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0 15:02:4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货币资金评估方法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评协的《以财务报告为目的的评估指南(试行)》第四十二条规定,评估报告应当包含必要信息,使报告使用者能够合理理解评估结论,其中应当重点披露的内容包括:评估方法的具体运用,结合相关计算过程、评估参数等加以说明;关键性评估参数的测算、逻辑推理、形成过程和相关评估数据的获取来源。中评协颁布的《资产评估准则——工作底稿》第十一条规定,操作类工作底稿的内容因评估目的、评估对象和评估方法等不同而有所差异,其中评定估算过程记录包括:重要参数的选取和形成过程记录,价值分析、计算、判断过程记录,评估结论形成过程记录等。以上这些都提出了确定评估参数的要求,所以测算营运资金增加额必须有一种确定的方法,但资产评估准则体系中缺乏对营运资金预测的可操作性指南,究竟营运资金口径应该包含哪些科目,似乎没有统一的做法。预测时容易与企业历史年度的真实数据脱节,没有把营运资金与业务流程和渠道管理结合起来,造成预测出的营运资金与企业实际运营情况不匹配的情况较多;或是把经营活动营运资金按照要素简单地分为存货、应收账款、应付账款三个部分,没有考虑预付账款、预收账款等其他营运资金项目;或是在确定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时将企业投资或筹资活动核算的非经营性项目也考虑进来,例如将与构建固定资产相关的在预付账款和其他应收以及其他应付款中核算的工程性应收应付款纳入进来,将与企业正常经营活动无关的在其他应收或其他应付款中核算的企业之间的融资款纳入进来,造成具体操作出现偏差。
在企业的财务报表中把营运资金计算出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本文试对企业价值评估中的营运资金测算涉及的相关问题加以阐述探讨。
二、释义及企业价值评估中的营运资金口径
营运资金增加额是指企业在不改变当前主营业务条件下,为保持企业持续经营能力所需的新增营运资金,如正常经营活动所需保持的现金、产品存货购置、代客户垫付购货款(应收账款)等所需的基本资金以及获取他人的商业信用而占用应付的现金款项等。反映资金营运状况的财务指标主要有最低现金保有量、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应付账款周转率等。
营运资金口径主要是涉及经营活动而非投资、筹资活动的资金,从流动资产构成的主要会计科目来看:
(1)货币资金是退出企业各种活动之后的暂时闲置部分的资金,既可以用于购买流动资产的营运活动,又可以应用于投资活动,也可以应用于偿还负债的筹资活动,因此它不应当作为经营环节的资金占用项目;
(2)交易性金融资产,显然不是企业经营环节的资金占用,是企业将闲置资金用于购置了金融资产;
(3)应收票据,确实是由企业经营活动形成的,但由于企业可以随时将它通过贴现的方式转换为货币资金,因此也可以说已经退出了经营环节,变成和货币资金一样性质的资产;
(4)应收利息、应收股利,是企业投资或融资活动所产生的资产收益;
(5)其他应收款可能有一部分与经营活动相关,但大部分如应收罚款、应收关联企业款、应收员工借款等,是与经营活动不直接相关的应收款项。
从流动负债构成的主要会计科目来看,因为有息流动负债是融资现金流量的内容,不属于生产经营活动范围,因此要从流动负债中扣除。
(1)短期借款,是企业从银行或他人借的款项,不属于经营活动带来的资金;
(2)交易性金融负债,是企业在金融市场交易中形成的负债,不属于经营活动带来的资金;
(3)应付票据,是经营活动产生的负债,但由于以票据形式存在,已经变成了企业必须偿还的具有银行借款性质的刚性负债,也就是说,已经退出了经营环节,是企业的一种货币性质的负债;
(4)应付职工薪酬和应交税费等,因周转快拖欠时间相对较短,且金额相对较小,预测时可假定其保持基准日余额持续稳定,不影响营运资金变动;
(5)与流动资产科目的情况相类似,严格说来,应付利息、应付股利,是投资活动和融资活动所产生的负债,不属于经营活动,其他应付款的大部分内容与经营活动不相关,因此,与营运资金增加额直接相关的无息流动负债科目,主要是应付账款、预收货款。
综上所述,从企业会计科目角度分析营运资金主要是指应收款项(应收账款+预付款项)、存货、应付款项(应付账款+预收货款)。
一、评估价值与货币的时间价值 中国
评估价值是根据特定目的,按照法定程度,应用科学方法,通过对被评估资产进行全面分析和评定估算,以货币为单位而核定的资产现时价格。它与资产的原值、净值不同,也与资产的市场价格不同,它是评估人员根据评估的特定目的,运用所掌握的有关资料,对被评估资产的现时价值所作的一种评定估算。它具有如下几个特点:1.推理性。如对某一企业资产进行评估时,需根据该企业过去的经营业绩、行业发展情况及市场环境,对该企业的未来收益进行预测、推算,再依照一定的方法确定被评估企业价值。又如用市场法评估某一资产时,在市场上寻求具有可比性的参照物,分析、比较两者的异同,推算这些异同因素对价值的影响,从而确定该资产的评估值。2.变现性。资产都具有变现的能力和特性,但在市场条件下,变现方法不同。其变现价格也不同,相同资产在同一时期、同一地区,因评估目的不同,其评估价值也不同。3.时空性。所谓时空性是指评估价值受时间、空间因素的影响,这要从资产本身或市场条件受时空因素的影响来考虑。由于时间变迁,所处地区不同,市场环境不同,资产在获利能力、市场价格上也不同,在用市场法进行评估时,时空因素的影响特别明显,由于这一特性,评估时要确定评估基准日,评估结果亦有时效性。
货币时间价值是指资金经历一定时间的投资和再投资所增加的价值。时间价值原理正确的揭示了不同时点上资金时间的换算关系。货币时间价值理论是资产评估中计算资产现行市价的重要理论,其基本思想对资产评估结果有重要影响。货币时间价值理论的基本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当我们把一定数量的货币存放在银行时,经过一段时间。可以取出比原来多出一些的货币,这就是货币的时间价值,又叫资金的时间价值(thetimevalueofcapital)。用经济学的术语说就是货币在银行的存放可以带来利息。又如,将资金运用于公司的经营活动可以获得利润,将资金用于对外投资可以获得投资收益等等。这种由于资金运用实现的利息、利润或投资收益就表现为资金的时间价值。资金的运用需要一定的时间,随着时间的推移,资金不断周转使用,时间价值不断增加。由于货币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增加时间价值,所以同量的货币资金在不同的时点上具有不同的价值。今天的100元和一年后的100元是不等值的(前者大于后者),在进行价值对比时,必须将不同时间的资金折算为同一时间后才能进行大小的比较。货币的时间价值一般用现值和终值两个概念来表示不同时期的价值。现值(present value)是指资金现在的价值,又称本金。终值(finai value)是指资金经过若干时期后包括本金和时间价值在内的未来价值,又称本利和。进行现值和终值的换算,有单利(single rate)和复利(compound rate)两种方法,因此有单利终值与单利现值、复利终值与复利现值之称。复利就是不仅本金要计算利息,本金所生的利息在下期也要加入本金一起计算利息,即通常所说的“利滚利”。复利终(finalvalueofcompoundrate)是指一定数量的本金在一定的利率下按照复利的方法计算出的若干时期以后的本金与利息之和。
二、货币时间价值理论对选择资产评估方法的启示
目前国际上采用较多的资产评估方法有市场法、成本法和收益法三种。不同的方法适用于不同的资产评估范畴中。其中收益法最能体现货币的时间价值。
众所周知,一宗资产为其持有人带来的收益不是一次性的,而是在一定时期内连续不断地为持有人带来收益。如企业的机器设备、厂房无形资产等每年每月甚至每天都在为企业带来收益。资产持有人总是希望自已持有的资产能够具有较高的收益率、较强的流动性和较高的安全性,从而具有较高的市场价值。收益性一般用资产的平均收益率来衡量,平均收益率越高,资产的收益性越好;流动性通常用资产变现的速度与变现中的损失大小来衡量,变现速度越快且变现中的损失越小,资产的流动性就越强;安全性则用资产遭受损失的可能性来衡量,可能性越小,资产的安全性就越高。当流动性和安全性既定时,资产的价值将主要取决于其收益率的高低。按照货币时间价值理论,获得不同时点上的相同数量的收益,其价值是不同的。这一基本思想告诉我们,如果采用收益现值法评估,就必须首先将不同时点上的一系列收益分别进行折现处理,然后再加总,而不能将资产创造的收益流简单相加。总之,凡是采用收益现值法对不同资产进行评估,都必然要涉及货币收益的时间价值问题,因此都应该按照上述折现原理对资产为其持有人带来的收益流进行折现,折现后的价值就是被评估资产的现行市价。由于长期资产时效性较长,采用收益法对其进行评估最能体现其真实价值。
三、货币时间价值在长期资产评估中的应用
新会计准则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在长期资产的评估中体现了货币时间价值的概念,使得资产确认的可靠程度和相关性进一步加强,也体现了谨慎性原则。
(一)货币时间价值在长期投资评估中的应用
新准则中规定确定持有到期投资初始成本时,就应当计算确定其实际利率,并按实际利率进行持有到期投资资产的溢价或折价的摊销及投资收益的确认。这种按实际利率的计算方法确定投资收益,充分体现了货币时间价值的概念。因为,企业持有到期投资(比如购买企业长期债券)的未来现金流入量是按票面利率计算的每期的利息和到期的本金,按照前述资产价值的确定原则,这些现金流入量的贴现之和应该等于企业投资该项资产的初始成本(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和相关费用之和),这也是企业利用收益法评估该项资产的评估价值。从财务的观点考虑,企业持有到期投资所获得的实际收益就是货币的时间价值,根据这一思路计算出来的实际利率,并确定投资的收益体现了货币的时间价值。
(二)货币时间价值在融资租赁资产价值评估中的应用
转贴于中国
新会计准则规定,承租人确定的融资租人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为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与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两者中较低者,将最低付款额作为长期应付款的入账价值,其差额作为未确认融资费用。如果以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作为租赁资产的入账价值,就是认为现在所取得的融资租人的固定资产价值等于未来现金流出(每期的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之和,而不是日后不同时点还本付息金额之和(最低租赁付款额)。这样处理充分考虑了货币时间的价值,如果目前资产的公允价值低于最低付款额的现值,按照谨慎性原则就以公允价值作为固定资产的评估价值并据以入账。 (三)货币时间价值在评估盘盈和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价值中的应用 中国
接受捐赠方确定的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如果捐赠方提供了有关凭证,则按凭证上标明的金额加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入账价值,此时不涉及货币的时间价值问题;如果捐赠方没有提供有关凭证,可利用市场化按同类或类似固定资产的活跃市场估计价格加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入该项资产的评估价值,此时也不涉及货币的时间价值;同类或类似固定资产不存在活跃市场的,则应采用收益法按接受捐赠固定资产的预期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作为评估价值并据以入账,此时体现了货币时间价值的应用。
盘盈固定资产入账价值的评估确定与此类似,即同类或类似固定资产存在活跃市场的,按同类或类似固定资产的市场价格,减去按该项资产的新旧程度估计的价值损耗后的余额,作为入账价值;同类或类固定资产不存在活跃市场的,按该项固定资产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作为入账。
(四)货币时间价值在固定资产折旧中的应用
固定资产的价值是通过折旧的形式逐期转化为成本或费用的,每期计提的固定资产折旧额取决于固定资产的初始成本、固定资产折旧的方法和固定资产的预计残值三个因素。因此对于这三个因素是否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影响了固定资产价值的可靠性。前面讨论了在固定资产初始价值中如何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下面我们分别分析如何在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和残值确定中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
1.现行固定资产折旧方法中体现货币时间价值。现行的固定资产折旧方法主要有直线折旧法和加速折旧法两大类,从会计处理方法本身看都没有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但新准则在固定资产折旧方法上允许企业按照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折旧方法,这样使企业在会计政策的选择上有了比较大的空间。如果企业采用加速折旧法,企业在前期多提折旧额而后期少提折旧额。虽然无论采用何种方法固定资产的折旧额的总和扣除残值都等于固定的初始成本,但从财务的角度来讲,周定资产每期的折旧额是现金的流入量,企业如果采用加速折旧法前期流人的现金流量大于同期按直线折旧法确定的折旧额现金流量,那么加速折旧法的折旧额所产生的现金流入量的总现值大于直线折旧法现金流入量的总现值。所以采用加速折旧法的会计处理从财务的角度分析由于货币的时间价值的作用给企业带来更多的现金流量。
2.新的固定资产折旧方法所体现的货币时间价值。另外一种将货币时间价值直接应用到固定资产折旧计提中的方法原理:由于每期计提的固定资产折旧额是企业的现金流入量,是对固定资产价值的补偿。因此固定资产每期计提折旧额的现值之和应等于固定资产的初始成本。所以可以将每期计提的固定资产折旧额看作年金,根据“固定资产的原值-预计残值的现值=各年折旧额现值之和”确定每年计提的折旧额。较加速折旧法,这一方法更能直接体现货币时间价值,使得折旧额能真正起到补充固定资产价值的作用。
由此可见,采用不同折旧方法对固定资产进行评估,其评估结果有一定区别。
3.预计净残值的确定所体现的货币时间价值。固定资产的预计净残值是折旧额的影响因素之一,关系到每期折旧额。新会计准则规定:预计净残值,是指假定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寿命已满并处于使用寿命终了时的预期状态,企业目前从该项资产处置中获得的扣除预计处置费用后的金额。这一定义强调了货币的时间价值,其金额应为其折现值。
在长期资产评估中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一方面能使得资产评估价值更能反映它的本质特征;另一方面由于考虑货币时间价值后进行贴现所计算的资产价值一般低于没有考虑货币时间价值所计算的资产价值。所以也符合谨慎性原则。
参考文献:
[1]任华,王玉萍,张弘,浅谈货币时间价值在企业投资中的应用[j],现代经济信息,2007(02)
[2]牛海霞,关于货币时间价值在企业管理中运用的探讨,现代商业,2009(33)
[3]刘晓梅,在企业投资决策中货币时间价值的应用[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9)
[4]夏萍,小议货币时间价值在投资决策中的应用[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8(06)
关键词 :高校;财务管理;问题分析;内部控制体系
一、引言
近年来,由于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财务管理出现了一些与所处的现实环境与整体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因此,加强内部控制、构建高校财务内部控制体系则成了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重点。2012 年11 月财政部出台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并于2014 年1 月1 日起在所有行政事业单位施行,这将进一步规范和指引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包括高校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
高校内部控制是指高校为了保证教学、科研的正常有序进行,维护自身资产的安全有效使用,确保财务信息的真实完整,加强高校经济活动的风险防范和管控,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措施和执行程序而构建的一套动态管理控制系统。内部控制能保证财务管理机制良好地运行,因此,从高校财务管理面临的困境和当前的政策背景来看,基于内部控制视角研究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则成为了目前高校非常紧迫的课题之一。
二、内部控制视角下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高校财务内部控制环境存在缺陷
1.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是保证单位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基础,而目前高校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并不健全,首先,缺乏具体针对高校财务内部控制规范性文件。至今为止,我国出台的相关内部控制的规章制度,其主体大多是企业,2008 年颁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对于行政事业单位,2012 年11月才出台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而且这一规范并不是专门针对高校,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指引,这在一定程度上使高校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建立的规范性与科学性得不到有利保障。其次,高校自身制定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有些高校将某些规章制度如财务管理办法等等同于内部控制制度,而且内容笼统不具体,或控制内容、范围等不全面,缺乏科学性合理性,可操作性弱。由于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更没有建立防范约束的财务内部控制体系,致使财务管理上存在一些漏洞,导致某些舞弊事件的发生。
2.内部控制意识淡薄或观念偏差。根据COSO报告,内部控制由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五要素构成。控制环境是其他要素的基础,而在控制环境中管理理念与经营风格又是核心。管理理念中就包含了对内部控制的认知、态度。目前我国高校领导层和财务人员对内部控制的认识不深入,有些高校领导层认为内部控制仅仅局限于一些规章制度,或是仅仅适合于企业,而具体财务人员则忙于应付日常工作事务,对内部控制的意识淡薄。即使有些高校领导层与财务人员对内部控制有一定的认知,但往往将内部控制等同于内部会计控制,观念产生偏差。内部控制分为内部会计控制与内部管理控制,内部会计控制的首要目的是保障财务信息的可靠性,是内部控制的基础,而管理控制是实现战略目标,落实战略执行的过程,是内部控制的核心。因此,仅注重内部会计控制的约束效用已难以实现有效的控制结果。
(二)定期风险评估机制缺失
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推动着高等教育规模的逐渐扩张,在高校扩大招生规模的背景下,很多高校采取“银校合作”的措施,举债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这使得高校发展中的财务风险等一系列问题日益凸显出来。《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也提出“单位应当建立经济活动风险定期评估机制,对经济活动存在的风险进行全面、系统和客观评估。且至少每年进行一次。”然而,目前大部分高校内部缺乏一套完整的风险评估机制,第一,风险意识不强,没有积极主动地去识别高校经济活动中存在的风险;第二,在组织与人员配置上缺乏专业的风险评估人员及风险分析团队;第三,未能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风险评估方法对各类风险进行评估分析与排序,从而确定重点控制的风险。
(三)关键环节管理不科学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中从业务层面上规定了六个方面的内部控制规范:预算业务控制、收支业务控制、政府采购控制、建设项目控制、资产控制和合同控制。而从内部控制角度出发,高校在财务管理方面应抓住预算业务控制、收支业务控制、货币资金控制三个关键环节,目前我国高校财务关键环节管理并不科学。一是预算管理不到位。预算编制不全面,缺乏充分的论证分析与一定的透明度;预算执行缺乏相应的跟踪、分析与评价机制;预算调整又过于随意。二是收支管理制度难以严格实施。有些高校部门院系有一定的财务自主权,但对其收入缺乏有效的监管,造成擅自收费,不经物价部门备案且票据也未统一管理等现象。支出也出现资金不能专款专用,挤占资金,挪作他用等违规现象。三是资金管理不规范。高校中资金管理特别是科研项目资金管理中出现了项目管理与资金管理脱节、预算使用缺乏监管、报销违规,科研资金流失等现象。
(四)信息与沟通机制不完善
目前高校财务内部控制的信息与沟通机制并不完善,首先,内部信息与沟通渠道不通畅。虽然大部分高校都实现了办公系统自动化,但仍缺乏一个有效机制使管理层能及时共享内部控制的相关信息,而且财务部门与各行政部门、各学院之间的沟通缺乏一个有效及时的平台,导致财务信息无法及时传达与获取,影响财务部门的工作的效率与效果。其次,外部信息与沟通机制也不完善。高校虽然不像上市公司受法律法规约束要求定期披露财务报表与内部控制报告,但过于封闭的财务信息也不利于高校与外部单位的沟通交流。长远来看,对给高校带来一些支持与资助方面、高校长期良性发展方面会有一些不利的影响。
(五)内审监督缺乏力度
对于高校的财务管理而言,内部审计部门可以说是对内部控制的再控制。目前我国高校的内审部门通常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第一,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不强。我国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大多作为辅助机构存在,使内审部门缺乏应有的独立性。第二,内部审计的范围狭窄。内部审计部门对各类财务工作事前审计多,缺乏事前和事中的监督管理。且并未涉及或深入到管理领域,常规审计多,重点专项审计较少。第三,内部审计还普遍存在着人员不足、专业素质不高、审计方法过于传统等问题。这些问题将直接影响内部审计的质量,导致内部审计的监督力度缺乏、能力减弱。
三、构建高校财务内部控制体系
高校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最好的结合点就是构建高校财务内部控制体系,而财务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依赖于内部控制五要素即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的完善。将财务管理工作融入内部控制要素内涵中,结合高校这个组织形态的特点,构建高校财务内部控制体系如图1:
(一)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内部控制环境决定了整个内部控制体系的基调,在高校财务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与实施中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根据高校财务部门的特点,高校财务内控环境包括外部环境即对内部控制效益产生重大影响的政策制度等,以及内部环境即机构设置与权责分配、治理结构、管理理念与经营风格等。下面,我们从内外部环境论述如何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1.完善财务内部控制相关制度。目前虽然还未形成针对高校制定的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一系列的配套指引,但企业已建立了一整套较为完善的内部控制规范体系,高校虽与企业组织形式不一样,内控内涵也有异,但高校可以加以参考,并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以及财务环境,通过学习、探讨、调研等方式制定出适合高校以及高校财务工作且具有可操作性的内部控制制度(包括内部控制应用指引、评价指引以及审计指引),以保证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有章可循,指导高校财务内部控制工作的顺利开展,最终使高校财务管理的规范性和科学性得到保障。
2.构建网络型扁平化的财务部门组织架构。组织架构是高校财务部门明确内部机构设置、职责权限、人员编制、工作流程和相关要求的制度安排。包括机构设置与权责分配、治理结构。网络型扁平化组织架构的特点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是压缩了财务部门自上而下的垂直结构,减少了管理层级,增加了管理幅度,从而使信息在高层与基层员工之间传递的距离缩短,流动更快捷;第二,虽仍存在科室的分工,但科室之间的界限被打破,知识信息不再仅通过等级制度垂直渗透,而是能在水平方向快速传播;第三,以工作流程为中心而不再以科室职能的区分来构建组织架构。这种组织架构使财务部门成为了一个由科室界限不明显的员工组成的网状联合体,内部控制层次明显减少,上下级获得信息的对等性大大提高,等级制度的弱化使得管理层不再是控制层面的上层,而成为内控的行动中心,有利于形成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的合理分配,相互制衡的有效机制。
3.转变财务部门人员内控定位。高校内部控制包括会计控制与管理控制。从高校的控制目标来看,会计控制的目标是保障财务信息的真实可靠,而管理控制的目标是提升高校公共服务的效率效果,最终实现高校战略目标。公共服务效率效果的提升是内部控制的最高目标,因此,管理控制占据了内部控制的主导地位,内部控制的核心应由会计控制向管理控制转变。正如《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中定义的内部控制目标,分为三个阶段(如图2):法规控制、会计控制、管理控制。法规控制是内控的前提,会计控制是内控的基础,而管理控制是内控的核心与主导。从控制过程来看,管理控制是执行战略的过程(Anthony,1998),对高校各层任务的完成起着正向的促进作用,鼓励其完成甚至超额完成任务,是高校运营管理的明线。而会计控制以边界控制为导向,只需在规定范围和要求内完成任务,激励效应相对较弱,是高校运营管理的暗线。会计控制不能直接促成高校战略目标的实现,因此,内控的功能定位应向管理控制转变。高校财务部门人员应及时认识到内部控制功能定位的转变,重视管理控制,转变内控观念的定位。
(二)建立完善的高校财务风险评估机制
风险评估是单位及时识别、系统分析经营活动中与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并合理确定风险应对策略。2004年4月美国COSO委员会结合萨班斯法案,在《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基础上,出台了《企业风险管理框架》,凸显出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而在内部控制体系中,内控本质是对易发生风险的经济活动进行控制,规避风险。从这一意义上讲,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之间有着共同的环节,如图3。在两者循环过程中,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进行的风险评估成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融合点,也是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并且贯穿于内控循环的整个过程。
建立完善的高校财务风险评估机制首先需要财务人员牢固树立财务风险意识,随时关注学校运行中的财务风险。其次,将专业的风险评估人员组成风险分析团队,形成一套严格规范的程序,按照程序开展风险评估工作。最后,先从组织层面和业务层面识别风险,组织层面注重内控组织情况、制度完善情况、机制建设情况等可能带来的风险,而业务层面上就财务内控关键点上识别主要风险。具体来说,预算控制的主要风险是预算编制、执行和考评是否规范,预算决策和执行机制是否建立,内部批复指标是否与支出事项相衔接等;收支控制的主要风险是单位收入是否完整,支出分类是否准确合理,预算指标是否分解为支出事项,资金支付是否合规等;货币资金控制的主要风险是因不相容岗位是否分离导致的货币资金安全风险,资金支付申请是否严格审核与复核,是否加强银行账户管理等。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通过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应用专家咨询、概率和数理统计等方法,评估出风险发生的概率与程度,合理降低与规避财务风险。
(三)合理设置财务内部控制关键点
财务内部控制关键点在COSO 内部控制框架即为控制活动要素,控制活动是针对关键控制点而制定的,参考《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则是财务角度的业务层面的内部控制关键点。本文从预算业务控制、收支业务控制、货币资金控制三个财务关键环节分析。
1.预算业务控制。高校预算业务的关键控制点如下:(1)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与授权批准。高校应当明确相关部门与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预算工作的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具体包括:①预算编制(含预算调整)与预算审批;②预算审批与预算执行;③预算执行与预算考核。高校内部预算授权批准必须严明,明确审批人的授权批准权限、程序、责任和相关控制措施,切不可缺位、越位、错位;(2)预算编制。①财务部门应做好预算编制政策、基础数据的准备和相关人员的培训工作,统一部署预算编报工作;②规范预算编制程序,明确审批要求;③预算编制应在评价当年预算执行情况的基础上对下一年度预算进行预计与测算,完善编制方法,细化预算的编制。(3 )预算执行。①按照批复的预算在高校内部进行指标分解、审批下达,规范内部预算追加与调整程序;②应根据批复的预算安排各项收支;③建立预算执行分析机制,定期通报各部门预算执行情况,召开会议,研究并解决预算执行中的问题,提高预算有效性;④加强决算管理,建立预算与决算相互反映,相互促进机制。(4)预算评价与考核。高校应建立严格的预算考评制度,定期组织预算执行情况考评。
2.收支业务控制。高校收入业务的关键控制点如下:(1)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确保收款人员不得兼任会计核算工作、会计档案保管、收入支出等账目的登记工作;(2)各类票据的管理。财政票据等各类票据的申领、启用、核销、销毁应按照规定履行手续,不得转让、出借、代开、买卖各类票据;(3)高校不得出现教育乱收费现象;(4)高校二级单位不得出现账外账、“小金库”等情况;(5)高校各类收费项目的收费标准必须有经物价局等部门批准,且确保应收尽收,及时入账。高校支出业务的关键控制点如下:(1)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确保支出申请与内部审批、付款审批和执行、业务经办和会计核算等岗位相互分离;(2)支出审批控制。“三重一大”中的大额资金应经集体决策后支付;(3)支出审核控制。在单据常规审核的基础,重点审核是否列入预算,是否应招标而未招标,是否按合同支付等;(4)支付控制。财务部门应按照规定办理资金支付手续,根据支出凭证及时准确登记账簿。
3.货币资金控制。高校货币资金控制的关键控制点如下:(1)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包括:货币资金支付的审批与执行,货币资金的保管与会计核算,货币资金的保管与盘点清查,货币资金的会计记录与审计监督;(2)授权审批控制。经办人员办理资金收支业务需得到授权审批,大额资金流出需经集体决策审批;(3)业务流程控制。①货币资金支付申请。有关部门或个人提交货币资金支付申请,注明用途、金额、支付方式等,原始单据要有效完整;②货币资金支付审核。审核提交支付申请票据的真实性、合法性,严格监督资金支付;③货币资金支付复核。复核货币资金支付申请的批准范围、权限、程序是否正确,手续单据是否齐备,金额是否正确等;④办理支付。根据经审批的复核无误的支付申请,按规定办理货币资金支付手续,及时登记现金和银行存款日记账;(4)银行结算票据的控制。明确各类票据的购买、保管、领用、背书转让等环节的职责权限和程序,并专设登记簿进行记录。(5 )印章管理的控制。严禁将办理资金支付业务的相关印章和票据集中一人保管,印章与空白票据分管。
(四)构建内部控制信息化系统
高校在确保财务信息流通及时顺畅而进行信息化建设的同时,应该将内控理念、控制程序、控制措施等要素通过信息化的手段固化到信息系统中,通过信息化手段推进内部控制建设,构建内部控制信息化系统。该系统应采用“制衡、监督、激励”的内控设计理念,以财务应用支撑平台为载体,构建预算管理系统、收支管理系统等应用层面,且与办公系统无缝集成,这样不仅强化了服务型管理平台的建设,也实现对单位经济活动的自动、实时控制,有利于各级管理层在各自的权限内对相关工作全程控制和实时决策。同时对外还可以就内部控制情况形成内部控制评价报告,适时对外进行披露。
(五)健全高校内部监督与评价机制
内部监督是高校对内部控制的建立与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评估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合理性和有效性,形成书面报告来及时发现和改进内部控制缺陷。首先,高校应整合高校内部监控力量,在保证内部审计部门独立性的同时,联合纪检、监察部门,组成内控评价工作组,形成内部监控的协调联动机制。其次,高校内控评价工作组应当根据《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并结合自身具体情况,围绕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五要素,确定内部控制评价的具体内容,编制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对高校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情况进行全面评价。最后,评价工作组将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经批准后向被评部门回馈意见,并通知整改。
四、结束语
随着我国高校财务管理问题的日益凸显,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出台的大背景下,高校财务部门需要改变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应引入内部控制体系,健全内控制度,建立风险评估机制,注重关键控制点,完善流程设计,重视财务内部控制的建设和实施,从而相互促进,提升高校财务管理水平。
基金项目: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2013SJA630008)。
参考文献:
[1]刘永泽,张亮.我国政府部门内部控制框架体系的构建研究[J].会计研究,2012,1:14.
[2]杜晓荣.组织创新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影响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09,2:45.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资产构成中无形资产占据了很大的比重,其在企业的发展中得扮演着重要角色,发挥着重要作用。企业并购中加强无形资产评估的重要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增强企业知识产权意识,企业往往重视有形资产,忽视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通过无形资产评估,可以进一步的增强其知识产权保护保护意识,加大无形资产的投入。二是有助于企业加强无形资产维护以及利用,无形资产对于企业作用的不断彰显,客户观上要求企业做好无形资产的维护以及利用,实现无形资产的不断增值。三是有助于全面评估企业的真实价值,企业的价值是由无形资产以及有形资产两大块组成,企业并购中无形资产往往占据很大一部分,很多企业被并购企业的无形资产大于实物资产的情况并不鲜见,因此并购中必须要这一块资产进行系统评估,确保企业真实价值得到反映。
二、企业并购中无形资产评估方法
目前企业并购中无形资产评估方法主要有收益法、市场法等,这些方法本身并没有对错之分,不同方法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资产评估,具体阐述如下:
1.市场法。市场法是指通过在市场上寻找与被并购企业无形资产价值大小相当的参照物,对比分析二者之间差异,并进行价值大小的调整的一种资产评估方法,这一方法的要点就是寻找到与被评估的无形资产相当的参照物。以品牌这一无形资产评估为例,如果对市场上与被评估品牌相当的品牌价值为60万,则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可以将这一品牌资产价值评估为60万左右。
2.成本法。成本法按照无形资产的现时评估价值的重置成本并扣除损耗来确定无形资产价值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重点考虑了无形资产的成本投入以及损耗,其公式为无形资产价值等于重置成本与各种损耗之差,这里的重置成本确定可以采用历史成本或者现行价格换算的成本。举例而言,如果并购企业无形资产的重置成本为100万,各种损耗为20万,那么依据成本法无形资产价值为80万。
3.剩余收益估值法
剩余收益估值法是目前无形资产评估领域一种比较新颖方法,剩余收益也称非正常盈余,是从会计收益中扣除所有权资本成本后的余额。剩余收益的基本观点认为企业只有赚取了超过股东要求的报酬的净利润,才算是获得了正的剩余收益。根据这一理论的阐述无形资产价值等于公司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加预期剩余收益期望的现值。
三、企业并购中无形资产评估需要注意的几点问题
无形资产作为企业并购中必须要的重点考虑的因素,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问题,通过解决好这些问题,确保无形资产评估的准确真实。
1.重视无形资产的界定与评估
企业并购中要对于无形资产进行准确的界定,在此基础之上开展评估,无形资产有广义以及狭义之分,广义层面的无形资产包括货币资金、金融资产、专利权、商标权等,而狭义的无形资产仅仅是指专利权以及商标权等。企业并购中主要是对于专利、商标权、商誉、经验、渠道等无形资产的评估,尤其不能忽视商誉、渠道等无形资产的评估,因为金融、货币等无形资产可以直接量化,专利、商标等无形资产也可以采用市场法进行评估,唯独商誉、渠道等很容易在企业并购中被忽视,且这些资产也不容易被评估,这就要求需要企业并购中认真分析各种无形资产,并准确评估,为企业并购决策提供依据。
2.选择合适的无形资产评估方法
不同的无形资产评估方法在用途、可操作性、合理性等方面都有较大差异,对于企业并购来说,如何选择无形资产评估方法,不仅仅需要考虑可操作性,同时更要考虑的并购需要以及现实条件的制约。从难易程度来看,成本法相对容易,收益法难度则较大,从合理性来看,成本法具有不真实、滞后性等特点,收益法面向未来,能够比较全面、真实的反应出来无形资产未来的获利能力。企业并购中要权衡各种无形资产评估方法的利弊,寻找合适的、为并购双方所接受以及认可评估方法。考虑到无形资产评估很难完全量化这一现实,企业并购中可以采用定向以及定量结合的做法,实现的资产评估的真实性。
3.做好无形资产未来收益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