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管控措施范文

时间:2023-09-11 09:19:0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档案管控措施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档案管控措施

篇1

计算机是工业化时代和信息化时代的一种必然产物,在企业档案管理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档案管理的效率提高离不开对于信息化时代的计算机管理方式的合理应用,受限于多种影响因素,计算机档案管理依然显得有些混乱,因此笔者的主要目的就是提供计算机档案管理的理论基础,实现新的技术条件下人们对于计算机档案管理的重新认识,并且提高其管理效率,使得大量的档案管理工作变得相对简单,保证档案的完整性,这样才能为人力资源的管理等工作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1计算机档案管理的基本功能

1.1推动档案信息的数字化

在传统的纸质档案中,由于数量巨大,而且管理十分复杂,无论是在整理、收集上都是十分艰巨的任务,在最后的归档阶段成为最大的麻烦,复杂且容易出现错误。对于日后的查询也不是特别的方便,随着计算机的出现,计算机电子档案管理法成为一种必然,在保存上、收集上都更加方便。电子档案可以随时修改,但这一点既是优势,也是劣势。在人力资源录入上,存在错误可以及时修改,但也可能被不良人员进行暗箱操作。总之,计算机档案管理方式实现了管理的数字化和信息化,最大限度的提高了档案的使用效率,并且降低了成本支出,可以满足更多的要求,因此从整体上具有更多的优势。

1.2推动档案管理智能化

随着计算机管理的出现,档案管理过程中的大量信息得以快速处理,档案管理涉及多个方面,只有智能化的计算机管理才能推动档案管理。档案管理在各方面的需求也不断增加,采用不同的信息管理软件,只通过一次录入就可以完成档案的保存等工作,也使得大量的信息档案得以进一步的开发。智能化是档案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计算机出现的一种必然现象。未来,我们要将人工管理和智能化管理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发挥其最大的作用。最后,通过智能化的建设可以实现档案信息的共享化,推动档案信息共享化。目前的档案管理水平已经实现了信息检索网络化。计算机管理融合了现今网络的特点,将物联网技术和智能终端等技术结合起来,使得其功能更加强大,使用范围更加广泛,现今的计算机档案管理已经实现了单机检验和在线检索等基本功能,资源共享更深一种简单的技术。

2影响计算机档案管理的主要因素

2.1数字档案的准确性受到挑战

计算机电子档案虽然存在一个优势,就是对于错误的档案可以随时修改,但由于档案通过一定的方式可被其他人所见,这使得正确的档案也可能被修改,出现一些档案失准的现象。并且这一现象对于当事人和对于管理人都是一种负担。同时,在计算机档案管理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人工录入、传输,目前状态下是不可避免的。在大量的工作中,很容易出现错误。在这一过程中,也很容易受到来自网络的计算机病毒的侵蚀。一旦信息丢失,就很难再找回,这是电子档案丢失的主要原因,虽然档案的保存更加方便,但丢失也是一种不可避免的事情。档案的管理受到网络安全的挑战,如何能够确保计算机档案管理的安全性,使信息更加准确,则成为这一时期档案管理的主要问题。

2.2档案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影响

档案管理是一项复杂的过程,并且管理人员的薪资待遇并不高,这项工作的发展空间小,因此其受欢迎程度不高。在具体的工作中,就会表现为管理不认真,管理过程散漫,存在人为的档案错误,对档案的保护也不够。使得我国档案管理虽然已经进行了多年,但管理效果并不尽如人意,而且管理观念上更新也较慢,部分管理人员缺少有档案文件缺乏“保存”和“归档”意识,还没有正确区分电子档案和纸质档案的真正区别,没有重视到如何来保存电子档案,也没有对其进行正式的归档与保存,导致信息很轻易的就被其他人获取。在原始档案和电子档案的保存上,认为原始档案需要保护,但电子档案只需要录入就算完成任务,这恰恰给档案管理带来了灾难。另一方面,在正确的输入下,可以很方便的调出需要的档案,但由于录入人员不认真,导致信息有误,这样比纸质档案更难找到。理念上的落后就会造成查找不方便等问题,因此计算机档案管理的影响因素就会成为电子信息时代档案管理的一种阻碍。

2.3档案管理标准不统一

近年来,计算机档案管理效率已经得到提高,并且还在快速的发展,凭借这一发展势头,计算机档案将成为一种全新的管理方案。但事实上,我国各个地方的档案管理并为采用统一的手段,缺乏统一的标准,对应的档案管理问题也是不断的出现。在档案开发上,就存在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档案管理部门不能提供统一的标准,在很大程度上,管理的数据库结构存在差异,档案数据格式不兼容因此很难实现统一的管理,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管理效率。所谓的国家管理并未出台,也缺少相关的指导意见。档案管理的核心就是资源共享,不能实现资源共享就会使得其检索受到影响,数据交换乃至建立全国性计算机档案管理网络的制约瓶颈。

3计算机档案管理的控制措施

3.1强化数字档案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管理的加强是计算机档案管理的前提,也是目前需求解决的问题之一。加强基础管理才能确保档案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可靠性。也是未来计算机智能化和数字化的重要条件,管理理念上,要重视电子档案的管理,与纸质档案一样需要进一步的加强。相关部门应加大对于档案管理的重视程度,加强对于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投入人力的同时也要投入财力,使管理人们认可档案管理。通过手工录入、扫描录入等形式,实现纸质档案向电子档案的转变,这样可以确保其准确性,并且减少工作人员的压力,为工作效率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3.2推进计算机档案数据库规范化建设与管理

要确保计算机档案管理的规范化,就要加大管理力度。全面整合各类档案信息资源,促进档案信息资源总量增加,质量提高,并且实现结构优化。另外,还需要加强对于电子档案共享平台的建立,建立多种的平台供管理者参考,推进服务机制创新,建立长效的管理机制,使档案管理能够提上日程,在这一管理方案下,我国电子档案的管理水平才会稳步上升。最后,根据档案管理需求,应遵守标准统一,并且正式管理的方式,从而推进传统的载体档案的数字化和电子化进程。对于网络管理中存在的具体的问题,还要根据互联互通的方式将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之间的结合更加紧密,建立与完善当下计算机管理的数据库,不要忽视纸质档案的作用,而是要发挥其在电子档案转化中的作用。

3.3完善计算机档案管理制度

针对我国目前档案管理意识上存在的问题,应进一步的完善的计算机管理的工作的规章制度,包括计算机的相关资料。文档和数据上的基本数据,在计算机上的整理合归档备案。对计算机档案管理人员进行考核与评价,禁止档案管理人员泄露机房内的数据和资料,不得以任何一种方式将信息以及相关的有效文件随意传播。在涉及到网络问题上,还应该做到妥善存放,尤其是针对非本市户口人员的档案,要确保其真实性,还要进行正确的查阅。实现完全的制度化的管理方案,才能确保档案管理的高效性。

3.4强化计算机档案管理人才建设

由于计算机档案管理也是一项具有复杂性和专业性的工作,因此需要一只专业性的队伍。从学历上来看,档案管理人员的学习可以满足工作需求,但在相关的技能培训和理念转变培训上依然缺乏。应从信息技术发展角度要求管理人员,使其信息技术的掌握能力得到增强。增加档案管理人员的薪资水平,并且增加社会对这一职业的认识程度,引入更多的年轻人来加入这一行列,更好的促进档案管理的高效性。并且对相关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使其技术水平上得到提高。也可以考虑结合本地区和外部地区的人才,形成一种团体优势,解决人才匮乏的问题。提出档案管理中的共性问题,实现共同解决。针对档案管理人才的培养上,还可以从高校内部建立档案管理等相关专业,或者开设相关的培训班,培养一批专门负责此类工作的人员,可以使档案管理工作与部门其它更有发展的工作联系在一起,给与员工更大的发展空间,使其从主观上喜欢上这份工作。

4总结

档案信息是信息系统管理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在社会发展中占据主要的地位。在管理过程中,需要正确认识档案管理的作用,并且要关注其管理流程,提高管理技术和管理重视程度,减少电子档案管理中的问题,确保其高效性。对于管理部门来说,应致力于分析影响计算机档案的因素,并且通过各种途径来解决问题,采用计算机档案管理的统一规划,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并且要强化计算机档案管理人才,总之要不断的改进计算机档案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梁程琳.计算机档案管理系统的应用领域及安全维护路径思考[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08).

[2]陈少梅.计算机档案管理的思考及实践分析[J].办公室业务,2013(11).

[3]方金艳.计算机档案的保护方法浅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0(4).

篇2

最近几年以来,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各行各业主流的发展趋势,档案管理事业自然也不例外。对疾控中心来说,其本身的工作量极为庞大,尤其是对档案管理工作而言,面对海量的信息数据,需要针对患者的个人情况实施整理,单纯依靠人工整理往往难以有效保障精确性与工作效率。而通过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则能够有效避免上述问题,能够进一步简化相关流程,使得工作量显著降低,进一步提升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在相关部门的引导下,我国疾控中心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通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与此同时,也暴露出一些不足,如何有效解决这些不足,进一步提升疾控中心档案管理工作就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课题。

一、疾控中心档案信息化管理存在的不足

(一)信息化基础设施薄弱。档案本身所具有的性质决定档案信息化建设必然需要一定的软硬件基础,比如局域网、性能良好的电脑、档案数据库以及大容量服务器等等,同时还需要开发档案管理专用软件,加强档案网络日常维护管理工作等。然而,疾控中心档案管理部门资金主要依靠财政拨付,资金拨付通常无法满足档案信息化管理方面的需求,使得信息化技术设施相对较为薄弱。

(二)管理制度存在滞后性。随着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大部分疾控中心都在尝试主动引入现金的管理方法与技术。然而,受到档案管理传统理念的制约,档案信息化管理仍旧是沿用传统的管理制度,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管理体系,导致数据库、资料以及信息管理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滞后性。

(三)档案管理队伍综合素质参差不齐。由于部分疾控中心对档案信息化管理人才的重视程度不足,相关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工作存在较大的滞后性,部分档案管理人员往往身兼数职,并且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专业知识培训教育,档案管理队伍综合素质参差不齐,严重影响了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的效率。

二、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措施与建议

(一)加强各项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1.硬件系统建设。疾控中心应当意识到硬件系统建设对档案信息化管理的重要作用,为档案管理部门争取更多的资金投入,主动购入打印机、复印机、扫描以及高性能计算机等硬件设施。与此同时,针对疾控中心档案管理工作庞大的信息资料,还应当购置专门用于档案整理、收集的计算机,便于档案信息的快速传递,进一步发挥硬盘储存容量大、检索快以及储存方便的作用。2.数据库建设。对于之前保存的纸质档案,疾控中心应当进一步强化档案管理数据库建设,主动针对各种分散的、多种介质的档案文本、照片、录像以及录音等进行有效的转化归档处理,真正实现档案资料的自动整理、检索、查阅以及利用,提升疾控中心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与精度。

(二)建立健全档案信息化管理体系。档案信息化管理与传统的档案管理工作存在巨大的差异性,倘若仍旧沿用传统档案管理制度,显然会导致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的效率下降。这就需要各个疾控中心综合参考自身实际发展情况与档案资料库大小,建立一套完善的信息管理规章制度,进一步明确档案管理的数量、人员以及档案室进入要求等,将责任进行细化,并落实到具体岗位,通过明确实际工作的操作章程,保障有关工作人员均能够按照相关规章制度来开展工作,进一步提升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的规范性。除此之外,疾控中心还应当积极制定一套与管理制度完全适应的奖惩方案与监管方式,奖罚分明,进一步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与自觉性,通过一套完善的档案信息化管理体系,促使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质量的稳步提升。

(三)加强档案管理队伍培训教育。首先,疾控中心档案管理部门应当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的后继管理工作,通过制定业务考核体系、档案管理人员任免体系、继续教育体系等,进一步提升广大档案管理人员的紧迫感,使其能够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其次,疾控中心应当综合参考档案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晋升体系,在有效调动档案人员能动性的同时,吸引更多的综合素质过硬的档案管理专业人才,以此来充实档案管理队伍,以此来带动整个档案管理队伍综合素质的提升。最后,加大档案管理队伍的继续教育力度,通过主动开展多种类型的教育形式,包括讲座、委培等形式,积极进行档案管理专业知识、信息化专业知识的培训,全面提升档案管理队伍的专业水平、信息化水平。

三、结语

综上所述,作为政府疾病防控的重要单位,疾控中心档案信息化建设不仅关系到疾控中心工作的质量,同时还关系到我国疾病防控事业的发展。这就需要疾控中心高度重视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针对当前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进行系统的分析,同时制定针对性的解决对策,通过多方面举措全面提升档案管理工作质量,促进我国疾病防控事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瑛,郭宏.疾控中心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和科学化建设[J].职业与健康,2014(15):2193-2194;2197.

篇3

2 当前疾控中心档案管理中存在问题

2.1 档案信息化建设意识不高

很多疾控中心对于档案信息化建设意识不足,只注重本单位的经济效益和业务的发展,忽略对档案资源的管理,没有把档案资源管理当成管理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导致整体的档案管理水平停滞不前。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大力普及,医疗机构的信息化建设步伐也得到加快。很多疾控中心都已经从过去手动管理转型逐步转为计算机管理,并开始创建医院局域网,应用办公自动化系统以及医院信息系统等等来对档案进行管理。但是由于部分医疗机构对信息化的认识不够深入, 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高,导致档案管理信息化水平还较为落后。在2015年某份医疗行业档案管理数据报告中指出,仅有53%的疾控中心档案部门拥有完善的基础设施配置,实现数字信息化管理。百分之42%的疾控中心档案管理基础设施依然得到不完善,5%的疾控中心依然使用传统手工档案管理方式。

2.2 缺乏一套档案信息化建设管理标准

档案管理是否规范与标准是实现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前提条件,更是提高档案信息化水平的一个决定性因素。但从实际的档案管理工作来看,还缺乏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和标准的操作流程,导致在开展档案管理收集、整理、归档、立卷以及保管和利用这些工作环节的时候无法可依,无据可循,整体管理工作毫无秩序,混乱不堪。在很多医疗机构当中,人事管理系统、收费系统等等层次与所属的部门实际要求不符,导致管理工作出现脱节现象[1]。例如:档案管理的数据储存的方式与接口存在着技术问题,导致数据信息没有得到有效的转换、对接以及共享,这些都给疾控中心工作实现信息化管理产生了不同程度的阻碍。

2.3 缺乏统一的软件应用系统

很多疾控中心在档案管理工作中采取的管理模式主要为多部门、分散式共同管理。例如:文书档案、基础档案等都是由档案部门来进行保管和储存,健康档案以及财务档案等等都是有保健科与财务科来进行保管,这种分散式、多部门的管理方式促使整个管理工作没有统一的软件系统作为指导,在操作过程中形式不一,大大的降低了档案的信息化水平,最终导致很多文档的缺失[2]。同时,很多医疗机构所应用的管理软件还较为落后,部分还依然应用单机版系统来进行档案管理工作,导致系统难以顺利的实现兼容、对接,升级以及更新,给系统维护增加了难度,以至于无法满足现代化管理的需求。

2.4 档案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以及职业素养偏低

很多医疗机构对于档案的管理工作没有形成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部分医疗机构还采用兼职人员来负责档案管理工作,导致管理人员的素质水平参差不齐。很多管理人员的知识文化水平和技能水平都较低,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培训,加之年龄较大,导致他们无法正常使用计算机网络来进行档案管理,这些因素都给档案的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产生了阻碍。此外,部分管理人员怎责任心缺失,缺乏创新精神,不符合现代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规定与要求。相关数据调查发现,在从事档案管理人员工作中,仅有44%人员为档案相关管理专业毕业,56%均为中途临时接替档案管理工作或者身兼多职人员顶替。

3 加强医疗机构档案资源管理的有效措施

3.1 努力完善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基础设施

为了要充分发挥出档案部门的管理作用,应该要努力完善档案部门的基础设施的配置。例如:扫描仪、打印机、计算机一级数码相机等等这些设备都应该缺一不可,实现档案部门数字化管理,进一步提高数据处理的能力,确保档案部门具备强大的数据存储功能[3]。同时,还要努力完善影像存贮系统、通讯系统、财务收费系统、实验室信息系统等等现代化管理系统,配置完善各种子系统,应用各种现代化新型软件,进一步满足现代化管理的需求。在收集、分类、归档、查阅、存储等工作环节上充分利用计算机来进行管理,从根本上来提高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水平。

3.2 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同时保留传统保管方式

充分借助计算机互联网的优势,加强对档案的管理工作。在档案查询以及存储方面,应该要努力提高档案的信息化和数字化水平。由于当前的电子文档依然不具备法律作用和凭证作用,为此还无法完全替代实物文档。所以,在实际的档案管理工作当中,除了要努力加强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水平之外,还应该要适当保留传统档案保管工作方式,把重要的实物档案保管好,确保电子文档和纸质文件同时进行归档保存,方便日后的查找和阅读,充分保证纸质文件自身所具备的凭证以及法律作用。

3.3 提高档案信息安全管理性

在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当中,还应该要重视信息的安全管理工作,保证档案在网络保管中具有高效的安全性。档案属于一种原始性的文件,应要保证文员的完整性,防止文件在涂中被恶意篡改。为此,档案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一定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管理技术水平,采用利用防火墙、网关等技术来提高档案的安全性,防止档案受到网络的攻击以及黑客的不法侵入。在整个档案的网络中心系统当中,设置出难以破解的密码权限,采用数字签名、实脸认证等高级机密技术,对电子文档实行严密的防护[4]。同时,加强对纸质文件以及实物档案的保管,把其放置在保险箱内,保险箱设置好密码,防止密码的外泄。任何人想要得到查询文件,需要经过有关部门领导的同意签字,方可由档案部门管理工作人员提供。此外,对于各种档案数据需进行备份,加强对电子文档的监测以及维护工作,保证档案的安全性。

3.4 提高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篇4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建筑工程技术的发展,高层建筑越来越多,施工的安全风险越来越大,对建筑安全性的要求越来越高,没有安全,就无法进行建筑施工。安全是确保生产基本条件。只有做好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才能够切实保障施工的顺利进行。只有采取有效的安全防护措施,才能够将建筑施工安全施工的发生降到最低程度。但是,从当前的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来看,还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因此,应该高度重视建筑安全生产工作。

一、当前我国建筑施工管理中安全生产存在的问题

1、没有认真落实安全检查

建筑施工管理人员没有落实建筑施工全过程中的安全检查工作,没有针对施工过程中事故易发点加强安全检查与安全防范,也没有设置旁站式监控,导致整个施工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存在很多安全隐患无法得到有效的处理,往往是到验收时才发现问题的存在,那时候再进行补救,不仅增加安全成本,还会导致更多无法挽回的损失。另一方面,施工管理人员往往都是事后控制安全管理与控制,当出现重大的安全事故或问题才开始重视安全管理工作,这种“亡羊补牢”的做法不科学,只会带来更大的损失。

2、建筑施工安全意识薄弱

大多数建筑施工单位没有加强安全防护教育培训,也没有根据实际施工安全需要采取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欠缺相应的安全应急预案,一旦发生突发事件,施工管理人员将无法有序地进行正确的疏散与撤离工作,最终造成严重的损失。很多施工人员与管理人员对安全生产意识薄弱,发现安全隐患时心存侥幸心理而没有立即上报相关管理人员,导致容易产生施工安全事故。由于很多管理人员缺少一定的安全防护教育培训与实际演练经验,当发生施工安全问题时无法进行有效的救助,致使造成人员受伤,甚至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3、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模式不合理

目前我国建筑施工安全管理过程中依旧采用传统的粗放式管理,没有一定的防范意识,没有建立健全相关管理机制,因而无法进行有效的管理。很多施工单位为了中标往往压低价格,这样低价竞标的优势又往往是靠减少安全投入方面的资金而得,由于安全投入减少了导致施工安全问题无法得到保障,容易发生施工安全事故。另一方面,有些施工单位为了赶施工进度,对施工安全生产防护工作落实不到位,容易埋伏安全隐患。缺乏健全的施工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没有一定激励与约束机制,无法有效地将施工单位及相关管理人员的切身利益与施工人员的作业表现、业绩有机结合起来,也无法有效地调动施工人员进行安全生产主动性与积极性,更无法有效地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生产责任感[1]。

二、加强建筑施工管理中安全生产的预控措施探究

1、提高安全教育培训与安全意识

建筑施工企业应提高对施工管理人员与施工人员的安全培训与安全意识,定期开展专业技术与安全防护知识教育培训,提高相关人员的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意识。加强对施工管理人员的专业安全管理知识与现场演练培训,以提高其安全防范意识,积累处理安全事故经验,进而提高其施工安全生产管理水平。还应严把质量关,确保每个施工人员都是持证上岗。另一方面,还应加强对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根据实际施工情况与施工计划安全要求制定相关应急预案,同时应合理布置现场,将各种安全警示标语放置到相应施工点,提高施工人员作业安全性。

2、提高对建筑施工的安全检查力度

施工管理人员应加强对建筑施工的安全检查力度,减少安全隐患发生。具体措施如下:第一,重点检查施工现场关键部位。应将施工工程中高危性工程、薄弱环节及重要施工部位列为安全管理重点对象,加强这些重点对象的防护力度,例如,将安全生产警示牌放置到相应的施工现场位置,利用全程旁站式监控,加强施工前的安全准备工作,确保安全防护措施落实到位。此外,还应加强对安全防护成本的管理,应将可能出现的安全损失控制在最小损失范围内;第二,采取全程控制管理方式,做好施工全程安全准备防范措施,在施工前与施工时控制的前提下,落实安全防范工作,将安全漏洞一一清理干净。一定要做到早发现、早处理,将安全施工损失降到最低;第三,对于违规作用人员应严格按照相关规章制度给予处罚,提高安全管理执行力,以达到加强施工人员的安全作业意识,进而确保施工安全[2]。

3、健全完善施工安全管理制度

建筑施工企业应健全完善施工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目标责任制的全面落实,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各个部门职责与分工,落实责任负责制,将施工单位与相关人员的切身利益与施工人员的绩效表现有机结合,通过这样的利益相关性挂钩可以有利于增强施工管理部门对安全生产的管理力度,提高生产的安全性。建立健全安全生产激励与约束机制,做到奖罚分明,“有功必奖,有错必罚”,通过奖励制度可以有效地提高施工管理人员工作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通过惩罚制度可以起到一定的警惕作用,增强施工人员的责任感,提高安全管理水平。施工管理人员应加强自身安全防范意识,应用新型管理方法,实现精细化管理,严格遵守安全管理制度工作,认真做好施工人员的选用,尤其是高技术含量的岗位,进行施工人员的合理配置,落实安全生产。施工管理人员还应根据施工计划与施工进度设计严格控制好施工进度,将施工进度、施工安全与施工质量三者关系处理好。另一方面,建筑施工企业应加大对安全生产的投入,提高安全生产的人力与财力配置合理性。认真计算与分析安全生产投入的经济效益性,采取一定的安全生产防范措施,以达到降低施工安全事故发生率的效果。

4、严格项目成本核算和管理

成本核算与管理是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的重点内容之一,项目管理中要加强对成本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可以采取单独核算的形式,并将各级施工管理人员的直接收益与项目的经济效益相挂钩。项目的财务部门进行成本预算的编制时,应切实结合过去的实践管理经验,认真、深入的做好调查和研究工作,全面做好责任成本预算的编制工作,以此作为责任成本的依据和标准。要想做好成本核算管理工作,主要是合理控制人工费、材料费、机械设备费以及其他间接费的综合核算,并严格保证将这些费用控制在限额范围之内。

5、对施工进度进行全面的管理

5.1 编制施工进度计划,协调配合各部门关系。在建筑工程施工项目进场后,项目部要依据相关合同编制一个总体的施工进度计划,然后再依据总体施工进度计划进行年、季、月度的施工进度计划和短期施工进度计划的编制。另外,在进度计划编制完成后,要由项目经理进行审核,之后向各个施工区域和相关管理部门进行通报,以协调管理好各个部门的关系,保证项目进度的顺利进行。

5.2 开展进度协调会,对进度实施动态控制。为保证进度的按计划顺利实施和及时发现施工进度中的偏差,建筑工程项目在施工中应该定期召开进度调整会议,将施工进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纠偏。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进度管理应积极应用计算机等信息技术进行管理,实现项目进度的动态化管理[3]。

6、规范建设单位的主管部分的行政行为,完善安全监督职能

建设行政管理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应当通过建设工程监督管理信息系统向社会公布建设工程的基本情况、主要参与单位、施工许可、竣工验收等信息。任何单位和个人对违反建设工程质量和安全管理的行为,有权向建设行政管理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举报。接到举报的部门应当及时调查、处理。建设单位对建设工程质量和安全负有重要责任,应当负责建设工程各阶段的质量和安全工作的协调管理,并按照合同约定督促建设工程各参与单位落实质量和安全管理责任。本市鼓励建设单位委托项目管理单位,对建设工程全过程进行专业化的管理和服务。建设行政管理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应当采用试样盲样检测的方式实施监督检测。涉及建设工程结构安全的监督检测,检测比例应当符合本市有关建设行政管理部门确定的标准,保证建筑工程的施工安全。

结束语

综上所述,安全管理是建筑工程管理的第一要务,是确保建筑工程施工顺利进行的基础性保障。因此,应该高度重视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工作,想方设法地创新安全管理方法,实行全程控制,抓住关键节点进行重点检查,增强安全意识,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切实加大安全投入,确保安全防护到位,加强安全检查,减少安全隐患,注重过程管理,确保安全教育实效,尽可能地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的几率,减少安全损失程度,从而为建筑施工的顺利竣工提高最强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篇5

中图分类号:TU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1-0187-01

由于广播电台以及电视台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会积累非常多的资料,其中部分具有较为珍贵的意义,这就需要管理部门结合实际需求建构系统化的管理维度和管控体系。要保证广电档案符合管理模型,才能顺应日益发展的广电事业,确保管理基本方法能为历史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一、当前广电档案管理利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广电档案管理利用方面,由于思想意识较为落后,会导致管理理念结构和社会发展进程出现脱轨。传统档案管理模型中,主要是提供目录、文件汇编以及原始档案管理,缺乏资料实效性,甚至会导致利用效率失去价值。另外,在档案信息化意识方面存在较为薄弱的问题,相关技术人员在应用管理结构和管控模型建立过程中,缺乏相应的管理意识,并且广播电视的覆盖面积随之增大,相应的技术模型并不符合。加之相关检验人员缺乏意识认知,对文化产业的理解程度也较低,意识不先进以及信息化管理维度也非常薄弱[1]。

除此之外,在档案信息储备管理项目建立过程中,由于传递效果不好,在实际管理结构和应用机制中,由于资料管控和相关运行维度较为缺失,会导致没有备份的资料出现问题。

二、新时期对广电档案管理和利用进行优化的措施

(一)提升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

在新时期广电档案管理以及利用过程中,要积极落实管控优势,并且深度贯彻落实工作指标以及相关要求,深度优化工作进度的同时,要对限制条件进行深度管控[2]。只有保证培训项目的完整度,才能在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综合素质的基础上,保证其实践效果符合标准。从工作作风方面,要积极落实电视档案管理工作的基本要求,深度提升专业思想意识,并且保证档案管理工作的实效性,也要进一步树立正确的工作理念,确保各项服务以及相关数据完整度贴合实际需求,强化档案的整理效果,从而保证相应问题较为细化,保证档案价值得以优化[3]。

(二)建立健全的档案预测管理制度

只有建构系统化的服务体系和管理制度,要结合信息预测制度,保证管理维度和管理层级结构能实现有效优化。需要注意的是,在建立档案预测管理制度的过程中,要对其利用效率以及市场需求进行系统化分析和针对性管控,确保相关数据的完整度,也能进一步优化管理效果。只有强化收集和分析机制,才能保证信息销售制度以及相关信息平台发挥其实际价值,并且积极创设更加有效的信息维度,保证推销档案信息机制和上门服务结构的实际价值。要对市场要求和信息反馈制度进行细化,才能在突出信息管理制度的同时,保证信息利用的便捷化[4]。

(三)对档案业务部门组织机构加以完善

在组织结构建立和管理过程中,要保证档案控制机制和运行维度的有效性,并且积极关注工作机构中的难题,及时解决相关问题的同时,创设更加有效的档案业务科室,也要利用独立自主的管控要求,对各个部门的合作机制进行深化处理和综合维护。值得一提的是,在对不同部门工作进行协调管理的过程中,也要针对具体管理工作进行细化处理,运行更加有效的系统化运维操作模型,减少数据信息彼此牵制的问题,从而提高广电档案管理项目的协调性和稳定性。在组织结构建立和优化过程中,要保证相关部门结合实际需求对具体问题进行集中处理,利用权责分明的管理机制升级管控效果,也为档案管理项目的协调性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四)增强广电系统宣传档案信息服务效果

在档案管理工作中,要结合档案信息以及档案使用价值,进一步提高档案宣传有效性,并且对信息技术鉴定进行集中管控。首先,要提高审定资料的价值和完整度,要积极落实管控模型,从全面观点、历史观点以及发展观点进行系统化分析,保证管控维度和管理要求的实效性。其次,作为基层广播电视台的宣传档案鉴定小组,要积极落实相应的管理维度和管控措施,保证档案管控维度贴合实际需求。除此之外,在广电系统档案管理项目运行过程中,要将服务效果作为最有效的处理措施,积极落实社会管理工作,保证档案编制和研究工作,推广相应成果以及市场管理机制,确保相关管控维度和管理层级结构的有效性。在服务效果提高的过程中,要对信息反馈、工作重点以及层次感等因素进行系统化管理分析,保证信息需求得到有效满足。在档案管理项目中,管理维度和服务效果是最基本的参数,也是整体管理结构升级的基础,要结合实际情况和管控要求建构系统化管理维度,从而提高广电档案管理机制的实效性。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管控要求,能保证相关管理维度和管理结构切实有效,积极落实科技化管理要求,建构动态化管理维度[5]。

结语:

总而言之,广电档案管理项目中,要针对其实际管理要求进行细化处理,并且落实长效发展计划,提高相关工作的运行维度,进一步提高事业运行的有效性,落实广播电视系统的综合管理维度,也能有效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升级宣传工作的稳定性,从根本上促进广电档案管理项目的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 詹丽.关于广电档案管理工作中如何发挥创新精神的几点思考[J].新闻研究导刊,2016,07(11):372-372,358.

[2] 古玲,苑志勇.基于B/S结构的档案管理信息系统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3(01):50-51,54.

篇6

近几年,为了顺应时展的需求,在实际档案管理过程中,实现新型管理机制,能在顺应时展新趋势的同时,强化档案信息的共享和整合,确保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结构和管理路径的贴合。

一、机关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时代意义

1.机关档案管理信息化是时展的产物

传统档案管理方式多集中在手工操作方式上,不仅工作效率不高,而且也无法及时满足档案管理人员的需求,也就导致档案管理结构和效果出现了严重的滞后,档案缺少了时效性的发挥机制,导致整体机关档案管理工作出现严重滞后。因此,利用档案管理信息化路径是在提高档案管理效率的同时,顺应时展的必然趋势。

2.机关档案管理信息化是高效工作的前提

在手工档案管理过程中,资料的收集和整理都需要进行人工操作,其中在,整编档案信息、存档档案信息以及管理档案信息都得利用较为传统的检索、查找、归档,工作模式虽然细化,但是费时费力,且整体操作效率并不高,特别是档案的开发利用效率也较低,因此,利用信息化管理机制,借助信息库,能强化档案管理局域网内的共享和优化利用,并且真正实现自动化、实时化以及网络化特质,强化利用效率的同时,提高档案管理信息化的时代水准。

3.机关档案管理信息化是档案管理的路径

对于机关单位来说,要留存的档案都具有一定的保留价值,有的原始资料非常珍贵,甚至在信息处理过程中是无法复制的,因此,档案管理工作也是对信息内容的有效保护,传统档案查阅方式会严重影响档案的保存,主要是由于使用人员会在查阅信息的过程中翻阅甚至是拆装,这也是纸质文件不易保管的最重要因素。因此,利用电子档案管理的时代优势非常明显,在信息录入之后,保证档案信息管理的使用价值和时效性,真正实现了机关档案留存的意义。

二、机关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关键点

1.管理灵活度

在机关单位进行档案管理的过程中,要实现信息化管理项目的升级,就要强化信息建设的灵活度,确保机关管理过程能实现职责和权益的双向规范,确保动态化信息收集过程和静态化信息管理过程的有效融合,真正提高整体运行参数和标准化运行结构,真正体现管理人员的工作灵活性。

2.保密管理机制

在机关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优化处理信息结构和信息质量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第一,要积极建立有效的信息库管理,提升档案信息管控区域的安保等级,执行严格的人员进出制度。第二,强化相关管理人员的保密认知,在提升管理人员素质的同时,确保保密工作的时效性,并对档案的保密期限进行有效的记录,确保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时效性得到有效升级。

三、机关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具体措施

1.提升机关档案管理信息化的管控制度

要想提高机关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实效价值,既要保证战略部署顺应时代要求,也要提高档案信息化管理的项目规划,确保实地调查和研究分析符合信息发展的运行规划,并且,管理人员要针对具体问题建立对应的档案管理网络平台,升级档案信息化管理的规模,侧重于档案管理管控机制的衍生性,建筑管控制度实现整体管理框架的可持续发展。

2.加大机关档案管理信息化的资金投入

要想实现机关档案的信息化管理,不仅要提升硬件配套设施的质量,也要优化软件系统的技术力度,确保基础设施建设工作顺利推进,也要强化资金投入,实现基础设施建设。另外,管理单位也要加大资金在网络维护方面,确保资金投入和经费管理的规范化运行,真正提升网络信息机制的维护措施,确保整个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完整健全,一定程度上保证档案信息管理项目安全运行。

3.优化机关档案管理信息化的信息整合

信息整合的最直观措施就是建立完整的数据库,一方面,要有效的转变传统的纸质化信息收集系统,确保电子化管控机制的优化运行,利用信息整合机制优化处理数据库信息,提升数据存储价值;另一方面是优化升级数据库内容的更新,确保信息分析整理的有效运行,建立健全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建模机制,真正从资源分享的角度收集和整合档案信息。

4.提高机关档案管理信息化管控人员素质

在机关档案管理信息化运行过程中,最基本的要素就是人员的素质,只有保证工作人员具备一定的综合素质,才能顺利推进相应管理计划的操作。机关单位要定期组织专业化培训和讲座,确保管理人员在优化专业知识的同时,熟练掌握计算机知识,提升专业素质和职业责任感,秉持创新精神积极工作。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机关单位推进档案信息化管理项目的过程中,不仅要优化执行人员的素质,也要升级档案信息化管理的管控机制,只有这样才能够进一步确保档案信息化管理措施发挥最大的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篇7

中图分类号:G271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项目工程施工资料档案与工程项目的关系密切,项目工程施工资料档案是工程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基础和依据。项目工程施工资料档案管理水映工程项目的管理水平。项目工程施工资料档案是工程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基础和依据。项目工程施工资料档案管理水映工程项目的管理水平,是工程项目自身的需求。

一、项目工程施工资料档案与工程项目的关系和作用

目前,项目工程施工资料档案管理是工程项目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应引起各级项目管理者的充分重视。项目工程施工资料档案是工程项目自身的需求,是工程项目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工程项目要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也就是外部监管的要求,外部监管的主要措施有审计、稽查、后评价、责任终身制。审计不仅审查财务档案,还要审查工程档案。因此,项目工程施工资料档案管理规范可以支撑外部监管,是工程项目验收的依据,是审计、稽查、后评价、责任终身制的依据。工程项目管理者要做好项目的档案工作,不仅要关注技术档案,更要关注管理性档案,如招投标全过程中形成的证明性文件,这会影响今后工程项目的生存、发展,是核心资源之一,参与工程项目建设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要提高对档案的认识,认识档案的价值,规范建档制度,把项目工程施工资料档案当做资源来管理。

项目工程施工资料档案的定义和属性,档案在归档前叫文件材料,归档后叫档案。也就是说我们在生产和经济活动中,形成的有记忆、凭证作用的文件材料,都会转化为档案,这就突出了档案工作的特点:广泛性、基础性、专业性。档案工作是全员参与,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项目工程施工资料档案作用的特点:间接性、潜在性、滞后性。决定了档案工作容易被忽视,所以我们应该提高项目工程施工资料档案的意识,善于发挥利用档案的作用,同时还要加大宣传档案的作用。

二、加强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资料档案管理的相关措施

1、事前管控

所谓事前管控就是指从施工资料的形成开始进行管控,着重控制档案资料的来源,并把好质量这一关。在该阶段进行管控时,首先应该构建一个健全的质量管控制度,在组织上确保该项工作得以正常且有序的实施,具体措施主要如下:

1.1前期管控。首先应该进行工程项目编码的区分,编制相应的编码系统,明确工程项目中单元工程、单位工程以及分部工程等;其次,制定统一质量验收表格与记录表格,确定工程项目中各种信息记录表格的统一格式,在确定以后不可随意进行更改,以免对工作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最后,进行施工资料档案范围以及要求的编制,并确定资料的收集方式以及整理方式等。

1.2构建完善的管控结构以及制度。首先进行资料档案管理机构的构建,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统一领导与管控工程项目施工资料档案各项业务工作;其次,构建相应的管控网络,确定管控人员,把工作具体落实到每一位工作人员的身上,同时还要确定管理工作的具体程序,构建相应的考核奖惩机制;最后,进行岗前培训机制的构建,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管理技能的培训与教育。

1.3在建筑工程项目施工之前,管理部门应该基于事前所制定的计划方案,加强实施档案管理工作重要性的宣传,在管理人员在资料收集工作与整理工作时,应该实施监督、指导以及检查。同时还应下发关于施工资料管理细则的宣传单,通过这种方式使参建单位与工作人员能够重视施工资料档案管理工作,继而为该项工作的实施创设一个良好工作环境。

2、事中管控

2.1建筑工程项目施工之前,应该收集工程项目施工审批表、施工图纸、施工组织设计、施工许可证以及相关的地质勘查报告等各种资料,通过对施工图纸的了解与熟悉,将施工中所需的各种材料送至实验室进行检验,并在施工之前,取出各种施工材料以及配合比检验的相关报告,对各施工方案以及施工组织等进行图纸的会审,明确施工单位的资质。同时还应和建设单位进行配合,做好相应的开工报告以及报建资料,并将材料报告送至监理部门。在施工中若需要进行塔吊工作,则应报送相应的塔吊施工方案,并根据质检部门的相关要求,收集各种安全资料。

2.2收集并整理施工过程中各分部工程的相关资料,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为收集并整理施工试验资料,做好施工的记录工作以及工程隐蔽验收的记录工作,在工程项目施工之前,应该按照施工组织的具体要求,对施工原材料进行试验,并做好相应的计划方案;在隐蔽工程的验收记录中,可借助于表格把隐检的项目、具体内容、意见、项目质量情况以及相关的复查意见等记录好,但凡隐蔽工程验收质量不达标的,不可实施下一道工序,由于施工记录是对工程项目整个施工过程所进行的记录,因此在该环节中,其记录必须要完整且详细。二为设计变更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在该过程中,应该注意两个方面的内容,即采取分专业整理的方式与注明好图纸中所修改的内容。三为做好工程项目中各分部项目施工质量资料的收集、编写以及整理工作,由于分部项目质量验收在基于分项工程验收合格所实施的,因此在这一环节中,主要的任务就是检查主体结构功能以及质量等是否满足施工规定,可通过施工单位、建设单位、监理单位以及设计单位等来共同进行验收,从而确保资料的完整性。

2.3收集与整理施工日志,做好相应的技术交底工作。在技术交底工作中,不仅要确定工程项目安全要求以及质量需求,同时其交底的内容应满足相关的法规以及工程项目施工要求,做好相应的记录工作,通过书面的形式来进行签字,完整地将技术交底工作资料归入到工程项目资料档案中去。在施工日志资料收集与整理过程中,应逐日进行填写,确保其可将施工现场的实际生产状况准确且真实地反映出来。此外,在工程项目验收过程中,还应收集并整理施工竣工记录,进行竣工图的编制,查看资料档案的完整性、准确性,对于所存问题应该及时提出相应的整改策略,并且限期进行整改。

3、事后管控

在该环节中,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资料的归档以及移交。在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资料档案归档中,必须要确保其可将工程项目整个建设过程所产生的文件资料准确且真实地反映出来,所归档的这些文件必须要通过分类收集与整理,继而将其组成为满足要求的相应案卷。在进行工程资料移交时,应该基于工程项目具体的规范要求,结合施工当地档案管理的规定来实施移交工作,从而确保施工资料档案管理的完整性、及时性、准确性以及真实性。

近几年,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在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资料档案管理上,开始广泛应用电子档案管理的方式。因电子文件具有信息可变性、信息存储高密度、信息非人工识读性以及系统依赖性等特征,对此,在管理过程中,还应确保电子文件的可读性、安全性、系统性、原始性、完整性以及真实性等。同时在管理过程中,还要对数据压缩、电子文件格式转换以及文件图片处理等进行不断地规范,继而进一步提高电子文件管理水平。

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资料档案管理工作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工程,所涉及到的人员、内容以及部门等均较多,因此在管理过程中,为了确保施工资料档案的准确性以及真实性,必须要对工程项目进行全过程的跟踪监督管理,同时还要构建相应的管理机构,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加强管理人员技能的培训,强化对施工过程的管控,把好工程项目竣工验收这一关,从而保障施工资料档案的准确性与完整性。

篇8

据市应急管理负责人介绍,《办法》为构建安全生产风险管控与隐患治理双重预防工作机制,落实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强化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规定了相应的管控和治理措施。《办法》指出,生产经营单位是风险管控与隐患治理的责任主体,应当将风险管控纳入安全生产责任制,开展全面风险辨识,编制风险管控清单,实施风险分级管控,实行隐患排查治理闭环管理和备案管理。

《办法》指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履行风险隐患监督管理职责,制定风险管控与隐患治理标准规范、开展风险隐患业务培训指导、建立风险管控与隐患治理管理信息系统、督促指导企业开展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依法查处违反《办法》规定行为。

安全风险实行红橙黄蓝四级管理

为有效管控安全风险,《办法》对辨识出的安全风险确定了评估等级,从高到低依次分为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四个等级,对应使用红、橙、黄、蓝四色标注。其中,危险因素多,管控难度大,发生事故将造成特大经济损失或者特大伤亡事故的应评估为重大风险(红色风险)。对重大风险应当编制专项应急预案,并建立包含风险部位、责任部门、责任人、风险评估情况的档案,档案信息发生变化的应当及时更新完善。

高危行业企业进行风险辨识评估

不同行业领域的企业,风险辨识和评估的周期不同。《办法》要求,矿山、金属冶炼、建筑施工、道路运输、城市轨道交通和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废弃处置以及使用危险物品的数量构成重大危险源的单位应当每年进行一次全面风险辨识和评估,其他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每三年进行一次全面风险辨识和评估,存在重大风险的生产经营单位应当于下一年重新对重大风险进行辨识和评估。

实行安全风险告知制度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在醒目位置和重点区域分别设置安全风险公告栏,制作岗位安全风险告知卡,标明主要安全风

险、可能引发事故隐患类别、事故后果、管控措施、应急措施及

报告方式等内容。

对存在风险的工作场所、岗位和有关设备设施,应当设置明

显警示标志,并强化危险源监测和预警。

重大事故隐患实行挂牌督办制度

篇9

中图分类号:F274;F426.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7-0234-01

一、引言

客户档案基础信息治理工作是按照“控制源头,清理存量,固化成果”的整体工作思路组织开展,通过建立“省公司牵头、省客服中心配合、各地市公司具体开展”的三级工作模式,分三阶段实施。此项工作过程管控的突破口在于对治理工作的关键节点进行有效监控,治理目标确定后,应对目标进行科学、合理的分解,最终将目标解剖成若干个具有内在联系的关键节点。

二、客户档案基础信息治理工作的开展情况

营销部按时间阶段将客户档案基础信息治理工作的关键节点划分为:安排部署、试点开展、全面开展等三个阶段。过程管控的关键策略在于建立有效的信息收集与反馈的快速机制。建立信息收集与反馈的快速机制至关重要,基本要求有两个:一是“快”,二是“客观、准确”,这能为及时决策、反馈提供有力支撑,保障过程管控的有效性。

(1)第一阶段:安排部署阶段

为顺利完成此项工作,营销部提前编制了实施方案,成立了以公司领导为组长的组织领导机构,明确了省客服中心配合的工作职责,并于召开了全省客户档案基础信息治理工作会;省客服中心精心编制了《客户档案精益化管理工作管理办法》,完善了周计划、月计划、周总结、月总结等工作制度,建立了联系人制度;营销系统运维单位统一了数据的标准格式,编写了系统操作手册,并召开全省网真会议,讲解、演示系统操作流程;市公司制定了详细工作推进计划,分解任务、责任到人,并建立起分析例会制度,定期召开,确保按期完成。

(2)第二阶段:试点开展阶段

为摸清治理工作存在的难点,积累经验,客户档案基础信息治理工作按照“试点先行、转段推广”的工作思路组织开展,即每个供电公司首先选取3个典型的营业厅或供电所,试点开展客户档案基础信息治理工作。全省共选取了27个供电所,涉及客户49.06万户。截至3月底,试点工作结束,共整改核实32.4万户,完成率为66.05%。

(3)第三阶段:全面开展阶段

全面开展阶段,各地市公司充分借鉴试点阶段好的工作经验和方法,编写了客户档案管理手册,制作了便民服务卡、工作证等便于工作开展的小卡片和证件;采取了“分片、包干”、人员集中办公、现场督导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对客户档案基础信息展开核实,特别是部分单位通过采取先与当地派出所、社区、居(村)委会联系获取客户信息,再进行现场核实的方式,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截至6月5日,全公司XX万户客户档案基础信息全部完成整改,完成率为100%。

三、治理工作过程管控的做法

(1)流程说明

客户档案基础信息治理工作流程包括:导出明细、现场核实、整理汇总、系统校验、导入系统、短信校验、评价、周(月)报。

(2)管控措施

1、制定计划、强化考核。按照省公司6月底前完成治理工作的要求,省客服中心将工作计划要求发至各单位,要求按时填报,确保客户基础信息治理工作按期完成。

2、加强培训、确保质量。要求各单位对具体操作人员进行培训,按照“边整改、边培训”的方式,按期保质保量完成客户基础信息治理工作。

3、明确进度、及时沟通。要求各单位按时报送周小结、月总结、月度工作计划分解表,按时间节点催收治理成果,确保实际进度在可控范围之内。每周五将治理工作进度及排名情况以短信方式发送至各单位营销经理、营销部主任及营销部分管主任,促进此项工作有效开展。

4、树立典型、推广经验。建议省公司将客户基础信息治理工作中好的经验和做法推广应用,并加强监督考核。从工作进度、数据规范性和准确性、信息报送及时性、新装增容及变更用电客户信息规范性五个方面对市公司的工作情况进行评价、通报,促进基层单位对此项工作的高度重视。

(三)效果分析

在各单位完成治理后,省公司通过三种方式对客户档案准确性进行了校验。

1、 营销系统校验情况

空号情况:XX公司1404户、XX公司1127户、XX公司688户、XX公司177户。

2、短信平台校验情况

校验的基数取各单位总户数的1%,共计校验了XX万户。全省9个单位,共发送短信72190户,发送成功68935户,成功率95.49%。

3、人工互动式校验情况

通过拨打电话,对全省9个地市公司5400户客户档案的电话、地址、户名等信息进行了校验,发现有286户的电话、地址信息(其中电话197户、地址89户)与实际不符,错误率为5%左右。

四、常态维护和更新客户档案基础信息数据

客户档案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若要保证客户档案实时准确,必须对客户档案数据进行常态维护和更新,才能巩固现有客户档案数据治理工作的成果,达到“一次治理、终身受益”的目标。

(1)严把新增数据入口质量关

对新增客户档案数据,要严把数据入口质量关,确保客户档案数据正确入口。一是要强化各类业务受理人员的责任心,要认真核实客户档案数据的正确性,并如实录入营销系统;二是完善营销系统功能,以技术手段确保入口数据的准确;三是加大稽查考核力度,利用现有营销稽查监控平台,对营销客户档案的基础信息数据进行实时监控。

(2)对存量数据开展常态维护和更新

对存量客户档案数据,要因地制宜、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开展常态维护和更新。一是可以利用收取客户电费的时机,顺便核实一些客户档案的信息,及时更正;二是继续完善公司现有短信服务平台,使其具备互动式服务功能;三是各单位应建立定期核实工作机制,确保客户档案实时准确。

五、结束语

过程管控的基础是建立标准,依据标准对过程进行监控、评估。只有建立起标准,对过程的管控才有据可查,有法可依。在任务完成后,按照事先拟定的标准对其进行评估,这样才能确保过程管控的有效实施。此次客户档案基础信息治理经时三个月,在省公司精心组织、省客服中心紧密配合、各地市公司全力开展的情况下,各单位普遍提前完成了工作任务,而且治理效果也符合预期目标,因此可以说此次客户档案基础信息治理工作得到了圆满完成。

参考文献

篇10

一、高校公共档案服务体系信息资源模式规划标准

公共档案服务体系的信息资源模式建设,主要是让公共档案按照读者的各种要求,从而利用合作或者独立的方式进行信息资源的开发、筛选、策划以及收集等操作,实现资源有效利用的地区性信息资源制度的开发过程。目前公共档案服务体系的信息资源建设主要包含了实施主体和责任主体两大类。我国高校在进行公共档案服务体系的信息资源建设过程中,有着非常多的研究,进行了各种责任主体与实施主体之间的转换,从而将公共档案服务体系的信息资源管理建设模式规划为统一建设、委托建设、联合建设以及自主建设这四大类[1]。

二、高校公共档案服务体系信息资源模式划分

(一)统一建设模式

统一建设模式主要是指某些一级的地方高校部门对公共档案服务体系的信息资源建设进行经费的全额承担,并使级别相对较高的公共档案合理运用这些经费建设公共档案信息资源管理业务。高校统一建设模式主要利用基层公共信息馆藏建设业务实施主体与建设经费投入主体的上移,从而完成了高校公共档案服务体系中资源建设经费的各级统一与信息资源建设的模式统一,目前我国高校的公共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来看,有着突破性的进展。

(二)委托建设模式

高校委托建设模式主要指的是在一定区域范围里公共档案以合作协议或者高校管理者制定基础,从而设计出一套附带业务属性关系的总档案管控机构制度,该模式通过高校其他部门档案管控机构所拥有的经费,为高校档案管控机构进行调配文献、分编以及档案管控机构采购等方面进行日常的文献处理,从而形成的信息资源建设模式。委托建设模式从本质上来讲,主要是吧分管信息资源建设工作转移给了总档案管控机构来实施,也就是让高校总馆部门来担任档案管控机构信息资源建设执行的核心,档案管控机构所拥有的信息资源建设经费主要是用其他部门的财政支出为主体经费。

(三)联合建设模式

高校联合建设模式主要是指公共档案服务体系中的各个档案管控机构利用分工合作的方法,来进行联合信息资源建设业务的开发,同时还形成了多样化的信息资源共享模式。从根本上来讲,该模式属于整体资源建设实施主体,并且使各个成员馆进行各方面的整合,从而达到资源共享、共同协作的目的。总而言之,联合建设模式不但可以保障公共档案服务体系的经费,同时还可以达到其他档案管控机构的各方面需求。

(四)自主建设模式

主要是指暂无高校管理者的操作下公共档案将职业观点作为基础驱动,从而实现类似于基础继续系统信息服务的信息资源建设模式。该模式的渠道来源相对单一化,所以造成其信息资源建设的规模相对较小。但是该模式更适合用于经济较为发到的地区,所以此模式需要格外的关注外部力量带动高校公共档案的存量资源。

三、高校公共档案服务体系信息资源模式的建设措施

(一)建立广泛的合作关系

高校公共档案服务体系的资源管理建设不应该只存在与高校公共信息等信息反馈机构合作,还需要与高校信息资源服务机构、信息资源收集机构、信息资源保存机构等机构之间保持良好的合作状态。通过与各大信息机构之间合作,可以将高校公共档案的信息资源建设模式有效提高,利用相互协作的方式,从而达到双方互利共生利益最大化的目的[2]。

(二)合理的选择信息资源建设模式

篇11

一、总则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是指在安全生产过程中,针对各系统、各环节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危害因素以及重大危险源,进行超前辨识、分析评估、分级管控的管理措施。

各单位主要负责人是本单位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实施的责任主体,各业务科室是本专业系统的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实施的责任主体。

二、“安全风险分级管控”组织机构

(一)成立“风险分级管控”工作领导组:

长:矿

常务副组长:安全副矿长

长:总工程师

生产副矿长

机电副矿长

员:

生产部部长

安质部部长

动力部部长

调度室主任

通风科科长

培训科科长

环保科科长

办公室主任

综采队队长

巷修队队长

运输队队长

财务科科长

应急救援科科长

职业病危害防治科科长

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安质部。

(二)领导组成员职责

1.矿长是安全风险分级管控第一责任人,对安全风险管控全面负责。

2.安全副矿长负责对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实施的监督、管理、考核。

3.各副矿长具体负责实施分管系统范围内的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

4.专业副总工程师及业务科室负责具体实施专业系统的安全风险辨识、评估分级、控制管理、公告警示等工作。

5.区队负责人负责本作业区域和工艺工序的安全风险管控工作。

6.班组长负责本作业区域的安全风险辨识管控,岗位人员负责本岗位的安全风险辨识管控。

(三)办公室职责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办公室负责检查、督促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的实施情况,具体职责如下:

1.制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制度,制定实施方案,明确辨识程序、评估方法、管控措施以及层级责任、考核奖惩等内容。

2.制定安全风险辨识的程序和方法(通过对系统的分析、危险源的调查、危险区域的界定、存在条件及触发因素的分析、潜在危险性分析)。

3.指导、督促各科室、区(队)开展“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

4.组织相关人员对全矿“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实施情况进行检查、考核。

5.承办上级部门和矿“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领导组交办的其他工作。

三、安全风险分级管控的辨识程序、评估方法

(一)综合辨识程序

1.年度辨识评估

每年由矿长亲自组织,制定年度安全风险辨识评估工作方案,抽调各系统技术人员和专家,围绕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的不良因素和管理上的缺陷等要素,结合我矿生产系统、设备设施、作业场所等部位和环节,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安全风险辨识评估,并对辨识出的各类安全风险进行分类梳理,综合考虑作业场所、受威胁人数、起因物、引起事故的诱导性原因、致害物、伤害方式等,通过对系统的分析、危险源的调查、危险区域的界定、存在条件及触发因素的分析、潜在危险性分析,确定安全风险类别。

2.月度辨识评估

每月由各分管副矿长牵头组织相关业务部门进行一次本专业系统的安全风险辨识及隐患排查,各分管副矿长组织本系统骨干精英,召开本系统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会,结合本系统重点区域、重点场所、重点环节以及操作行为、职业健康、环境条件、安全管理等,进行一次专业系统的安全风险辨识。

3.周辨识评估

区队负责人每周组织本单位人员,对本单位作业区域开展全面的安全风险辨识,由本单位技术主管根据辨识情况编写作业区域安全风险综合评估报告,明确辨识的时间和区域、存在的风险和等级、管控措施和建议等内容,做到“谁辨识、谁签字、谁负责”,存档备查。

4.日辨识评估

上岗干部、班组长每班交接班前组织本班组岗位员工对重点工序进行安全风险辨识评估。并严格按照《班组、岗位安全管控现场检查考核表》现场监管,全面掌控作业现场班组、岗位人员的风险辨识情况;岗位员工上岗前严格按照《安全确认单》对上岗区域内的环境、设备、设施、劳动防护进行安全风险辨识,发现安全风险后及时向当班上岗干部、班组长汇报,若发现存在不符合项应立即处理,处理不了的及时汇报本班班组长及跟班干部,由上岗干部组织人员处理并汇报单位值班室。值班人员在岗位工种值班日志中记录,本单位处理不了的报矿“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办公室。

(二)专项辨识程序

1.全国其他煤矿发生重特大事故后或矿发生涉险事故、出现重大非伤亡事故隐患,由矿长组织分管副矿长、副总工程师和业务科室、区队,从汲取事故教训和消除事故隐患的角度,开展一次针对性的专项辨识,辨识评估结果用于识别之前的安全风险辨识结果及管控措施是否存在漏洞、盲区,指导修订完善设计方案、作业规程、操作规程、安全技术措施等。

2.新水平、新采(盘)区、新工作面设计前,由总工程师组织相关副总工程师、业务科室,重点对地质条件和隐蔽致灾因素等方面存在的安全风险进行一次专项辨识,辨识评估结果用于完善设计方案,指导生产工艺选择、生产系统布置、设备选型、劳动组织确定等。

3.在生产系统、生产工艺、主要设施设备、隐蔽致灾因素等发生重大变化时,由分管副矿长组织相关副总工程师、业务科室、区队,点对作业环境、生产过程、隐蔽致灾因素和设施设备运行等方面存在的安全风险进行一次专项评估,辨识评估结果用于指导重新编制或修订完善作业规程、操作规程。

4.启封火区、排放瓦斯及石门揭煤等高危作业实施前,新技术、新材料试验或推广新应用前的风险辨识,由分管副矿长组织相关副总工程师、业务科室、区队,重点对作业环境、工程技术、设备设施、现场操作等方面存在的安全风险进行一次专项评估,辨识评估结果作为安全技术措施编制依据。

(三)风险辨识评估方法

1.安全风险等级标准

由矿长牵头组织,在“煤矿安全风险预控”辨识标准的基础上,依据国家标准、规范以及集团公司煤矿专业委员会确定的重大安全风险辨识、评估、分级标准,结合我矿实际,制定安全风险等级评估标准,从高到低,划分为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分别用红、橙、黄、蓝四种颜色标识。其中:

重大风险:是指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和主要系统损坏的。

较大风险:是指可能造成人员伤害,但不会降低主要系统性能或损坏的。

一般风险:是指不会造成人员伤害,但会降低主要系统性能或损坏的。

低风险:是指不会造成人员伤害和主要系统损坏的。

2.安全风险评估

(1)矿各专业系统每次风险辨识结束后,分别由矿长、各分管副矿长组织,针对各系统安全风险和安全隐患,按照矿制定的安全风险等级评定标准,建立一整套安全风险数据库、重大安全风险清单、绘制“红橙黄蓝”四色安全风险空间分布图,汇总造册。要完善本系统安全风险档案,明确级别、管理状况、责任人、管控能力等基本情况,实行“一风险一档案”,并按照风险等级,用红、橙、黄、蓝等色彩对档案进行分类管理。对现场辨识出现的不同类别安全风险,必须明确应急处置程序和措施,经评估存在不可控风险的,必须立即停止区域作业或停止设备运行,撤出危险区域人员,督促责任单位制定措施进行整改,整改完毕后再重新进行评估并进行实时监控。

(2)矿各专业系统每次安全风险辨识、评估、定级结束后,要组织编写安全风险综合评估书,明确辨识的时间和区域、存在的风险和等级、管控措施和建议等内容,做到“谁辨识、谁签字、谁负责”,存档备查。

四、安全风险分级管控

1.根据安全风险评估,针对安全风险类型和等级,从高到低,分为“矿、区队、班组、岗位”四级,逐级分解落实到每级岗位和管理、作业员工身上,确保每一项风险都有人管理,有人监控,有人负责。

2.矿长亲自组织实施,针对重大、较大安全风险,采取设计、替代、转移、隔离等技术、工程、管理手段,制定管控措施和工作方案,人员、资金要有保障,并在划定的重大、较大安全风险区域设定作业人数上限。

3.矿长牵头组织召开专题会,每月对评估出的重大安全风险管控措施落实情况和管控效果进行检查分析,识别安全风险辨识结果及管控措施是否存在漏洞、盲区,针对管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调整完善管控措施,并结合季度和专项安全风险辨识评估结果,布置下一月度安全风险管控重点。

4.分管副矿长牵头组织召开专题会,每周各专业系统针对本系统存在的每一项安全风险,从制度、管理、措施、装备、应急、责任、考核等方面逐一落实管控措施,组织对月度安全风险重点管控区域措施实施情况进行一次检查分析,落实管控措施是否符合现场实际,不断完善改进管控措施。

5.安全副矿长牵头,“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办公室负责严格对照每一项安全风险的管控措施,抓好日常监督检查,确保管控措施严格落实到位。

6.矿领导带班上岗过程中,严格按照“三走到、三必到”原则,跟踪安全风险管控措施落实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

7.各业务部门要突出管控重点,对重大危险源和存在重大安全风险的生产系统、生产区域、岗位实行重点管控,有针对性地开展监督检查等日常管控工作。

8.实时动态调整,高度关注生产状况和危险源变化后的风险状况,动态评估、调险等级和管控措施,实时分析风险的管控能力变化,准确掌握实际存在的风险状况等级,并随着风险变化而随时升降等级,防止出现评级“终身制”,确保安全风险始终处于受控范围内。

五、安全风险公告警示及培训

1.完善安全风险公告制度,全矿要在井口或存在重大安全风险区域的显著位置,公告存在的重大安全风险、管控责任人和主要管控措施。制作岗位安全风险告知卡,标明主要安全风险、可能引发事故隐患类别、事故后果、管控措施、应急措施及报告方式等内容。安监站负责做好日常监督检查。

2.加强风险教育和技能培训,培训科每半年至少组织安全风险辨识评估技术人员进行辨识评估专项培训;每年对全矿所有入井人员进行以年度、综合、专项安全风险辨识评估结果、与本岗位相关的重大安全风险管控措施为主的教育培训,确保每名员工都能熟练掌握本岗位安全风险的基本特征及防范、应急措施。

3.各业务部门要探索采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实现对安全风险的记录、跟踪、统计、监测和预警等全过程的信息化管理。加强信息共享和协调联动,由安监站及时将安全风险区域的有关信息及应急处置措施告知受风险危害的相邻作业区域区队、班组、岗位。

六、考核办法

1.未按规定进行安全风险辨识活动的单位,罚单位主要负责人500元;风险辨识不认真,辨识内容不清晰的,罚主要责任人300元。

2.各系统针对安全风险和安全隐患,未按规定建立安全风险数据库、重大安全风险清单、绘制“红橙黄蓝”四色安全风险空间分布图并汇总造册的单位,罚单位主要负责人各500元;编制内容不全,编制不合格的,罚单位主要责任人200元。

3.各系统未按规定编写系统安全风险综合评估书的单位,罚单位主要负责人500元;编制内容不全,编制不合格的,罚单位主要责任人200元。

4.本单位作业区域安全风险评估报告编制不认真或弄虚作假的,罚单位主要负责人500元,罚主要责任人200元。

5.上岗干部、班组长每班交接班前未组织本班组岗位员工对重点工序进行安全风险辨识评估或未严格按照《班组、岗位安全管控现场检查考核表》现场监管的,罚跟班干部、班组长各200元。

6.岗位员工上岗前未严格按照《安全确认单》对上岗区域进行安全风险辨识的,罚责任人100元;凡发现安全风险未及时处理并汇报的,罚责任人100元。

7.岗位员工汇报的安全风险值班人员未在岗位工种值班日志中记录的罚当班值班干部100元。

8.各业务部门对安全风险辨识评估的结果未按要求进行跟踪落实闭合管理的,罚责任单位正职各500元。

9.各相关单位未按规定在井口或存在重大安全风险区域的显著位置,公告存在的重大安全风险、管控责任人和主要管控措施的,罚责任单位负债人200元。

xxxxxxxxxxx矿井

二〇一八年六月一日

篇12

中图分类号:E271文献标识码: A

一、农网改造升级工程中配电变压器的选择与安装

在农村配电电网中,作为用户最基本的电源设备变压器,它的选择与安装直接关系到农村用电的安全性与经济性。如何合理选择配电变压器和正确安装变压器,也是农网改造设计与施工中需要重视解决的问题

(一)配电变压器的选择

首先,配电变压器的型号很多,其技术特性和自身损耗不同。因此,用户新装变压器必须选用GB645.1-86型标准的低损耗变压器,目前已有S7、SL7、SLZ7、S9四种型号。其次,选择配电变压器容量时,应以满足用电要求且适当考虑近期负荷的发展而又不造成浪费为原则。选择配电变压器的容量依据如下公式:

最后,农网改造工程中,选择配电变压器的安装位置是十分重要的。其最佳位置是指能使该台区内低压电网的线损、低压线路的投资和消耗的材料最少的位置。选择前应对现有和未来10年内负荷情况进行一次全

面深入细致地调查,使配电变压器安装位置居于负荷中心,从而使低压供电线路投资省,电压降最小,低压线路损耗少,这与供电单位本身的经济效益和减轻农民负担的社会效益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这里对农网

改造与建设中配电变压器线路损耗进行简要分析:负荷均匀分布条件下线路损失计算方法设负荷沿配电线路均匀分布,即单位面积内负荷密度相同,且各用电点之间电阻等同(见图1)。

图一 电流潮流分布

线路损失为:

(二)配电变压器的安装

首先改进接地装置,为满足线路运行后检修、施工中验电、装设接地线和个人保安线的要求,应在绝缘线路适当位置安装足够的接地挂环,确保线路运行后检修、施工人身安全。其次,农网改造中还可采用架构,架构距地面高度为3 m,提高了安全系数,改善了变压器的散热效果,同时也避免了因阴雨天气造成的不安全隐患, 为便于高压引下线安全操作、维护与检修,单杆架构变压器应安放在杆前,配电箱放在杆后.双杆架构变压器应放在上层架构上,配电箱放在下层架构上。三连杆架构变压器与配电箱放在同一层,底部铺以木板。

二、农网改造升级工程过程中的问题

(一)资金不足

由于资金问题 ,使改造和升级后的农网仍然效果不好。农网改造对于偏远山区 ,改造后的电网仍存在标准低 ,电气设备设计标准偏低。对于偏远山区 ,由于距离远 ,施工难度大 ,投入相对高。因此在设计时对设备在选择时相对标准低 ,否则会造成投资计划超标 ,结果造成改造后的农村用电仍然紧张 ,电压仍然偏低 ,有些偏远地区的农民在用电时仍然轮换使用。

(二)农网电网的建设缺乏地方政府长期的支持和相关的体制保障

对于农网建设改造 ,是直接服务于三农 ,而在管理中农网多数都存在着线路长 ,耗损大 ,费用高 ,而按照国家要求进行收费 ,因此电力部门是无法盈利的 ,因此电力部门在农网运行中是起着公共事业和服务于农的责任 ,如果缺乏地方政府资金上长期支持 ,农网是很难长期运行的。

(三)农村低压配电网的电源点选址问题

电源点的最佳位置是指使该台区内低压电网的线损、电压线路的投入和损耗的材料最少的位置,如果电

源点选择不合理的话就容易出现不平衡的问题,从而引起变压器和线路上的消耗增加等问题,以往设计人员在对电源点的选择上只是通过简单的测量之后就确定了源点的位置,而不是在确定之前应该好好分析这带居民的用电负荷特点来确定供电低压线路的相数和长度,经过计算确定导线的截面积,尽可能地选择负荷中心附近新建,或者改造低压台区的位置

(四)农配网改造升级所需材料质量问题

农配网改造升级工程的质量问题是非常重要的,材料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整个改造工程的质量,因此必须对农配网改造升级工程中的材料质量严格把关,杜绝一切假冒伪劣材料。因此要谨慎、认真地选择产品的供应商,防止一些企业领导决定一切,没有制度、机制进行监督和管理的企业进网,需要形成完善的规范,科学、合理的设备招标的操作模式,将知名度高的企业、质量好的、科技含量高的产品投入到我国农配网改造升级的工程中,为了整个工程的安全生产和节约节能提供保障,因此要特别重视改造升级工程中,材料的质量问题。

(五)改造升级过程缺乏有力的监督管理

根据国家的相关规定,在城乡电网的改造升级建设过程中,进行监督管理的有关单位和工作人员必须具备相关的资质和营业执照,负责监督管理的组织必须对改造过程的全过程进行监督和管理,监理人员需要按制度规定进行有条件的回避。但是,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因为监理单位自身的原因或者是受外界的影响,其委派的监理人员未必就一定具备相应的资质,有的监理人员技术、能力不足,对业务也不熟悉,甚至责任心也不强,在监管过程中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对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不给予及时的更正,这种现象不利于监管部门发挥其监督管理的职能,更不利于农配网改造升级工程的建设。

三、对农网改造及升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管控措施

(一)改造升级工程中的监督管控

根据我国相关制度的规定,必须要有关的监理单位对农配网改造工程进行监督管理,承担监督管理责任

的单位和工作人员应该尽自己的职责做好监督管理的工作,但是监理单位与工作人员做好自己的工作仅靠他们自身的约束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有关单位和部门完善相关规章制度,明确监理单位和工作人员的责任,促使他们真正履行好自己的工作职责,做到对自己负责,对改造工程负责,以及对广大村民负责。

(二)工程进度管控

做深项目储备。对农网改造升级工程实行项目储备库管理,制定五年发展规划,用规划指导项目库建设,按年度进行滚动修订。提前采购物资。完成项目储备和可研批复,确定物资需求后,按照国家电网公司批次要求,完成工程物资招标采购工作。提前完成设计招标。及时向有关单位进行汇报,跟进并获得项目可研批复后,立即以“费率招标”的模式完成设计招标,为工程设计的顺利开展争取了宝贵时间。超前做好施工准备。组织市、县公司主动与县、乡政府及村委会对接,深入农户走访宣传,提前摸清是否有赔偿情况,开展扫障工作,为工程施工做好充分准备。严格进度管控。实时通报市、县公司工程进展,有效传递压力。对实施难度大、进度滞后的重点项目和单位加强督办。

(三)农配网改造升级工程政策的宣传督导管控

农配网改造升级工程是一项惠民工程,有利于政府正面形象的建立,因此,电力公司可以和当地政府沟通,争取他们对农配网改造升级工程的支持,让其加强对乡镇、村一级的督导,督促他们遵守农配网改造升级工程的相关管理规定,加强政府的宣传力度。比如有必要时,可以协助政府出台相应的管理制度,对一些不合理的阻碍施工行为进行批评惩罚,以减少不合理的阻工行为,对支持农配网改造升级工程的乡镇和农民给予一定的鼓励,对阻碍农配网改造工程的乡镇和农民进行适当的惩罚,通过建立一套完善的奖罚制度,使农配网改造升级工程得以顺利开展。

(四)验收合格的农网项目,加强管理

对已经验收合格的农网改造升级项目 ,电力部门要加强管理 ,要以服务于民为宗旨 ,对于出现的问题要及时上报 ,及据的采集汇总、核算处理、维护保养、检定溯源等工作由不同部门分别负责 ,存在着交叉管理的问题。没有统一完整的能源计量器具一览表 ,没有统一溯源图和量值传递表 ,计量器具的周期检定(校准)报告上有效可靠、有法律依据的数据在自上而下的传递中得不到有效的利用 ,不利于计量器具在使用过程中对计量数据溯源的控制 ,影响能源计量数据的可靠性。

四、强化农电网改造审计工程的责任和管控,狠抓落实,提升建设成效

(四)强化责任,狠抓落实

农村用电安全事关和谐供用关系的建立,事关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事关社会和谐稳定,是供电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公司以农村用电安全“强基固本”工程为主线,健全完善组织机构,明确和落实责任,将农村用电安全管理工作纳入年度重点工作,与公司重点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加强工作跟踪和调度,先后召开三次现场推进会,每月对重点工作情况进行调度,督促基层单位抓好各项措施的落实。

(二)强化工程整体管控,提升工程建设的成效

率先实现工程全过程数字化管控。深化应用公司“农网工程管控系统”,打造标准化设计平台,统一标

准设计、工程造价、物料选型和管控方式。农网工程全部纳入系统进行管控,设置不同个阶段不同关键管控节点,逐个项目编制节点管控目标,依托信息化系统实现工程立项、设计、进度、档案等全过程管控。强化工程考核评价和同业对标。依托工程管控系统,以工程进度、工作质量和重点任务完成情况为核心,建立按项目和单位多层面、多角度的考核评价体系。强化工程档案管理。严格执行国家电网公司农网改造升级工程管理及档案资料管理的办法,细化档案格式及填写要求,编制都种规范档案模板。坚持边施工、边验收、边建档,将档案资料与工程进度同步管理。持续推进“五化”建设并取得新成果。修编农网通用设计,实现设计标准化,完成电网设施成套化设计,实现物料成套化匹配,装配化施工。及时安排结余资金和拆旧物资再利用工作。着力提高农网资金使用效率,及时增补项目消纳工程结余资金。大力推进库存物资盘活和拆旧物资再利用,

结束语:农配网改造升级工程是解决农村配网问题的有效途径,也是关系着农村建设发展的重要工程,不仅维系着我国农民的切身利益,也是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