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1 09:18:5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风险管理特征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我国的风险投资市场经过不断的摸索和实践已经日趋成熟,随着技术的革新和科技的不断进步,风险投资市场也在不断壮大,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资本进入到风险投资市场当中。新的技术为市场带来活力,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对于具备发展潜力的高科技企业来说,风险投资者不仅要综合分析其未来的发展空间,同时还要具体分析自身可能面临的投资风险。在高新技术和科技发展条件下崛起的新兴产业,本身具有鲜明的时代属性,从过去的市场环境中难以找到匹配的参照对象,预估投资者可能面临的风险程度。不仅如此,由于市场当中时刻充满变量,且投资者的决策水平也参差不齐,这些都会导致投资者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因此,投资者必须对可能存在的投资风险进行科学的管理规划,确保投资的综合效益得到保障。
一、风险投资管理的阶段性特征
1.资本种子期的风险阶段性特征
在风险投资过程中,种子期是投资风险投资的第一个步骤,也是风险最大的阶段。因为在这一阶段,投资者对于即将进行投资的企业或领域几乎一无所知,因此,投资者面临的风险是较大的。首先是投资者面临的技术不对等问题;其次,投资者还面临信息不对等问题。具体来说就是投资者即将进行投资的企业,由于掌握较新的技术,其管理架构和模式也一定非常独特,这种独特的管理模式只有企业管理者才最清楚。作为企业的风险投资者,很难在这段时间内完全了解企业的管理机制,更难对企业的未来做出正确的评判。最后,风险投资者还面临可能付出较大的信息成本,因为对于风险投资者来说,具备新技术或者有较好发展潜力的企业才是最佳投资目标。但是要找到合适的投资企业,这中间所耗费的时间和信息筛选过程,都是投资者要付出的信息成本,如果找到合适的投资企业,投资者可能获益。但是,如果投资者由于前期误判,会使投资失败,给投资者带来经济损失,这些都会使投资者付出较大的信息成本。
2.资本导入期的风险阶段性特征
在资本的导入期,投资者主要是对被投资者进行实际考察,考察内容包括企业在商业行为当中的计划或报告的可行性,以及新型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等。通过考察,投资者可以对被投资企业的综合情况得出结论,确定其在市场上未来的发展潜力,这样,投资者才会确定对其注入投资资本。在此阶段投资者主要会面临两种风险,其中技术风险是投资者的投资诱因,同时也是其面临的投资风险之一。因为企业创业者具有的新技术会使其在行业和市场当中具备新的竞争力,同时也可以赢得新的客户。但是,如果其产品没有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在投放市场后其销量远低于预期水平,那么投资者就会因此面临技术风险。而市场风险是由于市场的不确定因素给企业带来亏损的可能性,即产品研发生产出来后,能不能推向市场,消费者能否接受等。产品销售不畅的原因有:(1)产品的功能与价格之比过高,顾客难以接受;(2)目标市场定位不准;(3)广告宣传不当或不力;(4)产品有严重的副作用或缺陷。
3.资本管理期的风险阶段性特征
投资者在与合作企业确定了合作意向之后,就要全程参与到被投资企业的管理和决策当中。在对被投资企业进行管理的过程中,投资者也会由于管理手段和主导的决策等面临诸多风险。决策风险就是投资者在为企业选择项目,或者是作出一些重大决策时,由于其所得信息的真实性无从判断,或者是决策失误所导致的企业损失。而管理风险是指投资者在对企业进行的投资活动中,由于管理者自身的管理水平限制,或者是受到相关的政策和市场规范限制而出现的风险,管理风险会使被投资企业出现人才流动或者是收益下滑等影响。财务风险是指企业为进一步发展市场业务,采取借贷等途径进行融资,但是由于企业经营或市场波动等情况,使企业无法按时还清贷款,这时企业就会面临财务风险,这样的财务风险使企业的资金压力增大,严重影响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投资者的正常收益也会受到影响。
4.资本退出期的风险阶段特征
一般情况下,一项风险投资大约需要四到五年时间,一些特殊的风险投资项目可能需要的时间更长,风险投资者进行投资的目的不是想长期持有企业股权获利,而是追求资本转让时的高额收益,风险投资者投资后,投资公司能够上市是风险投资者的愿望,但是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间竞争不断加剧,高新技术企业的新产品研发、生产等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一些企业无法正常生产经营而倒闭,因此,风险资本家应该考虑风险资本的退出方式,即如何防范投资风险。
二、风险投资的管理策略
1.认真分析项目计划书的可行性
对于企业的风险投资者来说,企业的可行性计划书是最值得研究与讨论的,因为在企业的可行性计划书当中,投资者能够看到企业创办人或者是管理层对于企业现状的认识,同时还能看到企业对于未来的发展路径规划及希望达成的愿景等等。这些对于风险投资者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是确定投资者是否投入资本的重要依据。此外,投资者还必须对企业所具备的核心技术进行可行性研究。因为很多技术虽然看起来比较超前,但是其可行性还尚待论证,如果投资者贸然投入资本,势必会陷入企业自身不确定市场前景的被动处境。因此,在投资之初,投资者必须对企业项目计划书的可行性作系统的研究和论证,以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等而造成的经济损失。
2.考虑创业者的综合素质
事实上,风险投资者与企业创业者之间是一种合作关系,创业者通过投资者获得企业的发展资金,而投资者通过选择合适的创业者参与企业管理决策,最终赢得经济收益,这是一种双赢的合作模式。为确保风险投资者能够在投资过程中掌握更多的信息,使其投资举动更加稳妥,投资者有必要对企业的创业者所具备的素质进行详细的研究和考察。因为企业的管理和决策权大部分都掌握在创业者的手里,而创业者的创业初衷和市场定位又决定了企业在未来的全面规划和发展方向,创业者必须拥有超强的管理能力和机遇意识,才能使企业在市场上有较大的竞争力和发展前景,因此,在进行投资合作之前,风险投资者必须了解创业者的综合素质,以降低投资风险。
3.风险投资可以走合作研究之路
市场上的情况瞬息万变,而市场需求也在不断转换,因此,风险投资必须提高自身科技的更新速度,确保其产品适应市场需求。但是,在产品研发过程中,投资者必须为企业投入大量的资金,受到企业人员及前期技术基础的局限,其在新技术研发领域可能会遇到诸多困难,这些困难会给投资者带来风险。如果企业之间能够进行合作研究,发挥各企业在自身领域的长处,就能够有效降低科研成本,使企业少走弯路,不仅节约经济成本,而且也节约了时间成本,使企业能够在市场上抢占先机,赢得更多的市场份额,而企业的风险投资者也能够因此降低其投资风险,确保稳定的资金收益。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风险投资一般要经历四个阶段,在不同的阶段,呈现不同的特征。风险投资者进行风险投资,要对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有一定的洞察力,应运用科学的风险投资管理策略,注意防范投资风险,要选择和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进行合作,因为这些企业具备高新技术,或者具有新的市场发展理念,风险投资者的资本支持能够帮助这些企业在市场上顺利崛起,不仅能够给创业者和投资者带来收益,同时还能够繁荣市场,推动企业的技术革新和进步。
参考文献:
风险理论把风险分为纯粹风险和投机风险。纯粹风险是指只有损失机会而无获利机会的风险,如火灾、地震等。其后果只有两种可能,即有损失或无损失。投机风险是指既有损失机会又有获利机会的风险,其后果有三种可能:盈利、损失、不盈不亏,如股票投资、经营活动中存在的风险。投机风险因有利可图而具有程度不同的吸引力,使人们为求得利益而甘冒风险。
1 技术创新风险属于投机风险。创新主体希望通过成功的技术创新获取期望的利益。但是技术创新系统在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的作用下,创新活动最终有三种可能的结果:一是创新成功,实现了预期的目标;二是创新失败,未能实现预期目标,甚至无法回收前期投入的资金;三是技术创新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仅使投入与收益基本持平。所以在风险类型上,技术创新风险属于投机风险。
2 技术创新风险是一种动态风险,有其复杂性。即由技术创新系统的外部因素或内部因素的变动,如经济、社会、技术、政策、市场等因素的变动,研究开发、市场调研、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管理不到位,均可能导致风险的发生。而所谓的静态风险是指由于自然力的非常变动或人类行为的错误导致损失发生的风险,如地震、火灾等。
3 技术创新风险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防范和控制的。技术创新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的技术经济活动。通过对技术创新系统的组织管理,尤其是树立风险意识,完善风险管理,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防范和控制风险损失的发生和发展,使受控的技术创新活动向预期目标发展。
4 技术创新风险导致的失败结果在某些条件下是可以改变的。例如,电视机、电子表在美国公司经历失败之后,却在日本企业手中经过完善和市场开拓,最终获得了成功。事实上,影响技术创新的风险因素有一些是可以控制的。在改变某些可控因素之后,能够改变原来失败的结果。
5 技术创新风险是可管理风险。虽然技术创新风险不可能完全灭除,但总的来说,技术创新管理比较完善的创新主体,能够有效地防范和控制某些风险因素,其技术创新成功的可能性相对就会高一些。因此,要取得技术创新的成功,必须在完善技术创新管理的同时,还要加强技术创新的风险管理。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彼德·杜拉克说过:许许多多成功的创新者和企业家,他们之中没有一个有‘冒险癖’。……,他们之所以成功,恰恰是因为他们能确定有什么风险并把风险限制在一定范围内,恰恰是因为他们能系统地分析创新机会的来源,然后准确地找出机会在哪里并加以利用,他们不是专注风险,而是专注机会。”
2 技术创新风险是一个理性过程中的风险
在技术创新这一具有创造性的过程中,必然会受到许多可变因素以及事先难以估测的不确定性因素的作用和影响。这些因素的影响使技术创新的结果具有不确定性。但技术创新过程是创新主体理性行为主导的过程,并不是人们所想象或认为的那样是一个不确定性很强的随机过程。因为,在技术创新过程中所有的工作都是有目的、有组织地进行的,其中每个阶段都包含有分析、评价、决策和实施等符合逻辑的理性行为。创新设想调研开发中试生产市场销售技术创新过程的技术创新风险分析矩阵〔3〕表明,在技术创新整个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均可能存在技术风险、资金风险、市场风险、管理风险、决策风险、政策风险,或者说不同特征的风险,如技术、市场、管理、决策等风险,在创新过程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分布,其发生变化的规律存在显著的差别。技术创新风险分析矩阵技术风险市场风险财务风险生产风险管理风险政策风险创新设想调研评估研究开发中间试验批量生产市场销售创新主体需对这些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事前、事中分析。一方面可以采取风险管理措施,使风险处于受监测状态,防范风险,降低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完善的技术创新管理,如进行市场调查研究,对创新设想进行评估,切实按照目标顾客的需求和企业发展战略的要求开发新产品,制定和实施有效的市场营销策略,使技术创新活动实现其目标。事实上,技术创新综合能力不同的企业,他们所面临的创新风险有着明显的区别。创新综合能力强的企业,相对而言创新的成功率要高得多。一些技术创新调查项目的研究结果证明了这一点〔1,2〕。有的研究认为〔4〕:新产品失败率25年来保持稳定的原因,是对新产品管理能力的长期改进,要保持这种稳定,可能意味着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因此,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对技术创新风险进行理性的分析,始终致力于完善技术创新管理和风险管理,是防范和控制创新风险的基本措施。
3 技术创新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因素逐步递减
美国布兹·阿伦和哈米尔顿咨询公司根据51家公司的经验,归纳出新产品设想衰退曲线〔5〕。从新产品的设想到产业化成功,平均每40项新产品设想约有14项能通过筛选进入经营效益分析;符合有利可图的条件,得以进入实体开发设计的只有12项;经试制试验成功的只有2项;最后能通过试销和上市而进入市场的只有1项。事实上,在衰减过程中许多不确定性因素被逐步排除,或者说可能导致风险发生的不确定性因素随着过程的进展而逐步减少。衰减比率会因产品不同、技术的复杂程度不同而存在差别。而越保守的公司,其衰减率越高。但衰减曲线的形状具有典型性。
这一衰减过程本质上是一个学习过程,获取经验的过程。在创新设想阶段,重点是要明确技术方面的不确定因素;在调研评估阶段,重点研究顾客是否存在这种需求,企业有无能力利用这一环境机会;在取得进展后,要尽量明确在可靠程度方面存在的不确定因素。但即使到研究开发的后期,甚至产品投放市场后,不确定因素还会存在,还是会遇到一些预想不到的新的风险。
一些资料表明,有些创新活动,对创新项目估计不足,有时甚至不存在技术可行性或市场接受能力;对研究开发费用、设备调整费用和批量生产费
用估计不足,特别是常常低估后者,致使投资超过预算,甚至超过企业的承受能力,而承受过大的风险。因此,在考虑创新项目的评价时,不仅要进行事前研究,而且还要进行事中研究,对各个阶段都要进行评价,即由一次性评估转变为多阶段的评估,有一次性决策转变为多阶段决策。
4 技术创新的风险随创新过程的推进而具有积累性
国外的研究表明,应用研究阶段的成功率一般低于25%,开发研究阶段成功的可能性为25—50%,产业化或商品化阶段的成功率一般为50—70%,三个阶段的投资大体为1∶10∶100。上海对7个高新技术产业的调查,其投资的比例为1∶103∶1055。1980年美国全国工业会议的调查结果,新产品开发各阶段的费用和时间的占用比例如表1所示〔5〕。显然产品样品开发和商品化阶段是资金投入最大的两个阶段。表2 新产品开发的时间和费用分布概念开发样品开发试销商品化合计时间(%)14402323100费用(%)10301644100(注:根据〔5〕整理。)
为准确描述风险的大小,我们设I为创新项目的投资费用,P为该创新项目失败的概率,V为风险变量,它们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式表示:V=I×P(1)技术创新项目从概念开发到市场实现要经历的阶段设为n个,则各阶段的风险Vi与该阶段的累积投资额I0i和失败概率Pi之间的关系为:Vi=I0i×Pii=1,2,…,n.(2)其中I0i=∑Ii,Ii为各阶段的投资额。显然,由于投资具有积累性,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尽管概念开发、方案分析阶段的淘汰率最高,但是由于该阶段投资费用和投资累积量较低,由(2)表示的风险Vi还是比较小的;而在样品开发和商品化阶段的投资比较高,累积投资量逐步扩大,其失败率虽然不像概念开发、方案分析阶段那么高,但由(2)式计算的风险V是很大的。
关键词 操作风险管理 时间特征 持续时间 风险损失 市场风险 内部损失
I. Current Situation of Operation Risk in Commercial Bank in China
The essence of the risk management is to constrain the risk within a bearable limit,on which the maximized volume is based. It’s just like weaving the fishing net. If the hole of the net is too large,the wanted fish may escape;otherwise,the wanted and unwanted may be mixed together,thus,the fishing net may be overloaded to break. Therefore,a proper size of the hole is the key to successfully catch the wanted fish. Defects in the risk management can be compared to the holes with improper size,unable to accomplish the expected purposes. Seen from the current situation domestically,defects in the risk management can be commonly found in all the commercial banks,mainly representing as wrong concepts,imperfect framework and single method of operation risk management. These defects are the reasons why huge frauds frequently happened,high officers fell from a house and financial crimes still occurred. As an ancient saying goes,“A small leak will sink a great ship.” Defects in the operation risk management,to some degree,have become a “small leak” that cannot be ignored but needed to be repaired in the “great ship” of risk management in the domestic banking industry.
(I)Wrong Concept of Operation Risk Management
The so-called “concept of risk management” means the concept to guide the risk management. Therefore,the recognition of the risk determines the concept of the risk management. One-sided and wrong recognitions can only form the wrong concept of the risk management in the domestic banking industry,mainly representing in the following four aspects:
1.Focus more on management afterward than precautions forward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is wrong concept,the banks emphasize more on the punishment of management afterward on the happened or existed risks and try to stop the occurrence of risks through strict punishment,but do not pay enough attention to the precautions forward and control inward,which are none or only existing in the name. This,at most,can “prevent the gentleman but not the mean person”. It’s just like a room filled with money,with its door unlocked,and the only precaution is to paste a notice of “to enter without permission will be subject to fines.”
2.Focus more on case investigation than overall analysis
The case analysis indicates that many operation risk accidents have something in common or closely related,however,precautions can be done as long as these common points are recognized. To recognize them,it needs the risk management department to conduct overall and systematic analysis on the operation risk and find the laws in them.
3.Focus more on the management of the operators at the base level than that of the senior managers
The auditing departments inside the banks of the domestic banking industry emphasize more on the operators at the base level;however,there is only audit on departure for senior managers instead of daily supervisions.
4.Focus more on auditing and inspection than overall management
Many domestic banks often see the operation risks as the operational risks,which is the source of the concept of “More on auditing and inspection than overall management”.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is concept,the banks often endow the operation risk management function to the domestic auditing departments instead of the risk management departments,thus,operation risks of several kinds,such as those caused by the system,are not managed.
(II)Imperfect Framework of Operation Risk Management
A perfect framework of operation risk management is the premise of an overall risk management. Defects in the risk management framework may cause errors in the internal control. It’s just like the fishing net with big holes,and it’s unavoidable that the risks happen. Seen from the current situations,these defects represent in three aspects:
1.No specialized management departments are established,thus the responsibilities of operation risk management are separated.
2.The operation risk management function of the branches at the base level lacks.
3.The internal auditing departments have weak authorities.
(III)Single Method of Operation Risk Managemen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electronics bodies and financial engineering,the methods of the operation risk management are becoming perfect,from the qualitative management to the quantitative one,and from the manual management to the electronic one. In comparison,the domestic banking industry has an obvious difference:
1.Depend too much on the internal audit,but ignore the outer one.
2.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ystem cannot keep up and the execution is not powerful enough.
3.It lacks the electronic methods.
A trader was able to make the world-famous Barings Bank go bankrupt;an ultra vires transaction was able to cause a personnel earthquake in the National Australia Bank. There is no doubt that,the operation risks are more powerful to affect the commercial banks,and becoming a huge threat which they have to face. It can be asserted that,the bankruptcy of the commercial banks in the future may be caused neither by the credit risk nor by the market risk,but by the operation risk. It is time for the domestic banking industry to take the existing defects in the operation risk management into consideration.
(IV)Related Concept of Operation Risk Management
According to the definition in the New Basel Capital Accord published by the Basel Banking Regulatory Commission,the operation risk refers to risks which are caused by imperfect or defective inside procedure,personnel and system or external events.
The operation risk usually appears on two levels,on the technical level,the information system or risk measurement is incomplete,imperfect and low in efficiency,which can be concluded into “technical risk”. And on the organizational level,problems occur in the risk reporting and monitoring and in the related system and policy,which can be concluded into “organizational risk”.
1.Technical Risk
Technical risks include several detailed types:error in the recording procedure of business;in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system;and inefficient risk evaluation method.
2.Organization of Risk Monitoring
Risk monitoring is a systematic project,which involves all the risk information system,reporting system and the corresponding actions. Due to its complexity,even if both the risk information system and the risk measurement tools are advanced,the organization of the risk monitoring still needs to be paid special attention. Here are the basic principles needing to master to help the banks build a set of complete risk monitoring system:
(1)The management system shall not over-restrain the activities bearing risks. Excessive caution may delay the decision-making procedure and limit the business development.
(2)The business operation department where risks are generated shall be clearly separated with the departments for risk supervision and controlling(credit or risk management department).
(3)Departments shall be encouraged to disclose the existing risks instead of hiding them.
II. Concepts of Time Characteristics in Operation Risk Events
In general,an operation risk event involves three time concepts,including the occurrence time,the discovery time and the loss-settling time.
(I)The Occurrence Time
The occurrence time refers to the duration from the beginning to the end,consisting of the beginning time and the ending time. The occurrence time can be either long or short. Some operation risk events last for a short time,for example,the loss caused by the misoperation of ATM often happens instantaneously,so the beginning time and the ending time of the events often coincide. Others may last for a long time,such as the case where the employee had been stealing capital from the bank for several years.
(II)The Discovery Time
The discovery time refers to the time the operation risk event discloses. It may be coherent to the time the event ends,such as an instantaneous misoperation of a teller. And sometimes,it may lag far behind the ending time,such as the case where the employee had been stealing capital from the bank for several years.
(III)The Loss-Settling Time
The loss-settling time refers to the time the loss of the operation risk event is determined to enter into the account. For example,at the end of the 1980s,a wave of bank bankruptcy of huge scale happened in the history of the American banking industry. In the wave from 1980 to 1994,more than 1600 banks,who had covered in the Federal Deposit Insurance Company(FDIC,same below),went bankruptcy or accepted the assistant from the FDIC. And the amount was far more than that of any period since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federal deposit insurance system in 1930s,thus the year 1994 is the loss-settling time.
The loss of large amount of operation risk events cannot be settled after they are discovered,partially because of the internal management. Sometimes,it may be caused by the follow-up loss,insurance settlement,lawsuits and responsibility location. Even though it is settled,as the time passes,new capital recovery or new losses may occur,hence,the data has to be revised,from which the concept of revising time comes into being. As the operation risk draws more and more attentions,many banks begins to build their own operation risk loss database,from which the concept of the time the event is recorded into the database,that is,the recording time.
III. Measures to Dealing with Operation Risk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ime Characteristics
Aiming at the outstanding problems and contradictions currently existing in the operation risk management in the domestic banking industry,several measures shall be taken for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Measures,such as executing sufficient capital,enhancing external supervision,intensifying the information disclosure and market restraint,shall be taken. Meanwhile,the commercial banks shall take positive part in building proper organizational framework and management system of the operation risk management,setting out to building and continuously optimizing the operation risk information database,carrying out advanced risk measurement method,according to the New Basel Capital Accord and such system documents as Guidance to Internal Control of Commercial Banks and Notice on Enhancing Operation Risk Prevention,in combination with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commercial banks and operation risks,to meet the gradually complicated operation risks and the requirements of investors,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of the bank itself and the external supervision.
(I)Rebuild Structure of Domestic Commercial Banks
Build and perfect the modern company management structure to form an effective system of checks and balances between the owner and the operator. Introduce advanced operation management concepts and modes,build a flattened business vertical management system and strengthen the head office’s control on the branches.
(II)Build an Independent Risk Management Structure
Formulate scientific risk management policies,form a vertically independent risk management structure,set risk management posts of different levels,define the responsibility and division of risk management,ensure the risk management policies and risk preferences and execute complete risk management.
(III)Cultivate a Healthy Risk Culture for All
Change the operation idea to realize an optimum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tensify the risk prevention awareness of the bank staff,enhance the training of internal control,raise the professional integrity and awareness of honesty and make efforts to raise and form a good and healthy company culture.
(IV)Intensify Inspection,Supervision and Execution
It is a most effective way for operation risk prevention to develop effective auditing and check activities. Conduct the internal audit,strengthen the audit on the person in charge at the base level and key posts and focus on the correc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discovered problem. Intensify the initiative and consciousness of bank staff in rule obeying and regulated operation.
(V)Perfect and Complete Inspiring and Restraining System
Rationally set the examining index and gradually perfect the comprehensive review system. Build the accountability system and carry out a strict system of locating responsibility on personnel. Take full advantage of the positive and encouraging effect of policies,and guide branches of all levels,especially the base level,to focus on the risk management and prevent the moral risks.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Zhang Jiguang,Operation Risk Recognition and Management of Commercial Banks. China Renmin University Press. 2005.8.
[2]Joel Bessis. Risk Management of Commercial Banks Modern Theory and Method. Haitian Press.2000.4.
[3]Zhou Zhongfei. Collection of Cases on Bank Monitoring. Shanghai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 Press. 2004.2.
[4]Hans-Ulrich Doerig. Manual for Operation Risk Management in Financial Service. 2004.6.
[5]Michel Crouhy,Dan Galai,Robert Mark. Risk Management. China Finance & Economics Press. 2005.1.
[6]Qu Shaoqiang. Operation Risks Management of China’s Commercial Banks. China Politics & Economics Press. 2009.5.
[7]Li Zhenxing. Enhance Operation Risks Management Perfection and Supervision System [J].China Finance. 2007.13.
[8]Cheng Bin. Operation Risk of Modern Commercial Banks and Discussion on its Management System. New Finance. 2008.1.
[9]Li Jianhua. Research on Operation Risk of China’s Commercial Banks. Shangdong Textile Economics. 2009.4.
综合考察我国信用卡法律体系,尤其是在与其他国家信用卡法律体系对比之后可以发现,我国的信用卡法律体系尚处于不完善阶段,还存在着很多缺陷。这些缺陷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 我国信用卡法律制度立法层级偏低
我国目前尚无专门的信用卡法。综观我国现有赖以调整信用卡交易的法律法规,既没有一个较高层次的法律作为核心,也没有形成系统的信用卡法律体系。除了《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外,信用卡的相关法律规制仅见诸于民法、刑法、金融法律法规中零星的条款,且在这些已经较为稀缺的信用卡法律规范中,有些仅仅是调整普遍民事法律关系的原则性规定,对信用卡业务本身的针对性不强,这导致了使用上述法规调整信用卡法律关系时,其操作性很难体现。
(二) 个人信用制度有待完善
个人信用制度是指根据居民的家庭收入与资产、己发生的借贷与偿还、信用透支、发生不良信用时所受处罚与诉讼情况等,对个人的信用等级进行评估并随时记录、存档,以便信用的供给方决定是否对其提供信用和提供多少信用的制度。在我国,个人信用体系尚未建立,这将给信用卡风险控制中持卡人风险控制环节树立极大障碍。
(三) 信用卡担保制度不完善
消费信用担保缺乏法律明文规定,同时缺乏完善的信用评估机构。由于我国没有相应的信用评估机构,对持卡人及其保证人还无法进行有效的综合分析评估。
鉴于我国信用卡风险管理法律制度供给不足的现状,结合美国信用卡风险管理立法及制度的先进经验,特提出完善我国信用卡风险管理法律制度的相关对策 :
(一) 健全和完善我国信用卡风险防范和管理的法律制度
信用卡风险管理的效果除了依赖商业银行自身的努力外,还离不开外部法律制度的供给。针对目前我国在商业银行信用卡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的法律制度和征信体系不完善的现状,必须进行完善,为商业银行信用卡风险管理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面对日益庞大的信用卡交易与层出不穷的信用卡违法违规案件,只依赖于中国人民银行于 1999 年出台的《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相关通知已经不能适应当今市场发展的需要。因此,应提高信用卡的立法层级,将信用卡所涉及的法律关系集中规定于一部法律文件中已迫在眉睫。
(二) 完善个人信用制度
我国的个人信用市场起步较晚,许多方面还很不成熟,国家要尽快颁布实施个人信用制度法规及其配套措施,以尽快从单位信用保证和道德约束逐步过渡到以个人信用保证为主和法律制约的信用中来,用法律的形式对个人账户体系、个人信用的记录和移交、个人信用档案的管理,个人信用级别的评定、披露和使用做出明确的规定,同时明确个人信用制度的主管部门和各部门所负的职责,合理分工,严格奖罚措施,以国家的强制方式来推行个人信用制度,以使个人信用制度在法律的框架范围内合理运行,规范发展,从而真正建立完善的社会征信体系。
(三) 完善信用卡担保制度
由于持卡人用信用卡进行消费并透支的目的为了购买超过自身即期收入限度限度的,同时要在较长的期限内还款的如高档家具等等消费品。也就是说,银行在发放消费贷款给消费者时,要求用抵押、质押、担保作为还款的保证,有利于保证贷款的安全收回,是发放高额信贷必不可少的形式。针对我国信用卡发放与消费的特殊性,在采取担保制度方面,措施主要包括:
1. 设立存入保证金制度
一、当前小企业信贷风险的主要特征
(一)政策风险
小企业一般生产规模不大,而且企业组织结构以及财物状况等普遍存在问题,所以,它们对于市场和政策风险的抵抗能力不高。一些较为平常的政策调整对于大企业可能没有任何影响,但是小企业却可能要承受巨大的市场风险,所以如信贷政策紧缩等政策调整会给小企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
(二)小企业自身的风险
1.经营风险
首先,小企业的生产规模较小,而且企业自身的流动资金较少,整个生产经营过程的成本非常高,对于各种风险的抵抗能力薄弱;其次,小企业的生产经营结构往往不够完善,很多采用家族式的经营方式,自身的管理水平十分有限;最后,很多小企业从事的都是一些生产密集型产业,其中的科技水平较低,生产的产品创新能力不强,产品过于单一,市场竞争力可想而之。所以小企业的经营风险升高,经营过程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这对于银行的贷款回收来说,贷款的风险也会随之增加。
2.财务风险
第一,多数小企业的会计核算存在问题,比如说财物数据的真实性、会计核算缺少依据等,企业的很多财物数据可信性不高;第二,小企业家族式的经营管理方式使得企业资金与个人、家庭的资金混为一谈,所以,银行无法全面真实的了解小企业,更加无法对其进行有效地贷款决策和监管。
3.信用风险
很多小企业都是采用租用和承包的经营方式,当企业的经济效益出现明显下降或亏损时,很多小企业都会将资本金偷偷转移走,从而使银行的贷款成为悬空债务。有的小企业利用各种非法手段,制作虚假报表,不仅逃避国家税收,还骗取银行的贷款。还有的小企业在获得银行贷款后,盲目的将贷款用于一些收益高风险大的项目中去。
(三)操作风险
这一风险特征主要指的是银行中的相关信贷人员在进行小企业的贷款办理时,由于程序不够熟悉、故意而为或工作失职等原因造成的信贷风险。
1.由于经济利益,盲目增加小企业客户
当前多数商业银行采用的是产品买单制,也就是说客户经理的绩效工资与其营销出去的产品价格以及总量成正比关系,这就使得相关信贷人员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在进行营销时对客户的相关资格审查不严,有的甚至帮助客户进行伪装,再加上一些审计部门的把关不严,使得一些不具备相关条件的小企业获得贷款。
2.有些商业银行对于小企业贷款制度执行不到位
有的商业银行在处理小企业贷款时,操作过程只是简单的停留在形式上,首先,并没有对小企业进行深入的调查了解,对其评价甚至存在包庇现象;其次,对第一还款来源不够重视,忽视了小企业现金流分析;最后,有的小企业与资产评估公司之间相互串通,故意提升企业的抵押价值,信贷人员把关不严就容易导致贷款风险的产生。
二、小企业信贷风险防范管理的有效策略
(一)完善商业银行小企业信贷准入和退出机制
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部门应该在风险收益平衡的原则上,根据各种政策和市场的变化调整情况,对自身的信贷政策进行相应的调整,制定科学的信贷营销和管控机制,从而为信贷人员筛选客户的准入提供必要的依据。对于那些国家政策和相关部门明确规定要求退出信贷的客户坚决退出,那些生产技术落后的小企业及时做出风险防范预警,并制定相应的退出计划。
(二)把握两个关系,提升自身风险意识
首先,把握好小企业信贷与风险管理的关系,商业银行应该时刻保证信贷的基本条件、原则和质量,不管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跨越这一底线。其次,把握好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在信贷过程中,对所有的行业、贷款和问题都要严格按照相关的信贷管理制度进行,防止违规行为的出现。
(三)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开展小企业信贷业务
第一,信贷过程中,必须充分做好调查工作,到小企业的生产经营中去了解相关的经营、财物、纳税等信息,并严格按照规定办理担保业务;第二,贷款的申报审批等活动应该严格按照相关的制度进行;第三,加强对贷款资金使用情况的监控,保证贷款真正用于最初的方向,并及时提醒贷款人严格按照合同使用贷款;最后,对获得贷款的小企业应该定期进行走访,了解其真实的经营状况,保证银行的第一还款来源。此外,对小企业的担保物进行有效地监控,对相关的担保手续进行详细检查,保证手续在长时间内符合相关的规定要求,另外担保物的有效性以及担保物市场价值的变化也应进行有效地检查和监督,如出现担保物市值下降较快的现象,应该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保证银行的第二还款来源。
(四)建立相应的信贷风险预警机制
根据建设银行总行的《小企业信贷业务预警信号》,银行应该根据小企业的特点建立相应的风险预警平台,对小企业的企业信用、企业状况、担保物价值变动以及相关管理人员信用等构建监控体系,充分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做到风险的早发现、早处理。
作者简介:王剑(1976-),男,贵州遵义人,贵州财经学院管科分院副教授,云南大学经济学在读博士,研究方向:技术经济学、烟草经济学、货币金融理论与政策。
中图分类号:F326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s).2012.03.40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3-94-04
中国是一个烟草农业大国,烟叶种植区广泛分布在全国约22个省500多个县,涉及1500多万农村人口,烟草农业的健康发展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的意义重大。而农业是一个天生的弱质产业,烟草农业也不例外,具有高风险的弱质特性,因受现行国家烟草专卖制度严格管控,还呈现出一些自身特有的风险特征。为此,必须采取科学对策对其风险进行有效管理,确保我国烟草农业稳定、可持续发展。
一、农业风险的涵义、特征和管理对策
农业风险是指人们从事农业生产和经营过程中所遭受的可能导致损失的不确定事件,根据发生原因可分为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两大类型。自然风险是指在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由于自然灾害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导致农业生产经营者遭受损失、利润减少的可能性。通常产生农业自然风险的灾害包括干旱、洪涝、冰雹、霜冻、酸雨、雷击、台风、沙尘暴、病虫害等。我国的农业自然风险具有发生频率高、风险单位大、区域性明显、风险损失相对严重等特点,对于自然类风险管理,普遍采用的模式为农业保险与农业救济。农业保险是指针对农业(种植业、养殖业)生产的保险业务,是通过投保,在更大范围内分散生产经营风险、在受灾后及时得到损失赔偿的制度。农业救济又称农业灾害救济,其本质是政府对受灾农民无偿提供的一种灾后援助,是农业自然类风险管理的又一种重要措施。农业救济可采用多种形式,常见的有实物救济、救灾补偿款、优惠贷款等形式。
农业市场风险是指在农业生产或经营过程中,由于各种社会经济因素的不确定性变化,使市场状况发生改变,进而影响农业生产经营者的利益,使其遭受损失或者获利的可能性。农业生产周期长,农产品价格调节具有滞后性,这种特点使农业更易遭受市场风险,与自然风险相比,市场风险已逐渐成为影响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风险,对农业市场风险的管理手段主要有农业信息服务、农产品价格保护、农产品期货期权等形式。农业信息服务是指由政府、行业组织和农民互助合作组织向农民提供农资价格和市场供求情况以及农产品的产量、消费量、储量及价格发展趋势等信息,帮助农民提高制定生产计划,核算生产成本,安排销售活动和调整生产结构的科学合理性,减少由于信息匮乏所引起的经营盲目性和不确定性,以有效降低农业市场类风险。农产品保护价格是指针对农产品市场价格不规则波动的风险情况,由政府向农民提供农产品价格保护措施,如实施农产品最低保护价格制度,是将农业市场风险转嫁于政府来承担的一种方法。农产品期货期权是指设立农业期货期权市场,交易人之间通过买卖、订立、履行(或取消)未来交易合同的方式,将农产品按期货或选择权形式进行出售,使得农业市场风险转嫁于期货合同和选择权合同拥有者来承担。
二、中国烟草农业的风险特征分析
烟草农业环节是整个“农-商-工”烟草产业链的基石和瓶颈,烟叶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直接影响我国烟草产业的未来。作为一种特殊的农产品,烟叶的生产和销售受我国现行烟草专卖制度的严格管控,面临着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双重影响,因此烟叶种植不仅面临一般农作物所共有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还呈现出一些独特的风险特征,如制度风险和技术风险。
(一)自然风险
与其他农作物相比,烟叶生产周期较长,从育苗、移栽开始到烤烟收购结束至少需要8个月时间,其团棵期、速长期、成熟期间气候变化较大,自然灾害频发,实际烟叶产量受气候条件的影响比较大,面临较大的自然风险。据相关统计,我国每年因风灾、雹灾、旱灾、洪涝和病虫害等灾害对烟叶生产造成的平均产量损失在10%―15%左右波动。以我国烟草种植第一大省云南为例(见表1),2002―2009年期间,烟叶种植年受灾面积在50万亩以上,平均受灾面积70万亩以上,年均损失率高达13.6%。
同时,我国卷烟制造业产品升级速度较快,对烟叶品质要求不断提高,而烟叶品质的好坏也严重受限于不同烟区气候条件差异和土壤、水分、光照等生长条件影响。简言之,烟草农业是整个烟草产业链条中最薄弱的环节,烟叶的产量和质量均极易受自然气候条件变化的影响,面临较大的不可控性自然风险。
(二)市场风险
作为一种特殊的经济作物,我国《烟草专卖法》明确规定,烟叶由国家专买专卖,其它单位和个人不得从事烟叶的买卖活动。烟叶的种植和收购计划由国家计划部门会同国家烟草专卖局制定,再将计划分解到各省级烟草部门,然后再逐级分解到地市县烟草部门。在每年的烟叶种植开始之前,由国家出台烟叶的收购价格,各级地方烟草公司必须严格执行烟叶收购价格,不得自行变动。从表面上看,烟叶生产由烟草部门组织生产,同时提供技术、物资服务、收购产品并负责销售,其市场风险并不显著且相对可控。
数据来源:全国各地烟农农本调查
但因我国的绝大多数经济类作物都是按照市场供求关系,由市场定价。就连烤煤、化肥和农药等烟用生产物资的价格也市场化。由于化肥、农药、地膜、煤炭等农用物资和劳动力价格大幅上涨,其他农作物比较收益上升和进城打工收入的不断攀升,导致烟叶种植成本快速上升,比较效益下降(见表2),严重影响农户种烟积极性,进而影响到整个烟草行业的平稳运行。因此,我国烟草农业除了面临较大自然风险外,还面临烟叶收购价格形成机制僵化迟滞、种烟比较效益偏低、市场风险较大。
(三)技术风险
与其他经济作物相比,烟叶种植具有劳动强度大、用工投入多、技术要求高的特点。种烟从整地、育苗、移栽、施肥、打顶、病虫害防治、成熟采收到烘烤交烟共计5关16环共40多道工序(见表3),每个生产环节的技术要求都很严格,特别像移栽、烘烤等环节对技术的要求更高,操作稍有不当就会对烟叶质量和数量产生较大不利影响,从而减少农民的种烟收入。
表3 烤烟种植的主要技术环节和用工明细
■
种烟的各个环节季节性很强,每个环节都要抓时间,尤其是烟叶采摘和烘烤环节,正处高温长日照季节,加上烟叶生产部分环节无法实现机械化操作,劳动强度比较大,相应地要求投入的劳动量也较多,虽然近几年通过大力推行先进适用技术,进行科学生产管理,烟叶生产用工数量有所减少,但相比其他农作物,烟叶生产用工较多的特点依然没有根本改变。而目前我国主要烟叶种植区的烟农年龄结构呈现出“妇、幼、老”现象,年轻、力壮、学习能力强的青壮年劳动力大多外出打工,从事烟叶种植的农民年纪偏大、文化素质偏低,接受新技术能力较差。因此我国烟草农业除自然、市场风险外,还面临较大的技术风险。
(四)制度风险
根据我国现行烟草专卖制度的规定,烟叶的生产销售行为必须服从国家计划指导,种烟由政府计划控制管理,每年种多少烟、在哪里种烟都是有规定的。同时,受我国现行财税制度影响,烟草农业相关税种如烟叶农特税等对各地方政府实际可支配财力的贡献较大,因此很多地方政府热衷于通过促进烤烟种植来达到地方财政增收的目的,甚至不顾农民利益,强制农民多种烟叶。烟叶种植任务来时,采取逐级分计划、下指标,强制要求必须完成,严重损害了农民自主选择种植品种的自和经济利益。烟叶生产环节结束,按照国家规定,烟叶只能由烟草公司或其委托单位统一收购,而且不允许跨区买卖烟叶,当地烟站就成了农民售烟的唯一途径,大大削弱了烟叶交易的平等关系,束缚了烟农对其产品出售对象自由选择的权利。在烟叶销售的定级环节,按国家规定,烟叶定级必须严格依据国家42级标准,由于检验数量大,检验人员对烟叶的级别都是通过肉眼来判定的,烟农与烟草公司间信息严重不对称以及监督人的缺失,造成在烟叶实际交售过程中,长期存在压级压价现象和收购“关系烟”现象,烟草部门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什么等级的烟叶走俏就收购什么叶子,不好销的就限收,甚至拒收,极大地挫伤了农民种烟的积极性。简言之,受烟草专卖管制影响,我国的烟草农业面临较大的制度风险,影响农民种烟的积极性和烟草行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我国烟草农业除面临自然风险、市场风险等一般农业风险外,受行业自身特点和国家专卖管制的影响,还面临着较大的技术风险和制度风险,呈现出与一般经济作物不同的风险特征,需要采取针对性较强的风险管理措施来化解风险,保障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三、中国烟草农业风险的管理对策研究
(一)建立健全防灾减灾体系,降低烟草农业自然风险危害
加强与气象、农业、林业、水利等有关部门的合作,建立重大自然灾害预警机制,及时干旱、洪涝、风灾、雹灾等自然灾害的预警信息,尽最大可能防御和减轻灾害性天气给烟叶生产造成的损失;完善烟草病虫害预测预报网络,组建烟草病虫害统防统治专业队(专业户),以烟叶生产户籍化管理线路为防治单位,对烟田突发性病虫害实行统一用药种类、统一用药时间、统一施药技术的烟草病虫害统防统治;进一步与保险公司、地方政府、烟草工业企业等利益相关主体合作,建立健全现有的烟叶生产保险制度和烤烟风险保障基金,按照“谁受益、谁投入”的原则,构建多方风险保障投入机制,不断提高对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烟农的救助力度和补偿水平,尽量减少烟草农业自然风险损失,保护烟农利益和种烟积极性。
(二)完善烟叶定价机制和补贴政策,分散烟草农业市场风险
当前,随着粮食和其他经济作物的价格和煤炭、化肥、薄膜等烟用物资价格的不断上涨,劳动力机会成本的快速提高, 烟叶价格调整滞后,烟草农业的比较效益优势正在逐步丧失,烟农种烟的积极性受到严重影响。因此,应及时调整完善现行僵化迟滞的烟叶定价体系,实时跟踪烟区粮食和其他经济作物价格走势及农用物资价格趋势,科学评价烟叶种植成本收益、比较效益和种烟收益比重综合指标等,充分考虑烟农的物质成本、时间成本、机会成本及其与相关产业和行业的比较效益情况进行调整,建立随物价上涨指数和消费价格指数变化在一定范围内有所浮动的价格机制,保持合理的种烟比较效益。同时,应加大烟叶生产扶持力度,针对煤炭、化肥等主要烟用物资价格的波动及时调整生产补贴,完善现有烟叶生产扶持政策,形成目标清晰、受益直接、类型多样、操作简便的补贴制度,让烟农真正得到实惠。
(三)加强技术培训,强化专业分工,降低烟农种烟难度。
应根据育苗、移栽、大田管理、成熟采收与烘烤、分级与收购等不同环节,对烟农进行全过程的技术培训和服务指导;完善从“县分公司-烟站-合作社、片区-辅导员-烟农”这一较为完善的技术推广体系,保障县、乡、村、烟农之间的技术渗透;积极推进基层烟叶技能人员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逐步建立健全人才培养与技术推广体系;建立烟农定期培训制度,配套相关培训设施,加快实施烟叶科技进村入户,做到技术人员到户、科技成果到田、技术要领到人,提高烟农的种烟技术,逐步培育一支稳固的、高素质的职业烟农队伍。全面推行专业户育苗和烟站统一育苗等集约化育苗方式,同时结合规模种植,积极推广冬耕、起垄、施肥、覆膜、移栽机械化和使用密集烤房,不断简化烟农劳动程序,降低劳动强度和用工时间。在育苗技术上,通过漂浮育苗这种现代农业技术,做到商品化育苗和合同化供苗,减轻烟农的劳动强度;在耕作上与农机部门协作,实行农机化服务,让烤烟各种技术简单化、易操作化;对技术要求比较高的烘烤环节,可以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建成烤烟队,专门负责烟叶的烘烤工作,通过适用技术的专业化、社会化和商品化服务,实现社会化分工,降低烟农种烟技术难度和劳动强度,逐步使烟叶种植走上规模化、专业化和标准化道路。
(四)规范烟叶收购行为,适时进行制度创新,规避烟草农业制度风险
烟站要制定收购人员工作纪律,对职工的行为规范做出明确规定,并在此基础上制定《逆向溯源管理制度》,按照烟叶收购流程,规定预检员、检验员、司磅员、推烟员、质量监督员、主检员、整库员、保管员、站长在质量监督中的职责和任务,明确每个岗位的主要监督对象、发生质量差错事故后的责任追究办法,形成环环紧扣的内部管理监督链条。烟站在完善管理制度的同时,还要重点健全岗位监督制约机制,将烟站正式职工分成若干个管理小组,分工负责各个岗位的监督检查,对在检查中发现的履职行为偏差,严格对照管理制度兑现奖惩,把制度落到实处。通过各个岗位的相互制约,可以有效纠正烟叶收购中存在的不正之风。在烟叶收购中,烟农最关心的是等级是否公平、磅秤是否准确、有没有压级压秤现象、自身的利益是否受到损害等问题。针对收购中烟叶定级不合理问题,烟站要认真落实逆向溯源管理制度,对定级存在争议的烟叶,由站长牵头组织主检员、烟农代表重新进行评定,视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解决办法,如属检验员定级失误,当即给予纠正;如属烟农分级问题,指定人员帮助重新分级,真正做到公开、公平、公正。至于烟农普遍关注的压秤问题,烟站在正确执行国家分级标准的同时,要加强计量管理,磅秤由技术监督局校正并锁定,坚持一日两次校磅制度,并邀请烟农代表参与监督,确保计量准确无误。还应考虑适时在烟叶专卖专营制度下引入竞争机制,在坚持满足卷烟生产需要的烟叶计划总量控制前提下,建立以市场需求为核心的计划资源配置机制,在市场引导下,实施政府的计划控制和管理,从而建立一种既适应专卖体制规则又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创新型制度。不仅如此,为减少地方政府的“烟财政”依赖,降低部分地方政府的盲目种烟、强迫农民种烟的冲动,还应考虑进行相关税制改革,抑制政府不顾农民利益、盲目发展烟叶产业的冲动。
参考文献:
[1] 宋光辉等.现代烟草农业发展的瓶颈与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1,(07).
[2] 陆继锋、唐绅.我国烟叶产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J].中国烟草科学,2006,(04).
笔者认为,基层税源管理风险防控有其特定的文化根脉,是廉政文化的重要一环。它完全不同于文学艺术,显现了要式、刚性、专业化等独特文化特征,从风险文化特征入手,把握它、运用它,能起到对基层税源风险防控的固本治根之效。
一、基层税源管理的廉政风险防控环节分析
(一)识别风险
廉政风险在整个税源管理流程的各个环节都可能出现,比如在一般纳税人认定事项中,要求税管员实地核查企业是否有符合规定的经营场所,在源头环节防范虚开风险,但实地核查环节不在信息化监控范围之内,存在监控漏洞;又比如在纳税评估事项中,企业可能存在多方面的偷漏税行为,评估从选案、质询、约谈到实地调查等环节操作弹性大、寻租空间大,涉及查补税款甚至存在“讨价还价”的情况,容易产生权钱交易;再如减免税优惠审批,对企业申请资料的把关不细、对优惠政策把握不当,都可能导致廉政风险的发生,以此熟识风险点是防控的首要。
(二)分析风险
廉政风险高发区一般在纳税评估、发票审批、税额核定、退税审核、享受减免税等涉税事宜,这类事项共同的特点是专业度高、监控度较低、可操作性强、寻租空间大,税管员身上集中了很多审批事项的权力,若税管员风险防范意识不强、岗责体系不够完善、违法成本不高,则容易在和纳税人打交道的过程中被利益诱惑,利用政策空子、监管漏洞谋取私利,导致国家税款的流失。
(三)防控风险
实践中我们发现,专业化、科学化、精细化的税源管理模式是筑牢廉政风险防线的核心手段,当前,横琴新区国税局探索改革税源专业化管理模式,因事设岗、分类监控、突出风险管理,强化了内部全力的制衡和税管员的专业化程度,大大提升了风险防控的能力。按照新的管理模式,需要根据岗位职责,认真梳理权力运行中存在的或潜在的廉政风险点,找准廉政风险点进行重点监控,确保在内部防控中能有的放矢。风险的防控既要通过教育感化提高税源管理人员的廉政意识,更要从提高业务能力、优化流程设置、完善岗责体系、强化信息化手段等实处落手,夯实基础、扎实本领。只有熟练日常税收管理工作,个体才有抵御风险的能力;只有科学化的流程机制,集体才有抵御风险的防线。
二、各环节共有的文化特征提炼
从以上三个环节的风险防控看,日常税源管理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应体现如下文化特征:
(一)关怀文化
税源管理廉政文化是“始于纳税人需求,基于纳税人满意,终于纳税人遵从”的关怀文化,一切以纳税人的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服务理念、服务能力、服务手段和服务效果等发面不断提升,站在纳税人的角度处理问题,将心比心,用心服务,而不是摆官样、打官腔,切实为纳税人办实事、办好事,保护纳税人权益,营造公平、公正、和谐的税收环境。
(二)要式文化
日常税源管理工作具有极高的流程性和规范性,这是税源管理廉政文化的刚性特征。每个岗位都有明晰的职权、每个环节都有痕迹的记载、每项审批都有严格的把关,有一个相互制约、相互衔接、相互监督的管理链条,权利的牵制力大、透明度高,廉政风险可追查性强、威慑力强,降低税务人员廉政风险和执法风险,实现风险源头防范。
(三)专业化文化
税源管理工作中廉政风险具有专业性强的特点,不同于一般的廉政文化,除了对税务人员的思想、纪律、作风等进行文化感染和行为约束外,特别还对税务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素质具有较高的专业性要求,需要其在日常管理工作中深刻把握政策、熟悉法规条例,依职权办理各项税务事项的调查、审核、评估等工作中,这样人人都能在实际工作中独当一面,不因业务不熟、能力不足造成廉政风险事故。
(四)嵌入式文化
廉政风险防范机制是渗透到税源管理的各个环节的,信息化监控系统对流程进行全方位实时监控,非常务实,讲究可操作性,而不是宣传廉政与业务执行两张皮。例如RED系统,是嵌入到CTAIS等日管系统,对税务人员的文书录入、税种鉴定、退税审核等事项进行实时监控及预警,警示可能出现的错误,禁止会造成错误的动作,起到源头防范风险的作用。
三、从三个层面看基层税源风险防控文化特征的运用与发挥
基于以上廉政风险防控机制文化特征,发挥廉政文化的效力可以从三个层面把握:
(一)个体层面,提高自控能力和业务能力
教育警廉,通过文化熏陶坚定税务人员的为民服务的理想信念和道德标准,使得税务人员对于廉政风险“不想碰”;同时大力开展岗位大练兵,锤炼业务能手,提高税务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素质,知法规、懂政策,对廉政风险“不会碰”。
(二)制度层面,完善流程机制和惩治体系
一、互联网公司的财务特征
1.无形资产、知识资本、技术的重要性
互联网企业的核心资产是信息技术(即软件)、技术研发人员、信息和知识,新兴资产的额重要性高于传统资产。比如,国内互联网界的三座大山,BAT,百度、阿里、腾讯,其最重要的资产是知识、信息和技术,且具有极强的不可替代性,如今的大部分创业公司,若依靠这三座难以撼动的大山过活,便可称之为“嫁入豪门”,BAT的知识、信息和技术为初创公司的成长带来强大的力量。近年来,互联网公司合并案例增多,比如优酷土豆合并、滴滴快的合并,从华兴资本等从事财务顾问的投行的网站上,可以看出,参与合并的互联网企业,其估值高低主要与其轻资产相关,如用户数量、技术水平、内部信息等。
对于财务工作而言,无形资产、知识资本、技术这类轻资产的价值是难以衡量的,从而导致财务报表无法准确地反映企业的经营现状。为了尽可能全面地反映企业现状,帮助企业管理层作出决策,发挥财务管理的效用,需要多注意无形资产的计量。
2.商业模式的频繁改变
互联网行业瞬息万变,新的商业模式层出不穷。举个例子,几年前兴起的滴滴打车、网红经济、网上订餐,以及2016年上半年沸沸扬扬的直播行业,VR行业。在这样的行业背景下,只做一种商业模式的风险很大,竞争也很激烈。“鸡蛋不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很多互联网企业会采取多种商业模式,分散风险。比如,腾讯,不仅坚守微信、QQ在社交领域的老大形象,也开始依赖强大的用户群和资金力量,尝试各种新模式,比如电商、互联网金融等等。
财务工作立足于交易,商业模式的更新迭代要求财务工作具有更强的应变能力和柔性特质,保证成本控制、预算管理等活动的有序进行。
3.融资活动与投资活动
互联网行业,因其发展迅速,吸引了大批资金涌入。要在某一个商业模式做到前几位,没有足够的资金是不能实现的,譬如,饿了么、美团的超低满减优惠,滴滴、uber的高额补贴,这类恶性的价格战,是为了吸引更大的用户群,并建立更好的用户粘性。互联网行业的生存竞争是残酷的,借用《三体》里的一句话,“毁灭你,与你何干”,每个企业都处在一片黑暗森林中,在各种已知或未知的威胁中快速地发展自己,不然就会面临淘汰。融资是互联网企业的重点工作,财务工作将有助于融资活动更好地进行。
为了分散风险,发展新的商业模式,“有余钱”的互联网公司会有选择地并购某个新领域的互联网公司,很多互联网公司都设有自己的投资分析部。这种情况,对财务的要求是保持足够的现金流,以便随时应对投资需求。
二、互联网公司的财务风险
互联网公司的财务风险大概可分为三类:商业模式风险、现金流风险、政策风险。
1.商业模式风险
为了抢占市场,大部分互联网公司会采取“免费”模式,但最终企业的目标是持续经营。在不断创新和颠覆性的商业模式不断打败原有的经营模式的大趋势下,互联网企业会采取多元化经营、建立上下游生态系统的方式。这就要求企业不断培养新的利润增长点,可以化解新模式盈利减少引起的现金流短缺。
2.现金流风险
在某一商业模式上,抢占市场占有率的方式主要是“烧钱”。这就要求企业不断融资,去参与不得不参与的价格战、恶性竞争。为了避免这种情况,企业应该更好地切入细分市场,了解客户需求,融合社会资源,并不断提高企业的战略管理水平,练好内功,尽量保证现金流的平稳。
3.政策风险
政府对于互联网行业有很多监管,比如,之前兴起的互联网彩票业务被禁止,一年以后监管逐渐放开。这些因素对于互联网企业的盈利有影响,管理者应谨慎考虑每一种商业模式的投入金额,做好充分的过渡。
三、互联网公司财务管理的重点
1.柔性财务管理
柔性财务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柔性财务预算管理、柔性财务成本控制、柔性财务融资管理(融资时间、融资额、融资结构的柔性)、柔性财务投资管理。其主要策略是适应环境变化、利用环境变化,从而主动制造财务变化,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为战略决策提供便利。
2.现金流的合理管控
主要是保证有足够的流动资金,这要求出纳对于流动资金的管理多多用心,包括购入能灵活动用的理财产品。在保证资金的一定收益的同时,不降低资金的流动性。
参考文献:
[1]互联网企业财务风险分析与防范研究,韩文学.
辨析复杂特性,从这一视角着眼来识别脆弱的线路属性。依循从上到下这样的次序,聚类挖掘了潜藏的线路风险,解析层次风险。复杂网络以内,预设了明晰的条件属性,筛选决策属性,以便构建更完备的决策表。构建了决策树,借助于数据挖掘来细化原有的表格。在最后流程内,识别了多层级架构内的风险,创设风险模型[1]。线路表征的脆弱特性、聚类流程解析得出的风险彼此吻合,水准彼此一致。由此可以得知:电力体系搭配的复杂网络紧密关联着内在的脆弱线路,决定风险状态。
一、解析复杂特性
电力运转依托的网络显出了复杂性,含有多样特性。衡量这类特性,可用指标被设定为聚类系数、测得的节点度、线路测得的均衡长度。在这之中,节点度代表着彼此衔接的总节点数目,描绘局部特性。若节点度很大,则体系架构内的这一节点不可被替换,显示必要价值。设定聚类系数,以此来辨识邻近范畴的节点关系,解析连接关系。节点边介数指代着选出来的最短路径,衡量了传输流程内的真实影响,它关系着全局。
相比其他体系,电力网络布设的功率显出了自带的特性。设定分布因子,要兼顾这样的准稳态;与此同时,还应平衡各时段的电能供需,考虑复杂特征。创设拓扑结构,以此来表征彼此衔接着的拓扑关系,它折射出分布的有功潮流。设定网络模型,探析了有着脆弱特性的多条线路,识别潜在的隐患[2]。
二、辨识风险必备的模型
复杂网络依循的根本机理涵盖了脆弱性,它对应着配件。衡量配件是否脆弱,就要测得缺失的最小负荷,测算这一时段的精准负荷率,表达脆弱特性。在衡量指标之中,失去负荷的最小概率关联着机组出力、节点设定的多重约束、有功的传输约束。
电力体系融汇了多层的、偏复杂的网络,有着非线性的表征。总体架构之内,配件彼此紧密衔接,存有复杂联系。诱发连锁事故,都不可脱离偏长的这种连接。线路连接之中,配件凸显了偏强的彼此干扰。构建模型时可设定故障集,它含有筛选的多个元件。这样的基础上,构建脆弱模型。故障集合融汇了搜集进来的多样元素,表示各个线路。设想状态之下,故障关联着某一路径的脆弱性,含有某些元件。
图1 数据挖掘的流程
三、挖掘算法及决策树
决策表整合了设定好的多样属性,构成属性集合。在决策表之内,子集可被分成决策类的属性、条件类的属性。筛选有限对象,创设了新的这类集合。现存集合预设了属性搭配的值域、信息函数数值。决策表涵盖着搜集得出的初始信息,来自制备好的某一样本。样本表征着拟定的决策规程,含有可依循的规则。查验决策表时,即可获取集合情形下的多个决策[3]。然而,借助这样的机械流程只可获取初始样本的总状态,并没能深入予以发掘。
与之相比,决策树归属新流程内的数据挖掘,它关联着知识发现。借助这种途径,筛选出来的属性都表征着某一条件、某一给定的决策,把选取的这类数值设定成输入。经过自动生成,获取了可伸缩的、拥有最佳泛化特性的、可被解释的优良决策树。经过细化提取,针对细分出来的决策树增设了可辨识的规则。可参照信息熵,构建这样的决策树。依循设定好的规程着手来挖掘,识别线路风险。
(一)离散状态之下的属性
采纳层次聚类,设定了离散化这样的连续属性。数据挖掘之中,预处理依循了拟定好的步骤,影响认知实效。在值域范畴内筛选了细分出来的多点,针对筛选的对象设定离散化。这种情形下,属性值域将被涵盖在细化的区段内,区间被替换成某一符号。
(二)重设精准的运算流程
电力体系中,线路及搭配的节点存有偏复杂的关联,影响着脆弱性。若从节点视角来辨识脆弱性,就忽视了布设线路凸显的彼此干扰,解析并不全面。解析复杂网络,要兼顾一切线路及关联的节点,解析得出的数值可变为决策。依照决策树,精简了常规流程的算法,解析分布概率。针对筛选的线路,辨识了层次风险。
图2 线路的脆弱性
(三)识别层次风险
层次聚类侧重识别了近似的对象状态,划分近似程度。被划归在同一区段之中的对象拥有很近似的特性,若被归入不同区段,那么对象不会彼此近似。衡量对象距离,识别了连续状态之下的近似度。对象被划归至同一区段,逐步设定彼此的合并。在某一层顶侧,离散化对应着属性值,借以创设了简易的新网络。线路脆弱性不可脱离层次风险,它关系着布设的线路,衡量复杂状态,选取脆弱性的符号以便代表风险[4]。
结语:
经过综合考量,判别了多重线路自带的脆弱倾向,妥善评估风险。评价结果表示:线路及布设的多重节点都紧密衔接,有着复杂联系。网络自带的特性关乎内在线路,关系到脆弱性。与此同时,两侧节点也凸显了脆弱性这样的干扰,布设的节点显出了密集倾向,彼此含有差异。从复杂特性着手,辨识了连锁情形下的断电故障根源,探析事故机理,为后续实践供应了参照。
参考文献
[1]苏慧玲,李扬. 基于电力系统复杂网络特征的线路脆弱性风险分析[J]. 电力自动化设备,2014(02):101-107.
一、主要做法
(一)构建廉政风险管理基本框架。以规章制度、业务流程、内控管理、工作行为“四个重点”,两个不发生、三个明显减少、四个明显提高的“三个目标”,公司领导班子、职能部门、班组“三个层级”等要素确立了公司廉政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基本框架。领导重视,精心组织。公司成立风险防控管理专项领导小组。积极借鉴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经验,认真吸取近年来营销管理发生的违规违纪教训,做好宣传发动及阶段工作安排,统一思想,明确要求,紧紧围绕“识别、防范、控制”,全员、全方位、全过程深入“风险点”查找、分析和防控管理三个阶段工作。
全员参与,全面梳理。开展风险查找,公司每位员工人人参与,自下而上,层层负责,实施员工岗位自查、前后工序互查、职能部门评查、分管领导评查。
廉政风险点“问题库”的建立。根据风险出现的概率、频率、潜伏期和波及面探索推进廉政风险分析、防控工作,建立风险点“问题库”:一是建立逐级分析制。二是建立等级分析制(对廉政风险点进行等级评定评估)。三是建立常态分析制。四是建立分析制。
(二)建立廉政风险管理运行及防控机制。建立风险管理工作与责任机制。对照不同部门、不同业务的性质,逐条细化作为各部门、基层所站《年度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的重要内容,列入年底考评并与业绩考核挂钩,明确业务部门风险防控方面的责任,形成以岗位为点、以流程为线、以制度为面环环相扣的廉政风险防控体系和“上一环节对下一环节负责,下一环节对上一环节监督”的廉政风险管控责任机制,有利工作载体相互结合,相互促进。风险控制是风险管理的最终目的。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管业务必须管廉政”要求,通过风险识别、评估、监测,由公司党政主要负责人组织协调,通过分级防控、易发腐败关键点防控以及联合管控等办法规避风险、降低风险等级,加强前期防范、中期监控和后期处置,及时纠正不当行为,避免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演变为违纪违法行为。
一、前言
经济全球化的快速推进,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人才、技术、资本以及商品等多要素的流动已经明显加快,市场经济社会背景下的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从而使得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加剧,呈现出复杂的局面,影响企业目标的实现。面对这样的环境,企业应该具备较强的应对风险的能力,从而在全新的市场环境中占据主体地位。但企业应对风险的能力则需要依靠企业管理,全面风险管理作为一项受到广泛关注的管理模式,在企业风险管理中所能够发挥出的效用显著。
二、全面风险管理概述
(一)全面风险管理的定义
全面风险管理是指企业在战略目标的引导下,在企业管理的每个环节中都严格执行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注重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以此来保证企业战略目标的制定与实现[1]。有关于全面风险管理的定义较多,但目前被广泛采用与应用的则是以上定义。
(二)全面风险管理特征、分类及目标
1.全面风险管理特征
全面风险管理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战略性:以企业战略为目标设定全面风险管理目标,体现出全局性特征;(2)统一性:风险管理目标都是以维护企业持续发展为根本;(3)广泛性:涉及到企业运营中的纯风险与投机风险;(4)全员性:以风险管理文化为核心,全员参与其中;(5)双面性:全面风险管理能够从风险的双面性入手分析;(6)系统性:将多风险因素有机整合,考虑风险的系统性与相关性;(7)专业性:全面推进风险管理各职能部门的构建,为专业化管理提供条件;(8)灵活性:全面风险管理是一个动态化过程,具备灵活性特征;(9)专属性:全面风险管理要求从企业实际出发,体现专属性;(10)便捷性:全面风险管理有助于信息的高效整合[2]。
2.全面风险管理分类
企业风险管理当中的风险分类如下:(1)战略风险:该风险类型的产生基本成因源于企业内部与外部,但并非每一个风险都可以称之为战略风险,只有影响企业战略框架的风险才是战略风U;(2)财务风险:表现在企业财务方面的风险要素,如资金流动性风险、企业偿债风险等等;(3)商业风险:商业风险涵盖面较为宽泛,包括信用风险、竞争风险、信誉风险、法律风险、市场风险等;(4)营运风险:该风险类型表现在内部运行阶段,由于人为或者外部因素造成的经济损失都被称之为营运风险;(5)政治风险:国家政权的强制产生的风险与引起的损失;(6)社会风险:该风险类型主要表现在人文方面[3]。
3.全面风险管理目标
全面风险管理目标需要依据企业风险发生之前与发生之后进行具体确定,针对性的做好管理与全面优化,从而实现组织目标的合理性。
损失发生之前全面风险管理目标为:经济型目标、合规性目标、降低潜在损失性目标、社会责任目标。
损失发生之后全面风险管理目标为:生存目标、持续经营目标、发展目标、社会责任目标、稳定的盈利目标。
三、全面风险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框架构建
全面风险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框架构建,主要是结合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与现实需求,运用COSO《框架》作为理论基础,全面借鉴当前有关于企业风险管理方面的研究内容的实践经验,系统性的做好论述与分析工作,建立一套具有较强现实意义的全面风险管理框架,具体如图1所示:
(一)评价风险管理能力
从调查的公司风险管理经验来看,其中所调查的多数企业都会在开展风险管理的初期阶段成立专门的风险管理项目组,主要负责风险管理框架、风险识别、策略制定以及内部控制等等多项工作,以此来全面保证建立一套系统性的风险管理框架。如果企业将风险管理的重点放在表面的风险管理之上,也可以做好对风险的具体识别工作,撰写风险评估报告与风险管理报告[4]。但这种做法仅仅停留在表现,而并不能够发现企业发展中的深层次风险问题与风险因素。
但如果企业在开展全面风险管理当中能够准确的意识到企业风险的本质,则需要界定出风险管理的有效性,评价与衡量企业风险管理方面的能力,制定长远的发展规划,从而逐步树立起一种风险组合的观点,形成一种高标准的风险文化,为分析因素的持续性改进与风险控制奠定坚实基础。从而在这基础之上焕发公司的生机,减少风险因素的产生。因此,作为企业在开展全面风险管理的过程中需要主动地去针对风险因素对企业风险管理能力进行评估工作,以此来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保证。可以说,评价风险管理能力是进行全面风险管理的前提。
(二)架构风险管理组织
一个较为全面的风险管理组织,要求在架构全面风险管理组织的阶段,董事会需要设置一个风险管理委员会来全面考虑风险因素,做好风险政策与策略的构建,将企业管理层的风险管理理念做好及时的传递工作,将诸多风险事物直接向总经理进行汇报。并且不同的构成单元需要做好优化与引导,从而更加全面的去引导与实践,应对风险做好处置策略。
评价企业风险
1.企业风险评估的基础。作为评价企业风险的前提,基础内容当中主要包括确定风险评估的对象、设置企业目标、设置风险偏好、设置风险承受度等等。这就要求企业在进行自身风险评价阶段,要做好深度的分析与优化工作。
3.评价企业风险。企业风险评价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中,具体流程如下:
其一,设立风险评估的基础。公司需要自上而下的反复讨论确定企业使命、战略目标、风险偏好和风险承受度。企业使命为以卓越经营引领现代医药,推进中国健康产业的发展;战略目标则是成为中国医药制造业营销收入前三名;风险偏好与风险承受度方面也应该做好指标优化[7]。
其二,医药制造产业应该做好风险的识别工作。包括战略风险、经营风险、财务风险与药品风险四个层面,对涉及到的各个风险识别因素进行分析。
其三,公司风险分析方面,由于制造企业的特殊性,在进行全面风险管理的过程中需要结合企业的发展实际情况,做好评价工作,建立风险量化的发展模式,为评价结果奠定基础。
4.风险管理策略
风险管理策略的根本目的是适应企业自身发展,风险识别过程与风险分析方面则是为分析评价工作奠定基础,保证所选择的风险管理策略服务企业发展目标。从而为该制药公司提出切实的可行性建议。结合本制药公司的实际情况,主要是采取风险规避策略与风险转移策略。风险规避是对药品采取紧急召回与产品撤市处理,而风险转移则是将风险因素转移给第三方。
5.风险管理文化
其一,建立就有内部控制与风险意识的企业文明,全面优化企业管理水平与员工的基本素质,为风险管理目标实现提供保障;其二,在企业内部营造一个风险管理的氛围环境,让员工自身意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以此来做好风险管理工作;其三,⒎缦展芾砦幕融入到企业发展的大文化当中,市场开展宣传工作及与风险管理有关的活动内容,为风险管理文化的具体行程打下坚实基础。
6.风险管理活动监督与改进
根据全面风险管理的各个流程在企业当中的应用情况,做好监督与改进工作,优化风险管理的基础环境,为风险管理的有效性检验提供保障。同样,也应该具备依据不同情况做好缺陷优化的能力。
五、结论
综上所述,在新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依靠自身的良好管理能力。企业在市场竞争当中会受到多种风险因素的影响,导致经营过程与应用问题受到影响。这就需要充分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挖掘全面风险管理的应用价值,以制药企业为例,为该方法的具体应用提供参考与借鉴。
参考文献:
[1]陈杰群.全面风险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赤子(上中旬),2016(21):182.
[2]齐艳.全面风险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全国商情,2016(27):19-20.
[3]李腾.全面风险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企业导报,2016(18):25-26.
[4]胡川.全面风险管理在核电项目设计风险管理的应用研究[J].价值工程,2016(23):33-35.
一、引言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环境变幻莫测,导致企业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不断增加,重视风险、管理风险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经营的迫切需求。风险管理对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为了确保风险管理的有效性,众多优秀企业开展了风险管理审计。风险管理审计作为内部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风险管理过程为对象,以保证组织目标实现为目标的审计。实施风险管理审计不仅有助于提高企业的风险管理能力,从而使企业可以更好地应对其内外部环境剧烈变化所带来的不确定性,更有利于改进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并提高内部审计在企业治理结构中的作用。
二、我国企业风险管理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1.风险管理评估体系的建立尚不完善
我国企业风险管理审计尚处于起步阶段,风险管理评估体系还没有建立完善。大部分企业在实际工作中,一部分是以国家或行业的相关规定作为自身评估的标准;一部分是以企业自身的历史理想水平作为标准;一部分是以企业自身对风险的认识作为标准。然而,这样的评估标准比较容易造成风险管理评估标准与实际不相符合,从而会影响风险管理审计发挥其作用。
2.风险管理审计工作权责不明确
大部分企业的审计部门在负责建立企业风险管理体系的同时,要对企业的风险进行评估并提出方法措施,从而导致审计部门的工作负担过重。我国大部分企业的计部门是在总经理的领导下,审计工作主要是对总经理负责,很多企业没有设审计委员会,使得审计部门很难与董事会进行直接的沟通,审计部门的工作较程度的受到总经理的影响。倘若审计部门提出的关于风险管理审计的意见没有总经理采纳,董事会也无法知晓这一情况,将导致风险管理措施不能得到有效实施与执行,可能会使得企业面临较大的风险,造成企业的经营亏损。
三、产生原因分析
1. 缺乏适合企业自身的风险管理机制
风险评价标准体系是企业风险管理部门对纳入风险管理范围的组织以及活动的相关重要特征和要求所做的最低或者最高要求标准。该标准体系应该具备以下特征:相对高度的概括性、客观性、清晰性、具有弹性。同时,应该根据不同的风险管理对象建立对应的风险评价标准。但是,我国企业在实际工作中,一部分是以国家或行业的相关规定作为自身评估的标准、一部分是以企业自身的历史理想水平作为标准、一部分是以企业自身对风险的认识作为标准,并没有根据不同的风险管理对象建立不同的风险评价标准体系,这导致我国企业风险管理审计的实施受到阻碍。
2.企业组织机构及其配套制度不健全
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导致企业各部门和各岗位的工作人员对其所负责的工作和工作程序不是很清楚,所需承担的风险不是很明确,进而很难形成真正意义上的风险管理部门,没有专业风险管理人员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可能面临的风险进行管理。由于我国目前企业的组织机构及其配套制度的不健全,使得各部门和各岗位不能承担起独立的、权威的管理企业风险的责任,导致我国的风险管理始终不能上升到西方国家的企业全面发展战略高度。
四、完善我国企业风险管理审计的对策
1. 健全相关的制度及政策
近年来,国际上多家跨国公司因风险管理不善而造成严重亏损或倒闭,不仅使全球经济产生了动荡,也给我们的企业敲响了警钟。很多国家的监管机构和国际专业机构先后颁布了众多规范企业风险管理与风险管理审计的相关法律法规,体现了加强风险管理及风险管理审计是企业实现长期发展的内在需要。因此,我国必须建立健全风险管理、风险管理审计的相关法律法规,使得企业的风险管理审计有章可循,帮助企业将风险降至可接受水平。
2. 制定完备的风险管理机制
现在社会存在着诸多不确定性因素,为了防止可能性的风险和潜在的损失存在,需要建立适当的风险管理机制,同时要对风险管理机制进行及时的审计和评价。审计师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等活动出具风险管理审计报告的前提是,企业要有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这样审计师才能对企业的风险进行识别、分析、评价并提出应对措施等。但是目前,我国的风险管理评估体系不是很完备,没有统一的风险管理评估体系标准,不利于风险管理工作的进行。
3. 完善企业的组织机构及配套制度
随着公司制企业的发展,现代公司呈现出股权结构分散化、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等重要特征,因而产生了公司治理问题。公司治理问题是伴随着企业制度逐步产生、发展和完善。为了促进我国风险管理审计的有效开展,企业需要完善其组织结构,使每个职能部门各司其职。
4. 制定完善的内部审计制度
企业的内部审计制度包括国家关于内部审计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和企业自身制定的内部审计制度。为了促进风险管理审计的有效开展,必须要制定完善的内部审计制度。目前,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制度的不完善主要是因为相关的内部审计法律法规的不健全、企业的内部审制度不完善等造成的。法律法规的健全和完善不但可以使得内部审计工作的有序开展,还可以帮助内部审计人员规避风险,同时降低企业的风险。
五、结语
目前风险管理、风险管理审计的实施在我国还处于初级阶段,很多企业并未真正实行风险管理、风险管理审计。实施风险管理审计不仅有助于提高企业的风险管理能力,从而使企业可以更好地应对其内外部环境剧烈变化所带来的不确定性,更有利于改进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并提高内部审计在企业治理结构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