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1 09:18:5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患者安全风险评估与管理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doi:10.14033/ki.cfmr.2016.35.04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35-0080-03
护理风险是指临床护理工作中可能发生的危害患者人身安全、影响治疗的不良事件[1]。精神科患者因不能自行有效控制自身思维及行为活动,造成多种不安全因素出现,如:暴力攻击行为、自杀/自伤、出走(擅自离院)、噎食、跌倒/坠床、压疮等不良事件发生,危及患者与护理人员的安全。如何防范护理风险事件的出现成为了医院精神科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医院护理管理工作中的难点及重点。为了减少精神科不良事件的发生,笔者所在医院自2015年5月开展风险评估表对患者护理风险进行评估,给予针对性护理管理,取得了理想成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8月-2015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1200例精神疾病住院患者进行研究,所有研究病例均根据住院时间先后实施分组,将2014年8月-2015年4月的589例设为对照组,2015年5-12月的611例设为观察组。对照组男389例(66.04%),女200例(33.96%),年龄13~75岁,平均(33.3±5.4)岁。疾病分布:精神分裂症170例(28.86%),持久的妄想(偏执性精神病)98例(16.64%),双相(情感)障碍128例(21.73%),癫痫所致的精神障碍89例(15.11%),分裂情感88例(14.94%),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精神障碍16例(2.72%)。观察组男411例(67.27%),女200例(32.73%),年龄11~78岁,平均(32.3±3.4)岁。疾病分布:精神分裂症168例(27.50%),持久的妄想(偏执性精神病)105例(17.18%),双相(情感)障碍135例(22.09%),癫痫所致的精神障碍93例(15.22%),分裂情感96例(15.71%)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精神障碍14例(2.29%)。两组病例资料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精神科常规的护理常规,主要包括:患者的日常饮食、生活、服药及预防不良事件发生等。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护理风险评估及预防安全管理模式,具体如下。
1.2.1 成立风险管理小组及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 成立以护理部的3名质控组长指导,各病区护士长为组长的风险管理小组。护理部对护理风险管理制度、管理预案、评分标准等进行修订,确定明确的风险级别。护理部对护理人员进行风险评估相关知识的培训,增强护理人员风险评估意识及提高评估水平。
1.2.2 风险评估方法 病房采取三级风险评估,一级评估:由责任护士或当班护士按风险评估表的内容对新入院患者,在2 h内采取询问患者或家属及送治人员,以及观察患者的言行举止完成暴力攻击行为、自杀/自伤、出走(擅自离院)、噎食、跌倒/坠床、压疮等风险评估,患者住院期间病情有变化当班护士要完成风险评估。确立风险程度,对于高危风险履行风险告知,并让患者或家属签名,做好标识,采取相应的防范策略;二级评估:按照一级评估结果对存在高危风险因素的病例实施全天动态评估,护士长及相关责任人还要保证各项防范措施的落实;三级评估:护士长72 h内对高风险的患者再评估,审核后将结果上报护理部,督查风险防范管理制度的落实,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偏差。护理部对重点高危患者进行现场查看评分及措施的落实情况,并给予指导。
1.2.3 风险警示标识 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将高危风险患者(存在暴力攻击行为、自杀/自伤、擅自离院、噎食、跌倒/坠床、压疮的患者)作为重点护理管理对象,写在白板上提醒,在其床头卡上设置安全警示标识,跌倒高危患者还在其腕带上贴上警示标识。餐厅设“防噎食专座”,有噎食风险患者进食时集中管理,专人看护。
1.2.4 护理风险的防范 具有高危风险因素的患者需要作为临床重点监护对象,安置于重点病房,加强环境安全管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加强巡视,严格交接班制度,加强宣教,认真执行工作制度,并严格按照工作流程进行,针对性地实施安全护理措施,正确使用各种安全警示标识。若发现其存在新的危险因素,则应给予二次风险评估,并采取适当的应对方式,防范风险。科室护士长定期检查安全风险防范措施的落实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并限期整改。对评出的高风险患者由各病区护士长审核并上报护理部备案。见表1、表2。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在住院期间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护士风险评估率、风险告知率、患者健康教育知晓率及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两组研究病例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及风险评估开展前后相关因素的比较,见表3、表4。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少于对照组(P
3 讨论
护理风险具有突发性和难以预测性[2]。护理风险不仅影响患者的治疗,严重者还可导致患者死亡。精神科患者受疾病因素影响,或受其他刺激性因素影响,可导致其出现自杀自伤、暴力攻击、外走等危急事件。并且,精神科患者长时间接受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噎食、跌倒的危险性也较高。因此提升医院护理人员识别风险水平,增强紧急事件处理能力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3]。
有研究显示,积极发现及识别潜在风险、现有风险,并对风险进行评级,给予对症处理,能够有效降低风险事件发生率[4]。所以强化风险管理,提高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及风险防范意识,这对减少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有重大意义。要防止高风险事件的发生,就要把发生护理不良事件后的消极处理变为发生前的积极预防,即如何将处置行为变为控制行为,消除或减少护理安全隐患[5]。本研究表明,通过风险评估表,患者住院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精神科护理工作属于高危风险工作,不仅具备医院护理工作要求的专业性,还具有精神科的特殊性。这就要求精神科护理人员掌握基本护理技能外,还要熟知护理风险评估知识及常用的评估技能。患者入院后开展风险评估预见性评估,将高危风险病例进行重点监护,同时开展安全防范护理[6]。才能在工作中避免或减少精神科意外事件的发生。护理风险评估单是针对护理风险的预见性护理,它需要护理人员有较强的专业知识、敏锐的观察力、良好的沟通能力及对应急事件的处理能力,能预见性地对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并及时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7]。通过对护士进行风险评估能力的培训,并定期开展精神科护理风险应急预案演练培训,提高精神科护理人员对风险因素的识别能力和处置能力。本研究表明,通过风险评估表,护士执行风险评估率及对风险因素的识别和处置能力优于对照组。
护士应用风险评估表在精神病患者入院当天评估其现存的及其潜在危险因素,从而制定出相应的预防及护理措施,对存在高危风险的患者迅速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并向患者及家属告知风险及有针对做好安全指导。同时,护士通过对患者的各种风险进行评估,患者存在及潜在的健康问题有了总体的了解,从而有条理、针对性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患者及家属提高了防范意识,保证患者安全。本研究表明,通过风险评估表,护士的风险告知率及患者健康教育知晓率优于对照组。
实施护理风险评估,使护理人员在临床护理工作中便于抓住工作的侧重点,主次分明,掌握病情做到心中有数,护理安全及护理质量明显提高;护理风险管理的实施,能够有效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素质,从传统的被动服务转为主动服务[8]。护士主动与患者交流,建立有效的沟通方式,掌握其心理动态,适时给予心理疏导,并积极为患者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拉近了患者与护士的距离,增进了相互之间的信任度,有助于提高患者对医疗护理的依从性及满意度。本研究表明,通过风险评估表,护理质量与患者满意度优于对照组。
参考文献
[1]韦丙茹.护理风险评估及预防在心血管内科中的应用价值[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6,1(11):131-132.
[2]谭宝玲.心血管病急诊患者心机标志物升高的临床意义[J].中国医学创新,2012,9(3):36-37.
[3]李凤香,陈晓燕,曾伟娴,等.风险管理理念在精神科护理流程再造中的应用[J].现代临床护理,2009,8(7):52-54.
[4]梁严霞,龙小艳,杨春霞.护理风险管理在外科中的应用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3,34(10):1508-1509.
[5]杨丽.精神科风险管理中强化细节管理方法与效果[J].护理管理杂志,2010,10(9):665-666.
[6]覃金荣,杨带兰.预见性风险评估在精神科安全护理的干预效果研究[J].当代护士,2016,24(5):75-76.
0引言
精神病人由于精神症状的影响存在认知,情感意志行为方面的障碍,发生意外的可能性往往难以预料。因此对精神科入院患者进行护理评估,掌握其精神状态、性格特征,社会支持等实施行之有效的防范措施显得尤为重要。为此,对本院精神科新入院110例病人进行调查,分析影响病人发病的相关因素,从而提出改善对策。观察应用入院风险评估在精神科风险管理中的作用效果,现作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精神科住院患者不分性别、年龄、病种,随机抽取11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两组。实验组55人,对照组55人。对照组中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23例,年龄在(48~70)岁之间,平均年龄在(61.3±4.2)岁,疾病类型包括:25例精神分裂症患者,10例躁狂症患者,12例抑郁症患者,6例神经症患者,其他2例;实验组中男性患者34例,女性患者21例,年龄在(50~76)岁之间,平均年龄在(62.4±1.7)岁,疾病类型包括:2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11例躁狂症患者,10例抑郁症患者,8例神经症患者,其他4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以及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5,存在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护理模式,遵医嘱,予以生活、饮食、用药以及心理等常规护理评估。即安排专人负责患者的生活和饮食,叮嘱患者要定时、定量的用药,通过患者能够接受的方式和语言予以患者心理疏导,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使患者能够积极接受治疗;实验组利用自行设计的精神科风险评估表进行评估。首先对新入院病人进行压疮、跌倒/坠床,日常生活功能进行首次评估,通过这三类比较常见的评估表,评出低中高分值,分类进行干预。低度风险:存在或潜在风险应加强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加强看护,做好心理护理,开展健康教育。中度风险:加强安全护理管理,给于保护性隔离,专人看护。高度风险:每天进行风险评估,给予24h看护,制定详细周密计划,安排重症观察室。再结合患者当前状况,家属的代诉以及医生提供的病史分别给予暴力。出走、藏药、自杀、自伤、噎食进行评估。根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建立评分等级。低度危险性患者要对其精神状态和行为实施全面观察,如发现新风险应提高危险等级,做好风险防范及应对措施。中度危险性患者应加强心理疏导,严格交接班制度,加强防范。高度危险性患者应该作为重点管理的对象,可以将其安置在观察室,实施全面监控并给于患者相应的心理辅导,制定针对性心里辅导方案,在监视过程中如发现有异常行为,及时予以制止。
1.3观察指标。
对患者住院期间发生暴力、自杀自伤、外走、藏药、噎食等不良事件进行记录,分析应用入院风险评估在精神科风险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1.4数据处理。
使用SPSS10.0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²检验,组间比较,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用P<0.05表示。
2结果
实验组在住院期间风险发生率为7.3%,对照组在住院期间风险发生率为21.8%,实验组风险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安全管理是医院的重要组成,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医院的整体管理效果。良好的医院管理是促进医院稳定发展的前提,是保证医院持续性发展的关键。尤其是精神科的护理工作,具有特殊性,其护理对象多为行为异常、精神混乱的患者,可能随时存在自杀、他杀等意外,因此,有效的安全风险管理是至关重要的。精神障碍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精神病患者大脑活动异常,思维行为异常,自理能力下降,特别是在受幻觉妄想的支配下,往往出现危害自身和伤及他人的行为,护理风险的发生具有偶然性和突然性,护理安全存在极大挑战。相关研究报道显示,对于精神科患者予以入院风险评估,可以有效的降低风险的发生率,本次研究结果与该报道结果一致。在此次调查中,在精神科实施入院风险评估,对患者实施风险评估取得满意的护理效果。55例患者中,有4例出现风险事故,其风险发生率为7.3%,显著低于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的21.8%。因此可以得出,利用精神科护理评估表、评估风险程度,在危险未发生前采用积极措施有效防范,可以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高护士风险意识和护理风险识别能力,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安全管理办法。
参考文献
[1]陆沈艳.护理安全管理在精神科护理管理中的作用[J].中国中医药咨询讯,2010,02(30):49-50
[2]李静,樊海雷,等,精神科风险评估在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4,(18):236-237
[3]徐志欣.精神科不良事件的原因分析与安全管理对策[J].精神医学教育,2013,(11):102-103
普外科的病种比较多,且患者病情较为复杂,往往需要手术治疗,存在一定的护理风险[1]。加强普外科护理风险管理,预防和避免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是一项重要课题。有研究表明[2],对普外科加强护理风险管理,可以提升护理质量,降低护患纠纷的发生。徐素彬等人[3]研究认为,加强护理风险管理可以提高普外科护士的风险意识,减少风险系数,提高患者护理的满意度。随着医院信息化管理模式的不断推进,一些医院在护理风险管理中逐渐尝试引入了护理风险评估系统。有研究表明[4],将护理风险评估系统引入住院患者的护理中,可以降低护理风险缺陷事件的发生。近年来,我院结合临床实践需要,在普外科引入了护理风险综合评估信息系统,有效提升了普外科护理风险管理质量。
1护理风险综合评估信息系统的组成及模块功能
我院目前投入使用的护理风险综合评估信息系统的编程语言采用Powerbuilder9.0,后台数据库服务器采用Oracle8.17,客户端操作系统平台为Windows10/NT/XP。此信息系统主要分为入院评估、住院评估评价、护理风险动态评估记录与护理安全风险评估告知等4个模块,见图1。入院评估模块功能主要为记录患者的个人资料,护理查体、入院沟通与入院护理风险(包括“长海痛尺”疼痛评估、跌倒/坠床危险因素评估等)的评估。住院评估评价模块功能主要包括评估项目、评估结果、评价是否符合入院评估的内容等。护理风险动态评估记录模块主要是采用自制表格式设计将“长海痛尺”疼痛评估、跌倒/坠床危险因素评估等量表评估得分结果与评估护理人员签名等内容编进该系统的程序中,储存于该系统的数据库中。护理安全风险评估告知模块主要涵盖知情告知、患者/家属签名、压疮危险因素评估、跌倒/坠床危险因素评估、脱管危险因素评估,以及与危险因素相对应的护理干预措施等内容。
2护理风险动态评估信息系统的应用
2.1研究资料
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7月在我院普外科住院手术患者300例,其中男176例,女124例,年龄31~70岁,平均年龄(58.05±6.31)岁;疾病类型:胃肠道疾病30例、体表肿瘤10例、甲状腺及乳腺疾病80例、腹部外伤120例、腹外疝60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疾病种类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方法
2.2.1对照组采用普外科住院手术常规护理,在科内设立质量监控员,采用质量检查的模式,发现患者出现护理风险之后,及时给予处理。
2.2.2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护理风险综合评估信息系统实施护理风险管理。由责任护士协助患者采用询问、护理查体、生命体征测量等方法完成护理风险动态评估信息系统中的入院评估模块的内容。由护士长完成护理风险动态评估信息系统中的住院评估模块的内容,即对责任护士完成的入院评估模块的内容给予逐项评价。由责任护士完成护理风险动态评估信息系统中的护理风险动态评估记录模板内容。由责任护士负责该系统的护理安全风险评估告知模块内容;责任护士可以根据评分结果,在对应的护理措施的评估单上采用打“√”的方式进行选择。
2.3效果评价
比较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护理人员护理安全质量合格率、护理投诉率等护理风险管理相关指标。采用我院自行设计的患者满意度调查表对住院患者进行调查,评价等级分为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一般满意、不满意。
2.4数据处理方法
应用SPSS22.0软件统计分析数据。计数资料采用例数与百分比进行描述,采用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
3.1两组护理风险管理相关指标比较
研究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护理投诉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3.2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
随着医学的发展,临床药物的种类越来越多,用药中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情况也越来越多,不仅影响了患者的治疗效果,也造成了资源浪费。护理人员是药物治疗的执行者,也是患者药物治疗过程中发生不良反应的第一处理人,在患者的药物治疗过程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护理人员的给药错误或不合理状况将直接导致临床治疗安全事故的发生[1]。本次研究从2015年1月至2016年4月在本院临床给药管理中实施护理风险评估及预警干预,通过一年多的实践取得了满意的管理效果,其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院共有床位500张,病区19个,护理人员237名,2名为男性,235面为女性,其年龄为19―45岁;其职称类型包括:初级职称者92名,中级职称者10名,高级职称者2名。
1.2方法
首先在医院内部联合护理主任、护士长、药剂师、临床护理优秀人员组成临床给药风险管理小组,对每位成员进行专业的临床给药培训,并对风险管理的相关流程和知识进行培训;随后小组成员根据临床给药的相关实践经验确定临床给药的流程;护理人员统计2014年一年中患者临床给药的相关资料,并针对发生临床给药安全事件的资料依照临床给药护理的相关规范要求及确定的给药流程对临床给药中的存在和潜在风险失效模式进行识别,按照严重度、不易探测度、发生频率进行评分,每项1―10分,评定出风险指数;根据风险指数进行风险预警分级;根据预警分级进行预警干预;风险管理小组每三个月进行一次护理风险预估,并对预警干预进行持续性改进[2]。
1.3风险评价指标
风险指数=严重度*不易探测度*发生频率,当失效模式的风险指数>125或严重度>9时表示需进行改进。风险指数
1.4统计学方法
采取统计学软件对上述统计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计数资料采取百分表示,对比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用t检验;当P
2结果
干预前的失效模式风险指数为173.47,干预后的失效模式风险指数为104.36,干预后的失效模式风险指数明显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临床给药中存在很多风险,护理人员在对患者进行给药时,其方式、用量、滴速等均是导致患者发生不良反应,出现临床用药安全事件的重要影响因素。本次研究在临床给药管理中应用护理风险评估和预警干预,其中经过干预其失效模式风险指数明显低于干预前,P
临床给药风险管理小组确定的给药流程主要包括六项程序:首先护理人员在护士站核对医嘱后完成领药,并执行医嘱;药剂师在药方完成药品的核对和发药过程;相关人员将药品送至护士站,完成交接工作;护理人员严格按照医嘱在治疗室完成配药过程;严格按照相关操作标准对患者进行给药;用药后对患者进行监护,观测治疗效果,发现不良反应及时进行针对性的处理[4,5]。
参照上述程序对临床给药进行风险评估、预警分级之后就需完成风险预警干预,其干预的主要措施包括:加强对护理人员对给药风险的认识,并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临床给药的相关知识培训[6];建立相关的改进参照标准,根据风险指数按照先后顺序对相关实施过程进行改进,临床给药风险小组定期检查改进效果;加强对病房药品的分类管理,并加强对药品的标识[7];采取护理责任制,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和工作责任心,加强对患者的治疗效果观测;各科室中确定专业的给药风险管理人员,加强对临床药物研究人员的沟通,对药物合理使用提供及时准确的临床实践数据和资料,并加强对医护人员的用药安全监测,确保患者的用药安全[8]。
综上所述,在临床给药管理中应用护理风险评估和预警干预能有效降低临床给药风险,减少临床给药安全事故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1]王波,马志军,孙鑫,等.医疗安全风险预警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3,04(04):42-44.
[2]许兰花.精神科护理风险评估及护理干预研究进展[J].中国民康医学,2013,23(07):66-68.
[3]高远,屈波,毛智,等.应用风险评估表筛选并确立风险预警机制的意义[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3,34(21):6768-6771.
[4]吴茜,龚美芳,孙晓,等.住院患者护理高危风险预警预控体系构建与运作[J].护理学报,2015,01(07):16-20.
[5]程凤敏,陈海啸,郎云琴,等.降低病区护理给药前患者身份识别缺陷率的实践与效果[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1):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