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通讯方式范文

时间:2023-09-11 09:19:0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网络通讯方式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网络通讯方式

篇1

中图分类号: F626.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网络线和数据线防雷保护器的保护水平都在50伏下.根据美国通用电气公司R.D.HILL的试验结果,只需0.07Gs(5.57A/m)的磁场强度能使网络系统瘫痪,而2.4Gs(191A/m)的磁场强度就能使计算机的元件永久性损坏,甚至使部分通讯线路中断或整个网络瘫痪.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应用日趋广泛,电子信息设备的损坏事故日益频繁起来,由于电子信息设备承受过电压的能力太差,对防雷措施要求更高,因此,与其它系统相比,对系统的防雷保护有不同的特点和要求。

一、过电压的产生

网络通讯系统中出现过电压的主要原因是雷击和开关操作及电源系统影响,而雷击引起的过电压又可分为以下几种:

1、直击雷过电压

直击雷过电压雷电直接击中地面上的物体(如建筑物、设备、传输导线等),通过它泄放雷电流时所产生的电压降称为直击雷过电压.直击雷过电压低则几十万伏,高则几千万伏,所带来的危害往往是灾难性的,可能造成建筑物损坏,机毁人亡,甚至引起火灾。

2、感应雷过电压

感应雷过电压雷击大地或地面上物体时,由雷电电磁脉冲的电磁感应或静电感应电荷的扩散消失在导体上产生的电压称为感应雷过电压.当传输信号线路上出现感应雷过电压波时,与线路相连的设备有可能被损坏。

3、反击过电压

反击过电压某金属物体因雷击而产生直击雷电压时,该金属体与大地间存在很高的电压,有可能对与大地连接的附件其它金属物体发生闪击,使后者出现过电压.这种过电压是由雷击的反击而引起的,所以称反击过电压。

4、雷电入侵波过电压

雷电入侵波电压电力传输线和各种信号传输线上出现的直击雷过电压或感应雷过电压都以行波的方式向机房传播.此外,雷击时接地装置上的高电位通过接地线引入机房。

5、瞬态过电压

操作过电压这是投切电源和操作工业设备而产生的瞬态过电压.主要的操作有:投切中央电源设备,起动电动机或变压器,操作保险丝或断路器等.这类操作过电压可达几千伏(产生的时间很短,大约为1微秒),是威胁设备安全或造成干扰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网络通讯系统的过电压防护措施

根据网络通讯系统的特点、过电压形式及可能侵入的途经,为防止和减少雷电对网络通讯系统的危害,采用外部防雷和内部防雷等措施进行综合防护.外部防雷措施有接闪器(针、网、带、线)、引下线、屏蔽、接地、装设避雷器,内部措施有等电位连接、屏蔽(隔离)、合理布线、共用接地、安装浪涌保护器(SPD),在实施时应根据环境因素、雷电活动规律、设备所在雷电防护区和系统对雷电电磁脉冲的抗扰度、雷击事故受损程度以及系统的设备的重要性,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1、机房和传输媒体的直击雷防护

1.1机房的保护

网络通讯系统的机房如在周围建筑物直击雷防护范围内,可不另设直击雷防护装置,要不房顶必装设避雷针或避雷网(带)或由其混合组成的接闪器.接闪器应可靠接地,机房内采用总等电位连接,围机房敷设环形接地母线,并与建筑物共用接地系统。

2、传输媒体的保护

网络通迅系统中采用的传输媒体有架空明线、双绞线、电缆线、光缆、微波线路和卫星线路等。其中最常用的是同轴电缆和光缆。通信电缆直击雷的防护采用敷设排流线、装设避雷器、降低电缆转移阻抗等措施,当电缆段比较长时,可采用架空地线。光缆有普通光缆和无金属光缆两种:无金属光缆不会遭雷害,无需采取防雷措施。而普通光缆具有金属结构物,如加强芯和防潮层等,所以像一般电缆那样采取防雷措施。

3、供电系统的防护

3.1按照国家标准,网络通迅系统供电应采用TN-C和TN-C-S方式.供电变高压侧按供电要求装高压防雷装置,低压侧接大容量过流型的电源防雷装置,同时在各分配电盘及微子设备前端加装相应的电源防雷保护器。

3.2引入室内的交流电力线宜采用电力电缆且埋地引入,电缆金属护套的两端应作良好的接地,电缆内芯在入室处应加装防雷器,室内所有交流用电及配电设备均应采取接地保护。

3.3低压配电系统应根据网络通讯系统雷击电磁脉冲防护等级进行验算,当不能满足设备的浪涌电压能力时,防雷区的各交界处应安装限压型SPD作为保护,同时电源SPD还应具有防止操作过电压的作用。

4、反击过电压的防护

雷电流通过防雷装置的引下线电感和冲击接地电阻时,产生反击过电压与雷电流幅值、陡度、引下线波阻抗和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有关,必须采取措施防止高电位对附近金属物和电气线路发生反击。被保护设施与引下线间的气隙距离要大于规定值;在电气接地与防雷接地共用或相连的情况下,在低压总配电箱和变压器高、低压侧装避雷器,采取等电位连接。

5、信号线路系统的防护

5.1进、出建筑物的信号传输线缆,应选用有金属屏蔽层的电缆,并应埋地敷设,在各雷电防护区交界处,电缆金属屏蔽层应做等电位连接。各种电子信息设备机房的信号电缆内芯线相应端口,应安装适配的信号SPD,SPD的接地端及电缆内芯的空线对应接地。

5.2信号系统采用屏蔽电缆时,电缆金属外护层应做接地.电缆内芯的相应端口应该安装与信号系统参数适配的信号SPD,SPD的接地端及电缆内芯的空线对应做接地.楼宇、工作机房的信号线缆应做结构化布线,在主机房或终端机房应设置符合规范规定的信号线路配线架、分线盒、终端用户盒。

5.3信号线路SPD接地端应与设备机房(或电子信息设备处)内的局部等电位接地网络相连接. 信号线路SPD应连接在被保护设备的信号端口上。SPD输出端与被保护设备的端口相连.SPD也可以安装在机柜内,固定在设备机架上或附近支撑物上。

6、感应过电压的防护

感应雷是雷闪过程中通过电磁感应或静电感应产生的.虽然感应雷没有直击雷那样强烈,但发生的几率比直击雷高得多,对感应雷过电压主要采取屏蔽、钳位和均压等措施综合防护。

6.1屏蔽是减少电磁脉冲干扰的基本措施。为了减少电磁感应效应应采用外部屏蔽,内部屏蔽,合理布线及线路屏蔽等措施。

6.2当网络通讯系统的导电金属物,电缆屏蔽层及金属线槽(架)等进入框架或钢筋混凝土的建筑物时应就近做等电位连接。对信息系统所处的防雷区宜进行磁场强度的衰减计算,根据计算结果采用相应的屏蔽措施。

篇2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11-2555-02

Designing and Implementation of Network System Integration Training Center

ZHANG Han-bing,WU Jian-ping

(Zhejiang Dongfang Vocational and Technological College,Wenzhou 325011, China)

Abstract: The System Intergration Trainning Center is a network planning,network formation,network testing,network management system in one training center. The paper presents the construction of training center characteristics and specific programs,it provides a good platform for students learning networks.

Key words: network intergration;integrated wiring;experimental training;network engineering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普及和应用,社会对网络技术人才需求量不断增加,因此建设一个具有企业环境的实训中心是职业技术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绝大多数院校网络模拟环境均是独立进行,无法让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网络工程概念。本网络系统集成实训中心是集网络规划、网络组建、网络测试、网络管理于一体的系统实训中心。实训中心的建立旨在提高职业技术院校学生职业技能,提升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为社会培养大批专业理论扎实,专业实践可靠,熟练掌握系统工程技术的专业人才。

1 网络集成实训中心建设特色

本实训中心以网络系统集成的基本架构知识为出发点,构建以“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岗位需求为中心,以工作过程为主导,以校企合作为途径,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融“教、学、做”为一体的工学结合课程模式,为学生搭建一个满足各种局城网交换、广域网路由测试及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平台。

1.1 以“三位一体”建立综合实训中心

在建立网络系统集成实训中心时,我们充分考虑到以教学、培训及考证三位一体的实训中心。校内的实训中心其最主要功能是教学,它可以让学生能够在一

个综合、系统的实训环境下进行实训操作,在实践中获得锻炼,增强学生的职业

技能和竞争力,同时实训中心又可以提供网络设备调试员、网络操作工、网络综合布线工等职业培训和考证,可以全真模拟一个企业环境,使得在实训中心就可以体验企业网络环境。

1.2 以企业岗位设定实训岗位,以企业运作方式组织校内实训

网络系统集成实训中心是集网络规划、网络综合布线、网络配置及网络测试一体的实训中心。在设计过程中,既注重以小组方式进行实训操作,同时又引入“工位”思想,强调以岗位为单元建设实训中心。具体设置如图1所示。

1.3 形成“三方认证”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

在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和监控上推行由职业资格标准、岗位要求、学校标准所组成的三方认证质量管理体系。与行业企业合作,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制定职业资格要求、岗位要求、学校标准相互协调的质量标准体系,并由此建立起质量管理制度、作业文件和考核办法,实施岗位实践证书、职业资格证书、毕业证书三证书制度。

2 实训中心建设方案

根据网络系统集成实训中的建设目标要求,主要培养学生在建网、管网和用网三方面的能力。具体涉及的能力如图2所示。

网络系统集成实训中心是由综合布线、网络硬件、服务器及主机配置三个部分组成。综合布线部分目的是为了保持正常通讯而使用光缆、铜缆将网络设备进行连接。该部分包括线缆路由的选择、桥架设计、线缆及接插件的选型,网络综合布线设计、连接、施工、测试等。网络硬件部分包括计算机网络所使用的设备(交换机、路由器、防火墙等),该部分包括网络的需求分析、网络设备的选择及配置、网络拓扑结构的设计、网络组建、配置以及管理等。服务器及主机配置主要是指提供给教学、实训过程中的服务器、主机以及提供实训过程中的软硬件配置等,能提供模拟操作、并提供各种网络软件的运行与配置。

本实训中心综合布线系统由模拟墙、网络机柜、开放式机架、综合布线材料等组成,可满足同时实训人数≥4。具体结构设计如图3所示。

实验室物理环境布局采用的是岛式布局方式,每个物理组成一个小岛,每个组一般6个学生使用,具体布局方式如图4所示。

计算机网络系统集成及测试部分由接入交换机、核心交换机、服务器、

语音网关、话机等组成。网络监控部分由摄像头、硬盘录像机等组成。实训中心的网络系统硬件主要由PC机、核心交换机DCRS-6804L、接入交换机DCS-3600-26C、塔式服务器、媒体网关DCVG-208-4组成。网络组网系统结构图如图5所示。

3 结束语

网络系统集成实训中心利用其高技能人员、先进设备、企业规范管理等实训条件,为专业教师和学生提供职业化、企业化的实训环境,有利于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有利于学生在企业真实环境中锻炼和提高其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将来实现“零距离”上岗就业。

参考文献:

[1] 何晓阳. 专业实验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3,22(3):107-109.

[2] 谭励,于重重. 高校综合网络实验室建设方案的设计与实施[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24(8):42-45.

篇3

2 3G无线网络视频监控系统

2.1 系统概述

3G无线网络视频监控系统是最新基于3G通信网络的多媒体视频监控系统。它把经过视频压缩编码模块压缩的摄像机图像,通过智能无线通讯终端发射到3G网络,实现视频数据的交互、发送/接收、加解密、加解码、链路的控制维护等功能,根据应用把实时动态图像传到距离用户最近的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通信网络(根据当地3G网络发展情况进行选择)。用户可以方便地通过Internet或手机从系统总监控中心得到实时图像信息。该系统整合了3G网络和Internet网络的优势,无论您身在何处、在何时间,都可以迅速接入系统,随时随地进行远程监控管理。

2.2 系统功能结构

该系统主要由五部分组成,即前端视频采集部分、承载网络、中心平台、监控中心、访问客户端。

前端视频采集部分:由高倍变焦摄像机、室外云台、控制解码器、3G无线网络视频服务器构成。

承载网络:中国电信的CDMA2000网络(中国移动TD-SCDMA网络,中国联通WCDMA网络),根据本地网络覆盖情况,择优选择一家电信运营商的3G网络。

中心平台:中国电信“全球眼”监控平台、中国移动“守望者”监控平台或中国联通“宽世界-神眼”监控平台。

监控中心:只要是一台具有公网IP或者域名的服务器即可。启动服务后,就等待各个监控终端的连接;对于始终在线的终端,可以按照需要查询当前的图像情况,也可以自动不停地记录监控点的图像变化。

访问客户端:用户可通过移动智能终端、网络终端等登录移动监控平台来查看相应监控画面,实现对监控现场的远程视频浏览、云镜控制、录像、视频截图等,实现远程视频查看、远程应急指挥功能。

3水利行业3G无线网络视频监控系统组网方案

3.1 设计功能

水库监控:通过视频监控系统可监测水库蓄水水位情况,监视闸门和水流情况,监测水库、坝区的周边环境。

河道监控:通过一套视频监控系统,及时了解上下游河流的水文情况,监测水面清洁度,监控河道沿线重要地段的情况。

防汛应急移动监控:通过车载、便携式3G视频监控系统,第一时间将工程现场情况、汛情突况传送到指挥中心,监控指挥中心根据现场情况进行远程监控管理与指挥。

防汛通信、水雨情采集传输设备监控:远程监控防汛通信设备和水文监测仪运行状态,保障水利信息传输平台的稳定运行。

特殊情况报警:当监控点发生异常情况时,及时把监控图像传到指挥中心,并以手机短信的形式向相关权限人员发短信报警。同时具备现场喊话及光电警示、告诫功能。

现场指挥:远端控制中心与水库现场具备语音通讯功能,遇到情况时能够做到远距离指挥。

3.2 系统组成

根据以往水利项目和水利行业特点,对于河道、水库等重要设施的监控项目,往往涉及的地理范围比较广,监控点比较多,需要监控的人员相对分散,而且大规模的监控项目对于系统稳定性要求非常高,需要尽量减少日后的设备维护工作。

(1)前端视频采集部分

前端视频采集部分主要由3G视频服务器、摄像机、声音输入输出等设备组成。

摄像机是整个系统的核心之一,包括镜头、CCD、云台、解码器、防护罩及支架等。根据被摄物体及摄像地点的不同,摄像装置的具体配置也各不相同。现在室外一般采用一体化球形摄像机,自身带云台、解码器、一体化变倍镜头和一体化球形防护罩,可靠性较高,效果好。根据具体环境需求,可以配置一些辅助设备,比如在闸门附近安装大功率的探照灯及红外线灯;系统可远程控制灯光电源开关,保证远程人员清楚地监控到闸门的开合状态。

3G视频服务器是实现网络化、数字化处理的重要设备,其内置3G无线modem,内部存放有3G的网络连接端口协议,并嵌入式地实现了TCP/IP协议、POP3/SMTP协议,同时支持动态IP,完成与3G基站的无线连接与数据交换。它完成模拟视频监视信号的数字采集、影像压缩、监控数据处理、报警信号的采集、网络的Web等功能。它可将前端的模拟信号同时处理成高清晰的实时数字图像到网络中,保证监控中心和本地涵闸都能实时监控到现场情况。

声音输入输出设备,实现现场声音实时监听、点对点语音对讲、点对多点语音广播、监控中心指令下达、实时现场指挥等功能。

(2)承载网络与中心平台

根据本地的3G网络覆盖情况,优先选择一家电信运营商的3G网络系统作为承载网络(如中国电信的CDMA2000网络及其“全球眼”平台)。

3G能提供多种类型高质量的多媒体业务,能实现全球无缝覆盖,具有全球漫游能力,在准静止条件下能够达到2Mbps的速率,即使在高速行驶的列车上,传输速率也可以达到144kbps,能够支持音频或低速率视频等多媒体业务。3G网络的发展,使得远程视频的无线传输已变成现实,可实现前端监控点与监控用户之间的无缝链接。

(3)监控中心控制部分

水利视频监控系统采用Brower/Sever结构,用户在水利厅(局)局域网设立一台网关服务器通过Internet链接电信运营商的“视频监控平台”平台,并设置系统存储服务器。该系统配合数据库,主要完成现场图像接收,用户登录管理,优先权的分配,控制信号的协调,图像的实时监控,录像的存储、检索、回放、备份、恢复等。

同时我们根据流域视频监控管理的特点,将系统分为两级进行视频监控管理,即:监控中心、本地涵闸。每一级都有相应的权限,并有其独立的工作环境。监控中心拥有最高的优先权,所有下级用户对涵闸的控制操作都需要向其申请,只有被授权的用户才能在权限内实施操作;本地涵闸也是涵闸的直接控制端,根据分级控制的要求,在无高权限人员控制时,可执行控制操作,以确保高级管理层的优先权,规范闸门的管理制度。

监控中心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考虑安装多画面大屏幕显示设备,配置相应数字视频矩阵,任意切换图像显示。

(4)访问客户端

内网、公网、手机用户安装网络视频监控系统的客户端,输入合法的用户名和密码接入网络,利用IE浏览器查看本地和远程现场情况,实现对监控现场的远程视频浏览、云镜控制、录像、视频截图等,满足客户远程视频查看、远程应急指挥的要求。

4 系统特点

系统特点如下:

(1)代替光纤和专线,降低了网络建设成本,为用户节省大量的费用。

(2)机动性强,适用于各种复杂的地理位置。

(3)可灵活方便地进行安装部署。

(4)提供高可靠性,保证不间断的视频监控。

(5)传输速率高,图像清晰流畅。

(6)支持网页、手机、上网电脑浏览视频。

(7)设备成本低,操作简单,打开电源开关便可投入使用。

5 建设效益

发展有线视频监控需要铺设网线和光纤,基础网络工程量很大,成本较高,而且在传输途中极易受到复杂地形的影响。水利行业水利工程众多、流域面积广,汛情险情突发地段不确定,所以在防汛应急通信领域发展有线监控是不可能的。

采用3G视频监控,灵活、机动、快捷,在汛情险情突发地段,只需要架设一个摄像头,在3G视频服务器上安装通信卡并接入3G网络,就可以把视频图像信息传送到指挥中心,相关人员在远处进行决策,极大提高了科学决策指挥的时效性和科学性。

6 应用前景

3G网络具有传输距离远、带宽高、速度快、抗干扰能力强、建设费用低等诸多优势,因此3G无线网络视频监控系统将是未来防汛抗旱视频监控发展的主流。然而,使用费用却是3G视频监控系统在推广的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难题。业内人士对3G监控系统在工作中产生的流量进行统计后发现:一个3G视频探头如果24小时不间断工作,将产生4G的流量。按照中国移动提供的计费标准来计算,3G监控系统运行一天需要花费近200元。如果安装多个视频监控点的话,这个费用更高。这对经济不太景气的行业来说,还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因此,目前只能在防汛抗旱应急领域作为应急使用。真正的大规模在防汛抗旱中使用3G无线网络视频监控系统还需要等待3G网络使用费进一步降低。

参考文献

[1]段丽. 移动通信技术[M]. 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

篇4

Summary: video surveillance are important elements of flood control and emergency response, in the event of sudden natural disasters, undertaken in a timely manner, accurate, easily passed the first-hand information "Vanguard" role, decision-makers the correct command and rescue of central nervous system. A fast-response, comprehensive and efficient 3G wireless network video monitoring system has become the determining factor in emergency situations to reduce losses.

中图分类号TN91

引言

辽河油田杜84生产区块位于辽宁省绕阳河左、右两岸,该区地势低洼,平均海拔2.6米,是绕阳河流域主要泻洪区域。同时,该区块又是绕阳河、辽河汇流后直接与入海口相连的潮感区域。区域内有油气计量接转站、热注站几十座,油井千余口,年产能百万吨。2010年7月,辽宁省辽河、绕阳河上游强降雨天气频发,受河水水位上涨和潮水的叠加影响,杜84生产区块被水侵袭50多天,井场最大水深2.6米,油气站最深2.5米,致使多数油气井、站关闭,直接影响日产量上千吨,造成道路破损、设备腐蚀、复产投入等各项经济损失亿万元。

面对不可抗拒的强大自然灾害,如何做到实时监控水情,及时传递水浸区重点要害部位视频信息,为领导科学决策提供第一手资料,实现与防汛应急预案的有效衔接, 成为防汛应急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因此,构建一套高效、便捷的汛情应急监控系统迫在眉睫。传统的有线视频监控依靠网线和光纤进行数据传输,需要进行网络工程的基础建设,缺乏灵活性和机动性,在水浸区域内实施更是有诸多不便。科学利用3G技术,依托3G网络建设无线网络视频监控是一种高效、经济的模式。

一、 3G无线网络汛情监控系统概述

(一)无线网络技术概述

基于无线技术的移动通信系统主要由核心网(CN),无线接入网(RAN)及移动台(UE)三部分组成。核心网的功能是负责信息在系统内部的交换、路由、用户数据管理、安全等,以及与其他通信系统的信息交换传输。随着移动通信与互联网的不断融合,传统的以电路交换为主的移动核心网正加速向全IP网络转变,移动核心网已经进入新的阶段,全IP、融合及智能正逐步成为其主要特征。随着3G技术的迅猛发展,3G无线通信带宽高、覆盖广、安全性突出等技术特点,解决了长距离数字化无线监控的瓶颈,为无线视频监控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二) 3G无线网络视频监控系统概述

数字监控普遍使用的画面大小为D1(720×576)、HalfD1(720×288)和CIF(352×288)等,带宽占用分别为1.5Mbps、1Mbps和384Kbps,在以前,通过传统无线技术不能充分满足实时监控的要求,而现在通过3G解决方案,可以完全实现较高质量无线网络视频监控。3G视频服务器或3G硬盘录像机,把监控摄像器采集到的图像,通过UH.264视频压缩算法和流媒体视频处理技术压缩成IP数据包,再通过3G模块拨号上网,登陆3G无线网络和Internet,建立与监控中心计算机视频管理服务器的链接。监控中心或用户计算机通过客户端软件登录监控中心计算机视频管理服务器,点击某一路视频时,通过监控中心计算机视频管理服务器向前端3G视频服务器或3G硬盘录像机发送视频请求,3G视频服务器或3G硬盘录像机接收到该请求后向监控中心计算机视频管理服务器发送视频流并转发给发出请求的计算机,通过客户端软件,用户就可以监控前端现场的实时视频、进行双向语音通讯。

二、3G无线网络汛情监控系统组网方案

(一)设计功能

2.1.1实时监控功能:该系统主要由车载无线视频监控和便携式无线视频监控两部分组成,可多点监测水浸区水位情况、水流情况和周边环境,第一时间将现场情况传送到指挥中心。

2.1.2多终端连接功能:可与接入网络的移动设备进行双向连接,包括手机、PDA、便携式电脑等。

2.1.3特殊情况报警功能:当监控点发生异常情况,及时把监控图像传到指挥中心,并以手机短信的形式向设定人员发出短信息报警。

(二)系统组网

系统主要采用国内技术比较成熟的一家公司产品, 该产品内置GPS全球定位系统, 兼容WCDMA/CDMA2000/CDMA1X/TD/GPRS等网络,通过模拟摇杆或车载设备遥杆进行本地云台控制,支持远程缩放图像画面, 还可对车载设备进行GPS定位跟踪与轨迹回放。

1、具体设备包括:

视频解码器

视音频输出 输出模拟信号 1路,排插接口

解码音频输出 1路排插接口(线性电平,阻抗:600Ω)

视音频解码

参数 视频解码能力 4个CIF/2个4CIF/1个720p 8个CIF/4个4CIF/2个720P 16个CIF/8个4CIF/4个720P

视频帧率 PAL:1/16~25帧/秒;NTSC:1/16~30帧/秒

外部

接口 网络接口 1个,RJ45 10M/100M/1000Mbps自适应以太网口

串行接口 1个,标准RS-485排插接口

音频对讲输入 1个,排插接口(电平:2.0Vp-p,阻抗:1kΩ)

音频对讲输出 1个,排插接口(线性电平,阻抗:600Ω)

报警输入 1路

报警输出 1路

电源 12V

其他 功耗 ≤40W

工作温度 -10℃--+55℃

工作湿度 10%--90%

尺寸 150mm(长)×130mm(宽)×60mm(高)

重量

(不含硬盘) ≤2kg

取证主机

性能参数 操作系统 嵌入式RTOS操作系统

视频压缩标准 H.264

音频压缩标准 OggVorbis

图像质量 分辨率 4CIF(704×576)

预览水平分辨力 ≥400TVL

回放水平分辨力 ≥300TVL

回放帧率 25帧/s

硬件参数 信号接口 20P排插接口 视音频信号和控制信号的输入与输出接口

电源接口 20P排插接口 电源输入,12V

电源输出,12V

通信接口 RS485接口

天线接口 SMA头,接GPS、3G天线

其他接口 设备调试网口

功耗 20W

尺寸 160mm×130mm×60mm

重量 ≤2Kg

工作环境 工作电压 12V宽幅直流电压

工作温度 -10℃~+55℃

工作湿度 10%~95%

云 台

1/4”Exview HAD CCD;

有效像素752H×582V ,水平解析度450TVL;18倍光学变焦、10倍数字变焦;

水平0°~360°、垂直-90° ~+90°全方位旋转;

转动速度:水平方向0~60°/S,垂直方向0~40°/S

9个预置位,预置速度:水平70°/S,垂直40°/S

红外/白光补光

快门速度:1/3~1/10000s

防水等级:IP66

性能参数 CCD尺寸 1/4'' Exview HAD CCD

象素 752(水平)×582(垂直)

最小照度 0.01Lux

光圈&聚焦 自动光圈、自动聚焦

补光 标配红外灯,可选白光灯

旋转速度 水平预置速度为70°/s;手动控制速度为0°~ 60°/s

上下预置速度为60°/s;手动控制速度为0°~40°/s

旋转角度 水平角度:360°

垂直角度:+90°~ -90°

预置位数量 9个

硬件参数 尺寸 287mm×218mm×180mm

功耗 ≤35W

重量 ≤6Kg

工作环境 工作电压 12V

工作温度 -25℃~+60℃

工作湿度 10%~95%

车载球型摄像机

旋转范围 水平360°连续旋转,垂直-15°~90°,自动翻转180°后连续监视

预置点 100个预置点

自动巡航 0~39号预置点顺序切换

花样扫描 4条花样扫描可编辑路线

通讯协议 采用RS-485通讯协议

控制协议 PELCO-D、PELCO-P、KALATEL、USER、NANWANG

地址码范围 0~255

通信波特率 1200bps、2400bps、4800bps、9600bps、19200bps

球芯尺寸 底部直径:¢130mm;高度:163mm;

功耗 10W

工作温度 -25°~75°

输入电压 DC12V

安装方式 吸附式安装

包装尺寸 300mm*240mm*290mm

净重 1Kg

防护等级 IP66

2、承载网络

系统采用中国电信3G网络作为承载网络,中国电信3G业务目前使用的是CDMA2000 1×EV-DO Rev A技术,理论上在一个无线信道传送高速数据的情况下,支持下行(向前链路)数据速率最高3.1Mbps,上行(反向链路)速率最高到1.8Mbps。未来还可升级为EV-DO Rev B版本,届时最高理论速度可达9.3 Mbps。

中国电信3G网络模块为EM660,在实际应用中速度非常快,下载速度可达到280KB/S,已经超过了2M的ADSL(固网宽带)下载速度,完全可以满足视频通信、在线视频等多媒体应用的需求。

3、监控中心

系统终端监控控制中心设置在辽河油田防汛办公室值班室,配有多画面大屏幕显示设备,与计算机终端相连接,具备数字视频矩阵功能,可任意切换图像显示。系统监控软件配合数据库,可完成现场图像接收,用户登录管理,ID优先权分配,图像监控录像的存储、检索、回放、备份、恢复等任务功能。

监控中心拥有最高的优先权,只有被授权的用户才能实施操作。网络内的其他访问客户端,可在授权允许的前提下输入正确ID和密码,利用网页浏览器实现对监控现场的远程视频浏览。

下图为实际应用画面的效果:

三、3G无线网络汛情监控系统应用效益

(一) 无线网络监控相比有线网络监控,不受地域、空间影响,使得视频监控能够在汛情区域和险情地段得以发展。监控设备架设灵活,拆卸方便,移动快捷,同时免去了大规模铺设线缆的环节,节省了网络工程成本,经济效益非常可观。

(二)在日常使用中,通过实际监测,在D1制式下,每分钟产生10MB数据流量。在CIF制式下,每分钟产生3MB数据流量。按照汛期2小时巡检制度的要求,每次巡检观测3-5分钟,全天500MB流量即可满足D1模式下的应用。中国电信正在推广的3G套餐资费有多种选择方式,其中天翼T2的3G套餐资费为年卡600元,含上网流量12G,超出部分按照0.0003元/KB收取;天翼宽带上网卡时长套餐为月卡300元,含上网流量15GB,限使用时长200小时。

篇5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4)04-0029-01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社会更像是一个“地球村”,各种信息可以在最快的时间传递到世界各地。近几年来,各国在计算机技术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计算机的发展也已经从原先的单个计算机发展到以远程网络通信技术为基础的联网计算机系统,这大大提高了现代计算机资源的利用率,拓展了全球信息资源共享的途径。原先国家、企业、个人的计算机信息处理基本处于分散状态,但是通过网络通信技术,可以形成一个面,不仅提高了信息处理和传播的速度,也方便人们第一时间了解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计算机远程网络通信技术将会是未来信息管理系统的主要运营方式。

1 远程网络通讯的原理

在分析计算机远程网络通信技术之前,让我们来先探究一下其运行和工作的原理。从底层层面分析,网络通讯就是指实现从一台计算机到另一台计算机的传输协议和网络IO,其中计算机网络通讯传输协议比较出名的有基于Socket概念上为某类应用场景而扩展出的http、tcp、udp等。计算机网络通信协议以及网络IO是所有应用通讯的基础,无论是那种语言,在设计之初,未来方便其运用,基本都采用这一的应用层协议。按照上述网络通信原理,现代计算机远程网络通讯的目标是,计算机系统一端发出请求,另一端接受请求,包括异步请求、同步请求、one-way request等请求方式,进行相应的信息流处理同时将结果返回给请求端,需要实现这个需要做的就是通过传输协议传输至远端,将请求转换成信息流,后远端计算机处理接收到请求的信息流,然后再将其转化成信息流,然后通过网络传输协议传输给计算机调用端。

2 计算机远程网络通讯方式

2.1 按消息传送的方向与时间分

对于计算机点对点之间的通信传输而言,按信息传输的时间和方向,通信方式可以分为单工通信(消息流的单向传输)、半双工通信(消息流的双向传输,但不能同时进行)及全双工通信(双向信道)三种形式。由于全双工通信的双方都能同时传输消息流,因此,只有全双工通信才是双向信道。

2.2 按数字信号排序方式分

在数字通信中,如果根据数字信号代码不同的排列顺序分,通信方式可以划分为串序传输和并序传输。其中串序传输是一般的数字通信方式,只需占用一条通路,是主要的作用是在信道中按时间顺序将代表信息的数字信号序列有序的进行传输,由此可见串序传输所需的时间一般较长;而并序传输虽然需要占用多种通路,但是相对于串序传输,并序传输的所需的时间较短。

2.3 按通信网络形式分

按通信网络形式分,通信的网络形式有以下几种方式。

在通信网络中,直通方式是最为简单的一种形式;在分支方式中,经过同一信道直通方式的每一个终端(A、B、C、…N)才能与转接站进行连接,终端之间不能进行直接的连接,必须经过转接站。

通过交换设备的终端,通信的网络可以实现一种灵活线路交换方式,即把要求通过程序控制实现消息交换,或者通信的两终端之间的线路接通,也就是说,由计算机一端发来的信息先行储存在交换设备中,然后再传输给计算机的另一端。通过交换设备的终端,这一通信的网络的交换方式可是实现时间长短的自由控制。与点与点直通方式不同,分支方式及交换方式都是网络通信方式。

3 远程网络实现通讯技术的条件

3.1 通讯通道

整个通讯网络效果可以直接影响到整个计算机通讯通道乃至计算机通信系统的效果。远程网络实现通讯技术的条件首先就是具备完善的通信通道。在目前,被广泛运用的通讯的通道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对称电缆。对称电缆受到外界的影响很小,因此由于对称电缆带有多层绝缘层,基本上在技术的护套里面电磁场就被有效的限制了,但是由于对称电缆之间可能存在回波的影响,这一通信通道并不能保证计算机通讯的传输效率。

2)架空明线。由于架空明线一般由两层导线构成,因此,这一通信通道会受到电磁场的影响,而由于存在这一不利因素,架空明线之间的传输的速率仅为600bps左右。

3)同轴电缆。在一种理想的状态下,由于其电磁场是环形的封闭式,电磁场一般其中在封闭环中央,因此,受到回波的影响也微乎其微,同轴电缆由外导体相互组成,传输速率一般在1200bps左右,远远大于架空明线的传输速率。

伴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在传输的容量以及通讯的质量等方面,现代化光纤电缆具有较好的发展趋势,但是由于光纤电缆的成本很高,现阶段并没有大量的使用,只在一小部分环境中有所运用。

3.2 终端设备及接口

远程网络通讯的终端设置包括各种类型的计算机设备。值得注意的是,计算机设备只要配备的一些通讯接口设备,也可以实现远程网络通信(点对点)。

3.3 远程通讯转换设备

远程通讯转换设备还需要一个转换设备,即调制解调器,它可以计算机传输信息编码、加码、翻译成我们需要的信息。

3.4 网络通讯控制软件

网络通讯控制软件可以选择通信对话、传输方式,这是能够实现计算机远程网络通信技术的一个重要条件。

4 结束语

随着计算机远程网络通讯技术的日益发展,人们的生活逐渐变得信息化,多种计算机远程网络通讯技术广泛应用在人们的生活中,多媒体技术、宽带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有丰富多彩,但同时,健康安全的使用计算机远程网络通讯技术也相当重要,社会需要在文明中进步,未来计算机远程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将不可估量。

参考文献

篇6

随着计算机信息的不断发展,它已经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了。因此,网络通信成为大家的焦点,对于网络通信的要求也不断增加。通过现如今对计算机要求的不多增加,对网络通讯的要求也愈加增多,这就要求它要具有高效率,才能实现计算机信息通信。笔者浅析计算机网络通讯所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解决方法,希望能为今后的发展中奠定基础。

一、计算机网络通信出现这种的问题

通过计算机网络通讯下,整合网络通讯中所出现的问题,举例说明重点问题:

1、通讯信号问题。计算机网络通讯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就是通讯信号不稳定,这类问题属于干扰问题。现如今,计算机网络通信的线缆不断扩大,会对其降低原由水平,得到干扰,这种现象无疑是影响网络通讯在计算机网络中的价值。这样的状态下,无疑是降低了计算机网络通信的质量。干扰通讯信号的因素可分为以下三种:(1)通讯线缆遭到损坏,以至于信号在传输中出现连接失败的现象。(2)通讯装置不符合标准,使通讯信号和设备出现相斥。所以,通讯设备不能高效的传输信号,以至于信号出现不稳定的现象。(3)环境影响,计算机通信线缆受到了外界环境的干扰,造成了严重的损坏,会直接影响整个通讯网络的信号。

2、通讯技术问题。计算机网络通信存在的技术方面,主要是软件故障和硬件故障两个因素。前者故障表现出的形式就是通讯明显不正常,当计算机网络通讯存在软件故障的时候,用户在进行网络通讯的过程时就会受到干扰。例如:网页打不开、QQ下线等,最显著的表现形式就是网速迅速下降。硬件故障就是参与计算机网络通讯的硬件设备存在问题时,网络就会出现相关错误代码和提示,切断网络通讯的正常运转。通讯技术中软件、硬件的影响较大,要积极采取对策才能避免问题的出现。

3、通讯安全问题。安全问题严重阻碍计算机网络通讯的发展,很多违法分子通过系统漏洞对计算机网络通信进行攻击,破坏网络通讯,形成安全隐患。比如:攻击者通过计算机网络通讯的特点,根据更改主要信息的方式,在网络通讯中植入病毒,以至于通讯网络的瘫痪,与此同时,攻击者再利用远程控制,将盗取计算机用户的信息。这种现象容易导致重要文件丢失,信息传输得不到保障,损害用户的利益。

二、计算机网络通讯问题对策

对于计算机网络通讯中出现的问题,笔者相对应的提出了有效地解决方法,有利于计算机网络通讯的安全与稳定。

1、稳定通讯信号。计算网络通信中最重要的就是通信信号问题,我们要结合通讯信号不稳定的原因,进行相对应的解决方法。(1)加强通讯线缆的保护,确保通信电缆的完整性,施工单位一定要对线缆进行全面性的检查,合格后才能进行建设。(2)对计算机通讯网络中不符合标准的设备和装置进行更换,与此同时,在工程阶段严格检查装置质量,为保障信号打好基础。(3)通过计算机通信网络所处的环境,做出特定的保护,避免外部环境对线缆的破坏,维护通讯信号。

2、强化通讯技术。解决软件故障和硬件故障的方法,首先是要对计算机网络通信软件、硬件的应用进行深入了解。加强软件的方式我们可以根据日常维护的方法来完成,打造安全的软件环境。根据日常出现的问题,结合实际来制定维护的方案。一旦发现问题,会及时修复。计算机网络通信中硬件设备就要求达到相关的应用标准,用户可以主动改善硬件运行环境,防止外部环境对硬件造成损害,避免出现故障。

3、提高通讯安全。计算机网络通讯安全应该要根据安全技术进行操作,利用先进的防护手段,为实现安全的通讯环境奠定基础。比如:在某大型公司中,为了能进一步提高计算网络通讯的安全性,在终端计算机、路由器和主控计算机上全部都安装防火墙,全方位的维护通讯环境。该公司安排专门的工作人员,对防火墙进行升级和完善,配合防火墙的安全保护。公司定期对员工进行安全教育和培训,要求员工不仅要了解计算机网络通讯安全应用的途径,而且还要在日常的生活中,确保计算机网络通讯的安全应用,避免降低安全风险。计算机网络通信安全成为了如今最重要的研究课题,应该要采取有效的保护方法,才能保障通讯的安全。

结束语:计算机网络通讯是最基础环节,完成了网络下计算机中高效率的信息传输,并且能提高视频、图像等信息的传输,为信息时代的进步奠定基础。计算机网络通讯应该有高效、精确的特性,这样才能达到通讯的需求。因此,要重视计算机网络通讯中的问题,不断改进,才能从根本上提高通讯水平。

参 考 文 献

篇7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13-0057-02

在计算机互联网不断普及的今天,信息化时代已经到来,以网络通信、电子商务、电子金融、协议数据通讯、电子政务为代表的一系列网络应用,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也提高了生产和交换的作用,使得人们的日常工作,日常生活与网络的关系表现得更加密切。政府部门利用网络办公或者进行政务管理,企业事业单位利用网络进行远程的管理,老百姓个人使用网络进行日常通信,涉及了很多的信息都是从网络进行传递的。在网络通讯过程中信息安全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了,尤其是黑客攻击、病毒侵入,严重地影响了网络的健康有序发展,可以说网络通讯中的信息安全的做好,才是网络应用的重要保证。本文将对网络通讯中信息安全问题进行分析,并做好保障措施。

1 网络通讯中信息安全存在的典型性问题

1)操作系统的网络通讯信息安全问题。计算机的操作系统包括了内存管理、CPU 管理和外设的管理,操作系统的稳定性对网络通讯的安全性有绝对性的影响。首先是网络结构上的问题。网络通讯中主要是采取TCP/IP协议来达到网络数据交换目的,这种通讯方式属于树状形式,在网络上进行文件传送、加载或安装程序,尤其是可执行文件,都会造成网络连接间有漏洞的存在,这一漏洞会被黑客和病毒所利用。如FTP,在程序安装过程中就会带可执行文件,而可执行文件基本上都是人为编写的程序,假设某个地方出现漏洞,就会被不法分子所利用,他们会在文件传输,远程调用中安装间谍程序,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就会被监视,进而实现了对网络通讯的攻击。其次是操作系统的后门与漏洞问题。操作系统的后门程序是程序员在软件开发阶段为了以后便于修改程序设计里的不足而设计的,也可以说是绕过安全控制而获取对程序或者是系统访问权的程序方法。假设被黑客利用,就会遭到黑客的攻击,造成信息泄密丢失。最后人为因素对操作系统网络通讯信息安全影响。在网络通讯过程中,由于操作者不了解操作系统的安全结构,以及操作技术的不娴熟或者在网络通讯过程中违反安全保密的各项规定或者是缺乏网络通讯的安全意识,再或者是对密钥设置的不规范以及长期使用一个密钥等要素,使得网络通讯中信息的泄露。

2)计算机网络的开放性和虚拟性带来的信息安全问题。计算机互联网时对人们的生活有着巨大的影响,一方面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但是另一方面也会带来负面的影响。计算机通讯网络空间作为一个开放性的空间,各种信息资源都是公开的,大家共享的,这使得在通讯网络系统存在着很多的不确定性要素,人们很难利用以往的手段保护自己的信息资源,这需要人们不断地提升通信网络安全保护的技术水平,尤其是在这个虚拟化的网络世界的,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这会给不法分子提供了一个十分便利的条件与工具。如利用网络的这一特点,采取一些特殊手段对重要的通讯信息给予拦截或者窃听,以及对信息的改变与破坏。尤其是在当前,网络通信线路是没有采取相应的电磁屏蔽保护办法,在通信过程中信息就会很容易被拦截或者窃听,这样给网络通讯中信息的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3)通讯软件存在的缺陷。 在网络通讯过程中,通讯软件的使用也非常频繁,当前通讯软件或多或少的都存在一些安全隐患问题,如果在网络通讯过程中没有采取有效的安全等级鉴别或是防护措施,很容易引发软件漏洞的出现,遭到病毒或黑客的入侵,损坏或窃取通信网络系统中的信息资料,容易造成信息的泄露,甚至使得整个网络系统处于瘫痪状态。只有对信息采取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才能有效防止信息被窃取,更好地确保通讯环节下信息交流更安全。

2 实现网络通讯中信息安全的保障措施

1)做好对交换机进行控制和配置。网络结构中,交换机作为网络的核心连接设备,一方面可以提升网络管理效率,另一方面能够让内部网络始终能够稳定、高效运行,保证网络通讯信息的安全,交换机是利用物理地址或者说MAC地址来确定转发数据的目的地址。通常是按照通信两端传输信息的需要,用人工或设备自动完成的方法把要传输的信息送到符合要求的相应路由上,在整个信息传递的树状网络结构中交换机处在TCP/IP结构的第二层,是各种信息传递的必然通道,可以有效保护IP地址的安全。路由器工作在TCP/IP结构的第三层(网络层),可以对路由器进行隔离控制,这样对用户IP地址可以起到有效的保护,对前后的访问地质给予全面监控,预防IP地址受到攻击。

2)提升用户的网络通讯信息安全意识。网络安全最大的威胁是网络用户对网络安全知识的欠缺,在网络不断普及的今天,人人都在上网,但是用户的网络通讯信息安全意识还比较欠缺,应该加强对这方面做好普及工作。在自己的电脑里面要装好防病毒软件,为操作系统打补丁,并了解计算机操作系统方面的知识,对不熟悉的软件不要轻易安装下载,陌生人发送的链接不要随便打开。同时对于用户账号密码要设置尽量复杂,尤其是系统登录账号和电子邮件账号和网上银行账号等应用账号,对系统登录账号密码设置尽量做到复杂,并且不要设置相同或者相似的账号,尽量采用数字与字母、特殊符号的组合的方式设置账号和密码,而且要求尽量长,并做到定期更换,这样可以防止黑客获取合法的账号和密码,进行攻击网络系统。

3)加强计算机网络的加密措施。数据加密技术在网络通讯里的应用能够有效加速数据通信、网络平台应用的安全系数的提高,确保双方的通讯在安全环境下进行,确保数据不被盗取和破坏。计算机网络加密是把明文向密文进行转变的过程,以实现网络内的数据、文件和控制信息等保护作用,同时加密相对应的是解密,也就是把密文恢复成明文的过程。当前加密数据的传输可以采取以下三种方式。一是节点加密。节点加密采取的方式是对对传输路径中节点机上传输的信息给予加密,与其他加密方式不一样的是节点加密不允许传输信息在传输途中以明文方式出现,使用节点加密过程中,它会先把接收到数据信息给予解密,然后在一个安全模块中对解密明文使用另一个密钥给予加密,这个就是于链路加密的区别。二是链路加密。链路加密主要是在网络节点间加的密,也就是信息在传送过程中不断进行加密和解密,直到将数据信息传送至真正信息接收端,然而对信息发送端与信息接收端的保护是没有处理的,只是保护通信传输途过程下信息安全的一类加密方法,这类加密算法的缺点就是信息在节点上通常是以明文形式表现的,这就会造成信息容易被攻击。三是端对端加密。端对端加密与其他两种方式都不同,其主要加密过程是数据信息从发送端到接收端整个传输过程里都是以密文方式存在。也就是说数据信息在被传送过程中,并且在抵达接收端以前不会做任何解密措施,这样数据信息在传输途径中都会受到保护,即使信息在传输过程中有节点的破损,也不会造成消息的泄露。相比其他两种方式的加密,这种加密方式更具有可靠性,容易维护性和易设计性,价格相对更低廉。但是这种加密方式也有缺点,就是传输数据信息在发送端和接收端不能隐藏,为了提高数据信息的传输更加安全,可以同时结合链路加密和端到端加密,这样可以保证信息的传输更加安全。

总之,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的不断普及,网络安全的破坏性也在快速升级,我们需要不断地提高对交换机进行控制和配置,用户的网络通讯信息安全意识,计算机网络的加密措施。同时还要不断更新防火墙系统,增加扫描病毒的各项插件,以应对各种木马病毒,防治某些恶意病毒软件的入侵。

参考文献:

篇8

网络通讯技术需要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在人们的生活中普及率越来越高。网络通讯技术的不断的改进,使得人们的生活质量越来越高,以电信行业为例,新型的电信业务越来越多,各项数据资料不断增多,其语音通讯体系也越来越完善,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网络资源的利用率大大提高了。通过这些改革与演变过程可以发现,电信网络通讯技术正趋向于加强数据、语音等电信业务的发展方向。

一、通讯数字化

最早的通讯方式是固定通信的形式,在网络通讯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通讯方式逐步转化为移动通信形式,通讯网也逐渐实现了数字化。数字化的通讯使得自动电话交换的方式,从机电形式演变为程控形式,这也是我国电话通信的重大改革。程控电话交换机利用了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是由计算机预编程度直接控制电话,实现交换机连续工作的目的。这种技术的发展提高了网络通讯的效率与简便性,利用存储控制技术,使得通讯交换控制的功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不但提高了通讯呼叫速度,还提高了通讯的质量。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使得通讯的各项技术不断改进,这也降低了故障发生的概率。我国在引进程控交换技术后,逐渐建立了智能网、交换网、本地网等,这也使通讯网络的语音构架越来越规范,为先进设备的引入与应用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保障。

二、ATM网络

网络通讯技术需要利用多种宽带多媒体业务,在20世纪末,我国首次提出了ATM的概念,这也为电信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方向,通过制定ATM的技术标准,促进了ATM网络的建立。ATM的建立与实施,带来了良好的效果,其经济了一段较为辉煌的发展历程,很多通讯研究人员根据ATM强大的功能,认为其可以一同天下。从技术层面分析,ATM的各项技术确实比较强大,其可以实现通讯业务的实时性,还能有效的结合宽带业务与窄带业务,达到统一的目的。ATM在应用的过程中,也存在自身的弱点,较多的功能也会造成较多的故障,而且过多的依赖ATM技术,可能会因为ATM出现故障而影响正常的工作。ATM的有些技术比较复杂,这样使得ATM交换机的价格偏贵,其一旦出现故障,维修的费用也比较高。ATM的应用范围并不广,而且没有桌面应用程序,这项技术的终端呈现IP化,所以,新业务也较为缺乏,这也不利于ATM市场的发展。ATM市场越来越窄,会降低ATM技术的发展与改进,我国对ATM交换机的应用一般都在骨干网中,这项技术的应用,提高了网络通讯的工作效率,也促进了QOS机制的建立,对其保证机制的永久性连接起到了一定的帮助作用。

三、NGN的部署实施

1、软交换技术

软交换技术是网络通讯技术发展的产物,其可以更好的控制网络呼叫,体系构架为开放形式的,可以进行多组传输以及多种方式接入,还可以提供多种实时业务,实时业务为网络通讯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性,尤其是在语音以及多媒体业务中应用实时技术,可以增强网络通讯的功能。软交换技术是电路交换向分组交换的演变,其也是未来网络通讯技术发展的主流方向。软交换系统由多种设备组成,主要包括软交换设备、中继网关、信令网关、接入网关、媒体服务器、应用服务器等网络侧设备以及 IAD、SIP 终端等终端侧设备。软交换的主要应用集中在长途汇接、本地用户接入业务以及为企业用户提供综合通信解决方案。软交换作为 PSTN演进的方式和 NGN 的业务子系统之一已经成为ITU 的 NGN 系列标准。采用软交换技术实现电话网的演进,使电话网向分组化、宽带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将大大提升电话网的业务能力,符合网络的发展趋势。软交换的引入使电路交换的业务更加有序,也促进了通讯业务的控制与管理。

2、IMS 的技术

发展面对基于 IP 技术的网络和业务带来的挑战,运营商正在积极寻求能够驾驭 IP网络的解决方案。NGN 的体系架构使得运营商能够控制和管理基于 IP 技术的网络并具有业务管理的能力,并让网络体系具备融合的能力,在业务层面具有灵活扩展和组合的能力。在用户接入层面能够进行接入控制、标识和管理。IMS 使移动网和固网的融合成为可能,使基于 IP 技术的业务控制和管理成为可能,NASS 和 RACE 使接入管理和控制成为可能。网络具备无线宽带能力之后,移动互联网将会蓬勃发展,移动分组域业务的发展也将带来对多媒体控制域的挑战。实现融合是一个长期的目标,涉及的因素很多。融合的价值是为消费者带来便利和增加价值,IMS在网络和业务层面提供了融合技术的可能性,其作用和价值取决于未来的业务趋势、IMS 的成本及可运行性。

四、信息网络技术发展趋势

信息网络技术发展趋势关于通信网的演进,是网络技术加速向宽带、无线、智能方向的发展。移动通信宽带化和固定通信移动化日趋融合,各种接人技术层出不穷,射频识别技术的应用前景日渐广阔。以超大容量、超高速和超长距离为特征的光通信技术加速应用,通信传输网络的 IP 化进程不断加快。电信网、计算机网、广电网融合趋势明显,将汇聚成功能强大的多渠道、多媒体综合信息平台,信息网络将覆盖各类终端。网络演进的目的是为了增强业务竞争能力,保持网络的可持续发展,增加运营收益。随着宽带接人市场的发展和宽带服务内容的日益丰富,通信网络向宽带化、综合化方向发展已是必然,NGN 网络的内涵也会随着技术与业务的发展而不断扩大和改变,推陈出新是通信网络不断演进的永久动力。网络通讯技术的未来将是一个不断在各种层面上进行创新并最终向融合方向演进的历史进程。

五、结语

综上所述,网络通讯技术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在不断改进,尤其是进入信息时代以后,网络通讯越来越方便。通过引进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以及设备,电话网逐渐实现了数字化,其通讯技术也从模拟形式演变为数字形式,通讯技术的相关步骤也逐步从人工操作变为自动化,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与演进,带动了电信行业的发展,提高了其工作的效率。电信通讯行业包括的业务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有语音、数据以及多媒体等业务,这些业务是未来网络通讯发展的主要方向,随着相关技术的发展,这些业务也逐渐实现了实时性。■

参考文献

篇9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3)21-0047-01

1 计算机远程网络通讯技术构成及连接

计算机远程网络通讯技术主体包括通讯手段以及计算机技术,可保证远程通讯应用的可靠稳定,令各类文字信息、声音图像集成至网络之中。不断创新发展的计算机技术令信息存储总量全面扩充,信息应用速率显著提升。数据信息处理还可连至企业局域网系统,进而实现资源共享目标。计算机远程网络通讯包含终端设备、主机系统、交换装置以及传输线路。对于具体的通讯规模、数据总量、储存等级与应用,计算机系统可通过微机以及小型机完成。传输线可应用微波、有线传输或是光纤传输模式。计算机同传输线路连接过程中,交换装置起到接口作用基于网络协议完成数据信号的传输,令其通过模拟交流信号模式,最终转变为数据信号。基于传输方向数据通讯可包括半双工、单工以及双工通讯。前者包含两类方向,在既定时间段仅能单方向传输。单工通讯则只进行单向传输。例如,终端系统传输信息至主计算机。双工通讯可在相同时间内进行同步的双向传输,线路结构相对来讲较为复杂,因此仅能应用四线制模式。通过实践不难看出,应用半双工模式,不但可完成双向传输,同时可令通信线路逐步精简。终端以及主计算机系统仅仅配备电话线即可。计算机远程网络通讯技术应用连接通过多路、分支、点对点以及集线模式完成连接。依据现实需求,可通过点对点方式,令主计算机系统构成核心,信息传输过程中通过调制解调器与电话线相连。在相同时期之中,计算机系统仅能同终端相连,与电话通话较类似,倘若其他终端想进行信息传输,则计算机系统会发出忙号提示。

2 计算机远程网络通讯技术特征及应用

要想完成远程网络服务通讯应用,应令计算机系统发挥整体性、可靠性、高效性、安全性传输功能,基于网络通讯协议运行,传输至计算机远程系统。Socket传输协议包括UDP、HTTP以及TCP等。IO传输协议则包括NIO、AIO以及BIO等。各类分布式通讯,均基于该应用原理完成。然而为更便利的实现应用,各语言均会呈现契合应用层的协议。计算机远程网络通讯技术,为计算机系统之中发送相应的请求信息,而其他类计算机系统在收到信息后开始处理,并将最终结果汇总发送至请求一端。该阶段中可发送异步请求以及同步请求等。计算机远程网络通讯在收到信息后则实施处理,并令结果通过编辑形成流,基于传输协议模式再次传输到调用端。

计算机远程网络通讯技术应用,应创建优质通道条件,提升通讯线路整体质量。当前,经常应用的通讯系统线路包括三类,即对称电缆系统、架空线路系统以及同轴电缆系统等。架空线路系统即通过明线方式,采用双导线结构。对称电缆为若干层绝缘层传输线路,较易受到回波影响。同轴电缆传输为外导体结构,属于封闭电缆,其传输工作效率大概为一千二百比特每秒。通常来讲,架空明线系统以及对称电缆较易受到外部环境以及电磁场的影响干扰,因此令其传输应用效率受到一定限制。为此,可应用封闭同轴电缆传输系统,确保网络通讯的优质、可靠、以及高效。另外,应配设合理高可用性通讯结构以及终端系统设备,符合网络应用通讯传输要求。应配设高效率应用转化设施、管控工具软件,创建优质可靠的网络系统通讯应用环境。计算机远程网络通讯技术,可完成区域操控以及监督管控。在远程空间中,进行计算机系统的重新启动以及关机操控,可实现高效、可靠与安全工作目标。当前远程计算机网络通讯手段可渗透至较多领域实现科学应用,例如化工生产事业、开采石油、农业生产、锅炉系统以及水处理生产等。

对于纷繁复杂的农田信息处理,可利用系统完成实时的数据传输,并输出具体采样图、田间数据以及土壤状况资料。通过需求分析,明确系统应用模块、管理功能,并完成终端应用与查询。而后可进行优质的系统设计,利用嵌入模式,完成软件接口、系统以及用户界面规划安排。

设计各类信息化管理工作体系过程中,可依据计算机远程网络通信技术特征,将系统划分成软件接口以及信息数据库的规划设计。为确保各类信息数据应用传输的精准性以及高效性,可应用TCP协议完成远程应用传输。通过PDA可将各类信息传输至远程系统之中,该过程需要发出控制命令,并包含各类命令性质以及数据类别消息。前者基本上较为简单,为一类系统命令,例如传输数据发出请求以及最终的结束。数据消息依据不同的工作类别有所不同,大体上包括工作过程的属性数据信息以及位置信息,因此该类数据总量较为庞大。远程信息管理以及PDA发挥单一通信应用功能,同时具有较大数据量,因此传输阶段中可利用ASCII编码字符进行操作处理。

3 结束语

总之,计算机远程网络通讯技术具有优质、高效、高科技性、可靠、全面共享特征。为此,我们只有基于技术内涵,现实需求、环境特征,把握技术原理,针对现实应用状况,科学探究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内涵,进行有效的应用。同时,应树立创新意识,秉承持续发展理念,方能不断推进计算机远程网络通讯技术的科学发展与全面应用,令其更多的融入至各行业领域之中,发挥综合应用功能,创造显著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包东飞.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故障分析与处理[J].信息系统工程,2010(12):66-68.

[2]夏志竞.计算机远程网络通讯技术的应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23):8-9,27.

篇10

中图分类号TN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100-0210-02

1 光纤网络通讯技术概述

1.1光纤网络通讯技术含义

光纤网络通讯技术是把要传送的信息以电信号的形式调到光纤的激光束上发送出去,在接收端把电信号恢复成原来的信息。因为信息是经过光纤网络传递的,所以损耗比较低,抗干扰能力比较强,信息能以高速度、保真状态传递到接收方。

1.2光纤网络通讯技术的组成

光纤网络通讯能够正常运行离不开以下的五个部分:光发信机、光收信机、光纤、中继器以及无源器件。

光发信机与光收信机都是进行光与电的转换,但光收信机包括了光放大器和光检测器;光纤就是信息传递经过的“道路”;中继器包括再生电路、广元和光检测器;无源器件包括耦合器和连接器。这每一部分都不可缺少,相互配合才构成了具有多个优点的光纤网络通讯技术。

步入21世纪以来,网络的发展使视频、音频等的应用明显增加,这些新媒体的增加要求提高信息载体的通讯容量、通讯速度以及高载波频率等。光纤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正适应了这一要求,所以它将会获得更大的发展。

1.3光纤网络通讯技术的优点

中继距离长,传输损耗低。光纤网络通讯的损耗是指电信号功率传输每单位长度衰减的程度,目前,利用光纤网络通讯的信息损耗值一般能控制在0.2分贝/km之内。当电信号的损耗值较低时,它传输的单位长度就相应地增长,也就是中继距离的增加。现在,中级距离已经超过了200km。中级距离增加就意味着中继站数量的减少,系统运行的稳定性提高。

光纤容易铺设。光纤的内芯极细,直径较小,可以减少传输系统的占用空间;光纤柔韧性较好,重量较轻,当在人造卫星、宇宙飞船或者飞机上应用时,能够有效减轻它们的重量,同时柔韧性好的特点能够使光纤大量缠绕成束,从而获得高密度、小直径的光缆,易于网络式地铺设。

保密性好。现在,信息之间的竞争使窃听技术不断发展,因此,我们对信息保密性的关注大为增加。光纤网络通讯技术的传输载体比较特殊,只有光纤包层和纤芯附近存在光波,同时用橡胶护套和金属材质防潮层保护光缆,就避免了光的泄露,加之光纤常埋于地下,更降低了光泄露的可能性。保护好光也就保护了信息的安全性。

2光纤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现状

光纤通讯技术的良好发展前景使众多供应商在技术开发上努力,比如,日本对中继距离的研究已经达到了4000km没有中继器的水平。光网技术合作计划、多波长光网络、泛欧光子传送重叠网、波长捷变光传送和接入网等多项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地研究开发当中。下面介绍几种已经成熟的光纤网络通讯技术:

2.1复用技术

复用技术是通过多信道系统增加传输介质的信息容量,提高光纤宽带的利用率。时分复用、波分复用、频分复用、空分复用以及码分复用是其五种常用的复用方式,其中,应用时间最长、应用范围最广的波分复用方式,大大地提高了信息的传递量,从而提高了光纤宽带的利用率。

2.2色散补偿技术

色散补偿技术是为了扩大中继距离,维护信息系统的稳定性。同时,兼顾到插入损耗合理的技术措施,使输出端的电信号足以保证跨距、速率、误码率等系统性能的实现。色散会因为脉冲的变化而产生误码,降低信息传递的准确性,缩短电信号的传输距离。对采用常规光纤的10Gbit/s系统来说, 色散限制仅仅为50km。因此, 采用此技术再我国是非常现实和有必要的。

2.3孤子传输技术

在光纤网络通信技术中, 采用孤子传输技术是利用光纤的非线性达到平衡光纤色散的目的。从而增加中继传输距离;同时,此项技术还具有强抗干扰能力、抑制极化24模色散等优点。色散管理和孤子技术的结合, 凸出了以往孤子只在长距离传输上具有的优势, 继而向高速、宽带、长距离方向发展。

2.4光纤接入技术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人们在对语音业务需求的基础上新增加了对高速数据、高保真音乐、互动视频等多业务的亲睐。为满足越来越多样化的新业务,光纤接入技术应运而生。它与ATM、SDH、以太网等技术的结合使得核心网和局域网、城域网得到了较大的发展。现在办公网络宽带、家庭网络宽带的发展就得益于该项技术。

3 光纤网络通信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3.1光纤入户

人们对良好性能的追求希望通过实现光纤入户的方式来解决宽带有线、终端体积小一级显示屏幕受限等不足。光纤入户依靠其极大的宽带,解决从互联网主干网到用户桌面的“最后一公里”的问题。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光纤入户的成本将会得到降低。在我国,光纤入户的实验网已经在武汉、成都等城市开展, 预计在不久的将来, 从经济水平较高的城市蔓延到全国实现光纤入户是必不可挡的趋势。

3.2实现全光网络

全光网络以光节点代替电节点,节点之间实现全光化,这也就意味着信息始终以光的形式进行传输与交换。目前,全光网络的发展虽然是初期阶段,但已经显示出了良好的发展前景。它具有良好的透明性、开放性、兼容性、可靠性,并能提供巨大的带宽、容量超大、处理速度极高、误码率较低,网络结构简单,组网非常灵活,可以随时增加新节点等优点。但是,全光网络的发展要与因特网、ATM 网、移动通信网等良好地相结合。

4 结论

光纤网络通讯技术作为我国信息传递的重要技术之一,为我们提供了高速度、高安全性、高容量的信息,不断地满足我们对信息的要求。虽然,我国光纤网络通讯技术再不断的发展,但是一些关键技术、元器件、材料等仍需要进口,受到其他国家的限制。因此,为了我国信息化建设和国家信息安全,光纤网络通讯技术仍需要不断地更新和进步。希望在众多研究者的努力下,我国光纤网络通讯技术能不断地得到发展,从而为我国的信息化建设做出最大的贡献。

篇11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1-0017-03

高校的辅导员工作已经基本上区别于中小学时代的班主任。他不仅仅只是传授知识给学生,还负责学生的日常生活等问题。在高校里,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已经是很基础的东西,作为学生学习本来就是基本的任务与职责,这个无可厚非。所以大学里更加看重的是思想上的教育与引导。处在大学这个时期,是学生的心理开始逐渐走向成熟的过渡期,如何正确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是刻不容缓的任务,也是交给各位大学辅导员老师的神圣使命,他们是培养真正意义上合格人才的幕后英雄。在这个时期的思想教育,要从小集体的利益逐步地提高和升华到全社会、全民族的层面。这也是对大学生自身的要求,作为社会主义接班人,他们必须要面对和接受这些。现代的大学生呈现出的状态是思维非常的活跃,接受新鲜事物的速度也是非常的快。恰好又是处在网络如此发达的时代,对于网络世界的无限好奇,更是深深地吸引住了广大的学生群体,他们对于网络信息技术的了解和掌握也是非常快速的。而且当今大学生自主性强,选课自由,活动纷繁,行为分散,这就导致“辅导员—学生干部—宣传栏及口头通知—学生”这一传统工作模式不能完全适应学生的实际情况。发挥网络通讯工具在信息传播与思想传播中的强大优势,积极开展班级工作,是新时期辅导员工作的有益尝试。它为师生提供了一个信息互动的良好平台,为辅导员的工作带来了高效和便捷。

一、关于网络通讯工具

(一)网络通讯工具的使用情况

网络通讯工具在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和使用范围几乎可以说已经全覆盖。这种新型的信息载体满足了广大学生对新鲜事物和信息的了解和需求。为了方便沟通,网络中又产生了不少的即时沟通软件,比如人人皆知的腾讯QQ、多玩YY、人人网等。其中,被称作上网必备的QQ,更是应用广泛,尤其是随着手机上网功能的增加,手机QQ和飞信的使用更为广泛。在笔者对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300名在校生的调查中,约有97.6%的学生拥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个人QQ号码,约有55%的学生每天超过5个小时手机在线,约52%的人每周的聊天时间在6~15个小时之间,也就是平均每天网上聊天1~2个小时。每周花15个小时以上在网上聊天的占13.32%,这意味着这部分大学生平均每天有2~3个小时在网上与人聊天。而在本次调查中,也约有52%的学生手机开通了飞信业务,表示会通过飞信与他人进行联系。

(二)网络通讯的特性

1.时效性。通过互联网,信息传递摆脱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管对方身在何处,都能进行对话。能够更好的保证消息传递的时效性。

2.互动性。网络沟通虽然不是面对面的实际沟通,但是现在的网络通讯工具,基本上可以满足联系人之间的各种需求,方便又快捷。它可以打破距离和时间的限制:不仅仅可以一对一的聊天,也可以实现一对多、多对多的聊天和联系模式,打破所谓地域限制。联系时,可以是即时信息联络,但是如果其中有一方不在线,也可以选择留言方式,信息还是会准确无误地转达给接收人。

3.平等性。在网络制造的虚拟世界中,极大化的公平与平等,成了学生们以及其他社会成员真实抒发内心感受的平台。大学生在处理人际关系上,总是显得有些稚嫩,面对社会上各种各样的诱惑和陷阱,在网络世界里,可以尽量少的露出自我的缺点与不足,有足够的时间来思考和化解面对的尴尬,更容易解决矛盾。最关键的是,学生们不用考虑要面对的社会舆论的压力,在这个比较宽松的环境中,得到了思想上的解放,最终使大学生在虚拟的网络中能够更轻松地面对友(爱)情,交往需求在网络中得到充分的满足。

二、网络通讯工具在辅导员工作中的作用

(一)网络通讯工具有助于加强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国家教育部规定高等学校总体上要按师生比不低于l∶200的比例设置专职辅导员岗位,但是由于高校扩招,大部分高校的比例远远低于这个标准,一个辅导员要带300多名学生,师生之间缺乏交流,容易陷入师生感情淡化、师生关系冷漠的思想政治教育僵局,给辅导员的教育管理工作增加难度。而网络通讯工具的出现让辅导员和学生之间由“师生”关系变成“网友”关系,由“面对面”变成“键对键”的交流,可以让学生在面对面时不便于吐露的心声,敏感、羞于启齿的问题,通过网络通讯工具对辅导员敞开心扉、畅所欲言、自由交谈,以此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QQ,用实名或匿名的方式向辅导员倾诉自己在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的喜怒哀乐,让辅导员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并及时处理、解决。另一方面,通过网络通讯工具辅导员也可以有针对性的对一些有问题的学生进行批评、指正、心理疏导,以避免面对面处理问题的传统方式带给学生“没面子”的感觉。

(二)网络通讯工具有利于提高班级管理效率,增强集体感

就目前形式来看,辅导员所带班级过多,如果每次班会都以传统的形式召开,那平均每召开一次班会要用一周左右的时间,辅导员就没有多余的时间处理其他事务。现代化的手段可以弥补这些不足,比如利用飞信群或是QQ群召开班级会议,在群里公开班级事务,讨论班级计划,大家畅所欲言,无所顾忌,大家把自己的想法如实表达,也避免了班级管理时出现的隔阂,增强了集体荣誉感。而且召开QQ或是飞信会议可以几个班级一起开,但是又互不影响,能够很好地提高班级管理效率。

(三)网络通讯工具能够拉近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感

在我国传统的管理思想中,“师道尊严”的观念根深蒂固,辅导员身处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第一线,不能在按照传统教育方式,命令、领导他们,要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把辅导员当成朋友,让他们体会到辅导员的关心。网络通讯工具是一个很好的媒介。比如,在一些节日、个人特殊的日子(生日),通过网络通讯工具传递一些祝福的话语;在天气遽然变化时,发一条友情提醒,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注与关心。辅导员也可以把自己想要对学生说的心理话和一些生活随想用群发的形式传递给大家,让学生能更多地了解辅导员,这样更容易产生认同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四)网络通讯工具有助于提升辅导员日常管理工作效率

一位高校辅导员一般要担任几百名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任务内容触及到学生的思维、深造、工作与生计的各个方面,烦复。况且古代大学生选课自由,行为涣散,勾当纷繁,招致激进任务模式不能完全顺应学生的现实状况。经由网络通信工具,辅导员可以实时将种种筹画规定、讲演、文件等信息实时公布在通讯工具的群分享里面,学生上网就能够浏览阅读,得到静态信息。也可以通过QQ群或是飞信群一些即时信息。网络通讯工具在毕业班的管理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大多数高职院校都采取了校企合作“2+1”的教学模式,也就是2年在学校学习,1年在企业实习的模式,而且学生分布在不同的企业,这样的教改模式使辅导员对班级的管理形成一定的困难,对于一些常规的通知、工作信息的以及学生思想动态的掌握都存在很大的困难。但是应用网络通讯工具,这些问题迎刃而解,时空不再是问题,只要有网络、有手机在身边就可以接收到老师的招聘信息和一些其他相关的信息。学生在企业时也可以随时通过网络汇报他们的情况,有任何疑问可直接与辅导员进行网络交流。也可以利用网络通讯工具让辅导员的一些常规工作变得更简单、更有效。比如,笔者每周初都会用飞信来反馈学生上一周的表现,每个人的综合测评加分、扣分情况,让他们实时了解一周的表现,对学生起到督促和激励作用。如此,辅导员可以更高效地完成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使得高校学生日常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和科学。

(五)网络通讯工具有助于促进辅导员之间的经验交流和知识共享。

网络通讯工具的群功能,主要是QQ群和飞信群,可以为辅导员提供一个互相学习经验和探讨工作的场所,还可以利用群共享将辅导员工作过程中所收集的资料、心得互相分享。因此,网络通讯工具群已成为高校辅导员之间学习交流的新平台,它促进了辅导员之间的经验交流和知识分享,为辅导员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思路和借鉴。

总之,利用网络通讯工具可以使辅导员的工作更简单更有效。利用网络通讯工具进行班级管理,可以在师生之间建立起沟通的桥梁,拉近心理距离,可以使辅导员的工作更加得心应手,班级管理更加顺畅、民主、科学和时尚。当然,现代化手段并非万能,它只是辅导员管理工作的一种新手段,不能代替班级的日常管理工作。现代化手段对新时代的辅导员的管理工作有一个良好的促进作用,使现代化的通讯手段在新形势下进一步为高校辅导员工作增添光彩。

参考文献:

[1]罗玲云.论高校辅导员博客的功能[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9(3):82-84.

[2]何雪梅.从辅导员的角度探讨博客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文教资料,2009,(1):194-197.

[3]梁燕云.应用网络聊天工具开展思政教育的可行性探析[J].科教平台,2007,(16):151-152.

[4]杨永梅.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利用现代化手段促进班级管理[J].科技信息,2008,(26):229.

篇12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008(2011)03-0060-06

一、网络通讯技术促使师生互动变革

师生互动是现代教育制度中师生交往的重要活动方式,有师问生答、师讲生问、生讲师评、生问生答等形式,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有力保证。在数百年的班级授课制教学进程中,师生之间已经建立起了稳定的、行之有效的面对面互动关系,使得教育、教学活动得以有序进行,知识传承效果达到最佳。

当今信息时代,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学习不再是单一的在校学生的专利,在职人员异地学习人数占学校学人数的比重与日俱增。学习环境、教学模式等发生巨大变革,异地师生之间必须借助媒介才能开展非面对面的教学活动。在网络通讯技术面前,传统的师生面对面互动策略不断受到冲击。师生互动不再仅仅是师生间的语言、手势、神态的互动,还包括教师、学生与网络媒体的互动。因此,在异地教学需求越来越迫切的今天,研究网络通讯技术环境下的异地师生互动问题,是解决未来教育不可逾越的现实问题。

师生异地互动离不开通讯媒介。随着网络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手机通讯平台、视频会议系统、即时通讯软件等异地互动通讯工具和软件迅速普及,其功能也越来越有利于师生之间的异地同步或异步互动交流。技术改变人类生活,通讯技术必将使得师生互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师生不论身在何处,都能随时随地通过媒介互动;可以是一对一互动,也可以是一对多、多对多互动;可以是同步互动,也可以是异步互动;可以是文字互动,也可以是语音、视频互动。信息时代,师生之间利用网络通讯技术进行互动交流,正逐步成为一种常态,即将成为师生互动的主流。网络通讯技术虽然问世时间不长,但其影响深远。研究网络通讯技术在异地师生互动中的地位、作用和效果,对未来教育具有指导意义。

二、国内外师生互动研究现状分析

师生互动是一个历史久远,人们一直在思索的课题,也是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中外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很早就注意到教育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重要性。有关师生互动的研究国内外也都相当重视。在古希腊,苏格拉底创立了一套寻求知识的方法――“产婆术”。在他眼里,教学就像是一个婴儿的“接生”过程,教师用问答的方式进行教学,刺激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寻找出正确的答案。而我国古代最具影响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也曾提出,教师要具备善于了解学生,启发诱导和因材施教的能力;并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体现出了“师生平等,教学相长”的思想。这些可以说都是师生互动思想的早期表现。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学者们从教育社会学、教育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伦理学等学科角度对课堂师生互动进行研究,不断丰富着师生互动的理论成果。美国的著名教育家杜威(JohnDewey,1859-1952)主张“要使教育过程成为真正的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成为真正合作的相互作用的过程”。继而国内外分别从师生互动主体、师生互动效果等不同角度,对师生互动的类型、师生互动行为、师生关系等进行了充分详细地探讨。

在教育社会学领域,主要是从角色及其相互之间的行为过程这一角度来理解师生互动的。德拉梅特(1976)的《教室中的互动》,是最早专门论述课堂师生互动问题的著作,此书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对教室内教师与学生的角色、课堂情境以及师生关系做了较全面的分析。英国学者B.J.Ashley等人根据社会学家帕森斯社会体系的观点,从师生互动主体的角度进行探讨,把师生课堂师生互动行为分为教师中心式、学生中心式和知识中心式三种。从哲学认识论出发,研究者认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体现着一种主客体关系。其中代表性的观点有:教师主导说、学生主体说、师生双主体说以及主导主体说。在此基础上,R.Lippitt&R.K.White等人从师生互动中的教师领导方式进行探讨,把教师使用权威的方式分成三类:权威式、民主式和放任式,并由此形成了教师命令式、师生协商式、师生互不干涉式三种不同课堂互动行为类型。在心理学尤其是教育心理学领域,研究者更侧重于从师生互动的内容、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面来探讨。1983年林格伦在《课堂教育心理学》一书中,根据教学效果描绘了课堂中师生相互作用的四种类型。如图1所示:1的效果最差,教师跟全班学生仅保持单向交往。2的效果尚好,教师试图跟全班学生发展来回交往。3的效果较好,教师跟全班学生保持来回的交往,也允许在正规的基础上有学生之间的交往。4的效果最好,教师在集体中是一个参加者,他鼓励集体中所有成员,包括教师自己,有来回的交往。

从师生互动过程中的相互影响以及形成的情感因素进行探讨,Siberman把教学情景中的师生关系分为四种类型:依恋型、冷漠型、关怀型和拒绝型。C.howes和她的同事根据依恋理论将师生关系分为三类:回避型、安全型和抵制、矛盾型。Getzel和Thelen将教师行为分为团体规范型、个人情感型和动态平衡型三种。R.C.Pianta则将师生关系分为三个不同的特点:亲密、冲突和依赖。另外,我国学者王家瑾还从工程学角度,采用系统工程分析方法,以教师、学生和教材三因素构建出教学活动的三维坐标体系,形成了师生课堂互动模型。。怫兰德(Flanders,1970)通过对课堂教学行为的研究,提出的互动分析系统FIAS(Flanders Interaction AnalysisSystem)。将师生互动的语言行为分为三大类共10个类别,为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研究提供了有效的量化途径。这是国内外首次对师生互动行为从微观角度进行分析量化,并带领师生互动的后继研究。

综上所述,均是从理论上对师生互动类型进行了研究。关于师生互动的途径、形式与性质,研究师生互动的内容关注的还比较少。随着教育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网络教育、远程教育走在了前端,紧随而至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也发展迅速。人们对师生互动的关注逐渐转移到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师生互动,尤其是远程教育中的师生互动。1989年穆尔提出了“三种类型的互动”,即学习者与学习内容、学习者与教师以及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互动,作为一个概念框架来理清远程教育中产生互动的不同活动。库克森等人fcookson&Chang,1995)根据互动的性质将互动分为教学互动和社会互动;根据传播媒体的不同,Kearsly3L将远程教育中的

互动分为文字互动、音频互动、视频互动;因反馈时间的不同,博格将互动分成同步互动和异步互动;Saun-dersetal在1997年根据互动的物理性地点和时间讲互动分为课堂内互动和课堂外互动。王陆教授(2008)指出信息技术环境中的教育关系变化,首先是师生和生生的人际的关系的变化,因而,信息技术环境中的师生互动关系必然会成为信息化教育研究中的新的热点问题。并认为信息技术环境中典型的互动应该包括教师、学生、教育媒体和交互发生的时间这四个传播要素,表现出新的特点:第一,互动借助于媒体发生的,按照媒体类型可以分为文字互动、音频互动和视频互动三种类型。第二,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按时间特征分课堂内的教学互动和课堂外的社会互动;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可以以同步方式或异步方式展开。第三,学习者通过与学习界面交互而引发的与学习内容的互动。如图2所示:

王陆教授提出的四个传播要素与互动类型的关系图,综合了前几位外国学者对远程教育中互动的类型划分,形象地表明了因媒体而引起的师生互动的显著变化:师生互动需借助于媒体发生,尽管如此,但王陆教授构建的传播要素与互动类型关系图仍旧没有表现出媒体的变革,尤其是媒体变革给师生互动带来的影响。尽管网络环境下师生互动发生巨大变革,但目前对于网络互动还没有一个确切地界定,不同领域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描述与论证,杨刚等人从教育学、社会性、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视角对师生网络互动进行了解析,并将师生网络互动结构分成民主型、主导型、私聊型、无反馈型和孤立型。刘细良等人则强调主体间性对多媒体教学中师生交往的作用。

同时,随着我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也在迅速发展,以人为本的理念也带动着师生互动的变化。此阶段,我国有关新课标下的师生互动变化的研究也一时剧增。这是我国课堂教学变革的一大特色。但是无论是新课标下的师生互动研究还是网络环境下师生互动研究,我国多注重有效互动的策略研究,对理论的研究还远远不够完善。随着网络环境的复杂化,师生互动也随着变化甚快,唯有不断地跟上其研究进度,才能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提供一些指导意义。纵观国内外对网络通讯环境下师生互动的变化研究,还大多停留在传统研究的方式上,即要么从宏观的角度进行分析师生互动的关系,要么从微观的角度对其行为变化进行分析,很少有结合二者为一体的研究。且宏观方向侧重理论研究,微观方向则偏重教学实践,并不能很好地将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其次,对信息环境下,网络环境中的师生互动研究最多的还是远距离师生互动的特点和课堂中师生互动的变化,真正将远程教学互动和课堂互动结合起来的还比较少。本文将依据网络通讯环境下师生互动途径为主线,从宏观上构建师生互动变化理论模型;从微观上对师生互动行为进行具体分析,并加以实证。为远距离教学互动和课堂教学互动的互动途径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三、网络通讯技术环境下的师生互动变革理论模型

网络环境下的师生互动是复杂的。根据互动的形式,可以将师生互动分为面对面互动和非面对面互动(又称为异地互动);根据互动的性质,可以将师生互动分为同步互动和异步互动;根据互动的途径,可以将师生互动分为视频互动、语音互动、文字互动等。使用不同的媒介,师生互动的强度有所不同,师生互动的受益面也有所变化。为方便研究,我们以师生互动途径为依据,将不同的网络通讯媒介归类,结合师生互动的形式、性质及互动强度和受益面的变化,构建网络通讯技术环境下的师生互动变革理论模型,如图2所示。

(一)师生互动的途径

为方便媒介归类,我们将网络通讯技术环境下的师生互动途径分为三大类,八个层次。三大类为:师生同步互动;师生同步或异步互动;师生异步互动。师生同步互动类中,除不用借助通讯媒介的师生面对面互动层次外(传统的师生互动),还有以视频会议系统为主的师生视频互动和以手机通讯工具为主的师生语音、文字互动两个层次。电子邮件、留言板等,在师生互动过程中,已经具有滞后性,归类为师生异步互动。社会性即时通讯软件、在线答疑系统和BBS、论坛等,也可实现师生同步互动,但其功能略有减弱,介乎师生同步和异步互动之间。

视频会议教学系统,可以实现一终端对一终端、一终端对多终端和多终端对多终端的同步视频互动教学。每个终端学习者的人数可以根据教学效果的需要,灵活设置。理论上讲,通过该系统将异地学习者临时组建成一个教学班,即可实现面对面教学中的一切师生互动功能:虽然需要教师和学习者提前熟悉系统的使用。因为视音频同步,互动如见本人,互动效果仅次于师生面对面的互动。如同班级授课一样,该系统必须有固定的场所,使用时师生之间需要提前相互约定时间,不能实现随时、随地互动。手机通讯工具,虽然已经开通视频通话业务,但目前绝大多数用户仍旧以语音、文字同步互动为主。手机终端屏幕的局限性决定了手机通讯工具在师生同步互动中,以一对一的师生互动为主,且师生的肢体语言不能为对方所见,互动效果大打折扣。但其能实现随时随地的师生互动,个别教学功能显著。

师生之间即可实现同步互动,也可实现异步互动的主要媒介是:社会性即时通讯软件、在线答疑系统、BSS、论坛。社会性即时通讯软件主要指QQ、MsN等,已广泛应用到人们日常异地交往的各个方面,师生异地互动交流也不例外。社会性即时通讯软件是目前异地师生之间实现同步文字互动的主要工具。特别是社会性即时通讯软件中群互动功能,可以实现多对多的即时互动,为教学公告的和资源的共享提供了便捷。在线答疑系统基本上设置在网络课程中,是一个为专门课程知识答疑所设计的互动途径,只针对所选课程的学生开放。BBS、论坛针对网络上所有人开放,每个人都可以在里面就不同话题展开争论,或者回答别人的疑问,或者了解别人的观点。

网络环境中师生异步互动的途径,包括电子邮件、留言板两个层级。电子邮件可以是一对一的师生异步互动,也可以是一对多的师生异步互动,互动内容可以在网络上长期保存。留言板则是生问师答的异步互动途径,即全体学生可以单独给教师留言,教师为学习者个体逐一解答。这两种异步互动方式都只有互动参与者自身能看到互动的内容,具有保密性,主要用于预约答疑。

(二)师生互动的形式与性质

师生互动有面对面互动和非面对面互动两种形式。传统意义上的班级授课制,师生处在同一地理位置的同一物理空间,师生互动基本上是面对面互动:在课堂内、外完成师讲生问、师问生答、生讲师评、生问生答。师生之间直接通过语言、动作、手势、眼神等传递和反馈信息,实现言语类和非言语类的信息交流。而在信息时代,师生地理位置发生变化,只能借助网络通讯技术实现非面对面的互动交流:电子邮件形式的生问师答、BBS沦坛形式的生问生答、视频通讯形式的师问生答等。从面对面互动到非面对面互动,从直接的信息传递到借助

通讯技术的信息传递,师生的互动形式发生根本性变化。

根据师生互动的时间跨度,将师生互动分为同步互动和异步互动两种方式。师生同步互动是指师生之间能够实时互动交流。传统班级授课制,除书面作业交流外,课内授课、课外交流等,师生互动基本上是实时的同步互动。而在网络通讯环境中,师生身在异地,若要实现同步互动,必须通过视频会议系统、手机通讯工具或即时通讯软件实现视频、语音、文字同步互动。因为在师生之间有媒介这一载体,虽然也还是同步互动,其互动效果有所减弱。师生通过特定的通讯工具,在不要求即时反馈的前提下,随时发生的交流互动形式,称为师生异步互动。传统课堂中的作业批改,试卷订正等均属师生异步互动。网络通讯环境中的电子邮件、论坛等,是典型的师生异步互动。师生异步互动以文字为主,没有同步互动的紧迫感,互动参与者有充分的思考时间,有利于知识的创新与建构。

(三)师生互动的强度和受益面

师生互动强度泛指单位时间内师生互动交流的信息量、反馈的及时性、互动过程的投入程度、对互动信息的领悟程度等。图3中实线所示的正梯形即表示不同互动途径所体现的师生互动强弱关系:同步互动强度高,异步互动强度弱;视频互动强度高,音频互动强度次之,文字互动强度弱。在正梯形的最底端,是师生面对面的互动,其互动强度最高:师生之间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都无时无刻在传递信息。师生可以及时、清楚的领悟对方所表达的意思。教师可以很好地监控学生的学习行为,并针对学生的反馈做出及时调整。视频会议系统要达到面对面的互动教学效果有难度:摄像头拍摄范围不能完全代表教师或学生的视域,屏幕上的平面视觉效果让教师肢体语言所传递的教学信息有所损失,师生互动强度要低于面对面互动强度。到音频互动层次,肢体语言全部丢弃,互动强度再次减弱。越往正梯形的顶端,师生互动从视频互动逐渐变为音频互动、文字互动,互动性质也从同步互动逐渐变为异步互动,师生互动强度逐渐变弱。留言板和电子邮件,在师生互动中,是典型的弱互动。

师生互动受益面主要指师生互动时,参与互动对象数量。在网络通讯技术环境下的师生互动变革理论模型中,虚线表示的倒梯形即表示师生互动受益面:它与师生互动强度刚好相反,互动强度越高,互动受益面越窄。从图1所示的师生互动途径来看,视频会议系统能实现同步视频互动,所以师生互动强度高,但其受益面变窄:如果参与视频会议系统学习的人数过多,学习者没有回答问题、小组讨论等同步互动的机会,则学习者参与这种学习和看录像没什么区别,学习效果自然降低。手机通讯虽然牺牲了视频,但它是一对一的问答形式的师生互动,同步互动对象少,互动强度高。越到异步互动层次,互动面越宽泛:BBS论坛可以让所有愿意观看、讨论的人参与;电子信箱可以实现群发。

无论技术如何发展,师生互动是永恒的话题: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最希望的互动仍旧是面对面的互动。但在网络时代,异地互动在所难免。我们构建网络环境下的师生互动变革理论模型,目的是研究各类网络通讯工具在师生互动中的优缺点,在运用中结合实际需要,扬长避短,选择性、综合性地使用。师生互动途径的选择是灵活的,层级的区分只是为了研究的方便,并不意味着师生互动途径一定要选择从下到上,从互动强度大到互动强度弱。

四、师生互动变革理论模型对网络教学的指导

我们在《教育技术理论发展研究》这门研究生课程教学过程中(有教育硕士,需要异地教学),依据网络通讯环境下的师生互动变革理论模型为指导,组合利用不同的网络通讯工具,搭建了异地网络互动教学平台,有针对性地开展网络通讯环境下的师生互动与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比较研究,以此探寻网络环境下的师生互动变革趋势。

(一)网络通讯环境中的师生互动环节

与传统班级授课教学相比,网络通讯环境中的师生互动不仅存在,而且师生互动在教学环节中所占的比重相对更大,主要集中在下述三个部分:

一是课前授课信息的与反馈。学习者身在异地,授课信息必须准确及时地发送给学习者,让学习者提前知道上课时间、上课地点以及相关课程资源的下载地址,做好课前预习。我们综合利用手机通讯工具的“企信通”功能和社会性即时通讯软件的群发功能,进行课前授课信息群体。不能上课或上课有异动情况的学习者,均能及时同步文字反馈或异步留言反馈信息,方便教师调整教学策略。

二是课中的异地同步互动教学。我们利用视频会议系统,开通4-6个异地同步视频互动学习终端,在上课过程中同步实现师生多点对多点视频互动。设立异地视频互动答疑环节,为异地学生提供现场同步答疑的机会。最大限度地利用视频会议系统模仿传统班级授课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减少师生互动过程中的信息损失。教师通过视频会议系统实时监控异地学习者,恰当的对异地学习者的学习实行同步互动引导,提高其注意力,提升参与互动的积极性。

三是课外预习与复习的互动。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和网络通讯软件使用习惯,灵活选择合适的师生互动途径,参与课外预习与复习的互动交流。我们提供有:适合异步个别指导的电子邮件;适合同步或异步集体互动的BBS论坛;适合同步互动交流的QQ学习群;通过留言板预约答疑等。教师在群组和互动平台论坛里进行适当的引导、指导,并开通手机移动课堂播报,帮助异地学习者及时整理每次授课所讲知识的重点、难点,方便学习者对所学知识的归纳总结。

(二)网络通讯环境中的师生互动效果分析

《教育技术理论发展研究》这门研究生课程在异地网络互动教学平台下进行了为期一学期的教学实验。实验过程中每位学生体验网络视频同步互动教学均在10个课时以上,每节课前均会接受手机短信通知以及课后接受移动课堂播报,由此可知学生对异地网络互动教学的体验效果已经达到稳定状态。在此学期末,采用问卷调查法和个别访谈了解通过异地网络互动教学平台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效果。根据异地网络师生互动变化理论模型图中互动途径的特点,异地网络互动教学模式中师生互动效果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讨论:

第一,采用视频同步互动,模拟传统课堂。视频同步互动中师生可以看到对方形象,具有生动、直观性强的特点。教师可以采用问答、展示、讨论、辩论等方式与学生进行互动。尤其是网络视频的完善,由一对一可以扩展到多对多的视频,师生互动不但可以进行师个、师班互动,也可以进行师组互动。在本次教学实验中,教师利用视频多对多的优势,采用集体答疑讨论的方式进行互动,其中既有师个互动、师组互动,也有师班互动。异地网络同步视频互动效果和传统课堂面对面的互动效果相似。从实验调查结果中(见表1)可以看到:5个问题统计结果均超过3分(3分表示基本同意),大部分学生都认为教师通过实时的视频互动、监控,可以更好地集中思想,积极地参与互动,特别是促进情感上的交流;老师异地通过视频同步互动引导,能更好的预防学习者迷航。

第二,利用通讯工具手机短信功能,辅助课前通知,课后复习。在对手机所调查问题的统计结果均超过3分(见表2),这说明学习者对利用手机短信互动平台实现移动教学的认可度是非常高的,其互动效果次于视频同步互动效果。手机短信平台互动在传递的信息量上要低于视频互动;互动时间上也要有所延迟,若有专门教辅人员效果会更好,但是对于那些不能参与到课堂,也没有视频互动条件的学习者来说,手机短信互动平台还是提供了极大地方便。

第三,网络通讯软件QQ群组的即时讨论组和论坛,完善了课堂、课后师生互动。对课后预习、复习的互动活动起了促进作用,几乎每一个主题后面的跟帖达30多条,单条帖子的字数在100字到1000字不等,而浏览帖子的人数在200多人至300人之间。用学习者的话来说“这种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让人感觉耳目一新,较之于传统的课堂学习,很能激发人的兴趣和学习动机”,

“这种教学方法能吸引学习者的兴趣,课堂气氛也比较活跃,学生不会受到像传统课堂那样的约束,可以自由发表意见,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重要作用”等。课堂活跃则是互动的直接体现,学生可以自由发表意见,可见学生互动的主动,积极性体现的很到位。

(三)网络通讯环境中的师生互动变革

师生互动的主体由以教师为主转化为师、生互为主导。在师生互动中,有两方面主体即教师和学生。同时,教师和学生均不是独立地出现在师生互动中,而是共同参与在互动活动中的。传统课堂上,教师是知识的权威者,师生互动是一种“轮式”交往,即教师处在既定的中心位置,以提问等方式分别与学生展开并列、平行的师生互动。教师掌握着互动的主控权,学生被动参与互动。而在网络环境中,下述几个方面促使师生互动过程中教师的绝对主导地位降低,学生主导作用增强:一是网络环境中信息的多源性、易得性和选择性,削弱了教师的权威性和学生对教师的盲从性;二是课前授课信息的对学生课前预习起到提醒作用;三是便利的网络课程资源和沟通途径的多样化,方便学生随时网上自主学习,消除了学生主动互动的途径障碍;四是物理空间距离的存在减弱了教师对学生学习行为的主动干预,让学生拥有较高的学习研讨自由度。

通过网络通讯技术,真正实现了随时随地的师生互动,学习无所不在。传统意义上的师生互动,虽然互动强度大,但必然要求师生面对面。而网络通讯技术介入师生互动环节,虽然互动强度有所降低,但师生通过手机、QQ等即时通讯工具进行随时随地的实时互动,弥补了传统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时间、地点限制,打破了课堂内外、校园内外的界限,泛在学习成为现实。网络便捷、及时、灵活,师生互动随时随地可行。师生网络互动的机会增多,时间延长。

师生互动内容从知识到情感,由单一变丰富,由简单变复杂。网络通讯环境中,学习者所学知识,已经通过精品课程等形式提供给学习者。越来越多的学习者在学习资源的同时,不断上传自己的心得、体会,上传的资源吸引了更多的后续学习者,成为学习者课后复习、反思的“活资源”。同时,师生互动从传统的语气、表情、体态语言形式转变为丰富的文字、图片、符号形式,师生情感互动取决于人们的文字表达能力。师生互动的途径变多,带动师生互动从单一到丰富。例如在节日里利用飞信、信箱等给异地老师同学发祝福的信息,借助网络通讯工具可以很好的表达我们当面无法表达的情感。

师生互动的强度和受益面相互制约。在异地网络教学的授课阶段,应该采用互动强度大,互动受益面相应小一点的互动途径来实现师生的教学活动互动。利用其互动性强的特点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争取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传递大量的信息,实现教师对教学过程和师生互动的实时调控,保证教学质量。在异地网络教学的讨论互动阶段,可以采用互动强度小,但互动受益面足够大的互动途径来进行适当的师生互动。适当的减弱了互动强度,给予了学生充裕的时间去思考、消化吸收互动中所学习的知识;同时也要放开师生的互动范围,扩展学生的视野,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网络通讯环境中的师生互动与传统教学环境中的师生互动比较

通过《教育技术理论发展研究》这门研究生课程的教学实践,从师生互动主题、形式、性质、内容、方式、强度和受益面等七个方面,将网络通讯环境下的师生互动与传统教学环境中的师生互动作比较分析(如表3)。

五、研究结论及展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