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0 15:02:4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中学教育的基本特点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这主要是就中小学教育研究的队伍构成而言的。中小学教育研究的主体是多方面的,如教育理论工作者、教研人员、大学教师、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学生家长和社会上的其他相关人员等。一句话,只要是关心中小学教育,并开展基于中小学教育教学及管理问题研究的人员,事实上都构成了中小学教育研究的主体。研究队伍的多元化壮大了中小学教育研究的队伍和力量,也丰富了中小学教育研究的内涵。但在这里,我们特别想强调的一点是中小学教师在其中的地位与作用。
由于中小学教师每天生活和工作在中小学自然和真实的情境中,他们对中小学的情况最了解、最熟悉,也最有发言权,并且在长期教育教学实践中,他们还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等,所有这些构成了他们从事教育研究的最大优势,这也就使他们理所当然地、应该成为中小学教育研究最重要的承担主体之一。但在过去,情况却并非完全如此。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观念和现实“应试教育”的制约和影响,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中小学教师“知识传授者”的核心职业角色被无限放大,而研究和探索的职能与职责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视和弱化了。在现实教育教学研究中,中小学教师充当的往往是教育理论工作者和高校教师研究素材的提供者,研究成果的佐证者、运用者和消费者,出现了所谓的由“高校教授包办中小学教育研究”的不良现象。这种研究旁观者和辅助者的身份,不仅弱化了他们的研究意识和能力,而且还影响了中小学教育研究的实际效能。所以,尽管中小学教育研究具有多元化的特点,但这种多元化应该是多元化与一元化的辩证统一,即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各方面研究中小学教育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还要真正确立中小学教师在教育研究中的主体地位并发挥其主导作用。
二、中小学教育研究情境的自然真实性
这主要是就中小学教育研究的外部环境条件及场所的性质而言的。根据研究的外部环境条件及场所的性质,我们可以把教育研究划分为控制性的教育研究和自然情境下的教育研究两大类。所谓控制性的教育研究,主要是指在教育研究中采用人为干预的方式,通过控制或改变某些研究变量,导致一定预期研究结果的产生;而自然情境下的教育研究,则主要是在教育教学自然和真实情境中进行的,无须改变任何变量的教育研究。这两种研究类型各有优缺点。一般来讲,中小学教育研究,尤其是中小学教师开展的教育研究,主要是在中小学自然和真实的情境中进行的,不用专门控制其他变量因素。而研究情境的自然真实性也使中小学教育研究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殊性:一是研究问题的真实性,即在中小学教育研究中,中小学教师研究的大都是他们在实际教育教学及管理中遇到的真实问题,而并非是研究者头脑中主观臆想和逻辑推导出来的;二是研究过程与教育教学及管理工作的高度融合,即教育研究的过程是基于教育教学及管理工作,并且完全寓于其中的;三是研究目的实践指向性,即他们开展教育研究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在教育教学及管理中遇到的问题,研究直接指向于提高教育教学和管理的有效性等。应该讲,研究情境的自然真实性,在一定程度上把中小学教育研究与教育理论研究和实验室里开展的教育研究等区别了开来,而且这一特点也使中小学教育研究的成果对中小学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具有直接的实践指导性。
三、中小学教育研究的实践应用性
这主要是就中小学教育研究的成果形态和价值取向而言的。从成果形态和研究的价值取向来看,教育研究大致可分为教育的基础理论研究和教育的应用研究等。前者的成果形态主要表现为:通过研究,产生了一些有关教育的新观点、新理念、新知识、新体系、新原理和新理论等,从而形成了对教育的新认识。这种研究的价值取向主要在于教育学科的构建和教育科学理论的发展完善;而后者的成果形态主要表现为:通过研究形成了某些解决中小学教育教学及管理问题的新方法、新手段、新途径和新方案等,其价值取向的侧重点在于实践应用性和指导性。尽管中小学教育研究也涉及到有关教育基础理论问题的研究,但从总体上看,中小学教育研究,尤其是中小学教师开展的教育研究,主要还是属于教育应用研究的范畴,即他们开展教育研究主要不在于构建一种新的教育理论体系和发展有关教育的理论,而在于体现实践应用性。从这个意义上讲,实践应用的品质可谓是中小学教育研究的一个显著特点。在这一问题上,有人就指出:“中小学教育研究因其性质而与学术界搞的教育科研有一定的区别,它更多的是应回答教育应当‘怎么办’的问题,要解决的是如何提供有效的教育措施、途径以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以及采取什么样的行动以解决教育教学中面临的实际问题。中小学教育科研突出的是其实用价值和实践性,强调的是其‘形成性’和‘改进功能’。因此,其重点应放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上,扎根于教育实践,进行的应是应用研究,而不应追求纯理论研究。”[1]也有人认为:“‘实践取向’是中小学教育研究最为核心的特点……从问题到建议,是中小学教育研究的核心线索,是当前中小学教育研究的常见范式。”[2]这些论述都对中小学教育研究的实践应用性特征作了很好的注解和说明。
四、中小学教育研究的微观性
这主要是就中小学教育研究的内容及选题范围的大小而言的。从研究问题范围的大小来看,教育研究可分为宏观教育问题研究、中观教育问题研究和微观教育问题研究三种类型。尽管中小学教育研究并不完全排斥宏观教育问题和中观教育问题的研究,但其主要应该是一种微观教育问题的研究。具体来讲,中小学教育研究,就是要以中小学教育教学及管理中出现的具体问题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通过研究解决这些具体问题。之所以强调中小学教育研究的微观性,一方面固然是因为中小学教师在日常工作中遇到的都是一些具体而微观的问题,并且他们对这些问题有深刻的体验和感受,具有较好的研究基础与可能;另一方面,相对于宏观和中观教育问题,中小学教师对微观教育问题更能有效把握。正如有人指出的:“课题的选择应大小适度,但一些教师甚至校长在选题的时候往往贪大求全。如‘素质教育浅析’‘中学生心理问题的研究’等。这样的问题对中小学教师来说,太大,范围太广,大了就容易空,大而空的问题,就无从下手,不适合做课题。即使感到该选题有一定意义,但研究该问题的主客观条件均不具备。”[3]根据中小学教育研究这一特点,中小学教师在从事教育研究时就不宜求大、求全,而应从自己身边的问题入手、从具体的问题入手、从熟悉的问题入手,并达到以小见大的研究目的。在这个问题上,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研究的意义和价值与选题范围的大小并没有直接的关系。研究问题的范围大,并不意味着研究的意义和价值就一定大;相反,充分挖掘小问题中的教育意蕴,同样也能体现研究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五、中小学教育研究的校本性
这主要是就中小学教育研究问题的地域和学校属性而言的。中小学教育研究无疑需要探讨那些基本的和带普遍性的教育问题,这是因为中小学教育教学及管理都有共同的属性、特点及规律,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有助于为中小学提供一般性的指导和帮助。但中小学教育研究更应该关注那些具有独特性的教育问题,这是由于每所中小学都有自身独特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办学特色和区域发展特点。或者说,每所中小学与其他学校相比较,可能都是不相同的。这些带独特性的因素就构成了每所中小学独有的个性化教育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就得依靠基于校本的研究了,这就是校本教育研究产生的主要依据及缘由。如果说专家学者们关注的主要是中小学的共性问题,揭示的是有关中小学教育教学及管理的一般规律的话,那么中小学教育研究则彰显出了浓郁的校本性特点。这种校本性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中小学教育研究主要是基于本校教师的研究,即中小学教育研究的主体力量是本校的教师;二是中小学教育研究主要是基于本校教育问题的研究,即中小学教育研究的对象主要是本校在教育教学及管理中遇到的特殊问题,而这些问题是本校教师都亲身经历过的;三是中小学教育研究主要是基于提高本校教育教学及管理质量的研究,即开展中小学教育研究的目的,主要就是为了解决本校出现的问题,并以此促进本校教育教学和管理的顺利进行及质量的提升。中小学的这种基于校本的研究,一方面是为了解决本校遇到的特殊和个性化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让教师切实感受到教育研究的有用和有效;同时,还可充分体现本校教师在教育研究中的主体地位等。当前,中小学教育研究的校本性主要体现和反映在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中。有人对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作了如下界定:“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以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所面临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它是一种在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它既注重切实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概括、提升、总结经验和探索规律。”并把其基本理念概括为“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基于学校”[4]。
六、中小学教育研究的行动性
这主要是就中小学教育研究所采用的具体方式而言的。根据研究所采用的具体方式不同,教育研究还可分为教育的理论研究和教育的行动研究。教育的行动研究主要是指“教师在自身所处的教育情境中,通过发现实际存在的问题,在分析问题后提出改进策略并付诸实施,从而改进实践,提升实践知识和获致专业理想的过程”[5]。“其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教育问题,特别是学校教育问题,其主要的研究人员是教育实务工作者,其主要的研究目的是改进教育的工作情境,企图使教育实际与教育理论密切结合,并促成教育实务工作者的专业成长。教育行动研究的焦点在于即时的应用,强调实务工作情境中的实际问题。”[6]有人进一步对教育理论研究和行动研究作了如下比较:理论研究者的教育研究是“描述和解释教育的研究”,而教育行动研究是“改进教育的研究”;理论研究者的研究是“置身教育之外的研究”,而教育行动研究则是“置身教育之内的研究”;理论研究者的研究是“关于教育的研究”,而教育行动研究则是“为了教育的研究”[7]。尽管教育行动研究发端于西方,但由于教育行动研究更符合中小学教育研究的性质、特点和任务,教育行动研究的理念及操作模式引进介绍到我国后,就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关注,并成了当前中小学教育研究的主要范式之一。
七、中小学教育研究的“草根性”
这主要是就中小学教育研究的整体面貌而言的。在这里,我们借用了“草根”一词来概括当前中小学教育研究的特点。“草根”一词来源于英文Grass Roots,原意是指生活在最底层的人,现在的“草根”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与强势的政府和决策者相对的弱小势力;二是指出生卑微,收入寒微。显然,在这里我们用的是其引申意思。如果说专家学者和大学教授开展的宏大教育研究属于“高大上”的话,那么中小学教师开展的教育研究则带有浓厚的“草根性”特征。当然,在这里所谓的“草根性”也只是一种比较形象的说法。它主要是指中小学教师开展的教育研究带有明显的普及性、平民性、基层性和原生态性等特征。如从研究的内容和课题来看,他们研究的大多是中小学中的原生态教育问题,属于中小学教育教学及管理中最基本、最常见,甚至是最简单和大家都习以为常的问题,而且这些问题也缺乏修饰、提升、升华和加工;从研究的方法来看,他们采用的大都是一些常规性的研究手段和方式,在一些专家学者眼里,这些研究方法可能是比较粗糙和缺乏专业性的;从研究的基础来看,他们的研究大多是基于自身经验的,主要是对自身教育教学经验的简单概括、总结和提炼,缺乏从事研究的深厚理论功底等;从研究的表达来看,他们对研究过程及成果的表述是直接、朴素的,甚至是直白的,似乎欠缺学理上的阐述和提升等。所有这些都是“草根式”教育研究的主要表现形式。但与此同时,这种“草根式”研究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接地气”。只要开展和运用得当,这种“草根式”的研究同样具有无穷魅力,一味贬低“草根式”研究的做法事实上并不科学。
八、中小学教育研究的从属性和服务性
这主要是就中小学教育研究在学校工作中的比重和地位而言的。要认识中小学教育研究的这一特点,我们还有必要把大学的教育研究与中小学的教育研究作一比较。一般来讲,高等学校肩负着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创新等多种社会职能。开展科学研究不仅是高校的一个重要社会职能,而且高校的科学研究对提升其教学、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质量,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此,科研及成果就成为了评价高校教师工作业绩的一个重要指标,科研工作在高校全部工作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而中小学则不同,尽管从事教育研究是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和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而且当前教育研究在中小学的重要性也逐渐被认同,但中小学的主要任务还是通过教师的系统传授和讲解,让学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继承和掌握人类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的知识与经验,并使学生的个体认识达到社会认识的高度,从而实现学生个体的社会化。这一特点就决定了教育研究不可能成为中小学最重要的目标和任务,也决定了教育研究在中小学的从属和服务属性。即中小学的教育研究要服从和服务于教师素质的提高,服从和服务于知识的授受、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发展、良好思想品德的养成和个性的全面发展等。明确这一点也十分重要,否则一味地让中小学教师申报教育研究课题,撰写和,甚至用所谓的研究,冲击和影响正常的教育教学及管理工作,则完全偏离了中小学教育研究的初衷和目的。当前,就有人提出,要把中小学教师从形式主义色彩浓厚的教育研究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回归到课堂教学中。应该讲,这种观点是很有针对性的。
总之,作为教育研究的一种特殊类型,中小学教育研究具有自身的特殊性。认识这些特殊性,有助于进一步认识中小学教育研究的本质和规律,也有助于在实践中更好地提高中小学教育研究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刘要悟,雷顺利.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异化与回归[J].教育科学研究,2002(8):57.
[2] 唐彩斌.从问题到建议:中小学教育研究的常见范式[J].人民教育,2014(22):79.
[3] 贾霞萍.对当前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的冷思考[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7(4):31.
[4] 余文森.论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J].教育研究,2003(4):53.
长期以来,语文课在职校的同一年级,不论什么专业,都使用同一种语文课本,教师基本上用类似普高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这和职教要求是背道而驰的。事实上,职业学校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那么,我们的教学就应该以学生的专业需求为本、以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为本、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本。因此,我认为现今中职语文教学应以专业技能特点为教学本位,摒弃传统的教学方式。
一、以学生的专业技能为本位
目前,中职语文教学所具有的双重职能就是既要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更要为学生学习的专业课服务。
1.课程内容的设置要以专业为本
中职学校是以培养学生熟练的专业技能为第一位的,培养目标是实用型、应用型人才,其价值体现在“用”上,语文课的教学应能满足专业理论课的教学需要,使语文知识真正成为连接专业知识的纽带和桥梁。因此,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学应“学做合一,知行合一”,使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得以提高,参与社会的能力得以增强,体现出现代化和适应性。学生在系统地文化课学习的基础上,必须要向自己专业技能领域延伸和渗透。比如,国际贸易专业应增设企业文书、公务文书等应用文的写作训练及口语交际的训练内容;装潢专业应增加书法训练、诗词鉴赏训练的内容;物流管理专业需加入礼仪规范、接待、接听电话、主持、司仪等内容;机电类、电子类专业、汽修专业,则要加强科技说明文的教学,并要结合学生的专业,让他们分别写作“如何操作机床”“怎样修理电视机”“发动机的安装”等复杂说明文。总之,课程要使学生在学习语文基础知识、培养语文基本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以满足学生适应未来职业岗位和终身学习的需要。
2.在教学评价机制上要体现以专业为本
对中职学校学生的评价要以职业为本,重专业能力,重专业知识的运用,反对死记硬背。再试想,如果国际商务专业的学生没有一手好字,口语交际能力低下,不能写基本的商务文书或写出来的文书文句不通,难以明白,难道这不是语文教学的失败吗?所以,评价教学效果不能只看考试分数,而是要从阅读分析、听、说、读、写、专业运用能力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二、以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为本位
目前,职校学生语文基础差,许多学生连最基本的字、词都不会写,书面表达低,语病连篇,缺乏审美意识、情感体验,厌学情绪明显。鉴于此,中职学校的教学必须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本位和出发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1.教学目标的制订要以职校生的实际为本
职校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制订恰当的教学目标,把握好教学的“难度”。在教学过程中,难度过低,学生学习无压力,容易滋生懒惰情绪,不利于知识的掌握。难度过高,学生又因无法接受和掌握而产生畏难心理,同样不利于知识的掌握。因而,采用“跳一跳,够得着”的方法,学生跳起摸高的位置就是我们教学难度的上限,以此激励学生在“跳”中获得提高。
2.突出过程评价,以激发学生的自主性为本
传统考核制度最大的缺陷就是只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却无法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状态。建立一种合理的考核制度,突出过程评价,既能体现学生平时的学习状态,又能体现学生的学习成果。让不同层次的每一个学生都能主动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从而激发他们的自主性和主体精神。
三、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本位
目前,中职生最缺少的就是兴趣和自信,因此,如何激发学生的个性潜能,让他们发现自我,正视自我,善待自我,已是当今中职教育教学的重大课题。
1.课堂教学设计要以利于学生个性特点为本
中职学生虽说考试成绩不一定好,但是,有经验的教师都会发现,中职同样也能出人才。因此,在新的课堂教学活动设计中,我们要充分体现既让学生共同发展,又让学生充分挖掘自身潜力,发挥个性特长。简单来说,我们要让能“说”的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多“说”的机会;能“读”的学生,展示他“读”的风采;能“写”的学生,让他有驰骋文思的自由,让他们的能力在反复的锻炼中得到强化和提高。
2.教学评价要以体现个性差异为本
学生是千差万别的,每个学生接受知识、获取知识的方式与快慢都存在明显的差异,只有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评价,才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
一、改革概况
1995年5月正式提出此项改革课题方案,在山东省部分中学试验。第一批试验点81处(校),包括初中和高中,以初中为主。1996年6 月召开第一次专题研讨会,此后第二批试验点310处(校),共计391处(校)。1997年5月召开第二次专题研讨会。1998年6月,经三年试验,进行了总结,此后该项改革成果扩大到全省范围。1999年3 月省教研室确定在全省中学语文教学范围推广该项改革成果。
二、改革依据
(一)当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析”为主的基本教学模式存在着诸多弊端,必须予以改革。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几十年来,其基本教学模式是“教师讲析为主”。近几年来,有些教师开始意识到,这种教学模式不可能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试图增加一些诸如阅读、提问、讨论等语文训练。然而,大多数的语文课实际上仍是教师讲析占用绝大部分时间,阅读、提问、讨论等训练流于形式,或者说只是一种“点缀”,在整堂课中只是占有很次要的地位。
这种“以教师讲析为主”的教学模式,其主要弊端有二:
1.它违背了中学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和特点,背离了中学语文课应以训练语文能力和打好语文基础为主的基本目标。
中学语文学科的性质、特点不是一元的,而是多元的,例如它具有工具性、思想性、人文性、形象性、综合性等多元的性质和特点,但是,其中总有一个是最主要最基本的,这就是它的基础工具性,由此派生出来的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也不是一元的,而是多元的,最主要最基本的目的任务,应该是打好语文运用的基础,掌握语文这个工具,运用这个工具去读,去写,去说,去工作,去学习,去交际,具体说,即为初中语文教学大纲“教学目的”部分的前几句话,即:“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写作、听话、说话的语文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把这作为基本的目的任务,符合学科本身的基本性质和特点,同时也不排除思想教育、人文教育、审美教育,乃至视野的开拓,智力的开发,等等,而几十年来通行的“教师讲析为主”的教学模式,背离了中学语文教学学科本身基本性质特点,排除了实现教学目的任务的基本形式——训练性,教师一味地“讲”,抹煞了学生的“练”,正因为如此,几十年来这种“教师讲析为主”的教学模式,忽略了“训练性”,这种教学模式实际上成为解决提高教学效率问题达到语文教学基本目的的主要障碍。
2.它抹煞了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排除了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完全处于学习的被动位置。
《标准》是国家对合格中学教师的基本专业要求,是中学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规范,是引领中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是中学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的重要依据。
《标准》的框架由基本理念、基本内容和实施建议三大部分构成,具体结构如下(见“中学教师专业标准结构图”)。
二、对“基本理念”的认识
《标准》提出“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和“终身学习”四个基本理念,是中学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实践和专业发展中应当秉持的价值导向。中学教师应当用这四个基本理念规范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日常的教学行为。“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的理念既体现了对中国教师群体长期坚持的基本追求,也体现了现代教育发展对教师素质的新要求,是传统与变革的有机结合。“终身学习”的理念更多地包含了信息社会背景下对教师专业发展所提出的新要求。
⒈“学生为本”的理念
《标准》强调以学生为本,就是要坚持一个“尊重”一个“遵循”,落实一个“促进”。即:尊重中学生权益,以中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中学生的主动性;遵循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提供适合的教育,最终促进中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⒉“师德为先”的理念
师德是作为教师的第一要素。《标准》注重以师德为先,要求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热爱职业,即:热爱中学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二是关爱学生,即:关爱中学生,尊重中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三是示范引领,即: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中学生,做中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基本理念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基本内容专业理念与师德职业理解与认识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个人修养与行为专业知识学生发展知识学科知识教育教学知识通识性知识专业能力教育教学设计组织与实施激励与评价沟通与合作反思与发展实施建议教育行政部门教师教育院校中学中学教师
中学教师专业标准结构图
⒊“能力为重”的理念
教师的能力是教师教育理念、专业知识的载体,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形成。《标准》突出以师能为重,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实践能力,即:把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突出教书育人实践能力;二是专业化水平,即:研究中学生,遵循中学生成长规律,提升教育教学专业化水平;三是专业能力,即: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
⒋“终身学习”理念
终身学习是当代社会的重要特征,教师是终身学习者,在持续学习和不断完善自身素质的过程中实现专业发展。《标准》倡导终身学习,体现于三个方面:一是学习先进理论,即:学习先进中学教育理论,了解国内外中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和做法;二是提高文化素养,即: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养;三是形成终身学习习惯,即:具有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做终身学习的典范。
三、对“基本内容”的认识
《标准》的基本内容包含“维度”“领域”和“基本要求”三个层次,即“三个维度、十四个领域、六十一项基本要求”。“三个维度”是:“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每个维度下设若干领域,其中“专业理念与师德”维度有四个领域,“专业知识” 维度有四个领域,“专业能力”维度有六个领域。每个领域又设了若干“基本要求”。
⒈“专业理念与师德”维度
《标准》从职业理解与认识、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个人修养与行为四个领域,对中学教师的专业理念与师德提出了十八项具体要求。这些基本要求指向于造就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专业精神的合格中学教师,既体现了对“学生为本”理念的细化,也体现了对“师德为先”理念的细化。
⑴职业理解与认识。从中学教师对待职业的角度,《标准》提出了五项要求,落着点在于教师要明确自己职业的专业性和独特性,具有良好职业道德。
⑵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从中学教师对待学生的角度,《标准》提出了四项要求,落着点在于关爱、尊重、信任、平等对待每一个中学生。
⑶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从中学教师对待教育教学的角度,《标准》提出了四项要求,落着点在于明确要求中学教师要重视中学生的全面发展。
⑷个人修养与行为。从中学教师对待自身发展的角度,《标准》提出了五项要求,落着点在于中学教师应该注重修身养性。首先,作为平凡人的教师,应明确哪些心性、品质、行为是适当的;其次,作为“教育者”应该融入哪些特有的心性、品质和行为。
⒉“专业知识”维度
《标准》从中学分科教学的实际出发,依据中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以及中学教育教学的本质特征,确立了国内外学界基本形成共识的教师知识构成的四个领域,即“教育知识”“学科知识”“教育教学知识”“通识性知识”,提出了关于中学教师专业知识的十八项具体要求。
⑴教育知识。《标准》提出了六项要求,包括掌握中学教育的基本原理和主要方法,班集体建设与班级管理的策略与方法,了解中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与特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过程及其教育方法,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发展的过程与特点,群体文化特点与行为方式。
⑵学科知识。《标准》提出了四项基本要求。作为中学教师不仅要知道所教学科的内容,并且要“理解所教学科的知识体系、基本思想与方法”、“了解所教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等,这是为了保证中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脉络清晰、重点突出,让学生感悟学科的基本思想。
⑶学科教学知识。《标准》提出了四项要求。在提出“掌握所教学科课程标准”“掌握所教学科课程资源开发的主要方法与策略”“了解中学生在学习具体学科内容时的认知特点”后,提出“掌握针对具体学科内容进行教学的方法与策略”,是要求中学教师能够把一般的教育知识与学科知识有机结合,并体现在教学活动之中。
⑷通识性知识。《标准》提出了四项要求。其中提出“具有相应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具有相应的艺术欣赏与表现知识”等,一方面是为了保证中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能够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更好地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另一方面也是在素养方面对中学教师专业发展提出的基本要求。
⒊“专业能力”维度
《标准》从教学设计、教学实施、班级管理与教育活动、教育教学评价、沟通与合作、反思与发展六个领域,对中学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了二十五项基本要求,涵盖了中学教师应有的四个方面的基本能力:教学能力涉及教学的设计、实施与评价等开展班级管理与其他教育活动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自我发展能力。
⑴教学设计。这是中学教师教学的主要工作之一,《标准》提出了三项要求。一是要“科学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二是要“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和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三是要“引导和帮助中学生设计个性化的学习计划”。
⑵教学实施。这是中学教师教学的中心工作,《标准》提出了五项要求。一是要“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与氛围,激发与保护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要“通过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多种方式,有效实施教学”;三是要“有效调控教学过程”;四是要“引发中学生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究,发展学生创新能力”;五是要“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渗透应用到教学中”。
⑶班级管理与教育活动。这是“教书育人”使命所决定的教师教学以外的基本工作,《标准》提出了七项基本要求。包括“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帮助中学生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结合学科教学进行育人活动”,针对中学生特点开展“德育活动”“有益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活动”,指导学生多方面发展,“有效管理和开展班级活动”“妥善应对突发事件”等。
⑷教育教学评价。《标准》提出了三项要求,落着点在于中学教师应该灵活使用多元评价方式,多视角、全过程评价学生发展;引导中学生进行自我评价;通过自我评价教育教学效果,及时调整和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
⑸沟通与合作。这是中学教师应具有的人际交往能力,《标准》提出了四项要求,落着点在于中学教师的人际沟通与人际合作,在人际沟通方面要了解中学生,平等地与中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在人际合作方面,包括与同事合作交流、与学生家长有效沟通合作、与社区建立合作互助的良好关系等。
⑹反思与发展。这是中学教师应具有的自我发展能力,《标准》提出了三项要求,一是为改进教育教学工作,要主动收集分析相关信息,不断进行反思;二是要针对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现实需要与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三是要制定专业发展规划,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
四、对“实施建议”的认识
《标准》在“实施建议”部分分别对教育行政部门、中学教师教育机构、中学和中学教师提出了具体要求。
⑴对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
总的要求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将《标准》作为中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依据。
具体要求:一是要依据《标准》建立中学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不断提高中学教师培养培训质量;二是依据《标准》制定中学教师准入标准,严把中学教师入口关;三是依据《标准》制定中学教师聘任(聘用)、考核、退出等管理制度,形成科学有效的中学教师队伍管理和督导机制。
⑵对中学教师教育机构的要求
总体要求是:开展中学教师教育的院校要将《标准》作为中学教师培养培训的主要依据。
具体要求:一是要依据《标准》加强中学教育学科和专业建设;二是要依据《标准》完善中学教师培养培训方案,科学设置课程,改革教育教学方式;三是重视中学教师职业道德教育,重视社会实践和教育实习;四是加强从事中学教师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建立科学的质量评价制度。
⑶对中学的要求
总体要求是:中学要将《标准》作为教师管理的重要依据。
具体要求:一是中学要制定中学教师专业发展规划;二是要开展校本研修,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三是要完善教师岗位职责和考核评价制度,健全中学绩效管理机制。
⑷对中学教师的要求
一、基本理念
(一)学生为本
尊重中学生权益,以中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中学生的主动性;遵循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提供适合的教育,促进中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二)师德为先
热爱中学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关爱中学生,尊重中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中学生,做中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三)能力为重
把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突出教书育人实践能力;研究中学生,遵循中学生成长规律,提升教育教学专业化水平;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
(四)终身学习
学习先进中学教育理论,了解国内外中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和做法;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养;具有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做终身学习的典范。
三、实施建议
(一)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将《专业标准》作为中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依据。根据中学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专业标准》引领和导向作用,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建立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不断提高中学教师培养培训质量。制定中学教师准入标准,严把中学教师入口关;制定中学教师聘任(聘用)、考核、退出等管理制度,保障教师合法权益,形成科学有效的中学教师队伍管理和督导机制。
关键词 生命安全教育 体育教学 中学
体育作为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重要内容,在学生身心各方面素质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我国体育教育长期受竞技体育的影响,因此,多年以来无论是中小学还是大学,体育课程的内容都是以竞技体育为主的,而对于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却始终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与关注,以至于影响了学生生命安全意识的培养和求生素质的发展。然而,实际上在人们的生存空间中安全隐患是时刻存在的,随着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体育在生命安全教育方面的短板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重视,并成为了现阶段学校体育教育领域所迫切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鉴于此,本文就以中学体育教学作为切入点,针对生命安全教育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融入进行了探讨。
一、 生命安全教育在中学体育教学中融入的可行性
(一)功能特点上的兼容性
中学体育课程同时兼有学科性的特点和活动性的特点,并且在一般性的课堂教学活动之外,还有大量的课外体育活动作为其强大的支撑。因此,中学体育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实施,不但能够发挥强身健体的功效,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水平,同时,还能够通过体育活动来提高学生的体能水平、让学生具备更为灵敏的反应能力和应变能力,而这些对于学生自救和互救能力的提升均是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的,恰好是生命安全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内容,而且生命安全教育同样也具有活动性的特点。由此可知,中学体育课程与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之间存在较高的兼容性,生命安全教育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融入是切实可行的。
(二)教育理念和指导思想的一致性
中学体育课程的指导思想是“健康第一”、“以人为本”,也就是说,是在立足于“以人为本”的基础上,通过各种体育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来全面的提高学生身心各方面的基本素质,为学生的终身健康服务。而这一点,也正是生命安全教育所强调和贯彻的基本理念。“以人为本”和“健康第一”虽然是现阶段我国学校体育教学的基本指导思想,但是,无论是从学校体育教育的起源来进行分析,还是从学校体育教育发展动力的角度来进行分析,学校体育教育都是源于生命的,生命安全是健康的基础,如果生命安全都得不到保障,健康又从何谈起?而这也恰恰是为什么中学体育教学与生命安全教育在指导思想和教育理念上具有一致性的根本原因和最好解释。所以,将生命安全教育融入中学体育教学,实现学校体育功能向生命的回归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三)教育目标上的相似性
中学体育是以身体练习作为主要手段,以提高中学生的身心健康作为主要目的一门学科,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中学体育教学的目标是通过全面的身体锻炼活动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水平和心理素质水平,让学生掌握科学的体育锻炼知识和体育锻炼技能,在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的同时,促进其意志品质的发展。而生命安全教育的目标则是通过生命安全教育活动的开展来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让学生掌握自救和互救的知识与技能,提高学生应对各种危险情况的能力,并通过身体锻炼的方式,来提高学生身体机能水平,培养学生临危不惧的心理素质,以提高学生的危险应对能力。由此可知,中学体育教育与学生生命安全教育在教育目标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两者都采用身体锻炼的方式,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生存与生活技能,并起到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的目的。
二、 生命安全教育在中学体育教学中融入的路径
生命安全教育在中学体育教学中进行融入时,融入路径选择的合理与否会直接影响到教育的成效,因此,一定要重视融入路径的合理选择。概括来说,生命安全教育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融入策略主要有如下几种:
(一)在体育实践课教学中融入生命安全教育。例如:在组织开展武术教学的时候,不但要注意向学生传授基本的武术套路,同时,还要向学生传授基础的身体防卫术;在组织开展体操内容的教学时,不但要注意向学生传授基础的体操技术动作,同时还要注意向学生讲解如何在失去身体重心的状况下,利用滚动圆滑的落地来保护自己等等,上述的方式均属于生命安全教育在体育实践课教学中的合理有效融入;
(二)在体育理论课教学中融入生命安全教育。虽然在中学体育教学中体育理论课相较于体育实践课来说所占的比例较小,但是如果任课教师能够在开展体育理论课的过程中注意生命安全教育的合理融入,同样也能取得理想的教育成效。例如:在体育理论课教学中可以利用视频资料或者是录像资料来向学生展示生命安全教育的重要性,让学生从思想上将生命安全问题重视起来,提高学生的生命安全意识;
(三)结合体育活动中的意外事件来融入生命安全教育。中学体育教学多是在室外组织开展的,而且涉及的主要是身体练习和身体活动,所以,常常会遇到天气环境恶劣或者是运动损伤等意外事件,在出现上述的意外事件时,任课教师就可以借机讲解在遇到这种情况时的处理方法、预防措施以及如何最大限度的避免不必要的伤害等知识,从而实现生命安全教育的有效融入。由此可知,利用体育活动中的意外事件来实现生命安全教育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融入也是可取的方式之一。
参考文献:
(名山 石泽全)
随着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中学计算机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方面,硬件的不断更新使学 校的计算机教育设备无法跟上发展的潮流;另一方面,层出不穷的软件使中学计算机教育无所适从。面对这种 状况,中学计算机教育必须摆正位置,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设备的配置两个方面都立足于基础教育,才能适应现 代化的需要。
计算机硬件设备发展更新虽然迅猛,但构成计算机的电子设备、机电设备、光学设备、声音设备的基本原 理没变,计算机对数据进行处理的数学基本知识没变,布尔代数的基本理论、逻辑电路的基本原理,依旧是当 今计算机的理论基础。中学计算机硬件基础知识的教学应该以布尔代数的基本知识和逻辑电路的基本原理为基 础,建立计算机的硬件结构模型,这不仅体现了计算机硬件结构的一般规律,也符合学生掌握知识的水平。中 学阶段学生通过计算机硬件基本知识的学习,建立起正确的计算机模型,了解基本设备的功能及其简单的操作 方法,为学生使用计算机提供操作的基本技能,就为以后进一步学习研究各部件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软件是支持计算机工作的必须条件,如何编制软件的程序设计原理和方法在中学计算机教学中占有十分重 要的位置。在中学计算机程序设计原理和方法的教学中,要体现计算机处理问题的一般规律及数据结构最常用 的一般方法。目前计算机的语言种类数以百计,但就语言构成的程序结构而言,都包括了顺序、分支和循环等 基本结构,数据结构中以数值型数据、字符型数据和数组等数据为基本类型,程序设计的方法以自顶向下,逐 步求精为主。这些是程序设计原理和方法中最基本的内容,是中学计算机教学中应该突出体现的基本知识。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中学数学教育的功能已经不是单一的教授学生知识。而应该是将传授知识与培养创新思维融于教学中。数学严谨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更是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必备素质和基本能力之一因此,中学数学的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让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根据数学本身的特点,在传授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积极探讨数学知识与教育的最佳结合点,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一、中学数学教学的原则
中学数学具有内容上的抽象性、应用的广泛性、推理的严谨性和结论的明确性等特点。因此,在中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应当一方面重视数学的教学规律,另一方面重视“学生”个性。本文认为一个科学的中学数学教学应当遵循如下教学原则:
1 个性原则
南于学生的个体和对数学的认知差异,且数学基础不同。因此应从学生个性特点出发,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分类教学,分步实施,个别指导,使每一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
2 民主性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一种赖以生存的环境来激发学生和老师思维,这种环境即心里自由环境和心里安全环境。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参与教学过程就必须民主。要尊重学生的发言,尊重学生的意见,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从而学生才能敢想、敢说,不断开拓自己的思维。
3 激励性原则
对学生“激励”在心理学被视为“行动”的外在动力。因而,教师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鼓励学生自评或他评。无论正确与错误,都不要轻易地否定学生的想法,批评学生教师应从学生的失误或偏差的思维过程中及时捕捉思维闳光点给予表扬,肯定成绩,通过经常性的激励性评价促进学生进行反思,扩展中学数学训练效果。
4 循序渐进性原则
中学数学教学要遵循认识的发展规律,分阶段,逐步实行。既要有序。又要有层,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近及远、由简到繁,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或接受能力,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
5 发展性原则
当前,《新课程标准》中也提出“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的理念。发展性教学是促进学生获得全面发展的教学,是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教学中学教育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关键阶段。数学教育应该使学生具备接受未来延伸教育的基础,以顺应时展的要求
二、中学数学教学的策略
1 加强思想方法教学。培养数学思维能力
在中学数学中必须加强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给之予“鱼”,不如授之予“渔”。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的统称,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是密不可分的数学思想是人们对于数学研究的本质及规律的深刻认识,它来源于数学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方法,它指导知识与方法的应用,使知识向更深、更高层次发展;而数学方法则是数学思想的技术手段与表现形式。在教学过程中,加强数学思想方法教学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加强数学思想方法可以通过如下方式实现:
(1)创设问题情景,启发学生思维。学数学要求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数学的课堂教学要充分地发扬教学民主,尽量让学生读、息、议、练,给学生提供讨论和争议的机会,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发认知冲突,诱发质疑猜想,从而让学生产生一种学习需要。
(2)遵循数学思想方法,反复再现,逐步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技术,是中学生适应未来发展及培养其可持续发展潜力的必备素质。因此,中学数学教学应以数学思想方法构建教学理念,构建数学知识、数学能力、数学素质三维空间的数学教学框架。对于基本数学问题教学中应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培养,并经历渗透、反复、不断深化的过程,从而使数学思想方法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了理念,最终使学生数学能力及素养必将得到升华。
(3)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国际上享有盛名的荷兰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汉斯・弗赖登塔尔曾精辟地指出:“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中学数学也需要反思。从反思中学生能够多样化的发展其数学能力良好的反思能力能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太太地提升,进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创新能力,进而影响到其他学科
2 加强数学兴趣引导
众所周知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性十分强的学科,所涉及的内容多、范围广、综合性强使其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显著特点,这就对语文教学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的教学,而且还应重视对学生思想方面的教育以及审美创造方面的能力培养。
1中学语文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
随着新课改步伐的加快,中学语文素养教育受到了来自各个方面的质疑,其进入了瓶颈期,不管是学生还是教学教师、甚至是整个教育教学的制度,涌现出出非常多问题,最终体现在受教育者(中学生)的身上。1.1学生的语文基础差:受限于传统语文教育教学模式的影响,语文教师教学基本上遵循书本上的知识,用照本宣科不为过,学生基本都是被动的接受语文知识,而受个体差异的影响,有些学生对语文的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有些又比较高。积极性高的同学,因为过于死板的教育教学模式,其积极性不断被磨灭,而积极性本来就不高的学生,其积极性就更不用说了,这种恶性循环,导致学生的语文基础普遍较差,不利于语文教育教学的深度开展,阻碍中学语文素养教育的实施。1.2表达能力较差:一方面,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一时无法改变,基本都是教师在讲台上讲课,学生们在座位上认真听讲的模式,学生们的主体地位被忽视,缺乏主动表达自己想法及观点的机会;另一方面,受现在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们在中学阶段最为主要的目的就是准备中考,堆积如山的考题试卷,他们基本都是在书海中战斗,而很少与外界的同学、教师、家长有过多的交流与沟通,导致他们的组织语言能力以及具体的语言表达能力没有得到相应的提升,反而在逐步的被削弱。1.3视野比较狭窄:中学语文的课堂教育本应该是一种以文本教育为主的,然而,大部分中学生却倾向于书本知识的学习,而书本上的知识是有限的,也是比较狭窄的,这回导致以书本知识为主要学习对象的中学生的视野比较狭窄,虽然中学生在低年级阶段,相对而言,有比较充裕的课余时间来进行自身的素质拓展学习,但是,大多数学生没有将这段时间予以充分有效的利用。
2中学语文教学对促进学生素养教育实施的几点建议
从上述对语文学科的特点分析来看,在培养学生的素质方面,语文学科的教学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所以教师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们的素质,促进素养教育的实施,应努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2.1全面提升教师素质:教师作为中学语文教学重要引导者,他们将自己所学到的、所看到的、所感悟到的知识,通过言传身教为同学们传道授业解惑。他们自身的素质对中学生语文素养教育教学的学习具有最为直接的作用,因此,只有全面提高语文教师的整体科学文化等素养,才能够更好的为中学生的素养教育贡献一己之力。2.2教师应学会启发诱导:在教师的教学以及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始终扮演者引路人的重要角色,所以正确有效的引导学生学习,就显得十分重要,这也是对“循循善诱”这一词的诠释。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们的能力才会得到提高。因此,怎样引导启发学生就成了教师教学过程中值得重视的课题。教师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们的能力,怎样将课本上的知识转化成学生的能力,教师们应从多方面入手,可以从教材的特点、教学方法以及借助一些教学手段来实现。教师引导启发的过程其实也是学生们锻炼思维,学习能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思考、分析、研究,从而掌握了知识,能力的到提升,就会更加的自信,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2.3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对问题进行分析:好的教师并不是一味的给学生们灌输知识,而是让学生能够使用科学的方法来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在中学的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相结合的优秀作品,教师应在教学过程多鼓励学生提出质疑以及自己的想法,这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与进步。当有的学生提出的问题显得比较肤浅时,教师不能当众对学生进行批评,这会严重打击其学习的积极性,应该鼓励并及时指正。2.4大力支持学生间的交流互动、敢想敢说: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为了巩固学生的知识以及从学习中收获乐趣,像遇到提问的情况以及对问题展开讨论时,教师应将学生们划分为学习小组进行学习讨论,然后让小组代表来发表讨论的结果。在讨论的过程,学生们能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并与小组成员进行交流。这有助于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
3结语
综上所述,素养教育的中心是以人为本,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主要的作用是正确的引導。因此,中学语文教学对学生素质的培养有着十分优厚的条件,能很好地促进学生素养教育的实施。充分发挥语文的教学优势,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以培养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从而实现提高教学质量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张洁,徐雯.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困难与原因[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01).
[2]闫春梅.媒介素养教育与中职语文写作教学的融合[J].内蒙古教育,2016(27).
一、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把所有的学生培养成为协调发展、基本素质健全的人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是人终身发展的需要。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的是信息万变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里,“一劳永逸地获取知识”已成为神话,一如既往地生活已经不可能。这样,教育需要做而且可能做的就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做人奠定足够的底蕴。素质教育不是对教育的分类,也不是一种教育模式,更不是一种教育制度 ,强调的是一种基础、一种素养、一种做人的哲理、做事的能力和做学问的功底。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就是要有教育思想的转变。有什么样的思想就有什么样的教育行为和实践。为了实施素质教育则必须有以下观念的转变:从以教师讲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主体参与为中心;从片面追求升学率转向对全体学生的教育;从眼前教育转向终生教育;从封闭式教育转向开放式教育;从学校教育转向学校、家庭、社会的整体教育。
作为教师,首先,要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其次,要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专业理论知识,有较好的教学组织、科学研究、教学技巧等方面的能力。要调整教育内容,教育内容是由教育目标确定的,而学生的素质结构又是由教育内容来确定的。因此,调整教育内容就成了开展素质教育的基点。所谓调整,首先根据对人的基本素质的需求补充和丰富教育内容。其次,删减重复、过时、无用的内容。课程内容在强调基础性的同时,必须注意综合性和实践性。注意最新信息的采集和新科学、新技术的引入、强调动口、动手能力和手工操作能力的培养。
二、物理教学的特点及现状
1.物理教学的特点
中学物理作为义务教育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如果不突出物理学科的特点、不突出与物理特征相关的物理教学的特点,实现物理教育的目标只能是一句空话。下面就是从物理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中学物理教学的几个特点:物理学知识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特征;物理学知识紧密联系实际的实践性特征;物理学知识的抽象思维性、科学美的特征;物理学方法严密的逻辑性特征;物理学知识和物理学史明晰哲理性特征。
2.当前物理教学存在的问题
⑴思想陈旧。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从实际教学看,违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规律。重理论轻实践,学生活动除书面作业外,动手实验几乎一片空白;第二是教学中教师主导有余,学生主体不足,不是因学论教,而是因教论学,教师独霸讲台,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最后,是缺乏教育学生学的全面观念,只重书本知识,忽视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和全面素质的培养。
⑵方法落后。反映在三个方面:注重教死书、念死书,形成学生念死书的习惯,不注重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注重演译忽视归纳,从理论到实践,忽视物理现象和物理实验;满堂灌彼彼皆是,启发式鲜为人知,没有在教会学生学习上做文章。
⑶效果低下。表现也有三个方面:首先是达不到大纲要求,40%以上的学生获得知识不系统、不深刻、不牢固;其次,教师对物理厌教使绝大多数学生没有对物理感兴趣;最后,是学生动手能力差,实验观念薄。
以上物理教学中的问题,和当前大力提倡的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全体国民素质相违背。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为顺利实施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必须对物理教学进行深化改革。
三、对中学物理教师知识结构的要求
1.物理教师要有宽广的基础理论和较深的专业知识
作为中学物理教师,我们应积极应对物理新课程带来的挑战,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以适应物理新课程的实施。具体而言,新课程从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专业情意等三个方面对中学物理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⑴物理学科专业知识
丰富的物理学科专业知识是物理教师搞好教学所必备的先决条件之一。中学物理教师应具备的学科知识包括物理学科的体系框架、物理学科中各逻辑知识点的内容以及物理学科所需要的技能知识等。面对新课程,中学物理教师对物理学科知识的掌握应达到以下三个不同层面:首先要对物理学科知识的完整体系有一个比较清楚的理解,能够正确熟练地掌握物理学中的每个概念和原理;其次要了解和掌握与物理学科内容有关的背景知识和材料,以加深对本学科教育教学的理解;还要了解物理学科产生和发展的背景知识及其学科发展的趋势,以便教师可以从物理学科发展与人的发展、社会发展的关系出发,开展更为有效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对物理学学习的主动性。
⑵物理教育学科知识
新课程十分重视物理知识的教育价值和育人功能,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展学生的个性。与传统的物理教育理论重结果、轻过程的观点相比较,新课程强调教学既是一个认识过程,更是一个发展过程。新课程要求中学物理教师不仅要懂得教什么,而且要懂得怎么教,还应明白为什么这样教,能运用教育理论来指导教学实践,完成对学生的合理教育,促进学生的发展。新课程要求中学物理教师应具备以下教育科学知识:普通教育学、物理教育学知识、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知识、物理课程论知识、物理教学论知识、教育测量与评价知识、教育科研方法知识等。
⑶一般科学文化知识和工具性知识
物理新课程的实施需要教师具备雄厚的科学文化知识。科学文化知识是指具有当代科学和人文发展的基本知识。人文发展的基本知识是指对人文学科即哲学、语言学、文学艺术、历史等方面的知识有必要的了解和把握。专家们一致认为,工具性知识应包括外语、计算机语言与操作、现代教育技术知识。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工具性知识已成为教师学习和获取新知识的必要条件和重要手段。只有工具性知识掌握好了,应用起来才能得心应手,否则就寸步难行。
2.全方位的能力素质
能力是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名教师,拥有较多的知识积累,并不意味着他就具有较高的执教能力。面对新课程中学物理教师应具有以下能力:
⑴教育教学基本能力
具备较强的教育教学基本能力,是教师顺利完成教育教学的根本保证。教育教学基本能力是指运用教育法规、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论等基本理论,指导并创造性地从事教育与物理教学的基本能力。包括教育教学过程的设计与操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课堂讲授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书写能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教学设计与创新能力及对学生进行评价的能力。
⑵交往与合作能力
教师的交往与合作能力是顺利实施新课程必不可少的条件,只有教师具备了一定交往与合作能力,才可能有效地指导学生之间的合作,否则,对学生的指导便是一句空话.
⑶物理观察与实验能力
为了全面推进物理新课程的实施,特别是为了能开展正常的实验教学,中学物理教师除了应掌握必要的物理实验技能外,还应该对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意义和作用有正确的理解,对物理教学实验设计的基本原理和组织学生实验的方法与技巧有基本的了解。新课标要求学生能自己设计实验来验证某一个问题的正确性,因此,必须要求教师的实验知识丰富,实验操作熟练,灵活。在学习“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之前,我先让学生观察鹰和其他各种鸟的翅膀的形状,他们都和飞机的机翼有什么相同之处,这样有了对比学生学这节课的内容就简单,容易多了。
⑷运用物理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物理学的思想方法是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如物理学时空观、物理学物质观、物理学方法论等。运用物理学思想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物理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区别的标志之一。物理教学本身的改革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渗透和融入新的物理学的方法论以与新课程、新教材的要求相适应。因此,中学物理教师应具有较强的运用物理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⑸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在新课程中,教师应学会掌握筛选、吸收、利用各种信息的方法,如了解国内外教育发展的最新动态,了解本学科发展的最新进展,从而把握学科发展、教育发展乃至社会发展的脉搏.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更新、重组自己的知识结构,从而达到更加胜任教育工作的要求,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以便有能力对学生进行指导,发展学生多方面获取信息的能力,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对人的要求。
教师只有勤奋好学、力求上进、不断追求新知识,才能不断发展,才能教出勤奋好学的学生。唯有这样,教师的教学水平才能更上一层楼,中国教育的明天才会更加辉煌。
【参考文献】
1.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物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2.吴中任:《中学教师心理素质研究与养成训练》,广西民族出版社, 1998.7.
3.袁桂林:《现代教育思想专题》,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6.
近些年,学生们的智力提高明显,但是身体素质急剧下滑。据专家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学生体育锻炼得不够,包括锻炼时间和锻炼强度均达不到体锻达标要求,情况令人担忧,应该引起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的重视。当前学校体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是:①场地不足,资金短缺,这是多数学校的普遍问题,制约着学校体育工作的正常开展。②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还没有消除,重智育轻体育的倾向突出。一些学校随意更改教学计划,任意缩减体育教学课时;有的学校课程表上安排的体育课时得不到保证,经常被挪做他用,或是用于补语、数、英主科课程,或是用来开会,排练节目等;有的学校毕业年级干脆取消体育课,学生体育锻炼的时间无法得到保证。③体育器材管理不善,一些学校常用的体育器材残缺不全,球尝跑道坑坑洼洼长年失修,仅有的器械长期束之高阁,闲置不用,造成散失或破损。④体育教师队伍青黄不接。近几年来,青年教师逐年增加,但思想教育、业务培训缺乏强度和力度,教师的思想道德和业务素质还不能达到相应的水平。一些青年体育教师受拜金主义的影响,缺乏敬业奉献精神,在社会上从事第二职业,对待学校的工作往往是课时无保证,课程无进度,教学无计划,体育课处于一种“放羊”式的状态。
一、如何改善当前学校体育工作落后状况
(1)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认真贯彻实施《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从根本上变升学教育为素质教育。严格执行国家制定的全民健身计划,开满体育课,上足体锻课,充分应用现有的体育设施和器材,加强体育教学研究和体育活动的指导,切实保证学生体育锻炼有一定的运动量和运动强度。
(2)加大教育投入,购置必备的体育用品和器材,建立和完善体育设施和体育器材的维修、保养和使用的管理制度。
(3)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加大思想道德教育和业务培训的力度。首先,在思想上积极引导,举办科学理论讲座,请模范体育教师做报告,帮助青年教师提高思想道德水平,深入领会体育教师工作的地位和作用,从而使他们热爱本职,重教敬业。其次,在业务上悉心培养,聘请一些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对青年教师进行指导,举行教学观摩,开展优质课的评选活动等,多渠道、多层次地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鼓励青年教师脱颖而出,使他们尽快成为学科的带头人。
(4)改善体育教师待遇,提高青年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体育工作相对辛苦,学校采取一定的倾斜政策来调动青年教师的积极性是十分必要的。评优、评先要重视体育教学工作的成效;职称评定设置岗位要考虑到体育学科的职称结构。对于贡献大、能力强、素质全面的青年教师要破格晋升,不拘一格地加以重用,使青年体育教师能够自觉地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水平,为学校体育工作多做贡献。
二、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对准备活动的意义认识不足。运动生理学理论告诉我们:准备活动促使血液循环加快,需氧量增加,机体的代谢速度加快,还能使体温略微升高,肌肉,肌腱的弹性、伸展性等处于良好的状态,提高肌肉的收缩力和速度以及动作协调性,避免运动损伤。认真做好准备活动直接关系到基本部分的学习乃至整个体育课的任务完成。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对准备活动的认识不足,有的教师存在轻视或盲目地压缩其时间的现象;有的学生思想活跃。好奇心强,只重视基本部分学习,对准备活动,懒懒散散,动作不到位,甚至只把它作为一种形式。
(2)准备活动缺乏中学特点。中学生由于年龄不同,在生理和心理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就决定了中学的准备活动应各具特点。但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区别不大,小学成人化,中学公式化,一套操,一个游戏,小学用,中学也用,甚至把高级运动员的专门性练习也拿来用。这种毫无区别,毫无特点的准备活动,违反了教学规律和中学生的生理特点。小学生的准备活动应根据身体发育特点,以游戏或简单易学动作为基本,中学体育课的基本部分相对运动量较大,在准备活动时,既要有一般性练习,又要有专门性练习,并要根据男女生生长发育的明显差异,结合教材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
(3)准备活动内容单调乏味。一套基本体操,一个游戏长期使用,久而久之,学主感到乏味、厌烦。在教学中,选择准备活动的内容应全面、丰富、形式多样。既要有徒手体操,又要有器械操;既要有原地的、也有行进间的;既有单人的、也有双人或集体的;既有一般练习,又有模仿、诱导或辅的专门练习。这样使学生感到新颖有趣,既提高神经系统兴奋性,又激发了学生的运动欲望。
关键词:
慕课;中学;化学教学
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单纯的传统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为了适应当下教育的发展,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慕课”应运而生。慕课是一种大规模的,开放性的网上在线学习课程。与其他网络教学最大的不同是,在慕课平台上的学习者可以实现课上学习、交流探讨、完成作业、课后小测的整个过程。慕课的诞生对于基础教育的发展来说是新的曙光,它将成为我国新型教学模式的重要形式。
一、中学化学教学发展的需要
2014年5月15日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曾在大会上强调:课程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教育工作的核心、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依据、学生成长成才的保障。”可见建立符合中学化学课程需要的新型教学模式的重要性。教师应转变化学教学理念,从知识本位走向综合素质本位,使课程多元化,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创新型化学人才。慕课这一教学形式由高等教育发展到基础教育,引起了教育界的高度关注。笔者认为,将慕课与中学化学有机结合,是中学化学教学发展的需要。
二、慕课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和方式
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学教育的发展。在新课改的背景下,需要教师建立现代化的教育观念。传统化学教师对慕课并不是很了解,甚至有些教师对新的教学模式具有抵触心理,这就需要教师主动去了解慕课,并结合中学化学的教学特点,联系学生的学习现状,在教学中敢于将慕课与化学课堂教学联系在一起,实现“慕课”与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机融合。
(二)根据化学知识特点,有选择地“翻转”
根据人教版高中化学知识的特点,笔者将化学知识分为以下三种类型:记忆性知识、理论计算以及化学实验。教师在采用慕课授课时,要根据以上三部分内容进行有选择地“翻转”。第一,记忆性知识。化学中的记忆性知识包括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应用。教师对记忆性知识进行教学时,可以利用慕课对课堂进行“翻转”。教师利用慕课进行记忆性知识教学时可以按照以下流程进行:①教师录制基本概念的慕课视频并设计配套的学案;②学生根据慕课视频掌握基本概念并完成学案;③回归于课堂,教师带领学生巩固基本概念,引领学生对基本概念的应用进行小组讨论。第二,理论计算。化学中的理论计算一般是根据公式或方程式进行的有关计算。教师利用慕课进行理论计算教学时可按照以下流程进行:①教师录制相关的公式或方程式的慕课视频并设计配套学案;②学生根据慕课视频掌握相关公式或方程式并完成学案;③课堂上,教师设计例题,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进行小组讨论,掌握理论计算的一般解题步骤;④教师设计习题,学生在交流过程中,进一步加强理论计算在解题过程中的应用。第三,化学实验。化学实验考查内容一般是实验原理和实验技能。实验原理部分主要是实验前的准备阶段,包括知识的准备、物质的准备以及实验中的注意事项等。让学生先观看慕课视频,了解实验原理或者实验中可能会出现的错误,再做实验,就可以避免很多问题。但实验技能是视频课程无法替代,学生必须亲自体验其过程才能积累基本的化学实验经验。为此教师应有选择地进行“翻转”。
(三)获取多方支持
在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成长需要多方参与。将慕课融入中学化学教学中,需要家长的参与。只有家长了解并接受慕课这一模式,才能给学生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使慕课发挥重要作用。学校也应支持将慕课应用到中学化学教学中,并构建网络化的慕课学习交流平台,组织教师之间进行研讨、实践及反思。
三、结语
慕课是将最优质的教育资源融入到中学化学课程的教学中,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时空限制。这种学习模式可充分地引导学生课前学习及课后复习,促进了课堂教学的多元化,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和思维能力,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慕课的出现符合目前中学化学教学的发展,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创造性地将中学化学教学与“慕课”有机融合,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作者:宋柏萱 孙和鑫 朱春城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