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1 09:18:4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技术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对经济学领域的科研成果应用需求越来越大。然而,在实际研究过程中,数理统计方法这一研究重要工具并未引起相应的重视,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学科研项目成果的准确性与可靠性。基于此,相关建设人员应在认识数理统计方法作用重要性的基础上,通过明确其基本应用概念和实际作用过程,来找出该方法作用于经济学研究最佳使用方案。这是实现经济学科学研究成果作用效果和可靠性目标的关键,相关人员应将其作为重点研究对象,以实现数理统计方法的目标价值。
一、研究数学化经济学结合的重要性
经济学应用实现与高等数学这门学科中的知识是分不开的,如果相关建设人员没有将其重视起来,就难以将经济理论应用到模型建设中去。因此,研究人员应加大经济学与数学结合方面的研究,以实现解释模型作用的结果目标。相关研究表明,数量经济学的数学化是实现其发展应用的重要归宿之一。具体来说,就是通过增强经济学研究人员的“问题意识”,来将以往的方法导向转变为问题导向,从而使经济学成为数学化的经济学。这样一来,经济学就能依据数学化实现现代化,进而建立起“新范式”的经济学研究课题。针对这一问题,相关学者分析了数学与经济学结合研究的必要性。此科研内容,通过分析《投入产出经济学》中数学方法的应用过程,进一步证明了上述理论实践的作用效果。此外,研究人员还提出了要将基于“抽象力”的数学方法作为经济学研究的工具,从而提高科学研究工作的效率。值得注意的是,经济学的数学化也要有所节制,不能无限度的覆盖于全部研究历程。此过程,还要应用合理的经济假设、更新数学分析方法、进行现实性解释以及定性到定量的转换,这些均为满足经济学研究发展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1]。
针对数学化与经济学结合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相关建设人员还要将数学模型建立方法应用进行质量控制。这是解读数学在经济学中意义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关人员应将坚持客观事实以及实现简单解决复杂,作为实际方法应用的原则和目标。从实践的角度讲,相关学者还应提高经济数学模型的建立方法以及建立要点的研究力度。例如,明确数学在经济学实际应用中的意义价值,确立实践方法应用的原则等。在经济学数学化的研究人才方面,相关人员应以创新原则作为体系培养的目标原则,这是使科研项目成果满足现代化发展需求的关键。因此,科研人才的培养除了要实现数学与经济学的结合外,还要研究未来经济学科研项目的应用发展趋势。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更新经济学数学化研究的人力资源力量,从而尽早实现该类经济学研究成果的作用发挥。此外,在研究经济学项目使用规律的过程中,还要运用数学化的抽象性特点,从而实现具体问题的解决控制。由此可见,经济学在没有数学化支撑的前提下,非常有可能成为经济哲学,即不能真正作用于实际的社会经济建设[2]。
二、经济学数理统计方法的基本应用概念
在EM算法中数理统计方法的出现是在20世纪70年代,该时期计算机技术以及EM算法得到了快速地发展。与此同时,经济学研究传统的回归分析方法以及方差分析方法虽然实现了应用普及,但其已经难以满足科研人员对经济学快速开发建设的需求。而数理统计方法通过结合概率论以及统计科学,成功的为经济学研究提供技术保证。具体来说,该方法的应用就是从研究总体中抽取一定数量的样本进行检测,并根据获得的数据信息来推断关于研究总体的结论。因此,其应用的原理在于归纳。为提高获得信息的利用效率以及降低总体推断的误差,相关研究人员应充分应用以下数理统计方法,即:追踪数据分析方法(Longi-tudinal Data Analysis)、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项目反应理论(Item Response Theory)、元分析(Meta-Analysis)以及多层分析方法(Multilevel Data Analysis)[3]。
而从经济学应用的角度来看,经济学(Economics)是一门具有社会性作用的科学,其研究离不开定量分析以及信息数据的统计,这就意味着经济学也离不开数理统计方法以及数据统计的分析。在实现数学化经济学的分析过程中,可供选择的统计分析方法包括:经济参数检验法、相关分析法、描述性统计法、频数统计法、聚类分析法、因子分析法、对应分析法、典型相关分析法、方差分析法、非经济参数分析法、列联表分析法以及结合分析法等。而可供选择的经济数学化计量模型则包括: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分位数回归模型、联立方程模型、协整毓误差修正模型、离散选择模型、Tobit模型、区间估计模型、卡尔曼滤波、面板数据模型、向量自回归模型、ARMA过程与 ARCH 模型、状态空间模型以及数学空间计量模型。基于经济计量的分析方法则是通过回归分析方法,来假定数学统计分布形式和未知数学函数的。此外,还可采用非参数分析法和半参数分析法来实现经济计量的统计。值得注意的是,当计量因子分析与回归分析方法结合起来,此研究方法被业内人士称为通径分析[4]。
三、应用数理统计法于检验经济绝对收入的过程分析
对于一些最基本的经济学问题,相关研究人员均可采用凯恩斯绝对收入假说,来进行数学化分析。以居民收入每增加一元,会平均拿出多少钱进行消费问题为例。首先,经济绝对收入的计算需要将消费的实际支出与收入多少联系起来,这是因为收入的绝对水平直接决定了消费水平。其次,经济绝对收入检验人员要明确几方面内容,即实际的消费支出与实际收入之间的稳定函数;边际消费倾向本身是否是随着收入的增加而递减;边际消费的倾向是否小于平均消费倾向。这里指的实际收入,是现期绝对的收入水平。再次,把现实中存在的问题转化为经济模型,此过程是一个将经济问题转化为数理化的过程。具体应根据一元回归模型:
CONSP=α0+α1GDPP+μ,来进行实际数理化问题的计算[5]。其中CONSP指的是,人均居民消费的常数项,用来表示边际消费倾向。而GDPP则指的是,人均的国内生产总值。根据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理论,边际消费的倾向在0到1之间。最后,研究人员就可根据收集到的数据信息,进行必要的预处理。这样一来,就可以通过散点图来观察CONSP和GDPP之间的关系。相关研究表明,中国居民的实际收入与消费支出存在着线性关系。因此,研究人员应采用计量软件来模拟上述数据内容,并通过建立模型,来获取回归分析法的应用结果[6]。
四、数理统计方法与经济学研究的结合方法
前文内容分析了经济学问题研究采用数学计量方法,对绝对收入过程进行检验。此过程,数学化与经济学研究的结合要点,在于回归分析结果以及散点图的作用状态。这两方面内容,通过几秒的计算机统计软件即可实现,但其中却包含着助弱隐性的数学知识和统计学知识[7]。例如,数学化经济学研究人员先要利用最小二乘法原理,来对研究对象的参数进行估算。具体估算的内容有常数项和边际消费倾向。此过程,研究人员要根据高等数学中的微积分极值,来实现作用原理的可靠性。对于参数估计值的计算方面,由于很多计量软件均是根据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设定的,这就意味着经济学问题研究人员要采用矩阵知识进行代码编写,即利用线性代数知识。此外,在对回归模型和经济学统计对象参数进行统计检验的过程中,研究人员要利用数理统计知识和概率论知识。对模型结果进行经济解释,需要经济学知识。而收集数据,研究人员要对数据内容进行预处理,这则需要应用到数学中的统计学知识。有上述内容可以看出,要想实现经济学问题的准确分析,相关研究人员应将统计学、理清数学以及经济学三方面知识内容结合起来[8]。
相关研究表明,数学化经济学研究的进程中,经济学、数学以及统计学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交集关系。如图1所示,为数学化经济学研究涉及学科的交集关系。
如图1所示,每个交集均有一门特定的学科。因此,研究人员在提升这三门学科的知识过程中,要按照相关的顺序。即要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学习不同的知识,这就避免了替代与混淆研究问题的出现[9]。具体来说,科研人员要将经济学理论作为学习与自身提升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而数学方法和相关统计方法则是服务于经济学理论。是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 统计学方法和数学方法服务并服从经济理论。据研究人员对以往的经济问题应用数学方法和统计方法进行分析得出了,无论是经济学、数学还是统计学,均是认识和厘清现代化社会建设所带来的经济生活变化的重要因素。但只要将其充分结合起来,才能实现其对经济生活变化规律的准确研究目标。事实证明,只有在此情况下,人们才能更好的消化快速经济建设所带来的不适应性,从而促进现代化建设的快速稳定发展。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经济学反映的是当前社会的演变问题,其目的是为人们构建出一个更为科学合理的经济生活环境[10]。就目前来说,社会经济的发展现状较为复杂,研究人员要考虑现象产生背后的诸多因素后,才能得出一个具有实际意义和作用和理性的答案。这一过程,是一个需要精确推理、逻辑严谨的过程,研究人员必须通过数学手段,来分析不同因素之间的作用影响。其中很多专家学者认为,数学是掌握这种科学思维方式与运算基本技巧的关键。虽然数学知识学习起来最为枯燥、抽象,但其应用所带来的系统性、精确性,又是经济学问题研究中必不可少的。因此,经济学初学者和入门研究既要学些理论知识,又要懂应用。从宏观的角度讲,数学有基础数学(在这里也称之为理论数学)和应用数学用数学之分,而经济学同样也有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之分。因此,研究人员必须将知识的必须和够用两大因素作为提升自身能力的学习原则。
结束语:
总而言之,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将直接决定当前人民生活水平的可持续性。因此,相关人员应加快数学化经济学问题的研究,从而提高经济学科研成果的作用效果。具体要完善的内容包括:统计学、数学以及经济学。其中数理统计方法的应用效果,要通过追踪数据分析方法、结构方程模型、项目反应理论、元分析以及多层分析方法来进行实现。事实证明,对经济学问题研究对象应采用计算机技术中的统计学知识,来提高数据信息获取的准确性。而数学知识则是用来计算统计数据信息与经济性问题的关系,从而找出经济变化问题的控制要点。
参考文献:
[1]洪永淼. 经济统计学与计量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关系及发展前景[J]. 统计研究,2016,05:3-12.
[2]王柱,李晓东. 近30年中国旅游经济学文献分析――10种旅游学和经济学主要期刊发表的旅游经济类论文研究[J]. 旅游研究,2013,02:14-22.
[3]潘永明,贾学学,魏永军. 我国团体融资研究回顾与展望――研究主题、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J]. 贵州社会科学,2013,06:102-108.
[4]解月.统计方法在现代经济学中的地位与作用[J]. 商场现代化,2014,01:206-207.
[5]韩兆洲,王科欣. 《统计研究》之统计研究――《统计研究》创刊30周年回眸和展望[J]. 统计研究,2014,09:11-19.
[6]臧雷振,黄建军. 美国政治学研究方法发展现状及趋势――新世纪初的新争论、挑战与反思[J]. 政治学研究,2014,04:73-89.
[7]王庆芳,杜德瑞. 我国经济学研究的方法与取向――来自2012至2014年度1126篇论文的分析报告[J]. 南开经济研究,2015,03:140-153.
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社会得以发展的重要物质保障,其不仅直接影响社会文明和经济的健康发展,同时也已成为了影响世界政治平衡的一个重要因素,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们对能源的重视和关心程度已超出能源本身原来所应具有的价值。由于能源分布的特点,煤炭成为我国能源的主要组成部分。本文在进行相关文献综述研究时发现,人们通常把煤炭归纳为能源的一部分来分析能源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而直接研究煤炭消费与经济之间关系并不是很多。所以,本文以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研究为切入点,首先对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相关文献进行了分析整理及评价,然后简单介绍我国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方面的文献研究状况,为以后所要进行的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一、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20世纪70年代,由于石油危机的进一步恶化而引发的世界经济危机使得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们在研究经济增长问题时,开始将注意力从原来只考虑劳动和资本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转移到了能源消费、劳动和资本与经济之间关系的系统研究上。从原来将能源看作为资本的一个构成部分,转变成将能源从资本中脱离出来,并将其看作为影响经济增长的第三个因素,可以看出西方经济学家对能源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视程度增加了很多。研究初期,在能源方面的研究较为成功的当属Donella、Dennis和Jorgen等人于1972年通过深入的分析能源消费对世界人口和经济发展的严重影响后,发表的较为著名的能源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该报告指出了世界人口与经济的无限制增长,将导致能源资源的消费量逐年加大,在未来由于资源的过度消费将严重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并最终会给人类自身带来毁灭性的打击。国外学者在研究能源与经济增长关系时主要运用各种经济数据,从实际出发,集中在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量之间的“量―量”研究及影响能源强度因素分析这两大方面上。而且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方法也在逐渐完善,总体来说西方学者对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研究时所采取的研究方法主要经历了三个研究阶段:线性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析以及面板数据分析(包括空间面板数据分析)。
第一阶段,基于线性回归的研究。国外学者对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研究所采用的实证研究方法随着研究的深入和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在不同的时间段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也不尽相同。20世纪90年代以前,经济学家们对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研究由于技术限制,基本上以线性回归作为主要的研究方法。在此方面进行相关研究的学者有:Kraft(1978)、Akarca(1980)和Yu(1984、1985)等。
第二阶段,基于时间序列分析研究。西方经济学家们对于该种方法的应用主要集中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到90年代中期。随着西方经济学家们对计量经济研究方法的不断改进和革新以及计算机软件的快速发展,他们逐渐将计算方法从手工计算过渡到用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阶段,这就大大降低了计算的误差,同时也提高了计算的效率,这一时段是人们对能源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研究的成长阶段。在这段时间内,人们研究能源消费与经济之间关系所选取的方法主要以基于时间序列为主,当研究一个国家的能源消费与经济之间关系时,为使研究结果更加接近实际经济运行本质,他们往往选取被研究对象多年的经济数据,此种方法称为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在此方面进行过相关研究的学者有:Yu(1992)、Hwang(1992)、Stern(1993)、Glasure(1997)、Asafudiaye(2000)、Ghali(2004)、Salvador(2008)和Mehrzad(2007)等。
第三阶段,基于面板数据分析研究。考虑到利用时间序列方法分析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问题时所得出的分析结果并不能使人满意。从20世纪90年中后期开始,人们逐渐对分析方法进行改进,将分析方法由时间序列发展成为兼顾时间和地区的面板数据分析,以分析不同经济体在同一段时间内以及同一经济体在不同时间阶段的经济问题。在此方面进行过相关研究的学者有:Masih(1997)、Asafu-Adjaye(2000)、Soytas(2003)、Fisher(2004)、Chien(2005)、Lee(2007)、Lee(2007)和Huang(2008)等。
二、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国内学者对能源消费与经济之间关系的研究虽然起步相对较晚,但也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在吸收了国外在能源消费与经济领域的研究方法和经验后,我国学者结合我国实际经济情况,开始了对能源消费与经济之间关系的探索。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国因能源消费而产生的各种环境、社会问题日益严重化,进行能源消费与经济及环境之间关系的研究,处理能源与经济、环境之间关系研究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国内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或方向深入研究问题,并针对如何实现我国能源、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提出许多具有建设性的建议。总体来说,国内学者对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研究从最初的两者之间宏观的数据分析,到后来的能源消费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微观结构分析”,再到现在的兼顾结构变化和技术进步的针对我国能源强度的“综合分析”,这都表明了我国学者对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研究正在不断地加深。研究方法也在不断改变,从线性回归分析,到时间序列分析,再考兼顾时间和区域特殊性的面板数据分析,最后到最近较为流行的空间计量分析方法的应用,无一不说明我国学者对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研究越来越成熟,所研究的问题也越来越深入。
1、协整关系研究
国内学者在对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进行研究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为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协整性分析以及Granger因果关系分析,也有部分学者是用其他的计量方法进行分析。在此方面进行研究的学者主要有:赵丽霞(1998)、陈燕武(2003)、韩智勇(2004)和汪旭晖(2007)等。
2、因果关系研究
在借鉴了国外学者在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研究方法和经验后,国内学者们在运用协整分析与Granger因果关系分析我国的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时,为使分析结果更加接近我国实际情况,有的学者对一些分析方法进行了优化,如灰度关联分析、综合面板数据模型等分析方法,这是对协整分析、Granger因果分析的补充和完善。由于各学者选取的样本和数学模型的不一样,得到的分析结果也有所不同,有些研究显示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存在双向因果关系,而另外一些则认为两者之间只存在单向因果关系,但是大部分学者得出了一个共同的结论:我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有很大的关联。在此方面进行过相关研究的国内学者有:王海建(2000)、刘红玫(2002)、张明慧(2004)、杨文培(2005)、马宏伟(2005)、黄敏(2006)、刘朝明(2006)、徐小斌(2008)、王火根(2008)、王会青(2009)等。
3、运用空间计量方法研究
在研究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问题时,大多数研究所采用的方法是时间序列分析,使用面板数据分析的研究相对较少,使用空间面板计量分析方法的更少,时间序列分析仅从整体上分析了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没有考虑到区域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而面板回归分析主要是研究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区域化差异性。目前对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分析研究的文章较少,关于区域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空间相似性或差异性的研究也相对较少。国内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学者有:邹艳芬(2005)、吴明玉(2008)、于全辉(2008)和张可云(2012)等。
4、煤炭消费与经济研究
我国是世界上煤炭消费量最大的国家,煤炭消费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所占的比重较之其他国家要大很多。因此,研究我国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就有了非凡的意义。国内学者对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研究相对较多,他们所选取的研究方法主要集中于时间序列分析和面板数据分析。
张学达(2008)研究了我国煤炭消费对能源效率以及国民经济产出的影响情况。张兆响(2008)运用结构突变理论,对我国煤炭消费和经济增长的数据进行了平稳性检验分析。张兴平(2008)等运用1980―2005年间我国的相关数据,对我国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能源消费结构变化与能源效率之间关系进行了协整分析。李金克(2009)等对世界主要煤炭消费国家(我国、美国、印度、俄罗斯、日本和南非)的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章贵军(2009)通过对我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和煤炭消费之间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和协整性分析,研究发现我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存在着双向因果关系,并且它们之间具有长期均衡关系。李金克(2011)搜集整理了1960―2008年间我国的CO2排放量、煤炭消费量及经济增长的数据,建立了基于EKC曲线的协整关系检验模型,并利用ARDL的方法分析了这一时期内我国CO2排放量、煤炭消费量及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张全权(2011)搜集整理1978―2008年间我国的GDP总量和能源消费量、煤炭消费量、电力和石油消费量的数据,对这一时期内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及其构成部分(煤炭、电和石油消费量)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因果关系分析。
5、基于面板数据分析
张兆响(2009)对我国1986―2004年间东、中及西部三个地区的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进行了面板协整性检验和因果关系检验。腾飞(2009)对贵州省地区的煤炭资源开发与经济增长之间的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刘顺艳(2009)搜集整理了1997―2006年间我国30个省区的人均GDP与煤炭消费数据,运用面板数据分析方法,分析了人均GDP与人均煤炭消费量之间的关系,通过构建人均GDP与煤炭消费二维组合矩阵,将我国30个省区的经济增长与煤炭消费划分为四种类型:高经济增长―高煤炭消费增长、高经济增长―低煤炭消费增长、低经济增长―高煤炭消费增长、低经济增长―低煤炭消费增长。并从这四种类型中选取七个典型省区,分析了这些省区的人均能源消费与GDP增长之间的关系,并对经济增长过程中人均煤炭消费可能产生的拐点进行了分析预测,为构建节能型社会提供了科学依据。陈军(2011)对1978―2008年间我国煤炭消耗与污染排放情况进行了面板数据分析。赵文(2011)应用面板数据模型对山西省的煤炭资源开发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
三、综述评价
在进行文献综述分析时发现,由于各国研究重点不同,在研究能源与经济问题时,人们并没有将研究的重点放在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分析上,而是将煤炭消费作为能源消费的一部分,整体考虑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因此,本文介绍了国外学者对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所进行的研究,发现随着研究的深入,他们在分析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问题时所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也在逐渐的完善和系统化,主要分为以下几个大类:线性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许和面板数据分析,并对每一阶段所采用的分析方法进行了分析。
随后,本文分析了国内学者对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研究,发现国内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较晚,其通过借鉴国外学者的研究经验和方法后,主要从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长期协整性分析和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方面进行了分析,并考虑了区域空间因素对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影响,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对我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虽然所采取的研究方法有所不同,但是大多数研究结果均得到了我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而且能源消费是引起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的结论。
从国内外近几年的研究内容可以看出,人们对煤炭消费的研究虽然在深入,但是研究的方向却仅限于宏观经济方面,使用的研究方法也主要是运用计量经济方法,通过建立煤炭消费与经济之间的回归分析模型,分析出它们之间的长、短期关系。将我国煤炭消费按照区域特征分开进行研究的相对不足。因此,笔者认为研究我国区域间煤炭消费问题能够弥补国内外学者在此方面的研究空缺,进而使得煤炭消费问题研究更加全面、具体。
【参考文献】
[1] Kraft,J.,Kraft,A..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ergy and GNP[J].Journal of Energy and Development,1978(3).
[2] Akarca,Ali T.,Long, Thomas Veach,II. Notes and Comments: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ergy and GNP:A Reexamination[J].Journal of Energy & Development,1980(5).
[3] Yu,E.S.H.,Hwang,B.K..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ergy and GNP:Further Result[J].Energy economies,1984,6(3).
[4] Yu,E.S.H.,Choi,J.Y..The causal relationship between energy and GNP:A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J]. Journal of Energy and Development,1985,10(2).
[5] Yu.E.S.h.,Jin,J.C..Co-integation tests of energy consumption,income,and employment[J].Resources and Energy,1992,14(3).
[6] Hwang,D.B.K,Gum,B..The caus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ergy and GNP:The case of Taiwan[J]. Journal of Energy and Development,1992(16).
[7] Stern D.I.. Energy use and economic growth in the USA:a multivariate approaeh[J].Energy Eeonomies,1993,15(2).
[8] GLASURE Y U,LEE A R?Cointegration error-correction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DP and ease of South Korea and Singapore[J].Resource and Electricity Economics,1997(20).
[9] ASAFUADJAYE J.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lectricity consumption, electricity prices and economic growth:time series evidence from Asian developing countries[J].EnergyEconomics,2000(22).
[10] Ghali,K.H.,EI-Sakka,M.I.T. Energy use and output growth in Canada:a multivariate cointegration analysis[J]. Energy Eeonomices,2004(26).
[11] Salvador Enrique Puliafito,JoséLuisPuliafito,Mariana Conte Grand. Modeling population dynamics and economic growth as competing species:An application to CO2 global emissions[J]. Ecological Economics,2008(65).
[12] Michael Dalton,Brian O’Neill,Alexia Prskawetz,Leiwen Jiang, John Pitkin. Population aging and future carbon emissions in the United States[J]. Energy Economics,2008(30).
[13] MehrzadZamani. Energy consumption and economic activities in Iran[J].Energy Economics,2007,29(6).
[14] A.M.M.Masih and R.Masih.on the temporal causal relationship between energy Consumption,real income and Priecs:some new evidence from Asian―energy dependent NICs based on a multivariate cointegration/vector error-correction approaeh[J].Journal of Policy Modeling,1997,19(4).
[15] Asafu-Adjaye,J.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ergy consumption,energy prices and economic growth:time series evidence from Asian developing countries[J]. Energy Economies,2000(22).
[16] Soytas,U.,Sari,R..Energy consumption and GDP:causality relationship in G-7 countries and emerging market[J].Energy economies,2003,25(l).
[17] Fisher-Vanden K.,Jefferson G?H.,Liu H. and Tao Q. What Is Driving China s Decline Energy Intensity[J].Resource and Energy Economics,2004(26).
[18] Chien-chiang Lee. Energy consumption and GDP in developing countries:A cointegrated panel analysis[J]. Energy Economics,2005(27).
[19] Lee,Chien-Chiang;Chang,Chun-Ping. Energy consumption and GDP revisited:A panel analysis of developed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J]. Energy Economics,2007(29).
[20] Lee,Chien-Chiang; Chang, Chun-Ping. Energy consump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in Asian economies:A mor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using panel data[J]. Resource&Energy Economics,2008(30).
[21] Huang,Bwo-Nung; Hwang,M.J.;Yang,C.W.. Causal relationship between energy consumption and GDP growth revisited:A dynamic panel data approach[J].Ecological Economics,2008(67).
[22] 赵丽霞、魏巍贤:能源与经济增长模型研究[J].预测,1998(6).
[23] 韩智勇、魏一鸣、焦建玲、范英、张九天: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协整性与因果关系分析[J].系统工程,2004(12).
[24] 汪旭晖、刘勇: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基于协整分析和Granger因果检验[J].资源科学,2007(5).
[25] 王海建:耗竭性资源管理与人力资本积累内生经济增长[J].管理程学报,2000(3).
[26] 刘红玫、陶全:大中型工业企业能源密度下降的动因探析[J].统计研究,2002(9).
[27] 张明慧、李永峰:论我国能源与经济增长关系[J].工业技术经济,2004(4).
[28] 杨文培:能源发展与经济增长互动关系探讨[J].煤炭经济研究,2005(1).
[29] 马宏伟、张兆同:我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灰关联分析[J].管理探索,2005(6).
[30] 黄敏、赫英: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模型与实证[J].统计与决策,2006(22).
[31] 刘朝明、曾胜、刘博:我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模型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06(11).
[32] 徐小斌、李传昭、徐锦秀、徐小凤:中国东西部省份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关系比较研究――基于面板数据的协整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8(5).
[33] 王火根、沈利生:中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关系研究――基于中国30省市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J].统计与决策,2008(3).
[34] 王会青、谷志红、牛东晓: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及预测[J].统计与决策,2009(5).
[35] 邹艳芬、陆宇海:基于空间自回归模型的中国能源利用效率区域特征分析[J].统计研究,2005(10).
[36] 吴玉明、李建霞:中国省域能源消费的空间计量经济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3).
[37] 于全辉、孟卫东:基于面板数据的中国能源与经济增长关系[J].系统工程,2008(6).
[38] 张可云、项目:安徽省各地区GDP增长的空间计量研究[J].江淮论坛,2012(1).
[39] 张学达:中国煤炭消费和经济增长的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8(S2).
[40] 张兆响、廖先玲、王晓松:中国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变结构协整分析[J].资源科学,2008(9).
[41] 张兴平、赵旭、顾蕊:我国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多变量协整分析[J].煤炭学报,2008(6).
[42] 李金克、宋华岭、王风华:基于计量经济模型的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以世界主要煤炭消费国为例[J]. 数理统计与管理,2009(2).
[43] 王鉴雪、宁云才:能源消费、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12).
[44] 李金克、王风华、耿殿明:中国CO2排放、煤炭消费及经济增长的协整检验[J].统计与决策,2011(19).
[45] 张全权、陈涛、姜鹏: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
[46] 张兆响、廖先玲、王晓松等:基于协整关系的中国区域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比较研究[J].资源科学,2009(6).
[47] 腾飞:煤炭开发与欠发达地区经济增长――对“资源诅咒”的再考察[J].浙江社会科学,2009(7).
[48] 刘顺艳、孙根年:中国省际煤炭消费与GDP增长关系及拐点预测[J].资源科学,2009(11).
1.1 认识:思维的载体
人的认识活动可以分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活动中通过感觉器官接触外界事物而获得的关于事物表面的和外部联系的认识。随着实践活动的继续和深入,人们会对感性材料通过大脑反复的加工制作,最本文由收集整理后达到对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认识,这就是理性认识。而思维就是人们对感性材料加工制作的过程,即形成概念、作出判断和进行推理的过程。
1.2 思维:抽象客观的规律
从唯物主义的角度来说,一切客观的事物及其运动都有自己的规律,思维作为一种客观现象,自然也有规律。我国著名学者钱学森在1980年发表的《自然辩证法、思维科学和人的潜力》一文中对思维做了如下的划分:抽象思维(也称之为逻辑思维)、形象思维(或称之为直感思维)和灵感思维(亦称之为顿悟思维)。
后来在1993年8月8号钱学森与夏军教授在书信往来中提到除了上述三种思维之外的另一种:梦。梦境属于心理学而不是逻辑学的研究领域。但是作为思维形式的完整形式,我个人认为应该划分为四种。只不过和该课程有关系的只有三种而已。
1.3 逻辑:研究思维的工具
上述提到思维是有规律的。而逻辑就是旨在研究关于思维形态的结构和规律。主要研究思维的逻辑形式、思维的基本规律和思维的简单逻辑方法。
任何一门学科都会有各自的语言,如同代码之于计算机;图形之于几何学,逻辑学作为一门学科,也有能反映其特色的语言。逻辑学的语言就是论证。包括命题、断言等以及如何辨别其真伪等内容。
2.逻辑学中“命题”的思想
命题从范围上来讲主要分为全称命题和特称命题。全称相当于整体,或者说是宏观角度。特称就相当与部分或者说是微观角度。这样的话,分析问题就会有两条思路:一是从全称到特称,即从整体到部分、自上而下的分析方法,它注重的是微观、局部与细节;另一种就是从特称到全称,即从部分到整体、自下而上的分析方法,他注重的是宏观、整体与系统。
但是有一个问题必须注意到:注重细节与微观会将客观事物的局部理解的更为深刻,但是反过来,局部的深刻理解不代表整体的明确把握。对部分有效的结论,不能说对整体也是有效的。
3.逻辑命题思想在技术经济学科研究方法的指导
3.1 还原论: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
3.1.1 还原论的原理
对于自然科学,100多年来,笛卡尔、伽利略、牛顿和莱布尼茨所创立的近代科学研究方法和观念——还原论在自然科学领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还原论简单地说就是从整体向下分解,研究的越来越细。因此还原论相当于是全称到特称的过程。按照这个方法,生物学对生命的研究到达了基因层次,物理学对物质结构的研究已经到达了夸克的层次。也就是说,还原论方法由整体往下分解成部分并且研究部分,如果部分还研究不清楚就继续分解,直到研究清楚为止。
这种从全称到特称,从整体到部分、自上而下的分析方法,注重了微观、局部与细节,极大地促进了自然科学的发展。新的学科、新的领域不断出现。人们一直认为这就是认识客观世界最有效的途径。
3.1.2 还原论的局限性
直到一位科学家的出现逐渐开始打破数百年来传统的认识客观世界的这种观点。(当然,“打破”并不意味着“全盘否定”)
分子生物学家彼塔朗菲指出当生物学的研究已经发展到分子生物学的时候,对生物在分子层次的了解越多,对生物整体反而认识得越模糊。
所以,现实的情况却是:就算研究透了基因也不等于就明白了整个生命的一切,即使认识了基本粒子也不能保证完全可以解释大物质构造。不能否认还原论使得自然科学的研究得以深入到人类曾经无法想象到的程度,这是它的优势方面。但是,这种方法由下往上是回不去的。还原论并不能回答高层次和整体性的问题。
因为注重细节与微观会将客观事物的局部理解的更为深刻,但是反过来,局部的深刻理解不代表整体的明确把握。对部分有效的结论,不能说对整体也是有效的。
3.2 系统论:综合学科的研究方法
3.2.1 综合学科的特点
如今现代科学技术已经学科林立,(在还原论的指导下)虽然分工越来越细,新领域不断产生;但是另一方面是不同的学科和领域之间相互交叉结合,向综合性整体化的方向发展。技术经济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产生的一门学科。它是工程技术、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结合,所以也有很多人称之为“工程师的经济学”。
这种综合性、交叉性学科常常具有系统性与整体性。它是从事物的整体与部分、全局与局部的角度来研究客观世界的。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社会和人自身,能反映事物这个特征最基本的重要概念就是系统。因此,对于技术经济与管理这样的学科,仅仅采用由上而下的还原论方法去研究局部与细节是远不能达到这门学科的要求,与此同时,必须还要以由下而上的整体与系统的方法来研究它。将其定义为系统论方法。
3.2.2 系统论在综合学科总的应用
在本文的开篇,提到了对思维的界定: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人脑思维一种是逻辑思维,它是定量、微观处理信息的方法;形象思维是定性、宏观处理信息的方法,而人的创造性主要来自创造思维,创造思维可以说是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结合,也就是定性与定量的结合、宏观与微观的结合,这是人脑创造性的源泉。
一、 引言
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承担着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任。与本科生教育相比,研究生教育不仅是对现有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承,更强调对新知识领域的开拓、对研究空间的拓展。研究生教育更强调关注国际最新学术动态、学术研究成果与学术理论前沿,因此研究生教育需要更深刻的国际化教育需求。国际化学术交流能力培养与提高是研究生教育国际化中的核心问题,笔者通过文献调研、调查问卷的形式,深刻理解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本质和需求,为培养和提高研究生国际化学术交流能力提供一些途径和方法的建议。
笔者采用自编“研究生国际化教育情况问卷调查”,对部分在读和已毕业的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试图了解国内研究生国际化学术交流能力现状及期望的提高途径和方法。据调查:不到三成研究生在读期间有出国经历,超过七成研究生对所在学校国际化培养感到一般或者不满意,并认为学校缺乏国际化教育意识,缺乏经费支持是目前发展的主要瓶颈。针对以上现象,本文力求从学生需求角度出发,结合国内外高校国际化教育经验,对国内高校提高研究生国际学术交流能力途径和方法进行研究并提出建议。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对象是在读研究生和已经毕业的研究生,在本次调查中,共收回问卷129份,其中有效问卷120份。参与问卷调查的学生涉及人文、理学、工学、管理学等多个专业,涉及硕士、博士各个年级及已经毕业的研究生。其中,在读研究生63人占52.5%,已毕业研究生57人占47.5%,男生占57.5%,女生占42.5%。
(二)研究工具
笔者采用自编“研究生国际化教育情况问卷调查”,其内容包括性别、年龄段、所在省份、毕业高校、所在年级、国际交流情况、期望加强的途径与方法等共计20个题目。其中6道题目是关于学生个人的基础信息,包括性别、年龄、所在身份、毕业高校、所在专业、在读年级;其中11道题目是关于研究生参与国际交流现状的调查,包括研究生阶段出国经历类型、出国次数、出国时间、出国费用、出国费用来源、与国外学生上课经历、参加全英文课程、参加英文学术活动、做英文报告、参加国际科研项目、发表英文撰写论文;1道题目调查研究生对所在学校的国际化教育是否满意;其中3道题目调查研究生对所在学校国际化教育的主观感受和期望,包括对所在学校国际化教育的满意程度、最大瓶颈、期望学校加强的国际化教育途径与手段。
(三)调查方式
本次调查采用网络的方式进行,调查时间集中在2015年5月,问卷无需填写姓名,保密性和真实性强。调查问卷详细说明了测试目的、填写注意事项及保密原则。
(四)数据处理
所有调查问卷相关数据由笔者进行整理,根据需要探索的具体问题,进行分类统计和交叉分析。
三、结果分析
(一)结果总体分析
1.参加调查的学生中有出国经历的有34人,占比28.33%,没有任何出国经历的学生有86人,占比71.67%。
2.就总体情况而言,对自己所在学校的研究生国际化教育满意和非常满意的有30人,占样本总数的25%;感觉一般和不满意的有90人,占样本总数的75%,占大多数(详见上表)。
3.在学校国际化教育的最大瓶颈问题调查中,学校缺少国际化教育意识占27.5%,学校缺乏经费占26.67%,导师不支持、学科实力差分别占13.33%,专业冷门占5.83%,其他方面占13.33%。学校层面原因占据54.17%,是主要原因。其他原因还包括经费管理严格、出国审批程序复杂、学生多机会少、时间不足等方面的原因。
4.在最希望学校加强的国际化教育途径与手段问题调查中,选择与国外高校联合培养的占比45%,出国参加学术会议占比19.17%,邀请国外专家开设短期课程占10.83%,聘请外籍教师和开设全英文课程分别占9.17%,招收外国留学生占5.83%,出国参加比赛占0.83%。
调查发现,无论研究生对所在学校研究生国际化教育满意程度如何,均最希望学校与国外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其次是希望出国参加学术会议(详见下图)。
(二)有出国经历学生数据分析
1.参加调查的学生中有出国经历的有34人,出国1―2次的有32人,占比94.12%,有1个学生出国3次,有1个学生出国5次,出国3次以上的学生占比5.88%,占比非常低。
2.参加调查的学生中有出国经历的有34人,参加学术会议13人,占比38.23%,参加文化交流9人,占比26.47%,短期访问16人,占比47.05%,联合培养14人,占比41.18%。
3.参加调查的学生中有出国经历的有34人,出国时间1个月以内的14人,占比41.18%,一个月到6个月的有5人,占比14.70%,6个月到2年的有15人,占比44.12%,2年以上的没有。
4.参加调查的学生中有出国经历的有34人,出国费用自费的有5人,占比14.71%,非自费的有29人,占比85.29%。非自费学生经费来源包括导师资助、学校资助、CSC资助、国外对方单位资助。
5.参加调查的学生中有出国经历的有34人,出国累计费用5万元以下21人,占比61.76%,5万元到10万元有2人,占比5.88%,10万元以上有11人(其中10万元至20万元之间有9人),占比32.35%。
(三)无出国经历学生数据分析
1.参加调查的学生中无出国经历的有86人,无出国经历的研究生对自己所在学校的研究生国际化教育满意和非常满意的占16.28%;感觉一般和不满意的占83.72%,与总体情况相比满意程度更低。
2.参加调查的学生中无出国经历的有86人,与国外学生有一起上课经历的学生40人,占比46.51%;参加过全英文课程的学生有48人,占比55.81%;参加过英文学术活动的学生有53人,占比61.63%;做过英文报告的学生有25人,占比29.07%;参加过国际科研项目的有4人,占比4.7%;发表过英文论文的有29人,占比33.72%。
四、结论与建议
(一)高校应加强重视研究生国际化学术交流能力培养
调查发现,在研究生阶段没有任何出国经历的学生有86人,占比71.67%。研究生对自己所在学校的研究生国际化教育感觉一般和不满意的有90人,占比75%。由此可见,国内普遍存在研究生对国际化培养需求很大和学校支持较少的矛盾。
从古至今,教育国际化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求学的人络绎不绝到鲁国接受孔子教育,受到儒家文化熏陶;德国著名教育学家威廉・冯・洪堡创办了第一所现代大学――柏林大学,并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国的青年学生、科学家前去学习交流与深造[1]。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三大趋势之一[2]。
在学校国际化教育的最大瓶颈问题调查中,研究生认为学校缺少国际化教育意识占27.5%,认为学校缺乏经费占26.67%。从人才培养的需求出发,提高对研究生国际化教育的政策支持和经费支持俨然已经成为国内高校进行发展和改革要做的重点工作。
(二)高校应鼓励学生“走出去”参加国际学术交流
国际化学术交流能力主要包括学术论文交流能力、学术会议交流能力、学术探讨能力、学术报告能力以其他与学术相关的交流能力。培养研究生的国际学术交流能力,有利于开阔研究生的学术视野,推动研究生参与国际学术竞争,尤其是通过学术访问、联合培养、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等“走出去”的方式参与国际学术竞争,从而占领学术高地。
在调查研究生最希望学校加强的国际化教育途径与手段问题中发现,与国外高校联合培养的和出国参加学术会议是研究生最希望学校加强的方面,分别占比45%和19.17%,与国外高校联合培养出国时间较长,有机会开展深入的学术交流,出国参加学术会议时间较短,所需经费支持较少,比较容易实现。通过对有出国经历的学生进行数据分析,参加短期访问、联合培养、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占比最大。
(三)国内高校应创造“走进来”的机会实现本土国际化培养
随着我国科研实力水平及影响力不断提升,国外学者及学生到我国参与国际学术交流越来越多。参加调查的学生中无出国经历的有86人,46.51%的学生与国外学生有一起上课经历,55.81%的学生参加过全英文课程,61.63%的学生参加过英文学术活动。
从全球来看,实现“本土国际化”非常重要,是高等学校国际化程度的重要标注。德国的高水平高校招收博士生实行“三三制”,即来自本校、德国其他大学及国外大学毕业生各站1/3[3],促进学术交流。英国在研究生国际化教育中比较重视课程教学[3],大量招收课程学习研究生。美国通过设置灵活多样的奖助学金政策,美国的研究生教育国际化非常成功[4]。哈佛大学以世界一流的学术研究活动带动教学和人才培养是其办学的一大特点,它以大量的开放式研讨会、讨论会、学术报告会、讲座等为基础,重视学术氛围的营造[5]。国内不少高校举办了有影响力的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如清华大学从2002年3月开始举办博士生学术论坛,北京航空航大学已经举办12届研究生国际学术论坛,参与人数和学术报告数量均十分可观,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也重视构建研究生国际学术交流平台[6]。
国际化教育中“引进来”和“走出去”同等重要,高校搭建校内国际化学术交流平台,创造本土国际化教育环境,将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更多研究生培养国际学术交流能力。
参考文献:
[1]别敦荣,李连梅.柏林大学的发展历程、教育理念及其启示[J].复旦教育论坛,2010,6.
[2]顾明远.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和经验[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
[3]Graduate education reform in Europe,Asia and the America.2014.
[4]檀慧玲.世界高等教育强国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机制研究[J].北京教育(高教),2014,5.
我们这些半吊子来研究易经的数学逻辑,充其量只能是起到敲门砖的作用。易经的数学逻辑非常严密,数学模型非常科学。金庸先生在《射雕英雄传》中瑛姑的房间中对后天八卦的排列进行了介绍,二四为肩。后天八卦是一种乘法尾数的规律,遵守“一数坎来二数坤,三震四巽数中分。五居中宫六乾是,七兑八艮九离门。”事实上,在易经方园图中,遵守的是先天八卦的基本规律,是按先天八卦的乾、兑、离、震、巽、坎、艮、坤的顺序进行的排列,反映了对立统一的两种力量的消长变化,并这种顺序在方圆图的方形中正好形成了从乾到坤的对角线,按二进制的算法,挂序总数之和为280,分别是坤2,艮52,坎29,巽57,震51,离30,兑58,乾1。卦序就是第几卦的意思,比如艮52,就说明艮卦是第52卦。
如果这么进行精细的数学研究的话,许多对易经基础很薄弱的读者可能感到比较复杂,感觉读不懂。因此,我们可以用哲学原理介绍的方法来进行导读。
易经先天八卦的数学模型背后的哲学规律有四个原则:
第一, 对立统一规律。这个规律和哲学唯物辩证法对立统一的内容相同。就是万事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没有小偷警察就失业,没有学生老师就失业,相反相成。这个原则对应的方法论或研究方法,主要是比较法。
第二, 量变质变规律。这个规律也和哲学唯物辩证法对立统一的内容相同。说明事情的变化都是从量变逐渐开始,最终积累一定程度发生质变。这个原则对应的方法论或研究方法,主要是定性研究法和定量研究法,在台湾叫质化研究法和量化研究法,都是一个意思。
第三, 因果辩证规律。这个规律和佛学的因果论比较接近。主要分析原因和结果的关系,以及原因和结果的变化过程,变化阶段,变化环节等。
第四, 内外量化变化规律。这个规律是易经独到的地方,佛学的数理、哲学的内因外因规律等,都没有达到这个见识的高度。哲学对内因外因的研究,指出了内外因的关系,内因是依据,外因是条件,但没有量化到具体的变化消长环节。在易经数学变化中,方圆图从左下角开始,横向是外因的量化变化,纵向是内因的量化变化,对角线方向是内外因复杂变化的量化变化。比如从第11卦泰卦为基础,两个截然相反的力量,地天泰,开始变化,横向变化先是左向第26卦大畜,再是第5卦需,再是第9卦小畜,然后是第34卦大壮,然后是第35卦大有,然后是第43卦夬,然后是乾卦第1卦。如果内外因同时变化的话,那么对角线方向的变化依次从第11卦泰开始,到第41卦损,到第63卦既济,到第42卦益,到第32卦恒,到第64卦未济,到第31卦咸,到第12卦否,经过了6个阶段的变化,走向了反面。这种变化已经超过了事物物理变化的范畴,达到了化学变化的领域。一个事物的物理变化,不会改变事物的本质,比如铁,加热了还是铁,分割成几块还是铁,这是物理变化,但铁被硫酸反映后形成新的化学变化,或被氧化后形成的新分子,就不再是铁了。二氧化碳不是碳,硫化铁不是硫,发生了化学变化了。
发现了量化变化的规律,和内外因变化的规律,结合案例,就能理解易经的数学逻辑和在管理方面的量化方法运用了。
第二部分 易经的数学逻辑---生活中深入浅处的生动案例
笔者之前在某中德合资RC公司担任总经理的时候有一个切身司机Q先生,今年40岁,东北人,相处一直很好,他本人在上海发展也不错,在莘庄买了房子,也买了20万左右的轿车,并且没有什么贷款,应当说算发展不错了,但他最近有了烦恼,和笔者说自己的女儿马上中考了,总感觉姑娘的数理化学的吃力,自己不知道怎么办,征求笔者建议。
笔者告诉他,其实他家姑娘的压力更大,要中考,有升学压力。做家长的,不能只是发现问题,更要分析问题。分析问题的时候,要有量化分析的方法,然后根据分析,针对性地补课或提高。首先要量化分析,比如说物理不好,那么考试下来,分析试卷,是力学部分不好,还是光学部分不好,还是电学部分不好,还是热力学部分不好,还是流体力学部分不好,要量化分析。比如是电学部分不好,可以针对性地对电学部分进行补课,电学补习好了,整个物理成绩上去了,姑娘自己对物理也有信心了。不能笼统地说“物理不好”,应当量化分析,分模块分析,然后针对性地提高,才是家长应当做的。Q先生听后说,过去自己只知道每天早上六点起来给姑娘弄早餐,然后七点前送姑娘去学校,感觉做父亲做到这一点就可以了,一直对姑娘物理化学成绩差没办法,现在豁然开朗,有时候分析细致、提升了核心弱点后,整个功课成绩上去了,姑娘的信心就上去了(参考:沈宗南、张京宏《行销传播学》,世新大学,2011)。
2011年笔者工作中也处理了一起长达一年的官司纠纷。一起劳资纠纷产生恶性连锁反映,多名员工与公司发生诉讼纠纷,不同程度地进行劳动仲裁和司法诉讼,最终事情以各方面均能接受的结果收场,也化解了可能扩大的集体对抗危机。事实上在这个过程中,分析思维也是使用的数学逻辑和量化分析方法,只不过把方法应用到各方面利益评估上了。比如说在司法诉讼程序中,要考虑到原告和被告的心理情况,法院和法官的利害因素。任何诉讼中,有四个方面的因素力量要考虑:法院和法官,原告,被告,可能影响的对象。对法院和法官来说,上诉率是一个考核的KPI指标,影响法官的奖金和评选先进,因此,从法官的利益和社会矛盾化解的角度出发,调解无疑是优先的。同时,对原告和被告来说,也考虑到诉讼成本,时间成本,连锁反映,社会对抗、矛盾激化与缓和等各种因素的总和评估。最后一个方面就是可能被影响的方面,包括员工的思想认知,社会媒体的评价等等。在考虑问题的时候,如果把这四个方面的要素都考虑进去,其实也就是运用了易经的数学逻辑,进行了四个方面的元素分解了,转化成企业管理中的工作方法就是量化评估的方法,分析各种决策和策略背后的利害关系,最终做出的最优决策才可能是方方面面都能接受的方案。
可能有读者说,使用易经的数学逻辑分析问题,真能预测和评估到各个方面的真实想法吗?笔者的回答是肯定的,能。这种分析还能量化。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对等相反的力量存在,比如在我们分析的易经数学模型内外因变化模型中,第32卦恒卦和第42卦益卦就是对立的错卦,风雷益和雷风恒,就是一个对立的力量发生的变化。益卦的核心思想就是把形而上的动能、思想、智慧、决策力量转化成解决实际问题的决策、方法,以解决实际问题,化解各方面矛盾,形成良好的现实问题解决效果。而相反力量的恒卦则主要强调要循序渐进,从实际出发,不可好高骛远。因此,内因和外因的力量对比不同,决策时候重点是考虑解决问题的方法,还是重点考虑解决问题的步骤循序渐进,考量点和考量尺度就不同了。
益卦的反卦是山泽损,第41卦损卦。这是把内外因翻个过。损卦最本质的思想,其见解的高度也是罕见的,核心思想就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如何使用自己最少的损失付出来获得方方面面总和的最大效益绩效。损卦的特点在企业决策中经常用到。
恒卦的反卦是风山渐卦,第53卦渐卦。渐卦核心思考是,办事是要恒心,是要循序渐进,但关键是方向要对,要渐渐去向该去的正确地方。如果办事情确实也循循渐进,脚踏实际,不好高骛远,但方向不对的话,比如一个鱼把方向定位为山顶而不是大海的话,麻烦就大了。渐卦作为一个相反的力量和声音,始终在提示:循序渐进的方向要正确,目标要对。
而第54卦归妹卦,雷泽归妹,说的就是如果方向不对、并且不循序渐进而想急于求成的严重后果。归妹卦辞说:求鱼须当向水中,树上求之不顺情,受尽爬揭难随意,劳而无功运平平。生活中和日常企业管理中我们经常会急于求成,恨不得一夜建成罗马,这种情况往往事与愿违。归妹卦的意思是说,急于把女儿嫁出去,由于急于求成,女儿被嫁出去没当正妻,当了小妾,这就是急于求成的后果。好比最近的电视剧赵宝刚和王雷导演、孙红雷王璐丹主演的《男人帮》,顾小白失恋后急于求成地和保姆女儿小雪恋爱,结果导致顾小白重新失恋一样。
从文字符号学的角度分析,归妹两个字,甲骨文是两种含义,归是有男人的已婚妇女,主要说的是正妻,妹是没出嫁的闺女。归妹的本意是想把女子出嫁作为正妻,但因急于求成只做了小妾,今天叫小三子。在当时的法律制度和今天的法律制度下,小三是没有财产权的,包括2011年最高人民法院出台的关于《婚姻法》司法解释(三),说白了就是法律上明确规定了小三没有财产权和财产诉求权。几千年了,中国人还是中国人,中国人就是中国人。
而渐卦,渐字在甲骨文中,是装满士兵的兵车。比喻打仗,巡逻等,方向和战略目标要明确,士兵要充足,从实际出发。损卦的损字,甲骨文中是正在煮饭的锅鼎,表示做饭要给周围的人吃,以自己最小的损失分吃饭来换取和避开周围过分饥渴带来的抢劫和杀人放火。
第三部分 易经的数学逻辑---管理中的量化方法应用准则
易经中的数学模型思维,主要是要求管理者在企业管理中处理和决策问题时候,要考虑到方方面面。任何一个方面的度量和尺度考量不准或把握不准,都有可能招来疯狂的报复和反击。决策者思考问题的时候,除了要量化思考正面两方面的力量情况,也要思考旁边影响者的力量因素,并尽量去量化分析和评估。综上,管理中的量化方法应用准则总结为:
第一, 管理决策的因素陈列并量化。影响决策的因素,影响的权重;决策后可能带来的影响和被影响者,因素和权重,以及各方面可能的反映,后果的控制预估。
第二, 管理决策需要考虑的正面反面力量和执行决策的成本。正面反面的力量要进行评估,同时要把执行成本进行准确量化评估。“损”卦的本意和实质,就是付出最小的成本来获得最大的利益,因此和“益”卦是相反相成的。
第三, 管理执行过程的检查和监督。执行过程中有两点应当注意,一是“渐”卦,主要把控执行方向的正确性,二是“恒”卦,在方向正确情况下,不能执行中好高骛远,要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最终达到把决策想法变成解决实际问题效果的“益”卦要求的应用效果,以解决问题,增强绩效。
一、通过信息技术的有效利用,在实际教学中易将枯燥的文字变得生动有趣
例如,在讲授《北京亮起来了》这篇课文时,通过多媒体课件的运用,能够让学生在以去北京参观的情境中学习。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例如,当我们在讲授《安塞腰鼓》这一课时,教师需要创设这样一种学习情境: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也有不同的文化艺术表现形式。为了渲染喜庆的气氛,不同的地域和民族,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敲锣、打鼓、放鞭炮、吹唢呐……这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各种各样的鼓,有排鼓、大鼓、堂鼓、板鼓,让学生逐一辨识;最后展示腰鼓以及中国的“腰鼓之乡”――陕西安塞。再用多媒体展示电影《黄土地》中“威风锣鼓”的片断,让学生切身感受安塞腰鼓的气势――苍茫的天底下,隆起一座黄土高坡,数百名头扎红巾、敲着腰鼓的陕北汉子,伴着悠扬的唢呐声由远而近,鼓声由小到大,直至震天动地。汉子们行进着,狂舞着,脚下扬起黄色的尘埃……什么是安塞腰鼓?不用多解释,学生已经感受到了。看完这段录像,学生很容易就被安塞腰鼓的壮观景象深深地吸引住,能够很自然地进入到课文的阅读中。
二、信息技术可以将抽象的文字转化成具体的形象,从而解决教学的重点难点问题
例如,当我们在讲授《人民英雄纪念碑》这一课时,学生可借助相关课件及网络提供的信息,通过网络教室获得个别指导,以便较好地理解课文的重点难点,进而进行语言、思维训练。
三、信息技术创设了开放的学习环境
信息技术应用于语文教学,有助于帮助学生实现个性化的研究性学习。它可以设置一个相对个性化的学习环境,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与教师与同学充分交流的机会,它可以针对学生自己的实际情况,按照最有效的个性化原则来组织学习,进行研究,将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扬弃。同时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还有助于构建“交互性”的学习方式和氛围。在网络世界里,师生可以利用语文资源的开放性进行充分的沟通。比如,我们可以开辟“校园网”,也可以利用网络等方式进行师生交互,直接对话,并实现多元交互和即时评价与反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随时加入,随时退出。从而使教与学不断转换和整合,个性学习与交互信息互相配合,教学相长。
四、通过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增大课堂教学容量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决定课堂容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学生的接受能力,多媒体手段给学生的多重感官刺激和直观教学,加快了学生理解进程,相当于增强了学生的认知能力,从而缩短了学生对同样内容的接受时间,为增大课堂容量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另一方面,课堂容量一定程度上也受到板书方式、速度的影响,尤其是当需要板书的文字和需要做的图比较多的课堂上,粉笔书写和作图对课堂的速度起到了较大的制约,利用多媒体技术存储功能可以根据需要把一些图形、题目、题目的分析或解答过程等预先存储在电脑当中,课堂上适时地在学生面前再现出来,还可以利用计算机高速处理信息的特点,在课堂上快速、准确地进行作图,为课堂增加知识容量。如高年级教学几何图形的认识和面积计算方法推导时,就可以大量运用多媒体技术,事先把要用的图片制作好,上课时可以方便的调出来让学生看。
通过计算机软件,教师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控制,可以在任何时刻让某段文字、某个图形出现,也可以在任何时刻让它们隐去;可以随机作出图像;可以对屏幕上出现的运动对象随时干预,像电影定格一样使之静止在某一画面上,以对某些需要强调的运动结果进行特写;可以对图形(或图像)进行局部放大等等。这样大大丰富教学手段,拓展了师生交流的渠道,提高了课堂效率。
五、多媒体电教手段促进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信息技术的发展影响着人类社会各方面的发展,直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方式。信息技术的出现为舞蹈教学提供了全新的教学方式,将信息技术与舞蹈教育相融合,是现代舞蹈教育的发展趋势。而将现代信息技术与舞蹈教学相融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的便利性、快捷性、多元性来实现舞蹈教学的现代化。为此,本文在现阶段的舞蹈教学实践的基础上,以舞蹈教学为研究对象,探讨当前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舞蹈教学可以提供哪些帮助,以期对舞蹈课堂教学的相关研究有所启示。
一、信息技术将对舞蹈课堂教学改革与方法创新带来根本性的转变
(一)信息技术的介入对舞蹈理论教学方法创新意义重大
信息技术的介入给舞蹈教育带来了新鲜的理念和技术上的支持。以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革命,可以促进舞蹈教育的信息化发展,进而对舞蹈教师的职业素质提出新的要求。比如,计算机信息技术在舞蹈课堂教学中的推广与应用,使舞蹈教师的教学手段有了本质上的改变。教师的教案,不仅仅能够用计算机来准备,还能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课件,提高舞蹈教学水平。在舞蹈课堂教学中将计算机信息技术结合起来,这个崭新的舞蹈知识的传输方式所产生的效果是传统舞蹈教学模式所不可相提并论的。
此外,信息技术可以作为舞蹈教学演示和个别辅导的工具,极大的丰富舞蹈教学的形式和学生的感官刺激;比如,在舞蹈教学过程中引入计算机信息技术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全程录像;或进行多媒体教学示范,不仅能提高舞蹈动作、舞蹈技术技巧的完成质量,同时也能将舞蹈动作的难点进行分解慢镜头回放,从而突破舞蹈教学的难点,激发学生对舞蹈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舞蹈课堂的教学质量。当然,在舞蹈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根据需要有选择地使用信息技术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资源的收集、信息的交流和知识的探索,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了学生认知和探索的工具。
(二)信息技术使舞蹈课堂教学方式有了多途径的发展
传统的舞蹈知识传授方式,其重点是注重学生舞蹈表现能力的培养。信息技术介入舞蹈教学之后,使舞蹈教学方式有了多途径的发展和选择。比如,舞蹈理论课的教学,教师除了注重课堂上理论知识的讲授外,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让学生在业余时间利用书本、非书本的电子教材及网络上的信息化教学环境,扩大所学知识的空间。笔者在多年的舞蹈专业学习中认识到,近几年高校舞蹈学专业的学生虽有着较好的实践能力和舞蹈功底,但文化基础却相对较差,这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比如,繁忙的台上演出和台下训练,学生和教师都不同程度的在心理上不太重视理论课程。但是从舞蹈艺术长远的发展角度来看,实践毕竟需要理论来指导,学生通过以查阅资料的方式进行理论学习,也可以实现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自身能力的目的。
此外,传统的舞蹈理论教学往往在授课的各个环节都存在着过于简单化和敷衍化的问题。并且,理论教学本身就具有单调、枯燥、缺乏形象感、取得效果慢的特点,这也使得很多学生对舞蹈理论的学习缺乏兴趣。因此,将信息技术介入舞蹈理论教学中,给舞蹈理论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老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设计出优美的舞蹈动作画面,再配上优美的音乐,就可以提高舞蹈课堂教学效率。可见,信息技术在舞蹈教学上显现出来的优势是很明显的,可以使得舞蹈课堂教学方式得到多方面的发展和提高。
二、信息技术在舞蹈课堂教学中的应用途径
(一)应用信息技术,可以提高学生对舞蹈技术的认知
科技的进步和发展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同时加强了人们对科技的了解和重视。在舞蹈教育领域,科技在舞蹈教学中的运用极大的提高了舞蹈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比如,可以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如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来结合舞蹈教学,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将教学中的舞蹈动作进行分解,并将国际中优秀的舞蹈作品作为教学的参考;通过慢镜头的回放,可以认真细致地对舞蹈高难度动作进行分析学习,提高了学生对舞蹈的认知,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舞蹈素质和技能。
笔者认为,应用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将教学中的舞蹈动作进行分解,可以揭开舞蹈高难动作的神秘面纱,可以提高学生对舞蹈技术的认知。比如,对舞蹈作品《荷塘莲语》进行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处理,在 LED屏幕上进行显示,可以使整个舞台呈现出梦幻的3D显示效果。对舞蹈作品进行慢放处理,仔细观看舞者在舞蹈动作中运用的古典舞的腰功,可以看出舞者在舞蹈动作中运用的腰功动作和技巧,是那样的柔和,通过舞者的腰功和技巧,非常完美的诠释了“莲”的娇柔;通过LED屏上的慢动作显示,可以细致的看到含苞待放的嫩荷的生长和变化的细节;此外,在舞蹈的部分,演员们在舞台中央组成一个硕大的莲花,它与LED屏里正在绽放的立体花朵融为一体,给观众一种奇妙的视觉感受。由此可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既可以提高学生对舞蹈技术的认知,也可以让舞蹈表演更加具有表现力,感染力;在慢镜头的回放中,既拓展了舞台表演的空间,充分展现舞蹈中出现的高难舞蹈动作,又增强了舞蹈表演中的气氛,提升了舞蹈的表现力与震撼力,激发学生对舞蹈的学习兴趣,营造了舞蹈表演独特的意境,给观众带来美感。
(二)应用信息技术,可以提高舞蹈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准
教师是舞蹈教学的重要环节,承担着向学生传递舞蹈知识的重要任务和职责。因此,舞蹈教师本身具有的舞蹈专业知识和技术素养对舞蹈的教学有很深的影响,关系到舞蹈教学质量的提高。在新时期的舞蹈教学中,随着舞蹈技术难度的不断提高,出现了很多新的舞蹈教学方式和教学改革,这就对舞蹈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事实上,高校的舞蹈教学有自己的教学特点,和其他学科的教学有很大的不同,除了专业的理论知识外,还需要更多的实际舞蹈动作的教学。随着信息化技术在舞蹈教学中的应用,教师可以通过信息化技术的运用,收集舞蹈的相关教学内容和最新的资料,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自身的舞蹈修养。同时,时代的发展也要求舞蹈教师必须与时俱进。舞蹈教师必须在传统的教育方式上,及时采用新技术、新方法来改进自己的舞蹈教学能力。要学会使用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数字化等手段的教学,进而提升舞蹈教学质量。
笔者认为,由于目前教师的整体计算机操作能力和水平较低,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所以高校要加强对舞蹈教师计算机专业技能的培训,使教师不断更新计算机的专业知识,提高对计算机的使用技能和操作水平。这对舞蹈教学与现代化信息技术的融合可以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可以全面提高舞蹈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教育效率。
(三)应用信息技术,要注重信息技术与舞蹈教学内容的整合
现代信息技术让我们的舞蹈教学内容可以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比如,在教学中使用电脑、LED屏幕和投影仪等各种各样的影像设备,这些设备的运用极大的提高了舞蹈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也能够让舞蹈课堂的学习氛围变得更加活泼生动。这些影像设备能够模拟演出场景、再现表演中的动作细节,还能够展示特殊的舞蹈动作效果。信息技术所具有的灵活性与生动性,可以使我们的教室变成一个表演舞台。学生们在学习舞蹈知识的同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展示自己表演的优雅身姿和检验自己的舞蹈技术和技巧,使舞蹈教学变得更加具体化;学生们在多媒体、数字化等手段的教学下,提升了舞蹈教学质量,也使学生们能够感受到丰富多彩的舞蹈表演,可以激发他们的舞蹈学习热情,也培养了他们对舞蹈的热爱之情。
应用信息技术到舞蹈教学中,必须要注重信息技术与舞蹈教学内容的整合。比如:在课堂上讲解傣族的民族舞蹈时,可以首先请学生欣赏与傣族的民间歌曲,如《月光下的凤尾竹》曲目,通过听歌曲,目的是让学生们对傣族音乐及风土人情有一定的了解。与此同时,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声像同步的特点,设计舞蹈教学课件。如将歌曲《月光下的凤尾竹》与傣族风景图片融合在一起做成MTV视频。学生们在看MTV视频时,边听边看,如同身临其境的感受舞蹈,感受音乐。事实证明,信息技术与舞蹈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后,这样的教学产生的效果是不错的。通过观看MTV视频,看屏幕模仿傣族少女舞蹈动作,参与意识大增,学生们在多媒体、数字化等手段的教学下,活跃了课堂气氛,提升了舞蹈教学质量,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应用信息技术,要注重信息技术与舞蹈教学方式的整合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通过信息技术与舞蹈教学方式的整合,可以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对舞蹈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个性。比如,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改变传统舞蹈教学中教师进行不断的示范,学生不断的进行模仿动作练习的这种单调教学模式。笔者认为,信息技术应用到舞蹈教学中,因它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采用信息技术与教学方式的整合的方式,主要是通过多媒体课件、视频及三维软件等形式对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进行综合处理编制,这对于舞蹈教学资料的保存与信息的交流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整合了信息技术的舞蹈教学课件,能轻松创造出生动逼真的舞蹈教学环境。比如,在传统舞蹈教学中,对比较难理解的、复杂的舞蹈动作技术,教师必须花费很多的时间去讲解舞蹈动作的重点和难点。而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后,因其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可以利用多媒体或者视频来展现分解动作,将每个舞蹈动作步骤进行细化,就不再需要教师亲自进行反复的讲解,既大大节省了授课的时间,也提高了授课的效率。
比如,在学习“探戈两点转连接击剑步”的舞蹈动作时,由于在这个舞蹈动作,人体的转动比较快,同时舞伴之间在高速旋转中必须做到配合默契,这样才能表现出这个舞蹈动作的魅力。为了学好这个舞蹈动作,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对影像动作进行慢放,对每个动作要点进行解析,为学生建立清晰、精确的动作概念。通过慢动作,确定身体各个部分的动作、速度、力量等动作特点,将每个舞蹈动作步骤进行细化,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三、信息技术在舞蹈教学实施中的注意事项
(一)信息技术介入舞蹈教学,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是要改变传统教学中的教师全权控制的状态,利用信息技术的介入,在新型教学环境下尽量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回归。教师利用整合的资源,优化教学模式,通过信息技术的介入,使得学生能够获得舞蹈能力水平的提高,这是舞蹈教学的最终的目的。要注意的是,在信息技术介入舞蹈教学的活动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为,在舞蹈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在于启发学生的思路,调动和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的积极性;借助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最终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信息技术介入舞蹈理论教学过程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注意不能过多的挤占学生的探索、分析、思考的时间,在课堂上除了要让学生学到舞蹈知识还应该教授学生如何来进行学习。必须把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这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性因素。
(二)信息技术应用到舞蹈教学中,要注意效果的反馈
信息技术与舞蹈教学的整合,是在课堂教学中把信息技术、信息方法、信息资源、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舞蹈课程教学的一种新方式。整合不仅仅是为了解决教师如何教的问题,而是要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的认知工具整合到舞蹈学科中,推动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将信息技术应用到舞蹈教学中,要注意教学效果的反馈。
教学反馈是为了更好地让老师了解学生,把握学生学习的情况,按照新大纲新教材的要求,适应新时期教育教学的要求。从而有利于调整教学进度、教学策略等。而信息技术的介入,使得师生之间的频繁互动成为一种可能,教学反馈是师生之间互动、交流的过程,能使教师及时了解到学生的学习现状,帮助教师发现问题,从而调节教学进程,减少学生后继学习的障碍。故教学反馈的设计就要注意实效性和高效性。同时,教师要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努力使自己适应新的教学方法,才能避免教学主体和主导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的异化。教师要根据学生信息输出情况,灵活地、及时地调整讲课进度、深度及教学方法,自觉地顺应课堂上出现的千变万化的情况。
信息技术的介入对舞蹈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明显有效的。在舞蹈教学过程中, 经过信息技术处理的效果,是先前想到却做不到的。目前,通过信息技术的介入和帮助,完全可以达到“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的地步。在信息技术的背景下,进行舞蹈课堂教学改革与方法创新的研究是现阶段舞蹈教学中需要进行探索和研究的课题。因此,在高校的舞蹈教学中,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教学条件以及学生的自身素质和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舞蹈教学方案和教学方法。要积极的将现代化信息技术应用到舞蹈教学中去,将舞蹈教学作为教学的基础,依据学生的舞蹈水平和舞蹈素养,制定科学有效的舞蹈教学方案。使舞蹈教学内容与现代化信息技术合理搭配,增强舞蹈教学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参考文献:
[1]夏莉娜.高职院校舞蹈教学策略探究[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 (03).
[2]朱琴.多媒体技术在舞蹈教学当中的运用[J].大陆桥视野,2O13(14).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3)24-0056-03
一、引言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要求改变学生的知识生成方式和自主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西欧国家非常关注科学课程与教室之外的世界的联系以及用于现实生活的意义,把与社会、生活有关的科学课题带进了教室。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强调课程和现实生活的联系,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不断沟通生活中的信息与教科书上知识的联系,将生活和学科知识融为一体。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工具性学科,更是一门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要培养学生对信息科技和在信息化社会中生活的正确态度、情感、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1]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回归生活,帮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将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随着社会日益信息化、数字化,生活中利用信息技术的空间日益增加,这使得在信息技术课堂融入生活元素成为可能,为信息技术课程向社会拓展做好了充分准备。
二、幼师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为了全面掌握我国幼师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在进行文献分析的基础上,笔者向江苏、安徽、湖南、青海等地的八所幼师发放了《幼师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现状调查》问卷,并对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和学生做了访谈,使用SPSS 19.0 for Windows和Excel 2003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
1.为考试而教学现象严重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照本宣科现象频出,教学形式就是技术培训,从Word、Excel到FrontPage,考什么教什么,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评价都是以通过国家考试为目的,信息技术课程的价值已被埋没,忽视教学材料的实用价值,忽视案例与理论、案例与结论之间的衔接和照应,导致所用的案例与讲授的知识不吻合,单元与单元之间缺乏内在联系,教学内容变成支离破碎、杂乱无章的模块堆积,课堂变成一个个凌乱的考点介绍。
2.教学设计传统,学生学习兴趣低下
幼师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初中阶段的学习任务较紧,教师管教较严,信息技术了解甚浅,入学后学习计算机的兴趣特别浓厚,觉得信息技术课内容包括上网、聊天,学软件使用、硬件维护,非常好玩,期望值特别高。但随着教学进展,发现教材内容理论性非常强,需要记忆,许多内容的教学就是考试题目,还经常做模拟试卷,教学内容枯燥无味,缺乏适用性,学习兴趣就逐渐降低,认为理论内容“不好玩”,反正做几套试卷也能过关,干脆放弃理论部分学习。因为幼师的信息技术统考不含上机操作部分,实验课往往变成上网课,表面上课堂气氛很活跃,讨论很热烈,其实教学效果很差。
3.教学脱离生活及现代社会的科技发展
目前幼师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多数使用《信息技术基础》教材,不少案例是与生活脱节的,例如文本与表格信息加工、表格数据加工的多元性等内容,是从员工、企业主管、工会三个角度研究企业图表,激发不了学生学习兴趣。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是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科学,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才是学习信息技术的最终目的。教师只有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才能解决多重矛盾。[2]
三、幼师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回归生活的基本思路
1.幼师信息技术课堂要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激活地
作为课程实施者的教师要真正驾驭新课程,到学生群体中去,担当学生领略、体验生活的引路人;使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激活者,将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与书本知识融通起来,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学生就会感受到理论知识学习的意义与作用,比如内存储器与外存储器的关系,就像门店与仓库的关系,就有可能增强学习的兴趣。[3]教师在信息化教学设计中,应思考如何把教材知识点和学生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也便于学生理解。
2.幼师信息技术课堂要让学生成为教学主体
幼师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常识与经验,是教学活动中不可替代的主体,要充分调动学生主体意识,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学习生活的愉悦。[4]学生生活在这样一个开放的信息时代,其观念、思想、行为、能力往往超出教师所能把握的范围,这就要求教师理解学生,把学生放在时代的背景下。
3.幼师信息技术课堂应该是互动的参与过程
教学是一种交往的、互动的、创生的活动,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失去了沟通的教学是不可想象的,教学活动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就要教师认识到教学是一种对话,是交流的师生、生生、生师之间的交往活动,在交往、互动中创造性地生成学生、教师个体的知识结构、价值认识等。而保证教学能产生交往、互动行为的发生,最根本的体现就是师生关系的平等性以及课堂环境的融洽性,即教师应关爱、信任、尊重学生,与学生平等、有效地交流。
四、幼师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回归生活的实现
1.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
信息技术课应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去探究、发现、归纳、总结,求得更大的教学实效。
(1)运用生活实例创设情境
随着社会的信息化、数字化,学生生活在丰富多彩的信息社会里,幼师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入社会生活常识问题,学生家庭生活、社会活动中发生的事件,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助于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如在讲授《信息技术基础》中《表格数据的处理》一课时,引用学生家庭某季度的日常生活开支数据,让学生去分析、求和、汇总、排序、筛选,这样的案例会比书本上统一的案例更鲜活,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再如电子小报的制作部分,通过选取食品安全教育内容,让学生了解身边的一些食品安全常识,如避免食物中毒、保质期识别、食品原料辨别、营养成分含量等内容,这样学生既能掌握知识和技能,又能丰富生活常识,培养了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
(2)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创设课堂情境
在课堂上,要充分利用录像、录音、多媒体课件、交互电子白板、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创设情境。例如,讲授《信息技术基础》中《信息的采集与加工》一节时,教师提供的素材应该贴近学生的学习及生活,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这样在教学时学生就会认真听讲,乐于参与。例如通过提出如何把手机里的音乐彩铃导入电脑进行编辑来引入引出本节教学内容,就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要求学生把自己手机或电脑里的照片、旅游时拍摄的视频导入视频编辑软件,合成一段简单的纪录片。这样的练习比较能激发学生的成就感,会迫不及待地进行练习。
(3)通过综合实践项目创设情境
通过实地体验、实践感悟、模拟生活创设情境,将学生的真实生活体验和平时积累的信息及时补充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的鲜活、丰富、生动,通过素材整理、采集加工、作品输出的信息处理全过程,让学生感受到综合实践的成就感。
2.把书本内容渗透到学生生活实践中,实现教学任务的生活化
“任务驱动”实践教学模式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已被广大教师所认同,幼师信息技术课程里关于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等主要教学内容都适合采取任务驱动教学法。“任务驱动”是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建构主义教学设计认为,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知识不能通过教师传授获得,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下,借助学伴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自我的意义建构获得的。学生的学习动机必须与相应的真实任务相结合,创建出真实的教学环境,以解决问题来维持学习者学习兴趣,而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生活运用广泛、内容不断更新的课程。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既能使学生感兴趣,又容易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促使学生利用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知识、经验及表象进行自我构建,从而主动地去学习。
3.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实现教学过程的生活化
目前,幼师的信息技术教学大多在多媒体网络教室开展,安装有电子教室软件,能对全班学生进行教学过程的广播演示,可以把教师的整个操作过程演示给学生观摩,比较直观,让学生初步建立一个表层的感性认识,再通过学生演示和分组讨论功能,突破传统教室对时空的限制,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交流和互动,促使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体验,打造互动教学为手段、主动参与为理念的信息化课堂教学情境,充分发挥了信息化课堂教学的优势,把文本、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所展示的内容动态地引入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效率得到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得到提升,学生乐意完成学习任务。
4.关注学生学习全过程,实现教学评价的生活化
重视生活体验是信息技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之一,生活体验的产生要靠加强课程与现实社会的联系,实现课程的生活化、鲜活化和实用化,是课堂教学由知识本位转向学生本位的一个主要标志。幼师信息技术教学回归生活,主旨是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过程中能够让学生体验学习乐趣,让学生在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过程中感受信息文化,借助生活体验浸润信息意识, 在互动的、开放的学习过程中感受使用通讯工具和技术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开展直接和独立的学习,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获得对信息文化的个性化理解,同时使学生在运用信息技术过程中感悟信息的价值。[5]教学评价有着调控教学的作用, 生活化的教学评价有利于促进生活化的教学。幼师信息技术课程的生活化评价要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适应信息社会的终身学习、合作学习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出发点,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在关注学生掌握信息的知识与技能掌握的同时, 更要关注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在教学评价上应当建立电子档案袋形式的过程性评价策略,以学生实际操作或学生作品为主要评价对象,构建生活化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张新立.回归生活世界:信息技术教学的诉求[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9(1):9-12.
[2]吴志强.让信息课堂回归生活[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09(8):23-25.
煤炭技术经济学的研究任务、对象、内容和方法
Abstract: in today's worl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pdating fast development of industry, economic and technical changes. Although the economy is diversified, but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technical economy is to focus on the direct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for us to deeply analysis and technic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ssues, to guide our research direction. The paper mainly expounds the basic concept of technology and economy, the basic method and theory.
Keywords: technology and economy; the basic method; basic concept
中图分类号:F0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1、引言
我们都知道技术经济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应用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它是我国广大技术经济工作者在总结中国经济建设的实践经验,广泛吸收国外相近学科的有益成分,由中国人自己建立起来的新兴综合叉学科。技术经济学科建立之初的宗旨是扭转经济建设只追求速度,忽视经济效果的错误倾向,促进决策的科学化。技术经济学的理论在指导我国经济建设的实践中发挥了其他学科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
2、技术经济定义、内容、特点及关系
技术经济学的研究任务是正确地认识和处理技术和经济之间的关系,寻找技术经济的客观规律,寻找技术和经济之间的合理关系,包括最佳关系和协调关系。
定义:(1)技术——利用科学原理对社会生产活动进行调节、控制、改造所具有的知识、技能、规则、方法的集合;进行社会生产活动的物质手段和组织手段;技术扩大到人类社会活动的各个领域;掌握科学知识是进行技术活动的先导。
(2)经济——指的是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或社会经济制度和社会上层建筑赖以建立的基础;指经帮济国、经世济民、治理国家、拯救庶民;指国民经济中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总和;指广义的节约,即社会经济活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3)技术经济——研究技术与经济的相互关系及其最佳结合,以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和可持续发展,全面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 研究技术方案、技术措施、技术政策、技术装备的经济效果,寻求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研究技术与经济的相互关系,寻求技术与经济的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研究技术创新与技术进步,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
研究的主要内容:(1)研究各种技术实践(技术方案、技术措施、技术政策)的经济效果,寻求提高经济效果的途径的方法的科学——技术的经济效果学。主要内容: 以费用效益分析为基础的项目评价理论(技术上先进性、经济上合理性、后果上无害性);以功能成本分析为基础的寿命周期费用最佳化理论;经济效果预算,方案比较与决策。
(2)研究技术和经济的相互关系,探讨技术与经济相互促进,协调发展途径的科学(中观、宏观)。主要内容:以技术和经济相结合的技术选择理论“中间技术”、“累进技术”、“适用技术”。
(3)研究如何通过技术创新推动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增长。主要内容:技术进步、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的定量分析;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在生产中的应用;新资源的开发、新市场的应用。
关系:(1)技术进步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和手段;
(2)经济发展是技术进步的物质基础:技术经济学研究的不是纯技术,也不是纯经济,而是两者之间的关系,即把技术与经济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以选择最佳技术方案。由于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有着重要作用,经济学家们从经济增长的角度定义了技术进步的概念,认为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资金投入的增长、劳动投入的增长以及技术进步。
技术经济学是研究技术与经济的相互关系的学科。它通过技术比较、经济分析和效果评价,寻求技术与经济的最佳结合,确定技术先进与经济合理的最优经济状态。
特点: (1)综合性:属边缘学科,它研究的对象和范围决定了该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是在综合了多学科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形成的,该学科的构成具有明显的综合性。
(2)比较性:对能满足同一目的或社会需要的两个以上的方案进行分析比较,选出最优方案,因此比较性是其基本特征。
(3)系统性:一项技术或工程项目,不仅其本身是一个系统,而且它又是更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因此任何一个技术经济问题都必须置于一个系统中,运用系统的理论、思想和方法去研究、考察和分析,才能得出科学合理的结论。
(4)预测性:技术经济的论证分析在先,很多数据都要依靠预测才能得到。
(5)定量性:该学科的特点之一是进行定量计算,要引进量的概念,要有量的规定。
(6)实用性:分析、论证、评价的技术方案均来源于实践,都是经济建设中亟待解决的实际工作技术问题。
3、技术经济学的基本方法及理论
技术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在指导我国经济建设的实践中发挥了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基本方法:技术经济学把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结合起来,并采用各种数学公式、数学模型进行分析评价。技术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有:
系统综合:即采用系统分析、综合分析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法,对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开发制、应用与发展进行估计;
方案论证:即技术经济普遍采用的传统方法,主要是通过一套经济效果指标体系 ,对完成同一目标的不同技术方案的计算、分析、比较;
效果分析:是通过劳动成果与劳动消耗的对比分析,效益与费用的对比分析等方法,对技术方案的经济效果和社会效果进行评价,评价的原则是效果最大原则。技术经济学在研究中采用两种以上的技术方案进行分析比较,并在分析比较中选择经济效果最好的方案。
基本理论:(1)技术与经济相互作用原理:技术和经济的关系是辩证的,技术和经济相互融合,才能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任何先进技术的应用必须在显示出经济上的优势后,才能得到推广。
(2)技术与经济协调发展理论:技术经济学研究的各种具体对象,如技术政策、技术规划、工程项目和技术措施等,可统称为技术方案。技术方案是技术和经济两个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子系统,按照一定方式结合为一个具有特定目标和功能的有机整体,是一个技术经济系统。
(3)技术创新理论:关于技术创新的动力源泉与动力机制研究,一般认为主要是两方面,一是社会需求与市场需求的拉动力,二是技术发展对技术创新的推动力。
(4)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学中的技术进步概念不仅是一个技术概念,更是一个经济概念,是指技术变革在实现经济增长目标中取得的进步。技术进步概念包含着两个不可分割的含义:①技术本身的创新、变革、发展;②技术发展对经济增长产生的作用。
(5)技术评价与技术选择理论:
技术选择的原则 :技术与经济、社会、环境、资源协调原则; 技术的经济性原则; 技术关联作用原则; 技术的先进性与适用性相统一的原则; 承受能力原则;技术结构的合理化原则。
技术评价分为宏观技术评价和微观技术评价:技术方案的宏观技术评价,是根据国家的技术政策、产业政策,对方案的宏观技术效果进行分析评价,研究它对宏观技术体系、技术结构、产业结构及产品结构的影响;技术方案的微观技术评价是以方案的技术系统为对象,对方案技术系统的可行性、可靠性、适用性、先进性及其综合技术效果进行权衡的研究活动。
(6)经济效益理论:经济效益是指技术经济活动中的有效成果与劳动消耗的对比关系,或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出与投入的对比关系,简称为“成果与消耗之比”“产出与投入之比”。
4、结论
总之,根据对技术经济相关问题研究,有利于我们正确把握技术经济学的发展方向,提高国内技术经济的研究水平。研究技术经济,促进技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迫切的任务。当代科技、经济、社会三者已密不可分,寻找它们的协调发展的规律,是技术经济学最重要的研究任务。
参考文献
近年来,研究特色有待加强、理论体系不够完善等不容忽视的问题在该学科的建设过程中逐渐显露出来,由此产生课堂教学效果不佳等情况,直接影响优秀创新人才的培养,因此,吸引了众多教师进行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工作。王艳华构建了理论教学+专业案例+课程设计三位一体的技术经济学教学模式,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刘东和陈松结合自身教学实践,针对技术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的单一方案动态经济评价指标、互斥方案动态经济评价、敏感性分析等多个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王艳娜和任志涛根据卓越工程师培养标准体系,构建了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渐进模块化教学内容体系;樊瑜等人通过教学改革实践对技术经济进行了教学内容、方式及考核等多方位改革。但目前很少看到针对财经院校技术经济学教学特点进行的改革工作。
长期以来,技术经济学课程内容相对传统,尤其是财经类院校内部开设的技术经济学与学校基础课程财务管理的内容关联密切甚至存在知识点的重合,缺少学科独有特色,这直接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性不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足,针对上述实际情况,结合东北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技术经济学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本文提出将多属性决策的思维与方法引入课堂,既能够完善本学科固有的技术分析评价理论,又能够突出学院特色,进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
二、技术经济学课堂教学现状(一)教学内容相对传统,特色不突出由于是财经类院校,财务管理课程作为基础必修课,学生已然具备了技术经济学课程涉及到的很多基础知识,例如资金的时间价值、项目投资回收期、净现值、内部收益率等。因此,如果沿用传统的技术经济学的教学大纲,将有近一半的知识点是在重复学生已经掌握的内容,且这部集中于前半学期,这就势必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浪费时间与精力,导致学生滋生懈怠情绪,即使对后续教授的技术创新等特色内容也难以重新引起兴趣。
(二与其他相关学科融合性不足,相对孤立技术经济学作为我学院管理信息系统与管理科学两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其理论体系也有待进一步创新与完善。实际上,目前技术经济学界对其理论构架、学科体系、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也存在较多争论。该课程涉及到的例如技术创新等许多新的研究领域,理论较零散,缺乏系统归纳,同时该课程与我院其他专业课程的联系也不够紧密,相对单薄孤立。
(三)强调技术方案的经济效果评价,缺少综合考察项目方案的全面思维
技术经济学以技术经济评价分析为核心,从经济学的角度考察项目与方案。但是实践中除了从经济效果出发,还需要考虑风险、环保、技术等多方面的问题,对项目方案给出客观、全面的评价。但在传统的技术经济学课堂中,却很少提到这种多属性决策的思维。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技术经济学的应用与发展欠缺数学模型的应用,在解决复杂技术经济问题时精确度与可靠性不足。
目前技术经济学采用的评价方法大多都是来源于财务管理,利用exce软件等进行计算分析,相对单一,在商务实践与研究过程中,尤其是在当前大数据背景下处理复杂问题时,存在不够精准可靠的劣势,同时也难以引起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生的兴趣与重视。
三、引入多属性决策的意义
针对以上技术经济学课堂上存在的实际问题,结合东北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的专业特色,通过探索实践,将多属性决策的思维与方法引入课堂,可以很好地弥补教学内容的不足、解决教与学的矛盾。首先,技术经济学的核心内容就是对技术方案进行技术经济分析评价,而多属性决策理论与方法是管理科学专业重要的研究领域,将多属性决策引入技术经济学课堂,帮助学生全面理解技术经济分析的重要作用,二者互相补充又相互融合,才能够反映出技术经济学课程的实际价值与意义;其次,多属性决策的思维与方法能够开拓学生眼界,既能理解经济性指标是如何影响技术方案项目的评价过程,又能从整体审视方案优劣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第三,通过多属性决策可以选取适当的决策方法引导学生学习与使用,这样不仅能够增强解决复杂问题的精确性与可靠性,还可以为后续的专业课程打下基础。实践也表明,通过将多属性决策引入技术经济学课堂,的确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多属性决策章节设计
在技术经济学课程中,可以增设“技术经济分析与多属性决策”一章,讲授课时为2~4学时。具体内容可以包括多属性决策与技术经济分析的关系、多属性决策的含义与流程、决策指标的选取与构建、决策方法的选取与应用等四小节。
(一)多属性决策与技术经济分析的关系
技术经济分析,强调审查技术方案的经济效果,所以通常利用投资回收期、净现值、内部收益率、外部收益率等指标来考察备选方案的盈利能力,但是在实践当中,很多情况并非仅仅依靠经济效果来评判技术方案优劣,必须在考虑经济性的基础上同时讨论风险、环境、创新等多方面的因素,这就是多属性决策的范畴。
由于多属性决策能够帮助将备选方案通过综合评价分数排序,因此,利用多属性决策的方法可以解决互斥型与独立型两种情境的投资方案选择问题。
(二基于多属性决策的技术经济分析流程
多属性决策也称为有限方案多目标决策,普遍应用于工程、社会和经济系统等领域,主要解决指备选方案离散且数量有限的决策问题。引入多属性决策的技术经济分析可以采用的决策流程。
引言
技术经济学是中国科技工作者在总结中国经济建设实践经验、广泛吸收相关学科和国外理论方法的基础上自己创立和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经过近三十年的摸索,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上技术经济学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并已逐步趋于完善,从它的研究对象、性质、任务、特点、步骤到它的指标体系、方法、判别标准、应用等等,已经形成了一整套适合我国国情的技术经济理论和方法体系,并广泛地应用到了生产实践活动中。
技术经济学是我校管理学院工程管理系针对理工科学生开设的一门必选课。它是一门应用经济学,研究技术与经济最佳结合、协调发展的条件、规律、效果及实现途径的一门交叉科学。它的主要内容包括技术经济学概述、技术经济分析的基本理论、技术经济分析的基本经济要素、资金等值计算、投资项目经济效益评价方法、投资项目决策方法、不确定性分析、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设备更新的技术经济分析和价值工程等。该课程具有综合性、系统性、实用性、选择性、预测性、定量性等特点,其主要任务是从经济角度对具体工程项目、技术方案进行分析评价,为我们提供科学的分析方法和决策方法。
考试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反映教学结果的一个必要手段。为了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更好地反映教学的效果,该课程授课教师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命题,自2005年以来实行标准化考试,题型为80道选择题,考核知识点涵盖了技术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实际应用问题,能够全面考核学生对技术经济学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掌握的熟练程度、理解的准确程度、应用的灵活程度、思维的敏捷程度,以及综合应用知识、逻辑推断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 理工科学生学习技术经济学课程的必要性
1.1 技术经济学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是科学决策的重要手段。
技术经济学是研究生产、建设等各方面需要解决的技术经济问题,是科学决策的重要手段。技术经济问题无处不在,技术经济分析计算的应用方法无处不可用。技术与经济相互依存,是有机结合的整体。任何生产过程,既不能只有经济行为而没有从事经济行为的技术手段,又不会只有技术行为而没有经济目的。它们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缺一不可。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竞争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尤其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还不够发达,资金有限,如何做到少投入多产出,达到技术与经济的最佳组合,减少决策的失误,是提高企事业单位乃至全社会经济效益的关键。因此我们的决策必须建立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搞好投资项目的经济评价工作,保证决策的科学化。
1.2 社会需要复合型人才。
新的历史环境下对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21世纪需要高质量的复合型人才。对于理工科学生,不仅要掌握专业技术,还要具备经济管理相关知识。技术作为人类发展生产力的有力手段,具有十分明显和突出的经济目的,工程师的每项成果都涉及经济问题,都涉及投入、产出和经济效果问题。所以工程师的工作离不开经济,工程师必须具有强烈的经济意识,掌握常用的、基本的经济学理论与技术方案评价的知识和方法。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能够培养出既懂技术又懂经济的社会急需的复合型人才,这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是不可缺少的。所以理工科学生学习《技术经济学》课程势在必行。
2 《技术经济学》考试成绩综合分析
2007年秋季学期共有1841名(共67个班)大四理工科学生参加《技术经济学》考试,他们分别来自机械学院、化工学院、能环学院和信息工程学院,其中本科一批的学生(简称“本一”)875名,本科三批的学生(简称“本三”)966名。承担这门课程授课任务的教师共10名,本一和本三学生各有5名教师。为了方便分析问题,笔者从这四个学院各随机抽取本一和本三学生100人共800人作为样本,分析不同学院的学生成绩有无差异;此外,又从这10名教师所教授的学生中各随机抽取学生100人共1000人作为样本,分析比较不同教师的学生成绩有无差异。
2.1 课程知识点及其联系。
本次技术经济学考试满分为100分,共80道选择题,考核知识点可以分为8部分内容:(1)技术经济学概述;(2)技术经济分析的基本理论;(3)技术经济分析的基本经济要素;(4)资金等值计算;(5)投资项目经济效益评价方法;(6)投资项目决策方法;(7)不确定性分析;(8)技术经济应用问题(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设备更新的技术经济分析和价值工程)。这8部分内容在考试中所占的比重分别为7%,7.5%,14.5%,27.5%,17%,10%,12%,4.5%。其中,第1和2部分是关于技术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要求学生理解技术经济内涵和基本理论,同时为后续章节的学习奠定基础。第3―7部分内容为技术经济学课程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占考试内容的81%。其中,第3部分内容是介绍现金流量的概念及表示方法、影响现金流量的基本经济要素及其计算,它为技术经济分析提供了基础数据;第4部分内容是关于资金等值计算,资金等值计算是对技术方案进行动态分析及计算动态分析指标的基础;第5部分在3、4部分内容的基础上,讲述技术经济效益评价指标的计算与分析;第6部分又在第5部分内容的基础上,借助于经济效益评价指标进行投资决策分析;第7部分是考虑现金流量和投资收益情况不确定下的项目风险分析和评价。第8部分内容是探讨技术经济的应用问题,这部分内容要求学生自学,所占比重只有4.5%。由上分析可见,技术经济学的各部分内容都是紧密相连的,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2.2 考试成绩总体情况分析
下面表格统计了各学院本一和本三学生的平均分、及格率以及这8部分内容的得分率。
注:表中(1)、(2)、……(8)分别代表前面提及的8个知识点(即8部分内容)。
就这次考试的总体情况来看,考试命题偏难,题量适中,覆盖面宽,平均分为61.53分,及格率60%,平均分和及格率都偏低。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总体不太好,第1、2部分得分率最低,其次是第3、5、8部分内容,第4、6、7部分内容掌握相对较好。学生对技术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理解和掌握不牢固,对基本分析方法和应用掌握稍好,但也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2.3 基于不同生源的学生考试成绩分析。
本一和本三的学生在高考录取时分数差距较大,他们的学习基础也有较大差距。但是在同一个学校,就技术经济学这门课程而言,本一和本三的授课教师基本没有差别。因此在命题时,本次考试本一和本三的学生试卷的难易程度基本相当,考试知识点及各部分内容所占比重都相近,便于我们对比分析他们在平均分、得分率及知识点的掌握等方面的差距。
总体来看,本一学生的成绩要好于本三学生,平均分高出4分,有一些差距,但及格率高出11%,差距比较明显。从各部分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来看,只有第1和8部分内容本一学生的得分率低于本三学生,其它部分得分率都要高于本三学生,说明本一学生对基本理论和方法的掌握更为扎实,但是这种差距并不是非常明显。可见,虽然学生入学时学习基础有一定差距,但是随着近四年大学的学习,在相同的学习环境下,他们的学习成绩的差距会逐渐缩小。
2.4 基于不同学院的学生考试成绩分析。
2.4.1 各学院本一学生成绩分析
本一学生中,总体来看,这四个学院学生成绩差距很小。(1)平均分:能环学院学生最高,机械学院学生最低,但是二者差距不大;(2)及格率也是如此;(3)各部分内容的得分率基本上差不多,都是第1、2部分得分率偏低,其次是第3、5、8部分内容,第4、6、7部分内容掌握相对较好。
2.4.2 各学院本三学生成绩分析
本三学生中,总体来看,信息和电气学院学生较好,机械和能环学院学生较差,而且差距比较明显。(1)平均分:信息学院最高,其次是电气学院,能环学院和机械学院平均分接近,机械学院最低,最高和最低的学院平均分差距较大为6分;(2)及格率:信息学院最高,能环学院最低,而且二者差距大,为23%;(3)各部分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也是信息和电气学院学生较好,机械和能环学院学生较差。四个学院学生各部分知识点的掌握都是第6、7、8部分内容掌握相对较好,其次是第3、4、5部分内容,第1、2部分得分率偏低。
3.考试成绩影响因素分析及教学建议
本次《技术经济学》考试成绩的统计数据为我们把握考试质量及学生的真实水平提供了依据。总体来看,学生成绩平均分数61.53分,偏低,有40%的学生处于不及格的水平,说明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技术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方法掌握不够牢固。笔者认为影响考试成绩的因素及建议如下。
3.1 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学风。
学习态度和学风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成绩。好的学风能很好地带动各位学生共同努力。不同的学院及不同的班级的学风是有差别的,因此他们的总体考试成绩也会存在差异。作为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端正学习态度,多与学生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树立良好的学习风气,为《技术经济学》课程的学习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3.2 学生的学习兴趣。
理工科很多学生认为《技术经济学》课程不属于他们的专业课程,因此重视程度和学习主动性不高。所以教师要强调理工科学生学习经济类课程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通过举例的形式把技术经济学相关知识与实际生活及学生专业知识结合起来,这样就会促使学生专心听讲,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进而提高授课效果。再者,可以为学生提供参考资料,使学生充分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主动学习,扩展知识面,使《技术经济学》课程的学习渗透于日常学习和生活,充满乐趣。
3.3 学生对课程知识点的把握。
从考试成绩来看,学生不能很好地把握课程学习的知识点及其联系。很多知识点学生只是机械地去记忆和运用,不了解知识点的内涵及其联系,因此学生的基本理论部分得分普遍偏低,第3到7部分内容是关于技术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作为课程的重难点部分,学生得分虽然相对比较高但也不理想,说明学生学习理论知识不够扎实,对基本方法的掌握也比较肤浅。鉴于此,授课教师应该多列举实例帮助学生强化对理论部分的理解。再者,要多与学生沟通交流,课上允许学生随时举手提问,课下多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使学生很好地把握重点和难点,以便系统地学习本课程。
3.4 试题难度。
本次考试成绩不理想的另外一个原因是题目难度偏大一些,尤其是第1、2部分关于技术经济学的基本理论部分试题难度比往年提高较大,因此这两部分内容学生得分普遍很低,这也对考试成绩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3.5 其他原因。
本次开课的学生都是大四学生,大四学生面临着就业和考研的压力,因此学生出勤率不太高,课余时间的利用率不足,课堂教学效果不太理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考试成绩。除此之外可能还会存在学生基础程度的差异、社会原因等。
分析本次考试成绩的结果,不同教师的学生成绩还是略有差距,建议各位教师相互学习交流,共同探讨教学内容、教学的重难点及解决办法、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考试改革措施等问题,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另外,针对基础程度不同的学生,任课教师要因材施教;再者,根据不同学院的学生,可以深入分析其学生和专业特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树立良好的学风,为技术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工作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陈立文,陈敬武.技术经济学概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1.
[2]李素红,陈立文,孙维丰.《技术经济学》考试成绩统计分析及教学体会[J].考试周刊,2007,(3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