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问题范文

时间:2023-09-11 09:19:0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微观经济问题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微观经济问题

篇1

中图分类号:F0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5-0006-02

微观经济学是研究经济个体的行为及运行规律的科学。经济社会个体的总和构成经济总体。因此,由个体的一般规律就有可能得到经济总体的一些规律。

一、微观经济学的均衡价格理论

微观经济学的均衡价格理论分析了市场的需求、供给、供求均衡及供求变化对均衡的影响。

商品的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个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商品的供给是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个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提供的该商品的数量。需求定理是对于经济社会的大多数商品,价格与需求量之间呈反向关系。对应需求曲线D为负斜率。供给定理是对于经济社会的大多数商品,价格与供给量之间呈正向关系。对应供给曲线S为正斜率。当非价格因素变动使需求增加时,需求曲线向右平移;反之,向左平移。当非价格因素变动使供给增加时,供给曲线向右平移;反之,向左平移。市场是由需求和供给共同作用的。当价格高于均衡价格时,供过于求,价格会下降;当价格低于均衡价格时,供不应求,价格会上升。市场通过价格杠杆作用的调节趋于均衡点E,对应的均衡价格为P0,均衡数量为Q0。如图1所示。

当非价格因素变动使需求或供给变动时,需求曲线或供给曲线改变,对应的均衡改变。如消费者收入增加,对于正常品而言,需求增加,需求曲线向右平移为D1。均衡点为E1,对应的均衡价格为P1,均衡数量为Q1。如图2所示。再如,生产成本下降,供给增加,供给曲线向右平移为S2。均衡点为E2,对应的均衡价格为P2,均衡数量为Q2。如图3所示。

二、微观经济学的均衡价格理论对宏观问题的解释

从图2可以看出,当消费者收入增加时,需求曲线向右平移,均衡价格由P0上升到P1。由于经济社会大部分商品属于正常品,就经济社会整体而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收入水平会不断提高,价格水平也会随之不断提高;当消费者收入增加时,需求曲线向右平移,均衡数量由Q0增加到Q1。均衡数量一方面是生产者的供给量,另一方面是消费者的需求量。在这里不考虑新产品的出现和旧产品的退出,只考虑现有产品。供给量增加意味着经济增长,需求量增加意味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所以,消费者收入增加可以促进经济增长、提高社会生活水平,同时伴随价格水平上升。

从图3可以看出,当生产成本下降时,供给曲线向右平移,均衡价格由P0下降到P2,均衡数量由Q0增加到Q2。说明生产成本下降会促进经济增长、提高社会生活水平,同时伴随价格水平下降。引起成本下降的主要原因有技术水平管理水平的提高和生产要素的价格下降。在经济社会中,生产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但生产要素的价格却一般是上升的。如果生产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引起的成本下降高于生产要素的价格上升引起的成本上升,就可以促进经济增长、提高社会生活水平,同时伴随价格水平下降。

三、由微观经济理论到宏观问题的结论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提高消费者收入或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都可以促进经济增长、提高社会生活水平。但提高消费者收入会使价格水平上升,削弱人们的实际购买能力;而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会使价格水平下降,提高人们的实际购买能力。

篇2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3-0218-03

高级微观经济理论在经济管理类专业研究生的教学中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基于个体理性选择发展出的消费者理论、效用理论、厂商生产理论、局部均衡理论、一般均衡理论是学习宏观经济学和其他学科的坚实根基。然而,高级微观经济理论的推演、证明中所使用的大量数学工具令众多学习经济学的学子望而生畏,并给任课教师的授课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教学无小事,面对学生就定理证明过程所提出的疑问,笔者翻阅微观经济学理论相关经典著作和数学书籍,首先,对高级微观经济理论教学中的上述典型问题进行了补充;其次,对这些问题所反映出来的教师授课、研究生学习所存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二、原因分析

以上是对研究生微观经济理论教学中所遇到几个问题的解析,导致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现在对其进行背后原因的探析。

(一)研究生对数学工具重要性认识不够

学生在学习微观经济理论时,需要学习和掌握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统计、拓扑学等数学工具,这样才能更好地掌握经济理论推导的逻辑,有效地训练经济学思维方式,使学生在面对现实经济问题时,掌握如何选取、界定经济变量,构建数理模型并进行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动态分析。一旦发现模型的推导结果与现实不符,就可以观察现实经济环境与模型构建时的假定条件有哪些区别,进而全面、深刻地解释经济现实。

但是,由于数学语言抽象、数学定理的推导难懂,研究生在学习数学基础时感觉吃力,往往放弃微观经济理论数学基础知识的学习,直接追求故事化的描述过程和由此所得出的结论,对利用数学推导的分析过程不以为然。在自己的论文写作时,“临时抱佛脚”地选取数理模型进行实证分析,而对这些模型与所研究经济问题的契合程度置之不理。

(二)教师工作中多任务目标冲突

高级微观经济理论教师在授课时需要在教学目标的完成与保证教学质量两者之间权衡比较,其教学目标可以分解为以下两个任务:第一个任务是完成高级微观经济理论课程规定的知识,此时教学进度完成是第一位的;第二个任务是保证学生在高级微观经济理论课程的学习中掌握微观经济理论推导的工具和方法。这两个任务都是教学目标的必要组成部分,但是难以避免教师的“选择性授课”,将授课过程中的一些细节问题略去不讲留给同学们,如果学生课后缺乏动力对这些问题深入探讨,要么以后用到时“恶补”,要么继续不求甚解。由于授课过程中的“质”和“量”两个目标存在冲突,教师在授课时必然会有侧重,重“质”会导致学生对部分经济理论理解深入,但无法了解微观经济理论的全貌;重“量”则使学生有走马观花、蜻蜓点水的学习体验。这个问题在高级经济理论(高级微观、高级宏观)的教学过程中广泛存在,是影响研究生微观经济理论学习的重要因素。

(三)微观经济理论的学科性质

经济学是社会科学皇冠上的明珠,其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性毋庸多言。高级微观经济理论中的许多问题都要涉及各个经济主体之间利益的协调,如果缺少数学工具的分析,往往会使得研究者所得出的结论缺乏可信性,并有可能收到直觉和已有经验的约束,很难有新的发现。在数学工具在经济理论的运用上,有以下三种观点:①一些学者认为数学工具在微观经济理论中的作用可有可无,甚至不需要定量的分析就能够“定性”;②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定性分析为主、定量分析为辅”,“成功地运用初等数学也行”,经济管理专业的数学教学始终进步缓慢,课时经常被压缩;③还有介于两种观点中间的一种观点,例如保罗・罗默在《经济增长理论中的数学滥用》就同意经济学中的适度运用但反对数学工具的滥用。例如在经典的最优化数学方法不够用时,冯・诺依曼的对策论以及阿罗・德布罗的一般均衡理论使得人们对群体的经济行为和有利害冲突的经济问题的认识大大深化了。这些都是数学工具成功得到运用并极大地推动所研究学科取得进展的典型例子,同样的例子还有,对个体和整体的利害关系研究的福利经济学和社会选择问题正是由于成功地运用了数学公理化方法,使得阿罗不可能性定理所揭示的深刻关系是非数学方法无能为力的。经济学需要数学,甚至是不寻常的数学。[3]根本原因在于经济学家无法运用纯净的可控实验作为其研究后盾,除了逻辑上的一丝不苟,没有更好的方法。

三、对策建议

(一)增强研究生掌握数学工具的兴趣

“一种科学只有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经济学在分析问题时和科学的其他分支类似,往往出于数学上的便利进行假设,这种对现实经济问题的抽象能够发挥数学方法的巨大威力,使得分析过程不囿于直觉和经验的局限。经济学与物理学一样,允许在分析问题时进行假设,这样方便于将视角集中在所研究问题的重要问题,厘清理论的基准,从而对经济问题进行体验和观察。数学是自然的语言,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复杂的数学公式语言转化为经济学语言娓娓道来,学生将这些公式转化为充满趣味性的经济学语言进行理解、掌握。反过来,在教学过程要将一些经济理论构建为数理模型的,即经济学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的过程教授给学生,培养学生用数学工具分析经济问题的能力。许多著名经济学家都擅长在经济学语言和数学语言之间挥洒自如地切换。例如,《萧条经济学的回归》作者,大名鼎鼎的克鲁格曼就善于将数学模型及推导转化为浅显易懂的语言展现给广大读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微观经济理论所用数学工具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才会自觉地在研究经济问题时借助于数学的逻辑性和严谨性,从而得出具有一定价值的经济结论。

(二)把握教学中“质”与“量”的关系

高校教师在日常工作中有“教学”和“科研”两大任务,这两个方面的成绩都直接决定教师的绩效考核与职称晋升,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也需要考虑将自己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分配在两大任务上,根据效益最大化原则,教师会选择更有效率的教学方式。一般来讲,研究生的微观经济理论课程中大量的数学预备知识教学会占去总课时的1/3左右,即使保证数学基础知识的课时,学生的掌握情况也不尽人意,更遑论在经济学语言与数学语言之间自如转换了。这就要求:①教师在研究生微观经济理论授课时保证数学基础知识的课时,同时注重这些数学知识在经济理论的演进中的运用,借助于一些仅靠直觉和经验无法得出清晰结论但借助于数学轻松得出结论的典型案例,是学生体验到数学的强大作用,提高微观经济理论的教学质量。②研究生在学习微观经济理论时,可以选修数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如经济数学、微积分、拓扑学等,课前预习加上课后总结、主动解决学习中所遇到的数学难题,从而提高微观经济学学习的质量。当然,不是为了数学而学习数学,数学工具仅仅是桥梁和中介,通过它才能更好地学习微观经济理论。

(三)正确认识微观经济理论学科性质

在现实中,也确实存在一些学者或者天才能够凭借他们自身的经验或者直觉就能够对许多经济问题给出其正确的判断,然而这样的方法并不是科学的方法,运用这种方法所得到的论断绝对不可能是十分准确的,还需要进一步的科学论证,往往表现为科学发展史上的种种“猜想”。微观经济理论得到越来越深入的发展,对数学也就会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坚持数学的严格性,使得公理化方法不止一次地引导经济学家对其所研究的问题有更深刻的理解,并使适合于这些问题的数学技巧用得更好。”[4]微观经济理论到现在已经发展了一百多年,经济学系统地运用数学方法的最早的例子,通常都认为发轫于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创始人威廉・配第①的《政治算术》。实际上,从19世纪中叶开始,数学才真正与经济学结下不解之缘。以概率论研究开始其学术生涯的古诺②所发表的《财富理论的数学原理研究》,由于该书充斥了数学符号而被他同时代的经济学家认为是“胡言乱语”。马克思曾经写道:“在制定经济学原理时,计算的错误大大地阻碍了我,失望之余,只好重新坐下来把代数迅速地温习一遍,算数我一向很差,不过间接地用代数方法,我很快又会计算正确的。”[5]这也充分说明数学对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同样是至关重要的。

综上,教师和研究生正确认识微观经济理论学科性质要坚持以下三点:①在教授和学习微观经济理论时,要明确经济学中的那些部分适合用数学工具进行研究;②学会从数学的角度理解经济学理论与数学究竟有多深的关系,不用数学工具能否得到同样的结论,数学对经济理论的总体发展能够起到大大的作用;③在教学和学习中考察和展望数学和微观经济理论发展是怎样相互推动的。

注:

①William Petty,(1623-1687),英国经济学家。

②Antoine Augustin Cournot,(1801-1877),法国数学家、经济学家、哲学家。

参考文献:

[1]杰弗里・A・杰里,菲利普・J・瑞尼.高级微观经济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2]安德鲁・马斯―科莱尔,迈克尔・D・温斯顿,杰里・R・格林[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906.

篇3

关键词:

事业单位;经济管理;新型势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经济管理体系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随之很多问题也逐渐凸显,我国事业单位怎样才能更好的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本文,作者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从经济管理的风险防范、经济管理体制等方面做出分析,以期对经济管理的发展有所帮助,进而推进社会快速发展。

一、新形势下事业单位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事业单位经济管理体制不健全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加深和市场经济的日益繁荣。事业单位要想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进行改革并对管理方法进行调整,使其发展更合乎社会需要。就现阶段的事业单位的工作状态看,其管理人员还没有认到改革的重要性,依然用着传统的管理模式,忽略了社会的不断发展,其管理模式也应注入新的血液。其不足之处有很多方面,大致可归纳为三个方面。其一,没有完善的经济管理体系。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各项事业都有突飞猛进的发展,唯独事业单位的发展节节倒退。究其原因,在于管理体系没有跟紧时代的步伐,还滞留在传统的管理体系中,影响工作效率和企业效益。其二,事业单位的高层管理人员往往根据经验作出决策,从而使决策担负着一定的风险,从而引发不必要的经济风险。进而使其经济发展停滞不前。

(二)事业单位财务风险意识不强

所谓的事业单位是指人们所说的“铁饭碗”,事业单位的所有经费由国家财政拨款,致使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大大降低,继而使工作效率低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市场经济的发展不断深入,事业单位要想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下不断发展壮大,就要紧跟时代的脚步,参与到改革的大潮中,而其改革的重心则是经济管理。只有把经济管理体系做好,事业单位才能在发展中从根本上解决资金周转,资金结构,资金使用率等问题。只有这样,事业单位才能在改革大潮中在做到在发展的同时也降低了其风险。

(三)事业单位与时俱进的经济管理人才较为欠缺

由于管理体制的不健全,各个部门的分工不明确,致使事业单位工作效率低下。例如,在经济管理人才引进工作中,由于人事部和其他部门的分工不明确,不能很好地合作将专业人才引进单位,由于经济管理人才的缺乏,其管理任务就有其财务部门,而财务部门对其管理仅仅局限于财政的管理,因此,其发展受到制约,其管理效果不理想。其次,在高层管理层中,没有专门经济管理层领导,在事业单位的领导层中,其出身一是行政,二是技术,而夹在技术和行政中的专业人才少之又少,平时单位又缺乏专业知识的培训,所以,致使经济管理的发展大大受到限制。

二、新形势下加强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深化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改革

对事业单位进行彻底改革是发展经济管理水平的首要任务。对其改革内容包括两方面。其一,人事部负责人才引进工作,要想引进人才,必须加强人事部部门的完善工作,只有加大人事部部门的改革力度,人才引进才能得到保障,进而使整个企业的工作效率得到提高。其二,为了避免不良现象的发生,建立经济监管机构十分必要。经济监管机构的建立是以整个事业单位为基础,再结合各个部门的工作需求进而建立的,它的完善与否对整个事业单位都有很重要的意义,所以,经济监管机构的负责人在公司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二)提高财务风险意识,提升应对风险能力

要想改革,就要担负风险。怎样才能使改革顺利进行又将风险最大化的降低。这就要求单位通过对社会经济的洞察提高财务风险意识,提升应对风险的能力。要想改革,资金是第一大问题,事业单位可以通过贷款的形式解决。但是,在贷款的同时,要对其单位整体结构进行充分把握,再在其基础上确定贷款的金额及期限。另外,为了防止风险的发生,单位可以建立相应的体系,以确保资金有计划的应用在改革的各个方面。另外,单位可以根据整体规划对资金的应用有合理的安排,并设立相应的标准。资金一旦有大的变动,就可根据其变动找出原因所在。再者建立辅助部门来预防突发事件的发生。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改革事业单位预防风险能力将大大提升,近而提高事业单位的社会适应力。

(三)更新经济管理理念,提高管理人员素质

在竞争激烈现代社会,事业单位的核心竞争是科技竞争,科技的强弱将影响整个单位工作效率和发展前景的好坏。所以。在提高经济管理水平的同时,引进高科技人才是十分有必要的。与此同时,单位也要定期对公司员工进行专业培养,提高整体的素质水平。另外,单位的管理人员要时刻要关注市场经济的发展动态,使单位的经济管理理念不断更新,使其不脱离社会发展的轨道。

三、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经济管理已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在市场经济改革不断加深的情况下,事业单位必须在改革的大潮中认清自身的不足之处,进而对其进行采取补救措施,使事业单位更加适合社会的发展。

作者:李慧 张强 赵蔚 单位:吉林省农业科学院财务管理处

参考文献:

[1]白美林.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的有效策略分析[J].时代金融,2012(12).

篇4

1.高精度多工位机床的关键核心部件

转动圆盘是机床的分度回转工作台,台面上安装有夹具和工件;上下动力头座分别位于转动圆盘的上下两侧,起到支撑动力头的作用。如图1.1所示。

转动圆盘在工件加工过程中需要频繁、快速地启动和制动,而且转盘在旋转过程中需要气动悬浮减小摩擦,并需满足旋转精度的要求,因此,转动圆盘的加工精度要求格外严格。国内多家企业和研究所都曾因该零件的加工达不到精度要求,而导致整台机床功归于溃。如图1.2所示为转盘零件的结构图,该零件外廓尺寸大且壁薄,装夹易发生变形,转盘台面上孔的尺寸精度、形位精度的要求均很高,一系列高精度的约束,给加工制造带来很大的困难,这是零件是否能加工成功最为关键的部分。

2.尺寸稳定性对零件变形的影响

机械零件在制造完成时所具有的性能和尺寸形状公差,在工作环境条件下,不可能完全保持其初期性能和尺寸绝对不变,这种不稳定性是导致精密机械精度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在工作环境条件下,零件的尺寸稳定性(尺寸形状的不可逆变化)可能由于负载过大或刚度不足,表面磨损腐蚀及材料自发变化的过程等所引起,控制在工作环境条件下材料自发变化的过程,是解决精密机械零件尺寸不稳定的关键之一。精密机械设计时,对所用材料的要求是以材料弹性性能为标准,也就是以应力应变曲线中符合虎克定律的一段为基础,因此,零件尺寸的不稳定性也直接与材料的弹性形变、微塑性形变有关。

3.残余应力对加工精度的影响

金属材料在进行切削加工时,由于金属内部宏观或微观的组织发生不均勾的体积变化,不可避免会出现内应力,破坏了零件原有的应力平衡条件,而内部组织极其强烈地恢复到应力状态,平衡状态极不稳定。加工过程中附近的工件材料会产生塑性变形,这种变形产生的因素有很多,无论是何因素,总之不是弹性变形,不能完全回弹,是永久变形,一旦被附近材料阻挡就会产生残余应力,残余应力会重新分布直到完全松弛,使工件产生变形。产生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1)由热塑性变形引起刀具切削工件时,温度可达到600-800℃,切削部分的温度与域温接近,不过会随着加工过程的结束而降到一致。因此,收缩较多的区层面与刀具和工件的接触区得距离较远,收缩较小的层面在内层。然而工件的内层会牵制表层的收缩,使工件表层产生张应力,内层产生压应力。

(2)内层金属弹性恢复切削过程中,金属表层会产生塑(弹)性变形,金属内层只产生弹性变形。当加工结束后,材料的内层金属和外层金属均有弹性回弹,不过因为表层产生永久变形,致使内外层不能完全实现回弹,产生应力。

(3)外层金属相变加工过程中,外层金属温度可能较高,所以该层金属可能会发生相变从而形成奥氏体,冷却后又变成马氏体,奥氏体的体积比马氏体的体积比小,外层金属会膨胀,内外层之间不可避免产生应力。

4.切削力对加工精度的影响

切削力对零件加工变形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1)切削力引起的零件的回弹变形;

(2)当切削力很大并且超过材料的弹性极限时,会使零件产生挤压变形,即塑性变形。

如图4.1所示,从力学角度分析机加工过程中影响工件切削精度的因素,其中对工件的加工精度影响比较大的因素是工件力变形和工具变形。

5.工装夹具对零件变形的影响

在加工过程中对工件进行支撑定位作用的是夹具,在装夹中薄壁工件的位置受其在夹紧点局部弹性变形的重要影响。此弹性变形会使薄壁件产生转动和移动,致使薄壁件的相对位置发生改变,出现“过切”或“欠切”现象。由经验总结得到,装夹可引起20%―60%的加工误差,是引起加工变形的重要因素。从图5.1中总结了零件加工变形的各种影响因素,其中装夹系统的夹紧位置、夹紧力、夹紧刚度及定位精度等均会引起工件的加工变形。

结论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