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的方法范文

时间:2023-09-11 09:19:0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环境保护的方法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环境保护的方法

篇1

我国环境保护有其独特的特点,我国经历了几个重要的历史转折时期,每个时期的经济和政治决策都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特别是过去几十年,我国为了追赶其他国家的发展步伐,将发展的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上,使得环境保护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同时,也使得我国环境呈现出复合型和结构型的特点。总得来说,我国环境保护的现状是旧问题堆砌未彻底解决,新问题又层出不穷。环境保护的成效还无法满足人民群众的期待。

1.当前我国环境保护的严峻形势和突出问题

我国近些年来从未停止过环境保护的探索步伐,也做出了一系列的努力来保护环境,取得了相应的成绩,但是这些成绩相对于我国环境现状来说是微乎其微的。我国环境保护依然面临着严峻形势,依然存在突出问题需要尽快解决,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水污染问题仍然存在,饮水安全无法保证

水污染问题一直都是我国环境保护领域的大问题,我国已经开始重视水污染问题的治理,但是效果不甚理想。当前,我国城市生活污水还在呈每年递增趋势,我国诸多城市基础环境设施的建设都无法与人口和工业建设等相协调,不能充分满足城市污水处理能力的需求。特别是随着城市人口的每年递增,生活污水的排放量不断增加,我国城市的排污能力还需要不断提高。而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农药和化肥等造成的水污染问题也开始日渐突出。

1.2城市污染仍然严重,空气质量不合标准

通过近几年对我国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的测试显示,每年,我国都有近70%的城市出现环境空气质量不达标的现象。特别是我国中东部地区,由于受极端气象条件的影响,很多城市都连续多日出现大范围的重污染阴霾天气,严重影响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危害了人们的身体健康。

1.3农村环保问题日渐凸显,农业污染严重

以前,我国环境保护的重心都放在城市,但是随着近些年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以畜牧养殖和种植业为主的发展模式给农村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很多农村都没有建设相应的环境基础设置,这使得农村每年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的处理成为难点问题,农业发展污染更是亟待解决。

此外,工业污染和化学品企业的污染等造成的环境问题依然存在,给我国环境造成了严重负荷。

2.我国环境保护的具体方法

2.1坚持环保宣传不松懈,提高全民环保意识

环境保护是利国利民的,环境保护也离不开公众的参与。但是当前,仍然有很大一部分公众不能够正确认识和对待环境保护工作,认为环境保护是环保部门和政府部门的事,与自己无关。在这种意识的作用下,很多公众不能够从自身做起重视环境保护工作,不能够从小做起为环境保护工作贡献一份力量。这说明,我国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仍然需要提高,加强环境保护宣传仍然是环境保护工作中一项长期的事业。我国各地政府和环保部门要持之以恒的进行环保宣传,要充分利用党政媒体、社会媒体开展广泛而深入的环境保护宣传。

(1)全社会覆盖宣传。环境保护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不是一朝一夕能实现的,必须要做好打长期战的准备。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和报纸等电视媒体和平面媒体,要保证这些媒体对环境保护工作的经久宣传,让环境保护成为社会的一种常态,成为老百姓茶余饭后都能看得见、说得着的谈资。

(2)学校环保教育。环境保护也应该从娃娃抓起,从幼儿园课程开始到大学结束,要保证不同教育阶段对环境保护教育的渗透。要增设环境保护教育课,开展多种形式的环境教育活动,让环境保护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学校教育来完成对学生群体的环保教育。

(3)环保宣传内容要广泛。虽然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当前社会的热门话题,但是很多人对环境保护都缺乏足够深刻的认识,在部分社会公众的眼里,环境保护就是不随手乱扔垃圾 、不随地吐痰,这种认识是极为狭隘的。因此,在进行环境保护宣传时,必须要丰富环境保护的宣传内容,拓展和延伸环境保护的内涵。除了要加强基本环保知识的宣传外,还要让社会公众知道什么是环保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让他们知道如何保护天然植被,如何保护周围的生态环境。让他们了解环保保护的法律法规,并自觉遵守。

2.2完善环保基础设施,提高环境治理能力

上文提到过,当前我国诸多城市都存在环保设施不健全的问题,这种不健全直接导致了环境保护的乏力。要想改变这种现状,必须要建设完善的环保基础设施。我国各地政府应该加大投入,应该中城市环境保护,要加强环保规划,成立环保专项基金,要有计划的投入环保资金,加强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已经陈旧的环保基础设施要逐渐实现更新换代,对于居住比较密集的地区要考虑增加环保基础设施,对于污染严重的地区可以考虑采用更为先进的环保基础设施。通过完善环保基础设施来提高当地环境污染的治理能力和处理能力,从而改善城市环境,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2.3加强环保执法,坚持依法治理

依法治国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方针,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也应该沿着法治轨道进行。我国目前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环保法律法规,这些是环境执法工作的重要依据。我国必须要加强环保执法人员的培训,要让他们能够熟练的掌握和应用环保法规,在执法工作中严格遵照法规执法,对于破坏自然环境的行为、对于非法开采和建设活动,对于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要给予严厉的打击。要加强对我国水土、森林和矿产资源等的保护。要加强对环境执法人员的培训,让他们树立强烈的执法意识,绝不姑息任何环境破坏行为,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打击乱丢,提高环境保护的成效。

2.4加强水污染治理,提高用水安全

水污染问题是我国最为突出的环境问题,其治理是比较漫长的。我国政府必须要下大功夫解决这一难题。要从我国实际施法,坚持三大创新,即政府创新、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走出一条适合我国水环境保护的新路子。在水污染的治理上,要坚持不懈的探索治理现有污染问题的新路子,同时要避免和抑制出现新的污染问题。要坚持清洁生产的推进,在我国工业生产领域、化工产品生产领域推广清洁生产,降低工业生产中污水的排放量。

2.5重视农村环保问题,保护农村生态环境

农村环保问题在我国环境保护工作中的地位将逐渐提升,这是因为农业是我国的基础,农业污染问题的治理已刻不容缓。我国要高度重视农村环境保护,要建立农业生产的生态体系,要在农村推广现代化的种植和养殖生产模式,减少农村规模化种植和养殖过程中带来的化肥污染和污水排放污染问题。要在农村推广有机肥的使用,并加大先进的农药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污染。同时,要加大农村环境保护的建设,要建设相适宜规模的污水处理厂和生活垃圾处理厂。要确保农村生活和生产污水得到及时处理,确保农村生活垃圾能够得到科学的填埋或焚烧,避免造成农村生态环境的污染。

3.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作为一个正处于上升期的发展中国家,必须要重视环境保护工作。要全面分析当前我国环境保护的现状,分析我国环境保护面临的严峻形势,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改善环境保护问题,落实环境保护的各项法规和政策,全面提高环保成效。

【参考文献】

篇2

当前污染源污染日益加剧,通过环境保护部门颁布一系列的保护措施,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污染源污染。以下就环境保护下污染源的防治方法与监控进行探讨。

1环境保护下污染源的研究内容

环境保护下污染源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1)大气污染源.(2)水污染源.(3)固体废物污染源.(4)种植业污染源对环境的影响.(5)畜牧养殖业污染源对环境的影响等等。

2环境保护下污染源的防治方法

笔者认为污染源的防治方法主要体现:(1)针对水体污染的防治。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尽快实现从末端治理向源头和过程控制的战略转移,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综合治理点源、面源和内源污染,高度重视污水再生利用。同步规划和建设污水再生利用设施,实现由单一的污水处理达标排放向污水综合利用转变。(2)大气防治方法。加强大气监测,大众媒体监督;促使企业进行工业改造,加大环保投资;控制交通污染源和生活污染源;选好树种,搞好卫生防护林的营造与管护。 (3)固体废物的防治方法。强化宣传教育,增强全名环境保护意识;逐步推进固体废弃物排放收费制度;实行工业企业固体废弃物排放许可证制度;积极推行ISO14000生命周期思想。 (4)土壤种植业的治理方法 。加大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积极指导农民科学施肥,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提高肥料利用率;普及推广生物防治、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减少农药用量;积极回收农膜,大力推广新型可降解农膜;依靠科学技术,开展生态农业建设 。(5)畜牧业污染治理方法。合理加工日粮,在饲料中减少使用含硫矿物质如硫酸铜和硫酸铁,可降低含硫臭气;添加酶制剂,消除相应的抗营养因子,补充动物的内源酶,提高饲料转化率、减少排泄物;粪便能源化和肥料化,畜禽粪便可以作为沼气池填充原料,经发酵后的残渣返田增加肥力,改良土壤,防止土地板结,减少化肥的用量。

3环境保护下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平台的应用

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应用自动控制技术、数据通讯、数据库等技术,建立起完善的数字化环境监控体系,采集具有时效性、可靠性的环境信息,提高信息的利用率,最大化的为环境监测与管理提供及时、准确科学的依据。(1)数据传输方式。数据的传输一般是采用通讯公司的GPRS方式来实现的,该传输方式保证了数据的稳定性、运营费的低廉性的前提下,保证数据传输的安全性。(2)数据传输特点。数据传输具有实时性强;可对监控点仪器进行远程控制、建设成本低;监控范围广、良好的扩展性;系统传输容量大;数据效率高等特点。(3) 污染源监控平台的功能。监测项目类别的界面,实现废水监测、废气监测项目的归类管理;监测类别是对监测项目的一个具体诠释,对污染物和污染物产生的数据进行分类,达到监测数据的要求;权限管理设置是完成对用户访问数据的授权

4环境保护下污染源监控的监督管理

4.1环境保护下污染源监控的日常工作

监控日常工作主要包括:企业前端情况的掌握、自动监测数据的处理、自动监测数据的统计分析,环保相关业务的支持等等。(1)企业前端情况主要包括:装机容量,机组情况、机组运行负荷、发电量、污染治理设施运行情况、治污工艺、排放口基本情况、设备检修等等。(2)自动监测数据的处理主要包括:数据掉线处理,数据异常处理、数据超标处理。(3)自动监测数据的统计分析包括:联网情况统计、数据传输情况统计、超标分析,总量分析、异常情况分析等。(4)环保相关业务支持包括:环境监察部门、污染控制部门、环境检测部门等提供相关的业务支持数据。

4.2污染源自动监控设施

环境保护部颁布了《污染源自动监控设施运行管理办法》,旨在落实污染减排指标,强化监测和考核体系能力建设工作,加强对污染源自动监控设施运行的监督管理。根据国家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要求,全国所有重点污染源和重点治污设施,均要安装自动在线监控设备,并要与当地环保部门联网,加强对污染源自动监控设施运行的监督管理。

4.3视频监控系统

目的是对重点污染源的污染物排放状态,检测仪器工作状态等情况的图像监视,对图像数据进行存储,同时将视频信息传输到地市监控中心及省监控中心。系统由摄像机、DVR(视频服务器)等设备,主要完成图像采集、编码和传输等工作。 视频监控设备的功能要求。远程视频监控设备需长时间运行,处理数据量大,因此要求设备稳定性好,运行速度快,达到实时监控效果,需要考虑设备的兼容性和可扩展性。为方便远程视频监控,前端的各种设备如:视频参数、支持的解码器协议要求、录像控制、报警功能等应实施统一管理。

4.4移动车载应急视频监控

(1)移动环境检测车。在环保部门制定的车辆上进行改装,配置移动视频监控系统远端站、350M警用无线集群系统、处理系统等辅助设备,是应急指挥系统的远端移动信息采集平台。(2)5.8G扩频数字微波系统。无需频率申请,系统可靠性高,传输能力强,安装使用灵活方便。(3)监控中心站显示系统。(4)广播系统。在应急通信车上完成现场的宣传广播和喊话。

4.5工况在线监控系统

此系统的建立可以对企业污染治理实行全天候监控,对无组织排放污染源进行有效地定量控制,同时弥补视频监控由于夜晚光线不好的难以取证的不足,确保污染治理设施的正常运行。该系统由传感器系统、采集系统、信号分配系统、存储系统、传输系统、中心数据系统平台组成。用户根据需要对现场设备进行配置,对检测频次、通讯延迟、报警参数、通讯参数等各种参数进行设定,并在中心系统平台上显示及控制。

4.6其他措施

对于一些不具备条件实施在线监测管理的污染源,比如,小型企业,农业,固废等,我们通过污染源调查、污染源评价和污染源控制来完善污染源管理。其中污染源调查是环境保护的基础工作,做好这项工作,有助于掌握污染源的变化趋势和污染物消长规律,结合环境质量监测可以监测量变化趋势,同时采取相应对策,减少和控制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通过污染源调查,可以找出一个区域或一个工厂的主要污染源和主要污染物,资源、能源及水资源的利用现状。为企业技术改造、污染治理、综合利用、加强管理指出方向;为区域污染综合防治指出防治什么污染物,在哪防治;为区域环境管理、环境规划、环境科研提供依据。污染源调查是污染综合防治的基础工作。

结束语:

环境保护下的污染源监控是对环境保护的重要途径,其可以为环境保护提供真实有效的数据,是环境保护决策的重要依据,因此对环境保护下污染源的防治与监控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篇3

Abstract:Embarks from the historical culture whole protection idea, divides the near modern history culture protection development into the monomer to the block, the block to the cities, the historical culture an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whole protects three times. Take“the Guangzhou Panyu area Lianhua history culture protectorate plan”as the example, the discussion history culture an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whole protection idea and the method practice application.

Key words:historical culture;whole protection;natural environment;lianhua

中图分类号:C912.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2)-10-47(4)

引言

历史文化保护区,是指经国家有关部门、省、市、县人民政府批准并公布的文物古迹比较集中,能较完整地反映某一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和地方民族特色,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的街区、镇、村、建筑群等。对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保护思路,大体经历了从文物古迹本身的“博物馆”式的保护、历史街区或地段的协调保护、历史城镇与周边地区自然环境的整体保护三个阶段。本文以广州市番禺区莲花山历史文化保护区规划为例,探讨自然环境与历史文化整体保护的理念与方法,认为自然环境与历史文化的整体保护理念可以为我国其他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保护提供新的思路。

1 历史文化整体保护的理念与方法

从历史文化整体保护的理念来看,“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内容由文物建筑向历史地段、街区不断拓展,保护与城市规划开始走向结合;对历史环境越来越强调和保护范围的日益扩大:从单体到街区,由街区又扩大到城镇。又进而兼及文化景观(cultural landscape)、遗产区域(heritage area)”(李伟,2004)。由此可见,整体保护理念的形成分为三个阶段:单体到街区时期、街区到城镇时期、历史文化与自然环境的整体保护时期。

1.1 单体到街区时期

1933年,《雅典》提出保护“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和地区”,对“有历史价值的古建筑均应妥为保存,不可加以破坏”,强调对文物建筑的保护。1962年法国率先颁布了保护历史地段的《马尔罗法令》,又称《历史街区保护法令》。历史地段,尤其是历史街区的性质和文物建筑有所不同,保护的原则方法也起了相应的变化,意味着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涉及物质实体环境,还进一步包含了人文环境,使之同城市社会经济生活的关系更加紧密。1964年,《威尼斯》扩大了文物古迹的概念,提出保护“不仅包括单个建筑物,而且包括能够从中找出一种独特的文明,一种有意义的发展或一个历史事件见证的城市或乡村环境”。 从《雅典》到《威尼斯》,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完成了从文物建筑单体的保护到历史街区保护的过渡。

1.2 街区到城镇时期

1976年,《内罗毕建议》指出历史地段的保护包括“史前遗址,历史城镇,老城区,老村庄,老村落以及相似的古迹群”等广泛内容,维持历史或传统地区及环境,并使它们重新获得活力。扩展了历史地段的范围,提出了历史城镇的概念。从《威尼斯》到《内罗毕建议》,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完成了从历史街区的保护到历史城镇整体保护的转变。

1.3 历史文化与自然环境整体保护时期

篇4

一、廊坊市环境保护的现状

通过实地考察、访谈和问卷调查,了解到廊坊市市区的空气质量和水质基本达标,2011年市区环境空气质量达到一级天数为80天,二级天数250天,三级天数25天(故障天数10天)。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0%,超过了85%的要求;全年空气质量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其中PM10浓度0.0789㎎/M3,SO2浓度0.0337㎎/M3,NO2浓度0.0286㎎/ M3(二级年均值:PM10 0.10㎎/M3,SO2 0.06㎎/M3,NO2 0.04㎎/M3)。截至到目前,市区水质化学需氧量年均值达到37㎎/L,属于Ⅴ类地表水(Ⅴ类地表水化学需氧量为≤40㎎/ L)。

但市区周边环境污染形势依然严峻,以垃圾污染为例,大部分垃圾只能进行简单处理,无害化处理率低。垃圾不但含有病原微生物,在堆放腐化过程中还会产生大量酸性和碱性有机污染物,并将重金属溶解,渗滤液会严重污染水体和土壤等等。而污染源主要为市区周边的中小企业,多年来虽下大力气进行了治理,环境质量有所改善,但污染依然比较严重。市区周边涉重金属企业1家,为廊坊市富鑫钢板有限公司,该公司安装了污水处理设施且正常运转,污水中六价铬及总铬污染指标基本达标,但仍须加强涉重金属污染企业防治检查。涉及危险化学品企业1家,为廊坊市万达油脂有限公司。涉及固废产生单位9家,2011年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17448.75吨,综合利用量为17448.75吨。其中粉煤灰为1604.07吨,炉渣为8738.68吨,其他废物7106吨。涉及放射源使用单位6家,目前全部编制了环境影响评价文件,领取了辐射安全许可证,安装了可视监控设备,24小时安排专人负责,以确保放射源安全。对这些企业要保持高度的排查力度,防止污染事件发生,以免功亏一篑。

环境问题实际上是一个环境承载力的问题,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经济活动索取自然资源的速度,若超过了资源本身及替代品再生的速度,将导致自然资源的枯竭和生态系统的破坏;另一方面,向环境排放污染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承载能力,将导致生态系统的失衡。因此,企业污染治理是我市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环保工作将重点抓好工业和生活污染、机动车污染、水污染的综合防治,改善城市环境质量,遏制污染恶化趋势。

二、廊坊市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可持续发展问题分析

(一)廊坊市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在经济迅速增长的同时,廊坊市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在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饱受空气和水的污染造成的危害。每天机动车辆的排气管排出大量废气。工厂释放的烟雾污染了工业区和周围乡村的空气。水污染同样有害,工业废水已使许多河流的生物死亡。现在,环境保护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紧迫。我们知道,对环境的大规模破坏已经带来负面影响,甚至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对这些问题漠不关心将意味着自我毁灭。因此,应采取有效措施并通过法律手段来保护环境。不然的话,人类势必遭受因其不关心生存环境而引起的严重后果之苦。

廊坊市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片面追求经济价值忽视生态价值引起的环境问题。工业发展产生的工业废水、废气、废渣引起的污染;

第二,植被的迅速减少引起的环境问题。为了保证经济的高速增长而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过度地城市建设,使土地退化异常严重。

第三,城市发展而引起的环境问题。一系列的由于城市发展环境问题给人们生活生产带来诸多不便。

(二)廊坊市环境保护中可持续发展问题分析

廊坊市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正确处理好人和自然的关系,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我们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环境的进一步恶化。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是社会发展中两个重要的组成因素。有些人错误地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对立起来,一是由于不能全面地认识问题,二是由于在经济核算体系中没有体现环境资源价值。只有把环境价值量化并纳入政府的社会发展综合决策体系,才具有明显的前瞻性。目前廊坊市在环境价值的量化研究方面还处在起步阶段,为使该工作尽快开展,应以收集重点企业的有关资料进行分析为主,待得到一些最基本的参数,经修整后可先行使用,然后在进行有关理论及实际应用的深入研究。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在进行重大活动之前,采用科学方法预测可能给环境带来的影响,提出防治对策,为决策部门提供科学依据。环境影响评价要解决两个问题:其一是项目的可行与否,其二是对可行的项目,提供舒缓措施。近年来廊坊市严把建设项目审批关,严格执行了建设项目审批的六项基本原则。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低水平重复建设,选址不合理的项目一律不批。对环境影响评价存在批评多、分析多,而建设性的意见少,或者建议过于理论化的倾向,为解决环境影响评价的提前参与性,将环境因素纳入社会发展综合决策体系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必然要求。廊坊市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必须重视环境问题,改善城市环境质量,遏制污染恶化趋势,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调整产业结构,建立节约型的国民经济体系”;建立把环境要素考虑在内的综合决策机制,改变部门封闭,局部分割地制定政策的做法,把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政策的制定和执行结合起来;树立可持续发展观,重视宣传教育和公众参与,提高公众环境意识,形成绿色消费和绿色市场,推动全社会参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建立完善的市场机制,加强环境资源管理,使环境资源的价格能真正反映其价值。通过市场调节,实现环境资源的优化配置;建立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相适应的行政管理体制和法规体系。

三、对廊坊市环境保护的建议及可持续发展目标下的环保对策研究

(一)对廊坊市环境保护的建议

1.污染减排工作要着眼全局

杜绝先松后紧,坚持一招不让抓工程,在污染源普查更新、做实做细减排基础的同时,一方面对建成的老工程,坚持抓运行、巩固减排成效。对“十一五”认定的和2011年上报的减排工程进行现场核实。另一方面对谋划的新工程,坚持抓推进、确保减排进度。对市区及周边地区的主要污染物如: COD、氨氮、SO2、氮氧化物等削减指标确保完成。

2.对重点区域和行业造成的污染要重点治理

一是联合安监、电力等职能部门建立取缔违法企业联席会议机制,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针对码头、葛渔城、东沽港、调河头等乡镇的非法“小电镀”企业进行重点检查,对非法电镀企业进行拆除。二是加强重点企业监督,确保企业治污设施正常运转。定期对辖区内重点监控企业进行现场检查,重点检查企业的生产及治污设施的运转情况,排查企业存在的污染隐患,确保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三是切实做好秸秆禁烧工作,依法从重从快查处违法焚烧秸秆现象,避免出现不可控大面积焚烧情况。

3.建设项目服务与管理能力要不断增强

充分发挥环境保护在经济发展中的“控制闸”和经济结构调整中的“助推器”作用,一方面,严格把关调结构。坚决拒绝高耗能、高污染项目,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产业布局的合理调整,决不能因环评把关不严,造成新的环境污染。同时严格按照“早、快、好、省”四字方针,不断加强项目建设服务。可组建项目审批服务中心,对重点项目确保绿色通道顺畅,由专人负责全程追踪,帮助完成审批。对所需总量等指标,提前调剂预留,同时还要不断加强建设项目环保验收和批后监管工作,实现对项目的全过程监管。

4.根据污染源“贡献量’的不同有的放矢

一是加强涉重金属污染企业防治检查。企业必须安装污水处理设施且保持正常运转,使污水中六价铬及总铬等污染指标达标,二是加强危险化学品企业环境应急和环保设施运行检查。编制《环境风险预案》,通过放置托盘和放料阀采用双道阀门控制,有效减少危险化学品冒漏现象,增加安全系数。三是加强固体废物产生单位监管检查。四是加强放射源使用、储存监管检查。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建立健全辐射安全许可证制度、辐射安全管理制度,安装可视监控设备,安排专人负责,确保放射源安全。

5.保持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持续有效的运行

我市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要保持有效运行和持续改进,制定的各项指标要进展顺利,要通过市政府组织的监测与测量和内部审核,同时要通过国家环保部环境认证中心的监督审核,完成市区的体系文件改版工作,各部门也要对本部门的作业指导书进行修改完善。

6.重视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工作

一是加强信息反馈工作力度。把信息工作作为日常重要工作来抓,明确每月需要完成的信息工作任务,规定每个机关工作人员均承担有信息搜集、撰写、编报任务,形成信息工作全员化的局面。二是加强环境宣传。以“4.22”世界地球日和“6.5”世界环境日为契机,开展大规模的上街宣传活动,发放各类宣传材料,进一步提高了全市人民的环保意识,浓化环保氛围。增强环保意识。

(二)可持续发展目标下的廊坊市环境保护对策研究

1.提高全社会环保意识和公众环境意识

环境意识不可能自动的产生,主要靠教育和实际行动培养,针对环境意识的不同层次和不同阶段,其宣传教育对象、方式方法也不同。廊坊市政府历来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十几年来廊坊市在环境保护宣传工作上做了多方面的尝试与努力,成果十分喜人,并已有了较为完整的环境保护责任制。但由于公众环境意识的建立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需要针对各阶段的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办法。工作的重点应放在现有制度的完善、具体措施的落实。另外,公众环境意识的树立,要有广泛性,不仅要加强对青少年、党政干部的环境保护教育,还要通过居委会,村委会等基层组织,向广大市民进行宣传教育,让环境的话题走进千家万户,提高公众环境意识。按目前的实际状况,完全照搬西方国家公众参与与决策的方法是不现实的,可遵循从告知到参与的过程,循序渐进地扩大公众参与的范围。

2.实现环境管理战略中心转移

廊坊市近年来十分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基本持续了良好的环境质量。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体制的改革,产业结构的变迁,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环境管理战略中心的转移迫在眉睫。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指标显示,廊坊市在工业污染控制方面已取得显著成效。过去的环境管理工作一直是以环境质量保护为目标,以工业污染源的管理为中心。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人们更注重环境的安全性和舒适性。因此,环境管理工作也要适时做出转变,要以保障市民健康和创造良好生态环境为目标,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管理构架。

从生产源头开始对污染物的产生进行控制,建立以“源头控制”为主导的污染预防管理体系,使企业“被动治污”转向“主动治污”,从根本上转变环境管理的角色和作用。在污染预防体系的建立中,应把清洁生产作为工业污染预防的主体。它体现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工业生产中的实施,为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了切实的战术性措施。推进清洁生产已成为企业与政府共同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选择。目前在廊坊市通过改进管理技术推动清洁生产,很具实际意义。另外,对生产企业实施许可证制度,它是将环境影响纳入环境管理轨道的有效方法,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环境管理的有力工具。许可证的内容具有弹性,它的核发依据可是总量控制,也可是浓度控制。许可证以其法律上的地位,确保环境管理政策的落实实施。对不同类型的活动核发不同类型的许可证,制定有差别的管理方法。

人们对环境污染最关心的莫过于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有毒有害物品包括农药、化肥、化工原材料、化学物品等虽然数量有限,但其危害性却巨大。由于目前对它们的环境质量监测仅有常规指标,因此,对有毒物品所造成的影像和潜在危害没有准确估算。有毒有害物质使用的相对分散性给最后的处理、处置带来困难,因而应首先参照国家对有毒有害废物名单,依靠毒性大小、数量多少、分布范围等对有毒有害物品进行界定,从生产、销售抓起,实行销售许可制度,跟踪去向,让使用者清楚的知道其物质组成及含量、意外救助方法和用后残余物的处理方法等,同时,所有含有毒有害物质的污染物,必须送到工业废物处理中心,统一进行可靠的处理,确保不造成二次污染。

3.妥善处理废物,建设美好环境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依托

把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环境保护联系起来综合考虑,是控制污染更为经济、有效的途径。从廊坊市目前状况来看、首先,是节约用水问题,节水减污工作的重点是生活用水。生活用水节约的主要途径是改善用水措施包括杜绝厕所、水龙头和阀门漏水现象,安装节水型卫生设备,对已有设备改装,推广节水型家用产品使用等。廊坊市目前自来水价格比较低廉,不利倡导节约用水,同时也因为未体现使用者偿付的原则,给公用事业背上了沉重的包袱。资源价格体系的改革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可预料在不远的将来,水价会有重大的调整,廊坊市的企业对此要有有足够的准备。这种改革将有利于水资源节约。除价格政策外,还有一些可起辅作用的手段,如税收、收费、财政补贴等。其次是垃圾处理问题,其中号称白色污染的对环境危害较大的塑料制品,尤其是一次性餐盒和塑料袋,屡禁不止且使用量与日剧增,应少用或禁用这些物品,以切实减少其排放量和危害。对一次性饭盒使用的限制,由于可降解性塑料饭盒的成本要比非可降解性饭盒的成本高,价格上不具备竞争力,因而需要制定强制性政策,推广可降解性塑料的使用,从而限制或彻底取消非可降解性塑料的使用。

4.注重环境科学研究,发展环保产业

廊坊市在环境保护基础研究方面并不具备雄厚的力量,但它有得天独厚的社会环境,毗邻京津,与科研所联系密切。在环境科学研究上也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积极吸收国内外的先进经验,以高水准的环境管理研究为基础,以促环境管理上台阶为目标,加速环境管理工作向规范化迈进的步伐。这样不仅能为廊坊市在未来十年或更长的时间内提供环境管理上的理论指导,而且可为全国的环境管理体制改革提供有益的经验。环保产业是工业发展中的一个新兴行业,该产业在西方发达国家与生物技术、通讯技术一起共同成为工业界发展最为迅速的行业。发展环保产业不仅因为其市场前景广阔,是新的经济增长点,重要的还在于它是控制污染,保证环境质量的物质基础。

总之,廊坊市要加强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必须学会控制自己,提高人口素质,建立正确的资源、环境价值观念,改变过去掠夺式的、挥霍式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爱惜和保护有限的自然资源和赖以生存的环境社会。同时,需要随时调整自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充分认识人既是地球生态系统中心,又是地球生物组成的一员,人类所需要的不是征服自然而是与自然相协调、共处,使得人类的进步和环境保护共同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篇5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对环境的破坏也越来越严重。环境问题已经成为现在世界上最受关注的问题。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高中化学教学中需要将环境保护教育融入其中。目前,多数的高中化学教学常用的方法是将环境保护教育的目标、要求和内容,通过在常规的课堂教学中渗透结合的方式来进行。这样不仅可以完成化学教学任务,还可以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本文将从基于改进实验方法来促进环境保护教育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高中化学课程中有关环境保护教育的内容分析

环境保护涉及方方面面,在现有的教学条件下很难达到全面实现环境保护教育的目标,只能将环境保护教育渗透到相关学科中。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高中化学课程应当从培养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出发,理解化学对人类的生活、工作、生产和环境改善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化学教学改革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让学生积极参与保护环境以及改善环境的活动。根据新课程标准改版之后的鲁教版高中化学教材中有许多关于环境保护的内容,教师在授课时可将理论同实际联系起来。比如讲氮氧化物时,应当向学生介绍氧化氮对环境的危害,以及我国因为氮氧化物造成的环境污染状况。让学生了解到目前我国的环境现状,激发学生树立起环境保护的意识,达到环境保护教育的目的。

二、高中化学促进环境保护教育的要求

1.改进实验方法做到绿色环保

化学实验是高中化学教学的基础,通过实验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到物质的性质,对于化学学习十分有利。过去在进行化学实验时,教师为了使实验顺利进行,不耽误上课时间,都是按照教材中给的材料来进行实验。但是教材中提供的实验材料是给老师一个参考,不一定都是最佳的。有的实验所采用的原材料都不是最经济、最节能的,并且产生的废水、废气、废渣对环境会造成一定的危害,所以要求高中化学教师改进实验方法,做到绿色环保。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应当对于教材中的实验方法深入思考,尽量采用无毒无害的材料来做实验,同时对于实验结束后产生的废水、废气、废渣应当再次利用,如果不能进行二次利用则应当采取恰当的方法进行处理,达到对环境造成最小污染的目的。

2.在实验教学中渗透环保意识

高中化学教材包含了许多实验,新课程标准要求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理解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在进行化学实验时,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树立绿色环保的理念,尽量控制污染的产生。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实验教学时以身作则,做到节能、环保,在实验的过程中向学生渗透环保的理念,增强学生环保的意识。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应当在进行实验教学之前认真思考,仔细推敲传统实验的方法。首先,在进行实验时要尽量选择毒性低、污染小的化学药品,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其次,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按照实验操作规范严格执行,避免因为不规范操作造成的环境污染。此外,教师在进行备课时要进行不断的反思和改进。比如,在做一些较大的实验时,可以将其改成微型的化学实验,这样不仅可以节约化学药品,减少浪费,而且也可以避免产生大量的废水、废气、废渣,造成较大的环境污染。

3.教师要打破传统,进行环保教学

长久以来教师在给学生进行实验教学时都是按照传统的实验方法来进行授课。这些传统的实验方法很多都会造成实验材料的浪费,十分不利于节省资源和能源,而且有一些实验采用的是污染严重、有毒的化学药品,这样不利于环境保护教育。因此,教师可以在实验之前,将同学分成小组,对传统的实验方法进行改进。通过学生之间小组讨论、假设、分析选出最节能环保的绿色实验方案。进行这样的小组讨论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对于知识进行巩固和提高。

三、改进实验方法,促进环境教育的具体实例

在进行鲁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三章“氮的循环”这一节有关硝酸性质的学习时,传统实验方法是向两只放有等质量铜片的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的浓硝酸和稀硝酸,让它们进行充分反应观察现象。浓硝酸和稀硝酸都可以与铜进行反应,区别是浓硝酸与铜反应更剧烈,会产生红棕色的气体;稀硝酸与铜反应较慢,产生无色气体,气体在试管口变成红棕色。两个反应生成的分别是NO2和NO,这两种气体都是具有强烈刺激性的气体,而且会对空气造成污染,同时也会危害到师生的健康。笔者在授课时发现由于NO被空气中氧气氧化过快,导致许多学生无法观察到气体颜色的变化。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对于本实验方法可以进行如下改进。

改进措施:首先,可以将教材中使用的铜片换成铜丝,这样做不仅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和终止,同时也有利于节约资源。其次,将实验装置进行改进,将原有的实验中的敞口装置变为密封装置的具体方法有两种,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通过密闭的实验装置可以防止有害气体挥发到空气中,有利于对废气的收集,减少对空气的污染,同时有利于师生的健康。

第一部分实验装置:使用橡皮塞、单孔大橡皮塞、试管、锥形瓶来组装,具体如下图。本实验装置进行操作时,首先向两个锥形瓶内加入20 mL20%的NaOH溶液,然后在一支试管内放入一块铜片,另一只试管内放入三只铜片;装有一块铜片的试管中滴入1mL的68%硝酸溶液,在另一只试管中注入2mL的20%硝酸溶液。试剂加完之后立即用小橡皮塞将试管口塞住,同时带有试管的单孔塞塞进锥形瓶扣。在反应结束后,轻轻振荡锥形瓶。

第二部分实验装置:利用带孔橡皮或者将注射针头扎入橡皮内,组装实验装备。本装置在进行实验时采用细铜丝、68%的硝酸溶液或者1∶4的硝酸溶液。在进行实验时将细铜丝放入注射期内,并且将活塞压至顶端再用该注射器吸入1~2 mL的硝酸溶液,之后再用橡皮封住针孔,达到密封的作用;将硝酸和铜反应的注射器针孔向上放置,并取下橡皮,随后抽拉活塞让少量空气进入,此时让学生认真观察气体颜色的变化情况。在实验结束之后,将注射器中剩余的溶液注入NaOH废液中。

本实验进行改进之后,操作变得简单易行,同时可以通过改变注射器的朝向来终止或者继续进行反应,非常容易控制。而且这种装置可以让学生清楚地观察到无色气体NO变为红,现象更明显。改进后的实验是在完全密闭的环境中进行的,能够非常方便地收集NO2和NO,防止发生空气污染。

环境保护是全球关注的热点,将绿色环保理念融入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不仅响应了国家的号召,达到健康化学和绿色化学的教学要求,也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树立环保的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通过改革创新高中化学实验方法,不仅可以更好地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真正达到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篇6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9-0001-02

【Abstract】According to existing problems of introduction to environment protection optional course in 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this paper make a deep discussion about teaching intention,teaching contents and teaching method, and some 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to further improve the quality of instruction in this course.

【Key words】Environment protection Optional course Teaching method Exploration

环境保护部、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全国妇联等六部门联合编制的《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2011~2015年)》中明确规定:“推进高等学校开展环境教育,将环境教育作为高校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教学计划。”目前,全国很多高校已开设了环境科学类的校级公共选修课,如《环境保护概论》、《环境科学概论》等,这些课程的开设对提高在校大学生的环境意识、普及环境保护知识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结合河南理工大学校级公共选修课《环境保护概论》的实际情况及笔者的教学体会,对《环境保护概论》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索。

一、明确课程目标

对于非环境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习《环境保护概论》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因为各学科及其发展都与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对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如在机械加工及制造行业,机械加工及制造会对环境产生多方面的污染。首先,机械及其原料在加工中(尤其一些化学处理)会将废气排放到空气中造成大气污染。第二,机械加工中的酸洗车间会排放出酸性工业废水,而电镀所产生的重金属离子等污染更会对环境产生严重污染。第三,机械加工中切、削等工艺会产生严重的噪声污染。第四,机械加工及制造所用原料加工制造中会产生一系列的固体废物,造成环境污染。第五,机械设备加工产生的切削液污染也很多。再如,在能源行业,热电厂会产生SO2、烟尘等污染物,严重污染大气环境,同时排放出CO2造成温室效应。核电厂会产生大量核废料,而被人们认为是清洁能源的水电,在建设过程中会破坏自然遗迹和生态平衡,同时还会引发滑坡甚至地震。也就是说,环境问题涉及面非常广,在很多产业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环境污染的问题,那么对于这些专业的学生来讲,《环境保护概论》课程的学习,使他们在自己的工作领域内,有意识的减少和避免对环境的污染,并且尽可能地采取不污染环境的工艺和方法。再者,高等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大多会在不同行业或部门成为不同层次的决策者和管理者,如果缺少环境意识,他们很可能沿袭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增长的传统模式工作,这非常不利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最后,这些学生若干年后也会为人父母,他们自身的环境意识也会直接影响下一代的观念。因此,对于非环境专业的本科生,树立环境意识,使他们拥有解决当前环境问题和防止新的环境问题的知识、态度、动机、承诺和技巧是重中之重,所有的教学改革都将为这一个中心目标来服务,而这个中心目标决定了如何科学地优化教学内容以及创新教学方法。

二、优化教学内容

目前,我校关于在公选课《环境保护概论》课程的安排上,存在两个实际问题:其一,学时数很少,只有16学时,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显得非常重要。其二,作为非环境专业的一门公共选修课,上课时间一般都安排在下午3、4节课或晚上,而这时学生们大部分已上了一天的课,精神上已较疲惫,如果此时再按照传统的章节按部就班来讲述的话,学生很难集中注意力,教学效果也很难保证,再加上学生自身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普遍存在公选课“混”学分的思想。因此,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

鉴于上述情况,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必须进行优化改革。

1.教材的选择

篇7

[中图分类号]D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01 ― 0046 ― 03

生态损害是对生态系统的安全构成威胁、破坏的重大损害,这种损害侵害了人类生存、发展的根本利益。生态损害的预防主要是指阻断生态污染源,以预控生态损害的发生与危害的加重。在风险越来越突出的当代社会,生态损害无疑成为影响社会持续发展,加剧风险程度的不利因素,严重危及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生态损害是一种迥异于传统损害的新型损害。面对生态系统所遭受的损害,我们应尽可能地采取向前看的思路,着眼于未来损害预防。加强事前预防,是环境法应对生态损害必须坚持的理念。2014年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有关生态损害预防机制的构建无疑是对老环境保护法一次重要的突破和创新,其不仅在立法理念而且在具体制度上对生态损害预防机制进行了创新,必将对生态保护起到良好的作用。

一、环境保护法构建生态损害预防机制的原因

(一)生态损害影响的深远性

环境灾害的频发给人类社会造成重大损失。2005年的黑龙江石化爆炸事件造成松花江水跨国污染,旷日持久的湘黔渝“锰三角”重金属污染事件、2011年康菲渤海漏油事件等无不给当地的环境及居民带来混灭性的灾难。尤其是近年来,各地关于“毒地”潜伏和暴露的报道也引起社会的关注和热议。今年发生的兰州市及江苏自来水由于水源污染造成全市哄抢超市矿泉水更是令人印象深刻。地球上绝大多数环境灾害的诱发,都是人类对生态环境长时间、持续性损害的结果。人类活动的最明显结果之一,就是在改造和利用自然的同时,有意或无意中破坏了生态环境,改变了宏观生态调控体系,最终导致多种大规模环境灾害的发生。加强生态损害的预防,是减轻生态损害的灾难性后果,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

(二)生态损害的不可逆转性

生态损害的不可逆转是指生态损害一旦发生,则往往难以或不可能真正回复原状,即此类损害的发生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在此意义上亦可称之为无法回复的、不可弥补的或无可挽回的损害。如物种的灭失、臭氧层空洞的出现等都是不可逆转的生态损害,重金属造成的污染以及地下水的污染等也都是难以消除和恢复的。〔1〕对于不可逆转生态的损害,这种长期才会显现的、牵累人类子孙后代的损害,事后赔偿并无真正意义,因为那种赔偿实际上是不可实现的。因此,加强生态损害的预防,减少环境污染事件的发生,是应对生态损害的不可逆转性,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需要。

(三)传统生态损害赔偿责任局限性

传统侵权法中赔偿责任难以解决日益突出的生态损害。在传统私法中,不得损害公共利益更多的是作为民法中的一个基本原则,违反该原则的民事行为是无效的行为,鲜有通过侵权责任法对公益直接予以救济。虽然在某些情况下,通过私益的救济能间接达到救济公益的目的,但私益救济最终是个人获得了补偿,公共利益的损害难以得到补偿。我国传统环境侵权损害赔偿法主要着眼于对因生(环境)危害行为而导致的财产损失、人身伤害和精神损害的赔偿救济,从本质上分析,其仍然属于民事侵权损害赔偿法的范畴。〔2〕可见,传统损害赔偿责任具有消极、滞后的根本缺陷,冀望通过生态损害赔偿制度的私法救济方式恢复生态利益,具有不现实性。应对生态损害问题的治本之策是预防。采取全面、有效的措施防范生态风险、维护生态安全,预防生态损害发生,是法律应对生态损害的基本思路与重点。

二、新修订环境法构建生态损害预防制度的基本情况

在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以前,作为环境法体系的基本法《环境保护法》尚未明确规定“生态损害”概念。目前仅有个别法律、法规对自然资源生态损害作了规定。如1999 年修订后的《海洋环境保护法》第 90 条第 3款规定:“对破坏海洋生态、海洋水产资源、海洋保护区,给国家造成重大损失的,由依照本法规定行使海洋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代表国家对责任者提出损害赔偿要求”。但该法自实行以来,大多数海上溢油事故的索赔情况并不理想。即使个别索赔成功了,也只是对清污费及渔业资源损失进行赔偿,很少考虑到对海洋生态损害的赔偿。更没有规定有效的预防生态损害的途径和方式。2014年新修订的环境法相对于原来的老环境法就生态保护而言一个重大突破。该法尽管没有明确提出了生态损害这个概念,但是却明确提出了“生态文明”,并围绕生态文明进行了损害损害预防制度建设。此外,其他环境单行法规也没有对所保护的自然要素的损害赔偿问题作系统全面的规定。2014年新环境法将进一步促进生态损害预防机制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战略实施。笔者就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有关生态损害预防机制的基本情况做如下分析。

(一)理念创新

1.原环境保护法尚未明确规定“生态损害”这个概念,该新法明确提出了“生态文明”,围绕生态文明进行制度建设和构建严格的生态损害防控法律制度。这将使对于加强生态保护更为明确,更能有法可循。

2.与原环境保护法经济优先,促进经济发展”的立法宗旨相比,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在立法理念上坚持生态效益优先,更能对生态损害预防起到更好的作用。

3.新环境保护法在监管理念也有创新。原环境保护法环境监管是以点源为基准,一个个企业去监管,针对环境污染的区域性、流域性、面源型新特点,新法增加对流域、区域的调整方法,增加了对农业面源污染,如农药化肥施用、屠宰、养殖等方面的法律规定,增加了水和大气的联防联控机制,同时对水资源的节约利用也作出了相关调整。新法还首次引入了许可管理,并作出了综合性的规定,涵盖了水、大气、固体、噪声等。

(二)制度设计

环境法修订以前的环境规划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环境标准制度、环境监测制度是生态损害预防机制的主要内容。新修订的环境法新增的生态损害预防机制具体制度设计重点集中在以下方面:

1.将生态红线控制制度写入法律。红线生态控制制度是基于环境承载力的管理。红线生态控制区域是指为维护国家或区域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据生态系统完整性和连通性的保护需求,划定的需实施特殊保护的区域。能较好地预防和控制污染。

2.设置了建立跨行政区域的重点区域、流域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联合防治协调机制、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和区域限批制度。区域性环境防控机制的构建,切合了生态环境整体性、协同性特征,有利于从根本上提高环境保护的效果。

3.构建环境资源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检测预警机制将对源头上进行保护,对水土资源、环境容量和海洋资源超载区域实行限制性措施。建立空间规划体系,划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开发管制界限,落实用途管制。

4.新增了环境影响评决策评价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环境法损害预防原则和风险预防原则的要求和体现。事先预防政府决策、立法行为和其他组织的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可能造成的破坏,已经成为各国预防生态损害,保障生态安全的关键措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就是其法律保障。然而,就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运行的情况来看,大多停留在对工程项目的评估上,而对环境规划及环境决策评估甚少。甚至于有些出现决策后评价现象,即通常只是提出建议,很少影响环境决策。新法增设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决策环评,这一大的突破必将对生态损害的预防起到良好的作用。

5.建立了生态损害预防问责制度。建立起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这是重大的理论和制度创新。现实中,一些地方领导为了在短期内获得政治资本,不惜牺牲当地的自然资本,在以“漂亮”的政绩得到重用、提拔后心安理得地离开,留下的却是难解的生态环境问题,最终受害的是当地百姓。〔3〕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就是要发挥该制度的引导效应,使各级官员坚守生态底线,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区域的良性发展。要实行细化到每一项指标的量化考核,确立生态效绩离任审计与后评价制度,将官员的责任与环境保护牢牢捆绑在一起。

三、新修订的环境法构建生态损害预防制度的评价与展望

(一)评价

新修订的环境法无疑是有始以来对生态保护的预防机制的最大创新。然而,环境保护法作为一部基础性的法律,需要具体专项立法的配合以及相关领域立法的配合。譬如:跨行政区域的生态损害联防联控机制。尽管新修订的环境法已经明确提出了该制度,然而由于跨区域的污染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是单单依靠一步基本法就能很好运行的。典型的跨区域流域性生态损害预防等问题需要多区域、多个部门联防、联控。从目前的新修订的环境法基本规定来看,重点区域实行统一的管理,其他问题是地方之间的协商或者由上一级行政主管部门协调处理。在诉讼上,如何和这些方面的规定对接起来,新修订的环境法也没有做出规定。

(二)展望

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坚持生态效益优先原则,构建了我国生态预防法律机的基本框架,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重要制度保障。从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制度发展层面来看,我国生态损害预防法律机制可从以下方面加强制度建设:

1.明确界定生态损害概念与范围。生态损害无法被财产损害、人身损害和精神损害所组成的环境侵权损害赔偿责任法的现有救济范围所涵盖。〔4〕就新修订的环境法而言,尽管在立法理念及具体制度创新上都已经涉及到了生态损害,但是遗憾的未能在立法上明确。要在法律上对调整与生态损害有关的社会关系提供依据,必须将传统法律所说的“损害”,即对“人”的利益的损害扩大到对“生态环境”的损害。〔5〕法律对生态损害及其范围的规定,对于完善法律制度构建与促进实施意义十分重要。

2.强化政府生态损害预防性责任。笔者认为,强化政府生态预防责任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1)推动建立完善的生态预防法律制度实施体系。一方面对于中央政府而言,应该积极倡导“预防优先”理念,积极推动新环境法实施细则的制定,强化法律制度的可操作性。另一方面,对于地方政府和地方环境行政机关而言,应根据本地区的发展和实际情况积极出台具有可操作性的、体现预防性的行政立法和实施条例。(2)建立区域政府联动生态损害预防机制。生态损害风险是具有跨区域特点的,这使得风险预防超越了某一个地方的能力,仅仅依靠某一地方政府治理往往不能打达到防范风险出现的目标,即使某一地方政府实行了风险防范,常常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这种跨区域的、多主体共同形成共同的集体行动,只有合作才能形成共同的集体行动,克服突破时空的风险。只有广泛的合作形成了,区域内每一个责任者都受到制约,整体区域的生态风险才能实现预防,否则,仅有局部的预防措施是无法弥补整个区域的生态破坏的。

3.优化公众参与预防机制。2006年,国家环保部(原国家环保总局)着手制定《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办法》,开始对公众参与环保保护进行立法保护。近年来,我国环保管理中的公众参与意识逐渐强烈起来。然而,从2004年的怒江“争坝”事件到2008年的也是未经环评而被迫取消的厦门px项目,可以看出,我国的公众参与环保大多都是以事后参与为主,事前参与不足。而且有很多是属于事后的抗议性监督。而事前的决策性监督参与极少。很多环境问题都是“不小心”暴露了出来后,政府有关部门出于无奈才补程序的。此外,我国的环保非政府组织尽管纷纷在各地开展环保活动,但是同国外环保组织相比,在参与环境影响评价方面未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就我国目前的公众参与机制的立法现状及运行机制而言,对生态损害的预防机制尚未完善。生态环境损害预防机制是一项多元化的机制.政府在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但是其它主体的作用也不可或缺。正是官方的治理形式与非官方的治理形式之间的合作、正式次序与非正式次序的合作,软法与硬法的合作,才成就了社会的有序化。优化公众参与生态损害预防机制首要是法律明确各参与主体的权利、义务。同时,由于公众参与预防机制有赖于各主体的平等协商合作,法律必须保障各非政府主体的权利行使和运用不受其他主体非法限制与剥夺。

4.完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环境公益诉讼是20世纪70年代源于美国的一种新的诉讼形式。〔6〕环境公益诉讼具有显著的预防性作用。与私益诉讼相比,公益诉讼的提起及最终裁决并不要求一定有损害事实发生,只要能根据有关情况合理判断有社会公益侵害的潜在可能,亦可提讼由违法行为人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这样可以有效地保护国家利益和社会秩序不受违法侵害行为的侵害,把违法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在环境公益诉讼中,这种预防功能尤为明显,因为环境一旦遭受破坏就难以恢复原状,所以法律有必要在环境侵害尚未发生或尚未完全发生时就容许公民适用司法手段加以排除,从而阻止环境公益遭受无法弥补的损失或危害。新修改的《民事诉讼法》第55条规定对污染环境、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讼。为环境公益诉讼提供了基本的法律依据。但是,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极为不完善。首先是对于环境公益诉讼提起主体规定不明确。目前仅有《海洋环境保护法》第90条规定代表国家行使海洋监督管理权的部门可以提起公益诉讼。其次是环境公益诉讼利益归结与激励机制等缺乏规定。完善环境公益诉讼机制是环境侵权范围拓展的重要保障。因此,我国新环境法等应该从进一步明确诉讼提起主体,规定国家检察机关、环境保护组织及一定范围内的公民具有提起公益诉讼资格。其次,明确公诉诉讼活动利益主要用来环境保护事务,以及一定比例用来作为环境公益诉讼提起者的奖励基金。

〔参 考 文 献〕

〔1〕 刘卫先.从生态损害的特点看我国生态损害刑事责任的设置〔J〕.环境保护,2008,(06):44.

〔2〕 竺效.用生态损害综合预防补救机制化解环境违法罚款上限的尴尬〔J〕.绿叶,2010,(09):101.

〔3〕 梅凤乔.让生态损害者“无路可逃” 〔N〕.人民日报,2014-01-15.005.

篇8

一、前言

社会各方面科学的进步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升,人类的生存环境受到的污染程度也增强。

伴随经济全球化,各地工业化发展的脚步越来越快,但与此同时,工业作业的运作向大气中排放了许多污染物。这些污染物是引起酸雨、臭氧层破环等环境生态问题的缘由。工业化的到来,导致许多锅炉和汽车尾气直接排放到空气中,据统计,全世界每年排入大气的氮氧化物就达5000万吨以上。这些氮氧化物是产生酸雨等相关环境破环的主导因素,同时,这些氮氧化物对儿童的生长发育也存在威胁,会导致很多疾病。因此若对此不采取一定的控制措施,其后果无法想象,所以高效地保护环境是当前的重大任务。现今,针对大气环境保护,化学学科在其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催化方法已成为环境优化最关键的技术之一。用催化方法净化大气中的污染物可直接将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物。因此,环保催化技术正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高效地使用催化技术保护环境是当下最为关注的问题。

二、催化技术研究发展现状

催化技术是当前环境保护中使用较为广泛的技术,由于工业化的发展,环境污染也日益严重。催化技术的发展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石油炼制技术发展的时期,出现了一些催化裂化、异构等,都是工业需求的催化技术;第二阶段是石油化工的大发展时期,出现的一些分子筛催化剂;第三阶段是90年代以来,该阶段成功地将催化技术使用到环境保护中,通过催化方法净化气体污染物,避免可能的二次污染现象,比如,在汽车排放尾气方面,有效地消除了氧化氮类、氧化硫类等有害物质的催化反应。同时催化技术在化工、环保等方法的社会和经济效益都有积极的作用,在以环境保护为首要的市场环境下,催化技术的深入研究工作和应用也日益广泛,从而对大气环境中污染物的控制以及汽车技术的进一步改善提供了一些合理性的建议,推进了环保时代的发展。

三、常见的催化方法

催化还原方法是在催化剂存在的基础上,通过还原剂和废气反应,将废气中的NO还原为无害的。催化还原方法一般分为选择性的催化还原和非选择性的催化还原。

1、选择性催化还原法SCR

该方法的原理就是可以选择性地将气体中的进行还原,还原成和。目前选择性催化还原方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此方法在工业上称为SCR方法。例如以为还原剂的一些催化剂。SCR技术最早在日本开始使用,在理想状态下,该方法可以使氮氧化物的脱除率达到90%以上,但是实际应用中,在使用为还原剂时,由于一些其他误差,会导致净化脱除率仅为65%左右。目前为还原剂的方法已经使用广泛,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本身的腐蚀性很强,所以在净化时对设备的要求较高,成本自然而然也高;使用时难以控制量,所以很容易造成二次污染;这个过程的使用适用范围较狭窄,对汽车等移动源的污染物的消除难以解决。

2、非选择性催化还原法NSCR

非选择性催化还原过程是将还原剂先与气体中的氧进行反应,再与NO反应,所以,这种方法对还原剂的量的要求是很多的,另外,这种方法还会有一些其他问题,因此,通常认为这种方法只有在还原气氛下此过程才可行。一般,CO和被视为非选择性还原剂。所以该方法技术很成熟,且成本低。

3、的催化分解法

工业化时代的到来,致使许多以煤、天然气等为燃料的发电厂、煤厂等到处可见,这些厂子在运作中会排放大量的的氮氧化物,同时,机动车辆也容易产生氮氧化物。

近年来,存在一种过程,可以使NO在催化剂的作用下直接进行分解,其分解物有和,显而易见,这种过程不会产生二次污染的问题,并且相比较于其他过程来说,该过程简单易操作,所以是一种很理想的脱除NO的方法。目前,对方方法领域的探索已不少,备受关注的催化体系主要有:贵金属、金属氧化物和钙钛矿型复合氧化物以及最近取得了一定进展的金属离子交换的分子筛等。

3、汽车尾气催化净化技术

目前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改善,私家车与日俱增,汽车尾气也是目前大气环境的污染物之一。当前尾气净化技术主要是上述的催化脱除方法和汽车冷启动排放技术。当前,治理汽车尾气使用的手段是采用三元催化剂的电喷系统,三元催化器可同时吸收CO、HC和,但汽车发动时,三元催化净化器的温度未达到,所以需要解决的是减少净化器的起燃时间。

首先,考虑减少三元催化剂的起燃温度。要降低温度就需要在原有的三元催化剂的根基上增强存氧能力,加大贵金属的用量,这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程度,但此方法降低温度的程度不大。

其次,考虑采用电预热方法。使用电加热转化器可以使以金属为载体的催化剂的起燃温度在很短的时间就可达到,从而使得冷启动开始时就可减少尾气的排放。但此方法成本略高,且对其他设备等要求较高,较难做到完美。

第三,考虑开发HC吸附性的三元催化剂。HC吸附性的三元催化剂是在汽车冷启动时的温度下就可实现对尾气中HC化合物的吸附,温度变高时,被吸附的HC化合物就会氧化。所以采用此方法,汽车冷启动时的HC污染物可平均降低60%左右,所以此方法是排放量较低的汽车减少尾气的最好方法之一。

四、结束语

大气环境的治理目前是全球广泛关注的问题,催化技术也是目前研究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针对大气污染物中氮氧化物的催化还原方法和催化分解方法是目前使用和研究较多的脱除的方法,而对于汽车尾气的净化技术也是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完善的。以上只是对常见的几种污染物的催化方法做了介绍,大气环境的治理需要全民参与,催化技术还需进一步的深入探索,但仅仅靠催化和其他一些技术是不够的,还需要发动广大人民的力量来保护环境。

参考文献

[1] 黄盼,刘先树.三效催化剂的研究进展[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5(03).

[2] 王务林,赵航,王继先.汽车催化转化器系统概论[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4.

篇9

    精神病患者由于大脑功能紊乱,患者容易出现冲动、毁物、自伤、自杀等行为[1]。因此在临床工作中,部分精神病患者需要给予保护性的约束方法,以防止患者损伤[2]。但是,这种保护性约束方法,会导致患者和患者家属不理解,发生负性情绪等。我院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对精神病保护性约束的患者给予系统护理,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0年7月~2012年2月收治的行保护性约束的精神病患者150例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为避免护理方法组间渗透,按照入院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75例,其中男38例,女37例,患者年龄在18~73岁之间,平均(42.63±10.22)岁,精神病病程在2~14年,平均(5.99±0.62)年。实验组75例,其中男34例,女41例,患者年龄在19~74岁之间,平均(42.99±10.22)岁,精神病病程在1~15年,平均(6.25±0.77)年。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和病程等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包括病情观察、护理记录、健康指导等,护士根据医嘱和自身掌握的临床经验,结合患者需要进行护理操作。

    实验组患者给予系统护理干预,主要内容和程序为:(1)细致的解释工作:简单粗暴的约束会加重患者的反感和家属的负担。因此,护士在保护性约束前,要向患者做好解释,说明这种约束不是惩罚,而是保护患者的一种方法。患者使用此方法后,不但能保护自己,还能保护患者身边的人,同时让各种治疗和护理进展更顺利。(2)加强巡视:在约束期间,护士要多巡视患者。巡视频率为15~30min一次[3]。每次巡视观察内容为:精神状态、约束肢体情况、皮肤情况、生活情况,并准确记录。(3)生活护理:被约束的患者要有专人负责,定期为患者给予睡、饭、药物。护士要加强口腔清洁和湿润,保持床单位的清洁和干燥。(4)心理护理:重视对患者的沟通与交流。护士要理解患者对约束的排斥感,并实施人文关怀。尽减少约束带的使用数目和时间,尽量采用活动约束,并将不必要的约束解除[4]。我们采用逐步解除的方法,从肩膀、踝部和手部逐渐过渡,观察其合作的程度,以降低患者的不良情绪。

    1.3观察指标

    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期间意外事件的发生率和患者家属满意度。

    1.4数据处理

    将我院的实验数据均录入SPSS18.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检验水准ɑ=0.05。当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各指标比较采用χ2检验。

    2结果

    实验组患者护理干预期间意外事件发生少,患者家属满意度高,与对照组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细结果见表1.

    表1.两组患者意外事件和满意度比较

    组别

    例数

    意外事件

    满意度

    实验组

    75

    2(2.67%)

    72(96.00%)

    对照组

    75

    9(12.00%)

    64(85.33%)

    3讨论

篇10

1 研究背景及意义

过去的十年间,中国经济保持了持续的发展。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3年至2011年,中国人均GDP由2002年的1135美元上升至2011年的5432美元。在经济跨越发展的同时,公众对环境问题的高度关注也将政府推到了环境保护的前台。我国政府体制改革始终在探索中不断前行,由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同时涉及到工业、农业、交通、资源等众多政府部门,地方政府在履行经济职能和环保职能时会不可避免地遇到诸多职能冲突。本文对地方政府经济职能和环保职能冲突进行研究,可以为我国地方政府处理好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协调好部门间运作提供理论基础。

2 地方政府经济职能和环保职能冲突

2.1 经济目标与社会发展目标冲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各方面高速发展,这使得经济效益这项指标越来越多地起到衡量社会发展趋势的作用。在实际工作中,地方政府往往在不经意间用经济目标代替了社会发展目标,常常将经济效益作为判别政绩是否出色的指标。这种片面追求经济数据的不良趋势,导致了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政策价值取向上的偏差,环保部门的目标很难在经济增长指标、区域规划、投资方向和技术选择上得以实现,进而导致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收入差距、社会保障欠缺等问题的出现,最终影响到社会的全面进步。

2.2 角色定位冲突

政府的职能本应是保证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态坏境等健康、有序、和谐发展。但在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地方政府逐渐拥有了经济管理的自及相对独立的利益,所以在决策时,地方利益成为了地方政府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过分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环境保护等涉及公共利益的问题,导致了地方政府在角色定位上出现了偏差。

2.3 内部职能关系冲突

地方政府内部设有若干职能部门。在环保职能实施过程中,地方政府各部门之间由于对职能的认识不同而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协调,导致了环境政策执行上的失效。此外,各环保职能部门的权限划分不清,多头审批、越权行政等现象也时有发生,造成环保决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的种种矛盾。

2.4 政府决策与公众参与的冲突

政府决策与公众参与的冲突可以总结为两方面。一是民众作为弱势的利益相关者在决策过程中的缺位。在大型项目的决策中,民众缺乏切实有效的参与渠道,一些市民有心参与,却苦于找不到相应的参与渠道而不得不放弃,一些建设性的规划理念也无法贯穿到政府决策中[1]。二是民众对地方政府的公众参与机制不信任,表现为参与政府决策过程的市民认为自己提出的不同意见并未被政府采纳,或者未参与政府决策过程的市民认为政府决策“走过场”。

2.5 职能运行冲突

职能运行冲突可能有多重因素。首先,环境问题存在多个利益主体,既涉及到企业的利益,又涉及市民的利益,同时还可能牵涉到政府的利益,这种复杂的利益关系往往影响环保职能执行的效果。其次,环境政策的治理对象是各类排污企业和生态资源利用企业,地方政府的环保职能会限制企业追逐利润最大化的行为,这势必会造成企业对环境政策的执行抵抗,导致环保职能失灵。第三,地方政府环境保护的任务绝大部分由环保职能部门承担,这些部门的财政资源是有限的,这种资源的局限性也是环境政策执行失灵一个重要原因。

3 缓和地方政府职能冲突的对策

3.1 加强环境保护立法与执法

重视环境保护立法,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明确将环境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注重污染治理与生态保护并举。同时发挥执法权力,强化执法管理,在加强地方环保立法的同时,强化环保执法监督。环保部门制定普查、抽查相结合的环境监督管理机制,调动社会资源,通过群众举报、限期治理、行政处罚等手段依法管理,对环境违法行为进行严肃查处。

3.2 明确政府职能定位

首先,政府作为公共权力的行使者和政策措施的制定者,决定了它是完善市场体系、规范市场行为、克服市场缺陷、保证市场有序竞争的中坚力量,同时政府对转变发展方式、追求绿色发展具有巨大的导向作用和广泛的重要影响。[2]其次,提高环保部门的地位也是转变政府职能,缓和政府经济、环保职能冲突的重要措施。地方环保部门由地方政府决定其人事任免和财政拨付的体制造成了面对违法排污企业时受到太多干扰,显得力不从心。应当提高环保部门的地位,甚至将其从地方政府独立出来,直接由上一级环保部门垂直领导,将地方政府的干预因素排除在外,真正发挥环保部门的职能。[3]

3.3 规范政府职能运行

在体制上实现环保部门的垂直领导,实现独立的执法监管地位,有效地解决环境问题,避免地方政府干预过多;政府在治理环境工作中不仅要抓重点,而且要建立长期有效的监督制度;进一步明确政府职能,健全和强化环境管理体系,加强部门合作,提高政府政策的一致性、协调性和预见性,避免重复执法,减少利益冲突,提高环境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4]

3.4 建立绿色GDP评价体系

在核算经济增长指标体系中,应加入对生态环境保持情况及资源利用情况的核算,逐步替代现行的GDP核算体系,使经济增长过程中的资源环境代价可以正确衡量,成为评价地方政府经济业绩的指标体系。这样的体系就是绿色GDP评价体系。要完善绿色GDP评价体系,必须注重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首先是搭建统一的工作平台。绿色GDP评价体系的核算技术复杂,需要在国家层面上协调多个部门、多个学科配合实施。其次是确定绿色GDP评价指标。建立绿色GDP核算体系,要确定科学的评价指标。评价指标可以包括反映自然资源的统计指标、反映生态环境的统计指标以及反映环境污染的统计指标等部分。最后,在完成平台搭建及指标确定步骤后,可以率先在一些地区开展绿色GDP核算试点工作,检验绿色GDP核算理论的可行性,并为全国绿色GDP核算体系积累人才、资料和经验。

3.5 制定切实可行的公众参与模式

一套完善的公众参与过程,应该包含问题发现、决策制定、政策实施三个阶段。发现问题过程中的公众参与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市长信箱等形式进行;决策制定过程中可以通过政府公告、问卷调查、听证会、政策规定等形式进行;政策实施过程可以通过现场实地观察、问卷调查等形式进行。公众参与过程中,参与对象的选定是极其重要的环节,参与对象的选定可以有三种形式:一是将所有相关公众资料输入数据库,由软件随机抽取;二是吸纳主动参与的民众;三是邀请精通专业的学者、行业人员。选定对象时应以第一种形式为(下转第317页)(上接第138页)主,第二、三种为辅。

【参考文献】

[1]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司.更加重视环保在转变发展方式中的作用[J].环境教育,2011,9.

篇11

中图分类号:X3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0)035(C)-0107-01

一、生态环境监测的概念

生态环境监测是通过各种物理、化学、生化、生态学原理等技术手段,运用可比的方法,在时间和空间上对特定区域范围内的生态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进行测试,为评价生态环境质量,保护生态环境,恢复重建生态,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提供依据。国内外的研究表明,生态环境监测是环境监测的一个分支,监测的对象是以生态系统为中心的生态环境,包括环境监测和生物监测两部分。监测的目的是通过动态分析评价和预测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为保护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提供依据。

根据生态系统的类型,生态环境监测可划分为城市生态环境监测、农村生态环境监测、森林生态环境监测、草原生态环境监测和荒漠环境监测几种类型。自然保护小区的生态环境监测是介于农村、城市、森林生态系统之间过渡型特点明显的生态监测。

二、自然保护小区环境监测的特点

自然保护小区是农村村宅附近风水林、绿化林、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有保存价值的古树名木、原始次生林等,以自然村为单位由当地政府批准建立的一种小型独立生态系统,尤其是风水林是由于风俗文化进行了长达数百年不间断的保护,其生态系统稳定,生物多样性丰富,是鸟类、小型动物、昆虫的天然分布区域。而且具备人类生存的条件、可以被当代旅游者享用的自然生态或人文生态系统,是对现存生态环境的完善和提升,使旅游者能够亲近自然、观赏自然、体验自然、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直接交流、满足当代人类回归自然愿望的旅游区域,不同于城市、农村等人类占主导地位的生态系统,也不用于森林、草原、荒漠和湿地等自然占主导地位的生态系统。对自然保护小区的生态生态环境监测不同于一般的生态环境监测类型,具有自己的特点。

(一)自然保护小区的环境监测是加入农田与人居生态系统和旅游因素的生态环境监测。在我国,自然保护小区一般位于各级别的保护区之外,但不同于保护区的生态环境监测,它是基本的生态系统与人类居住环境和农田生态系统的综合,是人与自然结合的纽带,其环境监测是自然生态监测的升级,监测项目除了非生命系统和生命系统外,还有包括旅游者和保护小区附近的村落的人文系统。自然保护小区的环境监测不仅能完成基本的生态环境监测任务,而且为农村和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二)自然保护小区的环境监测是包括人类和自然的综合性监测。自然保护小区一般是生态系统发育完好和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生物监测和环境监测十分必要。自然保护小区因为有农业生产者和旅游者的活动,这些活动都将对旅游区的生态环境产生影响。所以,对包括旅游者和当地社区的人文系统的监测是必不可少的,这就形成了自然保护小区环境监测不同于其他类型的环境监测的特点。

(三)自然保护小区的环境监测方法有多种多样。由于自然保护小区的特殊性,其环境监测方法多种多样。自然保护小区环境监测本质上属于微观生态环境监测,但又离不开宏观监测技术的支持。同时,既要注重地面监测在人文系统监测中的作用,又要利用“3S”等新技术监测方法的优势。“3S”技术和地面监测相结合,从宏观和微观角度来全面审视生态质量是生态监测的一个总体趋势。为了达到生态环境监测的综合目的,必须充分利用各种监测方法,如利用自然保护小区外的气象台、环境监测站等多个平台搜集相关资料。

(四)建立监测样地

保护小区应建立以国家级省级重点保护动物和植物等保护对象为目标的长期定位监测样地,并进行长期定位监测,对于了解保护对象动态和当地生态环境发展趋势十分重要,获得的资料和成果是十分有意义的。

当然,在自然保护小区内建立什么样观测样地和建立多少观测样地、观测项目多少都要实事求是地量力而行,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从少量的最有代表性的小区建立样地开始,观测项目也从少量、必须的项目开始,但是现在就开始做起来,做得越早越主动。在小区内建立观测样地并形成观测网络,一次性投入即能力建设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长期坚持,为此,地方政府和社区的支持、以当地生态保护志愿者和学校为主的技术力量、长期监测的经费补助对于长期的开展监测更为重要。

作者单位:南昌市环境监测站

参考文献:

篇12

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生暴力行为在精神科极为常见,属于一种较为严重的临床问题。相关医学研究表明,我国精神分裂症患者达到了4.54%~49.0%的暴力行为发生率[1],入院第1周是暴力事件发生的高峰时期,对医护人员及其他病友的安全造成了严重危害。为了探讨精神科患者实施暴力行为控制护理的临床效果,本文特选取我院收治的52例精神科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自2013年3月~2014年3月以来收治的52例精神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符合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将有严重躯体疾患及其他严重疾病的患者排除在外。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两组各26例,对照组: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10例;年龄(19~55)岁,平均年龄为(29.6±11.8)岁;病程(4~16)年,平均病程(9.41±5.63)年;其中11例精神分裂症患者,10例情感障碍患者,5例人格障碍者。观察组: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11例;年龄(21~56)岁,平均年龄为(31.52±10.45)岁;病程(3~17))年,平均病程(10.42±6.52)年;其中14例精神分裂症患者,8例情感障碍患者,4例人格障碍者。两组患者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护理方法,包括心理护理、药物护理等,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之上给予暴力行为控制护理,具体护理方法如下:①认真做好入院评估工作。详细评估新入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有效评估潜在危险因素,如果患者有暴力行为危险因素,则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对其暴力行为因素进行有效的控制并将其有效消除掉。护理过程中对患者的言行变化进行密切的关注[2],给予患者有针对性的护理。②严格执行安全制度。促进临床护理人员安全意识的切实强化,从而为防范暴力行为提供保证。精神科工作人员应该对暴力行为的危害性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加强管理危险物品的力度,禁止患者向病房带入危险品,从而将安全隐患有效消除掉。加强巡视,重点监护、观察和防范重点人群。③用和蔼友善的态度对待患者,运用专业的护理知识向患者讲述精神疾病相关知识。对自身情绪进行合理的控制,从而将平等融洽的护患关系建立起来[3]。如果精神分裂症患者极易被激怒,则运用镇静、接纳等态度和其接触,对简单粗暴的工作方法进行切实有效的规避。对患者进行积极的鼓励,使其尽可能地用语言宣泄自身情绪,将暴力倾向有效转移掉。④将安全管理和检查制度建立起来,定时定期安全监察,对危险物品的管理制度进行严格的执行,保证患者在护理人员的监视下使用剪刀等工具,患者用完后及时收回。严格检查新入院患者,禁止其向病房带入危险物品,检测和护理过程中尽可能不干扰患者,以对激惹患者兴奋性的现象进行有效的避免。⑤暴力行为的护理。一旦患者发生暴力行为,则应该以沉着的态度第一时间分开其与其他患者,以对其他患者效仿的现象进行有效的避免[4]。如果无法有效控制患者的暴力行为,则立即在单独病房保护性约束患者,待患者情绪稳定后将约束解除。

1.3统计学分析 由专人在计算机中输入经整理校对的数据,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21.0将数据库建立起来,用χ2检验单因素,检验水准α=0.05。当P

2 结果

对照组患者发生暴力行为11例,占42.31%,其中8例打砸物品,3例向他人施暴。观察组患者发生暴力行为5例,占19.23%,其中4例打砸物品,1例向他人施暴。两组患者在暴力行为发生率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6.251,P

3 讨论

精神科患者发生暴力行为大多与精神病症状有着密切关系,导致暴力行为的原因有很多。护理工作必须零距离接触精神病患者,对患者的进食及服药等进行有效的监督,因此具有较高的受暴力袭击的几率。针对这一情况,临床护理人员应该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对患者的暴力袭击进行有效的避免,将自身及患者病友受到伤害的几率减低到最低限度。本次研究中,观察组实施暴力行为控制护理,主要从入院评估、安全制度、心理护理、暴力行为等一系列护理措施。暴力行为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

综上所述,对精神科患者实施暴力行为控制护理可有效降低暴力行为的发生率,进而保障患者及其他人的生命安全,促进医患和谐,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鑫.精神科住院患者暴力行为的护理措施[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3,23(11):6736-6737.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