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学习经验总结范文

时间:2022-07-16 15:02:0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课程学习经验总结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课程学习经验总结

篇1

高中数学具有综合性强、知识复杂、概念抽象等特点,教学难度和学习难度都是比较大的,仅仅采用“你听我说”的教学方式,学生很难做到真正理解和掌握。新课程教育理念的提出,明确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了传统、落后的教学方式,对改善高中数学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应用实践能力,使学生做到对数学知识的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实现高中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

1 新课程理念含义及对高中数学学习的影响

新课程理念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将学生放在核心地位,通过设置学习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并加强教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能够通过亲身经历,做到对所学知识的全面了解和掌握,同时要发现学生的优点和特长,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学习情况,采用针对性教学方法,使学生得到个性发展。

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高中数学原有学习方式比较单一,学习方法比较单一、落后,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缺乏自主性和创新型,自身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应用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无法实现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基于新课程理念的提出,现阶段高中数学教学中更加注重对学生实践探索能力的培养,学习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学生拥有了更多的自由发挥空间,可以通过自主学习、交流学习、实践学习等多种方式掌握数学知识,使自己的数学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实现更加理想的学习效果。

2 当前高中数学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2.1缺乏浓厚的学习兴趣

只有学生拥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自觉、主动的学习数学知识,使数学综合素质不断提高。但是当前很多高中学校在开展数学教学的时候,仍然沿用灌输式教学方法,按照教材大纲的固定步骤传授学生数学知识,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再加上学生的数学基础参差不齐,这种教学方式无法保证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收获,学生数学成绩两极分化现象严重,基础较差的学生逐渐丧失学习信心,失去了学习兴趣。

2.2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

高中数学知识繁多,系统性较强,只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制定科学的学习计划,从简到难的逐步完成学习,才能打好基础,熟练掌握更加全面的数学知识,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但是当前很多高中学生在学习数学时,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完全是按照老师安排的学习任务走,没有进行课前预习,没有做好课堂笔记,没有对所学知识进行复习巩固,也没有进行拓展性的训练,学习范围仅仅局限于教材与课堂,所接触、掌握的数学知识面较窄,数学知识体系不够完善。

2.3缺乏高效的学习方法

高效的学习方法对于学好高中数学是非常重要的,可以简化学习过程,减少无用、繁琐的学习环节,既能帮助学生节约大量学习时间,也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进而使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得到提高。部分学生虽然在学习中比较认真,但是却缺乏高效的学习方法,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将数学知识进行系统性分类,导致解题思路不清晰,分不清不同知识点之间的主次逻辑关系,无法在短时间内找出问题的正确答案。对解题技巧掌握不足,在遇到复杂问题时,往往找不到问题的突破口,只能通过大量演算找出问题答案,花费的时间较差。

3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学习的有效方式

3.1课前自主预习

通过课前自主预习,能够提前了解即将学习的知识,具备一定的基础,并针对自己存在疑惑的地方提出问题,做上标记,在学习时思路就会变得更加清晰,同时学习目标也会更加明确。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做好正确引导,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能蚨懒⒆灾鞯耐瓿裳习,通过布置下节课程的预习任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意识,使学生在正式教学之前进行提前阅读,并让学生针对自己的预习结果发表自身观点,然后由老师进行总结,纠正学生的错误思想。

3.2课堂交流合作

不同学生之间的学习能力、思维特点是有一定的差异的,学生在自主预习之后,针对同一个问题会存在不同的看法,此时便需要通过课堂交流,交换学生之间的观点,使学生能够在相互讨论、合作中完成学习任务。老师可以将全班学生分为若干学习小组,每个小组成员在预习完新课程之后,将自己对新知识点的理解及困惑提出来,与小组内其他成员交换意见和看法,并通过讨论进行总结,老师在班内进行巡视指导,最后每个小组派选一名代表,将小组的讨论结果在班内进行共享,最后由老师对各个小组进行点评和总结。

3.3课后总结反思

通过课后总结反思,能够对所学知识进行复习巩固,对于深刻、全面的了解与掌握数学知识具有重要作用。在完成课堂学习之后,学生可以对课堂笔记进行整理,理清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并发现学习过程中自身的薄弱环节,进行针对性的加强训练,同时还可以根据所学知识之间的关系产生联想,促进知识的同化和迁移,发现新的数学知识。除此之外,学生在总结反思之后,还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能力,进行拓展性训练,拓宽自己的视野,丰富数学知识,构建更加完善的知识体系。

4 结束语

在新课程教育改革持续推进背景下,高中数学要想实现更加理想的教学效果,就需要加强对学生的正确引导,改变学生原有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能够做到课前自主预习、课堂交流合作、课后总结反思,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改善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数学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

参考文献:

篇2

新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素养是科学素养的重要基础,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人所属的学习类型是不同的,但只有在信息时代才能使个性化教学和学习成为可能。新课程强调为学习者提供多种资源,让学生自主和富有个性地进行探究性学习,而网络可以向学生提供无穷无尽的学习机会和汲取知识的环境,极有利于发现和挖掘学生的最大潜能,发展个性,极有利于教师实现向学生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和促进者的角色转变。因而整合课程与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就自然成为了教育现代化发展和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二、研究目标

通过课题研究,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特别科学类课程)有效整合”的探究性学习模式,探寻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以实施探究学习的有效点,探寻出培养学生的学习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新途径。

三、实验研究原则

⒈适度超前原则。

⒉实践性原则。

⒊主体性原则。

四、研究途径

⒈在学科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校园网、网络教室和信息技术平台等设施和网络教育资源,寻求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切入点,创设探究式学习氛围;探求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探究性)学习的途径;探索有利于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和发展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探究式学习模式。

⒉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是多向的。通过创造使试验班学生能够更充分更主动利用学校功能室浏览信息的条件,研究如何结合电子功能室展开探究学习,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广度、深度和速度,使他们掌握新的探究技能,提升自身的探究能力,激发他们的创新实践精神,积极投入探究创新活动。

⒊学生获取信息最直接途径是查阅书籍资料。因此,要在推进我校图书馆实施电脑管理的基础上研究如何发挥图书馆的真正功用,使他成为学生获取信息、运用信息完成研究项目、提高探究能力的另一片天地。

五、研究措施

⒈成立学校课题领导小组,精选课题研究小组成员。

⒉加强教师特别是科学类学科教师的理论学习,提高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的能力,切实转变教育理念,强化创新意识,掌握科学探究式学习的策略。

⒊确立研究对象:我校初二年级三个班作为试验班。

⒋实验周期:根据总课题组的情况确定。

⒌研究方法:行动研究法、实验法、文献法、经验总结法。

⒍收集实验资料并进行定量、定性分析。

7.争取多方面支持:如人力、物力的支持,信息技术水平的支持和业务上的指导等。

六、研究步骤

⒈准备阶段:成立课题组,认真学习有关理论和进一步掌握先进的信息技术,统一思想,明确分工,设计方案。

⒉实施阶段:执行方案,加大研究和探索力度,加强资料的采集和分析、研究,根据具体情况灵活修正研究方向,不断完善方案,及时总结经验和成绩。

⒊成果总结阶段:撰写研究报告,整理研究成果,向上级部门和总课题组汇报。

七、成果形式

篇3

引言

化学是一门非常讲究实用性的科学,化学课程本身应该是比较有趣味性的,但是现阶段大部分初中化学课程都脱离化学本身的趣味性,更偏重理论和公式应用。严重影响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随之影响应有的课程学习效果。初中化学对学生来说是一门全新的课程,也是今后化学学习的重要基础,所以应用有效的初中化学教学方法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是十分必要的。

一、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

1.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在初中化学教学实践中,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是非常重要的。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个人思维模式不断影响,老师应该有一个与时俱进的教学思路,将课堂教学主体变成学生[1]。人都有一种固有思维,就是“我的事”和“别人要我做的事”。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老师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学习是“别人要我做的事”,那教学效果肯定不会好,因为学生在其中感受不到自己的主体作用。所以,在课程设置和规划上,老师应该站在学生角度考虑问题,将课堂主动权和主体交给学生,使其拥有学习是“我的事”的意识。

2.正确的育人观念。老师在教学活动中不仅是一个传授者,还是一个反馈者。正确的育人观念不仅是简单地将知识点交给学生,更重要的是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教导学生,以及用一种什么样的方式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和运用情况。初中化学学习对大多数学生来讲都是新鲜的,本身学生带着一定兴趣和求知欲,所以老师应该充分考虑学生求知欲望,有针对性地设置教学方式,通过正确的育人观念达到同学生的教学共鸣[2]。正确的育人观念是老师较好执行自己教学理念的关键前提,死记硬背不是目的,真正理解并灵活运用才是最终目标。

3.重视教学过程的经验总结。很多好的教学理念和方法都是经过充分教学实践逐渐总结归纳形成的,所以老师要转变只注重课堂教学效果本身的观念,而将一部分精力放在教学过程经验总结上。对学生每一阶段学习进程、近一阶段教学成果和学生家长教学反馈等及时总结,不仅是对教育学生的态度负责,还是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在不断经验总结中,老师同学生之间、老师同家长之间都达到一种有据可依的交流,对促进和谐师生关系建立具有重要意义。

二、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

1.通过联系生活培养兴趣。初中化学是一门同现实生活结合非常紧密的学科,生活中很多现象都可以用初中化学知识解答。化学知识的不断研究和拓展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对世界的认知和自身生活质量水平。如为什么全球气候会变暖、酸雨是怎样形成的、食盐为什么可以让菜变咸等问题,都是初中化学知识可以解释的化学现象。如果老师将生活中这些实例联系课本知识点,可以引发学生主动学习兴趣,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3]。

2.通过设置悬念培养兴趣。化学现象是一种非常神奇的现象,很多是无法用肉眼观察的,这就给充满好奇心的学生留下了可以培养兴趣的空间。如无水硫酸铜本身是白色粉末,遇到水之后就会让水变成蓝色。这样的化学现象有很多,其实是非常简单的化学作用引发的颜色变化。如果设置好恰当悬念,就可以让学生带着疑问和兴趣主动了解这一知识点,加深他们对知识点的印象。

3.通过适当激励培养兴趣。初中化学学习是系统性非常强的课程,从开始的元素周期表到后面各类复杂的化学反应式,都需要一个个知识点积累连接起来。开始学习阶段,老师应该用适当激励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如学生课上讲的某一现象,老师用化学知识讲解的同时,可以对学生这种留心观察生活的行为进行鼓励,肯定学生努力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培养其学习兴趣,对其他学生提高有很大促进作用。

三、注重理论同实验的紧密结合

1.增加实验课程的比重。初中化学课程趣味性更多地体现在化学实验上,因此理论课程不应该在全部化学课时中占有太大比重,而且大部分理论知识都可以在实验课程上讲解。单纯的化学理论和知识点讲解是非常乏味的,学生对一些相似符号的不同组合很难产生深刻记忆。如果将这些枯燥的符号用有趣生动的实验表现出来,那学生就会很容易接受并掌握这些知识。而且化学反应的不同情景是学生区别不同化学方程式的最佳记忆方式。

2.增加实验的趣味性。虽然化学实验本身是比较有趣的,但是同课本知识一样的实验很难提起学生更多兴趣。如果老师在原有实验基础上增加更加具有趣味性的实验就会获得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很多学生对化学课程的兴趣就是因为有十分具有趣味性的实验课程,如果所有实验都是书本上学生了解的内容,会对学生的积极性造成打击。一些课本上没有的实验会更好地吸引学生注意力,对拓展学生知识面和应用化学公式的能力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4]。

3.增加学生动手实验的时间。在老师演示实验的过程中,学生更期待的不是实验结果,而是自己实验时会出现什么样的反应。所以老师简单快速地演示实验并讲解完知识点和要点后,要将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自主实验。学生只有经过动手实验后,才会深刻记住每一个实验环节的重点和知识点,并对后续知识学习产生浓厚兴趣。

结语

在初中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老师的教学效果。初中化学本身具有别的学科不具备的趣味性和实践性,所以教学实践中应该充分利用化学教学这一优势,引导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初中化学教学起到应有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黄聪.浅谈新课标下初中化学有效教学[J].中学教学,2015(08).

篇4

1.研究背景

当今,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及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越来越多地利用零散时间进行学习,享受便捷、趣味、丰富、高效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近年来不断涌现的各种“微”事物:微博、微信、微电影、微小说等,已经进入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教育领域,由于教师教学、科研工作繁忙,难以有足够的精力关注每位学生的学习成长。因此,如何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帮助他们查漏补缺成为教师教学中的一大难题。微课程短小精悍,针对性强,学习方式灵活、便捷,可以替代教师让学生进行相关内容的学习,既节省了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2.微课程的定义、特点

2.1定义。

微课程是与长期课程相对应,基于某一学科并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手段,由相关主题模块构成的相对独立完整而又开放的具有校本性质的短期课程链。它不是简单的微型教学,而是运用建构主义的理论方法生成的、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以移动设备为载体的实际学习内容。它是基于学校资源、教师能力与学生兴趣,以主题模块组织起来的相对独立与完整的小规模课程,美国称其为短期课程或课程组件。它是一种主题明确、相对简化、细分的教学,方便学生随时随地学习,易于掌握。“由主题模块构成”强调了它的相对完整性;“开放”则暗含了微型课程可以不断吸纳新知识、新进展,以及可以与信息技术等辅助手段相结合的特点;“校本性”说明了微型课程的开发要基于学校自身的特点;“课程链”说明微型课程应具有一定的延续性,每个单元既独立又相互衔接,成为一个小的知识体系。

2.2特点。

微课程的显著特征是“短”、“小”,相对其他课程,既是区别,又是优势。

2.2.1学习时间短。

微课程以“微”作为最突出的特征,每门课程的时间在十分钟以内,短小精悍,这是传统课程无法超越的优势。传统课程往往强调系列整体,一个系列的知识讲解可能有一个到几个课时不等,学习时间相对来说比较长。微课程缩减了学生的学习时间,帮助学生及时解决了学习困难,减轻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和负担。

2.2.2内容选取灵活。

微课程的内容围绕某一个知识点,课程主题专一,内容形式多样,学习方式灵活。微课程的内容选择依据学生的学习兴趣,源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结合日常教学中的常见问题。

2.2.3独立性。

每个微课程,内容均节选自教学中的某一具体知识点,相对独立,没有直接的联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就某个知识点选看相应微课程课件,进行针对性学习,节省了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精力。

2.2.4主题性。

每个微课程都有自己的主题,围绕某一知识点,进行重点讲解。在学习过程中,如有不懂,可选取相应的内容直接学习。

3.微课程的设计原则

由于高职学生英语基础薄弱,注意力很难长久集中,不适合长时间的学习,微课程短小精悍灵活,因此更适合他们的学习。微课程设计时,学习内容应与学习目标内容紧密联系,使学习目标更明确、具体,产生更强烈的学习体验。与传统课程和现有的网络课程不同,微课程在设计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3.1微原则。

微课程在设计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出“微”原则。具体表现在课程内容的选择方面,在进行课程内容选择之前,应尽可能将课程内容细化,一个微课程只承载一个知识点。选取的内容要短小精炼,讲解时间最好为3-8分钟,控制在10分钟内。

3.2以学习者为中心。

微课程的效果评定以学习者的学习体验来客观衡量。在设计过程中,内容、活动和学习资源等的组织要围绕学习者展开。了解学习者的需要,体现学习者的主体地位,调动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3.3实用性。

微课程在设计之前要充分了解学习者的需要,切实帮助解决学习中的疑难问题。课程内容情景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生活,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3.4交互性。

实践证明,人们对图形的记忆能力优于文字,所以在课程设计过程中,以生动形象的画面兼具文字呈现,要比仅呈现语词的学习效果好。建构主义理论强调“情境”对新知识的建构作用,促进有意义的学习。通过与学习者的互动,让学习者由传统学习的一味接受改变为发现、探究学习。让学习者参与学习过程,能极大地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基于此,在设计微课程时,应根据课程内容需要,适当选择与课程内容相符的图片、动画等元素加入到课程中,增强课程的生动性,但是一切元素的选择添加都要以学习内容的最佳呈现效果为目的,绝不能滥用。

4.基本内容和方法步骤

4.1高职英语微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

研究微课程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应以高职英语课堂教学为研究环境,分析微课程在高职英语课堂教学中运用的可行性,预测对学生学习主动性形成产生的影响,目的是有效提高高职学生的语言技能。

根据调查分析和国内外教育心理学表明,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方法是影响学习者学习的最主要因素,也是可塑性最强的两大因素。因此,应从微课程教法和学法指导入手,探讨提高教学质量的教育教学规律。大量的实践证明,学生普遍出现的厌学并非智力因素,大都是懒于思考、缺乏兴趣和动机,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要提高教学质量,就要解决学习方法问题。我们设想,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微课程的教c学,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改变学习行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习能力,促进教学质量提高。

4.2研究方法。

运用文献研究、观察、实验、调查、经验总结等方法研究微课程教学中学生学习行为的改变,帮助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制订微课程实施方案和策略,使微课程教学能够有目标、有步骤地系统开展,同时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将英语微课程研究工作的结果运用于教学实践中,将学生塑造成可持续发展人才,具体如下。

运用文献研究、观察、实验、调查、经验总结等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通过查阅各种文献资料,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教学设计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信息论等先进的教育理论,了解各大知名高校微课程成果,以博采众长,开拓思路。

(2)观察法:在课题实施过程中客观观察、记录学生参与英语言语活动情况。

(3)实验法:通过实验探讨微课程教学实施前后,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学习习惯的改变情况,进而对教学质量的改变做出评估,探讨实施英语微课程教学的可行性、科学性。

(4)调查法:通过调查向被调查者访谈询问,研究回答中反映的数据,引出结论。

(5)经验总结法:运用经验总结,对教学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情况进行归纳与分析,使之系统化,上升为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

4.3步骤

分析教材和实验对象,制作微课程课件。本实验教材为《江苏省职业学校文化课教材英语3》,分析教材和实验对象,制作微课程课件,并在英语教学中实施。同时,对微课程实验数据收集分析,进一步探索研究,整理相关资料。

如我院开展微课教学实验,对实验班和控制班分别进行微课程教学及常规教学,并对实验班和控制班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课堂观察、评估分析,了解教学效果,分析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表现,根据学生表现调整教学策略,达到实验目的。

针对两种教学模式下的英语教学情况及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教学设计,检验微课程教学的实施效果。

本项研究数据的主要来源为:调查问卷、课堂观察、实验前后英语水平测试。数据收集分以下阶段展开:

(1)调查问卷的数据收集与分析:研究者在实验前和实验后分别对两个采样班级使用同样的调查问卷进行问卷调查。学生无记名填写,没有外界压力,自由意愿答题,最后对两个班级的两次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课堂观察记录及数据统计:对实验班和控制班的学生在不同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教学进行课堂观察,实验结束后,收集观察记录表并对其进行统计整理,分析学生课堂学习效果及表现。

(3)英语水平测试及数据处理:实验前,研究者对两个班级的学生进行一次英语水平前测,并对本次英语成绩的数据进行整理、统计分析,为后测成绩数据的比较提供参考。在教学实验后,再次对实验班和控制班学生的英语水平进行测试,将两次测试成绩进行分析比较,取其平均分,通过对比得出分析结果。

(4)访谈:为了了解项目教学效果,实验后在实验班随机抽取10名学生进行访谈,了解学生的英语学习习惯、英语语言技能、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变化。

基于以上分析,微课程理论有助于教师认识微课程教学的价值理念,将新的教学理念运用于高职英语教学中,建构微课程教学的方法论体系,优化教学过程,强化教学效果,帮助教师自评与反思。从实践上来说,将微课程应用于高职英语教学实践中,实现了教学与现实实践需求的结合,体现了高职英语教学的发展特色。首先,微课程教学符合高职英语教学变革的基本走向,有利于保障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其次,探索微课程教学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具体实施办法及操作步骤,对职校教师进行微课程教学实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在微课程教学时,学生能够自主学习,个性、知识、实践都得到了长足的锻炼和发展,全面提高了英语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英语的语言知识得到了运用和加强,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生尽快适应未来的工作岗位打下了基础。

微课程教学体现了教学建构的优势,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加强了合作互动能力。因此,高职学校运用微课程教学模式进行英语教学是可行的、有效的,它发展了学生和教师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2]关中客.微课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17):14.

[3]田秋华.微型课程及其开发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09(5):5-6.

篇5

1.1 一些教师素质低,业务不精

教师的素质和教学能力是决定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我在日常接触的教师中发现,有的教师基本素质差,上课写错别字、出现知识差错;还有个别的抱着原有的文凭认为有些知识就够了。孰不知,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知识不断的更新,如不加强学习,就将成为一潭"死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长流水",教师就得不断地研究、探索,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素质。现在新课标已经颁布实施几年了,但是,大部份老师对新课标的内容和理念认识不足,更不用说实施好新课标了。

1.2 教研工作重形式,不重实效

在教研活动方面形式化的东西太多,教研计划、教研活动记录、业务学习笔记大多是应付性的东西;学校有课题,但围绕课题进行的教研活动却寥寥无几;评课也多为应付性的简单说两句,主题不明确,发言人不能完全投入,不是跑题就是不了了之,缺乏应有的争论,体现不出教研的气氛。这些形式化的教研活动收效甚微,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使教师产生一种厌倦心理,也制约了教研活动的开展。

1.3 普遍教法陈旧,课堂效率低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学生积极的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学校听课中经常看到有一部分教师教学方法陈旧,如在教"象"时说:"大象的象,记住了吗?……"。填鸭式灌注式教学方法仍然使用,课堂上死气沉沉,学生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学生个性被扼杀,课堂上教不会,课下搞题海战术,其结果使学生苦学厌学,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脱节,课堂效率低。

1.4 作业批改质量差,缺乏经验总结

从学生的作业中看出,大多数教师对学生的作业都是由批无改,有日期无批语。作业.使学生吸收知识、消化知识、应用知识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师批改作业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对医学知识掌握的程度,以及技能、技巧的水平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由此教师还可以了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作为改进教学的依据。批改作业的同时也是对学生学习的具体指导,帮助学生发扬优点,纠正错误,提高质量。在教学中很多教师都有一套自己成功的教学方法,但总结不出来或不总结,而只重视教,教学经验性的成型的东西特别少。一个教师课上的再好,如果不善于总结经验,不进行反思,那么它只能是一个"教书匠"而已。教研部门和学校也缺乏对教师教研成果的奖励措施。

2.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那么农村小学教育教研该任何开展呢?下面谈谈我的看法:

2.1 抓理论学习

理论不是万能的,但要研究,没有理论是万万不行的。学校的教育教研是一种理论指导下的研究。不掌握一定的教育理论,不可能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校本研究。因此学校就必须定期组织教师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或要求教师利用课余时间自觉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理论,特别是学习《课程标准》的一些新理念、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一些新经验。使每一位老师能够全面把握《课程标准》精髓和理念,不断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教育教研能力.为更好地开展教育教研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2.2 抓课例研究

课例研究是以一两节课例展示的形式开展的一种教研活动。研讨内容包括:听课、执教教师谈教学设想与意图以及教后反思。听课教师对所听的课进行评议,肯定好的、可借鉴的地方,提出建设性意见等。通过评议,使执教教师认清自我,受到启发和教益,又为听课老师提供学习研讨机会,引以为鉴。为此,开展课例研究活动,对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是大有帮助的。以提高听课评课的教研活动的实效性。 课例研究的优势在于:①克服了以往教研课的盲目性。以课题为中心,围绕课题进行研讨。②课例教学为研讨活动提供了一个展示研讨过程的平台,听课老师来共同探讨,交流分享,得到大量的信息,共同感受成功与困惑,整个过程就是教师积极参与的一种互助互学过程。

篇6

所谓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学习,掌握规律,获取知识,了解社会,应用相关知识寻求原因,解决实际问题而采用的教学模式,即为更好地指导研究性学习,具体教学中以问题、自主和探究为主线,进而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自主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教师是教育者也是学习者,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逐渐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教师由知识的输出者逐渐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者,学生由回答者转变为质疑者,由听课者转变为参与者,由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学实践中,主要以教育调查法、行动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和经验总结法进行分析和研究。

一、教育调查法

教育调查法是研究者有目的、有计划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现状及其历史材料,深入了解教育实际情况,弄清事实,借以发现存在的问题、探索教育规范而采取的系统的步骤和方法。教育调查法的特点有以下几个:第一,教育调查法是一种间接地研究当前教育现状的方法,不像观察法那样直接用感官去感知现实;第二,教育调查法可以在自然的过程中收集材料,而不必像实验法那样控制实验对象;第三,教育调查法一般以教育现状为研究对象,而不是以教育史实为研究对象。

二、行动研究法

《国际教育百科全书》把行动研究定义为“由社会情境(教育情境)的参与者,为提高对所从事的社会或教育实践的理性认识,为加深对实践活动及其依赖背景的理解所进行的反思研究”。行动研究的主体是实践活动的参与者,研究的对象是正在从事的社会实践,研究的目的是处理实践中急待解决的实际问题,研究过程的核心是“反思”。

在教育教学中,行动研究法主要是指在教育情境中,研究人员和实际工作者结合起来解决某一实际问题以提高教师素质的一种方法。教育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多变的动态过程。教师在日常的学校生活和真实的课堂教学环境中,结合自身学科教学内容,挖掘研究性学习链接点,配合教学进度,积极开展研究性、探究性学习,并不断对自己的教学问题进行诊断、思考和探究,通过制订计划、实践、观察、反思等来解决教学中的问题,以提高行动质量和效益,从而以更有效的方式开展研究性学习。换句话说,就是“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真正做到“教学相长”,提高自身素质,促进教学工作的优化,达到研究和行动的良性结合。行动研究法的特点有以下几个:第一,反思性。反思是行动研究的本质属性。它不再把理论与实践看作可以相互分离的孤立过程,而是以反思为中介,在行动过程中将两者统一起来,在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中寻求实践和理论的发展。第二,民主化。在研究过程中所有的研究参与者都是合作伙伴关系,密切配合、平等交流和共同协作的关系。第三,开放性。行动研究所关注的是社会实践中的独特问题、独特事件,它随时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不断修改和调整研究方案,而不过分看重研究过程控制的严格性和研究计划的严密性,强调研究过程的动态性和灵活性。

三、内容分析法

内容分析法,就是对传播内容作客观而系统的量化,并加以描述的一种研究方法。内容分析法的特征表现在传播内容的明显性、客观性,分析过程的系统性和分析结果的量化性上。教育和教学活动,也是一种信息的传播过程,也可以利用内容分析法,对教育文献、语文课本、课堂讲授、视听教材、直观教具、学生反映、学生练习、学生考试等问题进行研究分析,探索规律,形成理论。

四、经验总结法

经验总结法是在不受控制的自然形态下,依据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分析概括教育现象,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高度的一种方法。教育经验来自教育实践活动。教师的业务素质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每个教师只有结合自己的教学时间有意识、有目的地、科学地总结自己的经验,掌握教育教学规律,并把它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才能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观察事物的敏锐力和判断力,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上取得良好的效果,才能在更广泛的范围内指导教育教学实践。在总结经验时,要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对于典型要用的立场和观点进行分析判断,分清正确与错误、现象与本质、必然与偶然。经验一定要观点鲜明、正确,既有先进性、科学性,又有代表性和普遍意义。运用此方法可以把课题研究实践过程中的经验进行汇总整理,分类编辑成册,并撰写研究报告。

参考文献:

[1]邹尚智.研究性学习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篇7

应用日语专业是宁波教育学院外语与经贸学院根据社会就业需求和小语种发展前景设置的一门注重语言综合素质、打造语言应用型人才的专业。无论是从基础语音教学到综合语言能力提升,还是从单纯语言能力培养到外贸应用实训设置,都严格遵照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宗旨。在这其中,如何设置和开展语言实训教学对于日语应用人才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基于基础,超越基础,语言实训在专业基础课程中的广泛运用

高职应用日语专业学生起点低,绝大部分学生从零起步全新接触日语,专业基础课程在三学年的教学计划中占据很大部分。传统的外语专业基础课程主要以教师教授语言知识为主,理论分析往往滔滔不绝,课堂操练缺乏应用性,语言的工具性在实际生活工作中得不到应用,造成“填鸭式”的教师中心论。针对这种可能出现的局势,应用日语专业教师从一开始就进行了专业基础课程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本着“学一点,会一点,用一点”的原则,把握“理论够用,注重实践”的高职教学尺度,实施语言实训。

(一)《基础日语》课程:夯实语言基础,着重听说技能的培养,强化应用实践

《基础日语》是一门综合培养日语语言素质和语言应用能力的课程,四个学期每周课时分别为八、八、八、六,这充分说明了这门基础课程的重要性。为加强语言实训,充分利用宝贵的课堂学时,教师分步骤有侧重地展开课堂语言实训环节。

1.突出语音,严格训练

教师设定计划,在前四十课时中要求学生语音过关,为达到这一教学目标,要求专业学生进行每天半小时晨读,任课教师进课堂辅导操练,特别强调语音、语调、停顿、语速、轻重、语气和表情。通过教师引导下的晨读活动,缩小了学生间的差距,整体提高了新生的语音水平,更为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开口说日语的良好习惯。

2.探求教法,提高实效

日语是以古代中国的吴音为发音基础的,因而日语与江浙地区方言之间有着不少的同音字。根据日语的这一特点,教师采用对比法,结合地方方言的发音特征,使学生更易掌握日语的发音。比如,对于日语中的五个鼻浊音假名的发音,让学生结合体会“外国”的“外”在方言中发音“ηa”;在起步阶段,较多同学R和N不分的情况,可以先体会宁波方言中“六”的发音“ro”等。通过这样的辨析讲解,加深了初学者对语音的分辨和理解。

3.提供舞台,加强实训

“每日演讲”是《基础日语》一个综合的语言实训项目,学生在课外做好准备,利用课堂前五分钟上台表演。教师在开学初把“每日演讲”的展开形式、具体要求、预期目标等向学生进行充分的剖析,要求学生思想重视,责任到人。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做现场评论,并要求其他学生参与评价。学生从准备、呈现到吸收评价反馈,是一个积极主动应用日语的过程,不仅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同时提高了用日语思考问题的能力。学生开放式的演讲主题丰富了教师的授课素材,有些还意外地生成了课堂教学的宝贵资源,通过师生评价,触发了学生对语言学习和应用本质的理解,同时鼓励学生学好和运用日语,加深了学生对本专业的热爱。

(二)《日语听力》:以“听”带“说”,以“说”助“听”,增强学生听说能力

“听”和“说”在听力教学中是一个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教师充分利用视听教室齐全的听力设备,开展课堂实训,增强专业学生的听说技能。

首先,教师收集与专业知识匹配的音像资料,利用现代化媒体,带给学生富有时代气息和专业应用性突出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兴趣,扎实专业基础。其次,教师革新听力教法。针对高职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可接受性,分层次教学,根据话题难易程度,分配任务,做到课堂参与度不断扩大,使每位学生都能体会到课堂学习的成功。再次,鼓励学生建立信心。“说”是学生的薄弱环节,原因之一是学生缺乏信心,在课堂教学方式改革外教师还在课后联系学生,疏通学生情感障碍,消除畏难情绪,使听力课堂充满生气和活力。

(三)《日语会话》课程:营造语言氛围,创设真实语境,提高表达技能

学以致用是《日语会话》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师通过创设现实生活的交际情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地活学活用书本知识,有效锻炼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本课程的实训手段分为表演对话、改编对话、自编对话。

1.表演对话。要求学生模仿课文录音中的语言、语调,用流畅的语言和自然的动作,生动形象地再现交际场景。教师在指导学生表演对话时,需注意纠正初学者容易犯的一个通病,即“背”对话而非“演”对话,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把话“说”好。

2.改编对话。借助表演对话的经验,要求学生改编对话,锻炼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综合语言能力,使原来书本上的对话转化为属于学生自己的对话。在对话改编中,学生的创新意识有所增强,同时还重温学过的知识要点,从而更好地掌握语言知识。

3.自编对话。在上述两个步骤的基础上,教师可进一步指导学生自编对话,场景可设置为学生熟悉的校园、超市、广场等符合高职学生发展需求的主题,要求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构思编排情节,确定对话流程。

随着学生语言能力的不断提高,教师可结合商务贸易等专业知识,选择商务活动中的主题设计成不同的场景,使得学生走出校园参加见习实习活动之前提前感受真实的商务环境,有的放矢地练习与今后工作密切相关的商务对话。

二、扎根课堂,走出课堂,语言实训在学生活动中的充分展现

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校园活动,一直来是学生课堂之余锻炼综合能力、展现自我的平台,使学生既扎根课堂专业知识的学习又展现自我风采,体现了高职应用型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理念。实例证明,此类应用性专业技能活动,既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做后盾,又有灵活的形式为载体,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提炼,有着极大的发展空间,应用日语专业借此加强学生的语言实训。

(一)组织语音语调测试

在专业基础课堂中,学生首先需要过语音关,为此,应用日语组织学生参加日语语音语调测试,以赛促练,通过对参赛者现场朗读的测试,考察学生在语音、语调、停顿、语速、轻重、语气与表情等各方面的综合表现。赛前的准备过程是学生强化正确流畅的语音语调的途径,比赛中的开口展示培养了学生的表现能力,督促学生加强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

(二)举办日语卡拉OK比赛

日语卡拉OK比赛,是深受学生欢迎的一项校园文艺活动,既舒缓了较为紧张枯燥的专业学习生活,又为部分在音乐表演上有能力的学生提供了展示才能的大舞台,体现了大学生朝气蓬勃、迎接挑战的良好精神面貌,锻炼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同时一批日语发音标准、音乐底蕴上佳的校园歌手脱颖而出,极大地激起学生学习日语的兴趣。学生用日语演唱,把语言应用到实际生活之中,紧密了语言学习与实践应用的关系,促进了校园文化的建设。

(三)创办日语节

秉承“院系搭台、教师指导、学生唱戏”的原则,创办日语节,这是语言实训环节中全面综合的一项活动。全体学生参与了节前的活动方案策划、经费预算、海报宣传、活动用具采购等具体环节,学生通过布置场景、临场组织、设计应急预案、进行节后总结、展示成果,全面地实施了语言实训。

以宁波教育学院外语与经贸学院首届和第二届日语节为例,活动分为“节前演练”、“现场展示”、“经验总结”和“成果展示”四个部分。

1.节前演练。全体同学分组后,每位学生明确角色,投入准备,不断演练,事先进行排演。组长全面负责,将本小组的策划过程及实施步骤以PPT演示和现场示范形式进行讲解,以便互相学习经验,提高组织策划能力。

2.现场展示。充分演练之后,学生们结合实际,将所学的日语知识、日本文化融入到八项贴近实际、形式丰富的展示活动中。“日本世情”以日本传统文化展示为主题,学生身临其境地表现了“日本插花”、“日本茶道”以及其他体育文化的内容,辅以展板和物品的呈列的,带给观众日本的传统文化的视觉冲击;“和风庭苑”以梳丸子头、穿戴日本服饰为主题,使参与者体验到了日本服饰文化;“晴偶屋”和“美味寿司”两个展位,需要学生动手制作,学生在制作过程中感受到了动手制作日式食物和日式饰品的成就感。其余的展位有,临摹日本名著中的漫画人物、经典中日歌曲翻唱、日本知识趣味问答及姓名翻译“留下真名,带走假名”等展位,日语专业学生在向全校师生的展示中,扮演文化传播者的角色,呈现了丰富多样的活动内容,同时增添了专业自豪感,增强了深化专业水平的意识。

3.经验总结。采取各小组总结汇报的形式,由各组负责人对活动开展的具体过程、遇到的实际困难、相对应做出的临时反应等各方面内容进行全面总结。全体同学一起共享成功的经验,共商存在的不足。通过经验总结,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促使专业教师在如何规划实训活动进程方面有所改进、有所创新。经验总结,不单纯是日语节活动的句号,更是对日语专业语言实训操作的阶段总结和概括。

4.成果展示阶段。在专业教师指导下,学生提炼日语节的各项成果,利用展板,向全校师生汇报成果。展板中的各项成果的汇集使学生重温了日语节的各个环节,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信心。

日语节作为一个既扎根理论又走出课堂的实训活动,随着不断地上规模、上档次,必将成为应用日语专业学生扩展专业知识、展示日本文化、发挥个人才能的舞台。

三、迈出校园,融入企业,语言实训贴近求职就业

国家对高职教育确立的培养目标为:“学生应在具备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为达到这一目的,高职教育把见习实习作为就业前的一项重要实践环节来抓,应用日语专业的语言实训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不断的巩固。语言实训贯穿见习及实习阶段,按“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指导原则,除通过对语言能力的整合提高外,还同时结合专业技能课程的知识,重点培养毕业生的职业关键能力。

(一)模拟日企面试,提高实战能力

日企是应用日语专业毕业生理想的就业单位,为使更多的学生能在日企面试中获得成功,应用日语专业在课堂教学中增设日企面试环节,不仅使学生的日语语言基础得到了训练,而且为学生求职就业作好铺垫。

进行模拟日企就业面试时,教师以企业为中心设置问题,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考察。课前,教师就面试主题,把部分问题分发给学生,组织学生自行讨论;课堂中,师生展开模拟面试;模拟面试之后,教师进行专题辅导,讲解日本的企业制度和文化以及公司对应聘人员的基本要求,使学生更多地关注企业,增加对企业的感性认识。

(二)实地参观企业,加强专业学习,增重就业砝码

宁波作为长江三角洲一个重要的外贸进出跃的经济城市,市区及周边汇集了一批日商独资或中日合资的企业,例如,宁波阿尔卑斯电子有限公司、宁波综研化学有限公司等。宁波经济蓬勃发展,涌现出一大批积极寻求日本市场的本地企业和公司,例如维科纺织、戈凌蓝服饰等。通过联系这些企业,寻求合适的参观方式,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去实地见习。见习实习时真正检验学生运用语言和专业技能的方式,学生在实地见习中对应用更有感触,对加强专业学习更有深刻的认识。

(三)实习中提高认识,缩短与企业的距离

实习阶段语言实训是日语专业毕业实践的一个重要环节,内容以指导教师布置实训任务,学生结合工作实际,不断查漏补缺为主。学生运用课堂内外吸收的实训技能与实际工作情况相结合,既能用现有知识辅助工作的完成,又能丰富实际操作经验。例如,学生在办公室文秘工作中,灵活运用日语会话和应用文写作的相关理论知识,能更好地迅速掌握办公室工作的要领和宗旨;学生在外贸公司的业务操作中,参照外贸日语会话和外贸操作流程的理论实践,以理论辅导操作,以操作补充理论,更好地过渡到实际工作中。

指导教师在学生的实习过程中,应时刻关注学生的实习动态,辅导学生注重将理论联系实际,充分发挥语言实训的成效。在实习阶段后期,根据学生反馈的实习心得和实结,制作结合实训和实习环节的问卷表,由全体同学认真填写,再由教师整理形成日语专业实践实训的经验总结,为实训模式研究和环节设计的改进提供素材。

在高职应用日语专业中设置和开展语言实训环节虽然只是一个初步的尝试和设想,但实际操作已经证明多样性的语言实训环节不但加固了学生的专业基础语言知识,而且极大地培育了学生的专业技能,练就了学生的职业关键能力,从而实现应用日语专业人才培育目标,推动应用日语专业的专业建设。

参考文献:

[1]浙江省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服务型教育体系建设加快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若干意见(节选).

[2]宁波教育学院2008级高职专业教学计划.

[3]许陆华.高校日语听力课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大连大学学报,1998,(6).

[4]吴丽娟.关于日语听力教学的几点思考.长春大学学报,2001,(6).

[5]任常毅.谈高职的日语课堂教学.上海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4).

篇8

学生在学校进行护理知识学习的时候,很难有机会可以实际接触到护理方面的工作,学生除了需要学习专业的文化知识,学校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礼仪,对全体的护理专业的学生进行礼仪培训,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能够更好的为人民服务。学校可以聘请专业的礼仪老师来进行培训,让礼仪教师细致的给学生讲解护士工作时的文明用语以及护士的仪表和着装、电话沟通技巧等,让学生在大学期间就具备良好的礼仪修养,懂得将来步入社会,参加工作后,做到接待病人以迎接声接待,送别病人用送别的声音,操作前对病人能够有良好的解释的声音,操作失误后能够及时的向病人道歉。这样可以一步一步的提高护理专业学生的礼仪形态,能够增加他们毕业后参加工作的竞争力。学校注重培训学生的礼仪形态有利于学生将来步入社会后,到医院参加工作后能够树立良好的模范护士形象,在广大的护士群体中能够产生良好的影响,促进护士的整体素质提高,引导学生在内心树立起服务他人的良好意识,能够使得学生在潜意识中形成护理人员的服务心态和合理的服务行为。

由此可见,学校除了要注重培养学生合理的专业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专业文化素养,还要注重学生的礼仪培训,要明确的知道,一名合格优秀的护理专业的学生是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专业素养,不断的在学习生活中完善自身,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这样在步入社会后才能尽快的适应自身的工作领域。

2 学校教育注重营造生活化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下进行锻炼、完善

护理这门专业对实践性要求较强,很多的学生专业文化知识学习的很好,但是到了实际参加工作,却不能把自己学习的知识在实际中灵活应用,这就提醒了学校要注重护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学校的时间时最多的,在学生时代,由于学生专业文化知识和实践能力都不是特别的完善,所以,学生很少有机会去接触到实际的护理工作,因此,学校就要注重护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授课时可以注重营造实际生活中的生活情景,在生活情景的创建过程中,教师要强调生活情景的真实性和重要性,让学生以认真、负责任的态度去对待,而不是以一种漫不经心的工作学习态度对待。因此,在每次情景锻炼学习前,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对于护理专业,实践经验的重要性,让学生能够对此引起足够的重视,教师在创建生活化情景时要注重情景贴近于我们的实际生活。教师要让学生在教师创建的生活情境下进行锻炼,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能够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班级上模拟医院实际情况,让学生依次扮演患者和护士角色,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在扮演护理角色时掌握如何应用自身学到的护理专业知识,还能够扮演患者的角色,学会从患者角度出发看待问题,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在将来的实际工作中为患者考虑,提高学生的服务意识。学校要定期的组织学生进行生活情景的实际模拟,通过定期的实际生活情景模拟,能够让学生灵活的懂得如何在实际情况下将自己学习到的专业知识使用到,让学生掌握实践经验,不仅提高学生的护理实践能力,还能够让学生将知识和实际相结合,由此可见,加强护理教育实践,贴近临床护理服务,可以通过实际生活情景的模拟来使得学生积累实践经验。

3 深化护理专业内涵,提高学生对于专业的深化认识理解

护理这门专业课程,它的主要特点就是它的临床实践性,所以,学校在进行护理专业的教学的时候就需要注重培养锻炼学生的实践性,护理专业的教育发展方向必须向更加注重全行业的护理专业实践转变。要能够深刻的提高学生对于护理专业内涵的认识,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时候,深刻的懂得健全疾病的护理常识以及护理流程的每一个步骤和其规范性。作为一名合格的护理专业的大学生要懂得从病人的利益角度思考问题,作为学护理专业的一名学生,要时刻的培养自身的责任性,护士要时刻记得自己的职业,不断提高自身的责任意识,规范的履行护理的职责义务,要明白,不论是做什么职业的人,都要有自身的职业规则意识,切实的履行好自己工作的本分。对于责任心相对来说较弱的学生人群,学校就要注重培养其浓厚的责任意识,让其能够清楚的认识护理专业的内涵到底是什么,不要只是单纯的传授学生护理的专业知识,让学生以为纯粹的将专业文化知识学好就可以了,而忽略了对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学校在进行护理专业知识教学要注重提高学生对于专业的深化认识理解。

4 注重实践经验的总结

无论学生在教师及学校组织下进行短时间的医院实习,还是学生在教师组织的生活化情景下教学时要深化学生对护理专业内涵的认识,不能让学生对于护理专业的认识还停留在表面,而不深入了解护理专业这门专业究竟具备什么样的独特特点和专业素养要求。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深化学生自身对护理专业内涵的理解,进行实践锻炼,学生都应该学会总结实践经验,在实践的过程中注重其他同学的表现,能够吸取他人的优点长处进行学习,当实践活动结束后,学生要及时的进行经验总结,这样才可以不断吸取经验,不断的充实自己的实践经验,提高自己。

篇9

教师个人课题研究工作的开展,在我们恩施自治州尚属首次。因此在任务下达之初,大家都有一种畏难情绪。但我转念一想,这就和我们中国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一样,虽然没有现成的经验模式可以借鉴,但摸着石头也完全有可能过河。就算只能取得点滴研究成果,其实对于自己也是一种收获与提高。端正了思想,则充满了信心。所以我勇于申报了一个自己觉得既有一定难度同时又能对自己有所促进有一定研究价值的课题——农村小学如何切实有效地开展口语交际训练的研究。

当课题取得立项以后,我以科学发展观作为自己的思想指导,集中自己的全部时间和精力,用勤奋认真.积极进取的工作态度去开展研究活动,以期取得哪怕只有一丝一毫的成果与进步。但当自己真正融入其中的时候,却又惊喜地发现:这项工作的开展,不仅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能卓有成效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二.脚踏实地,开拓创新,循序渐进。

在二零零九年春季学期的最后进行课题申报以后,我首先在暑假期间对一些教师和学生进行了调查,了解他们原先在口语交际课程中的感受和困惑,听取他们对此课程的交流和建议。然后据此写出了《学期初调查报告》。

对农村小学口语交际课程的现状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后,我在开学初期,经过认真地考虑和准备,拿出了自己对本课题研究的《开题报告》和《实施方案》,为研究工作的具体开展指明了方向。

进入研究工作的实施阶段后,我在口语交际活动中,积极开动脑筋,采用多种新颖有趣的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从而在不断的练习中去锻炼和提高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时也为我的研究内容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让我能写出具有一定价值的经验总结文章。

三.勤于耕耘,善于发现,颗粒归仓。

经过半年多的辛勤努力,虽然没有取得值得炫耀的重大研究成果,但点点滴滴的收获却不断涌现。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得到了较大地提高,而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也有了新的突破。我根据自己的一些小小发现,还写出了经验总结文章五篇,发表在自己的博客上,供同行们和其他社会人士交流斧正。

进入寒假以后,有了一定的空闲时间,我便抓住机会来补充和更新自己的知识。通过网上查阅资料.阅读相关书籍杂志等方法来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并写出具有较深刻思想价值的读书笔记。作好这一些准备工作,我对自己在新一年的研究活动就更充满了信心和力量。

当然,由于是一个全新的事物,因此存在着或这或那的错误和不足就是不可避免的,比如说,研究的范围还不够全面,研究的方法也不够科学,甚至还没能取得像样的研究成果。但这一切都不能让我退缩,因为我相信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

篇10

1 鼓励自主选题,激发探究兴趣

科学课程是一门针对学生好奇心以及探究欲望而开设的一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的一门课程。小学生的心理年龄是不成熟的,所以注意力很难集中,但是如果是对于自己喜欢的东西,便会十分专注的参与。这就提醒教师在课程选题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以学生的兴趣为最主要的出发点,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探究主题,因为学生的好奇心以及求知欲望会促使学生积极地进行思考,自主地进行探究,从而提出创新性的问题。但是教师应该对学生提供的选题有所筛选,因为有些学生的选题很可能出现过于激进或者不适合的情绪兴趣,这种选题的存在很可能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才是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最好的老师。鼓励学生自主选择科学探究的主题的目的是利用了学生的好奇心以及求知欲,从而达到了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及兴趣,这样一来便能促使学生积极地进行自主探究。

2 引导学生探索,深入生活体验

小学阶段的学生缺乏生活经验,与其强烈的求知欲望无法构成正比,所以在科学课程进行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地进行探索,从生活中汲取经验,从而应用到科学课堂上,这样一来,能够使科学显得更加平易近人,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只是学生也更加容易接受,更感兴趣。但在深入生活汲取经验的过程中,教师与家长的配合也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和家长进行交流对于家长在生活中对于学生的教育要稍加关注,因为学生在生活中还是受家长的影响较大,所以教师要与家长及时的进行交流。对于生活经验进行加工整理,形成科学课程的探究对象,这本身就加深了学生参与自主探究的程度,学生在生活中积极的发现问题积累经验,这本就是在积极自主的进行科学探究,所以教师通过生活对于学生进行引导式很有必要的。

3 进行小组探究,体验合作乐趣

探究的过程是需要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通力合作才能够完成的,所以除了师生之间的必要沟通与交流,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机制也是十分重要的。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正处在自我意识占据主导地位的阶段,这时候适当的让学生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会对学生日后的发展起到积极地作用。而且对于科学课程而言,不同观点之间的碰撞与摩擦会激发起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使学生燃起自主探究的热情。所以教师要在科学自主探究的活动中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教师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充分的了解,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不同的性格特征将学生进行合理公平的分配,分配叫均匀平衡才能够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如果分配不合理,很可能出现“行”的同学越来越行,“不行”的同学越来越差的情况,所以为了杜绝这种情形的出现,对于分组学习,教师要十分谨慎。

4 评价探究结果,总结学习经验

篇11

一、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数学活动的心理需求

心理研究结果显示:我们所有人都受到心理需求的支配,这种情况在孩子身上的表现尤为明显。我们常常会看到学生不知疲倦地玩闹,那是因为他们打从心底里喜欢玩闹。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重视他们的这一特点,多让他们在玩中学、在动中学。这样才能有效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欲望。

二、紧密联系生活经验,积累数学思维经验

要想真正学会数学知识,积累数学经验,就必须把握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发现数学在生活中的存在方式和应用途径,或利用生活经验帮助我们发现问题,并将问题“数学化”,再通过数学途径来解决生活问题,或利用生活经验帮我们解决数学问题。因此,数学的学习必须和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这样才能够不断引发思考,迸发出新知识的火花,实现经验的积累和升华。

在具体的“图形与几何”教学中,教师应该多多联系生活中形形的图形和几何元素,利用它们精彩绝伦的变化来吸引学生们,使他们对图形和几何更加敏感,能够及时分辨、组合……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动静态图形的感知,可以巩固几何图形的表象及其变换特征,又能丰富“图形与几何”领域基本活动的经验。

三、运用数学实验教学,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在教学时,除了基本知识和定理的传授之外,学生操作能力的训练也是非常重要的。数学实验能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能够引发学生去开发新的知识,探索新的领域。学生在数学实验中,要动手、动脑、动嘴,参与数学实验的建立、数学实验的操作、数学实验的总结等全过程,从而掌握数学实验的步骤,能够自主自动地进行新的数学实验。

例如,我在执教《三角形内角和》时,先让学生猜测内角总和可能是多少度,再让小组长从信封里掏出课前准备的不同类型的三角形,组织小组成员讨论方法、合作检验自己的猜测,结果有些学生用量一量、加一加的办法得出每种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有些学生把三角形的三个角剪下来,再通过拼一拼便得到了平角,自然就算出了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

上述两个实验形象生动,不仅让学生获得三角形内角和的直观感受,还给他们树立了“图形与几何”领域动手学习的基本意识,积累了基本的活动经验。

四、及时进行经验总结,为今后应用做准备

没有人可以替别人去生活,同样也没有人能够替别人去积累经验。在经过以上的经验积累之后,学生的数学活动能力有所提高,但是如果不能够及时总结,形成自己的经验,就容易遗忘或是对后来的学习不起作用。我校的一位老师在《平行四边形面积》教学中,在对已学图形面积计算公式进行了复习回顾的基础上,出示平行四边形,并向学生抛出问题:你能用以前学过的知识来求它的面积吗?学生一时没反应过来,教师便相机提示学生:能否将平行四边形变成别的图形?学生一下子转过弯来了,立刻动起来了,他们通过对学具的观察、比较、分析、猜测,又经过剪剪、补补得到了一个长方形后很快算出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然后,又引导他们对原来的图形和割补后得到的长方形进行观察、对比,找出两者的关系,学生便如教师期望的那样得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课堂接近尾声时,教师又适时地引导他们回顾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然后追问:“从中你又悟到了什么?”学生通过交流讨论得出:在求图形面积时,可以通过割一割、拼一拼的方法,把图形转换成我们学过的图形,再求面积。这样就给学生树立了要学会灵活的运用知识的意识,更让他们及时地做了经验总结,为后面学习中合理应用这些经验,探索到新的知识做了准备。

“图形与几何”领域的活动经验不可能通过一两次的数学活动就能够获得。我们要将它作为一个长远的目标,进行长期积累。

篇12

所谓“小专题教研”就是:针对平时教育教学中遇到的,但容易被忽视的小问题、小现象、甚至小技术、小环节进行剖析和研讨,在短期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也就是围绕教育实践中的小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研讨。这些小问题是指,教育教学中比较集中的、具有普遍性的、影响教育教学效果的小问题。通过对这些小问题的分析、思辨、实践检验等多次研讨,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这种回归教育实践,从教师身边做起的教研,对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至关重要。小专题教研的主要作用:其一是解困,解决自己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困惑;其二是去弊,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其三是求善,追求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二、小专题教研的特点

由于小专题的研究范围局部化,研究内容具体化,研究方式简单化,研究周期短期化。所以,它具有“实、小、活、快、专”的特点。“实”:就是研究内容真实,研究过程实在。从实际中来,为实际服务。做真研究,开展真研讨,进行真实践,撰写真文章。内容源于教育教学,研究在做、学中研,成果都是自己的亲身体验。所以,一切源于实践。“小”:其一是研究规模小,可以是一个人,一个年级组,一个教研组,也可以是一个学校;其二是研究的切入点小,内容单一。学校各个领域的小事情、小现象、小问题。但这个“小”意义特定,必须体现“以小见大”。“活”:一是研究方式灵活多样(行动研究、个案研究、调查研究、经验总结等,在工作、学习、生活中研。);二是研究成果形式简单、灵活多样(一个问题解决了,就可以得到一点成果。成果形式可以是小论文、案例、教育叙事、经验总结、研究报告等)。“快”:就是研究时间短、见效快。小专题研究的目的是及时解决教育教学困惑,不断改进教育教学实践,努力提高课堂实效,追求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由于小专题研究所取的样本小,不需要该问题的方方面面,更不需要形成系统的经验总结。因而,研究周期可以是3―5周,多则一个学期,最多不超过一个学年。“专”:内容单一。小专题不等同于教育教学工作中一些零碎的、一般的泛化问题,专在实践层面上,专在操作层面上。它是问题,但在问题的“度”上有明确界限,它不是大问题,大了则不专,也不是所有问题都可以上升为小专题。可谓是“鸡毛蒜皮”中的精华,本乡、本校的实际问题。

三、小专题教研的过程

小专题研究一般分“准备、研究、总结”三个阶段进行。基本模式是:“发现问题、确立专题―培训学习、设计方案―探索实践、反思升华―提炼总结、形成策略。”

1.发现问题 确立专题

问题出课题,课题以问题为载体。小专题教研坚持从教学中发现问题并形成研究专题,问题源于教育教学实践。每位教师在实践中都会或多或少的遇到一些困惑,发现一些问题。我们的小专题教研就是强调解决教师自己的问题,来自日常教学中的真实的问题、实际的问题,但不是任何教学问题都是我们的研究专题,而是要关注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意义、有价值的教学问题。这就要求每位教师要有问题意识,把平时教育教学中面临的真实的实际问题积累下来进行梳理,把值得集体研讨、探究的问题提取出来。经过大家的畅所欲言、互相交流,再将大多数老师普遍认为的值得研讨的问题确定为研究小专题。

2.培训学习 设计方案

要研究就要注入科研元素,我们对确立的研究小专题,不应是形式上开几次讨论会,上几节研究课、公开课。而是要注重全员参与,做实实在在的研究。首先要注重培训学习,从网上和书籍上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别人的研究状况,借鉴他人的经验,进行校本培训,寻求理论支撑。再由小专题研究负责人,精心设计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形成方案,并将每一个阶段的工作落实到人,切实保证研究的正常开展。

3.研讨实践 反思升华

确立了研究的小专题后,学校、教研组就应搭建好教研平台,发挥每一个教师的智慧,根据小专题的特点,采用恰当的方式和方法,但不管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方法,都必须突出“研讨”与“实践”。根据小专题研究的需要,按照“确立研究点―设计教学―课堂实践―反思诊断―修改提高”的程序,植根于课堂教学中。

4.提炼总结 形成策略

我们对小专题的研究,最终是要寻找出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和最佳办法。所以,一项小专题通过一段时间的多次反复分析思辨、实践检验、共同研磨,就要进行总结,提炼出一些有价值的成果,形成一些能够指导我们本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有效策略。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