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1 09:19:1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乡镇农业发展研究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1引言
随着我国农业的现代化水平逐步提高,农业机械化与专业化水平也取得了相应的突破。然而自然资源和科技教育资源等分配不均,导致地区发展不均衡。许多贫困山区的农业现代化程度依然不深,局限于单一滞后的耕作技术和“自给自足,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模式,生产力和人均劳动收入水平低下。越来越多的乡镇为了追逐短期利益而选择弃耕从商、弃林采矿等违背经济发展规律的道路,盲目地追求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缺乏科学性,容易导致资源的浪费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乡镇的经济发展离不开农业的发展,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方向,协调各方发展。立足于长远发展的角度和从“可持续发展”科学理念出发,绿色生态农业的发展路径是贫困山区摆脱目前困境的优化选择。河源市紫金县作为广东省贫困县之一,得到国家省级多方面的资助,近年来其总体经济渐渐得到发展,但是农业发展问题依然存在且严峻。本文以紫金县的农业发展为研究对象,从理论与实证两方面,通过建立面板模型,并用stata12.0软件分析数据,通过实地采证和研究以往有关农村农业发展的著作,深入剖析各项相关因素与农业总产值相互关系,根据当地实际发展情况做出相应对策使其协调各方面发展、绿色发展和持续发展。
2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河源市紫金县一共有20个镇,位于广东省的东中部。其地形以山地、盆地和丘陵为主,造林面积覆盖率高,地势东高西低。东南部地区地形以山地为主,地形相对复杂。西部为丘陵区,地势较为平缓,适宜耕作多种农作物。相比西部丘陵区,东南部地区开发难度大。紫金县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温和多雨,适宜发展多个品种农作物。近5年以来紫金县的农业生产总值呈增长趋势,每年的农业总产值均比连平县、和平县和东源县高出一倍,比龙川县高出2%~4%。随着高速公路的修建,紫金县的交通条件逐渐便利,农产品商品率逐步得到提高。紫金县的第一产业发展潜力巨大,但是乡镇农业的发展过程存在不少问题。
2.1各乡镇农业发展不均衡
在农业发展中,乡镇的地形地貌制约着当地的农作物种植及农业生产总值,在2009年至2015年期间,西部丘陵区(柏埔、临江、古竹、义容、凤安、蓝塘、好义、上义)比中北部山地丘陵区(九和、瓦溪、黄塘、紫城镇、中坝、敬梓)和东南部山区(龙窝、水墩、苏区、南岭)的农业生产总值高,均达到2亿元以上的水平且增长速度快,而其余乡镇的增长速度较为平缓。因为西部丘陵区地势相对平缓,农业发展方向多样化,有宽阔的河流冲积平原,水资源充足,适宜种植水稻和花生等多种农作物,平缓宽阔的地形适宜搭建猪场;而其他区域受地形限制,农作物缺乏多样性,中北部山地丘陵区相对适宜果林的大面积种植,东南部山区土地开发难度大,适宜发展林业。故西部农业总产值高于其他区域,各乡镇农业发展不均衡。
2.2农村劳动力流失
人口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农业发展的基础。目前乡镇从事农业的人口比重越来越低,农村人口老龄化严重,劳动力不足,存在有地无人耕的局面。相比农村的低收入和基础设施不完善,城市良好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更倾向于留在城市工作的重要原因。如何吸引年轻劳动力进入农业关系到农业发展的未来。
2.3林地、耕地面积逐渐减少
紫金县矿资源丰富,为改变落后的经济局面,近年来矿业工业的开采索求无度,不合理的矿业开采方式破坏了生态环境,导致林地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土质变得疏松,地表易塌陷,灌溉用水污染严重。乡镇经济以追逐短期的利益而破坏生态环境,结果必然会受到大自然的反噬,待到金山银山开采完毕,以矿工业为主的重工业也将油尽灯枯,农业发展的道路亦越走越艰辛。
2.4产量增长速度慢
经调查研究,在2009年至2015年期间,紫金县的农作物年产量增长速度缓慢,猪肉年产量总体呈下滑趋势。先进和完善的农业基础设施是紫金县走向农业现代化的前提和提高农产品产量的保证。目前紫金县乡镇的农业机械化、专业化和规模化水平低下,单位耕地面积生产率低;乡镇农村科学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知识普及率低,耕作和管理技术滞后,经营模式单一,制约着产量的增长速度。
3模型构建与选取
紫金县各乡镇农村主要是个体经济,其中种植业主要有水稻、花生、水果和蔬菜,养殖业以养猪为主,养鸡、鸭、鹅等禽类为辅。影响紫金县农业发展的主要为水稻、花生和水果等农产品产量。因此,本文选取稻谷播种、果林种植面积、猪肉产量、花生产量和农民人口五个要素进行分析,农业发展用农业总产值代表,构建面板计量模型如式(1),其中农业总产值是被解释变量,其余变量为解释变量。本文所有数据来源于《河源统计年鉴2009-2015》。由于无法事先确定该面板模型是随机效应还是固定效应,故用面板随机效应模型估计如表1,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估计如表2。用Hausman检验,得出H值为87.34,故此模型中以固定效应为主,检验得出固定效应模型优于随机效应模型。因此,可选择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分析被解释变量与解释变量之前的关系。
4模型检验与结果分析
固定效应模型的分析结果中,R2为0.6858,表明样本回归方程的解释能力为68.58%。在农业总产值的总变差中,可以由解释变量稻谷播种面积RS、水果播种面积F、花生总产量PY、农民人口P和猪肉总产量M解释的部分占68.58%,即农业总产值变动的68.58%可由面板模型做出解释,模型的拟合优度较高。由表2可以看出,水果播种面积F、花生总产量PY、农民人口P变量都通过了T检验,而稻谷播种面积RS和猪肉总产量M变量的T检验不显著。为了得到稳健回归结果,可进行改进的Wald方法检验异方差性,结果显示模型存在严重异方差。修正异方差的模型估计结果如表3。模型经过修正后,除了稻谷播种面积与被解释变量农业总产值的联系不显著之外,其余变量与农业总产值都具有显著的联系和解释能力。由表3可以看出,猪肉年产量和花生年产量与农业总产值成正相关。当增加1个单位的花生产量,则可以增加11.6个单位农业总产值,花生的经济利用价值和营养价值高,紫金县本地种植的花生品质优良,附加价值和商品率高,故花生的产量对农业总产值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当增加每单位的猪肉产量,则可以增加3个单位的农业总产值,紫金县猪肉产业链较长,拥有蓝塘镇土猪、龙窝镇的猪肉丸、炆碗扣肉等多种紫金客家特色猪肉产品,因此对当地的农业总产值贡献率高。农民人口和水果播种面积与农业总产值亦成正相关,农民劳动人口增加,则农业总产值也会增加,面对农村劳动力缺失的局面,拉动劳动力回乡则需要政府落实惠民政策和完善社会体系;紫金县盛产春甜桔、三月李和三华李等特色水果,保护水果耕地面积和提高单位面积的生产率能够提高果业对当地农业总产值的影响力。稻谷播种面积对农业生产总值影响不显著,在紫金县各乡镇中稻谷的收成基本用于农民自家食用而不进行商品买卖,糙米、米粉和米糠等水稻附加产品的商品率低,故此对农业生产总值的贡献不显著。
5对策及结论
5.1促进县域农业发展的对策
5.1.1落实惠农政策,拉回农民劳动力。面对农村劳动力流失的问题,政府需确切落实惠农政策,解决“三农”问题,以充分发挥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和主动性。实行好收入再分配和适当提高农产品的价格以增加农民收入,给予低收入家庭补贴,缩小城乡贫富差距;完善社会保险和医疗保险体系,使得农民生活健康有保障。通过落实各方面的惠农政策,从而拉动劳动力回流,缓解农村老龄化问题和推动农村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5.1.2保护耕地、果林面积。紫金县大部分乡镇实行稻谷、花生轮耕的耕作方式,虽然以上模型结果表明稻谷播种面积与农业总产值的相关不显著,但是农村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模式是减轻我国粮食供应负担的方式之一。在以上的解释变量中,水果播种面积与农业总产值密切相关,水果播种面积的增加带动农业总产值的增加,花生的产量对农业生产总值增减的系数值为11.6057,是所有变量中最大的系数值,即每增加一单位的花生产量则会增加将近12个单位的农业生产总值。因此,保护耕地、果林面积是提高县域农业总产值的必要措施。5.1.3提高农业机械化、规模化水平。农业机械化、规模化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量,保护生态环境和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政府需要进一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设备水平进而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给予农民购买农业机械设备补贴,提供农机新技术,普及科学农业知识,培养相关人才。在农作物种植方面,完善排灌系统,节约水资源和劳动力;采用规模种植,能有效节约和合理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利用科学技术分析土壤、农作物和果树的生长、病虫害等因素,有利于发展高产、高质、高经济效益的农产品。在生猪养殖方面,许多农村养殖场污染严重,存在直排现象,造成河流和耕地不同程度的污染。因此需要完善排污系统和基础设施建设,将养殖业进一步规模化,利于集中管理和有效治理粪污问题;综合利用动物的废弃物,可以将其作为果林化肥,也可以建立沼气池将其发酵成沼气。养殖业的规模化和集约化有利于提高生猪肉的质量、产量和食用安全性,也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和坚持走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5.1.4发展特色农业。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有利于延长农产品产业链,提高农产品的附加价值和发展绿色高效益的生态农业。目前紫金县有多个广东省名牌产品,例如紫金辣椒酱、黄花牌茶叶、紫金春甜桔和紫金黄老酒等特色农产品。向产品注入当地特色文化,有助于加深消费者对紫金特色农产品的印象,塑造和推广紫金踏实勤俭的良好形象,从而推进紫金特色农业向第二、三产业发展。例如紫金花朝戏是紫金县特色的戏剧文化,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和吸引力,故可将花朝戏出一系列漫画作为紫金特色农产品包装以推广产品的知名度;黄花牌茶叶的生产地黄花村环境优美静谧,山清水秀,故可发展观光茶园以塑造良好的产品形象等等。
5.2结论
紫金县总体的经济实力薄弱,落后于广东其他县域。农业是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紫金县的经济发展离不开农业的发展,只有大力发展农业才能坚实当地的经济基础。只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农业,坚持农业项目的研发以及进行制度的改革,紫金县会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我国有很多贫困地区因急切渴望改变当前贫困状态,盲目加快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而牺牲第一产业,忘却了农业是经济发展的根本,最终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和经济发展速度的停滞。“快餐”经济是不可取的,我国的乡镇农村经济应该走因地制宜路线,选择适宜自身地区发展方式,大力发展当地的特色农业,延长农业产品的产业链,进而推进向第二、三产业方向转变;打造自身特色农业的品牌;提高科学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利用,以此提高机械化和专业化水平。
[参考文献]
[1]鱼晓惠,吕楠.循环农业模式下关中平原乡村景观要素研究——以龙池镇为例[J].生态经济,2017(04):191-195.
[2]罗锡文,廖娟,胡炼,等.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J].农业工程学报,2016(01):1-11.
一、“二元”经济结构下,农村剩余劳动力与乡镇企业的关系
“二元”经济结构是指发展中国家国民经济中现代部门和传统部门并存的状况。这一理论最早由美国发展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提出的。他认为,发展中国家通常存在双元经济结构,一是落后的农业经济部门,其特征是以传统农业和手工业为基础,劳动生产率和收入低,存在大量的过剩劳动力;二是有现代技术装备的城市工业部门。其特征是现代工业和商品经济比较发达,技术水平、劳动生产率和收入较高。
乡镇企业是指由农村乡镇、行政村、村民组等集体经济组织或农民主办的各类企业。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可吸收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在为工业产品扩大市场的同时,也为农业自身发展提供资金,使农业实现自身发展自我完善的目标;由于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农业剩余产品增多,这又为工业发展提供原材料;工业的发展又为农业技术改造提供装备保证,从而促进农业不断发展。这种良性循环的经济发展,将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带来巨大的推动力。
在80年代中期,乡镇企业蓬勃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采取的是“离土不离乡”的方式,有80%以上的农村劳动力都选择到本地的乡镇企业就业或者在省内就近就业。到90年代以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扩大,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跨地域转移的预期收入增加,我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开始进入由本地转移向异地转移的转变。但是,这个转变的突然性,使得大批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学者提出,我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仍应该以乡镇企业为主,乡镇企业应继续担负起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特殊历史使命。
二、近年来,乡镇企业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方面的成就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 乡镇企业的发展也取得了一些成就。乡镇企业在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加速农村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方面起了积极的作用。第一,乡镇企业加快了工业化进程,同时也增加了国民经济总量。至上个世纪末,我国乡镇企业产值占到农村社会总产值的85%左右,乡镇工业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超过50%;第二,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为“以工补农、以工建农”创造了条件,为农民脱贫致富,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条件;第三,乡镇企业始于市场化的改革,在原材料供应、产品定价与销售等方面都不受国家计划的限制。因此,乡镇企业负担轻、机构精、人员少、运转灵,为和搞活国有企业提供了有益的借鉴;第四,农村乡镇企业吸纳了大量剩余劳动力,有效减轻了大中城市的就业压力,有利于城乡的社会稳定,适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城镇化道路。
乡镇企业担负着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历史使命。根据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劳动边际生产率的差异会使农村劳动力源源不断地向城市转移,城市工业部门利用这些劳动力要素的低成本不断扩大规模,增加就业岗位,从而会使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地被转移到城市。也就是说,刘易斯认为城市是转移剩余劳动力的最佳途径。
三、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面临的问题
刘易斯的观点与实际有所偏差,实际上在我国,尽管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市场经济高度发展,城市化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出现了很多大中城市,但是由于经济体制转轨、国有体制改革等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城市不仅没有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反而出现了大批下岗工人。
乡镇企业是在二元体制下解决农村就业问题的一大创造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乡镇企业发展较快,共吸纳了约1亿多的农村劳动力,年均吸纳600多万人。然而自90年代以来,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明显下降,主要有以下原因:
第一,自80年代的超高速增长之后,乡镇企业的增长速度开始放慢。1984-1988年,乡镇企业产值每年都以30%多的速度高速增长.经过五年的高速增长,乡镇企业的发展实实在在地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这主要得益于国民经济结构偏差的矫正效应,也是80年代中期乡镇企业能够快速崛起的一个重要因素。1992-1995年,乡镇企业年均增长率又一次创下近50%的纪录,这主要是源于出口需求的拉动作用,通过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成为推动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发展的重要力量。在1994-1995年期间,乡镇企业所创的产值高达54.5%。但随着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乡镇企业的增速再度放慢,从“八五”期间年均增长42%下降到1992年的21%,经济增长速度的放慢,使得就业增长率降低。
第二,乡镇企业的发展使得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就业弹性显著下降。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是宏观经济政策的四大目标,而其中的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是宏观经济政策的两大主要目标。乡镇企业就业弹性逐年呈下降趋势,并呈现出负增长,然而,这并非意味着就业不增长。从长期发展的趋势看,乡镇企业的就业总量仍呈现不断扩张的态势。
第三,具有地缘性和血缘性的特点。从区位角度来看,我国村镇企业具有很强的地缘性和血缘性。表现为乡办、村办及镇办的乡镇企业受地缘关系的束缚较为严重。这对乡镇企业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首先,地方政府作为乡镇集体企业的主管部门,对乡镇企业有较大的影响力;其次,乡镇企业的劳动力主要是该区的农民还有少数一部分外来劳动力,这些人的兼业化倾向严重;再次,乡镇企业多数是民办企业或私营企业,裙带关系较为严重,“血缘、亲缘和地缘性”使得产权在主体不变的情况下,乡镇企业就很难真正形成现代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尤其是那些从原来的农业中游离出来的资本,虽然转入非农产业,但仍未脱离本乡本土,这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生产规模扩大,难以取得规模效应。
参考文献:
[1]张维打( 主编) . 政治经济学[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胡铁成. 发展经济学“二元”结构理论与我国城市化的困境[J]. 江海学刊, 2003, ⑵.
[3]周天勇.“转移聚集网络”经济推动的“二元”结构转型―――对发展经济学分析方法和框架的补充与修正[J]. 中国人口科学, 2006, ⑴.
关键词设施农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对策;江苏泰兴
1设施农业发展现状
1.1领导力度进一步加大
多数乡镇都成立了设施农业工作领导小组,强化对设施农业发展工作的领导。
1.2考核奖励力度进一步加大
各乡镇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设施农业的发展要求,结合本乡镇的工作实际和特点制定设施农业发展规划,出台多种形式的奖惩扶持政策。姚王镇在市政府奖励的基础上增加奖励额度,对连片3.33hm2以上的单个项目奖励1.25万元,6.67hm2以上的奖励2.5万元,33.33hm2以上的奖励7.5万元,对超过指标的部分奖励750元/hm2。
1.3推进力度进一步加大
部分乡镇组织外出参观考察,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通过加强行政推动和市场引导,大力推进设施农业。刘陈、黄桥、七圩等乡镇组织镇村干部到山东、东台参观,多数乡镇组织基层干部到新街、姚王等乡镇参观学习,进一步解放思想,拓宽思路,加快推进设施农业的发展。
1.4运作机制更加完善
各乡镇坚持以招商引资为突破,以企业能人投入为主体,以项目开发为载体,以党员干部示范为带动,全面实行市场化运作,设施农业运作机制的灵活性和实效性明显增强,涌现出公司化经营、合作社经营、协会牵头、订单销售等多种运作模式,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2设施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规模面积偏小,设施效益得不到充分显现
泰兴市设施农业生产的总量虽然具有一定的面积,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这些种植面积都比较分散,形不成规模优势和规模效益。从各地发展设施农业的情况看,大部分地区都是因地制宜发展设施农业生产,没有总体的发展规划,一些项目发展规模偏小,形不成规模优势,形成了小而全的发展格局。
2.2土地流转困难,设施农业项目形不成一定规模
在设施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土地的正常流转已成为其规模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1]。一是现行的土地政策制约设施农业规模发展。农民有30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承包经营权,农民可以自主经营,其他单位和个人不得强制干预,致使部分设施农业项目因少部分农民不愿意租田而搁浅[2]。二是高额的土地租金阻碍设施农业规模的扩大。三是教条的土地管理政策限制规模农业的发展。
2.3农业投入不足,设施农业发展资金严重缺乏
设施农业是一个高投入高产出的农业种植新模式[3],要形成一定的规模,其前期投入成本较大,特别是设施栽培,简易的设施投入成本在6万元/hm2以上,钢架大棚投入在12万元/hm2以上,而农业上的投入不足造成设施农业发展资金缺乏,严重制约设施农业的规模发展。
2.4劳动力缺乏
近年来,各乡镇都掀起了打工热潮,青壮年劳动力大多利用农闲进入城市务工,留在家中的都是老人、妇女和儿童,造成务农劳力紧缺,不能适应设施农业的发展需求。
3设施农业发展对策
3.1合理制定发展规划,逐步形成“一镇一业”、“一区一品”的发展格局
设施农业的发展应结合区域农业资源与产业经济特点,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相对集中、形成规模的原则,着力打造沿江、沿如皋、海安及古高线、如泰运河线为主的两纵两横特色产业带,形成一个以黄桥为中心的主导生猪产业区,重点发展生猪、银杏、设施园艺、优质稻麦、家禽、意杨、特色水产、特粮特经等产业,不断推进泰兴市设施农业发展的“2218”工程。各地区应积极选择技术成熟、适销对路的设施农业产业、品种、项目,发展品质优良、特色明显、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业产业,逐步形成“一镇一业”、“一区一品”的发展格局。
3.2加大政府投入和资金扶持力度,逐步做大做强设施农业
在国家惠农政策的调控下,粮食生产效益得到了恢复性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大大提高,要从农民手中租用土地需要付出较高的费用,而当前处于设施农业发展的初期,要形成规模,投入的成本相对较高,这就离不开政府的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要像发展工业园区一样发展设施农业。
3.3研究制定合理的土地流转政策,不断改善发展设施农业的用地环境
根据泰兴市现有的农业用地现状,合理划分农业人口生活用田和经济用田,在确保农民生活用田的基础上,通过适当的经济调控政策,使经济作物用田集中连片,便于土地集中流转。加强土地国有政策的宣传,制定合理的土地流转政策,切实改变农村土地流转难的问题,充分利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利时机,重新规划农村的土地使用,为设施农业的发展提供较好的土地使用环境。在设施农业发展上,要积极探索农民土地的入股、合股经营新模式,降低设施农业的投入风险。在设施农业的土地使用上,市乡国土部门要积极配合,对发展规模生产确需生产辅助用房的要确定科学政策,支持设施农业生产,对发展规模养殖需要搭建生产用房的要在环保许可的条件下简化手续,切实改善发展设施农业的用地政策环境。
3.4强化设施农业适用技术的培训,不断提高设施农业从业劳动力的科技应用水平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强大的科技支撑体系是产业发展壮大的基础。一是强化现有的农业推广服务队伍人员科技素质水平。坚持“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组织举办形式多样的培训班、讲习班、研讨班,加强人才引进、技术培训和管理培训,造就一批懂经营、会管理、有闯劲的设施农业人才队伍,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服务水平。二是强化设施农业基地负责人的技术培训。要组织村企负责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经纪人和种养大户参观考察设施农业典型,学习借鉴先进生产经营管理经验,学习新的农业生产适用新技术,不断创新发展理念和思路。三是强化设施农业务农劳动力的科技培训,提高务农劳动力的科技应用水平。通过强有力的科技人才支撑和高素质的新型农民,不断提高农业科技含量,提升设施农业的发展质量和水平。
4参考文献
[1] 乙从军.烈山区设施农业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7(7):132-133.
一、转变作风,突出抓好会议精神的落实
这次会议目标已定,方向已明,关键在于狠抓落实。会议结束后,各乡镇和各相关部门要迅速行动起来,扎扎实实地抓好会议精神的传达学习,要把传达学习会议精神作为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高度重视,精心组织,统筹安排,采取多种有效形式,集中精力,集中时间,分层次、有重点地组织好乡、村、组各级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和贯彻落实会议精神,使县委、县政府的重大安排部署做到家喻户晓,各项促农增收措施深入人心,把全县各级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切实统一到这次会议精神上来,在全县上下迅速掀起思发展、谋发展、抓落实、促增收的热潮。
1、提高认识,进一步坚定做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信心。我们从去年开始就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做了很多的工作,今年,县委、政府从三春生产结束后就已经开始酝酿考虑今后瓜州农业发展的方向、路子,先后组织相关人员赴东北、新疆和其他兄弟县市考察取经,学习先进经验和发展模式,9月份,戴书记又带领相关部门负责人在乡镇进行了深入调研,分片指导,分类调查,通过调查,帮助大家进一步理清了工作思路。今天,县上召开这次全县农业大会,对今后五年的农业和农村工作进行全面安排部署,并配套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进一步加大了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扶持力度,这在瓜州农业发展历史上是从未有过的,既充分体现了县委、政府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高度负责,更体现了对农民增收工作的高度重视。从这次大会的筹备、召开,出台政策来看,这次大会规格高,筹备早,出台的文件从实施到保障都十分完整,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操作性;从戴书记的讲话看,书记在讲话中今后全县工作的重点要从工业向农业发展转变,加快形成城乡一体化格局,扶持政策要从扶持一家一户向扶持企业、市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转变,让有限的资金发挥更有效的作用,促进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从出台的扶持政策来看,从2009年开始,县财政预算800万元用于扶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同时还有正常的增幅和长效保障机制,可以说,瓜州的农业发展迎来了新的“春天”,这对于我们农业和农村干部来说既是鼓舞,但更是鞭策,各乡镇、相关各部门要进一步坚定信心,奋扬精神,紧盯目标不放松,狠抓增收不放手,绝不能辜负县委、政府对农业和农村工作寄予的殷切期望。
2、大力宣传,使广大干部群众深刻领会精神实质。领会本次大会得精神实质,首先要领会戴书记讲话精神,重点要从以下10个方面来领会:一是认真领会瓜州“三品两化”农业和全市“一特四化”之间的关系,这个关系昨天戴书记在讲话中就进行了阐述,品种就是专业化布局的问题,品质就是市场化经营的问题,品牌就是标准化生产的问题,“三品两化”农业和市上的“一特四化”是一脉相承的,“两化”就是产业化和高效化,这和市上的发展节水高效特色农业也是相互一致的。而且“三品两化”农业是我们去年就的,和今年市上得“一特四化”是完全一致的,这证明县委在把握全县农业发展的脉搏是非常准确的。二是认真领会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指导思想,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层管理。三是认真领会用工业的理念来发展农业。四是认真领会农民增收的来源。老乡镇增收的来源主要在于土地,必须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从土地获得增收,移民乡镇在3-5年时间内必须通过劳务输转实现农民增收,靠土地达到35%的增收是有困难的。五是认真领会如何引导农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问题。戴书记“发展就是赚钱的关键”,在引导种植上要注重市场和农民的感受、意愿,什么东西赚钱种什么。六是认真领会关于标准化生产的问题,要加大农产品质量监测体系的建设。七是认真领会政策引导方式与投入机制的转变问题。八是认真领会加快发展龙头企业的问题。我们要扶持龙头企业的发展,只有把企业做起来,每个产业有了龙头,农民增收才有了保障。同时,我们在今后龙头企业的选择上,要选择有能力,有技术、有业绩,抗风险能力强的企业。九是认真领会引进核心技术的问题。重点要引进整枝技术、膜下滴灌、无公害技术、测土配方施肥等先进实用技术。十是认真领会农业节水发展。会后,各乡镇和各部门要把这次大会的精神实质传达到全体职工、农民群众、党员干部中。县委决定从12月1日开始开展今年的冬季集中教育,近期,宣传部门和农口部门要结合会议精神的落实尽快谋划安排好今年冬季集中教育,同时,广电部门对本次大会的精神进行进一步的宣传报道,要把干部群众的注意力和积极性都统一到本次大会的决策和重点产业的落实上来,坚持早动手、早准备,做到思想认识到位、工作措施到位、协调配合到位、政策保障到位。
3、精心组织,深入开展促进农民增收大讨论活动。各乡镇要结合各自实际,制定详细活动方案,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深入农户,通过典型引导、对比算帐等方式进行农民增收的讨论。通过开展大讨论活动,使农民认识到增收的潜力,在种植业结构调整、发展畜牧业、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劳动力输转等方面理清思路,为明年农业生产打下坚实基础。当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广大农民如何把握市场规律、适应市场需求,在市场竞争中生存与发展,是广大农民迫切关心的问题,要针对农民客观存在着合作知识、合作意识、合作经验等方面的局限性,通过市场竞争意识的学习讨论,增强合作共赢意识,按照专业化布局要求,准确定位产业,把生产与市场、生产与效益有效对接,实现由生产者向经营者的转变,使其真正成为商品生产的经营者和市场竞争的主体。
4、细心谋划,抓好《意见》的贯彻落实。会议的任务目标和措施都非常具体,关键在于抓落实。戴书记常讲:干了没干好等于没干,做了没做好等于白做。因此,各单位在会后要认真的想怎样干才能干好,怎样做才不是白做的问题,各乡镇要在10月底以前将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分解细化到人头、地头和具体的企业,确保任务全面落实。要及早动手,参照县委、县政府制定的《坚持“一特四化”方向,发展三品两化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实施意见》,结合各自实际,对发展“三品两化”农业,促进农民增收问题,从增收的年度目标、产业布局、保障机制、实施责任等方面制定出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实施规划及实施办法。同时,要进一步强化领导,明确责任,积极寻求落实《意见》各项目标任务的新办法和新思路,抓住近年来已经形成的好思路、好典型、好办法,认真总结推广,相互学习,交流借鉴,为意见的贯彻落实营造良好氛围,确保《意见》各项目标任务的全面落实。
5、准确定位,科学合理地确定产业布局。产业布局是发展“三品两化”农业的核心,因此,各乡镇在制定实施规划、确定特色产业布局时,一定要依据自然资源的特点,通过科学规划,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把特色、高效、节水措施和产业布局的各项任务指标量化分解到村、组和农户,让广大农民群众从特色产业的概念、目的、意义及实施形式、布局要求、产业政策等方面充分享有知情权,选准主营特色产业,准确定位,科学合理地确定专业化布局。尤其是对移民乡村的产业化布局要打破常规,从一次性导入高效产业出发,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把加快培育高效特色产业和其它产业布局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同规划,同安排,同落实,同推进,切实提高土地产出效益,促进优势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尽快实现增收目标。
6、加强培训,持之以恒地做好劳务输转工作。农业科学技术的每一次进步,农业生产力的每一次提升,都离不开农业劳动力的素质提高。要充分发挥职业教育、远程教育和短期集训等培训方式的优势,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围绕特色农业发展的需要,依托“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和“阳光工程”,以“两后生”为重点,统筹专项资金,将省上确定的就业再就业资金提高到15%,广泛开展良种良法集成配套、日光温室有机无土栽培、规范化种植、测土配方施肥、畜禽品种改良等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的专业技能培训和对农民的思想道德、科技文化、法制等方面的教育,增强农民就业创业能力。农牧、林业、水务、科技等相关部门要尽快编印通俗易懂的培训教材,在冬季集中教育之前下发到群众中。进一步健全劳务供求信息和服务体系,扶持发展劳务中介组织,不断扩大市外劳务基地,着力打造劳务品牌,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加强职业技能鉴定,强化职业资格认证,增强农民转移就业的稳定性和增加收入的可靠性。鼓励农民自愿组织外出务工,扶持奖励外出务工农民带技术、带资金回乡创业。
二、统筹兼顾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这次农业大会与往年的不同之处在于明确了今后五年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目标任务,能否顺利启动实施,如期实现既定目标,五年看三年,三年看头年,统筹落实好各项增收措施,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思路目标的一贯性至关重要。可以说,今年的结构调整已经为今后五年的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下一步,需要各乡镇、相关各部门切实抓好落实好各项增收措施,进一步坚定特色产业发展的决心、信心、恒心,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思路目标的一致性,盯住产业发展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做下去。
1、提前谋划,做好明年农业生产规划工作。今年的农业发展已成定局,明年乃至今后的产业怎么发展,各乡镇要提前做好规划,对照《实施意见》和各重点产业办公室《产业发展方案》中明确的目标任务,按年度、按项目具体发展指标和发展意见,围绕蜜瓜、葡萄、枸杞、酒花、番茄、牛羊养殖等六大特色主导产业和蔬菜、甘草、食用菌等六大特色农产品,研究自己发展的具体措施办法。各乡镇要抓好定规划、定对象、定措施的问题,在今年产业的扶持上,我们实行的是申报制,各乡镇要按照县上分配的任务确定明年的工作重点,即明年的产业将在哪些专业组,哪些企业,哪些大场大户来落实,及时向县上进行申报。
2、及早着手,做好明年重点产业实施准备工作。明年的特色产业发展面积大,任务重,各乡镇和相关部门要提前做好各项前期准备工作。尤其是葡萄、枸杞、酒花定植的苗木从哪里来?基础母畜、种畜的调引种源地在哪?这都需要我们未雨绸缪,提前考虑。从明年开始,市上将在瓜州县建一个以枸杞为主的沙产业苗木育种基地,并要在瓜州发展万亩西甜瓜种植、10万只肉羊、30万只肉(蛋)鸡及冷水鱼养殖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如何做好扦插苗木准备,种植、养殖区建设等工作,也是各乡镇和相关部门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需要我们提前做好准备。
3、查漏补缺,做好今年各项任务落实工作。现在离年底还有短短两个多月时间,今年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不变,任务不减,考核奖励政策不变,各乡镇和相关部门要对照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认真做好自查工作,逐项对照进度要求找差距,针对未完成的工作任务和工作中的薄弱环节,集中力量抓落实,缺的要补上,差的要赶上,积极查漏补缺,做到思想上不放松、工作上不松劲、力量上不削弱,坚持一手补“欠帐”,一手抓谋划,坚决做到两不误,两促进,做到组织到位、人员到位、责任到位、工作到位,确保各项目标任务不折不扣地完成。东片乡镇要集中做好酒花春育秋栽的落实工作,西片乡镇要集中做好葡萄的埋压防冻和网架建设工作,南片乡镇要集中做好牲畜越冬的准备工作,全县要重点做好冬季防疫工作。还有部分乡镇的沼气计划任务还没有完成,要抓紧最后这段时间确保沼气计划任务全面完成。
4、认真研究,抓好移民扶贫开发工作。随着九甸峡库区移民的迁移结束和梁湖、沙河的接收,我县移民扶贫开发的任务也进一步加重。县扶贫办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积极研究扶贫政策,编报争取项目和资金,认真监管项目的落实。在争取项目和资金时,要紧紧把握我县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加大对产业的支持。各移民乡镇和相关部门要围绕改善移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移民收入来考虑问题,认真抓好设施种植、设施养殖、劳务输转、土地改良、植树造林等五项重点工作。市上已经决定将我们的疏勒河移民项目的4个乡23个村全部纳入全省的扶贫规划,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件大好事,如何把这个政策用好,用活,关键在于扶贫办、移民乡镇及各相关部门的努力,如果做好,移民乡镇的瘵有大的发展,做不好则是钱花了没效益。最近移民乡镇和扶贫办正在做今后5年的扶贫规划和2009年的扶贫规划,项目正在申报过程中。下一步,县委、政府将在移民乡镇重点扶持枸杞、畜牧业、甘草和食用菌等四个产业,各移民乡镇也要提前做好产业发展规划。七墩、双塔要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加大结构调整力度,重点发展枸杞、甘草等特色种植业和畜牧养殖业,广至乡要进一步加大移民培训和劳务输转工作力度,并做好设施种植和设施养殖的实施工作,确保移民群众迁得进,移得住;梁湖、沙河乡要提前谋划明年农业生产各项工作,确保移民接收后能适时发展各项特色产业。
三、切实加强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领导
1、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农业。今年县上先后成立了产业党委、重点产业工作办公室,负责协调解决全县重点产业发展中的相关重大问题。明年,县委、政府将进一步强化产业党委和产业办公室职能,继续实行重点产业县级领导包抓责任制,坚持做到一个产业,一套班子,一个技术指导小组,全程进行指导、服务,各乡镇在产业发展中也要坚持主要领导主抓,分管领导和相关责任人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在加强行政领导的同时,各乡镇要积极培育经纪人,抓好终端市场的研究,搞好生产与市场的有效对接。农业技术单位要充分发挥服务职能,为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农业系统的每位技术干部都要根据岗位和为农服务的需要,找准自己的定位,为农民提供一要能“看得见”,二要能“学得了”,三要能“跟着干”的技术,努力成为引领农业科学发展、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行家里手。
2、要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加强对农业的领导,最大的是加大对农业的资金政策扶持力度,衡量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力量的强弱程度,要体现在资金、政策的扶持力度上。今年,县上根据重点产业的发展实际,出台了相关实施意见和新农村建设扶持奖励政策,制定了重点产业资金保障措施,对产业发展进行扶持。在大家关心的明年扶持政策的落实问题上,重点两个方面:一是请财政局会后研究我们出台的扶持保障政策怎么落实的问题,要及早将确定的经费列入预算,要能够做到优先安排,能够早拨的一定要早拨,同时按照农业生产的规律将资金及时拨下去,确保产业的扶持。二是本次会议确定的扶持政策一定5年不变,只能优化,不能降低。同时,各乡镇要也出台各自的扶持政策,推进重点产业的落实。
2 深入推进东西合作,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认真研究乡镇企业东西合作的新思路、新途径,努力打造区域经济合作新平台。组织做好多镇企业东西合作经贸洽谈会,拟在河南、黑龙江、贵州等地继续举办经贸洽谈会,进一步突出各地办会的主题,发挥优势,力争办出水平,办出特色。在举办会议的同时,围绕影响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举办高峰论坛,形成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开展东西合作示范项目落实情况跟踪调查,了解项目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应对办法,促进项目落实,确保乡镇企业东西合作成果。
3 积极推进休闲农业和旅游农业发展。加强调查研究,深入了解当前休闲农业,旅游农业发展水平,找出影响发展的主要问题,探讨科学发展的新思路。举办全国发展休闲农业论坛或召开工作经验交流会,进一步统一发展休闲农业、旅游农业的思想,提高认识水平,明确发展思路,完善工作措施,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开展休闲农业、旅游农业试点示范工作,在全国确定一批休闲农业、旅游农业发展好的村作为试点单位。通过试点,进一步总结经验,力争出台支持政策。
4 开展引导农民创业工作。请部分省、市自行组织调研,向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报送调研报告。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领导带队,到两个省市调研。在调研的基础上,形成有情况、有问题、有建设的专题调研报告,报农业部领导。2009年全国乡镇企业局长研讨班把对农民创业问题的研讨作为会议主要内容之一。2009年,组织申报第二批“全国农产品加工业创业基地”。
5 加强乡镇企业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推进乡镇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在有条件的地区开展农产品加工企业信用评级工作。推广各地乡镇企业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成功经验。
6 推进乡镇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工作。举办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对俄经贸洽谈会。开展农产品国际贸易职业经理及管理人员培训。召开部分省市东西合作和外经工作座谈会。组织开展国外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情况考察工作。
7 推进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节能减排工作。围绕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推广节能减排技术,加强农村工业、生活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要求,结合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实际,重点做好太阳能干燥技术在农产品加工方面的应用,积极组织好项目的研究、推广、示范,在西部地区几个省市开展太阳能干燥试点。在乡镇企业制砖、水泥、铸造、炼焦等行业推广节能减排技术试点示范工作。
8 进一步推动乡镇企业职业技能开发工作。继续完善题库,充实农产品加工和部分特有职业(工种)的卷面试题和实操试题。编印教材,完成《农产品经纪人》修订和《制米工》编写、出版工作。考评员队伍建设,举办3~4期考评员培训班,增加考评员400人。规范各级乡镇企业职业技能鉴定站、工作站、培训鉴定基地的建设与管理。2009年,要在保证鉴定质量的前提下,力争使鉴定数量突破14万人次。
引言
中国是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也是农业大国,中国有8亿多人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农业的稳定发展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农业在中国历来被认为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是我国生存发展的基础,如果农业发展不上去,农民的生活水平就无法提高,农村的稳定就可能遭到破坏,从而影响整个社会的稳定[1]。这二三十年来,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并农业生产中加以应用,我国的农业综合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不断向现代化、集约型农业转变,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传统的农业经济结构已经不能适应我国农业发展的脚步,国家政府应该加快农业改革的步伐,重视农业推广工作。
1简介农业推广
广义的农业推广是以农村社会为范围,以农民为对象的家庭农场或农家为中心,以农民实际需要为内容,包括向广大农民推广农业生产的新科学技术、组织培养农民农业生产技能、转变农民农业生产态度等,使农民在农业生产中应用新科技,提高生产水平,增加收入,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以改善农民生活质量为最终目标的农村社会教育。现代的农业推广是将有用的信息传递给人们,而且帮助这些人获得必要的知识、技能和正确观点以便有效的利用这些信息和技术(教育过程)的一种动态过程[2]。农业推广也可以称之为农业技术推广,简单地说,就是通过实验、示范、培训、指导以及咨询服务,把农业普及应用贯穿于农业生产前后整个过程的活动。农业推广的方法很多,可以利用互联网等现代化信息技术对农业新技术、新方法进行大众传播;可以通过农业技术专家深入农村对农民进行集体指导,共同解决农业生产问题;也可以由农民自行到乡镇农业站拜访沟通或者通过信函、电话等方式咨询等等。
2我国当前农业推广存在的问题
“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的民生问题,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首要任务。这二三十年来,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并农业生产中加以应用,重视农业推广,我国农业综合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不断向现代化、集约型农业转变,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3]。但是我国当前农业推广仍旧存在着不少问题,同时这也是本乡镇农业发展中面对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农业各部门间没有成立有效的运行机制,农业推广与农业科研等部门独立存在,合作存在许多问题,技术服务难以到位;2.2农业推广部门很多只是进行行政指令推广,给予农民指导和建议,没有通过实际引进、示范,农民接受水平低;2.3同时农民的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相对偏低,对于农业推广接受程度较差,科技难以普及;2.4推广人员缺少外出实地考察的机会,仅通过杂志、书籍、电视介绍的新技术、新品种,了解一些抽象的信息,缺乏实践经验,对农业知识的掌握和技术更新换代无法跟上时代的发展的脚步;2.5推广经费短缺,缺乏基础设施建设,很多工作没办法正常开展,服务功能难以增强。
3我国农业推广的改革思路
为了加快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脚步,使我国农业推广的有效性得到提高,我们要立足于农业推广的实际意义,结合我国当前农业推广存在的问题,对农业推广进行改革,使其适合我国当前农业发展的现状,加速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也为了大力发展本乡镇的农业经济。对此,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3.1农业推广的主要目的是把科学技术转化为农业生产力,乡镇农业站等农业部门要加强教育,加强相关部门间合作,为农业推广工作者创造更多去外地实地考察的机会,使其意识到农业推广在农业经济发展、农村建设等方面的重要意义,端正工作态度,始终走在农业技术推广第一线,确保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稳定和发展[4]。3.2乡镇农业站等农业部门要向农民加大对农业推广的宣传力度,通过游说、引导、签订技术承包合同等方法,使农民从心底里认同对农业科技应用于农业生产的意义,把农业生产和农业推广体系有效结合,而不是依靠行政命令。3.3乡镇政府及乡镇农业站等部门可以过培训、专家讲座、示范等形式加强对农民的教育,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科技意识和应用农技进行自我发展的能力。3.4国家政府部门要加大对农业推广的资金支持,在农村建设完善的基础设施,乡镇农业站要积极引进专业人才、新技术、新品种,为农民提供准确的信息服务和技术准备,建设示范推广户等,提高农业推广工作的有效性。
4结语
农业作为我国的民生产业,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中具有重要意义[5]。在市场经济改下的背景下,我国农业推广体制也问题也逐渐凸显,本乡镇的农业生产也受到了阻碍。为此我们要加强农业推广机构建设,通过不断改革与完善促进本乡镇农业推广体系的建立和农业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国瑜,张永竹,章东林.我国当前农业推广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思路[J].南京农专学报,2001,03:69-73.
[2]翟雪凌,范秀荣.我国当前农业推广体制存在弊端及改革思路[J].农业科技管理,2000,06:17-20.
[3]翟雪凌,范秀荣.我国当前农业推广体制存在的弊端及改革思路[J].中国农技推广,2000,03:3-4.
一、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一)发展大环境不断完善
1.硬件设施的配套逐渐完善农业生产机械化,各种种、收、运输机械不断被研制出来,并大面积投入使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机井、水渠等)不断健全;农村基础设施(环卫设施、照明设施、监控设施、娱乐设施等)、乡村公路、农民居住环境等都日趋完善和优化,使得农民的生活更方便。2.软件配套日趋完善相关农业职能部门不间断地派出科技人员走进田间地头,为农业生产进行指导;乡镇政府不间断地组织各种农业生产相关的技术培训,不断传递最新的农业信息;农业市场建设也日趋规范,乡镇农业经济发展不断探索一种低碳环保、规律化的发展模式,农民开始意识到用最前沿的农业经济发展理念来指导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二)农业经济的增长模式逐渐改变
乡镇农业经济不再盲目发展,开始重视农业经济发展和资源节约利用之间的平衡,基层政府更是不断探索,以求寻找出一种具有当地特色的农业发展模式。例如,在选择农作物品种时,会综合考虑当地的土壤状况、气候状况,选择独具特色的农作物,改变土地的使用方法,发挥资源优势,回避劣势,努力提升农作物的生产能力、整体质量以及有限土地资源的使用效率,打响当地品牌。
(三)农业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尽管目前农业生产模式不再是以前的生产模式,但总有一点是无法改变的,那就是“靠地吃饭”。但是,可以建设更宽的产业链,不断优化农业经济的整体结构。例如,农产品深加工,农业与养殖业协同发展,建立农产品信息分享平台,发展依附农业的第三产业等,这些均能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
二、乡镇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农民的整体素质不高
年龄稍大的农民的文化水平整体偏低,相关数据显示,文化程度在高中及以上的比例不到20%。年轻的农民尽管文化程度整体偏高,但他们大多选择进城务工或是不再从事农业生产,而妇女、小孩和老人逐渐成为了农业发展的主力,他们学历低、素质低、专业技能掌握不够娴熟等,严重制约着现代农业的大力发展。
(二)农业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尽管最近几年农业基础设施在不断健全优化,然而,因为受到经济条件的制约,仍有一部分乡村的农业基础设施还相当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水平:收种全靠人力,种植规模太小,农业生产不够环保等。和现代化的农业生产相比,差距太大,甚至有很多乡村除了农业,没有其他产业,因此农民的收入难以增加。这些乡镇的自身经济实力较弱,根本没有多余的资金用于健全农业基础设施。
(三)农业经济发展监管机制不够完善
高效的农业经济发展监管机制,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但是,现在很多乡镇的农业经济监管工作落实不到位,没有完善的农业经济发展监管机制,或是监管机制不符合市场规律,监管方法太落后,市场应对能力、监管执行能力太差,这些都将严重制约着农业经济监管工作的高效落实,阻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三、优化策略
(一)全面提升农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
农民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农村的教育事业太落后,是农民整体素质提升的最大阻力,也是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根本原因。因此,首先应将农村教育事业作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提高基层政府对教育事业的重视度。从国家的角度讲,可以在制定教育相关政策时,适当向基层倾斜。其次,要切实加大对农村教育事业的财政投入力度,确保有足够、及时的资金,用于农村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最后,国家一定要加强重视对农村教师(特别是偏远地区的教师)的培养,师资队伍建设是提升教育水平、保证教育质量的关键。
(二)改变农业经济发展模式
1.集约型、规模化经营土地土地,是农业发展的关键。如何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是农业经济发展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对此,可以采取适当流转土地资源、规模化经营土地资源等方式,提升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2.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基层乡镇的发展和服务业的发展息息相关,尤其是在一些贫困地区,农村有很多剩余的劳动力,而这正是服务业大力发展的关键。因而,需深入开发当地的特有自然资源,然后发展壮大与其相关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链,为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促进农民增收。3.农业经济监管工作要落到实处农业经济监管机制要不断健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及时更新监管理念和农业经济发展理念,用最先进的农业发展理念,指导农业生产和农业经济的发展;二是成立具有当地特色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研制出更多、更具市场活力的产品,壮大农业经济;三是政府部门要切实加大农业科技的研发力度,用科技为现代化农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四、结语
要想实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目标,必须扩大市场有效需求,拉动经济增长。扩大市场有效需求,要扩大国际市场的有效需求,扩大国内市场的有效需求。而开拓广阔的农村市场是促进我国经济走出低谷的强劲动力源。开拓农村市场关键在于增加农民收入,通过农民购买力的提高来释放农村市场的巨大潜力。因此,增加农民收入对于当前扩大内需,开拓国内市场,促进整个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城乡关系的良性互动,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我国仍然是农业大国。只有农民收入增加了,农村富裕了,农业强大了,我国才能富强,才能立足于世界强国之林。总之,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状况如何,将直接体现在乡镇农业经济的发展状况上。所以,做好乡镇经济的研究工作,及时发现、切实解决乡镇农业经济发展遇到的问题,是确保乡镇农业经济健康、长久发展的关键。
参考文献:
关键词:
现代农业;乡镇企业;利益驱动;支持作用
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我国人口数量达到13亿,农村人口占比例达到75%,相对于城市居民,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富余劳动力因为不具备高技术专业素质,就业需求得不到满足,为社会带来一定压力。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问题,不能仅仅依靠劳动力由农村到城市的单向流动,必须充分发掘农村自身就业潜力,通过对传统产业结构的改造升级创造出新的就业机会,满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需求。现代农业将传统农业与科技生态农业二者有效结合,除了传统耕作与销售外,新增了农副产品加工及包装、物流、生态旅游等多个部门,规模效用成果显著,势必会增加大量的就业岗位。根据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理论,当城市工人平均工资水平高于农民收入水平时,农民会自发地进入城市寻求就业机会。相比之下,现代农业发展所贡献的新增工作岗位在薪酬待遇、家庭生活方便等各方面对本地区富余劳动力吸引力更强,有助于分流剩余劳动力,缓解城市人口就业压力。除了对就业岗位的贡献,发展现代农业对于提高农业科技发展水平、实现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作用同样不容忽视。首先,发展现代农业对现有资源配置水平要求较高,属于系统化工程,能够将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增加农民收入,使农民对科技含量高的生产设备产生更大的需求及购买力,既提升了科技生产水平,又为农业科技进一步发展打下基础。其次,现代农业发展以市场为基本导向,有助于建立更高层次的交流平台,使城乡信息在这个平台上自由流通,既要使本地区特色农产品“走出去”,也要将外部旅游市场潜力“引进来”。发展现代农业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一是资金、二是技术、三是组织。这里所说的组织,是指将社会闲散资金、技术集中整合以形成规模的能力,是上述三个问题里最难解决同时也是最急需解决的。对此,需要充分利用市场调控作用,完善利益驱动机制,而乡镇企业正好具备解决该问题的条件。
一、乡镇企业对现代农业的支持表现
(一)资金支持。
根据当前学者对“李约瑟之谜”的一种解释,中国农村家庭人口较多,在土地数量一定的前提下,单人平均收益较低,使农民家庭无力购买先进的生产设备,客观上也阻碍了农业科技的进步。抛开该种解释对解答“李约瑟之谜”的正确性,这种解释在客观上阐述了农民对科技含量高的生产设备有需求却无力购买的现状。乡镇企业的发展使农村家庭富余劳动力得到分流,实现劳动力资源的有效配置;另一方面,我国乡镇企业大多产生自上世纪农村合作组织,企业领导者也多出身于农民家庭,对农村发展现状了解深入,同时对本地经济发展前景有独到见解,群众基础广泛,情感深厚,有较强的扶植本地经济发展的良好愿望,通过对农业发展、农村建设直接地资金投入,为现代农业发展奠定良好的经济基础。
(二)技术支持。
乡镇企业的发展一般主要靠对当地农产品及旅游资源的开发,这就意味着乡镇企业目前难以脱离当地农业而独立存在。乡镇企业发展好,可以带动农村经济;同样,农业生产水平提高了,可以为乡镇企业提供数量更多、范围更广的优质生产资料与商品市场。这就是说,乡镇企业与农业生产本身具有深厚的利益基础。所以,乡镇企业经营者对农村发展前景具有美好的期待,愿意在一定程度上与农民分享技术发展成果,为农民提供技术支持,帮助农民提高生产效率。
(三)信息支持。
相比于单个农民家庭的生产活动,乡镇企业与市场联系更为紧密,市场信息更为全面。企业经营者知道什么样的产品更受市场欢迎,那么对从事这种产品的生产者即农民个人便会更加关注。本质上讲,这其实就是一种对农民的市场信息反馈。企业有更有效的资源能够对市场进行观察与预测,然后将结论反馈给农民,使农民可以及时了解市场行情并对自己的生产状况进行调整,使生产活动更加具有针对性。乡镇企业愿意在一定程度上与农民分享市场信息,节约了农民单独了解市场所要花费的成本,使农民的生产活动不再孤立进行,而是在市场经济运行中体现出更加主动的一面,使农民不单作为生活、生产资料产生的基层劳动者,更具有“商人”身份在市场经济运行中扮演重要角色。
(四)规模支持。
乡镇企业的产品需要面向广阔的国内市场甚至国际市场,对生产资料的来源有一定要求,主要体现在资料来源的稳定性、资料质量的安全性、资料价格的经济性三个方面。从这三个方面综合考虑,没有比农业生产合作组织更加合适的选择了。将单个农民家庭通过各种形式组织起来,使农业生产充分发挥规模效应,可以为乡镇企业提供更加稳定、更加安全、价格更加优惠的生产资料来源。企业经营者有促成农民合作生产的意愿,这种意愿通过农产品市场交易行为传达给农民个人,使农民认识到规模生产的好处,无形中促使农民开展合作化生产。实现这一目的的关键,是要解决好企业与农民信息不对产、谈判地位不对等的问题,要使企业与农民能够做到互相信任,需要健全的法律法规,降低农民生产的随意性,提高企业管理的科学性,加强政府政策的导向性,“三管齐下”使农民、企业、政府紧密联系起来,与广阔的市场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五)设施支持。
发展现代农业,尤其是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农业,需要建设一整套的生产、生活及娱乐设施。乡镇企业尤其是从事文化、旅游的企业,当地基础设施是否完善直接关系到其经济利益与发展前景,所以本地乡镇企业一旦发展起来,往往首先要加大对当地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齐全的配套设施,不仅可以为乡镇企业带来消费群体,更为下一步对外招商引资奠定基础,使农村与城市信息交流更加频繁、联系更加紧密,在农民生活质量得到提高的同时,乡镇企业本身也获益匪浅。
二、乡镇企业有支持农村现代农业发展的强烈意愿
乡镇企业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持意愿主要源自资本的逐利性,这是企业作为盈利性单位希望扩大生产经营规模、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必然选择。我国近几年的经济高速发展使人民的生活水平快速提高,对消费品的需求在数量、种类等方面发生了深刻变化。首先,城市居民收入增加,基本生活支出在总收入中的比重持续下降,对消费品多样性的需求上升。科技的发展使诸如蔬菜、水果等消费品对季节的依赖降低,仓储业、交通业的发展又使消费品逐渐摆脱了地域限制,使居民的消费需求由理想变为现实,进一步刺激了市场消费能力的增加。其次,城市化、机械化发展带来的“副产品”如空气污染、水污染、粮食安全等问题使城市居民产生“回归性消费”,即城市居民在日常基本生活、礼品赠送等方面更加倾向于选择绿色有机农产品、手工制品,在外出旅游方面也更倾向于选择自然环境好、污染程度小的乡村地区,这是促成乡村“农家乐”几乎“遍地开花”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证明了当前市场对来自农村的消费品有巨大的需求空间。乡镇企业之所以能够迅速发展,正是由于对上述市场的承认与追寻。我国的乡镇企业在来源上与农民有天然的联系,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民致富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不可否认的是,当前我国乡镇企业从事的大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设备简陋、人员素质较低,在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较国有大中型企业及外资企业不占优势,想要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甚至发展,必须坚持在当地政策带领下完善企业管理,尤其要在加强本地基础建设、改善投资环境方面担负起应尽的责任,坚持与村民的血肉联系并在此基础上加强对当地特色资源、优势资源的掌控,也就是在供应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这就是说,乡镇企业之所以有支持农村现代农业发展的强烈意愿,不仅仅由于它源于农民投资,是实现农民致富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由于它作为企业、以盈利性作为自身第一属性的特征所决定的。
三、小结
在我国,实现农村经济发展、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必须以实现农村现代农业健康发展为前提,而实现农村现代农业的健康发展必须以乡镇企业发展为契机和手段,三者实质上相辅相成、共同组成一个有机整体。乡镇企业作为农村“土生土长”的经济部门,为富余劳动力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在优化农村资源配置、提高农民家庭收入、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支持乡镇企业发展是我国实现现代农业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既符合了中央关于市场经济改革的政策要求,又符合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
作者:张辉 单位:齐鲁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龚俊鹏.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实现路径[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4,(7):14-17.
[2]安虎森,皮亚彬.以人为核心的城乡一体化路径分析[J].甘肃社会科学,2014,(3):170-174.
[3]孟宪生,关凤利.吉林省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就业问题[J].东北师大学报,2007,(3):94-97.
[4]张军.发展现代农业要处理好六大关系[J].学习与探索,2014,(9):126-130.
[5]李冰.城乡一体化: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在中国的延续[J].人文杂志,2014,(2):45-48.
[6]姚宝刚.现代农业与农业机械化发展[J].农业机械学报,2006,37(1):80-81.
[7]徐元明.农业市场化与农民经纪人队伍建设[J].现代经济探讨,2002,(11):38-40.
[中图分类号]F323.3[文献标识码]A
1当前阶段“三农”与基层农技推广的发展现状
1.1“三农”建设的现状
根据研究可以发现,农业生产科技水平的提升,是促进整体农业建设发展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推进农业相关产业优化升级的核心力量。然而,现阶段农业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由于生产模式的限制,使得大部分农产品种植、产业经营、劳动生产处于分散状态,生产水平较低。在我国,农民生产大多采用分户生产—经营模式,较为分散的管理生产结构,导致现代化技术的普及成为建设难点;其次,农业产业机器化、自动化程度不高,人力资源投入较大。目前,农产品的供需市场以买方市场为主导,对农产品的质量与生产量有着较高的要求。但由于区域化农业发展的特性,使得部分地区出现产品过剩,价格低迷的情况。
1.2在基层建设技术推广体系面临的主要问题
1.2.1体制结构不合理
在基层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对体制的专业化管理有着较高的要求。但基层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仍旧沿用计划经济的管理,乡镇组建的农业科技部门大多参照上级县政府单位农、林、畜牧业等部门进行建设,是县级农业相关部门的延续。这使得乡镇农业部门以双重管理为主,其农业技术的推广有上级部门进行指导,人力、财政等管理工作则主要有乡镇政府负责。双重管理体制的实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技术推广工作的灵活性,保证县级单位对乡镇基层政令执行的有效监管。但在另一方面,人权、事权的归属不同,不利于乡镇基层专业技术推广队伍的稳定建设,降低了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与此同时,乡镇一级的技术推广人员时常被其他单位抽调,发生“在编不在岗”的情况,分散了技术人员的精力,人才流动性大。
1.2.2工作人员专业化水平不强
现代化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广泛应用,使得当前阶段农业技术的分类逐步细化。新技术的研发、优良品种的培育、土壤成分的配比技术等方面研究的不断深入,提升了农业技术推广对专业化人才的要求。然而,基层推广人员的编制问题及财务、事务的管理等方面的不足,导致政府专业化人才储备匮乏。一方面,农业专业相关的专业人才引进力度不足,实际工作缺乏专业的理论指导;另一方面,专业推广人才的流失,导致技术推广队伍的专业技能水平不高,出现技术断层、先进技术的推广经验不足等问题。尤其是在实践阶段,技术掌握不熟练、缺乏相关经验地情况下,使得部分技术人员在进行推广工作时进度缓慢。
2在基层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有效建议
2.1深化技术推广体系的改革,创新管理机制
农业在产业结构类型划分上属于劳动密集型,现代化技术的管理、生产模式在农业领域的应用程度不深。为此,深化农业领域技术改革,政府应大力推广先进技术,应创新技术引进方式,立足农业发展的实际,不断进行尝试。首先,根据区域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结合专业理论指导,合理地将科学技术引进到农业发展建设中来。提升农业建设的技术水平,完善农村基础配套设施的建设,其主要目的在于改善农业发展的单一性产业结构,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提升农民的生活品质,从而提高农民的整体收益,为农业产业的飞速发展提供技术上的支持。其次,深化农业技术的应用程度。在保证合理引进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将其大范围地应用于农业生产、经营等行业。在农业领域深化技术的利用程度,不仅可以提升农产品的生产效率,还能在提高农产品生产质量的基础上,优化农业资源配置,从而促进区域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2.2扩大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领域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在农业科技和农业现实生产中起到桥梁作用,应当改变目前过分侧重种子供给、播种培育指导等产中领域的现状,把服务领域前推后移。一是加强对本区域农业、农民需求的调研,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合作机制,推进农业科技研制培育更适合土地生长的作物新品种,生物肥料、动植物疫苗等,提高农业整体科技化水平;二是把农业推广由单项向综合服务延伸,向农民提供订单式服务,开展市场营销服务,引导农民进入市场,参与竞争,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2.3加强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支持力度
一是把农业技术推广纳入法治轨道。相关部门要积极出台农业技术推广方面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同时各地各部门应强化对农业技术推广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执行情况的督察力度,确保把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落到实处;二是加强政府财政支持力度,调整财政支农资金结构,参照其他项目资金的申报、管理、使用、评价成熟的做法,建立农业技术推广项目申报、管理、使用、评价一整套流程,确保农业技术推广资金充足、使用有效果。
3结语
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合理的引用到农业生产、管理、经营的各个环节,不仅可以有效提升农产品的生产效率及质量;还能在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保障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提高农业产业的整体发展水平。为此,相关政府部門应从基层出发,通过改革技术推广管理机制,运用创新推广模式,提升员工专业化技术推广水平,强化政策扶植力度等方式,深化先进技术在农业领域的适用范围,提升农业技术的利用效率。
作者:李红芳
中图分类号:S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632027
引言
乡镇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业机械化技术应用,为促进乡镇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得到有效应用,加强乡镇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是十分必要的。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一些工作人员素质偏低,管理制度不完善,影响乡镇农业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对这些机械化技术有效应用也产生不利影响。今后应转变这种情况,采取改进和完善措施,完善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提高乡镇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效果,为乡镇农业种植和农业发展提供支持。
1 乡镇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意义
乡镇农业种植和生产效率提高,离不开农业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加强机械化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具有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1 实施科教兴农的重要载体
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是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科技兴农的载体和力量,加强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促进机械化技术得到有效推广,能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节约农业成本,提高乡镇农业生产效率和综合效益,对推动乡镇农业发展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而完善技术推广体系建设,能促进各项工作顺利进行,为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提供政策、技术、管理方面的支持,有利于广大农民更好学习和掌握相关知识,是培养懂技术、懂文化的新型农民的重要力量,也是实施科技兴农的重要载体。因而在实际工作中必须高度重视该项工作,根据具体需要,综合采取有效对策,更好推广农业机械化技术。
1.2 有利于促进农业和乡镇经济社会发展
农业机械化水平是衡量农业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方式,也是推动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方式。同时,机械化技术推广是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乡镇农业发展实际情况,综合采取有效对策,提高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使其得到更好应用,有利于提高农业科学技术水平,建立现代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提升乡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而促进农业和乡镇经济社会发展。
2 乡镇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
尽管相关部门重视乡镇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一些机械化技术也逐渐为广大农民所掌握。但由于推广力量薄弱,管理制度不健全等因素制约,导致目前乡镇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中仍然存在不足,不仅制约农业生产效率提高,还对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产生不利影响。
2.1 乡镇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经费不足
机械化技术的推广离不开经费支持,但目前经费存在不足的情况。例如,由于经费不足,推广人员福利待遇较低,难以激发工作热情,影响机械化技术推广效果。在对农民进行农业机械化技术培训时,也需要经费支持,但这部分经费得不到保障,当地政府部门的支持力度不够,影响公益活动开展,制约机械化技术推广效果提升,一些农民难以有效掌握农业机械操作方法。
2.2 乡镇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力量薄弱
专业的机械化推广人员和高素质推广队伍是提高工作效率的前提,但目前普遍存在推广力量较为薄弱的现象,机械化推广技术装备落后,工作人员素质偏低,服务手段相对比较落后,工作人员自觉性不够,忽视加强自身学习,不重视知识更新,未能及时对先进农业机械化技术进行推广。或者推广工作人员数量不足,难以满足机械化技术推广需要,制约工作效率提升,导致先进农业机械化技术没有及时推广和应用,影响推广工作水平提高。
2.3 对市场信息需求把握不准确
农业机械化推广人员不重视市场调查和分析工作,难以准确把握市场信息,使得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存在盲目性和滞后性特点。
2.4 乡镇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机制不灵活
灵活的推广机制不仅能提高工作效率,还更能适应实际工作需要,满足市场需求,提高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效率。但长期以来,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采用行政管理机制,尽管具有科学合理的一面,但该推广机制缺乏制约监督,激励机制缺失,不利于激发工作人员热情,影响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效果。为此,今后应转变这种情况,创新推广机制,提高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灵活性,增强工作实效性。
3 乡镇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对策
3.1 创新乡镇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方式
开展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时,应结合实际工作需要,对当地农业发展情况有基本了解,同时结合市场需求,农作物种植需要,实现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方式创新,让更多农民掌握相应的机械化技术措施,给广大农民带来更多实惠。技术推广时应立足当地农业生产需要,遴选主导品种和主推机械化技术,组装成集成配套技术,使这些技术措施得到有效应用。重视农业机械化推广示范场建设,展示新技术和新品种应用,发挥示范和指导作用。利用科技下乡、农业技术进万家等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推广活动,这样既丰富推广活动形式,还能促进工作效率提升,让广大农民更乐于接受农业机械化技术。重视与科研院校合作,发挥他们的人才与科研优势,做好调查研究工作,解决机械化技术推广和应用中存在的难题,提高农业机械化技术应用效率和科技成果转化率,更好为农业种植和农业发展服务。
3.2 健全推广人员考评机制
完善推广人员考核工作,建立相应的奖惩激励机制,明确工作人员业务量和进村入户指标,明确工作人员责任,为机械化技术推广和应用创造良好条件,也有利于激发工作人员热情。将农村居民对推广人员的态度纳入考核体系,完善和落实奖惩考核机制,提高工作人员责任心,促进农业机械化技术得到有效推广。
3.3 明确乡镇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目标
在机械化技术推广过程中,还应该注重技术推广与农业科技革命、农业技术跨越发展相适应,提高机械化技术推广整体效益,加快农业现代化实施步伐。具体推广过程中,应该实现从数量向质量的转变,重视资源开发,同时也注重与技术措施相结合,促进机械化技术推广综合效益提升。只有在明确工作目标的前提下,才能促进机械化技术更大效益发挥,以便优化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作物产量,促进农业生产竞争力提高。
3.4 细化乡镇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队伍
高素质工作队伍不能顺利完成推广任务,还能提高机械化技术推广效率,促进农业机械化技术最大效益发挥。因而有必要推动机械化技术推广体系革新,激发农民、社团组织参与技术推广热情,细化推广队伍,形成健全的机械化技术推广体系。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坚持国家扶持和市场引导结合,有偿服务和无偿服务结合。重视机械化技术推广机构建设,合理配备工作人员,调动农民参与热情,支持机械化技术协会发展,完善技术推广队伍,促进工作效率提高。
3.5 规范管理体制并建立长效运行机制
各级政府要将农业机械化纳入工作议程,完善组织机构设置,制定有效的管理制度,明确各部门和工作人员职责,加强配合,形成合力,促进工作效率提高。建立技术推广长效机制,加强租赁公司、农机作业服务队建设,整合资源,形成竞争优势。建立农机工作协会,规范管理,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促进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的健康和有序发展。
4 结束语
农业发展和农作物高产增收,离不开农业机械化技术的应用。日常工作中应该认识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根据具体需要,加强推广工作队伍建设,创新推广方式,完善奖惩考核,激发工作人员热情,让农业机械化技术得到更好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刘柏海.湖南省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可持续性探讨[J].湖南农机,2012(5):1-3.
[2]程慧敏.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业工程,2015(1):113-114.
大力发展农业技术推广是进一步推动农业现代化、科技化发展的必然途径,农业科技大力推动农业的全面发展,反过来,农业全面发展又作用于农业科技的发展,使得农业技术更好的指导、服务与现代化农业的建设。只有在农业生产中,进一步推动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才能保证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科学化的发展。
1 现阶段我国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的问题与不足
1.1 广大农民的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比于传统农业,农业技术的科技含量大幅度提高,没有一定的文化水平与科技素质,很难完全理解。推广农业技术,不仅需要文化素质作为支撑,还需要思想觉悟的引导。在进行农业生产过程中,只有全面认识到科技的力量与作用,才能让农民积极采用新技术,积极探讨新技术应用过程中的问题。但是,从整体上看,我国农民的综合素质普遍比较低,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科技的推广与使用。
1.2 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不到位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农业科技研究也取得了阶段性成功。科学研究是最基础的,是技术推广的第一位,更重要的是将科技推广出去,真正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去,让广大农民群众获得利益,全面认识到应用科技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现阶段,我国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够完善,存在断层现象,近10年来,几乎没有大学生愿意考试分配到乡镇农业服务中心来参加工作,现在在乡镇农业服务中心真正能承担起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只剩下为数不多的专业技术人员。使得很多新技术、新科技得不到快速大面积地推广,缺乏很完善的推广体系。另外,在新技术、新科技使用过程中,缺乏专门的指导人员,出现问题不知道向谁请教。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不到位,严重制约着农业技术的推广。
1.3 强制性指令推广
部分乡镇在进行科技推广时,选择强制性指令的方式进行推广。之所以选择这种方式是因为相关部门对于此技术未进行全面研究,就充分肯定其为农业经营带来的效益。但是,由于广大农户对新技术的不了解,这种单方面强制性的推广,很难让广大农民群众接受。即使技术得到了推广,也无法真正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农民是进行农业生产的主体,如果无法调动其积极性,就很难在技术推广中获得效益。
1.4 资金短缺
目前来说,资金短缺是制约乡镇农业科技推广的最关键问题。一般来说,县级的科技推广经费比较充足,而且来源丰富,有来自于上级财政专门拨款以及同级财政拨款等多种形式。而乡镇农业科技推广经费严重不足,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工资水平比较低,大部分推广人员只能通过经营方式求发展。这种现象的存在,严重制约着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开展。
2 新形势下如何更好的推广乡镇农业技术
2.1 强化科技种田意义,全面提高人们对农业技术推广重要性的认识
全面提高社会各界对农业技术推广重要性的认识。从政府机构、乡镇部门到广大农民都要充分认识到农业技术推广的好处。只有提高了思想认识,达到认识水平的一致性,才能真正推动农业科技的发展。提高对农业科技推广认识,必须落实到行动上,针对不同乡镇实际情况,展开针对性推广活动。制定合理的推广方案与推广计划,并加强与其他部门之间的合作,真正在技术推广中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人们采用新科技的积极性。加强宣传与培训力度,全面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与认识水平,从而更全面的掌握新科技,最终在真正农业生产中获得经济效益。
2.2 明确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职责
明确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职责,通常情况下,其负责推广农业科学技术、贯彻农业标准实施、预防重大植物病疫、信息服务、环境监测以及学习培训等给多个方面。除了公众性质的职责之外,还需要切实提高其服务职能。对于乡镇机构来说,必须加强农技、农机及其他相关站所的合作力度,并进一步确定管理职能以及工作责任。全面贯彻县级管理为重点,县级、当地政府的双重管理模式,为乡镇技术推广人员提供安定的工作环境与工作条件,使他们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农业技术推广中来,进一步提高农业推广的工作效率。
2.3 全面改进技术推广方式,提高工作效能
全面改进技术推广方式,提高工作效能,这是全面做好技术推广的重要措施。推广乡镇农业技术必须与当地农民群众需求相结合,与市场发展情况相结合,充分考虑农业生产发展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提升农业技术推广的到位率与覆盖率,强化服务创新新模式,进一步改善推广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果,最大限度满足农民的实际生产需求,提高其满意度。与此同时,必须积极转变生产服务理念,彻底改变传统的强制性指令推广的方式,进一步向营利方式、科技示范方式转变。另外,明确推广服务目标,从追求推广数量的提升积极转向推广效益的转变以及推广质量的提高。加强服务形式的转变,改变过去单一的服务方式,逐渐向综合型服务方式发展,同时,不断扩展技术推广服务内容,不仅要重视生产前的服务推广,更要重视生产中以及生产后的技术服务,不仅要重视农业的科技推广,还应重视农林牧副渔等各行各业的技术转变。
2.4 强化经费投入力度,提高服务质量
现阶段,强化经费投入力度,提高服务质量是做好技术推广工作的关键。这就要求各级财政部门,需要将农业技术推广经费以及服务机构的工作经费、人员经费真正纳入到财政预算体系中来,按照福利体系、人头经费与当地公务员同水平的标准,保证资金的足额、按时到位。与此同时,加强农业技术推广资源的合理使用,增加来源渠道,通过支农资金、财政拨款等形式全面筹集技术推广资金。
3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针对现阶段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性以及我国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的问题与不足开始入手分析,从四个方面:强化科技种田意义,全面提高人们对农业技术推广重要性的认识,明确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职责,全面改进技术推广方式,强化经费投入力度,提高服务质量,详细论述了新形势下如何更好的推广乡镇农业技术。
【参考文献】
[1]蒋和平,等.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的现状及改善对策[J].农业科技管理,2012(09).
[2]吕剑红,等.创新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思考[J].农业科技管理,2011(05).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6-0329-01
2012年6月20日,全省高原特色农业推进大会在曲靖召开,实地到马龙县双友牧业高档肉牛基地、马龙县马鸣乡外销山地生态蔬菜基地、麒麟区茨营乡对港外向型生态蔬菜基地调研。会议强调,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重点建设“六大内容”,全力打响“四张名片”,着力推进“行动”,精心打造一批特色优势产业,在全国乃至世界上推出有优势、有影响、有竞争力的云南特色优势农产品品牌,推动高原特色农业迈上新台阶,为实现跨越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1]。
曲靖市于2012年10月12日召开高原特色农业推进大会。重点实施好7个方面的“10强”工程,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形成大基地、大龙头、大产业、大品牌、大流通的发展格局。
1 马龙县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马龙县围绕建设现代农业强县目标,着力加快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积极探索具有高原特色的马龙现代农业发展之路,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2]。2012年,农业总产值达12亿元,是2007年的1.78倍,年均增长13.7%;农民人均纯收入5 228元,是2007年的2.3倍,年均增长18.3%。在稳粮强烟的基础上,培育了蔬菜、食用菌、万寿菊等特色种植业和黑山羊、深沟鸡、“云岭牛”等特色养殖业,极大地提升了马龙县特色农业品牌的影响力;引进和培育了双友、龙腾等16家规模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初步建成8个现代农业科技园,“一乡一园”建设经验在全省推广。马龙县建成866.67 hm2高原特色外销型山地生态蔬菜、食用玫瑰,投资2.3亿元建成的双友牧业高原特色生态肉牛基地。
2 存在的问题
2.1 小而全的传统农业占主导地位,制约高原特色农业规模发展
截至目前,农业大都是小而全的传统农业,有的一户种植、养殖有十几种,如种植玉米、水稻、马铃薯、大麦、烤烟、蔬菜、果树,养殖猪、鸡、羊、牛等,投资分散,形不成规模,更形不成市场,无法扩大种、养业规模,更不能发展好高原特色农业。
2.2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虽然马龙县改造中低产田地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是,全市现有的3万hm2常用耕地中,仍有1.93万hm2的中低产田地,其比例超过全县总耕地面积的50%。这些中低产田土壤质地差,水利设施匮乏。
2.3 高原特色创新程度不高
生物技术、标准化生产、设施农业、喷滴灌节水灌溉等先进技术推广应用率低,影响了农业生产潜能的发挥。
2.4 领导科技意识强,但行动不到位,农民缺乏实用技术
一是多数领导科技意识强,但行动差,经常到县外、市外、省外参观先进的农业新技术,在半路上就还给县外、市外、省外。二是技术人员又没有机会到农业发达地区参观学习。三是农民缺乏实用技术。
2.5 品牌战略实施步伐缓慢
近年来,马龙县逐步加大了品牌建设,名牌农产品有几个,但没有真正在云南省范围内社会公认度高的、影响力大的品牌。如深沟鸡,在马龙县内曲靖市政府部门较有知名度,但其在全国的品牌知名度较小,根本没有形成规模和市场,没有带动农户增收。
3 发展对策
3.1 产业规划要少而大而强,资金跟着产业走
根据马龙县区位、气候、土壤等条件,要大胆量、大手笔、长期性把全县划分为五大种植、养殖大区。马铃薯产区(月望乡、通泉镇)、花卉产区(旧县)、烤烟产区(大庄乡、纳章镇、马过河镇、王家庄镇)、蔬菜产区(马鸣乡)、山地牧业区(马鸣乡、旧县镇)。每个产(养殖)区都要有一个园区,每个园区面积666.67 hm2以上,重点投入,集中打造,可供人游玩,体验高原特色农业的魅力。每个产(养殖)区要从种(养)到粗加工再到精加工一条龙生产,增加附加值,达到投入1元产出20~50元的产值,这才是高效特色农业,才是“农民”需要的结果。政府投资要与规划产区挂钩,没有规划的产区决不投资,让规划的产区快速强大,没有规划的产区自生自灭。由于烤烟是大税收产业,政府可实施税收分享,农民只要其他产业收入高于烤烟,自然就会种植规划的产业。
3.2 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为高原特色农业打好耕地基础
在未来10年间,马龙县应建设0.67万hm2高标准农田,要集中资金打造,要连片建设,打造5个园区,在月望乡月望村、越州屯村建666.67 hm2马铃薯园区;在旧县镇小房子村、旧县村建666.67 hm2花卉园区;在纳章镇竹园村建666.67 hm2烤烟园区;在马鸣乡马鸣村、永胜村建666.67 hm2蔬菜园区;在马鸣乡马鸣村建666.67 hm2山地牧业园区。种植园区建设要达到的标准是:“田成方,土成型,渠相通,管成网,路相通,土壤肥,无污染,产量高;全部采用滴灌技术,灌溉保证率达到90%以上[3]。年生产能力达到15万元/hm2以上。山地牧业园区建设要达到现代化的养殖设施标准。
3.3 大力实施品牌化战略,提升农产品竞争力
发展高原品牌农业,必须坚持立足当地资源,注重创建特色,以特色促进农业品牌的市场竞争力,每个产(养殖)区要创建在全市公认的品牌,即马薯、马菜、马烟、马花、云岭牛5个品牌,全县创建在全省公认的品牌2个,即马花、云岭牛。
3.4 大力培养农业科技人才和新型农民
高原特色农业的发展,需要大量懂实用技术的新型农业人才、新型农民。一要培养掌握实用技术的新型农业人才,因此建议乡镇政府尽快建立农业人才的培养机制,把能做事、会做事、敢做事的农业技术人员分批送到农业发达地区顶岗学习半年到1年,如山东省寿光、陕西省杨凌。二要培训新型农民,现在的农民需要的不是理论化的讲课,而是要让懂实用技术的技术人员现场指导农民,对技术人员实行奖惩机制。
3.5 要注重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创新
以优质、专用新品种选育及其产业化为重点,加快蔬菜、马铃薯、花卉、肉牛、烤烟等优良品种培育开发工作,不断完善良种繁育体系。加快优质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进一步提高农产品深加工转化率。要注重生物技术、标准化生产、设施农业、喷滴灌节水灌溉等先进技术创新应用[4-5]。
3.6 创新机制重保障,增强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活力
创新组织领导机制,县、乡2级要成立由党政主要领导任组长的高原特色农业发展领导小组,实行县级领导包乡镇、乡镇级领导包村、乡镇干部直接挂钩包组到户的责任制,要制定奖惩责任制。
4 参考文献
[1] 刘慧兰.怒江州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2(14):323-326,331.
[2] 袁媛,李学林,董晓波,等.以创意农业助推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思考[J].江西农业学报,2013(5):132-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