问题。由于应试考生的功利性,会产生“考证心态”。只要能拿到普通话相应等级的证书即可。通过普通话训练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能用标准的普通话进行交际则被置之度外。机测的方式虽然给学生比较大的自由度,但也带来了一些弊端。没有了一对一测试员的监控,考生在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里,有些人就会想方设法作弊,让一部分学生觉得可以投机取巧,导致不重视普通话训练课程、不认真准备考试的情况出现。
二、机测背景下如何做好普通话教学和培训
(一)保证普通话的课程地位
普通话采用机测后,普通话教学与培训不仅不能放松,而且应该加强和改进。一定要从提高现代人语言文明素养和就业能力的高度,充分认识提高学生普通话水平的重要性,在课程设置上保证普通话的地位,在学时设置上要充分考虑出学生学、练的时间。为提高教学效果,尽量为普通话教学配置多媒体教室,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教学媒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方法改革
1.积极引导,消除心理障碍
普通话教学一般安排在大学的第一学年进行,来自各方言区的学生进入一个说普通话的新环境,突然要变家乡话为普通话势必面临各种心理障碍。有些来自农村的学生从来没说过普通话,让其在大庭广众之下说普通话,常常感到别扭、不自然,不敢坦然面对自己的发音缺陷。对此情况,教师应当耐心指导,热情鼓励,积极肯定,使学生放下包袱,建立学习普通话的信心。其次,因为已经过了学习语言的最佳年龄,许多学生不愿再开口学说普通话;部分学生本身语音条件很好,但缺乏公开说普通话的勇气,为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树立自信心,加强和学生的感情沟通,消除学生的思想顾虑,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强化口语训练,注重语感培养
学生在第一、二题的字词测试中都能做到发音准确、字正腔圆,但到朗读短文以及命题说话时,发音吐字就显得生硬、不自然,方言方音不时流露出来。这反映了学生没有将课堂的正音练习融入具体的口语表达中,缺乏对普通话语感的综合把握。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强化口语训练,重视语感实践锻炼,在学习普通话的过程中,除了系统的语音知识学习外,还必须多听多读多说,加强训练。
3.因材施教,实行分层次教学
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他们的普通话水平也不尽相同,教师在以系、班级为单位的授课过程中,一般只能够兼顾到语音语貌中等偏下的同学,这会导致一小部分普通话程度较高的同学觉得没有学习兴趣。结果是水平高的不屑于学,水平差的同学虽然认真学习,但不愿意在大家面前训练普通话,不利于普通话的教学和培训。因此,根据不同的方言区开设不同班级,或根据不同语音语貌的同学,实行分层次教学,可以提高教学效果。
4.加强普通话思维训练
语言既是人际交往的工具,也是思维的工具。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必须加强学生普通话思维的训练。首先要训练学生普通话信息而非方言信息的这种自我控制能力。而这种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是要靠日积月累,不可能仅用课堂上读几篇短文、讲述话题就能得到解决。只有做到在不同的场合方言思维与普通话思维的自由转换,才能真正掌握普通话的精髓。教师要教导学生在日常交往中尽量运用普通话,让学生在日常训练中逐渐形成普通话思维。
1.拟接收调剂专业: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高电压与绝缘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输电工程(自设专业)。
2.调剂要求:所有申请调剂考生的初试成绩必须达到“2016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考生进入复试的初试成绩基本要求”,且符合国家教育部关于2016年研究生调剂的各项政策。
3.预报名:在国家分数线尚未下达之前,我校接收调剂生预报名,考生可登录中国电科院官网(epri.sgcc.com.cn)人力资源模块下载填报《2016年中国电科院研究生调剂申请表》,同时可自愿提交个人简历,格式不限。并将电子版以邮件方式发送至研招办信箱:[email protected],进行预登记。
4.正式报名:待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考生进入复试的初试成绩基本要求公布后,请有调剂意愿的考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登陆“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yz.chsi.com.cn/)调剂系统,按要求填写相关调剂信息及申请。经审查合格后,我院将向符合条件的考生发出复试通知。
单位代码:82302
网 址:epri.sgcc.com.cn
[中图分类号] G64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7) 03-0078-02
应用统计学是一个宽口径、融合型专业,主要是数理统计理论与方法在金融、经济、信息等领域的应用,用统计方法解决相关领域中的实际问题,学习内容涉及数理统计、金融统计、信息技术三大知识板块。在此新形势下,在高等教育中探讨专业课程体系结构与课程设置间的内在联系,在教学实践中具有相当重要的指导意义[1-3]。
经过先后对中央财经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南京财经大学等多所兄弟高校进行调研,以及与我校有合作教育关系的美国奥本大学的交流和网上查阅资料,获得了上述国内外知名大学对于统计学专业培养方案设置的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各高校统计学专业培养方案基本情况表
一 培养目标的分析
在此背景下,我校在统计学专业培养方案改革中提出了“以就业为导向的应用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其核心思想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
1 具备扎实的数学基础和数据获取能力:具有扎实的数学基础,接受严格的逻辑思维训练,能够将数学和统计学知识运用于经济、金融学和信息技术,并能解决社会经济、信息领域中的复杂问题;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目标信息的基本方法;了解经济、金融、信息等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具有设计调查问卷、采集数据和预处理数据的基本能力。
2 能够熟练使用现代工具并进行统计计算:能熟练使用计算机常用语言(如R语言)及一些数学软件特别是统计软件的使用(如SPSS或SAS),具有一定的软件设计和软件开发能力,能够综合运用统计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二 课程设置之比较分析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与奥本大学统计学专业课程设置如表2所示。从下表中可以看出,两校的课程设置存在以下特点。
1 两校课程设置范围及内容基本相当,但我校本科统计学专业要求的总学分大大超过美国奥本大学要求的学分数,课程数量也相对较多。
2 在数学等基础课设置方面,我校及国内几所高校的统计学专业从大学一年级起开设数学分析、高等代数与解析几何等课程,奥本大学开设的是微积分课程,到大学二年级才开始应用线性代数课程,说明奥本大学在数学类基础课程的难度上较我校低。另外奥本大学没有开设物理课程,我校开设了4 学分的大学物理,说明我校比较注重理科基础素质的培养。
3 奥本大学更为非常重视人文学科对于统计学专业学生的重要性,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开设了12学分的人文社会等课程。美国奥本大学开设了20学分,而且奥本大学人文社会艺术等课程占总学分的比例要远远超过北京信息科技大W。此外,奥本大学选修课的范围非常广泛,而这12学分的人文学科在我校属于必修课,受学校整体影响可选范围较小。
4 我校的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总学分要求远远超过奥本大学。我校的专业课无论从课程设置数量上还是总学分数上都要超过美国的这所知名高校,究其原因是美国大学最后一年根据自己的专业方向,可以选择导师的科研项目进行研究,并提交研究报告,或者在导师指导下选择两三个专业方向的相关课程,而在我国大部分高校为加强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训,专业课设置较多。近来我校也在独立实践环节增加了课时,如统计计算、实验设计、抽样调查、金融数学等课程,均配备了1~2学分的独立实践环节,以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表2 两校课程设置之比较
上表中带有“#”的课程均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统计系专业选修课程,综上分析,与奥本大学统计学专业课程设置相比,我校总课时数量、必修课学分总数等都相对较多,其中多门课程,如回归分析、统计计算、时间序列分析等课程也具有独立实践环节,但是在选修课这一层面,学生自主选择的范围要大大低于美国奥本大学。2007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要求“各高校通过降低必修课比例、加大选修课比例、减少课堂讲授时数等,赋予大学生更多学习自。同时提高实践课学分的比重”。这一文件以及对奥本大学培养方案的调查,对于我校的课程设置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三 我校应用统计学专业之努力方向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看到,我校在统计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上并不逊于国外这所知名高校,但在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提高方面,我们还需更加努力。
1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乃至我国的大学生课程设置中,有16学分为大学英语,且需要在英语四六级考试上花费大量时间,则大大缩短了学生可自主分配的学习时间,而奥本大学可将学时分配至其他人文社科课程,如历史、文学、艺术等,引导学生从社会科学方面提高自身素质和文化底蕴。
2 目前北京信息科技大学青年教师占有很大比例,应进一步加大对青年教师培养与培训的工作力度。例如我校开设文本数据分析与推荐系统、R语言等课程,是符合当前大数据产业蓬勃发展的背景,青年教师亦应与时俱进,不断接触科技与社会前沿,加强与其它高等学校教师交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水平,从而促进本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
3 在专业教学计划中应更加突出并优化实践教学方案,制订出实验教学大纲,进一步大力加强实验、实习、实践等教学环节,特别要加强和规范毕业设计和各种实习工作,以保证应用型人才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