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1 09:18:4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财险公司风险管理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其一是从监管角度对偿付能力监管体系的优劣进行研究,其二是对偿付能力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在对偿付能力监管体系的研究中,主要的研究成果包括:付倩(2005)从综合性指标、财险分项指标和寿险分项指标的划分对我国偿付能力监管指标进行具体解析,论述综合性指标下的“偿付能力充足率”有待完善、财险公司的“增长率”类指标不能分析再保分入分出业务、人寿公司的“险种组合变化率”未能考虑缴费方式对保费收入的影响等不足。李姗姗(2008)从保险监管时间和财务基本理论出发,对非寿险偿付能力监管指标的有效性进行研究,建议增设“所有者权益与自留保费之比”、增设“准备金变化率”、删除“资产认可率”等内容。候真真(2013)分析我国的偿付能力监管的现状与欧盟偿付能力标准II的框架体系等,在差异性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和讨论,并结合我国第二代偿付能力监管体系的规划,提出对完善偿付能力监管体系构建的一些具体建议。朱晶晶、吴杰、谢志刚等(2015)认为偿付能力充足率指标具有风险预警和实施监管干预行动依据的特点,并以保险监管为例,通过将实际案例的剖析与国际监管原理进行对照,揭示上述两种职能之间的辩证关系。朱南军、郭楠(2015)从第二代偿付能力体制监管体系的框架、建设的角度出发,论述三大支柱结构所体现出的风险导向、中国特色和国际可比性特征。分析不同因素对偿付能力充足率的影响,做横向比较分析,论述偿二代将给中小型保险公司带来更多的资本压力。在对偿付能力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方面,主要有以下研究成果:闫春(2003)通过三种不同的模型比较最低偿付能力额度的不同方法,得到结论是比率模型为最优方法;同时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影响我国非寿险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各种内外部因素进行定量分析,并确定各影响因素指标的权重因子。尹超(2010)利用logistic模型分析各个指标的显著程度以及对偿付能力的影响大小,建立半参数Logistic回归模型,研究得出影响偿付能力程度依次为:应收保费率、认可资产负债率、保费增长率、自留保费增长率、资产认可率等。崔魏(2013)利用综合模型法和因子分析法对影响偿付能力的指标进行分析,实证结果表明:承保管理因子、资产结构因子、稳健经营因子和资本规模因子由高到低对偿付能力具有主要影响。学者对我国财险公司的偿付能力的相关研究涵盖了公司规模、经营管理、再保险、资产等诸多方面,对财产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风险管理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然而,全新的偿二代体系下财产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变化的研究较少,本文将选取我国主要财产保险公司的面板数据,从内部因素角度分析偿付能力的影响因素,通过实证分析更有针对性地提供偿付能力风险管理建议。
二、我国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监管规则要点
(一)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含义及影响因素
中国保监会2008年7月的《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管理规定》(保监会令2008第一号)第二条指出,“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是指保险公司偿还债务的能力”。理论上讲,如果保险公司在保险期间的实际索赔金额总是与期望索赔金额相等,保险公司就足以偿付其全部债务。然而实际损失经常偏离期望,有可能少也有可能多;保险公司为了应付预期的不利偏差,就必须在资产与保险责任准备金负债之间保持一定的缓冲垫,这通常被称为偿付能力边际(SolvencyMargin)。财产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充足率会受到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双重影响。影响财产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内部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资产结构、承保业务水平、再保险、保险投资水平、经营管理水平等。例如,保险公司承保业务的增长速度较快时可能造成忽视业务质量、赔付率上升,从而导致营业利润下降、实际资本减少,而且同时法定资本要求上升,最终导致偿付能力充足率下降。对财产保险公司偿付能力产生影响的外部因素也较多,一般说来有自然环境、宏观经济、行业市场环境以及政治环境等方面。例如,整体保险行业的市场供求状况和竞争加剧,可能使保险公司付出更多的市场成本,并导致费率充足度水平下降,进而导致偿付能力的恶化。
(二)我国财产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规则
2012年3月,保监会启动“中国风险导向的偿付能力体系”(简称“偿二代”)建设工作。2015年2月13日,保监会正式印发偿二代17项监管规则以及过渡期内试运行的方案,保险业进入偿二代实施过渡期。偿二代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要点:定量监管要求、定性监管要求和市场约束机制的三支柱框架;同时强调了风险导向、行业实际和国际可比三个显著特征;其中的主干监管规则文件共17项,构建了标准化的风险管理和计量要求。第一支柱是定量监管要求,主要防范能够用资本量化的保险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三大类可量化风险。具体包括:(1)保险风险资本要求;(2)市场风险资本要求;(3)信用风险资本要求;(4)宏观审慎监管资本要求,即对顺周期风险、系统重要性机构风险等提出的资本要求;(5)调控性资本要求,即根据行业发展、市场调控和特定保险公司风险管理水平的需要,对部分业务、部分公司提出一定期限的资本调整要求。第二支柱是定性监管要求,其核心方法是风险综合评级,综合对可量化风险的定量评价和对难以量化风险(包括操作风险、战略风险、声誉风险和流动风险)的定性评价,对保险公司总体的偿付能力风险水平进行全面评价。第三支柱是市场约束机制,主要通过公开信息披露和提高透明度的手段来发挥市场监督约束作用。通过强制性公开披露制度、监管信息披露制度和风险评级机构,促使偿付能力发挥更大的市场作用。
三、偿二代下我国财险公司偿付能力充足度的变化测算
由于偿一代监管体系单独实施到2014年底为止,本文研究选取了自2010年至2014年间可获得的52家主要财产保险公司的财务数据。所有的数据来源于《中国保险年鉴》以及上市保险公司年报。根据偿二代监管的计算规则,对财险公司偿付能力充足度进行测算。
(一)偿二代下财险公司的偿付能力规则及简化处理
在计算保费风险最低资本时需要用到公司分种类业务的净自留保费数据,但难以获得分业务线的再保分出数据。本文将利用整体分保比例进行估算,“净自留保费=保费收入+分保费收入-分出保费”的方式预测。信用风险中利差风险的计算需要考虑资产的修正久期,但由于公开数据中各财险公司投资资产的修正久期难以直接获得或者通过其他数据计算出来,而且利差风险的占比较小,本文仅考虑交易对手违约风险的计算。
(二)偿二代下偿付能力充足度测算
对可获得的52家中外财险公司2010年到2014年公开披露数据进行整理,并利用以上的简化处理规则进行计算,得到各年份的偿二代下财产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充足度。对偿二代下财险公司偿付能力充足度结果与偿一代下结果相减,可以得到如表2的偿付能力变化结果汇总。
(三)偿二代下财险公司偿付能力变动分析
对所有统计期间的财险公司偿二代规则下偿付能力变化指标进行分类分析。其中偿付能力变化为正的共有101个数据,其中偿付能力充足率上升很大的有16个,涉及14家财产保险公司,变动率都在1000%以上。偿付能力充足率上升较大的有18个,包括17家财产保险公司,变动率在200%~1000%之间,偿付能力充足率上升较小的有67个,包括57家财产保险公司,变动率都在0%~200%之间。偿二代下偿付能力充足率相比偿一代偿付能力充足率降低的有159个数据,其中偿付能力充足率下降很大的有39个,涉及30家财产保险公司,变动率在-1000%以下。偿付能力充足率下降较大的有52个,包括42家财产保险公司,变动率在-200%~-1000%之间。偿付能力充足率下降较小的有68个,包括59家财产保险公司,变动率在-200%~0%之间。
四、偿二代体系财产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变化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一)实证模型
财险公司偿付能力充足度受到资产结构、承保、再保、投资、经营管理以及公司规模等因素的影响,本文在保证数据准确的前提下,主要从内因选取指标建立实证模型。具体方程如下:(式2)其中,为偿付能力,是资产结构,为承保水平,是指再保分出,为投资水平,是经营管理,为成本率,是公司规模指标,a为常数项,是误差项,i代表公司,t代表时间。本文面板数据从公开可获得的保险统计年鉴中各财险公司业务统计表、损益表,以及财产保险公司公开披露年报中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等选取所需要的数据。其中,财产保险公司具体包括大地财产保险公司、太平财产保险公司、阳光财产保险公司等32家中资财产保险公司,美亚财产保险公司、东京海上日动火灾保险(中国)有限公司、太阳联合保险(中国)有限公司、丘博保险(中国)有限公司等20家外资财产保险公司。
(二)模型估计与结果分析
中资企业和外资之间在投资能力(IVR)上存在较大差距,对比外资财险公司,国内公司的资金实力更雄厚、资金量较大,投资利润是重要的盈利来源。因此,投资能力与偿付能力的相关性很高,投资亏损也是导致国内财险公司偿付能力恶化的主要原因。因此,提升投资管理水平对于偿付能力的管理至关重要。经营管理水平变量(PPR)对偿付能力的影响在中资与外资财险公司中同样重要,单位保费的利润率越高或者综合成本率越低,其改善偿付能力充足率的效果越显著。经营管理水平的集中体现是综合成本率,是财险公司的经营效率和管理水平的综合反映。但是,对于外资公司受资金实力和经营渠道限制较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提升偿付能力的核心因素更要依靠盈利能力和经营效率。资本结构变量(NAR)对所有财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影响均非常显著,增加资本金改善偿付能力的作用毋庸置疑。偿二代支持公司通过增资、发行次级债等方式增强偿付能力充足率,还为保险公司的资本管理提供分级管理和附属资本的渠道,给公司更多资本管理的选项。再保险管理变量(RIR)的影响略有不同,对于中资公司呈现正向影响而对外资呈现反向作用。原来的监管体系下仅关注整体的保险风险而不区分险种风险差异,通过再保分出减少净自留作为主要风管手段。但是在新体系下,外资公司分出比例过高且多数公司与母公司进行关联交易或与外资再保公司进行大量再保交易,导致其信用风险最低资本上升显著,因而造成偿付能力充足率的下降。
一、资本风险管理与集团财务公司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由于内、外部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企业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产生偏差,从而有蒙受损失或获取额外收益的机会和可能性,这就是企业风险,如市场风险、经营风险。集团财务公司在提供金融服务的过程中,还面临着一些特殊的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资产与负债失衡的风险。集团财务公司作为信用中介,市场利率的变化使得不同期限结构的资产与负债很难达到匹配的状态。
第二、竞争的风险。集团财务公司经营的商品是货币,其他行业中限制竞争的“产品差别”策略很难发挥作用。
第三、政策风险。由于金融机构的特殊性,各国政府对金融企业监管的严厉程度要高于其它类型的企业。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04年新颁布的《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管理办法》,对财务公司的资本充足率要求就提高到10%。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市场经济机制的不断完善,集团财务公司与国内其他金融企业的竞争不断加剧;同时,我国加入WTO后,金融服务业对外全面开放的时间日益临近,集团财务公司将不可避免地受到来自跨国金融企业的冲击。这些都将导致集团财务公司所处的市场中不确定因素的急剧增加,经营管理的风险不断上升。因而,集团财务公司每一位经营者和员工都必须提升对风险管理的认识,不断提高风险管理意识,来确保集团财务公司的稳健经营和健康发展。
根据目前集团财务公司所处的市场竞争环境和经营范围,集团财务公司面临的风险主要包括:信用风险,资本风险,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投资风险,汇率风险,经营风险,财务风险等。其中,资本风险是指集团财务公司最终支持债务清偿的实力。
资本是集团财务公司抵御其他各种风险的最后一道防线,集团财务公司的各种资产损失和表外业务的损失都要从其资本中所提的呆账准备金和其他准备金中冲销。集团财务公司通过持有的资本作为缓冲来维持清偿能力,从而保证在可能产生损失的情况下继续经营。因此,增加资本可以有效保护集团财务公司存款客户的利益,同时较高的清偿能力能提高客户对集团财务公司的信心。但是,资本的增加又限制了资产增长的机会,导致集团财务公司的盈利预期的下降。也就是说,增加资本能降低风险,但同时会限制集团财务公司的盈利能力。以资本充足率指标来衡量,一般而言,一家金融企业在满足监管当局规定的最低比率后,会确定一个最合适的资本量,以确保
风险和收益的均衡。目前,世界上很多国家采用《巴塞尔协议》确定的8%的资本充足率,来衡量本国商业银行的风险是否偏高。我国银监会作为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监管单位,对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的要求是8%,对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资本充足率的最新要求是10%。
以中国电财为例,2002年上半年,中国电财的资本充足率约为12%,到2004年上半年,下降到9.3%,已经低于《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管理办法》的要求。2003年,中国电财华东分公司也做过一个统计,2003年末的资本充足率为5.92%,比2003年初的8.09%下降了2.17个百分点。
通过对中国电财中长期贷款(见表1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国电财资产负债表中的风险资产(如中长期贷款)不论在绝对数上,还是相对增幅上,都构成了中国电财资产增长的主要因素。风险资产的迅速扩张既给公司带来快速增长的盈利能力,也导致公司资本充足率的下降,资本风险增大。
表1:中国电财中长期贷款增长情况表单位:万元2003年末数比上年末占全年总资产2002年末数比上年末占全年总资产
增加增加额(%)增加增加额(%)
中长期贷款1,543,437642,11464.5901,323336,40642.9
注:数据来源——中国电力财务有限公司2003年及2002年年报
随着集团财务公司业务的不断扩展,资本充足率不足的问题如不加以及时解决,必将成为制约公司发展的不利因素。由此可见,保持合适的资本充足率,加强资本风险管理不但是集团财务公司现阶段面临的重要课题,也是在今后大发展过程中必须时时加以关注的问题。
二、资本风险的衡量指标
从清偿债务能力的角度考虑,资本风险的衡量主要有下述两大类指标和方法:
(一)资本与存款的比率
资本与存款的比率是以银行业务为主的金融企业,根据存款量来确定其合适的资本量的方法。在商业银行的早期活动中,指导风险管理的是资产风险管理理论,该理论认为银行的负债是被动的,存款的种类和数量主要由客户决定,为了减少资本风险,金融机构的资本就必须随存款的增减相应等比例发生变化。直到二战前,一些西方国家的金融监管部门还采用该指标监测商业银行的资本风险。
随着银行风险管理理论从资产风险管理理论,发展到负债风险管理理论,再到资产负债风险管理理论,银行类金融企业对负债由消极被动管理转向积极的主动管理;同时,贷款、投资等资产业务对清偿债务能力的影响也日益重要。资产与存款的比率不再能够准确量度资本风险。
(二)资本与资产的比率
资本与资产比率是以银行业务为主的金融企业,根据资产量来确定其合适资本量的方法。它主要包括三种形式:资本与总资产的比率、资本与风险资产的比率、资本与风险加
权资产的比率。
1.资本与总资产的比率
资本与总资产的比率是资本量占细资产的大小。银行类金融机构的资产主要包括现金、贷款、准备金及各类投资等。由于这些项目与清偿债务的能力有直接的关系,资本与总资产的比率比资产与存款比率能更准确地衡量银行类金融机构的资本风险。
但该方法忽略了不同金融资产的风险的差异。现金和准备金几乎没有风险,而长期贷款和企业债券的投资风险就相对较大,会影响其清偿债务的能力。
2.资本与风险资产的比率
资本与风险资产的比率是资本量占风险资产的大小。风险资产主要包括贷款和政府债券以外的其他投资。该方法将现金资产、准备金和政府债券等几乎无风险的资产排除,比资本与总资产的比率方法更进了一步。但没有考虑不同资产的风险权重,同样影响了其对资本风险衡量的准确性。
3.资本与风险加权资产的比率
资本与风险加权资产的比率是资本量占风险加权资产的大小。该方法的思路最早由美联储在上世纪50年代提出,它将商业银行的资产按流动性和风险大小划分为六组,风险权数分别为0%,5%,12%,20%,50%和100%,将各组资产按风险权数加权后,计算出法定的资本额度,而充足的资本为法定资本的115%-125%之间。
目前,大多数国家采用《巴塞尔协议》中的有关规定来计算资本充足率(CapitalAdequacyRatio,CAR),用以衡量资本风险。我国则从2004年3月1日起,执行银监会颁布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外资独资财务公司和合资财务公司资本充足率的计算、监督检查和信息披露,比照适用该办法。
根据《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我国的商业银行(包括外资独资财务公司和合资财务公司)的资本充足率计算公式为:
资本充足率=(资本-扣除项)/(风险加权资产+12.5倍的市场风险与操作风险资本)
核心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核心资本扣除项)/(风险加权资产+12.5倍的市场风险与操作风险资本)
资本包括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核心资本包括实收资本或普通股、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和少数股权。附属资本包括重估储备、一般准备、优先股、可转换债券和长期次级债务。附属资本不得超过核心资本的100%;计入附属资本的长期次级债务不得超过核心资本的50%。
资产负债表内项目的权数根据风险程度,分为0%,20%,50%,100%。表外项目按“信用转换系数”分为四级:0%,20%,50%,100%。根据资产的定义和风险权数以及信用转换系数,利用公式就可以计算资本充足率。
三、集团财务公司资本风险的管理对策
金融企业对资本风险进行有效的管理,必须满足金融监管当局对最低资本充足率的要求。集团财务公司如何解决在快速发展中暴露出来的资本充足率不足的问题,通过什么合理的方式来提高这个比率,笔者认为有以下三种策略可以提高资本充足率:
(一)分子策略——增加资本
金融企业增加资本分内部和外部两个途径。内部途径是通过增加企业留存收益来增加资本;外部途径包括追加资本投入、引入新投资人,或发行长期次级债务等方式。
1.增加资本的内部途径
通过增加内部留存收益来增加资本是形成企业自有资本的一个有效途径。这种方式的优点是:筹资成本低,不削弱原有股东的控制权。但它会降低分红比率,这种方式对财务公司来讲有一定的
困难。因为集团财务公司的客户单位是集团内的成员单位,与集团财务公司的股东单位有着股权关系,对股东单位的股利分配政策是集团财务公司与商业银行进行业务竞争的主要法宝。降低红利分派比率,会限制公司业务的开展,对收益产生较为严重的负面影响,所以该方法不具有可操作性。
2.增加资本的外部途径
选择何种外部途径增加资本,首先要考虑该种资本来源的成本,对股东利益的影响;其次是对原有股东控制权的影响;其他还包括是否符合监管制度,以及资本市场的情况等等。
(1)追加资本投入和引入新投资人
中国电财可以通过追加资本投入或引进新投资人来增加资本。这种方式增加资本的优点在于:风险低,可使公司获得稳定而长期的资本;没有支付固定利息的财务负担;免受债权人或优先股股东对公司的各种限制;增强了债权人的权益保障,有利于提高公司负债筹集资本的能力。所以,向现有股东追加投资,是目前集团财务公司可以积极争取的工作。我们觉得在不影响原有股东控制权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引进合格的战略投资者。新《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管理办法》规定在资金主要从成员单位筹措的前提下,可以引进外部战略投资者,放宽了原办法40%的限制。引进合格的战略投资者,不仅拓宽了资本来源的渠道,而且对完善集团财务公司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有重要的意义。在将来条件许可时,还可以通过上市发行股票,扩充资本。
(2)发行长期次级债务
长期次级债务可构成资本,主要在于其期限较长,融资量比较稳定。《巴塞尔协议》和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都规定长期次级债务可以构成附属资本的组成部分。
在监管当局落实了财务公司发债相关事宜后,中国电财可以通过债券发行筹集资本,发挥财务杠杆作用,为股东创造更好的收益。由于我国宏观经济刚刚步入加息周期,在发行长期次级债务时,结合债券股票的互换交易进行合理设计,可以在预期的时间内,达到既增加公司资本,又有效地改善资本结构的效果。
(二)分母策略——减少风险加权资产
减少风险加权资产主要有两种思路:一是减少资产的总体规模;二是在总体规模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对不同风险权数的资产组合的调整,将风险权数较大的资产项目转换为风险权数较小的资产项目,从而缩小分母项。
在集团财务公司发展的战略规划中,要合理的进行组织结构设计,分支机构的设立要合理高效,并且通过合并重组,减少不必要的组织机构。对不良的风险资产及时出售。对风险权数不同的资产重新组合,主要是将风险权数较高的资产转换为风险权数较低的资产。比如,将自营贷款转换为委托贷款,前者的风险权数为100%,后者为0%。如果转换10,000万元的贷款,可减少资本要求800万元。
在特殊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出售证券资产,迅速地提高资本充足率,以满足监管当局的最低要求,降低资本风险。
(三)利用金融创新,实现监管资本套利
面对金融监管,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推动金融企业不断的发展。集团财务公司在提高资本充足率,强化资本风险的管理过程中,也可以利用金融工具创新,进行监管资本套利。例如,中国电财可以利用资产证券化工具,将资产负债表内风险重构成表外风险。具体做法是:由一个特殊目的工具(SpecialPurposeVehicle,SPV)自身发起贷款,在这种远程发起工具(RemoteOriginationVehicle)中,因为中国电财不正式拥有基础资产,所以资产永不会首先出现在资产负债表中。由中国电财随
根据美国风险投资协会的定义,风险投资是一种由职业金融家向新创的、迅速发展的有巨大竞争潜力的企业、产业投入权益资本的行为。欧洲风险投资协会认为,风险投资是一种由专门的投资公司向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成长型、扩张型或重组型的未上市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并辅之以管理参与活动的投资行为。由中国科技部等部委制定的《关于建立风险投资机制的若干意见》对风险投资的定义为:风险投资(又称创业投资)是指向主要属于科技型的,高成长性创业企业提供股权资本,并为其提供经营管理和咨询服务,以期在创业企业发展成熟后,通过股权转让获得中长期资本增值收益的投资行为。虽然不同机构站在不同角度对风险投资的理解不尽相同,但就风险投资的实践来看,它主要是选择未公开上市的具有高增长潜力的中小型企业,尤其是创新或高科技导向的企业,以股权的方式参与企业的投资,同时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促进企业快速成、长和实现目标。在企业发展成熟后,风险资本通过退出转让企业的股权,获得较高回报,继而进行新一轮投资运作。
风险投资作为一种特殊的投融资体制,主要有的“三高一低”的特点:
第一,高风险性。风险投资主要用于支持刚起步的高技术企业,投资目标常常是高新技术中的“种子”技术或创新思想,投资的项目处于起步设计阶段,不够成熟,能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尚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
第二,高收益性。风险投资是一种着眼于未来的战略性投资,风险投资之所以经受住长时间的考验,并没有因为高风险而衰落,反而越来越呈现蓬勃发展之势,关键是其蕴藏着极高的收益。虽然风险投资的成功率不足30%,但一旦成功,足以弥补其他项目失败的损失,而且能获得巨额的回报。
第三,高专业化。由于风险投资主要集中于高新技术产业,投资风险较大,要求风险资本管理者具有很高的专业水准,在项目选择上要求高度专业化,精心组织、安排和挑选,尽可能地锁定投资风险。
第四,低流动性。风险资本是一种权益资本,风险投资通常是一种中长线投资,其出资着眼点不在于被投资者当前的盈亏,而在于其发展前景和资产增值。创业企业一般要经3-7年左右的培植。风险资本一旦投入创业企业,就意味着在短期内不能抽调资金,因此风险资本也被称为“呆滞资金”。
基于上述特点,风险投资的财务风险就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财务风险,一般企业的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组织各项活动过程中,由于财务活动环境的复杂性,人们认识的滞后性,财务可控范围的局限性,以及判断、决策失误等多种因素作用,使企业在组织各项活动结果与预定目标产生偏差的可能性。当然,风险投资在运作过程中,同样要面对这种财务风险。然而,风险投资的运作过程涉及到一个创业企业从无到有的成长过程,并在其成熟之后退出,这相对于投资于一个成熟稳定的企业更有不确定性。因此,其财务分析与传统的投资不同,若要了解风险投资财务风险的管理与控制,首先要分析风险投资运作过程中存在的财务风险。
二、风险投资公司财务风险
1.筹资风险。风险投资企业的筹资风险与资金的来源渠道和资金的结构等直接相关,风险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财政资金、养老基金、银行和保险以及私人资本。我国现有的风险机构主要是以政府财政为主体,由有关科技部门组织建立,属于政府风险投资公司。而以银行、企业、私人、保险基金为主体建立的私人或独立的风险投资机构,由于存在很多法律和政策环境的障碍,进入风险投资领域还很少。由于风险资本融资渠道单一,投资规模相对偏小,不能在高科技产业化方面起到主导作用,抗风险能力弱,导致我国风险投资公司运行中无法进行组合投资、联合投资和平衡投资来分散风险,严重影响了风险投资公司的效益及其发展。
2.投资项目决策风险。这是指在投资过程中发生经济损失的风险。对于风险投资,投资风险涉及项目的评估与选择、投资决策和财务监控。投资项目的选择对于风险投资公司来说十分重要,它直接关系到风险投资公司能否获得投资收益,甚至是关系到风险投资公司能否继续生存。
3.运营与管理风险。运营与管理风险是指风险投资公司所投资的创业企业因经营与管理不善而导致风险资本难以抵偿债务,不能收回风险资本的风险。造成这种风险主要有创业企业产品不通畅、经营管理水平低下、生产成本过高、市场营销不力等因素(刘力英,2008)。
4.资本退出风险。这是指风险投资资金在项目退出过程中产生的难以回收资金的风险。风险资本的退出可以通过IP0、兼并收购、产权交易等方式来实现。资本退出风险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风险企业成长后无法上市的风险,从而使风险投资不能通过公开上市撤出,获取更多超额收益;二是企业股权转让时滞风险。风险投资中大多数项目经营状况一般,此时风险投资公司就必须寻找其他投资人转让股权,从而产生搜寻时间和费用上的耗费,延长风险资本在风险企业的沉淀时间,导致资本变现时间长的风险。
三、风险投资公司投资运作中的财务管理对策
一、风险投资公司的财务风险管理
所谓风险投资公司的财务风险主要分为三个方面,第一是筹资风险,二是投资风险,三是撤资风险。这三个方面构成了财务的整体风险,接下来笔者就具体谈一谈这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筹资风险
风险投资公司的筹资风险与所筹集资金的来源和结构之间的密切相关,风险投资公司需要投资很多的公司,投资的过程需要资金。但是当下我国的风险投资公司的组成方式是国家出钱筹资建立,单一的筹资方式主要体现在国家政府资金,养老基金、保险资金以及银行或者私人资本上面。因为筹资会产生稳定的现金流支出,而一旦公司没有持续的盈利,在某一环节上失误,就有可能出现因为投资公司丧失支付赔偿的能力,从而引导破产的危险。
(二)投资风险
投资风险主要是指风险投资公司在投资的过程中,面对众多的企业、公司,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公司进行投资的风险。要知道投资的风险是一旦失败,就有可能倾家荡产,公司破产,一无所有,相反如果瞅准时机也会赚的盆满钵满。因此我们说风险投资公司具有投资风险,怎么样选择合适的可以投资的公司,对风险投资公司来说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另外因为相关专业投资人才的缺失以及国家政策的浮动,也都会带动投资的风险性,增大风险发生的可能。
(三)退资风险
这个风险主要是在风险投资公司准备撤走资金的时候,发现资金很难回收的情况,从而带来风险。在资本退出的过程中,如果出现资本难以退回的话,再想实现资本的最大化,就是难上加难的了,而且这也违背了风险投资公司的赚取利润的目的。当前我们国家的产权市场还没有发展规范,产权的流动性不足。造成了许多风险投资公司的资本难以撤离,从而导致财务风险。
二、风险投资公司财务管理的对策与方法
作为财务管理中的一个系统——风险投资公司的风险投资活动贯穿于公司的整个投资活动之中。从公司开始考察投资企业到公司投资资本的推出,这整个过程中都有财务管理的影子,从这我们也可以看出财务管理在风险投资管理中的重要性。所以风险投资公司在投资活动中,应该发挥财务管理的作用。
(一)筹资风险管理
当下我国的风险投资公司基本上都是由政府筹资建立的国有公司,这些公司的资金来源主要依靠政府拨款,单一的资金筹集方式,小规模的运作。而作为民间资本的公司具有很大的潜力,但是这些资本进入风险投资领域的还很少。所以要想规避筹资风险,政府应以适量的投资提升风险投资公司的信誉,与此同时,还应该建立一个相对和谐的投资运行环境,完善相关的风险投资体制,加大资金走向的引导力度,将更多的个人资本,证券公司以及保险公司等资本进入到风险投资领域内去。政府还应该采取系列的政策鼓励与优惠,加大对风险投资公司的投资力度,拓宽筹集方式,丰富资金来源,从而更好地规避筹资风险。
(二)投资风险管理
规避投资风险的管理,应该从三个方面进行。
1.依靠创业企业的投资价值评价,正确地评估创业企业的投资价值评价是规避风险投资的关键所在,能否正确地判断也直接关系到投资后管理的难度,关系到将来项目能否达到投资预期的目标。所以在投资之前应该科学地对创业企业的价值评估,对企业未来的发展以及盈利能力出具财务评价意见,提高投资决策的效率和效益。
2.分阶段地进行投资,尽可能地规避投资风险。另外分阶段地投资也是监督创业企业的有效工具,促使其必须盈利,必须达到相应的目标,只有这样的话,风险投资公司才能投入下一阶段的资金。
3.风险投资公司可以派驻财务总监,参与企业的共同管理。风险投资公司在与创业企业谈判的过程中,就应该保留部分的特殊权利。通过委派财务总监的方式来加强对创业企业的监督与管理,从而控制投资风险。
(三)资本退出风险的财务管理
风险投资公司在投资创业企业的过程中,是为了在资本撤离的时候套取更多的利润,而不是为了长期地控制这些创业企业。从当下我国的风险投资现状来看,实现资本退出的方式基本上有IPO、兼并收购、产权交易等。要知道只有投资资本顺利退出,风险投资公司才能实现下一轮的投入,资本才能进一步升值,公司才能循环发展。因此这些风险投资公司走向成功的关键环节是怎样控制好资本退出过程中的财务风险,制定完整的退出规划,对当前的市场动态进行科学分析,减少因为信息的不对称带来的问题,掌握机会,抓住时机,一举推出资本,确保资本退出时收益。
三、结论
总而言之,风险投资公司财务风险管理是一门学问,如何行之有效地规避风险更是一门“艺术”。作为资本市场上的一个重要工具,怎么样利用风险投资是当下财务工作者应该积极思考的问题,而且纵观当下,风险投资公司的财务风险管理也已成为一个新的课题,为此我们还应该积极总结实际工作经验,借鉴国内外的理论知识与经验储备,实现我国风险投资行业的“质”飞跃。
参考文献
[1]庞蕙.浅析风险投资公司的财务风险管理[J].金融市场,2012.
1 财险公司理赔环节的风险
1.1 公司内部的业务发展方向与理赔、管理存在冲突
伴随着各个财险公司的发展,内部整体的提高,保费业务的宣传也是得到良好的业绩。农业方面的保险、人身意外险、车辆方面的保险在业务中的比列逐步在增大,目前已经占据整个公司业务中相当大的比例。由于人们对保险的重视度在增加,这些保险也是公司未来发展中不可或缺的支柱,这些业务中,理赔案不断增加、涉及金额比较大,但是理赔的地区却比较分散,同时客户对业务要求也在增高。但是由于发展时间的原因,许多财险公司内部的工作能力、管理等方面还存在缺陷,跟不上业务扩展的速度;同时工作人员能力欠佳,而且存在层次不齐情况,造成理赔中的金额出现错误;公司为此进行的控制措施在实际的操作中也造成了公司整体发展的不和谐。
1.2 费率的减少,承保的责任加大导致理赔工作的难度加大
由于财险公司的增加等因素导致费率的减低,但是公司的责任却在增大。财产公司应理赔的金额、承担的责任与客户支付的保费已经不成比列,因此很多公司都在解决理赔整个过程的成本与效益之间的关系,但是控制这种现象的难度很大。在民生的人身保险中,由于保障制度的逐步完善,人身受到伤害时需要赔付的金额更是增多,上升趋势过快。若不能及时应对赔付的变化和发展,就会造成公司的成本增加。
1.3 理赔的过程中管理水平出现问题,增大风险几率
当前发展环境下,财险公司内部的业务成绩与管理水平存在冲突。在管理体系中,由于理赔的过程过于繁琐,问题过多,各个部门对责任不能进行有效的划分,部门的权利不能发挥,部分之间合作能力较差,整个内部缺少统一的规划;在监察、审批部门中,对理赔的各个环节没有严格勘查、要求,对赔付的金额没有标准的规范,对整个理赔的控制能力不足;在车辆的赔付过程中,对修理厂的整个流程缺乏监督,对修理所需配件等的价格没有进行充分考核。这些问题的存在,都增加了管理中的风险,造成公司成本的增加。
2 理赔环节的风险管控
2.1 控制支付赔款的风险
保险公司是专门针对风险来经营的企业,公司能否长期健康稳定的生存下去,需要敏感的感应理赔风险的变化,所以,需要整体预测并分析理赔的未来发展的前景,然后拟定针对性强的预防方案。处理理赔风险的做法不可引用统一的准则,因为产生理赔风险的因素带有很强的繁杂性,此外这也与传统的时政和制度等因素有关。故而,要坚持“长期有利、短期有效”这一原则,去起草对应的切实可行的方案,从而划清工作的权利与义务,增加管控理赔风险的强度。以下是详细的监管举措。
2.2 成立赔付监管系统、营建内控合规的文化
内控合规乃财险公司实施赔付工作的基础与保障。所以唯有成立赔付监管体系和建立内控合规文化方可保证财险公司能够正常运作赔付工作。(1)对赔付合规文化的强力宣传,对“内控合规创造价值”这一理念进行积极宣传,在赔付工作的每一细节中都要切实做到内控合规,组建赔付的内控合规文化;成立审批赔案职责制,对违规反纪的行为,要做到追究问责。(2)IT系统是控制关键风险点。可试着将IT技术引用赔付的核心系统里,稳健的制定控制违规赔付的标准,对违规赔付行为实行刚性的IT管控手段;借助网上查询赔案、远程定损、银行卡赔付等赔付手段强化对查勘、定损等重点环节理赔违规行为的及时发现作用。(3)开展针对性的理赔合规检查和管理。加强对核查发现违规案例的警示教育,进一步提高理赔队伍的守纪和责任意识,进一步加强以理赔纪律与合规经营为重点的赔案核查工作;针对各类不同的理赔违规行为,通过组织定期的核查工作,加大对违规行为的分类核查力度和打击力度;严格管理公估机构。针对审计发现的公估违规违法问题,要进一步严格规范,如规范合作公估机构的准入管理、规范公估机构的聘请流程、规范公估费用列支管理等。
2.3 加强对理赔关键环节的管理
(1)是细化车险的核定程序,优化查验工作效率,对于定损行为实施分离,制定严格的定损核定和理赔标准,强化审核工作,实现核损在理赔款项中的所占比值。(2)是对于报价行为强化管理,尽量减少报价中的水分,提升报价对于理赔行为的指导性作用。(3)是对于一经查实的虚假骗赔案件要进行严厉打击,并积极与公安部门联合,提升全体员工的警惕性和防范意识。(4)是对于医疗事故的理赔工作要进行后期跟踪回访,尤其要实现医疗机构对于医疗费用的审核,避免不符合规定的费用支出。(5)是对于具体开展车辆维修的厂家,要加大费用支出的行为管理,要通过专业人员对公司的汽车修理流程实施定期检阅,对于那些故意增多维修费用、欺骗财险公司以获取不正当利益的修理厂,要立即终止合作,实现对汽车4S店和修理长理赔车辆的费用控制。
2.4 加强对理赔环节利益漏出的管理,减少不合理赔付
财产保险公司的运作过程中,必须要保证和客户之间的协调关系,即便是最少的投保人,依然会对公司的经营造成影响。另一方面,公司本身的理赔工作,一定要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来完成,现下的很多保险公司,都被冠以不讲诚信的标签,在社会上表现出臭名昭著的现象。财产保险公司作为特殊的一类,主要是针对居民、公司财产进行保护,所以必须将自身的业务水平、社会口碑有所改善,否则将会在今后的工作中造成极为严重的隐患。
一、财产保险公司的经营风险
(一)承保质量低、缺乏风险选择
对于财产保险公司而言,其在初期的发展过程中,都是以经济利益为主的,因此会要求自身的销售人员,在外推广业务的过程中,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来拉拢客户,并没有针对性的锁定目标群体,由此造成了承保质量较低的风险[1]。除此之外,在合同签署的过程中,有时会表现出草率的现象,未对后续工作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以至于在今后的发展上造成了很大的挑战。另一方面,财产保险公司在经营的过程中,在发生风险的时候,并没有积极的采取手段来防范治理,而是通过简单的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利益,甚至是出现了突然“跑路”的现象,公司在一夜之间“人去楼空”,不仅给投保人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同时还在社会上掀起了很大的波澜,最终所造成的恶劣影响,难以在短期内消除。
(二)制度管理的整体完善不够
在现阶段的发展中,很多财产保险公司的进步,虽然在表面上得到了较多的荣誉,自身的工作也比较负责。可是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很多投保人都在反应,认为财产保险公司的制度管理非常不充足[2]。例如,基层的投保人在理赔过程中,将会遭遇很多的阻碍,财产保险公司内部的各个部门,互相推脱责任,没有按照规定的合同内容来进行理赔。同时,公司内部的负责人,直接对这样的事情视而不见,一直要闹到人尽皆知的地步,再加上地方相关部门过问以后,才能为投保人进行理赔。相反的,如果投保人本身拥有一定的“背景”,则很容易在财产保险公司拿到应有的理赔,甚至有人会“贡献”更多,这种制度缺陷所造成的恶劣后果,已经对保险行业构成了严重的危机。
二、财产保险公司经营风险的管理对策
(一)树立风险意识、防范意识
从客观的角度来分析,财产保险公司的存在,主要是为了帮助投保人进行意外的保障。但是对于自身而言,也需要树立较高的风险意识、防范意识。首先,财产保险公司在日常的经营当中,必须对自身所的险种进行分析,观察收益情况、理赔情况、后续发展情况等,及时的剔除不良险种,保留双方都能够获益的险种[3]。其次,在初步经营的时候,一定要与投保人进行良好的沟通,特别是中小型公司以及各大公司的分部,现阶段的多数投保人都存在很强的猜忌心理和不信任心理,这不能完全归结于投保人本身的问题,而是财产保险公司之前的工作不够优秀,需要在日后积极的改善。第三,任何一个财产保险公司,都应该将国家的法律法规作为工作的底线,尽量与投保人进行和平解决问题,减少国家相关部门的干预,避免在社会上引起强烈的舆论压力。
(二)提高承保质量
现代社会发展中,虽然保险是一种必要性的东西,但并非所有的财产保险公司都值得信赖,即便是一些大型的财产保险公司,依然做出了很面的工作,之前的工作成果遭到了很大的打击。本文认为,财产保险公司想要在今后的发展中取得更好的成就,有必要将承保质量进行提升,将自身的信誉度提升,及时的扭转行业内的地位,要对投保人负有相应的责任。承保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赔付率和企业利润。要通过展业对风险进行选择,在此基础上对承保标的作进一步分析、审核。核保是承保的首要环节,要尽快建立核保人制度和核保检验工作目标责任制,对可保财产严格进行风险识别、衡量、控制。要提高对标的风险的评估能力,通过风险评估确定承保范围。
三、结束语
本文对财产保险公司的经营风险管理展开讨论,从现阶段的工作来看,很多地方的财产保险公司都有所转变,那些没有改善的公司,容易被淘汰,因为会对当地的民生发展上造成负面的影响。财产保险公司的经营风险比较多,自身的各项工作执行,都应该从长远的角度出发,否则很难保证在今后的工作上取得更好的成绩。日后,必须加强对财产保险公司的监督,及时的完善工作体系。
参考文献: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保险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保险公司的发展将会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但面临现代经济环境,无论是管理方法还是人员,保险公司发展面临的风险始终存在。其中财务管理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贯穿于整个保险公司发展全过程,如果该环节出现问题,将会产生连锁反应。因此加强对保险公司财务管理风险的分析,找到风险产生的原因,并采取针对性对策已成为保险公司的当务之急。
一、财务管理风险概念
所谓财务管理风险,是企业处于市场经济环境中开展各项财务活动,无法对活动进行预料及控制,使得企业最终财务成果与预期目标出现偏差,企业会蒙受经济损失、甚至破产。由于财务活动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与各项活动均存在非常密切的联系,如果对筹措资金、分配利润等环节处理不当,都将产生一定风险。二、保险公司财务管理风险成因分析所有保险公司都一样,面临着复杂的财务管理风险,不利于保险公司健康发展。产生财务管理风险的主要原因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少自有资金,风险管控意识薄弱
我国保险企业数量与日俱增,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一些保险公司自身具有非常雄厚的资金实力,能够确保公司稳定、可靠运行。但还有很多保险公司自身资金能力较为薄弱,对外筹资有限,加之自身风险管控意识较为薄弱,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保险公司健康发展[1]。此外,保险公司在发展中存在虚报资产等现象,可见,国家监管力度远远不够。
(二)责任准备金不足,资本结构不合理
所谓责任准备金,是指保险公司为了承担未到期责任等提前准备的资金。按照相关制度规定,责任准备金不能够作为公司营业所得,随时会进行赔付。一旦出现赔付情况,企业将无力赔付。此外,现有资本结构不够合理,对于各部分资金的分配存在很多问题,一旦出现问题,保险公司无法第一时间做出响应,给公司带来了经济损失。
(三)投资收益偏低,内控力度不到位
一般来说,保险公司将产品销售给保户,并收取了大量保费。保费作为保险公司的主要收益。为了满足公司发展需求,保险公司会将保费投资到其他项目当中。但当前国内市场具有复杂性、多变性特点,存在较大的金融风险,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给公司造成一定经济损失[2]。随着资本市场不断发展,保险公司可投资领域、渠道呈现多元方向发展,进一步增加了投资风险。但是保险公司并未构建风险预警机制,审计工作落实不到位,使得保险公司始终处于危机当中。除此之外,应收账款过多、收益分配及灾害等也会给保险公司带来一定风险。
二、防范保险公司财务管理风险的有效对策
(一)树立财务风险管控意识
保险公司出现财务管理风险的关键原因是管理层防范意识薄弱所致。企业内部缺少高效的管控体系。因此防范财务管理风险的首要前提是管理者要树立风险管控意识,明确责任划分、细化分工,逐步将风险管控工作落实到实处,最大限度上防范财务风险发生可能性[3]。在保险公司内部要加大宣传力度,使基层员工也能够认识风险控制的重要意义,并在工作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及时发现风险,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加以防范,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新形势下,保险公司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缺少完善的财务管理系统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保险公司的竞争实力。因此保险公司领导要认识当前发展现状,制定风险应对措施,制定企业财务战略与计划。如财务约束机制,可以从内部与外部两个层面入手,前者主要是财务预算管理,如各层次权利与责任分配,而后者则强调的是市场“无形的手”的管理和控制。强化预算管理,及时分析和研究,针对预算实施的情况出现的偏差问题进行及时的纠正,以此来提高预算管理工作质量及效率。通过内外有机整合,能够加强对企业的内部监督和管理。不仅如此,在风险管理机制的指导下,还能够发现企业其他方面的问题,使得保险公司日渐完善。信息时代背景下,保险公司要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利用计算机软件对海量数据进行系统分析和研究,从中提炼出对公司有利与不利的信息。一般来说,风险具有不可控性特点,我们不能够消除风险,但是能够提前做好准备,根据本公司的特点及实际情况,从而制定切实有效的风险管理策略。
(二)优化公司资本结构
资本结构作为企业各种资本的价值构成及其对应比例关系。现阶段,针对保险公司财务管理现状,应积极构建多元资本结构。多元资本结构作为企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保险公司对结构进行相应的调整,能够帮助企业实现对现有资金资源的合理处理,减少意外情况对企业造成损失。如调整权益资本与债务资本、或者争取筹资方式多样化,增加负债资本的同时降低权益资本,实现对企业资本结构的优化和调整,顺应宏观经济发展趋势,从而为企业持续发展能提供坚实的资金基础,更好地应对日后潜在的风险。
(三)积极构建风险预警体系
经济发展新形势下,保险公司开始朝着现代化、信息化方向革新,对财务管理风险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因此构建风险预警体系成为防范风险的重要手段之一[4]。在实践中,我们能够对财务管理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及时的预警,从多个角度综合了解并掌握企业整体财务现状,甚至能够对财务指标进行观察、识别等处理,及时发出预警信号,为保险公司提供科学依据,减少风险防范盲目性现象的出现。在风险防范中,我们能够及时意识到潜在的风险,并将风险扼杀在摇篮中,将会为企业节省更多资源,最大限度上减少损失。与其他行业不同,保险行业是以资金为核心的经济实体。因此加大对资金的处理力度非常关键。而内控能够对公司内部子系统之间的资金管理、资金利用等进行协调,确保公司投资更加科学、合理。保险公司在发展过程中,要积极实施内控与审计,设置专门的审计部门,从制度层面上强调设计部门的独立性,减少人为因素对审计结果产生的影响,在企业内部进行定期审计,根据审计结果追究内部审计机制中审计人员责任,以此来保证内部审计活动公平、客观性,从而更加全面地反映公司财务情况,且能够警示保险公司内部成员,实现双重目标。新时期下,保险公司还可以积极构建高效的激励机制,调动内部员工积极性,能够将隐藏的风险及时发现并汇报给管理层[5]。
三、结论
根据上文所述,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保险行业迅速发展,在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但同时我们也要关注其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诸多问题,如制度不够完善、投资存在盲目性等,引发财务管理风险。因此保险公司在发展过程中,管理者要树立正确思想、观念,充分认识到财务管理风险防范的重要意义,并采取合理的措施加以调整和优化,如实施内控与审计,完善财务管理系统,积极引入现代科学技术,并构建风险预警体系,能够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及风险,不断提高风险处理能力,增强保险公司综合竞争力,从而更好地发挥自身社会、经济等综合效益。
作者:侯芸芸 单位: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陕西省分公司
参考文献:
[1]黄燕文.保险公司财务管理体系优化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6(04):124-125.
[2]薛玉梅.保险公司实施财务预算管理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6(01):254.
关键词:
跨国公司;财务构造;财务风险管理;本土化
跨国公司同时在多国开展业务,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因此,对跨国公司汇率风险的控制方法和体系进行深入研究,对于指导我国正在壮大中的跨国企业健全财务制度,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控制汇率风险,有着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同时,对于我国今后吸引外资的相关工作,对于我国有关政府部门加强对在华投资的外国企业,尤其是跨国企业监管的有效性,也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跨国并购动机理论分析
(一)技术追赶
企业进行跨国并购活动的过程就是一个技术追赶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到,当企业以提升技术为目标慢慢靠近创新的最前沿时,核心技术缺乏所带来的问题使得他们开始积极寻找弥补技术缺口的方法,对发达国家企业开展跨国并购活动便成了他们的选择。企业经过一系列技术融合和技术提升,以实现技术追赶的目标。从本质上来说,这些企业积极寻求的跨国并购是一个提升企业能力的过程。通过跨国并购,这些企业不仅翻越了技术创新的高山,实现了技术追赶,而且推动了企业发展战略的转变,有助于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国际竞争力。
(二)资源利用和获取
资源的整合利用往往也是我国上市公司开展并购活动的动因。企业在开展并购活动前往往对某类资源的需求十分强烈,现实情况却是数量缺乏和成本偏高,而潜在被并购方所在地往往有兼并企业开展生产经营活动所需要的大量资源,这就促进了跨国并购活动的发生。跨国并购活动能够迅速地使兼并企业获得被并购方所在地的资源优势,有效弥补了自身现存的资源缺口,降低了相关资源成本,易形成规模经济,带动企业的发展壮大。
(三)制度匹配与产业升级
企业利用被并购方所在国家优越的制度环境获取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的比较优势,推动了跨国并购活动的进行,这一点对发展中国家企业向发达国家企业进行对外投资尤为重要。
(四)市场化进程与地区开发程度
由于市场化能够推动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提升企业获得外部资源的便利度,从而对企业在本国市场上资源配置的效率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升,一方面,企业能够通过外部市场的交易实现资源获取和要素交换;另一方面,本国所拥有的活跃资本市场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企业开展并购活动的动机。市场化进程的进步对跨国并购产生了“替代效应”,相反,与发达国家相比,市场化程度较低的发展中国家更容易发生跨国并购活动,从价值效应角度出发,形成了企业跨国并购决策的倾向。
二、跨国公司财务构造与风险分析
(一)外汇风险管理分析
公司面对外汇风险的管理策略不仅只是通过使用衍生性金融商品,更可以使用经营避险策略。但有部分公司只单独使用经营避险策略,单独采用的原因是认为使用财务避险策略是不符合成本效益。研究发现单独使用经营避险策略时,经营避险与公司价值并没有显著关系。但当结合财务避险策略时,经营-财务避险策略与公司价值关联性编辑强,这表示应用地理分散程度避险,并无法有效降低财务风险程度,结合财务避险策略可能较有效降低财务风险程度,即地理分散程度高的公司联合使用财务避险策略,将较能保护公司免受财务风险的影响。
(二)面临的财务风险
总资产周转率为衡量公司对全部资产之使用效率,研究发现总资产周转率越高,在相同的销货水平下,公司使用的资产较少,有较佳的资产管理能力,财务风险程度较低。跨国公司设立海外子公司时须承担较高的换算风险,而公司与海外客户进行贸易时必须面临较多的交易风险,且跨国公司在面对多变的国际经济环境,变化莫测的汇率变动,亦使得公司须面对较高的营运风险。财务风险程度决定因素所选取的财务变量包括外销比例、公司规模、总资产周转率、股利发放率及本益比。其中外销比例的计算方式是采用国外销货收入占总销货收入之比例所估算,计算方式如下:财务避险(实际数)的实证结果较财务避险(虚拟变量)好,此部分采用量化的变量有较佳的结果,能较明显的比较出财务风险程度受其财务避险影响。
三、本土化背景下跨国公司财务风险的管理与规避策略
本地化可以使跨国公司获得当地廉价的资源,且节省母公司派遣国外人员和跨国经营的高昂费用,更好地实现生产要素的高效配置。
(一)利用金融衍生工具避险
当子公司所在国货币贬值时,由于出口国的生产成本相对降低,子公司便具有了较灵活的定价策略。子公司可以凭借竞争力的提高扩大市场占有率,这对整个企业集团的汇率风险会起到化解的作用。外汇汇率也是一种价格,因此它的变动也是受供求关系决定的,受到来自多方面因素影响。这些因素可分成基本因素和非基本因素两大类。其中基本因素包括两国的宏观经济状况、两国的相对价格水平、两国的国际收支状况等。非基本因素包括方针政策的改变、市场的各种变化和重大突发事件的影响,以及政府对汇率的干预等。通过联盟,跨国公司可以实行集团化多角度经营,有利于避免经营风险,甚至还可以规避一些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壁垒,实现转移利润与合理避税的目的。同时总公司也可以进一步采用包括衍生的金融产品进行风险的规避,尤其是潜在的汇率风险,如:买卖远期外汇、外汇期权、外汇期货,甚至可以与客户签订固定价格合同,采用多种方式规避可能发生的风险。尤其是远期外汇交易对于跨国公司而言具有十分有利的交易优势,其不仅操作灵活度高,且不受币种的限制,交易金额和契约到期时双方也可以自由买卖,从而确保在汇率大幅波动时,公司利益不受损。
(二)经营避险策略
经营避险策略为影响财务风险程度的重要因素,国际化广度与财务风险程度是呈现着负相关,而国际化深度与财务风险程度是呈现着正相关。跨国公司海外据点横跨国家数越多,将使得跨国公司获得较大的经营弹性,也可通过跨国网络在国与国间移转资源,避开各国的汇率变动风险,降低财务风险程度。反之,跨国公司海外经营据点过于集中,将丧失经营弹性,无法通过跨国网络在国与国间移转资源,造成较大汇率变动风险,无法有效降低财务风险程度。单独使用经营避险策略无法有效影响公司的财务风险程度,而单独使用财务避险策略则较能有效影响公司的财务风险程度,且财务避险策略的衡量方法采实际数方式有较佳的结果。当经营与财务避险策略同时使用时,实证结果发现财务避险策略对财务风险程度有较佳的影响力,而经营避险策略仍无法有效影响财务风险程度。但当经营与财务避险策略有效搭配使用时,实证结果显示财务与经营避险策略交叉使用,能有效影响公司的财务风险程度。国际化广度与财务避险策略搭配使用要能有效提升公司价值,必须考虑汇率的升、贬值变化,不同程度的财务风险,在不同的汇率波动里,有不同的避险策略。外汇避险活动的衡量将影响实证结果,量化的数据有更佳的实证结果,若能将国际化广度的衡量改采以跨国公司海外子公司的实际产出,将有助于检验对财务风险程度及公司价值的影响。
(三)处理好与东道国政府、社区和当地员工的关系
这是减少跨国经营风险的重要因素,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府,其职责就是在捍卫的同时促进国内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任何一个跨国经营的企业都要遵守东道国的法律法规、风俗习惯,帮助东道国当地社区人员走向富裕,只有这样才能持续地赚取企业利润。因此,加强与东道国政府的联系,尽一个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实现企业与东道国政府的共赢,也是跨国经营中小企业避免风险的一个途径。
(四)理解并协调文化差异
跨国公司首先要对自己的文化有充分的理解,形成文化的自我意识,并从另一个文化参照系(他国文化)反观自身的文化,对他国文化采取一种较为超然的立场,不盲目地落到他国文化的框架之中。其次,要努力培养对他国文化特征的理性和感性分析能力,并尽可能地尊重当地的文化价值观。执行上要有意识地在企业集团内部建立起各种跨文化传播组织和跨文化沟通渠道,增强员工的文化敏感力和文化适应性。第三,作为“尼得科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就是永远向前,将每个企业人都聚在向前的企业发展高速列车上,不断推动企业的高速发展,正如NIDEC的京都总公司大楼,与原本京都地标的京瓷大楼还高出了五公尺,彰显的就是企业勇攀高峰的企业文化,也是众多员工不断的努力与辛勤劳动,才确保了NIDEC的硬盘机马达占比长期保持世界第一,其产品占全球总产的70%以上,也正为了每一位NIDEC人的骄傲,更是每一位来自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NIDEC人的共同目标。
四、启示与展望
我国许多企业跨国经营规模小、实力弱,以低价格为主要策略,与国内外大企业在资金、规模、创新人才等方面无法对抗。但是,在世界市场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个性化、特色化的需求趋势,这给企业跨国经营带来了商机,企业在“专”“特”“精”“新”等方面具有天然优势,因此,我国跨国经营企业可以选择个性化比较强、有一定需求量的市场,如选择潜在需求量大、尚未开拓的国外市场进行跨国经营,以规避风险。
参考文献:
[1]祁琼.跨国公司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模式实施与评价[J].财会通讯,2015(32):38-40.
[2]叶莉娜.跨国公司税基的国际协调及中国对策研究[J].社会科学,2015(03):90-99.
[3]孙维峰,孙华平.国际多元化、成本与资本结构[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4(10):2556-2564.
[4]应樱.跨国公司财务管理水平分析——以海尔集团为例[J].财会通讯,2014(17):81-83.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4)01-0011-01
一、 财务管理风险的含义
在公司中,财务管理是在一定的整体目标下,关于资产的购置,资本的融通和经营中现金流量,以及利润分配的管理。财务管理是公司降低成本和提高资金运用效率的有效途径,是根据财经法规制度,按照财务管理的原价,组织公司的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旨在增加公司价值。
财务管理风险是指公司在各项财务活动中由于各种难以预料和无法控制的因素,例如政治因素、法律因素、利率因素、市场竞争因素等,使公司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所获取的最终财务成果与预期的经营目标发生偏差,从而造成公司利润降低或减少取得更大收益的可能性。公司的财务活动贯穿于生产经营的整个过程中,筹措资金、长短期投资、分配利润等都可能产生风险。
二、财产保险公司财务管理风险的内涵及表现形式
财产保险公司主营负债业务,管理风险因素,要从其自身特点出发进行财务管理风险分析。在资金的组成上,负债占大多数,现金流不足。负债和成本制约公司的利润并影响风险的大小。因此科学的财务管理模式、高效率的资金运营模式和充分发挥财务的杠杆作用可以更好的预防公司的财务风险。
从财产保险公司的特殊性出发,在资产的购置,资本的融通和经营中现金流量,以及利润分配的各个方面管理控制风险,具体到财务保险公司主要是开发新保险产品、拓展业务、受理赔付、资产保值增值、提高公司的盈利能力和吸引优质客户群资源等环节进行风险控制。
三、构成财产保险公司财务管理风险的原因探析
现阶段我国财务保险公司的竞争还停留在价格竞争阶段,承保费率低而运营成本高,这种粗放型的经营模式在很多方面存在风险,亟需在资产的购置,资本的融通和经营中现金流量,以及利润分配的管理中进行财务风险分析,来提高公司的盈利能力和化解风险。
(一)筹资结构不合理必然造成财务管理风险
财产保险公司资金融通的结构多元化,可以出售股票、债券,还可以吸收外资。如果公司从自身的营业状况出发,选择了正确的融资方式,就会减少公司的融资成本,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反之,如果公司在融资策略上偏好风险高的方式,一旦不确定因素干扰融资效果,就会影响公司的平稳健康发展,甚至造成经济损失。
(二)投资失误也是造成财务管理风险的重要原因
财产保险公司要在尽可能保证安全的情况下使用资金,以此来保障相关方的利益。在资金的增值保值方面, 财产保险公司也有很大的选择空间。在投资中也要实行差异化策略,不仔细评估投资产品的收益率和风险而盲目投资,极易造成投资失误。为了获得最高的收益,在投资中一般会进行调研评估等,如果出现盲目扩张、追求高速度等非理性投资,就会减少投资收益,引发公司的财务风险。
(三)承保和理赔漏洞会导致严重的财务管理风险
财产保险公司主要进行承保和理赔活动,其中保费的计算及收取,理赔金额的界定和发放是否合理也是引发公司财务风险的重要因素。财产保险公司面临着着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需要根据不同层级风险的客户,制定最优的定价策略来减少成本,增加公司的盈利能力。有效的控制公司的主要风险可以降低财务保险公司的风险概率。
(四)制度不健全,执行不严格也是产生财务管理风险的重要原因
公司的内部制度设计不完善,存在很大的漏洞,比如现金流没有高效利用,不同职能部门权力交叉,没有建立科学清晰的财务制度等,都会增加公司的财务管理风险。公司财务信息不透明容易诱发高风险的资金运转,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管理。有效的内部管理制度需要严格的执行才能提高公司的盈利能力,降低公司成本。执行要想达到好的效果需要监督管理机制的配合,一旦有违规行为的发生要执行严格的惩处。
四、 财产保险公司财务管理风险管控对策研究
当前,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面对国际化竞争财产保险公司生存发展环境日益严峻,其财务管理对公司的长远经营发展具有更深刻的现实意义。为了更好的管理风险因素,财产保险公司要根据自身特点积极应对财务管理风险。
(一)筹资风险控制
融资时要在最小花公司成本的前提下进行,合理处理公司的委托问题,加强对公司现金流的控制,加强资金的统筹规划,在综合考虑公司的经营状况和支付能力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利息,减少筹资的风险。
(二)投资风险控制
财务管理公司要预防公司规模扩张、现金流短缺、合理定价问题所带来的风险。要合理配置资金在不同理财产品中的构成比例,差异化投资来分散风险,理性对待不同投资品的风险和收益,选择正确的投资方向。同时要保留部分现金来维持公司的运营周转所需。要坚持稳健投资经营的理念,在投资策略的选择上要慎重。
(三)承保和理赔环节的风险控制
在承保和理赔环节,财务保险公司要做好保险产品的定价策略,采用集约型的科学定价模式,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提高防范化解风险的能力。在业务选择上要增强风险意识,推出有自身特色满足不同消费者的产品,提高自身的议价能力,吸引更优质的客户。同时要不断更新公司业务,及时停止盈利少的业务,把公司的主要资源放在高盈利的部门中。
(四)强化制度建设,增强风险管理手段
在制度建设上,要建立健全公司的财务管理制度,完善公司的奖励制度,制定更能激发员工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政策来加强资金管理。只有在制度上对权利、责任进行明确的界定,才能保证公司高效运行。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科学规范的财务管理制度,才能在应对财务风险时明确责任,更好的防范和化解风险。
二、部分物业管理公司的管理者不重视企业财务成本管理和风险把控
在过去,我国物业管理主要由开发商负责,即谁进行项目开发,谁就需要进行该项目的物业管理。但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物业管理已经从这种传统模式转变为承包物业经营模式。通过物业管理公司承接项目物业,配备专业人才从事专业化物业管理。但是目前,我国部分物业管理公司由于管理者目光短浅,将企业日常经营活动框固在从事简单小区公共设施维护保养、环境卫生清洁保护及环境有效绿化,而未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物业管理业务。造成管理者不重视企业财务成本管理和企业风险把控的现象多有发生,最终造成企业资源浪费、信息不对称等不良事件出现。
三、提高物业管理公司财务管理及风险管理水平的举措
(一)增强物业管理公司的内部会计核算系统总括性,建立有效风险管理制度。想要增强物业管理公司在财务管理及风险管理方面的水平,首先需要不断增强物业管理公司内部会计核算系统的总括性并及时建立合理有效的风险管理制度应对物业管理行业的不断发展。想要增强物业管理公司的内部会计核算系统总括性,首先需要对物业管理行业的日常工作业务进行详细全面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编制出合理有效的会计核算科目。物业管理公司在进行日常会计核算管理时,对于款项不明确或者金额存在一定疑问的项目需要进行调查监督,防止虚报成本等恶性事件的发生。为了增强物业管理公司的财务管理及风险管理水平还需要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制度。对于包括项目招投标及项目预测算等内容进行提前预测判断,通过完整有效的风险管理制度可以及时有效预判企业面临风险,降低企业遭到不可逆生存危机的可能性。
(二)建设完善的物业管理公司内部控制制度。为了提高物业管理公司财务管理及风险管理水平的举措,物业管理公司需要对自身内部控制水平进行提高,重要方式就是建设较为完善的物业管理公司内部控制制度。为了建设完善的物业管理公司内部控制制度,企业需要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制度的量身定制,切不可照搬其他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在调查了解企业自身情况时需要认真判断企业自身存在的在内部控制方面的问题,对于重点问题进行详细分析。目前物业管理公司大多从事小区或单位的物业管理工作,而是否从事某项目的物业管理需要物业管理公司进行有效前期调查并进行预测算收费,因此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过程中需要重点考虑项目招投标标准及预测算收费标准,防止因内部控制失灵造成企业亏损或者无法达成预期收益目标等事故发生。内部制度的建设不单单是一个部门的事情,很多物业管理公司目前建立的内部控制制度主要涉及日常运营部门,和忽略了后勤及财务部门的内部控制,这造成了企业内部控制缺乏连贯性和完整性,难以控制企业面临的风险。同时,物业管理公司还需要加强监督制度的建设与实施,逐步营造权责分明,出事故第一责任人负责到底的公司环境以强化员工的责任感。
(三)提高物业管理公司的管理者对企业财务成本管理和风险把控的重视程度。提高物业管理公司的管理者对企业财务成本管理和风险把控的重视程度是物业管理司提高自身财务及风险管理水平的重要措施。只有公司管理者意识到财务及风险管理的重要性,相关的制度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落实,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物业管理公司的管理者需要加强自身对于财务成本管理及风险把控的意识,因为物业管理公司大多为私有企业,且管理者一般多为创立者。管理者的言谈思想对于员工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只有管理者逐步重视企业财务成本管理和风险把控才能促使企业员工逐步意识到财务管理和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并将内部控制制度真正落到实处。因此只有加强对其培训教育,才能逐步提高企业整体内部控制水平和财务及风险的管理能力。可以通过组织专门的讲座或者进行技能培训等方式来逐步加强企业员工的财务及风险管理水平以最终达到提高企业财务及风险管理水平的目标。
(一)缺乏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
严格合理的管理制度才能保证经营过程中免受或减少财政的损失。然而在市级供电公司当中现有的财务管理制度上面,严重缺乏有效的监控和控制制度,在监控方面,虽然制定了相应的制度,但是由于执行人员态度的不认真,导致监控没有有效进行,经营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相关文件以及手续的不健全现象,管理制度形同虚设,这就导致一系列由于管理疏忽而出现的财政问题,例如很多市级供电公司的银行账户信息相当混乱,在进行专项账款审核的过程中没有规范的秩序,再加上不科学的工资和福利的发放等,都是财务风险的严重隐患。目前,市级供电公司财务管理方面,一定要减少人为的管理行为而加强制度的管理和执行,这样更能够降低市级供电公司的财务风险。
(二)预算编制得不到有效的基础资料支撑
市级供电公司在预算方面存在着执行不到位的现象,有些市级供电公司内部的预算要与上报给上级机关的预算的具体数据有很大的出入,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预算编制得不到有效的基础资料支撑,因此这些重要指标存在着较大的偏差。同时,市级供电公司在针对全年的财政预算也有很大不足,导致在下一年的经营过程中财政数据的不稳定,目前市级供电公司应该在运行实践过程中努力从长远的角度出发,对资金的使用不要只针对短暂的利益进行追求,如果一味的追求风险较大、利益较高的资金投入,会造成财政风险的增加,导致财政管理的难度提高。
二、市级供电公司财务风险分析
(一)自然风险
市级供电公司在基础设施的使用方面针对的范围较广,形成大面积的铺展趋势,这是一种高密度的铺展局势,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一旦遇到风险,造成的经济损失也将是相当大的,尤其是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多半难以弥补,一旦发生自然灾害,市级供电公司的财政方面将面临难以承受的压力。
(二)对风险的认识程度不够
在市级供电公司当中,存在着员工自身文化素质和综合素质较低的现象,他们的专业知识不够健全,导致员工对财政风险的认识程度不够,甚至有些正处于萌芽期的风险,无法得到及时的发现并加以制止,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与此同时,市级供电公司对财务风险的预防和教育也不足,这些问题导致了市级供电公司根本不具备抵抗财务风险的能力。
(三)网络风险
近年来我国的市级供电公司大多数采用了ERP精细管理系统来对公司的运行进行规划,在国家有效政策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ERP精细管理系统在各个市级供电公司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从实践中我们能够看到,由于我国大多数市级供电公司在资金、技术和专业人才等方面的欠缺,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导致我国市级供电公司基础设施落后,薄弱的基础设施使我国市级供电公司财务网络的安全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三、降低财务风险的措施
(一)完善财务管理制度的建立
在内部管理方面,建立起完善的内部管理机制,尤其是要建立起完善的财务管理机制,这样一来,各个管理机制互相合作,能够在公司内部形成一个安全稳定的环境,这是市级供电公司做好财务风险管理的首要原则。在加强管理和监督方面,要及时改变传统的人为管理方式,要以现代企业的制度和要求建立起员工监督和考核制度,做好员工工资核算,并且在市级供电公司内部设立专门的机构,对公司内部财务风险管理制度的执行进行监督。
(二)完善ERP企业资源管理系统
ERP系统的完善和加强,能够对市级供电公司的内部财政状况进行保护,在当今社会智能安全防护体系飞速发展的今天,将ERP系统与其相结合,在市级供电公司内部做好网络的安全评估工作和保护工作,建立起自己的网络信息体系,能够对市级供电公司的网络风险起到保护作用,在网络方面增强市级供电公司的抗拒财务风险的能力。
(三)提高员工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
引言
近年来,大数据的发展使得信息化逐渐深入各行各业,在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的背景下,中国企业集团在实践中实施财务流程再造,积极推动财务共享服务的云端化进程。财务共享的服务模式有信息处理速度快、信息准确全面以及使用成本低等优势,逐步成为现代企业集团的主流。然而,在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会计信息处理的集中和财务流程的再造也容易引发人员风险、系统自身风险、流程风险等风险管理问题。因此,对企业财务共享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是其实施过程的基本保障。
1集团公司财务共享的现状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最早由美国著名的汽车生产商——福特公司创建完成,实施财务共享可以有效提升集团公司的财务管理水平与效率,控制并降低成本,从而更好地发展企业的核心业务,提升市场竞争力。近年来,我国市场经济环境良好,大型企业发展迅速,集团公司的规模日益增大,由此也带来了新的财务问题。因此,我国集团公司纷纷向国外企业吸取经验,建立新的财务系统——财务共享服务中心。2005年,中兴通讯建立了我国第一个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之后,越来越多的集团公司建立了自己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虽然财务共享模式在集团公司中迅速得到发展,但就目前来看,很多企业对于这一新的系统的运用依然持保留谨慎的态度,有些管理层甚至产生排斥心理。或许是不希望公司组织结构发生变革,亦或许是习惯于传统的财务系统和管理工作,导致一些股东和管理者在财务共享的运用上,只是停留在最为简单的层面,如进行一些数据的共享和资金的管控。而财务共享中最核心的部分——在平台上进行各分公司的业财融合,能够做到的公司并不多。除此之外,一些集团公司的信息化建设较为落后,对新平台的投入也不够,没有能够实现各项业务之间的信息互换和整合。这些都导致财务共享模式的价值没有被充分利用,还有可能造成人员工作效率的降低。
2集团公司实施财务共享存在的风险
2.1组织风险
财务共享模式会引发集团组织结构的变革,但凡是变革就必然会伴随着一定的风险。集团要实施财务共享,必然会调整原本的组织结构,变化最大的当属各分公司的财务部门。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就是要重新划分财务部门职权,把原本属于各分公司的权力集中到总公司来。这样的结构调整会导致各部门职员对新的工作任务的不适应甚至产生排斥心理,加之新的管理制度的制定可能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造成员工之间的分工不明确,从而引发内部矛盾和冲突,影响工作效率。
2.2人员风险
财务共享的实施对集团的财务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企业会计一般是指财务会计,会计人员每月重复地做资金收付、成本核算、报表分析等工作,而对公司的管理决策参与很少。随着人工智能和区块链技术的广泛运用,在新型的财务模式下,财务人员不得不进行会计职能的转变,从单纯的财务会计走向管理会计,或者说更偏向于管理会计。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具备与时俱进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相反,集团中很多年长的财务人员对这种新兴事物会产生拒绝、对立的心理状态。此外,财务共享对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要求很高,一部分不会使用计算机软件的员工可能会面临淘汰,增加了人员的焦虑心理和不稳定性。
2.3系统风险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建设对每一个集团公司来说,最棘手的问题就是对信息技术的运用,包括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这需要大量的高技术人才和资金的投入。同时,新系统的运用还会带来一定的适应性和安全性问题。目前,很多公司的财务共享系统的建设由于技术不够而缺乏定制化,单纯地使用通用型模块往往不能很好地贴合每个公司自身的特点。而且作为一个全新的系统,它的运行必然会带来一系列未知的问题。系统的安全性风险对于需要保证数据绝对准确的财务工作来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隐患。
2.4流程风险
财务共享模式实施的本质就在于对传统财务流程的变革,通过将同类业务流程统一标准来提升财务管理的效率。但是在初期,由于财务业务的整合难度较大,集团总部和各分公司之间可能会经常出现冲突,而严格的财务共享流程又不能及时、快速地解决这些冲突和问题。并且由于缺乏经验,流程的设计可能不合理,后续的优化工作也跟不上,导致新旧流程衔接不顺畅,财务人员在实际执行时难度较大。除此之外,在新的财务模式下,各分公司需要把原始凭证上传到集团总部来做账,导致了账务处理的滞后性,同时也增加了纸质单据遗失的风险,不利于原始凭证的保管。
2.5外部风险
财务共享模式的运用除了会带来一些企业自身的风险之外,还会伴随着一定的市场风险、政策风险、选址风险等外部风险。财务共享模式的建立与改进需要与市场环境和宏观政策的变化相适应,而这种将分散各地的分公司的财务职能收归集团总部共享中心统一处理的方式,会因为集团公司对各地政策(包括财政政策、税收政策、信贷政策等)的了解和跟进的不及时,而产生隐性的不利影响。此外,在选址上,如果企业选择人力成本不高、经济较为落后的欠发达地区建立财务共享中心,那么可能会因为这一地区基础设施条件差,高素质人才匮乏而不利于财务共享中心的长远发展;但是如果选择发达地区,又可能会使企业陷入人力成本和运营成本不降反升的困境。因此,选址所带来的各类风险企业需要权衡考虑。
3集团公司财务共享的风险应对措施
3.1合理划分组织机构职能,建立科学的财务共享制度
对于组织风险,集团公司一方面需要对其组织机构职能进行合理、明确的分划,减少员工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增强财务部门与各业务部门的联系,提高企业内部运作的效率。另一方面,要建立科学、规范的财务共享制度。制度是组织体系改革的保证,科学的财务共享制度有利于保证财务流程的规范化,使新的工作有规可循,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组织变革产生的问题。3.2积极开展员工培训,消除员工的抵触心理对于降低人员风险,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积极开展对员工的培训工作。财务共享对财务人员带来的负面影响,大多是因为财务人员对新系统的不熟悉以及信息技术的匮乏而产生的抵触心理。因此,加强学习,提升员工的技能和水平,能够有效地消除员工的负面情绪,保证集团公司财务部门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同时,还要妥善处理由于财务共享模式的运用所带来的子公司财务人员的岗位减少问题,对于一些闲置的员工可以采取转岗和适当分离的措施,来保证企业内部的稳定性和凝聚力。
3.3提升系统的针对性,搭建安全、可靠的财务平台
集团公司应当根据自身的需求和特点来制定科学、合理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提升系统的针对性和适应度。同时,还要依托信息技术来提升财务共享系统的安全性。目前,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能更安全、高效地传输数据,保证会计活动的高度安全性、数据的可溯性和不可篡改性。因此,要善于利用这些前沿技术来降低人为操作所带来的风险,保证内部信息的安全,提升集团公司的风险控制能力。
3.4重视流程的设计与优化,体现业财融合的新趋势
财务共享模式流程的设计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优化。通过实践,企业才能够了解当下的新模式在哪些方面存在问题,由此进行针对性的调整和优化,提升流程的执行效率,使财务共享可持续发展。集团公司还可以设置专门的业务流程管理小组,来负责识别和解决流程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同时,集团应当围绕ERP系统,建立健全线上资金管理系统、报销审核系统、财务核算系统以及内部控制系统,实现财务共享与业务拓展、决策制定相衔接,达到流程的全面覆盖,实现业财融合的目标。
3.5关注市场变化和区域政策,以科学选址来降低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