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1 09:18:5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社区社会调研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二、调查准备过程:
因为这是独自完成这样的社会实践调研任务,所以准备时间比较长。故在网上首先查阅了有关调查问卷及报告的信息,通过收集各方面信息并参考优秀范例初步设计出了调查表,与此同时还通过反复查看并参考别人意见,反复修改最终做出用于调查的问卷。在正式深入基层调查时候,又根据实际情况最后确定了调查人群及较为可行的实施方案,对初步的调查实施方案作出调整。自此,调查的筹备工作基本完成。
三、调查报告说明:
1.调查时间:2012年7月9日――2010年7月29日
2.调查对象:安家洲社区居民以及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
3.调查单位:安家洲居委会
4.调查目的:
通过了解当前社区居民生活水平以及居委会如何担当服务职能角色,从而了解社区发展建设、国家政策落实状况以及居民生活水平,以便更好为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献言建策,担负起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
5.调查方法:
调查问卷,问询法,座谈访问。由于受调查实际情况制约,考虑到居民区发放而回收率过低,问卷调查只是小规模的进行。主要通过问询一部分居民及向居委会工作人员交谈询问来收集答案。
6.内容概述:
(1)居民生活状况,从两方面阐述一是医保政策:二是城镇低保 、失业再就业情况。
(2)居民收入来源、月收入、月支出、家庭支出比重、未来收入预期。
(3)社区建设存在问题以及解决方案。
7.调查结果预测:
本次调查,受某些因素限制,能够调查的人群不具备很广泛的代表性,与此同时还受地区范围也过于宽大,但所能调查的范围却过于狭窄,以及调查方法不够准确,必然造成结果不够准确。另外被调查人员的主观因素等也会对调查的可靠性产生影响。但本调查中被调查人群能代表一个小地区处于此社区居民一个基本状况,因此调查具有一定意义。
四、数据统计和分析:
调查表共制了120份,收回100份。
调查表格式如下
安家洲社区建设以及居民生活状况情况调查问卷
您好,我是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的在校本科生,正在做一个暑期项目。我想了解我们小区居民收支水平及生活质量。这份调查问卷采用不记名方式,您不必担心调查结果会对您产生影响 。
一、 基本情况
1. 性别 男 女
2. 年龄
30岁以下 30~50 50岁以上
3. 您所在的单位属于
国有企业 私营企业 本地个体户 外来打工创业者
二、 收支情况调查
4、收入来源
工资 出租房屋 创业收入 投资收入接受社会救助其他
5、您个人的月收入为
1000元以下 1000元―3000元 3000元―5000元 5000元以上
6、您家庭的月支出为
500元以下 500元―1500元 1500元―2500元 2500元以上
7、除基本生活支出外,您家庭支出中占比重最大的是
娱乐 教育费 交通费 通讯费 投资 其他
8、您的生活福利状况有以下哪几项 (可多选)
仅工资,没有任何福利 公积金 生育保险 失业保险 医疗保险 养老保险 工伤保险 商业保险 企业年金 其他
三、对未来生活状况的展望
9.相较于去年你认为您的生活质量是?
明显提高 持平 下降但不明显 明显下降
10、所享受到的社区提供便民服务有
失业与就业站 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及困难家庭救助 社会医疗救助办理老年证 组织治安小分队 收集居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及向有关方面反映
11、未来收入的预期
很乐观 一般 不清楚 很悲观
成果展示:
1.性别比例:
2.居民收入来源:
3. 月支出
4. 月收入
5.家庭支出比重
6. 未来收入预期
7. 社会福利
五、深入了解与思考:
桂林市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靠旅游、服务等第三产业。因此桂林的总体经济实力还有待提高,政府应该调整经济结构,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经济效益好新型产业,以此来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在调查中发现居民收入靠创业收入占较大比重,尤其是个体经济在该区域十分繁荣。至于月支出方面费用在500到1200范围里,然而在家庭支出里,投入比重较大的是子女的教育。在有关社会福利里居民最关心是养老保险、医疗保险,这也看出居民对看病难问题相当关注。由于近年来国家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发展,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居民对未来收入预期保持乐观的态度。综上所述政府对民生关注也极大提高了居民幸福指数。
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社区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改善,居委会也真正发挥服务职能,但在居委会协助社区主任工作过程中也发现一些问题:
(1)社区事务缠身,工作任务繁重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大量的“单位人”转化为“社会人”、大量农民进入城市生活、本地农民失地流向城市,流动人口的大量进入城市,使社区居委会面对复杂众多人口而发生的各项管理工作和事务数量增加、难度加大,“小社区,大社会”的模式,增加了社区居委会的工作强度。
(2)社区基础设施不完善,社区环境不如意:由于受空间限制,小区健身活动场所也很有限,再加上附近农民随便摆摊导致社区环境糟糕。因此应该想办法进一步完善群众活动及休闲
(3)社区居委会在社保,城镇低保,以及提供就业岗位要坚持公正公平原则加大宣传力度切实让居民心知肚明,从而更好维护好政府的良好形象。社区工作人员也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真正做好为社区居民服务思想准备。
(4)社区居委会自治功能尚未到位:大多数情况是街道办事处要求社区居委会替政府部门填表格、建档案、出具证明材料等行政性工作;同时政府部门临时性的统计、调查任务也都通过街道办事处落实到社区居委会来执行。这使得社区居委会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协助政府部门的工作上,居民自治组织的作用被行政化所覆盖。
建议:(一)应积极为社区居委会减负
理顺关系要改变过去领导与被领导、命令与服从的关系,成为指导与协助、服务与监督的关系。进一步明确社区工作任务,即明确哪些属于街道(部门)的工作,哪些属于社区的工作;明确哪些是政务性工作,哪些是事务性工作。
(二)要搞好社区宣传工作,使得国家的政策落到实处,提高政府自身形象。
一、社区图书馆的地位
现今的公共图书馆最基层设置为区(县)级,社区图书馆并未纳入公共图书馆体系。现有的社区图书馆多数只是作为社区文化站或居委会的组成部分而存在,并隶属文化站或居委会管理。
二、社区图书馆发展现状
社区图书馆的地位决定了它的发展现状。近年来,随着社区建设经费的逐年提高,社区图书馆条件相应也有较大程度的改善,但总体情况还是相对滞后,存在一系列问题。
1、资金匮乏
现有的多数图书馆主要依靠政府的投入,投入方式单一,投入有限,藏书增长受到限制,设备更新速度缓慢,文化活动等一些延伸性工作不能正常开展,直接影响社区文化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2、文献资源欠缺
国际上衡量图书馆发展水平有两个主要指标:一是平均一座图书馆的服务人口数;二是一座城市的人均公共藏书量。标准是5万人应拥有一座公共图书馆,人均拥有藏书最少3册。在社区建设初期,区政府给每个社区补贴一千元用于购置新书。现在,虽然每个社区都设有图书室或阅览室,但有的阅览室藏书量还不及个人藏书量多。城市社区尚且如此,乡村的条件就更可想而知了。
3、藏书品种少,内容单一
社区图书馆一般只藏有印刷型文献,电子文献几乎没有;图书的类型较单一,多数是文学、生活类图书。因缺少购书经费,也存在购买盗版书的现象,图书更新速度缓慢。因此,门庭冷落,少人问津。
4、服务管理效能低
社区图书馆缺乏具有管理知识和运作能力的专业人员,基本只能承担简单的图书借还工作,服务类型单一,影响图书馆效能的发挥。
三、社区图书馆运作模式
长期以来,社区图书馆的管理体制还是遵循计划经济下“一地一馆”、千“区”一面的模式。在藏书量、馆舍面积、管理规范、设施标准等方面都无法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因此,急需更新旧的管理理念,积极参与社会大循环,充分整合现有资源,降低成本,提高有限资源的利用率,应努力寻求建设特色馆的模式。除了政府投入办馆外,能否尝试其它的几种办馆方式。一是将城市的公共图书馆与一个或若干个社区图书馆联合起来,形成一种总馆与分馆的关系。由社区提供场所,文献资料由公共图书馆提供,并配备专业管理人员负责管理。这样,一方面公共图书馆闲置的文献资料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又有了经济效益;而另一方面,社区居民又可以在身边享受到与公共图书馆同等质量的服务,使社会利益最大化。位于赛罕区的学府花园图书馆正是这种模式的尝试者。该馆是内蒙古图书馆的分馆,是自治区第一家社区图书馆。八千多居民拥有二万册藏书,借阅方便,居民满意。二是社区与附近高校图书馆联合办馆,实行一馆两用。高校历来代表着当代的最高学术水平和发展方向,合作办馆将会提升社区图书馆的素养。三是社区图书馆与企业共建。社区内一般都驻有一些企业和单位,社区可主动与之联姻,由这些企业和单位出资、社区出面联合办馆,服务面向社区居民和企事业职工。四是个人办馆。鼓励热心公益事业的实业家以个人名义出资建馆,由出资者全权运作,在不影响公益服务的前提下,使投资者获取合理的经济利益。社区居民只是图书馆的受益者,两相得益,各取所需。五是居民集资办馆,自建自用。一般由居委会倡导,由社区居民捐资、捐物、捐报刊、捐书籍等来筹建,管理人员由居委会工作人员担任。
社区青少年是指具有上海市户籍、16至25岁、未进一步就学或就业的青少年被统称为社区青少年。社会支持指的是由正式的或非正式的社会网络向特定对象(一般为弱势群体)提供的可以缓解个体心理压力、并能影响个体行为选择的物质上的或精神上的给予。近年来,上海的社区青少年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特别是社区青少年的社会支持系统匮乏成为社区青少年“精神发育”面临的突出困境。本研究的目的了解虹口区社区青少年的社会支持系统基本情况,并提出建设性的建议。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来自上海市虹口区600名社区青少年,调查采用整群抽样,共发放问卷600份,有效问卷512份,回收率85%。问卷共有12题,前10题采用肖水源1986年编制的社会支持量表,该量表共有十个条目,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二是主观的、体验到的或情绪上的支持;二是客观的、实际的或可见的支持,包括物质上的直接援助和社会网络。主要指个体在社会中被尊重、被支持和被理解的情绪体验和满意程度;三是个体对社会支持的利用情况,有些人虽然可以获得支持,却拒绝别人的帮助。后2题是笔者增加的关于接受社区或其他服务机构帮助愿意度以及希望得到的具体帮助。并抽取其中的20名为访谈对象,目的是进行深度了解,进行比较研究,以得到更确切的数据提供研究。
二、研究结果
(一)主观支持
主观支持状况主要涉及4个条目,即自己的状况及与同学、邻居、朋友的关系。这类支持是主观的,体验到的或情感上的支持,它与个体的主观感受密切相关。调查发现,41.7%人有6或6个以上的朋友支持,39.1%的人认为有3—5个支持的朋友,有16.1%的人认为有1—2个支持的朋友,只有3.1%的人认为一个也没有可以支持和帮助的朋友。与同学朋友之间的关系有5.8%的认为相互之间从不关心,只是点头之交;23.8%的人认为遇到困难可能稍微关心,40.7%的人认为有些同学或同事很关心自己,29.7%的人认为大多数同学或同事都很关心自己。
(二)客观支持
客观支持状况主要涉及3个条目,即是否参加集体活动、遇到急难情况时的经济支持及得到安慰和关心的来源。这类支持是物质上的直接援助和社会关系网的存在,独立于个体的感受,是客观存在的现实。大部分社区青少年与父母生活在一起,属于完整家庭占62.4%,另有37.6%的家庭为非完整家庭,这些家庭是单亲家庭或是由其他亲戚(祖父母、舅舅、哥哥等)抚养,或者独自生活在外面。
关于遇到急难情况时,曾经得到的经济支持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帮助来源,依次为父母(94.5%)、朋友(63.6%)、同学(51.1%)、亲戚(37.6%)、老师(29.4%)、恋人(10.0%)、居委干部(3.7%)、同事或同学(2.5%),居委会干部(3.7%),而社工和心理咨询师仅为(1.3%)和(0.1%),陌生人(2.1%),说明社区青少年在遇到紧急情况时,父母是他们的第一人选,社工和心理咨询师在他们心中的地位并不高。
关于在遇到急难情况时,曾经得到的安慰和关心的来源,排前三位的依次为:父母(80.6%)、朋友(77.7%)、同学(70.7%)、然后是老师(44.5%)、亲戚(31.4%)、网友(15.8%)、恋人(12.3%)、同事(2.3%)、居委干部(1.5%),心理咨询师和社工分别为(0.9%)和(0.7%),另有(5. 1% )的社区青少年表示表示无任何来源可寻求安慰和关心。由此可见,社区青少年在解决具体困难以及曾经帮助关心过他们的主要还是非正式系统,包括父母、朋友和同学,而正式支持系统的诸如社工和心理咨询师比例都非常低。这一情况表明,作为正式支持系统给社区青少年提供的帮助和支持非常有限。
(三)支持利用度
支持利用度是个体对支持的利用情况, 主要涉及3个条目, 即遇到烦恼时的倾诉方式、求助方式及从家庭成员得到的支持与照顾。遇到烦恼时,有(13.5%)的人选择从不向任何人诉述,有(58.4%)的人只向关系最密切的1—2个人诉述,(12.7%)的人如果有朋友主动询问会说出来,(15.5%)的人会主动诉述自己的烦恼,以获得支持和理解。说明有86.5%的人是愿意主动诉述自己的烦恼。在遇到烦恼时的求助方式问题上有9.1%的人只靠自己,不接受别人的帮助;有28.3%的人很少请求帮助,38.9%的人有时请求帮助,23.6%的人有困难时经常向家人、亲友、组织求援。
从家庭成员中得到的支持有25.7%的人从父母那里得到全力支持,66.1%的人认为一般,有9.6%的人认为从父母那里得到的支持很少或没有。有39.6%的人从兄弟姐妹处得到全力支持,27.4%的人认为几乎没有得到支持;有47.2%的人认为从祖父母那里得到全力支持,23.2%的人认为几乎没有或很少得到支持;有31.2%的人从其他家庭成员中得到全力支持,35.7%很少和极少得到支持。显示家庭支持系统中,祖父母给予的支持为最多,父母给予的支持为最少。在是否愿意接受社区或者其他服务机构的帮助问题上只有26.1%的人选择愿意,有52.8%和21.1%的人分别选择无所谓和不愿意。
三、分析讨论
(一)社区青少年正式支持系统的功能尚未发挥出来
社区青少年因家庭功能的缺失,大部分属于失管状态,有一部分因处于失学状态,学校的监督管理功能也没体现出来。本研究反映出,包括社工、居委会干部等正式社会支持系统在社区青少年的发展过程中,曾经提供的帮助和关心支持非常有限。原因之一是社区青少年对社工及居委会干部的认可度不高,原因之二是社区本身人力物力的缺乏,以及积极性的关系,导致社区等正式支持系统的功能尚未发挥出来。问题“如果您愿意接受社区或服务机构的帮助,您希望是什么?” 有22人次提到心理辅导和心理上的帮助,能够在困难的时候给他们一些帮助;有52人次提到给予经济上的支持和帮助,能够解决一些具体的问题;有10人次提到给予精神上的帮助,比如碰到困难时能够给予精神上鼓励和安慰,能够多点心灵上的沟通,多谈心,多看望他们;有部分提到能够提供学习上的帮助,比如提供一些书籍,给他们一些发展的平台,比如找到一个好工作。也有部分社区青少年觉得社区提供的服务需要加强,希望能把工作的质量提高,可见,如果社区或服务机构的服务质量能够进一步提高,还是有相当一部分社区青少年愿意接受帮助。
(二)社会支持利用度不够
调查数据显示大部分社区青少年对社会支出系统利用度不够高。众多的调查(Wong, 1997;Florian, 1995等)显示,大多数的青少年在遇到心理困扰或心理问题时是希望获得外部帮助的, 不论是来自同学、老师还是家长的有价值的支持与帮助对他们克服困难都很重要。但在现实中, 青少年中遇到心理问题时利用外在帮助的并不多, 多数的青少年不擅长利用社会支持来解决问题, 缺乏利用社会支持的意识和习惯。同时社区青少年因长期养成的习得性无助以及强烈的自卑,更不愿意寻求正式社会支持系统解决问题。访谈对象中,有一个12岁的男生,因长期和母亲生活在一起,有非常明显的性别错位,穿女孩的衣服,戴耳环,认为自己是个女生,他有强烈的需求需要帮助,但是他不知道找谁去帮助。所以如何让社区青少年懂得在压力情境下善于利用社会支持资源,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三)社区青少年的社会支持主要来自非正式支持系统
研究发现,大部分社区青少年的社会支持主要来自由父母、朋友及同学构成的非正式支持系统。曾经得到的经济支持、安慰和关心的来源,排前三位的依次为:父母、朋友和同学。有80%多的社区青少年遇到急难情况时,给予经济支持和关心和帮助的是他们的父母,同时有近93%的社区青少年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但是有52%的人认为和父母关系一般,还有近7%的人和父母关系糟糕。在访谈中发现,很多社区青少年认为父母给予他们的只是物质方面的保障,很少有情感的交流和关心,家庭教育模式不尽理想,存在放任不管,粗暴管教的问题。有相当多的人认为父母根本不了解他们,或者父母也不想了解他们,父母关系紧张、吵架、赌博等习惯,也导致他们和父母关系紧张。由此可见,家庭仍是社区青少年最主要的社会支持来源之一,但是家庭的支持力量还显得非常薄弱,特别在精神方面。
访谈中发现,大部分的社区青少年认为当他们有烦恼时,首先会想到寻求朋友和同学的帮助。因为他们能够理解自己,虽然觉得帮助非常有限。他们的朋友中还有一部分是社会闲杂人员和网友,尽管同学和朋友愿意向他们提供这样的支持与帮助,但是由于这些同学和朋友能力有限,其所能提供的社会支持就十分有限。在目前社区青少年正式支持系统支持非常有限,而且他们向正式支持系统寻求帮助的意愿较低,同时非正式支持系统支持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对于社区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十分不利。
四、对策与建议
(一)构建由学校、社区、家庭三位一体的支持系统
青少年教育一般由学校和家庭共同承担,但是社区青少年因家庭功能的缺失,部分又失学在外,而社区的功能又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同时三者之间缺少互动,特别是社区与学校的互动相对缺乏,致使不少社区青少年出现了“脱管”的现象。如何使社区、学校、和家庭联动,形成一个立体式的,全方位的互动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首先通过社区的力量,对社会资源进行统筹、整合、配置社区内的各种教育资源,包括人力和物力,开展适宜青少年的教育、科普、体育、文化娱乐等活动,实现资源共享,形成教育合力。
同时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从调查结果中, 我们看到当遇到问题或困难时,老师的支持和帮助排第四,说明在正式支持系统中学生更倾向老师。据杨喜添等发现青少年偏差行为与来自教师的社会支持存在着较强的负相关,即教师的理解与认同越多,行为偏差越少。加强学校教师的社会支持作用,改善师生之间的关系,会有助于社区青少年接受教师的支持与帮助。笔者采访了一些市、区有关社区青少年的项目负责人以及街道的社工总站的情况来看,关于社区青少年的活动,更多依赖于学校。所以如果以学校心理辅导机构为中心,依托辅导教师的专业能力, 将社区青少年的支持资源整合起来,与社区联动,争取家庭支持,形成学校、社区、家庭三位一体的支持模式,将是切实可行的方法之一。
(二)加强朋辈等非正式支持系统的力量
目前社区青少年的主要支持来源来自非正式社会支持系统,在这个支持网络中,不可忽视朋友与同伴的支持援助,由于来自朋友的社会支持, 能够有效地缓解他们的压力和冲突, 但个别因误交朋友, 走上犯罪的道路。所以如何正确引导,发挥朋辈等非正式支持系统的积极作用至关重要。社区可以利用社会资源为社区青少年建立相应的社会援助、社会服务机构,诸如青少年服务中心、青年俱乐部等这类服务性的机构, 为社区青少年提供多渠道的娱乐场所, 让他们经常接触具有优良品格的同龄人,发展共同兴趣, 开展有益身心的活动, 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与行为模式,给予社区青少年以有效帮助。同时与社区青少年的家庭经常互动,多开展一些积极有效的活动和经济上的帮助,将大大提升对社区青少年的帮助。
(三)培育非营利组织的参与能力
培育非营利组织的参与能力是构建社会支持系统的有效补充,从国外经验来看, 政府购买社会服务已经成为公共服务的重要运营方式之一。这种模式在一些发达地方已经有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如上海率先从2009年开始,由上海民政局主办,上海公益事业发展基金会承办了上海公益创投项目,目前已经取得了一些实质性的进展,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如2011年由虹口区心理咨询师协会申办的“春沐新芽,慧好帮扶”为社区“三失”青少年沐浴心灵重塑人生服务项目;浦东新区、闸北区申办的“社区青少年托管服务”等项目,为社区青少年做了很多积极有效的服务,同时也为社区和学校搭起一座桥梁,为帮助社区青少年做了有益的补充。非营利性组织依托政府机构的物力支持以及相对充裕的人力资源,使参与性更有保障,培育非营利性组织参与度不仅可以及时解决社区青少年的实际问题,也为正式社会支持系统作补充,完善社会支持系统的功能。
参考文献
[1] 共青团上海市委原会编.上海市社区青少年状况调查报告[R].2002.
*年是街道不平凡的一年,因河西“奥体”中心和新城建设,沙洲街道面临整体拆迁、规划,拆迁任务繁重,规模空前,矛盾突出。非典疫情的防范控制,“三小车”集中整治兑换,双创(争创国家卫生城市、争创国家环保示范城市)等突发事件及重点工作给街道安定工作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为保证街道拆迁及其它重点工作的顺利开展,我们狠抓基础,强化防范,制订预案,及时钝化矛盾,切实维护社会安定。我们的主要做法:
一、提高认识,明确责任。坚持“安定压倒一切”的工作方针,没有安定的社会秩序,一切工作无从谈起。安定工作实行“属地化”管理,明确街道工委书记为街道安定工作第一责任人,村党总支(支部)书记为村安定工作第一责任人,街道工委成员按联系点实行分片包干负责,成立街道安定工作班子,建立安定工作办公室,各村和各有关单位均成立了相应的工作班子,层层落实安定工作责任制。街道主要领导与各行政村签订了社会安定工作责任书。将安定工作纳入街道综合考核,安定工作情况与责任单位的经济、精神文明、党建“三位一体”考核有机结合起来,街道严格按规定查究领导责任,行使“一票否决建议权”。
二、突出重点,加大不安定因素调处力度。在认真贯彻“打防结合,以防为主”方针的基础上,街道工委制定了安定工作制度,街道每月坚持一次“拉网式”、“地毯式”排查,将排查的不安定因素进行汇集,建立不安定纠纷档案,对排查发现的不安定因素按性质和轻重缓急进行梳理分类,详细记入档案,做到一目了然,有底有数。综合200*年度街道排查及群众上访情况分析,街道安定工作重点是拆迁工作。
集中体现在有的农户强调家庭困难、房子少,拆迁要价不切实际;而一些企业认为有订单合同,停产拆迁造成的损失太大,拆迁要价过高;330户“双拆户”(拆违、拆迁同时进行)要求补偿拆迁款;村民征地要求二次分配矛盾(要求分配村、组集体公益设施赔偿款);迁入不满10年的800多个外迁户口要求安置保养费等拆迁矛盾。另外,绕城公路绿化带农村土地流转补偿款,“三小车”整治兑换矛盾,非典疫情防范控制过程中个别老百姓的不理解等等,这些矛盾的及时化解,是街道做好其它工作的前提。一年来,我们加大各类不安定因素的调处化解工作。一是建立完善安定工作预案。二是畅通安定工作信息渠道。建立信息员制度,安定工作信息一日一报,有事报事,无事报平安。三是加大调处化解力度。耐心做群众思想工作,加大拆迁政策,法规宣传及其它相关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提高广大村民的法制意识,依法调处各类矛盾纠纷。200*年度,街道共调处各类矛盾纠纷120起,调解率达100%,调成率达95%以上,控制群众上访事件5起。
四是控制重点人头。对各类矛盾的重点人头认真排查,建立档案,实行跟踪工作,重点教育,重点防控。三、健全工作机制,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街道共聘用专职联防人员43名,护村、护厂员54名,佩戴袖章日益巡逻,参加街道辖区安全防范工作。群防群治工作的不断完善,为维护本地区的安全起了积极的防范作用。盗窃机电动车,居民区入室盗窃、单位内部盗窃等可防性案件得到有效控制。“创安”活动扎实有效地开展。200*年度获“市安全街道”称号。安置帮教措施到位,全街道22个帮教对象,帮教率100%,无脱管、漏管现象,无一重新犯罪。禁毒工作成效显着,200*年,辖区内原吸毒人员没有1人重新复吸,吸毒,贩毒案件为零。深入做好“四个纳入”工作,切实做到“三个确保”指标。“xx”问题处理得力。至目前为止,辖区内没有发现“xx”人员,也没有“xx”宣传材料的流入。综治工作的强化,有力地维护了街道的安定。
一、提高认识,明确责任。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工作方针,没有稳定的社会秩序,一切工作无从谈起。稳定工作实行“属地化”管理,明确街道工委书记为街道稳定工作第一责任人,村党总支(支部)书记为村稳定工作第一责任人,街道工委成员按联系点实行分片包干负责,成立街道稳定工作班子,建立稳定工作办公室,各村和各有关单位均成立了相应的工作班子,层层落实稳定工作责任制。街道主要领导与各行政村签订了社会稳定工作责任书。将稳定工作纳入街道综合考核,稳定工作情况与责任单位的经济、精神文明、党建“三位一体”考核有机结合起来,街道严格按规定查究领导责任,行使“一票否决建议权”。
社区共有团员青年305人。以前,由于旧村规模普遍较小,班子不健全,一直没有专职团干部,团组织工作长期缺位。合村改造后,社区成立了社区党委,多套班子变为一套班子,形成了大社区统一管理的新格局。在党建工作的带动下,社区积极开展团组织格局创新工作,依托楼宇建支部,配强配优团干部,使团组织深深扎根于群众之中,彻底改变了过去机制不活、工作被动的局面。团组织成为社区建设的生力军。
(一)调整组织格局,实施支部上楼。借社区党委成立之机,彻底打乱原来村一级的团组织格局,撤销原来的村团支部,按照现有楼宇进行重新整合。成立了社区团委,社区团委下设5个小区团总支,每个团总支又下设楼宇团支部,共设立24个楼宇团支部,社区团委以楼宇为单位组织开展活动,使团组织更便于联系青年。社区团委同时积极吸收社区及各行业优秀人才充实到团组织中来兼任楼宇团支部书记,形成了共青团组织发展的新格局。楼宇团建工作的开展,打破以村为单位的管理模式,使社区团建工作重心下移,实现了社区团组织的全覆盖,增强了团组织的凝聚力和渗透力,拓展了工作的深度和广度。
(二)拓展工作内容,创新工作方法。充分发挥社区团委协调优势,以创新团的服务方式,拓宽服务内容为重点,先后成立了社区青少年法律维权工作站、青年志愿者站、青年培训学校等组织机构,摸索出青少年法制教育、法律维权、心理辅导、德育较远、志愿服务等工作内容和服务方式。依托社区楼宇团支部协调组建群众和团员志愿者服务队伍,根据居民需求开展护理、义诊、义教、维修等入户服务。以楼宇团支部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健身活动。在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工作中,社区楼宇团支部积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率先组织楼宇团员开展“创国家卫生城市,志愿者在行动”和“创全国文明城市,志愿服务建新功”为主体的志愿者行动。楼宇团支部还协调有关部门聘请高级技师,免费为青年居民进行计算机、美容美发、电气焊等专业技能培训,共培训青年2000人次。
(三)规范制度建设,强化工作保障。社区团委每月7日召开一次由全体楼宇团支部书记共同参与的工作会议。会议主要是由社区团委对近期团的工作进行安排和部署,各楼宇之间对团的工作进行讨论,方便不同单位团组织之间开展协作互助。建立定期培训机制。邀请专家对楼宇团支部书记进行培训,重点研究和解决青年最关心、最突出的问题,通过培训,进一步改变基层团干部的思维方式和心智模式,提升了基层团干部的领导执行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加强了基层团组织工作经验的交流。
二、创新楼宇服务平台,发挥楼宇团员作用。
(一)创建信息快速通道,搭建信息服务平台。为每个楼宇设立服务栏,是楼宇团支部为服务社区居民而打造的信息平台。借助这一平台,楼宇团支部每天都要为居民提供最新的菜篮子预报、就业指南、天气预报和社区动态等信息。这些信息的来源,是街道团工委创建的名为“共青团信息快递”的QQ群。通过这个QQ群,街道团工委在各市场团支部、企业团支部、机关事业单位团支部和社区村团支部之间建立起了一个可以随时沟通的快速通道。而与社区居民关系密切的各类信息,则通过各楼宇内的值日团员下载整理,最终呈现在楼宇服务栏内,每天如一地为居民生活带来方便和实惠。
(二)开展团员联系户活动,搭建联络帮办平台。楼宇团支部的第二个服务平台便是联络帮办平台。在每栋楼宇,团支部书记、楼长都要公布联络帮办电话。多数情况下,居民有什么困难事,第一个知道的就是楼宇团支部书记。在社区,24个楼宇团支部共有团员305名,每名团员都联系着3至5个特殊家庭。这些家庭要么是有“老、弱、病、残”人员,要么就是收入微薄,经济困难。在团员联系户活动中,团员每月要联系走访居民户5到10次,随时了解每个家庭困难、意愿,经常向社区居民征集对社区团组织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居民有困难,楼宇团支部尽最大努力帮助协调。楼宇团支部每月召开一次“双述双评”会议,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总结,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商讨。“双述双评”即团干部和团员定期述职,团员和群众代表面对面进行评议。通过这种形式,大家畅所欲言,更便于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纠正偏差。今年以来,经楼宇团支部协调解决的群众困难和问题就有60余个,楼宇团支部成为各社区维护和谐稳定一支重要的生力军。
(三)组织文化学习活动,打造宣传教育平台。组织开展文化和教育活动,帮助做好政策宣传是街道每一个楼宇团支部的重要功能。近年来,随着旧村改工程的迅速推进,街道5.6万群众住进了整洁漂亮的大社区。农村变城市,农民变市民,群众生活方式、行为习惯、知识技能也亟需改变,以尽快适应节奏快、压力大的城市生活。楼宇团支部充分利用自身贴近群众、了解群众的优势,积极做好宣传教育工作,经常组织各类文化娱乐和技能培训活动,有效提高了居民素质,丰富了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在今年开展的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工作中,楼宇团支部更是主动发挥队伍年轻、知识全面的优势,开展入户宣传工作,极大地提高了活动知晓率。团员青年也成为社区传播文明、助推和谐的重要力量。
三、建立自我完善机制,不断解决各类问题。
当前,街道正处在由农村向城市转变的过程中,团组织工作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为此,社区团组织通过摸索建立起一套自我完善机制,团组织通过定期开展联席会议、例会沟通、意见征集等活动,主动发现和研究工作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推进工作不断向纵深发展。
(一)指导思想清晰,工作目标明确
政府工作部门和镇街均能正确认识社会保障与就业管理对社会安定与和谐发展的特殊意义,并能将此认识切实体现在业务实践中。具体反映出工作思路有前瞻性、工作内容有针对性、工作流程有可靠性。
(二)体系健全,机构完善
目前,区政府设有专事社会保障与就业管理的工作机构、18个镇街设有相应的专项服务机构,为我区社会保障和就业管理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基本的组织保证。
(三)信息公开,业务透明
各工作机构和服务机构,都能根据服务型政府建立的宗旨和具体工作目标的要求,公开制度规范和业务流程,努力践行“阳光行政”。
(四)政策有“面向”,活动有“对象”
区政府始终把创业扶持、弱势群体扶助等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点问题和难点问题作为政策制定的优先目标,政府工作部门和基层组织始终把“4050”人员、农民工和征地转非人员的社会保障作为重点工作内容,效果显著。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体制突出,管理绩效较差
比如就业管理方面,存在人事局、劳动与社会保障局分设就业市场(人才市场、人力资源市场)的情况;在基本医疗保险方面,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社会医疗救助等实施多头管理。既浪费社会资源,增大行政成本,又不能使服务对象最大化受益。
(二)服务资源的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尖锐
虽然建立了从区政府到社区的社会保障与就业服务机构,但是,作为直接提供“面对面”服务的基层社会保障服务机构的人员结构与职能配置严重不相协调。存在领导变动频繁、人员流动性大、人员配备不完整、服务项目多、服务对象广等问题。
(三)正确处理严格执法与吸引投资之间关系的观念混乱
仅从我区参保人数只占应参保人数的40%左右这一事例可知,我区用人单位在社会保险方面的违法情况是比较严重的。但是,执法机构囿于严格执法可能引起投资者流失的顾虑,不能做到违法必究、执法必严。
(四)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比率低,选择性参保现象突出
据统计,全区参保人数只占应参保人数的40%左右。我区事业单位和民营企业不参保或者参保不缴费的问题非常严重。机关事业单位非在编员工在补缴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方面问题较多,特别是卫生系统所属医疗单位,改制前街、镇畜牧兽医站等情况最为突出。环卫工人、协警人员、等约有3000人未落实社会基本保险。此外,用人单位选择性参保较为普遍。主要表现在:效益好的用人单位愿参加养老保险,而不愿参加失业保险,或少申报失业保险的工资基数;风险高的用人单位愿参加工伤保险,而不愿参加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部分私营企业把参加社会保险作为挽留重要岗位职工的一种福利制度,对重要岗位的人员参保,一般人员则不予参保。在生育保险方面,参保企业多次反映生育保险费率偏高,增大了企业用工成本。生育保险费征收难度大。因工伤保险参保率低,致使工伤保险基金亏损无法扭转。
(五)农民工参加基本社会保险的推行难度大,效果不佳
据不完全统计,常年在我区务工的农民工近10万人,但截止20__年底,全区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的只有220__人,占22%,生育保险23000人,占23%,失业保险8000人,占8%,养老保险4687人,约占4.7%,医疗保险4000人,占4%。究其原因,既有用人单位基于经营成本考虑不投保的问题,也有农民工出于现实收入的考虑不愿参保的问题,还有农民工社会保险存在结转技术障碍的问题。
(六)征地转非人员的养老保险政策难以落实
调研得知,自1982年征地开始,全区因征地转非的人员约6.4万人。因人数众多且时间跨度长,情况十分复杂。一是征地转非的身份难以确定;二是安置时间难以确定;三是少数已通过其他形式参保的被征地转非超龄缴费人员要求退出城保,进入被征地转非人员养老保险,从而与现行政策发生冲突。
(七)劳动争议仲裁机构不能完全担负化解纠纷的职能
三、具体建议
(一)区里尽快研究组建居间中立的统一劳动仲裁院,落实争议仲裁的实体机构建设。
(二)尽量充实劳动监察行政执法队伍力量,强化劳动执法效果。
(三)探索劳动执法下放街道(社保所)的有效途径,就近就地处理一些一般性的举报投诉,同时能够增强劳动法律法规及政策的宣传效果,有利于和谐劳动关系的共建。
(四)配齐镇街社保所人员,并逐步落实社保所人员的“参公”问题,有利于保持社保所人员稳定和个体素质的提高。
(五)研究和探索一条既让劳资双方诚信守法,又不影响地区经济发展环境的有效途径,找到一个“平衡点”。
1、农民工养老保险,只要农民工愿意参保,用人单位就必须无条件给农民工办理养老保险,且缴纳相关费用。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的社会,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整体和谐的社会。从这个角度看,与之相适应的和谐矿区,应该是产业和谐、管理和谐、文化和谐、人际和谐的统一体,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方方面面。而要达到这一要求,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按照“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改革促进和谐,以发展巩固和谐,以稳定保障和谐,以公正维护和谐,以道德素质孕育和谐,以党的先进性引领和谐,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把构建和谐矿区的目标定位在促进矿区经济更加发展、政治更加稳定、文化更加繁荣、人际关系更加和谐、职工生活更加安康上。从我们肥城矿区的情况看,要实现和谐矿区的美好愿望,必须实现以下几个目标:
1、实现更高层次的创业发展,努力为建设和谐矿区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建设和谐矿区,发展是基础,没有发展,什么事也做不了。必须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坚定五年百亿目标不动摇,加快重大项目建设特别是“三个一体化”建设进程,把提高发展速度和质量放到更加突出位置,集中资源大力发展优势项目。充分利用国家产业政策,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发展式、增效式的要求,大力推进节约型企业创建。要更加注重投资业绩,建立完善投资回报考核评估体系,力求效益最大化。要坚持盘活存量促增量,激发存量活力,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努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源,以发展促和谐,以和谐促发展。
2、实现本质安全型企业,努力为建设和谐矿区创造良好的安全环境。对煤炭企业来讲,做好安全工作,无疑是建设和谐矿区的重要前提和保障,但同时也是建设和谐矿区的最大变数。必须高度重视,群策群力,在更高的层次上推进安全工作,实现安全发展,为和谐矿区建设提供良好环境。要坚持以人为本,强化主动安全观,规范岗位操作行为,深化“三违”专项治理,促进人的本质安全。要深化质量标准化建设,推进科技和管理创新,进一步提高工程质量和安全装备水平,从根本上提升矿井防灾抗灾能力。要积极推进安全理念变革,改善安全思维模式,培育先进安全文化,引领创建工作向更高层次发展,努力推动安全工作水平逐年提高,力争实现零事故、零伤亡目标。
3、实现发展成果全员共享,努力解决好职工最关心、最现实的问题。建设和谐矿区,重要的一条原则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善待职工,做到“发展依靠职工,发展为了职工,发展成果惠及职工”。要以解决职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为重点,实实在在地帮助职工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帮助实现他们的愿望。要在企业效益增长的基础上,逐步增加职工收入,尽快实现小康目标。要加大住房建设力度,改善职工居住条件。要高度关注弱势群体的生活,完善扶贫助弱机制,不让一个职工家庭吃不上饭、子女上不起学、职工看不起病。要通过持续不懈地努力,力争到“十一五”末,把矿区建设成职工收入较大增长、各种保障体系更加完善、职工安居乐业、欢乐祥和的新矿区。
4、实现公平正义的机制保障目标,最大限度发挥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公平正义是建设和谐矿区的基本条件,制度是实现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必须不断完善民利保障机制、厂务公开公示机制、收入分配机制、矿区稳定机制,努力消除影响和谐的体制机制障碍,从源头上保障公平正义。要切实推行厂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以职代会为主渠道,采用多种形式,让职工知情,听职工议事,请职工监督,提高职工主人翁地位。要尊重和兼顾各群体利益,统筹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从坚持公平正义的角度,加强收入分配调节,建立起既体现个体价值、又相对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方式。要创新工作机制,倡导“有话好好说,有事按程序找”的工作新秩序。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应急管理工作体系,妥善处理好新形势下的新矛盾新问题。要积极推进依法治企方略,坚持学法守法用法,依法维护企业和职工合法权益,将肥矿集团建设成为法治矿区、平安矿区,使公平正义成为建设和谐矿区的重要支柱。
(五)实现企业文化和谐,为和谐矿区建设创造和谐的人文环境。和谐文化是广大职工依附的精神家园,也是和谐企业具有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的源泉之一。集团公司应大力倡导人际关系融洽、干群关系密切、各种群体相互理解、企业愿景普遍认同的和谐理念,积极培育“团结、协作、诚信、互爱”的和谐精神,建立起具有调节利益、增进融合、凝聚力量、推动发展的具有肥矿特色的和谐文化。要坚持用和谐文化培育人、鼓舞人、塑造人,引导职工树立和谐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使和谐的理念成为广大职工的重要价值取向。要深入开展“八荣八耻”的教育,牢固树立起社会主义荣辱观,知荣明耻树新风。要提升文明创建活动层次,推动文明创建活动向以人为本、体现关爱等主题延伸,更大地促进人文环境和谐。
二、影响矿区和谐发展的不和谐因素
通过座谈交 流,我们认为,集团公司在推进和谐矿区建设进程中,尽管取得了很大成效,促进了企业健康稳定发展,但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化,在政治、经济、分配、就业、劳动保障等方面,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影响矿区和谐发展的不和谐因素。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矛盾:
1、发展需求与结构调整之间的矛盾。近年来,我们肥城矿区通过采取结构调整、改革改制、资产重组等措施,企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阵痛”,在寻求煤炭资源、发展第三产业等方面作出了较大牺牲,遗留问题较多。
2、企业发展与基层单位利益之间的矛盾。由于企业在不断地发展壮大,特别是在信息化建设飞速发展的基础上,要求建成公司一体化运作、集约化管理的统一平台,对基层单位的要求更为严格,管理更为规范,对资金等重要资源实施集中运作,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基层单位的利益。
3、企业对高水平人才的渴求和员工整体素质偏低的矛盾。由于种种原因,人才短缺特别是高水平的专业人才严重匮乏,已成为煤炭企业普遍存在的现象。就我们肥矿集团也同样存在这一问题。在社会高度发展、竞争日趋激烈、人才日益成为企业成功的重要砝码的今天,这个矛盾尤为突出。
4、党群干群关系之间的矛盾。当前正值体制转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经济成分、分配方式和利益主体日益多样化,在矿区各个领域、各个层面碰撞磨合的过程中必然产生一些矛盾。比如由于干部与群众在执政理念上难以对接,在理解执行党的政策上难以取得一致,在企业发展变化的认识上存在偏差等,不可避免的会产生一些摩擦与矛盾。
三、构建和谐矿区的几点建议
根据六中全会“决定”精神,我们认为,构建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和谐矿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坚持以人为本,从人力资源开发上为构建和谐矿区提供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和谐矿区贵在“人和”。而“以人为本”既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也是实现人和的基本保证。“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企业员工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员工多方面的需求,实现员工的全面发展。对于企业来说,员工既是企业的主体、和谐的创造者,同时也是生产要素中最为活跃的因素。如何启动员工的兴奋点,使员工的一切行为变被动为主动,是摆在当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第二,坚持以发展为根基,从物质需求保障上为构造和谐矿区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矿区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取决于发展的协调性。企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构建和谐矿区,必须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用发展的观点、发展的思想、发展的理念不断调整企业的发展思路,做到以发展促进和谐,以和谐促进发展。特别是要注重处理速度与结构、质量与效益、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围绕增盈提效,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生产经营水平,最大限度地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为和谐矿区建设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第三,坚持以学习为手段,从队伍素质的提高上为构建和谐矿区注入创新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那么,通过“建设学习型企业,争做知识型职工”来提高职工队伍的素质,也就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要求,成为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促进企业和谐发展的内在动力。在实现学习型企业的进程中,要积极引导职工学习成才,更好应对市场竞争的挑战。要逐步完善岗位成才激励机制,引导职工钻研实用技术和操作技能。还要积极创造条件,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学习的浓厚氛围。
二、现状
近年来社区队伍人员更换频繁,给社区正常工作和队伍稳定在一定程度造成了严重影响,平均每月都有委员离开,今年月办事处13个社区共先后离职了14名社区委员,占委员总数97人的14%,与往年相比上升了600%。据了解类似情况各乡(办)都普遍存在。有的从事社区工作年的老委员,因为待遇问题最终选择离开,如:我社区主任,大专毕业后就到社区工作,经过6年的社区工作锻炼,从一个的女孩变成了能独挡一面的社区主任,因为小孩要上学,家庭压力大,最终选择了离开,离开时含着眼泪说:“我在社区工作了六年,对社区很有感情,我的成长离不开社区,没有社区就没有我的今天,我真舍不得离开”。
三、目前社区队伍存在的不稳定因素
1、待遇报酬低,付出与收入不成正比。目前社区工作人员的月平均收入500元,扣除养老、失业保险后,只剩300余元。条件较好的社区(有服务项目)扣除两险后,剩500元左右。
2、工作量增加,已不堪重负。目前社区共承担六大口120多项工作任务,加上近年来中心工作多,使社区工作者感受到压力越来越大。
3、不适应新形式的发展要求。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对社区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部份社区工作者越来越不适应新形式的发展要求。
四、稳定社区队伍的几点建议
1、建立关爱机制,用感情留人。对社区委员从政治上、学习上、生活上关心。一是对政治上积极要求进步的同志,选派参加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的学习培训;二是鼓励社区委员参加函授继续教育学习;三是领导干部深入社区,多与社区委员沟通交流,关心社区委员生活,力所能及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的困难和问题。
2、提高社区委员的福利报酬
初步统计我县已建在建乡镇工业区块七个乡镇九个区块,合计开发面积2035亩,去年实现工业产值14.55亿元。
二、规划建设乡镇工业区块情况
县《三十平方公里产业集聚平台工业建设规划》以下简称〈平台规划〉,基本布局方案是构建两大类,即生态产业集聚区块和县乡镇工业功能区块,而生态产业集聚区块又包括了东、中、西三个区块,分别是工业园区,工业区和工业区,已经整合了县工业园区、孵化基地区块及等现有乡镇工业区块。列入乡镇工业功能区范围的仅有茶产业(含新兴分区)三块。
鉴于平台规划尚在完善讨论之中,以及平台规划的长远性,本报告仍按前言所述的乡镇工业功能区范围讨论。据此不含已建在建乡镇工业区块扩容,实际在规划的新建乡镇工业区块为镇区块,其规划开发面积为1645亩。
三、乡镇工业区块发展空间评价
成片工业小区开发始于上世纪末,陆续建成了、三个小区,开发面积约为0.5平方公里。本世纪初以工业园区开发为契机,先后建设了园区一至四期,孵化基地、二个小区,以及区块和等区块,开发面积约为6.28平方公里,全部工业区块去年实现工业产值54.1亿(园区四期、小区、二期在建),占全县工业产值的80.1%,是工业跨越发展的主导力量。
总结调研成果,我们认为在工业发展空间上有以下问题值得探讨:
(一)自然空间优势与政策环境空间限制的关系。市域第一的盆地及丰富的低丘缓坡无疑是产业发展的优势空间资源,但优势空间资源的实现还取决于主观的发展理念和客观的政策环境空间。目前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已与产业平台规划几经衔接,基本满足了平台建设农用地转换要求,大平台生态产业集聚区块规划也在争取衔接中,择子山低丘缓坡开发已列入省低丘缓坡重点区块开发规划(一期规划开发5700亩),大量的规划前期工作初步缓解了政策和土地制约矛盾。“十二五”以至今后的十年,关键还是要坚持“大平台、大项目、大企业、大产业”的发展理念,充分抓住编制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全省布局产业集聚平台及省低丘缓坡重点区块开发规划三大战略机遇,乘势而上,全力而为,向规划要空间、向低丘缓坡要空间,向大平台要空间,向工业小区扩容要空间、向工业用地集约利用要空间,做足做好产业平台拓展工作。
具体而言,主要还是要想方设法突破供地、环保、节能三方面主要瓶颈,在供地方面虽然在编土地利用修编规划,可以缓解农保率过高的矛盾,但规划还在讨论衔接中,可能还会作必要的调整,难以完全满足工业用地的调整需要,更为关键的是今后的供地指标,尤其是大平台建设能给多少供地指标尚无政策框架。供地政策制约矛盾依然十分明显,一方面需要在土地利用规划修编的同时,多方争取工业用地建设指标;另一方面更要脚踏实地,根据在规划工业区块的重要性及开发条件,合理确定今后五年的区块开发时序,优先保障大平台建设和急需扩容的区块建设,并积极提高土地集约水平上做足文章。在节能方面,今年的有序用电已给我们一个警讯,需要我们在产业定位上有更为明智的选择,无论是不锈钢还是铜产业以及新一代合成革产业都是能耗较高产业,其产业发展空间究竟有多大,迫切需要相关部门进行进一步论证。在环保方面,更是面临双重挤压,一方面是国家减排政策压力,要求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下降,并实行总量替代政策;另一方面是公民的环保意识觉醒及绿色农业环境需求压力,工业污染导致的纠纷日益增多。高耗能重污染的产业发展空间越来越小,体现在区域布局上,十五里以上至、布置三类工业用地的民间呼声也值得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二)大平台与乡镇工业区块建设的关系。从规划层次分析,平台规划突出了大平台的龙头地位,对乡镇工业区块的整合也十分必要,但客观上也缩小了乡镇工业区块的发展空间,不利于调动乡镇发展工业的积极性。是否可以保留、已建在建功能区,生态产业集聚区区块去掉中区,西区仅含择子山工业区块,而在东区中划入孵化基地区块,同时在今后东区(工业园区)扩容开发中划出一块园中园由镇开发,尝试建设部分标准厂房孵化本土中小企业。逐步整合形成、、四大块为主的乡镇工业区块空间布局。从操作层次上分析,当前乡镇工业区块开发的根本矛盾还在于,由于乡镇工业区块开发模式已由过去的逐步开发(即在初步规划的条件下,进一家企业征用一块土地,建设一家企业的模式)转到整体连片开发模式,从征地、审批费用及基础设施建设,开发成本远非一般的欠发达乡镇所能承受,基于我县乡镇的经济实力及融资条件,以及乡镇区块开发的入不敷出,(一般土地出让收入均低于征地,审批费用)和现行的以县为主的财政分配机制,再加乡镇功能区开发人才的缺乏,乡镇自主独立开发难上加难,即使条件相对较好的镇也是负债经营,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缓解这一根本矛盾固然有待管理体制机制、政策保障等方面的创新探索,但在开发模式上县乡共同开发可能不失为当前现实条件下的务实举措,无论是园区还是孵化基地都积累了工业小区开发的成功经验,且有县财政依托,有一定融资能力,有实力扶持乡镇区块开发。期盼孵化基地与镇在共同开发区块中总结经验教训,探索一套县乡共同开发乡镇工业区块的成功模式。
(三)功能区本身的规模效应及投入产业问题。目前全县已建在建的乡镇功能区开发面积大都在300亩以下,过小的区块开发面积直接导致了区块配套成本高、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环保安全设施难以跟上等一系列问题,典型的如工业功能区,一期开发200亩有6家不锈钢企业已经投产或即将投产,污水处理设施也已在建,急需后续二期开发有一批不锈钢企业入园,否则6家投产企业肯定难以承担污水处理的高成本运行。加快现有乡镇功能区扩容步伐,充分发挥功能区规模效应是拓展乡镇功能区空间的首要选择。而从功能区入园企业的投入产出情况分析,由于新建功能区多数企业刚投产,且受金融危机影响,还很难作出明确的判断,至于老区情况更为复杂,尤其是功能区城东区受城市发展影响,已趋萎缩,区也有类似趋势,为尽可能反映功能区入园企业投入产业情况,我们选取了发展稳定,资料详实的、十五里等产业区块入园企业情况调查表附录于后。初步统计其区块的投资强度分别为80万元/亩与120万元/亩,亩均产值均在130万元左右,与工业园区亩均产值150万元左右相差不大,总体水平偏低,与青田亩均447万相比,差距更大。还有提高投入产出的巨大潜力空间。至于区内企业则相差悬殊,个别企业亩均产出甚至不足50万元,这里的原因很多,但也可以看出现有功能区提升的空间仍然很大。
(四)功能区空间与产业定位的关系。功能区区别于一般工业小区的,是以特色优势产业为支撑,培育发展产业集群。功能区明确的产业定位无论是对区块基础设施配套、区域品牌,还是对区块内企业的协作提升都有积极意义。当然明确的产业定位对于以区外招商引资为主的欠发达地区也有不确定风险挑战,需要承担闲置开发用地的风险代价,本质上是空间布局的长远利益与近期利益的矛盾。这方面龙泉市已做了有益的尝试,其“一心五点”工业平台布局都有明确的产业定位,并有企业入园三堂会审,四方会商的制度保障,值得我们参考借鉴,而在发达地区功能区主导产业集聚度则已列为主要考核指标。目前我县功能区空间产业定位的矛盾主要集中在和区块及在规划区块,二期产业定位迫在眉睫,是坚持不锈钢产业还是引进其它产业,各方面意见分歧很大。区块的产业定位直接关系到基础设施配套,尤其是水电设施的配套条件,作为全县的重点建设项目启动在即,也需尽快组织专家论证。至于其它在规划区块更要明确工业用地类型,确定大类产业定位,尽可能避免在一个不大的区块内,一、二、三类工业用地类型齐全的做法。
四、乡镇工业区块空间对策建议
基于以上调研分析,我们的对策建议是:
一、许昌地区社会音乐教育现状的调查分析
(一)许昌地区社会音乐教育对象的调查
据调查数据统计,许昌地区社会音乐教育对象对科目的选择多以器乐或舞蹈为主,也有20%的学生选择声乐,学习音乐理论的很少只占5%。
许昌地区社会音乐教育的对象主要以少年儿童为主,教育对象主要以学前或小学儿童为主,占全部学生的71%。很多青少年从小学习音乐,到初中、高中阶段由于文化课压力大,就逐渐放松了对音乐的学习,初高中阶段学习音乐的学生也多以考学为目的,占24%。20岁以上的在社会音乐培训机构学习的非常少,只占3%。
(二)许昌地区社会音乐教育师资的调查
许昌地区社会音乐教育机构的教师分为四类:一是高等音乐院校的音乐教师;二是中小学校的音乐教师;三是一些音乐院校的在校学生;四是在音乐方面有一定的基础,但是没有受过专业的音乐训练的音乐爱好者。许昌地区的社会音乐教育的教师以三类、四类居多,这些教师的教学经验太少,教育机构在对教师的聘用上不够严格和规范,所以许昌地区社会音乐教育的师资力量还有待提高。
二、许昌地区社会音乐教育现状中存在的问题
许昌地区社会音乐教育是丰富了人们的艺术文化生活,提高了人们的音乐文化修养,但在许昌地区社会音乐教育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利于其快速发展的问题。
(一)社会音乐教育管理不规范
许昌地区的社会音乐教育的种类大致包括:琴行,艺术中心,培训班和私人授课。这些培训机构以不同的形式存在,大小规模也不同,相关政府部门也没有足够重视对社会音乐教育机构的管理。没有相关的,明确的法律法规去制约和引导社会音乐教育机构。有些培训班或者私人授课的教师根本就没有在相关部门进行登记,这就难免会有些教育机构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为获得最大利益而忽视了社会音乐教育的过程和成果。
(二)社会音乐教育的功利思想严重
1、教育机构的功利性
如今,琴行、培训学校、艺术中心是我们经常接触的社会音乐教育机构。但其中不少的机构都是打着教育的门面,从教育活动中谋取尽可能大的利润。老师的专业知识和教育水平也是参差不齐,也有些老师为了获得经济利益去招生,对教育结果从不考虑。我认为,既然是教育机构就应该把教育放在第一位,实际上,也只有先把教学质量抓上去了,这个经济效益才可能接踵而至。那种把经济效益放在第一位,或者说是太过功利的做法,势必偏离社会音乐教育的正确轨道。
2、学生学习的功利性
近年来的高考队伍中,艺术类考生人数在逐年增加,很多学生和学生家长为了考试升学或获得某类证书而加入到社会音乐教育中,这种现象也是一种特别的学习目的。社会音乐教育本来是不断学习和不断自我检查的过程,但是由于功利思想的参与,把社会音乐教育的目的变为升学,考试。使社会音乐教育的功利思想越来越重,离素质教育的本质越来越远。
(三)社会音乐教育的收费混乱问题
经济在快速发展,许昌地区社会音乐教育的收费,也有趋高的势头。并且,这种趋高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譬如,有些社会音乐教育机构打着名师的旗号,宣传老师的名气与教学水平,从而提高学费。这就很难界定了,如果收费问题没有规范,有的教育机构随意定价,从商业角度看,影响了市场的合理,却带来了经济利益,但却使许昌地区社会音乐教育收费变得混乱,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却也同样不可小觑。
三、对许昌地区社会音乐教育的建议
(一)相关管理部门对其进行统一管理
管理部门应该对其进行重新整合,规划完整的体系。对于社会音乐教育机构收费混乱的问题,教育管理部门制定一个统一的收费标准,或设定一个上限,以有效的控制学费不断高涨的问题。对于社会音乐教育机构老师上岗的问题,应该从专业知识到综合素质全面的进行严格考核。这样才能使社会音乐教育快速稳步的发展。
(二)提高社会音乐教师的综合素养
教师除了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精湛的业务外,还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加强师德师风的修养,形成高尚的人格,有一颗进取的心。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增加自身的知识含量。
(三)加强以素质教育为主的思想转变
社会音乐教育的本质是培养艺术教育所特有的、能对学生终生发展产生影响和作用的基本能力和素质,如:审美情操、审美趣味、审美理想、想象力、创造力等。社会音乐教育注重培养高素质的公民,这是适应社会发展的科学道理。但是好多学生参加社会音乐教育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考学、加分、文聘。这种太过目的性和功利性的学习态度违背了社会音乐教育的真正目的,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通过音乐媒体进行教育的一种审美教育,注重情感体验和个人特点,因材施教,使学生积极主动的、生动活泼的学习。从而促进智力和身心的健康发展。
近年来,社会音乐教育迅速发展,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教育形式逐步规范,教育质量也良性发展,不仅提高了学习者的音乐知识,更陶冶了人们的情操,有利于整个社会素质的提升,同时也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音乐人才,这些都是值得我们骄傲的。但在社会音乐教育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不难看出其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阻碍或不利于社会音乐教育更好的发展。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人们逐渐开始重视精神文明建设,社会音乐教育作为音乐文化传播的一种形态,在加快社会的良好发展进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提倡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教育的主要方向,而社会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素质教育的今天发挥着它独一无二的作用,所以社会音乐教育的健康发展促进社会全面发展,全面进步。
【参考文献】
[1]管建华.21世纪中国音乐教育展望[J].中国音乐,1996
[2]陈雅先.社会音乐教育的着眼点[J].中国音乐教育,1999
近年来,我区按照上级部署要求,立足全区实际,积极运用信息技术和数字化手段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推动了城市转型、社会转型和经济发展转型,“智慧路南”建设已经开始起步。
(一)注重基础先行,智慧城市建设根基得到夯实。一是政务信息化管理和服务水平得到提升。区直部门和相关业务部门加大了对信息化管理服务系统建设和应用推广力度,初步形成了技术比较先进、系统内上下结合、功能相对完善的信息化政务管理和服务体系。二是以“智慧民生”建设为切入点,民生领域信息化服务开始起步。自去年网上审批系统平台开通运行以来,截止目前累计办件1915件,并逐步推进了居民健康卡、民政社区服务信息中心、社会保障综合系统、数字校园等服务民生项目。
(二)注重示范带动,智慧应用体系建设初见成效。结合我区实际和发展需要,确定了智慧城市建设的工作重点,探索实施的社区网格化管理模式,初步形成了以“社情全掌握、矛盾全化解、服务全方位”为总体目标,以“网格化定位、责任化分工、精细化管理、亲情化服务、多元化参与、规范化运行、信息化支撑”为基本构架的“三全七化”网格管理体系,搭建了社会治理新平台,全面提升了社会治理科学化水平,目前,全区143个村居,建立508个网格。
(三)注重融合效应,智慧产业发展初露端倪。近几年,我区在有效促进相关产业和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同时,注重项目管理,为“智慧企业”和“智慧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一是促进了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各行业、各领域的集成创新应用,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对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起到了积极作用。如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等涉及互联网、信息技术、生物科技、金融服务等多个产业类别。二是推动面向产业(园区)、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在全省率先创建国际新型的“互联网+虚拟产业园区”的管理运营模式,创新驱动路南区城市经济转型升级。三是通过典型示范培育,强化了辐射带动作用。形成了一批技术先进适用、商业运作模式清晰、具有推广价值的典型案例和应用模式。截至去年底,引进、培育了58同城、易物天下、易车网、志金科贸等电子商务企业40余家,开发建设了报春钢铁网、志金钢铁网、唐山北方国际钢铁电子交易中心等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并借助阿里巴巴、天猫、美团等知名网站,开拓网上信息服务。目前已初步形成以路南财经大厦为载体的河北省电子商务示范基地。
二、存在的问题
从调查情况看,区政府及有关部门在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与先进县区相比,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思想认识存在差距,前期工作推进困难。少数部门单位对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智慧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执行力不够,解决问题的办法不够多,有时甚至存在敷衍应对的现象,导致智慧城市建设整体工作进展缓慢。
(二)整体规划尚未确定,先期投资重复浪费。目前,我区智慧城市建设尚未出台明确的整体规划,发展定位不够清晰,各部门单位开展工作存在“各自为政”的情况,重复投资、重复建设现象突出,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
(三)缺乏服务平台支撑,信息整合有待加强。智慧城市建设覆盖诸多领域,而我区尚未建立智慧城市管理公共信息平台,导致了行业标准、建设标准和评估标准无法统一,数据交换标准不一致,不易实现系统互联互通和信息的共享协同,形成了“智能孤岛”。例如,大多数部门单位、小区村居均安装有视频监控,但是在需要调取影像资料时,无法通过共享来获取,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
(四)舆论宣传引导不够,社会参与度不高。从调研情况看,群众参与“智慧城市”建设的参与度普遍不高,成为推进此项工作的瓶颈。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宣传推介不够。智慧城市是为市民而建,在实施前要让市民从一开始就了解相关推进计划,使市民对可使用的城市资源有认同感,如水电、公共设施等“智慧城市”提供的各项服务,让市民与城市连接,推动城市更加绿色、低碳。二是数据收集不够。智慧城市的建设不是一味追求科技的炫酷,而是给予市民生活上的便利和帮助,让百姓受益。这就需要社会各方、城市中各个角色的充分关注,在大数据时代,提升城市“智慧”。
(五)融资机制不够完善,建设资金缺乏保障。目前,我区智慧城市建设资金来源主要是财政投入,缺乏相关融资政策,社会投资积极性尚未得到充分调动,从建设的长远发展考虑,单一的财政投入难以满足建设需求,甚至成为建设发展的瓶颈。
三、几点建议
智慧城市是城区发展的必然趋势。为进一步推进“智慧路南”建设工作,针对调查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一)切实提高思想认识。智慧城市建设是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创新型城区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将给城区的建设、管理和发展带来全局性、根本性的变化,对我区来说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要充分认识建设“智慧路南”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明确发展大势,从全局高度给予足够的重视,建议成立智慧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广泛宣传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意义、总体目标和工作部署,大力宣传先进典型和案例,增强全社会对智慧城市建设的认同感和参与度。
(二)尽快明确发展规划。建设智慧城市存在一个要建设成什么样能级和水平的问题,要有效衔接“智慧唐山”建设,借鉴先进地区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的有益经验,结合我区实际,搞好顶层设计。要按照适度超前、特色明显、注重实效的要求,把握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相结合的原则,制定明确的建设时间表,统筹建设各领域的智慧项目,有计划、分层次的协调推进。
(三)着力完善基础设施。智慧城市管理公共信息平台是智慧城市的“大脑”,要首先完成对平台的搭建。要加强与移动、联通运营商等大企业的合作,加快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通过互联网、现代通信网和物联网对城区中的信息基础设施、社会基础设施和商业基础设施进行整合,为智慧城市发展提供安全、可靠、超前的基础保障。同时,要推进技术创新、应用商业模式创新、行业应用标准和制度创新,提高智慧城市建设的联合攻关能力、协同创新能力和区场开发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