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体系研究范文

时间:2023-09-15 09:23:3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人才培养体系研究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篇1

佛山电子商务产业近年来发展迅猛,但也面临诸多瓶颈,其中最大的问题是人才的问题。电商专业人才数量不足,人才技能水平不高,很难满足当前佛山电商发展的需要。如何发挥现有人才培养机构的潜力,有效整合各种电商人才培养资源,构建全面、系统、科学、专业的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体系,已成为当前佛山电商产业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佛山电商人才岗位需求分析

调查显示,目前佛山电子商务企业人才需求主要有三类:一是电子商务运营人才,约占总需求的61.6%,具体包括网络客服人才(31.7%)、网络推广人才(17.3%)、网店运营人才(12.6%)等。二是电商技术类人才,约占总需求的35.8%,具体包括网络美工(24.9%)、网站建设(7.1%)、网络维护(3.8%)等;三是电子商务复合型人才,约占总需求的2.6%。这三类不同岗位人才的知识,素质与能力要求如下:网络客服:1、熟悉天猫/京东等主流购物平台的交易流程,能熟练回复顾客咨询,协助顾客解决问题;2、利用QQ、旺旺、咚咚等在线聊天工具与顾客沟通,引导顾客在网上实施购买,促成交易愉快达成;3、协助处理售后问题,为顾客提供物流查询、订单修改、退换货等服务;4、打字速度快,沟通能力强,服务态度好。网络推广:1、掌握天猫/京东等主流购物平台交易规则,熟悉天猫/京东后台,能熟练运用直通车、钻展、淘宝客等各种促销工具;2、熟练运用SEO工具,增加网站流量,获得更好排名;3、创新创意能力强,能根据公司营销目标制定网络推广方案;4、能运用数据分析工具进行市场分析。网店运营:1、熟悉天猫/京东等主流购物平台的平台架构、营运流程、网络推广及客户管理,管理协调能力强;2、能有效开展市场细分、市场选择、市场定位、营销策划,提升网店绩效;3、对数据敏感,能进行后台数据分析,制作分析报表,发现市场机会;4、工作认真,责任心强,具有大局观与创新思维。网络美工:1、具有一定的美术功底,良好的审美观以及市场眼光;2、熟练掌握CorelDraw、Photoshop、Flash、CAD等平面设计软件,能独立制作美化网络图片;3、把握消费者心理,有独到见解,创新创意能力强;4、工作认真,踏实肯干,对工作精益求精。网页设计:1、熟练使用Photoshop、Flash、fireworks、Dreamweaver、3Dmax等常用设计制作软件;2、具备良好的审美能力、沟通能力、策划能力;3、具有良好的文字表达能力,逻辑思维清晰。网络维护:1、熟练操作各种计算机软硬件,能独立进行计算机软硬件的安装、调试与维护;2、熟练掌握网络建设与维护的知识,能熟练进行局域网络搭建、网络设备维护和网络故障处理;3、熟练掌握网络安全与维护的知识,能确保网络系统稳定与数据安全;4、工作主动性强,安全意识高,服务态度好,富于团队合作精神。复合型电商人才:3-5年电子商务企业工作经验,熟悉天猫/京东等主流购物平台交易规则及各种促销推广工具,富有强烈的进取心及团队合作精神,组织管理能力以及市场策划能力强,能够独立完成企业电子商务部门或店铺的综合管理。

2、佛山电商人才培养体系的现状

2.1大中专学校学历教育

大中专学校作为人才培养与教育的主体,近年来加大了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力度。目前佛山全市共有佛山科学技术学院1所本科院校,佛山职业技术学院、顺德职业技术学院2所高职院校、21所中职学校,80%以上的学校均开设有电子商务专业,每年培养的电子商务毕业生约为2000人。

2.2电商人才社会培训

社会培训机构是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一种重要形式,其短平快的培养模式能够有效弥补大中专院校学历教育的不足。目前佛山拥有佛山市万企电子商务职业培训学校、单仁资讯、佛山君桥电子商务培训学校、佛山领航电子商务培训机构等电子商务职业培训机构数十家,大多开设短训班,注重电子商务实战技能的培养。这些机构的规模各异,小到三五人,多则几十上百人。收费水平也高低不一,从免费到几千甚至上万元不等。

2.3电商人才企业内训

调查显示,90%以上的佛山电商企业有对员工进行培训,培训由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负责组织,一般由企业的人力资源主管、业务部门主管甚至企业高管授课,也有聘请外部专家授课或者选送部分优秀员工到外部培训机构学习。培训的内容除了公司文化,制度纪律、职业心态、员工守则等常规内容外,主要以业务内容为主,按照不同的岗位主要有美工、客服、网络推广、店铺运营等方面。大中专教育具有培养知识系统,文化素质普遍较高,国家承认学历,一般均考取相应资质的技能证书,但培养周期长,培养人数有限,培养内容偏重理论,实战训练相对不足。社会培训机构培训注重实战,培训讲师一般具有丰富的实战经验,讲求培训的绩效,在短期内能迅速培养出大量实战型电商人才,但培训课程缺乏连续性,培训时间较短,且大多收费昂贵。而企业内训多由企业高管或人力资源主管进行培训,与行业、岗位结合紧密,针对性强,但培训的理论性、系统性相对不足。由此可见,三大培养体系虽各有优缺点,但又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佛山目前的电商人才培养体系过于单一,不能很好的应对不同企业对不同层次电商人才的结构化需求;现有人才培养机构各自为政,缺乏有效的沟通合作。要充分发挥三大电商人才培养体系的优势,就要促进资源的有效整合,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构建基于校企合作的“五互型”立体化电商人才培养体系,实现“1+1>2”的效果。

3、构建基于校企合作的“五互型”立体化电商人才培养体系

所谓“五互”型立体化电商人才培养体系,就是按照“课程互通、师资互聘、学员互培、基地互建、利益互享”的“五互”原则打通学历教育体系,社会培训体系以及企业内训体系之间的壁垒,建立一种有利于发挥各自体系优势的更为开放有效的电商人才培养体系。

3.1课程互通

课程互通就是指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与开发上,要将学历教育体系与社会培训体系的课程有机结合起来,做到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一种课程开发模式。具体而言,就是在进行大中专院校电子商务专业课程设计时,在对企业典型工作岗位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明确不同岗位知识、素质与能力的要求,按照“工作岗位职业能力要求核心课程支撑课程”的思路构建课程体系。学历教育课程体系在坚持课程体系的系统性与全面性的前提下,要注意吸收社会培训课程体系突出实战性的优点,直接针对电商企业的需求开设相应的课程,培养学生的实战能力。比如不再简单开设所谓的《电子商务》、《网络营销》等偏理论的课程,而是针对电商实战的需要,引入淘宝大学等社会培训机构课程,直接针对天猫/京东等电商平台开设《网店运营》、《网络推广》等课程。同理,社会培训机构在进行课程设计时也应借鉴高校的课程体系,加强课程对学员的战略观、全局观以及基本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切忌把社会培训只是当成一种快餐式的培养形式。

3.2基地互建

要培养良好的实战技能,没有一定的实习实训基地是不行的。高校电子商务专业一般都建有数目不等的实训室,先进的电脑与网络设备,优越的网络条件,宽敞明亮的空间环境,整齐完备的配套设施,以及良好的学习氛围是高校实训室优势,但往往只是模拟操作,缺乏真实的交易。企业的情况则恰恰相反,它们有着真实的交易环境,讲求竞争、成本与利润,但却不一定能提供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唯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发挥各自的优势。一种模式是把学校搬到工厂,建议“厂中校”,另一种模式是把工厂引入学校,建立“校中厂”,无论是“校中厂”或者“厂中校”,都是校企共建的实习实训场所,可同时为企业员工和学校学生提供实习实训服务,有效地解决学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尤其是实习实训方面的难题。

3.3师资互聘

尽管高校教师通过下企业实践锻炼、开展课题研究、进行社会服务等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自己的实战能力与水平,并且学校在人才选聘方面也会有意识的引进一些具有企业一线工作经历的人才充实到教师队伍中来提高学校教师队伍的实践教学能力。但由于职业岗位的不同,在实际操作中并不总是能很好的满足各自的需要。比如高校现行的人才评价体系还是比较注重学历与职称,而企业则更为注重员工的工作业绩,不同的评价体系与标准使得高校很难引进到其心仪的人才,而一般的电子商务企业或培训机构也很难引进理论水平较高的高学历高职称的人才。在这种现实情况下,加强高校与企业(培训机构)人才的互聘也许是目前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方法。一方面高校通过建立由高水平专家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为专业建设诊断把脉,通过聘请企业的能工巧匠担任学校的兼职教师,参与到课程实训、实习与毕业设计等课程当中;另一方面企业也可聘请高校教师深入到企业一线,开展战略设计、咨询策划、企业诊断、人才培训等服务,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同时提升教师自身的实践经验与能力。

3.4学员互培

通过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参观交流,生产实习、顶岗实习等,帮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提高动手能力;学校通过为企业开设订单班,组织企业员工到高校进修,培训,既可以提升企业员工的理论水平与实操技能,也可以提升员工的学历层次,稳定企业的员工队伍。通过充分发挥学校与企业各自的资源优势,进行学员互培,促进学生与企业员工理论素质与技能水平的提高。比如佛山职业技术学院与佛山飞鱼电器共同组建飞鱼电商学院,2015年双11销售额一举突破亿元大关。

3.5利益互享

培训机构的师资大部分靠外聘,不可能保持大量常设师资,高校也很难拥有企业里最先进的设备与技术。通过校企合作办学,双元培养,一方面使高校学生可以更加贴近企业需求,实现零距离就业;而企业也可以借助学校的人力物力资源,既解决生产运营的燃眉之急,降低经营成本,又可以有针对性的培养考察人才,获取优秀的毕业生。校企双方通过互通有无,优势互补,真正做到“合作共赢,利益互享”。

4、结束语

为破解当前佛山电商人才培养数量不足,实战能力不强,人才培养远远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的问题,在现有师资、基地等资源相对有限的情况下,提出按照“课程互通、师资互聘、学员互培、基地互建、利益互享”构建基于校企合作的“五互型”立体化电商人才培养体系。通过校企双方在电商人才的培养与输送方面建立一种相对稳定的合作机制,充分发掘现有教育培训资源潜力,实现资源的共享互通,达到快速培养大量的符合企业需求的实战型电商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姜丽媛.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学报,2013(2):73-78

[2]孟娟娜.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教育学刊,2015(4):61-62

[3]邓之宏,邵兵家,段建.中国企业电子商务岗位人才核心技能需求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11):136-140

篇2

随着服务外包行业快速发展,中国2014年上半年签订的合同就达到522.1亿美元,其中信息技术外包占合同总额的53.3%[3]。在市场快速发展的需求下,我国信息技术外包行业每年人才缺口达20万[4]。中国软件外包行业中高端人才仅达到整体从业人数的10%,而软件外包强国印度中高端人才达到整体从业人数的50%,中国急缺能从事离岸软件外包服务的中高端人才。

2国内外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

发达国家大多制定标准来培养软件外包人才,例如欧盟制定了SFIA(TheSkillsFrameworkfortheInformationAge,信息时代技术框架)、日本制定ITSS(ITSkillStandard,IT技术标准)、美国制定了CMM(CapabilityMaturityModel,能力成熟度模型)和CMMI(CapabilityMaturityModelIntegration能力成熟度模型集成)。而以软件服务外包闻名的印度结合CMM5,以培训机构为依托,培养人才。国内高校教师理论水平高,对专业理论体系掌握强,但存在重理论体系完整性、轻能力培养体系完备性问题。学生大型项目和外包项目实训少,缺乏软件外包项目工作经验和团队合作锻炼机会。在其走向工作岗位后难以满足工作要求。高端人才的培养无法单纯依赖于高等院校和教育机构,而是需要在工作实践中逐渐成长与提高,但中级人才的培养完全可以由高等院校(特别是985和211院校)利用学校本身特点,确定特色培养方向,以高校研发能力为基础,和企业、教育机构进行产学研结合,共建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共同培养。

3高校软件外包人才培养新模式

定位是基础,特色是突破口,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是内核,师资队伍是保障。先给学校软件外包人才培养定位,接着确定学校软件外包人才的特色培养方向,以外包人才培训基地为依托,找特色方向的相关企业共建的实习基地,把基础学习、理论研究和实际生产结合,和实际应用结合。让实习基地的公司提出实际问题和生产技术需求,形成项目,让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针对实际项目展开理论研究,解决实际问题。

3.1专业培养目标定位

培养具备国际化视野和跨环境下的交流、合作与竞争能力,以金融与电子商务行业为重点的软件开发、软件测试中高端外包人才。

3.2特色

和外包服务公司和机构合作,结合学校特色,针对市场需求,确定了金融、电子商务领域软件开发和测试外包为特色方向。

3.3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

在金融、电子商务领域软件开发和测试外包的特色方向上共建了模块化教学的课程体系,主要知识模块包括:通识教育模块、学科基础模块、专业方向基础模块、专业技术基础选修模块、软件外包模块、金融选修模块、电子商务选修模块和实验实践教学模块。参考国内知名院校软件外包专业的培养方案,确定了“2+1+1”(2年特色专业技能学习+1年项目实训+1年企业实践)的课程体系,编写了软件外包方向的全程培养方案,全方位地培养软件系统开发和软件测试外包中高端人才。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突出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理论知识的特点,制定了“2年课程项目实验+1年实习基地综合项目实验+1年企业实践”的实验实习方案。

3.4师资队伍建设

为了适应新的培养方案,采取如下措施建设师资队伍。(1)支持教师定期到软件与服务外包企业培训或进修,提高工程实践能力。(2)培养软件开发与测试相关的各类考评员。(3)积极外聘有丰富软件外包经验的企业工程师来学校开设实训课程。

篇3

2国际贸易人才培养考评体系构建中的问题

各个学校的国际贸易专业在构建和完善人才培养的考评体系时,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首先,许多学校的国际贸易专业的考评方式过于重视学习结果,而忽视了整个过程。有些学生就算平时不去上课,或者在课堂上不听老师讲课,只用在期末考试之前猛攻几天就通过考试了。而那些平时认真学习的学生,可能跟最后几天突击背诵、临时抱佛脚的学生取得差不多的成绩。这种考评方式容易给学习态度不端正的学生提供可乘的机会,从而助长了不良学风。而且这样也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许多学生都会变得只重视期末复习,而不再在平时认真学习了。大多数国际贸易专业都是以笔试形式进行人才考评,而缺少实际操作的形式。虽然考察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但是却无法全方位考察学生对于知识和技能的真正掌握程度,有可能会形成片面性的考评结果。不够全面的考评方式无法真正考察学生的学习表现,更不利于提高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其次,大多数国际贸易专业的考评体系不够规范。以往的考评体系主要通过期末考试来考察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而对学生平时成绩的考察中,只是依靠几次点名得出的出勤率和课堂上少数问题的回答情况进行考察,难免会存在片面性。学生在平时的课堂学习中,没有感受到什么压力,就会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国际贸易理论课程在知识积累方面,实验课程在原理应用方面,都无法利用以往考评方式来实现。大多数情况下,考评体系并没有结合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也没有联系笔试、口试、实践等多种形式进行考评,而且在考评过程中缺乏有效的激励。除此之外,大多数国际贸易专业的考试都注重考核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记忆力,考试题型主要涉及填空题、选择题、简要回答题等,而综合性质的题目比较少。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的考评方式主要重视对理论知识的考察,而没有重视专业技能的考察。而且这种考评方式也无法真正检验老师的教学水平到底如何,从而无法树立良好的教学风气。而且如今的考评体系已经不再符合社会实践的要求,国际贸易的学生就不能在进入社会之后适应社会,也无法在竞争中生存下去。这样一来,考评体系就无法符合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

3国际贸易人才培养考评体系的构建措施

3.1建立全面而规范的人才培养考评体系

如今的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缺乏全面的考评体系,主要通过平时表现和期末考试来得出评价结果。平时表现主要是出勤率、平时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堂回答问题情况,期末考试一般都是闭卷笔试的分数。虽然这种考评体系顾及到了平时和期末两种成绩,但是因为没有细致的评价标准,学生在平时学习过程中所掌握的知识和能力并不能通过考评得出真实而全面的结果。全面而规范的考评体系需要根据国际贸易教学大纲的要求,从各个方面来考察学生对国际贸易知识点的学习情况,这里不仅包括专业理论知识、公共理论知识,还包括实际运用能力。平时表现和期末表现两个方面在考评体系中的比例应该得到合理的安排,并且每个方面的指标应该得以细化。在制定出全面而规范的考评体系之后,学校需要将其在国际贸易专业公开出来,严格地实行,并且根据这些制度来进行监督。

3.2重视平时表现的考评

国际贸易专业需要更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多开发一些科学的平时表现考评方式,比如课外实践、社会调查、论文写作、课题研究、案例分析等多种多样的方式。在国际贸易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在每章教学内容结束之后进行小测验,不仅有利于帮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内容,而且还有利于及时考察学习对本章知识的掌握情况,并且根据学生的弱项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辅导训练。国际贸易老师还可以通过快速测验来考评学生的平时表现,一般时间都比较短,最好不超过十分钟。快速测验的题目可以选择形式较为简单的选择题型和填空题型,主要考察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如今没有一门课程仅仅依靠期末分数就作为学生的最终考评结果,章节测验和快速测验都可以作为平时成绩,纳入到期末最终考评当中。针对国际贸易专业来说,平时表现的考评并不仅仅是让学生出现在课堂上,保证出勤率就好了,而是要结合学生在课堂问答活动中的参与情况,在讨论活动和实践活动中的参与情况。最后在期末阶段进行期末考试,平时所有的测试分数和活动参与情况都应该纳入到考评体系中。

3.3加强表现性评价在考评体系中的运用

国际贸易专业需要加强表现性评价在考评体系中的运用,重视表现性评价方式。国际贸易老师应该把表现性任务的计划融入到教学计划中去,使得表现性任务成为教学计划中的重要部分。表现性人物需要符合教学目标的要求,从而与教学活动达成统一,对人才培养进行真实的评价。表现性任务需要根据国际贸易行业的热门点,联系社会实际,才能够提高学生对国际贸易相关问题的解决能力。表现性评价需要注重开放性答案,而不是标准答案。只要学生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并且具有创新精神,就应该鼓励他们。表现性评价的主动权应该从老师手里,移交到学生手里。表现性评价具有多元化的评价主体,让学生参与到考评活动中,能够使其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

篇4

一、人才体系的完善日趋重要

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于完善,有利于建设一支适应公司战略发展的优秀人才队伍,培养一批领导力强、发展力强、创新力强的优秀人才,坚持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能够充分发挥员工在矿井建设中的聪明才智,促进“安全高效、创新提升、稳定和谐、基业长青一流企业”目标的实现。

二、人才体系建设的原则

1、人才优先原则

确定企业在战略发展中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充分发挥人才的基础性、战略性作用,做到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投资优先保障、人才制度优先创新,依靠科技进步、员工素质提升、管理创新促进企业科学发展。

2、协调推进原则

在安全生产、经营管理中,在谋划企业发展的同时考虑人才保证,制定工作计划时考虑人才需求,研究政策制度时考虑人才导向,部署工作时考虑人才措施,做到人才队伍建设与生产建设发展相适应、相协调,相互推进。

3、整体发展原则

针对人才成长规律及特点,培养一批创新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的科技人才,一批经营水平高、开拓意识强的经营管理人才,一批思想作风硬、党建业务优秀的党群人才,一批专业领先、不可缺失的专家人才,一大批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调整人才队伍专业、层次、分布结构,统筹兼顾,全面发展。

4、素质教育原则

通过强化培训、学历教育、实践锻炼和交流轮岗等形式,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培养力度,借助网络教育平台,依托大型图书馆,积极构建终身学习体系,不断提高各类人员的综合素质,增强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努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力资源队伍。

三、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实践探索

1、增强四个意识

做人德为先。作为人才就必须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自律意识,加强思想道德锤炼,争做政治坚定、思想高尚的有用人才。

(1)政治意识。人才要增强政治意识,永远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具有正确的政治思想、坚定的政治立场、敏锐的政治观察力、鉴别力,成为企业放心、群众满意的人。

(2)大局意识。牢固确立大局观念,把个人的思想追求融入企业发展进步的大思想、大战略之中,让个人的价值在整体工作中得以发挥展示。要在做好本系统、本单位工作的同时,善于把各系统之间的关联因素综合起来加以考虑分析,全面解决问题。

(3)责任意识。责任意识是干好工作的前提。要进一步明确自己的岗位职责和工作标准,时时检点自己。要本着对企业负责,对职工负责的态度,勇于承担责任、善于担当重任、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形成负责的工作风气。

(4)自律意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做到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淡泊名利,甘于吃苦、甘于寂寞,默默无闻地为企业的发展贡献聪明才智,做到自尊、自省、自警、自励。

2、建立八项制度

科学的制度是推动人才健康成长的保证。要摸清人才成长规律,建立人才培养配套制度,完善人才培养环节。

岗位学历职称资质晋升制度。要求各个岗位的人才,要具备相应的学历、职称和资质,对没有达到要求的人才,要提出晋升的档次要求和时间要求,并在达到不同的要求时,给予一定的激励。职业生涯设计制度。根据每位人才的个体情况,在充分对个人能力等因素进行测评的基础上,选择个人的职业发展目标,确定和落实每位人才的具体培养和开发措施,有目的的进行人才培养。创新薪酬制度。实行多种薪酬分配方式,对高技能人才、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实行月度津贴;重大改造项目给予资金支持;免费为选拔出的优秀人才进行体检、疗养,优先享受提拔等,用高待遇留住人才、激励人才。关键人才专项开发、选聘和接力制度。对一些技术含量高、人员流动快、管理幅度大的岗位,可以定向培养、选聘人才,充实力量,储备人力资源。对人才获得的资质、取得的业绩、得到的荣誉,按照数量多少、级别高低,设置一、二、三个等级,对应积分为1、2、3分,按照得分多少,评比优秀人才,促进人才发挥作用,建功立业。

3、瞄准“五支队伍”建设 构建企业战略发展强势力

公司人力资源部基于未来企业战略发展目标,坚持人才优先、以用为本、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开拓方针,以培养适应矿井中长期发展需求的创新型科技人才为重点,大力开发急需主体专业人才,统筹抓好“五支”队伍建设,培养一批结构优化、布局合理、德才兼备、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

(1)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根据工作或项目需要,科学设置专业岗位,优化配置,明确不同岗位、不同专业的职责和任职条件,按照岗位要求进行择优聘用,深入开发一中心两个基地的积极作用,注重依托重大科研建设项目,加大对技术人才的培养力度,把科技人才培养与企业安全生产结合、与新技术新设备应用相融合,与生产效率提高相互用,提高其实践创新能力、专业技术攻关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和自主研发能力,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2)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按照高起点、高标准的要求,强化经营管理人才的交流培训,实现与大型培训机构强强联合,加强经营管理人才的培训与培养,完善选聘机制,实行经营管理者聘任制和任期目标责任制,借助全面绩效管理标准化,定期进行考评和奖罚,提高其经营管理能力、业务应变能力和资本运营能力。

(3)党群人才队伍建设。以服务于矿井安全生产建设为目标,以提升服务水平和业务能力为重点,以集团公司党校为主阵地,优化党群工作者队伍素质结构,提高其政治理论水平,提升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能力,引导党群工作者参与生产经营管理活动,开展经营管理知识和岗位适应性培训,加快培养复合型人才建设。

(4)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坚持以职业技能培养为重点,持续实施全员素质提升工程,加强员工职业技能的培养和鉴定工作,培养充实公司工人技师队伍;完善高技能人才培养机制,在公司所有关键岗位上培养出首席技师、金蓝领;发挥现有高技能人才队伍的技能优势,做好师徒培养,促进广大青年员工技能的全面提升,切实改善高技能人才总量不足、梯次不合理的现状。

(5)专家人才队伍建设。针对公司的核心技术岗位、关键技术岗位需要,制定公司首席专家培养规划,选拔聘任首席专家,制定考核标准,发放津贴,重点激励。加强技术人才梯队建设,建立技术人才专家库,制定入选标准和退出条件,实现动态考核管理。

4、畅通“四个渠道”,促进人才培养可持续化

以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服务窗口进一步前移、服务意识进一步增强为目标,公司人力资源部以服务企业发展为目的,以畅通四个晋升渠道为抓手,切实提升员工素质,促进企业人才培养工作持续化发展。

(1)畅通学历提升渠道。深化研究与山东科技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的强强联合模式,采取多形式教学模式,加大本科、研究生等高学历人才引进、培养力度。2012年公司考取中国矿业大学在职工程硕士14人,与山东科技大学联合办本科层次培养班87人,在读专科、本科学历45人。

(2)职称晋升。通过强化技术职称晋升评定工作,鼓励员工考取各类专业技术资格,实行评聘分离,针对岗位需求及时聘任专业技术职务。逐步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实行职业准入控制。今年公司聘任高级及以上职称3人,中级20人,初级77人;认定初级职称18人;申报高级以上职称6人,中级职称11人,初级5人。

(3)技能晋升。采用先进的技师培养方法,灵活运用模块教学模式,倡导现场教学实效性,积极筹建模拟仿真教学基地,加大高级技师培养力度,积极组织职业技能鉴定,积极申报集团公司及更高层次的首席技师。目前,公司有高级技师3人,技师8人,首席技师及金蓝领人员23人。按照人才培养规划,逐步增强高层次技师队伍力量,实现高技能人才逐年增加,八年内实现翻两番的佳绩。

篇5

中图分类号:G640;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19-0006-02

一、人才培养目标

1. 人才培养目标的概念与特点

高等教育是培养满足一定社会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大学既具有统一性又具有多样性,因此,大学人才培养目标不仅要符合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统一要求,即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还必须充分体现大学自身的特色。而培养目标的特性,则跟大学自身办学历史、专业、传统息息相关。人才培养目标,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对大学的要求以及这些大学对自身的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主要具有以下四个特点:一是具有多样性。社会不断发展,教育也逐渐呈多样性发展趋势。不同类型的学校的培养目标不同,如文科学院和理工学院的培养目标不同;不同层次的学校的培养目标不同,如本科类院校与高职专科类院校的培养目标有所不同,等等。即便是相同类型与层次的院校,也会因地域的不同,导致其培养目标不一样。二是具有可预测性。目标与想要达到的标准有关,具有可测量性。可以对培养目标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分析此目标是否可实现,实现几率的大小,从而进行预测。三是具有稳定性。人才培养目标一般都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因为它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通常情况下学校是根据一段时间内的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来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的。一旦目标制定完成,便会指导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四是具有动态性。人才培养目标不是永远不变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学校必须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时刻更新或调整培养目标以满足社会新的需求。如果学校不及时更新人才培养目标,可能会导致培养的人才质量不高,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

2. 人才培养目标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作用

人才培养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人才培养目标,它体现了教育思想和社会的要求。人才培养目标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主要作用,有如下几点。一是定向作用。不同的培养目标决定着不同的教育,培养目标的确定决定了教育活动的发展方向。没有了培养目标,教育活动可能会没有方向。二是调控作用。培养目标对高校教育活动的开展具有宏观调控的作用,培养目标是教育活动的基本依据,只有坚持人才培养目标,才能使高校大学生按预期的目标发展。三是评价作用。人才培养质量是否高,主要是看目标是否适合并能否实现。衡量教育实施效果和检验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依据,就是培养目标是否实现。四是激励作用。一旦目标确定,人就会向着目标前进,可使人拥有更多勇气和力量。一旦大家都认同了同一个培养目标,他们就会自觉接受它的挑战,并共同向其靠近。

3. 人才培养目标确定的依据

(1)人才培养目标确定的理论依据。教育目的与人才培养目标二者相辅相成,互为表里。不一样的社会历史条件与不一样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会产生不一样的教育价值观。只有把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相统一,才能充分实现教育的价值。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劳动生产力水平不断发展的前提。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人类发展道路上的一盏指路灯,是高校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必须遵循的理论基础。

(2)人才培养目标确定的现实依据。一是根据大学生发展的需求。大学生是人才培养的主要对象,培养目标主要是依据大学生的发展需求。只有充分了解大学生的发展需要,才有利于培养目标的制定与实现。但是,当今有部分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很容易忽略大学生的需求。很多大学生表示,高校在很多时候制定的发展战略与大学生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无法满足大学生的需要,希望高校能够加强与大学生之间的联系,多听取大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二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教育是社会活动之一,因此,必须要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符合。教育体制和发展方向受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影响,高校人才培养的类型与规格受社会劳动生产力水平和科技发展水平的影响,校园文化经常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在这个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高等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高校与社会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因此,人才培养目标必须与社会需求一致。三是根据知识发展的需求。知识的发展程度决定了大学的发展程度,大学通过传播、阐释等方式来进行教育教学,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如果知识的发展受阻,那么大学知识的发展也将被限制,大学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也会受到阻碍。

二、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目标是通过课程体系来实现的,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措施,是培养创新人才和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最主要的依据。课程体系的质量高低,将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质量的好坏。

1. 课程体系的概念与特点

课程体系,是在一定人才培养目标指导下,依据相关学科知识和实践环节,按一定比例和逻辑关系选择并加以组织的包含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和教育教学活动的系统。简而言之,课程体系是研究如何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设置课程,如何将不同内容、形式、形态的课程相结合,以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它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点:一是整体性特点。多门学科、课程之间相互搭配与融合,实现整体功能的优化升级,是课程体系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作用的体现。想要构建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必须经过确定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以及实施与评价课程几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二是多样性特点。社会的发展需要不同类型的人才,而且每个人在受教育的过程中都有自己的个性,课程体系如果一成不变没有多样性,就无法满足社会与个人的多样化需求。三是开放性特点。课程体系是为培养人才服务的,需要紧跟时代的发展,并不断充实、更新升级。四是稳定性。课程体系必须根据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变,才能使培养的人才在竞争中具有优势,但是,通常一套完整的课程体系都是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逐步建立和完善的,所以,一般都具有一定的传承性和稳定性。可以根据社会发展需求适当调整课程体系以满足市场多变的需要,但绝不能将其全盘否定,否则不利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2. 课程体系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作用

课程体系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作用,有以下几点。一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服务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它集中反映了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要求,能够把人才培养目标转变为具体的教育实践。二是传递、选择文化。随着教育从生产劳动中逐渐分离,课程体系便成为学校传递与选择文化的重要媒介。它虽然只是选择与传递文化众多手段中的一种,但它却是保证文化的系统性、完整性的最有效的方法。三是培育人才。课程体系通过将不同的课程进行科学的排列组合,将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具体体现在各种课程之中。可以说,建立课程体系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培养人才。

3. 课程体系构建的原则

课程体系是各门学科及要素相互搭配和融合以达到整体最优化的结果,而不是各类课程简单相加的结果。因此,构建课程体系的原则如下。一是将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相结合。国家之间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竞争的关键在于素质。高素质人才不仅要具有人文精神,还要具有科学创新精神,只有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结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人才。二是将专业知识和管理能力培养相结合。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多数行业的工作都要求通过团队合作完成,单靠个人就可以成功的行业越来越少。要想做好一个团队的管理者,仅仅靠纯技术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有管理意识,具备管理能力,重视专业知识与管理能力的结合,是培养人才过程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三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远比知道事物自身的各种关系更有意义。课程体系除了要强调理论知识的学习,还要根据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培养大学生基本技能和社会实践能力。四是将基础和前沿相结合。课程体系只有拥有雄厚的基础,才能不断增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课程体系也具有时代性。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一些新兴的学科也不断出现,课程体系要想更好地为教育服务,就必须紧跟时代的发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反映科学发展的前沿动态。

三、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之间的关系

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都对人才培养的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是人才培养工作中不可缺少的环节。要想让它们在人才培养工作中互相配合,发挥作用,就必须正确认识两者之间的关系。

1. 人才培养目标是构建课程体系的前提和基础

人才培养目标对人才培养具有指导作用,它决定了人才培养的标准以及人才的能力、素质高低,高校的一切工作都是围绕它来开展的。每一个培养目标都有为其量身定做的课程体系,能够最大限度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所以,人才培养目标是构建课程体系的重要指导思想,构建课程体系必须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前提和基础。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绝大多数高校的培养目标大体一样,导致课程体系基本趋同,培养的人才缺乏多样性。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需要各种不同类型的人才,这就要求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也要具有不同的类型,课程体系也需要有所不同。

2. 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手段和保证

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课程体系的构建,课程体系又服务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具体反映了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人才的培养标准、质量好坏和水平的高低。要想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就必须构建与其相匹配的课程体系,而脱离课程体系,所有的教育思想和宗旨都难以落实,教育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都难以实现。当今时代,有些本科院校构建的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目标不匹配。比如,有些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但是却按照培养研究型人才的要求构建课程体系;有些院校提出要培养综合型创新人才,但课程体系依然单一,片面化。因此,要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必然需要构建相匹配的课程体系,否则人才培养目标只是一句口号而已,很难得到实现。

四、结束语

在创新人才培养工作中,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培养目标仅仅是一个目标而已,它必须以课程体系为中介和手段,而课程体系的建构又必须以培养目标为前提。如果只是一味去确立培养目标,而不重视课程体系的构建,很容易使得培养目标难以落实;如果只强调课程体系,而不注重培养目标对课程体系的指导作用,也容易使得构建出来的课程体系与培养目标不相符。所以,只有将二者进行科学的结合,才可能使二者在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江山野.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课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5.

[2]陈侠.课程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3]杨有振,王书华,卫博.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设置改革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13(13).

[4]傅维利,刘伟.培养目标、教育要素与教育成本[J].高等教育研究,2007(10).

篇6

应用型人才就是把成熟的技术和理论应用到实际的生产、生活中的技能型人才,主要是培养有一定的科研成果创造转化能力的人才[1-3]。他们需要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参与相关科研,面向社会生产第一线,是根据社会实际需要培养的合格人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在教学模式中打破学术型或研究型教学模式;课程体系上做到理论和实践结合,传承与创新结合,共性培养与个性发展相结合;教学方法上强化学生作为教学活动主体地位;教学手段上充分利用传统和现代化相结合的方法尽量提高教学效率;在培养途径上强调与企业紧密联系,实现产学研的有机结合[4-6]。因此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尤其重要。

一、海洋技术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

海洋技术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较高的人文科学修养,具有国际视野和正确的海洋观,系统学习海洋科学和信息处理技术的基础知识,掌握海洋科学和遥感与信息处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备在海洋、农业、林业、水利、电力、交通、地质、环境等相关领域从事遥感与信息的数据处理、系统开发集成和海洋高新技术研究的能力,能在海洋和信息处理技术及相关领域的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和国家机关,从事海洋科学研究、海洋资源开发、信息系统开发管理及数据处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了保证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海洋技术专业按照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本着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原则,进行课程体系的总体设计。海洋技术专业毕业学分要求及学时分配如表1所示。

二、海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

实践教学是本科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托“四层次、八模块”的实践课程体系[7-8],海洋技术专业构建了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适度压缩理论课学时,增加实践教学课学时,并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制定相应的实验、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论文教学计划,构建“四层次”(基本素质、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训练)、“八模块”(素质拓展、基础技能、专业实验教学、专业综合能力、工程训练、综合实习、科研训练、创新训练)的实践教学体系。“四层次”中第一层次是基本素质层次:主要通过教学实习、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社会调查、学生社团活动等方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对实际社会的理解,增强学生的团队精神。第二层次是基础技能层次:通过课程实验和实习、社会服务活动等方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操作的能力。第三层次是专业技能层次:通过课程训练、面向企业进行假期实践、参与科研课题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学科知识进行创新的能力,增强学生专业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第四层次是综合训练层次:通过科研训练,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如学生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挑战杯、科技竞赛、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方式,培养和提供学生创造性、探索性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在实际社会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八模块”是培养学生应用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内容。第一是素质拓展模块:包括思想政治课的社会实践、军事训练、社会调查及野外训练、文化艺术创造、安全防护能力训练等,目的是增强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个性品质及基本生活能力。第二是基础技能模块,包括外语听说读写基本能力训练、计算机基础训练、公共基础课程实验、学科基础课实验等环节,目的是加强学生外语、计算机的应用技能,提高基础课程的实践能力及基础知识的熟练运用能力。第三是专业实验教学相关模块,包括与专业课程的各类验证性、演示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加强学生课程实验操作技能的训练。第四是综合能力模块,包括专业综合训练、课程设计能力训练等环节,为学生提供专业训练和学术训练的平台,从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第五是工程训练模块,包括电子工艺实习等环节,目的是为学生构建面向生产和应用的训练平台,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第六是综合实习模块,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相关的专业技能,在实践中强化对专业综合知识的认识理解,增强专业实践能力。第七是科研能力培训模块,包括学生参与教师科研课题、进行课程设计和毕业论文等环节,目的是对学生进行有步骤、有计划的科学研究训练。第八是科技创新训练模块,包括学生独立承担科研课题,如学生申报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各级各类大学生科技文化创新活动(如数学建模、电子设计竞赛、挑战杯竞赛等),发挥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应用型人才培养开展实践教学的有效途径

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课程内容体系,强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逐步推进校企合作,实现多元化的实践教学方式和方法,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目前开展的有以下几个途径。1.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建立合作培养人才机制学校按照“基础实践+专业实践+创新实践”构建了实践教学内容体系[9-11],海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目前已分别在天津市、河北省,山东省等20多家企事业单位签署了实习基地合作协议。学校在教学设施、实验设备、职工培训等方面为企事业单位服务,企事业单位为学校提供实习场所、实习岗位,并安排工程技术人员参与对学生的指导。通过校企资源合力,强化了实践教学环节。海洋技术专业学生第一学年学生参加入学教育和军事训练,时间为1个月;第二学年在学校进行基础的“认知实习和课程设计实习”,时间为1个月;第三学年在学校和企业进行“生产实习和课程设计实习”,时间约为2个月;第四学年在学校和企业进行“专业方向的实习和毕业实习”,参加毕业教育,时间约为3个月。从而实现实践教学四年不间断,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2.建立校内实验室共享与开放机制,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通过实验室的开放和共享,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课题、自主进行实验研究,开展创新课题研究,提高了学校实验资源的有效利用率。通过校企联合,引进企业环境,缩短学校和社会间的差距,积极探索产学研一体化实验室建设。帮助学生形成职业能力,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竞赛,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自2006年以来,已经开展了10届,每年海洋学院均有6-8项项目得到资助,分别为国家级、省市级和校级项目。通过以立项的方式资助大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项目,该项培养与本科生专业导师制相结合,学生在导师的帮助下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自主进行和改进实验方案,独立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撰写相关的实验报告等。该计划对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团队合作精神等产生了良好效果。4.鼓励大学生开展科技文化创新通过第二课堂学分的设立,促使学生主动参与科技文化活动,强化学生科技文化创新能力。第一,学校完善了第二课堂学分制度,建立了开展创新竞赛的活动机制。第二,建立本科生导师制[12-15],在海洋技术专业中,专业教师担任本科生班导师。针对一年级新入学的学生,导师指导学生掌握大学的学习规律和学习方法,尽快转换并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树立良好的学风和考风;向学生介绍学校学分制教学体制,帮助学生认识和了解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等,帮助学生进行学业规划。针对二年级学生,本科生导师帮学生了解学科和专业的发展方向,帮学生了解专业的知识体系和各课程之间的关系;结合学生的实际能力与个性发展辅导学生选课,制订大学期间的学习计划。针对三年级学生,导师针对学习突出和有专长的学生,提出个性化培养模式,指导学生进行学业生涯设计,向学院提出推荐免试研究生人选,并结合导师从事的研究课题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研究。针对四年级学生,导师应配合毕业设计导师工作,对学生就业提供帮扶。第三,通过建立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学科能力竞赛等,推动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活动的深入开展。第四,推进立足解决实践应用问题的科技创新训练,注重科技创新训练的应用性。如组织学生参加教师承担的研究项目,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鼓励学生参加“挑战杯”、“节能减排”等各类科技竞赛,以开放实验室为基地,以高年级学生带动低年级学生的方式,由学生自主开展实验设计,学校安排教师负责指导,组织学生申报科研课题,开展课题研究,从而促进了创新人才的培养。5.强化毕业论文管理,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为了提高学生毕业论文设计能力,学校成立了校级、院系级等不同的督导机构,对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中期检查、论文初稿、到最后定稿,成绩评定和优秀毕业论文评选等各个环节都加强了监控,进行了全过程管理,及时处理问题和纠正错误,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建议,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毕业论文的质量。为了增强毕业论文的实用性,学校和企业联合对部分学生进行了“双导师”指导,企业导师指导学生结合生产实际进行选题和设计,更侧重于解决社会实际问题;校内导师指导学生完成论文写作,侧重于增强论文写作的规范性和学术性。

四、结束语

鉴于目前大学生普遍存在实践能力较弱,创新能力不足的状况,为了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本文以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与生产实际相结合为重点,建立了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强化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建立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四年不间断”的教学模式,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进行实践教学的改进。一是推动校企合作,即产学合作,实施的途径一般是产学结合、以满足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对技能人才的需求。二是采用产学研用结合的模式进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充分利用学校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优势资源,与企业的生产实践环节有机结合,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升级。三是采用科教结合的模式进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通过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参加高校及研究所夏令营等,让学生参与科研工作,将本科课程内容应用到实际科研项目中,学以致用,带动应用型人才培养水平的提升。因此科学构建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对提高本科院校实践教学水平和创新性应用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郑小慎 李秀梅 李家星 李伟 李昭 单位:天津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秦悦悦.高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D].重庆:重庆大学,2009.

[2]李雨辰.高等教育对创新人才成长的影响分析[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5.

[3]钱国英,王刚,徐立清.本科应用型人才的特点及其培养体系的构建[J].中国大学教学,2005(9):54-56.

[4]李伟,钟昆明.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57-159.

[5]仝自力.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基于国外校企合作模式借鉴[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3(8):269-271.

[6]罗维平,刘素一,王东.自动化专业教育创新工程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S1):80-83.

[7]季桂起,李永平.德州学院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1(6):22-25.

[8]陈虹.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实践教学的视角[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5(12):110-111.

[9]刘尧猛,丁忠林,畅卫功.面向市场的新型网络人才实践教学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9):124-127.

[10]安玉雁.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及运行[J].职业技术教育,2012(23):47-51.

[11]梁萍,程伟.应用型本科机械类专业机械制造课程群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13):217-218.

[12]万丽丽.对完善本科生导师制的几点思考[J].中国轻工教育,2006(3):49-50.

篇7

《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指出,中医药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之一,即未来15年将以提高中医药产业现代化水平为主要任务,使中药工业总产值在医药领域占比达到30%以上。可见,该产业已成为国家重点发展和产地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1]。因此,完善中药学专业建设体系,培养思想品德优良、专业基础扎实、执业技能熟练,能满足中药规范化种植、产地初加工、品种与质量鉴定、中药材炮制、中药提取、中药制剂、中药经营与管理、中药药学服务等各个领域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尤为重要[2]。中医药高等院校应锁定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人才培养方向,逐步探索中药学专业发展路径,如办学条件、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师队伍等,从而建立健全客观、高效的人才培养体系。现将甘肃中医药大学中药学专业建设过程中现行实施方案及一些经验、体会总结如下。

1加强中药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中药学专业是甘肃省省级特色专业。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借鉴国内其他高校先进的中药学教育经验,并结合国家和我省医药事业发展对中药人才的需求,积极探索适合国情、省情的中药学人才培养体系。该体系秉承以提升学生就业岗位胜任能力为方向,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改革理念,打破思维定式及学科界限,推行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整合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提升我校中药学专业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职场竞争力,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终身学习能力[3]。

1.1改革教学模式和方法,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教师通过改革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知识的自我建构能力。教学过程中,教师重点在专业主干基础课、专业课开展PBL(problem-basedlearning)教学方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方法,从不同方面加强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的训练。比如,在药事管理学课程中将部分章节设置成辩题,学生分成正反两组,以辩论赛的形式展开所要讲授的内容。通过该教学方法,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联想思维、理解分析的能力;采用多元评价及多主体评价综合评分模式,以激励学习为原则,重视学习过程评价,使学生成为评价主体[4];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改进中药学技能评价和评估体系,加强实训教学客观化、标准化评估,不断提高中药学课程的实训和实践教学水平;研究开发具有视频、音频及信息分析相结合的智能化中药学实践教学系统。通过以上多方面、多角度的教学改革手段,巩固学生的中医药理论知识,提高实践技能。

1.2建立院校教育与本科生导师教育相结合的培养模式

以院校教育为基础,充分发挥本科生导师制教育制度在中医药文化传承中的独特作用。中医药高等院校应积极探索适合本科生导师制教育教学制度,导师不仅要指导他们的学习,而且要指导他们的生活。该制度可更好地贯彻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现代教育理念,以期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进一步明确导师制在本科生中药思维培养方面的重要意义,强化导师指导学生实践技能的作用,强化学生参与导师的文献整理和科研活动[5]。同时充分调动本科生导师与学生互动的积极性,既保留院校教育的管理规范、体系完整的优点,也汲取师承教育中注重因材施教,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注重传统文化传承等精髓,进一步树牢中药学专业思想,建立良好的职业规范,进而提高中药学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1.3构建社会实践基地和服务体验渠道,增强学生社会服务能力和意识

中药学本科生在校的实践操作模式单一,学生不能完全了解并掌握实践操作技术,并缺乏对所学专业、所处行业的了解。针对此类问题,校方积极构建社会实践基地,推动大学生社会服务,提高职业能力,以便更好地适应岗位。首先,在原有校内实践教学的基础上,理论课程教学后期强化综合实践能力训练。中医药高等院校及学院充分利用省内优质药企、科研院所的资源,采用校企互惠的合作机制,开辟新的教学实践基地,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校外实践机会。这既让学生对所学专业及相关课程有更深层次的认识,也让教师能够正确处理“教学、科研、生产”的关系,树立“以教学为中心、生产为基础、科研为先导”的意识,不断改进实践教学方法,保障教学质量。其次,持续推动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和社会服务活动,组织开展中药学相关技术培训、推广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和增强学生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6]。通过依托学校大学生“三下乡”暑期实践服务团,定期组织在校大学生到农户、药企、田间、药材集散地、医院制剂室、药房等地进行社会实践服务和调查、中药学技术培训等活动,有效地调动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社会反响良好。

1.4建设交叉与新兴学科课程,培养创新复合型中药学人才

加强中医药传统与现代科技结合类课程的建设,如中药工程、中药品质生态学、中药化学生物学等课程。通过聘请校内外名师开设学科动态、交叉学科、人文类等讲座,提供师生交流互动平台,进一步促进学生的知识交融。通过德育教学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人文类讲座提高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

1.5建立科研思维训练平台,发挥科研的引领作用

发挥科研的引领作用,逐步构建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分层次、多模块、相互衔接的中药学特色实验教学体系,形成基础性实验、综合实验和自主探索性设计实验的教学模块,使学生掌握中药学科学实验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同时选派学科教师担任学生科研团队指导教师,积极申报“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大赛”“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和“学生科技创新基金”等科研课题,推动本科生介入科学研究,充分利用学生学术节活动及课外科技创新教育体系,进行集中展示,交流学生创新、创业成果,强化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

2加强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重视教学质量标准建设,形成较为完善的质量标准体系,有效开展自我评估,对教学质量进行全过程实时监控。构建内部质量保证与外部质量监控相统一的质量保障体系。学校内部教学管理和规范教师执教行为相结合,完善备课、教学设计、批改作业、考试命题等各个环节的管理和监控制度;常规教学检查与专项教学检查相结合;药学院二级督导听课与评教评学相结合;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和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分析报告公示与专项评估相结合;毕业生质量追踪和用人单位评价相结合。教学保障体系组织机构健全、制度完善,全员参与质量监控,教学秩序得到保证。重视教学质量管理队伍建设,教学质量意识不断增强,教师教学效果良好;学生学习质量意识潜移默化,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建立领导听课、专家督导、评教评学和评管、学生信息员反馈、专项评估等监控方式,全面及时地了解掌握教学过程各环节、教学活动各因素在教、学、管过程中的基本状况[7],为教学质量评价提供全方位反馈,保证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

3加强中医药外语教学,培养学生对外交流能力

中药学是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的基础学科,因此培养外语基础扎实,具有熟练外语交流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是中药学专业教学的特色,也是重要的任务。中医药高等院校着重推进中药学双语教学和实践,尤其是中药学、中药药理学、中药炮制学等专业课双语教学。另外,除了开设中药学英语实践课程,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英语实践,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英语讲座与交流场所,提高学生医学英语的实践运用能力。组织学生积极承担校内与中医药课程相关的翻译和校对工作,承担校博物馆外语讲解员和翻译等工作。积极加强中药学中英文网络课程建设,提高中药学专业的国际交流能力和水平[8]。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推进学科人才建设

4.1重视师德师风建设与宣传

制定学院师德师风建设措施,规范教师的从教行为,强化和落实学院师德师风建设考核及奖惩制度,并开展形式多样的师德师风主题活动。以教研室为单位,制定青年教师培养计划,以“老-中-青”传、帮、带为主要形式,从教师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教学能力等方面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定期举行教研活动、专题讲座的同时,在相关精品课程网站开设“教学研讨”板块,作为学院教研活动的辅助平台,促进教师间的相互交流和专业成长。合理有效的师德宣传具有激励、鼓舞、引导的功能,须做到标准化、制度化、常态化,将师德宣传作为主要内容。宣传工作可通过多种内容和形式,如以教师节等重大节庆日、纪念日等为契机,充分利用网站宣传栏、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校园媒体平台,着力宣传优秀教师的典型事迹,营造崇尚师德、争创师德典型的良好舆论环境。

4.2建立完善激励机制

完善的激励机制一旦形成,会对教育教学产生正向调节作用,并进一步促进中药学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学院及学校可通过激励优秀的教学团队、教学名师及骨干教师,培养一批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卓越教师,发挥他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引领示范作用[9];通过资源共享课程建设、优秀教学成果评选、岗位技能竞赛和教学比赛等,激发广大教师参与教育教学改革的热情,树立教学为尚、教学为先的观念,鼓励教师更加关注和投入教学工作,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4.3加强学科人才建设

推进以课程建设为主线的教学改革,将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成果纳入教师考核体系,参照科研评价要求对课程建设和教改项目开展分阶段考核,每年组织各类教学成果奖励活动,积极引导教师参与教学改革。加大中药学科的人才建设力度,明确重点学科人才梯队建设的目标。同时对中药学科继续加大扶持力度,积极推动中医药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建设,通过包括柔性引进方式在内的多种人才建设机制,为新兴、交叉学科的蓬勃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基础[10]。

5小结

中医药事业直接关系到公众的健康、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安定。高等中医药院校承担为社会输送中药学专业人才的重任,高等院校应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围绕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医药结合、继承创新、实践为重、能力优先”的教学理念,通过科学和人文相融,提高学生中药思维能力,培养中药学本科生综合素质,提高实践动手能力、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等[11]。不断完善教学各环节质量标准,构建内部保证与外部监控相统一的质量保障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明确重点学科人才梯队建设的目标。通过组织保障、建立标准、信息收集、评价分析、信息反馈和调控等内部质量管控,并多途径实现外部教学质量监控,共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12]。

参考文献

[1]范佳乐.封亮:守正创新推进中药现代化[J].科学中国人,2020(19):68-69.

[2]张丽,吴启南.中药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与思考[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1(1):5-9.

[3]刘凤杰,孔招娣,张荣华,等.基于综合评价指数模型构建创新型中药学科学硕士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现代医药卫生,2021,37(15):2659-2662.

[4]石铖,郝蕾,刘宇,等.以“学生为中心”的《临床中药学》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8(43):132-133.

篇8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我国高层次会计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研究

收录日期:2012年10月26日

一、我国高层次会计人才需求现状

我国财政部2010年10月11日颁布了《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下文简称《人才发展规划》),对会计领军人才的培养和建设给予了高度重视。

(一)企业财务高管。《人才发展规划》指出,到2020年,我国要培养900名素质高、复合型、国际化企业类的会计领军人才。促进大型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更好地帮助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快中资企业的国际化进程。

(二)行政事业单位高管。行政事业单位的高管除了需要非常熟悉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方面的知识外,还需要能站在事业单位战略的高度,为本单位赢取更多的资源和发展契机。《人才发展规划》指出我国在注重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现代化管理水平的同时,还应该加大高级会计人才的建设力度。其目标为到2015年大型企事业单位具有国际业务能力的高级会计人才需要新增30,000人,到2020年则在2015年的基础上再新增30,000人。这样的举措将大力提升行政事业单位总会计师的能力素质,进一步提高事业单位现代化经营管理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三)会计学术领军人。会计学术领军人需要具备突出的完备的知识结构和学术研究能力,同时并具有良好的国际交流能力。《人才发展规划》制定的目标是到2015年具有国际水准的会计学术带头人新增40人;到2020年则在2015年的基础上再新增60人。重视会计学术领军人的培养有着深远的意义,这将不仅仅加强我国会计准则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更重要的是能为我国持续培养具有国际水准的会计高级人才,促进我国会计理论和会计教育的持续繁荣发展。

(四)注册会计师行业领军人。《人才发展规划》的目标是到2015年,培养600名具有国际认可度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到2020年则在2015年的基础上再新增2,000人,并推荐其中大约50名的高端人才到国际性或区域性会计审计组织去任职或服务。

二、完善我国高层次会计人才培养体系

由于历史原因以及现有的会计人才教育体系不完善等,我国高层次会计人才的职业能力、知识结构和文化水平以及综合素质都与以上形势下对于会计人员的需求有较大的差距,这造成我国高层次会计人才的供给远远不能满足新形势下的需求。供给与需求的失衡使得我国会计的可持续性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完善高层次会计人才的培养体系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此笔者给出以下建议:

(一)改革高层次会计人才继续教育体系。鉴于会计职业的重要性以及知识经济时代对高层次会计人才的新要求,我国应当进一步完善和改革会计继续教育体系,按照新形势下对高级会计人才的特殊职业能力要求,来设计和实施专门针对高层次会计人才的继续教育体系和方法,争取能为社会主义的经济发展培养更多的高级会计人才,以让他们更好地发挥在经济管理方面的重要作用。具体来说,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构建继续教育框架体系。我国应当结合高层次会计人才的特点来设置相应的课程、更新教学内容、注重教学方法,使他们及时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加强业务素质;第二,因材施教。在教学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不能“一刀切”,应当按照每个人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提高每个人自己的学习和创新能力;第三,财政部和相关监管机构应当监督和跟进继续教育工作的实施,及时发现并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完善继续教育体系。

(二)加强高层次会计人才在岗培训。会计工作本身具有较强的实践性,需要在掌握理论逻辑的基础上不断实践,才能将会计工作做好。所以,企、事业单位或者政府机构都应当注重对高层次会计人才的在岗培训,使他们在了解一般企业会计准则的同时,能结合单位自身的盈利模式和会计核算特点更好地处理相关财务会计问题,更好地指导未来的会计工作。第一,需要推行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吸引高素质的会计人才,充分尊重人才,不断开发人才的潜能,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第二,建立良好的培训制度,不断拓展高层次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以适应会计的改革和发展,从多层次和多渠道两个方面不断完善培训制度;第三,改善绩效管理,引进竞争机制。一方面改善激励机制,提高高级会计人才的生活质量,增加他们的福利,让他们在工作之余无后顾之忧,同时注重精神层面的激励;另一方面引进竞争机制,有竞争才有活力,加强他们的危机感,才能保证高层次会计的不断进步;第四,创新招聘和选拔人才机制,本着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理念,看重每个人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而不是学历、经验等外在要素,创造良好的选人和用人制度环境。

(三)建立科学的高层次会计人才考评体系。我国现有的高级会计人才评价体系是以会计考试和两个维度组成的,二者均以传统的财务会计知识为主。《中华人民共和国总会计师条例》中明确指出:总会计师需要组织和领导本单位的财务管理、成本管理、预算管理、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等工作,参与本单位重要经济问题的分析和决策过程。而高级会计师的考评注重于财务会计领域的知识,造成了考评体系与实际的任职资格不匹配等问题。针对高层次会计人才考评体系的改革和完善,笔者提出以下建议:第一,考评体系需要站在企业战略层面的高度来制定,根据现代企业中对高级会计人才的能力和素质要求。以及需要对重要经济问题进行分析后给出决策支持信息,所以考评体系应当不仅涉及财务领域,还要涉及非财务领域,并且需要对战略决策给予高度关注;第二,在评价体系中注重对高级会计人才的沟通、决策和领导等管理能力和技能的考察,因为高级会计人才是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和行政指导,在公司整体的管理框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定要具备管理方面的技能之后才能更好地胜任工作;第三,注重对伦理道德的考察,特别是在高级管理人才的任职资格和能力评价体系中,伦理道德因素往往是不可或缺的,因为他们在工作中会因为权力而面临很多的诱惑。此时考察他们的伦理道德观对他们胜任岗位的可持续性提供有利的保障。

(四)完善高级会计人才市场。人才市场给人们提供了人才竞争的场所,它作为人才信息汇总和交流的场所,更重要的是人才资源配置的一种机制。针对我国高级会计人才市场的现状,笔者提出以下建议:第一,加快建立会计人才市场中心。会计不同于其他行业。它对于人才的诚信以及专业技术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然而实际情况是目前我国并没有专门的高级会计人才市场对人员的信息以及诚信记录进行明确的规范管理。应当由政府牵头来加强这一市场的建立,以更好地完善会计人才市场,对其市场活动进行更好地服务、监督和管理。所有参与会计工作的人员信息都需要经过会计人才市场的认定,并随时与用人单位保持信息共享,对人员的经历信息进行及时的更新。另一方面,市场的规范也能保护会计人才的合法权益,避免出现用人单位胁迫会计人员从事违法会计行为的现象发生,从而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第二,建立健全会计人才市场的法律法规体系,给市场正常运作提供更好的保障;第三,进一步拓宽高级人才市场的服务功能,更好地适应高级会计人才的信息化、国际化等趋势。

主要参考文献:

[1]财政部.关于印发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的通知.财会[2010]19号.2010.10.

篇9

高职国际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主要包括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三个方面。其中,专业课程主要包括:经济学、国际金融、外贸专业英语、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国际贸易实务操作五个主要课群。目前,课程体系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英语课时不足,学生英语能力差

英语是国际贸易中使用的通用语言,是交易双方进行沟通的桥梁,是国际商业交往中必不可少的交流工具。目前,虽然学生能够充分认识英语在将来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但是高职国际贸易专业的英语课时偏少。学生花费大量课余时间用在英语的学习上,但是自学时缺少教师的指导,没有使用英语进行交流沟通的条件,再加上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基础普遍不如重点本科院校学生扎实,导致高职学生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无法满足将来工作的需要,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工作能力和就业。

(二)教学内容比较陈旧

国际贸易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业务类型和交易形式层出不穷。国际贸易专业是一个更新很快的学科,教学内容必须根据国际贸易的发展变化及时进行相应的调整。但是,目前的教学内容远远跟不上外贸业务的发展,教材内容相对比较落后,不能及时反映外贸行业的最新变化。

(三)课程实践重视程度不够,设置不合理

国际贸易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特别是对于高职院校来说,作为一种职业教育,更加强调毕业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虽然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在课程体系研究中反复提及,但是在实际教学上,学校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并没有把实践教学放在课程体系的重要位置。实践课程所占课时比例较低,学生在实践课程上投入的精力不够;实践课程设置不合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脱节;在实践教学的实际组织过程中,经常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实践教学学时随意被挤占。(四)课程的考核不够科学全面课程的考核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引导督促的作用,科学合理的考核方式应该能够充分体现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的侧重点。目前高职国际贸易专业的课程考核还是以理论考试为主,课程结束之后采取试卷答题的方式考查学生的学习效果,课程考核还不够科学全面。一是试卷的题目类型不够灵活,考试内容不能充分反映实际工作对理论知识的要求;二是实践课程的考核成绩比重较低,没有突出实践工作的重要性;三是考核方式比较单一,一般采取笔试成绩、课题论文、平时表现等作为考核指标,对外语交流能力、创新能力等没有体现。

二、创新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一)优化课程结构

增加英语教学的课时。针对当前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学生英语能力普遍不能满足外贸业务需求的实际情况,应增加英语课时,加强英语的教学力度。一方面加强基础英语教育,夯实学生英语基础,突出听说能力的锻炼,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另一方面加强专业英语课程教学,在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研究的基础上,选取部分课程用英语授课,如外贸单证、外贸合同等课程。通过开展双语教学等方式,提升学生在外贸工作中运用英语的能力,为将来就业和参加工作作好准备。突出实践教学的比重。实践教学是强化学生职业技能、训练学生实际业务操作能力的重要手段。国际贸易专业开展的实践教学主要采取课程案例教学、仿真软件模拟、实训基地实践和毕业实习等方式。当前实践教学多数安排在一门课程理论知识讲授完成之后或毕业前夕,实践时间较短,学生很难熟练掌握操作技能。要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首先就是要增加实践教学的课时,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开展实践锻炼。另外,还要加强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内容的有效衔接和校内实习和校外实习的有机结合。

(二)更新课程内容

首先,针对课程结构的调整相应地增删课程内容。随着英语课时的增加,扩充原有大学英语教材、经贸英语教材、国际金融英语教材等的内容,并适当增加一些双语专业教材。而对于课时被压缩的一些课程,如会计学、统计学等理论性太强的课程,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精简,突出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掌握,防止照搬本科院校的教材。其次,对教学内容及时进行更新。一些专业教材多年沿用,甚至十多年没有大的变化,其中经典理论在教材中占较大比重,而近几年出现的新理论却没有及时写入教材,教材内容与外贸行业发展不相适应,应该根据外贸相关趋势的变化及时更新教材的内容。

(三)创新课程考核方式

对国际贸易专业的考核方式进行创新。改变目前以理论考试为主的考核方式,丰富实践教学的考核体系,并将考核与考证相结合,调动学生积极性,推动学生能力素质全面发展。随着高职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方式的改革,课程体系中实践教学的比重也逐步加大。只有采取灵活有效的实践考核方式,才能确保实践教学质量,有效地推进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将课程考核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结合起来,把国际贸易专业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构建与外贸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内容融合起来。例如,在外贸业务员、跟单员、国际商务单证员、报检员、报关员、国际货运等全国外贸职业资格证的考试中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相关课程可以加分或免考,也可以作为选修课的学分。

(四)丰富教学方法

高职院校的教师大多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授课,这种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制约了学生的思维和创造性,教学效果不理想。在传统的教学方法基础上,可以多采用一些新的教学方法,例如互动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任务式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等。互动教学法是指教师确定讨论主题,让学生就某一国际贸易方面的问题进行课堂互动讨论。教师在旁聆听,适当对学生的观点进行引导,最后教师对课堂讨论进行总结,补充学生观点的不足之处。案例教学法是教师选取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讲解,让学生从实际案例的运用中了解相应的知识内容。任务式教学法是指将学习的内容设置成一个任务,然后布置给学生,学生带着任务进行探索式的学习。情景模拟就是将国际贸易的实际案例搬进课堂,设置国际贸易课堂情景,让学生亲自扮演情景中的各种角色。多媒体教学法就是采用多媒体技术,以图像、视频、声音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创新课程体系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在提高教师理论水平和更新教学方法的基础上,着力培养教师自身的实践能力。鼓励教师参与外贸企业实践,熟悉真实的外贸业务流程,增强指导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能力。吸收“双语型”教师,创造开展双语教学的条件,针对一些专业课程鼓励教师尝试双语教学,既传授学生业务知识,又提高学生英语水平。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多请外教开课。不但请外教讲外语课,而且最好还能请外教开设部分专业课,这对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能力大有好处。

(二)改善教学条件

虽然高职院校的教学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但是国际贸易专业一些开展实践教学的设施还不完备,不利于开展实践教学。有的没有足够的资金,缺乏基本的实践教学条件,有的缺乏实践教学场地和实施教学的仪器设备。需要进一步改善教学条件,加大相关的软硬件投入。购置仿真软件,建立仿真实验室,方便开展模拟教学,为学生进行模拟操作训练创造条件。与外贸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毕业实习和教师进行实践锻炼提供工作岗位。

篇10

一、引言

自设立“安全工程”专业以来,各高校安全工程专业课程设置都带有一定的行业特性,涉及如能源、化工、建筑、机械等诸多行业[1,2]。国内外高校安全工程本科生课程体系的建设中往往存在两种倾向,一个是强调行业特点而忽略了安全科学的共性,另一个是过分强调安全科学的共性而忽略了各自行业的特殊性[3]。安全科学与工程成功申报一级学科对安全工程的定位和发展以及高校安全专业办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并拓宽了思路。青岛理工大学为编制安全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深入全国10余所代表性高校、工矿企业进行了大量前期调研和探讨,为构建凸显青岛理工大学安全工程专业土木工程施工安全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我校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分析

(一)学校的办学特色及优势学科

青岛理工大学土木建筑、环境市政、能源机械等学科特色鲜明,依托优势学科群,学校大力发展安全相关类学科,其中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学科是山东省重点学科。安全工程专业依托海洋环境混凝土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山东省高校蓝色经济区工程建设与安全协同创新中心、山东省城市灾变预防与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高校能源与环境装备重点实验室等良好的实验和工作条件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经过十余年的建设和发展,形成了土木建筑施工安全、工业生产安全等特色培养方向。

(二)安全工程专业目标及定位

胶东半岛开设安全工程专业的高校还有以油气安全为主的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以煤矿安全为主的山东科技大学、以化工安全为主的青岛科技大学。青岛理工大学安全工程专业依托学校及自身优势形成了土木建筑施工安全为主的特色培养方向,与上述高校形成错位培养。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基础,立足为土木建筑施工、工业生产加工及制造业等行业输送安全技术与管理人才,掌握安全科学与工程的基本理论知识及基本技能,具备从事安全工程设计、风险评估与咨询、安全监管、安全教育与培训等方面工作的能力和素质的高素质应用型工程技术专业人才。1.社会需求及政策要求。(1)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时期,安全生产事故易发多发,总体形势依然严峻。(2)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等系列法律法规的出台,除矿山、建筑、危险物品等高危险行业外,一般工业企业对安全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在迅速增加。(3)国家《安全生产人才中长期发展规划(2011—2020年)》明确为安全生产领域培养一批具有工程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2.就业情况分析。我校安全工程专业历年一次性就业率均在90%以上,毕业生几乎全部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每年约1/3以上的毕业生考取国家“211工程”等重点高校硕士研究生,学生就业单位多以中建、中铁建、中交、华润等国有大中型企业为主,涉及土木建筑、石油化工、机械、船舶、安全生产服务中介机构、政府部门等各类企事业单位。由于历届毕业生在单位的优良表现,就业单位(如中建八局等公司)优先招聘本校安全工程专业的毕业生。3.毕业生就业前景分析。相关法律明确规定,一定规模的企事业单位必须配备专门的安全工作人员,这给毕业生提供了稳定的就业市场,此外,国家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方面的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使得安全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愈发乐观,就业率呈现稳中有升的趋势。

三、土木工程施工安全特色与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一)人才培养体系构建思路

1.课程设置情况。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和知识划分层次,课程分为通识教育模块、学科基础模块、专业课模块。每个模块包含必修和选修两部分。专业课模块是建立在前两个模块基础之上的,培养学生胜任未来职业所必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课程。专业必修课程包括安全工程专业概论、火灾爆炸预防控制技术、安全系统工程、安全人机工程、安全学原理、安全管理学、机电安全工程、安全评价、工业通风与除尘等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包括建筑安全、工业安全、公共安全三个方向,其中以建筑安全方向为主。2.第二课堂。本专业设有外聘专家委员会,包括政府安全管理部门人员、企业安全管理者等,专业不定期邀请校外专家为学生做讲座,从不同角度讲述实践中的安全管理知识或经验,丰富学生课堂外的专业知识。本专业有校外实习基地,可以进行实习。自大学一年级实施本科生专业导师制,成立科研小组,协助导师完成科研工作,锻炼学生科研能力。

(二)土木施工安全特色的体现

土木施工领域主要包括房地产及商业地产、地下工程以及道路桥梁、码头等。相关的作业种类包括建筑施工、机械加工、电气作业、爆破等。在学科基础和专业课模块中设置了土木工程与环境工程概论、工程测量、地下工程、土木工程施工及安全、机电安全工程、建筑消防工程、建筑安全工程综合课程设计等课程,构建土木工程与安全工程基础理论、土木工程(含地下工程)施工安全技术与管理、建筑消防工程等安全工程技术与管理课程体系。

(三)大安全多学科能力的补充

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和未来发展的需要从跨学科课程、跨门类课程、专业选修课选择相应的课程对自己的专业知识进行补充。

四、土木工程施工安全实践能力培养

(一)开展实践教学情况

安全工程系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定期召开由丰富实践经验和专业知识的企业技术和管理人员、专业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和政府部门参与的专业建设研讨会和产学研座谈会,并成立了外聘专家教学指导委员会。已与中建八局等十余家大中型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实习就业实践和产学研平台。学生可以在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进入这些企业,既有利于学生的实习和就业,也为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提供了平台。

(二)创新创业教育

每年为毕业生就业创业召开会议,联系企业到校园内举行招聘会。创业方面,为学生讲解最新的政策,提供专业技术支持。鼓励学生申报专利。另外,青岛理工大学有省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帮助。

(三)科技竞赛

本学科教风和学风严谨,教学中注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数学建模、挑战杯、科技创新、创业设计等各类大赛。

五、结论及展望

强化建筑安全特色,同时根据需要在建筑安全方向注重建筑施工与建筑消防并进,一旦国家进行宏观调控,建筑施工安全方向的就业机会势必会减少,而另一方面消防人才开始紧缺,我专业近两届也有毕业生开始进入消防部门工作。同时加强发展建筑施工涉及的工业生产安全方向,如建筑施工涉及的机电安全、特种作业安全等。目前安全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中已经列出了多门消防安全和工业生产安全的选修课,做到未雨绸缪。

参考文献:

[1]翟小伟,邓军.突出行业特点的安全工程专业教育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8,18(1):90-94.

篇11

一、信息化条件下军需物资人才培养目标

信息化条件下明确军需物资人才培养目标就明确了军需物资人才培养的方向。现阶段,军需物资人才的培养必须适应武警部队信息化发展这一大趋势,因此,军需物资人才也要以“复合型”、“通用型”以及“高技术”为主导。

(一)培养全面过硬的“复合型”军需物资人才

高技术条件下的执勤与处突任务中,军需物资人才必须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复合的知识与多种能力,才能适应信息化条件下武警部队的发展需求,才能在未来的高科技战争中圆满完成保障任务。而“复合型”军需物资人才培养,不仅要加强人才的教育培养,不断拓宽人才的知识面,而且还要加快人才的流动,增强人才多方面的工作能力。

(二)培养军地“通用型”军需物资人才

当前武警部队军地联系更加紧密,培养和造就军地“通用型”军需物资人才已迫在眉睫,这种军地“通用型”人才是战场和市场两手都要硬,军地内外两方面知识都要强。

(三)培养“高技术”军需物资人才

现在的军需物资人才对于不断出现的新技术、新装备表现出的“滞后性”已经在军需物资保障中陷入了被动,也说明超前谋划军需物资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和造就出大批适应武警部队未来任务的高素质军需物资人才已迫在眉睫。“高技术”人才的培养关键是要严格落实“宁要人才等装备,不要装备等人才”思想。

二、构建信息化条件下军需物资人才培养体系

(一)加强教育训练,提高军需物资人才专业素质

(1)在训练实施上要突出重点。首先,要加强“热点”地区的特殊训练。“热点”地区是未来处置突发事件战斗的潜在地区,具有现实的危险性。这些地区往往具有特殊的地形、气候,特殊的经济、交通情况,因此,所在地区的武警部队军需物资部门应根据部队的特需保障和特殊条件下的生存要求进行训练,以提高军需物资人员的适应能力。其次,要抓好新装备、新技术的训练。要充分利用新装备训练促进军需物资人员掌握新技术装备的能力,使军需物资人员能够熟练进行操作,并通过训练来研究在信息化条件下进行军需物资保障的方式方法,以充分发挥新技术装备的效能,快速实施保障。

(2)改革军需物资训练方法。由于军需物资部门具有很强的警民通用性,使军需物资训练与社会的教育息息相关。因此,在组织军需物资训练时,应打破自我封闭的状态,积极加强与有关训练机构的协作,走出一条军需物资训练的新路子。同时,要加强部队后勤院校教学间的协作,这是发挥部队后勤院校相对集中的优势,培养军需物资人才的一项有力措施。其次,加强后勤院校与部队军需物资部门之间的协作,这是后勤院校与部队优势互补的一项措施。最后,也要加强部队与地方院校之间的协作,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将部队军需物资的某些急需的技术人员送到地方有关院校或科研单位学习或进修。

(二)改革培训体制,拓宽军需物资人才来源

一是完善军需物资“领导型”与“业务型”人才的培训体制。“领导型”军需物资人才应进行部长级培训,“业务型”军需物资人才则应进行专业勤务的深造。二是在相关院校设立专门的培训机构,而不应只是学院培训。三是成立专业兵训练基地。这样既可以保证教学质量,又能减轻部队压力。四是采取军、警、地结合的方法培训通用业务人才。这样既有利于平战结合,为战时扩编培训打下基础,又可以避免与地方院校重复建设,节约经费开支。

(三)建立激励机制,发挥军需物资人才潜能

(1)扩大军需物资干部的使用范围。因为大多数干部产生于基层,并经过本职岗位多年的实践锻炼,所以,他们中有不少同志不仅熟悉军需物资部门的工作,而且有较高的军事指挥才能和政治工作水平。把德才兼备,既熟悉军需物资工作,又熟悉军事、政治工作的人员大胆提拔起来,包括提拔到军政领导岗位上去,以解决军需物资干部出路窄和人才浪费的问题。

(2)对成绩突出的军需物资人才给予重点培养。对成绩特别突出的军需物资人才,要大力宣扬他们的突出贡献和拼搏精神,努力树立他们崇高的社会形象,并在工作上给予重点扶植,在物质待遇上给予重点倾斜,以进一步调动这支军需物资人才队伍中坚力量的积极性

(3)与本人政治和职务上的进步挂钩。对有发展前途的军需物资人才或用突出成绩的人,在入党、入学、题干、转士官等方面应优先安排。对优秀士官可予以专干,以鼓励广大军需物资人员,为提高军需物资保障能力而自觉树立学业务学技术的良好风气。

(四)建立约束机制,保持军需物资人才队伍相对稳定

(1)建立军需物资人才档案和数据库。军需物资部门应依据本级党委任免干部的权限和士兵管理规定,对军需物资专业技术干部和士兵中的技术骨干的数量、质量和流动情况进行登记,加强对其使用、调配、复退的管理工作。对有影响的军需物资专业技术骨干,在调动、复退时应特别慎重,尤其是对那些做出突出贡献,有重大科技成果的同志,即使年龄大一点,也应采取一些变通措施,尽量使这些人在部队的工作岗位上做出更多的贡献。

(2)科学把握军需物资人才流动。要保持军需物资人才的相对稳定、结构优化和素质的提高,在军需物资人员流动中应把好“四关”,即把好选拔关,选准苗子,使流入的人员有较好的基础素质;把好培训关,努力确保人人经过对口专业训练;把好配备关,使各类专业技术骨干新老搭配,梯次配备;把好流出关,合理控制人员流向、流速、流量。

参考文献:

[1]袁文先.军队院校教育学[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11.

[2]王春茅. 美国军事教育现状与发展展望[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1.

篇12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3-0170-02

教育理念的更新,改革教学方法,注重特色培养,是各高校作为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在理论和实践教学做好衔接,注重实践动手能力,为创造性人才培养奠定坚实基础。东北电力大学自动化工程学院在2008年成立了“自动化创新实践基地”。创新基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在2012年又得到学校“272”工程――东北电力大学大学生课外实践创新平台建设项目支持,共建了“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这时我们提出了“四横五纵”创新性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即:理论教学是基础;实验教学是关键;课程设计是纽带;创新实践是突破;学科竞赛是升华。这是“五纵”培养过程。厚基础知识;重实践能力;工程研究能力;创新设计能力。这是“四横”达到培养学生的目标。见图1。

开展创新性实践教育,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成为国家栋梁之才。那么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是我们必须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教师的授课理论知识和理念对学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把学到的知识作为解决问题的钥匙是为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有理论知识的前提下,从解决简单的问题着手由浅入深,培养自信心和团队合作重要性,问题得到解决并不意为是创新,创新给我们带来更多地是挑战。问题得到解决是目的,解决问题手段来自于意识,这就是我们的创新人才教育理念。学生只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的实践中,把创新构思应用在实践,才有可能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即在创新性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1]。

一、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1.理论教学是基石。理论教学不但传授知识,而且应该启发学生思考意识和创新意识,培养对问题解决方法和步骤的综合素质能力。加深学生对理论的认识和理解有重要作用。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将启发式教学引入到教学体系中,将工程案例与理论教学相联系,制定完整的教学授课计划。

2.实验教学是关键。创新理论和创新方法,更多来源于实践,实践能力取决于实验室的开放式教学、设备投入和环境的建设,同时决定了创新能力培养计划的实施。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动手能力,面向二年级、三年级学生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真正动手设计,避免纸上谈兵[2]。

3.课程设计是桥梁。首先给学生讲清楚课程设计要完成的指标和达到的目的,在课程设计的整个过程中,引导学生在创新方法上、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做文章。具体做法是:引导学生把学过的或者不知道的融会贯通,在查阅文献上获得更多的知识点。善于观察、敢于遐想。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力、引导学生自己动手,使优秀学生脱颖而出。改善课程设计思路,合理安排设计课题,主要以案例和实际应用为主,培养学生实际开发设计能力。

4.创新实践是突破。“四横五纵”创新性人才培养体系就是要在创新上下功夫,把创新作为理念。加强每一个知识点与整体的设计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如何把这些理论知识应用于工程实际中,作为锻炼了学生独立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为后续的学科比赛打下坚实基础。鼓励学生自我创新,为其提供创新环境和实验设备。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设计任务,依据学生的兴趣可以进行开发能力训练,指导教师以答疑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辅助,由教师根据科研课题安排学生任务,建立起创新实践能力培训机制。

5.学科竞赛是升华。以设计为主线,以工程训练、科研训练为依托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通过院级、校级、省级乃至国家级的各层次创新比赛,检验学生培训成果,是对学生基础理论知识、工程实践能力、科学计算能力、软件应用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的一次全面锻炼和考察。是所学知识的一个升华,建立良好的学生竞赛机制,更好的完成教学改革的任务。

二、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探索

“四横五纵”创新性人才培养体系从优化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入手,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综合型设计性实验主要是面向二、三年级学生,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更好的与工程实际问题接轨,学生在工程实际课题中得到训练,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综合能力上得到提高。实践教学是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的根本在实践,参加各种学科竞赛、科技创新小发明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四横五纵”创新性人才培养体系课题研究,抓住人才培养这条主线,重新整合的课程内容体系适应学科的发展,使得课程建设更上一个台阶[3]。

“四横五纵”创新性人才培养体系中有以下特点:(1)本项目以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2)注重课程内容与实践相结合。(3)课程内容紧跟科技发展,不断更新。(4)“创新”的根本在于创新实践中的行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提高动手能力是“四横五纵”创新性人才培养体系的灵魂[4]。

三、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创新基地的作用

创新实践基地以教师挂帅、学生是培养的对象、以国家创新人才培养为方针,引领学生终身学习,通过参与工程课题研究,培养学生敢于创新的意识和创业的精神。创新实践基地设有5个研究室:创新制作研究室、机器人研究室、焱火工作室、建模与仿真研究室、智能车研究室。

创新实践基地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及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环境,每年都有大批学生加入其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在“挑战杯”、电子竞赛、飞思卡尔智能车、“西门子杯”、中国机器人大赛等竞赛中屡获佳绩[5]。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探索创新和团队合作能力。几年来,我们500多名学生参加上述5项科技竞赛,取得了国家级、省级的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和优秀奖百余项的优异成绩。见表1。

四、结束语

“四横五纵”创新性人才培养体系从提出到实践,证明了新的教学体系正确性。在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实施,从表1中的数据看出,近几年学生参加各种竞赛的人数和获奖水平上都有很大的提升。学生受益匪浅。实施“四横五纵”创新性人才培养体系教学新模式,有利于学校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为我校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贡献一点力量[6]。

参考文献:

[1]顾秉林,王大中,等.创新性实践教育[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31).

[2]王咏星,谢丽琼.知道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的几点体会[J].实验室科学,2012,4(15).

[3]刘一飞,张景华,俞海洋.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构建基于能力培养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实践与探索[J].实验室技术与管理,2012,(29).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