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4 09:20:5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信用风险管理机制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一)缺乏完善的风险管理信息数据库
任何信用风险量化技术,都需要庞大的历史数据库作为支撑。技术或软件可以买到,但每个国家在每个时期的历史数据是不同的,是无法用钱买的,必须依靠自己积累。目前制约中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提高的关键之一就在于基础数据库。基础数据库不统一和准确性比较差,从而使分析结果缺乏可信度,而且对于高层次的风险分析无法展开。按照巴塞尔银行监督委员会对金融机构衡量风险的要求,银行的历史数据至少要达到10年,显然中国的商业银行是无法满足的。目前各银行已经或正在建立的信用管理信息系统主要是信息采集系统,以收集客户信息,提供综合查询和统计报表等功能为主,大部分商业银行缺少企业详尽完整真实的信息数据库,银行间无法迅速传递、反馈和分析信息,以便及时降低商业银行经营中的风险,甚至有些客户经理为了完成一个项目虚报客户信息,给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埋下了很大的隐患。基础数据库不统一以及准确性比较差,从而使分析结果缺乏可信度。
(二)内部评级体系尚不成熟
商业银行缺乏对评级结果的检验,未进行信用登记迁移,特定等级的违约损失率等的统计,无法做到对预期损失的事先量化,使信用评级只是一种形式,并没有发挥它真正的作用。从评级要素的设计看,多侧重于财务指标分析,而忽略了财务信息的质量问题,有时虚假的财务信息给银行带来的损失远远超过缺乏财务指标分析带来的损失;忽略了企业发展前景在信用评级中的作用,如企业所在行业发展状况,市场预期状况,以及不能反映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从评级时间看,对企业的信用评级每年进行一次,不利于银行及时了解企业的信用等级变化,不能为风险管理提供动态的信息。银行应该及时地对企业进行信用等级的评定。这些都是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体系的缺点。
(三)未建立严格的呆帐准备金制度
商业银行尚未建立起严格的呆账准备金,没有根据不同的风险级别来设置不同的呆账准备金制度,也没有根据不同风险级别设置计提的呆账专项准备金,因此没有真正按实际风险提供风险补偿准备。商业银行贷款呆账准备金按年初各项贷款余额的1%计提呆账准备金,但这一年中发生的业务带来的资金运动产生的风险资金并没有计提准备金,因此,也会给银行带来一定程度的风险。
(四)信用风险管理人才严重匮乏
中国银行业的信用风险管理方面的人一般是信用评级人员,在职责上缺乏必要的分工和制衡,影响到评级的客观性和公正性,而且管理人员的素质不高,这将直接影响到信用风险管理的结果。由于中国商业银行开展信用风险管理的时间不长,无论是管理经验的积累,还是管理人才的培训,都十分匮乏,严重制约了国际先进管理在中国的应用,同时中国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虽然拥有数量庞大的员工队伍,但是专业化程度低,风险管理的专业化人才更是匮乏。
二、优化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机制的基本思路
(一)借鉴西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机制
1、健康的风险管理文化和理念。每个员工都必须牢固树立风险管理理念,并将个人收入与业务经营成果挂钩。一家银行长期以来形成的银行文化会潜移默化地影响银行工作人员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从而直接影响银行的风险偏好和资产质量,最终会影响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水平。良好的银行文化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实现的,需要靠银行一代又一代银行管理人员用自己的言行培养,尤其是银行董事会和银行管理层,要系统设计银行的信贷制度框架,带头贯彻培养银行的风险防范意识,培养正直、坦诚的个人操守,良好的职业道德,形成诚信守约的良好银行内部文化。还应该明确各个部门和相关工作人员在风险管理控制流程中的责任,强化个人责任追究制度。
2、完善风险管理工具。国外很多先进高效的风险管理工具和理念还尚未在中国银行业风险管理过程中得到很好的发展。目前,国际金融市场上,一方面各种金融衍生工具层出不穷,金融创新业务在银行业务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另一方面,金融风险与市场不确定性不断增强,银行风险管理日趋复杂。然而,中国商业银行在金融产品创新以及金融工具的使用方面远远落在了西方国家之后。中国商业银行应积极吸收西方商业银行的先进风险管理工具以及风险管理的技术经验来提高中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在借鉴西方先进经验时,不能全盘照搬国外的风险工具及技术,必须结合实际,找出真正适合中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工具。
3、建立健全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现代商业银行强调风险管理组织具有“三性一化”的特征,即统一性、独立性、垂直性和扁平化。集团董事会下设的集团风险管理委员会作为全集团最高的风险管理政策审议机构,不仅全面负责确定全集团风险管理战略,并实行集团风险管理战略。实行集团风险管理委员会-集团风险管理部-分行风险管理部-基层行风险管理部的垂直性监督管理,并在基层分设信用风险管理部门、市场风险管理部门以及操作风险管理部门,上级风险管理机构负责对下一级风险机构主要负责人的任职资格、任职期限及任职绩效进行审批和考核,并对他们进行监督和管理。
针对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比率及信用风险居高不下的现状,是否具有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决定银行安全的关键。英、美等国金融监管当局早已将内部控制纳入考评体系,作为重要考虑因素。中国银行应当按照有效性、审慎性、及时性及独立性等原则构造起行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基本框架,把内控制度渗透到各个业务过程和操作环节,覆盖所有部门和岗位。每当一笔业务生成,其处理程序中都含有稽核功能和授权限制,当超出限制的范围,电脑就会自动拦截,显示并送往主管稽核部门,由主管部门负责复查,通过复查后由主管部门授权,才能继续业务操作。中国四大商业银行的信贷内部控制应尽快向电子化方面发展,及时、准确、全面反映各项业务的开展情况及风险状况,并及时向监管当局报告业务经营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尽量把风险控制在最小的范围。
(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银行业是高风险行业,只有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形成科学规范、能够自动纠正错误的结构,才能从源头上防范风险。在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时,一方面必须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合理有效的绩效评价制度和激励制度,是使管理者和员工的行为与银行的经营成果紧密结合,确保落实银行经营目标的有效保障。另一方面必须完善稽核评价机制。依据审慎会计原则加强透明度建设,在绩效评价的基础上,建立起董事、经理人员的薪酬与银行绩效和个人业绩挂钩的激励机制,以鼓励董事勤勉尽责,保持经理人员的稳定以及上进心。
(三)适度运用破产方式
企业破产是作为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一种现象,是正常的。但是破产这种经济调整方式会对经济的发展造成巨大的不良影响。超出常规滥用破产的方式,不管在何种社会制度下,都将是灾难性的。它不仅会阻碍经济的发展,还将进一步削弱中国本来就相当淡薄的信用观念和信用约束机制,恶化信用秩序。因此,只能对那些确实已资不抵债、名存实亡的中小企业,在履行法定破产程序、法院依法宣告破产后对其实施破产。在企业适度应用破产方式的同时国家也应适当提高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呆账准备金的提取比率,以减少企业破产给银行带来的风险。对于资产、债务在亿元以上的大型企业尽量不采取破产方式,以避免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
(四)提高资本充足率
随着商业银行各项业务的不断拓展,首先面临的一个问题是资本在应对风险的同时不被风险所侵蚀,同时又能使银行的盈利能力达到最优状态,这是优化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机制的一个重要方面。为了避免银行资本不足而设置的资本充足率指标是对银行自有资本的规定性的约束,同时也制约了银行资金在创造的能力。假设在资本充足率达标的前提下,即理论上认为商业银行的资本已经能够应对风险的前提下,对资本进行有效的配置,从而节约资本,增加效益,就成为提高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效率的途径之一。同时我们可针对中国商业银行计提呆账准备金比例偏低,呆账准备金严重不足的情况依照西方国家实施信贷资产质量分类制度的经验。
(五)规范信息披露
信息披露是衡量公司治理水平的重要标准,通过强化信息披露方式,促使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进一步透明化,接受社会各方力量的监督,避免认为干预,取信于民,使商业银行在股市中有更大的竞争力和可信度。银行应该按照由内到外逐步公开的原则,稳步推进国有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工作;银行内部稽核部门也要进一步严明纪律,发挥审计检查的功能,提高信贷信息的准确性。
三、结论
从历史的角度和世界范围来看,风险控制是商业银行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中国银行业的风险管理水平相对落后,而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随着金融市场对外开放力度的加大,金融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一大批资金实力雄厚,市场形象良好,管理经验丰富的外资银行将大量涌入,中国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更为严峻,各商业银行有必要未雨绸缪,从现在开始建立其内部评级系统,开展数据信息的收集积累工作,建立中国自己的信息数据库,并同其他多种措施相结合,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强化自身的盈利和竞争能力。同时,外资银行混业经营模式对中国银行的冲击,《新巴塞尔协议》对风险管理要求的提高以及政府对银行这一个特殊行业监管力度的加强,都对中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金融全球化的新形式下,中国商业银行应当借鉴国际上先进的信用风险管理经验,强化信用风险管理,开发适用的信用风险管理模型,以适应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要求。最后值得注意的是,信用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有机的组成部分,信用风险管理不应游离于整个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之外。
参考文献:
1、蔡玉林,刘冰,徐晶.中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研究[J].中国财经信息资料库,2004(15).
2、陈国辉,刘宗业,刘丽杰.风险度量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关键[J].金融会计,2006(7).
3、刘芳.中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现状及其发展方向[J].金融与经济,2005(5).
4、付谣.中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6(9).
信用卡是现代社会日益普及的非现金交易付款方式,对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居民消费、降低社会交易成本、促进商品流通、便民服务等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由其引起的信用卡风险管理问题呈现日益扩大趋势,严重阻碍信用卡业务的健康发展。因此,建立健全信用卡风险控制体系至关重要。
一、信用卡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
(一)“养卡”公司滋生。“养卡”公司,就是在规定还款日前先替持卡人将欠款还清,使信用卡在账户记录方面显示正常还款,再通过POS机刷卡、以虚假消费方式将垫付现金“套”出来。“养卡”公司利用银行免息期,不仅保证持卡人有正常信用记录,而且将银行的钱套取出来放贷以谋取高额利润。
(二)恶意套现的地下融资暗流悄然出现。恶意套现表现为持卡人不通过正常合法渠道取现,而是与特约商户或某“贷款公司”合作,通过POS机将信用额度内资金全部或部分提取,并给特约商户低于银行借款利息费的手续费来套现。随着互联网支付、移动支付等支付方式迅速发展,利用网络虚拟交易进行非法套现等行为也悄然出现。
(三)信用卡期末应偿信贷总额增长,坏账风险增加。一方面,由于信用卡业务竞争激烈,银行为追求营销业绩,过度降低发卡门槛,简化审批手续,对申请者资信审查流于形式,增加信用卡业务产生坏账风险。另一方面,由于银行无法对持卡人现金用途及流转方向跟踪, 无法判断资金流向, 增加银行经营风险,造成期末应偿还信贷总额不断增加,不仅提高银行坏账率, 而且增加信用卡违约率。
(四)造成社会环境不良影响。一方面,不法分子以虚假身份证明、单位证明和不实财产证明、收入证明等资料申请较高额度信用卡并刷卡套现,造成银行和信用损失,给社会带来危害。另一方面,为获得信用评级高分,提供不实的收入证明申请信用卡,不仅误导信用卡审批者决策,加大银行信贷风险,且破坏社会信用环境。
二、信用卡风险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信用卡发卡门槛低。银行为抢占信用卡市场份额,信用卡发放、审核宽松,只追求数量忽略质量,填写基本情况即可申请信用卡。信用卡在办理审查宽松,增加信用卡贷后管理难度,加大恶意透支和经济案件发生,为银行带来巨大潜在风险。
(二)我国的个人信用体系尚未完善。我国个人信用制度尚未健全,缺乏严格执行力度,征信数据获知渠道有限,导致个人信用体系建设发展缓慢,动态跟踪信息不完整,且参考的人民银行个人征信报告准确性、全面性、即时性都有待提高,导致银行信用卡管理能力明显削弱,不能为识别客户真实信息,制定授信额度提供有效依据,产生信用风险。
(三)持卡人缺乏对信用卡相关知识的了解。一些持卡人对逾期费用、滞纳金等不了解,造成不及时还款甚至超期未还,导致利息增加,影响信用记录,产生信用风险,且持卡人风险意识不强,密码设置简单;在消费时未留意交易内容;输入密码未遮挡等,容易造成信用卡被盗刷,产生信用风险。
(四)技术系统落后。目前,银行电子化和网络化已不断改革创新,但进程缓慢,导致持卡人在办理挂失手续后,银行无法将挂失卡卡号及相关信息立即发送到全国各地进行布控,正是挂失与布控过程中存在时间差让盗用者有机可乘,造成信用卡的使用存在资金风险隐患。
三、信用卡风险的控制对策
(一)发卡行加大对信用卡的审查力度。发卡行应加大对信用卡申领、发放的审查力度,分析客户财力证明的真实性和合理性,严格根据信用卡审批政策进行授信,增强发卡的严肃性和严谨性,严格控制信用卡最高授信额度。
(二)建立完整的信用管理体系。个人征信系统是现代社会信用消费的体系支撑,完整的个人征信系统对信用卡业务至关重要。完善个人征信信息系统、健全信用卡防范机制,有效支持信用卡行业健康发展,便于发卡行掌握借款人负债能力及还款记录,从而有效控制授信风险。
(三)加强对持卡者的教育和宣传。第一,持卡者要加强自身风险防范意识,刷卡时不要让信用卡离开视线范围;在输入密码时,采取遮挡措施,并仔细核对金额。在刷卡前估量还款能力,避免无法还款,造成“以卡养卡”恶性循环。第二,净化信用卡环境,首先依靠社会媒体加大对信用宣传力度,号召公民诚信守法;其次扩大普法知识范围,熟知信用卡知识及风险防范措施;最后加大对信用卡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懂法用法,减少信用卡欺诈风险。
(四)完善银行信息管理系统。加强银行信息风险控制体系建设力度,当持卡人在办理挂失手续后,银行内部系统应在全国范围内收到相关挂失信息,若该信用卡使用便立刻锁定,直至该信用卡补办,从而有效控制信用卡被盗刷的风险,保证持卡人资金安全。
信用卡是金融业与信息业相结合并不断创新的产物,为公民提供便利的消费体验,我们应积极探索并完善信用卡管理体系,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加强信用卡风险管理,提升风险防控能力,确保金融安全和金融稳定,为公民提供便捷可靠的消费工具。
--------------------------------------------------------------------------------
一、经济资本管理与价值创造
银行业务发展风险带来的损失可分为:预期损失、非预期损失以及超出银行正常承受能力以外的异常损失。用于抵御非预期损失的资本就是经济资本。
银行EVA及RAROC调整指标体系可对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做出全面的评估以衡量其价值创造能力。
银行 EVA = 经营收入-营运成本-资金成本-预期损失-经济资本成本
(1)
其中,NOPAT 为税后净营业利润;PIA为资产减值准备;EL为预期损失;EC为经济资本;WACEC为加权平均经济资本成本率。
RAROC调整模式表达式为:
RAROC=
收益-资金成本-营运成本-预期损失EL-经注资本成本经济资本EC
(2)
银行价值创造指的是只有在收益大于其预期损失与经济资本成本之和时,价值创造才能实现。银行 EVA 是一个总量上的指标,RAROC调整模式是一个比率指标,计量结果大于零是银行实现价值创造的前提。
二、经济资本计量
本研究将以KMV资产价值因子模型为理论基础,通过蒙特卡罗模法来进行损失分布模拟以计量信用风险经济资本。实证分析将利用一组由IBM公司所提供共含500个借款人样本的实证数据,每位借款人样本中都包括:历史平均违约率PD、违约损失率LGD、违约风险暴露EAD以及敏感系数β。
根据KMV模型可知,借款人将在其资产价值低于违约临界值时违约:
Defaulti,Ai≤di
No defaulti,Ai>di
(3)
式(3)中,i为借款人,Ai为借款人的资产价值,di为借款人的违约临界点。当借款人i的资产价值低于违约临界值di时将违约。其中,di由借款人的历史平均违约率映射而得。
KMV资产价值因子模型表达式如下:
Ai=βiZ+1-β2iεi
(4)
式(4)中,Z为系统风险因子,εi为借款人i的特质风险因子,βi为借款人i对系统风险的敏感系数。在本实证研究中,Z因子与ε因子均由服从标准正态分布的随机数代入以进行后续模拟。
根据式(3)及式(4),可通过蒙特卡罗法模拟出贷款组合的损失分布,其具体步骤如下:
1.由式(3)得出每位借款人的资产价值Ai;
2.由式(4)对每一位借款人进行检验,以判断其是否违约;如出现违约则计算其LGDi×EADi并以此作为借款人的违约损失;
3.将借款人个人的违约损失累加至贷款组合违约损失作为本次模拟的损失值;
重复步骤1至步骤3足够次数以模拟出贷款组合的违约损失分布。经过蒙特卡罗模拟后,含有500个样本的贷款组合损失分布可拟合得出。从组合损失分布中可计算出 VaR,再从VaR中扣除预期损失即可得出资产组合所需占用的经济资本。其表达式为:
ECp(α)=VaR(α)-ELp
(5)
式(5)中,ECp为资产组合所需的经济资本,ELp为组合预期损失,α为计量经济资本所设定的置信水平。
蒙特卡罗模拟结果如下图所示:
图1 贷款组合损失分布具体结果如下表所示:
表1 贷款组合经济资本计量结果
预期损失(万元) 32759.35
置信水平(α) 99.00% 99.90% 99.97%
VaR(万元) 223309.87 379013.71 422863.12
经济资本(万元) 190550.51 346254.36 390103.7608
实证中贷款组合所占的经济资本量随置信水平的提高而迅速增大。在99.97%的置信水平下贷款组合所占的经济资本量为390103.76万元,为 99.00%置信水平下190550.51万元的2.05倍,该结果也进一步反映出损失分布呈现出厚尾状。
三、经济资本管理绩效评估
银行在实际操作中将以银行EVA 和RAROC调整指标体系为出发点,根据其实际情况,设定经济资本使用的具体约束条件,动态调整其经济资本配置,逐步优化及提高经济资本使用效率。
银行EVA 和RAROC调整指标具体计量公式如下:
EVAp=Lp×r-ELp×rWACEC
(6)
RAROCp=Lp×r-ELp-ECp×rWACECECp
式(6)及(7)中Lp为贷款额度,由个样本的EAD加总所得,ELp为组合预期损失,ECp为组合经济资本。
本实证分析将500个借款人样本数据按其贷款额度即违约风险暴露的大小拆分为10组,以此细化绩效评估的对象。
银行EVA 和RAROC调整指标评估结果如下所示:
表2 样本数据绩效评估结果
资产组合
序列 EVA EVA
排名 RAROC RAROC
排名 RAROC
(调整) RAROC
(调整)排名
1 1232.26 10 0.26438 9 0.18438 9
2 3516.21 9 0.32855 4 0.24855 4
3 4921.46 8 0.32610 5 0.24610 5
4 6110.28 7 0.31374 7 0.23374 7
5 8372.04 6 0.33852 3 0.25852 3
6 10171.22 4 0.32410 6 0.24410 6
7 10693.53 3 0.27468 8 0.19468 8
8 10020.38 5 0.21450 10 0.13450 10
9 21193.85 1 0.46507 2 0.38507 2
10 20371.82 2 0.49719 1 0.41719 1
总量 95544.40 0.35594 0.27594
从评估结果可知,EVA值随着资产额度的增加呈现出提高的趋势。10组贷款组合的EVA评估结果均大于0,从总量上来看10组贷款组合均实现了价值创造。
由RAROC指标可进一步发现,1号及8号组合尽管从总量上实现了价值创造,但经济资本的使用效率较差。9号及10号组合无论从总量上还是效率上均达到了现有条件下的最佳。在实际应用中,银行应结合实际的经营情况及经营目标,将配置在如1、8号组合上的经济资本调整至如9、10号组合上来,逐步优化经济资本配置及扩大价值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因金融业经营高风险的特点,在吸取大量金融案件的教训后,金融业规范风险管理问题日益引起监管者和银行业本身的高度关注和重视,规范风险管理作为一门独特的专门的金融风险管理技术也日益得到全球银行业的普遍认可。而农村信用社作为我国中小金融之一,在风险管理方面就显得十分薄弱。笔者在与商业银行的交流和学习过程中,对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具体对策。
一、当前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的主要现状
长期以来,农村信用社一直没有把风险管理作为一个规避金融风险的重要工作来抓,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风险管理理念存在偏差。由于认识上的误区和理念上的偏差,农村信用社在风险管理上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是重经营,轻规范的管理。目前,农村信用社各级各部门往往局限于任务的考核和经营目标的实现上,只注重市场占有而简化必要的手续,从而忽视了业务的规范化管理,有些农村信用社甚至不惜冒违规操作的风险以实现短期业绩,从而加大了农村信用社的经营风险。二是重事后,轻事前的防范。农村信用社往往偏重于对已发生或已存在的风险采取事后稽核惩处的措施,试图以严厉的惩处来遏制风险的发生,而对事前的防范和事中的控制措施却重视的很少。三是重操作人员的管理,轻对高管人员的约束。农村信用社在风险管理上存在着根深蒂固的错误理念,即重视对临柜操作人员的管理,而放松了对高管人员特别是基层农村信用社主任的约束,似乎只有临柜操作人员才有可能引发风险,而事实上,由于高管人员特别是农村信用社的主任掌握人力、物力、财力等大权,由其而引发的风险,危害性远远大于临柜操作人员。
2、风险管理框架不健全。健全的规范风险管理框架是实现全面的规范风险管理的前提。从目前情况看,农村信用社在规范风险管理框架上存在着很大的缺陷:一是完善、垂直的规范风险管理体制还没有形成,农村信用社还没有成立专门的规范风险管理部门来对规范风险进行统筹管理,还没有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面和全方位的规范风险管理架构。二是规范风险管理职责分散不清。目前农村信用社管理分别由财会、信贷、审计等不同的业务部门进行自律监管,这种自立门户、各自为政的管理模式,使规范风险管理不能有效地独立于经营职能,同时由于缺乏专门的管理部门进行统一组织协调,使得风险管理有时出现部门重叠,形成重复管理的现象,而有时又出现职责不清,管理真空等顾此失彼的现象。
3、风险管理机制不完善。目前,农村信用社规范风险管理还不能完全适应防范和化解经营风险的需要,不能适应金融机构审慎经营和银行业监管的需要。农村信用社内部缺乏一个统一完整、全面科学的规范风险管理法规制度和操作规程,不少制度规定有粗略化、大致化、模糊化的现象,缺乏可操作性。同时,规范风险管理的激励约束机制薄弱,褒奖力度不到位,惩处措施明显弱化。一般情况下都认为,只要没有造成损失或出现案件,对违规违纪人员往往只采取教育和限期整改,没有对其必要的纪律处分。对造成损失或酿成案件的人员,惩处也不到位,从而造成负面的影响。
4、规范风险管理方法比较落后。农村信用社的规范风险管理长期以来以定性分析为主,缺乏量化分析,在风险识别、度量、监测等方面科学合理化不够,管理方法陈旧落后,跟不上形势发展的要求。
二、规范和完善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的对策
农村信用社应积极借鉴商业银行规范风险管理最新理念和先进经验,积极探索,创新机制,构建与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相适应的规范风险管理体系,提升农村信用社规范风险管理能力。
1、转变观念,积极创造条件,保证风险管理机制的正常运行。
规范经营是农村信用社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前提,也是农村信用社稳健经营的关键之所在。而实施风险管理又是保证农信社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因此,规范理所当然是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的核心构成要素。而农村信用社所辖网点分散的特征决定了每一个业务点都是规范操作的风险点,这就要求每一位员工都必须是风险管理的第一责任人。首先,农村信用社上下都要高度重视风险管理这一技术,在规避现代金融风险的重要作用,并把它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指定专门领导组织实施;其次,要加强培训学习,掌握风险管理的核心要点,并结合农村信用社的实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风险管理办法来,真正能够指导农村信用社的风险管理实践,并提高风险管理水平。三是加强农村信用社全体员工的思想教育,为确保风险管理办法的贯彻落实创造良好的氛围。
2、建立完整独立的风险管理组织运作机制。农村信用社要加快推进改革切实进行组织架构和业务流程的再造,使农村信用社规范风险管理真正落实到业务操作和管理的每一个层面、每一个岗位和每一个环节。
首先,要明确理事会和经营班子在规范风险管理中的职责。真正认识规范必须是从高层做起的,只有高层以身作则,规范管理才会最为有效。因此,必须及时制定理事会和经营班子规范经营管理和防范风险的职责,才能真正做到分清责任,各负其责。
其次,要组建专业的风险管理职能部门。关于规范的风险管理部门的组织方式必须遵循以下两点:一要明确规范的风险管理部门的定位、权限及其独立性。规范的风险管理部门是支持、协助农村信用社高级管理层做好规范的风险管理的独立职能部门,规范的风险管理部门有权独立调查农村信用社内部可能违反规范政策的事件,对于调查所发现的任何异常情况或可能的违规行为,规范的风险管理部门可随时向主管部门汇报。二要正确处理好规范的风险管理部门与业务部门的关系。各业务部门应主动寻求规范的风险管理部门的支持和帮助,主动提供规范风险信息或风险点,并配合规范的风险管理部门的风险监测和评估;规范的风险管理部门要积极为业务部门提供规范咨询和帮助,为农村信用社业务发展提供规范支持。同时规范的风险管理部门的工作范围、广度和效果也应受到内部审计部门的定期检查审计。
3、构建灵敏有效的风险管理分析评价机制。规范风险管理的目的就是要加强运作环境中的有害识别与控制,这就需要建立健全规范有效的合规风险管理分析评价体系,包括规范风险的识别、量化、评估、监测和报告。
调查识别规范风险。规范风险的人员要积极主动地调查识别与农村信用社经营活动有关的规范风险,包括新产品和新业务的开发,新业务方式的拓展,新客户关系的建立,或者客户关系性质发生重大变化所产生的规范风险等,及时提供规范支持。
量化评估规范风险。通过设计规范风险评价指标,运用计量方法加强规范风险的评估。评价指标可借助技术工具,通过收集或筛选可能预示潜在问题的数据来进行量化测算,并深入调查任何已识别的规范缺陷,并提出评估报告。
监测报告规范风险。规范的风险管理部门要定期不定期地对辖内机构规范事项进行监测分析和报告,包括规范风险状况的变化情况,概述所有已识别的违规问题或缺陷,采取的各项纠正措施等,同时要加强规范风险管理信息化建设,在信息采集、信息共享、风险控制和规范管理等方面实现全面的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