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0 15:02:4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货币资金评估方法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评协的《以财务报告为目的的评估指南(试行)》第四十二条规定,评估报告应当包含必要信息,使报告使用者能够合理理解评估结论,其中应当重点披露的内容包括:评估方法的具体运用,结合相关计算过程、评估参数等加以说明;关键性评估参数的测算、逻辑推理、形成过程和相关评估数据的获取来源。中评协颁布的《资产评估准则——工作底稿》第十一条规定,操作类工作底稿的内容因评估目的、评估对象和评估方法等不同而有所差异,其中评定估算过程记录包括:重要参数的选取和形成过程记录,价值分析、计算、判断过程记录,评估结论形成过程记录等。以上这些都提出了确定评估参数的要求,所以测算营运资金增加额必须有一种确定的方法,但资产评估准则体系中缺乏对营运资金预测的可操作性指南,究竟营运资金口径应该包含哪些科目,似乎没有统一的做法。预测时容易与企业历史年度的真实数据脱节,没有把营运资金与业务流程和渠道管理结合起来,造成预测出的营运资金与企业实际运营情况不匹配的情况较多;或是把经营活动营运资金按照要素简单地分为存货、应收账款、应付账款三个部分,没有考虑预付账款、预收账款等其他营运资金项目;或是在确定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时将企业投资或筹资活动核算的非经营性项目也考虑进来,例如将与构建固定资产相关的在预付账款和其他应收以及其他应付款中核算的工程性应收应付款纳入进来,将与企业正常经营活动无关的在其他应收或其他应付款中核算的企业之间的融资款纳入进来,造成具体操作出现偏差。
在企业的财务报表中把营运资金计算出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本文试对企业价值评估中的营运资金测算涉及的相关问题加以阐述探讨。
二、释义及企业价值评估中的营运资金口径
营运资金增加额是指企业在不改变当前主营业务条件下,为保持企业持续经营能力所需的新增营运资金,如正常经营活动所需保持的现金、产品存货购置、代客户垫付购货款(应收账款)等所需的基本资金以及获取他人的商业信用而占用应付的现金款项等。反映资金营运状况的财务指标主要有最低现金保有量、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应付账款周转率等。
营运资金口径主要是涉及经营活动而非投资、筹资活动的资金,从流动资产构成的主要会计科目来看:
(1)货币资金是退出企业各种活动之后的暂时闲置部分的资金,既可以用于购买流动资产的营运活动,又可以应用于投资活动,也可以应用于偿还负债的筹资活动,因此它不应当作为经营环节的资金占用项目;
(2)交易性金融资产,显然不是企业经营环节的资金占用,是企业将闲置资金用于购置了金融资产;
(3)应收票据,确实是由企业经营活动形成的,但由于企业可以随时将它通过贴现的方式转换为货币资金,因此也可以说已经退出了经营环节,变成和货币资金一样性质的资产;
(4)应收利息、应收股利,是企业投资或融资活动所产生的资产收益;
(5)其他应收款可能有一部分与经营活动相关,但大部分如应收罚款、应收关联企业款、应收员工借款等,是与经营活动不直接相关的应收款项。
从流动负债构成的主要会计科目来看,因为有息流动负债是融资现金流量的内容,不属于生产经营活动范围,因此要从流动负债中扣除。
(1)短期借款,是企业从银行或他人借的款项,不属于经营活动带来的资金;
(2)交易性金融负债,是企业在金融市场交易中形成的负债,不属于经营活动带来的资金;
(3)应付票据,是经营活动产生的负债,但由于以票据形式存在,已经变成了企业必须偿还的具有银行借款性质的刚性负债,也就是说,已经退出了经营环节,是企业的一种货币性质的负债;
(4)应付职工薪酬和应交税费等,因周转快拖欠时间相对较短,且金额相对较小,预测时可假定其保持基准日余额持续稳定,不影响营运资金变动;
(5)与流动资产科目的情况相类似,严格说来,应付利息、应付股利,是投资活动和融资活动所产生的负债,不属于经营活动,其他应付款的大部分内容与经营活动不相关,因此,与营运资金增加额直接相关的无息流动负债科目,主要是应付账款、预收货款。
综上所述,从企业会计科目角度分析营运资金主要是指应收款项(应收账款+预付款项)、存货、应付款项(应付账款+预收货款)。
一、评估价值与货币的时间价值 中国
评估价值是根据特定目的,按照法定程度,应用科学方法,通过对被评估资产进行全面分析和评定估算,以货币为单位而核定的资产现时价格。它与资产的原值、净值不同,也与资产的市场价格不同,它是评估人员根据评估的特定目的,运用所掌握的有关资料,对被评估资产的现时价值所作的一种评定估算。它具有如下几个特点:1.推理性。如对某一企业资产进行评估时,需根据该企业过去的经营业绩、行业发展情况及市场环境,对该企业的未来收益进行预测、推算,再依照一定的方法确定被评估企业价值。又如用市场法评估某一资产时,在市场上寻求具有可比性的参照物,分析、比较两者的异同,推算这些异同因素对价值的影响,从而确定该资产的评估值。2.变现性。资产都具有变现的能力和特性,但在市场条件下,变现方法不同。其变现价格也不同,相同资产在同一时期、同一地区,因评估目的不同,其评估价值也不同。3.时空性。所谓时空性是指评估价值受时间、空间因素的影响,这要从资产本身或市场条件受时空因素的影响来考虑。由于时间变迁,所处地区不同,市场环境不同,资产在获利能力、市场价格上也不同,在用市场法进行评估时,时空因素的影响特别明显,由于这一特性,评估时要确定评估基准日,评估结果亦有时效性。
货币时间价值是指资金经历一定时间的投资和再投资所增加的价值。时间价值原理正确的揭示了不同时点上资金时间的换算关系。货币时间价值理论是资产评估中计算资产现行市价的重要理论,其基本思想对资产评估结果有重要影响。货币时间价值理论的基本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当我们把一定数量的货币存放在银行时,经过一段时间。可以取出比原来多出一些的货币,这就是货币的时间价值,又叫资金的时间价值(thetimevalueofcapital)。用经济学的术语说就是货币在银行的存放可以带来利息。又如,将资金运用于公司的经营活动可以获得利润,将资金用于对外投资可以获得投资收益等等。这种由于资金运用实现的利息、利润或投资收益就表现为资金的时间价值。资金的运用需要一定的时间,随着时间的推移,资金不断周转使用,时间价值不断增加。由于货币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增加时间价值,所以同量的货币资金在不同的时点上具有不同的价值。今天的100元和一年后的100元是不等值的(前者大于后者),在进行价值对比时,必须将不同时间的资金折算为同一时间后才能进行大小的比较。货币的时间价值一般用现值和终值两个概念来表示不同时期的价值。现值(present value)是指资金现在的价值,又称本金。终值(finai value)是指资金经过若干时期后包括本金和时间价值在内的未来价值,又称本利和。进行现值和终值的换算,有单利(single rate)和复利(compound rate)两种方法,因此有单利终值与单利现值、复利终值与复利现值之称。复利就是不仅本金要计算利息,本金所生的利息在下期也要加入本金一起计算利息,即通常所说的“利滚利”。复利终(finalvalueofcompoundrate)是指一定数量的本金在一定的利率下按照复利的方法计算出的若干时期以后的本金与利息之和。
二、货币时间价值理论对选择资产评估方法的启示
目前国际上采用较多的资产评估方法有市场法、成本法和收益法三种。不同的方法适用于不同的资产评估范畴中。其中收益法最能体现货币的时间价值。
众所周知,一宗资产为其持有人带来的收益不是一次性的,而是在一定时期内连续不断地为持有人带来收益。如企业的机器设备、厂房无形资产等每年每月甚至每天都在为企业带来收益。资产持有人总是希望自已持有的资产能够具有较高的收益率、较强的流动性和较高的安全性,从而具有较高的市场价值。收益性一般用资产的平均收益率来衡量,平均收益率越高,资产的收益性越好;流动性通常用资产变现的速度与变现中的损失大小来衡量,变现速度越快且变现中的损失越小,资产的流动性就越强;安全性则用资产遭受损失的可能性来衡量,可能性越小,资产的安全性就越高。当流动性和安全性既定时,资产的价值将主要取决于其收益率的高低。按照货币时间价值理论,获得不同时点上的相同数量的收益,其价值是不同的。这一基本思想告诉我们,如果采用收益现值法评估,就必须首先将不同时点上的一系列收益分别进行折现处理,然后再加总,而不能将资产创造的收益流简单相加。总之,凡是采用收益现值法对不同资产进行评估,都必然要涉及货币收益的时间价值问题,因此都应该按照上述折现原理对资产为其持有人带来的收益流进行折现,折现后的价值就是被评估资产的现行市价。由于长期资产时效性较长,采用收益法对其进行评估最能体现其真实价值。
三、货币时间价值在长期资产评估中的应用
新会计准则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在长期资产的评估中体现了货币时间价值的概念,使得资产确认的可靠程度和相关性进一步加强,也体现了谨慎性原则。
(一)货币时间价值在长期投资评估中的应用
新准则中规定确定持有到期投资初始成本时,就应当计算确定其实际利率,并按实际利率进行持有到期投资资产的溢价或折价的摊销及投资收益的确认。这种按实际利率的计算方法确定投资收益,充分体现了货币时间价值的概念。因为,企业持有到期投资(比如购买企业长期债券)的未来现金流入量是按票面利率计算的每期的利息和到期的本金,按照前述资产价值的确定原则,这些现金流入量的贴现之和应该等于企业投资该项资产的初始成本(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和相关费用之和),这也是企业利用收益法评估该项资产的评估价值。从财务的观点考虑,企业持有到期投资所获得的实际收益就是货币的时间价值,根据这一思路计算出来的实际利率,并确定投资的收益体现了货币的时间价值。
(二)货币时间价值在融资租赁资产价值评估中的应用
转贴于中国
新会计准则规定,承租人确定的融资租人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为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与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两者中较低者,将最低付款额作为长期应付款的入账价值,其差额作为未确认融资费用。如果以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作为租赁资产的入账价值,就是认为现在所取得的融资租人的固定资产价值等于未来现金流出(每期的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之和,而不是日后不同时点还本付息金额之和(最低租赁付款额)。这样处理充分考虑了货币时间的价值,如果目前资产的公允价值低于最低付款额的现值,按照谨慎性原则就以公允价值作为固定资产的评估价值并据以入账。 (三)货币时间价值在评估盘盈和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价值中的应用 中国
接受捐赠方确定的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如果捐赠方提供了有关凭证,则按凭证上标明的金额加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入账价值,此时不涉及货币的时间价值问题;如果捐赠方没有提供有关凭证,可利用市场化按同类或类似固定资产的活跃市场估计价格加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入该项资产的评估价值,此时也不涉及货币的时间价值;同类或类似固定资产不存在活跃市场的,则应采用收益法按接受捐赠固定资产的预期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作为评估价值并据以入账,此时体现了货币时间价值的应用。
盘盈固定资产入账价值的评估确定与此类似,即同类或类似固定资产存在活跃市场的,按同类或类似固定资产的市场价格,减去按该项资产的新旧程度估计的价值损耗后的余额,作为入账价值;同类或类固定资产不存在活跃市场的,按该项固定资产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作为入账。
(四)货币时间价值在固定资产折旧中的应用
固定资产的价值是通过折旧的形式逐期转化为成本或费用的,每期计提的固定资产折旧额取决于固定资产的初始成本、固定资产折旧的方法和固定资产的预计残值三个因素。因此对于这三个因素是否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影响了固定资产价值的可靠性。前面讨论了在固定资产初始价值中如何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下面我们分别分析如何在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和残值确定中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
1.现行固定资产折旧方法中体现货币时间价值。现行的固定资产折旧方法主要有直线折旧法和加速折旧法两大类,从会计处理方法本身看都没有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但新准则在固定资产折旧方法上允许企业按照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折旧方法,这样使企业在会计政策的选择上有了比较大的空间。如果企业采用加速折旧法,企业在前期多提折旧额而后期少提折旧额。虽然无论采用何种方法固定资产的折旧额的总和扣除残值都等于固定的初始成本,但从财务的角度来讲,周定资产每期的折旧额是现金的流入量,企业如果采用加速折旧法前期流人的现金流量大于同期按直线折旧法确定的折旧额现金流量,那么加速折旧法的折旧额所产生的现金流入量的总现值大于直线折旧法现金流入量的总现值。所以采用加速折旧法的会计处理从财务的角度分析由于货币的时间价值的作用给企业带来更多的现金流量。
2.新的固定资产折旧方法所体现的货币时间价值。另外一种将货币时间价值直接应用到固定资产折旧计提中的方法原理:由于每期计提的固定资产折旧额是企业的现金流入量,是对固定资产价值的补偿。因此固定资产每期计提折旧额的现值之和应等于固定资产的初始成本。所以可以将每期计提的固定资产折旧额看作年金,根据“固定资产的原值-预计残值的现值=各年折旧额现值之和”确定每年计提的折旧额。较加速折旧法,这一方法更能直接体现货币时间价值,使得折旧额能真正起到补充固定资产价值的作用。
由此可见,采用不同折旧方法对固定资产进行评估,其评估结果有一定区别。
3.预计净残值的确定所体现的货币时间价值。固定资产的预计净残值是折旧额的影响因素之一,关系到每期折旧额。新会计准则规定:预计净残值,是指假定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寿命已满并处于使用寿命终了时的预期状态,企业目前从该项资产处置中获得的扣除预计处置费用后的金额。这一定义强调了货币的时间价值,其金额应为其折现值。
在长期资产评估中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一方面能使得资产评估价值更能反映它的本质特征;另一方面由于考虑货币时间价值后进行贴现所计算的资产价值一般低于没有考虑货币时间价值所计算的资产价值。所以也符合谨慎性原则。
参考文献:
[1]任华,王玉萍,张弘,浅谈货币时间价值在企业投资中的应用[j],现代经济信息,2007(02)
[2]牛海霞,关于货币时间价值在企业管理中运用的探讨,现代商业,2009(33)
[3]刘晓梅,在企业投资决策中货币时间价值的应用[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9)
[4]夏萍,小议货币时间价值在投资决策中的应用[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8(06)
关键词 :高校;财务管理;问题分析;内部控制体系
一、引言
近年来,由于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财务管理出现了一些与所处的现实环境与整体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因此,加强内部控制、构建高校财务内部控制体系则成了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重点。2012 年11 月财政部出台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并于2014 年1 月1 日起在所有行政事业单位施行,这将进一步规范和指引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包括高校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
高校内部控制是指高校为了保证教学、科研的正常有序进行,维护自身资产的安全有效使用,确保财务信息的真实完整,加强高校经济活动的风险防范和管控,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措施和执行程序而构建的一套动态管理控制系统。内部控制能保证财务管理机制良好地运行,因此,从高校财务管理面临的困境和当前的政策背景来看,基于内部控制视角研究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则成为了目前高校非常紧迫的课题之一。
二、内部控制视角下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高校财务内部控制环境存在缺陷
1.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是保证单位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基础,而目前高校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并不健全,首先,缺乏具体针对高校财务内部控制规范性文件。至今为止,我国出台的相关内部控制的规章制度,其主体大多是企业,2008 年颁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对于行政事业单位,2012 年11月才出台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而且这一规范并不是专门针对高校,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指引,这在一定程度上使高校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建立的规范性与科学性得不到有利保障。其次,高校自身制定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有些高校将某些规章制度如财务管理办法等等同于内部控制制度,而且内容笼统不具体,或控制内容、范围等不全面,缺乏科学性合理性,可操作性弱。由于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更没有建立防范约束的财务内部控制体系,致使财务管理上存在一些漏洞,导致某些舞弊事件的发生。
2.内部控制意识淡薄或观念偏差。根据COSO报告,内部控制由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五要素构成。控制环境是其他要素的基础,而在控制环境中管理理念与经营风格又是核心。管理理念中就包含了对内部控制的认知、态度。目前我国高校领导层和财务人员对内部控制的认识不深入,有些高校领导层认为内部控制仅仅局限于一些规章制度,或是仅仅适合于企业,而具体财务人员则忙于应付日常工作事务,对内部控制的意识淡薄。即使有些高校领导层与财务人员对内部控制有一定的认知,但往往将内部控制等同于内部会计控制,观念产生偏差。内部控制分为内部会计控制与内部管理控制,内部会计控制的首要目的是保障财务信息的可靠性,是内部控制的基础,而管理控制是实现战略目标,落实战略执行的过程,是内部控制的核心。因此,仅注重内部会计控制的约束效用已难以实现有效的控制结果。
(二)定期风险评估机制缺失
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推动着高等教育规模的逐渐扩张,在高校扩大招生规模的背景下,很多高校采取“银校合作”的措施,举债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这使得高校发展中的财务风险等一系列问题日益凸显出来。《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也提出“单位应当建立经济活动风险定期评估机制,对经济活动存在的风险进行全面、系统和客观评估。且至少每年进行一次。”然而,目前大部分高校内部缺乏一套完整的风险评估机制,第一,风险意识不强,没有积极主动地去识别高校经济活动中存在的风险;第二,在组织与人员配置上缺乏专业的风险评估人员及风险分析团队;第三,未能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风险评估方法对各类风险进行评估分析与排序,从而确定重点控制的风险。
(三)关键环节管理不科学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中从业务层面上规定了六个方面的内部控制规范:预算业务控制、收支业务控制、政府采购控制、建设项目控制、资产控制和合同控制。而从内部控制角度出发,高校在财务管理方面应抓住预算业务控制、收支业务控制、货币资金控制三个关键环节,目前我国高校财务关键环节管理并不科学。一是预算管理不到位。预算编制不全面,缺乏充分的论证分析与一定的透明度;预算执行缺乏相应的跟踪、分析与评价机制;预算调整又过于随意。二是收支管理制度难以严格实施。有些高校部门院系有一定的财务自主权,但对其收入缺乏有效的监管,造成擅自收费,不经物价部门备案且票据也未统一管理等现象。支出也出现资金不能专款专用,挤占资金,挪作他用等违规现象。三是资金管理不规范。高校中资金管理特别是科研项目资金管理中出现了项目管理与资金管理脱节、预算使用缺乏监管、报销违规,科研资金流失等现象。
(四)信息与沟通机制不完善
目前高校财务内部控制的信息与沟通机制并不完善,首先,内部信息与沟通渠道不通畅。虽然大部分高校都实现了办公系统自动化,但仍缺乏一个有效机制使管理层能及时共享内部控制的相关信息,而且财务部门与各行政部门、各学院之间的沟通缺乏一个有效及时的平台,导致财务信息无法及时传达与获取,影响财务部门的工作的效率与效果。其次,外部信息与沟通机制也不完善。高校虽然不像上市公司受法律法规约束要求定期披露财务报表与内部控制报告,但过于封闭的财务信息也不利于高校与外部单位的沟通交流。长远来看,对给高校带来一些支持与资助方面、高校长期良性发展方面会有一些不利的影响。
(五)内审监督缺乏力度
对于高校的财务管理而言,内部审计部门可以说是对内部控制的再控制。目前我国高校的内审部门通常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第一,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不强。我国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大多作为辅助机构存在,使内审部门缺乏应有的独立性。第二,内部审计的范围狭窄。内部审计部门对各类财务工作事前审计多,缺乏事前和事中的监督管理。且并未涉及或深入到管理领域,常规审计多,重点专项审计较少。第三,内部审计还普遍存在着人员不足、专业素质不高、审计方法过于传统等问题。这些问题将直接影响内部审计的质量,导致内部审计的监督力度缺乏、能力减弱。
三、构建高校财务内部控制体系
高校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最好的结合点就是构建高校财务内部控制体系,而财务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依赖于内部控制五要素即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的完善。将财务管理工作融入内部控制要素内涵中,结合高校这个组织形态的特点,构建高校财务内部控制体系如图1:
(一)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内部控制环境决定了整个内部控制体系的基调,在高校财务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与实施中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根据高校财务部门的特点,高校财务内控环境包括外部环境即对内部控制效益产生重大影响的政策制度等,以及内部环境即机构设置与权责分配、治理结构、管理理念与经营风格等。下面,我们从内外部环境论述如何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1.完善财务内部控制相关制度。目前虽然还未形成针对高校制定的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一系列的配套指引,但企业已建立了一整套较为完善的内部控制规范体系,高校虽与企业组织形式不一样,内控内涵也有异,但高校可以加以参考,并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以及财务环境,通过学习、探讨、调研等方式制定出适合高校以及高校财务工作且具有可操作性的内部控制制度(包括内部控制应用指引、评价指引以及审计指引),以保证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有章可循,指导高校财务内部控制工作的顺利开展,最终使高校财务管理的规范性和科学性得到保障。
2.构建网络型扁平化的财务部门组织架构。组织架构是高校财务部门明确内部机构设置、职责权限、人员编制、工作流程和相关要求的制度安排。包括机构设置与权责分配、治理结构。网络型扁平化组织架构的特点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是压缩了财务部门自上而下的垂直结构,减少了管理层级,增加了管理幅度,从而使信息在高层与基层员工之间传递的距离缩短,流动更快捷;第二,虽仍存在科室的分工,但科室之间的界限被打破,知识信息不再仅通过等级制度垂直渗透,而是能在水平方向快速传播;第三,以工作流程为中心而不再以科室职能的区分来构建组织架构。这种组织架构使财务部门成为了一个由科室界限不明显的员工组成的网状联合体,内部控制层次明显减少,上下级获得信息的对等性大大提高,等级制度的弱化使得管理层不再是控制层面的上层,而成为内控的行动中心,有利于形成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的合理分配,相互制衡的有效机制。
3.转变财务部门人员内控定位。高校内部控制包括会计控制与管理控制。从高校的控制目标来看,会计控制的目标是保障财务信息的真实可靠,而管理控制的目标是提升高校公共服务的效率效果,最终实现高校战略目标。公共服务效率效果的提升是内部控制的最高目标,因此,管理控制占据了内部控制的主导地位,内部控制的核心应由会计控制向管理控制转变。正如《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中定义的内部控制目标,分为三个阶段(如图2):法规控制、会计控制、管理控制。法规控制是内控的前提,会计控制是内控的基础,而管理控制是内控的核心与主导。从控制过程来看,管理控制是执行战略的过程(Anthony,1998),对高校各层任务的完成起着正向的促进作用,鼓励其完成甚至超额完成任务,是高校运营管理的明线。而会计控制以边界控制为导向,只需在规定范围和要求内完成任务,激励效应相对较弱,是高校运营管理的暗线。会计控制不能直接促成高校战略目标的实现,因此,内控的功能定位应向管理控制转变。高校财务部门人员应及时认识到内部控制功能定位的转变,重视管理控制,转变内控观念的定位。
(二)建立完善的高校财务风险评估机制
风险评估是单位及时识别、系统分析经营活动中与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并合理确定风险应对策略。2004年4月美国COSO委员会结合萨班斯法案,在《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基础上,出台了《企业风险管理框架》,凸显出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而在内部控制体系中,内控本质是对易发生风险的经济活动进行控制,规避风险。从这一意义上讲,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之间有着共同的环节,如图3。在两者循环过程中,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进行的风险评估成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融合点,也是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并且贯穿于内控循环的整个过程。
建立完善的高校财务风险评估机制首先需要财务人员牢固树立财务风险意识,随时关注学校运行中的财务风险。其次,将专业的风险评估人员组成风险分析团队,形成一套严格规范的程序,按照程序开展风险评估工作。最后,先从组织层面和业务层面识别风险,组织层面注重内控组织情况、制度完善情况、机制建设情况等可能带来的风险,而业务层面上就财务内控关键点上识别主要风险。具体来说,预算控制的主要风险是预算编制、执行和考评是否规范,预算决策和执行机制是否建立,内部批复指标是否与支出事项相衔接等;收支控制的主要风险是单位收入是否完整,支出分类是否准确合理,预算指标是否分解为支出事项,资金支付是否合规等;货币资金控制的主要风险是因不相容岗位是否分离导致的货币资金安全风险,资金支付申请是否严格审核与复核,是否加强银行账户管理等。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通过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应用专家咨询、概率和数理统计等方法,评估出风险发生的概率与程度,合理降低与规避财务风险。
(三)合理设置财务内部控制关键点
财务内部控制关键点在COSO 内部控制框架即为控制活动要素,控制活动是针对关键控制点而制定的,参考《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则是财务角度的业务层面的内部控制关键点。本文从预算业务控制、收支业务控制、货币资金控制三个财务关键环节分析。
1.预算业务控制。高校预算业务的关键控制点如下:(1)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与授权批准。高校应当明确相关部门与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预算工作的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具体包括:①预算编制(含预算调整)与预算审批;②预算审批与预算执行;③预算执行与预算考核。高校内部预算授权批准必须严明,明确审批人的授权批准权限、程序、责任和相关控制措施,切不可缺位、越位、错位;(2)预算编制。①财务部门应做好预算编制政策、基础数据的准备和相关人员的培训工作,统一部署预算编报工作;②规范预算编制程序,明确审批要求;③预算编制应在评价当年预算执行情况的基础上对下一年度预算进行预计与测算,完善编制方法,细化预算的编制。(3 )预算执行。①按照批复的预算在高校内部进行指标分解、审批下达,规范内部预算追加与调整程序;②应根据批复的预算安排各项收支;③建立预算执行分析机制,定期通报各部门预算执行情况,召开会议,研究并解决预算执行中的问题,提高预算有效性;④加强决算管理,建立预算与决算相互反映,相互促进机制。(4)预算评价与考核。高校应建立严格的预算考评制度,定期组织预算执行情况考评。
2.收支业务控制。高校收入业务的关键控制点如下:(1)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确保收款人员不得兼任会计核算工作、会计档案保管、收入支出等账目的登记工作;(2)各类票据的管理。财政票据等各类票据的申领、启用、核销、销毁应按照规定履行手续,不得转让、出借、代开、买卖各类票据;(3)高校不得出现教育乱收费现象;(4)高校二级单位不得出现账外账、“小金库”等情况;(5)高校各类收费项目的收费标准必须有经物价局等部门批准,且确保应收尽收,及时入账。高校支出业务的关键控制点如下:(1)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确保支出申请与内部审批、付款审批和执行、业务经办和会计核算等岗位相互分离;(2)支出审批控制。“三重一大”中的大额资金应经集体决策后支付;(3)支出审核控制。在单据常规审核的基础,重点审核是否列入预算,是否应招标而未招标,是否按合同支付等;(4)支付控制。财务部门应按照规定办理资金支付手续,根据支出凭证及时准确登记账簿。
3.货币资金控制。高校货币资金控制的关键控制点如下:(1)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包括:货币资金支付的审批与执行,货币资金的保管与会计核算,货币资金的保管与盘点清查,货币资金的会计记录与审计监督;(2)授权审批控制。经办人员办理资金收支业务需得到授权审批,大额资金流出需经集体决策审批;(3)业务流程控制。①货币资金支付申请。有关部门或个人提交货币资金支付申请,注明用途、金额、支付方式等,原始单据要有效完整;②货币资金支付审核。审核提交支付申请票据的真实性、合法性,严格监督资金支付;③货币资金支付复核。复核货币资金支付申请的批准范围、权限、程序是否正确,手续单据是否齐备,金额是否正确等;④办理支付。根据经审批的复核无误的支付申请,按规定办理货币资金支付手续,及时登记现金和银行存款日记账;(4)银行结算票据的控制。明确各类票据的购买、保管、领用、背书转让等环节的职责权限和程序,并专设登记簿进行记录。(5 )印章管理的控制。严禁将办理资金支付业务的相关印章和票据集中一人保管,印章与空白票据分管。
(四)构建内部控制信息化系统
高校在确保财务信息流通及时顺畅而进行信息化建设的同时,应该将内控理念、控制程序、控制措施等要素通过信息化的手段固化到信息系统中,通过信息化手段推进内部控制建设,构建内部控制信息化系统。该系统应采用“制衡、监督、激励”的内控设计理念,以财务应用支撑平台为载体,构建预算管理系统、收支管理系统等应用层面,且与办公系统无缝集成,这样不仅强化了服务型管理平台的建设,也实现对单位经济活动的自动、实时控制,有利于各级管理层在各自的权限内对相关工作全程控制和实时决策。同时对外还可以就内部控制情况形成内部控制评价报告,适时对外进行披露。
(五)健全高校内部监督与评价机制
内部监督是高校对内部控制的建立与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评估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合理性和有效性,形成书面报告来及时发现和改进内部控制缺陷。首先,高校应整合高校内部监控力量,在保证内部审计部门独立性的同时,联合纪检、监察部门,组成内控评价工作组,形成内部监控的协调联动机制。其次,高校内控评价工作组应当根据《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并结合自身具体情况,围绕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五要素,确定内部控制评价的具体内容,编制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对高校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情况进行全面评价。最后,评价工作组将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经批准后向被评部门回馈意见,并通知整改。
四、结束语
随着我国高校财务管理问题的日益凸显,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出台的大背景下,高校财务部门需要改变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应引入内部控制体系,健全内控制度,建立风险评估机制,注重关键控制点,完善流程设计,重视财务内部控制的建设和实施,从而相互促进,提升高校财务管理水平。
基金项目: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2013SJA630008)。
参考文献:
[1]刘永泽,张亮.我国政府部门内部控制框架体系的构建研究[J].会计研究,2012,1:14.
[2]杜晓荣.组织创新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影响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09,2:45.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资产构成中无形资产占据了很大的比重,其在企业的发展中得扮演着重要角色,发挥着重要作用。企业并购中加强无形资产评估的重要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增强企业知识产权意识,企业往往重视有形资产,忽视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通过无形资产评估,可以进一步的增强其知识产权保护保护意识,加大无形资产的投入。二是有助于企业加强无形资产维护以及利用,无形资产对于企业作用的不断彰显,客户观上要求企业做好无形资产的维护以及利用,实现无形资产的不断增值。三是有助于全面评估企业的真实价值,企业的价值是由无形资产以及有形资产两大块组成,企业并购中无形资产往往占据很大一部分,很多企业被并购企业的无形资产大于实物资产的情况并不鲜见,因此并购中必须要这一块资产进行系统评估,确保企业真实价值得到反映。
二、企业并购中无形资产评估方法
目前企业并购中无形资产评估方法主要有收益法、市场法等,这些方法本身并没有对错之分,不同方法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资产评估,具体阐述如下:
1.市场法。市场法是指通过在市场上寻找与被并购企业无形资产价值大小相当的参照物,对比分析二者之间差异,并进行价值大小的调整的一种资产评估方法,这一方法的要点就是寻找到与被评估的无形资产相当的参照物。以品牌这一无形资产评估为例,如果对市场上与被评估品牌相当的品牌价值为60万,则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可以将这一品牌资产价值评估为60万左右。
2.成本法。成本法按照无形资产的现时评估价值的重置成本并扣除损耗来确定无形资产价值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重点考虑了无形资产的成本投入以及损耗,其公式为无形资产价值等于重置成本与各种损耗之差,这里的重置成本确定可以采用历史成本或者现行价格换算的成本。举例而言,如果并购企业无形资产的重置成本为100万,各种损耗为20万,那么依据成本法无形资产价值为80万。
3.剩余收益估值法
剩余收益估值法是目前无形资产评估领域一种比较新颖方法,剩余收益也称非正常盈余,是从会计收益中扣除所有权资本成本后的余额。剩余收益的基本观点认为企业只有赚取了超过股东要求的报酬的净利润,才算是获得了正的剩余收益。根据这一理论的阐述无形资产价值等于公司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加预期剩余收益期望的现值。
三、企业并购中无形资产评估需要注意的几点问题
无形资产作为企业并购中必须要的重点考虑的因素,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问题,通过解决好这些问题,确保无形资产评估的准确真实。
1.重视无形资产的界定与评估
企业并购中要对于无形资产进行准确的界定,在此基础之上开展评估,无形资产有广义以及狭义之分,广义层面的无形资产包括货币资金、金融资产、专利权、商标权等,而狭义的无形资产仅仅是指专利权以及商标权等。企业并购中主要是对于专利、商标权、商誉、经验、渠道等无形资产的评估,尤其不能忽视商誉、渠道等无形资产的评估,因为金融、货币等无形资产可以直接量化,专利、商标等无形资产也可以采用市场法进行评估,唯独商誉、渠道等很容易在企业并购中被忽视,且这些资产也不容易被评估,这就要求需要企业并购中认真分析各种无形资产,并准确评估,为企业并购决策提供依据。
2.选择合适的无形资产评估方法
不同的无形资产评估方法在用途、可操作性、合理性等方面都有较大差异,对于企业并购来说,如何选择无形资产评估方法,不仅仅需要考虑可操作性,同时更要考虑的并购需要以及现实条件的制约。从难易程度来看,成本法相对容易,收益法难度则较大,从合理性来看,成本法具有不真实、滞后性等特点,收益法面向未来,能够比较全面、真实的反应出来无形资产未来的获利能力。企业并购中要权衡各种无形资产评估方法的利弊,寻找合适的、为并购双方所接受以及认可评估方法。考虑到无形资产评估很难完全量化这一现实,企业并购中可以采用定向以及定量结合的做法,实现的资产评估的真实性。
3.做好无形资产未来收益预测
一、引言
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经过长期积累已经形成一套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商业银行体系,相关法律、法规较为健全和稳定,商业银行的运作较为规范。而在我国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有关法律、法规还不健全,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企业改革以及制度变革存在较大的不稳定性,政策性因素的作用较大,这些都是转轨时期城市银行不良资产产生的重要原因。
二、城市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中存在的问题
(一)银行操作风险问题
近年来,由于内部程序、人员、系统不充足或者运行失当以及由于外部事件的冲击等导致不良贷款发生的事件越来越多,银行操作风险问题也一举成为转轨时期银行必须面对的最大风险,其表现如下:内部欺诈;外部欺诈;雇佣制度和工作场所安全;实物资产的损坏;营业中断和系统瘫痪。
(二)不良资产评估不规范
1.评估方法选择不当并且缺乏评估准则指导由于银行不良资产评估是我国评估业的一项新业务,这项工作的开展为其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在市场条件尚不完备的情况下,我国银行不良资产评估相关监管部门或行业组织除了借鉴已有评估准则,制定原则性评估意见外,未颁布任何有关银行不良资产评估的技术规程和评估方法,以至于一些评估机构只采用一般资产评估的准则和方法进行评估,而且,在全国范围内也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获得各方广泛认可的基本依据。特别是评估机构对银行不良资产评估价值类型的认识上,存在着很大的误区,这样,资产项目特征与有限市场条件的限制,使得每个银行不良资产评估项目具有个案性质,在没有统一的规范的约束下,导致评估方法选择不当。
2.行为不规范导致银行不良资产价值发现过程不完备评估是对银行不良资产价值的发现,评估结果是对其价值发现的可能估计,是资产交易定价的参考值,但不是交易的实际价格。在我国银行不良资产评估中,一方面,由于评估机构之间激烈竞争,对银行不良资产市场调查不深入,评估行为不规范另一方面,我国评估专业人员专业知识及评估实践中客观存在的一些不足,以及所评估银行不良资产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也直接反映出评估机构银行不良资产评估方法选择不当,评估结果与银行不良资产实际情况不相吻合,或者说不能充分反映出银行不良资产的特性,评估结果对银行不良资产处置定价的参考作用不能真正体现,使得银行不良资产价值发现过程受阻。
3.评估缺乏公允导致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效果不佳,以银行不良资产评估结果为参考制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价格的前提是评估结果的权威性和准确性。但对于我国银行不良资产而言,由于历史原因,普遍存着评估资料不完整,评估依据不够充分等问题,除可以对少数部分以物抵债或债权转股权的债权和股权进行规范的资产评估外,绝大多数的评估属于评估咨询的范畴。而且,由于我国评估机构评估行为不规范,银行不良资产价值没有得到公允认定和估算,往往出现评估结果远高于不良资产处置价格的情况,因此,评估缺乏公允性,影响了交易双方对处置交易价格的认可度和处置效果。
(三)银行队伍人员素质不高
城市商业银行起步较晚,在技术上、管理上、人才上严重准备不足,决策水平,管理水平很难完全达到商业银行的标准。加上金融机构发展快,人员大幅度增加,高素质的人才比例偏低,新增人员的业务培训没有跟上。在基层支行,管理人员素质明显偏低,搞信贷的看不懂企业财务报表,不了解企业生产情况,上报的贷款审查报告也不清不楚。信贷员金融法制意识淡薄,有法不依,有章不循,违规贷款,人情贷款时有出现。
三、完善城市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措施
(一)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有效激励机制的建立首先要有明确的业绩考核与评价体系,准确衡量决策机构、管理人员以及员工个人对于银行所做的贡献在科学衡量业绩的基础上,改变原有的基数分配、按人员分配以及按级别分配的做法,推进隐利货币化,根据业绩和贡献进行激励同时,进一步强化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建立良好的内部审计以及监督、处罚制度,实现激励和约束的对等。在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的基础上,建立市场化用工制度,优化劳动组合,加快实施按需设岗、按岗聘用、定岗定员、减员增效的全员竞争上岗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
(二)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扩大对不良资产治理的可为空间
一是实行不良资产专业化经营。以二级分行为单位成立不良资产处置中心,集中辖内不良资产,组织专门人才队伍进行清收,降低经营成本,提高不良资产的处置效率。二是突破收贷范围。银行要在收贷中以保全信贷资产为根本宗旨,以市场变现难以程度为标准,以收取货币资金为上策,兼顾实物资产、票据、无形资产、知识产权等,最大限度地保全信贷资产。
(三)完善信贷管理机制,有效控制贷款风险
该行不良贷款治理必须加强风险管理,构筑一个安全、流动、高效的管理平台。一是完善授信风险机制。在贷前、贷中、贷后三个业务环节中实行分段管理,职能分开,相互独立、相互制约,强化贷款项目的调查评估工作、贷后跟踪管理以及评价制度,集体审批决策要有权、有责、有科学性。二是完善信贷资产质量动态监测体系,建立风险预警系统。
参考文献
1.控制环境不良。
控制环境作为内部控制基础的所在之处,其优劣情况将直接关乎到企业内部控制的贯彻落实是否能够顺利,而内部控制的环境则主要包含企业管理层的品行、操守、价值观、素质以及能力等等方面,管理层对于管理哲学、经营观念的把握,企业内部规章制度、信息沟通体系以及业绩评价机制等。首先,由于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的管理层内部控制意识相当薄弱,管理者受到文化水平以及视野等方面的限制,往往认为凭借个人的直接控制或者观察就足以可以评价企业经营的完整面貌,认为内部控制制度是体现在书面上的制度规范,只有产品占领市场和扩大营销才是维持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之根本所在;其次,企业的经营者或者职工常常是与企业所有者关系较为亲近的人员,他们十分容易团结起来进行艰苦的创业,然而企业内部容易因此而产生任人唯亲的现象,部分人员甚至会无意识的凭借个人身份对制度与规则进行破坏;最后,多数中小企业经理人还无法肩负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责任,一旦出现问题就让企业承担损失,对于经理人本身的奖惩措施也相对较少。
2.风险管理不足。
从中小企业内控的现状看,有些企业严重缺乏风险的控制意识及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既没有建立一个健全有效的风险预警系统,也没有设置专门机构对企业面临的风险进行管理。我国中小企业管理层在风险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二:一是对现有市场缺乏全面的了解与认识,其结果往往导致经营者对于形势盲目乐观,一旦出现真正的风险,经营者缺乏应变能力导致内控失败;二是管理层对于外部环境和经济业务等变化缺乏预见性,这无疑会导致企业对于一些新业务没能及时制定出相应的应变措施,由于无章可循,内部控制失去健全性。
3.控制活动不到位。
经调查表明,能够单独设置内部控制制度的企业相对较少,而且对于应该进行有效控制的很多方面,大多数企业却从未进行有效控制。比如实物资产与货币资金的控制方面,经调查分别有15.6%和56.7%的企业未对货币资金或者实物资产进行有效控制。
4.没有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系统。
信息系统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内部控制的效率以及效果,现有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有效,实施情况如何,存在何种问题,都应当通过沟通渠道向实施内在控制的上层管理机构进行传递,然而多数企业不重视有效的信息反馈渠道。
二、改善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具体措施
我国中小企业的内部控制一直被当作为企业内部事物来处理,然而对于内部控制缺乏认识的企业则一般是对国外或者大企业模式进行效仿,这些模式对于中小企业的内部控制有一定适用限制。发展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发挥政府主导性作用。
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主要可以从政策、法制建设、管理监督等几个方面来入手,通过政策的宣传来引导企业提高对内部控制的意识。进而使中小企业能够明白建立起有效内控系统的真正意义所在、提升企业内部控制的积极性,通过法制建设来建立健全更加高效、透明、公正的市场竞争法则,通过监督管理来加强对于专业人才的培训,从而规范内部控制过程。
2.加强风险评估。
COSO的报告认为,风险评估与风险管理是控制的关键要素。企业应当恰当分析自身的优势及劣势并时刻关注外界的威胁与机会,充分考虑自身的生存发展机遇,懂得适时规避战略、财务、信息化等各个方面风险,运用风险评估方法、技术、程序等对企业可能面对的所有风险进行全面分析,判断出风险性质与程度。
中图分类号:F27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5-0-01
从80年代中期起,我国企业开始渐渐重视无形资产,而现如今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市场经济、知识经济、网络经济凸现的形势下,在社会财富和经济增长越来越表现为无形资产驱动的条件下,对无形资产评估的研究尤其重要。无形资产评估过程中广泛应用成本法、市场法和收益法,并结合不同的资产特点以及评估的目的采取不同的评估方法。近年来,因为经历了不断的理论探索与实践,无形资产评估市场法取得到了有目共睹的成效。然而无形资产评估在理论和实践中也出现了不少得不到解决的诸多问题,陷入“瓶颈”,比如,无形资产评估至今没有单独立法,无形资产的定义尚未完全明确,无法可依、无章可循,评估基础理论和执业标准问题突出,有时方法运用不当或监管不到位,无形资产漏评、不评或高评、滥评现象时有发生。
一、无形资产的定义与作用
无形资产(Intangible Assets)是指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无形资产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无形资产包括货币资金、应收账款、金融资产、长期股权投资、专利权、商标权等,因为它们没有物质实体,而是表现为某种法定权利或技术。但是,实践上通常将无形资产作狭义的理解,即包括专利技术、非专利技术、商标、品牌、商誉、计算机软件、财产权、版权、特许经营许可权、土地使用权、资源性资产、优惠融资条款、客户关系、人力资源等30项。
无形资产具有能够为企业未来带来巨大的经济价值和增值效能的作用,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经济资源之一。在美、日、德等经济发达国家,企业的无形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达35%,高科技企业甚至高达70%。在激烈的市场博弈鏖战中,企业要立于不败,最终将得益于包括专利技术、驰名品牌以及人力资源在内的无形资产的竞争力。
二、无形资产评估的重要性及措施
1.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在企业合伙、合资、资产转制和股份制改造的过程中,无形资产价值由于金额大、项目错综复杂,其评估结果的公正性、合理性广泛为社会关注和舆论监督。无形资产被忽视或低估会使资产所有者权益受损,因此无形资产评估是为了保护所有者的合法利益,客观、公正地维护国有、集体资产,少评、不评、滥评,都会导致国有、集体资产大量流失。
2.建立与完善无形资产评估方法、标准。近年理论界对无形资产的研究不断掀起,但对无形资产评估的研究尚待加强。1999年底北京某评估所对山东电力集团的“鲁能”品牌评估价值为428亿,而同在北京的另一个评估所却得出不同结果,认为“鲁能”价值不足260亿,对同一标的、差不多时间有如此巨大的差异,一时掀起千层浪,有教授出来解释说方法不同、结果不同属正常,笔者认为评估方法、标准、指南再详细,以规范指导评估师工作,评估结果会客观些。
3.在竞争中挖掘企业潜力、提升企业能力。知识时代,无形资产越来越成为企业的重要支柱,需要评估机构根据市场情况,运用合理的评估方法进行评估,形成数据和量化指标,充分计量无形资产是为了更好地法律保护的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版权、计算机软件等以及购并中发生的商誉和企业经营中自创商誉。由此需要评估师结合实际、运用科学的方法,全面分析各要素,量化企业专利技术和品牌等无形资产价值,是树立企业形象、提高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获得超额利润的法宝。
三、评估方法对企业无形资产价值的影响
无形资产的评估方法有:重置成本法、现行市价法和收益现值法,三种方法各有利弊、各有风险。比如:在采用重置成本法适用于某种无形资产开发过程中发生的各项成本资料较完整,将这些历史成本按现时成本价值加以修订再扣除相应的损耗和贬值。如遇到原始成本资料不完整时,运用重置成本法会无从下手、得出结果很难准确真实。市场法是以在市场上寻找参照物,据以评估的方法,如市场被垄断或不活跃、有价无市时,这种方法评出的结果也会背离实际。收益法是以未来预期收益作为评估价值,这种方法考虑无形资产的取得成本更看重其获利能力,因此是个很好的方法,但前提是要充分考虑评估资产的未来收益额、收益期和折现率。可见不同的评估方法都存在其局限,对评估结果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四、资产评估市场法的应用分析
1.适用市场法评估的无形资产范围的限定
市场法,又称现行市价法,即在市场上寻找一个或几个参照物的近期交易价格,据以分析、推断、估算资产价值的方法。这种方法很直接、易理解。
2.应用市场法对无形资产评估的条件
(1)交易充分活跃、有效、无垄断的市场。冷冷清清、有价无市的市场不叫市场,同类资产近期甚至全年无交易数据,要慎重使用这种方法。
(2)公开的、非秘密交易的市场。有时买卖双方出于保护商业机密或不愿公开财务核心资料或迫于竞争的压力等等各种原因、选择不公开黑市交易,这是违法的、政策不允许的,市场没能公开,这种情况下运营市场法评估是极其困难的。
(3)要充分考虑可比性。市场交易活跃是最基本的,如唯一和独特的特点,那么市场法可能就不适用。
3.对应用市场法风险、缺陷的思考
实施市场法评估的过程是:第一步,在活跃、公开的市场上寻找尽可能多的与评估标的相同或类似的资产作为参照物,即寻找近期交易的相似的资产。第二步,详细分析影响该项无形资产价值因素,比如交易时间、无形资产功能、市场发育情况、交易条件及供需情况等。第三步,评估标的与参照物比较、调整,就影响价格的所有因素逐项对比打分、修订。第四步,综合评出结果。如果市场评估信息不具有相关、合理、可靠和有效性。如遇以下情况,运用市场法评估风险极大,评估结果很难准确、可靠,比如:第一,如果市场垄断或不活跃,交易很少或黑市交易;第二,由于每个企业无形资产所处的研发、应用、获利程度不同,超额盈利能力也不同,因此不存在可比性;第三,企业是无形资产是独一无二的,还有企业的商标、市场资产、智力资产、人力资源等不好界定,这样没办法在市场上寻找到与待评估无形资产的相类似的参照物,从而加大了无形资产评估的难度。北京的两家评估机构对“鲁能”品牌评估结果大相径庭的原因也正出于此,由于市场条件、交易情况、可比程度、方法运用、因素分析不同甚至评估师本身判断或假设不同导致同一无形资产评估的结果产生巨大的差异,这也属无奈的正常。
4.对无形资产评估应用市场法缺陷的修正
对无形资产评估的市场法缺陷的研究,首先建立健全无形资产评估标准,借鉴国际发达国家的经验,不断发展和完善金融等各类市场。其次运用市场法评估的时候,突破常规思路,适当结合其他的方法,深入思考、折衷测算,比如考虑市场类似参照物价值的同时该项资产未来的获利能力等等,综合验证评估结果,以其他方法的优点来弥补市场法的缺陷,这样得出的结论才可能是全面的、准确度更高的,不会出现评估结果极高或极低尴尬,同时也会降低评估师的职业风险。再次加强监督管理,由各级国资和行业协会联合对无形资产评估报告进行会审,以维护所有者利益。
理论界与实践界对无形资产评估的研究从未停止过,各种方法的标准、优劣比较的争议也一直存在着。希望有关部门尽快规范和完善无形资产评估方法与标准,提高行业自律能力、降低评估执业风险。评估师门在评估运用无形资产时无论运用哪种方法,都要综合考虑影响评估价值的各个因素,并结合成本法、收益法以及数理统计等相关知识来综合考虑无形资产评估市场法的应用,以力求达到待评估无形资产理想的评估价格。
参考文献:
[1]2011年全国注册资产评估师考试辅导教材编写组.资产评估[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
[2]刘海生.嵌入无形资产的会计恒等式研究.商业经济与管理[J].2008(9).
[3]姜楠.资产评估学[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4]中国资产评估协会.资产评估价值类型指导意见讲解[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1 烟草企业相关概述
笔者所在的重庆烟草工业有限责任公司黔江分厂属于烟草企业。所谓烟草企业又可以称之为烟草加工企业。这些企业主要就是以烟草叶子作为直接或间接的原料,并以此生产和销售各种类型的卷烟产品。一般来说,烟草企业属于轻工业加工企业。同时,由于烟草企业又处于第二产业的制造企业范畴,因此,我们又可以把它们称之为烟草制造企业。由于烟草企业生产的烟草产品属于一种较为特殊的产品,对于人体健康具有一定的危害性,因此,国家对其有着一定的计划生产指令,它们只可以在小范围内调整产品类别与品牌。烟草企业属于垄断性企业,但也是关乎国计民生的企业,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其发展状况,尽可能的让其对国家经济发展发挥出积极的作用。
2 烟草企业内部控制的风险分析
在了解了烟草企业的概括之后,我们知道,它的内部控制工作是处于一种非常重要的地位。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烟草企业建立了一定的内部控制制度,也积累了一定的内部控制经验,然而,其内部控制工作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还面临着不小的风险。具体分析如下:
(1)内部控制环境方面的风险。首先,烟草企业的内部管理者对于内部控制的认知还严重不足,整体的内部控制意识还较为薄弱,他们常常会根据已有的规章制度来进行内部控制,从而造成了整个烟草企业的内部控制效果较差。很多烟草企业的领导只是根据主观意识实行内部控制工作,并没有充分考虑到整个企业的发展状况以及员工的工作需求。其次,烟草企业的工作人员整体素质偏低,很多人学历只是基本达标,对财务人员的要求也是相对较低的,这就使得财务人员无法适应新情况的变化,因此,他们急需提升自己的专业会计水平。此外,烟草企业的文化建设工作还不够到位,无法充分发挥出企业文化的凝聚力作用,无法切实调动起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
(2)内部风险评估方面的风险。烟草企业的管理者与决策者缺乏较为强烈的内部风险评估意识,很多情况下都是单纯依靠自己的主观经验来制定并执行很多重大的决策。这也就使得烟草企业的内部财务人员也缺乏科学合理的风险评估意识,无法真正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变化的要求,对一些财务新现象和新问题无法做出准确且及时的评估。其次,烟草企业的内部控制中还缺乏有效的风险评估方法与手段,这就导致了烟草企业在遇到内部控制风险的时候,无法做出及时且有效的反应,很容易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进而影响到整个企业内部资源的合理配置。此外,烟草企业的风险评估与预测机制还不够健全与完善,无法对突发内控风险采取相应的对策,整个内部控制风险评估工作缺乏科学性与系统性,很容易造成企业内部资源的浪费。
(3)内部控制活动方面的风险。首先,烟草企业的会计基础工作不够科学规范,比如说一些财务部门并没有严格按照“前款不清,后款不借”的原则来办理借款,很多财务部门人员也实际工作过程中也没有严格依照相关财务管理制度,导致了很多财务会计信息不准确甚至失真。其次,烟草企业的货币资金管理工作也做得不够到位,比如说,烟草企业的会计人员常常会在没有清点库存的情况下就把多余的钱款放入保险柜,加之记账员也没有对其进行有效监督,因此,这些资金就存在着出现问题的风险。然后,烟草企业的实物资产管理也不够严格,缺乏严格的管理制度,从而造成了一些不必要的经济损失。此外,烟草企业采购环节也不够规范化,信息与沟通方面也不够顺畅,内部监督方面也缺乏独立的财务审计部门与纪检监察部门。
3 烟草企业内部控制风险的有效防范措施
烟草企业内部控制之所以存在着以上几种风险,究其原因,主要就是企业领导与员工都缺乏严格的管理意识,企业组织结构也不够科学合理,缺乏足够的风险评估意识,也不够重视自身的企业文化建设工作。鉴于此,烟草企业应该尽快找到合适的内部控制风险防范措施,以切实提升内部控制的效果。
(一)总体思路
内部控制理论在烟草企业内部进行有效利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大大提高企业整体的管理效率,并通过对各部门信息机制的完善来提高员工的工作业绩,并在有效减少投资成本的基础上大幅度提高企业整体的经营效益。因此,我们有必要进一步完善烟草企业的内部控制总体思路。首先,烟草企业应该确定一个总体的内部控制目标,不仅要严格遵守国家相关规定,同时还要尽力确保企业经营的效率性,促进企业总体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其次,烟草企业应该确定一个内部控制原则,即全面性原则、制衡性原则、重要性原则、成本效益性原则以及适应性原则等,让企业内部控制中的各项业务活动都遵循这些原则,从而大大提高烟草企业的经济效益。此外,烟草企业还要整合内部控制的整个流程,即做好对卷烟营销、专卖管理、商品零售服务、财务管理等各个流程的控制,并鉴别内部控制环节,确保内部控制流程与业务流程高度一致。
(二)具体措施
(1)进一步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环境。首先,烟草企业应该进一步提升企业内部领导的内部控制意识。这是因为企业领导的内部控制意识强弱直接影响到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因此,烟草企业领导必须提升自己的内部控制意识,避免感性判断与经验感觉,在整个企业员工中成为内部控制制度执行的带头人。其次,烟草企业应该充分重视自身的人力资源建设工作,根据国家相关政策与制度,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业绩考核体系,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员工工作岗位,或者对他们强化业务培训工作。此外,烟草企业还应该强化自身的企业文化建设工作,让企业员工处于一种特色企业文化氛围当中,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与对企业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在企业内部形成一个共同价值观。
(2)建立健全风险评估与预测机制。这就是说,烟草企业应该不断强化企业领导与全体员工的风险防范意识,尤其是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完善的情况下,很多交易活动都存在着或多多少的风险,而一些风险是很难发现的。因此,烟草企业应该引导全体员工尤其是财务工作人员认真检查日常工作业务流程与环节,及时发现其中隐藏的各种风险。其次,烟草企业还应该建立一个风险评估与预测机制,采取多样化的科学评估方法,并通过已有的信息资源与网络信息资源来对潜藏的风险进行评估与预测,一旦风险来临,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适当处理。
(3)规范企业的内部控制活动。首先,烟草企业应该进一步规范企业内部会计基础性工作。烟草企业的核算员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及时编制记账凭证,并对应收账款进行核对清理,尽可能的让烟草企业内部的财务账目做到账账、账表、账实相符。企业税务会计员则应该根据相关税收政策来进行纳税申报与分析,在符合国家税收政策的情况下做好税收筹划工作,尽可能的提高烟草企业的经济收益。其次,烟草企业应该强化自身的货币资金管理工作,对货币资金收入要做到及时准确的入账,一旦发现不相符合的地方,要尽快查明原因并进行妥善处理。此外,烟草企业还应该强化自身的实物资产管理工作,确保预算与实际账面之间保持一定的相符性。烟草企业还要严格执行内部采购制度,加强信息沟通渠道建设与企业内部监督建设,通过独立的审计部门与监察部门来提高企业内部控制的风险防范意识与风险防范能力。
参考文献:
[1]陈越.对建立烟草行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思考[J].消费导刊,2008(2).
[2]冯海燕.浅析烟草商业企业内部财务控制[J].财会研究,2008(15).
晨光稀土来自稀土之乡赣州,系黄平、罗洁夫妇二人于2003年11月成立,注册资本316万元。
2010年黄平夫妇开始介入资本运作。然而,当时过于自信让黄平夫妇做了略显错误的决定,那便是与第三大股东包钢稀土签订的对赌协议。为此,黄平夫妇必须赶在协议到期前使晨光稀土成功上市,而晨光稀土久久不能上市也让此前入股的PE大鳄们乘兴而来,却久久不能兴尽而归。而为了达成与银润投资的重组,避过对赌协议,晨光稀土不惜压低资产评估值。
无奈的对赌协议
2010年8月,包钢稀土与晨光有限(晨光稀土前身)及其全体股东签署了《增资扩股协议》,2010年8月9日,晨光有限股东会决议同意包钢稀土以货币资金对公司增资6934万元,占公司9.25%的股权,价格为每元注册资本13.07元。
包钢稀土此番入股其实“醉翁之意不在酒”,包钢稀土看上的是晨光稀土旗下核心资产全南新资源稀土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全南新资源”)。
包钢稀土当时公告称,全南新资源拥有设计能力为5000吨的全分离产品生产线,2009年实现主营收入5623万元,净利润288.7万元(未经审计)。经评估(2010年5月31日为基准日),全南新资源净资产为1.6亿元。包钢稀土成为第一大股东至少需持股30%,以增资方式推算需6934万元。考虑到晨光稀土正筹划上市,遂约定,公司原计划持有的全南新资源30%股权置换为晨光稀土股份,6934万元出资款折股9.25%,成为晨光稀土第三大股东。
此外,双方还签订有一项对赌协议,约定如果晨光稀土3年内未上市,包钢稀土全部投资将按原计划以增资方式持有全南新资源30%股权,成为其相对控股股东;若因小股东股权更迭等原因造成包钢稀土持有的30%股权无法达成控股,晨光稀土及其股东则协助包钢稀土通过适当方式增持,以确保其对全南新资源的相对控股地位。
这意味着,2013年8月底之前,如果晨光稀土未上市,包钢稀土将成为全南新资源的相对控股股东。不过,晨光稀土借壳银润投资的公告于2013年8月底适时。
全南新资源成立于2007年,是一家集稀土分离、高纯制取、科研开发、深加工为一体的稀土加工企业,股东包括晨光稀土、罗地亚集团和部分个人股东等。如果失去对全南新能源的控制权,便意味着晨光稀土将失去对全南新能源稀土资源的控制,这将对晨光稀土未来的整合资源造成重大障碍。
PE阵容豪华收益低
从2010年到2012年4月间,晨光稀进行过接近20次的增资和股权转让,其注册资本由4014万元升至3.6亿元。
在这期间共有4家PE进入,分别为红石创投、虔盛创投、伟创富通、宏腾投资,各自持股总成本分别为7350万元、2550万元、1040万元、1080万元。截至公告日,红石创投持股数为4500万股,持股比例为12.50%;虔盛创投持有1598万股,占比4.44%;伟创富通持有720万股,占比2%;宏腾投资持有1080万股,占比3%。
其中持股最多的红石创投颇引人注目。红石创投的合伙人包括上海永矿股权投资、浙江汇银创投、上海联创永津股权投资、天津赛富创业投资基金、浙江美林创投等。其中,史玉柱旗下的巨人投资和卢志强控股的泛海集团都是天津赛富创业投资基金的有限合伙人;上海联创永津和杭州联创永津系上海永宣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下称“上海永宣”)旗下基金,上海永宣的前身是诞生于1999年的上海联创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它的原始股东分别是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经济基金委员会。
但如此豪华阵容的PE在此番投资中的收益并不高,按晨光稀土此次借壳的预估值计算,除了宏腾投资,其他PE在3年的收益率均不足150%,对于PE来说,这一收益率并不算高。
为成功借壳调低估值
经历5个多月的停牌,晨光稀土与银润投资的资产重组揭开了面纱。
去年8月28日,银润投资重组公告称,银润投资拟以除海发大厦一期相关资产及负债以外的全部资产及负债,与晨光稀土100%股份进行等值资产置换。银润投资拟置出资产预估值约为2.06亿元,拟注入资产预估值约为13.11亿元,两者资产价值差额11.05亿元将通过发行股份补足。受此公告影响,2013年8月28日复牌的银润投资一连创下10个涨停板。
1.1项目评估的含义
项目评估是指在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国家有关部门颁布的政策、法规、方法、参数和条例等,从项目、国民经济和社会的角度出发,由有关部门站在项目的起点,应用技术经济分析的方法对拟建投资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建设条件、生产条件、产品市场需求、工程技术、财务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进行全面分析论证,并就该项目是否可行提出相应职业判断的一项工作。项目评估是投资决策的依据、项目实施的前提,是建设程序和决策程序的必要组成部分。
1.2我国风险投资项目评估的现状
我国项目评估方法萌芽于20世纪50年代。1983年中国投资银行推出了《工业贷款项目评估手册》,对项目评估进行了研究与实践。在我国起到了极好的探索与示范作用。进人新世纪,风险投资在我国己经引起广泛重视,许多院校都做过相关的课题研究。同时。学术界对项目评估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热烈的探讨,还有学者对我国风险投资项目的评估指标及投资风险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我国学者对风险投资评估的研究还处于一种初步的探索阶段,他们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在我国的现实条件下的风险投资运营特点,但对微观层面的问题涉及不多。同时国内的风险投资在实践中还处于起步中,目前的主力是政府主导的风险投资公司,存在的问题在项目选择评估中比较侧重于项耳的技术先进性。忽视了其市场前景和产业发展性,缺乏风险投资专业人才。大多数投资公司基本上是站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角度来评估项目,进行项目的投资,对风险投资项目评估缺乏深入量化研究。与国外风险评估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2风险投资项目的财务评估的内容
风险投资项目的财务评估是从企业的角度出发,以企业利润最大为目标,一般考虑货币资金时间价值、机会成本、边际效益和投人产出效果等因素,从动态的角度对投资项目进行评价。
2.1财务评估的基本目标
风险投资项目的财务评估主要是考察项目的盈利能力、清偿能力和外汇平衡能力,因此,财务评估的目标也就是这三项。盈利能力是反映项目财务效益大小的主要标志。项目的盈利能力主要是指建成投产后所产生的利润和税金等。在项目财务评估中,应当考察拟建项目建成投产后是否有盈利,盈利能力又有多大。是否可以满足项目可行的标准。清偿能力目标主要是指项目自身能够偿还建设投资借款和清偿债务的能力。而外汇平衡目标是指对于产品出口创汇等涉及外汇收支的项目,还应该编制外汇平衡表,把项目的外汇平衡作为财务效益分析的一个目标。
2.2财务评估的程序
2.2.1财务数据的估算
进行项目财务评估首先要求对可行性研究报告提出的数据进行分析审查,然后与评估人员所掌握的信息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如果必要,可以重新进行估算。因此。财务评估工作也要对项目总投资、产品成本费用等基础效据进行估算。
2.2.2编制财务效益分析基本报表
在项目评估中,财务效益分析基本报表是在辅助评价报表基础上分析填列的,集中反映项目盈利能力、清偿能力和财务外汇平衡的主要报表的统称,主要包括利润表、现金流量表、资金来源与运用表、资产负债表及外汇平衡表。在项目评估时,不仅要审查基本报表的格式是否符合规范要求,而且还要审查所填列的数据是否准确。如果格式不符合要求或者数据不准确,则要根据评估人员所估算的财务数据重新编制表格。
2.2.3分析财务效益指标
财务效益指标包括反映项目盈利能力的指标和反映项目清偿能力的指标。反映项日盈利能力的指标包括静态指标(如投资利润率、投资利税率、资本金利润率、资本金净利润和投资回收期等)和动态指标(如财务内部收益率、财务净现值和动态投资回收期等);反映项目清偿能力的指标包括借款偿还期、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对财务效益指标进行分析和评估,一是要审查计算方法是否正确I二是要审查计算结果是否准确。如果计算方法不正确或者计算结果有误差,则需要重新计算。
2.2.4提出财务效益分析结论
将计算出的有关指标值与国家有关部门公布的基准值。或与经验标准、历史标准、目标标准等加以比较。并从财务的角度提出项目可行与否的结论。
2.3财务评估的基本方法
当前财务评估的基本方法主要为静态分析法,其对投资项日进行经济分析时,不考虑货币资金的时间价值,对方案进行粗略的评价,这种方法计算比较简单,在实践中也比较实用。
2.3.1投资利润率法
投资利润率是反映项目盈利能力的指标。它是指投资项目达到设计生产能力后的一个正常生产年份的年利润总额与投资项目总投资额的比率,计算公式为:投资利润率=年税后利润/总投资×100%
其中,年利润总额可以选择正常生产年份的年利润总额也可以计算出生产期平均年利润总额,就是用生产期利润总额之和除以生产期。二者之间的选择,要根据项目的生产期长短和年利润总额波动的大小而定。如果项目属于短期项目,生产期比较短,并且各年的利润总额变化较大的话,一般选择生产期的平均年利润总额:如果项目的生产期比较长,年利润总额在生产期这年内也没有较大的变化,那么就可以选择正常生产年份的年利润总额。投资利润率同样要与规定的行业标准投资利润率或行业的平均投资利润率进行比较,以低于相应的标准为准。
2.3.2投资利税率法
投资利税率是项目达到设计生产能力后的一个正常生产年份的年利润总额、销售税金及附加之和与项目总投资之比,公式为:投资利税率=年利税总额/总投资×100%
公式中的年利税总额,可以选择正常生产年份的年利润总额与销售税金及附加之和,也可以选择生产期平均的年利润总额与销售税金及附加之和。和投资利润率相似,要在两者之中作出选择,应该依据项目生产期长短和利税之和变化程度的大小。计算出的投资利税率同样要与规定的行业标准投资利税率或者行业的平均投资利税率进行比较,如果计算出的投资利税率大于相应的标准,那么认为项目是可行的。
2.3.3资本金利润率法
它是项目年利润总额与项目资木金之比,资本金利润率的公式为:资本金利澜率=年利润总额/资本金×100%
而其中的年利润总额也同样有两种选择:正常生产年份的年利润总额和生产期平均年利润总额。选择的方法和其他指标相同。其中的资本金是项目的全部注册资本金。计算出的资本金利润率与行业平均资本金利润率或投资者要求的资本金利润率进行比较,大于相应的要求,认为项目是可行的。
一、企业并购财务风险控制的意义
首先,提高企业并购收益。实施科学的财务风险控制有利于防范和控制企业并购活动中的不确定性事项,从而就会降低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损失,相应的就会提高企业并购的收益。其次,确保企业并购目标实现。开展企业并购财务风险控制有利于制定企业并购战略方案,保证并购战略的顺利实施,开展财务风险控制活动还有利于分析财务风险来源与性质,科学预测风险的发生及可能导致的损失。战略实施过程中,对具体财务风险进行有效的风险控制,是整体并购战略成功实施,确保企业并购目标实现的有力保证。
二、目标企业价值评估风险的控制
1 明确目标企业价值评估的内容。明确目标企业价值评估的内容是控制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的重要组成部分。目标企业的价值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目标企业的独立价值;二是并购产生的协同价值,包括并购实现的资产协同效应增加的价值与实物期权带来的战略性价值。对目标企业价值评估实质上就是评估这两部分价值。
2 科学选择目标企业,改善信息不对称状况。
(1)重视并购中的尽职调查。尽职调查包括对目标企业财务、营业状况等的调查,还包括资料的搜集、权责的划分、法律协议的签订及中介机构的聘请。
(2)全面分析目标企业的财务报表。并购企业应对目标企业资产进行分类,从目标企业的资产能否为自己生产经营目标确定经营方向、市场营销、技术开发等提供服务出发,对目标企业资产可用程度鉴定,关注目标企业现金的持有情况,现金指企业持有的货币资金和银行存款,企业必须有应付日常需要和偿付到期债务的现金。
3 完善价值评估方法系统,合理评估目标企业价值。企业可以根据不同的评估方法建立相应的估价模型,并根据并购的发展对现有的估价模型进行完善。并购企业亦可以根据并购目的、并购后目标企业是否继续存在以及掌握资料信息的可靠充分程度来进行选择,也可综合运用定价模型来弹性评估企业价值。并购企业应结合自身的承受能力、产权市场供求状况及目标企业的谈判能力等多方面因素确定并购交易的最高价与最低价,以此控制并购企业的财务风险。
三、企业并购融资风险的控制
并购企业应结合各方面实际情况合理设计融资支付方式,以实现综合资本成本最小,优化资本结构,规避、控制财务风险的目标。具体说来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1 企业并购的融资方式。企业并购融资包括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两种方式。内源融资是指企业通过内部积累进行的融资,包括新增资本金、折旧基金、留存收益等。内源融资可以减少信息不对称及与此相关的激励问题,节约交易费用,降低融资成本。但内源融资受企业盈利能力、未来收益预期等方面的制约,因此在企业规模扩张过程中需要借助外源融资。外源融资是指企业通过一定方式从外部融入资金,它包括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两种方式。直接融资时资金供需双方直接发生信用关系,间接融资时资金供需双方通过金融中介机构发生信用关系。直接融资的中介机构反映的是一种委托一关系,仅仅起沟通和连接的作用,它本身不是资金供需的主体,不发行金融凭证;间接融资的中介机构本身则是资金供需的主体,需要发行债务凭证。
2 企业并购融资方式的选择。企业并购融资应当遵循的原则:成本最小化、风险最小化及股权稀释最小化等,企业选择并购融资方式的时候,应优先考虑资金成本低的内源融资,其次再考虑资金成本较高的外源资金,内部积累具有融资阻力小、保密性好、风险小、不必支付发行费等优点,但通常企业内部积累资金有限,而并购所需资金数量较大,就需要选择合适的外部融资方式,在选择外源资金时,优先选择具有财务杠杆效应的债务资金,后选择权益资金。
3 企业并购融资结构的规划。并购资本结构规划是在融资方式选择的基础上,将融资带来的财务风险与融资成本等进行综合考虑。不同资金来源的组合配置产生不同的资本结构,并导致不同的资金成本、利益冲突及财务风险,进而影响公司的市场价值。企业在制定融资决策时,应开阔视野,积极开拓不同的融资渠道。通过将不同的融资渠道相结合,做到内外兼顾,以确保目标企业一经评估确定,即可实施并购行为,顺利推进重组和整合。
一、现行财务分析体系存在的问题
现行财务分析体系主要有三种:一是以财务报表为主体的分析体系,如美国查尔斯・吉布森著,刘筱青等译《财务报表分析》;孙铮、王鸿祥主编的《财务报告分析》等等;二是以财务指标为主体的分析体系,如美国迈克尔・泰兰著,朱邦芊等译《财务比率分析》等;三是以财务要素为主体的分析体系,如张先治主编《财务分析》等。这三大体系最大的优点是主题突出,目标明确,抓住了企业发展的关键指标,评价企业业绩较为客观。但这些分析体系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企业发展的财务战略功能未得以充分体现。即企业的任何一种分析,必需为企业发展目标服务,同时实现企业的财务发展战略。而以报表、指标、要素为主体的分析体系,往往注重于过去和现在,较少关注未来。
二是未突出企业“现金流”的核心作用。20世纪70年代,美国开始注重实证研究,其中,有一种观点特别得到广泛重视,即上市公司股价不是取决于“每股收益”,而是取决于“现金流量”。从这以后,“现金流”的研究不断引向深入。2007年12月,我国颁布的《企业财务通则》第十一条规定:“企业应当建立财务预算管理制度,以现金流为核心,按照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等财务目标的要求,对资金筹集、资产营运、成本控制、收益分配、重组清算等财务活动,实施全面预算管理”。这说明,企业发展的“血液”――现金流是具有核心地位的,它应该贯穿整个财务工作的始终,财务分析也应当如此。
三是未突出企业外部环境――资本市场的分析。现行的财务分析仅仅限于企业微观层面,未突出与它相关联的中观乃至宏观层面的分析,这对于一千多家上市公司来说显然不能与时俱进。
四是未突出智力投资等新内容的分析。现行的财务分析仅仅分析物质投资的绩效,未分析智力投资的绩效,这在知识经济社会里是不够的。
二、财务分析创新内容的设计思路
(一)传统财务分析内容向现代财务分析内容转变研究
该项研究在揭示现行财务分析不足的基础上,研究“现代财务分析”的特征、理论依据、转变的必要性,发展趋向等,构造“现代财务分析”的理论框架、方法体系。
(二)现金流核心体系下财务分析的内容构建研究
该项研究以“现金流”为核心,重新构建财务分析的内容体系、分析体系和应用体系。将现行“财务报表为主体”的财务分析系统和“财务指标为主体”的财务分析系统进行总结提炼,突出“现金流”的内容,构建以现金流为中心的新的指标体系。如构建融资资金流动分析体系、投资资金流动分析体系、运营资金流动分析体系、货币资金应用效率分析等。
(三)战略财务下的财务预测分析内容研究
将战略财务进行具体化,设立几个大的分支,并在该分支下组建新的研究内容,使财务分析都能同企业发展的战略一致。
(四)资本市场下的财务分析内容和方法创新研究
该项研究包括:证券市场财务分析内容和方法创新研究;市净率分析内容和方法创新研究;市盈率分析内容和方法创新研究;证券市场风险分析内容和方法创新研究;股市效应实证分析;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真伪判别分析等。
(五)智力投资分析内容设计研究
本项研究是在物质资本绩效分析的基础上创造智力资本分析体系,揭示智力投资分析的基本内容和方法,创造智力投资分析的新体系。
以上各项研究要和实际密切结合。其思路是:选择2004-2007年上市公司数据、2004-2007年国务院国资委统计评价局评价企业绩效数据、2004-2007年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数据作为实证研究的基础,参考世界上先进的或标准研究指标,确定适合我国国情的合理的财务指标标准值。
三、财务分析创新内容的具体构建
(一)财务分析内容框架要体现分析程度的层次性
财务分析的目标是为各种不同层次的人员提供决策有用的分析信息。为了满足各类不同人员、不同层次分析决策需要,应设计“初级财务分析”、“中级财务分析”和“高级财务分析”三大分析体系。初级财务分析适应于各类专业人员的决策需要;中级财务分析适应于从事各种专门项目或专项工作的人员及企业综合管理部门人员的决策需要;高级财务分析适应于企业高管人员战略决策分析的需要。
(二)初、中、高级三个层次财务分析内容框架的构建
1. 初级财务分析内容框架的构建
当今企业各类人员都要和财务人员打交道,企业的厂长、经理等高层管理人员,供销、计划、统计、劳资、储运等中层管理人员,工程技术等专业人员几乎每天都要接触会计,涉及到许多会计知识、财务制度。设置初级财务分析内容的指导思想和目的,是要让非会计专业的各类人员了解国家的财经方针政策、财务会计法规制度,使其管理、决策行为符合国家规定;同时,了解会计的基本技术、会计信息的产生过程、会计基本术语的内容,能看懂会计报表,并利用会计报表及其有关资料进行财务状况的一般分析,提高生产经营管理和经济决策的主动性、科学性和效益性。初级财务分析内容的知识构造应包括会计学专业《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会计分析》等课程内容,但不能过广、过泛,应高度概括,融会计主干课核心内容于一体,同时,财务分析的语言应公众化,不拘泥于会计凭证、账簿具体操作的圈子,主要让非会计人员了解会计的处理过程和数据的来龙去脉,能够接受会计的基本知识,掌握财务分析的基本技术。
根据上述要求,笔者设计的初级财务分析的纲要性内容如下:(1)财务分析总论。包括:财务分析的概念、财务分析的对象、财务分析的依据、财务分析的种类和方法。(2)流动资产的一般分析。包括:货币资金、交易性金融资产、应收款项、存货内容的一般分析。(3)非流动资产的一般分析。包括:非流动资产投资、固定资产、其他长期资产的一般分析。(4)负债的一般分析。包括:流动负债、长期负债一般分析。(5)成本费用的一般分析。包括:产品成本与生产费用、产品制造成本、期间费用、成本费用的分析。(6)收入和利润的一般分析。包括:收入、利润及利润构成分析。(7)所有者权益的一般分析。包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的一般分析。(8)会计报表的一般分析。包括:财务报表种类、成本报表种类、会计报表财务指标的计算与分析。
2. 中级财务分析内容框架的构建
设计中级财务分析内容的目的,是为从事各种专门项目或专项工作的人员、企业综合管理部门人员提供决策依据,它主要是结合具体工作实际进行专题(项)分析和综合分析。分析要有一定的深度,要有较高的技术。
中级财务分析的纲要性内容如下:(1)流动资产专题分析。包括:货币资金专题分析、交易性金融资产专题分析、应收款项专题分析、存货专题分析。(2)非流动资产专题分析。包括:固定资产专题分析、智力投资专题分析、投资性房地产专题分析、其他非流动资产专题分析。(3)负债专题分析。包括:流动负债专题分析、长期负债专题分析。(4)经营业绩专题分析。包括:弹性预算法下业绩评价专题分析、成本差异专题分析、市场占有率专题分析等。(5)所有者权益专题分析。包括:资本保值增值分析、上市公司股东权益分析。(6)财务综合分析。包括:杜邦财务分析、沃尔评分分析、能力指标综合分析、资本绩效综合分析、经济效益综合分析。
3. 高级财务分析内容框架的构建
设计高级财务分析内容的目的,是为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提供战略性的、较为复杂的决策信息。它一般要应用一定的数学模型才能分析得出预测数据或决策数据。
高级财务分析的纲要性内容如下:(1)资金流动分析。包括:融资资金流动分析、运营资金流动分析、“现金流”适配性分析等。(2)企业价值评估分析。包括: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现金流量折现评估法、经济利润评估法、相对价值评估法。(3)投资决策分析。包括:投资决策方法、投资决策一般分析、投资决策风险分析、基于布莱克――斯科尔斯模型的期权定价分析。(4)企业整体功能分析。包括:企业整体分析、营运杠杆分析、财务杠杆分析、成长模式分析、财务危机预警分析。(5)证券市场财务分析。包括:市净率分析、市盈率分析、证券市场风险分析、股市效应实证分析、上市公司热点问题实证分析等。
【参考文献】
[1]陈石进编译.财务分析技巧[M].香港:香港财经管理研究社,1986.
[2]罗飞主编.企业财务报表阅读与分析[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3.
[3]陈信华编著.财务报表分析技巧[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994.
[4]朱学义,周咏梅.财务分析[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5.
[5]张先治主编.财务分析(第二版)[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6]王治安领著.现代财务分析[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7]胡奕明主编.财务分析案例[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8]张新明编著.企业财务报表分析――教程与案例(第二版)[M]. 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
[9] [美]斯蒂芬・佩因曼著,刘力,陆正飞译.财务报表分析与证券定价[M].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