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的主要手段范文

时间:2023-09-14 09:20:5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健康教育的主要手段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健康教育的主要手段

篇1

健康教育[3]是提高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水平最有效的手段。目前,国内外都在探索糖尿病健康教育的最佳模式。糖尿病健康教育在糖尿病综合治疗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让糖尿病患者掌握糖尿病基本知识,自觉进行饮食控制、运动疗法、药物治疗、监测病情,针对糖尿病患者的情况,制定相应的健康教育对策,是长期有效控制糖尿病病情的措施。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糖尿病健康教育的信息化管理[3-4]越来越受到广大研究学者的关注,但对于其数字化分析仍然较少。本研究基于临床数据数字化技术,构建糖尿病健康教育数据仓库,对患者信息、临床表征、教育手段、疗效等数据进行清理、入与规范化处理,并使用现代数据统计、挖掘技术,实施智能分析与挖掘,寻找最适合患者的健康教育方案,增强自我管理能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1设计思路与总体框架

1.1设计思路 数据仓库构建[5]是指把不同来源、不同特点和不同格式的数据在逻辑上和物理上有机地结合。本文根据糖尿病健康教育的业务现状和数据的应用需求,从HIS、EMR、LIS、健康教育数据库中抽取相关数据,以糖尿病健康教育为主题,构建糖尿病健康教育数据仓库,为数据分析、智能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1.2总体框架 构建方案总体框架由4个层次构成,如图1所示,分别是业务用户、业务系统、数据仓库、数据利用。不同业务用户使用各种业务系统完成日常工作,并记录相关数据,数据处理人员使用ETL工具对各系统中的数据进行抽取、转换、加载进入糖尿病健康教育数据仓库,数据分析和决策人员通过数据查询、统计报表、OLAP、数据挖掘、智能决策等手段,对数据实施利用。

2详细设计

2.1业务用户 业务用户主要包括HIS用户(提供患者基本信息、就诊信息、费用信息、医嘱药物信息等)、EMR用户(提供病历信息、病程信息、病案首页等)、PACS用户(提供患者相关影像检查如X光、B超等信息)、LIS用户(提供患者相关实验室检查如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等信息)、健康教育系统用户(提供患者接受健康教育的类型、时间、接受程度等信息)。

2.2业务系统 业务系统主要包括HIS系统、EMR系统、PACS系统、LIS系统、健康教育,一方面为各类用户提供业务辅助服务功能和数据存储功能,另一方面为数据仓库的构建提供各种来源的数据。

2.3糖尿病健康教育数据仓库 数据仓库[6]是一个面向主题、集成、不断随时间变化、能够反映历史变化的数据集合,它被运用于支持管理层的决策过程。数据仓库具有集中性、精炼性、开放性、易用性和长期性的特点。数据仓库的设计主要有星型模型和雪花型模型。星型模型是由一个事实表和一组维度表组成,所有的维度表都与事实表关联。雪花型模型是星型模型的一种扩展,是一种以事实表为中心,维度表层次化的模型结构。

基于真实世界的糖尿病健康教育数据仓库的设计采用雪花型模型结构,以患者就诊信息数据与维度表的主键构成事实表,其它所有相关信息为维度表进行设计,见图2。

由于篇幅原因这里只截取了维度设计模型中的一部分,但可以清晰地观察到雪花模型的构造。

2.4数据利用及分析内容 数据利用是本研究的最终目的,主要包括数据查询、统计报表、OLAP、数据挖掘、智能决策等。其分析内容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糖尿病健康教育、运动处方、患者疗效评价及生活质量评价关键信息要素研究。与位于安徽省中医院的国家中医药临床研究基地的病种研究科室协作,借鉴病种科室多年来在糖尿病诊疗和健康教育、运动降糖方面的宝贵经验,并结合世界卫生组织关于糖尿病防治计划的相关要求,利用数据仓库的相关技术,形成糖尿病健康教育、运动处方、疗效评价、生活质量评价等环节中的关键信息要素。②患者生活习惯与健康教育效果、健康教育手段及方案、运动处方的设置与疗效的相关性研究。通过采集海量的糖尿病健康档案数据,分析提炼最有价值的糖尿病健康教育、运动处方各个环节中关键点之间的关联性,摸清这些要点的特性、关联性以及在整个病程中的产生、变化和发展的规律。从而为健康教育方案的形成和不断优化打下良好的基础。③健康教育、运动处方具体实施流程与患者接受程度相关性研究。利用最新的"互联网+"技术,借助各类传感和移动网络条件,实时观察研究社区糖尿病患者对健康教育方案、运动处方的依从度,并通过修正健康教育及运动降糖的形式和内容,不断强化患者对健康教育方案和运动处方的依从度。④根据患者相关信息,对患者进行分类,研究最适合患者分类的健康教育实施方案及运动处方。利用数据仓库技术全程监控健康教育方案和运动降糖疗法在社区糖尿病患者中实施的实际效果,并通过反馈机制和信息互动勾通平台加上基地糖尿病诊疗专家团队形成糖尿病健康教育方案及运动处方的不断完善机制。

3讨论

本研究基于真实世界科研方法学,借助现代IT信息技术,构建糖尿病健康教育数据仓库,对糖尿病健康教育方案的形成、实施、反馈、优化形成一个闭环管理的信息管理平台。为广大基层糖尿病患者寻找最佳的健康教育手段,从而更广泛地普及糖尿病的健康教育、运动降糖理念,提高疗效,促进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和水平。

参考文献:

[1]万怡.不同健康教育模式对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水平的影响[J].中国处方药,2016,03:100-101.

[2]张迪,秦玲.健康教育对城市某社区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影响的研究[J].中华全科医学,2016,08:1356-1358.

[3]华鹭丹,郭清.国内外糖尿病健康教育多媒体应用形式的研究[J].中国乡村医药,2016,05:81-83.

篇2

心理健康教育是高职院校的重要教育内容之一。网络时代的到来给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一系列的影响。从近年来发生在各类高职院校中的事故案例来看,大部分案例都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密切相关。因此来说,在网络时代中,加强对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依然任重而道远。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和特点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心理健康教育,是指高职院校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过程。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高职院校要达到培育良好的性格品质、开发智力潜能、增强心理适应能力、激发内在动力、维护心理健康、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总而言之,即育性、启智、强能、激力、健心、导行。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特点。笔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具有如下几方面特点:

1.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素质教育本质上属于能力教育,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完善健康的个体人格。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实施积极地干预,就可以从本质上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和要求。因此说,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2.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长期而系统化的过程,绝非短期一蹴而就就能够实现的,而且教育效果还会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具有极强的不稳定性和反复性。为了巩固心理健康效果,不仅需要教师付出长期巨大的努力,还需要不断地对心理健康教育成果进行巩固。

二、网络时代开展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有效克服网络时代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产生的不利影响。网络时代除了给学生带来信息获取、沟通和交流的便利以外,还带来了大量的社会腐朽、落后的思想及风潮。高职院校学生的“三观”尚未完全成熟,很容易受到外界不良风气的影响,网络时代恰好为这些信息的传播提供了媒介和渠道。学生在利用互联网获取大量信息的同时,势必会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不良信息的侵害和影响,从而对自身的心理健康造成影响。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将会有效地克服网络时代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产生的不利影响。

(二)促进其专业课程学习水平的有效提高。高职院校以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职业技能人才为主要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专业课程教学效果息息相关。如果学生受到心理健康问题的困扰,势必很难全身心地投入到专业知识学习过程中,也就给专业课程教学水平的提高造成不利影响。因此,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将会有效地促进专业课程学习水平的提升。

(三)符合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为了适应素质教育改革的要求,现阶段很多高职院校都在大力推进教学管理和课程教学体制改革,学生的学习环境、课程学习模式、实训模式等都发生了显著变化。如果不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很难适应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的题中之义。

篇3

一、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

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简称德育)是教育者根据社会要求和中小学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他们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以促使他们形成相应的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可以说德育属于一种目的性较强的思想品德培育行为,其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中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以及行为习惯的最终养成。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简称心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1]。心理健康教育要求教师必须要结合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从他们的实际心理状况出发,利用各种有效的措施,有计划、有目的地对青少年进行心理素质训练,从而确保青少年最终能够实现身心健康发展。

二、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独立性

首先,两者的具体目标不同。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自己与他人及社会的关系,有效地克服成长中的障碍,以便能较好地适应社会和生活,其核心问题是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与个性的和谐发展,工作重点在学生心理的矫正、调适与发展上,以达到帮助学生维护健康心理、优化心理素质、发挥个人潜能的目的。而德育主要是解决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规范及法律意识等问题,帮助学生树立符合一定阶级利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

再次,内容不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学习辅导、智力训练、人格教育、情感教育、耐挫能力培养、人际关系指导、性心理教育等诸多方面。而我国传统德育的内容主要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德育工作不能解决强迫症、焦虑症、性心理障碍等心理卫生问题,而心理健康教育也不能直接解决政治观点、政治信仰及政治立场等问题。

以上这些区别说明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是学校教育系统中两个相对独立的组成部分,两者不可相互替代。

三、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一致性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都属于育人的工作,都着眼于人的幸福生活,在总目标上是一致的,即塑造一个完整的人。德育偏重于将积极向上的社会思想以及道德规范逐步转变为个体的思想认识与道德品质的过程,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帮助中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

从实施手段上来说,两种教育方式都必须贯彻落实差异性、主体性以及发展性的基本原则。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都属于既强调社会功能,又强调个体价值的活动,它们的目标都是为了确保青少年能够全面健康发展。我们推进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双向融合,旨在进一步扩展和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丰富德育的基本内容,把心理健康教育的手段应用到德育过程中,从而让两种不同的教育活动都能够拥有更加多元化的教育手段。

过去的德育手段主要是说服教育和灌输批评,一般是源于社会要求的外在影响对中学生进行品德教育,而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的引入,能够让德育工作更加深入,能够更进一步地感知学生的内心世界,促进德育效果的提升[2]。在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过程中,对中学生心理素质的训练也能够在某种程度上促进其道德品质的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在逐渐优化和改善中学生心理素质时也会让学生的外在行为习惯有所改善,让他们的行为与社会规范以及伦理道德更加贴近。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虽然有其自身不同的侧重点,但双方之间都是针对学生的社会化的教育活动,以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为最终目的。

四、中学生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双向融合路径

(一)在实施方法上应保持共用性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主体―发展性”教育,强调对学生的尊重、理解和信任,并且严守保密的原则,以平等、朋友式的身份与学生建立关系,这就大大增强了学生的自我肯定意识,增强了自信心,增强了对他人的信任。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教师主要采用疏导、自由联想、角色扮演、价值澄清等方法,引导学生自我探索、自我调节、自我提升、自我完善,即教师的“助人”最终是为了学生的“自助”。

传统德育由于理念与方法的落后,常常采用说教的方式,容易引起中学生的抵触情绪,根本原因在于忽视了学生道德生活的主体性地位,抑制了学生道德实践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因而,德育要寻求出路必须借鉴心理健康教育的人性化方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与学生进行更加平等的沟通,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体验、感悟,把思想道德理念内化于心,成为自觉的行动。

在工作方法上,有些思想问题的解决也可以借用“润物细无声”式的心理疏导。而且中学生的心理问题不少是由于不能正确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引起的,很容易走向自负或自卑的极端,而融合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的德育则可以帮助其正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客观分析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引导学生坦然正视自我、悦纳自我,促其心智健康、人格健全。

(二)采用活动体验教学模式

目前我国德育模式中比较有影响力的当属生活化德育、欣赏型德育、体验式德育[3],但研究的主体更多地指向整个学校的德育工作,而不是德育课堂教学,两者虽有着相同的教育目标,但在内容表达、组织形式、考核评价上却各有不同,生搬硬套是行不通的。因此需要结合学科特色,从学生实际出发来探索德育课教学模式。

所谓活动体验,是一种以活动为载体,以身体为中介,以“行或思”为手段,对个人的自我觉察和经验检验。目前我国学者普遍认为体验教学的关键词就是体验、环境、实践和经历。活动体验的德育课教学模式是在戴维・库伯体验式学习理论的启发下,以杜威的“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经验为中心”为理论依据,并结合中职学校的特色基础上提出的,主要指教师依据中职德育课教学大纲要求,围绕德育教育目标,结合中职学生的生活和实践经验,通过各种有效的方式调动学生的感官参与,引导学生由被动到主动,由依赖到自主,由接受性到创造性地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获得感受,提高认识、发展能力,并内化优良的品质、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人格的课堂模式。

(三)注意二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双向融合并非是将二者等同起来,两者之间具有非常紧密的联系,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道德问题心理化或心理问题道德化都是不科学的。德育更加倾向于ρ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和培养,而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确保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所以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我们应当充分掌握二者之间的侧重点,把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联系起来。从中学生思想发展与心理形成规律出发,对于思想道德认识与心理健康问题共同引起的矛盾,应用有针对性的方法对其进行处理。同时利用有效的思想引导,帮助中学生摆脱一些不正确的心理认识,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能够共同发挥出其功能,提升教育活动的实效性[4]。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中学教育工作中,推进学校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双向融合,不仅仅是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中学生健康成长的必然需要。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融合能够促进学校育人目标的最终实现,为培养中学生的综合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只有实现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发展,才能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培养出更多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柯晓军,王艳.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的有效结合[J].华夏教师,2017,(2):17.

[2]王建斌.义务教育阶段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融合[J].西部素质教育,2017,(2):192.

篇4

(一)心理健康教育手段化

综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研究成果,主要是对实际工作的描述,如学院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下,学校可以开展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立心理健康档案等方面的工作。许多研究者把开展工作的一些手段称为模式,混淆了模式与手段的概念,未能区分出模式是一种成熟化的理论,用于指导实践活动;而手段是实现某一目标的方法。

(二)封闭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只是围绕学校、系、班级及宿舍展开,从学校开始在学校结束,呈现出封闭式的特点,现有模式忽略了心理影响因素的开放性和心理问题来源的时间持续性与复杂性,致使心理健康教育脱离于家庭、社区、医院、专业心理教育机构之外。

(三)形式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现阶段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基本上遵循心理普查———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开设心理课程———开展心理咨询的线路上,一方面,缺乏理论模式指导下有效评价教育效果的体系,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仍停留在事后补救阶段,重视诊断治疗、事后干预和单个咨询,却忽视了学生的整体性和发展性教育。

二、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纵观上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区别在于出发点和侧重点的不同,都只是截取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史中一个阶段来应对现实状况。从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发展历史来看,经历了由个体到全体、由个别到一般、由封闭到开放的过程,主要出现了医学模式、社会学模式、教育学模式、心理学模式及“医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的整合模式[10]。医学模式、社会学模式及心理学模式都注重部分有心理问题人群的测量、矫正、治疗及社会适应等方面;教育学模式则针对全体学生,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学生处理学习和生活问题的能力,促进他们的成长与发展;“医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模式既重视解决学生的个体问题,又重视全体学生的发展,是当前国际上流行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这一模式重视学校氛围、学校政策制定、教师对学生援助和心理健康课堂教学四个方面的内容,四个内容间互为补充,共同形成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完整体系,由关注个体发展到学生群体心理素质的提高和心理潜能的开发。上述各种模式从微观层面建构了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并未涉及宏观层面的资源利用和整合方面。从宏观的资源利用方面来看,出现过学校家庭合作模式、学校社会合作模式和学校—家庭—社会整合模式[11],学校家庭合作模式的侧重点是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学校社会合作模式的侧重点在于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家庭—社会整合模式集家庭、社会、学校的力量为一体,成为了世界范围内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发展趋势,也应成为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模式,该整合模式纳入了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全部因素,在动态化的过程中研究学生的心理变化,将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提高心理素质、发挥心理潜能与学校、心理机构、家庭及人际关系结合起来,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我国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某些方面已经具备了上述两个模式中的某些特征,要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必须结合微观和宏观模式,走出整合“医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模式和“学校-家庭-社会”模式的道路。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发展方向

(一)本土性

心理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理论和模式均来源于西方,因此,杨国枢等许多心理学家主张加强心理学的本土化进程,充分考虑本土的文化性因素和生物性因素对民众与研究者的影响。所谓本土化就是以本国的社会文化背景为依托,对西方心理学观点中的合理成分进行改造,使其融入中国文化之中并成为本土心理学一部分的过程[12]。仲穏山指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根据我国的国情和大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将国外引进的心理健康理论与技术进行必要的转化和替换,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13]。任何心理学理论都应从本土文化圈出发,预测、解释及干预人们的心理生活[14]。教育者要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本土化应从多个方面着手:(1)指导思想的本土化,即充分以理论和党教育方针为指导,实现立德树人、德育为先的目标;(2)与我国的传统文化理论相结合,贴近中国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充分挖掘儒、道等传统文化的优点,并统一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活动中;(3)注重心理测评工具的本土化,制定出适合中国大学生群体的测量工具。

篇5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2-0030

当前,中学生身体素质状况令人担忧。中小学生由于文化学习负担过重,导致身体素质下降,这不得不引起学校体育界的重视。健康教育的身心素质既是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素质的物质载体,也是高素质人才成长的物|基础。作为全民健身计划重点的学校体育,作为实施健康教育重要手段的学校体育,要充分发挥体育的各项健康功能,切实加强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的结合,为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做出一些努力。笔者在教学中,坚持将二者结合起来,并且做了一些实践探索。

一、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必要性

健康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文化的重要部分,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不可缺少的一环。学校体育是健康教育的最主要方式之一。因此,实现健康教育与学校体育的有机结合,不仅是现代学校体育健康教育发展的要求,也是健康新概念的提出与终身体育提出的要求。

1. 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的目的一致

健康教育与学校体育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其核心都是增进和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学校体育是健康教育的一个组成内容或一种实施手段。学校体育作为一种教育活动,是从身体与心理两方面对学生施加影响,主要表现为增强体质和增进心理健康。健康教育主要是知识掌握和理性培养,以及转变态度,转变行为,侧重于卫生保健、疾病防治。从中可以看出,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是两个密切联系又不可分割的教育过程。

2. 是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发展要求

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的结合,不仅是今后学校体育整体改革的发展方向,也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换的一个重要方面。新的健康标准的提出,正带动学校体育及卫生健康观念与功能的大转变。学校各级领导及广大教育工作者应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摆正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在整个学校的位置;必须根据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建立切实可行的健康教育的目标,完善健康教育内容,加强对健康教育的考评,把健康教育和学校体育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身体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3. 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是社会的需要

众所周知,汶川地震,地覆天翻,举世悲恸。痛定思痛,汶川地震使我们不得不对安全教育、生存教育等问题进行反思。其实,天灾离我们并不遥远。地震、海啸、台风、火灾、泥石流,各种各样的灾难无时无刻不在对人类社会进行着威胁,人类在大自然面前不断经受着灾难的考验。如果人类失去生命的话,那健康又有何意。现在安全与生存教育已经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一些专家提出将安全与生存教育进入体育课堂的建议,也有部分学校在体育课中进行生存与安全教育。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灾难的基本知识和急救措施,掌握一些意外伤害的预防和应急控制措施方面的知识,减少伤害、避免损失扩大。

二、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实践

目前健康教育尚未列入各级各类学校的必修课,学校健康教育课大多停留在知识单向传播模式上;学校健康教育制度缺乏学生、家庭和社区的环境支持,学生在校学到的健康知识在实际生活中难以得到印证和运用。因此,解决影响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有效结合的问题便成了我们当前的首要任务。

1. 提倡“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要改变旧的学校体育观念,树立“健康第一”的学校体育指导思想,将健康第一的思想与学校体育生物、心理、社会三维体育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与现代健康观念密切相结合,在完成学校体育工作的过程中对学生实施健康教育;及时抓住并挖掘健康教育的内在潜力,通过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的结合,使之成为未来学校体育的重要内容,使结合效果更明显,最终会因为其质的改变更具有吸引力。

2. 建立一系列可行的实施体系

虽然学校体育具有多目标、多层次和多功能,但这并没有解决学校健康教育的所有问题。因此,必须对学校体育的管理和目标体系、课程内容体系、方法手段体系、教育评价体系与监督保障体系等一系列的改革,确保学校体育健康教育的顺利进行。学校体育要按照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重新制定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建立科学、完善、全面的学生体质健康评价体系。通过改革工作,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学生体育与健康的工作;经过努力,力争使此项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和社会化的轨道。

3. 建立一支合格的师资队伍

要建立合格的体育与健康教师队伍,必须对现行的高等学校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做必要的改革。培养目标要切合实际,力求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高等院校的师资培养目标的定位应由过去单一的体育教师向既具有体育专业教育的知识和能力,又具备健康教育知识和能力的综合性人才方向转变。对现有的课程设置要突破其破旧的、狭窄的窠臼,拓展健康教育的内容,重新构建适应体育与健康融合教育的课程框架。通过对教师队伍的培养,提高了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的结合效益,并为两者的结合提供了有力支持和保障。

总之,做好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工作,让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有机结合,并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有评价地进行教育活动,并使之落实到具体的环节中,为全面提高我国新一代国民素质而努力。因此,我们应努力改革和发展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工作,坚决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使两者有效结合,以充分发挥学校体育在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陈 博.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的结合问题[J].体育学刊,2011(11).

篇6

现在社会环境的复杂,学生接触的环境也日益多样化,所以,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需要教师跟踪和调节,以期和社会保持同步。

一、健康教育心理讲座开展

心理健康教育课是普及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的有效手段。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了解到自己的心理异常现象发生,并且根据提供的方法调节学生的心理状况,并实现自我检查和自我锻炼,学生的心理保健意识也得到增强。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定期地开设心理辅导课,辅导课需要面向全体学生。组织过程中需要有明确的目标。小学生的心理机能和心理建设机能较低,希望有人能够为他们指点迷津,解除学习困惑。如果学校在这个时候能够开展及时的心理指导讲座,必然给孩子带来较多受益。

二、心理健康和具体学科的有机结合

结合学科教学对心理健康进行渗透,作为心理教学开展的重要途径,在学校学习是学生接触知识的主要方式,每一科的内容学习中都蕴含着重要的心理健康知识。因此,学科教师最好具有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对学科内容中的心理健康因素开展有效地挖掘,设计学科教学目标,准确把控切入点和结合点,给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心理健康教学目标在此得以实现,潜移默化,最终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三、心理教育与校园活动相结合

校园活动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是学校开展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学校最好积极地创造符合健康教育需求的物质环境、人际环境和相关的心理环境,寻找心理健康的教育契机,开展较为丰富的教学活动。比如,团队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这样学生可以在寓教于乐中放松自己的心情,调节心理状态。活动内容最好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人或者事,让学生有机会接触自己的心灵深处,促进学生自我反省和自我调节能力。

篇7

当前我们中小学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仍然是以心理问题为中心的消极教育模式。而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由美国兴起的一个心理学研究的新领域,积极心理学拓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从积极的视野,以积极的心态去促进人的健康和发展。那么,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我们如何来正确认识和加以应用呢?

一、积极心理学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积极心理学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在我们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1.进一步丰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一般都是针对心理健康问题展开的,也可以说是单纯治疗性质的健康教育。而积极心理学则实现了真正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积极心理学主要探讨人类的幸福感、满意感、快乐感,建构未来的乐观主义态度和对生活的忠诚,倡导积极地去对人生价值的自我直接肯定。因此说积极心理学进一步丰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2.完善了心理健康教育手段

当前我们中小学使用的心理健康教育测量评估手段虽然很多,但这些手段在某种意义上只是对心理负面、病态的测量和反应,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健康测量评估。而积极心理学则是用正面指标,从积极的心理状态方面来衡量评价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例如,有关情绪的问卷、福代斯情绪问卷、正面情感和负面情感指数问卷等,这些不仅能够对出现的一些心理问题进行“诊疗”,而且能够起到很好的预防效果。

3.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积极心理学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通过其正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影响以及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手段,不仅使深受师生们的喜爱,更重要的是它以一种积极的思想和手段,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们进行了积极的心理影响,使学生们以一种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学习生活当中去。

二、积极心理学视野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积极心理学对于促进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因此,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我们应开拓思路,大胆尝试积极心理学教育。以下是本人的几点思考和建议,供大家参考。

1.转变心理健康教育理念

为了更好地促进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小学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必须要转变教育理念,从过去的那种消极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转变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只有这样先从理念上转变了,才能在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做到更加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为此,中小学学校领导和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要认真学习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和知识,以积极心理学的先进理念来武装自己的头脑。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做到预防与诊疗的有效结合,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2.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积极心理学要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激发学生们的内在激情,发挥出学生的潜力,帮助他们更健康快乐的成长。首先,我们应当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定格为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和诊疗心理疾病两大方面。在做好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目标同时,利用积极心理学的方法和手段,面向全体学生,侧重于心理品质的优化和心理潜能的开发,使中小学生们建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在面对问题时有更成熟的防御机制和积极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通过积极心理学优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积极心理学关注如何使学生在积极的心理状态下学习和生活,以达到学习最佳的状态,取得最好的绩效。积极心理学更多的是关于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人际交往心理教育、幸福教育等方面的教育,其内容更多地注重快乐、尊重、宽容等情感方面的培养,是一些积极地实现人生价值观、追求更高人生目标的内容。因此,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老师们在教育内容上必须要向积极心理学靠拢,通过积极心理学的内容,结合学生们现实学习、生活中的一些事例,对学生们施以积极的心理影响,培养他们积极的人格,促使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所带来的快乐和幸福,体验到主观幸福感。此外,也应注重将积极心理学的内容纳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去,通过积极心理学来优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4.改进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尽管很多中小学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有的学校还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但在这些教育中,心理教育老师大多注重的是对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授,而并没有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因此,学生们即使学了心理健康知识,但当自己面对心理健康问题时,也不能进行自我剖析和解决。而积极心理学将积极人格的形成作为基本的追求,而积极体验则是形成积极人格的基本途径。在心理健康教育中,通过学生们自身的积极体验,学生们就会从自身内部起作用,以情绪体验为例,消极情绪和积极情绪可以导致不同的行为倾向,其中积极情绪则能通过内化积极的因素,从而使个体建立持久的个人发展资源,能使个体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产生一些创新性的思想和行为,并把这些思想和行为迁移到其他方面。在有关的研究中显示,积极情绪可以通过健康的归因方式、良性的人际关系、正确的应激和心理防御系统、神经中枢的结构和功能改变影响人格,从而实现对人类健康的呵护。积极的环境营造积极的体验,积极的体验形成积极的人格。以体验、参与、合作、活动、内省为主要手段,以咨询、干预为辅助手段,以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为主渠道,构成了积极型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论基础。

5.通过家、校、社会合作,共同进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积极心理学的应用也是有环境要求的,而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除了受学校环境影响外,还直接与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有密切的关系。特别是中小学生,无论是生理年龄还是心理年龄都是处在可塑性最强的时期,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们的心理成长起着关键的影响。为了更好地对学生们进行积极的心理教育,这就需要学校与家庭和社会密切合作,共同学习探讨对学生们进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也只有在这样的合作环境中,才能保障学生们积极心理的成长和成熟。三者要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为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创建和谐的心理环境。

总之,积极心理学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只要我们广大心理教育工作者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不断深入学习积极心理学,不断改进和完善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就一定能够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和高度,进一步为中小学生们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苗元江,余嘉元.积极心理学:理念与行动[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

[2]陈红等.积极心理学: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视角[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2).

[3]李金珍,王文忠,施建农.积极心理学:一种新的研究方向[J].心理科学进展,2003(11).

[4]崔景贵.积极型心理教育:21世纪心理教育的主导范式[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9).

篇8

2广开渠道,开拓多元化数字化健康教育传播平台

同样依托“三年行动项目”,整合以往的资源,开拓了涵盖目前新媒体的几乎所有数字化形式和信息化渠道来开展数字化健康教育,多元化展示健康教育资源。概括为“一线三屏多应用”的多维度立体化传播系统。

2.1一线,即12320和12356卫生计生热线上海市卫生计生系统的2个政府热线整合归并后,现有人工咨询、语音、传真、短信等系统服务,是市民百姓的健康顾问。它的知识库系统全方位支持业务人员和自动语音系统对公众的咨询服务。

2.2三屏,即网站(电脑屏)、IPTV终端(电视屏)、社区终端(触摸屏)

2.2.1网站本单位主办了“健康在线”网站和上海市12320卫生热线服务网。目前健康在线网站的主站与二级域名网站“上海市健康教育资料库”、“上海大众卫生报电子报”和“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杂志门户对接,分科普门户和专业门户两方面,面向社会大众与专业人员开放共享信息。

2.2.2IPTV数字电视IPTV依托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按照知识结构组织制作电视节目。同时通过需求调研,还制作多种针对性的电视节目,如访谈、健康讲座、科普小品等。IPTV健康栏目将市民特别关注的各类健康信息科学的、标准的、不受时空限制的传递出去,既形式新颖、又强调主题内容,既体现实时性、又突出互动性,既保证宣传的送达率、又注重宣传的接收效果,能够满足市民不受时间限制、无限次回看、可以互动、个性化强等要求。

2.2.3触摸屏终端数字化健康教育触摸屏使健康信息“触手可及”,使科学、权威、及时的健康信息实现共享。截至目前,触摸屏终端有56个,分布于本市所有17个区县,安装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等居民较为集中且能方便使用的地方。终端直接与上述12320知识库和健康教育资料库对接,全方位展示相关信息。

2.3多应用适应新媒体发展的大趋势,我们及时开发了手机APP,创建了机构为主体的公众微博微信账户和微网站,形成了移动终端的多维度应用体系。

2.3.1手机APP目前开发了“预防脑卒中、远离禽流感”两个手机APP应用程序,“预防脑卒中”是健康管理与健康教育集成的系统,“远离禽流感”主要是一个健康宣传程序。

2.3.2微博、微信借助新浪、腾讯等公共互动平台,开展微博、微信的健康传播。

2.3.3微网站开发了12320卫生热线微网站,以适应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手持终端用户的需求。“健康在线”微网站正在开发之中。

3夯实基础,构建强大的数字化健康教育管理系统和支持环境

为达到进一步深化“健康教育先行”理念,逐步实现健康信息科学化、规范化、便捷性和可及性的目标,必须为数字化方面夯实基础,做好保障。为此,近3年来,升级改造本单位的中心机房,开发了各个相关应用系统,拓展了渠道,初步构建了全市社区终端基层网底。根据信息流程环节,归纳出以健康教育信息资源中心为核心的信息收集整理、审核、等环节的多维度立体应用模式,并形成了一系列机制保障信息流程的各个环节科学合理运行(图1)。健康教育资料作为健康教育事业最重要的数据元素,建立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健康教育数据库,通过先进的管理系统统一管理。数字化健康教育多维度立体应用模式的信息化系统架构由五部分组成:基础设施、数据层、业务支撑、系统应用、表现层(图2)。基础设施主要是硬件环境和网络支持。数据层的核心就是健康教育信息资源数据,包括各种知识库和数据库。业务支撑主要是数据层和系统层的信息化处理。系统层就是为支持数据层运行而开发的各个软件系统。表现层就是对公众开放的各个传播平台和渠道。同时,还加强了信息安全体系和标准规范体系的“软环境”建设,使各个系统得以互联互通,安全协同地运行。

4任重道远,数字化健康教育发展展望

健康教育是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重点内容之一。目前,我们的数字化健康教育还处在初步探索阶段,离公众需求还有很大的差距。但是,随着本市“智慧城市”建设的推进,对数字化健康教育的前景充满信心。

4.1利用“智慧城市”建设的契机,大力推进健康教育信息化2013年5月上海市经信委李耀新主任做客“民生访谈”[4]时透露,上海正在形成国内最大的个人健康数据库,光纤用户超过700万户,比例接近60%,家庭宽带平均速率接近8M。本市已成为国内WLAN覆盖密度最高的城市之一。智慧城市建设为健康教育信息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下一步可打造覆盖全市“市区县社区”三级健康传播信息网络,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数字化健康教育互动信息平台,共享信息化建设成果。

4.2建立健康教育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逐步形成全市统一、完整的信息化建设标准,主要包括:针对健康教育的信息化工作标准、信息系统开发标准、业务数据交换标准等,指导全市区县健康教育信息化工作。最终建立一个面向社会公众的、以医疗卫生机构为传播主体的、公益性的、服务模式多样的全方位、多层次数字化健康教育服务体系,服务于本市乃至全国公众科学素养、健康素养、信息素养、媒介素养等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4.3互联互通,资源共享,进一步提升全市健康教育服务水平各健康教育机构都拥有大量的图片、视频、动画及音频等健康信息素材,各有所长,应充分整合各方资源,实现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打破机构间的信息“壁垒”和信息“孤岛”。互联互通,需要加强与相关信息系统数据交互,如上海健康信息网(健康档案信息库)、家庭医生系统(健康管理数据库)等。依托云技术、大数据技术、移动网络技术的数字化健康教育,其内涵不仅仅是电子素材,还应该能够实现信息管理、交流互动等功能。

4.4建设健康博览馆,利用数字技术发展参与式互动体验场所在信息化时代,身临其境的互动式、体验式的健康传播是虚拟化技术不可替代的。健康博览馆可通过各种数字化健康多媒体互动方式,提供丰富多样的健康教育资讯。

4.5新媒体和移动应用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报告,截至2014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32亿,其中手机网民527亿(占834%)[5]。为此,数字化健康教育在新媒体移动终端应用的前景和意义重大,新媒体成无可规避的健康传播手段。为了适应这一新需求,还需要不断探索健康传播的新形势、新内容、新模式。56做好数字化健康教育的评价公众需求是引导数字化健康教育发展最直接、最关键的风向标之一,以数字化健康教育为核心的“智慧健教”也要向一体化整合与多样化呈现方向努力。数字化健康教育以公众需求为参照的形成、过程和效果评价,是促进其良性发展的依据。

篇9

在目前医疗市场化的情况下,卫生服务营销已成为管理者必须面对的现实。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发展,医疗服务已由原来治疗疾病、延长生命、降低病死率,拓展到预防疾病、减少疾病和优化生存环境,增进维护身心健康,提高生命质量,促进病人社会能力改善与维护[1]。医疗服务包括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康复等活动过程,是医院及医务人员以实物和非实物形式满足病人需要的一系列行为。它是医疗和服务的有机融合,包含疾病诊断、治疗等职业技术过程,也包含满足生理和心理素质需要的服务过程。医疗服务由3个基本层次构成:核心医疗服务、形式医疗服务和附加医疗服务。医院健康教育是附加医疗服务的基本内容之一,是医疗服务的组成部分,是卫生服务单位以知识为营销内容,以社会为营销范围,以广大群众为潜在客户的知识营销手段。因此,在健康教育中开展服务营销是卫生服务单位开发市场潜力,赢得竞争市场的主要手段之一。

1卫生服务营销的必要性

1.1满足市场服务需求

人们的健康需求具有多样性,目前注重生命质量与生活质量的人逐日增多。医院作为卫生服务部门,应当充分发挥其优势,积极主动为满足人们的健康意识变化与健康需求,提供相应的健康教育服务。

现代医学模式的发展,要求医院服务把注意力,从单纯的治疗疾病扩展到满足病人多元化医疗服务需求上。注重医学信息和知识的传播,医患之间的沟通和交流,通过多种健康教育服务途径,满足病人的不同需求,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卫生服务单位要树立以满足病人需求为目的的服务营销理念,不断延伸视点,进行多元化、多层次的医疗服务营销。

1.3有效地将健康需求转化为需要

医院健康教育是一项附加的医疗服务,是卫生服务单位的重要职责;它是一种治疗手段,是医护人员教育能力与素质的体现,是服务质量的保证[2];同时也是挖掘医疗资源的重要手段。实实在在地为病人健康着想,通过治疗各环节有效地将病患的健康需求转化为需要。病人维护了健康,而医院也获得应有的经济效益。

2卫生服务营销运用于医院健康教育

2.1社会营销

开展义诊、下乡服务、健康教育橱窗宣传、讲座、社会健康公益活动、卫生咨询宣传活动、健康知识竞赛、健康形象大使等活动,营造人人关注健康的社会氛围,树立卫生服务单位的社会效益与社会形象。

2.2社区卫生服务营销

健康教育是社区卫生服务的六大功能之一。社区卫生服务主要通过提供社区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指导、老年保健、社区人群健康检查与疾病普查、临终关怀、家庭健康咨询、心理咨询、不良行为生活方式健康教育、营养膳食指导、科学健身运动指导、科学改善和保护生存环境等服务,满足社区人群的健康需求,同时能获取社区对健康与医疗服务的需求信息,为卫生服务单位及时调整服务结构与合理分配、利用资源提供可靠的信息,是典型的营销行为。

2.3网络营销

2.4关系市场营销

这有3个层次。①财务层次。是通过价格因素刺激病人购买服务,很容易被模仿,比如赠送健康体检卡、节假日优惠等。②社交层次。重视卫生服务单位与目标人群之间的社交关系,强调个体化的服务。要求卫生服务单位制定统一的健康教育服务方法、制度、规范等,主动与目标人流,通过健康教育方式,随时收集信息并及时调整服务结构。

③结构层次。主要通过增加技术投资、利用技术成果,及时收集目标人群需求信息,精心设计服务体系,强调个性化服务,如会员制服务、临终关怀、心理康复等。通过卫生服务单位与目标人群、政府机构,及其他公共组织发生互动作用的过程,建立稳定的关系。

2.5文化营销

对健康教育服务而言,产品文化营销主要是指健康教育服务人员的整体知识水平、形象等整体素质,同时也包括根据目标人群的文化背景,提供相应的健康教育服务。在健康教育服务范围,品牌文化营销主要是指卫生服务单位以自己特色或优势形成的健康教育服务品牌,为目标人群提供优质的品牌服务。通过健康教育服务的各种制度、服务规范、人员素质与形象,让目标人群认同与满意,从而促进卫生服务单位文化营销。

3讨论

我国卫生服务工作的重点在于对居民加强社区卫生服务宣传和健康教育,采取措施,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促使居民从有病求医向保健求医的观念转变,主动预防疾病和调整生活方式,积极防病,同时加强社区卫生服务队伍自身的建设,转变观念,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提高服务能力,包括根据辖区居民的需求,增加服务项目的种类和改善服务质量[3]。

将营销策略用于健康教育服务,体现了以人为本多层次、多渠道的服务方向。通过与目标人群的交流,可以获得很多潜在的健康与服务需求信息,了解他们对卫生服务单位服务的知晓与满意度,亦是其反馈服务质量的渠道,便于卫生服务单位及时调整服务结构和促进流程再造,从而提高卫生服务单位的服务质量。

健康教育服务以知识为载体,是实现卫生服务单位进行知识资本经营与资源合理配置的有效途径。

篇10

近年来,社会上出现了很多伤害生命的事件,大大小小的生命危机事件使得人们将生命价值和意义的探索和思考提到了一定的高度,这些事件催生了国内的生命教育并推动其发展。生命教育既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迫切要求。对青少年特别是在校大学生开展生命教育变得非常的必要和迫切,因此有必要在现有的课程设置下探索生命教育的合理模式,而利用现今大学里普遍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将生命教育融入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中具有一定的革新精神和时代意义。

一、生命教育的内涵及实施

“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珍腊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的教育活动。具体来讲,学校“生命教育”是一种以生命为核心,以教育为手段,对个体生命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进行完整性、人文性的生命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爱护生命、享受生命、超越生命的一种提升生命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生命教育的本质在于尊重生命和生命的价值。

从课程与教学的角度看,生命教育主要有两大类实施形态,一类是渗透式实施,另一种是独立式实施。渗透式实施主要是在多学科教学和学校生活、管理中进行渗透。独立式实施则包括独立设置的生命教育课程、开设讲座式生命教育课、开展专题研究性或探究性学习、安排生命教育课外活动等几种形式。生命教育的知识信息容量大,涉猎的主题内容较多,专业性不强,学科分类不明显,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界限较为模糊。在大学现有的学制和专业学科设置下,开设一门独立的生命教育因为涉及的范围广、缺乏专业人员、教学内容不确定等原因而在短时间里难以实施,然而对大学生开展生命教育又破在眉睫,刻不容缓,在这种情况下,采用渗透式实施手段,搭借其他课程的平台开展生命教育可以避开大学生课程设置较满难以加入新课以及生命教育课程设置过长导致过多的空洞说教等现实冲突。

二、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融入生命教育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基于教学内容和课时分配的考虑,以学科教学为载体的渗透式实施应该是生命教育的主要阵地,承担着生命教育的主要任务,所以要协调和发挥好学科教学在生命教育中的主阵地作用。生命教育可以渗透的课程有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军事理论课等,而在诸多可渗透的课程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具有更多的优势,主要表现在:

(一)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内客上互相包涵,存在许多交叉地

从广义上来讲生命教育包涵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也包涵着生命教育。生命教育可以说是心理健康教育走向深入的一个领域。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在于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而健康的价值在于提升人的生命意义与境界。从这个意义上讲,关注生命,关注学生成长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价值。在关注的主题上,生命教育同心理健康教育有共同的关注点,例如对于生活的兴趣和意义,生命教育将其上升为生命的意义,而心理学将其作为心理健康的衡量标准和教育目标之一;对于自杀,生命教育从尊重生命,重视生命价值的角度出发呼吁人们珍惜生命,而心理健康教育中则强调及时有效地处理自卑、抑郁、焦虑、压力等负面情绪的困扰,使人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和健康的心理状态从而来避免自杀;对于死亡,生命教育中着眼于树立正确的生死观,理性看待生与死,而心理健康教育将其作为心理应激来处理,着眼于心理创伤的处理及心理状态的恢复等等。

心理健康教育与其他课程相比的最大优势在于,它是一门直达学生心灵的课程。心理健康教育面对的是人本身,生命的个体。其根本目的在于促进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性等方面健康、和谐、统一发展,它涉及到个体生命成长的整个历程,追求一种客观向上的生命态度与精神状态和一种不断完善的生存价值和生命意义。心理健康教育关注人,就是关注人的生命,关注生命成长和发展的整个过程,从这个角度上讲,心理健康教育应是一种最基本的生命教育,而生命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进一步深化。

(二)心理健康教育同生命教育具有相同的功能和基础

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是:一为发展,即促使学生形成健康的个性品质和健全的人格特点;二为预治,即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扰,预防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出现;三为矫治,即对已经出现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的学生予以矫正治疗。而生命教育具有发展、预防和干预。不同的是,生命教育的发展功能体现在发展生命认知、生命体验和生命实践上。而在预防、矫治或者干预的功能上,二者均体现在对某一时期某一阶段大学生可能面临的重大学习问题、心理问题、生活生存问题进行预见性处理,防患于未然,对已经出现生命困惑,人生挫折或者心理疾病的学生给与及时、有效的援助、救护和治疗。

同时,心理学起源于哲学,在思想上具有一脉相承的基础和优势,生命教育追求的五个取向分别是生理取向、心理取向、生涯取向、社会趋向、死亡取向,这同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具有一致性。因此,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生命教育的载体,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渗透生命教育。

(三)生命教育是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补充

随着国家对心理健康的重视,各高校纷纷建立了心理咨询室、开设了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人们发现,当涉及到人生观价值观生死观的问题时,心理健康教育有些无能为力。例如,在引发大学生自杀自伤的原因中,除了压力、抑郁、自卑、绝望等情绪心理问题之外,大学生对于生命和生活的态度本身也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很多心理问题的出现也是对于生命意义、生命价值的追问。例如学业和求职就业问题,自我意识中的自我价值等这些都会引发大学生对于人生意义的思考,而一旦关于这些问题的某些消极思考占了上风则必然会带来生活无目标、丧失价值感、网瘾、自杀自残等严重的心理社会问题。在这些问题上,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治疗可以给人以心理和行为上的调试,但关及人生观价值观生死观方面的教育却是心理教育所达不到的,而这些内容却正是生命教育所涵盖的。

在这个信息量空前丰富,价值观多元化的时代里,大学生迫切需要有关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教育、澄清和指点,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势必会引发各种心理问题,甚至引发生命危机。因此非常有必要在现今的心理健康教育之中开展生命教育,作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补充,引发当代大学生对于生命意义和价值的思考。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生命教育的开展

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融入生命教育势必会带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新理念,使其突破心理专业的局限。然而在具体的运行和开展的过程中势必会遇到一些障碍和阻力,为了让生命教育更快更好地融入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应该注意到以下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的确定

从目前的生命教育教材来看,生命教育的内容大体上包含欣赏生命的自然生命教育、悦纳自己悦纳他人的人文生命教育、安全教育、死亡教育、社会责任教育、价值观教育、信仰教育等涉及内容非常的广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中的生命教育需要抓住最主要和最精髓的部分,生命的本质在于尊重生命及生命价值。因此笔者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生命教育应该包括以下的内容:认识生命的价值、探索活的意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生死观、直面死亡,同时将生命教育中的对抗生活挫折、驾驭生命的情绪情感可与心理健康中的挫折应对、情绪管理等相结合。

(二)师资力量的培养

将生命教育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具备开展生命教育的知识和素养。所以课程前的学习和培训是必不可少的,现今大学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多是心理学、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教师,他们所具备的专业基础和教学技能有助于对于生命教育的把握。

(三)教学模式的选择

生命教育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教学模式,脱离单纯的理论说教,让学生结合内在心灵世界、心理状况来体验生命、感悟生命、进而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可以采用的课程组织形式有开展有关生命议题的讨论,开展增加生命体验的生命实践活动,养动植物感受生命的存在等等,这些形式克服呆板单一的课堂教学,加深学生对生命的感悟和体会,同时也增进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趣味性、生活化。

参考文献:

篇11

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经过多年的摸索和实践,已经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还存在很多问题,一些地区和学校对这项工作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还有些人在认识上模糊不清或者在实践中存在偏差,心理健康教育需要近一步的深化。院系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层单位,对于推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开展的作用相当重要,院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进展如何,直接关系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因此本文就院系如何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试作论述,希望对我们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所裨益。

一、院系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必要性

随着当前高校教育的发展,在院系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体系逐渐成为了一项必要的、不容忽视的工作,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需要

国家教育部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中强调指出:“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于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促进心理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文化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协调发展,提高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具有重要作用。” 但是长期以来,高校重视灌输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重视不够,使得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相对欠缺一些。所以,在校期间保持和维护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十分必要的。由于心理素质是学生素质诸多方面的重要组成部分,制约着其他素质的发展,它既是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又是素质教育的归宿,因此,在高校中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使学生以良好的精神状态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就成为了新形势下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迅速发展,大学生面临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日益复杂多样,来自学习、经济、就业、情感等方面的心理压力普遍增大,由此引发的心理问题也有逐年上升的趋势,给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挑战。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优化育人环境,有助于保持校园稳定,促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高效、有序地开展。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际上是现代高校思政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成才提供强有力的保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使学生保持一种良好的接受教育的心理状态,使各种教育能够有效的进行;还给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野,使得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适合学生特点,更加符合教育规律。首先,它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学生的了解和认识,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心理健康教育关于人的发展的一系列理论和关于了解、认识、把握个性心理的手段,不仅能够帮助教育者全面深入的了解学生的共同特点,同时也能使他们更深刻地了解学生不同的个性特征,为实施教育,特别是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创造了条件。其次,给予了我们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手段。如在思想教育上变传统的灌输式教育为交流式理解学生,从而缩短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心理距离,达到了理解和共鸣。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途径的需要

有的研究认为,未来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主要应从以下三种途径入手:第一,形成高校内部全员参与机制。指的是采取措施,帮助教师和其他工作人员树立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和观念,注意自己的行为对学生产生的心理影响,有意识地将心理教育原则渗透到教育教学活动之中。第二,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自助与互助机制。指的是加以引导、支持和培训,在大学生群体中建立起纳入学校心理健康监护系统的学生自助、互助机制,以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起巨大的推动作用。第三,实行学校、家庭共同作用的机制。指的是鉴于学生的偏异心理状态和行为都可以从家庭的教养方式和家庭的人际关系中找到某些直接或间接的根由,所以要求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本着学校、家庭共同作用的方针,使得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一样出现在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舞台,从整体上推动大学生心理保健模式向着健康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而这些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无疑都与院系的工作涵盖范围最为相关,因此在院系中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相当重要。

(四)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现实的需要

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目前存在着一些问题,亟需我们从院系等基层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思想认识上的定位不准确的问题。人们有时候片面夸大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把大学生中存在的一些思想观念、价值观念乃至政治观念上的问题,都归因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以为心理健康教育是万能的;有时候又将大学生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统统视为思想品德问题,忽视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和作用。

实践中存在的一些误区。比如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大多是从解决学生的心理障碍入手的,心理咨询的对象往往只是存在心理障碍、人格缺陷的大学生,而与多数心理健康但面临着成长与成才等诸多问题的大学生无关,致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和范围受很大局限,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作用的发挥。又如很少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帮助与求助方式,如对大学生在遇到心理问题时是否愿意求助于心理咨询机构、他们最愿意采取什么样的求助行为等等研究不够。

缺乏过硬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从实际情况来看,师资短缺仍是制约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一大问题。高校成立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相对较为容易,而寻找到合适的教师较为困难,这个问题在院系层面上更是突出。

工作分散,合力不足。有些心理健康教育虽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由于只有少数班主任和学生工作辅导员的参与,没有形成集体教育行为,更没有形成完整的教育体系和有效的运行机制。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方法

从以上方面可以看出,在院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迫切的需要。如何在院系层面上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本文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主要内容,以此作为指导方针

大致看来,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应该包括三个层次:具体目标、中间目标和终极目标。具体目标是对个体各种具体的心理健康因素进行培养;中间目标是协调各种心理健康因素的发展,促进个体心理健康的发展与提高;终极目标是在良好心理健康教育基础上,促进个体全面、协调而健康的发展。

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个性健全教育,使大学生学会修身养性,增强自我教育能力,从而矫正不良个性品质,形成开朗、活泼、具有同情心和正义感的良好性格。其二,积极适应教育,使大学生积极适应自我、适应环境、适应社会的各种变化,学会调控学习、生活中的各种烦恼,通过有意识的训练,掌握排解心理困扰、减轻心理压力的方法,保持心理健康。其三,情绪稳定教育,使学生了解人的情绪的正常值及自身情绪变化的特点,通过有效的调控手段,使自己经常保持乐观、满意、温馨的心态,形成适度的情绪反应能力和较强的抗干扰能力。其四,意志力优化教育,使大学生充分了解意志在成才中的作用以及自身意志品质的弱点,协助大学生提高调节自我、克服困难的主观能动性,克服内部困难,提高意志行为水平。其五,人际和谐教育,帮助大学生掌握人际交往的基本常识和技巧,通过训练掌握一定交往艺术。

以上这些明确而简明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和主要内容,可以为院系的心理健康工作提供一个有力的思想指引,以指导实际工作。

(二)完善院系心理健康教育组织,做好保障工作

心理健康教育的推动和心理健康的培养,需要一定的制度和专兼职人员作保障。院系应当结合学校的相关组织机构开展工作,并建立院系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做好教育活动的根本保障。

院系应当联系教务处制订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规划,确定心理健康教育专职人员人选,协助及督导各科教师做好学科教学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配合教学计划做好其他各项工作。应当联系学生处,参与制订心理健康教育计划,安排心理健康教育等相关活动及安排。

院系同时应当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由专人负责此项工作,并通过培训获得专业知识强的教师人员。院系工作处于基层,一般而言不需要建设一支心理辅导教师专职队伍,但是需要加强德育工作者的专业培训。一般教师要成为学生心理健康的导航人,也必须具有足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有良好的专业技能,不可以仅凭热情和爱心。所以,对从事学生工作的专职教师和班主任等相关教师开展心理学知识的培训,提高其专业技能,是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也是保证心理健康教育顺利实施的关键。

当然,心理健康教育的真正深入,必须有赖于所有教育者自身素质的首先优化,需要院系的全体教师树立并强化意识,优化自身的心理素质,完善现有的知识结构,提高开展心理教育的能力。

(三)在日常工作中做好个别辅导与咨询,开展调研活动

个别辅导与咨询是较全面、系统了解学生的一种方法和技术,也是解决大学生个别心理问题的有效手段。个别辅导与咨询的主要形式是针对部分学生进行个别心理辅导与咨询,可以通过电话咨询、网络咨询和面谈等形式进行。对一些比较普遍的一般性问题,通过橱窗、报纸进行解答,以满足不同特点的学生的具体需要。通过咨询,及时帮助学生明确问题,找出原因,缓解压力,化解矛盾冲突,矫正错误认识与不良行为,矫治轻度的心理障碍,将问题解决于萌芽状态,避免恶化为严重的心理疾病,有效地预防问题行为发生。同时与家庭建立广泛密切的关系,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把心理健康教育延伸到家庭中去,与家长建立广泛密切的联系,提高家长对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突破校园界限,扩展到家庭、社会,形成网络系统。

进行心理测查和普查工作也是必要的。应该根据教育与具体心理辅导的需要进行必要的心理测量、心理调查及行为观察,一方面了解学生的实际心理需要,为以班级或年级集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辅导或心理讲座提供内容依据;另一方面,通过心理测量及时发现、科学诊断学生的心理问题,为心理咨询、心理治疗提供矫治依据。另外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有效地将可能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筛查出来,并根据其严重程度进行分类,对问题较为严重的学生进行跟踪、控制和帮助,从而实现对学生心理问题的及早发现、早期干预和有效控制,有效地减少学生心理障碍的发生率。对其他年级学生开展大规模的心理普查,为制定心理健康教育计划和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提供有力支持,并以心理普查为基础,努力做好可能有心理问题学生的工作。

(四)发挥学生主体意识,做好学生自助与互助工作

首先要做好学生自助工作。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需要自我保健,心理素质的提高需要自我持之以恒的训练。外界帮助的目的应是让主体自身学会自助。一方面,要有自助的意识,同时,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自助,具备自助的能力。具体要求学生对外来刺激学会自我认识,科学思考,正确对待;对内心冲突,学会自我化解;对心理压力,能够自我缓解;对自我的不足、缺陷,勇于进行自我矫治;对自己解决不了的心理疾病,不讳疾忌医,敢于主动求助。

其次要做好互助工作。在同龄的、同年级的学生之中,学生之间的相互关心、宽容、接纳、支持、鼓励、帮助、尊重,是学生满足心理上的温暖感、安全感、归属感、力量感、尊重感的重要途径。同时同龄人的相互理解,为其心灵的开放,打开了大门。相互的倾诉、倾听,为其宣泄心理压力,发现问题提供了方便。

再次,尝试办好一个学生交流的平台。可以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等组织,以有助于形成自助与互助的平台。可以通过挑选一些思想素质好、心理健康、专业素养好、热心帮助同学的学生干部作为骨干,并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专业知识培训,使其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起到咨询者、信息源等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生骨干作用,成为联系辅导教师和学生的桥梁和纽带,并可以更好的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从而减少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

(五)开展宣传周等活动,重视心理健康环境的营造

院系可以通过定期、不定期地举办每年一次的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活动周,以及不定期的讲座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唤起师生对优化心理素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自觉要求,营造人人关心心理素质、人人重视心理健康的校园氛围。

可以在每年的5月25日前后,结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活动,以“我爱我”为主题开展心理健康宣传周活动,在活动中注重广泛性、发展性、自我教育性的结合。活动主要由学生主持,通过宣传“自爱、自尊、自制、自强”,提倡热爱自己、接纳自己、发现自己、超越自己,以增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自我保健意识。通过集中活动的开展,逐步形成重视和运用心理科学的良好氛围,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更多的信赖。

另外,需要坚持做好长期的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的着力点在于普及与宣传教育,不断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意识,减少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一些心理问题的产生往往是由于缺乏心理健康常识造成的。所以要做好长期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可以以出版物、传单或者宣传专栏等形式,给学生一块抒感和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阵地,促进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工作长期、连续、有序、规范地开展。

三、在院系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为了更好地做好院系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还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工作,以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

(一)关注科学性,确保实效性

要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应首先组织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认真学习心理学知识。在选择教材上,要注重教材的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在教育手段上,要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以人为本,强调学生的各种心理健康和行为指标的提高;在评价方法上,要注意运用心理学的科学手段,如测查工具、统计技术等。对专业心理学家来说,应该和广大心理辅导教师一道,积极、深入、系统地开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研究,以丰富心理健康教育成果。

要提高实效性,首先必须以面向全体学生为主,个别辅导为辅。心理健康教育要有自己的科学方式,主要突出活动,但又不是纯粹的活动,而是通过活动让学生获得心理体验来改变自己的观念。其次必须强调行为训练。心理健康教育只停留在说教,或只灌输理论知识,而不让学生去亲自体验,是不能收到实效的。

(二)做到思想政治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相结合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的有关精神和学校学生工作的实际,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相辅相成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要以学生工作为出发点和归宿。

心理健康教育要纳入学生工作范畴,它既是针对当前大学生的思想现状、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而实施的有效的管理模式,也是高校学生工作科学化、规范化管理的需要。应当坚持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工作直接为学生服务,为学生工作服务。坚持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工作为学生工作部门提供学生心理动态的信息资料,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计划、决策、部署、实施提供建议。只有坚持思想政治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联系制度,才能有利于减少因学生心理问题带给思想政治工作的困难,及时有效地遏制了学生问题行为和过激行为的发生。

(三)根据学生的不同年级阶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在高校中,由于年级的不同,大学生呈现了不同的心理特点,因此应当根据他们不同的年级层次,适当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篇12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是越来越被重视,健康也成为人们的关注重点。健康教育即对特殊人群在疾病状态下进行的与疾病有关的医学和护理知识的教育,是以医院为基础,以患者及其家属为对象,通过护理人员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过程,使患者了解增进健康的知识,改变其健康行为和问题,使其行为向有利于健康的方向发展。对特殊人群在疾病状态下进行与疾病有关的医学和护理知识的教育称之为患者健康教育,它的科普教育(疾病预防,增进健康教育)共同够成了健康教育的完整概念。癌症对人类生命的威胁日趋严重,而且还严重威胁着癌症患者的身心健康,因此,癌症患者的健康教育已成为一个紧迫而突出的问题。

1 健康教育的意义

近年来,人们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环境的变化,工作的压力,生活规律的变化,使得人们身体状况欠佳,癌症患者越来越多;随着医学科学的飞速发展,癌症的缓解率、生存时间有所增加,但由于目前医学对这些恶性肿瘤的治疗效果仍然不是很理想,而且给患者的身体带来难以忍受的痛苦,使患者产生自杀的念头,出现情绪低落、沉没寡言、郁郁寡欢的不良情绪,如果不及时给予心理治疗,有的甚至产生过自杀的行为。通过对患者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使患者恢复健康心态。对于进行手术的患者,通过健康教育让其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治疗方法、并发症、预后及用药等情况,是他们能与医护人员积极配合。

2 健康教育的内容

有责任护士根据患者心理状态、生活方式、文化背景,对致病因素的认识而采取不同的方式,主要运用交谈的方法收集资料找出问题。列出癌症患者共性的问题,并将有关方面的健康知识传递给病人,我们实施分阶段进行健康教育的方法,分三个阶段四个部分:三个阶段即入院阶段、住院阶段、出院阶段;四部分即针对性宣传、外科手术期健康教育、化疗时期教育、心理疏导教育。

2.1入院阶段教育:患者入院时,由责任护士或接诊护士热情接待,对各级各类人员,病房环境、住院指导、入院须知等做大概介绍,是患者尽快适应住院环境,对病区人员有初步了解,消除陌生恐惧感、改善护患关系、营造病区温馨和谐的气氛,从而产生安全感、温暖感,使患者很快进入患者角色。

2.2住院阶段教育

2.2.1针对性宣教:根据疾病、文化程度、个人素质、患者需要的不同,责任护士可采取不同的宣教。并尊重患者知情同意权,适时对患者介绍治疗、护理方案。如:文化素质高,有修养,性格开朗,知识面广的患者,让他了解疾病的一般常识,懂得癌症并非“不治之症”,可以通过坚强的信念,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家属的大力支持治愈或好转,可采取不保密形式。 转贴于 对性格内向,理解力差,多虑的患者,采取保密措施,有责任护士向患者解释有关癌症治疗新进展及科内采用的新治疗技术等知识,多和患者沟通,像拉家常一样由浅入深地把患者的疑虑消除,使其放心的接受治疗。

2.2.2外科手术期教育:要让患者了解术前准备项目和意义,外科手术风险、手术疗效、并发症等极易产生心理压力,因而癌症患者有全面了解手术的需要,护理人员应该及时重点介绍手术前的注意事项、手术方法与经过、术中的配合、术中可能出现的合并症及预防措施,以解除患者紧张心理,提高患者对手术的信心。

2.2.3化疗时期的教育:化疗的的毒副作用对患者的打击,会使患者感到担心,能通过健康教育增强患者的自我调整心态能力与主观能动性,增强疗效。化疗药物可引起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食欲不振、骨髓抑和肝肾功能损害等,护理人员应及时给以解释和安慰。对恶心呕吐频繁者,予以加强止呕治疗,必要时静脉补液,并向患者解释说明这是药物的不良反应所致,消除其紧张心理,以减轻症状;患者呕吐后要及时清洁口腔,消除异物,以防感染。鼓励患者少食多餐,多食高蛋白、高营养易消化的食物,并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及进食环境,以增近食欲,满足机体需要量,提高抵抗力;注意多饮水,以利于化疗药物毒素的排泄,要适当增加一些活动,防止便秘。

2.2.4心理疏导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癌症治疗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是重要的心理治疗手段,有效的健康教育解除了患者的心理问题,是患者心情舒畅,食欲改善,免疫力增强,有些晚期癌症患者延长生存期,更有甚者是肿瘤消失,健康教育帮助患者建立安全感和责任感,消除陌生感,使患者有一个良好的心态接受治疗。健康教育缩短了护患之间的距离,通过交流加深护患之间的感情,同时也树立了护士的美好形象。

2.3出院阶段教育:使患者能认识定期来医院复查的时间及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要劳逸结合,增加饮食营养的重要性,掌握口服药物的用法、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3 健康教育的方式

3.1群体教育:对相同患者共同存在的教育问题进行有计划的群体教育,主要以书面的形式,把疾病诊断相同的患者所存在的教育问题制成卡片供患者及家属阅览。

3.2个体教育:这是主要形式,针对不同个体不同的健康和心理状态,给予有效的正确指导,并不断地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知识强化。

4 实施方法

4.1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质量的要求也日趋增高,为满足癌症患者健康需要的需求,护士必须具有熟练的护理专业技能知识,同时还应具有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的知识能力。护士要提高综合素质,扩展知识面,还要学习医学、预防学、教育学、行为学和心理学等多方面的知识,才能满足癌症患者的健康需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