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的小知识范文

时间:2023-09-10 15:02:4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心理健康的小知识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心理健康的小知识

篇1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9-0038-01

随着高职的不断扩招,学生的生源情况更为复杂,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预防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增强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显得尤其重要。

一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不强的原因分析

1.师资力量薄弱

高职院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人员较少,很多心理健康教育角色都是由德育教师或思想政治教师担任的,高职心理健康教师的专业化程度较低是导致高职健康心理教学实效性不强的重要原因。这些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没有全面系统的了解,更没有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服务的专业素养,从而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发展。

2.心理健康教学的随意性较强

在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出现了随意性较强的现象,主要表现在:(1)课程教学时间安排的随意性大,有的学校安排在一年级的上学期,有的安排在下学期,有的安排在二年级或三年级。(2)必修课和选修课的随意安排。有的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安排为必修课,有的安排为选修课,一切都是按照学校的意愿、随意安排的。(3)教学内选择的随意性强,在进行心理健康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般都是根据自己的兴趣观点,随意选择教学内容与教材,教学随意性强影响了高职心理健康教学效率的提升。

3.教学方式落后

虽然在高职院校大部分都设有多媒体教室,但多媒体教室的数量有限,难以满足心理健康教学的现实需要。在教学中,依然是靠教室单方面进行知识传播的方式进行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参与活动的机会更少,学生对心理健康教学没有更多的体验,教学效果不理想。

二 提高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实践探索

1.科学安排并保证教学时间

在进行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时,要想有效地提高教学实效性,就必须科学地安排教学时间。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时间要有充足的保证,学校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并安排足够的时间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不断地体验、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学习中去,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质量。同时,教师要能够科学地安排教学的时间,能够把心理健康课教学集中在大一上学期,使学生一入学就能接触到心理健康教育这门学科,从而引导学生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学习活动,能够有效地进行心理健康学习。

2.精选教学内容

对于高职学生而言,进行心理健康学习的时间很有限,因而需要精选教学内容,另外,精选教学内容也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举措,如果学生对教学内容不感兴趣,就很难真正学好。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现实需要,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心理健康概述。使学生认识到心理健康学习的重要性,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了解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认识到维护心理健康的必要性和途径。(2)积极心理教育。让学生可以正确地认识自我以及所处的环境,可以增强自己的自信心,并建立起应用的危机意识。(3)健康情绪教育。让学生了解情绪的发生机制,了解情绪对健康的重要影响,掌握情绪调节的方法,这对学生的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具有积极的作用。(4)交际心理教育。使学生认识到人际交往的重要性,掌握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技巧,对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5)恋爱心理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大学生恋爱的特点及利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学会处理自己的情感问题,这对青春期的学生而言是极为重要的。(6)挫折应对教育。在高职学生中有很多人的心理素质不高,往往会产生自我放弃的念头,学生的消极心态较重,因此,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使学生能够认真分析自己所遇到的挫折,正确认识挫折,积极应对挫折,对提升学生的抗挫能力具有很大作用。

3.改进教学方式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要积极地改进传统“一言堂”的教学方式,通过创新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够通过学习得到有效的发展。如在教学中,教师可成立班级心理健康兴趣小组,并引导学生参与进去;可以延伸课堂教学,教师可为学生布置一些课外作业,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解决问题;可开展一些心理咨询服务,指导学生通过个体体验的方式减轻心理矛盾和压力;还可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竞赛活动、开展心理健康话题讨论活动等。

总之,在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着教学实效性的提升,教师要认真研究存在的问题,并通过积极的策略解决问题,在实践中总结有效的方式方法,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学的实效性,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篇2

【中图分类号】 R 395.6 G 443 G 4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07-0802-03

Impact of Occupational Burnout and Mental Health o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and Mental Health of Their Students/ZHU Shu, DONG Li-ping, DU Rui-hong, et al. Medical Department of Northchina University, Jilin(132013), Jilin Province,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teachers' occupational burnout and mental health on mental health of their students in the schools in Jilin area, and to provide evidence for th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Methods First, questionnaires about teacher's occupational burnout and symptom checklist 90 (SCL-90) were conducted among 1 192 teachers in 19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Jilin area. Totally 81 Teachers whose occupational burnout and mental health were lower than the norm level and 64 higher than the norm were sampled randomly, and then 3 346 students charged by twogroups of teachers in the classes of 16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among the schools were investigated and analyzed with mental health test (MHT). Results Mental health of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was better than the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The class-master's occupational burnout and mental health were at a low level, which led boy's loneliness, girls's phobia, pupils' learning anxiety and phobia, middle school students' personal anxiety and phobia. Statistical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found between them. Conclusion Teacher's occupational burnout and mental health has influence on secondary and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Key words】 Occupations; Fatigue; Mental health; Comparative study; Student health services

教师的职业枯竭和心理健康水平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一直受到关注[1]。为针对性开展学生及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可靠的依据,并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笔者于2009年对吉林地区19所中小学校的教师和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职业枯竭问卷和90项症状自评量表,对吉林地区19所中小学校共1 192名教师进行调查,检测出存在职业枯竭和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常模的班主任81人,随机抽取32人;无职业枯竭和心理健康水平高于全国常模的班主任64人,随机抽取30人;然后对62名班主任所教班级的3 346名学生,采用中小学用学生《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量表》进行问卷调查。得到有效问卷2 982份,有效率为89.12%。其中男生1 554名,女生1 428名;小学生1 396名,中学生1 586名。存在职业枯竭和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常模的32名班主任所教的小学生761名,中学生515名;无职业枯竭和心理健康水平高于全国常模的30名班主任所教的小学生635名,中学生1 071名。

1.2 方法

1.2.1 中小学教师职业枯竭量表和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 采用王芳、许燕提供的中国中小学教师职业枯竭量表[1],分别筛选出无职业枯竭和存在职业枯竭的班主任。并采用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2],分别筛选出心理健康水平高于全国常模和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常模的班主任。然后在19所中小学校进行随机抽样。

1.2.2 心理健康诊断测验 采用中小学生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进行测量。《心理健康诊断测验》是我国心理学工作者根据日本铃木清等人编制的《不安倾向诊断测验》修订而成的,可用于综合检测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该量表有8个内容量表和1个效度量表(即测谎量表)。8个内容量表分别是:学习焦虑(A)、对人焦虑(B)、孤独倾向(C)、自责倾向(D)、过敏倾向(E)、身体症状(F)、恐怖倾向(G)、冲动倾向(H)。内容量表总分反应个体心理健康总体水平。同时各分量表统计结果,可诊断个体在某一方面的心理问题倾向与严重程度,得分越高,心理健康状况越差[3]。

1.3 数据收集与整理 应用Foxpro程序建库录入数据、筛选数据;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总体水平 表1结果显示,心理健康者2 676人,占有效问卷的89.74%。其中中学生1 460人,占92.06%;小学生1 216人,占87.11%。男生1 394人,占89.70%;女生1 282人,占89.78%。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明显高于小学生(χ2=19.752,P

2.2 教师职业枯竭和心理健康水平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2.2.1 不同性别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表2结果显示,小学班主任有职业枯竭和心理健康水平低,可使男生的孤独倾向和女生的恐怖倾向有统计学意义(P

2.2.2 不同性别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表3结果显示,中学班主任有职业枯竭和心理健康水平低,可使男生的孤独倾向和女生的对人焦虑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2.2.3 不同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表4结果显示,班主任有职业枯竭和心理健康水平低,可使小学生的学习焦虑、孤独倾向和恐怖倾向有统计学意义,中学生的对人焦虑和孤独倾向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3.1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现况 在所调查的中小学生中有心理健康的占89.74%,有心理问题的占8.92%,有心理障碍的占1.34%。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高于小学生。叶苑[4]的研究显示,城市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正常的有82.7%,有心理问题倾向的有14.8%,心理问题较严重的有2.5%。说明吉林地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

3.2 教师职业枯竭和心理健康水平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教师有无职业枯竭和心理健康水平高低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一直受到关注。研究结果表明,吉林地区教师有职业枯竭和心理健康水平低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小学班主任有职业枯竭和心理健康水平低,可使男生的孤独倾向和女生的恐怖倾向有统计学意义。中学班主任有职业枯竭和心理健康水平低,可使男生的孤独倾向和女生的对人焦虑有统计学意义。中小学班主任有职业枯竭及心理健康水平低,对男生的孤独倾向有影响,说明班主任的不良情绪情感、认知、行为导致男生孤独、抑郁,人际关系不良,表现为退缩、自我评价较低、受同伴欢迎的程度较低。小学女生的恐怖倾向较明显,说明班主任的不良情绪情感、认知、行为使本来就胆小的女生更害怕教师,进一步泛化害怕所有的“权威”,导致恐惧心理,控制点不适宜,表现为退缩、问题行为、面对困难无法应对。而中学女生的对人焦虑明显,说明女生人际交往障碍,表现为退缩、怯懦、依赖性强、自卑感强,在他人面前常感不安、焦虑、不善表达,在人际关系上容易产生焦虑。

班主任有职业枯竭和心理健康水平低,可使小学生的学习焦虑、孤独倾向和恐怖倾向有统计学意义,中学生的对人焦虑和孤独倾向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小学班主任的不良情绪情感、认知、行为使小学生易产生情感障碍,学习中遇到困难不敢向教师请教,也不知如何处理此类问题,导致学习焦虑;教师情感枯竭,可使学生产生恐惧心理,导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减少,进一步影响到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使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产生退缩,表现为孤独、自我封闭。另外,由于吉林地区小学班主任的带班时间长,一般是3~6 a,这使教师与学生相处的时间较长,而小学又是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因此班主任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较大。而中学班主任的不良情绪情感、认知、行为对学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人际关系方面,中学阶段恰是学生的青春期,此时的自我意识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心理是否健康往往在人际关系中得到反映;人际关系中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害羞、胆怯、自卑、嫉妒和闭锁心理。

研究结果显示,教师有职业枯竭和心理健康水平低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恐怖倾向等方面。这说明教师有职业枯竭和心理健康水平低对学生的情绪情感、人际关系、学习成绩、自信心方面有影响。因此,应加强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以便对其学生的心理健康给予积极的影响。主要应从国家、社会、学校、家庭等方面入手,如政策支持、社会舆论、家长的理解、学校定期开展学生和教师的心理健康讲座及必要的个体心理咨询等活动,提高教师和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最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4 参考文献

[1] 王芳,许燕.中小学教师职业枯竭状况及其与社会支持的关系.心理学报,2004,36(5):568-574.

[2]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31-35.

篇3

一、 来自组织的公平、理解与支持,是消减职业压力有效途径。

创设良好的学校组织环境通过改善学校管理和改革教学管理体制缓解中职学校教师的工作压力。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干事者灰心、不让投机者得逞。另外,各地区政府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该积极主动采取措施对中职学校的教师进行心理疏导与解压,期中员工帮助计划EAP就是个不错的方法。EAP又称员工心理援助项目,它旨在全方位地帮助员工解决包括工作压力、心理健康、灾难事件、法律纠纷、理财问题、婚姻亲子、职业生涯规划甚至饮食紊乱等各种心理困扰。2004年7月,上海市徐汇区政府启动国内第一个公务员EAP计划,也是目前国内唯一的一个公开报道的政府机关员工心理帮助计划。这个计划为期半年,合作方是上海市一家心理咨询培训机构。其校长冯耘说,当时对来自区政府6个不同部门的200多名公务员进行帮助,机构配备了6名职业心理咨询师展开有针对性的心理咨询。2005年南京秦淮区建立了我国第一个教师援助机构,其服务对象主要是南京市学前及中小学教师,目前该教师援助机构已取得了一些成效。

二、积极采取措施给自己找到科学有效的减压方法。

1、有效应对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是指因不能有效应对工作压力而产生的消极心理反应,比如情绪衰竭、性格变异、自我价值贬低等。一项针对14个职业人群的职业倦怠程度的调查显示,教师职业的倦怠程度排列第三名,仅次于公务员、物流运输职业。中职学校的教师如何应对职业倦怠呢?

(1)避免机械重复的劳作。每个教师都应该做有文化自觉的教师,而不是一个维持生计的教书匠,把课堂变成一个丰富多彩的动态生成过程,让课堂成为感性、灵性与悟融的世界。教师们可以采用多种教育方法,实施多种教育手段,创设在时间、空间、内容上自由开放的课堂。

(2)把目标和要求定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我们从小就接受这样的教育:远大的理想和目标才是取得成功的前提;让每一个学生成功是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等等。以上这些话语传达的是是正能量,本身没有错,但是把目标定得太大太远,容易产生职业倦怠。中职学校的教师要正确审视中职教育目前的现状,了解自己的能力,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对自己不苛求,只有承认教育的局限性,才能让自己在工作中更从容。

(3)容忍“瓶颈期”,不急于求成。教师在工作中也会有“瓶颈期”。所谓“瓶颈”,几乎是每种事态发展的必经之路,这里用来形容工作发展中遇到的停滞不前的状态。这个阶段就像瓶子的颈部一样是一个关口,下面的瓶肚是我们在工作中很长一段时间的积累和积淀。突破瓶颈就是出口,就是广袤的自由时空,就会令人感到心旷神怡;相反,被卡在瓶颈里就会止步不前,煎熬难耐。当教师进入“瓶颈期”时,不能急于求成,否则会因为达不成目标而变得气馁、得过且过,甚至产生放弃的念头。此时我们应做的就是在平静中反思自己工作中的困难,给自己不断充电,积累教育教学经验,增长学识,拓展自我,要时刻相信任何一点微小的积累都不会成为无用的废弃物,它会成为构建大厦的一砖一石。当你静下心来克服困难、认认真真、实实在在地做完工作中一件件小事的时候,你会浑然不觉已经到达了成功的彼岸。

2、建设性地纾解压力、释放情绪。

篇4

角色转换教育。为了使一年级学生顺利完成从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变,尤其是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尽快融人大学生活,适应大学的学习环境,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部门可在新生入学教育中要安排心理健康教育,帮助新生完成角色转换,适应大学生生活;组织召开班会,新老生经验交流座谈会等活动,通过老师与同学,同学与同学之间的互动交流,增强新生对大学生活、学习的信心。

心理辅导与引导:大一学生在学习生活当中难免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困惑,为了帮助他们摆脱困扰,应组织开展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动,高职院校可组织开展新生心理普测、心理测量、心理咨询。同时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举办专题讲座以帮助新生提升对心理健康的认识,为他们扫除心理障碍,解决适应困难等问题,引导他们正确看待生活环境和习惯的变迁,适应大学人际关系的变化,树立正确的交往观,了解寻求心理帮助的途径,构建和谐心灵。

利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高职院校应在大一全体学生开设《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必修课,要根据工作实际自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把课堂教学作为传播心理健康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并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分年级、分专题开设,帮助学生缓解来自生活、学习、情感、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的压力,帮助大学生以科学态度对待心理问题,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学生心理保健意识,提高学生防范心理疾患的能力。

大二学生对大学生活和学习都有了自己的设想和规划。对二年级的学生,要侧重于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培养,帮助学生构建健全完善的人格,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生活动之中,为学生成为合格的社会人才做准备。

积极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高职院校可积极打造心理健康教育品牌活动,利用每年全国开展的“5・25”大学生心理健康节和“10・10”世界精神l生日等有利时机,开展主题宣传教育活动,争取在活动内容、活动形式、活动效果有所创新和突破,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身心和谐健康发展。同时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正面的引导和教育,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他们的团体协作精和乐于助人的品质,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其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构建健康完善的人格。

推动团体心理训练、心理沙龙活动的开展,优化学生心理品质。高职院校要根据工作实际构建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体系,并利用这一网络体系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在班级内开展团体心理训练活动,推动学生认知与行为良性互动与积极改变,针对不同学生的需要,组织多个心理团体,让学生在团体中成长;每月每个班推出一期心理沙龙,让学生共同探讨成长感悟,从而构建良好的同学关系、师生关系,促进校园和谐友善。

篇5

人是社会的人,自出生之日起便每日都要与其他个体打交道,社会支持就来源于身边的这些个体,它是一种资源,一种保护,一种归属。社会支持对于个人,特别是个体的心理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社会支持影响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

目前已有不少研究证明,教师的社会支持越完善,其心理健康水平越高;反之,社会支持越不完善或者越匮乏,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就越低。

(2)社会支持对心理压力起缓冲作用。

临床心理学研究表明,社会支持是决定心理压力与身心健康的重要中介因素之一,它对心理压力起缓冲作用,

(3)社会支持对教师的职业枯竭有调节作用。

职业枯竭与社会支持呈显著负相关。即社会支持越完善,职业枯竭程度越低。可见,社会支持对教师的职业枯竭具有调节作用。

(4)社会支持是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预测变量之一。

工作满意度和社会支持水平越高,教师职业倦怠程度越低。工作满意度、社会支持是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预测变量。

如何改善教师的社会支持系统

教师要改善社会支持系统,首先得从自身入手。

(1)在学校处理好与同事的关系。教师在校,除了课堂,就属在办公室待的时间最多了。一间大办公室通常是许多教师共享的,同事们抬头不见低头见,磕磕绊绊总是难免,而此时的关键是如何对待磕绊以及如何化解。选择在心里反复强化这样不顺心的感受,或者随意猜度别人,还是不计前嫌地依旧以微笑示人?

心理学家埃利斯提出过“情绪ABC理论”,即激发事件A只是引绪和行为后果C的间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是个体对激发事件A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B。也就是人的消极情绪和行为障碍结果C,不是由激发事件A本身引发的,而是由于经历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的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产生的错误信念B直接引发的。这个理论可以运用到处理磕绊的问题上。磕绊产生前,可能同事做了什么或说了什么让自己不舒服,而此时如果运用了错误的信念B――对方是故意要让自己难受的,那么结果很显然,双方可能争执或冷战。可是如果换个角度看问题,把对方的言行看作是无心的,那么争执可能就不会产生了。

例如,一女教师一次为了一盒失踪的粉笔,同一男教师争执起来。女教师很不客气地说是该男教师故意将粉笔藏起来,不让大家用。居心不良。男教师受不住这个冤枉,更受不了“居心不良”的讽刺,把手中的课本猛地往桌上一摔,拉开抽屉整理东西,声称要立即找校长辞职。在这个案例中,以女教师为例,激发事件A是找不到粉笔,行为结果C则是她讽刺男教师,最后二人关系破裂。找不到粉笔并不会直接导致她去讽刺男教师,并最终导致二人关系破裂,引发此消极行为后果的直接原因其实是错误信念B――她认为是男教师故意藏起粉笔不让大家用。假如,她能够以另外一种信念代替错误信念,或许争执就不会发生。例如,她可以认为粉笔是被某个老师无意间落在某个地方了,就不会将矛头指向该男教师了。

(2)回家前积极调动正性情绪。教师在超负荷工作之后,很容易把工作上的负性情绪带回家中,从而无法心平气和地与长辈、爱人、子女沟通,无效的沟通极易引发紧张的家庭关系。家与个体的联系是最为紧密的,也是个体可以获得最多社会支持的地方。如果每日家中的气氛都是剑拔弩张的,个体在家完全不能感受到舒心与温暖,那么情绪必定受到影响。第二天又带着情绪回到工作岗位,在学校容易和领导、同事产生冲突,如此恶性循环。教师可以通过“爱家条件反射”的练习来养成不轻易把负性情绪带回家的习惯,这是与家庭成员和睦融洽相处的必要前提。所谓条件反射,就需要有一个刺激物,来建立刺激物与目标之间的联结,而达到出现刺激物就能马上启动目标的程度。“爱家条件反射”中的目标是愉悦的情绪,刺激物则需要每个教师自己去寻找,因为刺激物因人而异。这个刺激物可以是回家路上必做的一件事,或者是家附近的一样东西,只要保证它是回家之前能做或者能看到能听到的任何事物就可以。慢慢训练自己,当这个事物出现,就有意识地提醒自己“要回家了”。然后先发自内心地微笑,接着调动起愉悦的情绪,让工作上的负性情绪远离自己。这样反复练习,最后就可以达到刺激物一出现,就能提早酝酿回家的情绪,把正性情绪带回家,让家真正成为温暖的港湾。

篇6

    康德曾经说过:“人通过教育而成为人”。这说明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是可以通过教育而获得的。教学模式是教育成效的关键所在,而教学模式的多样化作为人的心理—社会活动,无论就学生的学还是教师的教来说都是一种复杂的、自由度比较大的活动。它不应该也不可能依靠某一种模式实现它的全部功能,因此我们常说教学是一门艺术。

    为满足青少年心理发展和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心理健康教育己经成为中职学校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教育实践中教育者们达成了共识,即开设专业课程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条不可替代的重要途径,心理健康课不同于其他教学学科以系统科学知识的传授为目标,而旨在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学会正确地看待自我,悦纳自我,学会交往和情绪调整,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教学也有别于常规教学,必须是活动性质的,即以学生活动为主,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精心设计的活动中进行心理训练,激发相应的心理体验,获得有效的调整技能,在情绪唤醒状态下自觉,自主素质的优化,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但是有些职业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一直以来未引起重视,原因是近年来职业学校的生存环境恶劣,招生恶性循环,学校为了生存,注意力主要在招生和就业上,学生人学没有门槛,所以尽管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自身己经意识到学生心理问题对学校教学、学生就业、学生管理等多方面产生的负面影响,但是很多学校并不知道怎么样去开展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为了表示对这方面的重视也开设心理指导课,设立心理咨询室,但是大多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更有些学校连心理健康教育课也没有开设,就是一学期或一年搞了一两次讲座而已,然后就万事大吉,这样很难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门使学生获得心理体验,促进个人成长,培养学生心理素质,塑造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确保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课程。基于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就不能按照传统的思路方法去“教导”,也无法通过“教导”进行心灵的交流,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引导”式活动,教育者只是一个引导者,学生心理品质的发展需要学生自己去认知、感悟和建构。

    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体验、在活动中学会调适。心理健康教育应具有活动化的特点,所以在实践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课应采取活泼丰富的活动形式。

1角色扮演,体会真情实感

    角色扮演是心理健康教育课常用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相应角色的种种心理和行为状态,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和热情,具有较好的示范感染效果。角色扮演有别于文艺节目,在教学实践中,要做好角色扮演组织工作,应注意表演的内容要切合学生实际,能反映教学的目的;形式为内容服务,以即兴表演为主,不必追求过多的修饰雕琢。如:“我来当老师”活动中,学生就有较深的体验,由于事先没有告诉她预设的课堂情景,只是让她上一节课,当她这个“老师“面对下面乱七八糟的课堂时她掩面哭泣冲出教室。她认为同学太不尊重她,让她太没面子。当老师告诉她,这些都是事先预设的情景时,她深有感触的说:做老师太不容易,以后我要认真听课。在全班的讨论中,同学们的认识都有提高,这个班以后的上课纪律大大改善。

2团体游戏,懂得学习经验

    一个人的成长与发展离不开团体。人是社会动物,只有处于一定的团体中,成为团体的一分子,个人的需要和期望才能得以满足。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会建立各种形式的人际关系。而许多心理问题和困扰往往来源与不良的人际关系,处于青春期的中职生,他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态度更易受到同辈团体的影响。实践证明,在帮助那些有着共同成长课题和类似问题或困扰的人时,团体心理游戏对帮助青少年改变和成长有很大效能。

    团体游戏是把教学目标及内容寓于学生游戏活动中,使学生获得相应的体验、领悟一定心理知识,获得一定心理技能的教育活动。如:“相亲相爱一家人”游戏活动,学生都能融人到游戏中,即获得了经验,也增强了与亲人的感情。安排团体游戏要注意与教学内容密切结合,调控好活动的时间与节奏,并制定安全措施,以保证活动取得良好的实效。在团体的协助下,审视自己的内心,反思自我的成长,思考学习,思考人生,推动自我发展的过程。

3自我评述.学会不断反思

    自我评述是学生对自己的心理和行为状态进行反思、陈述和评价的一种教学活动。有口头评述和书面评述两种基本形式。在组织自我评述活动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自主意愿和隐私权,不能事先给学生定下调子和框框,更不能强行要求学生进行自我评述。

    要求学生在总结中剖析自我,找出自己的优点、缺点,说出自己的兴趣、爱好,最好是写成心理日记,记录自己的心理变化历程,引导他们学会评价自己的心理是否健康。诸如分析:(1)对自己是否持肯定态度?是否能不自炫长处,发现自己的不足?(2)对自己的潜力是否有明确的认识,并创造条件,发展潜能?(3)是否轻易为外界刺激所左右?是否能历经挫折困扰,而处变不惊,善谋能断?(4)是否脚踏实地而不沉酒于幻想之中,是否能发挥主观能动性?(5)是否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否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还可以是题目评估,如:(1)某个专题辅导对你最有帮助的是什么?(z)给你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什么地方?(3)请说说你喜欢和不喜欢的地方?(4)请写下你的建议与期待,等等问题,帮助学生在评述中认识自己,提高自己。

4讨论交流,学会坦诚相助

    在课堂上开展讨论、辩论活动,既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平等宽松的沟通交流,相互提示相互影响来获得心理体验和感悟;又可以通过这种形式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增进同学之间的了解和合作。讨论一般采取分组或全班进行的形式;辩论则宜按照不同的观点来划分辩方。教师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对学生的观点和论据,不能随意加以点评而导致倾向性。讨论不必非要求得一致意见,辩论更不必非要分出胜负优劣。只要学生经过真诚参与而开拓思路、获得知识与技能,增进了解与合作,就达到了教学效果。

5案例分析,强化健康意识

    案例分析具有强烈的暗示、示范作用,有助于学生产生心理强化效应,如正面案例促成学生“见贤思齐”,反面案例则能“以警效尤”。运用案例教学时所选取的案例要具有客观性、针对性,有一定的普遍性,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要着重分析案例中人物的心理和行为状态,揭示导致结果的心理和行为逻辑,不能简单化为讲故事,总结经验教训。如:乌市五家渠某职业学校3名男生为一条裤子打死同宿舍一名同学的案例。通过分析打人者自私、狭隘、自我中心的心理意识,使同学们反省自己的心理和行为,从而使其警惕平时的心理状态,维护好自己的健康。

6技能训练,消除心理障碍

    教师在教学中经常要进行心理行为训练,以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培养学生心理调节的能力。如训练学生掌握帮助消除焦虑症、强迫症的基本方法、人际交往的基本礼仪、调节情绪的基本技巧等等,都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产生积极的辅助作用。

7量表测试,帮助自我认知

篇7

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活动

传统教育(如凯洛夫的教育学)在很大程度上强调的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本为中心、以教室为中心,而心理健康教育则实实在在地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以全体学生主动参与为中心。心理健康教育坚持学生是自己认识、成长和发展的主体,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的自主探索,通过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使学生成为自主自动的思想家”(布鲁纳语)。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是一种真正体现“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的教育。

2.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以发展为理念的教育活动

教育是为了发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性理念一是要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是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发展(全体发展);三是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人发展);四是坚信每一个学生都会发展,都有发展的潜力,因而要最大限度地激发、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其中,潜能开发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真正价值所在。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就是立足学生心理的“最近发展区”(维果茨基语),凭借人类有机体都有的一种天生的“自我实现”的动机(罗杰斯语),创造出学生新的心理发展的基础,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不断达到最佳水平。

3.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具有自身“范式”的教育活动

心理健康教育虽然是我国学校新兴的一项教育活动,但它有一套较为完整的体现自身规律的教育模式,即以教育者的心理健康为前提、以全体为对象、以成长为中心、以发展为重点、以活动为载体、以尊重为基础、以自助为目的以及在个别辅导中应特别遵循保密性原则等一系列富有“个性化”的原则构成的“范式”。这一“范式”既是现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理念和精神实质的体现,也是对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要求。换言之,这一“范式”中的每一“环节”都称得上是一条重要的原则,都构成有效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

4.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建立在新型人际关系基础上的教育活动

与传统教育相比,心理健康教育特别倡导并强调师生间的合作式、民主式的人际关系。这种人际关系的特点是师生间的真诚、亲密、尊重、理解、信任和支持。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作为一种积极的人际互助过程,教师应多持移情性学生观,多持非批评性态度,切忌以命令或教训的方式对待学生,应更多地扮演学生的朋友、“参谋”乃至“同伙”的角色。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开放自我,从而接纳教育与辅导。在教育(辅导)过程中,教师只是协助学生解决问题,而不是代替学生解决问题。同时,还要重视同伴间的互相作用、彼此交流和共同发展。

5.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以“他助互助自助”为机制的教育活动

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含义就是“助人自助”,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学生既是受助者,又是助人者。作为受助者,他(她)得到别人(教师、家长、同学等)的帮助和教益;作为助人者,他(她)可以用自己的思想与行动去帮助别人(主要是同年龄群体中的人)。从纵向上看,学生先是受助者,后成为助人者;从横向上看,学生要同时扮演受助者和助人者两种角色。但不论是纵向还是横向,心理健康教育最终的和最重要的目的乃是实现学生自己帮助自己。因此,教育者一要摆正自己作为“协助者”的位置,不以“万事通”的态度代替学生解决问题;二要通过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创设良好的集体氛围,调动学生自身的教育资源,促进学生将他们在“他助”与“互助”过程中学到的经验内化成自己的人生技能,从而实现“自助”,进而达到自我完善与发展。

6.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服务性的教育活动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服务。在学校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有其特定的服务内容。从学校心育自身的功能来看,它既要直接为学生的成长、发展服务,如“鉴别”、“资讯”、“咨商”、“咨询”、“定向”、“安置”、“延续”、“研究”(台湾学者赖保祯语)等,也要为教师的心理健康服务。从学校心育的延伸功能来看,它还要为学校的教育教学及其改革服务,为优化学校的育人环境服务,为家庭教育服务,甚至要为社区教育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与协助。显然,就后一种功能而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服务不仅是一种理念渗透,它同时也是一种技术上的支持。

7.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具有独特目标的教育活动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其目标与学校教育目标是一致的。但心理健康教育的性质又不同于学校其他工作,它直接指向学生的心理健康,因而其目标还是有其独特之处的。它既要针对少数已产生心理问题的学生提供具体的心理咨询乃至心理治疗(矫治性目标),也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提供“防患于未然”的心理辅导(预防性目标),更要在学生当前的心理发展水平上,发展学生更成熟、更丰富、更健全的心理品质和心理生活(发展性目标)。换言之,心理健康教育既要让少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恢复正常,又要促进大多数正常学生有更好的发展。而在整个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个人目标和社会目标是需要兼顾的。

篇8

一、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作用

(1)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能够显著提升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水平。师资队伍本身的素质与心理健康工作的成效是息息相关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具备更高的工作能力和专业水平,可以将原本以被动解决问题为主的工作方式转变为主动分析问题,通过探讨问题产生的原因,制定切实可行的应对和解决措施,从根源上消除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2)改善心理健康教育质量

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能够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效率,帮助高职生解决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解决其心理障碍。教师可以通过相应的引导,使得学生掌握心理压力的合理宣泄途径,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最终实现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的改善,确保工作能够取得一个良好的效果[1]。

(3)推动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高职院校的学生正处于人格与价值观念的形成时期,其心理容易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而出现起伏不定的情况。最近几年,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层出不穷,已经成为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性问题,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能够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促进学生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二、强化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有效措施

就目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情况分析,其在师资队伍的建设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基础薄弱,心理健康教师的数量严重不足,无法有效满足高职院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实际需求;二是培训不足,虽然高职院校一直都在强化心理健康教师队伍的培训,但是就实际效果看,与预期目标尚存在很大的差距;三是缺乏保障,有超过80%的教师认为心理健康教师在薪资待遇方面较低,不会选择相应的岗位,加上相关政策法规体系的欠缺,严重阻碍了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发展。针对这些问题,高职院校必须切实做好师资队伍的建设。

(1)注重人才引进

对于心理健康教师队伍人才急缺的问题,应该关注人才引进,对师资队伍进行拓展。高职院校应该从自身的实际需求出发,加强相应的宣传工作,通过对外招聘的方式,吸收一些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教师或者毕业生,也可以与心理学专业的在校生签订委托培养协议,做好人才储备,为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建设提供充足的人才支持[2]。

(2)强化岗位培训

高职院校应该加强对于心理健康教师的岗位培训,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一方面,应该加强专业素质的培训,为心理健康教师提供继续学习的机会,使得其能够不断接受最新的专业教育,对自身的专业素质进行提升,以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心理健康教育需求;另一方面,应该重视爱岗培训,确保专职教师能够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树立起爱岗敬业的精神,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推动师资队伍的长远健康发展。

(3)完善体系保障

篇9

〔中图分类号〕 G4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

23—0020—01

如今,心理健康状况对学习、工作及思想的影响为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日益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很多特殊教育学校也相继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对各类特殊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我校作为一所培智学校,针对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开设了心理健康活动课,不仅有效解决了部分智障学生的心理问题,而且促进了智障学生养成乐观、向上的精神,有力证明了对智障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

通过我校不断的努力与探索,我们认为培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要与学校的办学思想相吻合。正如我校的办学宗旨是“以人为本,为智障学生的生存与发展奠定基础”,围绕这一宗旨,我们明确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使之具体化、清晰化。在指导思想的指引下,我们根据不同年龄、年级层次智障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发展需要,循序渐进地开展了侧重点各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使之完善化、系统化,从而努力实现提高智障学生心理素质的直接目的,真正实现智力落后教育的目标,为实现办学目标服务。

2.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要兼顾“知(心理知识)、行(行为表现)、情(情感体验)”三个维度,更要侧重于外在的行为表现,使教育目标具有较高的可操作性和可评价性,使智障学生从“怎么做”、“是什么”、“为什么”层层深入,其中“怎么做”是中心内容。智障学生由于自身的缺陷,很难在活动中得到预期的情感体念,但只要他们明白“怎么做”,就已经取得了教育效果。

同时,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选择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选择他们最熟悉、最关心、最喜闻乐见的话题,找到他们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对于中低年级的智障学生,我校充分发挥《生活》教材的作用,挖掘教材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并以动画、视频等直观形象的材料为主,高年级则开设心理健康活动课,活动课涉及的内容不仅要符合智障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需要,还要结合他们的日常生活,呈现他们熟悉的事物。

篇10

近年,许多学子们正当青春年华,却因为各种理由,轻易放弃生命。当人们为年轻的生命痛心时,教育者更应进行反思。其实,这几年许多学校基本上都开展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但是一些地区或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仍只流于形式,表现为:只有少许应付,没有形成常规;只有单打独斗,没有全员参与;只有事后救火,没有提前预防。笔者认为:当前学校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建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和机制。

一、构建“网络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一)构建全员参与的工作者网络

应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的网络体系,使其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力量。该网络体系的主体包括领导、教师、班主任、教辅人员和学生等。这些人员根据不同的分工要求建立起一种群众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形成信息畅通的网络,从而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做到及时发现、及时解决。

1.建立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明确领导小组的管理责任。一般做法是成立由学校主管领导负责的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以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班主任、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和科任教师为主体的工作机制。

2.设立学生心理健康辅导中心,确立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工作人员的主要责任。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应该配备若干名的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并且应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学生心理健康和心理咨询工作队伍,定期选送一部分专兼职教师到权威培训机构去培训、深造,做到人人有证上岗。

3.加强班主任队伍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职能。班主任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力量,更是发现、跟踪有心理问题学生的最直接的一支队伍,所以,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普及程度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至关重要。应有计划、分期分批地对班主任进行系统的心理学知识培训,使他们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并能有针对性地开展深入细致的谈心活动及心理辅导活动。

4.要求其他学科专任教师、教辅人员和学生干部都参与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他们也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成员。要求这些人员在与学生或同学接触时,发现问题及时报告或帮助解决。

(二)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的机构网络

应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的机构网络体系,使其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机构。

1.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各级机构,形成校级心理健康指导中心、系部心理健康辅导站和班级心理健康宣传小组(建议每个宿舍定一名成员)三级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网络。要支持学生成立心理社团组织,发挥学生互助和自助的作用。并且心理社团组织与上面三级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可形成四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网络体系。

随着学生数量的日益增加,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并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所以,建议建立各级心理健康辅导站,设立班级心理宣传小组,形成校级、年级、班级三级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网络。年级心理健康辅导站要由一位经过系统培训的班主任负责,负责系部学生心理健康宣传和教育计划的制订、实施,及时发现并推荐学生到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协助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对本年级需要干预的学生进行跟踪和辅导。班级心理宣传小组主要是协助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和年级心理健康辅导站进行心理健康宣传,及时发现并向年级心理健康辅导站报告本班级有心理问题苗头的学生。心理社团组织是由关注心理健康和热心于普及心理卫生知识的学生自愿组成、学生自主管理的学生社团组织,是一个协助学生个人成长、促进其潜能发挥的健康乐园。

2.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与学校其他教育机构的紧密联系,充分发挥学校其他教育机构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充分利用学校的广播、电视、校刊、校报、橱窗、板报以及校园网络的功能,大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特别是新形势下学生把互联网作为沟通与了解信息的主要渠道,并且网上身份隐蔽,学生愿意说真心话。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可利用互联网如校园BBS这一平台,在网上掌握实情,根据学生反映出来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尽可能地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同时,可利用网络来改变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自主意识,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各个环节中。

(三)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网络

应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网络体系,使其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力保证。

1.应重视显性课程的建设,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应由心理健康指导中心的教师开设全校性心理健康辅导课,开办网上心理健康栏目,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并将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课纳入学校教学计划中给予落实。普及心理学基础知识,从学生入学即开设课程和有针对性的讲座,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更好地学习到心理知识,掌握自我心理调节的技能,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

2.应充分发挥隐性课程的作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活动文化的建设。学校的物质文化建设主要是校园环境的建设,校园环境是整个校园文化的主要载体,赏心悦目的校园环境可使学生乐观进取、身心愉悦。美丽的校园建筑,先进的教学设备,丰富的报刊杂志,经常性的广播、电影、电视导向能为校园文化向高层次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德育背景和育人环境,能使学生在理性层面上受到启发,在感性层面上产生共鸣,从而达到调节学生行为、美化人格、净化心灵的作用。

3.应该加强人文思想教育,促进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实现高情感与高科技的结合以及人文气质与科学精神的合璧,改善学生人格品质和健康心理培养中的薄弱环节。人文思想教育除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外,应有计划地聘请一些著名科学家、艺术家、社会学家等担任学校的兼职教师,为学生开设系列讲座和报告,深化科学知识和人文精神的学习,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发展。

4.学校的制度文化建设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保证。学校内的各种行为规范、文明公约和校规校纪对建立和谐的校园能起到保证的作用,对学生的文明行为能起到规范的作用。例如学生宿舍的制度文化的建设,应该改革过去的宿舍管理体制,充分调动学生自我完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积极性,将宿舍建设成为具有生活、娱乐、教育等多功能的文化小区。这样一方面可以营造轻松、民主、和谐的氛围,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态;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增强归属感,使他们关心同学、热爱班级、热爱学校,心理上有所依靠。

5.学校的活动文化建设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补充。应要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健康宣传日或宣传周、心理剧场、心理沙龙、心理知识竞赛等活动的作用,通过这些活动营造积极、健康、高雅的育人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生活质量,提高学生们人际交往能力及社会适应性,使学生在健康活泼的校园文化中健康成长。

二、 建立有效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一)建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预警机制

心理健康教育预警机制是通过家庭、学校、社会各方形成合力来预防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生,其作用是及时发现和识别潜在的和现实的危机,以便采取措施,减少危机的突发性和意外性。

1.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及信息跟踪监控制度。主要包括心理健康状况普查资料,咨询档案的汇总、分析、评估。新生入校后必须统一参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组织的心理测试,中心应给每一位参加心理测试的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并根据指标统计得分,划分为心理疾病、有待观察、心理健康三种类型。根据评估结果,对问题突出的学生采取个别引导和帮助,对带有共性的问题开展有计划的专项宣传和引导活动,并建议学校相关部门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

2.加强专业教师的咨询和指导。心理咨询专业教师在值班、咨询、上课、宣传、讲座、答疑过程中发现问题学生时,应当热情、耐心地进行引导和帮助。如发现学生存在明显的幻觉、妄想及严重的行为障碍等精神疾病症状时,应当及时与学生管理部门联系,陪同患者到相关医院进行诊治。

3.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学生管理工作之中。学生工作处、年级等学生管理部门及班主任,应当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日常管理之中,开展深入细致的活动,帮助学生解疑释惑,缓解其经济、学习和生活方面的压力。在班级设立心理健康宣传员,他们每周向班主任汇报,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做到有问题早发现。学生管理部门发现学生出现严重心理问题时,应及时引导和介绍学生前往心理咨询机构寻求帮助。

教辅服务部门的人员直接接触和管理学生的日常生活,当发现学生出现行为、心理异常时,应及时向学生管理部门和学生心理咨询机构反馈,以积极引导和防范,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

(二)建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干预机制

心理健康教育干预机制是通过家庭、学校、社会各方形成合力来辅导、矫治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其作用是及时辅导和矫治现实的心理问题,采取措施,减少心理危机的发生。

1.建立学生三级危机干预系统,对有心理疾病及需要进行危机干预的学生实行动态管理。三级危机干预系统根据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把干预对象分为心理危机高危对象(一级)、心理危机重点对象(二级)和心理危机日常关注对象(三级)进行干预。一级干预主要针对心理危机高危对象,通过个别咨询、转介、追踪等措施达到使学生心理康复,提高其对环境的再适应的目的。二级干预主要针对心理危机重点对象,通过个别咨询、小团体辅导等措施来提供危机调适。三级干预主要针对心理危机日常关注对象,提供讯息或适当的环境来预防心理危机的发生,以增进个人健康。主要的工作是:建立有益学生学习与成长的学校环境;举办全校性身心保健活动(健康课、团体辅导、文艺活动等);对教师、教辅人员提供咨询与协助。上述提供干预的主体包括专业咨询人员、相关教师、教辅人员和家长等。

2.建立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报告制度和心理咨询中心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分级报告制度,建立心理危机治疗体系、阻控体系、监护体系和救助体系,做到心理问题早发现、及时预防和有效干预。

篇11

《道德经》又称《五千言》,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老子,在春秋时期的所撰写的著作。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共81章,分为《道经》和《德经》,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巨作。在当今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状态下,给人们带来了丰厚的物质待遇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很多的心理问题。高职院校的大学生是国家的发展和建设的栋梁,更是国家的未来富国强民的基石,但同样面临着来自社会方方面面的压力和困惑等所带来的心理问题。《道德经》博大而精深,本文将借鉴《道德经》的中道德教育思想,对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康健作初步探讨。

1.高职生的自我意识与《道德经》

1.1高职生自我意识问题

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的认识,是个体对自身存在、自己与周围事物之间关系的意识。刚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容易出现以下几种自我意识的问题:第一,过度自卑与过度自负,过度自卑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有的因分数的差异没考上本科,有的只看到自己缺点,有的就是进入大学后视野大的,有的因贫困,在当前比较重视物质享受的社会氛围下,他们会在认知中有自卑的心理。与过度自卑相对应的问题是过度自负,有时他们会过高地评价自己,容易出现妄自尊大、自以为是的自负心理。第二,过度依赖与过度逆反,当代的高职学生独立意识不断发展,但独立能却不强,如在经济上需要家人支持,在生活的判断与决策方面由于缺乏经验而不够果断,因此易形成过度依赖的心理。过度逆反是学生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一种非理性活动,是他们为了寻求独立和自我肯定而产生的一种偏激的自我意向。第三缺乏目标与自控力差,从小学开始目标就是上好的大学,一旦上了大学反而没了目标,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会在刚进入大学时有一段迷茫期,还有就是自控能力差,在以前的学习中有老师一直在管着,进入大学后发现没有管了,不课教师也不会知道,经常通宵游戏等就出现了。第四个自我中心与过度自恋,这类学生凡事皆从自我出发,不进行客观的思考,就可能表现出强烈的自我中心倾向或自恋倾向。

1.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与自我意识

对于高职生自我意识问题,可借助老子在《道德经》中的哲学思想带给我们的启示,他在第三十三章中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说能了解、认识别人叫做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才算聪明。能战胜别人是有力的,能克制自己的弱点才算刚强。《道德经》第七十一章又说“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在这一章里老子说知道自己还有所不知,这是很高明的。不知道却自以为知道,这就是很糟糕的。有道的圣人没有缺点,因为他把缺点当作缺点。正因为他把缺点当作缺点,所以,他没有缺点。因此,高职院校的学生应正确认识自己,学习老子的思想,了解自己,认识自己,看到自己长处,也认清自己的不足,区分好理想的自我和现实的自我,对今后在学校的学习及走上社会工作都非常有指导意思。

2.高职生的情绪与《道德经》

2.1 高职生的情绪特点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有着稳定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是心理健康的核心标志。高职生的情绪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开朗乐观,积极向上,充满朝气和激情,但又经常会出现一种矛盾和复杂的情绪状态,如希望自己具有独立性与希望依赖于他人的心理同时存在。第二,相对中学阶段,学生的情绪趋于稳定和成熟,但另一方面,与成年人相比,带有明显的起伏波动,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表现为大起大落、大喜大怒的两极性。第三,情绪的隐藏与掩饰,但因外在表现与内在的体验不一致,这无形中会给学生的相互交流带来障碍,会使一些学生出现孤独和苦闷的情感困惑。

2.2“轻则失根,躁则失君”与情绪

在高职学生情绪问题上,借鉴老子《道德经》第二十六章中说“轻则失根,躁则失君”,意思是轻率就会失去根本,急躁就会丧失主导。老子认为有人们应拥有虚寂沉静的心态,磨练致虚守静的精神。《道德经》第十六章中又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老子说尽力使心灵的虚寂达到极点,使生活清静坚守不变。万物都一齐蓬勃生长,我从而考察其往复的道理。那万物纷纷芸芸,各自返回它的本根。返回到它的本根就叫做清静,清静就叫做复归于生命。因此,一个人只有保持了良好的情绪,顺应自然,克服烦燥不安的心态,保持心静平和,才能发挥个人的智能和最佳的心理状态。

3.高职生的人格与《道德经》

3.1高职生的人格特征

人格是个体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在学生们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中,都被教育人要表现坚强,不可柔弱;人要表现聪明,不要愚鲁,所以大多数的学生都会表现出坚强和聪明的一面。高职生的人格特征中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积极的一面有外向、谦卑、真 诚、敢为、自信,消极的一面有依赖性强,过于争强好胜,浮躁,有时表现为无聊多事,有时会惹事生非等。

3.2“上善若水”与人格

老子在《道德经》中第八章中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用水性来比喻具有高尚品德者的人格,他认为他们的品格就像水一样,一是柔弱,二是停留在低下的地方,三是滋润万物而从不参与争夺。具备良好的人格的人也应该具有这种心态与行为,不仅做有利于大众的事情而不与之争,还愿意去大家不愿去的低下的地方,愿意做别人不情愿做的事情。它忍辱负重,任劳任怨,以已能尽其所能地贡献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别人,但不会与别人争名夺利,这就是老子“善利万物而不争”的著名思想。当今的社会生活节奏快,社会的竞争激烈,加之社会某些现象的不公,容易使部分学生出现偏激思想,如只想到的是如何索取,却很少想到自己付出。在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学生们的心境浮躁,缺乏心中应有的那份平静和淡定。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中却告诉我们,象水一样,柔弱、低下、不争,即能在城市的喧嚣与社会浮躁中,获得心灵的宁静,且学会取得平衡。心静如水,修养人格,完善品格,这就是我们学习经典“上善若水”的启示吧,也是我们学生努力实现的一个理想境界。

高职院校的学生要保持长时间的心理健康,就要有一种和谐、有序的心理状态,且能经常根据身边及自身状态的变化作实时的调整,这是一个动态的平衡过程。以上只是笔者的一点粗浅的认识,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社会发展步伐加快,思想文化的不断提高,高职院校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老子的《道德经》对高职院校的学生心理健康的形成和发展及文化素质方面有着很多方面的启示。心理健康是现代高职院校的学生们所必备的,是成为社会建设者的基本素质之一,这样才能更好的承担未来祖国建设发展的重任。

参考文献:

篇12

职业学校有其特殊群体和环境,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面对的学生素质各异、心态各异,给职业学校教师教学带来了困难。因此,职教教师有必要调整教学观,提高教学质量,并不断提升自身素质,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人的发展中既包括身体的、生理的发展,也包括心理的发展。可见在学生整体素质中,心理素质本身占有重要地位。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优良的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是有效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进行智力开发的前提;是引导学生正确交往、合作成功的重要手段;是增进学生掌握劳动技能的保证;是促进学生身体健康的必备条件。因此素质教育应包括旨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

1..职校教师应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找出学生的心理缺陷,改进教育方式,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年龄一般在十五岁至十九岁,正值青春期或青年初期,这一时期是人的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也是产生心理困惑、心理冲突最多的时期。而从实际情况看,随着普高(普通高校)热的升温,中等职业学校的社会地位日见低下,中考后半段考分的学生进了职业学校,学习上的差生、品德上的差生和行为上的差生成为现阶段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构成的主要成份。职校生中的大多数是基础教育中经常被忽视的弱势群体,这也决定了他们的心理问题多发易发而且日益复杂,是一个需要特别关注的特殊群体。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我们认为,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作为教育者,应该认真地、细心地去挖掘其中的原因,加强自己与学生的思想沟通,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变化,使教学方式随着学生的成长和知识的增多而不断变化和丰富,以独特的个人魅力和特有的教育方式,启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增强学生学习的动能,鼓励学生个性的发展。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