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范文

时间:2023-09-11 09:19:0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浅谈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浅谈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

篇1

我国的《教育法》提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明确地把心理素质培养作为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规格标准之一,《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更首要的指出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因此,培养中学生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至为重要。心理素质包括的内容应有:学习心理品质、情感特征、意志品质、人格特征、人际交往能力、心理健康状况、对待升学与择业的态度、理想的树立、对现实及自我的接纳等。如果从情商理论去深入理解在心理素质中占重要地位和起着主要作用的情绪情感,情感性心理素质至少还包括:对情绪的自我认知感觉能力;对自己情绪的管理和控制,及时摆脱焦虑、灰暗与不安的能力;对自我的激励,克制与延缓满足、保持热忱的能力;对他人情绪的认知能力;对人际关系的调整、学会竞争与学会合作的能力。健康心理素质主要应包括如下方面:正视现实;正确的自我观;有健全的情绪生活;能与他人建立积极良好的人际关系;乐于学习和工作;行为协调反应适度;心理特征符合年龄特征;健全的人格。学生的心理素质对其全面素质会产生重要影响,会对学生可否主动,积极的提升个人素质有重要意义,另外也关系到学生是否能够完成担负着社会使命的重要任务。

针对心理素质教育的目标,应着重培养中学生以下几方面的心理素质:1.自我发展的能力和素质。中学生的自我发展就要体现在心智潜能的开发上,其中包括敏锐的观察力、良好的记忆力、灵活的思维能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较强的自学能力。2.人际交往的能力和素质。中学生应努力培养并形成正确的交往动机和积极的交往态度,掌握合理而得体的交往技巧,提高情绪和行为的自控能力,在与异性的交往中,保持科学与健全的态度,并与社会道德观念保持一致。3.良好的现代意识和素质。新世纪的中学生应具有积极进取、敢于开拓和创新的意识,以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4.健全的人格素质和道德素质。应培养中学生的历史使命感、责任感和事业心,做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具有坚韧不拔、言行一致、情绪乐观稳定等优良的心理品质,勇于承担挫折和挑战,并不断调节好心态和行为,形成健全的人格。使自己逐步具有强大的人格和道德力量。

采取有效措施,实现心理素质教育目标:根据当前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和中学心理教育现状,对中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应采取以下措施:1.广泛开展专门的心理素质教育课程,对中学生进行较为系统的心理素质教育训练。从中学教育的实际来看,开设专门的心理素质教育课程实在是必不可少而且是刻不容缓的事情。其教学内容应有较强的针对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包括认知训练、耐挫训练,自信心训练、人际交往训练以及情绪调节训练等等。有的学校若不具备开专门课程的条件,亦可为学生定期开设心育讲座,刊出心育专栏等,尽力把心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2.在各科教学中有机渗透心理教育,是培养学生优良品质的重要途径。所谓学科渗透,是指各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较为自觉地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手段,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质量的方法和过程,如运用强化理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运用记忆策略强化学生的记忆力以及通过学习心理辅导提高学习效果等等。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积极而又稳定的心理状态,必将促进学习质量的发展与提高;反过来,高质量的学习活动又为心理素质的教育提供了更为广阔而有效的空间。实践证明,学科渗透心理教育可以构成全方位、立体化、多侧面的教育网络,有利于调动全体教师的积极性,营造出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3.建立心理咨询室或心理辅导站,积极开展心理咨询的服务工作,运用疏导、劝慰、分析、宣泄等适当途径和方法,可帮助部分学生改善心理状况,调节其情绪,达到重新认识自我,提高心理素质水平的目的,在提供心理咨询服务过程中,要注意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档案,并恪守心理咨询的基本原则,对重点对象做好跟踪调查,做好服务工作。4.开展各项集体活动,强化自我教育水平。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优美整洁的校园环境,良好的集体活动氛围,积极的群体人际交往,都会对中学生的心理品质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和影响,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和自觉行为,从而扬长避短,逐步培养和提高自我教育能力和水平,将外部的教育要求自觉内化为内在的心理需要,使学生在心理品质形成和培养中的主体地位得到真正的落实。

通过以上训练充分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发挥健康心理素质正能量,从而达到心理素质教育的目标。

篇2

心理素质是一定的心理结构对外界信息加工、处理、综合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它是由许多因素构成的复合体,是中学生心理发展的一个综合能力指标。近年来,国家教育部提出了加强中学生全面素质培养的要求,并将中学生身心素质的培养列为中学生四项基本素质之一,已经充分认识到了身心健康对中学生成才的重要性。中学生要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需要,迎接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必须具备渊博的知识,高超的技能,强健的体魄,坚韧的个性和善于吃苦耐劳的拼搏精神,才能担负起科教兴国的重任。

一、中学生存在的不良心理

1.自我中心倾向明显,缺少合作意识

2.意志品质不健全,依赖性过强

3.面对学习和竞争的压力极力逃避

4.畏难情绪较重,缺乏上进心

二、体育教学与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培养的关系

长期以来我们的学校体育工作多重视增强学生体质教育,只注意学生生理上存在的健康问题,而忽视了学生在心理上同样存在着健康的问题。学校体育工作是一个教育和教养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由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来实现的。由于活动的主体对教学信息所持的态度不同,所以,学生很容易产生各种心理反应。如:在进行障碍练习时,因为难度大,学生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当课的运动量较大时,学生设法偷懒,不愿练习等等。针对学生不同的消极学习心理,教师根据教学要求,采用各种手段进行正确诱导,使之调整到健康的学习心理状态,这是优化体育教学必须要抓的核心工作。由此看来,体育教学过程既是培养学生体育能力,也是发展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一个重要教育过程。

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是在客观现实影响下产生和发展的。在体育教学中,学生进行体育练习时无不包含着心理因素,学生每做一个技术动作都是在心理活动的支配和调节下完成的,其运动技术水平也依赖于心理过程的机能特征和发展水平,如运动表象、空间、时间定向与判断、反应、思维及注意、情绪等,这些因素都参与了技术动作的调节,是提高学生技术动作质量的基本保证。总之,通过体育工作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学生在体育练习的过程中,通过刻苦钻研,反复操练,挖掘内在潜力,不断克服心理障碍,可以使自身的心理素质得到更好的发展”。

三、提高中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方法

1.确定教育目标,激发学生的求知动机

中学生的求知动机是推动学习活动的动力,对学习效果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体育教学中,如果针对中学生学习体育的心理行为特征确立体育教育目标,就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在确定教育目标时,教师不要确定标准过高,甚至实现不了的目标,以免挫伤学生积极学习的心理。要向学生阐述学习体育的意义,把近期学习需要同将来从事工作的需要目标联系起来,把课堂体育教学同课外健身锻炼联系起来,把运动竞赛与维护集体利益联系起来,这样能有效地调动学生机体生理与心理潜力,促进学习成绩的提高。另外,进行目标教育要充满竞争活力,多用正误对比、经验交流等形式,鼓励学生的求知欲望,以此帮助他们形成持久的正确学习动机。

2.利用新异刺激,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现代体育教学不仅是体育知识、技能的传递过程,而且也是一种感情的交流过程。课堂知识、技能和感情在师生之间的双向流动,可以产生师生双方思想的共鸣。教师要抓住体育教学过程的这个特点,努力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我们在选择教学内容和教法时,要考虑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和认识水平,注意突出一个“新”字。因为新异事物可以引起学生的探究反射,便于学生对体育知识、技能产生更高水平的定向。只有采用新颖、实用、丰富的体育教学内容,生动、多样、活泼的教法,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不断地获得新的体育知识、技能。

3.采用教学比赛,培养学生的意志

体育比赛不仅是学生身体和运动技能的竞争,而且更是双方心理、智慧和意志的较量。激烈的拼搏需要学生身体、认识、情感、意志等方面综合发挥内在力量进行工作,显然,它可以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发展。例如:在排球比赛中,某队学生为了争取主动,在对方采取多变战术强力进攻的情况下,必须千方百计地运用耐力、速度、协调、灵活等素质,动员全身的力量来努力获得竞赛中的优势。与此同时,心理因素,特别是意志的力量起着巨大的积极作用。

4.巧用注意方式,调控学生的情绪

学生在体育活动过程中能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用理智驾驭情感,而不做情感的俘虏,这是良好心理状态的表现。对正常的情绪可进行适当合理的宣泄,对不良情绪要控制。另外,当学生在运动练习中情绪波动而产生心理紧张时,要引导学生摆脱心理压力,使学生适当休息与放松。如:采用心理自我调节训练,就是帮助学生进行心理与身体放松的好方法。研究发现,当人的心理处于紧张焦虑状态时,将消耗80%的机体能量,并严重影响认知活动。因此,强调心理放松训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5.运用迁移规律,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

体育学习迁移指的是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已经学到的知识、技能以及方法、态度等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形成产生积极影响。例如:在篮球课中,当学生学会了双手胸前传球之后,就比较容易学会双手胸前投篮动作;如果学生已经掌握了联防战术,再学区域联防战术时就显得容易。这种运动技能的迁移现象叫做正迁移。反之,已经掌握的体育技能对学习新技能的形成发生消极影响,阻碍新技能的掌握,就称为技能的干扰,又叫负迁移。在体育课上,教师正确运用技能迁移规律有助于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

个性是学生精神面貌的具体表现,它的形成依赖于先天遗传因素,但主要还是靠后天的生活环境去培养和发展。每个人的生活情况不同,学生在心理上的个性表现也有差异。体育教学环境本身能够为学生提供发展良好个性品质的有利条件。例如:教育活动的内容不同,可以培养学生不同的个性能力。

在体育教学中,运用迁移规律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可以借助于其他活动的心理动机,促使学生对体育产生直接兴趣;可以利用某学科的专业活动需要依赖体育的关系,把学习心理迁移到体育运动上来,重点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可以运用体育技能之间相互作用的正迁移规律,来培养学生的体育个性品质。类似这样的做法,我们只要掌握中学生心理和生理活动规律,积极进行科学教育,严格管理。就能有效地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四、结论与建议

体育运动实践与人的心理活动有着紧密的联系,运用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具有重要作用。

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应当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各种途径和方法重点抓学生的学习动机、能力、意志、情绪和个性品质教育。同时加强研究,注意学生身、心并育,特别重视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只要坚持科学的方法,从严要求,就可以取得显著成效,为国家培养出身心健康的合格人才作贡献。

参考文献:

篇3

一、结合课文教学寓教于乐,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关键

素质教育要求教学以学生为本,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因此,在《小白兔和小灰兔》的教学中,我把它设计成课本剧,指导学生发挥想象,动手动脑进行形象表演,再现课文内容。文中一勤一懒两只兔子形成鲜明对比,勤劳的小白兔只是向老山羊要了一点菜籽,然后精心地耕地、播种、施肥、除草、浇灌,种出又大又嫩的白菜,还把自己种出的白菜送给老山羊品尝;而懒惰的小灰兔却向老山羊要了一车大白菜,整天吃饱了睡,睡醒了,饿了就吃,吃光了白菜,还想再向老山羊要,从来没有想过要自己动手,去劳动,去收获。小灰兔这样的依赖心理在大部分小学生中普遍存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而且还认为理所当然。因此,在分组表演后,我让大家进行讨论,谈自己的想法,让那些有依赖心理的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激发起他们向小白兔学习的热情,使之能严格要求自己,刻苦锻炼自己。让他们懂得任何偷懒的行为,最终只会落得坐吃山空的结果。只有依靠自己辛勤的耕耘,才会有丰硕的收获。

二、针对学生特点因材施教,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

我们关心学生的全面发展,更应该关心全体学生的发展,因为每个学生都有得到表扬与尊重的权利和心理需要。我曾经教过一个学生,个头大,喜欢恶作剧,捉弄小同学。可一上课,就趴在桌子上无精打采,作业时做时不做,作文更是写不上三句话就完了,我简直拿他没办法,只好向他父亲“告状”。没想到,这下子他对我的抵触情绪更大了,对我不理不睬,有时候变得沉默寡言。有一天,我发现他身上有几处淤青,经了解,才知原来我每一告状,他就得挨他父亲一顿痛打。我深感内疚,也认真地思考该如何帮他转化。一次外出野游,因为山路很陡,杂草丛生。走了一半,大家都累得爬不动了,在一块陡石下面停下来休息,唯独他爬上去,并热情地把小同学一个一个拉上陡坡,还帮了我一把,他自个儿却全身大汗淋漓的,我感动地对他说:“多亏了你,要不连我都爬不上来呢。”他只是笑着走开,但一整天,他都表现得精神抖擞,一直帮这帮那。回家的路上,我布置了野游作业,又对他特别提示了几句。第二天,交上的作业本,出乎意料的是他的作文写得不错,我首次在他的作业本上打上了三个“小红旗”,并表扬了他。从此,我常有意识地接触他,与他谈心,并改变了告状式的家访,为了更好地表扬他,我还安排他担任劳动委员,他进步更快了,变成了一个爱学习守纪律、活泼开朗的好学生。这位同学的转变使我体会到,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必须有一颗公平心,应该注意发现学生,特别是差生的闪光点,并及时肯定,给予适当表扬,激发他们的上进心,促使每个学生更加努力主动地发展自己。

三、利用课余活动因势利导,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方法

篇4

一、加强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奠定良好心理素质的基础。

自信心是人最宝贵的一种心理品质,唐朝人史青就很有自信,他说:曹植七步成诗,尚为迟涩,请五步成

之。“他果然五步成诗。而纵观历史上有成就的人,他们的成功几乎都来源于自信。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呢?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要多表扬、多鼓励,要运用罗森塔尔效应。这样,学生就会受到鼓舞。实际上,学生往往特别注重老师对自已的评价,老师有时一句不以意的话或许就会影响学生的一生。所以我们教师应提倡“赏识”教育,对学生多肯定多鼓励,多发现每一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如果我们在课堂提问时多说两句:“不错,很好,有进步。”之类的话;如果我们在学生的成绩有了一点进步时多说两句:“你很有潜力“之类的话;如果我们在学生考试前多说两句:”你能行,你一定会成功。“之类的话,学生就会因此产生信心,自信就是力量,学生有了信心,就会爆发出局大的能量,最终就能后进变先进,失败变成功。

二、增强学生的竞争能力,充实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培养学生竞争意识是锻炼其才干的重要途径,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特征和任务之一。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

新世纪,我们更应该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自尊心、上进心和搞挫折能力。语文教学也应该承担起这个责任。

三、引导情感沟通,健全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在实施素质教育中,我体会到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效应有其重要的导向作用。教师的“情感”教育制约着学生的求知心理,能化被动为主动,化消极为积极,使学生沿着教师的情感线索去修养品德,去学习知识。我在语文教学中浓度了以讲读启感,朗读激感,写作抒感。

讲读启感,就要求我们根据课文内容,设置情感导语和情感线索,并使之贯穿全文。这样既能使学生自觉地进入学习氛围中,也能在情感中求知学知,在情感中陶冶情操。

朗读激感,就要求教师充分认识到语言文字是文章思想内容的存在形式,也是作者表达认识与感受的媒介和手段,从语言文字入手,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结合教师的范读,再现作品的艺术境界,使学生经过形象感受和情感体验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写作抒感。语文学科有着其他学科所没有的优势,那就是写日记、作文,教师应结合作文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比如亲情和友情是两个永恒的主题,它不但强化学生的写作意识,而且能从习作中感情亲情,理解父母,识别友情,培养正确的人生观。

四、进行意志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篇5

演唱心理,是歌唱者在歌唱学习、训练与艺术实践中心理现象的一种反应。在教学过程及艺术实践中,我们能发现各种不同的意识随着心理形态展示出来的面是不一样的,其中有利的心理、意识对歌唱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而有碍的心理、意识反之,不仅直接破坏演唱的欲望,更影响着艺术实践中歌唱技巧的正常发挥。因而,研究歌唱者在歌唱中的心理现象,能极大地提高和帮助演唱艺术技巧和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

一、心理素质与演唱的关系

(一)什么是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指的是人的大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中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对客观现实的应变能力,它应当是介于生理素质与适应社会环境能力的思想文化素质之间;起着平衡和中介的作用”。[1]

演唱的心理,根据心理素质的推断,应该是说与演唱有关的行为和精神活动,相互作用的整体。因而,歌唱者有个好的心理素质,能使自己的演唱风格更加完美和谐。心理素质与演唱的有利结合能成就演唱的成功。

(二)心理素质在演唱中的不同反应

歌唱者的心理素质关系到歌唱者的实践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会给歌唱者带来很大的积极促进作用,反之就会影响歌唱者带来有碍的作用。“例如:我们看到在专业考试的考场上,有些考生由于神经过度紧张,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而影响考试成绩。有的考生浑身肌肉僵硬、声音颤抖、音准忽高忽低、节奏不稳、气息无法控制,甚至有个别考生唱到一半脑子突然一片空白,连歌词是什么都想不起来了,这些都是心理素质较差的缘故”。[2]任何人在登台的那一刹那,都会或多或少的感到紧张,紧张并不一定是坏事,适度的紧张反而会促使歌唱者增强演唱的积极性,甚至有时会超常发挥。演唱者只有具备了健康的心理素质,相信自己能唱好,才能在台上发挥得淋淋尽致,甚至超出了在课堂训练中的水平。

关于以上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首先知道什么是歌唱中的心理状态。“演唱者在如果歌唱前一直处于平静的心理状态,这样的演唱肯定会缺少激情和感染力,显得平淡,因而适度的心理紧张是演唱能够成功的重要心理保证。但是,如果心理过于激动,又会出现高度兴奋或恐惧,甚至达到不可控制的程度,造成心理极度紧张,又常常给歌唱带来巨大的障碍”。[3]所以演唱与心理是相互关联的。要在生活中慢慢积累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信心增加自己的经验,使外界的客观环境尽可能少的影响自己的演出。

二、歌唱者心理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一)心理素质的不可忽视的作用

所谓歌唱,是一种极为复杂的心理活动,它是由人的气息、换气、嗓音、咬字、吐字等多种动作的组合。

良好的心理素质要注重气息运用与控制。这样能使得吸气肌肉群拉紧得适度,同时呼气肌肉群放松得适度,呼吸就能较好地控制声音,就有了较为稳定的气息的支持。从而,所发出的声音不仅优美动听、富于表情,同时持久、富于激情。若是心理素质不好的话,呼吸就会过分或不自然。这时,气息往往就被憋得太足,以致肌肉僵硬,引起演唱状态的不自然,从而发出尖锐、僵白的声音。

(二)心理素质是舞台艺术实践的需要

歌唱艺术是表演艺术,离不开舞台实践。长期以来,我们的声乐教学始终围绕着技巧的掌握,而忽视了歌唱者心理素质教育的培养。当然,歌唱者歌唱技巧掌握的愈高愈好,“技高人胆大”嘛。但是,如果一个歌者既能够技高一筹,又能够有比较稳定的心理素质不是更加“如虎添翼”了吗?[5]然而,我们在舞台实践中,经常看到的是,心理素质不稳定的学生,往往歌唱技能技巧的掌握也不太稳定,舞台实践时好时坏,经常是事倍功半,令我们指导教师十分头疼和烦恼。这不能不引起我们对学生歌唱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视,至少应将其与歌唱技能技巧的教育同等对待。

三、培养良好的演唱心理素质的方法与手段

(一) 声乐学习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学生的基本功不够,训练不刻苦,到了考试就发不出声来;有的学生学习方法不当,只偏重于发声练习的训练而忽视技巧与实际歌唱的结合。所以我们要培养学生好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1.要有正确的训练方法和步骤。首先教师要帮助学生了解发声器官的结构、机能和发声要领,学生积极配合教师的示范,从而加深学生的视觉印象和动作体验,提高练习效率。

2.要敢于承认失败、承认差距。有句说得好“失败是成功之母”。承认差距,允许失败,端正演唱的态度,加强艺术修养,正确认识演唱的意义。

3.要加强歌唱时欲望的培养,歌唱者表现的欲望。演唱者在歌唱前,需要在心理上、身体上,都做好充分的准备。不断改善自己的心理状态,消除心理障碍,实现自我调节,随着舞台经验的不断积累和表演技巧与艺术修养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对自己的成功充满信心。

4.要在教师的帮助下克服心理障碍,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采用在教学中偏重于感觉上、心理上的指导,抓住学生演唱中某个好的、合乎歌唱要求的某个音,让学生注意这个音的演唱。让学生对于正确的、良好的声音逐渐建立心理上和感情上的认识,为歌唱时打好基础。

总之,只有把歌唱技能、技巧训练成为近似自主的习惯动作之后,才真正称得上熟练的技能、技巧。

(二)在演出前做好充分的准备

首先,练就过硬的技术,并在演出前进行充分的准备是增强自信心,形成一个良好稳定的歌唱心理状态的重要前提。一个歌唱者对于自己演出的曲目准备不够充分,就会害怕出现问题,或许害怕忘词,或许害怕在舞台上与伴奏没有合好。俗话说得好:“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只有从基础做起,通过长期的刻苦训练,掌握扎实的基本功,建立起对演唱的充分信心,才能将上台演唱的紧张和胆怯自然克服,在歌唱演出中游刃有余。

(三)运用情绪调解心理

在声乐教学与演唱中,学生的情绪变化将直接影响到表演的状态。要调整好上台前的情绪,在即将登台前把握好自己的情绪,进行适当的心理调整也很重要。如:做一些深呼吸运动,一些下蹲的练习,或是做一些伸展运动,使上胸及身体得到适当的放松,还可以采用一些自我暗示的方法,如心理暗自加油等,运用情绪调解心理。

(四)有分寸地与观众交流

演唱是一种艺术,一种表演,演唱者要有分寸地与观众交流,增加自信。就必须做到两个深入:一要深入人物,把自己当成那个歌中的具体人物;二要深入环境和情景,仿佛自己身临其境,观众才能被带入情景和情节当中,受到人物情绪的感染。

总之,声乐教学与演唱的过程中涉及和需要掌握的心理问题实在太多。本文仅论述了心理素质与声乐教学及歌唱之间的关系和怎样建立学生健康良好的歌唱心理状态,其中涉及的心理学内容虽然不多,但对整个声乐的教学过程是非常必要的。声乐演唱者的技巧训练和心理素质锻炼,两者同等重要,相辅相成的,不可偏废。演唱技巧的日益提高会使人充满自信,精神饱满。反之,自信和轻松的心理状态又有助于演唱技巧的发挥,使演唱达到完满无缺的境界。因此,一个演唱者应该运用科学的方法,保持对艺术的爱心和兴趣,掌握熟练的声乐技术,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并用来正确指导自己的实践行为。

注释

[1]徐行效.声乐心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37.

[2]张凯.音乐心理[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45.

[3]孙志远.歌唱中紧张心理的产生与排除[OL].http:

//.cn/u/4b3c73780100074o

[4]刘希里.论歌唱者舞台心理素质的培养[J].石河子大学学报,2003.(03):62.

篇6

一、对心理素质教育的认识

心理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在素质教育被提出之时,它也以一个独立崭新的姿态呈现在人们的眼前。有一些教师以为它只是德育教育的一个方面,又有一些教师自己又不是搞心理学的,把握起来力不从心,因此便出现了忽视心理素质教育,甚至忽略心理素质教育的现象。一个人除了智力的因素外,还有非智力的因素决定你的人生,那十分重要的就是一个人的心里素质,也叫情商.因此,在教育者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要对受教育者进行心理素质的培养.

二、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大学生面临的社会环境和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更加复杂多样这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总体上看,目前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状况不容乐观.近年来有关调查和研究表明,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心理存在不良反应和适应障碍,心理疾患发生率呈上升趋势,特别值得重视的是,心理问题引发的恶性事件比例有所上升,心理问题已经明显影响了一部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是十分重要的。

三、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

由于语文教学的包容性和人性化,语文教学一直是最直接最生动的特殊的教育阵地.除了它固有的传授文字文学知识外它还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方面显示出自己独到的优势和魅力在素质教育方针的指引下,在新形势的要求下,语文教学一如既往地站在教改的最前沿.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呢?

(一)营造好的课堂 氛围,逐步为学生构建最佳的心理状态

好的课堂气氛可以使学生处于最佳的心理状态,思维活跃,易于接受知识.反之,虽然课堂鸦雀无声,但学生只有紧张的份儿,何言积极思考呢?教师所营造的良好的课堂氛围并非一个微笑一句话就能完成,它需要多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如服饰和教态、提问和暗示、留有余地和故意设疑等。

(二)利用教材的内容,进行心理素质教育

语文教材中文学作品时文苑中的精品,从不同的角度映射出人性的真善美,也照射出假丑恶其中有一些作品便 是活生生的心理素质教育的好材料,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借助这才些作品,探寻一些心理方面的问题,指导学生对照自我进行检省,修正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

1.挫折教育

现在的大学生都娇生惯养,遇到点挫折便失去了信心。在讲《我与地坛》这篇文章时,我围绕作者的挫折、苦难,以及如何面对苦难来展开。扣住文中“荒芜―并不衰败―生命律动”的景物,让学生思考讨论这些景语与作者的关系。解读景物就是解读苦难、解读生命,文中的景物尽管卑微却生命依然顽强,人生亦如此.作者从景物中感受到了生命的悲苦,以及洋溢着活力,重新获得了生存的勇气.史铁生用自己的苦难,以及对生命的真切地感悟提高了我们对生命的认识.激发苦难是命运的造就,是听凭偶然,不能因为苦难而选择轻生,关键是人要正确看待自己的苦难及承受苦难的能力.于是,我又趁机询问:"你遭受过挫折么?你是如何做的?”学生们或惭愧地说出自己曾有过的怯懦,或自豪地谈起自己的奋起,都纷纷表示要象史铁生那样,绝不向命运低头

2.对待错误的教育

在讲授《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时,我让学生 口头作文《我更喜欢廉颇(蔺相如)》 学生们大多喜欢廉颇。我问:“居功自傲的廉颇如何讨得你们的喜欢呢?”学生们说:“因为他知错能改。”我又问:“知错能改为什么是令人佩服的?”学生们回答:“一个人能够承认错误需要勇气,而能够改正错误需要决心和毅力。”于是我总结道:“廉颇之所以博得你们的喜欢是因为他更接近于人的本性,“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不要去轻视那些承认并改正错误的人,因为他战胜了自己。

3.其它方面的教育

在语文教材中还有一些零散的小素材也可做为心理素质教育的切点,教师只要一两句的点拨,学生便豁然开朗。《项链》中马蒂尔德的虚荣心使她付出了十年的青春,有的学生打肿脸充胖子,去开什么生日party,是不是也是虚荣心在作祟呢?从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歌声中,你是否看到了刚愎自用的因子?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并非盲从,善于独立思考不等同于一意孤行。王安石对石钟山得名的实地考察不正是他敢于向权威之一不轻信盲从的结果么?

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心理素质教育的材料,只要教师悉心揣摩,何愁不能对学生点化呢?

(四)通过课余活动,培养学生乐观、积极、自信的心态。

为了培养学生好的心理素质,可以多组织一些课余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磨练心理素质,获得乐观、积极、自信的心态。比如可以在业余时间开展诗歌鉴赏活动,让学生逐步树立起信心,敢于在众人面前讲话。遇到好的美文,可以搞朗读比赛,可配乐,可分角色,提前帮助那些朗读困难的学生做些准备,在读完之后多鼓励些,他们积极参与的热情也便高涨起来。

四、对心理素质教育的展望

心理素质教育做为一个较新的课题,还有许多可研究探索的问题,有待于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不断地摸索总结。这便要求教师要有一定的心理教育方面的知识。因此,尽早地提高师资队伍的心理素质教育理论水平不再是一句问号。另外,学校应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或开展心理咨询,使学生也能够认识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并能方便快捷地解决学生心理上存在的一些问题,使他们逐步学会自我调节心理的方法。相信这一天并不遥远。

21世纪需要优秀的人才创在世界,而他们的成功有赖于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师有责任担负起知识的启蒙和心理的培养着双重的责任。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篇7

引言: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师生在相互作用中进行着智慧的碰撞、情感的交融和心灵的沟通,教学目标得到创造性的实现,课堂也就成了一个有丰富内涵的个性表演的舞台,成了一方创造智慧飞扬的天地。在这样的课堂上要求教师能与学生朋友般的交流感情――让心灵创造心灵,用尊严赢得尊严,用爱心激励爱心,用生命呵护生命,用自由唤醒自由,并以一颗赤诚的童心去感受每一位学生的喜怒哀乐,进而把他们的精神生活引向美好的境界。

一、加强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奠定良好心理素质的基础

1、自信心是人最宝贵的一种心理品质,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呢?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学生往往特别注重老师对自已的评价,老师有时一句不在意的话或许就会影响学生的一生。所以我们教师应提倡“赏识”教育,对学生多肯定多鼓励,多发现每一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假如我们在课堂提问时多说两句:“不错,很好,有进步”之类的话;假如在学生的成绩有了一点进步时多说两句:“你很有潜力”之类的话;又假如在学生考试前多说两句:“你能行,你一定会成功。”之类的话,学生就会因此产生信心,自信就是力量,学生有了信心,就会爆发出很大的能量,最终就能后进变先进,失败变成功。事实上学生自信心一旦形成,它的影响比外在力量的作用会更持久、更重要,会更有力地推动其对语文的学习。所以说,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应注重以各种形式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使他们增加自信心,从而获得成功。

二、增强学生的竞争能力,充实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2、培养学生竞争意识是锻炼其才干的重要途径,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特征和任务之一。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新世纪,我们更应该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自尊心、上进心和抗挫折能力。语文教学也应该承担起这个责任。比如说,我们为了让学生适应议论文这种文体,掌握它的论证方法,进而学会说理,在班里组织答辩比赛。辩论前把题目要求及应准备的材料告诉学生,指定八位优等生分成两组作为辩论的正方与反方,把其余同学分成两组,分别为参加辩论的同学找材料。同学们在找材料的过程中学会了论据收集的方法,在辩论中懂得怎样突出论点、说明事理。另外,为了让学生多读一些课外古诗词,还可以搞一些古诗词朗读比赛,要求每位学生都要参加。在朗读中,要求学生口齿清楚、诗句朗读流畅,读出情感。教师在点评时做到重表彰、重指导,赞誉中等生和差生的优点,从而提高了学生参与竞争的积极性。通过这些活动,可以看出,极大地提高了他们对集体活动的参与意识,培养了他们的团队精神,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

三、 引导情感沟通,健全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1、在实施素质教育中,体会到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效应有其重要的导向作用。教师的“情感”教育制约着学生的求知心理,能化被动为主动,化消极为积极,使学生沿着教师的情感线索去修养品德,去学习知识。

讲读启感,就要求我们根据课文内容,设置情感导语和情感线索,并使之贯穿全文。这样既能使学生自觉地进入学习氛围中,也能在情感中求知学知,在情感中陶冶情操。如在讲鲁迅的作品《故乡》时,开篇设置了一个欲泣欲诉、欲怒欲愤的导语,使学生身不由已地珍惜现在的丰衣足食、窗明几净的生活。开始我们让学生描写一下自己父亲的肖像:有的写父亲西装革履,有的写父亲的手机奏着时代的强音,有的写工作,有的写生活。我就此打住,让同学们打开课本看离我们有七十年有余的闰士是一幅什么样的肖像。于是我们顺水推舟说“两个时代的父亲肖像上有天壤之别,我们不但对我们的父亲敬爱有加,我们更对闰士的不幸产生了疑惑,那么,我们一起来研究此文,是什么原因导致闰士才四十岁上下却活得像个木偶人呢?”听完我的话,大家迅速研读课文,并对闰士生活的社会进行了详尽的了解,

2、生生互动,引发独特思维的源泉学生与学生之间在课堂是交换思想的过程,它的动作方式是课堂上学生之间的互相讨论、相互切磋。这是构建和谐课堂生态的一种很有效的手段。首先,互动中每个学生都处于一种相对放松的心理状态,不用担心说错,特别容易激活思维,为每个学生提供了“畅所欲言”的机会;第二,在互动中学生可获得更多的思维方法和思维结果,这对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培养思维能力是很有益处的;第三,在互动中学生会获得一种平等的交谈权利,这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发展;同时在互动中,也可使学生的合作精神、交往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篇8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6.10.077

On the Development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Psychological Quality Education

MIAO Dianqing

(Inner Mongolia Hulunbuir Arong Qi Huoerqi Middle School, Hulunbuir, Inner Mongolia 162756)

Abstract The psychological quality education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quality education, but because of social change and other factors, the current middle school students' psychological quality showed prominent problems, this paper firstly expounds the importance of the quality education of the students, and then analyzes the causes of the psychological problems of students, finally put forward the suggestion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education of psychological quality education.

Keywords middle school students; psychological quality; education

1 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青少年代表着未来的希望,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写道:“少年强则国家强”,所以中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整体素质是中国未来持续发展和复兴的重要因素,而在中学生的整体素质中,心理素质占有非常关键的地位,因而发展中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是发展青少年整体素质的核心部分。在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表明:“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意见》中的这部分内容说明了学生心理素质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和关键影响,也表明了我国基础教育对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关注。

但一些调查表明,当前的中学生存在着较为突出的心理问题,根据新华社的报道,近年来我国中小学心理疾病的发病率呈现出较大的上升趋势,调查显示大约35%的中学生表现出了心理异常,其中的53%的中学生普遍存在抑郁症、恐怖症、强迫症等心理问题。这些数据表明,在当前的环境中,中国中学生的心理素质存在着很大的问题,而这也说明了当前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2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根源分析

个体心理特征的形成主要来自其青少年时期,而其心理素质的形成和与发展很容易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一个学生是否具备优良的心理素质,与他所在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因而,教育工作者不仅要了解和分析相关环境因素的影响,而且要能够因地制宜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应对这些问题。这些影响因素主要包括:

2.1 社会环境的影响

弗洛姆认为个体的心理健康情况是由客观因素所决定的,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可以促进个体的发展,也可以扭曲个体的发展。当今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这种快速而深入的社会变化对中学生的心理素质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

第一,社会转型所产生的独特的中学生价值观。社会学认为个体价值观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社会变迁所带来的。在社会变迁中,个体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都会随之发生重要的调整,这一点对正处于成长期的中学生而言更加明显。目前很多关于新生代、80后、90后群体的探讨,恰恰反映了中学生群体在社会变迁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价值观念和心理特点上的特殊性。所以教育工作者需要认识到当前中学生心理特征形成的社会基础,在具体的教育工作中,能更多地包容和理解中学生。

第二,社会风气对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中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的价值观尚未成形,对客观世界的看法和认识容易受社会风气的影响。而在当前,社会转型和外来文化的引入使社会中存在着很多备受争议的观念,它们对原有的社会价值与道德意识形成了挑战。很多中学生在这一阶段尚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并且大都处于叛逆期,加上部分媒体在信息传播中存在的夸大与失实,常常会对当前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第三,社会生活方式的网络化转变对中学生心理素质形成的影响。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的交往方式日益呈现出电子化和虚拟化,中学生在这一方面具有更快的技术接受能力,所以他们的沟通方式和社会联系也变得更加网络化。这种社会交流与生活方式的变化在青少年群体中普遍存在,这一变化改变了青少年接触信息的方式、类型和深度,其所接触到的信息对其价值观念和心理健康有着重要影响。

2.2 学校环境因素

学校是中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在心理素质教育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学生心理素质需要以学校教育为主干,以日常教学活动为载体,所以学校的整体教育环境与教育水平是影响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关键因素。

在当前的中学教育中,学校在注重传统的德智体等教育的同时,却忽略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发展,这种陈旧的教学理念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学生群体的价值观与心理素质。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和德智体教育应该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一个个体如果没有良好的自控能力,是无法进行长期有效的自主学习的,学校在对学生学习的正常监督之外,更需要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其具有主动学习的能力,使之能够在离开中学和进入社会之后依然保持着良好的学习习惯;另一方面,从心理特点上讲,中学生常常处于逆反期,在过于强调分数和服从的教育环境中容易出现厌学、焦虑、对抗等消极心理,这会使很多具有良好潜力的学生没有有效发掘学习能力,反而影响其长远发展。

2.3 家庭氛围的影响

家庭的环境与氛围一直在中学生心理素质培养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氛围会在不同方面影响着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

第一,家庭的完整性与内部关系的决定性影响。家庭的完整性直接决定着家庭教育情况,单亲家庭、婚变家庭和留守儿童家庭等情况会使青少年在心理发展中形成孤僻、自卑、冷漠、自私等负面的心理特点。需要说明的是,这些家庭类型的数量要多于过去,这实际上也是社会转型和社会环境变迁所产生的一个派生现象。

其次,家长行为不端的家庭环境对孩子起到不良的示范作用。家长的言行、理念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并在其心理素质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青少年在家庭中会更加潜移默化地受到家庭中的其他个体,尤其是负面言传身教的影响。所以家长的行为方式也具有重要作用。

2.4 中学生自身因素

中学生的自身特点也是其心理素质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中学生一般在12到18岁之间,正处于青春期,是其心理素质形成的核心时期,这个时期的学生常常缺乏良好的自制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常常在心理情绪上变化很大,并且难以独立面对压力。因此,需要包容他们的想法,注意他们该时期情绪上的敏感性。

3 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建议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发现,当前社会环境的整体性变化不仅会直接影响中学生的心理素质,也会通过对家庭的作用来产生间接影响。这些情况使当前的中学生素质教育具有复杂性与变化性,教育工作者对于这一点首先应该具有清晰的认识,并且也需要认识到中学生素质教育并不是依靠学校和教师就能够完成的,还需要家庭的配合,而后根据这些情况来采用更加具有包容性的教育态度,采用更加丰富多样和全面有效的教育方式。具体建议如下:

3.1 将心理素质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体系之中

在学校教育活动中,心理素质教育与知识教育是相互促进和内在统一的。心理素质教育也是学校教育中的重要环节与主要目标。所以学校和教育工作者需要认识到对知识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进行整合的重要意义,提高其对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并通过积极开展心理素质教育来促进中学生的知识教育质量的提升。

3.2 积极提高教师的自身素养,提高心理素质教育水平

教师自身的修养与能力直接影响了学生心理素质的优劣,同时需要说明的是,发展学生心理素质教育,需要教师具有更高的教育水平和更具有包容性的教育心态,这一点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中尤为重要。一般而言,教师需要具有两方面的素养:

第一,对学生教育的敏感性。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在指导学生时,需要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耐心,既能够及时察觉学生心理倾向的细致变化,也能够为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给予细致有效的指导。

第二,教师应具有较高的宜人性。在进行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时,教师需要的关键素质不是威严和使学生服从,而是开朗合群的性格特征和谆谆诱导的教学方式。具有这类特征的教师能够使学生敞开心扉,师生之间开展有效的交流,从而更好地发现中学生的心理变化,便于教育的有效深入。

3.3 与家庭教育结合,促进家长的配合

现代家庭教育应该将孩子的心理素质教育放在中心地位。对青少年成长而言,家庭教育有着比其它教育形式,甚至是学校教育更为深远的影响,所以教育工作者应理解和重视家庭教育对中学生心理素质的作用,也应是作为主要教育者之一的家长所需要具备的观念。在心理素质教育中不能仅仅依靠教师和学校,更需要充分家庭教育的作用:

第一,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培养中学生心理素质,需要营造和睦的家庭氛围,所以家长应注意主动构筑良好的家庭气氛,并根据子女们的身心特点,恰当选择教育方式,为孩子心理素质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

第二,家长应注重自身修养的提高。家长自身素养的水平是决定家庭教育质量的一个主要因素,所以在开展中学生的素质教育时,需要家长能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教育理念,并注意平时的言谈举止,通过家长的言传身教和反复引导来推动中学生素质教育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磊.素质教育新论[M].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2] 李丽.西北地区农村中学生心理素质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

[3] 郑琰.广东省中学生心理素质状况调查报信[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7.

[4] 宋志一.父母亲职业类型对子女心理素质发展影响的测验研究[J].学术探索,2002(4).

[5] 陈带有.澳门中学生心理素质状况及其与学业成绩关系的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2008.

[6] 郝秀香.浅谈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J].科技创新导报,2009(10).

[7] 邱莲.广东中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特点的调查与分析[J].教育导刊,2006(6).

[8] 杨海珍.东莞市初中生心理素质调查研究[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10(2).

篇9

一、前言

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决定了教育教学的改革必然向着素质教育的方向进行。体育教学是素质教育教学模式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与其他学科相比有它的独特性,有着独特的育人优势,可以对中学生的各方面素质进行培养,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达到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效果。体育教学主要内容是锻炼在校中学生的体质和体能,同时促进初中生的智力、学生心理健康的个性发展,拓宽初中生的思维方式并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方面的教育,从而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做准备。因此,体育教学也应进行一定的改革,使教师更有效地培养初中生对学习的兴趣和锻炼初中生的创新能力。

二、初中体育教学改革方向与内容

(1)提高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素质。对于一名从事体育事业的工作者来说,最重要的是摒弃先前的陈旧思想,树立一种全新的师生观,那就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给学生提供展示才学的初步舞台,激发他们身体内存在的最大潜能。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做到具有教育性、实用性,还要具有活跃课堂氛围的作用,真正使体育课程摆脱单一、枯燥,从学校内走向社会、走向自然,从而更好地为实现课程目标服务。这样做不仅仅能够带动学生的上课积极性,而且对提高学生适应外界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2)运用多样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多样的教学方式使中学生更容易领会到自学能力的重要性,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加强思维的拓展,根据自己学习能力的不同来寻找适合自己的最好的学习方法。同时教师还应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争优意识,体育运动是用一种最直接的竞争方式唤醒人的本质力量,体育教学的多样性可以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竞争精神,还可以提高初中生的实践意识,既锻炼了身体又磨炼了品质。

在体育教学中可以采用竞技法教学,初中生彼此之间的争优意识可以刺激彼此的积极性,而在此方法的运用中体育老师应合理安排,根据各个学生的不同优势,使每位同学都有获胜的可能性,这样既促进了学生彼此之间的感情,也不会造成程度不好的学生的自卑。

(3)带领初中生感受奥运精神。在体育教学中教学老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奥运会的各种逸事,或者是剪辑一些视频带领着同学们在室内观看,让同学们感受到奥运英雄们永不放弃的精神。还可以向学生们介绍一些奥运会项目的世界纪录保持者和一些在奥运期间发生的某项纪录的历史性突破,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让中学生在比较轻松的学习氛围中调节心理情绪并达到良好的学习状态。奥运盛会是人类潜能的爆发,人文精神得到最好的诠释,带领初中生感受奥运精神,可以激发中学生对“更高更强”的追求,同时体现出体育教学的重要性。

(4)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曾提出: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追求真理的欲望。在体育教学改革中,应带领学生了解体育运动的独特的魅力,培养学生对运动的热忱和对体育项目的热情,这样才会使学生对体育运动产生持久的积极性。学生在饱含兴趣的状态下可以更大地释放潜在的力量,因此,素质教育化的体育教学有助于挖掘学生各方面的潜力。

三、结语

初中体育教学可以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同时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全方位的发展。新《体育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体育活动不仅有助于身体健康,也能增进心理健康。体育教学的这种学科性质是实现素质教育以及推行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在推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充分发挥体育课的各方面优势,因势利导对学生的心理素质进行培养,锻炼学生坚韧的性格和坚持不懈的顽强意志。在体育活动中,忧和喜并存,失败和成长同在,掺杂着学生各种各样的情感,丰富的情感有利于学生体验各种各样的心理,让学生进行自我心理调节,因此,要对初中体育教学进行相应的改革,将素质教学模式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当中。体育教学多在室外进行,合理有效的室外实践教会了同学们更多的体育技能,同时增强了体质,培养了良好的综合素质。

篇10

中学阶段是人的个性发展的“暴风骤雨”期,如果出现的心理问题没有及时得到关注和引导,而任其发展必将给学生的整个学生生活甚至一生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加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正常的情绪反应及智谋适度、意志品质健全、人际关系协调、社会适应良好等健康的心理素质,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格为目的教育显得十分重要。

一、营造和谐友好的校园环境

良好的心里环境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必然途径。学校要营造校园内健康乐观,奋发的情绪氛围,以及友爱,和谐,轻松的人际环境。要本着环境育人的理念,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首先,要建立民主,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树立民主与平等意识,与学生平等对话,互相沟通。首先,建立起和谐、友好、合作的人际关系。学校行政管理层、教师、教辅导人员都致力营造良好的心理育人环境。如图书馆工作人员以亲切的微笑积极主动地为学生提供指导、帮助和服务,图书馆和阅览室成为学生们课余最愿意去的场所。学校后勤服务中心要为学生生活排忧解难。我校对住宿生开通了二十四小时的服务热线,及时解决学生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给学生温暖如家的感觉,颇受学生欢迎。同时,学校定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及宣传,在学校文化长廊,宣传栏等处开辟专栏,在校园广播开设专题,向广大学生宣传普及心理知识,及时进行心理咨询服务,营造了良好的校园心理教育氛围。

二、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教育全过程

一是开放心理健康必修课。我校高一年级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必修课,高二开设了心育选修课,高三为专项辅导,同时,利用周末举办心理健康知识讨论,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发展性辅导。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成为我校努力开发的校本课程。我们克服了科学化的倾向,对心理教育课的原则,内容,组织形势和教学方法开展了系统的研究,根据心育课活动内容和师生活动的主导方式的不同,总结出“认知一一讨论一一评议模式”几种中学生心育课常用的教学模式。我校的心育课轻松和谐,生动活泼,形势多样,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深受学生欢迎。二是班级管理与教育中注意结合心里教育方法的运用。如多表扬、鼓励,少批评、指责;多正确领导,少消极惩罚;注意批评方式,重视心里施教;避免简单粗暴及忽视学生个性特点;重视学生主动自觉性的培育,避免一味强制要求。三是设立“心灵之桥”心理咨询信箱,及时为学生的提供心理辅导,指导学生写心理周记。师生书面交流。我校还把学生书面交流汇专辑免费发给学生。四是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与学校互动。我们学校开辟学校与家庭同步实施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指导、协调家庭教育,在家长学校开展家长心理知识讲座,提高家长对优化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环境的重要性的认识,此举深受家长普遍赞赏。

三、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为学生释疑解惑

对个别存在心理问题或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进行认真、耐心、科学的心理辅导,帮助学生及时解除心理障碍,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环节。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室除固定周三晚上为咨询和辅导时间外,还利用其它课余时间,为学生消疑解惑,尽可能做到第一时间为学生服务。如高二有一女生李芬,因母亲经常焦急忧虑,不幸意外车祸身亡,产生了内疚,自责甚至是自罪心理。认为是自己不听妈妈的话,加速妈妈的死亡。在强烈的自责自罪情绪控制之下,该学生产生了强迫思维“就是因为我不听话,母亲才会长期忧郁”的顾虑,这些时时缠绕她的脑海,使她根本没有精力没有心思学习。心理辅导教师了解这一情况后,首先与她建立起相互信任,融洽的咨询关系,在其倾吐了一年多压抑,紧张的情绪后,为她制定了详细的心理咨询与辅导计划,针对其实际情况,每周一次进行心理疏导和心理训练,一直持续到毕业,终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实践证明,学生的心理问题如果能够及时得到解决,学生的心理就会朝健康的方向发展,否则就会越滑越远,甚至酿成难以预料的恶果;同时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教育全过程,加大社会对学生健康的心理宣传和教育,为学生释疑解惑,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和造就二十一世纪人格健全的创新人才,促进社会的进步。

四、结语

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按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尽可能充分发展并提高学生的心理潜能,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和谐发展。现代教育需要高科技人才,更需要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素质教育也不再是呼声日紧,而是提上的日程化的位置,对教育的关注,从家庭到社会,处处可以体现。然而,我们也不得不注意到,随着独生子女群体数量的增大,家庭问题的复杂化,现代观念更新的加快,素质教育,特别是心理素质亟待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工作的一个新课题,是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好学习、生活、择业和人际关系,培养健全人格的手段和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江远;浅谈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S1期

2 杨桂芝;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3 张大均;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全心理素质[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年01期

4 龙献忠,张存群;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异化问题的思考[J];基础教育研究;2001年01期

5 孙有福;中学生网络迷恋形成的心理机制及对策[J];教学与管理;2002年19期

6 李萍;网络对青少年情商影响及对策[J];教育科学;2002年02期

篇11

中职学校的学生是中学生中的特殊群体,如何让他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健康成长,完善自我,以自己的一技之长和良好心智,在当前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发挥应有的作用,更好地为地方经济服务,实现他们自身的价值,这是值得我们职教工作者关注的问题。针对当前职中学生的心理问题,笔者从其表现、教育的必要性、教育的任务和教育的实践等方面,结合中职学校教育现状,对中职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几点思考。

一、中职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1、社会多元化的发展对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社会多元化的发展,经济和文化的迅速变革,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对人的素质、尤其是对人的心理素质,如自我调整能力、耐挫折能力、团队精神、责任心、进取心、爱心、社会适应能力、创新意识和能力等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健康不仅仅是身体的健康而是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会适应良好的总称。

2、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素质教育的奠基工作

什么是素质?柳斌认为是人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品质结构,包括人的思想、知识、身体、心理品质等。实践素质教育必须健全学校心理教育机制,心理教育应是完整的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心理教育既渗透于学校各育、各科教育之中,也应具有其独立运作的体系和方法。只有健全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才能从本质上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各科教学,各育改革,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

3、中职生心理发展状况堪忧,迫使中职学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各种数据及实践均表明,由于种种因素(包括社会、学校、家庭),中职生的心理状况令人担忧,成长中的中职学生将面临着日益增长的心理压力,他们在中考失败后初偿败果到职中后又面临着社会的歧视及毕业后的就业压力。同时在学校的学习中也面临着极大的压力,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早恋、学业和就业烦恼等等一直困绕着职中生;家庭的不稳定,离婚率上升,也使学生产生严重的不安全感;性生理、性心理的相对成熟,而性教育相对滞后等导致的青春期问题;学生中人际关系紧张,失眠现象普遍,出走、自杀也时有所闻,如不加以重视,无论对个人和社会都会造成不良后果。所以学校教育应当义不容辞地担当起维护职中生心理健康,帮助职中生排解各种心理问题的历史性神圣职责,同时也能更深层次去促进青少年发展。

4、学校自身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学生的素质包括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职业中学把育人作为教育的目的、作为职业教学的目标,我们必须加大职业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比重,才能提高学校教育的整体效果。

二、中职学生的心理特征及现状

(一)职中生年龄阶段特殊性,具有共同的心理特征

在认识能力上,抽象思维开始占主导地位,思维的独立性与批判性显著发展;在情感意志上,情感丰富热烈却多变不稳,意志的坚持性与自制性提高了,但仍然容易动摇与冲动;性成熟、性意识增强与社会地位制约、心理及道德准备不足的矛盾产生;心理独立需要及自我发展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及自我调控能力较低的矛盾产生。

(二)学生生活背景复杂,心理问题突显

中职学校的学生,很少是出于对某种职业的热爱而进入职业中学学习的,大部分学生是因为学习成绩达不到“普高”的要求,没办法才来职中学习的。问卷调查发现,有一部分同学在初中时就是所谓的“双差”生,有些同学的家庭背景比较复杂(父母下岗、父母双亡或离异或是单亲家庭),有些同学家的经济条件特别困难。在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1、学习态度偏差。学习兴趣淡漠,缺乏学习目的和学习自觉性,学习不专心,注意力分散,消极应付作业等。2、偏执。偏于固执,自以为是,待人处事、认识问题只来源于一个角度,好钻牛角尖,不能辩证地看问题。3、敌视。感到别人对自己充满敌意,要么自我封闭,要么经常与人发生冲突。4、抑郁。遇到一些挫折便精神苦闷,情绪低落,哀叹时运不济,对未来充满失望。5、适应性不强。对学校生活、教师教学模式不适应,人际关系协调能力不强。6、冲动。情绪不稳定,容易激动,小题大做,缺乏理智,行为过激,但事后又非常后悔。

总之,由于职中生年龄阶段的共同心理特征与成长过程中的特殊矛盾,正是开展职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是这一阶段的主要教育任务。

三、中职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和途径

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指根据人们心理活动的规律,采取各种方法与措施,调动一切内外积极因素,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以促进其整体素质提高的教育。它是一种预防式教育,包括心理素质培养和心理健康维护。要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只有在职业中学实施心理健康教育,采取有效的途径。

(一)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

学科教学的对象是学生,学生积极的心理活动是知识观念内化的依据,同时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也是教学的基本目标。在教学中加强心理教育,是学科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1、我们要求教师的教学,把培养学生一定的心理素质作为教学目标,不仅考虑知识技能的目标,还要从学生的心理实际出发提出教学内容,如学习兴趣、求知欲、思维能力与品质、学习自信心等。

2、从心理教育的高度要求教师对学生理解、认同、真诚、尊重,同时还要求教师重视教学过程中的自我调整,努力创设健康和谐的课堂心理环境。

3、教师应适当表达对学生的关爱。教师平时要主动积极对学生表示关怀并且让学生能正确的加以接纳,把握自然真诚的原则,一个眼神,拍一下肩膀,一张卡片,学生即可感受老师真挚的关爱,平时积极倾听与适度的反应,代表教师对学生基本的尊重、接纳与关怀。

4、采用积极评价方式,即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对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作出及时反馈,如点头、微笑、激励的语言等。评价,增强其自信心,以形成学生积极的自我概念,避免消极的情绪。

(二)在班集体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1、通过让学生参与班集体的自我管理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演好自已的角色,管好自己,培养集体责任感,锻炼各种能力,提高自我意识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从参与集体管理中,发挥作用认识自我。

2、培养班集体健康的人际关系

人是社会的人,也是社会的动物,人不能离开社会而独居。生活在社会里,就必须与人接触,并与人发生各种关系,这种人与人关系的存在和建立就是所谓的“人际关系。”

这一阶段,同学之间的同伴关系比亲子关系、同胞关系和师生关系更为亲密。使得学生产生了获得心理和社会地位安定的强烈要求,并希望能依赖朋友使自己的要求得到满足。

为此,学校应在班级的建设中,要求围绕“关心和爱”为主题开展工作,让集体充满温暖。在师生关系中,教师要有宽容的意识,让学生在宽容的环境中学会宽容。课堂中教师作为辅导者,应该创设良好的集体舆论、和谐的人际关系、民主的自由气氛,这时师生之间是朋友、合作者的关系,以此充分开发集体教育资源,确保这种良性机制体验他助―学习互助――达到自助的形成。

(三)积极开展各种活动,促进学生的发展

教师要积极地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通过开展各种活动来激励学生,让学生树立信心,产生希望,看到美好的未来!对学生出现的错误,不能简单责骂、体罚,要在分析中予以引导;批评把握分寸,不挖苦学生,批评中要有肯定,不要损伤学生的自尊心。根据多元智能评价理论和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为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肯定和赏识,唤起他们积极向上的欲望。使优秀学生不会仅仅满足于目前成绩,而是以更积极的态度争取更大的进步。使成绩处于弱势的学生也得到了更多的激励,学习基础不好的学生、曾有过错有缺陷的学生也会得到关注,消除消极心理,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

(四)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形成教育合力

学生家长对学生心理影响不亚于教师。不少家长由于缺乏教育孩子有关的心理知识和技能,再加上自身心理健康方面的缺陷,往往出于好心,在家中对孩子无节制地训导、警告、讽刺挖苦,使学生心理健康受到严重损害。因此,必须通过家长会等形式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辅导,唤醒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使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得到家庭的呼应,而不是削弱和抵消。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需要具有良好素质的师资队伍。作为职校的工作者不仅要掌握初步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方法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保障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沿着健康、正确的轨道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发科编著.《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做与管理》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9.

[2]陈家麟著.《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与操作》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

[3]樊富珉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11.

[4]宋元林,陈春萍等著.《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4.

[5]刘惊著.《道德体验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8.

[6]朱敬先.《健康心理学――心理卫生》,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篇12

英语作为初中的一门重要学科,不仅要教会学生相应的英语知识,还要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各项素质和能力,这不仅是素质教育的要求,而且是新课改的重要目标之一。那么如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素质能力呢?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英语学科作为一门语言类学科,对学生模仿能力拥有很高的要求,而模仿的前提是拥有良好的观察能力,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首先,教师要善于充分利用教学资源的优势,使用图片、实物,以及多媒体教学设备,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记忆水平;其次,在学习句式句型的时候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引导学生自主观察例句,自主分析语法结构的特点,明确英语与汉语语法结构的内在差异性,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理解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初中生正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因此,学生的抽象思维并不成熟,思维能力也不高,作为人认知结构中的核心成分,思维能力对于人们进行综合、分析、推理、判断等认知活动都是十分关键的。因此,首先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思维特征和认知水平制订不同的教学方案,让学生思维在转化的过程中方向性和目的性更加明确,多采用符合学生思维特征的直观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直接运用英语思维的良好习惯。同时,教学活动要建立在学生对英语学习形成一定认识的基础之上,以启发引导为主,丰富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其次,要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教师要鼓励学生敢想敢说,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例如,在教学一段对话的时候,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情境,鼓励学生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想象作者的语言内容,感受作者的内心世界。另外,想象讨论也是解决悬而未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再现故事情境,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文章内容的了解和作者内心情感的感受,再加上丰富的想象力,这样一来学生对文章人物、背景、内容、主旨的理解会更加深刻。同时,教师要帮助学生印证想象的结果,在提高学生想象力的同时也注意保护和维持,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

在传统英语教学活动中,由于受到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忽视了学生思想品质方面的培养,因此,在仁爱版思维的引导下,教师要重视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引导学生诚实守信、讲文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实现寓教于学,发挥学科德育功能。在现代教学中,教师要创新教学理念,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创建语言环境。例如,在教学七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这部分内容时,不但要让学生熟练地掌握基本英语语言用语“Good morning! Hello! Please! Thanks! Excuse me! How are you? I’m fine.”等,还要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讲文明、懂礼貌。再例如,在学习China这个单词的时候,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这个单词的由来,并为学生讲解中国与Canada,Japan,England,America这些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差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另外,教师要增强自身职业素养,在学生面前塑造模范形象,让学生把教师当成争相模仿的对象,从心理上接受英语,行动上积极学习英语。

四、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

实践证明,学生心理素质的高低对学生英语成绩的优劣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只有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克服心理恐惧,让学生敢想、敢说、敢做,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让学生享受学习带来的乐趣。为此,教师要积极利用class activities,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例如,在学习七年级课本第三单元Section A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分别出演driver,farmer,cook,nurse,teacher,worker,doctor等角色,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激发学习的兴趣,然后进一步地将学习的兴趣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和行为,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增强成就感,让学生以积极的心理素质投入英语学习中来,提高初中英语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五、提高学生语言的运用能力

英语知识贵在应用,只有将课堂学习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学生可以灵活地运用英语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才能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因此,教师要积极创设生活情境,组织学生模拟生活中的角色,运用语言材料去完成目标任务,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感受语言运用的技巧,同时,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感受真实的生活情感,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锻炼语言交际的能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享受学习带来的快乐,实现教学生活化,提高学生语言的运用能力。例如,教师可以开展“装饰空间” 的活动,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How many bedrooms? How many bathrooms? What’s in your bedroom?……设计属于自己的私人空间,然后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介绍自己的“家”:This is my new house. I have got two bedrooms...让同学们讨论交流,最后,再评选出“最佳设计奖”,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外,安排学生自导自演的生活短剧,既可以活跃课堂氛围,又能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教学活动中来,推进课堂教学深入开展。

总之,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老师只有认真贯彻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从学生素养和能力提高上为出发点,灵活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对他们进行素质能力的渗透和培养。

参考文献:

[1]王秀华.如何培养中学生主动学习英语的能力[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03).

[2]韩春丽.谈中学英语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问题[J].锡林郭勒职业学院学报,2005,(Z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