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技术趋势范文

时间:2023-09-15 09:23:3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数字化技术趋势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数字化技术趋势

篇1

中图分类号:TM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2)05-0255-02

电网自动化技术是我国电网的六个重点技术之一,而数字化变电站技术则是电网自动化技术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因此,建立无人值守的数字化变电站成为提高我国电网运行效率的重要手段。目前,我们新建变电站基本采用分层、分布式变电站微机监控系统,并逐步对原有变电站实行改造。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得在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中的信息采集、传输、处理等工作可以实现数字化。所以,数字化变电站技术的应用必将对电力系统的科技进步带来巨大的变革。

1、现状及发展趋势

1.1 变电站控制系统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近年来,随着电网规模的扩大及电网运行要求的提高,对变电站控制系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为了及时掌握电网的运行情况,保证电网安全、可靠地运行,要求变电站控制系统能够准确、及时地反映一次系统的状态,同时要求变电站具有较高的可控性,进而要求更多地采用远方集中控制,操作,反事故措施等,即采用无人值班的管理模式,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人为误操作的可能,提高运行的可靠性。另一方面,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先进技术手段的应用,已改变了传统二次设备的模式,系统简化,信息共享,减少电缆,减少变电站占地面积,降低造价等方面已改变了变电站的面貌,变电站自动化已转向了实用化阶段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1.2 电流和电压互感器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电流和电压互感器是为电力系统进行电能计量和继电保护及测控装置提供电流、电压信号的重要设备,其精度及可靠性与电力系统的安全、可靠和经济运行密切相关,是电力系统电流电压测量的基本设备。

传统的电流和电压互感器是电磁感应式的,具有类似变压器的结构。随着电力工业的发展,电力系统传输的电力容量不断增加,电网运行电压等级也越来越高,目前,俄罗斯已有1150kV的骨干电网,我国也已将原来220kV的骨干电网提高到了500kV,国家电网公司已将1000kV的输电线路纳入近几年的发展规划。随着电压等级的提高,电磁式互感器暴露出一系列固有的缺点:(1)绝缘结构越来越复杂,产品的造价也越来越高,产品重量大,支撑结构复杂。(2)电磁式电流互感器固有的磁饱和现象,一次电流较大时会使二次输出发生畸变,严重时会影响继电保护设备的运行,造成拒动或误动。(3)电磁式互感器的输出为模拟量,不能与数字化二次设备直接接口,不利于电力系统的数字化进程。

二十世纪后期,人们一直在寻求一种安全、可靠、理论完善、性能优越的新方法来实现高电压大电流的测量。基于光学传感技术的无源光学电流互感器(Optical Current Transformer,简称OCT)和无源光学电压互感器(Optical Voltage Transformer,简称OVT)以及基于空芯线圈的有源光电互感器能有效克服传统电磁式互感器的缺点,近20年来一直受到美国、日本、法国和中国等国学者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先后研制出多种样机并挂网试运行,逐步成为互感器发展的主要方向。

2、关键技术

2.1 电子互感器技术

无源光互感器工作基于光学传感的原理,存在光路结构复杂、温度影响大等影响测量精度以及传感头工艺一致性不易保证等缺点,有源光互感器同样存在温度影响大、测量部件检修困难、加工精度不宜保证等问题。

2.2 同步采样技术

在传统的保护测控装置中,各路模拟量的采样是由同一个模件负责的,在同一时刻锁定采样值,保证了采样的同步及测量误差。而在使用光互感器的情况下,各相电流、电压采样可能由不同的采集单元完成,如何保证各相电流和电压信息的同步,成为合并单元能否正确工作的关键。

2.3 网络技术

变电站的信息交换特点之一是,信息长度较短,信息量较大,在电网发生故障的情况时,有可能发生网络风暴,而间隔层装置普遍采用嵌入式系统,其处理能力不强,这一特点要求变电站控制系统的网络具有很强的抗风暴能力,在发生网络风暴时,各个装置能够正常工作。变电站信息交换的另一个特点是部分信息的实时性要求很高,比如保护装置之间的信息交换,合并单元与间隔层设备之间的信息交换,要求变电站控制系统的网络具有分级交换的能力,保证高级数据的实时性。变电站控制系统的网络就像一个人的神经,所有的命令、信息都必须通过它传送,网络的可靠性、安全性对变电站控制系统来讲及其重要的,变电站控制系统应该在日常运行时对网络的状况进行监视,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就要求网络设备应具有智能功能。

2.4 软件平台技术

软件平台是数字化变电站控制系统的重要支撑。数字化变电站需要实现变电站二次子系统的数字化和一体化,继电保护、测量控制、故障录波、安全自动装置、电能质量监测、一次设备在线安全监测等专业监控功能将在一个统一的软件平台上实现,因而支撑软件平台的研究开发十分重要。为满足100KV到500KV变电站的多层次的需要,该平台需支持Unix/Linux/Windows跨平台应用,满足电力系统信息安全要求,支持IEC61850标准和各功能的自由分配,满足变电站安全操作、经济运行等管理需求。

2.5 装置内部数据交换技术

在数字化变电站中,采样数据通过合并单元的网络送给保护测控装置,由于保护测控装置的嵌入式系统的处理能力有限,一般将装置的数据接收模件与数据处理模件分开,数据接收模件采用带以太网协议的实时多任务系统,数据处理模件普遍采用DSP方式,这两个模件之间的数据交换速率在10Mbps以上。合并单元汇集多个采集单元的数据,内部模件的数据交换更加频繁,特别是考虑到母线和变压器的合并单元,内部数据交换可能达到100Mbps,如何实现如此高速的数据交换是本项目的关键技术之一。

3、技术方案

通过对变电站控制系统和电压电流互感器技术现状的分析,现有的变电站系统虽然在近几年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和进步,但是仍然存在着许多有待改进、提高的地方,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变电站控制系统认识的提高,以光互感器应用和IEC61850标准为框架的数字化变电站控制系统正受到人们越来越多地关注,成为变电站控制系统发展的新焦点。220kV变电站一次接线考虑,主变压器按本期一台,最终2台设计,电压等级采用220/110/35kV考虑。

对于主变压器间隔以及220KV线路间隔、110KV线路间隔全部实施数字化方案,即从过程层、间隔层到变电站层全数字化。考虑到35kV间隔设备安装在开关柜内,35kV侧本身保护测控一体化装置已下放,节省电缆的需求不大,且对低电压等级而言,光互感器的优势不明显,甚至增加设备配置的复杂性,例如使用了光互感器后各间隔电压数据的获得、同一个间隔保护装置与电度表数据的采集等,将使成本大幅上升,所以35KV侧不配置光互感器,采用保护测控一体化装置的方案。

4、结语

在变电站系统实现数字化改造后,在变电站维护、调试时间、土地使用、系统的可用性、设备安全等五个方面都将得到提高,使得设备能够少校验,甚至免校验,减少维护工作量,缩减变电站的土地建筑使用面积,减少变电站系统调试时间,降低设备的绝缘要求,对系统能够快速维护,提高了互感器的安全。数字化变电站可以在总体上提高变电站的劳动生产率,减少人为误操作的可能,提高运行的可靠性,促进了变电站信息的共享,提升电网的技术和管理水平,提高电力工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高翔.数字化变电站应用技术.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

[2]高翔,张沛超.数字化变电站的主要特征和关键技术[J].电网技术,2006,30(23):67 72.

[3]IEC61850系列标准.

篇2

中图分类号:TK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4)20-0004-01

中高速柴油机广泛应用于船舶动力推进和船舶电站、陆用电站等,具有结构复杂、尺寸大、零部件类型及数量多、配套行业面广的产品特点,产品生产具有批量小、配套方案多样化的特征,制造周期较长。如何在行业内广泛深入的应用数字技术,对于提高柴油机制造业的生产效率及产品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未来中高速柴油机制造技术发展的方向。

1 国内中高速柴油机企业数字化制造技术现状

我国中高速柴油机企业数字化制造技术经过十几年的摸索,在柴油机零部件设计、工艺、工装、数控加工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数字化应用水平逐步提高,大致如下。

1)基础环境:计算机应用基本普及,网络建设和计算机硬件配备与时代接轨,行业通用仿真分析软件、CAD/CAM/CAE/PDM等软件系统逐步普及,与软件开发公司合作开发了部分有企业特征的专用数字化系统,形成了初具模型的数字化工作方法和能力,为数字化技术推广应用提供了保障。

2)设计、工艺技术:普及了以二维CAD软件为基础的产品、工装设计,三维CAD/CAM设计份额持续增长;CAPP技术在工艺中得到了较普遍的应用;PDM开始在企业局部应用;MES数字化信息管理系统逐步构建。

3)企业管理:在人力资源、财务管理、生产计划、车间物流计划等方面均推广了各种信息数字化技术;实现了产品生产计划和物料定额计划数字化方案制定和管理;开展了EPR、OA等管理流程优化工作,管理效率明显提升,管理成本大幅降低,应用效果显著。

4)生产线:机械加工数控设备有较大增长,关键零件实现数控编程制造;检测设备仪器采用了三坐标、数显测量尺、电子窥镜、激光扫描等数字设备;仓储管理引入计算机管理系统。

2 我国中高速柴油机数字化制造面临的问题

国内中高速柴油机数字化制造技术应用与国外先进水平仍然差距显著,数字化制造在中高速柴油机制造业中的应用广度和深度函待提高。主要表现如下。

1)数字化制造技术缺少成熟模型。企业多注重柴油机产品设计技术,一般只在部分环节上辅以数字化技术手段,忽视数字化技术系统化应用。行业缺少可参考的完整成熟数字化方案,难以形成系统化数字制造技术体系。数字化制造技术应用产生的效益、效果只是比较传统作业手段有所长进,并未充分发挥数字化功效。

2)数字化技术“信息孤岛”问题十分严峻。单位与单位甚至单位内部不同部门,不同人员之间,数字化技术系统相互隔离、各自为政。各种相互有关联的数据资源无法有效的集成和共享、交流,大量不必要的重复建设经常发生。数据共享和交流平台建设缓慢,平台建设者和使用者缺乏深入沟通,纸介质技术资料继续是部门之间信息传递的唯一“合法”手序,数字化数据更新滞后难以实战。

3)企业内部数字化系统未摆脱传统串行模式,并行工程不易实施。企业设计、工艺、生产、检验数字化应用体系串行现象突出,缺乏能够引领团队协作的数字化顶层并行设计方案,使得制造数据衔接缺乏默契,生产准备周期长,信息交流存在各种障碍,由此造成实施柴油机制造并行工程困难。

4)数字化制造技术开发滞后。柴油机企业的数字化开发能力不强,数字技术标准建设滞后于数字技术的推广应用。数字化软件企业对柴油机行业又缺少符合时展要求的长周期系统化调研,数字化软件设计也常常只是简单模仿部分传统作业模式流程,数字化模式未能深入改变传统作业思路。

3 中高速规模柴油机企业数字化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

柴油机的研制水平要与时展相得益彰,数字化技术必须在更广的范围和更深的层次上得到应用,通过数字技术增强柴油机企业的研发能力。我国中高速规模柴油机制造正处于与数字化制造技术相结合由引进技术向自行研发的重要时期,呈现出以下趋势。

1)建立基于单一数据源制造模式。实现CAD/CAPP/CAM/CAE等多种数字技术一体化,使产品制造向无纸化制造方向发展。产品设计、工艺工装设计、加工与装配数据实现共享和继承、重组,单一数据源为产品的优化设计、性能分析、生产制造、装配、质量检验及企业生产系统规划、调度、各级过程管理与控制提供一体化模型支持,可使生产全过程信息交流无障碍、从而使产品生产效率和质量得到更好的结果。

2)实现相互关联不同资源的整合。人力资源、知识库资源、制造资源、用户资源等各种相互关联资源将进一步得到整合,基于数字技术的虚拟体系使企业各级人员能够利用数字化工具协同工作,消除“信息孤岛”现象,进一步提升各种资源的利用效率。

3)建立数字化并行网络辅助制造体系。制造系统采用并行化网络制造环境组织业务流程,实现产品和工艺设计结果的早期验证,快速响应市场需求。

4)建立支持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虚拟企业协同工作平台。实现数字化工厂和数字化车间,从产品设计,工艺方案、生产计划、零件制造、装配试验、仓储物流到用户服务的快速响应系统,建立基于实现共享和交流的集成工作平台标准体系。使产品从设计到交付全过程信息无缝链接传递及反馈。

4 数字化制造技术进一步发展的思路

面对国内中高速柴油机制造业的迫切需要,数字化制造技术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推动进一步发展。

1)推动流程优化。研究和分析国内外先进制造、管理模式,总结和提炼适应我国柴油机设计和制造数字化模式。以自主研发为契机,推动中高速柴油机企业在设计、工艺、制造、管理等产品全生命周期数字化流程优化,落实并行工程全面实施。

2)重点研究数字化制造统一数据库及集成应用。着重研究CAD/CAPP/CAM/PDM/MES等各类单项数字化制造技术应用系统的集成,构建基于统一数据库体系的企业级集成平台,发挥集成应用效果。

3)开展柴油机企业之间、企业与院校、研究机构、软件公司等相互交流,共同为中高速柴油机行业摸索出一条具有行业特征的系统化数字制造技术模式。

4)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制定数字化制造技术专业人员激励、培养、锻炼计划,对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规范化和高层次地数字化制造技术培训应广泛开展。

5 结束语

数字化制造技术是全局性、体系化的新技术,涉及产品研制的各个环节,中高速柴油机是关系我国国计民生,国防安全的重要产品,数字化制造技术的应用是国内中高速柴油机企业研制的必由之路,此项技术的深入发展和广泛应用必将使国内中高速柴油机研制水平跨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篇3

1自动化技术概论

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各种高端技术不断被发明创造,可谓是百花齐放,而自动化技术就是这姹紫嫣红的科技万花筒中一朵璀璨的奇葩。说起自动化技术它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生活中处处都有着自动化技术,并大大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工作和生产方式,而且影响正日益增大。自动化技术在各行各业中被广泛的运用,如生活中的全自动洗衣机、智能控温空调等,人们只需提前设定好最优期望值,剩下的工作由机器自动完成。

2自动化的核心

2.1最简单的控制――开环控制

在自动控制中,开环控制是自动控制中最简单的控制方式,日常生活中开环控制方式的应用随处可见,其中电磁炉就是一个常见的例子。如图1,是一个以开环控制方式的电磁炉加热系统框图。

图1所示的控制方式之所以称为开环控制,是因为输出变量(炉温)没有反馈到系统的输入端,输入信号(控制电压)仅通过系统单向传递到输出信号(炉温)就终止了,没有闭合回路使输出、输入变量有反向联系。这种控制系统的特点在于不论输出量有多大变化都不会对系统的控制作用产生任何影响。开环控制系统难以克服的缺陷是抗干扰能力差(含外部干扰和内部干扰),但同时也具有许多优点,主要为是成本低廉,结构简单,调整方便等。适用于扰动影响小和对控制精度要求不高的场合,开环控制系统的组成可分为按系统的扰动控制方式组成和按系统的给定量控制方式组成,开环控制有经常被称为前馈控制或顺馈控制。

2.2自动控制的精髓――反馈控制

在前面提到的开环控制方式的基础上,当把系统的输出变量(炉温)通过反馈回路反馈到系统的输入端,并根据输出量的波动调整输入量就形成了反馈控制,如图2是一个以反馈控制方式的电磁炉加热系统框图。

在反馈控制系统中,通过检测炉温反馈回输入端不断调整控制电压就能使炉温基本稳定,达到稳定的期望值。反馈控制方式的本质是按偏差(给定电压与反馈电压之差)进行的一种特殊控制方式,与开环控制相比明显的特点是当被控量偏离期望值而波动产生一个相应的误差时,系统便相应的产生一个反馈量去减小或消除这个偏差,使被控量与其期望值逐步靠近,并最终达到相对稳定。该种控制方式的特点是控制精确度较高,但系统结构复杂,且系统的性能分析和设计也较困难,反馈方式可分为正反馈之和负反馈,但在实际的控制系统中很少采用正反馈。在反馈控制系统的基础上增加一个补偿控制,这种将开环控制与闭环控制二者相结合形成的自动控制方式称为复合控制,复合控制对波动较大的扰动幅度能够更迅速、更灵敏地进行补偿和抑制,抗干扰和控制精度性能与反馈控制相比更优良。

2.3最简单的控制方法――PID控制

HD控制的历史久远,比例控制是最早采用的控制方式,这种控制方式较为简单,后来通过实际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逐步针对性的引入了积分控制和微分控制,即形成了著名的PID控制。

HD其工作的本质是对系统的误差进行比例放大、积分、微分后通过一定的方式合成为新的控制量,以e(t)表示系统的误差,以u(t)表示系统的控制量,HD的控制规律可以表达为:

在控制系统中积分控制一般不单独使用,而是和比例控制相互组合成PI调节器;由于微分控制作用反映的是系统的变化率,因此微分控制只在系统的动态变化过程中起作用,微分控制不独立使用,而是和比例积分控制一起组成PID调节器,有时也和比例控制组合成PD调节器。PID控制应用广泛,通用性强,但也有它的缺点和局限性。

3自动化技术的发展

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凝聚了无数科学家的经验、智慧与汗水。在“蒸汽时代”过后,随着电磁感应、发电机、电磁波等的发明和应用,人类进入“电气纪元”,在生产设备中,广泛的采用各种接触器、断路器、放大器、电磁调速器等各种的电子和电气控制装置,大大改善了工厂的自动化水平。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是自动化技术和理论发展的顶峰时期,一些被沿用至今的经典方法在这一时期被提出来,如李雅谱诺夫(Lyapunov)提出关于运动稳定性的分析方法,奈奎斯特(Nyquist)的基于系统频率响应特性的分析方法,伊万思(Evans)分析系统性能如何随增益变化而变化的根轨迹法等。以单输入、输出系统为核心的经典控制理论逐步被运用到自动化技术中。

篇4

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的发展,工业上传统的加工方法和加工工艺由于存在效率低下、质量不均的缺陷已经不能满足需求。为了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企业急需采取一种灵活的、高效的、智能的柔性自动化技术,数控技术应运而生。数控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给工业发展打开了一个新的发展局面,能适应市场多品种、大小批量、快速高质量生产的需求。同时,面对劳动力精力有限和工资上涨的现状,企业也力求通过提高设备的自动化程度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提高企业收益。但是,目前我国的数控技术和自动化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还存在一定差距。对数控技术和自动化进行研究,讨论其发展趋势,对于把握现代工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和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数控技术概述

数控技术是综合了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制造技术等的柔性制造自动化技术[1]。计算机预先设定好控制程序,数控系统按照给定的程序对设备实施控制。

数控技术具有很多显著的特点,简要概括为为以下三个方面:(1)功能集成化和工艺复合化(2)数控加工的应用范围广(3)良好的经济效益。

我国在数控系统、数控主机、伺服驱动等技术的基础上,对其中大部分技术,我国充分进行了商品化开发,同时建立了一批生产能力强的生产厂,如华中数控、航天数控等,建立了一支数控研究和应用的人才队伍。但是,对于高端数控技术的研究开发,尤其是在产业化方面,我国的技术水平发展现状还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相对国外仍有较大差距。

2数控技术的发展趋势

随着计算机、控制理论等领域技术的成熟,为数控技术向高速、高精度、复合化、智能化及网络化奠定了基础。

2.1高速高精度

高速高精加工技术可显著地提高生产效率,改善产品的质量,缩短生产周期和提高企业竞争力,是企业争相发展的关键技术。提高数控设备的加工精度有多种方法,除了可以通过机械方面提高设备的制造和装配精度来达到以外,还可通过减小数控系统的控制误差和采用补偿技术来实现[2]。

2.2复合化

数控技术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是复合加工。复合化加工降低了加工的整体费用和设备的维修保养费用,使效率和精度得到提高。复合化加工的含义包括两方面;一是工序和工艺的集成;二是指工艺的成套。复合化加工的理念越来越得到认可,复合化加工设备的发展也呈现多样化的发展态势。

2.3智能化、网络化

面对人工智能技术持续发展的现状和生产柔性化、自动化的实际需求,数控技术的智能化程度也不断提高,数控系统要具备以下功能:一、学习功能;二、自适应控制功能;三、故障诊断功能;四、自动识别和自动优化调整参数功能。

同时,网络化的发展也对柔性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网络化的主旨是指数控系统与其它控外部制系统进行网络连接和控制,面向生产现场和企业内部的局域网,再以因特网为渠道,通向企业的外部[3]。通过数控技术的网络化,系统可满足对信息集成的需求,这也是实现其他新技术的基础。

3 自动化概述

自动化技术是一门综合性技术,它涉及了计算机、制造、控制和电子等多学科知识。通过利用设备集成和信息集成的方式,能达到从规划设计到生产制造,最后到管理销售等各阶段的自动化控制[4]。作为一项面向整个工业领域的重要技术,自动化是连接传统与现代工业的桥梁。作为现代化工业建立与发展的关键支撑技术,自动化技术与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息息相关。它把现代管理技术和信息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它的地位的重要性显露无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水平日新月异,关键之一就是自动化技术的兴起。自动化在我国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取得的成绩也十分显著,一些产业已经实现了无人作业,节省人力的同时使效率和质量得到了改善,为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同时,我国自动化与世界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也是不容忽视的。实际上,我国的自动化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比较薄弱,在利用自动化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和升级上还处于起步阶段。

4 自动化发展趋势

随着自动化的逐步发展,市场对自动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未来自动化必将沿着高效、安全、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方向继续优化以展现出更大的优势。

自动化的应用使生产更加高效,这也是未来自动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同时,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与现代管理科学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共同作用下,数字化应用也会日益突出[5]。近年来,工业系统正在由最初的原来的能量驱动型变化为信息驱动型,这种转变对系统提出了新的要求,系统既要表现出一定的柔性,还要体现出一定的智能,能自主处理复杂信息。信息化技术推动自动化,自动化技术相互渗透和进行互补,自动化系统更加注重功能集成和信息安全。

5 结语

数控技术和自动化综合利用了计算机、电子、控制、信息处理和科学管理等领域知识,因而高效和高精度是其突出特点。随着数控技术和自动化的发展,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传统工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企业通过采用数控技术,提高生产自动化水平,提高市场竞争力。国民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生活得到改善。未来,数控技术将朝着高效高精度、复合化加工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自动化技术将沿着高效、安全、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前进,通过提高生产效率和提高产品质量,使工业发展迈上更高的台阶。

参考文献:

[1]王立新.浅谈数控技术的发展趋势[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 23(5): 119-120.

[2]郭聚东,李兰.数控技术的发展趋势[J].轻工机械,2005(3):70-72.

[3]胡俊,王宇晗.数控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J].机械工程师,2000(3):5-7.

篇5

管理制度的发展滞后致使弃档、死档等现象已成为档案管理中普遍的一个难题。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我国制度的改革以及社会的发展随着人才流动壁垒的减少。我国档案实施社会化管理成为最终的必然方向。当前我国档案管理中的“人档分离”[2]、“死档弃档、现象较为严重。甚至出现一些“自持档案”的现象。随着社会的发展,档案本身的严肃性、准确性以及唯一性,逐渐已经被很多人视同为“鸡肋”。

(一)“人档分离”。因为传统档案管理存在较多的问题,加上目前的档案流动性比较大,因此档案内容和个人之见出现了一定的偏差,部分档案,比如认识档案就不能够对当事人的实际情况进行体现,作为人事档案应该要能够对当事人的各项基本资料体现。档案一旦何其主体之见失去了联系,就会出现人档分离的情况,档案的价值自然就没有了,因此档案必须要和实际相符,这是其特质也是其要求。

(二)“弃档死档”。在我国各类人力资源以及社会保障单位网络上,已经长期开始定期公示“长期失去联系超过5年的流动人员的人事档案名单”。每年我国在各类社会保障网及人力资源网站将很多这样失去联系超过5年且被公示又无人认领的档案最后都被入库封存,成为“死档”。当前我国面临的该类弃档现象已经成为全国各地人才档案管理部门的普遍遭遇。2002年我国人事部全国人才流动中心就做过一项不完全统计,当年在全国范围内就至少有超过60万的“弃档族”[3]。自从90年代以来,我国的新用工制度就让流动人口的数量变得更大了,企业单位对档案的管理也开始采取了分离模式,一些单位公职人员的档案从单位中分离出去,因此档案的管理工作开始产生了变化。加之,我国自九七年开始在全国逐步建立统一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等制度,办理退休以及养老保险也逐渐开始与人事档案脱钩。

目前社会的流动性比较大,很多的地方都有了相应的服务机构以及档案管理机构,这样档案就会逐渐的和其主人失去联系,导致了目前的很多档案均是没有用的“死档”,而档案管理机构对于这些联系不到本人,无法收取档案费用的部门也是比较严重的损失,档案是不能够随意的丢弃的,即便是当事人不进行手续的办理亦是如此,所以档案部门只能够将这些档案进行封存,随着档案的积累越来越多,这样的弃档也在增加。导致了档案价值的丧失,其实档案在我国来说,因为国企和事业单位的存在,要在这些单位工作必须要有档案。

二、我国人事档案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展望

(一)人事档案管理向信息化方向发展。因为人事档案中对个人的过往记录比较多,虽然是纸质的,也是具备了唯一性,其管理会有问题,增加了风险性,而且遗失后的补办也是比价困难的,这是目前档案管理比较常见的问题。我国的档案事业发展后,政府部门对于档案信息化管理和数字化管理的关切也是比较多的,但是实际的情况却并不乐观,并没有取得比较好的发展和利用。但要在全国范围内尽快形成统一的信息化、数字化人事档案管理体系绝非易事,尽管由于我国人事档案管理的硬件设备、档案人员管理的问题以及人事档案信息化软件发展的制约不足,但我国人事档案管理实施的信息化、数字化进程已初现成效,并在全国各地逐步开展各类“社会人才人事档案电子化服务”项目,这些项目将分类整理的纸质档案进行电子扫描等信息化处理,形成与实物档案内容相对应和一致的“人事电子档案”。档案管理人员可以轻易通过进入到“数字档案库”中查询当事人的档案,并显著提升了日常的办公效率,如可以及时为当事人或查询单位开设证明。

篇6

1 电气自动化的基本概念

在现代科学技术的许多领域中,自动化是指在无人直接参与的情况下,利用控制装置根据给定值或给定信号变化规律去变化的过程。自动控制系统的开环控制是系统结构的控制过程,一般只能用于对控制性能要求较低的场合。闭环控制控制装置是通过给定值与反馈量的偏差来实现控制作用的,具有减小或消除作用震荡的作用。复合控制其控制作用难以及时影响被控量,形成快速有效的反馈控制,补偿控制与反馈控制相结合,就构成了复合控制。复合控制有两种基本形式: 按输入前馈补偿的复合控制和按扰动前馈补偿控制的复合控制。自动控制系统分为线性系统和非线性系统,定常系统和系统,连续系统和采样系统,恒值系统和程序控制系统。

2 电气自动化设计原则

2.1 优化供配电设计

设计的适应性是应满足各项电力的符合和供应要求,电气设备要保证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电气线路的绝缘强度、热稳定要保证供电和配电的安全运行。

2.2 提高设备运行效率

在设计的过程中应首先满足对运行要求的维护,最大限度满足生产机械和工艺对电气控制的要求,设计方案应力求简单,采用机电结合控制方式来实现控制要求的,要从工艺要求和结构复杂性等方面协调处理好二者的关系。需要合理地选用电器元件,确保使用可靠和使用维护方便尽力减少成本和各种消耗。

2.3 合理调整负荷

设备效率要在在提高电能质量、合理调整负荷的设计系数的情况下选择。选择合理的节能措施可以提高设备利用率节约电能。选用节能设备、均衡负荷,尽量减少线路损耗与维护费用,电力设备在利用时要减少电能的直接或间接损耗。二电气自动化系统性能要求。在设计中过分强调系统的稳定性,会使系统的震荡加剧,通过能动地采集施加控制作用,使系统在正常运行并具有预定功能。

(1)稳定性。 系统受到外作用后,若系统的给定值为一定值,系统给定值在其调节过程中应始终使被控量等于给定值,防止运动部件的加速度受到限制,自动化的系统要实现瞬时变化,必须经过一个过渡过程来实现电气自动化系统的稳定性。过分强调系统的稳定性,会使系统的震荡加剧,通过能动地采集施加控制作用,使系统在正常运行并具有预定功能。

(2)简单性。对于发动机,原输入380V 交流电压,通过变压器转换输出给驱动器电源,连接到电机输出380V 交流电压。改进后的自动系统外部接线十分简单明了,同时也增加了存储功能。干扰产生更少,抗干扰能力也更强。电气自动化系统对输入响应越快说明系统的输出复现输入信号的能力越强。

(3)准确性。准确性反映了系统的稳定精度。若系统的最终误差为零, 则称为无差系统,否则称为有差系统。

3 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发展趋势

3.1 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不断的统一化

实现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统一化是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发展的必然趋势。它能确保电气自动化产品使用的周期, 使产品的维护和维修环节都能统一化。而且,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统一化的失信有助于满足客户需求,使控制系统人性化和独立化。

3.2 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不断的安全化

随着国内科技的日新月异和不断进步, 市场经济在诸多方面都得到了有效的促进。工业作为国内社会的主导产业,唯有加大对其的发展力度才能确保我国经济得到突破性发展。回顾我国工业发展进程,电气自动化工程在当中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而且其控制系统的完善化、安全化也是今后工业安全规范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

3.3 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不断的标准化

与电气自动化工程有关的科学技术正在不断的创新和发展, 在现代化的发展环境中, 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变得更加安全化和标准化, 它能够帮助所有企业进行数据信息交换,保证所有企业之间交流畅通,无阻碍, 有效的解决了企业交流困难的问题。

3.4 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技术不断创新

我国目前的电气自动化工程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发展和不断创新的过程,在科技改革的大环境下,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技术创新性能需要不断提高。所有企业和单位都要强化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力度,不断对电气自动化产品进行创新研发,只有这样, 才能确保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被淘汰, 同时也能确保电气行业的稳定发展。

4 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建设与发展的合理化建议

4.1 加强电气自动化企业之间的协作

相关的企业最好是共同创建工作地点, 一起学习、一起探讨、一起共享技术和操作经验,每一个企业都可以根据企业自身需求和发展战略确定适合自身的培训方案和培训目标,培养出多方面的技术型人才。各个企业应当采用多种培训方式, 不能使培训方式单一化,根据不用需求,不同工种来实施培训方案。

4.2 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建设要数字化

在现代化社会中, 只要想到工程的长期发展, 就必然会联想到数字化建设, 因此, 数字化一定是未来工程系统的发展方向。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数字化建设要将信息整体作为建设目标, 将所有信息都储存到计算机数据库当中, 并逐步完善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数字化建设。总而言之, 随着经济全球化影响范围的不断扩大, 电子自动化工程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所处的地位已经是举重若轻了,作为电气工程的工作人员,一定要勇于创新,踏实肯干,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为我国电气化建设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4.3 网络结构的架设网络构建

现场总线监控方式。现场总线等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应用于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中,而且智能化电气设备也有了较快的发展,为网络控制系统应用于电气系统奠定了基础。此外,各装置的功能的独立性可以保障使整个系统不会瘫痪。因此现场总线监控方式是今后电气自动化监控系统的发展方向。自动化系统的网络结构可以保证现场与企业管理系统之间的数据传递,畅通无阻。企业上级管理网络结构必须实现办公自动化,可以节约有效的资源降低成本费用。

4.3 电气自动化检测技术

自动检测技术的主要内容;测量原理、测量系统及数据处理。测量系统从信息的传输形式上有模拟式和数字式两种。模拟式测量系统由显示、记录装置和输出装置组成。数字式测量系统是带微机的测量系统,是由传感器、中央处理器组件和显示记录等设备组成。电气自动化检测技术是自动化技术主要支柱之一,检测技术任务寻找与自然信息具有对应形式的信号,把所提取出的有用信息进行功率转换,在排除干扰的情况下把信息进行远、近距离的传递。自动检测技术必将成为我国最重要的热门技术之一。

5 结语

综上所述,优化电气自动化系统的结构,实行电气自动化系统结构通用化,有利于有效提高对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利用率。在工业生产中,应加大电气自动化的利用力度,让更多的企业及行业受益于该项技术。

篇7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3-0192-02

0 引言

近年来我国国民网上阅读率迅速增长,上网阅读率从1999年16.7%增加到2003年的18.3%;到2005年27.8%,七年增长了7.5倍,平均增长率为10.7%。国内外纸版学术期刊的网络发行传播正在迅猛发展。而且不同的载体开创了学术期刊新的辉煌,提高了学术信息传播的速度,扩大了学术期刊的影响面。纸版学术期刊与网络读者的对接,就是网络对纸版学术期刊在网络传播技术条件下传播需求反馈。同时,网络传播更有利于读者的数据分析,也有利于作者与读者就共同感兴趣的学术问题沟通交流。

目前国内主流的科技期刊很少有网络版本的发行系统,而报纸杂志比较重视对网络读者的开发,纷纷开发了网络版本的发行系统,比如华商报的数字报纸发行系统。在互联网企业中,一部分企业基于数据资源最大化共享的原则,建立了数据资源网络发行系统。其中,百度文库系统,Google scholar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成功案例。

1 期刊数字化网络发行体系

在互联网时代,科技期刊学术信息服务最鲜明的特性就是学术信息电子化、传递网络化、服务体系多维化。基于科技期刊的学术信息服务由一元服务模式变得更加多元,学术信息载体也具有纸质传媒、CD/DVD、磁带、网页等多种形式。通过科技期刊数字化、开发科技期刊电子资源数据库,使学术信息通过网络共享、传递并创造价值。通过网络发行平台,科技期刊管理人员可以完成读者咨询、读者阅读数据分析,并提供网上服务,提供网络培训,参与科技期刊信息收集与研究。互联网时代的图书馆应该是开放、多元、共享型的图书馆,不仅为教学、科研服务,而且服务于社会大众。科技期刊管理部门应掌握不同的读者对期刊信息需求特点。对各类期刊信息资源进行收集整理,分析鉴别,撰写专题综述、述评及各种索引、文摘,有针对性的为高校读者和社会用户提供有特色的高质量和全方位服务。这样,才能使期刊信息资源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

科技期刊数字化有多种方式,目前一种是依托传统的纸质期刊内容资源,通过数字化扫描、OCR识别等数字化工具加工之后,再通过网络平台传播期刊信息;还有一种就是从期刊内容开始制作的时候就采取网络平台采编,在期刊内容信息采编完成之后,同时通过纸质传媒和网络平台两种方式发行。信息内容数字化是互联网时代的产物,越来越多的读者已经习惯从网上了解信息、获取资讯,传统发行方式的期刊阅读率必然受到一定冲击,要扩大期刊影响力,期刊内容资源数字化,发行网络化必然成为一个比较明智的选择。与此同时,数字化加工、网络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也为科技期刊内容资源数字化、发行网络化,提供了良好的人力和技术资源支撑。

科技期刊数字化网络发行体系的设计,首先应该是面向后台采访编辑人员,便于他们在线获取、编辑、反馈和交流学术信息;也可以通过统计功能分析科技论文的关注度、使用率、学术课题的研究热点等;其次面向网络读者,可以通过注册读者个人信息、允许读者下载其关心的科研论文、发表对热点学术信息的点评意见等;再次就是面向其他相关人员:包括纸质期刊数据内容数字化加工人员、编辑团队的管理人员、网上读者的管理人员、系统管理等模块及其他涉及科技期刊、档案编辑发行各环节的管理及技术支持功能实现的相关人员。

2 图书馆数字化期刊发行策略

2.1 建立全新的数字化期刊发展理念 随着因特网的飞速发展,网民人数成倍增长。当在线人口和组织达到某个数量级的时候,人类生活模式将发生质的变化,数字化、网络化的生活将成为主流的生活方式。互联网作为一个开放包容的系统,其实质是信息的聚合、传播。在这一系统中,数字化是知识信息的表达方式和传播方式,并且这一方式本身既是内容也是形式,而信息的兼容共享是最基本的要求。预计在未来数年时间内,数字化的运营模式将由现阶段的试探摸索期逐步过渡到稳定成熟期。相应的内容资源数字化、发行网络化的出版产业链也将发展成熟,并将发生以下典型变化:

2.1.1 信息碎片化 信息碎片化概念:它代表了一种利用便捷终端产品(例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掌上电脑、学习机、电子书阅读器、MP3/MP4等工具)进行信息传播和撷取的传播方式。

篇8

根据目前学校数字化业务应用的情况,大体上可把业务系统分为三类:教学管理、行政管理及特色应用。

行政管理,其业务系统的服务端大部分在信息中心。学校作为客户端的使用者,目的在于提高行政管理的效率,包括OA办公、一卡通、人事管理、财务管理等。教学管理,其大部分业务系统由各个学校独立建设完成,包括数字广播、备课系统、多媒体录播系统等。目前各地都已经基本上完成了行政管理和教学管理的业务系统建设。但各个学校根据自己的情况建设特色应用中的业务系统时,侧重点是不一样的,如特色应用,其业务系统,包括网上阅卷系统、多媒体录播系统、同步课堂等,目前各地关注度都比较高。

二、数字化校园的发展阶段

校园数字化不可能一蹴而就,它的实现是一个长期努力的过程,学校数字化有一个从无到有、从初级阶段不断深入发展走向高级阶段的过程,从全国数字化校园的现状和发展分析,数字化校园建设经历了网络集成、系统集成、应用集成、数据集成共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网络集成,主要以基础网络建设为主。大部分技工学校和普通中职学校在这一阶段,考虑的主要是基础网络如何建设,如怎么建设有线校园网、无线校园网、校园网安全加固等。

第二阶段系统建设,以服务于系统建设为主。大部分重点技工学校和普通中职在这一阶段,考虑的主要是业务系统如何建设,如:一卡通系统,是作为刷卡消费还是门禁控制、电梯控制;课程管理、多媒体录播系统怎么建设;这些业务系统运行如何监控;数据安全如何保证等。

第三阶段应用集成,主要是做统一身份认证平台、单点登陆系统等。信息化做的比较好的重点技工学校在规划应用集成,研究如何把有线、无线、远程VPN等各种不同接入方式统一纳入一个平台进行管理;以及多媒体录播、OA系统、视频监控等一系列业务系统如何实现单点登陆,方便师生的使用。

第四阶段数据集成,主要是实现数据开发标准、数据结构的统一和各个业务系统数据实时共享。由于数据集成涉及到应用系统的大量开发工作,周期长、投入大,目前中职教育学校涉及应用集成方面的还比较少。

三、数字化校园的发展

1.数字化校园发展误区

校园网络建设已逐步成为学校的基础建设项目,更成为衡量一个学校教育信息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目前,大多数有条件的学校已完成了校园网硬件工程建设,但都对校园网的认识仍不够全面,甚至存在很大的误解。例如认为数字化校园建设是简单的项目,是可以一蹴而就的。这就是没有认识到校园网建设是一项涉及到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再如,认为网络建设越高档越好,在建设中盲目追求高投入,对校园网络建设的建设缺乏综合规划及开发应用;认为建好了校园网络,连接了Internet,就等于实现了教学和办公的自动化和信息化,而缺乏对校园网络的综合管理、对技术人员和教师的应用培训,缺乏对教学资源的开发与积累等等。所有这些,都极大地阻碍了校园网络在学校管理、教育教学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2.数字化校园发展的趋势

(1)无线校园网的建设。校园网用户有多种需求,如网络信息点流动的需求、利用网络提高教学效率的需求、降低成本和保护投资的需求等,这些迫切的需求都可以通过无线校园网的建设找到完美的解决途径。

(2)“教育云”建设。云计算在教育领域中的迁移称之为“教育云”,是未来教育信息化的基础架构,包括了教育信息化所必须的一切硬件计算资源,这些资源经虚拟化之后,向教育机构、教育从业人员和学员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该平台的作用就是为教育领域提供云服务。

篇9

调度自动化系统是保障电网能够稳定运行的可靠系统之一,在电网不断发展的今天,电力运行与管理方面在不断发生变化,供电企业要保障用户的安全用电,在调度自动化系统上就要不断进行升级,在社会不断创新发展的今天,依靠现代化科技技术积极发展智能电网,是时展的必然选择。

一、电网调度自动化的基本特征

笔者根据调查,查阅了众多的参考文献,发现电网调度自动化具有以下特征。1、电网调度自动化能够准确的采集、检测处理电网中不同元件在系统中实时运行的过程,以及是否发生故障。2、电网调度自动化能够根据内部元件的运行状态,在达到经济指标的要求中,为工作人员提供准确的调度信息以及给出相关依据。3、电网调度自动化能够将整个电力系统进行协调,保障供电网的安全,减少供电企业不必要的经济损失,还能够根据要求提供优质化的供电。4、电网调度自动化能够提升工作效率,减少电力事件的突发概率,最大化的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尤其是针对突发停电事件能够起到预防作用。

二、电网调度自动化技术的应用现状

1、CC-2000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这是我国电力科学园以及东北电力集团与清华大学共同研发的产品,具体的功能是使将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后,根据不同功能在ALPHA服务器重的节点分布,即使有部分节点出现问题时,整个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也能够保持正常运行。目前CC-2000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以其成熟、稳定、通用性高的特点,为我国电力系统提供了安全,可靠的保障,在我国目前的电力系统中大批量使用。

2、SD-6000能量管理系统,这种系统使用开放的平台进行管理,使用了超大型的调度投影屏以及调度电话的自动拨号技术。SD-6000是我国目前技术先进,功能调达的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主要分布在北京,南京,郑州等地区,因其技术的经费以及后续的维护,并没有投放在大量的城市中。

三、我国电网调度自动化未来的发展趋势

1、智能化调度技术。智能化技术的普及使我国电网调度自动化技术能够不断创新智能,是电网调度自动化发展的必然,在未来,智能化的调度技术,能够利用大数据与云计算能够有效的获取电力系统在运行时的发生的问题,并对电力系统实行实时监测与优化,并对基础的故障进行自动修复,将监测的每一步都不断细节化,达到对故障的预判,并分析出解决策略等。对于突发现象,也能够实时预报警系统,让相关的工作人员能够提前预支到电网调度自动化中的状况,进行智能化的管理。

2、可视化电网调度自动化技术。目前我国的电网调度自动化技术还是使用专门的数据进行故障分析,需要专业的人才对电网调度进行把控。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人们越来越依赖利用图片的信息来获取信息,所以,在未来的电网调度自动化技术中,可以对传统的利用数字,文字或是表格与现代化的图像相结合,以便于调度人员能够更直观的看到通过图像技术表达的电网中的不同信息,也能够对不同的电网故障做出准确的判断,例如发生的电压波动现象,可视化的电网调度自动化技术就能够直接通过图像的形式告诉调度人员发生的故障原因。更好的让调度人员直观的看出不同图像代表的含义,第一时间做出维修,减少经济损失。

3、面向对象技术。面向对象技术能够让电网调度自动化实时传递出其中信息,产生的问题或是预估可能发生的故障。这对于电网调度自动化来说是一个高效的发展技术,但面向对象技术需要一定的计算机进行辅助,在实现上还存在着一定的难度。但这并不代表着在我国未来电网调度自动化不能够与面向对象技术相结合,一定会在时代的进步中找到适合的手法,进行融合,提升电网调度自动化的实效性。

4、实施无人监管模式。目前我国对电网调度上还是处于轮班状态,但电网在很大时间内是不会发生故障及问题,所以从某些层面上浪费了一定的人员消耗。所以,在未来的电网调度自动化技术中,可以实施无人监管几桶,对电网的运行状态实施自动化的监控,对其状态,安全性进行分析。可以利用智能化设备,在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出现问题时及时报警,并将故障信息通过信息的形式传递到工作人员的手机上,这样一方面能够让工作人员过来处理问题,也能够减少工作人员的排查时间,在发现故障后直接带着相关技术人员过来解决问题。实施无人监管模式,减少值守人员,提升供电企业的工作效率,让更多的员工到需要的岗位中。

结语:电网调度自动化技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智能化与先进化,与此同时,我们要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培训,让其适应智能化的设备,掌握创新技术,更好的完成自己的工作,保障电力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参 考 文 献

篇10

中图分类号: F407.61 文献标识码:A

1、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发展趋势

1.1电力系统自动控制技术的发展趋势

电力系统在控制策略上日益向最优化、适应化、智能化、调和化、区域化发展;在设计剖析上日益要求面对多机系统模型来处置问题;在理论工具上越来越多地借助于现代控制理论;在控制手法上日益增长了微机、电力电子器件与远程通信的运用;在钻研人员的构成上益须要多“兵种”的联合作战。

1.2整个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发展趋势

由开环监测向闭环控制发展,比如从系统功率总加到AGC(自动发电控制);由高电压等级向低电压扩张,比如从EMS(能量管理系统)到DMS(配电管理系统);由单个元件向部分区域以及全系统发展,比如SCADA(监测控制和数据采集)的发展与区域稳固控制的发展;由单一功效向多功效、一体化发展,比如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的发展;装置性能向数字化、迅速化、灵便化发展,比如继电保护技术的演化;寻求的目的向最优化、调和化、智能化发展,比如励磁控制、潮流控制;由以进步运行的安全、经济、效力为完成向管理、服务的自动化扩张,比如MIS(管理信息系统)在电力系统中的运用。

2、电力自动化系统的构成

电力系统自动化是电力行业发展的高阶段,是电力行业不断增强新技术引入和应用的突出成就,当前的电力系统自动化首要包含以下设备与部件:

2.1系统调度自动化

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是当前电力系统中发展最快的技术范畴之一,它的首要功效构成为:电力系统数据采集和监控,其是实现调度自动化的基本与前提;电力系统经济运行和调度、电力市场运营和可靠性、发电厂运营决策等;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等。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是电力系统自动化的核心和关键,对自动化系统的质量和稳固性有着主要影响。

2.2变电站自动化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是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现代电子技术、通信技术与信息处置技术等实现对变电站二次设备(包含继电保护、控制、测量、信号、故障录波、自动装置以及远动装置等的功效进行重新组合、优化设计,对变电站全部设备的运行状况实行监督、测量、控制与调和的一种综合性的自动化系统。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是进步变电站安全稳固运行程度、下降运行保护成本、进步经济效益、向用户供应高质量电能的一项首要技术方法。

2.3配电网自动化

配电网长时间以来只能采取手工操作进行控制,自90年代起头逐步发展实现了一批功效独立的自动化,其以后的发展趋势必定走向基于先进通信技术的网络自动化。配电网自动化首要包含馈线自动化、自动制图/设备管理/地理信息系统以及配电网剖析软件,它是配电自动化的基本部分。和传统的自动化相比,基于信息技术的配电网自动化的关键在于下面3点:大量的智能终端、通信技术与丰厚的后台软件。针对国内配电网的具体状况,配电网自动化应当分期分批逐步发展完美,最后实现对配电系统资源的综合利用。

3、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

3.1基于GPS统一时钟的新一代EMS与动态安全监控系统

3.1.1基于GPS统一时钟的新一代EMS

目前应用的电力系统监测手法首要有侧重于记录电磁暂态过程的各种故障录波仪与侧重于系统稳态运行状况的监督控制和数据采集(SCADA)系统。前者记录数据冗余,记录时间较短,不同记录仪之间缺乏通信,使得对于系统整体动态特性剖析困难;后者数据刷新间隔较长,只能用于剖析系统的稳态特性。两者还具有一个共同的不足,即不同地点之间缺乏准确的共同时间标记,记录数据只是局部有效,难以用于对全系统动态行为的剖析。

3.1.2基于GPS的新一代动态安全监控系统

基于GPS的新一代动态安全监控系统,是新动态安全监测系统和原有SCADA的结合。电力系统新一代动态安全监测系统,首要由同步定时系统,动态相量测量系统、通信系统与中央信号处置机四部分组成。采取GPS实现的同步相量测量技术与光纤通信技术,为相量控制供应了实现的条件。GPS技术和相量测量技术结合的产物PMU(相量测量单元)设备,正逐步取代RTU设备实现电压、电流相量测量(相角与幅值)。

3.2FACTS与DFACTS

3.2.1FACTS概念的提出

在电力系统的发展迫切需要先进的输配电技术来进步电压质量与系统稳固性的时候,一种改变传统输电能力的新技术柔流输电系统(FACTS)技术悄然兴起。

所谓“柔流输电系统”技术又称“灵便交流输电系统”技术简称FACTS,就是在输电系统的重要部位,采取具有单独或综合功效的电力电子装置,对输电系统的首要参数(如电压、相位差、电抗等)进行调整控制,使输电更加可靠,具有更大的可控性与更高的效力。这是一种将电力电子技术、微机处置技术、控制技术等高新技术应用于高压输电系统,以进步系统可靠性、可控性、运行性能与电能质量,并可获取大量节电效益的新型综合技术。

3.2.2FACTS的核心装置之一ASVC的钻研现状

各种FACTS装置的共同特点是:基于大功率电力电子器件的迅速开关作用与所组成逆变器的逆变作用。ASVC是包含了FACTS装置的各种核心技术且结构比较简单的一种新型静止无功发生器。

ASVC由二相逆变器与并联电容器构成,其输出的三相交流电压和所接电网的三相电压同步。它不仅可校正稳态运行电压,而且可以在故障后的恢复期间稳固电压,因此对电网电压的控制能力很强。和旋转同步调相机相比,ASVC的调节范畴大,反应速度快,不会发生响应迟缓,没有转动设备的机械惯性、机械损耗与旋转噪声,并且因为ASVC是一种固态装置,所以能响应网络中的暂态也能响应稳态变化,因此其控制能力大大优于同步调相机。

3.2.3DFACTS的钻研态势

随着高科技产业与信息化的发展,电力用户对供电质量与可靠性越来越敏感,电器设备的正常运行甚至使用寿命也和之越来越息息相关。可以说,信息时代对电能质量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DFACTS是指应用于配电系统中的灵便交流技术,它是Hingorani于1988年针对配电网中供电质量提出的新概念。其首要内容是:对供电质量的各种问题采取综合的解决办法,在配电网与大量商业用户的供电端使用新型电力电子控制器。

4、结语

根据电力系统的实际运行状态与系统各部件的技术要求,为运行人员供应调控的指令,或能够自动对各部件进行调控。实现全系统分层次、分部分的综合调控,探索电力系统优质电力系统管理的最佳方式。电力系统实现自动化不仅能节省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而且还能下降电力系统事故的发生率,增长电力设备的使用寿命,综合进步与改善电力系统运行性能。

篇11

随着机械产品国际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各大公司都注重机械产品的开发,而制造自动化技术是先进制造技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竞争取胜的重要手段之一,它是当今制造工程领域中涉及面广、研究十分活跃的技术。本文章对制造自动化现状及趋势作了分析和论述。

1我国机械自动化的现状

我国的产业结构层次低。我国机械制造业目前有11.4万个企业,发展很不平衡,有大量落后于现代水准的产业,大部分企业还比较落后,手工劳动占有相当的比重,我国能独立开发现代机械自动化技术的企业可以说没有;我国机械制造业企业中自动化装备少、水准低,不仅在数量上同世界先进国家有较大差距,而且在品种上、质量上、使用上,同世界先进水准也存在阶段性差距。实现我国机械自动化技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循序渐进,不断努力,创造条件,向自动化的高级理想阶段迈进。当前,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财力、生产力水准、国民素质等,与世界主要国家的差距是很大的;我国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每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口达两千多万,且今后每年的就业人数还会增加。机械自动化最大限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劳动力的过剩和分工的转移就是一个现实问题。具体来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CAD 应用的基本普及与CAPP技术之应用.应用了CAD 技术之后,就能起到提高企业设计效率与优化设计方案的功效,同时还能减轻技术人员的劳动压力、缩短技术人员设计的周期、强化其设计的标准化等多方面的作用。机械制造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CAD 技术领域,而重点骨干企业绝大部分已经应用了CAD 技术。但是,在全行业当中,CAD 运用的深度依然存在较大的局限,还有很多的企业还停留在出图上,而三维CAD、CAD/CAM 及仿真设计等方面的应用会很少。而CAPP 技术在应用之后,大大降低了机械自动化设计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工艺设计的效率,规范了工艺设计的思想,实现了工艺资源与数据的共享,并为整合企业的资源和重组业务流程,提高设计的质量提供了很好的互动性基础技术平台。

1.2“人机一体化”思想得到体现.有学者预测人机一体化系统与技术将是21 世纪机械科学的重要发展方向。近些年来,提出的“人机一体化”新思想,其内社科论坛148现代企业教育 MODERN ENTERPRISE EDUCATION涵就是发挥人的核心作用,将人作为系统结构中有机组成部分,使生产制造企业不断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其成本,减少消耗,并满足环保要求,保证产品质量,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1.3生产管理与过程控制自动化程度的提高.柔性生产线、自动化生产线、自动检测线、现代物流系统及立体仓库等制造过程自动化,在基础条件强的企业已有一定的应用,提高了企业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快速响应能力,但投入产出比不理想,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1.4CIMS 在部分企业应用.在现代的机械制造企业中,制造目动化系统是由不同生产车间组成的,车间是制造自动化的核心,制造自动化系统又称为车间制造自动化系统,机械自动化分系统是CIMS 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CIMS 信息流和物料流的汇聚点,它既是自上而下信息传输的末端,又是自下而上信息采集的源头,机械制造企业采用车间自动化分系统,在新的生产模式下,各车间控制可根据所处的环境自行决策,但在总体上又与企业其它部门相互协调,相互适应,形成一种最合理的结构和最优化的运行方法通过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以及计算机在制造系统中的各种应用技术为企业赢得竞争提供良好的技术保障。

以上情况说明,我国机械制造企业的自动化进程已经开始启动,并已显示出一定效果,但其应用规模、范围、深度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为了使我国机械制造业尽快实现产业与产品的调整和升级换代,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必须加快和加大实施企业自动化的力度,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我国机械自动化发展趋势

2.1智能化这是未来制造自动化发展的重要方向,所谓智能制造系统是一种由智能机器和人类专家共同组成的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它在制造过程中能进行智能活动,诸如分析、推理、判断、构思和决策等。 智能制造技术的宗旨在于通过人与智能机器的合作共事,去扩大,延伸和部分地取代人类专家在制造过程中的脑力劳动,以实现制造过程的优化。

2.2绿色化.“绿色”是从环境保护领域中引用来的,人类社会的发展必将走向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和谐。人与人类社会本质上也是自然世界的一个部分,部分不能脱离整体,更不能对抗与破坏整体。

人类必须从各方面促使人与人类社会同自然界和谐一致,制造技术的自动化也不能例外。制造业的产品从构思开始,到设计阶段、制造阶段、销售阶段、使用与维修阶段,直至回收阶段、再制造各阶段,都必须充分计及环境保护。作为“绿色”制造,产品必须在一定程度上是艺术品,以与用户的生产、工作、生活环境相适应,给人以高尚的精神享受,体现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环境文明的高度交融。每发展与采用一项新技术时,应站在哲学高度,反思“塞翁失马,安知非福”,即必须充分考虑可持续发展,保持环境文明。制造自动化必然要走向“绿色”自动化。

篇12

中图分类号: TV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正文:人类社会正处于不断高速发展阶段,我国不仅在低压水电厂中有效的实现了无人值班,而且在高压以及超高压水电厂中,各种新型的自动化控制技术也不断的得到广泛运用。实践运用当中,不仅将电网的建设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也得以进一步提高,并且针对电网的调度以及其输配电方面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大提升,使得其整体造价得到了有效的降低。当今社会全面发展,互联网技术在现代社会新时期中更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因此数字化技术在水电厂当中的全面应用,将会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有着势不可挡的趋势。

一、数字化系统的特点分析

(一)一次设备的智能化

使用光电技术和微处理技术设计一次设备被检测的被控制的操作驱动回路和信号回路,这在一定程度上使控制回路以及常规机电式继电器的结构得到简化,传统的导线连接逐渐被数字化公共信号网络以及数字遥控器取代;

(二)二次设备的网络化

在水电厂中比较常用的二次设备主要有在线检测装置、电压无功控制、继电保护装置等,这些装置都是基于模块化、标准化的微处理机进行设计和制造的,使用高速的网络通信进行设备之间的连接,过去使用的功能装置,在数字化系统中转变为逻辑的功能模块。

(三)运行管理系统

数字化的水电厂自动化系统的运行管理自动化系统主要包含数字记录电力生产运行设备状态以及所产生的数据;分流交换以及数据信息分层自动化;在水电厂生产设备出现故障以后,能够自动而且实时提供设备故障分析报告,自动判定设备故障出现的原因,同时提供相应的故障处理办法等方面。

二、数字化系统的结构功能分析

(一)过程层的功能分析

二次设备和一次设备相互结合在一起的层面就是所谓的过程面,通常我们也将其称之为智能化设备的一部分。在数字化系统的过程面中,笔者分析主要功能具有以下几方面:电器设备在实际工作运行的过程中,针对电器量能够有效的进行实时监测,而且而还能针对实际运行期间的各项参数进行有效的监测,有效的执行设备的操作指令。 首先,针对电器设备的电器量进行实施监测,其与传统功能之间有着类似方面,在实际中主要是针对谐波的分量以及电压和电流等各项进行有效的检测,然而针对电能量以及无功和有功等方面的电器量,可以有效的通过间隔层的设备进行有力的执行。但是针对电器设备的电器量进行实施监测和传统方式之间也存在较大的却别,例如:光电电压的互感器以及光电电流互感器,有效的取代了电压互感器以及电磁式电流互感器等方面,与传统方式之间的相互比较,总体来说在一定程度上,将抗饱和特性以及绝缘特性等进一步的给予了全面提升,相关设备的开关运行装置有效的达到了紧凑话和小型化。

其次,水电厂在实际运行的过程当中,需要有效的进行状态检测的设备有存在很多,比如:直流电源系统和断路器以及变压器等设备。而且针对运行设备状态检测的主要内容也有以下几点:工作状态、机械特性、压力以及温度等诸多方面。

最后,执行过程层的操作控制以及驱动,主要包括直流电源充放控制以及变压器分接头调节等方面。然而在控制的驱动以及执行方面通常有大部分都是被动的受到进行。指令在执行期间应当具备智能型,由此可以对所发出的指令可以有效的判断出奇合理性以及真实性,而且对于控制操作的精确度也能够给予更好的控制,这样就能够使得断路器有力的进行选相合闸以及定相合闸。

(二)间隔层的功能分析

逻辑结构中的间隔层的主要功能有:①对本间隔过程中的数据信息进行汇总;②对系统结构中的一次设备,实施控制和保护的功能;③对本间隔操作进行闭锁的功能;④对操作同期以及与之相关的内容进行控制的功能;⑤对控制命令、统计运算、数据采集等优先级别进行控制;⑥对上下层之间实施通信功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信息通道的冗余度,确保通信能够正常进行。

(三)站控层的功能分析

逻辑结构中的站控层的主要功能有:①对整个系统的实施工作信息,通过两级高速网络继续汇总的同时对原有数据库进行更新,按照时间进行历史数据库的登录;②根据预先制定好的约定,将相关的信息数据传输到控制或者调度中心;③接受由控制中心或者调度中心传输过来的命令,并将相关指令转发到过程层、间隔层进行执行操作;④拥有人机联系、站内监控的功能;⑤对过程层、间隔层的相关设备进行在线修改参数、在线维护等功能;⑥自动分析水电厂内出现的故障的功能。

三、数字化的网络选型

对于数字化水电厂自动化系统来说,网络系统是其命脉所在,其系统的可用性直接由信息传输的快速性与可靠性决定。在传统的水电厂自动化系统中,通常是在单个CPU控制下运行单套保护装置的保护算法与信息采集,使得简洁、快速的进行控制命令输出、运算、A/D转换、同步采样,但在数字化的系统中是由网络上多个CPU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控制命令的形成、保护算法以及信息的采样,如何更好、更快的进行保护命令的输出以及采用的同步成为较为复杂的问题,网络的适应性也就是其中的一项基本条件,制定合适的通信协议以及提高网络通信速度为其关键技术。使用传统的现象总线技术不能完全满足数字化的技术要求。

【总结】:总之,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高速发展,水电厂自动化发展趋势将会朝着数字化网络型发展,根据当今社会针对数字化方面进行相关的研究和开发,在后期的发展过程中数字化水电厂实行的自动化系统,将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 王德宽,张毅,刘晓波,何飞跃,余江城,段振国. 智能水电厂自动化系统总体构想[J]. 水电自动化与大坝监测. 2011(01)

[2] 张静芳. 利用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进行变电站危险点预控的方法[J]. 广东电力. 2007(01)

[3] 陈文博. 小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的应用与事故处理实例分析——以杨墩水电厂为例[J]. 小水电. 2012(03)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