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1 09:19:0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医学教育发展前景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1 医学心理学教学实践回顾
11 社会需求与医学心理学教学地位的确立 对健康和疾病,人类经历了神灵主义、自然哲学、机械论、生物医学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五个阶段。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临床工作中一些非生物、物理、化学性因素所致的疾病,用生物医学模式不能完全解释,一些心理社会因素所致的疾病用医学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治疗收到了理想的效果。医学心理学提出的对健康和疾病的五个基本观点:完整整体、认知与自我评价、心身统一、社会对个体影响,主动适应调节,对指导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这就决定了医学心理学的教学地位和作用。
笔者曾在2006年、2007年临床医学专业两届本、专科教学过程中组织指导部分学生分别深入我校临床医学院有关临床科室对病人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外科组住院病人问卷调查中有焦虑情绪的患者占69%,心理困扰占81%,有关联观念的占51%,有后怕心理的占22%,性格改变的占15%,无主见的占18%,孤独感者占11%。内科组中有情绪郁闷的占31%,有忧患心理的占41%,对所患疾病产生情感淡漠的占22%,过分敏感的占15%,有疑病心理的占32%,患病后缺乏温情的占16%,奇异的信念和想法的占9%,有自卑感的占21%,依赖性强的占12%,有失望倾向的占13%,患病后生活习惯改变的占23%;住院病人中生物因素致病占71%,心理社会因素所致疾病占21%,其它占8%。神经科组中有情绪极易冲动的占15%,有人格障碍的占4%,自控力减弱的占15%,有疑病质的占8%,有焦虑症占13%,早衰的占3%,有掩饰倾向的占4%。
通过问卷调查,学生体会到临床各科不仅纯生物性疾病病人中大部分病人多数存在程度不等的心理问题,心理社会因素所致的疾病单纯地用生物医学模式的观念和方法治疗往往都比较难以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如果分别不同情况辅以某些心理治疗可能更加奏效。从而改变了学生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的观念,激发和提高了学生学习医学心理学的兴趣和积极性,感受到在医学教育中设立医学心理课程的必要性和适用性。
12 学习医学心理学的作用 医学心理学课程的一部分内容是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学,一部分是临床心理学和心身疾病防治理论与方法。
学生通过医学心理学的学习,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和沟通技巧,表现在提高了待人接物的能力明显,学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提高了对心理应激事件的应对能力;提高了对心身疾病的认识和处理能力;掌握了心理测验和常用的心理治疗的原则方法;明显改进思维方法和思路,改进了学习方法和记忆方法,提高了记忆力和思维能力;明显增强改善自身心理调节能力。
教学中以情暖人,预防心理疾病,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心理教育通过各种人格特质(如需要、动机、爱好、气质、性格、能力等)对思想道德品质起作用,对构成德育的知、情、意、行四个心理成分产生影响,同时心理教育在完整的生命过程中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只有在心理健康发展的前提下,人们才有可能从内心深处去接受德育,去认同社会的秩序、规范和价值。因此,德育必须在心理教育的平台上才能更好地拓展与深化。没有心理成分的健康发展,就不可能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的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不断面临新的挑战和压力。紧张和由此而来的心理失衡是现代社会难以避免的困扰,负性情绪(如逆反、孤独、寂寞、空虚、困惑、焦虑、自卑等心理)在疾病生成过程中的病因性作用已经十分明显。一方面,青少年学生中有心理问题的人数呈上升趋势;另一方面,心理医生和心理咨询师极其缺乏,心理问题严重影响着学生健康成长。因此,预防心理问题、系统培育心理素质依然是重中之重。这就需要心理工作者和德育工作者乃至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作为德育工作者应当尽可能地提高心理素质,钻研心理学及相关的医学知识,尤其是精神卫生知识,正确对待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障碍(如焦虑、抑郁、强迫、恐惧等),帮助学生改善个性,走出心理阴影,让学生获得心灵的宁静与健康。爱因斯坦有言:“优秀的性格和钢铁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为重要。”因此,培养健康人格对人的全面发展是十分重要的。适当的人格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自律意识,发展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得到和谐发展。青年期是人格品质形成或“定型”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形成了积极品质,就会自我观念明确,追寻方向肯定;否则就会出现心理危机,人格分裂。因此,必须重新审视德育观念,抛弃传统德育观中的“狭隘性”和“功利性”,着眼于人的发展,着力于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确立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德育观。
2 医学心理学教学中的若干问题
21 教学目标不明确 医学心理学具有很强的理论性与实践性,教学的目的是满足临床医生的需求。目前各类教材除较大篇幅突出基本知识外,适当加重了心理咨询与治疗、心理测量与心理卫生以及临床疾病与心理社会因素的关系等应用性较强的章节,但是由于教学与实践的脱节,实践性较强部分的教学效果不明显。教学目标仍以旧的教学模式为主,只强调知识结构的完整性、系统性,忽视实践操作。按照目前的教学,医学生很难获得适当的心理-社会-生物的整体观,很难树立整体医学的目标,不能从内心里把医学心理学作为一种态度,以指导如何应对病人及其周围环境。
22 课程安排时段不合理 随着医学教育的改革的推进,我校1997~1998年度一、二年级同时开设医学心理学,两个年级的课程内容、授课老师、考试题目及时间均相同,二年级考试成绩优于一年级(见表1)。表1 一年级与二年级医学心理学成绩的比较
由表1可知,二年级医学生的教学效果明显优于一年级学生。这是因为医学心理学是心理学与医学相结合的一门学科,涉及许多医学知识,二年级学生已学习相当大部分医学课程,并且开始了临床见习,医学理论知识的积累以及与病人接触的亲身体会,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医学心理学知识,并懂得心理学知识对临床工作的重要性。一年级上学期学生显然不具备这些条件,故医学心理学课程安排在一年级不太合适。
23 教学课时数不足 据shepherd调查,内科门诊病人的38%根本无躯体疾患,仅有心理精神状态。gummings指出美国60%的病人是情绪引起的躯体症状,但并无躯体疾病。我国传统的心理特点是:习惯以躯体不适表述精神症状和心理问题。这也是临床许多病人久查“无病”,增加医师工作量和病人痛苦的原因。随着都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人们工作、学习、生活的快节奏及人际交往频繁化,将会使精神卫生问题更突出,与之有关的老年问题,青少年问题,酗酒、药瘾、事故、犯罪、吸毒等问题也日益严重,这都需要临床医师有足够知识,需要通过医学心理学和精神医学来解决。我国近期颁布的医师法要求执业医师必须具备医学心理学的知识,也充分说明对医学心理学的进一步重视,但目前我们的医学心理学课约为20~36学时,无法满足新的知识结构对于教学的要求,甚至无法满足职业医师考试大纲范围的教学要求。
3 医学心理学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31 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与意义 使学生明确每个课题的学习目的与意义,在讲授医学心理学课程之前,应向学生讲明课题的目的、要求及重要意义。这种意义既包括教材在学科体系中的地位和意义,也包括本课题知识的社会意义。例如:在讲“记忆”时,首先讲明记忆是整个心理活动的基础,没有记忆,人们只能每次都重新去认识那些已经接触过的事物,人的认识活动只能停留在感知阶段,其它一切心理活动无法进行;同时要强调记忆在学生学习活动中的重要作用。离开记忆,复杂的心理活动就不复存在了,知识经验的积累和学习也会无法进行,人的个性品质与聪明才智也得不到发展,甚至难于独立地生活在社会之中。只有把学习知识的重要意义与学生自身的利益结合起来,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产生一种强烈的学习愿望,推动他们去积极主动地学习。否则,一个不明白学习的具体目的和意义的学生,就很难充分地发挥其学习的积极主动性,结果只能是教师“一言堂”,无法提高教学效果。
32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施教的目的和任务,最终都要落实到学生身上,要让学生在知识、能力、思想诸方面获得进步。只有把学生看成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并且在教学进程中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时,教师才可能有效地实现教学的目的、任务,教师在多大程度上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也就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实现教学的目的、任务。离开了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的一切努力都将成为泡影。所以在医学心理学教学中笔者特别注意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同时也给学生表现的机会,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谈出自己的观点,介绍自己的看法。例如:在讲到“心理应激”时,先让学生查阅有关“心理应激”的各种相关资料,然后提出一些具体问题,如:关于“心理应激”都有哪些不同的观点?你持什么意见?应激事件与人的心身健康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然后分小组讨论,最后就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分析总结,从而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有关“心理应激”的概念及相关的知识。当然也可以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正如爱因斯坦说的:“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一旦提出了问题,学生才会动脑思考如何去解决,那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就能体现出他们的聪明才智和新思想及新观念,体现出他们的创新能力和精神。这样的课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热情,这样形式的课学得明白,记得扎实。
33 注意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新颖性 新异的刺激会使人产生探究活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尽可能地使所教的知识具有新颖性和特色。如果内容是枯燥无味的,就应该运用自己的智慧去挖掘其中的新异因素,或举生动的例子来说明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例如:在讲“什么是表象”时,事先让学生在一张白纸上画出在自己的记忆中的某种客观事物的形象,然后在讲解时就利用学生所画的事物的例子,讲明表象就是保持在记忆中的客观事物的形象,即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而在头脑中再现出来的形象,进而说明表象的特征——形象性和概括性,同时让学生就所画的事物比较一下表象与感知觉有何区别和联系。采用这种方法,学生觉得新颖,而且学习起来特别认真,注意听讲,效果很好。既不脱离教材,又使学生容易理解,记忆深刻。
34 创设“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正式讲授教学内容之前,提出与课程有关的若干问题,以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思考,这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内在的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和手段。例如:在讲“感觉的适应”时,如果直接介绍适应是在刺激物的持续作用下引起感受性的变化,学生很难理解。不妨先提出问题:为什么冬天刚穿上棉衣棉裤时觉得很沉而累,而时间久了怎么觉得轻了一些?为什么刚进入冷水中游泳时会觉得特别凉而过一会儿觉得暖和了一些?另一方面是对教师的情感要求,教师应当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完善提升自己的人格形象和修养,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感召学生,从深层次上增强吸引力,达到“亲其师而信其道”的效果。
4 医学心理学的发展前景
目前城市建设发展十分迅速,越来越多的建筑群体出现在人们眼前,这些建筑群体功能齐全、环境优美,此时人们的生活水平自然需要随之提高。人们审美能力越来越强的同时,对设计方面人才的需求量也是与日俱增,对其层次的要求更是越来越高。这样的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挑战,高等院校必须顺应时展对教学内容等进行调整和改进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在新的形势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需要全方位系统的改革,主要从教学模式、课程设置、教材选取等方面来进行,从实际出发,培养综合素质,建立以设计、施工、管理为主,与此同时不断拓展外延为辅的教学模式。这样培养出的毕业生才能在社会中体现出专业素养,在上岗后的动手能力强,再经历一段时间的历练,必能成为室内设计、施工设计、环境设施设计等多方面的技术型人才。
1针对性进行课程设置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起步虽然比起其他专业来说晚一些,但是发展非常快。按照社会实际、专业技能的需要,这个专业的课程应该做出调整,应重点突出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对这个专业的毕业生进行调查发现,现在所做工作中所用到的主要课程以及必须用到的课程依次如下:CAD、室内设计、建筑材料、建筑结构、建筑常识,充分说明学生已经认识到建筑学科对这个专业的影响。社会上的调查结果表明,目前主要需要三类人才:一为设计型人才,即我们说的设计师。这类人才需要有很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跟要有丰富的艺术修养以及足够的业务沟通能力。这里所说专业知识不仅包括室内设计,还包括建筑设计甚至展示设计等各方面,属于综合型人才;二为表现型人才,即我们所说的绘图员,或者插图师。这类人才需要熟练掌握相关计算机设计软件,还要有比较好的艺术修养,能够理解设计师的构想然后表现出来;三为施工管理人才,这类人才便要求对材料的掌握程度要透彻,精通施工。在目前社会,施工管理人才大都不会画图。
根据以上三类不同型人才需求,对课程设置提出以下建议:(1)设计部分要加强理论教学,并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使学生精通一两门计算机软件,以适应社会上的需求;(2)施工技术部分要让学生多进实验室,以操作为主,加强动手能力,在做中学,学中做,做到理论联系实际;(3)管理部分调整相应内容,根据社会用人单位的具体要求进行调整,加强项目施工管理,使学生掌握现代企业组织管理制度的基本内容,为以后毕业出路增加筹码。
2重新设计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学
很多学生认为速写等基础课可以减去一些,可有可无,然而调查发现,三分之一的学生认为速写、手绘草图这样的基础课对他们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更有部分认为影响很大,这些基础课十分重要。对于这些基础课以及制图等专业基础课,毕业生认为,这些专业可能在工作中并不直接用到,因而感觉没用,实际上这些基础课在设计中有着潜在的影响,只不过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这些课程是对设计思维、理念的培养。有毕业生认为,花在这些课程上面的时间可以再多一些,不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在计算机操作上,因为提高并丰富设计理念是非常重要的,需要花费时间精力,而简单地操作能力可以在实习期间就能够很快学会,甚至在工作初期就能够在课外完成。
在校期间的学生对设计理念的理解并不到位,对概念的理解也很模糊,至于怎样去实现更不清楚,老师应该有意识培养学生的设计理念,多进行灌输。而在专业课方面更应加强,决不能只表现在表面上,会几个简单的软件和几个简单地操作,而必须注重对学生专业设计思维的培养。这个过程会很漫长,效果可能比较慢,但是这种思维方式却是必须的,只有这样才能顺应时代的不断变化。
3重视实践教学
艺术设计绝对不是一门死学科,不是课堂上教学了学生就会应用,如果只是改变课堂教学根本满足不了实际中的需要。因此,走出校门,面向社会是大趋势。这就要求专业课必须联系社会实际,这是一个重要举措。为严格保证实践的落实,学校可以与当地用人单位达成协议,建立合作基地。让学生亲自动手完成课题,以实际成果完成毕业设计,这样的教学方式相当程度上突出了实践教学,促进了能力的提高,相信学生经历过这样的实践教学后再走向社会便会如鱼得水般顺利,轻松应对社会实际工作。
这种实践教学经过一段时间后,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有良好的理论基础,懂得专业知识,更能进行具体的设计、施工、管理,成为新一代应用型人才,初步形成新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4拓展环艺专业的外延
在当今社会,有一种工作正在悄然兴起,这就是室内室外效果图制作工作。这为该专业的发展又指明了一条出路。既然市场上有这个需求,在进行专业教学时便可以适当进行考虑。还有部分学生选择了园林设计等新兴方向,这也应该我们的注意。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开展,各种各样新颖的环境小品使得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边缘不断延伸,其实拓展的地方还有很多,比如风水学、美学等,像这些方面都应该都可以得到拓展外延,来谋求专业自身的发展。
5总结
总之,各高等院校应做出尝试,对学生多进行创新能力培养以及设计思维的培养。应该提供相应方面的新材料供学生们去了解、学习,教学生施工管理方面的知识,还要努力拓展专业外延,挖掘新的发展点,比如展示设计等等,这样可以让这个专业有自身发展的新出路。相信环艺专业在将来一定会有质的突破和飞跃。
参考文献:
[1] 解勇,聂松,范云鹏.关于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思考[J].美术之友,2009,6(27):2325.
[2] 袁方.关于教学改革的思考――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为例[J].魅力中国,2010,3(27):4448.
[3] 宣炜.关于加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几点思考[J].创意与设计,2011,5(15):3940.
关键词:职业英语 英语教学 行动研究 反思 英语应用能力 工具 交际
在我国,英语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长期以来一直受到各方的注意,也深受教师的重视,他们对英语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的进行探索,已经或正在形成一些好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并起到了相应的教学效果,产生了一定的社会效益,然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分工的更加明确和细致,各行各业对英语的需求不仅仅停留在英语的基础性方面,对英语精深化、专业化和行业化的趋势更加明显和强烈。
一、掌握课程标准,理解教材的编写目的和要求。
职业学校英语是根据国家为贯彻《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8】8号)关于“关于加强中等职业教育教材建设,保证教学资源基本质量”的要求,确保新一轮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顺利进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保证高质量教材进课堂,由教育部组织专家组编写而成的。它体现了国家对职业学校学生在英语方面的基本要求,反映到英语教学中即:既要重视语言基本技能的训练,又要更加注重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我们的教学中,我们要围绕这这一主旨要求,深刻把握1)以实际话题为基础,2)、以技能训练为主线,3)、以表达技能为主导、4)、以跨文化交际为目标、5)、以多媒体、因特网为支持的新课标的五项原则,深刻领会实用英语教材的实用性、交际性和时代性特点,利用实际话题并结合生活中的具体实例,不断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动力,加大对学生的听、说、读、写和译这五种技能的培养力度。有鉴于此,在教学中,我们的老师要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教材内容的筛选者,要成为技能训练的导演和舞台训练的提词。,这样我们的学生才能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积极参与者,大胆的表演者,有效的语言使用者和教师指导下的语言学习者。这也是当代交际法(interactive teaching approach)所倡导的。
二、把握英语的语言本质,注重行动研究
英语作为语言之一,它是人类超越DNA的遗传性质,用以积累、传承人类的文明、交流沟通的一个工具。这充分体现了英语语言的实践性和操作性,这一点,在职业英语中表现尤为突出,有鉴于此,在英语的教学中就要注重行动研究。什么是行动研究?它在我们的教学的作用为何又是如此重要呢?认识这一点,首先要了解一下行动研究的历史沿革和概念。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由于社会分工的影响,社会科学研究已渐渐蜕变为一群特定的人所从事的特定的事情。科学研究与实际生活脱节,研究者与实践者互不相干,已成为理论研究中的痼疾。于是行动研究的模式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开始向传统的实验室研究发起挑战。1933-1945年间,美国社会工作者柯立尔(John Collier)与同事研究如何改善印第安人与非印第安人的关系问题时,鼓励实践者参与研究,他把这种实践者在行动中为解决自身问题而参与进行的研究称为“行动研究”。同一时期,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勒温(Kurt Lewin)曾与一些犹太人和黑人合作进行提高人际关系质量的研究。这些实践者均以研究者的角色参与到研究之中,对自己的境遇进行积极而认真的反思,力图改变现状。1964年,勒温把这种结合了实际工作者智慧和能力的研究称为“行动研究”,并指出了几个特征:参与,民主,对社会知识及社会变化发挥一定作用,同时,他还用“计划”、“发现事实”、“监察”、“实施”、“评价”等字眼把行动研究描述成一个螺旋状逐步进行的过程。
行动”和“研究”本来是两个用以说明不同的人从事不同性质活动的概念。“行动”主要指实践者、实际工作者所从事的实践活动和实际工作;“研究”则主要指受过专门训练的专业工作者、学者专家和技术人员对人的社会活动和社会科学的探索,并进行规律的总结。二者的结合使人们在探索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漫漫征途上迈出了一大步。因此,行动研究的定义正如埃里奥特(Elliott,1991)所说的那样说:“行动研究是对社会情境的研究,是从改善社会情境中行动质量的角度来进行研究的一种研究取向。”这种研究可被用于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包括社区研究、医务护理及教育等。在从事我们的教学活动中,要在课前做大量的、充分的、有针对性的材料收集和整理,并结合我们的教学对象、教学目标和教材等实际状况进行研究型教学,这正如我们著名英语教育家、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刘润清先生在他的《对英语教学的反思》中所说:英语教学尤其是高年级的英语教学不能仅仅限于传授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应该把语言当作载体来传达百科知识,使学生在摄取百科知识的同时不自觉的获得语言知识,提高语言能力,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同时,英语教师尤其是高年级英语老师要博览群书,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进行思考(反思)和总结,要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唤醒学生学习的热情,要让英语课堂充满信息、知识和智慧,要边教语言,边教学习态度、策略和方法,相信在长期的教学中,每个老师都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教学理念和方法,但是只有得到学生积极配合的方法才能成功,只有被学生认可的、并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的方法才是成功的。这都充分体现和说明了英语教师行动研究的重要意义。
三、提升专业素质和教学技能,加强英语教学的研究
作为教师,要想做到以上两点,就要进行教师角色转变,即教师应该从知识的传授者向传授者和研究者的双重角色的转变。因此,我们在英语教学中不能过多的重视语法的分析和讲解,而应该使学生多讲,多听,即使在学生讲的过程中,学生抑或使用了“洋泾浜英语(broken English)”也未尝不可。要贯彻“实用为主、够用为度、应用为目的”的指导方针,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特别是实用能力作为教改的主攻方向。这种教改的指导方针的贯彻执行必须要从中等学校的教学抓起,与之相适应的是,我们必须建立符合这种教育指导思想和指导方针的职业英语教学体系。作为职业英语教材编写方面的专家,孔庆炎教授提出:职业院校英语教学课程体系必须以行业英语和专业英语为基础,它们也是我们职业院校英语课程体系建立的出发的和归宿。
总之,在英语教学中,要把学生的实际与英语作为语言的本质特征有机、有效的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使学生在学中练、练中学,不断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交际能力,从而满足各类人才对英语的需要,满足社会对英语的需要, 进一步的满足我国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从而为社会服务。充分体现学校教育服务社会的这一功能。
参考文献:
教育均衡发展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和核心环节。教育公平是办人民满意教育所必须解决好的突出问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也是确保教育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环节。 一、如何理解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所谓“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并不是要求把区域内的义务教育学校,办成千校一面模样。它主要是要求地区政府与社会大众,为学校提供比较均衡的办学条件,要求在校舍、教育设施、师资队伍以及运行经费等方面对学校一视同仁,并且努力促使所有学校都能做到管理规范,科学有序,从而为不同地域、民族、阶层、家庭乃至先天资质有差异的儿童、少年,提供比较平等的教育机会与教育条件,创造相对公平的人生竞争起点。这里讲的均衡有两方面意思,一是办学硬件条件,即校舍、教学设施与运行经费等;一是办学软件条件,即校长、师资及一般管理规范。除此之外,不同的学校,仍可依据地方与民族需求而发挥优势,办出特色。这里讲的公平,也只是讲起点的公平、条件的公平,而不追求学校教育质量或学生学业成绩的无差别。因为,学校教育质量或学生学业成绩,不仅取决于学校软硬件条件,还与学生的社会背景、家庭状况与本人资质及个性选择等多种因素有关。在相对均衡的教育环境中,肯定也会成长出各具特点的新生一代,既然差异发展是人类社会的常态,教育质量或学生学业成绩当然应该异彩纷呈而不要追求整齐划一。但是,不实现教育条件与教育起点的相对均衡与公平,就不能保证中国义务教育的基本质量,也无法实现保证人民大众依法享受“有质量的义务教育”,也不会使教育真正为人民满意。因为,教育的软硬件基本条件,不但是保证教育质量的前提,也是人民群众选择教育的首要标准。
二、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对策
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本质属性,是促进教育公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客观要求。对于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将是“巩固农村义务教育普及成果”的一项长期任务。但是面对农村学校一系列的突出问题,要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还有相当大的困难,必须引起各地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动员各方面的积极力量,整体联动,逐步化解均衡发展的困难和问题。
1.要形成科学合理的教育结构和学校布局结构
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人口状况确定合理的教育规模,完善教育体系,使农村学校义务教育能满足人民群众的就学需求,按照既有利于就近入学又有利于形成规模的原则调整学校布局。并把布局调整与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和合格学校建设统筹进行,科学整合教育资源,以促进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教育质量的提高。形成布局结构合理,运行机制良好,服务功能完善,体现公平均衡,人民满意的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国民教育体系。
2.全方位缩小城乡之间、乡镇之间、学校之间的差距
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要义是资源均衡配置。要加强示范学校、窗口学校和农村学校的互动交流,实现优质资源共享,采取经费资助、管理指导、教师和校级干部交流、教学交流等各种措施,促进城乡教育资源基本趋于均衡。同时通过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为学生就读提供充足的教育资源,缓解城市中小学班额超标、部分村小班额太小的矛盾,争取在近年内努力解决大班额问题,杜绝超大班额的出现。建立区域内骨干教师巡回授课或上示范课、城镇教师到乡村学校任教等制度;建立健全并稳步推进“教师走教”制,对区域紧缺专业教师统一管理和调配,采取流动教学的方式,以弥补师资不足;各级教研部门要定期开展“送教下乡”活动,帮助农村学校教师提高教师水平。努力促进教师的合理流动,教师资源一均衡,生源就均衡了。对城市教育“择校热”解决的最好方式是取消义务教育阶段重点学校的设置,重点学校均衡化后就不会有择校。农村学校的生源不足的问题就会缓解,也不会继续扩大。
3.建立和完善确保弱势群体子女上学的机制
积极探索和实施农村留守儿童少年的教育工作机制与方法;建立和完善农民工子女入学保障机制,使进城农民工子女能就近入学,并能确保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上能享有同城市孩子一样的教育待遇。以使农民工子女在同一片蓝天下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