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4 09:20:5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健康教育的主要手段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健康教育[3]是提高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水平最有效的手段。目前,国内外都在探索糖尿病健康教育的最佳模式。糖尿病健康教育在糖尿病综合治疗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让糖尿病患者掌握糖尿病基本知识,自觉进行饮食控制、运动疗法、药物治疗、监测病情,针对糖尿病患者的情况,制定相应的健康教育对策,是长期有效控制糖尿病病情的措施。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糖尿病健康教育的信息化管理[3-4]越来越受到广大研究学者的关注,但对于其数字化分析仍然较少。本研究基于临床数据数字化技术,构建糖尿病健康教育数据仓库,对患者信息、临床表征、教育手段、疗效等数据进行清理、入与规范化处理,并使用现代数据统计、挖掘技术,实施智能分析与挖掘,寻找最适合患者的健康教育方案,增强自我管理能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1设计思路与总体框架
1.1设计思路 数据仓库构建[5]是指把不同来源、不同特点和不同格式的数据在逻辑上和物理上有机地结合。本文根据糖尿病健康教育的业务现状和数据的应用需求,从HIS、EMR、LIS、健康教育数据库中抽取相关数据,以糖尿病健康教育为主题,构建糖尿病健康教育数据仓库,为数据分析、智能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1.2总体框架 构建方案总体框架由4个层次构成,如图1所示,分别是业务用户、业务系统、数据仓库、数据利用。不同业务用户使用各种业务系统完成日常工作,并记录相关数据,数据处理人员使用ETL工具对各系统中的数据进行抽取、转换、加载进入糖尿病健康教育数据仓库,数据分析和决策人员通过数据查询、统计报表、OLAP、数据挖掘、智能决策等手段,对数据实施利用。
2详细设计
2.1业务用户 业务用户主要包括HIS用户(提供患者基本信息、就诊信息、费用信息、医嘱药物信息等)、EMR用户(提供病历信息、病程信息、病案首页等)、PACS用户(提供患者相关影像检查如X光、B超等信息)、LIS用户(提供患者相关实验室检查如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等信息)、健康教育系统用户(提供患者接受健康教育的类型、时间、接受程度等信息)。
2.2业务系统 业务系统主要包括HIS系统、EMR系统、PACS系统、LIS系统、健康教育,一方面为各类用户提供业务辅助服务功能和数据存储功能,另一方面为数据仓库的构建提供各种来源的数据。
2.3糖尿病健康教育数据仓库 数据仓库[6]是一个面向主题、集成、不断随时间变化、能够反映历史变化的数据集合,它被运用于支持管理层的决策过程。数据仓库具有集中性、精炼性、开放性、易用性和长期性的特点。数据仓库的设计主要有星型模型和雪花型模型。星型模型是由一个事实表和一组维度表组成,所有的维度表都与事实表关联。雪花型模型是星型模型的一种扩展,是一种以事实表为中心,维度表层次化的模型结构。
基于真实世界的糖尿病健康教育数据仓库的设计采用雪花型模型结构,以患者就诊信息数据与维度表的主键构成事实表,其它所有相关信息为维度表进行设计,见图2。
由于篇幅原因这里只截取了维度设计模型中的一部分,但可以清晰地观察到雪花模型的构造。
2.4数据利用及分析内容 数据利用是本研究的最终目的,主要包括数据查询、统计报表、OLAP、数据挖掘、智能决策等。其分析内容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糖尿病健康教育、运动处方、患者疗效评价及生活质量评价关键信息要素研究。与位于安徽省中医院的国家中医药临床研究基地的病种研究科室协作,借鉴病种科室多年来在糖尿病诊疗和健康教育、运动降糖方面的宝贵经验,并结合世界卫生组织关于糖尿病防治计划的相关要求,利用数据仓库的相关技术,形成糖尿病健康教育、运动处方、疗效评价、生活质量评价等环节中的关键信息要素。②患者生活习惯与健康教育效果、健康教育手段及方案、运动处方的设置与疗效的相关性研究。通过采集海量的糖尿病健康档案数据,分析提炼最有价值的糖尿病健康教育、运动处方各个环节中关键点之间的关联性,摸清这些要点的特性、关联性以及在整个病程中的产生、变化和发展的规律。从而为健康教育方案的形成和不断优化打下良好的基础。③健康教育、运动处方具体实施流程与患者接受程度相关性研究。利用最新的"互联网+"技术,借助各类传感和移动网络条件,实时观察研究社区糖尿病患者对健康教育方案、运动处方的依从度,并通过修正健康教育及运动降糖的形式和内容,不断强化患者对健康教育方案和运动处方的依从度。④根据患者相关信息,对患者进行分类,研究最适合患者分类的健康教育实施方案及运动处方。利用数据仓库技术全程监控健康教育方案和运动降糖疗法在社区糖尿病患者中实施的实际效果,并通过反馈机制和信息互动勾通平台加上基地糖尿病诊疗专家团队形成糖尿病健康教育方案及运动处方的不断完善机制。
3讨论
本研究基于真实世界科研方法学,借助现代IT信息技术,构建糖尿病健康教育数据仓库,对糖尿病健康教育方案的形成、实施、反馈、优化形成一个闭环管理的信息管理平台。为广大基层糖尿病患者寻找最佳的健康教育手段,从而更广泛地普及糖尿病的健康教育、运动降糖理念,提高疗效,促进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和水平。
参考文献:
[1]万怡.不同健康教育模式对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水平的影响[J].中国处方药,2016,03:100-101.
[2]张迪,秦玲.健康教育对城市某社区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影响的研究[J].中华全科医学,2016,08:1356-1358.
[3]华鹭丹,郭清.国内外糖尿病健康教育多媒体应用形式的研究[J].中国乡村医药,2016,05:81-83.
心理健康教育是高职院校的重要教育内容之一。网络时代的到来给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一系列的影响。从近年来发生在各类高职院校中的事故案例来看,大部分案例都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密切相关。因此来说,在网络时代中,加强对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依然任重而道远。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和特点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心理健康教育,是指高职院校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过程。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高职院校要达到培育良好的性格品质、开发智力潜能、增强心理适应能力、激发内在动力、维护心理健康、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总而言之,即育性、启智、强能、激力、健心、导行。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特点。笔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具有如下几方面特点:
1.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素质教育本质上属于能力教育,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完善健康的个体人格。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实施积极地干预,就可以从本质上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和要求。因此说,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2.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长期而系统化的过程,绝非短期一蹴而就就能够实现的,而且教育效果还会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具有极强的不稳定性和反复性。为了巩固心理健康效果,不仅需要教师付出长期巨大的努力,还需要不断地对心理健康教育成果进行巩固。
二、网络时代开展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有效克服网络时代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产生的不利影响。网络时代除了给学生带来信息获取、沟通和交流的便利以外,还带来了大量的社会腐朽、落后的思想及风潮。高职院校学生的“三观”尚未完全成熟,很容易受到外界不良风气的影响,网络时代恰好为这些信息的传播提供了媒介和渠道。学生在利用互联网获取大量信息的同时,势必会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不良信息的侵害和影响,从而对自身的心理健康造成影响。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将会有效地克服网络时代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产生的不利影响。
(二)促进其专业课程学习水平的有效提高。高职院校以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职业技能人才为主要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专业课程教学效果息息相关。如果学生受到心理健康问题的困扰,势必很难全身心地投入到专业知识学习过程中,也就给专业课程教学水平的提高造成不利影响。因此,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将会有效地促进专业课程学习水平的提升。
(三)符合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为了适应素质教育改革的要求,现阶段很多高职院校都在大力推进教学管理和课程教学体制改革,学生的学习环境、课程学习模式、实训模式等都发生了显著变化。如果不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很难适应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的题中之义。
一、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
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简称德育)是教育者根据社会要求和中小学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他们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以促使他们形成相应的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可以说德育属于一种目的性较强的思想品德培育行为,其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中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以及行为习惯的最终养成。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简称心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1]。心理健康教育要求教师必须要结合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从他们的实际心理状况出发,利用各种有效的措施,有计划、有目的地对青少年进行心理素质训练,从而确保青少年最终能够实现身心健康发展。
二、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独立性
首先,两者的具体目标不同。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自己与他人及社会的关系,有效地克服成长中的障碍,以便能较好地适应社会和生活,其核心问题是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与个性的和谐发展,工作重点在学生心理的矫正、调适与发展上,以达到帮助学生维护健康心理、优化心理素质、发挥个人潜能的目的。而德育主要是解决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规范及法律意识等问题,帮助学生树立符合一定阶级利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
再次,内容不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学习辅导、智力训练、人格教育、情感教育、耐挫能力培养、人际关系指导、性心理教育等诸多方面。而我国传统德育的内容主要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德育工作不能解决强迫症、焦虑症、性心理障碍等心理卫生问题,而心理健康教育也不能直接解决政治观点、政治信仰及政治立场等问题。
以上这些区别说明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是学校教育系统中两个相对独立的组成部分,两者不可相互替代。
三、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一致性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都属于育人的工作,都着眼于人的幸福生活,在总目标上是一致的,即塑造一个完整的人。德育偏重于将积极向上的社会思想以及道德规范逐步转变为个体的思想认识与道德品质的过程,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帮助中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
从实施手段上来说,两种教育方式都必须贯彻落实差异性、主体性以及发展性的基本原则。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都属于既强调社会功能,又强调个体价值的活动,它们的目标都是为了确保青少年能够全面健康发展。我们推进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双向融合,旨在进一步扩展和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丰富德育的基本内容,把心理健康教育的手段应用到德育过程中,从而让两种不同的教育活动都能够拥有更加多元化的教育手段。
过去的德育手段主要是说服教育和灌输批评,一般是源于社会要求的外在影响对中学生进行品德教育,而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的引入,能够让德育工作更加深入,能够更进一步地感知学生的内心世界,促进德育效果的提升[2]。在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过程中,对中学生心理素质的训练也能够在某种程度上促进其道德品质的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在逐渐优化和改善中学生心理素质时也会让学生的外在行为习惯有所改善,让他们的行为与社会规范以及伦理道德更加贴近。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虽然有其自身不同的侧重点,但双方之间都是针对学生的社会化的教育活动,以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为最终目的。
四、中学生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双向融合路径
(一)在实施方法上应保持共用性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主体―发展性”教育,强调对学生的尊重、理解和信任,并且严守保密的原则,以平等、朋友式的身份与学生建立关系,这就大大增强了学生的自我肯定意识,增强了自信心,增强了对他人的信任。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教师主要采用疏导、自由联想、角色扮演、价值澄清等方法,引导学生自我探索、自我调节、自我提升、自我完善,即教师的“助人”最终是为了学生的“自助”。
传统德育由于理念与方法的落后,常常采用说教的方式,容易引起中学生的抵触情绪,根本原因在于忽视了学生道德生活的主体性地位,抑制了学生道德实践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因而,德育要寻求出路必须借鉴心理健康教育的人性化方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与学生进行更加平等的沟通,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体验、感悟,把思想道德理念内化于心,成为自觉的行动。
在工作方法上,有些思想问题的解决也可以借用“润物细无声”式的心理疏导。而且中学生的心理问题不少是由于不能正确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引起的,很容易走向自负或自卑的极端,而融合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的德育则可以帮助其正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客观分析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引导学生坦然正视自我、悦纳自我,促其心智健康、人格健全。
(二)采用活动体验教学模式
目前我国德育模式中比较有影响力的当属生活化德育、欣赏型德育、体验式德育[3],但研究的主体更多地指向整个学校的德育工作,而不是德育课堂教学,两者虽有着相同的教育目标,但在内容表达、组织形式、考核评价上却各有不同,生搬硬套是行不通的。因此需要结合学科特色,从学生实际出发来探索德育课教学模式。
所谓活动体验,是一种以活动为载体,以身体为中介,以“行或思”为手段,对个人的自我觉察和经验检验。目前我国学者普遍认为体验教学的关键词就是体验、环境、实践和经历。活动体验的德育课教学模式是在戴维・库伯体验式学习理论的启发下,以杜威的“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经验为中心”为理论依据,并结合中职学校的特色基础上提出的,主要指教师依据中职德育课教学大纲要求,围绕德育教育目标,结合中职学生的生活和实践经验,通过各种有效的方式调动学生的感官参与,引导学生由被动到主动,由依赖到自主,由接受性到创造性地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获得感受,提高认识、发展能力,并内化优良的品质、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人格的课堂模式。
(三)注意二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双向融合并非是将二者等同起来,两者之间具有非常紧密的联系,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道德问题心理化或心理问题道德化都是不科学的。德育更加倾向于ρ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和培养,而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确保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所以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我们应当充分掌握二者之间的侧重点,把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联系起来。从中学生思想发展与心理形成规律出发,对于思想道德认识与心理健康问题共同引起的矛盾,应用有针对性的方法对其进行处理。同时利用有效的思想引导,帮助中学生摆脱一些不正确的心理认识,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能够共同发挥出其功能,提升教育活动的实效性[4]。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中学教育工作中,推进学校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双向融合,不仅仅是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中学生健康成长的必然需要。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融合能够促进学校育人目标的最终实现,为培养中学生的综合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只有实现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发展,才能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培养出更多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柯晓军,王艳.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的有效结合[J].华夏教师,2017,(2):17.
[2]王建斌.义务教育阶段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融合[J].西部素质教育,2017,(2):192.
(一)心理健康教育手段化
综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研究成果,主要是对实际工作的描述,如学院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下,学校可以开展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立心理健康档案等方面的工作。许多研究者把开展工作的一些手段称为模式,混淆了模式与手段的概念,未能区分出模式是一种成熟化的理论,用于指导实践活动;而手段是实现某一目标的方法。
(二)封闭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只是围绕学校、系、班级及宿舍展开,从学校开始在学校结束,呈现出封闭式的特点,现有模式忽略了心理影响因素的开放性和心理问题来源的时间持续性与复杂性,致使心理健康教育脱离于家庭、社区、医院、专业心理教育机构之外。
(三)形式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现阶段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基本上遵循心理普查———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开设心理课程———开展心理咨询的线路上,一方面,缺乏理论模式指导下有效评价教育效果的体系,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仍停留在事后补救阶段,重视诊断治疗、事后干预和单个咨询,却忽视了学生的整体性和发展性教育。
二、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纵观上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区别在于出发点和侧重点的不同,都只是截取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史中一个阶段来应对现实状况。从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发展历史来看,经历了由个体到全体、由个别到一般、由封闭到开放的过程,主要出现了医学模式、社会学模式、教育学模式、心理学模式及“医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的整合模式[10]。医学模式、社会学模式及心理学模式都注重部分有心理问题人群的测量、矫正、治疗及社会适应等方面;教育学模式则针对全体学生,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学生处理学习和生活问题的能力,促进他们的成长与发展;“医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模式既重视解决学生的个体问题,又重视全体学生的发展,是当前国际上流行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这一模式重视学校氛围、学校政策制定、教师对学生援助和心理健康课堂教学四个方面的内容,四个内容间互为补充,共同形成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完整体系,由关注个体发展到学生群体心理素质的提高和心理潜能的开发。上述各种模式从微观层面建构了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并未涉及宏观层面的资源利用和整合方面。从宏观的资源利用方面来看,出现过学校家庭合作模式、学校社会合作模式和学校—家庭—社会整合模式[11],学校家庭合作模式的侧重点是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学校社会合作模式的侧重点在于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家庭—社会整合模式集家庭、社会、学校的力量为一体,成为了世界范围内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发展趋势,也应成为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模式,该整合模式纳入了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全部因素,在动态化的过程中研究学生的心理变化,将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提高心理素质、发挥心理潜能与学校、心理机构、家庭及人际关系结合起来,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我国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某些方面已经具备了上述两个模式中的某些特征,要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必须结合微观和宏观模式,走出整合“医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模式和“学校-家庭-社会”模式的道路。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发展方向
(一)本土性
心理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理论和模式均来源于西方,因此,杨国枢等许多心理学家主张加强心理学的本土化进程,充分考虑本土的文化性因素和生物性因素对民众与研究者的影响。所谓本土化就是以本国的社会文化背景为依托,对西方心理学观点中的合理成分进行改造,使其融入中国文化之中并成为本土心理学一部分的过程[12]。仲穏山指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根据我国的国情和大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将国外引进的心理健康理论与技术进行必要的转化和替换,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13]。任何心理学理论都应从本土文化圈出发,预测、解释及干预人们的心理生活[14]。教育者要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本土化应从多个方面着手:(1)指导思想的本土化,即充分以理论和党教育方针为指导,实现立德树人、德育为先的目标;(2)与我国的传统文化理论相结合,贴近中国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充分挖掘儒、道等传统文化的优点,并统一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活动中;(3)注重心理测评工具的本土化,制定出适合中国大学生群体的测量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