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工程管理专业范文

时间:2023-09-12 09:21:2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电力工程管理专业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电力工程管理专业

篇1

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基础工程建设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工程管理专业也得到了极大发展,目前全国开设工程管理本科专业的高校已达300多所,主要分布在建筑行业、财经类、矿业、电力行业、各综合性大学等院校,其中包括天津大学、同济大学、重庆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上海大学等著名高校,培养了一大批从事建设工程管理及相关工作毕业生,工程管理专业也得到了不断完善。但是,由于各高校工程管理专业的发展历程各不相同,其行业背景不同,学校依托优势学科不同,因此在专业方向设置、院系设置、课程设置等方面都存在差异。目前,工程管理专业分为工程技术管理、工程项目管理、投资与造价管理、国际工程建设管理、房地产经营及物业管理5个专业方向。相关高校都是根据自身的资源优势和品牌战略的需要,在上述5个方向中选择一至两个方向,并依此确定该专业的主学科归属与办学设置,或偏重于管理或偏重于技术,进而形成各具特色的教育方向。沈阳工程学院的工程管理专业于2006年开始招收第一届本科生,目前毕业生3届,在校生160人。该校作为电力行业背景的本科院校,如何在竞争中生存和发展,需要逐步打造专业特色,形成具有特色的专业方向——电力工程建设管理。

一、设置依据

1、我国电力工程建设人才匮乏

电力生产不能满足社会经济系统需要是我国长期现实,也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为此我国电力工程建设项目得以快速发展,随之产生了对电力工程建设人才的大量需求。同时,为克服传统电力生产企业的高能耗、高排放与高污染缺点,我国正在不断加强传统电力工程的改造,从而使得电力工程建设人才的需求量进一步上升。近几年电力施工企业的人才需求现实表明,电力工程建设人才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辽宁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正在谋求产业结构升级,实施第二次创业,追求再一次辉煌。为此,开发新的电力工程、改革已有电力工程以适应区域经济发展成为电力工程建设者面临的迫切任务。而在全国性的电力工程建设人才不足的前提下,辽宁省更面临着电力工程建设人才外流的窘境。

2、我国电力工程建设人才培养不足

目前,我国高校中并没有开设电力工程建设管理专业。开设工程管理专业的高校也没有将电力工程建设管理作为一个单独方向。所以,电力工程建设企业所招聘的人才要么来自土木工程、工程管理等专业,从而造成电力工程建设中的人才缺乏电力建设的基础知识;要么来自电力相关工科专业,从而造成人才的经济管理技能欠缺。

3、优势条件

沈阳工程学院原隶属于电力部,是电力行业人才的主要培养基地之一,为电力生产企业输送了大量人才,贡献于电力生产企业的各个岗位。60年的电力行业背景为该院积累了丰富的电力生产与建设经验,同时储备了充足的电力行业专家学者。多年的管理系办学史也使学院拥有了大量的经济学与管理学人才。而土木工程专家则为电力工程建设专业提供了一般工程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保障。

4、满足市场需求

从学生就业角度看,通过对2010、2011、2012届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发现有一部分毕业生能进入电建公司和电厂工作,基本都从事电厂的工程建设管理等相关领域工作。但是,据反馈的信息表明,没有明确方向的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不能很好满足电建企业工作的需要,部分学生在校期间选修的电气自动化二学位课程,因此很有必要开设电力工程建设方向的课程,使学生系统地学习掌握电力企业的建设管理,以适应学生自身发展和社会需求的需要。

基于以上分析,沈阳工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中增设电力工程建设管理方向,并将该专业方向的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出具有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牢固掌握必须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专业理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从事电力工程建设的招投标、估价、方案策划、投融管理的应用型人才”,是符合国情、顺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又拥有将该专业方向办好的明智选择。

二、电力工程人才需求预测

1、电力工程建设管理人才需求数量预测

新建电力工程项目的增加和现有电力工程项目的发行使得电力工程项目建设管理人才需求数量持续上升。

近几年电力施工企业的人才需求现实表明,电力工程建设人才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辽宁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正在谋求产业结构升级,实施第二次创业,追求再一次辉煌。为此,开发新的电力工程、改革已有电力工程以适应区域经济发展成为电力工程建设者面临的迫切任务。而在全国性的电力工程建设人才不足的前提下,辽宁省更面临着电力工程建设人才外流的窘境。

2、电力工程建设管理人才质量预测

为了提高生产率,节能降耗,我国的电力工程的规模呈现大型化趋势,从而要求电力工程建设人才具有更高统筹规划能力和协调能力;随着电力工程运营时间的增加,安全事故也相应增加,影响着工程运营人员及周边公众的健康甚至生命,所以要求工程建设人才具有精细化作业的能力;科技的发展又使要求建设人才具有更高的专业水准。

目前,我国高校中并没有开设电力工程建设管理专业。开设工程管理专业的高校也没有将电力工程建设管理作为一个单独方向。所以,电力工程建设企业所招聘的人才要么来自土木工程、工程管理等专业,从而造成电力工程建设中的人才缺乏电力建设的基础知识;要么来自电力相关工科专业,从而造成人才的经济管理技能欠缺。

由此我们认为目前电力工程建设管理人才缺口较大。为满足行业用人的需求,工程管理专业拟开设电力工程方向。

三、电力工程建设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符合用人需求

沈阳工程学院的办学定位是以工程教育为主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其培养的学生是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和未来地方经济建设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应用能力的应用型技术人才。根据电力行业市场调研以及该院的定位,其提出了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较系统地掌握管理学、经济学和土木工程技术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和一定的创新能力,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基础理论、方法和手段,面向电力工程等工程建设领域、工程造价相关领域,从事项目施工管理、工程造价管理等相关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对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应充分考虑行业和区域经济对人才的需求,适时地根据区域经济和电力建设行业发展调整专业方向,以便更好地服务于电力行业和区域经济。

四、电力工程建设管理课程设置符合人才培养要求

第一,根据人才市场对同时具有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知识人才需求的实际情况,突出电力工程项目管理与工程造价方向专业特色,在开设电力工程基础、动力工程基础、电力生产概论、电力工程项目管理等工程技术类课程的基础上,利用学院的优势学科的基础实验室优势,加大教学实践环节力度。如:电力工程实训、发电厂动力设备实训。明确专业方向的培养方案专业课设置也没有方向性,课程设置比较杂,而工程管理专业涵盖范围较广。依托沈阳工程学院的电力行业优势,利用该校现有教学资源和学科优势,增设电力工程管理专业方向,同时课程具有针对性。

第二,结合执业资格需要,培养应用型工程管理人才。工程管理专业强调工程技术能力的培养,本培养方案注重专业教育与行业协会、专业资格认证的有机结合。突出培养具备注册造价师、注册建造师、注册监理工程师等职业技能素质,并且课程体系设置适应行业发展要求,将建筑行业专业资格认证考试的相关课程列入专业课教学,使得学生毕业后既能取得职业技能证书,增加岗位就业竞争力。

第三,专业设置采用“教学阶段—课程平台—能力训练”模式。根据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结合自身特点,参考了同类学校的培养计划,本着优化结构、保障重点和突出人才特色的原则,经过科学分析制定了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

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学分为基础教育、专业基础教育、专业教育这3个阶段。各个阶段根据知识传授和人才培养的规律,按公共基础课管理基础系列课土木工程系列课专业课的顺序,设置一系列循序渐进的系列课程平台。每个课程平台又与一个或若干个能力训练模块相对应,着重强化学生的基本技能训练、工程技术能力训练、综合能力训练和执业技能训练。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按照相互衔接、相互渗透、顺序进行、整体推进的态势组织教学,全过程地培养学生能力。

五、结语

电力高校工程管理专业教育要依托电力行业、企业,根据电力企业的需要,在“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中建设具有电力特色的“工程管理”专业,以适应电力工程行业对工程管理人才的需要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2

2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

2.1确定基于职业能力的专业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是课程体系构建的前提和基础,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关注职业及职业成长规律,与教育及教育认知规律的融合,主要包括专业定位、专业服务面向的岗位群、人才养成目标等。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指出: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方法遵循人的职业能力由初学者到专家的发展历程,因此在设定培养目标时,必须详细调研当地酒店人才需求状况,与酒店专业共同制定以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为出发点的学习领域设计,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身心健康、具备一定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符合酒店业要求,具有现代酒店业经营管理理念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2.2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建设是课程改革的核心。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强调职业工作的整体性,强调迁移能力、社会能力与专业能力的培养融为一体,强调工作过程的完整性。例如笔者所在的学院提出优化课程体系结构,加大对原有课程的整合力度,建设一批“教学做一体”的职业课程。按照“基于职业能力的专业培养目标的制定、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基于实际项目的训教内容的选择、基于行动导向的训教方法的实施、基于等级制度的过程考核方式的评价”五基流程进行课程的系统化设计,按照“学习过程工作化、工作过程学习化、实习就业一体化”的三化标准进行教学设计与组织,实施课程的精细化操作。

2.3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

所谓行动导向教学是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创造出一种学与教互动的职业交往情境,强调学生作为学习的行动主体,通过学习构建知识,形成以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整合后形成的职业能力,使受教育者既能适应相应职业岗位的要求,又能将这种构建知识的能力运用于其他职业,进而达到学以致用效果的方法。行动导向教学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一个创新的职业教学过程。教师按照工作过程,以资讯、计划、实施、检查、评估这一完整的行动方式来进行教学,在教学中与学生互动,让学生通过“独立获取信息、制定、实施、评估计划”这一做的实践,掌握技能,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与知识体系。具体包括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工作分析法、角色扮演法等。例如在学习客房预订时,理论教学模块,主要讲解接待的工作内容、岗位职责、接待的程序等内容。在实践教学模块,综合运用视频、情境模拟、角色扮演的教学方法。通过视频播放,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前厅接待的程序和服务用语;通过情境模拟、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如门童、行李员、接待员等,让学生真正掌握对客服务的技能。

2.4基于多等级的评价体系

高职课程评价的首要问题是采用符合高职教育性质与特点的课程评价标准。国外注重综合职业能力的有机多元整合的评价标准,是一种适合于高职教育的较受推崇的课程评价方法。它注重能力推测的合理性与有效性,要求尽可能地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如技能测试、模拟测试、口头与书面问答,直接观察、考察原有学习证据等);注重评价的能力要素采用最适合的、相关的评价方法;注重每一次评价或测试覆盖相关多种能力要素,而不是针对个别能力分别孤立进行的评价。同时课程评价与职业资格或职业技术等级证书挂钩,使课程评价更具有职业导向性和实效。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考核内容从注重知识性考核转变为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考核,将考试形式从单一的理论考试转变为职业技能操作考核。考试考核以职业资格为标准,不是考核知识的存储记忆,而是由用人单位针对职业需求命题,实施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结合的一体化考试,既考虑结果的正确性,又考虑过程中的应变能力。通过教师考核、项目小组考核、学生互评、学生自评,引导学生对自己在行动中的表现进行“反思性评价”,强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个性化评价。

篇3

1 送电线路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电力工程施工管理流程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管理人员及大多数工程技术人员,投资效益观念淡薄、缺乏施工合同意识,缺少控制造价方面的基础知识,从而造成设备订货时价格假象控制在概算内,而许多随主机供应的附属设备没有在合同中加以明确,最后则要重新订货采购,结果往往大大突破控制价。但是在实际施工管理过程中往往就存在着问题与违规操作。

1.2当前影响输电线路安全运行的人为因素及对策

1.2.1输电线路工程施工占地问题。在输电线路工程施工过程中,占用土地补偿问题以及后来的维护临时占地问题,一直困扰着电力。然而在土地经家庭经营承包制改革、分田到户之后,线路占地与农民的利益发生了明显的冲突,特别是对老旧化线路进行维护、改造、改铁塔、移位等工程时,村民往往趁机以必须予以补偿为理由,阻挠、拖延施工,给电力企业造成了阻碍。

1.2.2输电线路被盗窃、破坏等问题。近年来,因盗窃造成的电力设施破坏案件逐年增多,其中农网设施被盗突出,而且,电力设施盗窃现象已从个人作案到团伙作案,甚至形成了偷窃、窝赃、运输、销赃一条龙。近年来,各类工业园区大规模地开发建设,城区道路及相关基础设施改造工程相继破土动工,于是因施工过程中的种种疏漏,造成外力破坏电网停电事故不断发生。

1.2.3输电线路下种植树木。树线矛盾也一直是困扰供电部门的头痛问题。近年来,各乡镇政府鼓励农民发展林业种植创收,不考虑线下安全通道问题,大面积的线下违章种树逐年递增,由于树木造成接地跳闸停电,影响了正常的供电秩序。当电力高压线和树木之间的距离超过规定的安全距离,高压线就会对树木放电。如果雨天或空气湿度过大,在高压作用下,树木就会成为导电体,对树木周围的建筑、设备、人员和地下管线都会构成危害,并可能造成重大设备、人身伤亡事故。

2送电线路施工的全过程管理

2.1施工前准备工作的质量控制

2.1.1严格审查施工队伍的技术资质是否能满足合同的要求。工程分包是否符合相关规定,分包队伍是否具有相应资质,审查劳务分包商是否具有相应的能力,且基础工程、立塔工程、架线工程有不同的劳务分包商应多次审查。

2.1.2审查施工单位是否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及监控系统,是否建立施工质量检验制度及相应的施工技术标准,并督促施工单位落实到位。认真审查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方案,检查施工方案、工艺操作是否合理、是否可行、对于本工程是否有针对性.是否有特殊作业的施工技术方案等。

2.1.3审查施工单位的特殊作业人员是否具有相应的资质,必须做到持证上岗,如测量工、压接工、焊工、高空作业人员等。

2.1.4审查施工工器具是否合格,必须有书面的检测合格证明。如经纬仪、机动绞磨、接地摇表等。不合格工器具及测量仪表坚决不允许在现场使用。审查原材料是否符合相关的规定。开工前在监理见证下进行取样,并送有相应资质的检验单位进行检验。对进场的材料每批都要进行检查验收,按规定每批量的材料都要有相应的检测报告,如水泥、砂、石、钢筋、导线、地线、光缆、金具等各种原材料要做到出厂合格证,材料复试报告齐全;钢筋的焊接、导地线的压接必须有拉力试验报告,并有现场监理的见证,未经检验的材料不允许用于工程,质量达不到要求的材料,及时清退出场;对线路的复测现场监理必须进行审核和检查。

2.2施工过程控制

在工程施工过程中进行质量控制,要求现场监理人员必须熟悉图纸、规范、标准,不能在现场仅是转一转、看一看,要真正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2.1施工过程控制中监理人员应做到“五勤”输电线路工程特点是施工作业点多,施工范围分散,所以要求每一位现场监理工程师傲到“五勤”:即腿勤,常到现场转转。关键工序和隐蔽工程如基础浇制、导地线的压接等必须跟班进行100%的旁站,停工待检点如基础验坑、基础拆模、钢筋绑扎、接地网敷设等必须100%检查到位,并签字确认;眼勤,到现场要多看,多了解施工情况,多熟悉施工图,熟悉设计哪些是重要部位;手勤,发现问题要做好详细的纪录,问题的处理也要有记录,必须做到闭环处理;口勤,对于施工易出现的质量隐患要常提醒,并督促其落实,对施工中重要的问题要及时向总监进行汇报;脑勤,熟悉图纸、规范,动脑筋想措施来保证工程质量。在工作上做到严格按施工规范要求施工,严格检查把好质量关,处理问题要果断、准确,工作中要认真细心,亲自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2.2.2实行。三检”制度。在工程或每个分部工程开工前,组织召开由施工单位技术负责人、质检员及施工员的质量会议。明确在施工过程中,每道工序必须执行“三检”制度,且有专职质检员签字验收。如果施工单位没有进行“三检”或专职质检员签字,监理人员拒绝验收。另外,监理人员在施工现场采用巡视、平行检查、跟班旁站、随机抽查的方法,随时检查施工中的质量问题。

2.2.3实行现场检查监理工程师的现场检查,应该有实地测量结果和数据,来检查和判断工程质量是否满足设计及规范要求。如基础基坑的坑深、根开;钢筋规格、绑扎搭接和焊接长度;底盘、立柱支模尺寸;基础浇筑后的根开、高差,袭面有无蜂窝麻面;接地沟的深度、长度;铁塔的整体倾斜、主材弯曲;导地线的弧垂、引流线的外观等等。检查结果应以书面形式并附上所测的结果通知施工单位,使施工单位对于质量问题不能马虎,避免今后出现类似质量问题。对于出现超差的质量问题以监理工程师通知单的形式发送施工单位,要求施工单位提出整改方案,并限期进行整改,再对整改结果进行复查,合格后给予确认。

2.2.4制作施工工艺操作流程图针对重要分部分项工程,根据施工工艺操作要求画出流程图,如基础浇制的流程图,标明施工顺序,便于验收时出现质量事故时进行原因分析。

产生质量事故或事后问题,监理对质量问题进行实质性处理,并配合施工单位及时提出合理可行的处理意见或方案。

2.3事后验收控制

严格把好每遭工序的验收关,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整改。在进行每道工序验收时,要求施工单位自检合格,再由专职质检员签字,并填写好报验单递交监理。然后由监理工程师组织施工单位项目质量(技术)负责人等进行检查验收。同时复核原材料保证资料是否齐全,合格证、试验报告是否齐全。要求施工单位质检员签字不能流于形式,要真正去检查验收,再由现场监理检查。监理发现问题及时通知施工单位,必要时给予书面通知,待施工单位整改后,再进行复检,合格后才能进入下道工序。基础分部工程不合格不得进入铁塔分部工程的施工,铁塔分部工程不合格不得进入架线工程的施工,架线工程不合格不得进行竣工验收。层层把关,从各分部工程的质量抓起,确保工程整体的质量。

通过验收工作,对施工中存在的质量缺陷或重大质量隐患,总(专业)监理工程师及时下发监理指令,要求施工单位及时整改,甚至返工处理。并配合有关单位及时提出解决的方案,将问题彻底处理,从而达到既保证工程质量又不影响工程进度,避免了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3结束语

电力工程施工管理是一门科学,不时地探究管理的新思绪,探寻更为先进科学的管理措施与技术,是每个电力工程企业共同追求的目的。我们必需锲而不舍地学习、探究,自创国内外先进的管理技术,完善企业管理及技术规范,保证施工优质,在剧烈竞争的电建市场中,使企业能更好地生存、开展、壮大。

参与文献:

[1]白思俊.现代项目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2.

篇4

二、课程设置特点

学院积极探索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受用人单位欢迎的电气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聘请南方电网和其他电力行业企业专家共同研究课程内容,参与课程体系的建设。电力工程与管理专业是一门跨学科专业,在设置该专业的课程体系时充分考虑了电力工程与管理这两个领域课程的融汇与贯通。[4]近两年来,随着办学经验的不断积累,该专业的教学计划不断完善。除公共基础课外,专业基础课包含四个模块,即电力模块、管理模块、电力与管理交叉模块以及计算机应用模块。其中电力模块的课程有:电路、变压器、电力工程基础、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等;管理模块的课程包含:营销学原理、管理信息系统等;电力与管理交叉模块的课程有:电力工程项目管理、电力系统经济学原理、电力企业管理、电力法律法规等;计算机应用模块的课程包括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等。专业课包含电力、电力与管理交叉两个模块的课程。其中电力模块的专业课程有:电力系统规划、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电气传动控制、电气测试技术、发电厂电气部分、高电压技术等;电力与管理交叉模块的专业课程有:电力工程项目管理、电力客户服务、电力市场与电力营销等。本专业在学院重人品、厚基础、强能力、有专长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下,开设了丰富的实践教学环节及个人素质拓展环节。实践教学包括专业基础课程实验、专业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综合性设计、生产实习及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板块,一共包括36周学时,共36学分。为了充分锻炼学生的实操及动手能力,拓展学生的专业技能,特开设具有15个学分的个人素质拓展。其中包括专业技能考试培训,如电工特种作业操作证考试技能培训、计算机等级考试实操训练、高级技师考试技能培训、计算机辅助设计绘图员考试技能培训;还设置了和电力工程与管理专业密切相关的实训课程,如远程抄表系统实训、营销模拟技能训练、电力企业经营管理模拟训练等。

三、电力工程与管理专业建设方案及预期效果

新专业的建设总是要经过不断的摸索与实践才能探索一条适合的发展之路。[5]本专业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从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教学管理和实验室建设这三个方面重点规划,加强电力工程与管理专业建设。

1.成立专业教研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成立电力工程与管理教研小组,计划今后三年每年计划引进师资1人。鼓励已有的教师加强自身专业技能,持续提升师资队伍的业务水准,使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有明显提高。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鼓励教师往双师型、理论技能综合型发展,具备既有相当理论教学水平同时拥有实际应用能力。可进行校企合作,教师深入企业的实际中学习,力争三年内形成一支数量适当、结构合理、素质较好的高学历、高水平、具有生机活力和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

2.重视教师管理队伍的建设及教学质量的监控电气工程学院为了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环境,选拔高素质、有能力的教师进入教学管理队伍,积极参加学校关于各二级学院教学队伍的各项工作。为了保证教学质量,严格执行监督体系、各类规章制度,通过反馈信息渠道保证本学院的本科教育质量。注重加强教学管理,全面实施教学质量建设体系、专业建设实施方案、学科建设规划、课程建设实施方案、实验教学改革实施方案、教学导师制;教学督导制、助教制,形成我院办学特色。[6]

3.加强专业实验室的建设根据专业课程的要求,建立电力企业经营管理模拟训练(ERP)实验室、远程集中抄表系统实验室。实验室的建设不但考虑理论教学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还同时考虑实验教学与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综合实践训练环节的有机结合。通过系统、科学的规划和建设,力争在3~5年内将华广电力工程与管理专业建设成为办学特色鲜明、教学质量一流的特色专业;为全省乃至全国的电力行业培养一批知识结构合理、基本功扎实、适应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及能从事设计、运营、维护、监管的应用型高素质电力行业专门人才,希望取得如下预期成果:(1)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一套完整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突出培养特色、优化知识结构、强化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培养专门应用型电力行业人才。该模式要得到同行业广泛认可,并为我国同类高校、同类专业发挥推广和示范作用。(2)优化课程体系。依托学科优势,从主干学科、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三个层次改造、整合、提升专业教学层次,构建电力工程与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加快优势科目的建设和完善,以编写教材和打造精品课程为重点。(3)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方针,一方面邀请国内外知名的、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和学者进行交流;另一方面,将教师送到国内外知名的高校、企业、科研机构进行学习、实践和访问,努力打造一支具有深厚的理论知识体系又有丰富的实践能力和业务水平的“双师型”师资队伍。(4)构建全面合理的实验实践平台。建成广东省同类院校中具有领先水平和鲜明特色的校内实训基地,使实训基地具有辐射和示范作用。同时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保证每位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有充足的实践时间,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适应社会生产的能力,为学生就业和发展奠定基础。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