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的小知识范文

时间:2023-09-10 15:02:4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心理健康的小知识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心理健康的小知识

篇1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9-0038-01

随着高职的不断扩招,学生的生源情况更为复杂,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预防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增强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显得尤其重要。

一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不强的原因分析

1.师资力量薄弱

高职院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人员较少,很多心理健康教育角色都是由德育教师或思想政治教师担任的,高职心理健康教师的专业化程度较低是导致高职健康心理教学实效性不强的重要原因。这些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没有全面系统的了解,更没有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服务的专业素养,从而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发展。

2.心理健康教学的随意性较强

在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出现了随意性较强的现象,主要表现在:(1)课程教学时间安排的随意性大,有的学校安排在一年级的上学期,有的安排在下学期,有的安排在二年级或三年级。(2)必修课和选修课的随意安排。有的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安排为必修课,有的安排为选修课,一切都是按照学校的意愿、随意安排的。(3)教学内选择的随意性强,在进行心理健康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般都是根据自己的兴趣观点,随意选择教学内容与教材,教学随意性强影响了高职心理健康教学效率的提升。

3.教学方式落后

虽然在高职院校大部分都设有多媒体教室,但多媒体教室的数量有限,难以满足心理健康教学的现实需要。在教学中,依然是靠教室单方面进行知识传播的方式进行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参与活动的机会更少,学生对心理健康教学没有更多的体验,教学效果不理想。

二 提高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实践探索

1.科学安排并保证教学时间

在进行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时,要想有效地提高教学实效性,就必须科学地安排教学时间。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时间要有充足的保证,学校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并安排足够的时间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不断地体验、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学习中去,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质量。同时,教师要能够科学地安排教学的时间,能够把心理健康课教学集中在大一上学期,使学生一入学就能接触到心理健康教育这门学科,从而引导学生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学习活动,能够有效地进行心理健康学习。

2.精选教学内容

对于高职学生而言,进行心理健康学习的时间很有限,因而需要精选教学内容,另外,精选教学内容也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举措,如果学生对教学内容不感兴趣,就很难真正学好。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现实需要,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心理健康概述。使学生认识到心理健康学习的重要性,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了解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认识到维护心理健康的必要性和途径。(2)积极心理教育。让学生可以正确地认识自我以及所处的环境,可以增强自己的自信心,并建立起应用的危机意识。(3)健康情绪教育。让学生了解情绪的发生机制,了解情绪对健康的重要影响,掌握情绪调节的方法,这对学生的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具有积极的作用。(4)交际心理教育。使学生认识到人际交往的重要性,掌握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技巧,对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5)恋爱心理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大学生恋爱的特点及利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学会处理自己的情感问题,这对青春期的学生而言是极为重要的。(6)挫折应对教育。在高职学生中有很多人的心理素质不高,往往会产生自我放弃的念头,学生的消极心态较重,因此,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使学生能够认真分析自己所遇到的挫折,正确认识挫折,积极应对挫折,对提升学生的抗挫能力具有很大作用。

3.改进教学方式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要积极地改进传统“一言堂”的教学方式,通过创新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够通过学习得到有效的发展。如在教学中,教师可成立班级心理健康兴趣小组,并引导学生参与进去;可以延伸课堂教学,教师可为学生布置一些课外作业,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解决问题;可开展一些心理咨询服务,指导学生通过个体体验的方式减轻心理矛盾和压力;还可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竞赛活动、开展心理健康话题讨论活动等。

总之,在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着教学实效性的提升,教师要认真研究存在的问题,并通过积极的策略解决问题,在实践中总结有效的方式方法,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学的实效性,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篇2

【中图分类号】 R 395.6 G 443 G 4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07-0802-03

Impact of Occupational Burnout and Mental Health o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and Mental Health of Their Students/ZHU Shu, DONG Li-ping, DU Rui-hong, et al. Medical Department of Northchina University, Jilin(132013), Jilin Province,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teachers' occupational burnout and mental health on mental health of their students in the schools in Jilin area, and to provide evidence for th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Methods First, questionnaires about teacher's occupational burnout and symptom checklist 90 (SCL-90) were conducted among 1 192 teachers in 19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Jilin area. Totally 81 Teachers whose occupational burnout and mental health were lower than the norm level and 64 higher than the norm were sampled randomly, and then 3 346 students charged by twogroups of teachers in the classes of 16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among the schools were investigated and analyzed with mental health test (MHT). Results Mental health of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was better than the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The class-master's occupational burnout and mental health were at a low level, which led boy's loneliness, girls's phobia, pupils' learning anxiety and phobia, middle school students' personal anxiety and phobia. Statistical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found between them. Conclusion Teacher's occupational burnout and mental health has influence on secondary and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Key words】 Occupations; Fatigue; Mental health; Comparative study; Student health services

教师的职业枯竭和心理健康水平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一直受到关注[1]。为针对性开展学生及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可靠的依据,并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笔者于2009年对吉林地区19所中小学校的教师和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职业枯竭问卷和90项症状自评量表,对吉林地区19所中小学校共1 192名教师进行调查,检测出存在职业枯竭和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常模的班主任81人,随机抽取32人;无职业枯竭和心理健康水平高于全国常模的班主任64人,随机抽取30人;然后对62名班主任所教班级的3 346名学生,采用中小学用学生《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量表》进行问卷调查。得到有效问卷2 982份,有效率为89.12%。其中男生1 554名,女生1 428名;小学生1 396名,中学生1 586名。存在职业枯竭和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常模的32名班主任所教的小学生761名,中学生515名;无职业枯竭和心理健康水平高于全国常模的30名班主任所教的小学生635名,中学生1 071名。

1.2 方法

1.2.1 中小学教师职业枯竭量表和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 采用王芳、许燕提供的中国中小学教师职业枯竭量表[1],分别筛选出无职业枯竭和存在职业枯竭的班主任。并采用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2],分别筛选出心理健康水平高于全国常模和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常模的班主任。然后在19所中小学校进行随机抽样。

1.2.2 心理健康诊断测验 采用中小学生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进行测量。《心理健康诊断测验》是我国心理学工作者根据日本铃木清等人编制的《不安倾向诊断测验》修订而成的,可用于综合检测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该量表有8个内容量表和1个效度量表(即测谎量表)。8个内容量表分别是:学习焦虑(A)、对人焦虑(B)、孤独倾向(C)、自责倾向(D)、过敏倾向(E)、身体症状(F)、恐怖倾向(G)、冲动倾向(H)。内容量表总分反应个体心理健康总体水平。同时各分量表统计结果,可诊断个体在某一方面的心理问题倾向与严重程度,得分越高,心理健康状况越差[3]。

1.3 数据收集与整理 应用Foxpro程序建库录入数据、筛选数据;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总体水平 表1结果显示,心理健康者2 676人,占有效问卷的89.74%。其中中学生1 460人,占92.06%;小学生1 216人,占87.11%。男生1 394人,占89.70%;女生1 282人,占89.78%。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明显高于小学生(χ2=19.752,P

2.2 教师职业枯竭和心理健康水平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2.2.1 不同性别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表2结果显示,小学班主任有职业枯竭和心理健康水平低,可使男生的孤独倾向和女生的恐怖倾向有统计学意义(P

2.2.2 不同性别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表3结果显示,中学班主任有职业枯竭和心理健康水平低,可使男生的孤独倾向和女生的对人焦虑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2.2.3 不同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表4结果显示,班主任有职业枯竭和心理健康水平低,可使小学生的学习焦虑、孤独倾向和恐怖倾向有统计学意义,中学生的对人焦虑和孤独倾向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3.1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现况 在所调查的中小学生中有心理健康的占89.74%,有心理问题的占8.92%,有心理障碍的占1.34%。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高于小学生。叶苑[4]的研究显示,城市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正常的有82.7%,有心理问题倾向的有14.8%,心理问题较严重的有2.5%。说明吉林地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

3.2 教师职业枯竭和心理健康水平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教师有无职业枯竭和心理健康水平高低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一直受到关注。研究结果表明,吉林地区教师有职业枯竭和心理健康水平低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小学班主任有职业枯竭和心理健康水平低,可使男生的孤独倾向和女生的恐怖倾向有统计学意义。中学班主任有职业枯竭和心理健康水平低,可使男生的孤独倾向和女生的对人焦虑有统计学意义。中小学班主任有职业枯竭及心理健康水平低,对男生的孤独倾向有影响,说明班主任的不良情绪情感、认知、行为导致男生孤独、抑郁,人际关系不良,表现为退缩、自我评价较低、受同伴欢迎的程度较低。小学女生的恐怖倾向较明显,说明班主任的不良情绪情感、认知、行为使本来就胆小的女生更害怕教师,进一步泛化害怕所有的“权威”,导致恐惧心理,控制点不适宜,表现为退缩、问题行为、面对困难无法应对。而中学女生的对人焦虑明显,说明女生人际交往障碍,表现为退缩、怯懦、依赖性强、自卑感强,在他人面前常感不安、焦虑、不善表达,在人际关系上容易产生焦虑。

班主任有职业枯竭和心理健康水平低,可使小学生的学习焦虑、孤独倾向和恐怖倾向有统计学意义,中学生的对人焦虑和孤独倾向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小学班主任的不良情绪情感、认知、行为使小学生易产生情感障碍,学习中遇到困难不敢向教师请教,也不知如何处理此类问题,导致学习焦虑;教师情感枯竭,可使学生产生恐惧心理,导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减少,进一步影响到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使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产生退缩,表现为孤独、自我封闭。另外,由于吉林地区小学班主任的带班时间长,一般是3~6 a,这使教师与学生相处的时间较长,而小学又是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因此班主任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较大。而中学班主任的不良情绪情感、认知、行为对学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人际关系方面,中学阶段恰是学生的青春期,此时的自我意识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心理是否健康往往在人际关系中得到反映;人际关系中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害羞、胆怯、自卑、嫉妒和闭锁心理。

研究结果显示,教师有职业枯竭和心理健康水平低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恐怖倾向等方面。这说明教师有职业枯竭和心理健康水平低对学生的情绪情感、人际关系、学习成绩、自信心方面有影响。因此,应加强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以便对其学生的心理健康给予积极的影响。主要应从国家、社会、学校、家庭等方面入手,如政策支持、社会舆论、家长的理解、学校定期开展学生和教师的心理健康讲座及必要的个体心理咨询等活动,提高教师和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最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4 参考文献

[1] 王芳,许燕.中小学教师职业枯竭状况及其与社会支持的关系.心理学报,2004,36(5):568-574.

[2]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31-35.

篇3

一、 来自组织的公平、理解与支持,是消减职业压力有效途径。

创设良好的学校组织环境通过改善学校管理和改革教学管理体制缓解中职学校教师的工作压力。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干事者灰心、不让投机者得逞。另外,各地区政府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该积极主动采取措施对中职学校的教师进行心理疏导与解压,期中员工帮助计划EAP就是个不错的方法。EAP又称员工心理援助项目,它旨在全方位地帮助员工解决包括工作压力、心理健康、灾难事件、法律纠纷、理财问题、婚姻亲子、职业生涯规划甚至饮食紊乱等各种心理困扰。2004年7月,上海市徐汇区政府启动国内第一个公务员EAP计划,也是目前国内唯一的一个公开报道的政府机关员工心理帮助计划。这个计划为期半年,合作方是上海市一家心理咨询培训机构。其校长冯耘说,当时对来自区政府6个不同部门的200多名公务员进行帮助,机构配备了6名职业心理咨询师展开有针对性的心理咨询。2005年南京秦淮区建立了我国第一个教师援助机构,其服务对象主要是南京市学前及中小学教师,目前该教师援助机构已取得了一些成效。

二、积极采取措施给自己找到科学有效的减压方法。

1、有效应对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是指因不能有效应对工作压力而产生的消极心理反应,比如情绪衰竭、性格变异、自我价值贬低等。一项针对14个职业人群的职业倦怠程度的调查显示,教师职业的倦怠程度排列第三名,仅次于公务员、物流运输职业。中职学校的教师如何应对职业倦怠呢?

(1)避免机械重复的劳作。每个教师都应该做有文化自觉的教师,而不是一个维持生计的教书匠,把课堂变成一个丰富多彩的动态生成过程,让课堂成为感性、灵性与悟融的世界。教师们可以采用多种教育方法,实施多种教育手段,创设在时间、空间、内容上自由开放的课堂。

(2)把目标和要求定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我们从小就接受这样的教育:远大的理想和目标才是取得成功的前提;让每一个学生成功是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等等。以上这些话语传达的是是正能量,本身没有错,但是把目标定得太大太远,容易产生职业倦怠。中职学校的教师要正确审视中职教育目前的现状,了解自己的能力,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对自己不苛求,只有承认教育的局限性,才能让自己在工作中更从容。

(3)容忍“瓶颈期”,不急于求成。教师在工作中也会有“瓶颈期”。所谓“瓶颈”,几乎是每种事态发展的必经之路,这里用来形容工作发展中遇到的停滞不前的状态。这个阶段就像瓶子的颈部一样是一个关口,下面的瓶肚是我们在工作中很长一段时间的积累和积淀。突破瓶颈就是出口,就是广袤的自由时空,就会令人感到心旷神怡;相反,被卡在瓶颈里就会止步不前,煎熬难耐。当教师进入“瓶颈期”时,不能急于求成,否则会因为达不成目标而变得气馁、得过且过,甚至产生放弃的念头。此时我们应做的就是在平静中反思自己工作中的困难,给自己不断充电,积累教育教学经验,增长学识,拓展自我,要时刻相信任何一点微小的积累都不会成为无用的废弃物,它会成为构建大厦的一砖一石。当你静下心来克服困难、认认真真、实实在在地做完工作中一件件小事的时候,你会浑然不觉已经到达了成功的彼岸。

2、建设性地纾解压力、释放情绪。

篇4

角色转换教育。为了使一年级学生顺利完成从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变,尤其是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尽快融人大学生活,适应大学的学习环境,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部门可在新生入学教育中要安排心理健康教育,帮助新生完成角色转换,适应大学生生活;组织召开班会,新老生经验交流座谈会等活动,通过老师与同学,同学与同学之间的互动交流,增强新生对大学生活、学习的信心。

心理辅导与引导:大一学生在学习生活当中难免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困惑,为了帮助他们摆脱困扰,应组织开展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动,高职院校可组织开展新生心理普测、心理测量、心理咨询。同时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举办专题讲座以帮助新生提升对心理健康的认识,为他们扫除心理障碍,解决适应困难等问题,引导他们正确看待生活环境和习惯的变迁,适应大学人际关系的变化,树立正确的交往观,了解寻求心理帮助的途径,构建和谐心灵。

利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高职院校应在大一全体学生开设《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必修课,要根据工作实际自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把课堂教学作为传播心理健康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并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分年级、分专题开设,帮助学生缓解来自生活、学习、情感、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的压力,帮助大学生以科学态度对待心理问题,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学生心理保健意识,提高学生防范心理疾患的能力。

大二学生对大学生活和学习都有了自己的设想和规划。对二年级的学生,要侧重于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培养,帮助学生构建健全完善的人格,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生活动之中,为学生成为合格的社会人才做准备。

积极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高职院校可积极打造心理健康教育品牌活动,利用每年全国开展的“5・25”大学生心理健康节和“10・10”世界精神l生日等有利时机,开展主题宣传教育活动,争取在活动内容、活动形式、活动效果有所创新和突破,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身心和谐健康发展。同时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正面的引导和教育,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他们的团体协作精和乐于助人的品质,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其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构建健康完善的人格。

推动团体心理训练、心理沙龙活动的开展,优化学生心理品质。高职院校要根据工作实际构建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体系,并利用这一网络体系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在班级内开展团体心理训练活动,推动学生认知与行为良性互动与积极改变,针对不同学生的需要,组织多个心理团体,让学生在团体中成长;每月每个班推出一期心理沙龙,让学生共同探讨成长感悟,从而构建良好的同学关系、师生关系,促进校园和谐友善。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