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1 09:19:0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信息时代的媒介素养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一、引言
媒介素养的概念属地地道道的舶来品,据学者鲁宾分析,其主要包括三个层面,即能力模式、知识模式和理解模式。就能力模式而言,指公民所具有的获取、分析、评价和传输各种形式信息的能力,侧重的是对于信息的认知过程。知识模式观点认为,媒介素养就是关于媒介如何对社会产生功能的知识体系,其侧重点是信息如何传输。而理解模式的观点声称,所谓“媒介素养”就是理解媒介信息在制造、生产和传递过程中受到来自文化、经济、政治和技术诸多力量的强制作用,侧重的是对于信息的判断和理解能力。
在信息技术时代,信息技术得以广泛应用。个人PC、手机等现代工具的出现,催生了各类信息平台,人们可以通过PC、手机获取丰富多彩的信息源,而过去人们获取信息往往局限在传统的媒体平台上。近期,诸多的传统媒体形式,如报纸、期刊等都因为新媒体的发展和挤压失去了生存空间,在现代信息流中慢慢没落。网络媒介平台和移动媒体的发展,推动了各种互联网技术和资讯的快速发展,例如,比较知名的腾讯新闻、新浪新闻、凤凰新闻、百度新闻、今日头条等新媒体平台。现在任何人都可以利用手中的电脑或手机,传递各种各样的信息。在传统媒体的发展过程中,没有条件和机会让信息者与接收者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和交流,而在新媒体平台上,这样的互动越来越频繁。现在只要在贴吧里发一个帖子,会引来很多人的关注和评论,加速了信息的传播和转化。信息时代,新媒体的新闻信息传播呈现出精准化、全面化、定位化、便捷化的特点,结合客户对新闻信息种类的需求,针对性地推送定制新闻信息,给传统新闻媒体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挑战和压力。在这个过程中,传统媒体也作出积极反应,充分利用新媒体的发展条件和优势,弥补传统媒体发展的不足。现在,媒介融合发展已成为媒介发展的新模式,取长补短、互相融合成为传统媒体发展的重要课题。在这样的背景下,新闻编辑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成为传统媒体适应信息时展模式的重要推动因素。
三、提升媒介素养的途径分析
(一)融合、利用新媒体助力自身发展
在信息时代,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切实要求传统新闻编辑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能力。在新媒体的发展过程中,充分利用新媒体的发展优势为传统媒体服务。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熟练掌握新媒体的使用技巧,还要注重实践,强化新闻编辑利用新媒体处理新闻信息的能力,逐步构建自己的多媒体平台。作为一名合格的新闻编辑,其自身的业务素质和综合能力,是保障新闻信息编辑质量的重要因素。这就要求传统新闻编辑人员在具备基本的新闻信息处理能力的基础上,还应该具备多媒体采编能力,并有效与传统媒体融合发展,传播丰富多彩的新闻信息。
(二)强化自身处理、掌控新闻信息的能力
信息时代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海量的新闻信息、多样的新闻内容充斥各大媒介平台,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不利因素。在新媒体平台上,由于人人都是信息源,为新闻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公平性带来了不利影响。很多未经证实的新闻信息都是通过新媒体传播的,给当事人带来了不利影响。同时,各种夸张的新闻标题和广告营销式的新闻信息也让很多新闻接收者感到反感。例如,在天津危险品爆炸事故中,各种关于爆炸事件的谣言、信息都是通过新媒体传播的。所以,传统新闻编辑在信息的处理和掌控方面,需要强化自身对信息的分析处理能力,客观真实地反映新闻信息的主体内容,传播更多有价值、有内涵的信息。
(三)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情操
一、信息论与信息乌托邦幻想
香农在《通信的数学原理》中给出了信息熵的定义和公式,用以测量消息中所含的信息量,并认为信息即负熵,能够减少系统不确定性。[3]当然,这里的信息只是语法层面的。但随着这一概念被运用于传播学,似乎越多的信息就意味更精准的决定和更全面的认知,新闻媒体不断生产着信息,技术赋权使得更多用户和非媒体机构开始生产内容,人人都在为信息总量的增加做着贡献,数据作为信息的核心内容,生成了一个明确的、精准的、可以预测的未来。大数据更像这个信息乌托邦幻想中浓墨重彩的一笔,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认为:“大数据将为人类的生活创造前所未有的可量化的维度”“大数据的核心功能是预测”。[4]科学家们也由此看到了量化研究更好的前景:全样本将取代传统的抽样调查,实证研究将有更为坚实的数据土壤;企业家们期冀着用互联网技术实现社会的信息化、用物联网技术实现移动设备的互联,最终拥有最海量的数据,生成最完美的用户画像。当然,从数据量上来看,全球的数据总量的确令人惊叹;同时,数据的云端化也让数据存储不再成为问题,人们可利用的数据总量显然极大丰富了。而被大多数人忽略的是,隐匿于这种幻想背后的受众的信息过载与较之于少数选择简化更多的认知负担和处理与利用的困难。
二、信息过载与信息焦虑
英国学者蒂姆乔丹指出:“拥有太多的信息使信息的利用变得不可能。它以两种状况发生,第一,有信息而不能被吸收;第二,信息组织得非常差以至于发现任何特定的信息变得不可能。”[5]信息乌托邦幻想下海量信息与技术赋权使得个人拥有了前所未有的信息量,而由于个人处理信息能力的有限性,我们面临的境况由“信息匮乏”变为了“信息过载”。信息过载是指信息时代由于信息过多,远超于个人的信息需求、信息处理和信息利用能力,以至于受众无法准确挑选与运用有效信息的情况。信息架构之父沃尔曼认为数据的增长会使人们感到无法与知识增长同步,并产生焦虑情绪,在其畅销书《InformationAnxiety》中他首次提出了信息焦虑的概念,“信息焦虑是数据和知识之间的一个黑洞,在信息不能告知人们需要了解的东西时,它就会产生”。[6]Bawden和Robinson将信息焦虑定义为“一种不能访问、理解或者利用所必需的信息时的压力状态”。我国学者曹锦丹等则进一步阐释为“信息用户在查询及利用信息过程中由于自身认知类型、信息质量、个人信息素养及检索工具等原因而引起的紧张、不安、焦急等复杂的情绪状态,是信息用户在信息活动中产生的一种负性情绪反应”。[7]而对于信息焦虑的成因,学者一般认为是生理和心理共同作用的结果。Bawden和Robinson认为信息过载以及与其对立的信息不足、信息组织和信息呈现、用户对工作信息环境的理解是导致用户信息焦虑的主要原因。[8]另外,在信息焦虑的测量上,Girard和Allison则认为信息焦虑包含5个子成分——信息理解、信息过载、已知信息存在、信息搜寻及访问。[9]总之,信息焦虑与信息过载时代信息数量的庞大和信息处理、利用的困难存在着紧密的联系。那么,人们应该如何有效应对纷繁复杂的信息和信息焦虑呢?有人认为,应该从源头上对信息进行控制,比如创新信息过滤技术;有人认为应该从政策和法律法规方面来规范信息环境;心理学家建议个体应自我调适,提升自我效能感。[10]蔡骐和李玲认为面对信息过载,最重要的是提升个人的新媒介素养。[11]笔者认为由于技术创新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政策和立法往往滞后于技术和社会问题,提升个人新媒介素养是面对信息过载时代信息焦虑的最佳选择。
三、信息焦虑的对策:提升新媒介素养
注释:
加强大学生媒介素质培养的必要性
培养信息时代高素质人才的内在需求。当前,我们所处的是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培养良好的媒介素质是信息时代合格人才的内在要求。传播学大师马歇尔・麦克卢汉曾这样描述:媒介文化已经把传播和文化凝聚成一个动力学的过程,将每一个人都裹挟其中。生活在媒介文化所制造的仪式和景观中,我们必须学会生存。当我们在享受高速发达的信息时代时,人们也开始意识到“同时吸收过多信息,会陷入一种冷漠而被动的状态”。因此,如何认知媒介、解读媒介、使用媒介的矛盾日益凸现出来,受众的媒介素质培养研究,尤其是青少年媒介素养的研究也越来越重要和迫切。
提高大学生媒介能力的现实需要。信息时代也可说是媒体时代,在这个时代,媒介即信息,谁要在其中求得生存就必须学会利用信息,分享其所带来的益处。而与之并行的是媒介素质,美国ASEN媒体素养教育领导协会给出了一个定义,该定义侧重信息的认知过程,认为媒体素养是指获取、分析、评价和产生各种信息的能力。媒介素质是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价能力、创造和制作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从这里不难看出,媒介素质不仅包括接受媒介产品的能力,而且包括用独立的、批判的眼光看待媒介内容和建设性地利用媒介的能力。媒介素质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是媒介并行发展的一种综合性很强的技能,是受众者综合素养的一部分。这项技能的培养需要媒介使用者在拥有宽阔视野的基础上得到不断的训练,而且这种宽阔的视野建立在完备的知识结构上。而作为媒介使用者的主流及推动者――大学生,他们的媒介素质不仅在自己的综合素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而且他们选择、使用、处理信息的能力,直接影响“软化”媒介环境的绿化过程。因此,在媒介演进、发展及使用过程中,社会、学校和家庭要督促大学生端正媒介使用态度,讲究自身的媒介素质,不断提升媒介素养水平。
当前大学生媒介素质教育中的不足之处
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媒介素质普遍偏低,对媒介及其传递的信息存在比较严重的误读、误用甚至被误导的现象,这给大学生媒介素质培养主体的工作带来了种种困难。
难以深入了解媒介的本质特征。大学生是现代媒介争夺的主要对象,现代媒介则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方式与渠道,相互间可以达到彼此交融的地步。尽管大学生比一般大众对媒介及其信息有更加准确、清晰的认识,但还是常常因缺少深刻、理性的理解而对其产生严重的误读,这主要体现为对媒介社会功能理解的狭隘化和肤浅化。另外,大学生对媒介传递的信息也存在误读,具体表现为对新闻信息的本质、特性的曲解。新闻是对现实的描述和重构,而不只是对现实作镜子般的反映;新闻在其制作过程中势必打下了新闻工作者的思维烙印。
无法准确把握媒介信息。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网络及其信息的使用方面出现严重偏差。一部分大学生整天沉迷于互联网,经常浏览不健康网站,还有个别学生在网络上欺骗、打击他人,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而有些大学生则在考试中使用手机等通讯设备作弊。目前我国国内高校的媒介素养教育尚处在起步阶段,大学生对媒介的特性、功能及其影响的认识还比较模糊,甚至是错误的。
缺乏对媒介信息的正确判断。大学生是媒介信息很好的接受者,却不是很好的分析者、判断者和批判者。处于成长期的大学生心理成熟水平、社会经验积累和道德判断能力相对较低。在网络世界里,当他们面对复杂的道德情境时,会做出一些错误的判断和选择,甚至出现极端的网络不道德行为――网络犯罪,给他人和社会造成极大危害。
大学生作为媒介的受众,不能主宰媒介之间的竞争,但却能影响媒介自身和媒介所处的外部环境。大学生是使用媒介的主要群体,是媒介环境的主要构成部分。大学生在个人情感失控的情况下,在媒介使用过程中行为可能有失检点,出现大量道德滑坡现象,例如网络造谣、诽谤、说脏话、进行人身攻击、盗用私人信息、进行智能犯罪等,导致媒介环境遭受污染。这些行为一方面是大学生自身传媒行为和道德行为的失范,另一方面还会导致媒介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的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危害媒介环境的和谐、有序、健康发展。媒介、通过媒介传递的资源与媒介所处的软环境应该是一个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整体。大学生作为信息的传播者,不能随心所欲地传播信息,他们的传播行为要受到社会特定的政治制度、政策法规、文化示范构成的约束网的深层控制。大学生作为信息传播的一大源头,应该倡导使用和传播“绿色”、“无公害”的信息,从而确立媒介与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型价值观和资源观,构建正确的信息传播模式,确保媒介生态的总体平衡和良性循环。
构建和谐社会新形势下大学生媒介素质的培养途径
媒介素质培养在大学文化建设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它对大学生人格的培养和自身素质的提高起到一定的作用,并对大学生的成长构成一定的影响。大学生作为媒介接触的主流群体,他们的媒介素质状况关系到我国媒介素质的整体水平,对大学生实行媒介素质培养不仅对其个人而且对全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培养大学生与信息时代相适应的媒介素质,是改变大学生信息处理能力不足的有效方法,其意义不仅在于满足大学生的需要和社会的要求,还可以起到辐射作用,影响他们以后的工作和发展。因而,媒介素质也能得到从大学到社会的进一步延伸。
一、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是中学语文新课程时代的必然要求
在现代信息社会,人们被形形媒介信息所包围,信息媒介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最重要的渠道。中学生对媒介的认识、选择与接触,对媒介信息的甄别与判断,以及对媒介的使用等,都直接关系到中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媒介素养是传统素养能力的延伸,它包括人们对各种形式的媒介信息的解读能力。除听、说、读、写能力外,还包括批判性地观看、收听并解读影视、广播、网络、报纸、杂志、广告等媒介所传输的各种信息的能力,包括使用宽泛的信息技术来制作各种媒介信息的能力。
社会的发展对当代人提出了适应时代的新要求,即:具备信息时代的新素质—媒介素养;对教育提出了适应时代的新内容—媒介素养教育;为中学语文教学适应时代需要指出了新的思路—将媒介素养教育引入中学语文教学之中。媒介素养对于能力的要求和语文素养的培养要求具有极大的相似性。媒介素养是一种具有综合意义的语文素质和能力培养,它在传统的语文教育基础上建构了一种融合时代因素、语文教育教学改革成果,紧密结合当前人才的培养模式,是在素质教育指向下语文教育由“纸面文章”走向“实践应用”的重要通道。
今天的语文教育应教给学生这个时代最需要的基本的视、听、读、写、说的知识与技能,在学习与实践过程中培养健康高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从而学会使用社会的一切信息资源以完善自我、促进社会发展。
二、媒介素养教育融入语文学科教育实践的国际考察
媒介素养教育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英国。1982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重视下,学校媒介教育开始形成规模。目前许多国家已将媒介素养教育列为必修课在中小学开设。1987年,加拿大安大略省成为世界上第一个通过立法将媒介素养教育列入高中英语课程的省份;1999年9月,媒介素养教育正式成为全加英语语言文学课程的一部分,成为中小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目前,加拿大各省都已把媒介素养教育整合为学校的核心课程—语言课的一部分。1995年,英国教育部修订的国家课程框架要求2000年以后的英语教学必须增加动感图像文本的学习内容。目前,美国各州的英语课程标准中均含有媒介素养教育的规定。我国港台地区及印度也开始重视媒介素养教育,而我国大陆媒介素养教育尚处于初级阶段,实践研究尤其缺乏。
鉴于语文学科的学科特点与其母语教育的特殊地位,将媒介素养教育融入母语教育是信息时代世界母语教学的必然趋势。站在国际教育的视角上,我们会发现媒介素养教育融入语文学科教育是时代要求的必然趋势,在语文课程中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是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最佳平台,也是实现“语文素养”教育时代新要求的最佳途径。
三 、对我国开展语文媒介素养教学的建议
1.加强语文媒介素养的研究和实践。对研究界来说,不但需要介绍西方先进国家母语媒介素养的历史、现状和标准,还要深入研究语文媒介素养的定义、特征及其发展序列;不但要研究语文媒介素养教材的编写特征和方式,还要探索语文媒介素养的教学方法和途径;不但要介绍国外的先进经验,更要做好这些经验的转化工作,使其为中国语文教育事业服务。此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是探索怎样在高考中增加媒介素养的考试范围,英国和美国等国家在推广语文媒介素养时都曾遇到过很大的阻力,其中一个很关键的因素是大学入学考试中没有将媒介素养问题纳入考试范围,因而很多教师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冒风险。现在,英国已经很明确地将这一要求体现在中学准高级水平考试的语言测试中,美国的全国英语教师协会也在1997年通过一个决议案,呼吁各大学入学考试机构将语文媒介素养的要求体现在英语科目的考试要求里,以此推进高中阶段的媒介素养教学活动。如果能在考试研究中取得突破,就能牵一发而动全身,让广大中小学教师不令自动。
2.慎重第一。语文媒介素养是一个社会或地区的政治、经济、科技、教育以及文化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的使用和推广不能离开这些基本条件。在教育和教学层面,语文媒介素养或者媒介素养能否作为一个国家、地区或者学校教育当局的一项重要工作方针加以重视和落实,语文教师是否有足够的能力和智慧承担起这一艰巨的工作,学生是否愿意进入这样一个全新的学习领域,以及家长或者社区是否已经做好了接受或者支持的准备等等。所有这些要素都将共同作用,决定语文媒介素养能否取得成功。尝试媒介素养教学的教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语文媒介素养决不是包治语文教育百病的良药,它甚至是一把双刃剑,条件不成熟,准备不充分,或者运用不得法,都可能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
3.需要排除对语文媒介素养的误解。有的人把语文媒介素养理解成信息技术的操作素养,即语文多媒体教学,这实在是一种浅薄的陋见。我国对语文媒介素养教学的研究和实践还刚刚起步,还没有多少成功的经验和模式可提供
媒介素养教育与大学语文课看起来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回事,但是稍加分析就可以看出在信息时代二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在大学语文课堂引进媒介素养教育的原因在于:伴随着电视、网络等大众媒介的勃兴,媒介已经成为大学生的第二课堂,无处不在的媒介文化正深刻影响着学生的人文素养,但学生却缺乏对媒介的基本认知,缺乏对媒介信息的辨别能力,即媒介素养,导致了泛滥的媒介信息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这与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为主旨的大学语文教学相背离。将媒介素养教育引人大学语文课堂,目的就是通过提升学生的媒介素养,使学生正确看待媒介文化,获取好的媒介信息,质疑媒介的不良信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语文学科的教学是开放的,将媒介素养教育引入语文课堂教学将为大学语文的教学提供新的思维。
一、媒介素养教育产生的背景及其在信息社会的意义
媒介素养教育起源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英国。当时,广播、电影正势不可挡地闯人人们的生活,英国学者发现大众媒体带来的流行文化和新兴价值观几乎无处不在,其中相当一部分有悖于传统文化和正统观念,于是媒体被认为是传播“文化病毒”的根源。他们认为媒体破坏了文化原有的高雅性和本真性,文化一经媒体传播,就会出现低俗枝蔓。因此,一些英国学者大力倡导媒介素养教育,希望以此教育学生“认清并抵制”大众媒体的消极影响。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大众文化迅速崛起,文化开始走出象牙塔,学者们也开始注意到媒体并非一无是处,它能给人们提供丰富的文化享受和多元思考,这些作用不能一概而论。于是,到了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许多学者提出媒体是个复杂的系统组合体,需要批判地分析。此时,媒介素养教育已得到进一步发展,学者们开始把目光聚焦在传媒语言所构架的拟态与真实世界之间的关系和差别上,希望通过教育能使学生正确认识媒体的力量,了解媒体的传播特性,并由此探讨媒体与经济、社会、政治之间的联系。
媒介素养的概念是指人们面对媒体的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映能力舒〕它是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是人们传统素质(听、说、读、写)能力的延伸。媒介素养教育就是培养学习者正确理解并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教育,培养学习者具有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其目的就在于培养公众健康的媒介评判能力,通过教育约束指导公众正确认识、理解媒介内容,并积极合理地运用大众媒介及其信息和文化资源。它被誉为“信息社会的公民基本素质”。
在信息社会中,媒介像一双巨大的看不见的手,时时刻刻暗示着、拨弄着,或者控制着我们的日常生活—精神与意义上的日常生活。助f1拿大传播学者麦克卢汉则认为,媒介把传播和文化凝聚成一个动力学过程,将每个人裹挟其中。大学生是媒介的深度使用者和重度关注者,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最新的网民数字中,18岁至24岁者所占的比例最高,达到36.8%,而这正是大学生所处的年龄段厂4他们此时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成型、成熟阶段,面对着种类繁多的媒介通过各种语言传播的各式各样负载着特定文化的信息。不可否认,由媒介所营造的社会文化在青年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因而此时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将对青年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提升、人文精神的养成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财经类高校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及其与媒介素养的关系
著名学者钱理群教授说:语言的问题,归根结底是怎么做人的问题。学习语文的真正意义就是要为每个人构筑一个精神家园,让人们在这里学会对人类普遍价值、对真善美的认同;培养出人的良知和正义感,也就是培养出真正的人文精神。大学语文是建立在学生中学阶段已经具备基本的阅读、理解能力基础之上的崭新课程,是对学生人文修养和表达能力的全面提升。如果说中学语文关注的是基础的、技能的层面,那么,大学语文关注的则是由此延伸之后的文化的、精神层面。吠学语文课程的定位应该是以传授人类文化成果,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为己任。财经类高校由于是非综合性大学,学生大部分从事经济学科的专业学习,要想提升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必须认识到大学语文课程在高级人才文化素质培养中的综合性价值。
媒介素养是信息时代中的一个全新的素质概念,本身就是语言技能的一部分,任何一种媒介都是运用语言来表达意义的,只不过形式各异。将媒介素养教育引人大学语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语言意识。语言意识是读者对媒介语言所传达的思想意识和文化取向的分析能力和评论能力。媒介的使用者应该识别语言形式背后的思想意识,深刻理解媒介信息的内容、意义等,这都需要调动读者的背景文化知识、认知能力、批判思维等,这些都是语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语文作为语文科的教学,也应该重视对语言能力的高层次—语言意识的培养。另外,媒介信息之中往往蕴涵着经济的变动。财经类高校学生必须学会从媒介信息中提取到影响经济发展的信息,敏锐地发现媒介信息可能带来的经济价值,这就需要把握媒介语言背后的意义。只有拥有必要的媒介素养和足够的语文知识才能抓住信息实质,既能促进财经专业学习,又能提高综合文化素质。
此外,媒介素养教育符合财经类高校大学语文教学的目标和要求。大学语文教学的目标目前在大多数高校已经达成共识,那就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文学是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切人口,因为文学有润物之功,与别的人文读本比较,文学作品更感性,更易被接受,更能起到教化的功能。大学语文教育应侧重在文学熏陶,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而当前,大众传媒以无所不在的方式覆盖和左右着人们的生活,也深刻影响着文学,表现为媒介新文体的出现拓宽了文学的内涵和视野;改变了学生的阅读习惯,削减了经典文本的影响力;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丰富了写作素材等方面。这些都是大学语文课堂上不可回避的东西。不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注意到不仅仅用经典作品陶冶学生,更注重用身边发生的诸如网络文学、手机文学等指导学生阅读,这就提出了在增加媒介文学阅读的同时提高媒介素养的问题,否则学生只是对媒介内容采取“拿来主义”,缺乏辨别媒介信息的能力,结果只能是得不偿失。
随着经济的加快运行,时代的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信息时代已经到来,电子媒介随处可见,这些电子媒介也应用于不同的方面,在文学教育上,电子媒介的应用也很广泛,这是科技与教育的结合,是与时俱进的标志。
一.电子媒介对文学教育影响
随着科技的发展,文学传播和教育的媒介不再局限于纸质了,开始逐步的转向电子媒介,包括广播,电视,电影,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等等。电子媒介下的文学更新颖,他对我们的文学教育也有一定的影响。
1.有利影响
首先,电子媒介的更新,出现了新的文体,拓宽了文学教育的内涵和视野。过去没有电子媒介的时候,资料难以共享,学生的学习多数都是课本上的知识,以及老师们所传授的知识,这些知识是有限的。而电子媒介的介入,使文学教育的学习资料更加广泛,通过网络等,可以更多的了解我们书本上所没有的知识,拓宽了学生们的视野,丰富了他们的知识面。
其次,电子媒介的出现,改变了学生们的阅读习惯。以往学生们只能阅读报纸,书籍,学生们的阅读方式很局限,但是随着电子媒介的出现,越来越多的阅读方式呈现出来,电脑,手机,电影,电视都可以传播文学,使我们的阅读习惯逐渐改变。
2.不利影响
首先,形成低俗化教育环境。任何事物都有利弊的两方面,电子媒介也是一样的,电子媒介的出现虽然是文化的传播不断加强,但是同时低俗的文化也会夹杂在其中,这对于青少年的文学教育是很不利的,对他们树立人生观价值观也是不利的。容易形成一个低俗的教育环境,影响学生们的学习以及品格。
其次,思想平面化,导致文化沉沦,传统经典文学教育的影响力渐弱。以前学生们智能学习到课本上的知识,而现在,更多的文化涌过来,出于好奇,学生们又不会过滤不良的文学,因此反而对经典文学不感兴趣,传统经典文学教育的影响力逐渐渐弱。
二.电子媒介对文学教育的意义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电子媒介已经深入到我们的生活里,在文学教育上我们依旧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电子媒介包括电视,电脑,手机,多媒体等等,更有利于文学教育的传播,在课后,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查找到相关资料,进行沟通,分享,在课上,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将文学知识通过声音,图片等等的方式呈现出来,不仅提高了课堂效率,还能增加学生们的积极性,更有利于文学教育。
三.电子媒介下的文学教育方法
在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我们的文学教育也要与时俱进,运用电子媒介进行新的教育方法:
(一)转变文学教育理念
时代在发展,我们的文学教育也应该顺应时代的步伐,不能一直封闭,首先要转变的就是文学教育理念,不能沉浸在旧有的理念上,认为还应该像以前一样的学习文学,应该开放的去看待,接纳新东西。有一些地方的语文高考就很顺应时代。
(二)更新文学教育体系,增设电子媒介文学内容
另外,我们要更新文学教育体系,只有不断的改革,进步,适应科技的进步,时代的发展,才可以更好的实行文学教育。我们应该增设电子媒介文学的内容,将经典的著作,优秀的国学文化增设到电子媒介中,让学生们在高科技的基础上还能享受名著的精华和知识。
(三)在文学教育中适当融入媒介素养教育内容
在信息时代,学生们接触电子媒介的机会越来越多,这些文化都对学生们有一定的影响,他们对电子媒介的依赖也越来愈深,因此,在提倡开放文学教育视野、适当增设电子媒介文学内容时,必须同时进行媒介素养教育。这样才能保证学生们有一个好的文学环境,对他们才有好的影响。
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研究以及对“微时代”高职生媒介使用情况和媒介素养教育情况的调查,同时结合实地的调研与访谈,笔者发现传统媒介对高职生精神成长的影响越来越微弱,而在微时代背景下,高职生在使用微媒介的过程中享受着更为畅通的思想传递,并能在信息传播、自我表达、交际玩耍的过程中追求自治与认同;然而在微媒介等新兴媒介发展过程中,由于高职生自身的特征与缺陷,带给他们的精神成长的负面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1 高职生媒介素养存在的问题
1.1 高职生媒介使用方面的问题 高职生在媒介使用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是:高职生对新生事物有较强的接受能力但又缺乏辨析能力和自我保护的能力。在互联网新媒体蓬勃发展的当今世界,各种资讯日新月异,新生事物层出不穷,给高职生的成长与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养成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他们有一定的学习能力但是由于其年龄的原因,价值观、思想观尚未完全成熟,同时高职生常常会存在自控力较弱,性格上会有些急躁,再加上缺乏一定的社会阅历和评判标准,在大量的媒介信息中会难以区分筛选,当遇到不良信息时难免会受到影响。
1.2 高职生媒介认知方面的问题 高职生在媒介认知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在许多学生看来媒介信息只是一种消遣方式,他们主要关注的内容都是些纯粹的娱乐性节目,特别是综艺类的节目,还有许多电视剧,像在大陆一直很流行的韩剧等,近些年各家卫视纷纷投入巨资大力发展各种真人秀,更是吸引了许多学生群体。另外,许多男生痴迷于网络游戏,有大量的学生把时间和精力都浪费在了这上面,特别是当现实中遇到困难的时候,往往会选择在网络上进行发泄,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再加上现在许多网络游戏逼真的设计,为这部分人创造了一定的空间,这样就能实现其在现实中不可能实现的事情。
1.3 高职生媒介评价方面的问题 高职生在媒介评价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对于信息的辨析度尚不高,对信息的把握能力有待提高。在日常生活中,对于接触到的媒介信息,高职生的评判依据或者接受准则往往是凭借自己的个人兴趣爱好,这就造成了仅仅是依照表面上的信息进行筛选,而深层次的信息则不会去深究。网络化意味着信息的高效传播,这也同时使得许多信息没有经过评价筛选就直接传播出来,在我国目前对于信息的传播管理还有一定的基本规范的,但信息化时代的高速发展,会突破这些界限,所以对于高职生而言,还是很难区分的。
1.4 高职生媒介参与方面的问题 高职生在媒介参与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仅仅是单纯的接受信息,而且多是被动的、单向的,很难进行互动,特别是对于自己需要的信息不知如何获取,虽然网络信息很发达,但是在五彩缤纷的网络上却又不知道该找些什么,看些什么,自己能够主动去看的也大多数那些娱乐性、综艺性的信息,或者同学朋友间的对话交流,涉及有用的信息获取使用上则明显不足。及时主动进行查找,也是在教师进行相关课时作业的布置时,才会意识到可以利用网络进行学习。
2 高职生媒介素养提升策略
2.1 培养正确的媒介传播思想 ①培养高职生的媒介信息观。所谓媒介信息观是指在媒介传播过程中媒介传播个体与客观实际个体会出现的差异,这种差异会造成媒介传播效果的变化。另外,由于媒介传播方的不同,有时会出现为了盈利进行的广告效益,因此媒介信息是一种主观性的表现,这种代表了传播方意识形态的媒介信息自然对受传播方产生一定的影响。针对高职生进行的媒介素养教育就是要帮助高职生正确辨别这些信息,准确筛选信息的价值含义,从而有一个正确的媒介观。因此为了培育高职生正确的观念,在开展媒介教育中就要重点注意以下内容:首先是了解媒介,要让学生知道媒介是什么,明晰媒介的基本内容;分析不同的媒介信息,这方面主要是指学生在掌握基本的媒介内容之后,根据所学内容能够辨析媒介的真伪、利弊,特别是一些无效的媒介信息,能够主动进行去除。②从媒介接受方角度进行培养。高职生在学习掌握了媒介的各项内容特点之后,再从受众方的角度进行传授,主要目的是转换角度,使高职生以一个日常消费者接受者的角度进行培育。对于受众方的培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首先必须让学生意识到在大众信息传播时代,针对消费者的传播媒介是一个重要目的,面向的群体是产品所对应的消费群体;了解媒介传播中对受众方产生的影响,媒介传播的理念、行为是否能够影响到受众方;教会高职生正确处理个人与媒介的关系,作为接受方要分析辨别媒介信息,有合理的媒介使用接触方式;提高高职生在媒介接受中的能动性,要学会通过基本的媒介信息掌握其深层次含义,正确的看清事物本质。
2.2 培养媒介传播责任意识 ①首先要树立一种责任意识,指在媒介传播过程中的责任感。作为媒介传播的具体执行者,只有具备责任感、社会感的传播者才能有效传递正确的思想。对于学生而言,相较于被动的接受媒介传播信息,更加关键的是学会掌控发送信息,这就要求学生必须要求健全的观念和正确的思想、有责任感,这样才能使得媒介传播正确表达。②掌握具体的媒介操作方法。在个人思想观点都具备的同时,掌握具体的操作方法是学习运用媒介的基本要求,因此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媒介制作的流程,准确传播媒介信息。③熟悉相关法律知识、道德准则。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进行媒介传播是传播最基本的职业操守,国家为了规范传播媒体,已经出台了许多相应的法制规范,因此要让学生学习这些制度,知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这样才能传播符合社会民众需要的信息。④正确的对媒介信息进行评判。在媒介传播使用过程中,要及时的总结分析传播的信息及途径,特别是对信息进行评判,是否合理恰当,是否达到了应有的效果,更重要的是能否得到大众的认可与接受,这样才能对以后的媒介信息进行更好的传播。
当前信息时代具备基本的媒介素养知识是时代的发展趋势,在高职生中开展媒介素养教育,能提高他们对媒体信息的认知、辨别、分析和使用能力,帮助其对自己有更好的认识和更好的发展。
在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创业工作的背景下,各大高校纷纷加大对学生创业素养的培训力度。很些高校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毕业生创业教育,但学生毕业后真正走上创业道路的人数却很少,据统计尚不到毕业生总数的1%,创业成功的例子更是少之又少。当然,这与大学毕业生群体的社会经验、抗压能力等素质密切相关,但也说明高校创业教育取得的成效甚微,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因此,继续加大高校对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综合考虑学校层次、地理位置、风土人情、学生专业特点甚至学生个性特征等多种因素,选取科学有效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切实加大创业教育的实用性。目前独立学院国贸专业的创业教育相对来说还处于一个比较初级的阶段,除了在课堂上加强专业技能的训练,课外争取多去相关企业进行实习之外,在校教育只有零散的一些创业讲座、心理辅导等。要建立一个系统化的、有针对性的、科学的创业教育体系,还需要国家和社会各界的进一步支持,以及高校领导层和广大教职员工的继续努力和积极配合。
(二)创业园
通过接受学校提供的经过科学设计的系统化的创业教育,国贸专业的学生大多可以具备一定的创业素养。但除此之外,大学生创业还需要一系列外部支持。由于创业者是刚刚完成学业(应届毕业生),有些甚至还没有完成学业(在校大学生),他们对创业缺乏完善的准备,因而急需外部创业政策的指导,高校创业园(或称孵化园)便应运而生。高校创业园的使命主要是为有创业想法、准备创业、或已经在创业的大学生提供创业政策指导、创业所需硬件和软件支持,并提供最新、最权威和最全面的创业咨讯信息。对学生的创业项目进行综合分析,选拔出具有发展潜力的项目,并对其进行扶持和引导,使项目运营规范化,努力激发学生创业潜能,弱化学生创业风险。
二、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
(一)媒介素养概说
1933年,英国学者利维斯在文化批评论著《文化和环境:批判意识的培养》中率先提出了“媒介素养”一词,20世纪下半叶,欧美、大洋洲等地区逐渐兴起了媒介素养教育的教学科目,通过媒介素养教育,使学生正确使用现代传播媒介。目前,西方很多国家已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正规教育之中。中国大陆地区对媒介素养的研究起步明显晚于国外和港台。由于理论研究的先天不足和实践方面存在的障碍,中国媒介索养教育发展极为缓慢。直到九十年代后“,媒介素养”概念才真正进入大陆,被广大新闻学者关注。与理论研究相比,我国的媒体素养教育实践更为缺乏。现有的各级学校青少年教育课程中几乎没有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即便是高校开设的新闻专业课程,往往也只是着眼于新闻业务与技能的培训。对于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国家缺乏相应支持政策,各级政府部门缺乏有效的措施,现有教育经费缺少基本的投入。随着信息时代特征越来越明显,人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媒介素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高校逐渐成为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研究和实践的基地。2004年,上海交大和山东师大在中国大陆高校率先开设传媒素养教育课。但目前为止,中国大陆仍然没有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国家教育必修课范畴。在独立学院中,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的也是少之又少。
(二)媒介素养教育之于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重要性
信息时代,我们每天都处在来自各种媒介的大量信息的重重包围之中,现代人与大众传媒如同鱼与水的关系。媒介素养已经像是前些年提出的21世纪必备的英语、开车等技能一样,成为人们开展生产生活必不可缺的一种素养。作为高等人才和国家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未来建设者,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显得尤为必要和紧迫。2015年第4期下旬刊(总第586期)时代Times对于大学生创业教育来说,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意义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首先,信息爆炸时代,人们的时间和注意力有限,无法做到对每天接触的海量信息进行全盘接收和关注。媒介素养教育教会受众对信息进行筛选,将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投放到真正对自己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有价值的信息上,而不是放在一些鸡毛蒜皮无关痛痒的事情上。对于创业教育的主要对象即大学生群体来说,重中之重仍然是顺利完成学业,在学习之外的有限时间里,有创业梦想的大学生们要尽量省时高效地去搜集和寻找对自己有用的信息,日积月累完成一些创业必备信息和知识的积累,为创业做好充分准备。其次,媒介素养教育着重培养受众的批判性思维。批判思维是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内容,而创新能力恰恰又是创业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具备批判思维的学生懂得不盲从书本,不迷信权威,因地、因时制宜,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去选择适合自己的创业项目。第三,在市场化大潮的冲击下,有些媒体出于对利益的追逐,会不同程度地歪曲事实。同时,随着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兴起和迅速普及,自媒体遍布人们生活的每个角落,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者,没有了“把关人”的信息和核裂变式扩散传播使得受众对所处环境和当前形势产生错误判断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具备较高媒介素养的大学生对于搜集来的有用信息具有更高的选择和批判的能力,可以在创业的道路上保持警惕,少走弯路。
(三)媒介素养教育对于国贸专业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重要性
当今社会处于全球化背景下,我们在享受西方先进思想观念和科学技术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要承受资本主义国家日益加剧的文化渗透。在这种形式下,大学生群体已经成为国际范围内传媒影响和争夺的主要目标受众群。在全球信息化时代,媒介所承载的文化传播和输出功能,已经上升为世界各国“软实力”和意识形态角逐的一种强势力量。
英国著名戏剧家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里的一句独白“To be,or not to be:that is the question”,因其深刻内涵成为经典名句。莎士比亚所揭示的人类面临两难选择的困境并不仅限于生死关头,“是还是否”“前进还是后退”“获得还是放弃”等抉择始终存在于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之中。
当下,教育也正在面临两难选择。信息时代的媒介技术不断刷新着人类的生活方式。虚拟世界与真实世界并存,给学校教育拓展空间提供了崭新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复杂的问题:新生事物不断涌现,有利有弊,安全风险凸显,如何引导青少年应对?对此,学校、老师和家长并没有准备好。于是,老师和家长联防、青少年学生设法突围的对峙格局不断出现。青少年网络安全风险究竟应该如何化解?“禁闭”还是“开放”,这成为当代教育工作者的两难选择。
信息时代的青少年被称之为“数字原住民”,这是因为他们从出生开始便生活在数字媒介环境中。新颖生动、丰富多样的网络资讯、视听资源和交友平台成为21世纪青少年的学习与生活方式。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得他们迫不及待地投身于光怪陆离的网络世界。但青少年难以分辨虚拟世界与真实世界的差异,容易受到大众媒介的负面影响,网络沉迷、上当受骗甚至网络犯罪等问题时有发生。如何引导青少年在网络生活中提升媒介素养已经成为一个亟须解决的现实问题。
世界上已有一些国家对媒介素养教育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比如英。英国媒介素养教育的推进过程可谓艰难曲折:从电影电视起步的“屏幕教育”开始,就力图通过“禁止、控制或批判”使学生免受媒介传播的不良文化、道德观念或意识形态的负面影响,但也出现过反弹现象,学生和老师、孩子和家长之间的激烈对抗时常出现,网络沉迷、网络暴力甚至网络自杀现象不绝于耳。但终究以理性眼光、批判性思维和积极的创造性渡过难关,经历了从“防御大众媒体”到“欣赏大众文化”,再由“解密意识形态”到今天的“超越保护主义”四个发展阶段。
“超越保护主义”,应该是当下我国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借鉴之策。“超越保护主义”并不是不要“保护”,但不是片面的“温室教育”,而是鼓励“经风雨见世面”的实际训练与有效引导。“不经风雨,岂能见彩虹?”让孩子们在真实与虚拟并存的生活中经受历练、获得成长是教育的理应选择。当然,如何让青少年在网络世界中有效规避风险、充分发挥网络的正面价值,这将是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研究面临的重大课题。
【正文】
白居易有云:“文章合为时而著。”关注时事,运用时事分析问题,是我们高考作文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能力。2008年的全国高考作文试题,出现了关于汶川地震的时事材料,释放了一个信息:高考作文并不回避时事。相反,它提倡考生们关心时事。针对少数民族地区语文学习资源匮乏和信息相对落后的现状,对如何调整课程内容和目标,变革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媒体素养,促进民族地区学生语文学习学力发展进行研究并提出对策。
一、少数民族地区媒体素养教育现状及成因分析
媒体素养教育现状:忽视语文活动的实践性,语文教学缺少时代精神,忽视学生在实践中的语文知识的运用能力培养。学生在众多媒体信息当中,对信息的收集、处理、运用能力薄弱,综合体现出民族地区学生媒体素养有待提升的现状。笔者认为造成学生媒体素养低下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 学生原因。首先是学生缺少思考,人云亦云,没有自己的认识。其次是民族地区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有限,是非判断的能力弱,导致他们容易人云亦云。再次是学生自控能力相对较差,容易沉溺于电视与网络。
2. 教师与家长原因。一方面在现今教育体制之下,教师和家长以考试、升学作为唯一衡量标准,以及媒介本身负面影响的扩大化,教师和家长都对媒体有“恐惧心理”;另一方面,教师和家长未形成媒体素养的认识,对学生缺少正确指导。
3.社会原因。百色市地处西部偏远山区,自然条件、传统观念、经济发展等软硬件始终制约着教育发展,媒体素养观念尚未在社会上普及。
二、“语文素养”与“媒体素养”
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平时在语文方面的修养,包括对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语文的积累、语感、思维,也包括一些语文能力,如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习作能力,另外还有品德修养、审美情趣等,这些都涵盖在语文修养范围内。①媒体素养,是指人们平时在媒介方面的素养,是“对各种形式的媒介信息的获取、解读和使用能力”,还包括对各种媒介信息选择、理解、质疑、评估与使用等能力,包含了品德与审美的修养,是语文能力在信息时代的延伸。中国传媒大学张开副教授认为,媒体素养是传统素养能力的延伸,除了现在的听、说、读、写能力外,还包括批判性地观看、收听并解读影视、广播、网络等媒介所传输的各种信息的能力。②
语文素养和媒体素养对能力的要求具有极大的相似性,可以说“媒体素养是一种具有综合意义的语文素质和能力培养,它在传统的中学语文教育基础上构建了一种融合时代因素的培养模式”,“是在素养教育指向下语文教育由‘纸面文章’走向‘实践应用’的重要通道”。③
三、历年高考作文中的媒体素养体现
纵观近年高考试题,媒体素养的养成在高考中作文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例如以下几个2012年部分省市一类作文片断。
……是“最美女孩”刁娜为救街边受伤路人而失去的一条腿;是“最美妈妈”抱住从高楼落下的婴孩;是“憨厚哥”救起落水美女不求回报淡然一笑的瞬间……冰冻土崩瓦解,善心的光辉照射在了那些可爱的人们的指尖,旋转、跳跃,挥舞翩翩。”
《让善心在指尖舞蹈》
还记得双手托起幼儿的“最美妈妈”吴菊萍吗?……还记得推开学生的“最美教师”张丽莉吗?……还记得李开复六年献血自救数百生命吗?……
《一挥,一世界》
以上高考一类作文中“小悦悦事件”、“最美妈妈吴菊萍”、“最美教师张丽莉”等时事例子的都是学生媒体素养的体现,也是学生语文学力水平的体现。
四、媒体素养养成对我校学生语文学习学力发展的促进
语文课堂作为培养人才的第一基地,必须让学生得到更贴近生活的更现实的发展,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人生观。我校语文教师团队克服重重困难,指导学生订阅报刊、杂志,用多媒体播放《新闻周刊》、《世界周刊》和《感动中国》等视频,并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的媒体素养,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学力发展水平。
1.做个有心人,善于搜集时事素材
首先发现时事素材,是通过电视报道和网络新闻等媒体关注时事,并记录时事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等)。其次运用类别归类法和话题归类法等办法整理时事素材。如从事件的角度归纳有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十等等;从人的角度归纳有2011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等;从话题角度归纳有感恩、诚信等。
2.做个有思想的人,多种方法分析时事素材
对任何一件事情,我们都要从不同角度多思考分析,可以从“情”与“理”的角度分析,也可以从文化的角度分析,还可以用辩证的眼光分析等。当然,方法往往是综合起来运用的。
3.做个有时代感的人,灵活运用时事素材
围绕着特定的话题,要充分地选择积累的时事素材,调动学生的媒体素养,利用时事素材去增强论点的说服力,让作文富有鲜明的时代精神。这就是学生媒体素养的体现,是学生学力发展的体现。如学生习作:
58条鲜活的生命,70多位居民的心悸。上海,一场大火,烧去的何止一幢楼!逝去的,何止58条生命!留下的,何止是伤痛!……灾难发生后,我们都痛了,痛得清醒了……痛定思痛,防患于未然!
百色民族高中高二(9)班张文婷《痛定思痛,防患于未然》
五、总结
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媒体素养的养成,能让学生更敏锐地感觉到时代的气息,让学生接触到时代跳动的脉搏,从而让学生的作文充满时代气息,这是民族地区学生语文学力发展的体现,同时也必将达到新课改的对学生发展提出的各项目标。
参考资料
[1]巢宗祺. 关于语文课程改革基本理念的问答[J]. 现代语文(理论研究),2005,(1)
[2]迟蕊。关于媒介素养教育的思考[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5,(2)。
[3]赵渊林玲. 媒体素养教育:构建中学语文教学的全新视为视界[J].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06,(8)。
[4]柯 英. 新媒体时代“媒介素养”的培育和提高百度文库/教育专区/高等教育2005-10-12
[5]张开. 媒体素养教育在信息时代. 《现代传播》 2003年01期
[6]张学波,铁海玉. 媒体素养教育目的之解读 C40-057[社会科学总论,社会科学教育与普及
[7]张冠文. 论媒体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 年11 月
一网络成瘾的内涵及成因
2012年北京市疾控中心学校卫生所在北京市16个区县177所中学和大学共计37173名学生就是否具有网络成瘾倾向进行了测评调查,结果显示初中生网络成瘾的报告率为9.6%,高中生为14.4%,大学生为14.8%。网络成瘾问题已呈“星星之火”之态蔓延开来,而大学生群体的网络成瘾危机蔚然形成。
网络成瘾,也称为网络过度使用或病理性网络使用,是指个体反复过度使用网络导致的精神行为障碍,表现为对网络的再度使用产生强烈欲望,停止或减少网络使用会出现抗拒和抵制,同时伴有精神及躯体症状。
关于网络成瘾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包括人格特质、压力作用、网络吸引力等等,但最直接原因是大学生认识和利用网络媒介的能力不足,网络媒介素养缺失,容易导致网络滥用成瘾。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则能通过提高学生对网络使用的自觉自律意识,实现对网络成瘾的早期预防作用。
二媒介素养、网络媒介素养及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相关概念
随着信息时代的跨越发展,媒介种类、形式的不断更新,媒介素养问题正在成为被广泛研究的课题。媒介素养其实是传统文化素养的延伸,是人们对多元化信息的解读能力。它除了一般意义上的听、说、读、写能力,还包括对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介所产生信息的接收和处理能力。是人们面对不同媒介信息时所表现出的解读、批判、利用和驾驭能力,它使人们成为主动地媒介接收者和理性的媒介思考者。媒介素养应该成为现代公民素质的重要内涵。
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则是基于网络媒介全面覆盖之下网络媒介素养知识的通识教育。它是面向大众对网络信息资源正确使用的引导和教育,旨在帮助人们科学认知网络,培养其具有健康、客观的辨析能力和批判能力,以达到理性地运用网络信息的教育活动。大学生群体虽然有较高的知识修养,但在辨别网络信息的能力上还显不足,存在着网络媒介素养偏低的现象。开展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则能够增强大学生网络信息认知和驾驭能力,提高自我管理能力,降低网络的诱惑力,对大学生网络成瘾实现有效干预。
三网络媒介素质教育干预网络成瘾的技术优势
通过开展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可以有效填补大学生对网络媒介的认知盲区,丰富媒介素养,学会科学利用网络资源。
(一)网络媒介素质教育可以提高学生认知和使用网络信息能力,自觉抵制网络诱惑
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科学掌握网络媒介基本知识,了解网络传播的基本原理,能够根据需求理性选择媒介工具进行信息的搜索和筛选,对媒介内容有评估和批判意识。不被无效信息所干扰,不在无限量信息中迷失,培养自我管理和自我导航能力,适时、适量、适度地接触网络,理性规范网络行为,科学利用网络媒介,避免网络沉迷。
(二)网络媒介素质教育能够正确发挥大学生媒介影响力,提升网络媒介免疫力
由于网络的虚拟和个人特征的隐匿性,网络监管难度很大,也造成了网络信息泥沙俱下和网络秩序的混乱。较好的网络媒介素养可以让大学生拥有质疑精神和批判意识,在日益娱乐化、低俗化、戾气化的网络环境里保持理性,具备准确的辨别力和正确的判断力。通过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引导大学生群体自觉承担社会责任,用科学的立场和价值取向对网络信息进行客观分析和评价,不迷信不盲从,不在变幻复杂的虚拟世界沉迷,提升网络媒介免疫力。
(三)网络媒介素质教育可以有效提升大学生网络法律道德素养,促进全面发展
信息时代的网络媒介环境日益复杂,多元化的价值观交织碰撞。网络媒介素养教育不仅教会学生正确利用网络,还能够使学生与媒介接触时保持独立主体性,在与网络媒介交互中发挥主观能动性,不受媒介主导,不为媒介所累。网络媒介素养教育通过提升大学生网络法律道德素养,加强大学生自律意识,能够从网络伦理和法律视角,规范和控制个人网络行为。分清虚拟与现实,主动驾驭各种媒介信息,做到自觉过滤、自动删除、自主选择,真正实现网络资源服务于个体发展,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和优良的道德品行。
四开展高校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有效途径
提高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阻断大学生对网络的过度依赖,高校网络媒介素养教育一定要系统化、规范化。喻国明教授认为媒介的选择和使用是一种素养,属于终身学习的范畴,但是媒介素养的学校教育却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高校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是全面提高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重要平台。
(一)利用课程体系平台,推广媒介素养教育
将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列入高等教育教学课程体系,是培养、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直接而有效的方法。通过开设正规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使大学生系统地掌握媒介知识,提升个体媒介素养。网络媒介素养课程的开课模式可以有三种:一是将其作为必修课程;二是将其作为选修课程;三是将其作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计算机基础知识等公共基础课的课程内容出现。利用课堂教学集中、直接的特点和课程体系全面、系统的优势,将高校网络媒介教育铺展开来。网络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的实施除了可以通过课堂讲授之外,还可以讲座、报告的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网络媒介素养基本知识。
(二)依靠专业化教师队伍,保障网络媒介素养教育规范化
高校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课程化也必然对师资水平提出专业化的要求。因此,高校必须探索信息时代教师职业培训的新模式,对教师进行充分地、有计划的培训和学习,不断提高教师专业媒介素养。通过正规的媒介素养教育师资培训,使教师具备大众传播学、网络技术、信息技术、教育技术等相关专业知识,进而提升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教学能力。还要对辅导员、班主任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过进修、培训等系统学习的方式使其迅速成长起来,熟悉网络媒介的内容和运作方式,不断提升自身媒介素养,打造集思想政治教育和良好网络媒介素养于一身的先进的教育工作者队伍。
(三)依托校园媒介和校园文化,普及网络媒介素养教育
高校要充分发挥校园媒介资源(如校园网、校报、校园广播和校园电视等)作用,广泛开展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建设校园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网页或网站,为学生提供了解媒介、使用媒介的平台,整合网络资源;在校报、广播等传统媒体开设网络媒介素养的固定专栏,邀请报刊、电视台、广播电台、网站等传媒的资深记者、编辑、主持人与大学生互动交流,帮助大学生认识媒介,了解媒介信息的本质,提高对网络媒介信息的解构力、接受力、辨别力和运用力。同时将校园文化建设同网络素养教育结合起来,通过开展网络知识竞赛、征文等形式鼓励学生参与,引导学生提高自身网络素养。
(四)发挥学生自主性和朋辈影响力,助力网络媒介素养教育
高校在网络素养教育中不仅要发挥主导作用,实现网络素养教育规范化、系统化,还应当充分激发大学生的主体性和自觉性,积极倡导大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使学生通过自省和自我约束,学会对网络媒介的自主接触和利用,将网络媒介素养意识自觉自律贯穿于网络行为,提升大学生媒介自主能力,科学合理使用网络服务其成长成才。注意朋辈群体的亚文化对大学生群体独特的影响力,充分发高校社团等组织的作用,开展各种媒介素养教育活动,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
总之,通过开展持续深入的高校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帮助大学生构建和整合网络媒介知识系统,提高大学生网络行为的自我管理能力,有利于大学生保持批判自主力,有效控制大学生个体行为,避免网络过度使用,对大学生网络成瘾的早期干预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敬红.网络成瘾症与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11):77- 81.
[2]姜旭英,彭红雷.基于大学生网络成瘾干预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开发[J].科技文汇,2011(04):34-35.
[3]邵瑞.中国媒介教育[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4]喻国明.从青少年抓起提高群民族的媒介素养[J].中国青年研究,20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