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安全风险评估与管理范文

时间:2023-09-11 09:18:5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患者安全风险评估与管理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患者安全风险评估与管理

篇1

doi:10.14033/ki.cfmr.2016.35.04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35-0080-03

护理风险是指临床护理工作中可能发生的危害患者人身安全、影响治疗的不良事件[1]。精神科患者因不能自行有效控制自身思维及行为活动,造成多种不安全因素出现,如:暴力攻击行为、自杀/自伤、出走(擅自离院)、噎食、跌倒/坠床、压疮等不良事件发生,危及患者与护理人员的安全。如何防范护理风险事件的出现成为了医院精神科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医院护理管理工作中的难点及重点。为了减少精神科不良事件的发生,笔者所在医院自2015年5月开展风险评估表对患者护理风险进行评估,给予针对性护理管理,取得了理想成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8月-2015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1200例精神疾病住院患者进行研究,所有研究病例均根据住院时间先后实施分组,将2014年8月-2015年4月的589例设为对照组,2015年5-12月的611例设为观察组。对照组男389例(66.04%),女200例(33.96%),年龄13~75岁,平均(33.3±5.4)岁。疾病分布:精神分裂症170例(28.86%),持久的妄想(偏执性精神病)98例(16.64%),双相(情感)障碍128例(21.73%),癫痫所致的精神障碍89例(15.11%),分裂情感88例(14.94%),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精神障碍16例(2.72%)。观察组男411例(67.27%),女200例(32.73%),年龄11~78岁,平均(32.3±3.4)岁。疾病分布:精神分裂症168例(27.50%),持久的妄想(偏执性精神病)105例(17.18%),双相(情感)障碍135例(22.09%),癫痫所致的精神障碍93例(15.22%),分裂情感96例(15.71%)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精神障碍14例(2.29%)。两组病例资料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精神科常规的护理常规,主要包括:患者的日常饮食、生活、服药及预防不良事件发生等。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护理风险评估及预防安全管理模式,具体如下。

1.2.1 成立风险管理小组及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 成立以护理部的3名质控组长指导,各病区护士长为组长的风险管理小组。护理部对护理风险管理制度、管理预案、评分标准等进行修订,确定明确的风险级别。护理部对护理人员进行风险评估相关知识的培训,增强护理人员风险评估意识及提高评估水平。

1.2.2 风险评估方法 病房采取三级风险评估,一级评估:由责任护士或当班护士按风险评估表的内容对新入院患者,在2 h内采取询问患者或家属及送治人员,以及观察患者的言行举止完成暴力攻击行为、自杀/自伤、出走(擅自离院)、噎食、跌倒/坠床、压疮等风险评估,患者住院期间病情有变化当班护士要完成风险评估。确立风险程度,对于高危风险履行风险告知,并让患者或家属签名,做好标识,采取相应的防范策略;二级评估:按照一级评估结果对存在高危风险因素的病例实施全天动态评估,护士长及相关责任人还要保证各项防范措施的落实;三级评估:护士长72 h内对高风险的患者再评估,审核后将结果上报护理部,督查风险防范管理制度的落实,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偏差。护理部对重点高危患者进行现场查看评分及措施的落实情况,并给予指导。

1.2.3 风险警示标识 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将高危风险患者(存在暴力攻击行为、自杀/自伤、擅自离院、噎食、跌倒/坠床、压疮的患者)作为重点护理管理对象,写在白板上提醒,在其床头卡上设置安全警示标识,跌倒高危患者还在其腕带上贴上警示标识。餐厅设“防噎食专座”,有噎食风险患者进食时集中管理,专人看护。

1.2.4 护理风险的防范 具有高危风险因素的患者需要作为临床重点监护对象,安置于重点病房,加强环境安全管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加强巡视,严格交接班制度,加强宣教,认真执行工作制度,并严格按照工作流程进行,针对性地实施安全护理措施,正确使用各种安全警示标识。若发现其存在新的危险因素,则应给予二次风险评估,并采取适当的应对方式,防范风险。科室护士长定期检查安全风险防范措施的落实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并限期整改。对评出的高风险患者由各病区护士长审核并上报护理部备案。见表1、表2。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在住院期间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护士风险评估率、风险告知率、患者健康教育知晓率及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两组研究病例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及风险评估开展前后相关因素的比较,见表3、表4。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少于对照组(P

3 讨论

护理风险具有突发性和难以预测性[2]。护理风险不仅影响患者的治疗,严重者还可导致患者死亡。精神科患者受疾病因素影响,或受其他刺激性因素影响,可导致其出现自杀自伤、暴力攻击、外走等危急事件。并且,精神科患者长时间接受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噎食、跌倒的危险性也较高。因此提升医院护理人员识别风险水平,增强紧急事件处理能力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3]。

有研究显示,积极发现及识别潜在风险、现有风险,并对风险进行评级,给予对症处理,能够有效降低风险事件发生率[4]。所以强化风险管理,提高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及风险防范意识,这对减少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有重大意义。要防止高风险事件的发生,就要把发生护理不良事件后的消极处理变为发生前的积极预防,即如何将处置行为变为控制行为,消除或减少护理安全隐患[5]。本研究表明,通过风险评估表,患者住院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精神科护理工作属于高危风险工作,不仅具备医院护理工作要求的专业性,还具有精神科的特殊性。这就要求精神科护理人员掌握基本护理技能外,还要熟知护理风险评估知识及常用的评估技能。患者入院后开展风险评估预见性评估,将高危风险病例进行重点监护,同时开展安全防范护理[6]。才能在工作中避免或减少精神科意外事件的发生。护理风险评估单是针对护理风险的预见性护理,它需要护理人员有较强的专业知识、敏锐的观察力、良好的沟通能力及对应急事件的处理能力,能预见性地对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并及时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7]。通过对护士进行风险评估能力的培训,并定期开展精神科护理风险应急预案演练培训,提高精神科护理人员对风险因素的识别能力和处置能力。本研究表明,通过风险评估表,护士执行风险评估率及对风险因素的识别和处置能力优于对照组。

护士应用风险评估表在精神病患者入院当天评估其现存的及其潜在危险因素,从而制定出相应的预防及护理措施,对存在高危风险的患者迅速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并向患者及家属告知风险及有针对做好安全指导。同时,护士通过对患者的各种风险进行评估,患者存在及潜在的健康问题有了总体的了解,从而有条理、针对性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患者及家属提高了防范意识,保证患者安全。本研究表明,通过风险评估表,护士的风险告知率及患者健康教育知晓率优于对照组。

实施护理风险评估,使护理人员在临床护理工作中便于抓住工作的侧重点,主次分明,掌握病情做到心中有数,护理安全及护理质量明显提高;护理风险管理的实施,能够有效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素质,从传统的被动服务转为主动服务[8]。护士主动与患者交流,建立有效的沟通方式,掌握其心理动态,适时给予心理疏导,并积极为患者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拉近了患者与护士的距离,增进了相互之间的信任度,有助于提高患者对医疗护理的依从性及满意度。本研究表明,通过风险评估表,护理质量与患者满意度优于对照组。

参考文献

[1]韦丙茹.护理风险评估及预防在心血管内科中的应用价值[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6,1(11):131-132.

[2]谭宝玲.心血管病急诊患者心机标志物升高的临床意义[J].中国医学创新,2012,9(3):36-37.

[3]李凤香,陈晓燕,曾伟娴,等.风险管理理念在精神科护理流程再造中的应用[J].现代临床护理,2009,8(7):52-54.

[4]梁严霞,龙小艳,杨春霞.护理风险管理在外科中的应用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3,34(10):1508-1509.

[5]杨丽.精神科风险管理中强化细节管理方法与效果[J].护理管理杂志,2010,10(9):665-666.

[6]覃金荣,杨带兰.预见性风险评估在精神科安全护理的干预效果研究[J].当代护士,2016,24(5):75-76.

篇2

0引言

精神病人由于精神症状的影响存在认知,情感意志行为方面的障碍,发生意外的可能性往往难以预料。因此对精神科入院患者进行护理评估,掌握其精神状态、性格特征,社会支持等实施行之有效的防范措施显得尤为重要。为此,对本院精神科新入院110例病人进行调查,分析影响病人发病的相关因素,从而提出改善对策。观察应用入院风险评估在精神科风险管理中的作用效果,现作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精神科住院患者不分性别、年龄、病种,随机抽取11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两组。实验组55人,对照组55人。对照组中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23例,年龄在(48~70)岁之间,平均年龄在(61.3±4.2)岁,疾病类型包括:25例精神分裂症患者,10例躁狂症患者,12例抑郁症患者,6例神经症患者,其他2例;实验组中男性患者34例,女性患者21例,年龄在(50~76)岁之间,平均年龄在(62.4±1.7)岁,疾病类型包括:2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11例躁狂症患者,10例抑郁症患者,8例神经症患者,其他4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以及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5,存在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护理模式,遵医嘱,予以生活、饮食、用药以及心理等常规护理评估。即安排专人负责患者的生活和饮食,叮嘱患者要定时、定量的用药,通过患者能够接受的方式和语言予以患者心理疏导,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使患者能够积极接受治疗;实验组利用自行设计的精神科风险评估表进行评估。首先对新入院病人进行压疮、跌倒/坠床,日常生活功能进行首次评估,通过这三类比较常见的评估表,评出低中高分值,分类进行干预。低度风险:存在或潜在风险应加强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加强看护,做好心理护理,开展健康教育。中度风险:加强安全护理管理,给于保护性隔离,专人看护。高度风险:每天进行风险评估,给予24h看护,制定详细周密计划,安排重症观察室。再结合患者当前状况,家属的代诉以及医生提供的病史分别给予暴力。出走、藏药、自杀、自伤、噎食进行评估。根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建立评分等级。低度危险性患者要对其精神状态和行为实施全面观察,如发现新风险应提高危险等级,做好风险防范及应对措施。中度危险性患者应加强心理疏导,严格交接班制度,加强防范。高度危险性患者应该作为重点管理的对象,可以将其安置在观察室,实施全面监控并给于患者相应的心理辅导,制定针对性心里辅导方案,在监视过程中如发现有异常行为,及时予以制止。

1.3观察指标。

对患者住院期间发生暴力、自杀自伤、外走、藏药、噎食等不良事件进行记录,分析应用入院风险评估在精神科风险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1.4数据处理。

使用SPSS10.0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²检验,组间比较,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用P<0.05表示。

2结果

实验组在住院期间风险发生率为7.3%,对照组在住院期间风险发生率为21.8%,实验组风险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安全管理是医院的重要组成,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医院的整体管理效果。良好的医院管理是促进医院稳定发展的前提,是保证医院持续性发展的关键。尤其是精神科的护理工作,具有特殊性,其护理对象多为行为异常、精神混乱的患者,可能随时存在自杀、他杀等意外,因此,有效的安全风险管理是至关重要的。精神障碍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精神病患者大脑活动异常,思维行为异常,自理能力下降,特别是在受幻觉妄想的支配下,往往出现危害自身和伤及他人的行为,护理风险的发生具有偶然性和突然性,护理安全存在极大挑战。相关研究报道显示,对于精神科患者予以入院风险评估,可以有效的降低风险的发生率,本次研究结果与该报道结果一致。在此次调查中,在精神科实施入院风险评估,对患者实施风险评估取得满意的护理效果。55例患者中,有4例出现风险事故,其风险发生率为7.3%,显著低于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的21.8%。因此可以得出,利用精神科护理评估表、评估风险程度,在危险未发生前采用积极措施有效防范,可以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高护士风险意识和护理风险识别能力,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安全管理办法。

参考文献

[1]陆沈艳.护理安全管理在精神科护理管理中的作用[J].中国中医药咨询讯,2010,02(30):49-50

[2]李静,樊海雷,等,精神科风险评估在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4,(18):236-237

[3]徐志欣.精神科不良事件的原因分析与安全管理对策[J].精神医学教育,2013,(11):102-103

篇3

普外科的病种比较多,且患者病情较为复杂,往往需要手术治疗,存在一定的护理风险[1]。加强普外科护理风险管理,预防和避免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是一项重要课题。有研究表明[2],对普外科加强护理风险管理,可以提升护理质量,降低护患纠纷的发生。徐素彬等人[3]研究认为,加强护理风险管理可以提高普外科护士的风险意识,减少风险系数,提高患者护理的满意度。随着医院信息化管理模式的不断推进,一些医院在护理风险管理中逐渐尝试引入了护理风险评估系统。有研究表明[4],将护理风险评估系统引入住院患者的护理中,可以降低护理风险缺陷事件的发生。近年来,我院结合临床实践需要,在普外科引入了护理风险综合评估信息系统,有效提升了普外科护理风险管理质量。

1护理风险综合评估信息系统的组成及模块功能

我院目前投入使用的护理风险综合评估信息系统的编程语言采用Powerbuilder9.0,后台数据库服务器采用Oracle8.17,客户端操作系统平台为Windows10/NT/XP。此信息系统主要分为入院评估、住院评估评价、护理风险动态评估记录与护理安全风险评估告知等4个模块,见图1。入院评估模块功能主要为记录患者的个人资料,护理查体、入院沟通与入院护理风险(包括“长海痛尺”疼痛评估、跌倒/坠床危险因素评估等)的评估。住院评估评价模块功能主要包括评估项目、评估结果、评价是否符合入院评估的内容等。护理风险动态评估记录模块主要是采用自制表格式设计将“长海痛尺”疼痛评估、跌倒/坠床危险因素评估等量表评估得分结果与评估护理人员签名等内容编进该系统的程序中,储存于该系统的数据库中。护理安全风险评估告知模块主要涵盖知情告知、患者/家属签名、压疮危险因素评估、跌倒/坠床危险因素评估、脱管危险因素评估,以及与危险因素相对应的护理干预措施等内容。

2护理风险动态评估信息系统的应用

2.1研究资料

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7月在我院普外科住院手术患者300例,其中男176例,女124例,年龄31~70岁,平均年龄(58.05±6.31)岁;疾病类型:胃肠道疾病30例、体表肿瘤10例、甲状腺及乳腺疾病80例、腹部外伤120例、腹外疝60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疾病种类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方法

2.2.1对照组采用普外科住院手术常规护理,在科内设立质量监控员,采用质量检查的模式,发现患者出现护理风险之后,及时给予处理。

2.2.2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护理风险综合评估信息系统实施护理风险管理。由责任护士协助患者采用询问、护理查体、生命体征测量等方法完成护理风险动态评估信息系统中的入院评估模块的内容。由护士长完成护理风险动态评估信息系统中的住院评估模块的内容,即对责任护士完成的入院评估模块的内容给予逐项评价。由责任护士完成护理风险动态评估信息系统中的护理风险动态评估记录模板内容。由责任护士负责该系统的护理安全风险评估告知模块内容;责任护士可以根据评分结果,在对应的护理措施的评估单上采用打“√”的方式进行选择。

2.3效果评价

比较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护理人员护理安全质量合格率、护理投诉率等护理风险管理相关指标。采用我院自行设计的患者满意度调查表对住院患者进行调查,评价等级分为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一般满意、不满意。

2.4数据处理方法

应用SPSS22.0软件统计分析数据。计数资料采用例数与百分比进行描述,采用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

3.1两组护理风险管理相关指标比较

研究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护理投诉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3.2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

篇4

随着医学的发展,临床药物的种类越来越多,用药中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情况也越来越多,不仅影响了患者的治疗效果,也造成了资源浪费。护理人员是药物治疗的执行者,也是患者药物治疗过程中发生不良反应的第一处理人,在患者的药物治疗过程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护理人员的给药错误或不合理状况将直接导致临床治疗安全事故的发生[1]。本次研究从2015年1月至2016年4月在本院临床给药管理中实施护理风险评估及预警干预,通过一年多的实践取得了满意的管理效果,其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院共有床位500张,病区19个,护理人员237名,2名为男性,235面为女性,其年龄为19―45岁;其职称类型包括:初级职称者92名,中级职称者10名,高级职称者2名。

1.2方法

首先在医院内部联合护理主任、护士长、药剂师、临床护理优秀人员组成临床给药风险管理小组,对每位成员进行专业的临床给药培训,并对风险管理的相关流程和知识进行培训;随后小组成员根据临床给药的相关实践经验确定临床给药的流程;护理人员统计2014年一年中患者临床给药的相关资料,并针对发生临床给药安全事件的资料依照临床给药护理的相关规范要求及确定的给药流程对临床给药中的存在和潜在风险失效模式进行识别,按照严重度、不易探测度、发生频率进行评分,每项1―10分,评定出风险指数;根据风险指数进行风险预警分级;根据预警分级进行预警干预;风险管理小组每三个月进行一次护理风险预估,并对预警干预进行持续性改进[2]。

1.3风险评价指标

风险指数=严重度*不易探测度*发生频率,当失效模式的风险指数>125或严重度>9时表示需进行改进。风险指数

1.4统计学方法

采取统计学软件对上述统计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计数资料采取百分表示,对比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用t检验;当P

2结果

干预前的失效模式风险指数为173.47,干预后的失效模式风险指数为104.36,干预后的失效模式风险指数明显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临床给药中存在很多风险,护理人员在对患者进行给药时,其方式、用量、滴速等均是导致患者发生不良反应,出现临床用药安全事件的重要影响因素。本次研究在临床给药管理中应用护理风险评估和预警干预,其中经过干预其失效模式风险指数明显低于干预前,P

临床给药风险管理小组确定的给药流程主要包括六项程序:首先护理人员在护士站核对医嘱后完成领药,并执行医嘱;药剂师在药方完成药品的核对和发药过程;相关人员将药品送至护士站,完成交接工作;护理人员严格按照医嘱在治疗室完成配药过程;严格按照相关操作标准对患者进行给药;用药后对患者进行监护,观测治疗效果,发现不良反应及时进行针对性的处理[4,5]。

参照上述程序对临床给药进行风险评估、预警分级之后就需完成风险预警干预,其干预的主要措施包括:加强对护理人员对给药风险的认识,并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临床给药的相关知识培训[6];建立相关的改进参照标准,根据风险指数按照先后顺序对相关实施过程进行改进,临床给药风险小组定期检查改进效果;加强对病房药品的分类管理,并加强对药品的标识[7];采取护理责任制,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和工作责任心,加强对患者的治疗效果观测;各科室中确定专业的给药风险管理人员,加强对临床药物研究人员的沟通,对药物合理使用提供及时准确的临床实践数据和资料,并加强对医护人员的用药安全监测,确保患者的用药安全[8]。

综上所述,在临床给药管理中应用护理风险评估和预警干预能有效降低临床给药风险,减少临床给药安全事故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1]王波,马志军,孙鑫,等.医疗安全风险预警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3,04(04):42-44.

[2]许兰花.精神科护理风险评估及护理干预研究进展[J].中国民康医学,2013,23(07):66-68.

[3]高远,屈波,毛智,等.应用风险评估表筛选并确立风险预警机制的意义[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3,34(21):6768-6771.

[4]吴茜,龚美芳,孙晓,等.住院患者护理高危风险预警预控体系构建与运作[J].护理学报,2015,01(07):16-20.

[5]程凤敏,陈海啸,郎云琴,等.降低病区护理给药前患者身份识别缺陷率的实践与效果[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1):52-54.

篇5

选取于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在我院骨科接受治疗患者64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38例,女性患者26例,患者年龄为12~78岁,平均年龄为(32.6±2.8)岁,其中有11例患者进行肱骨粗隆间内固定手术,有12例患者进行拧脊柱手术,有27例患者进行关节置换手术,其他手术患者14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对比上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应用风险评估,首先,设计风险评估单,我院通过多次会议讨论,以《护理安全应急预案》等相关条例为依据,并结合我院骨科具体的护理工作情况,设计了风险评估单的内容,具体的评分内容包括:日常生活能力、压疮风险、跌倒坠床风险、病情变化及其他5个方面,具体的存在风险预测包括压船风险预测、器械风险预测、跌倒坠床风险预测及其他4项。在存在风险方面,主要分为有发生和未发生两个方面。在风险评估单设计出来以后,由护士对患者的5项风险进行评分,并在存在风险拦打“√”,如患者已经出现压疮,则在压疮发生一栏打“√”。评估的时间分别为患者入院时,及以后的每周进行三次评估,每次评估间隔为一天。通过风险评估,了解高风险患者,并在护士交接班时进行风险评估单的交接,并做好高风险患者的防护措施。最后护理人员应该做好护理风险的防范工作。

1.3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及并发症的发生率。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

1.4统计学方法

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组间率对比采取x2检验;对比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者有2例发生并发症,并发症的发生率为6.3%。对照组有8例发生并发症,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5%,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且组间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如表1所示。

3讨论

篇6

护理安全管理指的是将制度、技术以及教育相互融合的有效策略,也是预防手术室危险问题发生的重要方式,创设良好的医疗卫生服务环境。近些年来,各类医疗纠纷事件频频发生,加强对手术护理安全管理,有助于降低各类风险问题发生率。新医疗改革背景下,需要在明确当前手术室护理安全情况的基础上,积极开展护理干预服务,保证手术室护理安全。

1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体系构建的原则

手术室安全管理体系构建中,需要坚持整体性原则,分级性原则以及动态性原则等,创设良好的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体系。

1.1整体性原则

手术室是手术治疗的集中场所,每日进出患者流量较大,工作人员数量与类别较多,比如麻醉医师、护士、外科医师以及医疗辅助人员等等[1]。手术患者接受手术各个环节中,均存在着安全风险隐患。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中,需要坚持整体性原则,将手术患者安全目标视为一个整体性目标,将术前访视、防护、用药核查等等内容均纳入到安全管理流程中,通过各个单因素的分析,各因素的联合作用分析等,构建完全的安全管理制度,保证手术护理安全管理的综合效果。

1.2分级性原则

基于患者的手术治疗时间、空间范畴等,可以针对于手术室可能会出现的各类风险问题进行前瞻性分析。按照时间的发展顺序,罗列相关风险因素[2]。同时,还需要在手术中明确清点各类手术应用器材、药品数量等等,关注患者安全。在原有的安全管理制度与常规内容基础上,还需要基于分级性原则,罗列相关的等级结构,将所涉及的各项护理安全内容融入到安全管理制度当中,明确每一位护理人员的工作责任,相互关系等等。1.3动态性原则手术护理干预中,不同的患者、不同的时间段以及外部环境等,对手术室护理安全也会提出不同的要求[3]。在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中,需要结合手术护理的特殊需求,动态调整相关结构,实施针对性的护理安全管理,保证手术室护理工作的有序开展。

2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策略

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中,需要通过制定护理安全流程项目文件,实施风险评估安全管理制度以及优化配置护理人员工作内容等方式,保证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的效果。

2.1制定护理安全流程项目文件

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过程中,需要坚持整体性、分级性原则,明确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的重要价值,对手术室患者的安全管理制度、安全管理流程等进行充分规划与设计[4]。同时,还需要结合手术室护理的实际情况、出现的问题以及新的要求等,坚持动态性原则,不断完善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评价指标体系,进而使各项手术室安全管理工作能够有序开展,降低各类手术室护理风险问题发生率。手术室护理安全流程项目文件制定的过程中,可以制定全面的规划基础上,明确各个层次级目标,每一个项目对应的即为标准的操作流程(standardoperationprocedure,SOP)。比如感染风险控制,则可以细致划分为感染风险评估流程、术中无菌技术操作、手术室环境的感染控制等一系列相关的子文件体系。通过系统性的分析方式,将各类可能会出现的患者安全隐患纳入到系统分析的过程中,最大限度降低各类不良问题发生率。

2.2实施风险评估安全管理制度

风险评估管理制度具有前瞻性、整体性特点,有助于规避各类风险,提升整体管理的效果。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中,可以将风险评估管理制度融入管理活动中,基于循证医学的方式,设计手术风险评估安全管理制度,保证各类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活动的有序开展。比如可以构建手术室压疮风险评估表、风险评估表等相关内容,构建手术室风险事件分析与完全制度,借助风险评估的方式,对各类事件进行分析,构建安全预防评估体系。护理人员需要充分认识到信息反馈、工作反思的重要价值,分析问题,并且寻求新的解决对策,保证体系、制度的不断改进,力求为患者带来全新的临床护理体验,增强手术室整体护理能力,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

2.3优化配置护理人员工作内容

手术室日常进出人员数量比较多,工作内容比较复杂,手术室护理中各项器材的管理效果、药品的管理效果等等,均会直接关系到手术室患者的生存质量与手术治疗效果,对护理安全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新医疗改革背景下,需要优化配置手术室护理人员工作内容,使每一位手术室护理人员均能够明确自身的工作内容、工作职责等,并且坚持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思想精神。各项工作分配到人的方式下,一旦出现任何问题则可以及时追究相关负责人员的责任,提升每一位手术室护理人员的工作认真程度,降低各类手术室风险问题发生率。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创新传统的手术室排班方式。传统的排班方式多是根据日常手术需求,手术当日下午与晚上安排接班,护士长工作压力相对较大。在手术患者数量相对较多的情况下,还需要被动加班,不但影响着手术室护理人员的工作状态,且由于超负荷工作,致使护理失误发生率显著增加,护理配合连续性较差。针对于上述问题,需要创新传统的手术室护理人员排班方式,以专科分组,明确时间节点,基于各手术专业,将护理人员分为各个专科护理小组,明确各个手术时间,并且使护理人员清晰自己的手术室配合任务[6]。护士长需要明确安排手术室各个时间段,具体内容可以由各个专科护士组长进行安排。上、下午班自由掌握,原则是保证手术配合直至结束。交班的时间节点原则是用于连台手术。分组固定手术间,有助于手术室综合性管理,同时也能够为患者提供更多专业性的的护理服务,避免护理人员长时间工作下造成的各类不良问题发生。

3小结

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能够在保证手术室护理工作有序开展的前提下,为手术患者带来更加专业性、全面的护理服务,降低各类风险问题发生率,保证手术室整体护理工作的质量。

作者:柯胜男 单位:北京清华长庚医院

参考文献

[1]杨莘,韩斌如,应波,等.基于信息数据中心决策支持平台构建护理质量评价体系[J].中华护理杂志,2015,01(21):10-13.

[2]刘梅芳,刘婕婷,潘丽莹,等.胸外科手术中新型护理安全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5,06(11):889-891.

[3]陈素兰,陈丽媛,李瑞刚,等.应用系统论构建手术室患者安全管理体系的策略与实践[J].护理杂志,2011,14(15):66-69.

篇7

建立了整形外科护理风险评估表。评估出的重点对象每班必须书面和床旁交接班。护士长每日晨交班时检查每一个被评估患者的实施情况,并进行点评。

1.1第一阶段―入院至术前:患者入院时由主班和助主完成评估并签字,评估的重点对象是:①10岁以下的儿童、颌面部外伤后意识不清的患者、70岁以上行动不便老年患者。需要评估的风险是跌倒、坠床;②入院时就不能翻身,必须卧床的患者。需要评估的风险是压疮。

1.2第二阶段―手术当天:由负责护士完成评估并签字,护理组长检查并签字。评估的重点对象是:①手术后不能翻身的患者,手术后限制的患者。需要评估的风险是压疮;②冬季所有手术后的患者都要评估使热水袋、取暖器烫伤的风险。

1.3第三阶段―手术后:特别是术后1~3天是评估的重点。由负责护士完成评估并签字,护理组长检查并签字。评估的重点对象是:①术后突然有病情变化本来可以翻身,现在不能翻身的患者。需要评估的风险是压疮;②需要再次评估手术后不能翻身的患者,手术后限制的患者。需要评估的风险是压疮;③需要再次评估:10岁以下的儿童、术后出现意识不清的患者、70岁以上行动不便老年患者。需要评估的风险仍然是跌倒、坠床。患者新入院时的护理评估由主班和助主来完成,手术当天、手术后的护理评估由负责护士完成,并将每一个阶段的评估结果告之患者和家属。护理组长检查完成的情况,防止疏漏或评估不到位。评估完后护士和护理组长填写评估表并签字。患者或家属也要签字确认。

3 风险评估具体实施的护理措施

对重点患者分阶段进行风险评估,指导思想就是根据评估结果及时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以防范为主,把风险控制在发生之前。

3.1跌倒、坠床的护理措施:①告之家属患者的特殊情况,住院期间必须有家属24小时陪同。并请家属签字确认;②科室在患者的床边设立坠床标志牌;③科室在走道、卫生间设立防滑标识;④护士经常巡视病房,提醒患者和家属小心不要跌倒、坠床。

3.2压疮的护理措施:①给予垫气垫床或压疮垫;②左右两侧肩被尾骶部分别垫枕,由护士每两小时为患者垫枕一次;③对于需要绝对卧床不能翻身的患者,患者的尾骶部和足跟给予贴压疮贴;④护士早晚为患者按摩受压部位;⑤保持床单和患者衣服的平整、干净。定期为患者擦澡。

3.3冬季使用热水袋、取暖器烫伤的护理措施:昆明冬天室内都没有暖气,所以都有使用热水袋、取暖器取暖的习惯。但是手术后12h内,由于麻醉的关系,患者的感觉相对迟钝,这个时候使用热水袋、取暖器就容易引起烫伤。告之患者和家属术后12h内禁止使用热水袋、取暖器,并请患者或家属签字确认。

4 护理风险评估的应用效果分析

要有效地回避护理风险,防范和减少护理纠纷,为患者提供优质、安全的护理服务,必须实施有效的护理风险管理[3]。我科从2009年以来分别从患者住院期间的三个时间段进行护理风险评估。通过评估,护士的风险意识被不断强化,各层次护士的临床护理思维模式得到系统化归纳,保证了护理工作的安全,提高了工作效率,加强了护理管理,护理质量得到明显提高。从开展护理风险评估以来,无一例患者发生跌倒、坠床、压疮、烫伤。收到了满意的临床效果。但也存在新进护士由于工作经验不足,会出现评估不到位的情况,需要及时提醒。所以在开展护理风险评估时,还要加强基础知识和专科知识的培训和学习。在临床上才能更好地开展护理风险评估。

[参考文献]

[1]陈晓敏,刘云景.健康教育在整形外科的实施[J].中国美容医学,2006,15(9):1078-1079.

篇8

2风险评估的积极意义分析

我们将风险管理机制引入内科护理,对护理质量的提升有很好的帮助,通过完善护理规章制度,实行风险管理,保证安全护理,能够有效的回避护理风险,保证患者的安全,提升了护理的质量;正确的识别、评估风险事件是风险管理的关键,我们首先要确保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使得护理人员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进行识别风险,评估风险事件,进一步控制风险事件的发生,通过完善风险管理机制,进行定期检查,定期分析和反馈分析,重视风险事件的控制,有助于防患于未然。

篇9

噎食是指食物堵塞咽喉部或卡在食道第一狭窄处,甚至误入气管,引起窒息,如果抢救不及时或措施不当,死亡率较高,精神科住院患者经常因多种原因发生噎食窒息导致严重不良后果[1]。质量管理工具(PDCA)是20 世纪50 年代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Denting)根据信息反馈管理提出的一种程序化、标准化、科学化的全面质量管理方法[2]。采用PDCA按照P(Plan)、D(Do)、C(Check)、A(Action)这4个阶段进行质量管理,已被证实是落实临床护理有效管理方法之一。为进一步降低精神科住院患者噎食发生率,我科采用PDCA工作法预防患者噎食事件的发生,取得明显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5年1月1日~12月31日年共收治精神性疾病住院患者486例,在住院期间,患者共发生噎食5例,发生率为1.029%。

1.2方法 对精神科住院患者发生噎食事件在护理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运用PDCA工作法进行持续改进。

1.2.1 P计划阶段

1.2.1.1根因分析 对精神科住院患者发生噎食事件,运用鱼骨图进行根因分析,发现在护理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①使用中的住院精神疾病患者噎食风险评估表未能体现患者近期是否存在呛咳现象;②护理人员对住院患者噎食风险评估存在高危患者漏评及评估正确率低的现象;③护士长对护理人员针对噎食预防工作与抢救流程培训不足;④护理人员对患者的健康宣教不到位;⑤参与患者进食管理的护理人员配备不足。针对这些问题,护士长组织科室护理人员多次召开安全分析会,对防范噎食管理制度流程等进行重新修订。

1.2.1.2修订噎食患者风险评估量表 科室现采用 "住院精神疾病患者噎食风险评估表"评估内容包括:既往曾发生过噎食现象,药物椎体外系反应,唾液分泌减少、口干,中重度痴呆者,脑血管意外后遗症者,有癫痫发作史者,极度兴奋、抢食者,饥饿感增加、暴饮暴食者,进食速度过快未充分咀嚼者,老年人牙齿脱落影响咀嚼功能者,老年人吞咽反射减退者。共计11项危险因素,评分≥15分患者为噎食高危患者。表中没有体现患者进食现状评估项目,对此增加"近日饮食出现呛咳现象"项目,拓宽了高危患者筛查范围。

1.2.1.3健全噎食防范管理工作制度和完善噎食抢救流程 根据根因分析,查找出护理人员对患者噎食风险评估存在漏评及准确性差的问题,对此重新修订《预防患者噎食管理制度》、《患者发生噎食应急预案》及《患者发生噎食抢救流程》,体现对患者噎食风险评估工作进行明确分工,层级管理及护理人员配合医生抢救的工作流程。

1.2.1.4加强护理人员针对噎食的培训与演练 护士长对精神科护理人员进行分层级、有针对性的培训演练,从自学入手,适时邀请相关专家进行讲座,定期进行理论知识考核,提高对知识掌握熟练程度。组织开展患者噎食抢救的现场演练既可从不同角度巩固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还能系统地演练操作技能,而且还能从现场角度检验护理人员应变能力,进一步验证应急预案与抢救流程的科学性。

1.2.1.5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反复健康宣教 护理人员反复、耐心地为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将进食过程中潜在危险及防范措施告知患者,让患者养成良好进食习惯,掌握小口进食、充分咀嚼再吞咽的动作要领。此外,还要做好患者家属健康宣教,讲解易发生噎食的原因及对策,得到家属理解配合,禁止探视时给患者进食易引起噎食的食物,如花生、葡萄、圣女果、鸡蛋、年糕、粽子等。

1.2.1.6加强患者饮食管理工作 在患者集中进餐时,科室原配备两组3名护理人员进行管理,男部2人,女部1人。经评估发现女部高危噎食患者数量增加。为此,在女部增加1名护理人员参与进食管理工作,严密观察并防范噎食发生。

1.2.2 D执行阶段 护士长根据新修订的《预防患者噎食管理制度》、《患者发生噎食应急预案》及《患者发生噎食抢救流程》,对护士进行分层级、分批次培训,定期考核,组织演练,正确识别高危人群,提高护理人员防范意识和技术水平。

要求责任护士对患者进行1次/w噎食风险初评,由护理组长对本组评估进行审核,最后交质管代教进行统一再评估,并将重点预防噎食患者姓名记录在重点交接班本上,同时上报护士长。

1.2.3 C检查阶段 护士长不定期抽查护理人员对患者噎食风险评估的准确性、及时性,定期考核护理人员掌握噎食防范措施情况,询问患者是否掌握进食动作要点,患者家属是否知晓易引起噎食的危险食物等。

1.2.4 A处理阶段 护士长每月末对患者进食情况进行汇总,对本月重点考核、随机抽查、例行检查的情况进行分析讨论,提出整改措施。有针对性的对次月工作进行重点部署,对高危噎食患者进行个案分析。并将新问题列入下一个PDCA循环中。

2 结果

PDCA循环管理前,噎食发生率为1.029%,护理人员对患者噎食风险评估共计482例,评估正确453例,正确率为93.983%,对护理人员抽考噎食防范措施知晓率为96%。PDCA循环管理后,噎食发生率为0.438%,护理人员对患者噎食风险评估共计2648例,评估正确2598例,正确率为98.11%,对护理人员抽考噎食防范措施知晓率为100%。可见,护理人员对患者噎食风险评估正确率、对噎食防范措施知晓率明显提高。

3 讨论

护理不良事件是在护理过程中发生的、不在计划中的、未预计到的或通常不希望发生的事件,包括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跌倒、用药错误、走失、误吸或窒息、烫伤及其与患者安全相关的、非正常的护理意外事件[3]。精神性疾病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噎食,属于护理不良事件,不仅给患者的身心健康带来痛苦,严重时还会危及生命,还给患者家属增加经济负担,给护理人员增加工作量。因此,在精神科护理工作中,研究与探讨如何对噎食事件进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PDCA循环法是质量保证体系运转的基本方式[4]。将PDCA循环管理模式运用到护理管理中,使护理工作的改进措施有的放矢,提高管理质量,噎食发生率明显下降;促进护理人员学习噎食相关知识,提高对患者噎食风险评估正确率,提升对噎食防范措施的知晓率。为精神科住院患者提供了安全保障。

参考文献:

[1]刘名姓,李和军.精神分裂症患者噎食原因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2012,20(4):505-507.

篇10

入院护理评估单是患者信息的载体,也是护理评估的工具,它为护士收集资料起到引导、规范和约束的作用。护士对患者情况掌握的越全面、越客观,其护理行为就越准确、越有针对性[1]。我院神经科原来使用的入院评估单,存在评估少、无风险因素评估等不足,造成患者信息掌握不全面、安全防范不到位等不足。为全面系统掌握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入院时的客观情况,更好地指导临床护理工作,保证患者安全,我院于2011年7月对神经科表格式入院护理评估单重新设计,经反复修改和实践应用,收到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神经科表格式入院护理评估单的设计

1.11 神经科表格式入院护理评估单的设计理念 ①依据卫生部《病历书写基本规范实施细则》中的护理文书质量要求,体现护理记录的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②以整体护理为思维模式,运用护理程序,体现护理记录是护理人员对患者病情观察和实施护理措施这一过程的原始记载[2]。③评估风险因素,切实将每位神经科新入院患者做到安全管理,规避护理风险。

1.1.2 神经科表格式入院护理评估单内容 神经科表格式入院护理评估单采用A4纸张,正反两面使用,A面和B面。A面内容包括基本资料及护理评估,基本资料包括科室、床号、姓名、性别、年龄、民族、入院时间、住院号、诊断、入院性质、入院方式等。护理评估包括:生命体征、意识状态、睡眠形态、排泄形态、自理能力、皮肤情况、情绪状态、管道情况、护理级别、饮食类型、药物过敏史等。B面内容包括Morse跌倒风险评估、坠床风险评估、Braden压疮风险评估及防跌倒、防压疮、防坠床具体护理措施等。详见表1。

1.1.3 神经科表格式入院护理评估单应用方法 ①基本资料根据患者入院基本信息填写,入院性质和入院方式采用打“√”来选择填写。②护理评估部分采用打“√”选择填写,生命体征填写数字,入院护理填写患者入院时的(代)主诉、症状、体征及采取的特殊护理措施等。③Morse跌倒风险评估、坠床风险评估、Braden压疮风险评估根据评分标准选择相应分值,填写入“得分”栏内,并在“总计”对应栏内填写项目和分值。根据“注”提示,进行患者下一次风险评估。④防跌倒、防压疮、防坠床护理措施依据需采取的内容,采用打 “√”来选择填写,如需增加防护措施在相应的“

”处填写。⑤自2011年8月在我院4个神经内科病区、1个神经外科病区进行实施,并不断改进。在实施过程中,要求尽量避免重复记录,如:神志、饮食、护理级别、治疗原则等,着重体现护理文书的真实性、准确性。

1.2 评价方法 ①现场评价实施前后护士入院护理评估记录所需时间。②对神经科护士对入院评估单满意度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实施前后护士记录所需时间、记录内容、记录工作量进行调查,发放调查问卷76份,回收率为100%,问卷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分别为非常不满意、不满意、一般、较满意、满意。将满意度的程度根据均数的高低描述,以4分为达标线。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4.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神经科护士原书写每位新入院患者护理评估单时间为30~35 min,现书写每位新入院患者护理评估单时间为仅5~7 min,有效减轻了护士文书书写工作量,节约了护士时间。见表2。

3 讨论

3.1 应用神经科表格式入院护理评估单提高了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入院护理评估的内涵:神经科表格式入院护理评估单规范记录了新入院患者评估项目,护士依照评估单项目逐项完成,避免了护士依照临床经验、专业水平等不同而影响评估内容、制定安全护理措施等。客观、真实、准确评估内容,使其系统化、标准化、涵盖全面、集中,从客观上保证评估单的完整性[3]。

3.2 使用方便,有效节省护士时间:神经科表格式入院护理评估单以表格的形式,避免了主观文字描述,评估时步骤清晰、重点突出,护士不需要大量的时间思考语言组织、项目内涵,仅需逐项填写或选择,有效节省护士时间。我院原采用的神经科入院评估方式包括患者入院评估单、压疮风险评估上报单、跌倒及坠床风险评估上报单,共计3种,每种表单均需填写患者楣栏信息、护士及审核者签字。

3.3 记录可操作性强,安全系数增加[4]:我院所设计的入院评估单全面考虑病种的的护理特点,护士只需依据表格中的项目选择对应的内容即可,既不需要用大量文字书写,又能依据表格内容对患者进行全面观察、及时评估。同时安全风险评估项目,使护士依照统一标准对患者安全逐项评估记录,而“入院护理”及“防跌倒、防压疮、防坠床护理措施”栏,又留有余地,在具有很强个性化护理措施上,可随时补充记录,使用至今,无因采用表格式入院护理评估而在任何医疗纠纷中对护理记录有异议。相反,由于记录客观,突出重点,医生想了解的数据更能一目了然,为医疗安全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弥补了由于护士专业知识参差不齐而出现的法律上的漏洞,减少了护患纠纷。

3.4 节约护理成本,降低资源浪费:神经科表格式入院护理评估单减少了护理记录的种类,将原有的患者入院评估单、压疮风险评估上报单、跌倒及坠床风险评估上报单合并到一起,有效节约了护理纸张及病历存储空间。我院年收治住院患者3万人次,每位患者节约2张纸,年节约6万张纸,有效节约了能源,减少了资源浪费。

入院护理评估是实施护理程序的第一环节,是患者感受的首次护理服务,对能否全面系统地搜集资料,以及患者对临床护理水平的认可,起至关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患者住院期间的整体护理质量和护患关系[5]。我院采用神经科表格式入院护理评估单后,有效节约了护士书写的时间,使护士有更多的时间直接服务于患者,提高了患者满意度。神经科表格式入院护理评估单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护理人员接待新入院患者的积极性,使神经科护理人员既能省时省力又能比较全面地对患者做出及时客观的入院评估。

参 考 文 献

[1] 贾亚平入院护理评估单的改进与比较研究.吉林医学,2005,11:1139.

[2] 应秋平表格式系统化护理记录单的设计与应用.浙江医学,2011,5:787.

篇11

突发性意外事故随着社会和生活节奏加快,其发生率呈逐年增高趋势,对急诊医疗的需求也随之上升。随着护理风险因素增加,急诊护理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本文观察和研究2012年9月~2013年6月间我院急诊科收治的急诊患者通过护理风险评估、防范措施教育,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现汇报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我院急诊科收治的急诊患者160例,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80例,男46例,女34例,年龄23~74岁,平均年龄(42.34±6.53)岁;对照组80例,男44例,女36例,年龄24~72岁,平均年龄(42.13±6.15)岁;病种类型:急性药物或食物中毒、颅脑外伤、开放性骨折、心脑血管病急性发作、胸部外伤、腹部外伤、呼吸衰竭、上消化道出血及休克等;

1. 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管理。试验组护士进行护理风险因素评估和防范措施教育。风险因素评估主要包括护理技术及制度、护士、药品及设备等。其目的是降低护理风险因素,提高护理质量,避免护患之间的医疗纠纷。

1.2.1 风险因素:①护士责任心不强.未按照“三查七对”执行等;②护士专业知识欠缺。由于经验不足未能及时观察和预测病情,未告知特殊药物使用注意事项,对新药配伍和使用情况不熟悉及核查医嘱不认真等;③技术不熟练。抢救休克病人未能成功穿刺血管,使用除颤仪、心电监测仪不熟练,抢救步骤错误等;④职业道德低下。未把患者当做自己亲人对待,无怜悯、同情之心,不能做到一视同仁等;⑤患者行为所致风险。患者不配合、不合作行为和态度,患者有轻生的想法等;⑥医嘱记录不及时。抢救时往往是口头医嘱,未能详细记录,病重通知书及药物使用同意书未经患者家属签字,文件有涂改情况等;

1.2.2 防范对策:①加强职业道德和责任心教育。心怀怜悯、同情之心,严于律己,一丝不苟;②严格按操作流程进行工作及加强专业技术培训。准确执行书面和口头医嘱,熟悉抢救各流程等;③提高自我保护意识。遵守医疗法律、法规,避免医疗纠纷[1];④加强护患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提高主动服务意识,了解病人的心理状态,及时给与心理疏导。把病人当做自己的亲人关心、爱护,理解和安慰病人的疾苦;⑤健全护理管理规范和制度。通过绩效管理和合理排班制度来提高护士积极性;避免护理人员不满情绪影响临床工作[2].

1. 3 观察项

1.3.1 风险事故情况 记录两组患者风险事故(安全风险、差错风险及护理投诉)发生情况;

1.3.2 护理满意度 记录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用SPSS12.0软件处理观察项数据,计数资料用χ2 检验表示。P

2 结果

3 讨论

急诊护理与患者生命安全息息相关,更关系到医院和护理人员的生存发展。除本身护理工作性质存在高风险性,随着患者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观念的提高 ,一旦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或违反操作流程,就会引起患者的不满和投诉,甚至可能产生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急诊护理人员在医疗活动中与病人接触最多,出错概率也高,因此要高度重视急诊工作的风险性[3].通过护理风险评估并采取相应防范措施,才能减少护理风险事故。可以组织急诊护理人员学习急诊安全相关知识,使其从思想上重视安全急诊的意义。

本研究分别对患者采用护理风险评估、防范措施教育和常规护理管理来进行护理观察和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风险事故(安全风险、差错风险及护理投诉)发生率3.8%远远小于对照组21.3%,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

综上所述,急诊护理人员应充分认识和重视护理工作的风险因素,通过健全管理制度、加强业务技术学习及增进护患沟通交流来提高护理工作质量,减少护理医疗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篇12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7.379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7-3823-01

现今老年消化内科住院患者逐渐增多,伴随并发症也较多,不仅仅是常见跌倒,烫伤之类的安全护理隐患,还出现了专科治疗引起的特殊风险[1]。回顾性分析我院从2010年12月至2012年12月接受诊治的年龄在65岁以上入住消化内科的老年患者100例,对其住院护理风险及护理措施进行研究。现今具体情况如下所示。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我院从2011年12月至2012年12月接受诊治的年龄在65岁以上入住消化内科的老年患者100例,其中男患者65例,女患者35例,患者的年龄在65至90岁,平均年龄为75岁。

1.2评估方法

1.2.1评估表通过将医师的临床治疗经验和病区的老年住院患者出现的护理安全事件及其导致因素关系的结合,再采用使用老年患者的风险评估Norton压疮风险评估表及跌倒/坠床风险评估表,将容易误服/服药错误/走失及导致窒息评估条目加入其中,总计四维度及29条目[2],以此筛选消化内科的老年患者在入院之后存在的护理风险。

1.2.2评估方法管床护士对入院二十四小时之内的消化内科老年患者作初评,记录分值,再由护士长或护理组长作进一步审核,根据患者的得分情况做出总结,之后再针对高危患者在其床尾卡上贴相应的标识。例如跌到危险患者在其床尾卡上贴“方形”标识,窒息危险患者在其床尾卡上贴“三角形”标识,压疮危险患者在其床尾卡上贴“圆形”标识,再通过颜色作进一步区分,将危险级别由高到低分别用红色,橙色及蓝色表示[3]。这样的标识可以让医生及家属一目了然。

2结果

通过综合护理风险评估表对接受诊治的全部老年患者进行护理风险的评估,评估结果为17例高危压疮风险,28例高危跌倒风险,11例高危用药/走失/误服风险以及4例高危窒息风险,见表1。

3结论

回顾性分析我院从2010年12月至2012年12月接受诊治的年龄在65岁以上入住消化内科的老年患者100例,对其住院护理风险及护理措施进行研究。在总结内科系列专科发生老年患者风险事件归因中可以看出,各个专科都需要制定详细的护理风险的评估指标,仔细找出存在的安全隐患,有效制定防范措施,增强对护理风险识别及防范的能力[4]。护理人员要重视细节的管理,做好前瞻控制,在发患者的口服药物时要将每次的口服药分配好,特殊药物如:心血管系统类、镇静类药物看患服下再离开;病房内张贴各种警示标识供患者及家属阅览,加备床栏、轮椅带等物资;病房内的各种物品摆放有序,位置相对固定;加强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交流,与患者及家属建立良好合作的关系,合理安排陪护与探视;在患者住院期间护理人员要加强对患者疾病及用药知识的宣教;合理安排护理人力资源,严格按照《分级护理制度》对患者施护;确保急救物品的完好,加强意外事件的护理力量。

综上所述,对老年患者护理风险的评估是提高其护理质量的重中之重,而且老年护理是伴随终生的事,需要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正确指导,这能够减少风险发生率,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韩清萍.心内科老年住院患者护理安全隐患原因及对策[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9,13(9):83-84.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