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课教学范文

时间:2023-09-13 09:17:2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语文阅读课教学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语文阅读课教学

篇1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衡量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是否科学,是否合理的标准:1.是否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2.在教学中是否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3.是否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重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4.是否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即正确处理基础性与创造性的关系;5.是否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即要遵循发展性原理,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识字、写字、学汉语拼音、理解字、词、句、段的意思,和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进行综合性学习。我认为阅读教学应注意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活动中,掌握语文工具的知识和学会运用这种工具的能力,并重点培养学生的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运用能力,发展学生的情感、意志、性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因此,现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阅读课教学方式的转变

传统的阅读课教学,是学生被动、单一、接受的学习过程,是教师向学生灌输和填充的教学过程。教师把学生当作一个个可以装许多知识的瓶子,通过反复操练即可掌握技巧的人,而完全忽视和抹煞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无法形成健康的个性,更不要说形成未来社会所必需的各种能力。

阅读教学应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组织、指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例如我在教《索溪峪的“野”》这一课时,尝试采取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把全班学生分成十个小组,每个小组四个成员组成:一个成绩较好的学生,两个成绩一般的学生和一个成绩较差的学生,桌椅也跟着进行调整。在小组讨论中我提出了各小组要解决的四个问题:1.“野”在课文中指什么意思?2.课文是从几方面来写这种“野”的?3.是怎样写出这种“野”的?4.把你觉得写得好的内容多读一读,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学生明确了学习的目标,踊跃加入到小组的合作学习中,积极地进行讨论,各抒己见,合作解决问题。我也加入到他们的讨论中,并适当点拨,引导他们讨论问题。当学生讨论结束后,我让各小组派代表来向老师汇报自学的情况,鼓励他们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并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适时进行指点,帮助。在讨论汇报中,有的还提出了学习中不明白的问题。也有对问题的不同看法进行激烈的争论,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形成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及学会团体协作的能力,学生的学习不再是沉闷、被动的了,而乐于去学,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中,“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因此我觉得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运用多种多样行之有效的阅读教学方式来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

二、创设开放而有活力的阅读教学

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渠道,但我们也要充分运用课外的学习资源,适时适量地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跨出校门,走向社会,靠近自然,让他们在广阔的天地里学习语文,增长才干,学会做人。例如:我在教《宇宙生命之谜》这一课时,结合本课的教学内容与要求,充分利用学校多媒体设备,组织学生上网查阅有关天文知识,让学生通过上网了解自己感兴趣内容和解决课文中的疑惑。再让学生在班上把上网后所学到的知识进行汇报,各小组互相交流讨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但掌握了课文的内容,而且对天文知识产生了浓厚兴趣。课外我还让学生组织一个天文兴趣小组,利用课余时间,通过上网或到图书室借阅课外书及观测天体,进一步认识、探索宇宙的奥秘。又如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其中有一部分内容是当小记者,我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轮流练习当小记者,对别的同学进行采访,在小组模拟的基础上,全班交流总结:怎样采访才能获得成功,当记者应当注意些什么。我还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社会中去实践,让学生当小记者去采访本村的主产业“蛏苗”的养殖户们,让他们了解蛏苗的养殖过程、了解劳动者的艰辛、了解水污染对水生物的影响等问题。学生在当小记者的过程中,充分地接触社会,接触自然。在这次小记者采访中学生学到了课本上根本学不到的知识,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同时也开阔了视野,拓宽了语文学习的内容。

三、阅读教学中学生的学法指导

1.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组织互动学习的方式,改变过去班级授课中“传递―接受”式的师生单向交流的局面,建立以学习小组为主要形式的教学组织形式,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个性。

2.交还自,提供学生创新的时空。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学活动以学生的学习为本,为学生的学习服务,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有自我发现、自我探索的时空,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3.转换角色,挖掘学生创新的潜质。

(1)转换师生之间的角色

这种方法往往是教师创设某种疑问,让学生帮助解决的方法。这样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在“帮助”老师弄清疑问的过程中,增添探索的欲望和信心。

(2)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角色转换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某个学生的学习方法很好,教师就可以让他当小老师去教其他的同学;如果谁的课文朗读得好,就可以请他范读;如果谁理解得深刻,就可以请他来表演。这样在学习中角色不断地转换,能够唤起学生积极上进的心理,调动学生内在的动因,不断探索知识,不断完善自我,不断挖掘创新的潜质。

篇2

高中语文阅读课开始新课前,由于阅读文本很多,笔者建议在课前教师引导高中生自行预习阅读文本,激活高中生对文本阅读的背景知识。而且,在语文阅读课中,语文语句较分散且贯穿整个文本,教师可以指导高中生将阅读文本处理为阅读情境,为学习词汇和理解文本奠定便利条件。结合语文阅读文本内容,教师可以引导高中生处理阅读文本信息,集中提炼文本问题,总结语文阅读文本主旨。在开始语文阅读课时,教师引导高中生开宗明义的粗略阅读文本,理解和掌握文本主旨,从阅读文本中提炼细节信息。高中生在语文阅读新课开始时,做好充分的课前预习,初步了解阅读文本内容,结合自身所学知识和掌握信息,对文本内容进行反复巩固,将文本阅读还原回归文本本身,做好后续阅读课深入学习准备。

二、引而伸之,深入解读文本

语文阅读文章均会有自己的中心思想,作者的思想和情感贯穿于阅读文本全文,在阅读中要引而伸之,对文章进行深入解读,紧抓文本主题句。在高中语文阅读课教学中,应培养高中生抓主题句的意识,提高高中生文本解读能力。因此,在高中语文阅读课教学中要尤为关注对高中生语文阅读方法的指导,让高中生正确阅读文本。如,阅读课中高中生可以在文本段前和段尾寻找中心句,结合阅读文本具体内容进行推理论证,真正理解阅读文本中的语言信息,把握阅读文本的中心思想。在阅读文本时,教师也要鼓励高中生带着质疑和问题阅读,梳理文本基本要素和框架,把握阅读文本发展基础,将质疑和问题贯穿阅读全过程,让高中生重点关注阅读文本中的精炼语言。同时,在阅读中高中生可以随着问题的发展,完成阅读文本的整体阅读,连贯阅读可以提高阅读速度。

三、画龙点睛,丰富文本资源

除去高中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之外,高中生还应不断积累和丰富课外阅读,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丰富高中语文阅读文本资源。这就需要高中生在语文阅读中,关注阅读文本的同时不断充实阅读量,积累语文阅读知识,培养高中生语文阅读能力,增强高中生综合语言能力。考虑语文学习发展因素,语文阅读不仅是促进高中生学习的桥梁,更需要高中生丰富阅读资源,丰富高中生语言知识,积累高中生语言技能。笔者认为高中生丰富语文阅读资源可以考虑以下方面:整合利用现有语文阅读资源,倡导高中生多阅读课外书籍,增加语文阅读量;结合高中生浏览互联网的个性发展,利用互联网查阅语文资料,丰富语文阅读素材;倡导高中生多阅读报刊杂志,多了解异域民俗,增加高中生跨文化意识,增强跨文化知识。

四、细雨润物,感受文本思想

高中语文阅读课也离不开高中生对所读文本的读书笔记,因此笔者建议在高中语文阅读课教学中培养高中生做笔记的习惯,鼓励高中生摘抄优美语句,以自己的语言描述表达阅读文本作品中作者的真挚感情和内心思想,并将自己对阅读文本的感悟详细记录,并定期进行回顾和审视,积极在班级进行沟通交流,提高高中生语文素养。另外,笔者还倡导学生抒写阅读文本读后感,强化高中生对阅读文本的品读和鉴赏能力,启迪高中生语文思维。高中生在语文阅读中,应独立思考文本情节,理性分析作品思想,正确评价阅读文本中的人物、事件。通过读后感的抒写,高中生可以对阅读文本进行详细思考和分析,提高高中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高中生语文鉴赏能力。

篇3

阅读教学应注意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活动中,掌握语文工具的知识和学会运用这种工具的能力,并重点培养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运用能力,发展学生的情感、意志、性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因此我觉得现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阅读课教学方式的转变

传统的阅读课教学是学生被动、单一地接受的学习过程,是教师向学生灌输和填充的教学过程,把学生当做一个个可以装许多知识的瓶子,通过反复操练即可掌握技巧的人,而完全忽视和抹煞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无法形成健康的个性,更不要说形成末来社会所必需的各种能力。阅读教学应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组织、指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例如我在教《索溪峪的“野”》时,尝试采取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把全班学生分成十个小组,每个小组由四个成员组成:一个成绩较好的学生,两个成绩一般的学生和一个成绩较差的学生,桌椅也跟着进行调整。在小组讨论中我提出了各小组要解决的四个问题:1.“野”在课文中指什么意思?2.课文是从几方面来写这种“野”的?3.是怎样写出这种“野”的?4.把你觉得写得好的内容多读一读,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学生明确了学习的目标,大家踊跃加入到小组的合作学习中,积极地进行讨论,各抒己见,合作解决问题。在讨论汇报中,有的还提出了学习中不明白的问题,也有对问题的不同看法进行激烈的争论,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学会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了团体协作的能力。

二、创设开放而有活力的阅读教学

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渠道,但我们也要充分运用课外的学习资源,适时适量地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跨出校门,走向社会,靠近自然,让他们在广阔的天地里学习语文,增长才干,学会做人。

例如我在教《宇宙生命之谜》这一课时,结合本课的教学内容及要求,充分利用学校多媒体设备,组织学生上网去查阅有关天文知识,让学生通过上网了解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解决课文中的疑惑。再让学生在班上把上网后所学到的知识进行汇报,各小组互相交流讨论。学生不但掌握了课文的内容,也大大增加了对天文知识的兴趣。

三、注意阅读教学中人文内涵的渗透

语文学科是人文学科,人文学科的价值在于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提高精神境界、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等。因此,在教学中要加强注意人文性的渗透。如教孟郊写的《游子吟》这一课时,让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后,我让学生谈谈学了这首诗后的感受,将来怎样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学生畅所欲言,纷纷说出各自母亲是如何对自已无微不致的关怀,将来要如何去报答母亲。我听了后,感到很高兴,及时地加肯定和表扬,并对学生提出期望,希望同学长大以后能够真正懂得去孝敬父母。在教学中让学生懂得了父母养育我们的艰辛,懂得了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四、阅读教学中学生的学法指导

1.互动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实践中,组织互动学习的方式,改变过去班级授课中“传递——接受”式的师生单向交流的局面,建立以学习小组为主要形式的教学组织形式。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个性。

2.交还自主权,给学生提供创新的时空。在教学过程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学活动以学生的学习为本,

篇4

阅读教学的目的是学习和掌握现代文朗读、默读、精读、泛读、比较阅读等方法,进一步提高现代实用文章的解析能力,理清文章思路,概括要点,把握中心意思,了解写作特点,评价内容和形式特点,并从中吸取有益成分。近年来,本校为了提高语文阅读课教学的效果,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进行了一系列的阅读课教学方法探索。通过探索笔者有以下几点粗浅的看法:语文阅读课作为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大门”,必须要形成一定的引导机制,用适当的方法教会学生阅读,引导其阅读,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开发学生的阅读能力,使之和日常的语文教学形成一个良好的互动。为此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培养学生阅读

兴趣

职业高中的学生绝大多数都是初中毕业后没有考上普通高中的学生,他们的学习基础比较差,培养独立阅读能力的任务也就比较重。这几年,在具体的教学之中,笔者采取的主要方法就是:在学法研究的基础上研究教法,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把养成学生实际运用语文的能力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通过有效的语文训练,使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要注意课内外结合,鼓励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学习和运用语文,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引导学生多观察自然、观察社会,从而发现问题,产生疑惑,萌发求知欲望。注意提高和保持学生读书的热情。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选取适合学生成长的一些书籍,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还必须具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在具体的教学中笔者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一是做记号的习惯。对阅读材料中遇到的不理解的或值得揣摩和探讨的地方指导学生用不同颜色的笔勾划出来,以便过后再思考。同时,对领悟之处也作下特定的标识,以备忘却。二是摘词句的习惯。将文章中优美的词语、句子或段落摘录下来,将内容浓缩在小小的笔记本上,还可以通过归类建立自己的资料库。三是提问题的习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师可通过实践“敢问——会问——善问”的渐进方式,培养学生勤于动脑,善于思考,敢于质疑的习惯,从而提高学生发现学习问题,解决应用问题的能力。四是自己动手习惯。 转贴于 三、明确问题,确立阅读目标

用有一定涵盖性、综合性的问题为阅读定向,帮助学生确立阅读目标。职高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阅读分为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要想提高阅读课效率,就必须有明确的目标,这样在阅读课整个机制运行中,教师的指导才能有的放矢,不致于放任自流,使学生避免了阅读的盲目性和阅读时间的浪费;而学生也由于目标明确而有“章”可循,阅读时就会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求知欲就会更加强烈些。为了保障阅读课顺利实施,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依据每节课的教学目的要求出示阅读提纲,让学生了解通过本节课学习要学会什么;二是利用现代教学媒体在阅读方法上给以具体的指导。三是提出阅读要求。通过读后感、书评,检查阅读效率。四是利用一定的时间当作预习课——预习下周要上的课文,特别是在教授小说和戏剧单元的时候,预习显得尤为重要。

四、自主探索,筛选目标信息

由学生自主独立进行相关信息的采集、分析、综合、提炼和重组,抓好训练。在阅读课教学中,要全面贯彻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在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也要合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一是抓好语感训练。二是进行思维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需要训练。要想使学生对课文的阅读理解更加准确、深入,教师就必须引导学生对课文中词语的特定含义、句子所表达的意义、段落的含义进行准确辨析; 为提高文章质量服务的,学习文章中作者是如何描写人物、事件、景物、例子、数据、道理的。

五、切磋问难,提高阅读效能

分小组讨论、研究,教师加以启发引导,搞好指导。首先要进行方法指导。读书的目的在于获得书中的意义、思想,读法的目的在于获得书义之方法。阅读教学的意义是根据一定的目标、目的,寻求最经济的途径,形成读解文章的能力。在阅读课里,教师根据具体的阅读目标指导学生采用不同的阅读方式,如精读与略读,朗读与默读、速读等,还根据书的内容、目的和不同的种类指导学生进行理解性阅读、评价性阅读、鉴赏性阅读、积累性阅读、应用性阅读、消遣性阅读等等。其次要进行迁移指导。让学生明白阅读是有目的的,要将自己所读融入、运用到自己生活的每一个环节中去,积极主动地运用自己从书中得来的知识,更有效地进行学习,更深刻地了解我们的社会,更迅速地促进自己成长。

六、交流评价,反馈阅读质量

篇5

语文课堂开场常用导语。好的导语具有组织教学、渲染气氛、引出课题的作用。不少教师往往一上课就把课题板书出来,然后再用导语开课。这种课题与导语分离的做法,使原本好的导语失去了应有的导入功能,原本醒目的课题失去了应有的目标作用。怎样使二者统一起来?要注意三点:一是设计好导语,导语内容必须与课题保持联系,使导语具有引出课题的功能;二是导语结构以板书课题为界分前后两部分,前者目的是引入课题,后者目的是导入解题;三是在导语过程中,随机插入课题板书,使导语与课题保持有机统一。

二、讨论问题与课文内容统一

阅读课教学常用问题引导学生学习。不少教师由于不得要领,设计出来的问题难免缺乏深度和质感。怎样设计问题才能与课文内容保持统一呢?首先,从解题入手设计问题。题目是文章纲,纲举目张,好的解题能使学生茅塞顿开,不仅帮助学生了解课文主要内容,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从课文写作重点或写作顺序入手设计问题。课堂教学要做到重点突出、条例清楚,必须使设计的问题突出课文学习的重点和顺序,体现学生的认识规律。再次,从课文每段的重点内容和表达方法出发设计问题。问题应包括写什么、怎样写、用什么方法写三个方面。同时,问题设计要有侧重点,不能面面俱到,重点处、关键处要深入解剖,作典型分析。

三、课文朗读与讨论问题的统一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朗读课文,能增强阅读需求,同时为课堂讨论奠定感性基础。有的教师往往忽视这一点,通常的做法是先朗读课文,再提出问题讨论,这种朗读与问题脱节的做法,不利于讨论的展开,而影响学习效果。科学的做法是在解题之后提出问题,接着引导学生围绕问题朗读课文、展开讨论,使朗读、问题、讨论保持有机的统一。

四、课文内容与课堂板书统一

好的课堂板书应该设计精美,展现课文要领,体现教学层次,对教学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教学中常出现的问题是板书不得要领,或者板书与讲课内容不同步,或是设计上缺乏美感。做到课文内容与板书统一,必须注意四点:一是板书要反映教学的层次,随课堂教学进度同步生成;二是板书要反映课文写作的顺序,随课文学习进展同步生成;三是板书要反映课文重要内容,写什么、怎样写都应有所体现;四是板书设计体现规整美观要求,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五、文化因素与人文教育统一

语文教育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在学习语言表达的同时,重视学习借鉴课文中所传达的文化成分。年轻教师生活阅历相对较浅,往往对课文所承载的文化成分重视不够,挖掘不够或分析不到位。怎样使文化挖掘与人文教育统一起来?一是从课文的写作背景出发去再现当时的人文事件;二是从课文所写的具体事件、具体的语言做起,去领会其中的文化含量;三是联系学生的生活感受,去讲解课文所表达的文化因素;四是在学习和借鉴文化的过程中,加入批判因素,培养学生对文化的评价能力。

六、传统教法与课标要求统一

传统教法中有很多可以借鉴的成分,新课标则要求把传统的教学方式转变为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为主的教学方式。年轻教师有一定的教学理论,但缺乏实际教学经验,在教学中往往出现生硬结合现象,要么穿新鞋走老路,要么流于形式与教学实际脱离。做到二者统一,首先,要转变教师角色,由传统的、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导演,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做适时地引导、点拨、补充、激励,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其次,要从学生的角度去组织教学,从学生角度去提出问题,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同时做好三个转变,即把预习和朗读课文转变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把集思广益的问题讨论转变为学生的合作学习,把文化成分的挖掘分析研究转化为学生探究学习。

七、课堂教学与课外拓展统一

篇6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9-0058-02

一般认为,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教学的核心目标是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新课程标准中强调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因此语文教师需要在语文阅读课堂中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真正意义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长期以来,大多数语文教师对阅读课比较忽视,教学仅流于形式,与此相关的研究文章也较少。本文将在调查并分析当前高中语文阅读课现状的基础上探索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试图让一线的语文教师对阅读教学有一个清晰的宏观认识。

一、 调查对象

为了解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状况,研究中我随机选取了我市5所高中的24名语文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

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分析

对于我们这些一线教师而言,新课程下阅读教学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新思维。但是是实际教学中仍然出现了一些问题。下面通过问卷调查反馈的结果来了解一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1.教学目标偏离,不明确,忽视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

问卷中,我们对在阅读前教师是否会与学生交流沟通以及教师通常采用的方法做了调查。调查结果如下:在上阅读课之前经常会与学生就阅读方式、内容以及时间等问题进行交流沟通的只占25%;偶尔交流的占62.5%;从来不交流的占12.5%。这说明教师的教学设计还只是立足阅读教材或者参考资料。而对阅读教学中,教师通常采用的方法的调查中,按照预先设计引导学生阅读的占到79.1%;而让学生自由阅读的只占12.5%;按预先设计讲读的占8.3%。这说明在阅读课程中教师仍然是教学的主体,有些教师也许会让学生在阅读课中自由讨论,但所讨论的问题一般都是教师预先设计好的。从这两组数据归纳得出,阅读课教学中,教学目标是不明确的,忽视了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任务不只限于传授学生知识,更主要的是要让学生了解学的目的及方法。

2.教学准则标准化,评价方式单一,不注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见解

研究中,我们对衡量学生对课文理解与否的标准与阅读内容的作业是否有标准答案进行了调查。衡量学生对课文理解与否的标准有50%的教师认为要以是否符合参考书答案为依据,37.5%的教师以是否掌握教师讲解的内容为依据,只有12.5%的教师以是否是学生独特见解为依据。阅读内容是否有标准答案选项中有75%的教师认为有标准答案,只有25%的教师认为没有答案。从这一系列的数据说明了大多数语文教师仍然还是局限于一元化以及标准化的教学准则。而语文文学具有不确定性和朦胧模糊性,正是因为有了这个特点语言文学才显得美。

3.教学过程简单,教法单一,因材施教的力度不够

在对教师有意识地从不同层次去要求训练学生的统计中,只有33.3%的教师能做到经常性的按学生自身情况有意识的训练学生。在对教师是否有规定课外阅读材料及数量的问题统计后发现,只有16.7%的教师能做到经常规定课外阅读材料及数量,而有超过半数(58.3%)的教师从不规定。这些结果显示,语文教师教学的过程偏简化,教法单一,不能考虑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的力度不够。在具体教师学中大多还是采用的“一刀切”的方式,这也是当前高中阅读教学普遍存在的误区。

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将学生分类。比如阅读能力好的可以要求读一些复杂的文章,差一点的读稍微简单的文章。又比如有的学生对散文理解力差,有的对文言文理解力差,那么在规定课外读物时应针对不同条件规定不同类型的读物,对弱的类型加强训练,这样就能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

4.教学模式单一,阅读教学受到了影响

在多媒体教学应用问题上的统计数据为有70.8%的教师从来没有应用过多媒体教学,20.8%的教师偶尔应用多媒体教学,只有8.3%的教师经常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这说明阅读教学中教学模式较单一,教学效果受到影响。目前大多都是采用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多媒体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可以通过声、文、图等方式来突出重点,化静为动,创设意境,给阅读教学带来生机,帮助学生理解和发散思维,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同时也能节省时间,提高效率。但是因为高中教学资源的限制,离多媒体教学的普遍应用还有一定的差距。

三、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对策

1.教师要强化自身的素养

语文教师必须具备扎实、宽厚、广博、精深的专业知识,并坚持不懈地充实丰富自己的阅读生活。语文教师如果没有过硬的阅读能力、良好的阅读素质与习惯,不能将专业知识与自己的教学实践相结合,就不能吸引学生并热爱语文课,也就无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习惯,无法传授阅读方法,学生的阅读能力自然不能提高。

2.认真设计课内阅读教学过程

课堂阅读是阅读教学的主要方式。教师在上课之前需要首先处理好课内的阅读材料,明确阅读教学的主要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在知识层面上理解阅读教材。其次要事先精心设计每一次阅读课的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设计的好坏关系到整个阅读课的教学效果。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应该巧妙引入新课,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后在实施教学中可采用充满激情的阅读方法,使整堂阅读课生动有趣,带动学生的积极性。

3.发挥学生阅读主体性

多年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充当了的主角。实际上阅读的主体应该是学生,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应该发挥学生阅读主体性,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在阅读课前,教师可与学生进行交流,采用何种教学方式比较合适;课中,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阅读内容而不是将知识点逐字逐句都讲解给学生;课后将相关信息反馈给教师,从而了解学生知识点掌握情况,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以促进教读取得更好的效果。

4.采用丰富的多样化的阅读素材

篇7

著名诗人泰戈尔说,知识是珍贵宝石的结晶,文化是宝石放出的光泽。阅读是拓宽学生视野,增加知识面的重要方式之一。一个喜欢读书的人,他的境界和个性修养远比那些平庸的人高雅得多。一个喜欢阅读的学生,他就会在阅读中与书籍中的主人公做一次心灵会话交流。学生阅读是学习的起点和基础,是个人独立研读、理解、把握文章的过程。要让学生反复阅读原文,要边读边想,要圈点勾画,并在阅读笔记上写出感受、欣赏、评价之类的内容。阅读研讨要在自读的基础上进行,通过相互交流,质疑启发,深化理解。阅读教学不仅是学好语文的基础,而且是学好其他各门功课的基础。当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进行有效阅读教学成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所关注的问题。要激发学生阅读兴趣,首先要让学生明白阅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以及对考试分数的影响,让学生带着责任和希望去阅读。同时,还要在班级和学校中营造积极的阅读氛围,让学生在阅读中真正体验语文学习的快乐,分享阅读,分享快乐。例如,我校书香校园活动启动后,班级学生把阅读当作增加知识的一门利器,很多学生在阅读中既开阔了视野,也陶冶了情操,更提高自己的个性修养。书香阅读溢满校园,书香阅读走进课堂,同学们在阅读中提高了语文学习兴趣,在书香阅读的陪伴下,健康成长。

二、让学生自主阅读,培养自学能力

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个心灵高尚的人,离不开阅读的相伴相依。阅读可以净化人的心灵,提高人类的修养。在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为了赶时间或省心省事,常常无视阅读的范围和学生的自主性,老师总想拿着教学参考资料,根据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介绍、分段分层,概括段落大意和主题思想,分析作品的写作特色,一路介绍下来,只是生硬地肢解了作品。更有甚者,只是叫学生阅读考试“捞分”的作品,学生就进行片面阅读,在这样的阅读教学中,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接受的是老师对作品的解读,或者老师提供的参考作品,而不是学生对作品的自主阅读。实际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放手让学生做力所能及的自主学习。实际上,学生一旦对阅读产生了浓厚兴趣,就会把读书看成是一大乐事,就会释放巨大的潜能,觉得越读越有兴趣,越读越想读。有了这样的日积月累,何愁语文知识不丰富,语文阅读能力不提高。例如,在我校的大阅读活动中,语文老师要求学生研读作品《红楼梦》,学生们自主阅读后,进行了“增进友谊,提升阅读”大比拼活动。同学们以赏析该作品为主题,进行了 “人物形象分析、读书活动分享、互相提问和篇章背诵”四个环节的PK赛,同学们在竞争中增进了友谊,提高了对名著阅读的兴趣,同时,提高了同学们的自学能力。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增强阅读效果

俗话说,良好的习惯是成功的一半。记得有个学校的座右铭上写着“把优秀内化为一种习惯。”习惯的好坏,对一个人的阅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阅读教学中,如果不培养学生养成自觉、专心地思考习惯,阅读就会毫无效果。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要提醒学生在阅读时不要一心多用,要静下心来阅读文章;然后,鼓励学生在阅读中不断提出问题,以达到理解文章的目的;最后,还要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记得有句名言:读一本好书,犹如在跟一个高尚的灵魂对话。是啊,阅读习惯影响着阅读的质量和效果。当然,不同阶段的学生,要培养学生不同的阅读习惯。低年级学生阅读,要培养他们勤动笔的习惯。动笔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摘抄优美的词句、段落,也可以在文章中作出记号和批语,有必要的话还可以写读后感。更有甚者,还可以让学生模仿式阅读,把文章的主人公,情节等改写成相近的文章。让学生在观摩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这样,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会让阅读教学更加省力、高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8

这是实现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前提,是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学生需充分的独立自主的、个性化的阅读。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首先要提出明确的要求:(1)读正确。即字字读准,包括生字、轻声、变调、儿化等,还要重视纠正地方音;要做到不重字,不添字,不颠倒、重复字句;(2)读通顺,读出长句子中词语之间的停顿、句子之间的停顿和段落之间的停顿。同时要求学生用笔勾画出生字新词,多读几遍;(3)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不懂的地方打上“?”号,这有利于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然后检查初读的效果。抽学生个别读生字词、读课文,切记不要齐读,以便学生对读的效果进行评价,以便教师或学生对容易读错的字、词给予指导。对于写了一件什么事,教师以最简单的句式引导学生概括: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或什么怎么样了?让学生对课文有个整体的认识,初步的感知。

二、细读课文,质疑问难

目前,中年级的阅读教学有一种倾向,那就是重感悟,轻质疑。中国传统 的阅读教学经验是熟读精思。朱熹认为:读书要“有疑”,从疑而悟。在这一环节中要求学生默读课文,因为默读有利于思考。教师提出明确的要求:默读时,学生做到不指读,不出声,不动唇。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将不懂的词语、句子或其它的问题提出来。教师将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梳理,有的可直接板书在黑板上,以便有针对性地教学。

三、精读课文,释疑解难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与文本之间进行对话,就提出的问题,要善于疏导,进行归纳,明确哪些问题学生之间能够自己解决,哪些问题需要师生共同解决。突出重点、难点问题,“顺学而导”、“以学定教”。

字词方面的问题,有的教师稍作提示,学生思考解决;有的联系上下文;有的查阅工具书或资料;有的出示图片让学生理解;有的让学生在游戏,表演中感悟、理解;还有的可让学生讨论、动手实验,调查了解等方式解决。

对课文内容方面的问题,有的有明显答案或隐含答案的,教师要指导学生多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而对含义深刻的文章的重点句子,教师着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以读为本,以读代讲,以读促思,读中体会,读中感悟。如《富饶的西沙群岛》课文中,理解为什么说“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我是这样一步一步地呈现句子的训练的:

(1)小组读,想一想,读了这一段,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板书:鱼多,课件出示海底鱼1)

(2)都有哪些鱼呢?作者是怎么有条有理地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板书:“有的……有的……有的” (说一说)

(3)这些鱼真是美极了。想看一看吗?(出示课件鱼2)

(4)你能找到课文中写鱼的种类的句子美美地读一读吗?自己先练一练。(生自由读)

(5)再读读第四自然段,找一找哪些词语也告诉我们鱼很多,把它们圈一圈,划一划。

生异口同声:成群结队、穿来穿去、各种各样、多得数不清、一半是水,一半是鱼。

师:找得很准,咱们在读课文的时候特别要注意这些词语。你能读好这些句子吗?(出示相关句子、生读、生评价)

师:读了课文,看了图片,又划了词语,现在你知道为什么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了吗?

小结:读书的时候,我们可以用读读、看看、划划的方法来帮助自己读懂。

(6)让我们一起再来感受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学生有感情地读一读。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的理解。至于朗读的技巧,如语速的快慢、语词的升降、语音的轻重则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读,读中文中体会、领悟,当然适当的时候教师作必要的范读。根据不同的体裁,学生还可以分角色朗读。

四、诵读课文,积累语言

课文是范文,是文质兼美的精品,要通过熟读,达到诵读,这是读书语言内化的好方法,是积累语言的好途径。因此,教师引导学生将那些优美的词语、句子和段落摘抄在积累本上。鼓劲学生在平时的小练笔中使用优美的词语、句子和段落。

五、拓展阅读,课外延伸

篇9

二、要注重课堂阅读教学与课外阅读的有机结合

叶圣陶先生认为,教课文的目的是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这篇课文,从而使学生自己学习其他类似文章。由此看来,阅读教学的完整过程是由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组成的。

对于课堂阅读教学,教师要发挥引导的作用,教师“导”得好,学生就会对语文产生极大的兴趣,从而主动获取语文知识。首先应使学生认识到选入课本的文章,其典范性,不仅是思想内容鲜明、深刻、突出,而且不唯语言生动,形象优美,更重要的是作者以其简洁的语言,准确有力地再现了其思想内容和特点,使学生明白阅读文章,要借助作者的语言文字,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和观点,从表述思维的角度学习其语言的特点,这是阅读的中心任务。其次,教师备课应深入文章的思路,通过把握作者的思想特点开展语言文字的教学。

语文天然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是反映生活又反过来服务生活的一种工具。因此,课外阅读不容忽视,否则会导致学生知识面狭窄,欣赏水平低下,阅读缓慢。阅读教学应确保学生基本的阅读量,树立大语文观念,做到课堂阅读教学与课外阅读同步进行。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目的。

三、要重视运用现代阅读理论指导阅读教学

现代阅读理论认为,阅读就是通过视线的扫描筛选出关键性的语言信息,结合读者头脑中储存的思想材料,引起连锁性的思考。阅读能力包括:①认知能力;②筛选能力;③阐释能力;④扩展能力。21世纪是信息社会,以高效率的获取信息为目的的阅读已经进入我们的生活。因此,阅读教学应与时俱进,重视现代阅读理论的作用。运用现代阅读理论指导阅读教学,关键是体现“整体性”原则,就是对阅读材料做宏观理解,整体把握。在此基础上,再理解词语和文字,筛选文中的重要信息,分析和评价鉴赏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进而对阅读材料进行再创造。

四、要努力实施研究性阅读教学

在阅读教学中实施研究性教学是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一种教学观念。

提倡研究性阅读教学,就是要求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研读,让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掘语言文字蕴涵的美,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感情,既对作品内涵有深刻的领悟,又融入自己的情感创造性地理解,实现理性和感性的逐步统一。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研究性阅读,真正发挥其自身创造性以促进学习能力的发展,使学生的研究性阅读真正达到自主学习、自我感悟的效果。

1.要引导学生在研中感悟。

文章不是无情物,它在交际运用中必然伴随人的思想感情。语文训练必须把语言形式和其所承载的思想内容当做一个整体。所以阅读教学中,必须让学生感悟文章的人文因素。

2.要引导学生在研中读写。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以致用。研究性阅读更注重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积累和运用。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文的示范作用,针对不同课文的语言特色,为学生创造性地解决课内外学习和语言实践中的实际问题提供良好机会,以“写”促使他们研读课文内容,分析作品的写作方法和特色,并将这一方法运用到写作中,真正读写结合。

五、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阅读教学“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的见解”,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发展语文能力的需要。所谓阅读要有独立的见解,指的是在读书过程中,学习的结论是经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得出来的,是个体对阅读材料的独立认识和见解。在阅读教学中,为了使学生有独立的见解,教师必须创设条件,优化教法,让学生敢想、会想、肯想。

1.尊重思想自由,使学生敢想。

篇10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0-0074-01

要提高语文学科的教学质量,让学生在学习、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受到情操的陶冶和品德的教育,除了教师渊博的知识、丰富的材料、善辩的口才和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以外,阅读教学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1 课堂阅读教学要充分形成师生互动

课堂的阅读教学应当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活动,是两者共同参与、协调完成沟通交流的信息传递过程。教师只有充分发扬教学民主,才能增强学生的课堂“主人翁”意识,锻炼他们积极思维的能力和勇于质疑的胆量,让他们尝到“跳一跳就能够得到”的甜头,让学生不仅主动参与学,也参与教。因此,学生的主体意识就会被激发出来,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尝试着让学生参与教学,体现真正的学。

在教学中,可以这样让学生民主地参与教学:教师给学生布置的作业,题目是“读书的好点子”,然后提出要求:“您对本学期的阅读教学有何建议,请提出来,越多越好。”通过对学生的建议一一阅读及认真分析,从中选取可行的建议,办一墙报,命名为“大家的金点子”,并将这些点子逐步运用于阅读教学中,这种方法受到了学生的大力支持,这样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就能充分体会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和参与教学实践的快乐。当学生感觉到自己的建议被教师采纳,这种自主的权力和被激发的兴趣成为课堂教学的前奏,也成为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教学的一种动力,教师通过对学生“点子”的调查,可了解哪些内容是学生最需要的,哪些方法是学生最易接受的,那些话题是学生最欢迎的,通过教学、教法的改进,就可以大大提高教学质量,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 语文阅读教学的设计要有梯度

阅读的对象是文章,阅读的主要目标是读懂,这里的读懂是层次分明的能力系统。它包括阅读主体对语言的认知,对文本负载的重要信息的提取与整合,对文章内容与表达方式准确地加以分析和概括;简单的说就是认读与解读这两个环节。作为文学作品,还要进行鉴赏认读虽简单,但也会受学生选择不一的干扰,此时就需要教师引导归纳,将学生的疑惑归结到一个焦点上,然后顺利有序地引出更高层次的问题,并加以解决。

这个被认准的问题应该是“大众化”的。解读,必须做到准确把握文章的方式方法和表达内容。阅读应该有一个整体思路,这个思路即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在这一轮回环中,教学要从学生的差异性出发,设计不同层次的活动内容, 由认读到鉴赏,甚至到评价与创新,应体现出梯度。每一个阅读者都可以在其中发挥尽可能多的专长:善于组织的就去组织,善于观察的多谈观察所得,善于思考的积极表述思想,善于辩论的要让他畅所欲言,善于表演的要鼓励他表现自我。如果每个阅读者都能怀有奋发向上的情绪,最终会产生强大的整合效应。在教学设计的梯度化中,每个学生都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积极性的发挥程度、专注投入程度、思考深化程度以及问题解决问题的满意度都趋于最佳状态,才能各有所得,各有提高。

3 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要有具体措施

语文阅读能力的训练必须遵循其由低到高的发展顺序而进行,同时又必须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力和想象力为中心,中学语文阅读能力一般可分为下面几个发展阶段:

3.1积累阶段

它是后面阶段能力具备和发展的基础。积累的内容包括语言材料方面字音、字形、字义的基础知识要打牢,能够准确地判断单复句并能分析其结构,要熟练地把握文体特征、语言表达的特点;思想感情方面:能够阅读范文和课外读物,学会理解或吸收比较丰富的思想感情,为理解和消化新材料中复杂思想感情和新观念奠定基础;同时,还要积累一定的文化知识、生活经验,以及写作技巧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对学生的阅读作用很大。教师应结合教材作必要的介绍,然后要求学生积累。

3.2理解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判断、分析,综合的思维力和联想、想象力,它们在理解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一是判断力的培养。判断力是指读者理解事物的本质,明确概念。可以利用文本中的判断句或“限制和修饰成分、来训练,如“错误常常是正确的先导”这句话,如果把“常常”一词去掉,这个判断就绝对化了。因为生活中错误之后并不一定就产生“正确”。加上“常常”,对“错误”现象的本质特点揭示就准确。

二是分析、综合能力的培养。分析、综合能力构成了人类基本的思维过程,也是阅读理解能力的核心。分析能力是将事物的个别特征或个别方面分解出来的能力。只有通过分析,对课文的整体认识才能深入。综合能力就是在思想上把分析出的个别特征或个别方面综台起来考虑的能力。所以,分析能力的训练离不开综合的指导,综合能力的训练必须以分析为基础。

篇11

1.课堂质疑的基本过程

(1)教师拟订质疑问题。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时,教师应该把自己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并根据教学目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及教学对象的具体情况,精心预设问题是必要的,但是,并不是牵制学生的思考,所谓有一桶水才能应对一碗水。

(2)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难问题。学生在预习时,可能有许多疑难问题,而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精力又有限,不可能自己去深入钻研,还需要在课堂上提出疑问,学生提出某段有生字不认识,某个词在文中的含义不明白,没读懂作者写本文是想告诉我们什么的问题等,大家各抒已见,互相质疑各自的观点,因为没有碰撞就不会有大的智慧出现。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学生也会有许多问题不断地提出来,这样,教师就可以把自己预设的问题顺理成章、毫无痕迹地对学生讲清楚。学生一定要用力去“挤奶”,没有哪个老师会不厌其烦地主动给你“喂奶”。教师很喜欢提问题的学生,最害怕的是学生没有问题。

2.怎样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

(1)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教师要创设自由研讨的氛围和构建师生平等对话的平台,教师要给予学生自由想象的空间,多肯定学生的奇思妙想,多鼓励学生哪怕一丝一毫的创见,多宽容学生的差错,让学生有创造的成就感与愉悦感,学生更要展开想象的翅膀,以尊重真理为前提,与教师平等讨论与商榷。

改变学习方式很重要

面对信息时代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学习方式,学会学习。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他们的质疑意识。教师的责任和任务是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允许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把一个个问题列举起来,鼓励大家一块来研讨,探究问题的真正答案是什么。还可以放手让学生之间进行辩论,辨别真伪,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3.质疑意识的培养也要循序渐进

(1)首先要把课后习题认真理解。通过解答课后问题,探究出作者写作这一句话或者这段话的用意是什么?作者写作本文的主旨想告诉我们什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由于语感、阅历和修养的不同,对同一个问题会有不同的感受和理解。

(2)教师也要善于质疑,起到示范作用。教师提出有独到见解的新颖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与学生一起去探究,去学习,才能引人入胜,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这样学生耳濡目染,形成一种教与学的模式,学生也会在教师的引导下善于质疑,并且质疑水平不断提高。

(3)教师故意出错。运用这个方法,是想让位于学生,让学生也“好为人师”一下,让教师的错误观点,在学生的拷问下得以澄清。

(4)要敢于质疑现成的答案。教学参考书上对课文内容的讲解,仅供参考,有些答案很精准、全面。而有些答案则不够准确,即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师要鼓励学生求异思维,见仁见智,发表出自己的高见来。

篇12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堂生动的语文课离不开学生浓厚的兴趣,兴趣作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对维护学生学习动机,达成教学目的具有重要意义。托尔斯泰也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有了兴趣才会入迷,入迷才能钻进课文中,才能转化成巨大的动力。所以在教学中,可以借用生动活泼的故事、寓言、小游戏(谜语)等导人,激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乞巧》这首诗时可用“牛郎织女”的故事导人,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将相和》一文用“和氏璧”的故事导入,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课文。再如:我校的一年级老师在上《小蝌蚪找妈妈》一课,就成功的采用猜谜语这种导人方法,先让学生猜青蛙的谜语,当学生猜对时,老师在黑板上画青蛙简笔画并板书课题。这样的导人自然有趣,既可以调动儿童学习的兴趣,又可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2 质疑型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质疑设问,目的是以“疑”作为学生“思”的先导,所提出的问题要紧扣教材内容的重点,激发学生动脑思考,引起学生探新寻胜的兴趣。教师在导人新课时,可以运用提问质疑的方法导入,达到以趣促思的目的。就拿小学三年级语文《画杨桃》一课来说吧,教师一进教室就出示一个杨桃问:“这是什么?”生纷纷举起了小手,紧接着教师问:“请你们说说你眼中的杨桃是什么样的?”学生争先恐后的回答起来。师:“现在就请把你看到的杨桃的样子画下来”。于是同学们纷纷动起了笔,一会功夫就画好了,踊跃展示,这时教师就开始导入新课说:“同学们想知道课文中的‘我’画出的杨桃是什么样的吗?我们一起来学习《画杨桃》这篇课文。”学生顿时兴致盎然。

在质疑的同时,适当运用悬念,还能激起孩子们的好奇心。问题是思维的开端,一个恰当的问题,能一石激起千层浪,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南宋时的教育家陆九渊云:“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是问号。”例如教学《惊弓之鸟》一课时,教师就可以采用悬念导入的方法导入,师:“现在空中飞着一只大雁,大家想想用哪些办法能把它打下来?”生:“用箭射,用枪打……”师:“你们所用的方法都可以,可是,古时候有个射箭能手更赢,却是只拉弓,不用箭,嗖的一声把这只大雁射下来了,这究竟是什么缘故呢?答案就在课文中。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看谁先把答案找到。”由于悬念的诱惑,学生立即对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种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他们主动认真地读书、思考。语文教师要针对教材的关键、重点和难点,巧设悬念,把学生的注意、兴趣、思维吸引到悬念上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为整堂课的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3 情境型

叶圣陶曾说:“作者胸有境,人境始与亲。”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创设并引导学生进入教材所描绘的情境,无疑对优化课堂教学起着重要作用。不仅会让学生不由自主地融入到课文的意境之中,而且能够受到熏陶和感染,从而顺利进入到课文学习中去。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电视、DVD、电脑等现代化教学设备也走进了我们农村小学的课堂,很多教师都能熟练利用声、色、图,甚至是影视片段来辅助我们的教学,创设出一个与课文相符合的情境,能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进入角色,使学生人情、移情、冶情,从而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将会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着重要的作用。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可感性,让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在教学《荷花》《翠鸟》时,由于在我们生活的地方很难见到荷花和翠鸟,教师课前在网上收集一些关于荷花及翠鸟的资料,制成课件,在上课之前为学生播放导人新课,既形象又生动,很容易使学生感受到荷花的出淤泥而不染和翠鸟的机灵可爱。

又如在教学《春望》一诗时,可以这样导人:“同学们,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走进历史的隧道,去感受历史上一位苦难诗人、人民诗人、伟大诗人――杜甫的心理历程。(课件出示《春望》全诗)大家知道唐朝曾经是中国历史上最昌盛的朝代,可是到了公元755年发生了‘安史之乱’,叛军攻入长安城后烧杀抢掠,把繁华的都城糟蹋得几乎成了一片废墟。在第二年的春天杜甫来到长安街头,目睹长安城满目荒凉的景象,触景生情,挥笔写下了《春望》这首千古绝唱。”接着配上音乐,教师有感情地朗读《春望》。教师仅用短短的几句话作为导人语,却震撼了全班学生的心灵,同时在媒体的辅助下,学生很快进入诗情诗境。

4 审题型

文章的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它往往与文章的立意有密切联系,教师如果能从解题人手,自然导入,一定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重点与难点。这种方法一般在成语故事、童话、寓言故事,等一类的课文运用。如《只有一个地球》《草船借箭》等课文的课题往往是文章的重点,具有广博的含义。教师可以先板书课题,从探讨题意人手,通过抓住课文题目的关键词语,进行“借题发挥”,引导学生分析课题,从而导入新课。从课题导人课文,一般能让学生迅速地抓住重点,把握中心,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5 知识型

教师课前通过深入钻研教材,找出新旧知识的衔接点,既起到调整学生思维方向,又为新课学习创设良好环境的作用;既让学生感到新知识不陌生,又让学生顺利地掌握新知识。主要有复习导人;简介背景、作者导入等方法。例如学习《新型玻璃》这一课时,就可以采用复习导人的方式:玻璃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东西,同学们知道玻璃有哪些种类以及各有什么用处吗?让学生自由回答后揭示课题。而对于那些社会背景距现在较远,寓意含蓄,学生不易理解的课文,可先直接介绍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作者或背景,然后再帮助学生阅读课文,进而加深理解。如教学《春望》这一课时,老师可以通过对诗人、背景的简介,来创设情境,激起学生学诗的热情,为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情做了铺垫。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