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1 09:19:0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微观经济问题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图分类号:F0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5-0006-02
微观经济学是研究经济个体的行为及运行规律的科学。经济社会个体的总和构成经济总体。因此,由个体的一般规律就有可能得到经济总体的一些规律。
一、微观经济学的均衡价格理论
微观经济学的均衡价格理论分析了市场的需求、供给、供求均衡及供求变化对均衡的影响。
商品的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个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商品的供给是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个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提供的该商品的数量。需求定理是对于经济社会的大多数商品,价格与需求量之间呈反向关系。对应需求曲线D为负斜率。供给定理是对于经济社会的大多数商品,价格与供给量之间呈正向关系。对应供给曲线S为正斜率。当非价格因素变动使需求增加时,需求曲线向右平移;反之,向左平移。当非价格因素变动使供给增加时,供给曲线向右平移;反之,向左平移。市场是由需求和供给共同作用的。当价格高于均衡价格时,供过于求,价格会下降;当价格低于均衡价格时,供不应求,价格会上升。市场通过价格杠杆作用的调节趋于均衡点E,对应的均衡价格为P0,均衡数量为Q0。如图1所示。
当非价格因素变动使需求或供给变动时,需求曲线或供给曲线改变,对应的均衡改变。如消费者收入增加,对于正常品而言,需求增加,需求曲线向右平移为D1。均衡点为E1,对应的均衡价格为P1,均衡数量为Q1。如图2所示。再如,生产成本下降,供给增加,供给曲线向右平移为S2。均衡点为E2,对应的均衡价格为P2,均衡数量为Q2。如图3所示。
二、微观经济学的均衡价格理论对宏观问题的解释
从图2可以看出,当消费者收入增加时,需求曲线向右平移,均衡价格由P0上升到P1。由于经济社会大部分商品属于正常品,就经济社会整体而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收入水平会不断提高,价格水平也会随之不断提高;当消费者收入增加时,需求曲线向右平移,均衡数量由Q0增加到Q1。均衡数量一方面是生产者的供给量,另一方面是消费者的需求量。在这里不考虑新产品的出现和旧产品的退出,只考虑现有产品。供给量增加意味着经济增长,需求量增加意味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所以,消费者收入增加可以促进经济增长、提高社会生活水平,同时伴随价格水平上升。
从图3可以看出,当生产成本下降时,供给曲线向右平移,均衡价格由P0下降到P2,均衡数量由Q0增加到Q2。说明生产成本下降会促进经济增长、提高社会生活水平,同时伴随价格水平下降。引起成本下降的主要原因有技术水平管理水平的提高和生产要素的价格下降。在经济社会中,生产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但生产要素的价格却一般是上升的。如果生产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引起的成本下降高于生产要素的价格上升引起的成本上升,就可以促进经济增长、提高社会生活水平,同时伴随价格水平下降。
三、由微观经济理论到宏观问题的结论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提高消费者收入或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都可以促进经济增长、提高社会生活水平。但提高消费者收入会使价格水平上升,削弱人们的实际购买能力;而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会使价格水平下降,提高人们的实际购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3-0218-03
高级微观经济理论在经济管理类专业研究生的教学中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基于个体理性选择发展出的消费者理论、效用理论、厂商生产理论、局部均衡理论、一般均衡理论是学习宏观经济学和其他学科的坚实根基。然而,高级微观经济理论的推演、证明中所使用的大量数学工具令众多学习经济学的学子望而生畏,并给任课教师的授课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教学无小事,面对学生就定理证明过程所提出的疑问,笔者翻阅微观经济学理论相关经典著作和数学书籍,首先,对高级微观经济理论教学中的上述典型问题进行了补充;其次,对这些问题所反映出来的教师授课、研究生学习所存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二、原因分析
以上是对研究生微观经济理论教学中所遇到几个问题的解析,导致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现在对其进行背后原因的探析。
(一)研究生对数学工具重要性认识不够
学生在学习微观经济理论时,需要学习和掌握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统计、拓扑学等数学工具,这样才能更好地掌握经济理论推导的逻辑,有效地训练经济学思维方式,使学生在面对现实经济问题时,掌握如何选取、界定经济变量,构建数理模型并进行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动态分析。一旦发现模型的推导结果与现实不符,就可以观察现实经济环境与模型构建时的假定条件有哪些区别,进而全面、深刻地解释经济现实。
但是,由于数学语言抽象、数学定理的推导难懂,研究生在学习数学基础时感觉吃力,往往放弃微观经济理论数学基础知识的学习,直接追求故事化的描述过程和由此所得出的结论,对利用数学推导的分析过程不以为然。在自己的论文写作时,“临时抱佛脚”地选取数理模型进行实证分析,而对这些模型与所研究经济问题的契合程度置之不理。
(二)教师工作中多任务目标冲突
高级微观经济理论教师在授课时需要在教学目标的完成与保证教学质量两者之间权衡比较,其教学目标可以分解为以下两个任务:第一个任务是完成高级微观经济理论课程规定的知识,此时教学进度完成是第一位的;第二个任务是保证学生在高级微观经济理论课程的学习中掌握微观经济理论推导的工具和方法。这两个任务都是教学目标的必要组成部分,但是难以避免教师的“选择性授课”,将授课过程中的一些细节问题略去不讲留给同学们,如果学生课后缺乏动力对这些问题深入探讨,要么以后用到时“恶补”,要么继续不求甚解。由于授课过程中的“质”和“量”两个目标存在冲突,教师在授课时必然会有侧重,重“质”会导致学生对部分经济理论理解深入,但无法了解微观经济理论的全貌;重“量”则使学生有走马观花、蜻蜓点水的学习体验。这个问题在高级经济理论(高级微观、高级宏观)的教学过程中广泛存在,是影响研究生微观经济理论学习的重要因素。
(三)微观经济理论的学科性质
经济学是社会科学皇冠上的明珠,其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性毋庸多言。高级微观经济理论中的许多问题都要涉及各个经济主体之间利益的协调,如果缺少数学工具的分析,往往会使得研究者所得出的结论缺乏可信性,并有可能收到直觉和已有经验的约束,很难有新的发现。在数学工具在经济理论的运用上,有以下三种观点:①一些学者认为数学工具在微观经济理论中的作用可有可无,甚至不需要定量的分析就能够“定性”;②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定性分析为主、定量分析为辅”,“成功地运用初等数学也行”,经济管理专业的数学教学始终进步缓慢,课时经常被压缩;③还有介于两种观点中间的一种观点,例如保罗・罗默在《经济增长理论中的数学滥用》就同意经济学中的适度运用但反对数学工具的滥用。例如在经典的最优化数学方法不够用时,冯・诺依曼的对策论以及阿罗・德布罗的一般均衡理论使得人们对群体的经济行为和有利害冲突的经济问题的认识大大深化了。这些都是数学工具成功得到运用并极大地推动所研究学科取得进展的典型例子,同样的例子还有,对个体和整体的利害关系研究的福利经济学和社会选择问题正是由于成功地运用了数学公理化方法,使得阿罗不可能性定理所揭示的深刻关系是非数学方法无能为力的。经济学需要数学,甚至是不寻常的数学。[3]根本原因在于经济学家无法运用纯净的可控实验作为其研究后盾,除了逻辑上的一丝不苟,没有更好的方法。
三、对策建议
(一)增强研究生掌握数学工具的兴趣
“一种科学只有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经济学在分析问题时和科学的其他分支类似,往往出于数学上的便利进行假设,这种对现实经济问题的抽象能够发挥数学方法的巨大威力,使得分析过程不囿于直觉和经验的局限。经济学与物理学一样,允许在分析问题时进行假设,这样方便于将视角集中在所研究问题的重要问题,厘清理论的基准,从而对经济问题进行体验和观察。数学是自然的语言,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复杂的数学公式语言转化为经济学语言娓娓道来,学生将这些公式转化为充满趣味性的经济学语言进行理解、掌握。反过来,在教学过程要将一些经济理论构建为数理模型的,即经济学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的过程教授给学生,培养学生用数学工具分析经济问题的能力。许多著名经济学家都擅长在经济学语言和数学语言之间挥洒自如地切换。例如,《萧条经济学的回归》作者,大名鼎鼎的克鲁格曼就善于将数学模型及推导转化为浅显易懂的语言展现给广大读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微观经济理论所用数学工具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才会自觉地在研究经济问题时借助于数学的逻辑性和严谨性,从而得出具有一定价值的经济结论。
(二)把握教学中“质”与“量”的关系
高校教师在日常工作中有“教学”和“科研”两大任务,这两个方面的成绩都直接决定教师的绩效考核与职称晋升,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也需要考虑将自己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分配在两大任务上,根据效益最大化原则,教师会选择更有效率的教学方式。一般来讲,研究生的微观经济理论课程中大量的数学预备知识教学会占去总课时的1/3左右,即使保证数学基础知识的课时,学生的掌握情况也不尽人意,更遑论在经济学语言与数学语言之间自如转换了。这就要求:①教师在研究生微观经济理论授课时保证数学基础知识的课时,同时注重这些数学知识在经济理论的演进中的运用,借助于一些仅靠直觉和经验无法得出清晰结论但借助于数学轻松得出结论的典型案例,是学生体验到数学的强大作用,提高微观经济理论的教学质量。②研究生在学习微观经济理论时,可以选修数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如经济数学、微积分、拓扑学等,课前预习加上课后总结、主动解决学习中所遇到的数学难题,从而提高微观经济学学习的质量。当然,不是为了数学而学习数学,数学工具仅仅是桥梁和中介,通过它才能更好地学习微观经济理论。
(三)正确认识微观经济理论学科性质
在现实中,也确实存在一些学者或者天才能够凭借他们自身的经验或者直觉就能够对许多经济问题给出其正确的判断,然而这样的方法并不是科学的方法,运用这种方法所得到的论断绝对不可能是十分准确的,还需要进一步的科学论证,往往表现为科学发展史上的种种“猜想”。微观经济理论得到越来越深入的发展,对数学也就会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坚持数学的严格性,使得公理化方法不止一次地引导经济学家对其所研究的问题有更深刻的理解,并使适合于这些问题的数学技巧用得更好。”[4]微观经济理论到现在已经发展了一百多年,经济学系统地运用数学方法的最早的例子,通常都认为发轫于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创始人威廉・配第①的《政治算术》。实际上,从19世纪中叶开始,数学才真正与经济学结下不解之缘。以概率论研究开始其学术生涯的古诺②所发表的《财富理论的数学原理研究》,由于该书充斥了数学符号而被他同时代的经济学家认为是“胡言乱语”。马克思曾经写道:“在制定经济学原理时,计算的错误大大地阻碍了我,失望之余,只好重新坐下来把代数迅速地温习一遍,算数我一向很差,不过间接地用代数方法,我很快又会计算正确的。”[5]这也充分说明数学对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同样是至关重要的。
综上,教师和研究生正确认识微观经济理论学科性质要坚持以下三点:①在教授和学习微观经济理论时,要明确经济学中的那些部分适合用数学工具进行研究;②学会从数学的角度理解经济学理论与数学究竟有多深的关系,不用数学工具能否得到同样的结论,数学对经济理论的总体发展能够起到大大的作用;③在教学和学习中考察和展望数学和微观经济理论发展是怎样相互推动的。
注:
①William Petty,(1623-1687),英国经济学家。
②Antoine Augustin Cournot,(1801-1877),法国数学家、经济学家、哲学家。
参考文献:
[1]杰弗里・A・杰里,菲利普・J・瑞尼.高级微观经济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2]安德鲁・马斯―科莱尔,迈克尔・D・温斯顿,杰里・R・格林[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906.
关键词:
事业单位;经济管理;新型势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经济管理体系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随之很多问题也逐渐凸显,我国事业单位怎样才能更好的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本文,作者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从经济管理的风险防范、经济管理体制等方面做出分析,以期对经济管理的发展有所帮助,进而推进社会快速发展。
一、新形势下事业单位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事业单位经济管理体制不健全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加深和市场经济的日益繁荣。事业单位要想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进行改革并对管理方法进行调整,使其发展更合乎社会需要。就现阶段的事业单位的工作状态看,其管理人员还没有认到改革的重要性,依然用着传统的管理模式,忽略了社会的不断发展,其管理模式也应注入新的血液。其不足之处有很多方面,大致可归纳为三个方面。其一,没有完善的经济管理体系。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各项事业都有突飞猛进的发展,唯独事业单位的发展节节倒退。究其原因,在于管理体系没有跟紧时代的步伐,还滞留在传统的管理体系中,影响工作效率和企业效益。其二,事业单位的高层管理人员往往根据经验作出决策,从而使决策担负着一定的风险,从而引发不必要的经济风险。进而使其经济发展停滞不前。
(二)事业单位财务风险意识不强
所谓的事业单位是指人们所说的“铁饭碗”,事业单位的所有经费由国家财政拨款,致使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大大降低,继而使工作效率低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市场经济的发展不断深入,事业单位要想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下不断发展壮大,就要紧跟时代的脚步,参与到改革的大潮中,而其改革的重心则是经济管理。只有把经济管理体系做好,事业单位才能在发展中从根本上解决资金周转,资金结构,资金使用率等问题。只有这样,事业单位才能在改革大潮中在做到在发展的同时也降低了其风险。
(三)事业单位与时俱进的经济管理人才较为欠缺
由于管理体制的不健全,各个部门的分工不明确,致使事业单位工作效率低下。例如,在经济管理人才引进工作中,由于人事部和其他部门的分工不明确,不能很好地合作将专业人才引进单位,由于经济管理人才的缺乏,其管理任务就有其财务部门,而财务部门对其管理仅仅局限于财政的管理,因此,其发展受到制约,其管理效果不理想。其次,在高层管理层中,没有专门经济管理层领导,在事业单位的领导层中,其出身一是行政,二是技术,而夹在技术和行政中的专业人才少之又少,平时单位又缺乏专业知识的培训,所以,致使经济管理的发展大大受到限制。
二、新形势下加强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深化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改革
对事业单位进行彻底改革是发展经济管理水平的首要任务。对其改革内容包括两方面。其一,人事部负责人才引进工作,要想引进人才,必须加强人事部部门的完善工作,只有加大人事部部门的改革力度,人才引进才能得到保障,进而使整个企业的工作效率得到提高。其二,为了避免不良现象的发生,建立经济监管机构十分必要。经济监管机构的建立是以整个事业单位为基础,再结合各个部门的工作需求进而建立的,它的完善与否对整个事业单位都有很重要的意义,所以,经济监管机构的负责人在公司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二)提高财务风险意识,提升应对风险能力
要想改革,就要担负风险。怎样才能使改革顺利进行又将风险最大化的降低。这就要求单位通过对社会经济的洞察提高财务风险意识,提升应对风险的能力。要想改革,资金是第一大问题,事业单位可以通过贷款的形式解决。但是,在贷款的同时,要对其单位整体结构进行充分把握,再在其基础上确定贷款的金额及期限。另外,为了防止风险的发生,单位可以建立相应的体系,以确保资金有计划的应用在改革的各个方面。另外,单位可以根据整体规划对资金的应用有合理的安排,并设立相应的标准。资金一旦有大的变动,就可根据其变动找出原因所在。再者建立辅助部门来预防突发事件的发生。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改革事业单位预防风险能力将大大提升,近而提高事业单位的社会适应力。
(三)更新经济管理理念,提高管理人员素质
在竞争激烈现代社会,事业单位的核心竞争是科技竞争,科技的强弱将影响整个单位工作效率和发展前景的好坏。所以。在提高经济管理水平的同时,引进高科技人才是十分有必要的。与此同时,单位也要定期对公司员工进行专业培养,提高整体的素质水平。另外,单位的管理人员要时刻要关注市场经济的发展动态,使单位的经济管理理念不断更新,使其不脱离社会发展的轨道。
三、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经济管理已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在市场经济改革不断加深的情况下,事业单位必须在改革的大潮中认清自身的不足之处,进而对其进行采取补救措施,使事业单位更加适合社会的发展。
作者:李慧 张强 赵蔚 单位:吉林省农业科学院财务管理处
参考文献:
[1]白美林.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的有效策略分析[J].时代金融,2012(12).
1.高精度多工位机床的关键核心部件
转动圆盘是机床的分度回转工作台,台面上安装有夹具和工件;上下动力头座分别位于转动圆盘的上下两侧,起到支撑动力头的作用。如图1.1所示。
转动圆盘在工件加工过程中需要频繁、快速地启动和制动,而且转盘在旋转过程中需要气动悬浮减小摩擦,并需满足旋转精度的要求,因此,转动圆盘的加工精度要求格外严格。国内多家企业和研究所都曾因该零件的加工达不到精度要求,而导致整台机床功归于溃。如图1.2所示为转盘零件的结构图,该零件外廓尺寸大且壁薄,装夹易发生变形,转盘台面上孔的尺寸精度、形位精度的要求均很高,一系列高精度的约束,给加工制造带来很大的困难,这是零件是否能加工成功最为关键的部分。
2.尺寸稳定性对零件变形的影响
机械零件在制造完成时所具有的性能和尺寸形状公差,在工作环境条件下,不可能完全保持其初期性能和尺寸绝对不变,这种不稳定性是导致精密机械精度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在工作环境条件下,零件的尺寸稳定性(尺寸形状的不可逆变化)可能由于负载过大或刚度不足,表面磨损腐蚀及材料自发变化的过程等所引起,控制在工作环境条件下材料自发变化的过程,是解决精密机械零件尺寸不稳定的关键之一。精密机械设计时,对所用材料的要求是以材料弹性性能为标准,也就是以应力应变曲线中符合虎克定律的一段为基础,因此,零件尺寸的不稳定性也直接与材料的弹性形变、微塑性形变有关。
3.残余应力对加工精度的影响
金属材料在进行切削加工时,由于金属内部宏观或微观的组织发生不均勾的体积变化,不可避免会出现内应力,破坏了零件原有的应力平衡条件,而内部组织极其强烈地恢复到应力状态,平衡状态极不稳定。加工过程中附近的工件材料会产生塑性变形,这种变形产生的因素有很多,无论是何因素,总之不是弹性变形,不能完全回弹,是永久变形,一旦被附近材料阻挡就会产生残余应力,残余应力会重新分布直到完全松弛,使工件产生变形。产生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1)由热塑性变形引起刀具切削工件时,温度可达到600-800℃,切削部分的温度与域温接近,不过会随着加工过程的结束而降到一致。因此,收缩较多的区层面与刀具和工件的接触区得距离较远,收缩较小的层面在内层。然而工件的内层会牵制表层的收缩,使工件表层产生张应力,内层产生压应力。
(2)内层金属弹性恢复切削过程中,金属表层会产生塑(弹)性变形,金属内层只产生弹性变形。当加工结束后,材料的内层金属和外层金属均有弹性回弹,不过因为表层产生永久变形,致使内外层不能完全实现回弹,产生应力。
(3)外层金属相变加工过程中,外层金属温度可能较高,所以该层金属可能会发生相变从而形成奥氏体,冷却后又变成马氏体,奥氏体的体积比马氏体的体积比小,外层金属会膨胀,内外层之间不可避免产生应力。
4.切削力对加工精度的影响
切削力对零件加工变形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1)切削力引起的零件的回弹变形;
(2)当切削力很大并且超过材料的弹性极限时,会使零件产生挤压变形,即塑性变形。
如图4.1所示,从力学角度分析机加工过程中影响工件切削精度的因素,其中对工件的加工精度影响比较大的因素是工件力变形和工具变形。
5.工装夹具对零件变形的影响
在加工过程中对工件进行支撑定位作用的是夹具,在装夹中薄壁工件的位置受其在夹紧点局部弹性变形的重要影响。此弹性变形会使薄壁件产生转动和移动,致使薄壁件的相对位置发生改变,出现“过切”或“欠切”现象。由经验总结得到,装夹可引起20%―60%的加工误差,是引起加工变形的重要因素。从图5.1中总结了零件加工变形的各种影响因素,其中装夹系统的夹紧位置、夹紧力、夹紧刚度及定位精度等均会引起工件的加工变形。
结论
二、会计过程管理
会计过程管理通常就是指在能够保证会计组织条件的前提下,为了能够更好地实现会计工作的实际效果的一个重要的时间段,会计过程管理能够有效提升会计信息资源的质量,其重要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根据会计工作环境的变化不断进行相关制度和工作方式的调整,这样能够有效提高会计工作的准确性。其次,要不断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从而使会计工作能够更好地对市场环境中的风险做出反应,防止发生更大的经济损失,同时还要不断使其和社会各种资源有效协调。最后,要不断发现会计管理活动中存在的不足,采用相应的管理方法和手段来改进,提高工作效率,从而促进会计管理活动最终目标的实现,以下笔者就会计管理活动中的主要内容进行简要的分析和阐述。
(一)会计决策会计决策是为了能够更好地实现会计工作的实际效果,要根据评价的标准对提出的问题和相应的解决措施进行有效的分析,并且在比较之后选择最佳的处理方案进行实施,会计决策是一个相对比较复杂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期针对性非常强,还要充分考虑到实际情况对会计工作进行有效管理,所以,在会计决策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同时还要求领导者必须要在决策的过程中充分发挥积极作用。
(二)会计计划计划是指针对一定对象即将开展的会计事项在时间和资源配置及使用方面所进行的事先安排。计划是会计工作安排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也是会计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计划在会计管理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为会计人员指明会计工作方向和协调工作中的各种关系,减少和避免内耗;二是对会计环境变化作出预测判断和分析,对不确定的问题作出应对安排,有效降低会计风险;三是对有效的会计资源作出必要调配和整合,避免和减少会计资源的浪费和重叠,更好地利用和使用有限的会计资源;四是有利于会计过程的控制,因为计划是控制的先导,它为控制确定了会计目标和实施的标准。
(三)会计领导会计领导在会计管理活动中主要体现在会计环境变化过程中极强的适应能力,同时还能够在会计管理活动中对复杂的会计问题进行及时有效地处理,如果在管理的过程中,领导不能发挥积极作用,会计管理的质量很难得到有效保障。
(四)会计激励激励包括激发与鼓励、斥责与批评两种含义。会计管理的激励是指在一定的会计环境下,会计组织通过为会计岗位职责设置一定的职业规范和奖惩措施来引导、保持和激发会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挖掘他们的潜在能力,以便更好地完成会计任务,实现会计组织目标的系统活动。激励是建立在心理活动之上的人的行为,就会计管理激励而言,它具有促进性、融合性、过程性和适应性等特点。会计管理激励应当遵循物质与精神激励相结合、奖励(正)与惩罚(负)激励相结合、个性化与整体化激励相结合、公平性与合理性激励相结合、效率与效果性激励相结合等原则。事业单位的内外环境发生了根本变化,已经从单纯依靠财政资金,转向多渠道筹集资金。它的服务对象、服务方法也必然要发生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原有资产、技术和人力的作用方面已不同于过去,因此,事业单位的会计管理也应适应更广泛的市场经济需要,会计过程管理尤为重要,决策、计划、领导、激励和控制五个内容都对会计工作提出较高要求。
(五)会计控制会计管理的控制是指对会计计划实施跟踪监督,并随时纠正会计实际工作偏差的过程。会计工作的过程之所以需要控制,是因为会计工作往往会由于会计组织内部因素的变化(如人员变动、物质条件的改变、相关部门配合的不到位等)和外部环境条件的变化(如社会、政治、自然等条件的变化,金融、税收、财政等经济政策的变化)不可能完全按照原计划的设想去实施,而只有通过会计控制才能及时发现和纠正会计计划实施中的问题,并最终实现会计目标,完成会计任务。
关键词 财务危机 财务预警 财务指标 措施
一、财务预警的涵义
后危机时代站在企业财务的角度看,进行企业财务预警分析,企业建立财务预警系统、强化财务管理、避免财务失败和破产具有深远而又重要的意义。企业财务预警是指借助企业提供的财务报表、经营计划及其他相关会计资料,采用比率分析、比较分析、因素分析及多种分析方法,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财务活动等进行分析预测,以发现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潜在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并在危机发生之前向企业经营者发出警告,督促企业管理当局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潜在的风险演变成损失,起到未雨绸缪的作用。
二、财务预警体系的构建
(一)财务预警方法
1.Z-score辨别模式
Z模型的研究步骤是首先选定企业的样本,最初的样本由66个企业组成,分成两组每组各33个企业。 [1]其模型的具体形式如下:
Z=0.012X1+0.014X2+0.033X3+0.006X4+0.999X5式中,X1=营运资本/总资产,反映资产的流动性与规模特征;X2=留存收益/总资产,反映企业累计盈利状况;X3=息税前收益/总资产,反映企业资产的获利能力;X4=权益的市场价值/总债务的账面值,反映企业的偿债能力;X5=销售总额/总资产。反映企业的营运能力。
2. Logistic模型
Logistic回归模型以其假设前提少,判别精度高,成为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模型之一。其提出的理论依据是在财务危机预警模型中应用了二元概率函数,来计算危机事件发生地概率。在企业的财务危机预警中,logistic模型如下:
Yi=β0+β1x1i+……+βkxki
Pi=l/(1+e-yi) 式中,Yi代表第i家企业是否发生财务危机,i=O或l,O代表正常企业。l代表财务危机企业,xki代表第i家企业的第k个财务比率,Pi代表根据Logistic模型所估计出来的第i家企业可能发生财务危机的概率。
3.BP人工神经网络
BP人工神经网络(Back Propagation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是Rmealhart和Mclelland等研究并设计的、基于误差反向传播算法的一种多层前向神经网络”,其结构主要由一个输入层、一个或多个隐含层、一个输出层组成,各层由若干个神经元(节点)构成,每一个节点的输出值由输入值、作用函数和阈值决定。[2]网络的学习过程包括信息正向传播和误差反向传播两个过程。在正向传播过程中,输入信息从输入层经隐含层传到输出层,经作用函数运算后得到输出值与期望值比较,若有误差,则误差反向传播,沿原先的连接通路返回,通过逐层修改各层神经元的权值,减少误差。如此循环直到输出的结果符合精度要求为止。
(二)财务指标体系的构建
根据现代管理学理论研究,对于制造型企业的财务指标的选择,应着重考虑以下五个财务指标:
1.常用财务预警指标体系
(1)企业偿债能力指标
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流动负债
负债保障倍数=总资产/负债总额
(2)负债水平指标
净权益负债率=负债/净权益
利息保障倍数=息税钱利润 /利息费用
=(净利润+利息费用+所得税费用)/利息费用
DFL=(EPS/EPS)/(EBIT/EBIT)
式中:DFL为财务杠杆系数;EPS为普通股每股利润变动额;EPS为变动前的普通股每股利润;EBIT为息税前利润变动额;EBIT为变动前的息税前利润。
财务杠杆系数=息税前利润/税前利润(西方财务理论认为这是第二阶段杠杆效应)
(3)盈利能力指标
企业盈利能力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偿债能力。
销售利润率=(净利润/销售收入)*100%
净权益收益率=净利润/平均净权益
=总资产收益率*资产净权益倍数
总资产净收益率=净利润/平均总资产
资产净利润率=净收益比率*财务杠杆系数*资产利润率
资产利润率=营业收入利润率*总资产周转率
营业收入利润率=利润总额/[收入总额*(1-折扣率-退货率-折让率)]
净权益周转率=营业收入/净权益平均值
(4)资产营运能力指标
企业资产运营能力的高低,即各项资产是否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既影响企业的偿债能力,也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反映了管理者的工作业绩,其指标反映如下:
存货周转率=消货成本/存货平均余额
应收账款周转率=赊销净额/应收账款平均余额
应收账款周转率=赊销净额*(1+增值税率)/应收账款平均余额
资产周转率=营业收入/资产平均余额
(5)发展能力指标
销售收入增长率=本期主营业务收入增长额/上一个时期主营业务收入
总资产增长率=本年资产增长额/年初资产总额
这些财务指标的比例关系分别反映了公司的获利能力、资金运营情况、现金偿债能力、企业股权市场价值与企业的负债之间的关系、企业总资产创造现金流量方面的能力。
三、企业财务危机化解的几点措施
(一)加大财务管理制度,提高资金利用率
加强预算管理,提高财务控制能力,进一步强化风险控制管理的能力,深入开展清欠清收工作。
(二)快速完成债务重组,解决当前主要问题
全面完成公司债务重组工作,积极推进公司债务重组工作,妥善处理公司逾期贷款及担保问题,为公司生产经营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三)加大资产整合力度,实现资产经营创新
司应该进一步加大资产整合力度,盘活闲置资产与不良资产,力争在资产经营管理制度上实现创新,提高资产经营者的积极性,提升相关资产的经营质量和盈利水平
(四)以创新发展为主线,积极推进新品开发
加快技术研发和创新,提升产品品质,积极研发高附加值的高端薄膜产品,做强公司薄膜主业。
参考文献:
[1]岳上植,张广柱.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模型构建研究.会计之友.2009(1):79-84.
[2]上官鸣,马邵利,陈小超.我国部分上市公司两种财务危机预警模型的比较研究.陕西科技大学学报.2008.26(2):143-146.
一、盈余管理的含义、性质和特征
(一)含义美国会计学家雪普(Karherine Schipper)1989年在其发表的《盈余管理》一文中对盈余管理做出如下定义:盈余管理是指为了获取某些个人利益(而并非仅仅为了中立地处理经营活动)而对对外财务报告过程进行有目的的干预。美国会计学者斯考特(Scott)在其所著的《财务会计理论》一书中认为,盈余管理是会计政策的选择具有经济后果的一种具体表现。他认为,只要企业的管理人员有选择不同会计政策的自由,他们必会选择使自己的效用最大化或使管理经济学论文企业的市场价值最大化的会计政策,这就是所谓的盈余管理。美国另外两位会计学教授玻尔·哈利(Paul M.Healy)和詹姆斯·瓦伦(James M.Wahlen)在1999年联合发表的《盈余管理文献的回顾及对会计准则制定的意义》一文中通过对盈余管理方面的研究文献的回顾,对盈余管理的定义作了如下的归纳和总结:盈余管理发生在管理当局运用职业判断编制财务报告和通过构建经济交易以变更财务报告时,旨在误导那些以公司的经济业绩为基础的利益相关者的决策或者影响那些以会计报告数字为基础的契约的后果。
(二)性质和特征从上述盈余管理的定义可以大体归纳出盈余管理的性质和特征:
1、盈余管理的目的是要将企业的财务报表从其“应有”状态转换为编表者所“期望”呈报的结果,以满足编表者或部分人的利益需要。改变的结果将会使部分利益相关者的经济利益受到损失。在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高度分离的现代市场经济生活中,尤其是在证券市场中,会计信息已经成为一种公共产品。随着上市公司的股权的高度分散化,能够参与并影响公司对外报表呈报过程和结果的参与者主要是企业的管理层和有关的利益集团的代表,而广大的中小股东一般只能依赖公司对外呈报的财务报表来获取有关公司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转方面的信息并据以做出自己的判断和经济决策,从而造成事实上的信息不对称。盈余管理的结果将会使公司的真实状况不能全部反映在对外呈报的财务报表中,这必将会使广大的外部信息使用者对公司的判断发生错误,从而做出非最优甚至错误的决策。从这个角度上来说,盈余管理是与公共利益背道而驰的。
2、盈余管理和对外财务报告过程的中立性运作是相对立的。虽然目前学者普遍认为盈余管理是在公认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之内,是合法的,但是,盈余管理是有悖于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有悖于会计信息的中立性,从而影响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在雪普对盈余管理的定义中,提到了盈余管理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某些私人利益,这显然是与财务报告过程的中立性运作相对立。现代财务报告的核心思想之一就是中立性原则以及由此而来的财务报告的不偏不依。盈余管理的结果将背离中立性原则,由此造成对外财务报告有所偏向。
3、盈余管理行为的主体是公司的管理当局,即公司的经理、董事会以及其他有现实和潜在利益关系的参与者,包括为拟发行上市公司和已上市公司提供中介服务的券商、会计师和律师。作为企业会计信息的加工者和披露者,上述主体有权利和机会选择会计政策和方法,有权利变更会计估计,有权利安排交易发生的时间和方式或对上述选择施加影响等。而信息的不对称和信息披露的不完全为他们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条件。另外,我国一些地方政府把每年上市企业数作为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工作业绩的考核指标,在这种情况下,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对企业的干预力度会明显加大。
4、盈余管理的客体主要是会计准则、会计方法的多样选择性、会计估计事项的不确定性,此外,时间特别是时点的选择也是盈余管理的对象之一。在研究盈余管理时,我们必须同时具有时间和空间的观念。公认会计原则、会计方法和会计估计等属于盈余管理的空间因素,会计方法的运用时点和交易事项发生时点的控制则可看作是盈利管理的时间因素。在一定的目标导向下或利益驱动下,对上述客体进行组合就可达到预期的要求和目的。但是,上述行为最终的着眼点在会计数据本身。因为无论采取何种方法,最终的结果都要使损益表中的利润金额发生预期改变。
5、盈余管理得以实现是因为会计准则中存在漏洞、会计计量和会计披露存在多种可选择性,从而为盈余管理行为的产生提供了一定的操作空间。从一个足够长的时段来看,盈余管理并不增加或减少企业的实际盈利,但可以通过对会计方法的选择、运用和会计估计的变动、会计方法的运用时点、交易事项发生时点的控制,改变企业实际盈利在不同的会计期间的反应和分布。盈余管理行为主体只不过通过对经济交易的事前人为安排和策划将这种潜在的条件转化为现实的经济行为,它只不过利用了这些漏洞和选择性而已。
二、盈余管理和利润操纵
盈余管理是公司的管理层为实现自身的效用或公司的市场价值最大化目标,进行会计政策的选择,从而调节公司盈余的行为或过程;利润操纵是指通过违规违法的手段弄虚作假而人为造成利润的增加或减少。论文库尽管盈余管理和利润操纵都会使企业的会计报表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受到损害,但是二者之间存在诸多区别:
(一)法律法规的认可不同鉴于现实经济生活中企业的情况千差万别,有关政府部门或机构在制定会计准则或规范时,都保留一定的灵活性,其目的是使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会计政策,进行会计处理以提供客观、真实的财务信息。这种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在一定程度上使企业以合法的手段调节利润成为可能。盈余管理行为尽管不是准则或会计规范制订者最初所期望的,但是其至少在形式上没有违反会计准则或规范,没有超出现有法律法规范围,它是在现有的会计准则和法律框架之内进行的,具有合法性和合规性;利润操纵则是通过采取违规违法的行为达到改变企业的盈余信息,其目的是欺骗会计信息的使用者,获得不当利益,因此该行为为法律法规所禁止。
(二)运用的手段不同由于盈余管理是以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为前提条件,所以手段的应用是在会计法律法规和准则的范围内进行的。主要是通过利用应计制中存在的会计判断,进行盈余管理;通过安排交易发生或交易方式进行盈余管理;通过营运资金的管理进行盈余管理,达到修正企业盈余的目的。利润操纵则是以不合法的手段来粉饰企业的财务报表,如提前确认营业收入与推迟确认本期费用,利用销货退回的会计处理在年终搞假销售,长期潜亏挂账等。利润操纵的有些手段貌似合乎会计准则和行业会计制度的要求,但是突破了一定的限度,就成为不合法的操纵行为。
(三)行为的动机不同盈余管理和利润操纵都会使企业的会计报表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受到损害,但两者的动机有较大的不同。盈余管理作为一种合乎法律规范的利润调整,是管理者希望通过该管理而使企业的盈利能趋于预定的目标,其目的不外乎满足股东财富最大化的要求、合理避税、使自己的管理业绩和管理才能得到认可。而利润操纵则是管理当局利用信息的不对称,采取欺诈手段不合法地调整企业的盈余,实现不当获利的人仅是企业的管理者,而大多数股东和其他信息使用人则成为受害人。
(四)导致的后果不同盈余管理和利润操纵两者动机和手段的不同,使得两者导致的后果有明显的差别。盈余管理可能导致正、反两方面的结果。在现代委托关系下,由于激励与约束机制的作用,企业的管理当局须以股东财富的最大化为目标,同时为了自身和利益安全会采取一些盈余管理的措施,这些措施运用得当,常常给企业带来一定的正面效应。而利润操纵的后果恰恰相反,利润操纵者由于不顾有关法律法规的约束,弄虚作假,虚构利润,最终将会损害企业诚信,坑害股东和其他信息使用者,同时也必然会使自己受到行政法律的处罚和制裁。
三、研究盈余管理的现实意义
从博弈论的角度分析,规则的制定和规则的执行在某种程度上是规则的制定者和规则的执行者之间的一种博弈行为,通俗地说就是实际生活中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由于受到一定空间和时间环境条件的制约,任何一项规则都不可能尽善尽美,因此,当一项新的规则出经济管理毕业论文台后,规则的执行都将会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寻找规则的漏洞和缺陷以谋求局部和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当这种利益关系现行规则难以调整的时候,规则的制定者就会充分吸收规则执行者的“智慧”对规则做出修订以使其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当经济环境发展变化到修订后的规则无法规范的时候,一套崭新的规则也就为期不远了。会计准则的制定和修订也遵循上述博弈规律。盈余管理能够帮助会计准则制定者发现准则的不完善和漏洞,这一点在我国的证券市场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通过对盈余管理行为进行研究不仅有助于推动会计理论的发展,而且还将对公认会计原则的制定和会计实务变革,甚至企业的会计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有助于会计准则的进一步完善和提高。西方国家对盈余管理的研究已有20年的历史。盈余管理的研究不仅对会计实务和公认会计原则的制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是还大大地促进了现代会计理论及其研究方法的发展。其意义主要有:
(一)盈余管理的研究加深了人们对应计制会计的认识,对现金流量表的推广应用起到了极大的作用。“现金为王”的观念在工商管理界非常普遍。现金流量表和“现金为王”的观念为什么会在80年代末期开始流行开来,自然有其特定的社会经济背景,但也与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密切相关。因此,通过研究发现了大量的人为地操纵盈利的行为,会计数据成为数字游戏。通过研究还发现了操纵盈利的行为主要是来自企业管理层小心翼翼对应计制会计的局限性的过分利用,钻了很多应计制会计的空子。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人们将现金收付制发展成现金流量基础。
(二)盈余管理的研究加速了公认会计原则的完善和发展,尤其是表现在增加对外财务报告的透明度方面。沟通摩擦是盈余管理生存的重要条件之一。发表经济管理论文为什么会有沟通摩擦,原因在于信息不对称。要改善这个问题,增加对外财务报告的透明度是必不可少的。近年来,各国公认会计原则和国际会计准则的修订、新准则的立项和制定都是朝着这一方向发展的。
1.产业结构以及市场化研究不够深入
单位在现代化市场经济中面临着残酷的竞争,如何使单位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是每个地勘单位发展的根本目标。将地勘单位的产品和服务与市场接轨,是其竞争中占据优势的关键,只有完善和细化地勘单位的内部整理和市场定位才能让单位立于不败之地。
2.资金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地勘单位的资金供应形式主要是以借贷为主,资金管理方面出现问题会使社会资金的收入率降低,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盈利率较低。一些地勘单位因在长期的资金供应不足以及社会资金收入低下的情况下,入不敷出。对单位进行科学的资产盈亏计算,不难发现,在资产负率偏高情况严重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单位的正常运营。资金欠缺是地勘单位普遍存在的问题,资金的欠缺使得其无法满足实际运作。我国的地质勘查主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公益性地质勘查以及商业化地质勘查。这两大勘测主体在资金管理方面,依然沿袭传统的财务管理制度,使单位预算工作的进行面临着停滞不前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浪费。一些地勘单位没有适当的更新规章制度,使地质勘查单位员工无法明确自己在项目中的岗位职责,降低了项目的经济运行效率。
3.专业化人才缺乏以及内部管理存在的问题
地勘单位的发展需要人才做支撑,而一些地勘单位由于管理层人员受到经济管理水平的限制,使得单位在资金规划方面存在着一些不足和欠缺,虽然单位在经过一定时期的发展后,趋于稳定,拥有发展较好的经营状况,收支处于平衡状态,但单位内部的资产比例的平衡性却严重不足,周转资金不足导致单位发展的滞后,如此恶性循环。一些地勘单位的管理人员因其自身能力的不足,使得单位在卷入纠纷时无法处于劣势地位,对单位造成直接或间接的损失。地勘单位需要协调的内部管理和有效的项目运作,各部门要适应单位发展的总体要求。当前,一些地勘单位在部门管理职能方面存在着混杂、交叉的现象,职责不同意以及政企不分等问题,对单位的发展也起到了限制作用。
二、地质经济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对策分析
根据地勘单位经济管理的特点结合市场化的发展,解决地质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需从管理人员培训、资金管理手段的多样化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等几个方面来进行探究。
1.科学的调整、构建产品结构。
地勘单位的资金来源主要分为两个大的方面:一是国家相关部门的拨款;二是市场经营所得。在稳定的资金供应下,地勘单位运营效果的低下会引起一些负面的影响,数量有限且稳定的资金来源的,很难在市场运营的情况下满足全部要求。有效的资金管理需要一个良好的框架作为其支撑,框架主要包括产品和产业结构两个方面。科学的调整产业结构需要遵循几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要保障产业结构的可持续发展,以实现长期发展为目标;二是要保证盈利与亏损方面的收支平衡。在满足以上的这两个条件的情况下,即可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满足预设资金的管理要求,保证产品的盈利性。
2.提高对资金管理的认识和管理。
如何有效地降低经济管理中出现的风险以及负债等问题,提高员工在面临问题时如何有效的解决或使风险降到最低,这就需要单位加强对员工的教育与培训。单位要建立一个完善的账目管理体系,在产品存量账目、借贷账目以及回款收款等方面要确立一个系统化的统计流程,在统计的过程中加以地勘单位实际的情况进行分配。地勘单位在多市场的情况下,要根据项目规划所需的规模和数量预算临时所用资金,并将临时资金与其他各项目所用资金进行汇总,确保盈利和正常经营相结合。
3.注重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人员综合素质。
加强管理人员及管理层人员的培训是提高管理水平的关键,人才是单位发展的根本,地勘单位通过对相关人员的培训以及高科技人才的引进,避免因人为因素而对单位产生的风险,提升单位的管理水平和发展能力。对于经济合同及纠纷的处理方面,挑选业务能力、沟通能力较强的人来协调,对相关部门进行法律知识的培训和普及,最大限度的降低风险的发生对单位产生的影响。地勘单位员工尤其是财务人员的素质对项目的运行以及资金管理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资金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提升有利于单位项目运行,财务人员要以单位的利益为出发点,结合单位发展的实际,不断完善和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以及知识存储,增强主人翁意识观念及集体荣誉感,培养员工认真、踏实的品格。
4.发现并利用市场机遇及促进项目管理运行的协调发展。
当前,地质勘查单位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的支撑,资金不足是地勘单位面临的重大难题,单位要在现有的资金规模和市场发展下,积极探索市场经济的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地勘单位经济结构的完善和可持续发展,并以此获得相应的成本利润,对产业结构调整的成本进行核算,以最大限度获得成本利润。职能交叉管理是目前地勘单位内部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何做到单位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协调运转,政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政府在政策上给予转型单位更多鼓励政策,地勘单位要积极的予以配合,形成权责一致的单位运营模式,配合国家政策的实施,提升单位自身的协调能力和项目资金管理能力。
三、地勘单位实施经济管理的意义
体制上的转型对地勘单位的正常运转是十分有必要的,不仅能促进单位的有效经营,还能改善单位项目的管理。地勘单位从成本完善、财务预决算等方面不断扩展资金收入的来源,提高资金运作的效率,为单位地质勘查项目的良性运转提供可靠的经济管理保障。
1.坚持以人为本是高校管理的客观需求。学校的管理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学校管理者对学校进行管理必须使用一定的管理手段。是学校做到培养人才的目标,保证学校的正常运作。学校管理设计到方方面面,包扩教学工作,教学计划,学校后勤等。其中,学校后勤管理是学校正常运作的基础。
2.坚持以人为本是适应时代。现在世界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所谓的知识经济时代,就是指知识经济时代就是以知识运营为经济增长方式、知识产业成为龙头产业、知识经济成为新的经济形态的时代。这就要求学校对于人才的培养要注重创造力,平等和民主。而人是知识的载体。知识经济时代对于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中心工作就是培养人才,这就需要学校采用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
3.坚持以人为本有利于克服传统管理的弊端。以前传统的管理制度和模式存在着对于人性的忽视,存在着很多的弊端。和现在对于人才的要求培养不符合。因此,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改变学校的种种弊端。
二、高校管理现状
1.高校管理缺少民主。在现在的高校管理中,管理过程中的行政化问题比较严重,缺少民主性,不能针对出现的情况及时的做出反应。在高校管理中,不能征求教师和学生的想法,在制定规章制度的时候,往往是脱离实际,不能详细的照顾到每一个方面。教师对于学生管理工作的权利落实不到位。学校领导对于以人为本的理念不能彻底够了解。对于民主不能彻底的执行。在制度制定的时候,不完全的考虑教师和学生的需求。不考虑学生的发展。
2.高校制度不够完善。高校要想做到效果良好的管理,就必须有一套完善的制度。但是在现在的高校中,虽然有着比较完善的规章制度。但是难免还是存在着缺点。比如说:对于学生的管理中,出现任何情况还是一言堂,不让学生进行辨别。在管理队伍的建设中,还有一些考核制度和将成制度不完善。
三、以人为本管理制度的有效策略
1.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要在高校的管理中做到以人为本,就必须对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进行了解。以人为本注重的是民主性和平等性。高校管理人员必须在平时的工作中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深入了解学校的各种任务。在任务的执行中贯彻以人为本的观念。只有这样,才能了解以人为本的实质,才能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用民族和平等的观念来管理学校,才能保障教师和学生的权益。同时为了落实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教师和学生必须做到提供自己真实的建议和意见。发表自己的真实想法,以便于建立完全平等的校园。
2.注重对于学生的人文关怀。在高校的管理过程中,管理对象最多的就是学生,因此,以人为本理念的落实就必须从学生身上作为出发点。对学生进行的人文关怀管理。第一,在对学生展开管理工作的时候,必须重视学生的地位,必须关注学生的实际需要。比如:关注学生的心理情况,及时的发现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和矛盾,之后再进行解决,教会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用正确的态度对待学习和生活。第二,管理人员要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尤其是新生出道学校之后对于校园生活的适应,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校园中来,不断的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和综合的学习能力。第三,在管理过程中,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尊严和自由,建立一个良好的关机网络,是学生了解管理工作的不易,可以主动的配合学校的管理工作。第四,在平时要大力提倡人文关怀的管理观念,创造一个美好,平等,健康的校园环境。
3.创新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高校的管理制度不是每个学校都是一样,需要体现自己学校的不同,尽心创新。管理制度是否符合人性是坚持以人为本管理的关键。要做到使学生和教会四自觉主动地遵守学校的制度,就必须做到以下几点:第一,采纳学生和教师的意见。学校制度的制定,需要根据教师和学生的意见。要强调学生和教师积极参加学校制度的制定,可以设立意见征集箱,在最大范围内收集学生们对于管理制度的建议,将学生的建议在修订制度中体现出来。也可以通过学校召开职工大会来进行讨论。提前选出教师的代表,让教师对管理制度的修订有一定的权利,代表提出更符合自己需求的制度和方针。第二,让教师和学生对于管理制度做出评价。管理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及时的进行创新,这就需要在每学期末对学校的管理制度进行恰当的评价。学校在每学期末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教师和学生对于学校管理制度的评价,学校根据教师和学生的评价,及时的修订管理制度。第三,高校管理制度的修订一定要遵循以人为本原则,通过不断的创新来保障管理制度时刻坚持以人为本。
一、以实践操作作为问题切入的起点
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提出:“学习活动的最好方法是做”的教育思想。寓学于“做”,“做”中有学,这样,学生才能学得主动,学得有趣,才能把动手与益智做到有效结合。在活动课中,教师应立足教学目标,从学生的知识需要及兴趣出发,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一系列操作暴露学生的原始思维,根据学生的思维水平精心设计问题,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案例1:以九上《折纸与证明》为例,折纸是学生熟悉的一项活动,教师结合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和活动经验,从学生熟悉的操作入手,由浅入深,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比如一开始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操作了解学生的思维水平。
操作1:你能折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吗?
操作2:你能折矩形对角线的垂直平分线吗?
操作3:你能折一个角的平分线吗?
操作4:你能用一张矩形纸片折一个正方形吗?
上述几步操作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也可以了解到学生的思维现状。根据学生的操作情况可以设计如下问题:
问题1:以上操作你利用到哪些数学知识?
问题2:你能说明你这样折叠出来的四边形是正方形吗?
通过上述问题可以让学生在趣味操作中回顾相关知识,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还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以学生现有知识与经验作为问题设计的切入点
数学这门学科有严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在教学中联系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旧知识引出新知识是一种很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新旧知识的异同点类比设计学生学习起点进行教学,既省时又省力,更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
案例2:以八上《等腰梯形的轴对称性》为例,教师可以从学生熟悉的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入手类比得到等腰梯形的轴对称性。在探究等腰梯形的轴对称性时可以设计如下问题:
问题1:你能用一张等腰三角形纸片剪一个等腰梯形吗?
问题2:你能说明理由吗?
问题3:等腰三角形有哪些性质?
(教师把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写在黑板上,便于类比研究等腰梯形的性质。)
问题4:类比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你能说说等腰梯形有哪些性质吗?
探究:在梯形ABCD中,AD∥BC,AB=CD,连接AC和BD,AC和BD的长度有怎样的关系?为什么?
问题5:你有哪些方法说明两条线段相等?
注:本题学生一般会先选择用三角形全等的方法说明AC=BD。
问题6:你还能用不同的方法说明AC=BD吗?
问题7:由此,你能归纳出等腰梯形的什么性质?你能用符号语言描述出来吗?
三、由特殊到一般作为问题切入的起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突破教学难点,会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巧妙地设计问题,使学生通过问题解答,逐步突破难点,把握要领,掌握规律。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一方面要考虑学生的思维水平,另一方面要结合学生的认知现状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突破的认知障碍,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比如问题设计由特殊到一般就是很好的解决方法。
案例3:以七上《平面图形的镶嵌》为例,在探究三角形、四边形的镶嵌时,教师从学生熟悉的特殊图形入手,便于学生发现规律。比如在探究三角形的镶嵌时,可以先从特殊的三角形入手,设计如下问题:
问题1:用全等的直角三角形纸片能镶嵌吗?
问题2:用全等的等边三角形纸片能镶嵌吗?
问题3:用全等的一般三角形纸片能镶嵌吗?
提示:把全等的一般三角形纸片的对应角上标记∠1、∠2、∠3。
问题4:观察每个拼接点处有几个角?分别有几个∠1、∠2、∠3?
问题5:你能总结一般三角形如何镶嵌吗?
归纳:
1.相等的边重合;
2.在每个拼接点处有六个角,而这六个角和恰好是两组这个三角形的内角。
1.班集体精神文化的内涵。
班集体精神文化是一个班在学生长期的学习、生活以及日常活动中凝结而成的氛围、精神、理念,以及体现在全班学生身上的共有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行为方式、理想追求等。班集体精神文化是一个班最本质的个性和精神风貌的集中反映。
过去,人们普遍认为班训、班集体奋斗目标就是班集体精神文化,其实不然,只有将班训、班集体奋斗目标等元素内化为精神、外化为行为,使全班学生受到感染进而自觉地认同与融入,才能称为班集体精神文化。
2.班集体精神文化的作用。
导向作用。班集体精神文化具有鲜明的导向性,它能为班集体的发展指明正确的方向,让学生发现和感受责任。
凝聚作用。班集体精神文化能够凝聚全班学生的价值取向、行为规范等,使学生对班集体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
激励作用。班集体精神文化是师生共同创造的,是一种稳定、持久的激励力量,激励学生积极向上。
约束作用。班集体精神文化能发挥一种“软约束”作用,提高学生对各种不良倾向的“免疫力”,激发学生自我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建设班集体精神文化的策略
担任班主任以来,我逐步确立了“以情治班,自主管理”的治班理念,特别注重班集体精神文化的建设,让学生在收获知识、学会学习的同时体验到成长中的关键词:“责任、感恩、梦想”。
1.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集体是教育的工具。”班集体凝聚力的形成是一股强大的力量,会对学生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潜移默化的教育、激励作用。
2010年秋季,我担任了高三(17)班的班主任。开学初,我发给每个学生一份调查表,上面罗列了如“你最崇拜的人是谁”、“你最爱读的书是什么”、“你希望咱们班是一个怎样的集体”等问题。我和班干部先归纳出大家普遍认同的观点,然后形成本班的理念,如集体观―――“高三(17)班,我们的家”;班训―――“犯其至难,图其致远”;核心理念―――“共享智慧,和谐发展”;价值观―――“人品和学识同等重要”;拼搏观―――“爱拼才会赢”。我和学生一起将这些内容设计成艺术字并打印出来,又一起利用班会课和课余时间逐字剪、贴,创作出一幅幅精美的作品张贴在教室墙壁上,使整个教室熠熠生辉。通过这一过程使学生体验劳动带来的快乐,更增强了班集体的凝聚力。
2.培养学生如何做人。
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良好的环境是对学生的无声教育。班集体精神文化环境能够对全班学生产生约束力,这是一种具有自觉性和主动性的内在动力。为保持室内卫生,我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垃圾袋,开始有的学生不习惯,随地扔废纸,但有了值日生和卫生班长的督促以及周围同学的提醒,他们终于改掉了坏习惯。用他们自己的话说:现在,每当走进教室,会时时受到警示和激励。
培养学生爱的情感。陶行知先生说:“真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从先生的话中,我深深领会到:我们从事的是以心育心、以德育德、以人格育人格的精神劳动,只要我们用“心”执著地去爱,学生也会真诚地回报我们,从而也会更加热爱生活,热爱集体,热爱周遭美好的一切。
当我了解到班里一个学生因家庭遭遇不幸而痛苦消沉时,我下决心一定尽己所能去帮助他、关爱他,让他享受到与同龄人同等的幸福。以后的日子里,我在思想上帮助他、生活上关心他,在他生日那天,我送给他一件红色T恤衫,一向腼腆的他虽然什么话也没说,但我已感到他心中充满感激。从此,他学习更加刻苦,成绩逐渐提升,最终,他如愿考取了清华大学!记得去大学报到的前一天,他来到我家道别,临走时,他说:“董老师,以后每次放假我都会来这儿,这儿是我第二个家。”
(一)我国当前的管理会计研究与企业实践不相符
尽管当前我国的相关工作人员已经对管理会计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但是很多的研究都是在西方先进的管理会计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与我国的国情并不是十分的符合,如果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一味的相信对这些研究,那么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就会出现与生产实践相脱节的现象,这种现象对管理会计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制约作用。还有就是虽然一些研究人员在不同的角度上对管理会计进行了研究,但是其在研究的过程中对管理会计的概念以及准则并没有太多的关注,并且在研究的过程中没有对管理会计进行系统性的分析,因此在研究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研究领域过小以及消息滞后的问题。如果相关的企业管理人员不能对这些问题进行足够的重视,那么管理会计就会对企业的经营产生很大的阻碍。
(二)管理会计在企业中应用的范围相对来说比较小
当前我国的企业管理大多数是属于经营型的管理方式,相关的工作人员进管理会计工作的时候经常将企业的销售量作为一个最重要的常量,并且对企业的成本进行控制的时候将销售额作为最主要的条件。但是当前在企业中管理会计主要应用在成本核算当中,这就会使管理会计应用的范围受到很大的影响。还有一点十分重要的是在我国很多的企业当中,并没有设立专门的管理会计机构,当然也没有设置专业的管理会计师,企业中从事会计工作的工作人员在企业中所处的地位比较低,其只是参与到企业的账目处理中,对企业的经营决策以及管理起不到任何实质性的作用,所以说在这种情况下管理会计对企业的发展没有足够的帮助,
(三)企业中从事管理会计工作的人员具有的工作素质比较低
通过对管理会计进行研究我们能够知道,管理会计对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应用重点以及跨级相关工作人员、管理者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之所以这样说,最主要的原因有两个。首先在当前我国的市场经济下,企业要想获得更好地发展,现代企业家不仅应该熟练的掌握企业的经营管理技能,还应该具有足够的管理能力。但是当前很多的企业家在管理企业的过程中并没有足够的管理能力,并且具有的管理会计意识也不是很强,同时在企业中工作的财务管理人员具有的观念相对来说比较落后,相关的工作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过于重视企业的账目管理工作,管理会计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忽略,管理会计在企业中就不会产生相应的作用。还有一点就是在大多数的企业当中,会计工作人员对相应的会计知识并没有足够的掌握,并且在进行工作之前也没有对财务活动进行合理的预测,会计工作人员对信息的处理能力也比较差,导致管理会计工作没有办法正常的进行,所以说企业中相关的工作人员工作能力比较低的问题应该得到相关工作人员的足够重视,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够获得更好地发展。
(四)企业应用会计管理很容易受到外部市场环境的影响
当前我国的管理会计在应用的过程中没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并且相关的工作人员对其理论的研究力度也不是十分的充足,所以将其应用在企业当中就缺乏相应的操作性以及实用性。另外,由于相关的工作人员在这方面的经验不是十分的充足,因此其在使用的过程中就没有足够全面的指导。还有就是我国的相关工作人员并没有建立一个比较完善的管理会计研究机构,因此对其进行研究的时候并不是十分的规范,管理会计在应用的过程中就会出现一定的问题。因此相关的工作人员如果想要使管理会计发挥足够的作用,就应该为企业静音管理提供一些科学的数据,并且要保证其在公平、公正的市场当中进行。不同的企业具有的组织形式一般是具有一定的差别的,对增值税的处理方式也有一定的不同之处,因此不同的企业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当前我国的法律体系并不是十分的健全,执法的力度也不是十分的充足,因此管理会计在企业经营中的应用缺少相应的法律依据。
二、解决管理会计为企业经营创造价值问题的主要对策
(一)对管理会计的理论需求进行调整,使其能够与实际相结合
我们在前面已经说到我国的管理会计理论与实际有着很大的矛盾,如果这种矛盾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那么我国的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就会受到比较严重的影响。为了能够有效的减小这种影响,相关的工作人员就应该在企业中建立一个符合本国国情以及本企业发展的管理会计体制。我国的企业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相中立足,就应该在应用管理会计的过程中与实际的情况进行结合,并且相关的工作人员所提出的管理会计模型应该与我国的市场环境相结合。另外,还应该保证理论与实际进行密切的联系,相关的工作人员对管理会计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可以选取一些比较成功的案例,将这些案例与企业的实际操作进行那个结合,从而对这些成功的案例进行归纳和总结,使其能够更好的在企业中应用。例如,在日常运营中可以以此来进行业财融合。假设我们把一批价值800万元的商品,在2016年1月8日以1000万元的价格出售,一般人很容易得出我们赚了200万元,但是这从管理会计的角度来说是错误的―――什么时候收回?以什么方式收回?如果不明确上述问题,我们就无法得出正确的判断。如果这1000万元我们按5年分期收款,每年末收取200万元,假设企业的资金成本为5%,则第一年企业将增加40万元的资金成本,第二年增加30万元的资金成本,第三年增加20万元的资金成本,第四年增加10万元的资金成本,这笔业务的利润根本就没有200万元。我们以现金流以及净现值为基础进行考虑,就很容易得出正确的判断。
(二)在企业中建立一个健全的内部环境
如果要想使企业中的管理会计应用得到加强,相关的工作人员就应该对管理会计应用的内部企业环境进行健全,同时还应该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方案,从而使企业在实践的过程中水平得到有效地提升。要想在企业中建立一个健全的内部环境,相关的工作人员还应该对管理会计的应用重点进行适当的转移和扩大,同时还应该鼓励企业对会计管理进行全面的落实,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够更好的进行信息化建设,企业具有的管理会计软件也能够具有更加强大的功能,企业中的工作人员在工作的时候就能够更加的便利。另外相关的工作人员还应该适当的推动战略性管理会计的应用,为企业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使企业中的组织体系能够得到健全,企业也能够因此得到更好的发展。
(三)定期的对企业中的会计工作人员进行培训
企业中工作人员的工作水平对企业的发展有着十分直接的影响,如果想要企业获得更好的发展,相关的工作人员就应该对企业中的会计工作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管理会计在企业中获得更好的应用,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除此之外,相关的管理人员还应该保证企业中的会计工作人员具有足够的管理会计意识,同时还应该保证其对我国相关的法律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工作人员还应该对企业中的工作流程进行足够的熟悉,从而能够更好的为企业的管理者提供业务咨询。
(四)为企业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