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技术发展趋势范文

时间:2023-09-11 09:18:5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现代农业技术发展趋势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现代农业技术发展趋势

篇1

在我国节水经验不断积累和实践的农业生产过程中,我国节水农业技术创新和研究成果的应用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技术研究过程中依然存在很大的瓶颈,主要表现为我国现有节水技术还不能为建立一个现代高效节水农业体系而提供完善的技术支持,在经验和数据不断积累的基础上,缺少对节水农业发展相关的应用技术研究。在节水技术研究和发展过程中,依然缺乏有效地监督和管理,缺乏规范化、定性定量以及综合节水农业技术体系。在我国节水农业系统中,节水设备不能紧跟现代农业建设和发展的步伐,很多设备都比较落后,在使用过程中表现的很不稳定,而且出现故障的概率很高。此外,我国节水设备的研究还不是很令人满意,很多节水材料和技术都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同时,我国的现代节水农业技术还没有建立完善的制度,对农业节水的信息技术的传播比较落后,其信息的可靠性也比较差,相关的技术人员对节水农业技术不是很重视或者说重视程度不足。

2 现代节水农业技术发展趋势分析

2.1 积极利用生物技术充分挖掘作物本身的节水能力

现阶段,研究比较热门的节水技术就是对作物自身的接水潜能进行全面的挖掘和开发,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自身就具备了一定的节水能力,因此,在进行生物技技术节水方法研究过程中,应该对作物的自身生物调节作用进行分析,将其应用到现代节水农业技术中去。在研究过程中应该从作物自身生物技能入手,在做好作物生物节水技术的同时,还要切实提高农作物的茶凉以及对水分的利用率。最终保证将水是从传统的湿法生产转变为高产量、高品质变化的关键技术。

2.2 非传统的水资源开发和利用技术成为了研究的热点

非传统的水资源开发和利用技术也就是区别与传统的水资源开发和利用技术。在非传统的水资源开发和利用技术中研究比较热门的技术主要包括了天然雨水收集、储存和利用,对生活污水能进行净化处理后循环使用,苦水和咸水经常处理之后回收利用,这些技术都已经成为了我国乃至世界各个国家重点研究用于解决农业用水危机的主要研究领域。同时这些节水技术也成为社会大众广泛关注的热点。我们在进行现代节水农业技术研究过程中应该对上述的几个技术进行充分的研究。

2.3 节水技术研究过程中逐渐融入了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

随着计算机产业的发展,以及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以及智能技术等的高新技术逐渐的应用到现代节水农业技术中,这些高新技术与现代节水农业技术进行完全的融合和发展,使得现代节水农业技术研究逐渐的进入到了科技化和智能化领域。目前,在现代节水农业技术中,融合高新技术主要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利用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对作物的生长情况进行模拟,通过对作物生长周期进行模拟发现作物的节水点在那个阶段,然后在作物种植过程中就能根据模拟的节水点采取相应的节水措施;其次,通过利用现代智能技术,对本地区的气候环境等多个方面的节水因素进行实施的管理和控制;最后一种就是利用3S循环技术对作物的需求情况进行实时动态的监测,对作物生长的蓄水情况进行智能监测,并结合有效地动态信息管理、采集、传输和分析等技术的应用对需要灌溉的农作物面积进行有效地灌溉处理。

2.4 新材料和设备不断的应用

在未来现代节水农业技术的趋势采用功能齐全,能耗低,环保、经济节约以及智能化的控制技术,利用先进的生产和制造技术,不断促进现代节水产品的研究和开发,提高产品的应用性能,保证设备和产品能够更好为现代农业建设发展而服务。

3 现代节水农业技术发展建议

3.1 积极宣传,统一思想,提高认知

篇2

    根据有关专家的看法,现代农业生物技术的最新发展趋势表现为:

    ——研究成果商品化产业化进程加速。目前,农业生物技术作为一项高新技术产业在发达国家业已形成,并处于一个高速发展时期。有关专家预测,本世纪生物技术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份额将达到10%以上,而现代农业生物技术又将占相当的比重。世界银行下属机构预测世界范围内转基因作物产业的交易额为2000年20亿美元,2005年60亿美元,2010年200亿美元;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机构(ISAAA)的预测则分别为30亿美元、80亿美元和280亿美元。

    ——研究方式集约化、规模化明显。在政府以及公共机构对现代农业生物技术进行投资研究的同时,众多私有企业也开始注意到这一领域将是继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之后的又一个潜力巨大的经济增长点,私人公司已逐步成为农业生物技术的研究主体。以美国为例,民营机构1992年对这一领域的投资为5.95亿美元,而1999年则达到15亿美元。与此同时,世界范围内出现了生物技术企业领域的兼并和收购狂潮,并购金额从1997年的12.37亿美元陡然升至1999年的138亿美元。一些资产过百亿美元的巨型跨国公司由此形成,过去分散的研究基地也随之向集中化规模化发展。

篇3

关键词:

农业企业;电子商务;协同平台

1国内发展状况

我国的农业历来存在着生产经营分散,产品竞争力不强,流通环节多,交易成本高,标准化程度地分散使用,农产品不能进行专业化、标准化销售,并且农产品品质不能满足多样化市场需求。作为农业技术人员,我们应坚持科学发展观,立足于现实需求,着眼于可持续发展,制定电子商务阶梯式的发展目标,促进农业产业从传统线下交易到线上交易模式化的转变[1]。

2技术发展趋势

从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来看,大致可分成4个层次:

1)电子商情,即在网上做广告或者提供商情。凡是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商务活动都可被看成广义的电子商务。这是广泛的低层次的电子商务。

2)网上撮合,有了明确的买卖双方,撮合的过程实际就是电子商情的扩展。网上撮合的结果是网上签约,这就会牵涉到法律认证和法律效力问题。

3)电子交易,其主要功能是电子支付和电子结算,逐步实现物流和资金流的网上结算。

4)产业协同,这是电子商务的最高层次,其核心是将农业作为一个类似工业的大产业来对待,通过对产业链上各环节商务活动的协调,实现产业相关企业、农民等的协同发展[2]。

3电子商务平台对产业发展的作用与影响

3.1对农业产业发展的作用与影响建设农业企业电子商务协同系统对现代农业的作用与影响主要体现在:促进农作物种子产业协同发展模式的建立,实行农工贸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综合经营;促进农产品虚拟市场的形成;农业培训体系的形成;农业物流体系的建立;促进大农业产业链的形成与完善,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发展[3]。

3.2对其他产业的影响

1)对IT业的影响,在软件领域,促进农业应用软件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在硬件领域,远程培训、流媒体、——————————————作者简介:李嘉琪(1996-),女,辽宁沈阳人,研究方向: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新一代互联网、移动互联网、远程监测系统等。

2)对装备制造业的影响,可以促进物流自动装置、农业远程检测仪器与控制成套设备、远程/移动信息终端设备、新一代互联网设备、移动互联网设备等领域的发展[4]。

3)对其他产业的影响,对农业信息服务模式的形成与发展,对现代农业技术的创新,形成具有良好自我发展能力的社会化技术服务体系发展模式。

4直接带动市场分析

农业协同电子商务发展将整合多种农业资源,从而可以同时在多个专业市场产生影响。项目主要在下列市场有所表现:种子交易市场;农业科技成果交易市场;农产品交易市场;农业培训市场;物流业市场。电子商务是在网络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技术含量高,需要一定的资本投入和人才储备。随着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和我国教育事业的大发展,使农业企业应用电子商务有了物质基础和人才保障,这是值得充分利用的有利条件,因此,电子商务在农业企业全面推广应用成为可能。加入WTO后,我国有些产业面对国际竞争机遇和挑战,一般认为,农业属于挑战大于机遇的产业,只有通过技术投入,使产业全面升级,才是根本出路。同样处于受挑战的汽车产业已经出现可喜的变化,相信农业产业同样可以借鉴汽车产业的资本和技术的投入,变压力为动力,进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参考文献:

[1]杨国才.农业农村信息化云服务平台集成关键技术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2.

[2]丁建吾.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模式及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D].北京:中国矿业大学,2011.

篇4

我国人口基数大,农业生产要满足需求,就必须要加快农业技术发展,提升农业生产效率,解决农业生产发展中的一些关键性问题。结合目前的农业生产状况,需要进一步研究先进农业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合理应用,这是提升农业生产质量和效率的关键,先进农业生产对于农业机械效能提升也具有重要作用,是目前农业发展的重点。

1先进农业技术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我国幅员辽阔,耕地面积大,加上庞大的人口基数,对农产品的需求量一直都比较大。要在有限的土地面积上生产更多的农业产品,必须要提升单位面积的生产产量。农技推广对于提升农业产量具有重要作用,对于农业可持续发展也具有积极作用。农业机械化对于现代农业文明发展是内在的驱动力,对于农业全面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等都意义重大,是推动农业社会发展进步的关键,这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体现。先进的农业技术应用更多的是体现在相关农业机械方面,农业技术发展促进机械化水平不断提升,也改变了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让更多的农民从高强度的土地作业中解放出来,单位土地需要的人力资源减少,农业生产可以真正实现大规模机械化操作,生产效率和产量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剩余劳动力可以从事其他方面工作。

2农业机械中的先进农业技术应用

2.1节水灌溉技术

我国农业生产中,水资源短缺问题一直存在,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对此,在农业机械研究中,开始关注节水灌溉技术研发,致力于提升农业生产中的水资源利用效率。基于目前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以及农业生产中水资源短缺的现状,水资源节约灌溉是先进农业技术研究的重点领域。就农作物生产来看,相关生产中需要大量的水资源支持,而传统的农业灌溉模式无法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导致水资源严重浪费,这一点不符合现代农业生产要求。而目前研究的农业滴灌、喷灌技术,可对农业机械进行灌溉值的测定,在农作物种植中,真正监测农作物生产状态,在农作物需水的情况下,及时精准灌溉,避免水资源浪费。相关自动灌溉农业机械在灌溉值达到要求后,可以自动关闭,保证农作物生产中的水资源供应及时准确,有效的缓解了很多地区农业用水紧张的问题。以新疆自治区为例,“十三五”以来,地区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0.19万hm2,全部投入运行后可实现节水1.50亿m3。全区总取水量由2015年70.37亿m3下降到2017年66.06亿m3。在人口、灌溉面积、城镇面积、工业及生态用水量逐年增加的情况下,用水总量持续减少,用水效率不断提升。节水的同时,通过水肥药一体化技术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应用,化肥、农药施用量逐年减少,利用率接近40%。农田排水中农药化肥残留大大减少,有力改善了湖泊湿地及黄河水质,黄河干流宁夏段6个国控断面均达到III类水质,提前3年达到河长制方案目标;5%的排水沟水质有所好转。在水资源开发中,要构建节水灌溉技术体系,这是节水灌溉的技术要点。水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原理是在天然状态下水资源利用的良性干扰,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多的水资源支持。简单来说,就是通过技术措施,实现对于地下水、地表水以及土壤水的高效利用。在具体农业灌溉机械应用中,针对相关建筑进行配套改造,防止跑水和漏水问题出现,所以需要在输配水系统建设中,避免农田排水渠道影响,保证输水效率。此外,节水灌溉技术分为喷灌技术和微灌技术,基于技术应用,可实现对灌溉的全过程管理,实现对农业生产的统一规划和调配,能够真正结合农作物生长情况,制定科学的灌溉计划,确保节水效率。

2.2无人机喷药技术

农用无人机在农业中的应用包含病虫害监测以及喷药两方面。其中,无人机喷药以安全高效,不受地形限制等应用优势,在农业喷药中深受欢迎。无人机喷药效率是达传统人工喷药的30倍,可以实现低量超低量喷洒效果,相关无人机操控人员可以远程操控设备,无需亲临现场,这样也可以避免喷洒农药时吸入部分药物,降低中毒风险,安全性比较高。且无人机喷药时机翼产生的向下气流对于强化对作物的穿透性也有一定作用。此外,还可以在无人机中安装监控设备,实现喷药的全过程监测。相对于传统的喷药模式,无人机喷药安全高效、喷洒均匀有效,具有很好的雾化效果。无人机喷药的覆盖性比较强,操作便利,防治效果更理想。且无人机喷药效率高,可以节约人力成本,节省水源和农药,这种农业机械可以在各类农作物种植中使用,所以是一类全能型农业设备,是目前大规模农业生产中必备的机械化生产工具。无人机喷洒农药不仅工作效率高、人工成本低,而且喷洒均匀。无人机通过无线操控执行洒药任务,可携带10~12kg农药,低空快速飞行,喷洒农药宽度约3m。无人机产生的下压气流可将农药高度雾化,均匀喷洒在每一片叶面上,利用无人机喷洒农药具有安全、精准、高效的特点,操作简易,效果明显,成本低廉。

2.3农业管理技术

现阶段,要加快推进农作物栽培管理的自动化,针对农作物生产的施肥、田间管理、养分测试等工作全面实现自动化,掌握有效的施肥时间,施肥量,配备自动灌溉设备,让具体的施肥时间、施肥量、施肥方法指导施肥工作开展,借助自动化遥控技术实现自动施肥管理。实现农作物病虫害自动化控制。通过在农作物田间设置相关的监测信息系统,对于作物的生长情况进行实施监测,为农作物的病虫害防治提供有效的防治措施,可以采用自控机以及生物防治方法实现对于农作物病虫害的有效管理和控制。

2.4农产品加工技术

篇5

中图分类号:F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997(2012)24-0034-03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信息产业迅猛发展,网络技术飞速更新,全球经济正迎接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手段已经由传统方式向现代方式转变,正带动着其他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1]。在发展市场经济的今天,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实现资源的高度整合与共享是当前发展现代农业的重点,重视农业信息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唯一出路。而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发挥农业信息的资源优势,是走可持续发展的现代信息农业之路的关键,也是提高农业国际贸易地位的关键。

近年来,随着农业信息化进程的逐渐加快,社会各界越来越认识到农业信息的重要性,各地政府都把农业信息化当做当地农村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在我国西部一些地区,例如甘肃省在2011年5月初,智能大棚公共服务平台(1.0)已顺利上线,温室监控终端已确定了最终的产品形态并投入批量生产,产品电信资费套餐已正式在省内各电信营业厅接受用户受理,该产品已具备全省广泛推广和应用的条件。目前,首批产品已在甘肃临洮三易花卉基地、临夏市、康乐县、和政县、民勤县三雷镇中陶村示范园区、金昌市等地市县销售500套实施和部署,计划2011年在全省销售5 000~10 000套产品。下一步工作计划一方面是在全省推广温室大棚环境监测的应用,另一方面是在试点基础上进一步拓展物联网在农业信息化方面的应用,结合物联网射频技术与电信通讯技术相结合,在永靖县农业生产中进一步实施自动卷帘技术、温室水、电控制、土壤含量监测、视频监控等一系列温室智能控制的农业信息化基础应用,在此基础上逐步在全省范围内推广和应用。

以上事例表明,农业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的主要内容,也是衡量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在市场经济形势下,建立和完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既有利于广大农户和涉农企业更快、更多地获得国内外各种农业信息和科技服务,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也有利于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搞活农产品流通,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1 现代农业的信息化特征

现代农业是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是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进行的社会化农业。在按农业生产力性质和水平划分的农业发展史上,属于农业的最新阶段。其最显著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信息资源等现代科学技术在现代农业企业管理和宏观管理中的运用越来越广,管理方法显著改进。传统农业主要依赖资源的投入,而现代农业则日益依赖不断发展的新技术投入,新技术是现代农业的先导和发展动力。这其中就包括信息技术等农业高新技术,这些技术使现代农业成为技术高度密集的产业[2]。在信息化社会,生产力已由注重物质和劳动密集的粗放型生产方式向注重知识和信息密集的集约型生产方式转变。在一个农业生产单位,只要建立一个小型局域信息网,把生产单位的各个生产环节连成一个整体,就可以使农业经营管理运行、农业基础设施的运转和农业技术的操作通过网络传递,全面实现自动化调节和控制。

现代农业信息化主要有三个特征,一是农业经营管理网络化。信息网络是现代农业的基础,有了信息网络就可以把农业与整个世界连接起来,更可以直接控制农业产业内部的各个环节。首先,建立适合区域农业实际的计算机决策支持系统,及时进行模拟决策;然后,通过进入乡、县、市和省乃至全国和全球的信息网络,及时了解市场信息和政策信息,按照市场需求决定产品生产和销售,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最后,通过进入外部的信息网络,广泛获取多种先进的科学技术信息,选择最适用的技术装备自己,大幅度提升生产力水平,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二是信息农业的中级阶段,包括农田基本建设信息化和自控化。例如,在农田灌溉工程中,水泵抽水和沟渠灌溉排水的时间、流量全部通过信息自动传输和计算机自动控制;在农产品仓储中,完全使用计算机信息系统进行内部因素变化的监测、调节和控制;对畜禽的饲养环境进行自控式遥控等。三是农业技术操作自动化。首先,农作物栽培管理的自动化。现在国内研制的多媒体水稻管理系统(WMS)和棉花生产管理系统(COTMAS)都可以应用于生产。如农作物施肥,可以在田间设置自动养分测试仪或设置各种探针定时获取数据,自动确定施肥时间、施肥量和施肥方法。然后,农作物病虫防治信息化和自控化。在田间设置监测信息系统,通过信息网发出预测预报,利用计算机模型分析,确定防治时间和方法,对病虫害实行有效的控制。最后,畜禽饲养管理的信息化和自动化,可以通过埋置于家禽体内的微型电脑及时发现家畜新陈代谢状况,判断家畜对于饲养条件的要求,及时自动输送饲料,实现科学饲养。还可以应用空中和地面定位3S系统(GPS、GIS、RS)控制农业系统的运行,实现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的升级。

综上所述,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农业产业化发生着显著的变化,并呈现出全球化、市场化、一体化和网络化的明显特征,在未来的农业产业化过程中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2 现代农业与信息技术之间的关系

2.1 现代农业就是将信息技术与农业科技有机地结合起来的新型农业

现代农业是在信息科学和农业科学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着重研究农业系统中生物、土壤、气候、经济和社会等信息的综合管理和利用,通过建立智能化信息系统或决策支持系统,为不同层次的用户提供单机决策或网络系统服务。以信息技术为特色的现代农业使得农业生产系统从定性理解到定量分析、概念模式到模拟模型、专家经验到优化决策实现定时、定量、定位的智能化农作管理。

2.2 现代农业已经将信息技术作为基本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从而实现农业生产过程的精确化管理[3]

现代农业的信息化特征非常明显,这一新型农业的本质特征就是更多地使用具有可重复使用、可发展、可传播、可共享等特性的信息来替代存量有限、可耗竭的自然资源和物质资源,使农业增长从主要依赖自然资源转向主要依赖信息资源,这是农业发展的根本。信息农业是对现代农业的继承和发展,其基本标志是高技术化、信息化和数字化,其核心是对信息的采集、加工、传播和利用,也就是把计算机技术与“3S”技术集成,准确、快速地获得农业生产中的动态和空间上的数据,并将这些数据编辑、分析和显示,为农业生产和农业决策提供依据。例如,为了尽快使物联网技术应用于甘肃省农业信息化中,甘肃万维公司在2010年初成立了CPS实验室,针对物联网在农业信息化应用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同时与甘肃省农牧厅、永靖县农业局积极合作,结合甘肃省当地的农业设施发展情况,与永靖县农业局相关领导及专家在永靖县、张掖农业示范基地、榆中县等农村地区的二代、三代大棚实地进行多次联合调研和论证,最终选择在永靖县罗川台、下故村建设五家示范农户大棚,进行温室大棚温湿度监控的重点项目试点。经过几个月的实验,项目获得初步成效,农户对产品的使用积极性很高,通过试点对温室终端样品的最终产品形态进行了多次论证和定位,在此基础上万维研发团队根据日光温室的信息化应用特征和技术发展趋势快速研发出新一代智能大棚系列产品,产品采用物联网2.4G无线射频技术、传感器技术,结合电信CDMA通讯技术实现温室大棚温湿度智能监控。主要用于普通农户温室大棚温湿度监控,温室大棚设备智能远程控制等功能,从而解决了在农村地区温室大棚温湿度自动化监测的广泛应用。

2.3 农业的现代化和信息化互补共进、同步发展是广大农民实现有效增收,全面推进农村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可以说,农村信息化与现代化的发展都是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强调二者的阶段性关系,正是为了证明并非现代化的发展必须在前或信息化的推进必须在后。事实上,从世界经济发展看,信息化的发展并不必然以现代化的完成为前提,相反,根据后发优势和经济赶超战略,发展中国家可以在继续完成农业现代化的同时,着手信息化的发展。

2.4 加速发展以信息资源为主的现代信息农业不仅是国家发展农业进行宏观调控的需要,也是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需要

加强农业资源整合和农业信息共享对农业生产的引导,提高我国农产品的贸易地位,不仅是社会主义市场管理的要求,也是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的必要条件。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要求政府做好统筹、协调、服务、监督等服务职能,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信息系统收集各类相关情况,在此基础上运用系统分析、决策、管理等手段,通过信息流动引导本地区农业生产者,根据本地区特点与优势合理安排自己的生产计划,使得信息流、物资流、资金流在时间、空间得到同步协调控制,农业资源被整合配置到农业产业的每一环节上,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力,从而提升我国农业区域经济的有效发展步伐。

3 总结

现代信息农业是新兴的、前所未有的、开拓者的事业。农业信息化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以信息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是一项历史性的变革,是一种创新性实践。目前,农业信息化已经成为深刻影响农村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已经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农业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农村信息化必将在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6

1农业节水的必要性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粮食消耗量最大的国家,又是世界上人均水资源量最贫乏的国家之一,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随着人口的增长、城镇化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用水矛盾日益尖锐,缺水问题更加突出。而农业作为我国的用水大户,用水量约占水资源总量的65%,农业用水浪费十分严重,主要表现在:灌溉水利用系数低,平均仅为45%左右;自然降水利用率低,仅达到56%;农业用水的效率不高,其中农田灌溉水的利用效率仅有1.0kg/m3左右;初步改造的节水灌溉工程面积仅占全国灌溉面积的30%,因此,发展节水农业势在必行。

另外,发展节水灌溉,对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生态环境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用节约农业用水量支持生态环境建设用水,从源头节水,严格控制上游用水,不仅可以缓解下游用水紧张矛盾,而且遏制下游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逐步恢复和保护生态提供支持,同时减少灌溉用水量,有利于遏制地下水进一步超采和减少地质灾害等。

因此,只有做好农业节水灌溉,才能缓解水资源短缺问题,保障社会经济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及粮食安全,并且对于维持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也具有重要意义。

2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及其优缺点

2.1 渠道防渗技术

渠道防渗技术是杜绝或减少由渠道渗入渠床流失水量的工程节水技术和方法,我国农业总用水量80%的农灌主要输水手段是渠道。常用混凝土、土料、水泥土、浆砌石、沥青混凝土等刚性材料及PE、PVC及其改性薄膜材料建渠道防渗层,防渗渠道断面多采用U形断面。其优点为:粗糙度下降,流速提高,有利于引高含沙水灌溉;提高渠系水的利用系数,采取渠道防渗措施以后,可以减少渗漏损失70%~90%;节约投资和运行费用;防止杂草丛生、渠道冲刷、淤积及坍塌;同时渠道防渗还可以调控地下水位,防止次生盐碱化。

2.2 低压管道输水灌溉技术

低压管道输水灌溉技术是利用塑料或混凝土等低压输水管道代替输水土渠将水直接送到田间灌溉作物,以减少水在输送过程中的渗漏和蒸发损失的技术措施。低压管道输水灌溉系统有移动式、固定式和半固定式三种,常用材料有PVC管、水泥沙管、现浇混凝土管等。其优点是:输水快,灌水及时,管道输水利用率可达95%~97%;节能增产,省时省工省地;投资少见效快,管理方便便于推广。缺点是维修不太方便。

2.3 喷灌

喷灌是一种机械化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它是利用专门的设备把水加压,或利用水的自然落差将有压水送到灌溉地段,通过喷头喷射到空中散成细小的水滴,均匀地散布在田间进行灌溉。其优点是:灌水均匀,灌水均匀度可达80%~85%;节约水量,用水量较地面灌溉省水30%~50%;可提高作物产量,比地面灌溉可提高产量增产10%~30%;提高土地利用率,节省劳动力,喷灌可提高土地利用率约7%~15%;同时适应性强,适于各土壤、地形,因此被广泛应用于灌溉大田作物、经济作物、蔬菜和园林草地等。但喷灌受风影响大,蒸发损失大,耗能,一次性投资大,并可能出现土壤底层湿润不足的情况,这些缺点限制了喷灌的发展。

2.4 微灌技术

微灌是利用微灌系统,将有压力的水输送分配到田间,通过灌水器以微小的流量湿润作物根:即附近土壤的一种局部灌水技术。微灌可分为滴灌、微喷灌、小管灌和渗灌四种。其优点是:因全部由管道输水,基本没有沿程渗漏和蒸发损失,灌水时一般实行局部灌溉,不易产生地表径流和深层渗漏,可比地面灌省水50%~70%,比喷灌省水15%~20%:能有效控制压力,均匀度可达80%~90%;能为作物生长提供良好的条件,较地面灌一般可增产15%~30%,并提高产品的品质;管理简便、节约劳力、节能,能控制用水和用肥;容易控制杂草和病虫害,能利用盐碱水、适应各种复杂的地形、易于机械化埋设。微灌的主要缺点是易堵塞、投资较高。

2.5 农业节水措施

主要包括耕作覆盖保墒技术、节水农作制度、优秀抗旱品种、水肥耦合高效利用技术、土壤保护剂及作物蒸腾控制技术等。耕作保墒技术可以疏松土壤,增大活土层,增强雨水入渗速度和入渗量,减少降雨径流流失,切断毛细管,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既可提高蓄集降水的能力,又可减少土壤的蒸发,使土壤水的利用效率得到显著提高。覆盖保墒技术是在耕地表面覆盖塑料薄膜、秸秆或其他材料,以抑制土壤蒸发,减少地表径流,蓄水保墒,提高地温,培肥地力,改善土壤物理性状。秸秆覆盖一般可节水15%~20%,增产10%~20%。覆盖塑料薄膜可节水20%~30%,增产30%~40%。节水作物品种筛选技术根据当地的降水分布、干旱发生规律和作物水分特性,因地制宜压缩需水量大、易旱的作物,扩大雨热同步和秋熟作物,选择耗水少而水分利用效率高的作物。通过调整作物布局,建立适应型高效种植制度。化学制剂保水节水技术是合理施用保水剂、复合包衣剂、黄腐酸及多功能抑蒸抗旱剂等,在作物生长发育中抑制过度蒸腾,防止奢侈耗水,减轻干旱危害,以及促进根系提高对土壤深层储水的利用,起到显著增强作物抗旱能力和提高水分生产效率的作用。

3农业节水灌溉的发展趋势

3.1 农业田间灌溉工程配套建设

渠道防渗及管道输水仍是输配水过程中主要的节水措施,需进一步维护和更新已有建筑物,根据地区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输配水节水措施,并结合高效的田间节水工程措施,提高农业灌溉的配套程度,改变落后的灌水方式,充分发挥已建骨干工程的效益,提高水的利用率,增加水分生产率,实现降低水耗,用好水,浇好地的目的,更快地发展节水农业。

3.2 农业灌溉中采用信息化管理

为实现灌溉用水管理手段的现代化与自动化,满足对灌溉系统管理的灵活、准确和快捷的要求,灌溉水管理技术正朝着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将采用输配水自动量测及监控技术采用高标准的量测设备,及时准确地掌握灌区水情,如水库、河流、渠道的水位、流量及水泵运行情况等技术参数,通过数据采集,传输和计算机处理,实现科学配水,减少弃水。土壤墒情自动监测技术采用各种先进的土壤墒情监测仪器进行监测,以科学制定灌溉计划、实施适时适量的精细灌溉。

3.3 工程措施和农业措施的综合利用

在工程节水技术的基础上发展农业节水综合技术,以达到节水、高产、优质、高效等目的,是当前世界各地研究的重点。各种农业节水技术可单独应用,但更多考虑多种因子如何最佳组合,形成最佳优势。过去在发展节水灌溉过程中,往往只注意单项的工程技术,而没有很好地将农业增产措施予以配套,因此造成节水但不增效。应根据当地具体情况,进行组装配套,发挥整体的节水增产效益。

3.4 采用先进节水管理措施

现阶段由于社会经济,农户文化素质等因素,承包、租赁、拍卖、股份合作、农民用水者协会等先进管理体制目前还难以推行,随着社会的发展,将逐步推行并实现“总量控制,定额管理,以水定地,配水到户,公众参与,水量交易,水票运转”的运行机制,明晰流域初始水权分配,建立水资源统一管理制度、水量交易机制、水权有偿转让制度、水资源计划用水和节约用水制度。

4结语

本文分析了我国实施农业节水灌溉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论述了目前我国农业主要采取的节水灌溉技术及其优缺点,并对农业节水灌溉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在应用上述节水农业技术措施时,应因地制宜选用,继续完善农业田间工程配套技术建设,在农业管理中采用信息化管理,并将农业节水与工程节水技术相结合,通过先进的灌溉管理体制来实现管理节水,推动农业节水的高效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普特,冯浩,牛文全.现代节水农业技术发展趋势与未来研发重点[J].中国工程科学,2007,9(2):12-18.

[2] 刘继艳,论我国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及其发展[J].水利水电建设,2008:234-236.

[3] 逄焕成.我国节水灌溉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J].中国土壤与肥料,2006(5):l-6.

[4] 王增发,洪小康.试论我国的节水灌溉技术[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28(5):451-454.

[5] 许迪,程先军,谢崇宝.田间节水灌溉新技术应用研究[J].节水灌溉,2001,(4):7-11.

篇7

中图分类号:S275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我国作为水资源严重缺乏的主要国家之一,相关地区及部门对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视力度一直很高。农业作为耗水量最为严重的产业,推广及发展节水灌溉技术,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及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与意义。基于此,笔者结合自己的经历与经验,对农业节水灌溉技术中喷灌系统的组成、分类及优缺点进行了系统的分析。

1 农业节水灌溉技术

近年来,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得到快速的发展,各地区与相关部门加大了对相关技术的推广及运用力度。节水灌溉技术其实是一种以农作物的实际需要为依据,高效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方式与手段的概称。节水灌溉技术不仅可以促进农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对生态及社会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总之,节水灌溉技术的最终目的就是确保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以最小的水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社会及生态效益。值得强调的是:节水灌溉技术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不仅包括水资源的利用,还包括水资源的开发、优化、输配、量测、监控等方面的技术。具体来说,农业节水灌溉技术主要包括渠道防渗技术、低压管道输水灌溉技术、喷灌、微灌技术以及农业节水措施等。

2 喷灌的系统的组成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喷灌是农业节水灌溉技术中的一种,而喷灌系统则是对这一技术运用过程中各要素的系统化描述。所以,喷灌系统一般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水源、动力设备、管网、喷头及田间工程等[1],具体如下。

水源主要是指河流、渠道、渠道、湖泊、塘库、井泉等。值得强调的是水源的选取必须结合实际的需求,水源提供的水量、流量、水质必须满足喷灌系统的要求。不然的话,不仅不能达到灌溉的目的,而且对于设备的损伤非常严重。

动力设备主要是水泵,一般情况下,水源与灌溉区域的高度差不能满足灌溉的要求,甚至很多时候,水源的地势要地域灌溉地,所以必须要借助外力将灌溉水吸提加压,而水泵就是起到这个作用。其实,水泵不是真正的动力源,因为水泵还要通过电动机、柴油机或者汽油机等设备来带动。另外,拖拉机也可以作为动力机带动水泵。

管网是结合灌溉的需求,用管件铺设成的供水网络。一般来说管网包括干管和支管2级,还有一些连接及控制的部分[2]。管网的作用主要是将有压力的灌溉水输送、分配到田间。管网不仅起到输送灌溉水的作用,而且提高了灌溉的针对性。

喷头是一种喷灌系统中专用的部件,由竖管支撑与支管连接,不然的话,很容易被顺坏。喷头的作用是将灌溉水喷射到空中,形成细小的水滴。细小的水滴不仅有利于农作物的吸收,而且有利于灌溉效率及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

3 喷灌系统的优缺点分析

喷灌系统主要是利用管网将灌溉水输送及分配到田间,然后通过喷头喷射到空中,形成雾状水,然后均匀地洒落在灌溉区域,以供农作物吸收。由此可以看出,喷灌系统存在一定的优缺点。

3.1 优点

3.1.1 灌溉均匀,节约用水

喷灌系统可以有效地提高灌溉水的利用效率,据相关部门统计喷灌水均匀度可以高达80%~90%,利用率高达60%~85%[3]。

3.1.2 喷灌系统能够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这主要是因为喷灌系统可以根据农作物的实际需要,进行适宜的灌溉,使得土壤中的水、热、气比较协调,这对于农作物的成长具有积极的作用,而且能够调节田间小气候。

3.1.3 喷灌系统的灵活性比较强

喷灌的过程对于地形及其平整度要求不高。传统的地面灌溉,土地不平整,很容易在低洼地积水,凸出地又达不到灌溉的效果。

3.1.4喷灌系统的土地占用量及工作量都相对比较小

一般来说,喷灌技术可提高土地利用率7%~10%[4],相对地面灌溉来说,也可以节约大量的劳动力。据相关数据统计,喷灌相对于地面灌溉大概能节省50%左右的劳动力。

3.2 喷灌系统的缺点

喷灌系统的运用受风的影响较大,因为喷灌的雾状水滴,如果风大的话,很容用被吹散,这样不仅不能节约灌溉用水,还有可能造成一定的浪费;喷灌系统是通过管网输水,而且需要动力设备做支撑。

投资相对来说比较大,一些欠发达地区很难运用。另外,如果采用移动式或者半固定式喷灌设备的话,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投资。但是,移动的过程比较麻烦,而且对农作物的损伤比较严重。总的来说,喷灌系统运用虽然存在一定的弊端,但利大于弊。值得在农业生产中推广。

4 结语

通过论文的研究可以看出节水灌溉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与地位,不仅可以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而且有利于社会及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而节水灌溉技术中的喷灌系统不仅能够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而且对灌溉地面的要求不是很高,所以运用范围比较广。

希望论文的研究为相关的工作者及研究人员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钱蕴壁,李英能,杨刚,等.节水农业新技术研究[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12(12).

篇8

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就业持续增加,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能耗的基础上,加快经济发展。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以上

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

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

社会建设明显加强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

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取得明显进展

湖 南

力争到2015年,现代产业体系、科技创新体系、可持续发展体系、民生保障体系和制度支撑体系基本形成,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实质性进展,综合实力、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显著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

“两型社会”建设取得实质进展 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

社会建设和管理明显加强 体制机制创新实现新突破

法治湖南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安徽

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经济保持又好又快发展,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力争到2015年生产总值、财政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主要指标增速位居中部前列。确保2015年皖江城市带人均生产总值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全省人均生产总值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进一步缩小

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

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

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

社会建设明显加强

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

河南

经济发展水平明显提升。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力争高于中部地区平均水平,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

经济结构明显优化

城乡居民收入明显增加

社会建设明显加强

改革开放明显推进

山西

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

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

社会建设明显加强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

产业体系

湖南

把推进新型工业化作为我省现代化建设的中心任务,坚持以新型工业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基本形成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山西

按照以煤为基、多元发展的思路,通过“七条路径”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现代产业体系

河南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挥比较优势与后发优势相结合,做大总量和优化结构相结合,增创制造业新优势与促进服务业大发展相结合,壮大战略支撑产业,培育战略新兴产业,强化战略基础产业,增强产业集聚区载体功能,构建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湖北

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建立布局合理、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不断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安徽

坚持走安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实施品牌战略,着力推进传统产业新型化和新兴产业规模化,加快形成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传统优势产业

湖南

改造提升传统优势制造业。调整优化以钢铁、有色、石化为代表的原材料工业,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原材料基地;做大做强以工程机械、轨道交通、汽车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业,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改造提升以食品加工、纺织为代表的消费品工业,提高产业技术装备水平和科技含量

湖北

进一步发展先进制造业。继续推进十大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实施方案。做强做大汽车、钢铁、石化、装备制造、有色金属等重点产业。加强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提升食品、纺织服装、家电、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推动行业资源重组,做强做大建筑业,发挥其对制造业的带动作用

河南

做大做强战略支撑产业。按照高质、高端、高效的方向,突出特色主导、龙头带动、改造提升和产业集聚,增强分工协作和产业配套能力,提升装备制造、有色、化工、食品、纺织服装等战略支撑产业竞争力

安徽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按照规模化、品牌化、集群化、信息化、低碳化的导向,优化工业结构,改善品种质量,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努力拓展产业发展新空间。壮大汽车、家电、装备制造等先进制造产业,改造提升煤炭、冶金、非金属材料、化工等能源原材料产业,积极发展农副产品加工、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山西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深入推进煤炭资源整合、煤矿兼并重组,形成若干亿吨级和千万吨级大型煤炭企业集团,推进煤、电、路、港、航一体化经营;实现煤矿综合机械化开采,提高煤炭生产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信息化水平;鼓励煤炭企业多元发展,着力提高非煤产业比重,进一步巩固能源基地的战略地位

战略性新兴产业

湖南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按照创新驱动、重点突破、市场主导、引领发展的要求,优先发展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文化创意、生物、新能源、信息和节能环保7大重点产业,实施新兴产业集聚、优势企业培育、核心技术攻关、名牌产品创建、人才资源开发5大基础工程,建立技术创新、投融资服务、共性技术服务3大支撑平台

湖北

大力培育发展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进一步促进各类资源要素向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加快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业、生物、新能源、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河南

积极发展战略新兴产业。抓住国家培育和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的机遇,加强规划引导和政策支持,实施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发挥重大科技专项的引领作用,强化核心关键技术研发,突破重点领域,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生物、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能源和新材料等战略新兴产业,努力建设全国重要的战略新兴产业基地

安徽

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把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重要突破口,科学判断未来市场需求变化和技术发展趋势,进一步聚焦重点,集中力量培育和发展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公共安全等产业,加快形成先导性、支柱性产业

山西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积极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现代农业

湖南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全省农业区域布局,加快构建农业主体功能区。着力实施新增粮食产能工程,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运用现代科技和先进生产方式改造提升水稻、棉花、柑橘、油茶、畜禽、茶叶等传统支柱产业,推进农业生产的基地化、标准化、良种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提高农产品产出率、优质率

湖北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设经营集约化、功能多样化、发展可持续、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能力

河南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

安徽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全面实施新增粮食生产能力规划,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健全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加快农业机械化,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按照做大总量、培育品牌、集群发展的方向,以各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和现代农业示范区为平台,引进培育一大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农产品深加工基地,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

山西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按照“稳定粮食、做强畜牧、扩大果菜、发展加工”的思路,推进产业化发展、板块化布局、规模化生产、品牌化营销、社会化服务。加快建设运城、晋中、大同三大现代农业示范区,深入推进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513”工程,大力发展特色现代农业

产业集群

湖南

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产业配套率为重点,培育发展一批千亿产业、千亿集群、千亿企业、千亿园区

湖北

大力发展产业集群,提高产业集中度。大力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鼓励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

河南

加快建设产业集聚区。把产业集聚区建设作为拉动增长、优化结构、增强竞争力的战略举措,努力增强载体功能

安徽

合理引导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

实施“三大千亿”计划,培育一批产值超千亿元的产业集群,打造一批销售收入超千亿元的企业集团,形成一批产值超千亿元的特色园区

山西

着力实施大项目、大企业、大园区战略。发挥大项目带动作用,集中建设一批“双千亿”、“双百亿”的产业转型重大项目。发挥大企业支撑作用,集中培育一批以资产和股权为纽带,跨地域、跨行业、跨所有制以及军地融合的大企业。发挥大园区承载作用,重点打造一批空间集中开发、资源集约利用、产业集群发展、服务集聚配套的各类园区。完善和创新园区发展政策,提高园区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促进项目向园区集中,提高园区的产业层次、科技含量、经济规模和产出水平

区域布局

湖 北

全面实施“两圈一带”总体战略

加快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以发挥长江黄金水道优势、加快新一轮沿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为基础,以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为核心,以促进沿江特色产业发展为重点,加快推进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

进一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快主体功能区建设,构筑国土空间高效利用格局。进一步支持武汉市做强做大,充分发挥中部地区中心城市功能。更加重视和支持襄樊、宜昌两市发展,加快建成鄂西北和鄂西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推动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加快发展的核心引擎,提升省域副中心城市在区域协调发展中的支撑能力。推进宜荆荆、襄十随、鄂黄黄城市群发展,加快其他区域中心城市、县域中心城市发展

湖 南

按照优化提升环长株潭城市群(“3+5”)、加速崛起湘南、扶持发展大湘西的要求,优化空间布局,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优化提升环长株潭城市群(“3+5”)。加快长沙、株洲、湘潭、衡阳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把环长株潭城市群(“3+5”)建成中部乃至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和现代化生态城市群

加快湘南开放崛起步伐。加快建设综合交通体系,大力发展加工贸易和现代农业,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把湘南建成全省对外开放的引领区、产业承接的先导区和新的经济增长极

加大大湘西开发扶持力度

山 西

加快发展太原都市圈。支持太原率先发展,把太原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性现代化大都市,增强省会城市的龙头带动力。以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产业发展、公共服务供给为突破口,以启动共建区建设为切入点,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加强协调,加快太原晋中同城化步伐,实现产业同构、交通同网、信息同享、生态同建、环境同治、旅游同线。积极发展以太原都市区为核心,太原盆地城镇密集区为主体,阳泉、忻定原、离柳中等城镇组群为支撑的太原都市圈,形成推动转型跨越发展的强大引擎

发挥区域中心城市和城镇群辐射带动作用。统筹区域城镇布局、基础设施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保护,构筑跨市域的城镇群,重点建设以大同、朔州为核心的晋北城镇群,以临汾、侯马、运城为核心的晋南城镇群,以长治、晋城为核心的晋东南城镇群,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河南

加快中原城市群发展。坚持向心布局、集群发展、统筹协调,强化中心城市带动,推进交通一体、产业链接、服务共享、生态共建。加快郑汴新区建设,深入推进郑汴一体化,提升郑州全国区域性中心城市地位,发挥龙头带动作用。促进郑州与毗邻城市联动发展,形成核心区。发展壮大地区中心城市,统筹新区建设和老城区改造,扩大城市规模,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发展水平,增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带动作用

安徽

篇9

二、渗透方式要多样化

如何让普法知识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我们应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教学内容使用不同教学方法。可以利用当前高科技信息时代不断完善的教学手段,收集各种信息,灵活机动地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如学习《植物生产与环境》这门课时,让学生了解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的生命线,是农业发展和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这时可以让同学们各尽所能地整合一些有关环境污染的资料,可以拍摄或从网络上搜集工厂废气、污水排放、生活垃圾等照片及图片,然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几点:①工业“三废”对农业生态环境产生严重威胁。曾经的蓝天碧水如今已离我们远去。生态环境污染事故时时都在发生,既给农业经济造成严重损失,又直接威胁社会安定。②农业内源污染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越加严重。随着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其残留物导致农业生态环境(土、水、气等)质量逐年恶化,造成农产品污染,直接威胁我们的生命及健康。③生活垃圾不断造成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如今生活垃圾产生量越来越多,塑料制品满天飞、满河飘,暴露垃圾随处可见,造成河道堵塞,耕地被占,对农业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威胁,造成的经济损失难以估量。这些环境污染主要是人为因素导致的,所以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加强监测和管理,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工作。借此呼吁同学们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加入保护环境的行列。只有合理开发和利用环境资源才能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三、紧密联系实际

种植专业课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教学中渗透法制时,教师应从学生已有知识背景和生活常识出发,联系生活讲法制,既将学科内容生活化,又能体现“法制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在教学中必须充分剖析教材,发掘种植专业课中的法制事例。如学习《农业经营与管理》这门课程中的《经济合同》这几章时,让学生了解签订经济合同本身就是一种法律行为,“必须遵循合法原则、平等互利原则、协商一致原则和等价有偿原则。因为经济合同依法成立,即具有法律约束力,当事人必须全面履行合同规定的义务,如果违反合同,要追究责任,赔偿损失,直至法律制裁”。学习《农业产业化经营》这几章时,让学生了解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积极推动我国农业企业向绿色化方向发展,加强农业企业绿色化经营的法制管理途径,使农业企业在原料、加工、运输、销售、售后等环节中做到低碳化和绿色化,做到依法经营、合法经营,并加强农药残留量的检验手段,以保证人身安全健康。最后进行总结,让学生正确认识依法经营管理的重要性,让自己在以后工作经营中依法行事,同时增强自我保护的法制观念。

篇10

关键词 :现代农艺技术 项目 课程建设

当前,中职学校现代农艺技术专业从社会发展实际需要出发,拓宽专业口径,设计了平台式课程结构,形成 “公共基础课、专业技能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方向课)”课程体系。以种植业生产过程为导向,围绕专业方向课进行项目式课程设计和开发,更好服务于区域内的经济建设需要,是一项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一、构建项目课程体系的总体思路

探索现代农艺技术专业方向课程“项目化”课程体系,摆脱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论思想束缚。依据现代农艺技术专业覆盖的工作岗位、领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以提高学生职业技能为主线,以现代农艺技术工作岗位典型任务为核心组织教学项目,构建与工作任务相适应的项目课程。

二、项目课程体系框架

在全面分析现代农艺技术专业职业岗位及典型的工作任务基础上,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复合、从初级到高级螺旋上升技能形成排序原则,以种植业真实工作任务、工作过程为依据来“整合、序化”课程内容,构建项目式课程。

1.第一、二学期

学生按现代农艺技术专业教学计划完成植物生产和环境、植物保护技术、农业生物技术及农产品加工和贮藏等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同时,加强必要的文化基础知识学习,兼顾中高职的衔接,让学生升学有能力。

2.第三、四学期

进行学习专业方向课(按项目进行学习)。按照生产季节安排项目的内容和顺序,设计的项目课程主要有:大田作物的春季生产和管理、大田作物的夏季生产和管理、大田作物的秋季生产和管理、大田作物的冬季生产和管理。将作物播种、育苗、移栽、大田病虫管理、施肥、水分控制及收获等栽培主要技术环节按季节进行教学,横向讲授,边实践边学习,教学围绕节气走、时令转,课程教学和植物生产过程紧密结合。

3.第五、六学期

将所学单项技能项目进行综合化,设计以具体栽培植物全过程生产和管理为主要内容的课程教学项目,如水稻、小麦、油菜提质提产栽培技术等。要求学生从当地主要栽培农作物中选择两种以上作物(至少一种越夏作物、一种越冬作物),进行从播种到收获各栽培环节的综合性生产实习,实习项目任务方案、步骤和顺序由师生共同研究、制定,具体的工作细节由学生自行设计。通过综合性生产实习,让学生熟练掌握种植业岗位的工作技能。

三、项目课程建设体会

1.实施项目课程前提是进行种植业工作任务分析

在实施项目课程前,要走访农委、农科所试验站、农技综合站、农业园区、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和专业大户等,了解区域内种植业发展方向和技术发展趋势。同时查阅相关文献,认真分析行业、企业需要的现代农业技术专业人才规格、能力和素质结构,进行区域内种植业工作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设计。把工作岗位分析的结果转化为项目课程门类及各种相应的学习性工作任务,形成核心技能教学项目,并进行合理的学时分配。

2.实施项目课程必须以生产季节为主线安排教学内容

种植业受季节变化的影响特别大,不同作物种类,其整地、播种、育苗、水肥管理、病虫草防治和收获都有一定的季节性,这种季节性决定于当前人类无法改变的四季变化。在专业课教学中,要走出教室、深入田间地头,不同的教学内容必须在特定季节内,依据当时的生产情况来完成。因此,实施项目课程应在完成专业核心课教学基础上,以植物生产季节为主线,按农事生产进程安排教学内容,将教学和实际生产融为一体。

3.注重专业核心课程知识整合

专业核心课是为项目课程学习提供理论依据的。通过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要让学生掌握依据栽培植物不同特点、要求和不同栽培目的,给栽培植物提供相应的、最适合的生长环境,让栽培植物按照人们意愿更好地生长。在教学中,要进行课程教学内容整合,选择和今后学生实际从事的岗位能力有关的、毕业后能直接用于种植业生产当中的知识和技能作为重点教学内容。如土壤部分,重点培养训练学生正确识别土壤质地、土壤结构、土壤样品采集和制备、低产土壤改良技术等;配方施肥技术部分,重点培养训练学生进行有机质含量、氮、磷、钾和微量元素含量速测技术及植物缺素症诊断能力等。对和专业培养目标关系不大的、理论性较强的内容,如三羧酸循环等,教学中要予以淡化,作为一般性知识内容,让学生了解即可。

4.“双师型”队伍是项目课程建设的基础

项目课程开发与实施最根本、最关键的要素是教师。项目教学更加注重实践操作。只有专业课教师具备“双师”素质,才能有效指导学生进行栽培技术方案设计、各栽培环节管理等一系列任务。因此要实施“双师工程”,加快“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学校一方面要建立专业教师深入涉农企业锻炼及有关专业教师职业能力提升的制度;另一方面,要积极从涉农企业引进和聘请人才,建立与完善和项目课程教学相匹配的专兼职师资队伍。

5.项目课程教学要实现“学练循环”

项目课程教学要按照“教师引导学生做—教师讲解示范—学生自主完成项目工作任务”方式实施,这对于习惯被动式学习方式的中职学生来说,刚开始是不容易适应的。因此实行项目化课程教学前,教师必须投入较多的精力,加强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引导学生转变行为观念,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此外,将学生组建项目小组,让每位学生都承担相应工作任务。在此基础上,采用“交互式”、“学中做”、“做中学”、“操作评价考核”等方法,让学生将接受他人传授和自主学习、实际操作训练交叉进行,让所有学生都自觉参与项目过程,实现“学练循环”。

6.要严格做好项目评价和考核

在项目课程实施中,教学评价贯穿于教学的全进程,体现在每一个工作任务当中。项目教学的评价既要看学生完成工作任务的质量,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综合表现、能力表现。为使项目课程教学更加贴近种植业生产实际,更好体现职业岗位的要求。学校要成立由学校专业教师、涉农企业专家、种植专业户、学生代表组成的项目考核小组,制定项目评价和考核实施方案,注重学习过程的考核。项目教学的评价一般采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考核组总结性评价”流程进行。项目实施过程中,考核组要认真记录项目实施情况。每项种植任务时,学生依据自己知识掌握程度、水平能力以及在任务实施中发挥的作用、任务完成情况等方面,进行自我评价;然后小组之间进行互评,主要是比拟收获物产量、利润等结果差异,分析差异的原因,找出成功之处及需要改进的地方;最后由考核组进行总结性评价,综合评定考核结果。

四、小结

中职学校现代农艺技术专业通过项目课程教学,将理论教学、实践操作和学生自学一体化,按照种植业生产特点,将不同的种植技能训练进行分解和有机整合,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能力、分析和解决种植业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了毕业生就业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