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范文

时间:2022-02-10 17:39:1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文言文教学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文言文教学

篇1

要想提高学生文言文的解读能力,就必须弄清楚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根本任务是什么。文言文和现代文从“文”的角度来说没有什么区别,都是文章,关键在于“文言”和“现代白话”的区别。对现代学生而言,文言文属于陌生语言,这就要求教师将枯燥的内容放置在生活之中,使学生身临其境,在轻松、愉快而又严密、系统的氛围中学习,最终达到教学目的。

正确朗读文言文是学习文言文的关键。要加强诵读,培养语感必须要求学生学会朗读方法及注意点,如:正音、停顿、语速、节奏等,必要时可适当加入体态动作。

不少学生学习文言文只满足于扫清文字障碍,认为会读就行。其实不然,学习文言文一定要加强诵读和背诵,把文言文中的若干重要篇章熟记在心,文言文要求掌握的知识就已经包含在其中了。更重要的是,通过诵读和背诵可以学到古代名篇的构思立意、布局谋篇、语言修辞等方面的要义,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因此,文言文教学要加强诵读和背诵,指导诵读时要求学生要读出抑扬顿挫和感情,而不是单纯的死记硬背。学生诵读的文言文多了,对文言的语言感知能力也会越来越强,文言文的阅读水平也就会越来越高。

2 教师要解疑答惑,指导方法

古文化浩如烟海,教师永远讲不完,这就要求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培养其学习能力,使之借助工具自己探索历练,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可指导学生对所学文言知识进行归纳,使知识系统化。促使学生掌握的文言知识条理化和系统化,并由此产生领悟和联想,类化和迁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提高自学能力。

以学习文言词语为例,文言词语包括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和古今异义等。这就需要老师指导学生学会归类和积累。需要掌握的方法便是分类归纳,加强积累。教师可指导学生归纳词的用法,分类记忆,这样就能事半功倍了。日积月累,收获是非常大的,天长日久,效果将更可观。

3 联系生活学习文言文

“文言”和“白话”二者之间有不可分割的血缘联系。因此,我认为教师应该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学文言,帮助学生构建文言句式知识系统。

篇2

陈旧的观念认为,教好文言文就必须把课本,甚至教师用书中涉及的知识统统灌输给学生,若有所遗漏,教师便认为没有尽职尽责。这种观念促使我们一些教师把大量的精力和宝贵的时间用在不必的细讲详析中,使学生成了接受字、词、句的工具。

这种陈旧的观念,使文言文教学失去重心,舍本求末。文言文教学中的“本”就是那些阅读文言文必须掌握的常用词,特殊句型句式及古文化常识等,这是我们教学的任务,也是我们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其原因是现在学生读文言文感到困难的关键就在语言文字和句法上,而不是在篇章结构和思想内容上。这就是文言文教学与现代文教学的本质区别所在。因此教学中的那些大量的非重点的难字、难词、背景知识、人物形象、思想内容、艺术手法就是文言文教学中的“末”。

陈旧的观念使不少教师把很重要的常用词、特殊句型句式及古文化常识一带而过,却对什么背景知识、人物形象、思想内容、艺术手法喋碟不休、津津乐道,这实在是南辕北辙。我们的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来源于平时学习中对常用词、特殊型句式及古文化常识的掌握和积累,没有对这些东西的熟练的、牢固的掌握和逐课积累,提高阅读水平和培养阅读能力是不可能的。

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陈旧的教学方法仅把讲得知识作为主要内容,舍本逐末地在课堂上大量介绍作者、时代北景,注重字词句,使学生觉得学习文言文只是为了记住文言文实(虚)词,了解作家作品即可。此外,还要大量讲解古今异词、词类活用、通假字、句式特点、人物分析、布局谋篇的艺术特色……如此繁多,学生无所适从,苦不堪言中发出“学文言文难,难于上青天”的感叹。如本人曾听一同事教《醉翁亭记》,课堂上教师对作者、时代背景、作记缘由、虚词“也”的用法讲得头头是道,而且用了三课时,甚至还要补充复习于课外,但等到最后一问学生:“作者描写山间四时之景的句子是哪些?”学生却支吾其词,答非所问。

“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改变那种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文言文教学也不例外。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不仅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更是学校实施教育的要求。

我们应在学习之前,明确告诉学生应掌握哪几个常用词,哪一、二种句型句式,哪一、二点文化常识,并要他们重点预习,这样便能有的放矢,突出重点。

然后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学生对这些东西的掌握情况,课堂上就这些东西联系已学知识,作重点讲解,甚至还可以把下一课、下一单元的有关东西提前搬来,讲清之后要求学生像记数学公式一样牢记它们,而不是一讲到底,面面俱到。接着便在教师的指导点拨下自读原文,而不是代学生去读、去理解。这样才能逐步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引导他们自觉的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教给学生规律性的知识

那种逐字逐句讲解,字字落实的做法,在实际中既苦了学生,又苦了先生,还得不偿失。因为古文中不少实(虚)词究竟作何解释,至今都困惑着许多专家、学者,何况我们的学生呢?有时还会造成“你不讲我倒明白,你越讲我越糊涂了”的现象。其结果必然是学生学了这篇,弄不懂那篇,只能是授之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文言文教学更应“授之以渔”,教以规律性知识。 教以规律性知识的方法有二:一是引导学生从实例中归纳,找出共性,发现规律。如教文言虚词“之”时,可先板书一组句子:

1.吾欲之南海?《为学》

2.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3.至之市,(而忘操之)《郑人买履》

4.(二豪贼)之虚所卖之。《童区寄传》

经分析,会发现“之”用作动词的规律:“之”用在所处名词(名词短语)前面,与其构成功宾关系时作动词,可译为“去”、“到”……

二是先揭示规律,再引导学生以实例证明。如名词活用为动词的规律之一是动词前面加了副词(现代汉语不允许),这个名词就活用为动词。提示这个规律后,可引导学生从已学课文中寻找例句,证明其正确性。要做到这一点,一方面要靠教师本身多注重知识的整体化、系统化,另一方面要善于引导学生去总结、归纳,发现规律性的知识,形成知识体系。让学生发现规律,掌握规律、运用规律、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达到“授之以渔”的目的。

四、加强朗诵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是传统教学的法宝,也是我国几千年传统的语文学习方法。诵读既是大纲的要求,也是文言文教学的好方法之一。笔者认为我们既要发扬传统教学中朗读的长处,又要避免进入朗读的误区——“四多四少”(自读多、范读少;齐读多、个读少;讲前朗读多、课后朗读少;纯朗读多、背诵少)。

具体而言,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需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要把自读与范读有机结合起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以范读给学生提供一个标准、正确的朗读才能理解课文,达到“声人心通”的目的。

篇3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4-0065-01

文言文阅读是高考语文试题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观历年来的高考试卷,不难发现,试题中的这篇课外文言文,实则是融合了诸多课内文言文知识,那么平时做好文言文教学与考试的有效衔接,就显得十分重要。

1 历年高考文言文特点分析

分析历年来高考语文试卷,我们发现文言文阅读试题呈现如下特点:

1.1 选文稳定性较强:具体表现在:(1)选文体裁主要是叙事性的人物传记。(2)一般是具有秦汉及唐代散文风格的典范文言文。(3)内容大多是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4)在脱离历史背景和创作背景下亦能够独立阅读。(5)选文中的词语多为文言文中的常用词。(6)选文中涉及的古汉语现象也是有规律可循的。(7)选文中的生僻字、词和文化知识,往往加注以降低难度。[1]

选文内容写人物或仁爱宽厚,或智勇善谋,或处事高明,或刚直犯颜,或清慎廉洁。其中包含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等积极因素,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适合中学生阅读。

1.2 课内外衔接紧密:高考文言文阅读涉及实词、虚词理解,文句翻译和文章分析等考点。命题人总能将考生熟悉的课本知识和生疏的课外内容结合起来,巧妙地测试考生文言文阅读的真实水平。

例如2006年全国卷高考文言文阅读《季布栾布列传》第8题: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季布匿濮阳周氏 隐瞒;B、意季布匿其所 料想;C、上乃赦季布,拜为郎中 授官;D、诸将皆阿吕后意 迎合

以上四个实词在中学语文课本或熟悉的成语中出现过相应的意义和用法,A项“匿”与《五人墓碑记》中的“中臣匿于溷藩以免”的“匿”意思基本相同,且使用的语境也极为相似,是“隐藏”的意思。那么做“隐瞒”是讲不通的。B项中的“意”与《鸿门宴》中“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的“意”相同,都是“料想、预料”之意。C项中的“拜”在教材中多次解释为“授予官职”的意思。D项的“阿”在成语“阿谀奉承”中正是“迎合”的意思。很明显,这四项都是课内学过或涉及的,只是它们处在另一个语言环境中罢了,考生可以利用学过的知识进行判断。

文言文阅读对于文言虚词的考查,也是有规律可遵循的,主要测试考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辨别文言虚词的不同用法的能力,考查往往从阅读材料出发,采用比较的方式进行,即挑出字形相同的虚词,比较它们的意义和用法,比较项常是来自教材的。

例如:2003年第12题:选出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为伯父让之所鞠 ②身死国灭,为天下笑B: ①以夸诸戎狄,终月而罢 ②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C:①咸私哂其矮饰焉 ②犹且从师问焉 D:①太宗纳其言,因招百僚谓曰 ②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

以上每组选项中的第二句都来自教材,且“为、以、焉、因”都是教材中接触过的,结合语境,通过比较,应选择C项。

因此,理解和把握教材中的那些重点实词和虚词是完成考题的前提,当然,做到了这一点,文意分析题和翻译题就会有很大把握完成。

2 考点教学策略

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的稳定性和规律性,让教师在日常教学和指导学生应试方面,有了可操作的目标和方向。只有在日常的教学中充分把握考点进行教学,打牢基础,做到胸有成竹,才有可能在高考文言文阅读中取胜。

2.1 培养文言语感:学习文言文和学习其它语言一样,离不开朗读,那么读到怎样的程度才算有语感呢?引用著名语文教育专家赵谦翔的话来说就是“使其言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若出于吾之心。”当然,学生想达到这样一种阅读程度绝非易事,或者说能够真正达到的只占少数。但不管怎样,阅读都是文言文教学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

2.2 夯实文言基础:高考文言文阅读无论是对词句的理解,还是对文意的分析、综合,都不能缺少扎实的文言文基础知识。因此,在日常教学当中就需要在朗读背诵的基础上强化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这四方面的知识。

(1)通假字。通假字是文言文教学中最常见的现象,这往往最容易发现,也最容易被忽视。例如:在文言当中表示余数是“有”通“又”,在最初的阅读中是不容易被发现的,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通假现象的积累,一旦在课外文言文阅读时出现相同的语境或意思时,便可以准确发现它。

(2)古今异义。古今异义现象是语言在发展演变过程中产生了不同程度的不同变化,因此,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归纳总结。关于古今词义的异同,概括起来有三种情况:

1)古今意义基本不变。这一类型主要涉及的是一些常用基本词汇,如“马、牛、羊、山、水”等,这类词保证了汉语的稳定性,发展为双音节词,同样能够理解,不会带来理解障碍。

2)古今意义完全不同。这类词从形体上看,古今一致,从意义上看迥然不同。如:绸:古代是“缠绕”的意思。《尔雅.释天》: “素锦绸杠”解释为“用白底子的锦把旗杆裹起来。”现在“未雨绸缪”这个成语已不是缠绕的意思了。

3)古今异义既有联系,又有发展。这正是高中文言文中最常见的现象。一是词义范围的差异。如,睡,在古代专指坐着打瞌睡。《说文》:“睡,坐寐也”,现在的打“打瞌睡”一词就是由此而来。后来,“睡”的意义扩大了,不管是坐着睡还是躺下睡,白天睡还是夜晚睡,都可以叫做“睡”。二是词义的转移,即由甲范围转移到乙范围。“汤”:本义“热水也。”今义则是菜汤、米汤等,作为“热水”的意义在日常交际中已经不存在了,只有在“赴汤蹈火”这个成语中还保存着。三是词语感彩的变化。“爪牙”一词,在《国语.勾践灭吴》中“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是勇猛的得力帮手的意思,属于褒义。今义的“爪牙”跟走狗差不多,完全是贬义。[2]

(3)词类活用。词类活用现象在文言文中出现频率较高,学生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认识掌握是一方面,教师从词类活用具备的一些比较重要的语法条件入手教学,也有利于学生掌握。郭锡良先生在《古代汉语》一书中谈到的几个条件值得参考借鉴。(1)两个名词连用,如果它们既不是并列结构,又不是偏正结构,则前一个名词常常活用为动词,后一个名词做它的宾语。例如: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两个名词连用,有时还可以是主谓结构,前一个名词做主语,后一个名词活用做谓语动词。例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陈涉世家》)。“陈胜王”是陈胜为王。(2)名词、形容词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后面,活用为动词。例如: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穷尽)(《游褒禅山记》)。(3)名词用“而”连接时,活用做动词。如: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荀子.天论》)。(4)名词、形容词放在“之、我”等代词前面,活用为动词。例如:买五人之而函之。(用木匣子装)(《五人墓碑记》)。(5)名词后面用介词结构做补语,这个名词活用做动词。例如:请勾践女女于王。(《国语・勾践灭吴》)“女于王”就是给王当婢妾,“于王”是介词结构做补语,名词“女”活用做动词。

以上五项是关于名词、形容词用做动词情况的概括,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这样的归纳是很有必要的,这样将大大降低文言文阅读的难度。

(4)文言句式。高考文言文会涉及文言常用句式和特殊句式,在对这些句式进行分析时,除掌握各种句式的基本特征外,还应该学会对句子成分的梳理,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只有对句子成分进行分析后,才能发现那些特殊现象。因此,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要适时带领学生进行句子成分的分析,并给予归纳,使其条理化。尽量让学生在知道“是什么”的基础上,明白“为什么”,这样一来,自然而然延伸到课外文言文阅读上面。

2.3 进行综合性巩固练习:教师选取一些与高考文言文阅读相类似的文段当做学生的训练素材,着重训练学生文言文知识的迁移能力,将平时所掌握的文言文知识正确运用到课外阅读上,在训练的过程中,逐步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最终达到提高解题能力的目的。

“教亦多术矣,运用在乎人”,只有结合学生实际,不断探索,才能找到最有效的教学方法。

篇4

从当今所学的教材中文言文所占的比例及中考文言文的分值来看,文言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为通过文言文学习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继承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因而,文言文的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一、教师文言文教学的方法

1.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核心和关键,是文言文学习的立足点

诵读不是简单地张张口就行,而是用一定的语言感悟把文章的感情、气势、抑扬顿挫以及所蕴藏着的意义通过朗诵表达出来。梁实秋先生回忆他的老师徐锦澄先生讲课:他念得有腔有调,有板有眼,有感情,有气势,抑扬顿挫,我们听了之后,好像是已经领会到原文意义的一半了。所以学习文言文,要在诵读中感知,在诵读中领悟,在诵读中积累语言的素材,最后将文言文变成自己语言习惯的一个部分。

2.文言基础知识的积累和掌握要持之以恒

关键要做到文言字音、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特殊句式的积累和掌握。文言字音中通假字音、破读异读、特殊的文言古音等,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偏义词等,句式里的倒装、被动、省略、疑问、否定、判断等,都是学习文言文应该作为最基本的东西进行积累掌握的。

3.学习文言文,还要具备一些必要的历史文化知识

了解基本的知识,如天文地理、岁时节日、礼仪制度、职官沿革、学校科举、典籍宗教、科学技术、姓名称谓等,这对于疏通文句、理解文意、知本探源都是大有好处的。

每年的中考,对于文言文学生该如何复习呢?下面先来看看近五年来文言文试题: 2008年选自《欧阳文忠公集桑怿传》――桑怿有勇有谋,体恤民情,仗义疏财;2009年选自《后汉书朱云传》――朱云耿直忠心,冒死进谏;2010年选自曾敏行《独醒杂志》――黄庭坚勤学有法,终成大器;2011年选自解缙《太原王传》――解元智勇双全,本领高强;2012年选自《大唐新语》――戴胄忠诚耿直,秉公守法,不畏权贵。

从以上几年的考试内容,关注中考者不难看出,江西中考文言文阅读主要考查考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分值为10分,包括5个试题,主要从朗读节奏、实词解释、句子理解、概括要点、人物形象分析等进行考查,内容大多与江西的风土人情或课文作者、课文内容有关。体裁是具有趣味性、可读性、故事性、启发性的记叙短文。

二、文言文中考复习对策

1.立足课外

首先要抓住课本,对教材中的复杂文言文都要精讲多练,要求养成预习、归纳、背诵的良好习惯,多读文下注释。

2.多诵读

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有效方法之一,不仅有助于学生读准字音、揣摩语气、掌握断句,而且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可以培养语感,加深对文章思想、情感的理解,并达到熟读成诵、积累名篇名句的目的。因此,教师在平时教学和复习过程中应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使学生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读出文章的感情和节奏。

3.学会归纳

复习时必须紧扣教材,引导学生系统地整理和积累文言知识,主要是文言实词的积累。中考文言文阅读试题中要求解释的实词多是书下注释过的,因此,应引导学生熟记注释并积累文中关键词语,在此基础上还要整理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其中包括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通假字等。

4.教导学生翻译句子的方法

要借助材料中的注释疏通,再去作答;在答题时,看清题干,是要求用文中原句回答,还是要求用自己的话回答。

5.注重由课内向课外的迁移运用

篇5

一.如何让学生更努力地学文言文

首先,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态度要变,教师必须让学生认识到文言文学习的价值。

教材中文言文选篇种类齐全,特别是那些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人物故事的人物传记往往可以成为高考作文的优良素材,一定程度上扩大学生的素材积累。另外,历史高考材料题是历来的重要题型,很多题目的材料都以文言文的形式出现,这就增大了历史考试的难度,学好文言文,无疑是解决这个难题的有效方法。学生认识到这些自然会对文言文学习加倍关注。当然,教师不妨经常在文言教学中提醒学生关注文言文更多优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其次,帮助学生了解文言文学习的特点,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文言文和现代汉语都是汉语,一脉相传,都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工具。教师在带着学生做文言文试题时,多让学生翻译全文,教师从旁指点哪些词的哪些义项经常出现,这句话用到什么文言现象,多和现代汉语进行比较,帮助学生把握文言的特点,以增强他们记忆。

很多学生没有正确的文言文学习方法,做了很多的文言文试题,可是感觉没有进步;教师应该给于他们指导,要引导学生对字、词、句式归纳积累。让学生使用“积累本”,将课本及所做练习中文言文的陌生词汇整理在“积累本”上,定期翻阅复习。

二.教师如何更好地教文言文

以往教文言文,教师注重课上讲课下练,教学手段单一枯燥。随着课程改革,现在文言文的教学过分依赖学生的自主学习,依赖多媒体,又走入了另一个极端。而有效调和这两个极端,是教师教学必须解决的问题.

首先,文言文教学兼顾工具性和人文性,以读懂文章为教学基础和教学重点。

文言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应统一起来,要讲语法,但不是孤立地讲,而是以读带讲,以讲促读;也讲人文,但不是教师越俎代庖地说教,而是以读带悟,以悟促读。在“读”中,既体会语法和修辞的含义和作用,又领悟艺术和人文的精髓。这样,文言文教学才能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其次,以学生自学为主体,教师点拨为主导。

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活动的必须参与者。课堂上既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学能力,给于学生充分的时间条件,教师自身的引导、解答、评价作用也必不可少。文言文教学的难点就是在课文疏通上,文本通了,体味思想内容的过程就和现代文学习差不多了。课堂上老师的主要任务就是提示重要词汇,解答未疏通的文句,讲解文本中出现的文言现象,学生逐段翻译,教师逐段点拨,学生自学充分,课堂效率高。

课后,教师的工作就是督促检查学生用好“积累本”,切实进行复习回顾,并给予适当的课外练习。通过这种训练增加了学生文言词汇的积累,提升他们语文素养。

再次,处理好语法和词汇的关系

语法是语文运用的规律和规范,是语言学习的必要内容,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教文言文的唯一内容就是讲语法,什么倒装、活用、句式,讲的不亦乐乎。脱离文本,没有了语言环境,学生孤立的学习枯燥无味的语法,只是知道了例句,换个文本还是解决不了问题。语法来源于文章,还得回到文章中去才有指导意义。就像有些人,即使他对自己国家语言语法一窍不通,也不影响他的生活、交流。所以,语法教学不是文言文教学的主要,它只是一种工具,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推导文言词汇的含义,强化学生文言语感,只要把语法贯穿在文言文疏通训练中即可。

篇6

中学师生普遍认为文言文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学生难学,教师难教。其实一种课型的把握不但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和讲解,而且需要学生的默契配合,学生与教师的默契程度。文言是我国古文化的瑰宝,它是我国古代文献资料所使用的一种最基本的书面语形式。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的范围。由于文言文与我们现代白话的距离越来越大,与人们实际使用的口语相去甚远,所以文言文教学越来越成为语文教师的 "心病",学生对文言文也是谈"虎"色变,普遍存在厌烦情绪。如何在文言文的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一直是我们语文教师思索的一个课题。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就不得不从文言文的教学价值谈起。

1.文言文教学具有深厚的文化价值

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是人类发祥地之一。五千多年,经过炎黄子孙不懈的创造和积累,中国文化虽历尽沧桑,却绵延不绝,其内涵丰富多彩、博大精深。除科技之外,在哲学、政治、法律、宗教、历史、教育、文学、书法、绘画、雕塑、建筑。医学、数学、天文、历法、地学、军事,……等各个领域,我们的祖先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那么,在中学教学文言文,就好像在孩子们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铺开了一条通道,让他们能穿越时空,去阅读、去思考、去吸取,与两千年前的大师直接对话,了解并深刻地认识我们的祖先,懂得我们的历史,从而继承和发扬我们的文化。这将为他们以后进一步认识了解并热爱祖国文化打下基础,并对其一生的文化素养的形成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2.文言文教学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价值

1988年初,75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宣称: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两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西方学者尚且如此呼吁,那么中国人自己该作何感想呢?我国传统文化是人类长河中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其教育功能是巨大的,摇篮有无估量的教育潜能。因为传统文化中熔铸了一个古老民族的精魂。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文言文多是思想内容纯正的作品,或歌咏山川,或记述经历,或阐发哲理,或抒怀言志,它们表达了古人对于真善美理想的执著追求。浸润其中,涵泳体味,会使人无形中受到熏陶、感染。充分利用这一教育价值,有助于加强中学生道德修养,树立民族自信心,增强社会责任感感,从而塑造完美人格。

3.文言文教学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现代汉语的语言系统是由古代汉语的语言系统发展变化而来的。古今汉语一脉相承,犹如一条墨写的黄河,蜿蜒至今,二者是"源"与"流"的关系,既有差异性,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常用字的使用率达到92%,也就是说古汉语常用字绝大多数仍然保留在现代汉语中,而且还保持着相当强大的生命力。因此,学习汉语不能无视古今汉语的血缘关系,文言文的教学可以收到探本溯源之效,察古知今,从而进一步丰富与发展现代汉语。另一方面,学习文言文还有助于克服"语言断层现象"。现代汉语要发展,就需要继续从古代汉语中去提取养料,吸纳其中仍然鲜活的因子。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文学鉴赏方面,学习文言文还有助于培养起中国人特有的审美情趣。

鉴于以上教学价值,我们的文言文教学就应该讲究科学的方法和策略,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3.1 预习展示法

文言文教学中我们一定要重视预习,有效的预习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我要说的有效预习包括扫清字词障碍、能正确断句准确朗读、要了解作者、时代背景、典故及历史故事。在预习中让学生充分体会文言文深厚的文化价值,然后通过展示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2 诵读感悟法

"书读百遍,其意自现",在文言文教学中,最有效的方法莫过于诵读,在教学中要通过情景朗读、深情朗读、朗诵比赛等多种方法激励学生诵读文章,在诵读中教师要做好指导。让学生或陶醉于优美的湖光山色;或沉浸于迭宕的人物经历;或感悟于处世哲理;或感怀于浩然正气,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3 比较鉴赏法

在文言文的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比较鉴赏。一词多义的义项比较,让学生体会语境对词意的影响;古今异义的比较,让学生明白语言系统发展变化;句式变换的比较,让学领会古今汉语的血缘关系,文白(原文与译文)比较,让学生更深刻感受古汉语的艺术价值。比较的过程就是质疑的过程,也是释疑的过程,也是学生掌握知识最为简捷的途径。总之,适当加强文言学习方法的指导,能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很好地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增强学生文言的"内功",实现文言素养提高的目标。

3.4 温故知新法

要严格做好文言文教学的复习。可采取背诵----默写----翻译----提问-----自测五个步骤进行,首先不定期抽查背诵,尔后让学生默写含有难解字的句子或关键性的段落,继而抽取一些典型的有代表性的句子或段落让学生翻译,然后对学生进行提问,最后让学生进行自测。利用这些方法让学生反复学习又不至于机械重复,既巩固了知识又提高了学生的记忆力。学生们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共同建立起了学习群体并成为其中的一员。这种教学方式无疑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养成自主探究和协作学习的良好习惯,营造出浓郁的文言学习的氛围,提高文言文的阅读和感悟能力。

当然,文言文教学,教师应针对不同学段的学生,提出相应的要求,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去学习,从方法到途径,为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活动空间。我国古典文化博大精深,光靠课堂学习是非常有限的,教师还应激励学生广泛地阅读一些浅显易懂的、故事性强的文言作品。

总之,文言文的教与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字、词、句、篇"到"语、修、逻、文",进而感悟人性的真善美,决不可能一蹴而就,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细节上下足工夫,小步轻迈。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感受古典文化的博大精深,提升自己的人文修养。

篇7

1.读

让学生自读,从课题到作者,再到注释,放手让学生自由读,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初步了解作者、课文的大意、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和同学的合作下进行研读品味。

1.1 读准字音。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如果有不认识的字,由学生自己或小组查字典或词典解决,特别要求掌握通假字、古今字、异读 与破读。

1.2 读准诗文的节奏。要求在语言层面上通读文言文,做到断句正确,理解文意才不会出错。

1.3 读出语气和语势。这样有利于体会古诗文的感情和气势,表现出诗文的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节奏感。

读的方式要多种多样:教师要范读,必要时还要领读;学生要有集体朗读,还要有个别朗读;可读全篇,亦可读某几段、某一段,还可读某几句、某一句。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朗读,学生就会被文言文的韵律美、节奏美深深感染,在不知不觉中加深对文言文的整体感知。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而且为学生理解、品味文言文的意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背诵奠定了基石。

2.诵

读是诵的基础,诵是读的升华,也是理解课文、体悟作者思想感情的前奏。朱熹说:“大抵读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之于吾之口;继之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之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耳。”强调的也是通过诵读来体会课文的意味、情调和文气。要朗诵好文言关键是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在教学中主要抓住如下环节指导。首先是让学生老老实实地根据注释读懂课文,把不懂的字、词、句作个记号,在小组内提出解决。解决不了的查资料,资料都无法解决的,在班上提出,师生一起探讨。学生提出的问题先由其他同学共同分析解决,老师点拨。这一环节的训练,学生提出问题的“面”广,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老师认为学生忽略而又重要的地方,再由老师设计问题,让学生讨论解决。目的是引导学生把握重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把学生带进作者所营造的意境里,品味文言文的语言美、意境美。意境是作者的主观生命情调和客观的自然景色互相渗透互相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可以采用多种方法配合,如散文描述法,配图激情法,配乐法等,引导学生根据词语所蕴含的意象展开丰富的想象,进入诗文的意境中,激活学生的审美情感,品味深藏其中的浓郁情怀,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目的。通过各种方法创设情境,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创造出生动形象的艺术氛围,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读者心中的意象,使读者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从而实现有感情地朗诵课文。事实上,诵读在整个语文学习中都很重要,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诵读习惯。一方面要守住课堂教学这块阵地,强化“读诵悟情”的学习方法,另一方面把诵读活动延伸到课外,留诵读作业,开诵读会等。

3.说

大多数教师在文言文教学时,仍采用通篇逐句串讲法,这种教学法早已陈旧过时,它既浪费时间,又不利于学习者想象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还体现不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而且很难抓住重点。为适应《中学语文新课标》的要求,教者应改变这种教学法,实施重点提示法,让学习者借助文下注释自觉主动学习,充分让学生说,单个说、小组内说,互相探讨,交流体会,教者只需对重点语句进行提示或辅导。如何引导重点呢?重点要根据文体来确定;根据句式来确定;要根据文章的中心来确定……。

4.背

《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把文言文的背诵提到了突出的位置。文言文很少用于口语,说起来拗口,要达到用文言文流利而又准确地表情达意,就必须强化文言文的背诵。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背诵指导,让他们熟读精背默记在心,最终完成语言积累,达到情感熏陶。要求背诵的古诗文一定要背诵,并且要当堂练习背诵。学习者要掌握文言文的背诵技巧及方法,背诵的常见方法有抓关键词背诵法、画面背诵法、写作顺序法、线索背诵法等。重要的名言警句要消融在脑海里,达到“烂记于心、熟念于口、常写于手”的境界。背诵要按时完成,在落实方面,可设置三道关卡确保背诵的顺利进行。一,家长关。每次背诵的内容可由家长督促检查,背熟后家长检查签字。二,组长关。早自习由组长复查,进一步落实,组长检查后,报课代表,由课代表在“背诵”一览表上积分,进行公示,形成竞争。三,老师关。上课前五分钟,抽签检查两三个同学,当堂背诵,这既是督促,又是展示。对不合格的同学,督促其按时补上。这样就可保证背诵要求的落实,促使学生将文言内化为自己语言习惯的一个部分。

5.用

篇8

文言文有效教学的教学方法还有很多。但不管哪种方法,都应着眼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文言文的有效教学效果。只要我们能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对文言文的教学进行科学的、人文的、有效的教学设计,就一定能在新课程改革中,在文言文有效教学方面取得可喜成绩。本文谈谈笔者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一、强化诵读

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又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这就道出了“读书”的真谛。读准了,读多了,往往就会把握文言文的一般特点和规律,就会进入一个广阔深邃的精神世界,自己的思想就会逐步走向丰盈和深刻。在我国古代,读书学文就非常注重熟读与背诵。学习写诗填词,除了要熟悉诗句的一些格律以外,重要条件之一就是要诵读大量诗词佳作,并且其中有些要熟读成用。文言文与我们相隔年代较为久远,学生对于文言文的语言习惯很不熟悉,这就使学生理解文言文有一定的困难。要指导学生学好文言文,必须指导学生积累大量的语言感性材料。没有必要的语言积累,学生就无法真正地领悟课文内容和语文知识,而要进行语言积累,朗读和背诵是十分有效的途径。在朗读和背诵中,学生还会深刻感受到文章的形式美和语言美。如朗读《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时,文章中那些整齐的格式、优美的语言、明快的节奏和高远的立意,一定会使读者陶醉。而文章中的这种美唯有读出来才会有深切的感受。再如教学《出师表》一课,文中大多为对称短句,且长短句结合,读来朗朗上口,其结构亦条理分明,学生很容易就掌握了。在教学中,笔者让小组分读前五段,再由自己范读后四段。当笔者用恳切的语气、语重心长的口吻进行朗读时,教室里静寂无声,当朗读到末句“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时,笔者的声音低缓,表情沉重,而全体学生亦久久沉浸其中,无不为诸葛亮忧国忧民之心所感动。诵读可以说是一种思想熏陶,一种精神享受,一种情操感染,它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了教育。如果有条件能配上恰当的音乐,将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二、重视积累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光学不积累,能力如何提高?笔者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把学过的实词、虚词,以及文言文的一些特殊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的用法进行归类总结,逐渐使知识系统化,并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让学生养成摘录的习惯,把一些名句、重点句做成卡片的形式,加强记忆,学以致用。能力的提高还有赖于迁移的训练。迁移时注意选择一些与课文难度相当的,内容联系紧密的,主题相近(相反)的文言文。如笔者在教学《送东阳马生序》时,以《王冕求学》作为迁移材料,进行比较学习,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刻苦求学的重要性。既巩固了文言知识,同时又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阅读课外文言文的能力,实现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能阅读浅易文言文”的目标。

三、教会方法

语文大师叶圣陶告诫我们“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文言文教学也应“授人以渔”,教会方法,让学生终身受益。传统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是教师逐字逐句地翻译,对号入座,学生一字不漏地记下,使文言文学习变得枯燥乏味,根本谈不上语感、意境,导致原文与译文的分离,其结果必然是事倍功半。文言文的翻译,方法多种多样。诸如保留、替换、删减、增加、调整等等。笔者认为,最基本的方法是弄通大意,规范语言。要求学生看懂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联系语言环境,用今天的话说出文言文一字一句的意思,还有不懂的地方,由教师答疑点拨。在此基础上,用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引导学生增补、调配,达到疏通课文的目的。所以,文言文翻译大致分三步走:首先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进行直译;其次根据需要,适当调配词序;最后按照现代汉语规范要求,做出增补。至于文言中的人名、地名、国号、年号、官职等等,保留就可以了。

四、鼓励质疑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些话告诉我们: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在学习中发现问题,领悟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互相探讨,让学生大胆的提出疑问,展开讨论,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无意中发现蕴藏其中的“真金”。学生的质疑问难的精神一旦被肯定,他们的积极性会大大提高。

篇9

经过十多年的高中语文教学,我深深感到文言文教学的确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难点问题。目前,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文言文教学成为语文教学的焦点。在整套新教材中,文言文的篇幅占了三分之一,而五本选修教材又以《先秦诸子文选》、《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为重。在从2010-2013年这四年的高考语文命题来看,文言文的比重有增无减。以今年的高考为例,古诗文阅读总共三十六分,其中文言文阅读就有十九分,占了二分之一的比重。但是,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一直困扰着语文教师,陷入到一种尴尬的境地。其原因复杂,主要有以下三种:

(1)学生对文言文缺乏兴趣。某学校对该校的8000名高中生进行文言文兴趣调查,持不喜欢的占调查人数的11%,喜欢的占调查人数的21%,一般的占到78%.可见,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严重不足。多数学生认为文言文离我们时代较远,语言理解有障碍,文言知识琐碎。同时,对作品的特定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缺乏了解,使得学生在作品解读上困难重重。解读的困难直接影响了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2)文言文教学模式老套、陈旧。语文教师的文言文教学方式大多雷同,就是逐字逐句的翻译;然后是逐段分析,讲解;最后是总结全文的内容、主旨及其写作特色。不少学生都备有文章的翻译资料,上课时放在课桌上,自己根本不会去试着翻译文章,老师讲解时也听不进去,碰到提问对照译文回答即可。久而久之,一本古文翻译书就取代了语文教师的教学,文言文教学课堂就成了学生最不感兴趣的课堂。教师的满堂灌教学更是让学生反感,教师的滔滔不绝换来的只是学生的困倦,而一切服务于高考的功利思想更是禁锢了文言文教学的勃勃生机。学生感受不到作者的真情情感,体会不到文章的丰富内涵,从而也就无从陶冶情操、获得启发。

(3)文言文无用论的影响。目前,社会上有许多人认为学习文言文没有什么意义,因为文言文创造不出“金钱”。片面地认为古人离我们太遥远,他们的思想已陈旧,不适合现代社会,更何况早就不使用文言文了,还学它做什么呢。在这种文言文无用论的影响下,学生对文言文既无兴趣也不重视。上课不用心,一知半解,恍恍惚惚,浑浑噩噩,书一关,脑袋一片混乱,什么都没记住。课后,也不温习文言知识,作业马马虎虎,敷衍了事。实际上文言文是中国两千多年来形成的典雅而简洁的书面语言。起于周朝,盛于汉唐宋,一直延续到,可以说源远流长。文言文为我们创造的是一笔超出金钱之上的无形的却受用终生的财富,只是我们忽视了它,不懂得将它由文字转化为财富。

高中新教材中的文言文篇目都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精华,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财富。因此,教师不能只是单纯地以应对高考为目的来组织教学,而是要客观地对待文言文教学,意识到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性。那么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性主要有哪几个方面呢?

1.开拓视野,增长智慧

文言文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它把我国五千年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文化完整而有序地保存下来。新课改后,高中文言文选编本着“形神兼备,文质兼美,富有特色”的原则,选编了许多富于启迪、耐人寻味,幽默风趣、发人深思的古文作品。就拿诸子百家中的儒家作品来说吧,《论语》,《孟子》相继推崇的仁义礼智信五德在现代生活中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追求仁爱、仁慈;宣扬正义、正气;注重以礼待人;主张知人善用;强调信誉、信用等等思想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提升,赋予了时代的气息。这些作品思想内涵丰富,道理深刻,其见解主张有助于高中生开拓视野,增长智慧。

2.提升文学素养,陶冶高尚情操

古文学习能让学生提高炼字和阅读的能力,能让学生增强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创造力及自我完善的能力,进而提升个人的文学素养,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古文中的一些脍炙人口的名句若是能够恰如其分的在学生的作文中出现,并加以拓展延伸,就一定能增加学生作文的美感和可读性。同时古文作品中那些熠熠生辉的人物,如重情至孝的李密,深明大义的烛之武,侠肝义胆的荆轲,忠贞不移的屈原,豁达超脱的坡,才调无伦的贾谊,忧国忧民的杜甫,人淡如菊的陶渊明,诙谐善辩的庄子,温文尔雅的孟子更是可以成为高中生标榜学习的对象,有利于促进其思想品德的成长与进步。

3.了解历史,弘扬传统文化

学习古文可以让学生更好的了解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增强民族自信力,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北大教授陈晓明在博客里写道:“传统文化是中国生存发展的精神底蕴,它存活在中国人的心里,存活在中国人日常生活的言行中,存活在人们的精神信念和价值关怀中。它首先通过教育来传承,通过社会中的人们的自我修炼来提升的”。因此,语文教师在古文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将古文教学作为弘扬传统文化的突破口,将古文教学的过程看做是民族的精神积淀、精神记忆与精神传承的过程,把我国灿烂辉煌的传统文化传播开去。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上所花的时间和功夫都不少,但仍然有相当多的学生文言基础知识薄弱,文言文读不懂,翻译题几乎是全军覆没,文言文选择题也是是是而非。面对这种情况,语文教师必须调整或改变文言文教学方法,加快文言文教学创新的步伐。陶行知先生说得好:“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生学的法子”,古文教学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1 反复朗读法。

常言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古文教学必须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熟读或背诵一定数量的文言篇目,可以加深对文言文的文意理解,培养语言的感知能力。教师让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感受作品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从而获得精神的熏陶。在朗读古文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处理好停顿、语气、节奏等朗读技巧,以便其读出感情,读出体会,读出兴趣,读出深度。

3.2 合作探究法。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古文教学是鲜活的,教师应采用师生互教互学的模式,建立起师生之间的平等的合作关系,营造和谐的教与学的氛围,创设师生“对话”的情境,使学生成为主动的、积极的,具有探索、开拓精神的个体,而语文教师的角色应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推动者,引导学生搜集信息、发现问题、结合语境分析鉴赏并自主进行合作探究,从而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篇10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8-0-01

在英语热席卷全球,网络用语日益盛行的今天,饱含深厚文化底蕴的文言文却现状尴尬,是学生们口中照本宣科的“老古董”,并不被接受和喜爱,老祖宗留下的文化明珠却不能在现代社会依然光芒璀璨,文言文的境地确实令人堪忧。自从实施新课标以来,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如火如荼地展开,但文言文教学改革仍然是步履维艰。那么,在课改的大背景下到底怎么改革才能让文言文教学走出困境呢?

教学观念陈旧化和教学形式单一化是当前文言文教学改革的两大难题。陈旧的观念认为,“为考试而学,为升学而学”是文言文教学主要甚至唯一的目的,以致教学内容向艰深、琐碎、偏僻延伸。老师教学也进入了一个误区,教好文言文就必须把课本,甚至教师用书中涉及的知识统统灌输给学生,若有所遗漏,教师便认为没有尽职尽责。这种观念促使一些教师把大量的精力和宝贵的时间用在不必的细讲详析中,使学生成了接受字、词、句的工具。所以就形成了“满堂灌”的枯燥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学习的心理,教学过程枯燥乏味。大量讲解古今异词、词类活用、通假字、句式特点、人物分析、布局谋篇的艺术特色……如此繁多。学生无所适从,苦不堪言中发出“学文言文难,难于上青天”的感叹。这种课堂教学极易导致教和学的脱节,缺少探索与研究,缺少师生互动,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遏止学生的创作力。

一、用心诵读,体会情境

文言文教学要做到每堂课都能听到读书声。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是文言文语感教学的重要方法,是整体感知语言的有效途径。停顿、重音的准确处理,语速、语调的准确把握均可唤起想象,引起共鸣。学生口与耳会,眼与心谋,整体感受文言文的情味理趣,通过诵读整篇文章记熟了,其中实词的意义、虚词的用法记住了,古人说话、写文章的语气、语调、方式、方法也就品出来了。诵读越多,越能触类旁通。熟读或背诵一定数量的文言篇目,有助于加深对文言文的文意理解,培养语感。要能读出文言文的情味,在读中发现问题。就要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揣摩语言的运用;要在读中发现问题,就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就要在读中有自己的发现。因此文言文的诵读,不仅是用口,更强调要用心。

二、激感,品味文言

文言文教学可以引导学生努力挖掘文言文中的审美因素,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不少文言文名篇都是优美的散文,文章音韵和谐,对偶押韵,读来如风行水上,琅琅上口。有的句式整齐,有的骄散结合,间或运用多种艺术修辞手法,艺术性较高。优美的语言芳香四溢,沁人心脾,令人耳目一新,心旷神怡。学习这样的文言名篇,简直就是一种美的享受。如《桃花源记》、《岳阳楼记》、《陋室铭》、《爱莲说》等,篇篇都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生动形象的图画,体现出一种艺术的崇高美感。《报任安书》句句血泪,读来回肠荡气;《项脊轩志》字字真情,让人泪湿青衫,还有大量的语言修辞方式的运用以及平仄的考究,使文言文读起来或节奏分明,音调铿锵,或声韵和谐、气韵悠扬,给人一种说不出的美感。文言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感受作品的情,感悟作品的理,让学生得到更开阔的视野、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文言文的优美、壮丽、朴素、含蓄。

三、日积月累,归纳学习

知识积累是提高能力的基础,有计划地进行积累,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古汉语的语言材料和知识,使之形成系统,而且也能转化为能力,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平时要求学生准备一个记录本,建立“古文知识仓库”,有计划、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知识梳理。如要求掌握的实词、虚词等。但对每课词语的整理积累不能局限于该篇,要回顾、总结以前学过的意义和用法,并随着新课的学习去丰富,即做到纵向积累和横向积累相结合。此外,进行积累不能机械地照搬照抄,而是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联系、归类、比较。通过比较归类,让学生提高在文言文阅读中的词语辨析能力,真正起到了“举一反三”的作用。体现了学会积累带来的好处。

四、活动多样,兴趣教学

文言文教学应打破传统的课堂、课文和教师“三中心”,努力创设开放而有活力的文言文教学活动。如把文言文教学与文艺活动结合起来,举办班级古诗文朗诵会、经典名篇朗诵欣赏会,根据文言戏剧或改写的文言课本剧进行戏剧表演,等等。在文言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引导学生去探究所学课文中包含的文化、文学、语言等因素,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学生文言文的阅读水平。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搜寻、查访当地有价值的碑文、地方志或古代文化名士留下的作品等。开展研究性学习,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活动中近距离地感受文言文所承载的浓郁的文化气息。

五、教师先锋,提升素质

篇11

关键词:新课改 初中语文 文言文

一、新课改下的初中文言文教学

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是通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等来挖掘学生的潜能,从而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

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而文言文教学的主要目的则是传承民族文化,吸取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新课改下初中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应定位在疏通文意,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上,通过文言文的学习,继承祖国的文化遗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读写水平。

二、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教学中重翻译,忽视学生自我感悟能力的培养

文言文教学既要注重文言词汇、句式的积累,又要注重文章结构内容、艺术形式的赏析。如果仅仅从字词句上作些肢解式的分释,把文质兼美的课文整体割裂成支离破碎的古汉语知识,学生成了笔记、背诵的机器,就毫无美感可言了。文言文的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习惯于串讲的方式,读一句,讲一句,要求字字句句落实清楚,从字词到句子,再从句子到段落、篇章,从小到大,甚至课前就给学生翻译的本子。这种过分注重词句翻译的文言文教学法,仅重视理性分析的语言学习过程,只关注知识的掌握,不注重学习主体语言习得的规律。

2、脱离课本,过于重视艺术欣赏的传授

另一方面,文言作品中的人物的思想性格、人生态度、理想追求、思想情感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艺术修养、审美情趣的形成很有影响。教师应指导学生对文言作品作适当的鉴赏、评析,让学生认识文言作品的整体美感,体味文中之情,领悟文中之道,感受文中之雅,这本是无可厚非,但是有些教师脱离课本,大讲特讲其艺术特色、人物形象,学生虽听得很有兴趣,但是收获不大。

三、新课改中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创新

新课程改革中,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一直是死角。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初中文言文到底应该怎么创新?

1、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的创新

新课改中,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目标定位在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使学生能自由阅读历代文献,作为学习和研究的工具。第二个层面是接受和继承文学遗产。第三个层次是了解现代文中的文言成分。因为处于起始阶段的初中,学生既无文言文积累,更谈不上文言文语感,因此教学重点应定位在通过诵读,培养语感,积累词句,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教师观念的创新和自身角色的转变。

(1)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和教学资源设备。

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应是师生间和学生间互动,共同发展的一个过程。教师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做学生的引导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设备,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2)发挥课堂讨论的引导作用。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课堂讨论这一体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课堂交流形式肯定会越来越多,作为课堂组织者、参与者、评价者的教师,在课堂讨论的组织过程中,首先要准确把握教学内容,形成明确的教学目标,对讨论问题的价值有一个衡量标准,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评价、筛选,有意识地将一般问题引向深入,将旁逸问题引向课堂,从而保证师生研讨的问题明确且具有价值。讨论应该尽可能深入,在鼓励学生表述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的同时,教师应在不挫伤学生积极性的前提下,对问题进行筛选和导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出有价值问题。

(3)教学中古今互动,学以致用。

文言文教学要古今互动,学以致用。学生之所以经常误用成语典故,重要的原因是不知出处,不明意思。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注意迁移,多同现代汉语联系,不仅会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还会有效提高学生的读写水平。

3、注重朗读,培养学生的领悟能力。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反复朗读,能够帮助领会文章要旨。大声朗读,口熟成诵是文言文教学的特殊要求。文言文比现代文更讲究韵律,教学中要求学生读准字音,注意停顿,读出语气感情,让学生在诵读中理解文意、体味情感、感受作品意境、提高语言感悟能力。学生在反复朗读中逐步弄清其义,效果比教师指点还要好。

4、培养学生良好的摘抄习惯。

新课改中要求学生用摘录和做卡片的方式积累阅读材料。学习文言文,摘录十分重要,它可以指导学生准备常用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词义差异、词类活用等卡片,摘抄一些成语、警句、诗词曲中的名句。在略知大意的基础上反复朗读,并逐步加深理解,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也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

四、小结

综上,文言文教学的创新策略还有很多,不管哪种创新,都应该着眼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文言文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只要是针对学生实际,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目的,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对文言文教学进行科学、人文、有效的教学设计,就一定能转变死角,让文言文教学成为语文教学的亮点。

参考文献:

篇12

一、文言文是一种古代的书面语言形式

中国出现得最早的文章,从体裁上看,多属应用文;从语言形式上看,则全为文言文。对于文言文的定义,有人概括为“文言文是以先秦的口语为基础,经过较多的加工提炼而形成的上古汉语的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模仿它所写的种类作品的语言”,我以为这也不无道理。我们知道,所谓文言文,决不仅仅是由它所产生的时代来划定的,更重要的是它的语言形式,就像旧体诗和新诗的差别一样。

对于语言形式的使用,古人确实受了太大的局限。他们没有像今天这样通俗易懂且丰富多变的白话语言,也无从知道今人使用的词汇、语法系统,只能创造性地使用他们那个时代在语言实践中不断探索出来并逐步加以完善的旧的语言形式,即使用他们所独有的那一套较为定型的词汇、语法系统。所以,无论是古代的骈文、散文,还是诗、词、歌、赋,也不论古人的文章多么富有文采,语言多么富有独创性,他们都无法摆脱文言这种凝固定型的语言形式。今人则不同,从“五四”开始,我们的前人就逐步探索出了适合我们现代生活节奏和语言习惯的全新的语言形式,规范了我们自己的新的词汇和语法系统。在继承前人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又加入了我们自己的创造,于是,我们的词汇更加丰富,语言更加灵活,表意更加明晰。但在实际的书面语言运用中,我们不但可以学习和使用白话形式的新语言,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要适时地使用文言形式的旧语言,这就是今人优于古人的地方。

二、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地位

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无论是教材还是读本,文言文都占有较大的比重。单以第一册教材为例:全书共六个单元,文言文和现代文均占三个单元;而要求学生背诵的篇章段落,现代文仅占16.7%,文言文则占66.7%。教材《说明》中也明确指出:“……现代文课文,约占课文总数的30%”;“全套书编排的古诗文作品,约占课文总数的40%,其中,高一以古代散文为主,着重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高二、高三也有大量的古代文学作品,在继续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力的基础上,着重培养欣赏、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理解词句的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足见高中阶段语文教材对文言文教学的重视程度。近几年来,全国高考语文试题中文言文部分的考试题型、难度、比例也几乎形成模式。明白这些,对于我们的高中文言文教学,将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三、文言文教学的目标和要求

高中阶段,虽然学生对文言文已有所认识,在小学高年级和初中阶段也接触了不少,但总的说来,大多数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还是很茫然。首先,他们不知道文言文到底该学什么;其次,他们不知道文言文到底该怎样学。鉴于此,在高中低年级,语文教师就应该主动引导学生弄清楚文言文教学的基本目标和要求,以便在以后的学习中做到有的放矢。

第一,必须解决对文言字、词、句式及常用语法的理解问题。前面已经说过,文言文是相对于现代白话文而言的,它的语言形式与现代汉语有着很大的差别。这个差别就在客观上拉大了现代人尤其是现代中小学生与它之间的距离。无论是对语言的体验程度,还是语言本身的适用环境,现代人总会对文言形式的语言感到遥远而且陌生。这就加大了现代人尤其是现代中小学生对文言字、词、句式和常用语法理解的难度。但我们要学习文言文,就必须首先越过这个障碍。这个“越过”绝不是“跨过”,而是“穿过”。也就是说,我们必须通过认知和理解的方式来实现。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