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的经验范文

时间:2023-09-11 09:18:4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社会实践的经验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社会实践的经验

篇1

服务型学习是美国20世纪80年代后期兴起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方式。这种学习方式是在课程中添加“服务性学习”的内容,学生在服务社会和服务他人的过程中,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将学生学科知识与社会服务中学习实践知识有机联系起来,为学生创造了将理论知识应用于社会实际的机会。针对我国高校实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研究生社会实践的新途径。

(一)把服务性学习纳入到研究生课程中,有利于促进高校教学与学生社会实践的衔接。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通过从事社区服务而学习知识和技能、发展多方面能力,系统分析研究生社会实践创新机制的负面障碍和根源,并寻求解决的有效途径,形成积极向上的社会实践氛围,使研究生在服务性学习中促进其自身的专业领域发展,将研究生在理论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能够在社会实践中得到解决。

(二)结对式的实践方式。研究生通过学校相关方面的引导,选择与自身研究领域相关的服务对象,形成有组织、紧密型的对等服务关系的实践方式。其核心并不是志愿服务,而是强调自身的素质的培养、专业技能的提高。开展结对式实践要遵循双向选择,双方有共同利益契合点,自主确定服务内容与形式,并在阶段结束之后,对活动情况进行反思、总结,形成有老师指导、结对双方共同参与的效果评价机制。

(三)突显服务性实践中学生的主体地位。社会实践应注重研究生的主体和创造性,将学生的需要、专业领域置于核心地位,充分发挥研究生在实践中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作用。高校听取研究生对社会实践活动内容的意向,采纳合理观点,与研究生的专业知识接轨,将所能够提供的社会实践项目列出供地方与企业任意选择,地方与企业根据列出的项目结合自身的需求,与校方确定项目方案。这种方式改变了传统模式中学校安排什么,地方接受什么,学生也就实践什么的传统,增强了社会实践的针对性,提高了研究生社会实践的主观能动性。

二、产学研联合推动研究生社会实践的创新

产学研联合的目的在于学校与产业密切配合,学生直接或间接参与企业的科学研究开发,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适用性,同时企业也能通过人才的作用,促进企业的科技管理进步。产学研联合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主要是以产学研联合为依托,以社会、工厂、农村为基地,把社会实践与教学、科研以及研究生的专业学习紧密结合。以产学研联合推动研究生社会实践的创新,主要模式有:

(一)企业参与模式。企业人员在高校担任兼职导师、委托培养、定向培养等方式进行研究生培养。引进企业任意在高校兼任导师是国外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常用方式,企业人员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可以弥补在校教授理论扎实、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聘请他们到学校兼任导师,能拓宽研究生的专业视野,更好的进行社会实践活动。

(二)依托项目模式。以项目、科研课题为载体,连接大学和企业,充分发挥各方优势,使研究生有机会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培养研究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其中又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企业委托高校研究,另一种是高校和企业联合攻关。企业委托高校研究生形式是指企业根据自身需要,将科研课题和项目委托高校教授和研究生进行研究开发,这种形式较灵活,合作周期没有固定要求。高校与企业联合攻关是指针对科研课题,高校和企业各自派人员组成研发团队共同研究开发,这一形式可以使高校和企业的研发团队得到充分锻炼,为研究生培养创造良好的平台。

三、强化体验式教育,建立对接模式

体验式社会实践模式是通过与农户家庭对接,让学生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贴近老百姓的生活,感受农民生产的劳累,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和群众观念。这一形式突破以往实践队入住宾馆、宿舍集中住宿的模式,以农户家庭为活动基点,实践队员入住相应对接家庭,将基层实践的情景体验转化为育人实效,切实增强了研究生社会实践的实效。

篇2

[作者简介]孟玲玲(1981- ),女,江苏滨海人,苏州大学敬文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江苏 苏州 215021)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9-0070-02

如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有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为社会输送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保障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学生在社会实践当中能够充分展现个人的才华,把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所以,社会实践能够很好地促进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提升大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和自身的使命感,从而进一步地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社会实践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作用

在高校的教育当中,社会实践是必不可缺的部分,是一种重要的教学形式。社会实践能够让大学生在社会当中充分运用自身的专业能力,社会实践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关注,是全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共同的趋势。社会实践是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它对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热情、促进大学生优秀品格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社会实践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的几个方面:

1.社会实践能够帮助当代大学生更好地了解国情,增加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热爱祖国、能够为社会奉献,是当代大学生必须要具备的品质之一。由于大学生长期处于校园之中,社会实践经验严重缺乏,所以很容易造成他们思想和认识上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使他们对社会的复杂性和残酷性认识不足,在社会责任感和艰苦创业方面的准备不足。让大学生能够参与社会实践,能够使他们充分地了解社会,在社会实践中学习社会中各个阶层所具有的优秀品质,能够更好的帮助他们增强自身的责任感。

2.参与社会实践可以磨炼大学生的毅力,培养大学生坚忍不拔的优秀品格。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当代的大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大多为书本方面,这些书面的知识如果结合社会实际就会更有利于大学生的理解与掌握。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会磨砺大学生的意志,培养他们坚忍不拔的品格,只有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才能够让大学生的坚强品质具体化,在社会实践中,大学生经过耳濡目染和亲身体验,充分认识到社会中的法律制度、价值观念、思想意识、道德准则等,他们把这些充分结合形成了自己独特和优秀的个人品质。

3.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能够增强自身的才干,使他们认识到服务社会的重要性,开阔他们的视野。社会实践能够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认识客观世界,将他们的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相结合起来,达到知与行的统一,促进认识能力的不断提高。参与社会实践,能够提升大学生的选择能力,选择能力在实践生活当中极其重要,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大学生对于不同事物的比较过程中,可以逐步提升自身的选择能力。在社会实践中,大学生还可以增强自身的独立工作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通过接触各个阶层的人士,学会独立处理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类问题,提高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投入社会实践还能够提升大学生的创造能力与大学生自主创业的能力,加深他们思考、综合分析的能力,激发创造灵感,创造出与众不同的新兴成果。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发展方向

首先,我们应当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教育,避免单一性的考察与观察,让大学生能够充分地在社会实践当中锻炼自己。其次,我们要把学校学习与实践紧密结合,增加与大学生专业相关的实习及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大学生以后的就业创造良好的条件。再次,学校应当注重社会实践活动的丰富多样化,激发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充分运用大学学生会、学生社团等学生团体的力量,扩大社会实践的范围及影响力。

社会实践活动要与时俱进,适应当前社会所发展的特色与需求,符合当前时代的主旋律,体现出时代精神与思想教育,更具国家和政府的决策,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要立足基层、服务群众,只有这样才能够获得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社会实践活动要立足于实际,符合当地的发展,构建高校与地方沟通的桥梁,建立稳定的协作关系。既有利于开放当地的教育资源,使高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能够达到内容与实效的相结合,又能扩展高校与地方合作的范围与领域,最终达到双赢的结果,双方互惠互利、共同协作,调动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要突出大学生的专业特色,实践活动与专业能力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扩宽知识范围,完善自身的知识架构,真正发挥出社会实践的作用,促进大学教育的不断深化改革。

三、现阶段社会实践中所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缺乏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在高校的教育体系中,社会实践是教学活动中一个重要的环节,但是目前高校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了课堂教育上,在社会实践方面,大部分学生缺乏社会实践意识,有的院校只注重通过社会实践促进学生干部能力提升,社会实践的覆盖面过于狭窄,直接影响到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这就直接导致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无法在社会实践中有效地开展。

2.社会实践组织缺乏规范性与系统性。社会实践一般都是在校外进行,因而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程度要比课堂教学更加细致和复杂,需要系统的安排才能够避免混乱,达到社会实践的最终效果,只有组织规范了,才能够使社会实践工作合理有序地进行。但是当前我国高校对于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缺乏规范性,社会实践活动相对来说比较混乱,思想政治工作不能有效地融入社会实践当中,二者是相互分离的,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很难在社会实践中取得应有的效果。

3.社会实践活动缺乏有效的指导。社会实践活动的最终目的是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适应能力,但是由于我国大多数高校的社会实践体制还不是很完善,对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指导力度还是不够。现如今高校社会实践的主要指导老师为思想政治辅导员,大多数的专业课老师并没有参与到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过程当中,思想教育工作与社会实践的结合也不是很紧密,使得社会实践的结果并不尽如人意。就算有的专业课老师参与到了社会实践指导的过程当中,但是由于学校的机制及实践经费不足等问题,造成许多专业老师不能专心投入到社会实践指导过程当中,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有效开展。

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在社会实践中开展的新途径

1.丰富和拓展社会实践的内容。社会实践内容和方式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教育结果,所以要根据大学生的实际状况来开展不同的社会实践活动,要注重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不断成长,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要与学生的专业学习相结合,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提升大学生的专业能力,把社会实践和大学生的就业相结合,为以后大学生更好地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增强社会实践的效果。

2.要注重社会实践的考核,增强社会实践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要把社会实践作为一项重要的课程纳入教学规划当中,要估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做好组织和指导工作,定期考核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成绩,为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必要的活动经费,在学生内部树立社会实践模范,并对在社会实践活动当中表现突出的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和哲学老师要积极参与到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工作中来,鼓励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进而不断推进思想政治工作进程。

3.在大学生社会实践过程中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高校在组织社会实践过程中,要丰富社会实践中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要把思想政治工作合理贯穿于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完整的教育体系。根据高校学生年级、专业的不同,制定不同的社会实践方式,对于低年级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主要安排为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劳动等方式,主要目的是要让他们了解国家国情,初步接触社会、服务社会,增强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于层次高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要与其所学的专业紧密结合起来,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丰富自身的社会经验和专业知识,使他们认识到所学专业在社会中的作用,在社会实践过程当中,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为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4.建设社会实践基地,更好地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建设专门的社会实践基地有助于优化资源、提升社会实践效率的作用,高校要与地方进行联系,进行互利合作、共同管理,为大学生提供社会实践、服务社会的机会,高校要本着社会实践与学校专业教学相结合的原则,合理分配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工作。实践基地的建设要注重与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起来,注重在社会实践基地中能够时刻接受到思想政治教育。高校要给予社会实践基地充分的资金支持,学校和地方要建立完善的机制。

5.完善高校管理体制,对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进行合理保障。高校要对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进行统一有效的规划,在社会实践过程当中,注重专业学习、积累经验、认识社会、勤工俭学、择业创业相结合。积极引导高校的大学生到基层当中去,深入人民群众,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建立健全相应的制度,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合理融入社会实践体系当中,合理保障社会实践的有序进行。

五、结束语

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能够增加他们的阅历,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增强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思想政治工作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重视,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人才竞争也越来越激烈,重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有利于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增强他们的社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刘存磊,李敏.社会实践在培养创新型人才中的作用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2]黎开谊.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基本原则[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9).

[3]林松涛,马昆,周蕾.大学生社会实践状况调查与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1).

[4]魏巍.论大学生社会实践知行模式的链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7).

[5]许敏.大学实践教育与大学生的社会化发展[J].中国成人教育,2009(3).

篇3

历史上的城市分割布局导致的交通拥堵及早期修筑道路遗留的问题,是北京交通拥堵无法逃避的根源。在当时国内经济相对不发达、人口和车辆都相对较少的情况下,问题并不突出。可是由于城市不同功能区的叠加,近些年拥堵已经成为了一种常态。北京早期交通线路的设计很大程度上并没有考虑到日后北京的高速发展,同时也因为多种原因存在许多不合理的路线。如:西客站周边的道路,公共交通工具很多,拥堵是家常便饭。北京不少立交桥同样存在诸多问题:建国后北京的立交桥在短时间内建成很多,在当时条件下被认为是一种技术进步。但是仓促的时间导致设计上的诸多纰漏,最后造成不少立交桥上不去、下不来、司机见了晕头转向等情况,使得拥堵更为频繁易发。

而当政府对城市交通缺乏有效管理的情况下,新建的道路设施会引发新的道路需求,而交通需求总是超过道路供给。也就是说,不管政府投入多大的人力财力,结果必然导致交通拥堵,“当斯定律”描述的情形对于分析今天北京的交通拥堵问题仍然有效[1]。城市建设应该规避交通设施可能发生的风险问题,同时重新规划不合理线路设计。随着宏观经济的发展和城乡差距的逐步减小,北京市中心的常住人口在一定时期之后会有所下降。在这种情况下,根据交通承载力,可逐步对不合理的路线等进行重新改建。

二、北京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现状与问题

(一)从人口规模看北京交通现状

随着人口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北京市的交通出行量逐年增加。2011年北京市常住人口由2005年的1538万人增加到2018.6万人。人口的绝对数量从两个点导致了或者加重了城市交通拥堵问题:一是公共交通工具和线路相对有限,很大程度上无法满足不断增长的人口的出行需求。二是私家车保有量极高。2011年,北京全市机动车拥有量为498.3万辆,其中私人拥有量为389.7万辆,分别为2005年的1.9倍和2.5倍。人多车多,加之交通线路在一定程度上的不合理,堵车几乎成为北京的“风景线”。

(二)从公共交通发展看北京交通现状

随着北京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交通压力日趋紧张。北京于2006年、2009年先后出台了《关于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意见》和《绿色交通行动计划(2009-2015)》,通过加大轨道交通建设力度、全面更新公交车辆、优化公交线网、实施低票价、设立专用道等一系列措施,大力推进“公交城市”建设[2]。2011年北京市居民出行中公共交通的承担率突破40%,但与其他国际化大都市60%-80%的公交承担率相比仍显较低。2011年末,全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为15条,运营线路长372公里,比2005年增加258公里;全市公路里程达到21319公里,比2005年增加6623公里,以年均6.4%的速度增长;全市城市快速路达到263公里,干线公路里程达3462公里,分别比2005年末增长14.3%和15.6%,二级及以上公路里程占干线公路总里程的比例从63.5%提高到88.6%;全市公共电汽车运营线路为740条,比2005年增加118条,运营线路长19338公里,运营车辆达2.2万辆,比2005年增加0.3万辆。整体来看,北京公共交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交通压力,但并不能完全解决交通拥堵问题。以北京地铁为例,存在有的站点之间间距过大而又缺少其他公共交通补给等问题。

(三)从道路面积看北京交通现状

2011年底,北京市公路道路总里程达到了28446公里,城市道路总面积达9164万平方米,城市交通基础设施承载能力得到提升。道路供给总量逐年增加,供给结构也有小幅度调整。但从实际运行结果看,道路交通拥堵现象仍客观存在,城市道路设施仍显脆弱。除道路、车辆及行人之外,北京交通还应考虑行政管理和优化配套公共设施。建议设置更多的公共自行车租赁点,鼓励市民绿色出行。可遗憾的是,机动车经常占据自行车道,有的路段甚至没有自行车道,或者自行车道和机动车道之间没有任何隔离等,这都增加了绿色交通的危险系数。因此,与城市道路交通相配套的诸多公共设施和服务都需进一步完善。

(四)从机动车拥有量看北京交通状况

据《北京市统计年鉴2012》统计结果显示,北京市的机动车拥有量增长明显,各类汽车的年增长率都很高。如2011年,北京市的机动车拥有量高达498.3万辆,为2010年的103.6%。

三、北京建设智慧交通的理论与实践

(一)智慧交通的形成机理

建立智能交通系统是智慧城市的主要应用功能之一。智能交通系统是指通过道路收费系统、多功能智能交通卡系统、数字化交通智能信息管理系统等多种模式的数据整合,提供基于交通预测的智能交通灯控制、交通疏导、出行提示、应急事件处理管理平台,帮助进行城市路网优化分析,为城市规划决策提供支持[3]。智能交通管理系统的建立实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交通压力的同时,也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例如海量数据存储与处理问题,多信号非接触传输问题、通讯规约问题等。

北京智能交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高速公路电子收费系统、信息系统、一卡通系统、危险品运输监控系统、奥运交通指挥中心、出租汽车调度及浮动车信息采集系统等。以“一个中心、三个平台、应用系统”为框架,涵盖171个子系统的智能交通管理体系,包括指挥调度、交通控制、交通监测、交通信息服务等[4]。近年来建成的北京市交通运行协调指挥中心(TOCC)是全市交通综合运输协调、交通安全应急指挥、数据共享和信息中枢。建成了轨道交通指挥中心一期工程,实现了全部既有轨道交通线路智能化运营调度。拓展道路交通违法监测系统应用范围,首次在公交车辆安装110套移动监测设备,实时监控占用公交车道的违法行为[5]。

随着新技术的出现,在TOCC、智能交通系统的基础上提出了“智慧交通”的理念。充分发挥物联网技术,通过移动计算、智能识别、数据融合、云计算等技术,形成智慧交通系统。智慧交通系统,是指将电子、信息、通讯、控制、车辆以及机械等技术应用于交通领域并能迅速、灵活、正确地理解和提出解决方案,以改善交通状况,使交通发挥最大效能的系统。从智能交通系统到构建智慧交通体系,需要加快推进综合交通服务和管理系统、交通诱导系统、智能出行服务系统、交通应急指挥系统、数字公路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出租车与公交车智能服务管理系统、电子收费系统、港口信息管理系统等智慧交通应用系统建设,从而进一步提高城市交通的科学管理和组织水平[6](图1)。智慧轨道交通行业的发展建立在数字化和控制管理的智能化基础上,“更透彻的感知、更广泛的互联互通和更深入的智能化处理能力”是智慧轨道交通的基本特征,它以智能信息处理技术、全联网技术和传感技术为支撑,构建和展示“高效、便捷、安全、可视、可预测、环保和智慧”的、高科技和现代化的综合性轨道交通系统[7]。同时发展智慧型的快速公交系统和轨道交通,可以降低碳排放强度[8],符合绿色经济、生态经济、低碳经济的发展趋势。

(二)北京智慧交通的实践状况

智慧交通在世界上已经有了一些成功实践例子。如,新加坡采用的“智能交通预测系统”,由计算机化交通信号系统、电子扫描系统、城市快速路监控系统、接合式电子眼以及道路计价系统组成,在预先设定的时间段内预测交通流量,帮助交通控制人员预判、管理交通流,防止交通堵塞。瑞典斯德哥尔摩启用新智能收费系统,使交通量减少22%,排放物减少12%-40%。

北京智慧交通管理系统由交通流自动采集、分析、处理及信息系统、交通信号控制系统、交通指挥调度综合集成系统、交通管理数字化执法信息管理系统、交通事故分析处理与交通安全控制系统、对外交通信息服务系统、交通管理综合业务信息管理及辅助决策系统、交通管理宽带网络及通信系统八个子系统组成[9]。北京市已经开始试点“智能停车位引导”建设,在道路两侧建设引导停车的路牌。另外,为实现“公交优先”原则,北京出台了增加公交车辆和线路、设立公交专用线、完善公交基础设施等一系列专门政策措施。其中公交智能化调度系统的基本目标是解决公交车辆运行中无序、失控与低效的状态,解决与首都公交可担负城市旅客出行的主导地位不相适应的矛盾。把通信控制、卫星定位、计算机网络与运营组织科学地结合,运用系统工程的理论方法进行综合集成,实现集运营指挥调度、综合业务通信、乘客信息服务等为一体的智能化公交管理系统[10]。据调查,北京市顺义区的公交智能指挥调度中心项目总投资386万元,由指挥平台、车载定位系统、车辆和场站监控系统、通信系统组成,目前已在顺义区内的48条线路469辆公交车、4处公交枢纽、16个公交车站安装了指挥监控终端。调度中心通过公交车上安装卫星定位系统(GPS)、在重点站台安装监控系统等措施,实现对运营车辆的实时监控以及车内图像采集。公交智能指挥调度中心能够根据监控各种数据采集结果,判断车辆运行情况,及时发出指令,调度全区公交运行。通过卫星定位和视频监控,指挥中心随时掌握车辆的运行速度、所在位置、是否晚点等信息。此外,系统设置了报警功能,对车辆甩站、超速、严重堵车、首末班车不准时等进行提示。指挥中心人员根据各种情况,通过系统向安装在公交车上的GPS显示器发送短信进行提示,也可通过指挥中心的话筒向司机发出语音提示。每辆车的司机座位旁都安装有一个紧急按钮,一旦出现紧急情况,司机可通过按钮向指挥中心报警。智能指挥调度中心运行以来,顺义区境内公交正点率提高近10个百分点,公交服务投诉类纠纷显著减少,市民乘公交出行的意愿明显增强,境内公交刷卡率由86.36%提升到89.47%。

参考文献

[1][3]张永民.智慧城市总体方案[J].中国信息界,2011,(3):12-21.

[2]庞世辉.北京绿色出行与发展城市新型交通系统的构想[A].北京市交通委,北京交通发展研究中心主编《探寻北京交通—世界城市交通科学发展之路[C].2012,1.

[4]缪明月、高爱霞、戴帅.建设世界城市目标下智能交通管理理念诠释及发展展望[A].段霞主编.2012城市国际化论坛——世界城市:规律、趋势与战略选择论文集[C].2012.

[5]刘小明、王兆荣、陈燕凌,等.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 推进交通事业科学发展[A].张耘主编.北京蓝皮书:北京公共服务发展报告(2011-2012)[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6]佚名.“十大应用体系”:让城市充满“智慧”[J].宁波经济,2010:30-31.

[7]曾华燊、朱怀芳.论智慧轨道交通及其系统架构[J].计算机应用,2012,32,(5):1191-1195.

篇4

自英国2003年提出发展低碳经济以来,低碳经济成为一种重要的经济形态受到全世界广泛的关注。低碳经济作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而发起的社会变革运动,其核心是能源利用的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的创新,以及人类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建立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随后,世界各地提出了建设以低碳经济为核心的低碳城市。长株潭低碳城市群在低碳发展理念的指导下,以长株潭低碳城市群建设规划为引导,以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为驱动力,通过城市之间产业分工、技术开发与合作、环境共同治理、统筹碳汇建设、低碳城际交通建设、统一制度和政策,实现城市群发展的低能耗、低污染和低排放。针对长株潭城市群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发展低碳经济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介绍了日本低碳城市建设的经验,以期能为长株潭低碳城市群建设提供经验借鉴。

一、日本低碳社会建设的理念

2007 年6月,日本内阁会议制定的《21世纪环境立国战略》中指出:为了克服地球变暖等环境危机,实现“可持续社会”的目标,需要综合推进“低碳社会”、“循环型社会”和“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的建设。2007 年9 月以来,日本政府相关部门共召开了1 2 次会议,在听取专家学者意见的基础上,整理出基本理念,公布了建设低碳社会的计划。日本中央环境审议会地球环境分会对建设低碳社会进行的讨论提出了以下三个基本理念:

一是实现最低限度的碳排放关键在于构建一个社会体系,走出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和大量废弃这种传统社会模式的意识,在做出抉择时,充分考虑到节能、低碳能源的利用和推进循环经济, 以及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方式来实现最低限度的碳排放 。

二是实现富足而简朴的生活。即鼓励人们从一直以来以发达国家为中心形成的通过大量消费来寻求生活富足感的社会中挣脱出来。人们选择及追求简朴生活方式和丰富的精神世界的价值观变化必将带来社会体系的变革,使低碳型富裕社会得以实现。

三是实现与自然和谐共存。在确保二氧化碳的吸收源、应对不可避免的全球变暖问题上,保护森林、海洋等丰富多样的自然环境资源,使其可再生,推动包括地区社会生物质利用在内的“自然调和型技术” 的使用,确保与大自然接触的场所和机会。

二、日本低碳社会建设的主要举措

面对气候变暖可能给本国农业、渔业、环境和国民健康带来的不良影响,日本各届政府一直在宣传推广节能减排计划,主导建设低碳社会。日本学者青木昌彦认为: 低碳城市制度设计和建设必须结合本地区的制度、经济、文化、历史、价值现状。低碳社会是低碳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必须强调的是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强化公民节能环保意识, 倡导绿色建筑和绿色消费,从而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日本期望通过“低碳革命”和“引领世界二氧化碳低排放革命”来“建设健康长寿社会”并“发挥日本魅力”。

1.加强能源立法,保障低碳社会建设

1979 年,日本政府就颁布实施了《节约能源法》,并对其进行了多次修订。1998 年,日本政府成立了以内阁首相为主席的全球变暖减暖对策促进中心,并通过了《地球温暖化对策促进法》,明确了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目标是政府、地方公共团体、企业和国民的共同责任。从1991 年至2001 年,还先后制定了《关于促进利用再生资源的法律、合理用能及再生资源利用法》、《废弃物处理法》、《化学物质排出管理促进法》、《2010年能源供应和需求的长期展望》等法案。2008 年5 月和6 月,日本国会分别通过了《能源合理利用法》(简称《节能法》)修正案和《推进地球温暖化对策法》(简称《温暖化对策法》)修正案。2008年6 月11 日,日本国会通过了《通过推进研发体系改革强化研发能力及提高研发效率》(简称《研发力强化法》)。2008年10 月,日本正式决定试行国内排放交易制度,经济产业省决定修改《石油替代能源促进法》。

2.加大科研投入,致力于低碳技术研发和创新

1974年日本执行了“阳光计划”,把太阳能、地热、煤炭、氢能源四个领域作为石油替代能源的重点进行开发研究。1981 年,启动“月光计划”,重点推动燃料电池的开发研究。1993 年,日本又把阳光、月光计划进行整合出台“新阳光计划”。2004 年4 月,日本环境省设立的全球环境研究基金成立了“面向2050 年的日本低碳社会情景”研究计划,项目组结合日本具体的发展现状和技术潜力,提出了在技术创新、制度变革和生活方式转变上的具体对策。2007 年2 月,项目组发表了题为“日本低碳社会情景:2050 年的二氧化碳排放在1990 年水平上减少70%的可行性研究”的研究报告,指出在满足到2050 年日本社会发展所需能源需求的同时实现比1990 年水平减排70%的目标是可行的,对低碳社会构想的可行性加以肯定。日本政府还不断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全力支持低碳技术的研发。2008 年日本政府科技预算为35708 亿日元,比2007 年增加595 亿日元,增幅为1.7%。在2008年1 月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日本宣布今后5 年将投入300 亿美元来推进“环境能源革新技术开发计划”,目的就是为了率先开发出减少碳排放的革新技术。2009 年4 月,日本公布了名为《绿色经济与社会变革》的政策草案,提出将使日本环境领域的市场规模从2006 年的70 万亿日元(1 美元约合86. 8 日元) 增加到2020 年的120 万亿日元。

3.出台激励性财税政策,鼓励和扶持低碳产业发展

为促进节能减排政策的落实,日本政府出台了特别折旧制度、补助金制度、特别会计制度等多项财税优惠措施加以引导,鼓励企业开发节能技术、使用节能设备。在2009 年3 月27 日国会通过的总额达88.5 万亿日元的2009财年预算案中,涉及很多鼓励低碳产业发展的财税措施:第一,对环保车减免税达2100 亿日元;第二,对节能环保投资减税规模达1900 亿日元;第三,对中小企业减税2400 亿日元,促进其向低碳经济转型。新出炉的日本低碳社会行动计划提出要在3年~5 年内,将太阳能发电设备的价格降至目前的一半,同时大力推进将二氧化碳封存到地下的碳捕集及封存技术的开发。

4.普及节能知识,进行节能宣传教育

为使民用产品达到节能标准,在不断完善能源立法和出台政策保障的同时,日本政府和相关团体又通过电视、网络、刊物、讲座等形式,普及节能知识。可以说,节能措施已深入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作为政府追加经济对策的一项措施,旨在促进节能环保家电消费的“环保积分制度”于2009 年5 月15 日起在日本全国开始实施。对购买符合一定节能标准的空调、冰箱和数字电视的消费者返还“环保积分”,所获积分可用于兑换消费券。在政府的倡导下,建设低碳社会已深入人心,调查显示,有90.1%的日本人认为应该实现低碳社会。

三、对长株潭城市群开展低碳社会建设的启示

1.研究制定低碳发展战略规划

根据国内外低碳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与长株潭的实际,长株潭城市群要把发展低碳经济作为今后发展的战略重点。低碳经济建设牵涉到经济、社会、环境等多个领域。在进行低碳社会建设规划时应全面考虑可能会涉及到的各个因素,从多维度来开展规划。建立包括碳排放指标、碳源控制指标、碳汇建设指标、低碳发展重点领域指标等在内多维规划指标体系。综合利用低碳技术革新、优化产业结构、转变交通运输方式、转变生活方式等措施,构建低碳能源体系、低碳产业体系、低碳交通体系,发展低碳建筑,建设低碳消费体系。

2.加强组织领导,抓紧出台相关政策

长株潭低碳经济发展还处于初期,必须依靠各级政府的重视和引导,省政府应明确牵头协调部门及其相应职责,部署全市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和规划,研究低碳经济开发、推广、对外合作、技术引进等重大政策,组织协调解决低碳经济发展中的矛盾和困难等。一要抓紧出台扶持激励政策。二要探索碳指标交易制度。用政策、经济等手段合理控制碳排放速度,尝试进行碳指标交易,逐步推行碳排放额度目标考核制度。

3.加大在低碳技术领域的创新

在低碳技术领域,发达国家的综合能效达45%,中国仅为35%。日本政府、产业界、学术界构成的国家创新系统调动国家和民间的资源,全方位立体地开展低碳技术创新攻关的战略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技术创新是发展低碳经济,实现节能减排的关键因素之一。一是重视低碳技术研究开发。加快对燃煤高效发电技术、二氧化碳捕获与封存、脱碳与去碳等技术研发,力争在关键技术和关键工艺上有重大突破,形成技术储备,为低碳转型和增长方式转变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二是加大科技推广应用和国际交流。加快建立产学研结合的长效机制,推进新能源、节能减排、生态环保技术的产业化,加快成熟技术和工艺的转化运用。要加强国际交流合作,促进发达国家(地区)的技术转让,通过新的国际合作模式和体制创新,促进生产与消费模式的转变。

4.注重公众参与,提高民众的环境意识

低碳经济作为新的工业革命,不仅要实现社会、经济发展方式的变革,而且要实现人类意识的变革。一是增强全民低碳意识。培养全民低碳意识。各级政府要成为节能减排的模范,企业要强化社会责任,做低碳消费的引领者;消费者要自觉树立低碳消费观念。二是加强宣传教育。利用电视、报纸、影像等各种媒介,宣传普及气候变化和低碳经济的知识,让节能减排、循环经济、低碳消费的宣传走进社区、学校,让广大干部群众认识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形成政府推动、市场引导、全民参与的浓厚氛围。三是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号召全市人民,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树立节能、减排、降耗、适度的消费观念,以实际行动迎接低碳化时代的到来。

参考文献:

[1]朱守先:城市低碳发展水平及潜力比较分析[J].开放导报,2009,(4):10.

[2]万宇艳,苏瑜:基于MFA 分析下的低碳经济发展战略[J].中国能源,2009(6):8-12

[3]刘志林等:低碳城市理念与国际经验[J].城市发展研究,2009,(6):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