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范文

时间:2023-09-11 09:19:0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篇1

一、传统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既具有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又具有时代特征。所谓传统文化,是“由历史沿袭而来的风俗、道德、思想、艺术、制度、生活方式等一切物质和精神文化现象的有机复合体”(《文化学辞典》)。这里所讲的中国传统文化,是融合了中华民族各种思想的文化,是包括了各种观念形态和物质形态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主体部分,是我们从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的历史遗产。她记录了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发生、演化的历史,并且作为世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风俗习惯,渗透在了每个中国人的血脉中,制约着今日之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感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重在文化的传承,最可怕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把自己的根本文化亡掉了,这就会沦为万劫不复,永远不会翻身的境地。”我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年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创造形成的物质文明成果与精神文明成果的总和。其刚健有为、自强不息、重义轻利、诚实守信、兼容并包、强调历史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等精神内核,对培养和提高人的思想、文化、审美和道德素质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当前,随着全球化浪潮带来的文化趋同化趋势日益加剧,信息化技术对文化认同感消解的日益严重和大众文化对传统文化精神消解和侵蚀的日益突出,传统文化作为民族的根本文化也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因此,作为文化传承主阵地的高等教育,在深入了解当前大学生传统文化素质现状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的途径与方法,显得十分必要与迫切。

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人们要有效地认识和改造世界,要在人生的几十年中创造一点有意义的业绩,专业知识和能力固然重要,但更有决定意义的是要有正确的、符合时代要求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现在的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主人,他们是否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仅会影响到他们自身能否成材,也直接关系到我们现代化建设事业能否顺利实现,关系到我们的国家向哪个方向发展的大问题。中国具有悠久文化历史,正如前所述,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从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的历史遗产。她记录了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发生、演化的历史,并且作为世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风俗习惯,渗透在了每个中国人的血脉中,制约着今日之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老子》指出“明生者强”的观念,《大学》中提出“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另外更有“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吾善养吾浩然正气”等无数传世佳句无疑都是关于人生及其价值的正确思考。只要我们在对大学生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时正确引导,就可以达到对其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的目的,从而发挥传统文化在大学生“三观”教育中的作用。

2、有利于培养优良的道德品质

道德是对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道德是以善恶和荣辱观念来评价人们的社会行为、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作为礼仪之邦的中国,自古就把“德”作为评价一个人的首要标准。“以德负天”、“春秋决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观念和事实,都表明了道德在人们心目中的重要地位。尊老爱幼、兄弟和睦、孝敬父母等传统道德观念,至今仍然是人们信奉的美德。

然而,正是在这样有着五千年文明的中国,有着悠久文化沉淀的中国,有着璀璨文明和瑰丽思想的中国,却反复出现各种无道德底线的现象。扪心自问,我们的文化真的传承了吗?传承的是糟粕还是精华?这难道不是我们背离教育本意,忽视传统文化教育的恶果吗?

3、有利于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篇2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09-0232-03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Redesign Under the Digital Background ― A Case of Hainan Li Brocade Pattern

ZHOU Yu-ping1, LI Yi2, LIN Ming1, LUO Zhi-gang1

(1.College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inan Normal University, Haikou 571158, China; 2.College of Fine Arts,Hainan Normal University, Haikou 571158, China)

Abstract: At presen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ove forward constantly. Digital technology is also in the high speed development. A digital world is quietly go into our cultural life, and constantly changing world.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digital, to preserve and carry forward traditional culture should be more attention.Through the use of computer technology, to digitize Li brocade pattern and li national cultural heritage. Taking Hainan Li brocade design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expounds how to make use of the digital technology on traditional cultur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at the information age.This paper explained the important significance about the study of Li brocade pattern and the research of digital technology.

Key words: digitization;the traditional culture;Li brocade pattern

1 引言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高度便捷和快速传播,电子技术、网络技术的应用已经普遍成为各行各业发展必备条件,一切都建立在电子信息应用的基础上。现代化行业生产也逐渐的在依赖数字科技的高度便捷而运营,从计算机诞生之日起,传统模式在渐渐离我们远去,传统手工艺生成方式随着新兴技术生产方式的崛起在不断受到挑战。海南黎锦有着几千年的文化历史,其精美的图案令人赞叹不已,然而这种传统的民族文化正在渐渐走出我们的视野,传统的黎锦技艺正在濒临灭绝,这是我们所不愿看到情况。

如今传统行业的竞争力在不断的削减。在这种形势下,我们需要正视传统行业的现状,寻求新的出路,使传统行业和民族文化得以延伸并可持续地发展下去。为此,我们应该引入或创造出适合传统手工艺技术生产方式的现代化技术,依托信息时代的数字化技术,将民族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2 传统文化的潜在危机

在现代化浪潮的推进中,我们面临全球化带来的种种变化的冲击,我们的生活习惯和学习方式正在改变,这使得我们容易淡化或慢慢遗忘我们的祖先所传承下来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技艺,特别是传统的手工技艺正在渐渐离我们远去,我们的后辈子孙正在面临着对这些传统文化的遗忘。因为现代化的生活文化语境在发生改变,传统的、真实可触摸的物质世界和虚拟的数字化世界之间的界线慢慢变得越来越模糊。垃圾文化的泛滥直接导致人们文化的低幼和难以分辨事物的好坏,人类的发展总是伴随文化的不断演变和沉淀。

互联网快速发展使得地球抽象的地理概念和时间概念变得狭小和缩短,伴随着中西方文化的交融和碰撞,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的冲击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本土文化的保护。传统文化的生存将不可避免的面临着数字化信息时代的冲击,在新时代的要求下更加迫切的要求我们去保护和继承本土的传统文化。从文化保护的重要性来看,传统文化的整理挖掘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符号与记忆:黎族织锦文化研究》中记述了在2003年对黎族居住区的考察中只有10%左右的妇女继承了黎锦一部分的传统手工技艺。现如今,真正全面懂得黎锦纺织技艺和黎锦图案设计的人则是寥寥无几。黎族的民族陶制工艺基本失传。除此之外,只有少量的长者才了解黎族织锦的传统工艺和织锦纹样的含义。显然传统的黎锦工艺在慢慢地淡出黎族人民的生活。黎族文化只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快速缺失的一小部分,中国华夏民族传承下来几千年来的文化,在全球融合的大环境里怎样才能保存和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这是我们迫切需要反省的。

日本关于文化保护与传承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纵观历史,自汉唐以来民族大融合,民族文化不断的传承和发展,发达的文化水平迅速波及周边国家,使得古代日本向古代中国学习汉唐文化并且继承和演变了我们的文字、书法、建筑、茶道等等中国传统文化,汉唐辉煌的文化在中国没有发展下来,但在今天的日本却还可以一窥汉唐时的辉煌,日本国内的传统建筑、书法、茶道、等都保护和传承的非常完好。这不得不值得我们去深刻地反思。

3 黎锦

黎锦即是黎族织锦,据《广东通志》记载“黎锦出琼州,以吴绩越锦,拆取色丝,间以鹅丝线,成人物、花鸟、诗字,浓丽灿烂,可以为袁褥嶂幕,以有金丝间错者为上。”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周时期海南棉纺织技术就通过调征的方式输入宫廷,多自宋朝以来就远销内陆,黎锦的技艺精湛、工序复杂、颜色鲜艳、图案新颖、做工精良、品种繁多。且与蜀锦、苏锦齐名。

3.1黎锦图案简述

黎锦图案指织绣在黎锦上的图案,黎锦图案作为黎族历史的见证和黎族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黎族特有的精神价值和文化意义。黎锦是海南黎族妇女手工织绣的一种传统工艺锦布,因其图案精美并记录了黎族人民历史生活和审美的演变而广受关注。据《中国黎族》书中统计,黎锦纹样共有。目前常见并能解读的也只有几十种了。黎锦是中国最早的棉纺织品,历史超过3000年,被称为黎族的“甲骨文”,中国纺织史上的“活化石”。由于黎族是一个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民族。所以黎锦图案无疑是本民族文化主要的记载形式之一。黎锦图案的传承,都是通过母女相传、口传身授的方式传承的,这种以人为载体的传承特点是艺随人走,而且在口头传承过程中会出现记忆偏差。致使目前许多黎锦包括黎锦图案都出现了失传状况。现在有了很多先进的数字化工具和技术手段可以将这种失传程度降低,如:利用计算机将黎锦图案进行数字化处理,不失为拯救濒临失传的黎锦技艺的最好办法,也是记录黎锦图案的最佳的选择手段。

黎锦图案纹样主要分为人形纹、动物纹、几何纹、植物纹、自然现象、汉字符号等几大类。黎族按照语言服饰、习俗、地理位置的不同把黎族分为五大方言区即哈、杞、润、赛、和美孚方言区。各方言区的黎锦图案都有其特色,可根据黎锦图案的异同来区分各个方言区。黎族纹样主要用来装饰黎族人民的日常生活所需品。如:筒裙、龙被、头巾、腰带、挂包等。

3.2黎锦图案的特点

黎锦图案中人物纹样运用的较为广泛,主要包括母子纹、大力神纹、生产和生活场景图等纹样,其形态抽象、简洁、夸张;动物纹也是黎族人民较擅长用的纹样之一,多为鱼纹、蟹纹、鹿纹、鸟纹、牛羊纹、猫狗纹、龙纹等多种纹样,动物纹常表达黎族人民对生殖的崇拜,寓意多子多福。表现手法也是利用几何形式勾勒出动物的抽象形态其造型语言简洁生动。植物纹通常多为族系标志元素,植物纹一般与动物纹、人纹搭配使用,如:竹叶纹、滕子纹、棉花纹等。几何纹样是表现最为突出的一种纹样,是通过直线、方形、平行线、三角形、菱形、波浪线、锯齿线等组合构成连续的纹饰,利用二方连续或四方连续纹样的方式重复排列。这也是我最喜欢的类纹样之一,它的构成形式感非常强,语言抽象简洁,符合当下设计语言的特点。汉字图案主要是受汉文化影响,主要将福、寿、喜、等吉祥文字用到黎锦图案中有美好吉祥的寓意。其中有一些较为古老的经典图案其中包括:渔猎农耕图、祭祀图、丰收图、婚礼图等这些图案都是记录黎族人们农耕、祭司、丰收、婚嫁等一些生产生活的真实写照。

黎锦图案颜色主要以红、黄、棕、绿、黑为主要色彩,主要是利用动血、植物汁等经过加工制作而印染成的。在黎族不同的色彩有不同的象征含义,黑色代表吉祥、永久、庄重、驱邪逐妖之意。红色代表人的尊严、权贵,可以赶走恶魔,谓之仙人之色。黎族人民认为最美就是金黄色,是龙的象征,象征着男性的健美和刚强的性格也有富有之意。绿色象征人的生命,黎族人民大多居于山区,他们认为绿色是生命之色。妇女多在袖口绣两道白色的线,白色代表女性的纯洁,吉祥如意。

黎锦图案经历了千年文化的沉淀其独特的纹饰在织锦文化艺术中有着独树一帜的风格。黎族织锦技艺精湛,自商州以来黎族织锦作为朝贡品。例如“龙被”和“广幅布”都是当年朝供的物品。黄道婆当年在海南崖州(现三亚)学习黎族的纺织技艺,后来也被广为流传到全国。对全国的纺织技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海南是吉贝(棉花)的原产地,它属热带气候盛产这种棉葵科野生植物。海南黎族棉花的栽培和棉纺技术当时在宋朝时期已经深入全国各地。纺织技术发是海南黎族人类对人类的一大贡献。不管是从黎族织锦的纹样还是其工艺都有其研究的重要意义。

4 黎锦图案的数字化处理

对黎锦图案进行图形图像处理及再设计,既要保留传统民族文化的特点,又要加以创新再设计。中心思想是要保留黎族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加以设计。利用计算机软件、硬件技术,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黎锦传统图案,对其进行分割、裁剪、边缘化处理,结合PhotoShop技术提取图案中的纹样主元素,对于图案主元素的生成采用图像抠图技术、颜色拾取、聚类分析等技术对图案特征进行提取,之后加以平滑处理。下图为设计前黎锦图案原始纹样(图1)与数字化处理后新黎锦图案元素图组图(图2)。再使用图形图像处理技术对得出的图案元素加以处理,可提取出图案基因,图3为得出的四个黎锦图案基因。

4.1黎锦图案的再设计分析

黎锦图案多以抽象几何为主,由于受到经纬线编织方法制约使得黎锦图案纹样的结构都是以直线、平行线、方形、菱形、折线组成,大多由简单机械的几何图形为主。其图案语言形式简洁明了是黎族妇女对大自然形态的高度总结和概括。黎族织锦图案大多以平视构图法画面只变现一个主体没有固定的焦点,有一些重复纹样会利用二方连续或者四方连续的方式来表现。黎锦图案的夸张变形,是对自然物态有秩序、有目的的概括和变形,使得其变化的形象更具现代化形式美感,达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从整个黎锦纹样来看都有其共同的特点,其设计以夸张变形和强烈的形式美感为其主要特征,这种简练、几何的造型语言恰好符合了设计的抽象化原理,传统与现代设计有异曲同工之处。这种简单几何造型语言能更好地让我们来运用黎锦图案语言来创作。我们可以通过再现、再构、再造等方式来打散重组来组成新的图形语言。把再设计的图形加以利用到现代设计中去,不仅保护继承了传统文化而且使作品更具文化内涵。有民族情感的作品更容易让人们感受到民族认同感。

4.2黎锦图案色彩的再设计分析

黎锦色彩搭配和使用非常讲究,虽然黎族在长期的发展中文化也受到汉文化的影响但黎族人民还是有自己的色彩观。黎锦主要以红、黄、棕、绿、黑主要。但在其搭配上还有其本民族的特色,黎族人民有其理解的色彩特征,他们创造出的色彩艳丽的黎锦图案、黎族龙被早以闻名遐迩。黎族织锦大多以黑色或棕色做底色,黎锦在色彩上注重搭配补色关系的对比,同时又注重同类色和邻近色的使用。图案用青、红、黄、白、绿等颜色相匹配,使黑色和白色产生明暗的对比、红色和绿色产生互补色的对比,在色彩的调上,以红色和黑色等纯度相接近的色彩进行搭配,使其色彩产生明度、纯度的基础上,又有强烈的补色对比,所以黎锦图案的色彩给人鲜明跳跃的色彩互补色对比强烈的艺术效果。黎锦的色彩语言鲜明只要加以提取利用,其色彩语言容易使其形成一种特定的风格。

黎族织锦经历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才得以形成,体现了黎族妇女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以及审美能力。把具象的物态抽象成简洁的几何语言来表达不仅体现黎族妇女的智慧而且也体现了黎锦图案可被挖掘的巨大潜力。保护传统文化是对传统文化的做出扬弃,黎锦图案为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设计元素。只要我们加以利用把海南本土的黎族图形语言加工再造运用到现代设计中去,让传统文化焕然一新,给予黎锦一个新的生命。黎锦图案不仅是民族传统艺术,它承载的是黎族人民几千年来的文化和发展,是黎族人民历经艰辛难得的宝贵财富,是黎族人的骄傲更是中国人民的骄傲。所谓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民族艺术植根于人民的生活,它淳朴又现代的造型语言符合现代设计的发展趋势。

5 结语

社会在不断地发展,时代在不断变迁,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是人类文明的进步,也为我们传承传统文化带来了新技术、新手段。但同时传统文化若不充分利用这些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手段来拯救民族文化,那么很多古老黎锦文化也将面临灭绝的危机。在当今数字化时代的冲击下我们要充分发挥科技的力量,让逐渐面临消失的黎锦技艺再度辉煌起来。数字化、信息化的生活方式与原生态的生活也在慢慢交融,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正在相辅相成,双收并进。2009年黎锦被列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当前对黎锦的保护、继承与发展成为了民族文化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对黎锦图案的研究与数字化研究变得日益重要。

参考文献:

[1] 林茜.黎锦图案分类比较[J].大众文艺,2011(21):210-212.

[2] 王学萍.中国黎族[M].民族出版社,2004.3.

[3] 罗文雄.解读黎族织锦图案艺术特点与风格[J].琼州学院学报,2010(6):16-17.

篇3

一、文学作品中的中医药元素

我们说艺术来源于生活,一部好的文学作品肯定是最真实生活的高度体现。比如我国古代的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人们在读完之后,不仅对贾王史薛四大家族错综复杂的亲缘关系及黛玉宝玉的爱情故事印象深刻,就连对他们生活中的一些点滴细节也颇感兴趣。在《通行本第六十一回》当中,有一段贾府上下因为一瓶玫瑰清露和一包茯苓霜而大动干戈的描述。其实,这恰好说明了玫瑰清露和茯苓霜良好的药用价值及弥足珍贵。还有,《西游记》中太上老君炼仙丹的故事,在我们探究中药学的发展史中发现,唐朝时期以矿物药为原料,从中炼制丹药盛行一时,也形成了丹药可令人长生不老的传说。

当代很多脍炙人口的经典小说中,也经常能够体现中医药因素。比如金庸的武侠小说《神雕侠侣》,对绝情谷中美丽剧毒的情花虚构渲染得精彩神奇,故事情节也以找到情花的解药而展开,最终的结果是天竺神僧发现了情花的解药即是剧毒的断肠草,解毒的机制则是中药配伍当中的以毒攻毒原理。还有用毒蛇的蛇胆解冰魄神针剧毒的道理,也是以毒攻毒的思想。可见,金庸小说引人入胜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结合了人们感兴趣的中医药经典理论。

二、成语典故中的中医药元素

我们当代经常使用的很多成语也与中医药文化有很大的渊源。比如,成语“对症下药”和“起死回生”,就分别来自于《三国志・魏志・华佗传》关于华佗对两个病症相似的府吏“即各与药,明旦并起”[2]的记载及扁鹊“治活暴亡的虢国太子”的传说。

在古代,中药方剂与治病方法之间有“方从法出,法随证立”的关系,这个基本思想理论被广大中医药人员深深牢记的同时,也被天下百姓熟知,“方法”一词也慢慢的成为以上理论的简称,并扩展应用到各个领域。还有,东汉著名的将军马援因引种中药薏苡而含冤蒙辱的故事被人称为“薏苡明珠”;东汉的董奉乐善好施的故事被人称为“杏林春暖”等等。

三、古今名人与中医药文化

历史上,很多名人都与中医药有着不解之缘。比如一代圣贤诸葛亮,大家都知道他善用兵法,神机妙算。其实,在我们考察浙江金华诸葛亮后裔的聚集地诸葛八卦村时发现,诸葛亮曾经说过“不为良相,则为良医”[3]这样的话,而且,他的后人也有继承诸葛亮的医术而发展成为具有纯粹的中医的。被后人尊称为“医圣”的张仲景,虽然他出身官宦世家,也任职长沙太守,但他却抱着救死扶伤的精神,努力学习医术,并在后来公开坐堂应诊,首创了名医坐大堂的先例,他的这一举动,被传为千古佳话。后来,人民为了怀念张仲景,便把医生坐在药店内治病通称为“坐堂”。

被称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鲁迅先生,有着弃医从文的经历,在他的很多部文学作品里都渗透着中医药元素,大家最熟悉不过的应该就是那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了,鲁迅先生通过生动形象的对百草园进行描述,渲染了他对童年快乐时光的怀念。

四、深入民间的中医药元素

中医药之所以能逐渐形成科学系统的体系,是与民间百姓的智慧总结分不开的。比如在我国广大农村流传着一句农谚“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就很清楚的介绍了艾叶的神奇功效。又因为五月初五这一天在古代被看成是充满邪气的日子,老百姓就采用艾叶这味具有温中散寒的中药,制成香囊或悬挂在门窗上,以达到扶正祛邪的效果。

还有,在我国的北方逢年过节有吃饺子的传统,据考证,张仲景在长沙任太守期间,见很多百姓饥寒交迫,耳朵僵冻溃烂,便发明了用面皮包裹羊肉、辣椒、驱寒药材的“祛寒娇耳汤”,即为饺子。1700多年来世代传承,人们每年冬至包食娇耳,纪念张仲景[4]。

总之,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化,在新时期振兴“一带一路”的大背景下,我们杏林中人有义务不懈努力,创新发展,使之继续为人类健康与社会和谐做出贡献,为中华文化的传播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辉[5]。

参考文献:

[1]吉文辉.试论中医药文化内涵的界定[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3:133-136.

[2]罗广波,邢岩,林彬.中医药院校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途径探析[J].中医药导报,2011,02:108-110.

[3]杨豪,王禄,刘会勋,宋龙涛,杜旭召.试论中医药文化建设在中医院发展中的必要性及其需要解决的问题与对策[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1,10:909-911.

篇4

二、中医药文化对促进立德树人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1.立德树人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必然要求。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对立德这样描述:“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三国•魏•李康《运命论》“:若夫立德必须贵乎,则幽、厉之为天子,不如仲尼之为陪臣也。”由此可以看出立德的重要性。从本质上讲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中医院校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将中医药传统文化自觉贯穿于立德树人的工作实践当中,是不断提升立德树人实践成效的必然要求和现实选择。教育事业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还要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利用中医药文化促进立德树人工作在中医院校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中医药院校承担着传承、发展中医药文化的重任,文化育人重在内化于心,贵在外化于形,传统中医药文化包罗万象,蕴含了丰富的思想精华和育人理念,将中医药文化运用在日常的育人工作中,能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古代对医德的论述在孙思邈的《大医精诚》中进行了精辟的论述:“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充分发挥丰富的中医经典医籍对于培养中医学生救死扶伤的高尚医德,坚定学习中医信念、巩固其专业思想及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甘肃中医学院在立德树人工作中发挥中医传统文化的实践探索

甘肃中医学院在长期教学工作中充分挖掘中医药文化资源,将中医药文化纳入立德树人工作体系之中,发挥文化陶冶人、感染人、培育人的作用,取得了积极成效。

1.以系列中医药文化课程为核心,构建立德树人的人文基础。

通过梳理学校开设课程,笔者发现,在课程设置上,主要以构建中医药文化课程群为核心,构筑了立德树人的人文基础,主要从学习中医必备的3个背景———历史背景、文化背景、中医专业背景,以中医文化课程群为核心,培养深厚的中医药人才文化素养。通过不断建设,形成了以中国医学史、医古文、中医药文化3门课程为核心,由20门课程组成的课程群。它们分设中国医学史系列课程、专业能力拓展系列课程、中国传统文化系列课程等,见表1~表3。中医药文化系列课程突出了中医特色,加强了对于经典医籍的学习,不断加深学生的中医文化积淀,丰富学养和人文精神,筑牢文化基础,课程群的建设,在中医药人才培养方面具有夯基础、着长远的作用,成为中医药院校立德树人工作的人文基础。

2.以中医药文化研究为重点,打造立德树人的新领地。

学校建有敦煌医学馆,馆中陈列有敦煌遗书中的医药文献、敦煌壁画中的医学内容以及敦煌医学的近现代研究成果,突出了古丝绸之路地域特色,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敦煌医学与转化实验室,甘肃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敦煌医学文献整理与应用研究中心等一系列研究机构,学校将敦煌医学研究的学术优势和特色转化为教学优势和“以文化人的”独特优势,对巩固学生专业思想、提升专业素养,树立献身中医药事业的坚定信念起到了积极作用。依托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十三板块”分方案项目成立甘肃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中心,已经开展了传统文化与中医相关性研究、中医文化传播研究、中医药行业文化建设研究、中医药文化保护与相关法律研究等。学校坚持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让科研成果进课堂,把高水平的中医药文化研究融入到立德树人工作中来,这极大地拓展了学校立德树人的视野,有效提升了立德树人的层次,成为学校立德树人的新的文化高地。

3.以学校老一辈中医专家、中医名家治学思想和成长经验为基础,丰富立德树人的内涵。

甘肃中医学院历来重视中医文化传承,将老一辈专家、中医名家的治学思想和临床经验作为学校极为重要的特色文化发扬光大。在学校发展历史中,涌现出了一批名老中医,如西北针王郑魁山、真气运行学创始人李少波,以及于己百、黄正良、席与民、王文春、杨廉德、王德林、周信有、张士卿、王道坤等医学名家,他们有高尚的医德、渊博的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精湛的医术,形成了影响深远的学术思想和教育理念。20世纪80年代学校制作了老一辈专家学者的教学录像片,2013年对这批教学录像片进行了重新数字化和抢救性保护工作,为学生学习老一辈中医专家、中医名家提供了宝贵的数字化学习资源。为了更好地传承老一辈中医专家、中医名家的治学思想和诊疗经验,学校设立了14个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和1个甘肃省名中医工作站,通过收集整理、挖掘研究、总结继承、发扬创新、推广应用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进一步加强了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传承与创新,这些老一辈专家学者的治学思想和临床经验为中医学子的成长提供了丰富的智慧启迪和精神指引,进一步丰富了立德树人的内涵,在学校立德树人工作中起到重要作用。

4.以各类文化展馆为立德树人营造浓厚中医文化氛围。

学校建有中国中医药文化博物馆、中国医学史馆、中药标本馆等一系列文化展馆和古籍文献室,这些展馆在塑造大学精神、繁荣校园文化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营造了浓厚的中医药文化氛围,给学生提供了感知中医药文化的平台。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友情链接
发表咨询 加急咨询 范文咨询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