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1 09:18:4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农业的发展方向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一、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时代特征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问题,是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全局的重大问题。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城乡经济发展失衡,城乡差距过大,农民收入水平较低,这些都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因此,现对新农村经济建设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首先要明确我国农业发展所处的历史时代,明确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把握现有的政策和机遇,将我国现代农业推向优质、健康发展的轨道。
我们将从农产品供需情况、农村劳动力供给和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关系几方面来阐述我国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时代特征:农业技术的选导性、农业要素的选导性、农业功能的多导性四、农业产业经营的一体性、农业效益的综合性、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二展阶段的农业。主要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农业。其基本特征是:技术经济性能优良的现代农业机器体系广泛应用,因而机器作业基本上替代了人畜力作业;有完整的高质量的农业基础设施, 如良好的道路和仓储设备;在植物学、动物学、遗传学、化学、物理学等学科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建立起一整套先进的科学技术,并在农业生产中广泛应用;农业生产高度社会化、专门化;电子计算机等在农业经营管理中的运用越来越广。
现代农业的产生和发展,大幅度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和农产品商品率,也使农业生产和农村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
二、现代农业发展趋势
1.我国走以生物科技为主导的现代农业的潜在趋势是势不可挡的
据我国的现实情况说明,我国人多地少,农业自身具有发展的要求;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农产品的品质有了进一步的要求;农产品加工产业的发展,对农作物品种质量要求有所提高。所以。这些变化致使我国的现代农业必须走以生物科技为主导的发展道路。
2.大力发展精细农业采用精细形态生产
方式之原因,首先是土地、水、能源等自然资源日益匮乏,为了经济地利用各种有限资源,只能采取四大密集:技术密集、劳力密集、资金密集和生态密集之手段。其次,运用精细形态之生产方式,可以在过去不能或很难从事农业生产之土地或空间进行生产。例如,干旱缺水、山地陡坡、盐渍滩涂乃至沼泽荒漠地区,都可以用水栽法转变为生产基地。水栽法不用土地,而是用营养液,在控制环境之条件下进行生产。这样,不但延长了生产季节,也扩大了生产之空间。第三,精细形态之农业,在交通方便、风光秀丽之地区,只要稍加装备、经营,就可以成为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中心。这样,既可增加收入、促进农产品销售,又可以让城市居民领略田园风光。
3.信息农业进入信息化时代
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光纤和通信卫星技术为特征之信息化浪潮正在席卷全球。同样,现代信息技术也正在向农业领域渗透,形成信息农业。信息农业之基本特征可概括为:农业基础装备信息化、农业技术操作全面自动化、农业经营管理信息网络化。农业信息化又是传统农业发展到现代农业进而向信息农业演进之过程。
三、都市型之工厂化农业日趋成熟
自然农业最大之特点是靠天吃饭,其生产之状况受自然因素影响很大。21世纪,由于实现工厂化,通过运用先进科技,农业生产将摆脱或部分摆脱自然条件之制约。所谓工厂化农业,是指在“农业生产车间”(塑料薄膜大棚,玻璃温室等)内,借用阳光或人工灯光进行不间断地农业生产。用现代科技装备之工厂化农业,集成了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和现代先进农艺等,其间作物之播种、生长、施肥、灌溉、环控等全过程都实现自动化,可以通过对生物和环境之控制,使农业生产中之多种潜力得到充分发挥。
还由于未来人们保健意识之加强,对食物品质之要求也随之提高。未来对食物之要求,首先必须符合“干净”和“营养”之标准。所谓“干净”,是指食物不用化肥、农药生产,不用人工防腐剂、染色剂,不经辐射处理。为了满足上述一系列之严格要求,农产品就必须当地生产、当地消费。 农产品长途运输不但降低品质,还要大量消耗能源,造成大气乃至海洋之污染。为都市居民提供安全、放心、健康、新鲜、高质量食品和为市民提供休息、体育活动、农业体验等之产业;因此,发展都市农业必须打破传统观念上之农业概念,发展大农业,使农业向第二、第三产业扩展、延伸。
四、生态农业大发展
为了创造一个生态平衡之农业,就必须抛弃原有之以大量消耗石油、化肥、化学农药为代表之农业现代化之模式,取而代之之是以遗传工程、生物技术为主之高技术方法。当今时代由于分子生物学和细胞遗传工程等学科之飞快发展,在分子水平上探明生物机能已经成为可能。因此,人们对于利用生物遗传工程技术之研究成果解决农业生产领域中存在之诸多问题寄予很大希望。这对于丰富人类食物之来源,解决人口不断增加、耕地日益减少之严峻问题,具有重大意义。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1-0073-02
一、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时代特征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首先要明确我国农业发展所处的历史时代,明确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把握现有的政策和机遇,将我国现代农业推向优质、健康发展的轨道。我们将从农产品供需情况、农村劳动力供给和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关系三个方面来阐述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时代特征。
1 中国农业发展正处于对农产品数量追求到质量追求的一个过渡阶段
从农产品供需情况来看,农产品供给需求发生很大的变化。一方面,我国的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比重由1995年的73.43%下降到2005年67.07%。与此同时,水果蔬菜种植面积所占比重由1995年的7.08%上升到2005年的12.82%。这种农产品种植面积上的变化,是消费者对于农产品需求喜好变化的直接反映。另一方面,我国粮食产量年年上升。与国际市场相比粮食价格较低、储备粮充足,但进口量却逐年扩大,这种并存情况的存在有持续和不断扩大的趋势,这显然是消费者对农产品的品质喜好变化的直接反映。这两个直接反映说明,中国农业发展正处于对农产品数量追求到质量追求的一个过度阶段。
2 农村劳动力正处于大量剩余并向城镇转移的阶段
从我国农村劳动力供给情况来看,我国农村劳动力供应大量过剩,农业劳动生产率极低,劳动力二元结构突显。现阶段农村流动人口年龄较轻,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是具有较高生产力的劳动群体,我们必须正确的认识这种结构的流动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从长期来看,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无疑对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及消除二元经济结构带来了积极影响。从短期来看,这种结构性的流动对农业生产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尤其是农业劳动力质量下降,对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应用方面。
3 农业朝着有助于实现与非农产业的有效对接方向发展
从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关系来看,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已由改革开放初期的27.9%逐年减少为2005年的12.6%。近几年,我国农业的发展已经开始关注农业与非农产业间形成的链条关系,农产品加工行业逐渐彰显出其发展壮大的趋势,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对我国农产品的品种和质量要求提出了挑战.致使农业生产的初级农产品必须朝着优质、健康方向发展,以满足农产品深度加工的需要,更好的实现农业与非农业链条的高效率对接。
由上述特征可以看出,要使我国现代农业又好又快的发展,就必须满足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时代特征的需要,从而进一步明确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二、据国内外现代农业的发展现况,明确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根据对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时代特征的把握,明确其发展方向和定位,使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走向坦途。
(一)据我国的现实情况说明,我国走以生物科技为主导的现代农业的潜在趋势是势不可挡的
我国人多地少,农业自身具有发展的要求;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农产品的品质有了进一步的要求;农产品加工产业的发展,对农作物品种质量要求有所提高。所以。这些变化致使我国的现代农业必须走以生物科技为主导的发展道路。
1 农药化肥施用量的增加对我国单位亩产量的贡献
我国处于现代农业的起步阶段,生物科技的创新和推广应用能力还不强,农业生物科技应用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农药化肥的使用对在我国农业发展的影响上。我国的化肥施用量由1980年的1269.4万吨逐年提高上升到2005年的4766.2万吨。历年的增长幅度平均可达5.91%。在我国农业化肥施用量增加的同时,我国农产品单位面积产量也得到了大幅提高,主要农作物单产量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平均增长了116%。但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大量农药化肥的使用对于我们的环境带了严重的破坏。由此,我们必须认识到,单靠农药化肥的施用来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已不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
2 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变化反映出的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喜好
目前,我国正处于农业生产率高速增长时期,在这个阶段不仅科技成果在农业生产中得到了大量的应用,并取得了显著成果.人们由只追求温饱发展为更追求品质的消费理念。
2006年,国家统计年鉴资料显示,粮食作物构成由1995年的73.43%持续下降到2005年的67.07%,而药材和蔬菜水果的构成则大幅度提高,种植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逐渐减少而对更具营养的水果蔬菜需求量不断增长。由于人们不断追求高质量、安全指标都达标的农产品,必然驱使农业生产以生物科技为支撑,使之为现代农业的实现做好充分的硬件准备。
3 现代农产品加工产业需要高质量的农作物
发展现代农业就必须发展好农业的后续产业――农产品加工业。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阶段。在农业领域,要通过积极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发展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深度加工,增加农业的后续效益。但是,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除了对自身加工企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外,最重要的就是对其加工原材料的品质要求,在这种动力的驱使下,现代农业的发展就必须走以生物科技为主的道路.为农产品加工业的顺利发展提供保证。
(二)据国外的实践说明,走以生物科技为主的现代农业道路是未来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根据国外农业发达国家发展农业的经验来看,我国发展现代农业走以生物科技为主的道路是正确的选择。以下将选择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国家进行说明。
1 以色列――世界领先的以生物科技著称的现代农业。以色列是个资源贫国、人口小国。2005年,农业总产值为4亿美元,占经济总产值的6%,从事农业的人口占4%。其土地主要是沙漠,耕地面积少,水资源稀缺。以色列在农业资源及其匮乏的条件下,生产出世界一流的农产品,其主要依靠的就是世界领先的生物科技,如世界领先的生物综合防治技术、滴灌技术、高产种养技术、精准农业技术、多倍体繁育技术及光热网膜技术,等等。
2 美国――人少地多的大规模集约化兼世界领先生物科技并称的现代农业。美国自然资源丰富,发展农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但从事农业的人口仅占全国总人口的2%,农业的生产率极高,农业高生产率的坚实支柱就是先进的科学技术。美国的经济实力使它有可能吸引世界上大批优秀的科学家.以确保其农业技术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美国农业研究
的基本目标可以概括为:在保护环境、提高环境质量的前提下,最有效地利用和节省资源,提高农业产量和利润率.改善农产品的品质,保持农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根据发达农业国的经验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地处沙漠荒原还是丘陵山地,无论是地少人多还是资源贫乏,其现代农业发展都离不开以生物科技为支撑。所以,借鉴上述两国发展现代农业的共同经验,走以生物科技为主的现代农业道路是正确选择。
三、现代农业发展的机制选择
在明确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以生物科技为主导的方向后,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就在于我国科技创新、推广和应用的机制选择问题上。我国在科技创新、推广和应用的过程中,政企和农业组织是处于研发和推广的主动地位,而广大农民则处于接受的被动地位。高效的创新、推广的农业科技队伍的建立、发展和壮大,对于农业科技的创新和推广是至关重要的。从政府、企业、农民组织与农民的关系的角度来分析如何建立高效的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及应用机制。
1 政府与农民
要建立高效的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应用机制,就必须充分发挥政府政策支持、财政支持和教育支持。政策支持力度直接反映在农民的劳动积极性上,有力的政策支持可以加速现代农业的实现;政府的财政支持也直接体现在农业科技发展的各个方面,现阶段我国政府作为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科技的创新是个积累的过程,成果出现的前期就需要大量的投人,政府对教育的支持程度直接反映在一国的科研成果上,同时,也反映在农科的推广程度及农民对新科技的接受能力上。
2 企业与农民
企业可以分为农业科技的创新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作为农科的创新企业来说,通过独立自主的研发为创新提供了资金支持,通过销售新产品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作为农产品加工企业来说,通过其对农产品的要求为农民提供相应的市场信息。企业在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应用上所发挥的作用可以看作是对政府在这方面发挥作用的有效补充,可以看出农民在接受应用新科技方面有了一定的选择权,但仍然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
农业设施园艺在高科技现代化农业产业中占据主要位置,技术高度密集是其重要特性,也是现代化农业的一个主要象征。其不仅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同时也成为了我国农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方向转变的必要途径,进而推动我国的经济发展。以下就加强农业设施园艺发展的措施及其发展方向进行探讨。
1我国农业设施园艺存在的问题
1.1资源利用率低
当前农业设施园艺的生产水平已经成为了衡量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标准,尤其是农业设施园艺的综合生产效率更是代表一个国家农业生产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综合生产效率包括单产水平、产品品质、产品优质品的比率、劳动生产率、出口率等,世界上农业设施园艺发展水平最高的是荷兰,其所生产出来的产品综合生产效率非常的高,而我国农业设施园艺的发展水平仅占荷兰的60%。在进行农业设施园艺生产时,水、土地和能源都是必备的条件,而为了提高作物的产量,农户都会投入过量的资源,从而导致我国农业设施园艺单位面积的水资源利用率只有以色列的20%,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只有50%,化肥的利用率则更低。此外,种植人员在施肥时没有正确的指导技术,也没有进行定量使用,导致不仅降低了化肥的利用率,还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而且,近年来我国的农业设施园艺的种植面积与作物质量严重不协调,环境调控能力差,直接影响了我国农业设施园艺的整体效益,降低了其竞争力。
1.2科技含量低
设施产业规模小。我国的农业设施园艺大多数都是个体农户独立经营的,农户的管理意识和管理水平都比较低下,属于粗放型生产模式。在进行种植时,农户也没有对相关的信息进行调查,没有专业的技术指导,导致农业设施园艺的规模化和产业化水平低。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这样的小农经济生产模式逐渐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也无法与国际市场接轨。不仅如此,农业设施园艺的发展离不开高科技,但是我国农业设施园艺的资金、技术、信息和市场的资源配置不合理,且大部分资源出现严重匮乏,使得农业设施园艺的整体科技水平的含量都非常的低,而农户又没有足够的资金去引进最新的生产技术和设备,从而导致我国农业设施园艺对于自然灾害的防御能力低,园艺的优势完全得不到发挥,发展极不协调。
1.3种植人员素质不高
技术人员缺乏。当前我国农业技术人员和专业种植人员均出现匮乏局面,素质也呈现高低不均的情况。农业设施园艺在生产过程中对于技术要求非常的高,且发展较快的园艺产业也会用引进新型的品种,因此,其所种植的品种种类会非常的多,这就需要众多的高水平技术人员和专业种植人员。但是实际情况下,大部分的农学专业学生在毕业后因为发展机遇或者是待遇过低的原因,都不选择投身于农业生产行业,由此也导致我国农业设施园艺的技术人员和种植人员严重匮乏。
2加强农业设施园艺发展的措施
2.1建立合理有效的宏观管理体系
我国在借鉴国外成功的农业设施园艺发展经验基础上建立了合理有效的宏观管理体系,以做到从全局出发、立足长远,依据最新的技术来对农业设施园艺发展进行指导,以促进其持续发展。此外,政府还要明确相关管理部门的职责,提供条件让其得到充分的发挥,地方政府要完善相关的体系,并建立管理协调机制,制定相关的政策制度,加强相关部门之间的协调,使其进行技术交流,对农业设施园艺产品实施严格的质量监管,并加强构建产业环境,以促进我国农业设施园艺的健康发展。
2.2做好科技规划,引导产业健康发展
当地政府要根据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对农业设施园艺市场进行分析,及时采集相关的信息,并对个体农户进行技术指导和经济支持,以此来提高农业设施园艺的竞争力,同时进行产业定位,进行科学规划布局。政府还可以制定有利于农业设施园艺发展的相关政策和措施,让农户走 “专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一体化现展道路,以此来提高农业设施园艺的市场化、组织化;农户也可以在政府的支持下,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进行集约化发展,还可以依靠政府提供的加工、包装、分级和运销等服务来促进自身园艺事业的发展;农户也可以在政府的指导下,推进农业标准化、品牌化、机械化、产业化生产,生产出高质量、高产、稳产的优质产品;农户还可以在政府的指导下制定正确的种植方案,并随着市场的变化而进行更改,避免出现盲目种植的情况。
2.3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我国要加强对农业专业人员的培养,提高农业专业人员的待遇,让技术骨干发挥带头作用,以此来提高基层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并给予他们更多的发展空间,让每个农业专业人员都可以在这个岗位上实现自己的价值。
3现代农业设施园艺的发展方向
3.1农业设施园艺向着专业、区域、规模化方向发展
世界农业设施园艺产业近年来发展迅猛,我国农业设施园艺产业今后的发展也将紧跟世界的步伐,近年来,我国辽宁、河北、山东等地的农业设施园艺事业发展尤为迅猛,都已初具规模,在各个方面对我国的经济带动都较为突出,农业设施园艺在北方主要施行高效节能日光温室为主,南方地区根据气候在冬季多施行塑料大棚多重覆盖,夏季多使用遮阳网等简易设施进行栽培。
3.2外界生态因素实现自动化控制
针对外界生态因素包括:温湿度、灌溉量、通风、施肥、水温等,要通过设备的控制来达到自动调节的目的。通过调节外界生态因素,可以有效的促使农作物达到最佳的生长空间,从而达到有效生长的目的。
3.3生产、作业过程的全自动控制
以往传统的生产过程都是劳动力占用主要地位,在育种―种植―灌溉―施肥―收获―加工―包装等生产作业过程中,实行全自动化,可以有效的节省大量劳动力。在控制外界生态因素以及生产作业过程等两方面,计算机的应用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达到自动化的控制目的。
3.4大力培育农业设施园艺高精尖技术人才以及加大培育设施专用品种
随着我国农业设施园艺的发展,本专业的技术人才较为短缺,农业设施园艺人才需要掌握多方面、多学科的专业知识,这更是本专业高精尖人才较难培养的原因之一,我国应该在此方面加大培养力度。同时,适合农业设施园艺产业栽培的优良品种的培育,也是必不可少的,这就更需要加大培育专业技术人才的力度。
结束语:
农业设施园艺因其涉及学科广、科技含量高、与人民生活关系密切而成为农业现代化的热点及重要内容,这为农业设施园艺学科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极好的机遇并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而农业设施园艺的发展与提高,也必将加速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1]宁玉生.设施园艺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4(12)
为了适应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农业经济的发展也需要适应市场的变化,不断进行调整。当然,农业经济的发展是多方面作用的结果,但是如果能够抓住关键点,那么就能够更快更好的发展。从国际的经验来看,当前我国农业技术的推广已经较为深入,进一步的调整应集中在两个方面,一个加快农业经济组织的进一步发展,二是解决现代农村金融如何有效发挥作用的议题。
首先,在农业经济组织方面,我国目前的发展现状并不理想。纵观世界农业历史,当代农业较为发达的国家,其农业经济组织在其发展过程中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我国过去的农业合作社,规模小,模式单一,并没有真正充分的发挥合作的优势。现阶段,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完善,部分农产品市场也越来越接近完全竞争市场,农民要保证自己产品的竞争力就不能再依靠过去的小农经营,只有规模化才能掌握定价权,处于竞争的有利地位。然而我国并不像美国等发达国家一样,地广人稀,农业机械化程度较高,能够以大农场的模式进行运作。我国的客观状况决定了合作社在未来农业发展中的重要性。与我国情况类似的发达国家和地区,如日本和我国台湾等的经验应该更值得借鉴,但又不能完全照搬,必须探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新型合作社发展之路。
长期看来,公司赞助型合作社应该是最符合市场要求和我国实际情况的合作社形式。合作社中既有公司出资,又有农民入股,以公司的模式进行市场营销,以合作社的形式运作生产环节,既可以发挥公司的资金、人才和技术优势,又可以提高农民的收入,形成双赢。首先,在生产前由公司的专业人才进行市场调研,以销定产,给农民提供相关信息。同时公司可以和农民签订订单,对农产品的规格进行标准化,既保证了自己的货源和品质,又保障了农民的收益。再有,公司可以利用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提前锁定风险和收益。在生产过程中,合作社可以为农民提供免费的技术指导,集体购买优质农资,对经济暂时困难的农民提供无息或低息贷款等,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降低他们的生产成本,使其能够获得更大的收益。另外,通过合作社相关规则的制定对产品的质量予以保证。在销售的环节,合作社的优势就更为明显。首先,集体销售规模效益明显,有利于价格谈判。其次,公司的高素质人才在市场营销方面能够极大的发挥优势。在销售后,再按入股情况对销售利润进行返还。如此一来,农民不仅可以获得其生产产品的高价格,还能够享受额外的股利,能够大幅促进其收入的增加。这种 “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是非常有特色的,既有效地降低了农民生产的风险,保证其收入,又打响了公司的品牌,提高了市场竞争力。以上这种合作社的模式,只是一个范式而已,并非我国合作社发展的统一标准。对于不同地区来说,其大致发展方向是一致的,但同时要结合当地情况,必须符合大多数村民的利益,才能得到农民的支持和积极响应,实现规模经济。
除了加大力度发展合作社外,农村金融的改革和现代化也至关重要。伴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法律法规制度的不断健全,农村金融也应该进一步深化。过去,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不够繁荣,金融产品单一,交易也不够活跃。而当今时代,金融与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自然农业也不例外,如何利用农村金融的创新来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是十分值得探讨的课题之一。传统的农村金融产品局限于小额信贷等传统形式,伴随着金融衍生品的逐步发展,将农业纳入新兴金融市场,发展和完善农产品期货市场是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农产品期货市场的作用不仅仅是金融资本的投资运作,更是对农民收益的一种切实保障。通过农产品期货市场的价格信息,能够有效的引导农民对农产品的种植结构进行调整,使其产销能够同步,保障最基本的收益。同时,由于农场品期货市场对于产品的等级有着一定的要求和限制,农民会更加注重提高自己产品的品质,也就更加有利于产品的批发和销售。当然,由于我国大多数是小农经营,单独参加期货市场存在一定的困难,所以“公司+农户”的模式在此时更可以发挥作用。用公司的大资本在期货市场上进行运作,既保障了农民的基本收益,又替公司提前锁定了风险。另外,如果操作得当,农民还可以取得额外的收益,对于农民增收来说是一个切实可行的方式。现代金融产品的引入,是我国农业经济所面临的新的发展机遇。但是,机遇同时也伴随着巨大的挑战。能否把握并且正确的加以利用是至关重要的问题。倘若发展不当,不但无法发挥金融市场分散风险、发现价格的优势,反而会造成农产品价格的大幅波动,导致农民的利益受损。因此,要保持谨慎的态度面对农村金融的创新和发展,用制度规范市场,保证市场的公平、公开、公正,达到资源的最佳配置。
无论是组织制度的创新,还是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其最终目的都是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在这一过程中,需不断根据农村和农民的变化对发展方向进行调整,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振兴之路。
从山东省潍坊市及其他经济比较发达的省份出现农业产业化经营到现在已有十余年。农业产业化经营凭借产加销一体化协同作用以及现代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管理制度提高经营效率,节省交易费用,创造出高于非产业化经营的效益增量即比较效益。企业和农户都是为了获得比较效益而加盟产业化经营的,也就是说共同的利益关系是产业化经营的基础。市场上一般的买断、卖断,并无共同利益联结机制,算不上产业化经营。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一个长期的演进过程,是市场行为。政府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责任是运用政策和法律等手段给予支持、引导、服务以及调控和规范。
二、十年来农业产业化经营健康发展
十年发展的实践证明,我们当初关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认识和判断是正确的;农业部产业化办公室三次调查也表明,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是健康的。
1.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数量不断增加,带动作用增强。据调查,在20世纪90年代后五年,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不断发展状大,带动作用逐渐增强。据1998年统计,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新增就业人数为571.5万人,平均每个组织新增就业者188人,农户新增收入总额为551.55亿元。2000年末农业产业化组织总数比1996年增加4.6倍,加盟农户增加近2倍,加盟农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份额相应地从1/10增加到1/4,平均每户从产业化经营中增收900元,比1998年增加100元。全国1/4的农牧户加盟产业化经营,应当说是可观的发展数目,而且加盟农户确实增加了收入,初步显现出加盟效应。应当指出,近年来由于小型产业化组织增加较多,五年来每个产业化经营组织带动农户的平均规模在缩小:1996年为1687.25户,1998年为1622.5户,2000年则下降为899户。
2.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多种多样,出现了新的带动形式。三次调查表明,中国农业产业化经营采取了多种组织模式,各种形式竞相发展。其中,居于首位的是龙头企业带动型。不论从经济实力、经营规模、技术和管理水平还是从组织带动作用方面看,龙头企业带动型都是最强的,所占比例也最大,五年间其组织个数增加4倍。居第二位的是合作经济等中介组织带动型,在多种组织形式中占到1/3,而且所占比例逐年增加,五年间其组织个数增加5.5倍。居第三位的是专业市场带动型,五年间其所占比例先增后减,比重变化不大,但其组织个数却增加4倍多。从我国产生农业产业化经营方式起,龙头企业带动型(“公司+农户”、“龙头带基地”)就一直是最主要的组织形式。2000年,全国各类龙头企业固定资产达3072亿元,销售收入达5900亿元,利税总额达709亿元。目前,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达到1186个,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已达1043家。例如,山东省诸城市以加工外贸企业为代表,现有大中型龙头企业58家,年经营额73亿元,带动全市95%以上的农户加盟农业产业化经营。其中,一直稳居鳌头的是诸城外贸集团,1999年销售收入就达33.3亿元,利税1.5亿元。又如,吉林省德大集团2000年销售收入达26.4亿元,石家庄三鹿乳业集团同年销售收入达16.3亿元。我国粮棉主产区湖北省荆州市,近年来实行“公司+农户”、“龙头带基地”方式,推动了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其中“龙头带基地”生产的农产品产值已经占到全市农业总产值的30%以上。近五年来,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代表的中介组织带动型有了较快发展。例如,山东省莱阳市已经注册各类合作社218个,入社农户达9万多户,占全市农户总数的40%,对于当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健康发展起了决定性作用。
近两年来北京市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700多个,入社农户达22.3万户,占全市农户总数的1/3。全市80%的上市鲜奶,50%的蔬菜,47%的果品,30%的水产品,都是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生产的。如今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已经成为推动北京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健康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众所周知,专业市场带动型当以山东省寿光产地蔬菜批发市场为代表。2000年寿光蔬菜批发市场开始实行集团化经营,蔬菜市场年交易量达15亿公斤,交易额达20亿元,带动全市蔬菜基地74万亩,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0%来自蔬菜。调查还显示,以山东省德州市为代表的专业大户带动型近年来迅速成长。该市以专业大户为基础建立民营农产品加工小区427个,从业人员达6.8万人,实现销售收入59亿元,带动种养大户21万家,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42%。山东省德州市依靠专业户联合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从而加速了农户专业分化,促进了民营企业的成长,为各地专业户展示了一个具有良好前景的发展方向。从农业部2000年对全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调查中还可以看出,从专业户和经纪人中分化出一批农产品运销商(中间商),他们作为联结产区和销区的一种中介或桥梁,在组织农产品运销、解决农产品“卖难”方面起着积极作用。这些运销商还将进一步发展,从中成长出一批民营中间商;各运销商之间也可能实行联合,从而发展成为运销合作社。这需要必要的政策引导和专业指导。
3.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采取多种方式与加盟农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且利益关系日趋紧密。加盟农业产业化经营是相关参与主体的共同需要。实行系统内“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原则,尤其使加盟农户能够分享到合理的经营利润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健康发展的基础。农业部农业产业化办公室的调查表明,各种类型的农业产业化组织采取多种方式与加盟农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与农户关系日趋紧密。由于农业部的三次调查对利益联结方式的分类归纳不尽一致,各次之间不好比较,因此采取板块形式将数据整理。采取合同(契约、订单)关系是农业产业化组织与加盟农户利益联结的最主要方式,但其组织总数的比例相继从1996年的70.80%下降为1998年的55.68%和2000年的49%。与此同时,采取合作制关系和股份合作制关系的组织比重在增加,2000年与1998年相比,分别增加近5个百分点和近2个百分点;在2000年,合同、合作、股份合作三种较为稳定的利益联结方式所占比例达到76%。许多龙头企业对加盟农户实行保证价格和市场保护价格,或将加工、销售的利润返还农民,尤其一些地方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更加密切了与加盟农户的利益关系。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处于初发阶段,带有若干初发期特征
1.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地区分布不平衡,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相一致。农业部农业产业化办公室三次调查表明,全国不同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总的来看,从东到西呈递减趋势,这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吻合。从1996年起的五年间,各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数量都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其中东、中部增幅相同,但所占比例分别下降7.2个百分点和4.9个百分点,而西部增幅却高达近14%,所占比例上升12.3个百分点。这或许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西部大开发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较快发展带来了正面效应。
2.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和组织规模小,竞争力不够强。在现有龙头企业中,年销售收入上亿元的企业仅占龙头企业总数的4.3%,中小企业和组织居多。从事农产品初级加工者较多,从事精深加工者较少。总的来看,我国农产品加工程度只有45%,而发达国家高达80%;我国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仅为0.6:1,而发达国家高达3:1。这一方面与企业实力、技术和管理因素的制约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国内消费市场需求拉动不强有直接关系。
3.农业产业化经营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还不完善、不稳固。目前,在企业与农户的购销关系中,不少“合同”是口头约定或“君子协议”,真正签订订单的仅有43%,而且违约现象屡有发生。有的企业在农产品“卖难”时忽视农民利益,有的农户在农产品“买难”时不按合同约定把农产品卖给企业。据调查,各地违约事件中,商家约占7成,农户约占3成。企业与加盟农户主体地位不对称,农户处于弱势被动地位,也与履约率低有很大关系。
4.某些体制因素影响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进一步发展。有的地方继续沿用计划经济的行政命令的办法,追求发展速度,盲目上项目,造成结构趋同,缺乏区域特色,影响比较优势的发挥;一些地区存在部门分割、体制不顺、分散指导的现象,没有形成合力,有的甚至侵犯农民的经营自,不尊重农民的意愿;我国农业的行政管理体制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也影响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进一步发展。
5.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组织的扶持政策尚未落实。各地政府为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但落实颇难。不少地方税收优惠很难落实,财政扶持比较分散,金融服务多不到位。目前,我国仍没有出台明确支持农民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专门政策和法规。我国加盟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农户已占总户数的25%,但实际参加各种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者不过占农户总数的4%左右。这两个比例如此之大的反差,与政府的态度和政策不无关系。莱阳和北京两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快、履盖面宽、带动促进作用大,可以说是当地政府积极支持的结果。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4-0212-01
一、现代农村业余文化具有的独特性
(一)农村业余文化具有季节性。农民的主要生活来源是种地,所以农民的业余生活是随着农忙农闲的变化而变化的,随着农村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这就需要农民提高自身技术水平与之相适应。由于农忙时农民所需的文化是生产技术方面的知识,所以娱乐需求相对较少。但在农闲的时间,由于空闲时间多,文化的需求主要是娱乐需求多些。娱乐需求的高峰期是春节前后。
(二)农村的文化还处于过渡时期。由于农村经济的高速发展,农民受到外来各种观念的重大冲击,使得农民对传统娱乐失去兴趣,但受到各方面的制约,使得旧的文化解体,新的文化娱乐方式还没有形成。使得农村文化处于“尴尬”阶段。农村文化处于过渡的阶段,这时候是最薄弱的,如果不尽快形成先进的文化来化解这一情况,赌博等一些不良风气就会肆意盛行。
(三)农村文化的发展不平衡。由于城市和农村的文化差距开始拉大,如:公共设施的建设,城乡人们的消费观念,开展的活动,人员队伍的素质等等各个方面。随着农村以家庭消费观念深入人心和长足发展,这种“私性文化”的文化与城市的公共文化设施形成鲜明的对比,农村传统的公共文化如:舞狮子,扭秧歌,戏班等等都已经销声匿迹,这些草根文化主要受到农村设施落后和农民观念变化的限制。农村文化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有力保障,是农民精神生活和生活质量的重要体现。所以,迫切需要先进的文化来补充,否则不良腐败之风会滋生发展。
二、现代农村业余文化生活现状
(一)农民的文化基础设施落后。农村文化的基础设施是开展文化活动的基本保障,是提高农村文化的基本载体,是保障农民文化权益的基本条件。现阶段农村的文化基础设施相对落后,从而大大的制约了文化的向积极方面发展。
(二)文化的建农民没有积极广泛的参与。农民缺乏农村文化建设的热情。主要原因是现有的文化活动不能满足农民的本质需求,与农民的生活差距大,没有贴切生活化。例如:目前多数电视节目都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农村,农业的影视作品相对较少。
(三)文化活动与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差距较大。有于传媒信息,农村生活水平提高的影响,农民的生活方式也随之变化,他们有了多样化的文化需求。现阶段,由于政府加大对农村的文化进行建设,如:建设乡镇的综合文化站、农村图书馆、有线电视户户通等重点惠民的文化工程。但是,这些活动不能满足农民的文化需要,这些文化设施和活动离农民的文化的需求还有很大的差距。
三、丰富农民业余文化生活的对策思考
(一)立足于农村实际,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投入力度
要建立适应农村的文化设施项目。加大对农村图书馆,各种文化站等惠民的文化工程。让农民在家门口就享受到文化设施。例如:来宾市的“三求”惠农工程得到了国家,自治区等领导的高度重视,自身创新思路,超前的谋划,科学的决策,取得了很大的效果,在全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二)努力营造出现代农村文化氛围
利用各种传媒方式宣传党对农村文化方面的方针政策。让全社会关心参与建设农村文化,加强文化方面的教育工作,提高农民文化素质,鼓励创作关于农村文化方面的作品,营造文化氛围为农民更好的服务。例如:来宾市利用各种形式进行宣传造势,使“三求”惠农工程深入人心,使来宾市各个部门增强责任心,农民热情高涨,形成了你追我赶的良好氛围。
(三)因地制宜,拓展现代农村文化建设多元化渠道
要加大农村文化市场监管机制和加大整治力度,防止不良文化侵蚀农民思想。例如:来宾市在做文化建设方面都是结合本村庄的新农村规划相结合,根据来宾市各个民族文化,设计不同民族,不同层次的多种建设方案,共各地选择。
(四)政府加强引导,呼唤起农村群众的文化自觉性
加强引导鼓励农村民间艺人组织文化活动,积极探索和发展为农民服务的特色文化,努力引导农民形成良好互动,把农民吸引到文化建设的项目上来,让农民成为文化的真正受益者和建设者。
四、结语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10-0002-1
1 九台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
近几年来,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迅猛。目前,全市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302家,其中规模以上加工企业56家。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10家,长春市级龙头企业15家。天景公司、金锣公司、朱老六食品等3家企业获得中国驰名商标,天景公司1家获得中国名牌,英俊食品、吉林亚泰等8家获得吉林省著名商标,田野泉酱菜、德莱羽绒等6家获得吉林省名牌。上市公司1家,准备上市公司3家。逐步形成了以天景公司为代表的特色玉米加工系列、以金锣公司为代表的肉制品加工系列、以雨田米业为代表的优质大米系列、以朱老六食品为代表的大豆加工系列、以亚泰医药为代表的中医药系列、以向宇果仁为代表的特色类加工系列的六大系列产业。
2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产生问题的原因
一是加工企业数量还不够多,不能够满足农产品加工需求;二是各加工企业综合生产能力参差不齐,整体水平不高;三是科技含量不高,精深加工企业数量不多。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一是近几年,九台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速度不够快,没有新建大的新加工企业;二是缺乏精准的市场定位,企业开拓新市场能力不强;三是政府扶持力度不够,企业发展动力不足。
3 九台市农产品加工业特点
2012年,农产品加工销售收入预测实现189亿元,占地区总值的40%,比2011年的118亿元增长60%。
3.1 企业数量不断增加
规上企业由2011年的42家增加到2012年的56家,新增投资26亿元。农产品加工企业布局趋于完善,逐步形成具有地域特色与发展优势的经济支柱产业化格局。
3.2 企业加工量不断扩大
金锣公司2012年屠宰生猪85万头,比上年55万头增54.5%;天景公司2012年仅玉米饮料就生产2.1万吨,比上年1万吨增110%;朱老六食品经过增产扩能,2012年生产6.8万吨腐卤副食品,与上年相比,产量翻了一翻,由全国第四位越居为仅次王致和的第二位。
3.3 科技含量不断提高
天景公司、田野泉酱菜、吉科生物等多家企业,拥有自己的科研团队,企业自有发明专利4项,天景公司已研发3大系列100多个品种,目前投产30多个品种。
3.4 带动能力不断增强
以天景公司为例,“天景”系列产品原料种植从1996年开始实施订单农业,实行“市场+公司+经纪人+农户”的运作方式,种植基地辐射九台6个乡镇70多个村屯,至2012年基地面积达12万亩,带动农户1万户。
4 九台市农产品发展方向
2013年,争取大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落户、投产。其中投资3亿元的雍达大豆酱菜已经进行土地平整;投资40亿元的欧洲食品工业园、投资5亿元的金针蘑项目、30万吨稻米加工项目等大型农产品加工项目,正在洽谈中。计划农产品加工规上企业数量达到80家,新增投资80亿元,产值实现260亿元。
2013年到2017年五年,每年争取连续新增投资30亿元以上,年增产值50亿元以上,到2017年,农产品规上企业发展到160家,加工产值达到400亿元以上。
5 农业产业化发展采取的措施
九台市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化建设工作,把农产品加工产业作为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来抓,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突出做好粮食产销加工、畜牧产品加工、蔬菜生产加工及都市农业发展四大优势产业,制定政策、鼓励融资、建设园区、扩大规模。
5.1 制定奖励政策
市委、市政府出台支持镇域经济发展和支持少数民族乡发展政策,财政列预算5000万元,其中农产品加工基金2000万元。同时安排稻米加工企业整合、企业争创名牌、商标奖励资金。
5.2 加大信贷扶持力度
九台市农村商业银行,三年为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贷款22亿元,多的如田野酱菜1.2亿元,少的如雨田米业也达1500万元。向宇果仁在贷款的扶持下,不断扩大产量,在国际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2011年创汇800万美元,比上年430亿美元增86%。九台市政府还组织了两家担保公司,一家是九实公司,一家是农业担保公司。
改革开放以来,以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标志,中国农业经历了一系列比较成功的发展时期。然而,由于理论的局限性和实践经验的缺乏,中国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农业的特征。农业脆弱的基础地位在中国新一轮的通货膨胀中暴露无遗。据国家统计局的信息,2007年,中国居民CPI上涨4.8%,涨幅比2006年提高3.3个百分点,而食品价格上涨成为拉动价格总水平上涨的最主要原因。2008年,中国物价上涨的势头有增无减,仅2月份的CPI就达到8.4%,创下十二年来的新高。可以说,中国“低通胀、高增长”的黄金发展时期已经过去了。农业是食品加工工业的基础,深刻反思中国农业发展的不足,不仅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目前的通货膨胀问题,更有利于中国农业抓住契机,迅速向现代农业转变。
一、传统农业发展理论的局限性
传统农业发展理论以阿瑟·刘易斯的《二元经济论》和舒尔茨的《改造传统农业》为代表。应该说,这两大理论都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提供了崭新的思路,对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农业的发展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然而,理论本身的缺陷,非常苛刻的理论应用前提,加上缺乏实践经验的必要总结和提炼,很容易导致发展中国家农业在经历一段短时期的繁荣之后再次陷入停滞,回到那种投入产出的低水平均衡。以《二元经济论》为例,刘易斯最重要的假设就是农村存在隐性失业,农业劳动的边际生产率为零或者为负数。在对农业生产没有任何不利影响的前提下,农村劳动力可以源源不断地流向城市,加人工业化进程。当农村劳动力流出到一定程度时,农产品产量下降,价格上升,追求利润的动力将促使农民把现代农业的生产要素引进来,从而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然而,从发展中国家的实践来看,不仅是刘易斯的假设站不住脚,刘易斯所描述的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转变的过程也过于简单。首先,正如美国西奥多·W·舒尔茨所指出的,农村劳动的边际生产力为正,不是零,更不是负数,因此农村劳动力流出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农产品产量和质量的下降。其次,农产品价格的上升几乎伴随着劳动力流出的开始而开始,并不是有相当长一段时间的滞后期。因为相对于较低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工业的劳动生产率较高,即使在农产品产量和质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农产品的相对价格也会上升。再次,农产品价格上升所带来的利润,并不能肯定把现代农业生产要素引进来。因为现代农业生产要素是多种要素的集合体,其中许多关键性的生产要素具有很长的生产周期。农产品市场的价格波动足以扼杀现代农业生产要素的整体引进,取而代之的是增加传统农业生产要素的投入,从而使得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功败垂成。最后,考虑到经济开放的因素,农产品的进口足以阻止任何农产品的价格上涨和农业生产利润的获得。因此,无论是二元经济理论还是改造传统农业理论,它们都存在先天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在中国过去三十年的农业发展中充分暴露了出来。
二、中国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978年以来,中国农业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1985年,在中国具有深远影响的不仅全面铺开,其效应也已开始充分发挥,中国农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大丰收。现在,中国农业的发展基本满足了国民经济迅猛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农产品的进口在全部进口总额中只占很小比重,这对于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而言,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然而,我们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问题和不足。总体上说,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着两大问题:一是中国农业仍是一个低收入行业,二是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受到工业化能力的限制。这两大问题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维持着中国农业投入产出的低水平均衡。需要指出的是,农业的低收入使农村劳动力流出,极大降低了农业劳动力的整体素质,这对主要依赖人力资本的中国农业现代化造成了致命打击。巨大的城乡收入差距,不仅意味着农村较低的消费和生活水平,也意味着农村的低储蓄和低投资,意味着改造传统农业所需要的货币资本和实物资本投入都面临不可克服的现实困难。然而资金的缺乏还不是最主要的,因为在发达的金融市场中,只要有丰富的人力资本,信用仍然能够弥补货币和实物资本的不足,但务农的低收入恰恰又让农村本已稀缺的人力资本进一步流失。现代农业需要的不是廉价的低素质劳动力,而是具有较高教育水平和相当技术含量的高技术劳动者,这种劳动力在农村很奇缺。然而在农业劳动低收入的刺激之下,不仅有一定技术水准的劳动力走向了城市,甚至具有强壮体力的简单劳动力也离开农村,这意味着滞留在农村的劳动力主体是老、弱、病、残,他们无论在劳动力数量还是质量上都不可能胜任中国农业发展的需要。农产品价格偶然性上涨所带来的经济刺激,其结果不可能是现代农业生产要素的投入,而只能是传统农业生产要素的简单追加。农产品销售的高价格最终对应着农产品生产的高成本,而不是通过引进现代农业生产要素降低生产成本,获取更多的农业利润,从而使农业生产进入良性循环。
如果说,务农的低收入为传统农业的现代化制造了巨大障碍,城市工业化接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力有限,则使传统农业维持的低水平均衡获得了必要的外部条件。受工业化产品市场容量的限制,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中国城市的发展遇到瓶颈,城市产业结构的升级进一步表明依靠城市工业化来完全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是不现实的。在这种情况下,民以食为天,廉价的劳动力大军盘踞在农村,也就为传统农业的延续提供了最好的土壤。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年里,尽管中国的农业机械总动力有所增加,但中国农业的规模经济效应并没有显示出来,更没有显示出中国农业机械化的强大竞争力。
三、规模化与精细化是中国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
一方面,中国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受到工业化市场容量的限制;另一方面,中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又必须以大批农业劳动力的退出为前提,只有这样才可能产生资本对劳动的有效替代。这意味着中国必须开辟一个新的就业领域作为农村过剩劳动力的吸收器。新的就业领域只能来自农业内部,但它绝不是我们日常所理解的现代农业,在严格的意义上,按照刘易斯模式实现的现代农业应称为大田农业。新的就业领域是特种农业,也称精细农业、都市农业,它在日本、东亚四小龙甚至东南亚一些国家已取得一定的成功经验。特种农业生产满足人们特殊需要的农产品,大田农业生产满足人们日常需要的农产品。两者之间最主要的区别,就产品而言,特种农产品异质性高、产品差别化程度大,大田农产品同质性高、几乎完全可替代;就要素投入而言,特种农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而大田农业是典型的资本密集型行业,尽管二者所需要的技术含量都很高。特种农业和大田农业是现代农业的两个组成部分,它们代表着农业现代化的两个方向,每个发展中国家在实现农业现代化时,都应根据自己的国情,选择适合自己的农业现代化道路,自主决定特种农业和大田农业在本国农业部门中的比重。
农业生产具有固有的风险性,农业生产者需要面对诸如气象、病虫害、地质以及与市场相关的一系列风险,这些风险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严重影响农民收入的稳定性,导致农户支付能力不足,生计无保障;其次,影响农业金融发展,农业生产的固有风险使得农民还贷能力具有不确定性,呆账坏账率较高,导致金融机构不愿意发放对农贷款,或通过抬高利息率来补偿贷款风险。
二、当前农作物保险模式和问题分析
(一)“联办共保”保险模式
当前农作物保险主要采取的是单体产量综合责任险,所谓单体产量综合责任险是指保险合同的标的物是农作物的产量,保险责任包括造成损失率达30%以上的暴雨、洪水、内涝、风灾、雹灾、冰灾和造成损失率达70%以上的旱灾、病虫害,保险合同实行一户一保单,标的损失的鉴定和赔付以每户保单为单元的保险方式。保险品种主要有小麦、水稻、玉米、棉花和油菜等,每亩最高保额为500元,保费费率为5%,保费由中央、省、区县三级财政和农户共同分摊,其中三级财政共承担75%,农户仅需承担25%。农作物保险的经营模式为“联办共保”,政府和保险公司按5:5比例分享保费并分担赔付责任。
(二)“联办共保”保险的存在问题
1.农户参保积极性不高
影响农户参保积极性的因素主要有:一是农户风险意识淡薄,对农业保险政策的理解和认识不足,参保意识不强;二是最高赔付额较低,仅能涵盖农作物的基本种植成本。三是保险方案单一,不能满足不同种类农户的需求。四是超小规模的土地经营客观上弱化了农业保险的经济保障功能,窄小的经营规模使农民产生较低的预期收益,因而不愿意付出保险成本。五是缺乏完整的农业风险管理链,农户单靠农业保险并不能实现旱涝保收。农业风险不仅有生产风险,而且还有市场风险,这两种风险共同形成了农业保险的短板效应,只要有其中一种风险发生,即便另外一种风险得到了很好的管理,农户同样会招受巨大的损失。当前农作物保险只是对农作物的生产风险进行管理,而农作物的市场风险则缺乏相应的管理措施。
2.保险公司承保积极性不高
目前农作物保险主要以政策性为主,保险公司很难从商业的角度产生很高的积极性,这主要与农作物保险的低保额、低收费、低保障和高风险、高成本、高赔付的特性有关。首先,可保风险是有条件的,其中之一是风险不能使大多数的保险标的同时遭受损失,即要求损失的发生具有分散性,而农业风险,如大的洪涝灾害,往往导致大片区域的农作物遭受损失。而且,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旱涝等自然灾害频繁,农作物保险赔付率高。其次,当前农作物保险采取的是低保障运作的模式,亩均农作物保险保额、保费低。再次,农业保险管理成本高。一方面,超小规模的土地经营模式加大了农作物保险的营销成本;另一方面,由于标的损失的鉴定和赔付以每户保单为单元,并且农村地区幅员辽阔,加大了勘损、理赔成本。
3.存在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
逆向选择是指由于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产生的劣质品驱逐优质品,进而出现市场交易产品平均质量下降的现象。逆向选择是保险面临的一大难题,农作物保险尤其如此。由于农业保险采取自愿参与的原则,使得农业保险风险不是被分散而是被集中,导致保险公司的保费不能弥补所赔付的损失,以至于费率提高,进而导致更严重的逆向选择。
道德风险是指当签约一方不完全承担风险后果时所采取的自身效用最大化的自私行为。农作物保险同样面临着严重的道德风险。一方面,农户在购买了农作物保险以后,当发生的被保风险造成的损失超出了免赔额时,农户的损失可以得到赔偿,这会导致农户在风险发生时不作为,甚至在风险发生导致的损失较小的情况下人为扩大损失,以获取保险赔偿。另一方面,由于当前农作物保险是产量险,保险的赔付依据的是被保风险造成的最终损失,农户在被保风险发生时,若采取有效措施减少灾害损失,其所能获得的赔付也将相应的减少,而采取措施的成本却得不到补偿。
4.政府补贴大,财政负担重
当前农作物保险采取的是政府与保险公司“联办共保”的经营模式。首先,财政对农户购买农作物保险的保费进行补贴,中央、省、区县三级财政共同补贴农户保费的75%。其次,对于由于被保风险发生的损失,政府和保险公司按5:5的比例承担赔付责任。再次,市、县财政按每年总保费的5%-10%配套巨灾风险准备金。
三、农作物保险发展方向
1.气象指数保险模式
气象指数保险是基于气象状况是影响农作物生产的重要因素的理念,以气象指数为保险内容的一种保险模式。这里的气象指数是指气象变动情况的一种量化指标,如降雨量、气温等。与传统的农作物保险产品不同,气象指数保险并不对因气象原因造成的农作物品质下降或减产向投保农户支付赔偿,而是对气象指标本身变动情况超出了事先确定值域进行赔偿。
同传统农作物保险产品相比,气象指数保险具有以下几个优点:第一,气象指数保险以客观的气象指数变动数据作为赔付预计,与农作物的实际产量无关,可以有效克服信息不对的问题,减少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第二,气象指数保险不需要对单个农户进行监督,在发生灾害时,也不需要对损失进行勘查、评估,只需从气象监测站获取气象数据,对着事先确定的保险方案,即可确定赔偿,管理成本低;第三,天气指数保险合同的标准化高,适合在二级市场流通,而且根据国外的经验,政府很少对天气指数保险合同进行补贴,而是为保险公司提供再保险,财政负担相应也减轻了。
气象指数保险业也存在着一些不足。首先,存在着“基差风险”。 “基差风险”是指由于气象指数保险并以实际损失作为赔偿的依据所造成了接受赔偿的对象与遭受损失的对象不一致、赔偿的金额与损失的程度不匹配的现象,这种风险可以通过改善气象指数的设计和气象监测站点的布局予以减小。其次,由于气象条件具有区域同质性,造成局部风险不易分散。这个可以通过扩大气象指数保险统筹区域、国家对保险公司提供再担保以及融入国家保险市场予以解决。
2.“政府-保险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
农作物经营规模小、产值低、效益差是制约农户投保积极性和保险公司承保积极性的重要因素。事实上,当前我国农村已经出现了一批以高效设施农业为代表的专业合作社,这些专业合作社由众多农户组合而成,在经营上形成一定的规模,经营投入大,产值高,遭受灾害时的损失也大,农业保险的经济保障功能也就得到了凸显。另一方面,合作社组织者的知识水平相对普通农户要高,风险管理意识更强,对农作物保险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从保险公司方面来看,合作社的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可以增加保险公司的保费收入,以合作社作为保险公司沟通农户的桥梁,方便了保险公司收取保费,营销成本和管理成本也相应减少了。
3.“保险-信贷”模式
将农作物保险同农业信贷结合起来是国外农业保险的一种普遍做法,比如在印度,农作物保险产品推广之初往往以因种植农作物而向金融机构贷款的农户为对象,保险的最高可保额以贷款额或者低于贷款额的150%,保费则通过事先从贷款额中扣留的方式收取,当农户因投保风险受灾损失时,保险公司的赔偿优先付给发放贷款的银行,用于偿还贷款,多余部分才支付给农户。
“保险-信贷”相结合的模式,一方面,通过将是否购买保险作为信贷审核的重要指标,或者对已购买保险的农户贷款实现优惠利率,可以有效地提高农作物保险的参保率,方便保费的收取,降低管理成本。另一方面,将“保险-信贷”相结合,可以有效地解决当前我国普遍存在的农业贷款难问题。农业贷款难的一大主要原因就是农户缺乏足够的信用抵押物,而农户所拥有的在产农作物因为属于未来收益,具有不确定性,不足以作为抵押物,导致金融机构信贷风险及信贷成本过高,呆账坏账率高,金融机构不愿向农户发放贷款。但是,当农作物参加保险后,其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大大降低,从而可以有效地减小金融机构信贷风险。
4.农作物风险链综合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P45 文献标识码:A
我国地处亚洲中部,大面积属于典型的季风气候,一年四季的天气变化有很大的反差,与此同时,对于幅员辽阔的我国来说,气象灾害的发生也是不可避免的。我国作为农业大国,由于历史和社会发展的客观原因,与世界领先水平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基础生产设施还比较薄弱,所以其对于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还很差,因此,对于农业生产有着重要影响的农业气象预报,对于农业发展的意义不言而喻。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及时和准确的预测和预报出气象灾害,使农业生产者在灾前做好一定准备,从很大程度上减少气象灾害对农业造成的损失。同时,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农业气象预报的科学方法也在不断发展和提高,可谓日新月异,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我国农业的稳定和持续性的发展。
1 农业气象预报的依据和种类
1.1 农业气象预报的依据
农业气象预报需要地理生物等多种学科的支持为基础进行,其不但要时刻注意近些年来的天气变化规律,还要通过生物的生长规律来做出研究。有两个比较重要的依据。农业气象的相关因素对农业的生产过程具有可持续性的作用。这种持续性表现在农业气象要素可以储存起来,然后就会对农业的生产发生作用,当它的作用产生后,效果还可以持续到下一个时段。农作物的发育状况相关的气象条件具有较强的联系性,利用这种联系性,来通过作物的前期气象条件来预测作物后期的生长状况。
1.2 农业气象预报的种类简述
由于作物和天气都具有相对性,并且高科技层出不穷,这就产生了各种各样的预报方法。一般来说,按预报的时效可以把农业气象的预报分为3个种类:
1.2.1 适合田间工作时间的预报
这方面主要包括农作物的播种和收获的适宜时期的预报,这也是针对农作物整体的预报,因为播种和收获时机把握的准不准确,对作物产量有着重要的影响。还有有关土地的水分和土壤的预报,可以对农作物的灌溉时间以及灌溉程度做到一个很好的把握。对于畜牧业而言,农业气象也会预报有关的放牧条件和适宜的放牧时间。这对畜牧业有着重要的意义,在一定时候能够避免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并且对畜生动物的饲养以及动物疫疾的防治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1.2.2 气象自然灾害的预报和作物产量形成条件的预报
农业气象预报中的气象灾害预报是其中的重点内容,因为往往气象灾害对作物的打击是致命的,这也就决定了对气象自然灾害预报的准确性和复杂要求。农业气象灾害预报包括:作物霜冻期、越冬作物的冻害、旱涝、病虫以及火险等方面的预报。农作物的产量形成条件主要包括有关农作物的物候期、产量质量和年景趋势等方面的预报。
2 农业气象预报方法的发展
2.1 机制建设不断完善,质量不断提高
自20世纪50年代我国建立相关农业气象的研究机构到后来的开会研究以来,我国农业气象预报的方法也在不断更新和发展,其不仅在人员及机构组成方面逐步建设完整,并且研究效率也在不断提高,不再仅仅局限于以前各项资源的不足的困难局面。在国家的大力支持和农业发展的需要下,我国不论是在理论还是实践技术及方法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2.2 服务技术的不断更新
我国的气象灾害预报方法总体来说是经历了一个由简到繁,由片面到全面的过程。在早期,我国的农业气象预报只是通过电视、广播和报纸等传媒技术来进行预报,这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技术又有欠缺,只是简单的天气预报加上简单的经验措施提醒,并且这些措施经验,很大一部分都是在以往的民众经验中提取或者是历史资料分析的,缺乏客观科学依据。而如今,在科技的高速发展背景下,气象卫星的利用,我国的农业气象预报已经进入了以科学和统计分析学为基础的预测阶段,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预报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2.3 预报方法的多样化
在以前,社会和信息通讯不够发达,最为普遍的也就是广播而已,但是如今随着科学和新媒体的发展,电视、网络、移动通讯等早已成为当前气象预报的主要载体,其广泛性和人性化特征,早已被大众所喜闻乐见。如今各种通讯手段层出不穷,例如如今的QQ、微信和微博等,其使用方便快捷,生动形象和具体。这些多样化的预报渠道,也为种类繁多的预报项目提供了合适的载体,针对不同种类和群体,实施不同的手段。气象预报部门充分利用这些渠道后,效率大大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以前充满局限性的预报方法。
3 结语
科学在进步,社会在发展,自古以来都受到极大重视的农业,更是有着历史突破性的阶段发展。随着农业科技的提高,其气象预报方法也在随之发生变化。我国区域辽阔,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作物和特点,所以不管再高端的预报技术,都要因地制宜,符合实际。这就要求相关单位要统筹兼顾、划区预报和因地制宜的来进行,同时也需要千千万万的农业气象预报从业人员和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和共同参与。只有这样,我国的农业气象预报事业这才会不断的完善和提高,从而为广大农民朋友提供一个可靠的保障,进而为我国的农业及畜牧业的发展做出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本研究数据均来源于《中国农业年鉴2011》和《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11》。本文根据以上建立的农业经济效益指标体系,从静态方面对重庆市农业效益现状进行全面的分析与评价。考虑到不同地区的环境差异对农业生产和发展的影响较大,故本文以农业自然环境相似的西南四省(重庆、四川、云南、贵州)平均水平和全国平均水平为比较对象。采用综合比较法,对重庆农业经济效益的现状进行评价和分析。综合比较法,即以全国平均水平(或四省平均水平)为标准,把四省的农业效益评价的各项指标分别与全国平均水平(或四省平均水平)相比较,比全国平均比率每高出1%,记正一分;反之,若低出1%,则记负一分,由此计算出得分1(或得分2)进行比较。
1.1农业经济效益总体情况比较重庆的得分最高,得分1为27分,比第二高分省四川省高出了8分,比得分最低省云南省高出74分;得分2为33分,比第二高分省四川省高出了7分,比得分最低省云南省高出82分。说明重庆的农业经济效益综合评价结果较好,居于西南四省首位。但是仅仅以综合得分来评价重庆的农业经济效益显然是不够全面客观的,下面本文将以选取的评价指标体系从全国平均和四省平均水平两方面来评价重庆的农业经—43—济效益。
1.2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较重庆农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劳动者就业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重庆的农业劳动生产率为62.0%,比全国平均水平40%高出了22%;重庆的农业劳动者就业率为96.2%,比全国的平均水平63.1%高出33.1%。而重庆土地生产率、单位产品资金占用额和旱涝灾害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重庆的土地生产率为45.7%,比全国平均水平57.0%低了11.3%;单位农产品资金占用率为83.6%,比全国平均的单位农产品资金占用率94.5%低了10.9%;旱涝灾害率为25.7%,比全国平均水平30.7%低了5%。从图3可以看出重庆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277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919元。
1.3与西南四省平均水平比较与西南四省相比,重庆土地生产率、单位农产品资金占用额和农业劳动者就业率略高于四省平均水平。重庆的土地生产率为45.7%,比四省平均水平41.6%高出4.1%;单位产品资金占用率为83.6%,比四省平均水平81.1%高出2.5%;农业劳动就业率为96.2%,比四省平均水平87.0%高出14.0%。然而农业劳动生产率和旱涝灾害率低于四省平均水平。重庆农业劳动生产率为62%,比四省平均水平81.6%低了19.6%;旱涝灾害率为25.7%,比四省平均水平38.8%低了13.1%。从图3可以看出重庆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277元,比西南四省平均水平4447元还要高出830元。
2重庆农业经济效益现状分析
近年来,荆州市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着力转变发展方式,加快体制创新和科技发展步伐,农业经济发展显现成效。一是农业产值快速增长。2014年末,荆州市农业总产值616.16亿元,比2008年增长83.54%(以下口径相同);农业增加值347亿元,增长84.66%。二是主要农产品稳步增产。2014年末,荆州市粮食产量400.02万吨,增长16.1%;油料产量62.33万吨,增长28.7%;水产品产量129.58万吨,增长53.5%。三是农产品加工业产值逐年攀升。2014年末,荆州市农产品加工业产值1296亿元,全市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占整个工业总产值的50.8%。四是农业发展方式逐步转变。主要表现为:规模化经营和产业化发展步伐加快、农业品牌创建力度加大、机械化水平不断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量涌现。农业机械总动力590.76千瓦时,比2008年增长65.4%;新型农业经营主体3.5万个,居湖北省各地市州第一。一直以来,荆州市金融机构不断加大农业信贷投放力度,涉农贷款总量稳步增长。截至2014年末涉农贷款余额497.52亿元。从信贷投向看:农林牧渔业、农用物资和农副产品流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产品加工、农业生产资料制造贷款余额分别为71.52亿元、126.19亿元、12.27亿元、55.87亿元、23.25亿元,增幅分别为79.33%、56.08%、117.55%、3370.19%和17784.62%。从承贷主体看:农户贷款和农村企业贷款大幅增长,2014年末农户贷款余额136.67亿元,增长429%;农村企业贷款余额329.54亿元,增长424%。各类农村非企业组织贷款余额31.32亿元,下降25.43%。
二、单位信贷投放对农业经济的影响度实证分析
(一)指标选取与数据处理
在研究信贷投放与农村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时,考虑到变量的可量化性和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以荆州市涉农贷款增量(X)反映农业信贷投放情况,以农业总产值(Y)来衡量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为避免数据波动引起的异方差,使用对原始数据进行自然对数处理后的数据进行分析,分别用lnX和lnY表示。研究中数据计量分析采用Eviews8.0软件做运算处理。本文分析的样本时间跨度为2009年1季度~2014年4季度。
(二)实证分析
1.涉农贷款增量对农业总产值影响系数估计建立线性模型:lnY=α0+α1lnX+ε其中:α0和α1为回归系数,ε是误差项。运用Eviews8.0软件对上述模型进行估算,估算结果如表1。(1)统计检验拟合优度:从上表可以得到,R2=0.986553,修正的可决系数为0.976850。这说明模型对样本的拟合很好,说明涉农贷款对GDP的变化具有很好的解释力。t检验:模型在样本观测数为24,解释变量为1的情况下,t统计量的值较大,且远远大于5%水平上的最大临界值。说明解释变量涉农贷款增量(X)对被解释变量GDP(Y)有显著的影响。D-W统计量在样本观测数为24,解释变量为1的情况下,大于5%显著水平上最大临界值1.45。说明模型无正的一阶序列相关,模型估计结果是有效的。(2)经济意义检验模型估计结果说明,在假定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当年涉农贷款每增加1个百分点,农业总产值会增长0.77个百分点。上述结果表明涉农贷款投放量越多,其对农业总产值即农业经济的影响作用越大。2.涉农贷款增量与农业总产值之间的长期动态关系上述影响系数的估计是一种静态分析,需要进一步分析贷款与农业总产值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和因果关系。(1)变量时间序列的稳定性检验经济变量时间序列多为非平稳序列,需要检验时间序列是否平稳,结果如表2。通过检验发现,各变量的水平序列是不平稳的,但它们的一阶差分又都是平稳的,即它们均服从一阶单整,即I—(1)过程。换言之,它们均为非平稳序列,可以用协整理论来分析二者之间的长期的均衡关系。(2)协整检验本文采用Johansen协整检验方法,结果如表3。表3Ln(Y)与Ln(X)之间的Johansen协整检验结果在5%的显著水平下,Ln(Y)与Ln(X)之间存在1个协整方程,说明两者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即二者之间存在长期动态均衡关系。(3)因果关系检验协整检验表明涉农贷款增量与农业总产值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但是这种长期均衡关系究竟是X的变动引起Y的变动,还是相反呢?这需要对两者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如表4。检验结果表明,在5%的显著水平下,涉农贷款增量与农业总产值互为格兰杰原因。即涉农贷款增量的变化会引起农业总产值的变化,而农业总产值的变化也会引起涉农贷款增量的变化。进一步证实,涉农贷款增量对农业总产值的增长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
三、结论分析与对策建议
(一)服务政策支农导向,加大农村信贷投放
随着政策支农效应的显现,荆州市农业现代化进程逐步加快,与之相对应的结构性、规模化资金需求不断增加。近年来,金融管理层先后出台了“两个不低于”和“新增贷存比”等考核激励措施、不定期地向涉农金融机构实施定向降准、争取合意贷款规模、发放支农再贷款,有效引导利率下行,释放流动性,促进了区域涉农信贷扩容。各金融机构应立足前期工作基础,充分利用好政策,稳定加大涉农信贷投放,满足荆州市“大农业”发展的刚性需求,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生产经营需求。在信贷扩容过程中,金融机构应转变“放—收”的短期经营观念,树立“银企共荣”的长期意识,积极探索“培植企业—扶持发展—银企双赢”的工作路子,形成“金融支持—农业回哺—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二)跟进农业“调结构、转方式”,提高信贷支农效能
资金属稀缺资源,尤其对处于天然弱势的农业经济而言更具稀缺性。如何将“好钢用在刀刃上”,提高信贷资金的使用效能,笔者认为,应着眼于发挥信贷资金的资源配置作用,紧密跟进、积极引导和主动服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一是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要求,改变农业基础设施落后、田间基础设施老化损毁严重、农田灌排不畅、高标准农田比重偏低等问题,提高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二是支持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变。培育、扶持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走机械化、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发展的道路,推进荆州市农村“四化同步”进程。三是支持农业多元性发展。信贷资金应充分发挥资源再配置作用,推动农产品合理区域布局,促进农产品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加工流通效率,改变单一的种养结构。信贷支农还应体现在支持发展绿色农业、特色农业、优质畜禽、设施农业、休闲农业上,实现农业产业结构的多元性。四是支持农业科技创新。信贷支农应有战略性眼光,要加大农业科研、新品种培育、科学种养等的资金投入力度,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提升市场竞争能力,实现农业发展由依赖资源和物力向依靠科技进步的转变。
(三)紧贴农村经济主体需求,提升信贷服务水平
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村信贷需求呈现出多样性和效率化特征,信贷服务应紧接农村需求的“地气”,进一步改进信息及产品服务方式。一是搭建“政银企”信贷及产业信息交流平台。金融机构应在政府主导下,积极建设、运用“信息平台”,主动对接“三农”,做好宣传工作,收集信贷需求信息,加强常态化沟通。二是创新信贷服务。金融机构在创新信贷产品时,要深度发掘抵质押物品种,进一步创新组合式抵质押方式和信用担保方式,设计出兼具差异化、特色化和个性化的新产品,使信贷服务更加贴近新形势下农业发展的现状,更能体现现代农业的需求特点,更能满足新型农村经营主体的融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