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训练方法范文

时间:2023-09-17 14:47:1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阅读训练方法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阅读训练方法

篇1

1、视幅扩展:打开我们的“视幅”,从一眼看一字到看多字;

2、焦点移动:训练我们的眼停眼跳,让焦点迅速准确地移动到第二眼的位置,以更快地吸收到信息;

3、眼脑直映:培养我们直接把视觉器官感知的文字符号转换成意义,消除头脑中潜在的发声现象,形成眼脑直映,从而实现阅读速度的飞跃;

4、消除回跳。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1.重视对阅读材料的选择,实现学生能力的提升

在日常现代文阅读训练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对阅读文章的选择,要选择适合学生阅读,符合学生实际能力,切合高考总体方向的文章内容作为训练资料。好的文章结构清晰,文笔优美,寓意深刻,能够在提升学生阅读兴趣的同时给予其深刻的启示;另外在选择阅读训练材料的时候教师要注意文章题目的设置,好的题目不仅构思巧妙,难易适中,最关键的是能够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其得到基础能力的提升;再有教师要在面向学生展开阅读训练之前,自行分析阅读材料题目的答案,要看答案设计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情况以及其知识掌握水平,另外还要看答案和题目的相符程度,对文章内容的展示和总结程度。教师要认真研究文章内容和题目设置,这样才能确定答案的合理性和严密性,为进一步锻炼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重视方法传授,引导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新课改环境下的现代文阅读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也就是日常的现代文阅读训练要以培养学生独立获取信息能力,掌握语文知识作为教学的最终目的。学生的阅读能力包括阅读速度,阅读水平,理解深度和鉴赏水平几方面,只有全方面提高学生在这些方面的能力,才能保证其面对未来高节奏,高效率的学习环境做好充足的准备。阅读能力是需要经过科学系统的训练,结合细致的计划安排得以提升的,高考现代文阅读训练要从培养学生的能力的角度入手,强化学生在现代文阅读和分析方面的基础能力,实现其现代文阅读的整体水平。

教师要向学生传授正确的现代文阅读解题方法,首先就要求学生能够精读文章,也就是要保证学生深刻了解和吸收文章内容,能够从文章整体入手完善分析文章的各处细节。只有掌握文章的细节,才能感受文章的整体思想,同样的,只有明确整体构造才能感受细节处理,也就是说,教师要运用一定的方法让学生掌握整体和局部处理的关系,适当融合对两方面的理解,进一步分析文章内容。这样才能实现对文章整体的把握,对细节的掌握,对语言的理解,对内容的明确以及对思想的感悟。

教师要指导学生在阅读现代文材料的时候进行三遍阅读,第一遍时从局部到整体把握文章的意思;第二遍是要明确整体和局部的关系,同时结合文后习题分析文章结构及细节内容;最后要结合问题阅读,在肯定之前的总结认识的同时,寻找问题答案。另外教师要重视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以此强化学生的能力。语文教学的基础是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但更为关键的是使其具备独立思维的能力,能够充分结合发散性思维思考文章内容。

三、强化基础系统知识的掌握,锻炼学生现代文阅读的能力

提高现代文阅读水平是要靠强化个人语文基础知识作为基础的,在现代高考的语文现代文阅读当中的题目具有综合性和高难度的特点。想要顺利解决综合性强,难度大的问题,就要以基础系统的知识作为解题的基础,只有让学生掌握了基础,系统的语文知识,才能够以此入手,实现其更高能力的提升。教师要在日常的阅读训练中重视对学生进行系统基础知识的训练,以帮助其形成为解题服务的基础知识网络。

在日常阅读能力训练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对教材文章的利用,可以是基础的课文,也可以是课后阅读的小短文,这些文章都能够总结出一些阅读知识,帮助学生实现对现代文阅读更加深入的了解。另外教师在训练学生现代文阅读能力的时候要注意对文章中重难点知识的转移和迁徙做以重点强调,教师要向学生分析文章结构顺序的分类和方法,除了基础的时间和空间顺序之外,常见的心理和逻辑顺序是教师要向学生介绍的重点,这两种写作顺序的理解难度相对要大一些,教师要加强在这方面教学精力的投入。另外像一些文章的结构安排,也是有一定知识基础才能分析出来的,教师要向学生介绍由总到分,由分到总,由浅入深,由深及浅,由现象到本质等多种结构形式,要让学生明确不管是何种文章结构安排都脱离不了要符合人类认识规律这一基本原则。在掌握这些方面的知识以后,学生就能够通过知识迁移和理论转移实现对文章深层次的理解,在解答问题的时候也会更加得心应手。

四、重视学生思维发展,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系统全面的知识是解答问题的基础,灵活多变的思维是理解文章的关键,在训练学生现代文阅读水平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极为重要的。思维是抽象的存在,但是思维却可以通过人们的语言和行动表现出来。强化高考现代文阅读训练,需要强化学生在认知理解,综合分析,抽象概括,调整融合,差别比较与评价总结多方面的能力。在这些现代文阅读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当中,抽象概括是较难的一项,目前很多高中生都习惯在文章当中寻找原句用以解答阅读习题,这种原文概括经常会出现不全面,不准确,不切题等多种问题。

教师要重视对学生思维水平的训练,要培养学生全方面,多角度的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站在全局发展的角度看问题,能从文章的整体立意分析其细节之处的设计意图。另外要重视对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由点到面,由细节到整体,由表及里的分析并总结问题,提高对文章细节内容和思想表达的认知水平。由此确定文章的思想内涵,帮助学生实现对文章的深层次理解。这对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提升高考现代文阅读成绩具有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

结论

所有高中语文教师要摒弃传统的题海战术的现代文阅读训练方法,要选择优质精美的文章供学生练习使用,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要结合适当的方法和途径提高学生阅读和解题的能力和技巧,使学生在积极阅读文章的过程中主动地解答习题,将现代文阅读训练看成是一种学习享受。只有引发学生对阅读训练的兴趣,消除学生对阅读习题的畏惧心理,强化学生解答阅读文章题目的能力和水平,才能提高学生在现代文阅读方面的能力,最终实现高考现代文阅读成绩提升的目的。

参考文献

篇3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8 -0112-02

英语教学大纲中指出“中学英语教学的目的就是侧重培养学生阅读能力”。阅读是我国中学生接触外语的重要途径,也是中学外语教学的重要环节,应而培养中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英语教学当务之急。阅读能力一般指阅读速度和阅读理解能力,阅读速度的快慢是阅读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所以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掌握以下基本的阅读技巧。

快读(skimming)是一种非常有用的阅读方式,快度的目是用浏览全文的方法了解全文的大意和主题思想并对文章的结构有个总的概括。快读时,应特别注意文章的开始段、结束段、文章的每一段首句和结尾句,以及篇章的连接手段和行文中的信息(signal word),因为它们往往是对文章的最好概括,是左右文章大意的关键。

查读(scanning):查读目的是为了寻找文章中某些特定的信

息。查读时,目光要自上而下,一目数行地寻视与答题内容相关的语句,无关内容要很快掠过。

细读(Reading for full understanding):找到文章中的有关范围以后,即在此范围内逐句阅读,特别对关键语句,句要仔细琢磨,以便对其有较深刻,较准确的理解和掌握。不仅要理解其字面意思,而且要通过推理、判断,弄清文章中“字里行间”潜在的意思。细读时,对没学过的生词,可根据上下文和自己的背景知识等来推测其意;对难以看懂的长句,可借助语法手段,对其加以分析,已达到透彻理解。

在大量阅读过程中,演化一些基础语言知识。根据中学生年

龄特点,精选一些具有知识性、故事性、趣味性强的材料。题材应广泛如:名人轶事、历史传统、民间故事、寓言、幽默小品、日常生活、新闻报道、社会背景、史地常识等等;篇述适当、内涵丰富、难度适中、生词较少,了解英、美两国的文化背景、生活习俗、思维习惯等。既可以加快语学习,又可以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

为了使学生具备上述各种能力及技巧,教学中需合理安排打基础及大量阅读的两个重要环节,在高中阶段,在大量阅读过程中演化基础语言知识。使学生在阅读中学语言,在阅读中加快阅读速度,提高阅读能力。

篇4

科技文阅读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比如精读能力、速读能力、理解能力等。从科技文阅读应试能力的培养与训练的角度看,精读是现代文阅读的基本功,是培养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精读的要求就是读懂,甚至达到吃透,读懂吃透就是要从整体入手,局部理解,而最终达到整体把握这一目的。理解不了局部就把握不了整体,把握了整体又可以更好地理解局部。局部理解也不仅仅是孤立地理解局部自身含义,还要把握好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间的相互关系。这样才能完成由局部到整体、由语言到内容,然后再由整体到局部、由内容到语言的反复的过程。或者简单地说,要找出中心思想是什么,知道究竟讲的是什么。

二、发展思维,提高能力

科技文章往往具有一定的学术性,具有一定难度,平时多了解科技方面的知识,强化对科学技术的理解消化能力,这就有助于阅读能力的提高。

另外,在阅读中注重提高思维能力,也就成了提高阅读能力的关键。虽然思维似乎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有它的表现形式――借助于语言。

对于科技文阅读来说,要进行好以下几方面的思维训练:

A.认识理解能力;B.分析综合能力;C.抽象概括能力;D.调整组合能力;E.比同较异能力。

在阅读诸能力中,抽象概括能力是学生的一个相当薄弱的环节。要求概括的时候,大多数学生还只停留在寻章摘句式的水平上,对于在分析的基础上加以综合,在具体的基础上加以抽象那就很难做到,因此概括往往缺乏准确性,经常犯一些“以偏概全”“偷换概念”“转移论题”等逻辑错误。所以在平时的训练中要重点加强这一能力的提高。

三、具体做题,步骤安排

1.科技文往往对专业术语的陈述相当复杂,千头万绪,要求考生能够在短时间里作出梳理,鉴别和判断。因此核对原文的内容就相当有效,题目往往是考查学生对生疏的东西的理解能力,所以,在阅读时,对文章的中心思想,段落内容,名词解释等是重中之重,对于其证明,引用或说明的东西则快速浏览,这样不仅提高了阅读速度,而且很快抓住了中心思想。

2.通过常识去判断理解,有些科技文是在一些著名的学术论文中选取出来的,普遍比较难懂,这时,生活的常识就会告诉你正确的理解和答案。

3.阅读的大部分答案都在原文里,只要细心地寻找就行了,他的问题通常都是有针对性的,多集中在一段或上下段之间。所以这一步主要是完成两项工作。第一要审视题目的题干,弄清其要求,把握本题的做题准则。第二要细读选择支,提取其关键意思,返回原文,以支寻踪,找到对应的文本区间。这是很关键的一步,一定要细心,无论是题支还是文本区间,要认真地思考阅读,过这一步,其实也就简化了试题,缩小了阅读范围,对下一步十分重要,所以区间的确定要准确全面。

四、找出玄机,确定答案

在上一部分中我们提到找出题支对应的具体句子,认真对比,找出区分点,以文本为依据,确定题支的说发是否符合原文,从而确定题干所要求的答案。

但我们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命题人在以改变文本的表述形式和内容的方式出题时,会暗设玄机,设计一系列的陷阱,我们如果熟知以下规律,我们就可以拨云见日,识破玄机,确定答案。

这些暗藏的陷阱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无中生有,二张冠李戴,三已然未然。

陷阱(一)无中生有,指所给选项中所说的内容在原材料中并未涉及,也不能依据原文信息中推断出来。

例如2006年全国卷Ⅰ第5题第三项:“用轨道上运行的卫星接受浮标采集的信息,控制浮标工作的全过程。”从文中看,卫星是用来收集信息的,“把接受的信息发送到气象中心供研究人员研究”,在文中不能提取到“控制浮标工作的全过程”这一信息。

因此,考生在做题时要仔细检查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文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依据原文合理地推断出来。

陷阱(二)张冠李戴,主要指命题人在解释概念,或转述文意时,故意弄错对象,迷惑考生,使考生误入歧途。

比如2006年北京卷第14题第一项:“天坛的建筑风格是以气势高耸、铺天盖地取胜。”而原文是“故宫拥有庞大的建筑群,以气势取胜,天坛的建筑少而精,以宁静深远而著称”;题中第一项将故宫“铺天盖地”的“帽子”戴在天坛头上。

在做题时,应仔细比照原文,看看选择支所叙述的对象特点和原文体是否一致。

陷阱(三)已然未然、指命题人故意把原文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事情说成既成事实,或反之。

篇5

精读的要求就是读懂,甚至达到吃透。读懂吃透就是要从整体入手,局部理解,而最终达到整体把握这一目的。理解不了局部就把握不了整体,把握了整体才可以更好地理解局部。局部理解也不仅仅是孤立的理解局部自身含义,还要把握好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间的相互关系。这样才能完成由局部到整体、由语言到内容,然后再由整体到局部、由内容到语言的反复过程。

做现代文阅读训练题时,要求阅读三遍。第一遍理解由局部到整体的自身含义。第二遍把握相互关系,然后再看文后的问题,理出各题关系,把握中心题(因为许多试题的设置都是有一定梯度和联系的)。带着问题去读第三遍,既可验证前面的所读,又为做题找到依据。一定要先读文章后做题,读懂文章再做题。

二、系统总结,培养能力

语文知识是阅读能力的基础,从近几年现代文阅读考查的情况看,综合性的、高层次的题比较多,而它要求必须以系统的、综合的知识为基础。知识系统化是培养阅读能力的先决条件,没有系统的知识,仅凭简单的零散的知识,培养阅读能力那只是纸上谈兵。所以复习阶段一定要做好知识的系统化工作,形成自己的语文“知识树”―――知识网络。

在复习时,要充分利用教材,特别是教材中的知识短文,它们往往带有总结性质,是系统归纳、加深加宽的好材料。归纳时要注意不要只是罗列一些名词术语,要向纵深发展。比如文体知识中的人称问题,学生都知道有两种,但每一种作用是否清楚,还是个问题。

还要特别注意一些难点知识的归纳与迁移。比如语文表达中的四种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学生比较熟悉,而心理顺序,特别是实用性强的逻辑顺序,有的学生就一知半解了。在议论性文章及事证明说明文中常常使用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的内在联系安排顺序。或先总后分、先分后总,或由因到果、由果到因,或由主到次、由次到主,或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或由简单到复杂、由现象到本质,或由一般到特殊、由特殊到一般等,总的原则是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明白了这些,我们在阅读时就会迁移过来,变成我们的一种运用能力。

三、发展思维,提高能力

知识是基础,思维是关键。在阅读中注重提高思维能力,也就成了提高阅读能力的关键。思维似乎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它有一定的表现形式―――借助于语言。

对于现代文阅读来说,要进行好以下几方面的思维训练:

A.认识理解能力;B.分析综合能力;C.抽象概括能力;D.调整组合能力;E.比同较异能力;F.评价鉴赏能力。

例如,2012年高考语文第26题:通观第二自然段,并参照第三自然段关于“第二点错误认识”的表述,概括说明第一点错误认识是什么。

这题就是考查分析综合能力的。通观四段材料,第一段是总说,从语文学科的性质和语文教学的任务两方面,总提叶圣陶先生的教育思想;第二段从语文学科的性质方面进行阐述叶老的教育思想;第三、四段从语文教学的任务方面阐述叶老的教育思想。第三段的“第二点错误认识”是对语文教学任务的错误认识,那么第二段引出的“第一点错误认识”显然是针对语文学科性质的。总说部分和第二段都有指出语文学科性质的语句,据此,“第一点错误认识”就可概括为:不清楚(或不了解、不知道)语文是工具,日用学习及交流知识都少不了它,因而照搬旧式教育那一套(或没有认清语文是人生日用不可缺少的工具,因而照搬旧式教育那一套)。

在阅读诸能力中,抽象概括能力是学生的一个相当薄弱的环节。要求概括的时候,大多数学生还只停留在寻章摘句的水平上,对于在分析的基础上加以综合,在具体的基础上加以抽象那就很难做到,因此概括往往缺乏准确性,经常犯一些“以偏概全”“偷换概念”“转移论题”等逻辑错误。

例如:阅读下面的文字,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纸币出现的两个条件。

篇6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20-0053-02

[作者简介]余荣达(1963―),男,广东高州人,本科,广东省高州市第一小学教师,小学高级。

古人早有“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之说。语文教师都懂得阅读的重要性,但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相当多的阅读课上,教师担心学生读不懂,仍然存在着以讲为主的“满堂灌”现象。而且,伴随着新课程教学出现“空泛化”现象,阅读教学流于形式,预期的效果也不理想。“满堂灌”不行,“空泛化”也不行,那么如何提高阅读的质量呢?

一、导入新颖――激发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颖的课堂导入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格鲁吉亚杰出的当代教育家阿莫那什维利认为,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教师,就是一个好教师。可见,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时,教师的作用很重要。教师要有导演才干,最好在课堂导入时,就采取新颖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神往课文,因为新颖的导入会直接关系到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只有学生“自己想读,有情想表”,他们才能读出真情实感,才能自发地感悟课文。例如,教学《凡卡》一文时,在板书课题后,笔者说:“文中的凡卡和我们的年龄差不多,相同的都在童年时代,但在生活上有很大的不同啊,有何不同?请大家认真阅读,凡卡的童年生活定给你深刻印象,边读边想,再告诉我,好吗?”联系学生生活的创新导入,如一枚石子落在水中,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学生带着疑问,神往地投入阅读课文中去。学生通过阅读、分析和对比,发现凡卡的生活不仅没有我们幸福,而且是悲惨的。

二、教给策略――引导学生阅读

阅读对人的一生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借机点拨学生如何读,指导学生体会课文中语言文字的美。学生只有掌握了方法并能正确运用,才能真正地自学,才会把体验融入朗读,读好课文,读得动情而真实。在教学中,针对课文的重点部分,教师要引导学生初读、细读和品读。对于课文的非重点部分,教师要引导学生精读、略读和跳读。不管采用何种形式读,学生只有投入了感情去读,才能真正理解语言文字,体会它的意思。通过多读,学生就掌握了这个阅读方法。

三、设计话题――加深阅读的理解

对话很重要,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形成、情感的沟通尽在对话。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语文之道,是实践之道。所以,语文实践活动的主要形式就是对话。语文教科书是编者精心挑选出来的经典,学生通过对话,与编者、作者和文中主人公等进行精神上的交流,才能对课文渐进地熟悉,逐步提高认识,理解课文,直至把这些经典的东西记下来,日积月累,熟能生巧,随时取用,永远变成自己的营养。因此,教师要保证学生有充足的读书时间,并能独立、充分、深入地与文本对话,这样才会加深学生对阅读的理解和知识的积累,形成素养。

对话就要设计话题,语文教学活动的目的就是通过“话题”进行交流,使学生获得发展。学生能独立、充分、深入地与文本对话,是提高学生阅读质量的前提。为更好、更有实效地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教师要设计好交流的话题。话题的预设很重要,没有预设,犹如无的放矢,且易混乱。若没有精心设计,阅读效果不明显,质量也不高。因此,设计话题要注意如下几点:首先,要有目的。话题设计要从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形成、情感的沟通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等方面出发,不可随心所欲。其次,吸引性要强。为激发学生的对话欲望,话题设计不宜过深,不宜太多限制,要让学生感觉很轻松,消除学生心头的紧张感,避免学生因害怕答不对或答不完整而不愿参与对话,要让学生相信自己完全有能力回答问题。最后,话题要有开放性。设计话题时,话题的指向应是开放的,但话题是有中心的。围绕话题,让学生从各自的认识高度,可谈自己的看法,亦可对别人的回答进行质疑,更可直接或间接对别人的回答表示赞美。学生参与率高,师生互动,让每个学生的思维都在发散,人人都能有话可说,课堂气氛热烈。开放的话题,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这可有效增强学生的自信,使其体验成功的喜悦。但要避免出现极端现象:一忌放任自流,二忌收得太紧。开放性话题是语文新课标的体现。新课标指出,阅读是人的个性化行为。在老师话题的引导下,学生进一步去发现,去探索,求得共识。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解决了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的老问题,避免了课堂“一问一答”或“串问串答”的现象,改变了课堂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索的能力。

话题在阅读教学中非常重要,怎样才能设计好话题?教师只有准确地理解了作者的写作目的和编者的意图,才能找到阅读训练的切入口――话题,通过话题,产生对话,在对话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诱发联想――升华阅读的感悟

语文阅读的任务,不仅在于学生对阅读材料的识记、理解上,还要求学生读后有所体会和领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多读可以使学生感悟文章的妙处。但在小学阶段,学生用于阅读的时间毕竟不是很充裕。怎样才能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更快地感悟文章的妙处呢?教师可以通过诱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的生活积累与阅读材料的信息联系起来,加深学生的体会和领悟。大多生活在农村的学生,在周末或多或少地被父亲或者母亲送到学校。教师适时地点拨学生细致、用心地去观察父母亲离开时的背影,那他们就会明白朱自清为什么会望着他父亲的“背影”流下眼泪。目前,小学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为读而读、读而不想的问题。要让学生边读边展开联想,体会课文的情景,做到情景交融,准确把握文字中情感的变化,融自己的理解于朗读,只有这样才能读出真情实感。如有的学生在阅读《十里长街送总理》时,联想情境,声音呜咽,泪如雨下。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心,21世纪的阅读教学应该更加开放和具有活力。提高阅读质量是时代的需要,小学语文阅读课比重大、课时多,提高阅读质量,让阅读教学更有效,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大胆地尝试和探索,改革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总结经验,逐步完善。

篇7

以获取信息、掌握知识为目的而兼顾鉴赏评价,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比如速读能力、认读能力、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等。只有具备了这些能力,才能适合当今时代高效率、快节奏的需要。能力不是天生就具备的,它是通过科学的、一定量的训练逐渐形成的。从现代文阅读应试能力的培养与训练的角度看,精读细读是现代文阅读的基本功,是培养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精读的要求就是读懂,甚至达到吃透,读懂吃透就是要从整体入手,局部理解,而最终达到整体把握这一目的。理解不了局部就把握不了整体,把握了整体又可以更好地理解局部。局部理解也不仅仅是孤立的理解局部自身含义,还要把握好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间的相互关系。这样才能完成由局部到整体、由语言到内容,然后再由整体到局部、由内容到语言的反复的过程。

做现代文阅读训练题时,要求阅读三遍。第一遍理解由局部到整体的自身含义。第二遍把握相互关系。然后再看文后的问题,理出各题关系,把握中心题(因为许多试题的设置都是有一定梯度和联系的),带着问题去读第三遍,既可验证前面的所读,又为做题找到依据。一定要先读文章后做题,读懂文章再做题。

二、系统总结,培养能力

是阅读能力的基矗从近几年现代文阅读考查的情况看,综合性的、高层次的题比较多,而它要求必须以系统的、综合的知识为基矗知识系统化是培养阅读能力的先决条件,没有系统的知识,仅凭简单的零散的知识,培养阅读能力那只是纸上谈兵。所以复习阶段一定要做好知识的系统化工作,形成自己的语文“知识树”―――知识网络。

在复习时,要充分利用教材,特别是教材中的知识短文,它们往往是带有总结性质的,是系统归纳、加深加宽的好材料。归纳时要注意不要只是罗列一些名词术语,要向纵深发展。比如文体知识中的人称问题,学生都知道有两种,但每一种作用是否清楚,还是个问题。比如1993年六省市试卷《青菜》阅读文后的一个题目,共有三问:

第一问:这篇短文是用第几人称写青菜的?

第二问:这种写法对内容的表达起什么作用?

第三问:文中哪些语句用这种人称表述取得了比其它人称表述更好的效果?(举一例简要说明)

关键是第二问,作用就是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进行抒情,在本文中起到拟人化的作用。平时复结时,如果不细致不深入,答题就显得很盲目。还要特别注意一些难点知识的归纳与迁移。比如语文表达中的四种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学生比较熟悉,而心理顺序,特别是实用性强的逻辑顺序,有的学生就一知半解了。在议论性文章及事证明说明文中常常使用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的内在联系安排顺序。或先总后分、先分后总,或由因到果、由果到因,或由主到次、由次到主,或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或由简单到复杂、由现象到本质,或由一般到特殊、由特殊到一般等,总的原则是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明白了这些,我们在阅读时就会迁移过来,变成我们的一种运用能力。

例如有这样一道考语言连贯方面的题,我们不妨也把它当作一个小阅读题:在下文空缺的甲、乙、丙、丁四处选填恰当的项。

在当今世界上,某些国家出于一己私利,把自己的价值标准和发展模式强加于别人,以自己为尺子衡量别人,稍有不同就视别人为异类,横加指责和干涉。这种君临天下、称霸世界的做不法是甲、是乙、是丙、是丁。

A注定行不通的;B违反国际关系准则的;C违背时展潮流的;D不得人心的

我们分析这四个选项,很显然四句话存在着内在的逻辑顺序,即因果关系,依次为B、C、D、A.

再如,调整下面各句的顺序,使之合理。①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②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③总之,我们要拿来。④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会成为新宅子。⑤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①②③④句属于正面阐述,⑤句属于反面阐述,这两大层次就明确了;再看前四句,第③句是前提条件,应放在第一位,第①句是“拿来”后的具体做法,又是第④句话的条件,第②句是强调第④句中“这人”应具备的品格,可放在④句之后。顺序就调整为:③①④②⑤

三、发展思维,提高能力

是基础,思维是关键。在阅读中注重提高思维能力,也就成了提高阅读能力的关键。思维虽然似乎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有它的表现形式―――借助于语言。

对于现代文阅读来说,要进行好以下几方面的思维训练:

A认识理解能力;B分析综合能力;C抽象概括能力;D调整组合能力;E比同较异能力;F评价鉴赏能力。

例如,1995年高考语文第26题:通观第二自然段,并参照第三自然段关于“第二点错误认识”的表述,概括说明第一点错误认识是什么。这题就是考查分析综合能力的。通观四段材料,第一段是总说,从语文学科的性质和语文教学的任务两方面,总提叶圣陶先生的教育思想;第二段从语文学科的性质方面进行阐述叶老的教育思想;第三、四段从语文教学的任务方面阐述叶老的教育思想。第三段的“第二点错误认识”是对语文教学任务的错误认识,那么第二段拽出的“第一点错误认识”显然是针对语文学科性质的。总说部分和第二段都有指出语文学科性质的语句,据此,“第一点错误认识”就可概括为:不清楚(或:不了解、不知道)语文是工具,日用学习及交流知识都少不了它,因而照搬旧式教育那一套。(或:没有认清语文是人生日用不可缺少的工具,因而照搬旧式教育那一套。)

篇8

【中图分类号】G728.8 【文章标识码】D 【文章编号】1326-3587(2013)09-0045-01

口语不仅能促进人们的相互交往,而且能开发人们的智力,提高人们的思维能力。因此,口语训练是提高学生素质的一个十分重要环节。

在教学中,按教材要求每学期开设的几节专题训练课,或通过课外活动发展这一能力,都是有效方法,但还远远不够。最有效的训练方法,还是在常规阅读教学中把口语练说放在一定的位置,采用多种多样的方法增大口语训练的量,激发学生动口的兴趣,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语言表达技巧,养成良好的口语表达习惯。

一、朗读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作品,大多文质兼美,读起来琅琅上口,引导学生用正确、流利的普通话朗读这些作品,不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情感,而且可以学习表达技巧,从而积累经验,培养语感。学生读得多了,头脑中储存的表现手法就会丰富起来,在需要时便能召之即来,说话时表现力必然会有所提高。如《庐山的云雾》、《做一片美的叶子》,还有大量优美的古诗等。教师可以示范朗读,还可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在朗读时要求学生读得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绘声绘色。能根据不同类型课文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朗读方法,让人百听不厌。

二、描述

变朗读为描述,增强口语表达能力。课文中景物描写、人物描写的精彩段落比比皆是,根据教学目的要求选择部分段落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在学生阅读理解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用描述型的语言讲述课文中刻画的景物形象和人物形象,在口语的形象性方面、语言的优美方面进行训练。如:《烟台的海》这篇文章,在学生理清课文条理的基础上进行描述。按“总----分----总”的结构先描述烟台的海的独特之处――北面临海;再具体按照冬天巨浪翻涌的蔚为壮观的凝重景象――春天浪花轻抚的平静温柔的轻盈景象――夏天空气凉爽的惬意平静的浪漫景象――秋天水蓝天朗的凉爽忙碌的充实景象;最后总体描述烟台的海是背景,是烟台人的舞台。通过形象的描述,描写的景物井然有序,特色鲜明。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学生的口语表达的条理性、形象性、生动性就会有较大的提高。

三、复述

口头复述是根据某些文字材料运用自己的语言进行系统的讲述。复述课文内容、复述小说故事情节;可以总体复述,可以片段复述。在复述中,我们要求学生尽可能做到情节具体,结构完整,条理清晰,表达准确,速度适中。有文字为依据,学生就会主动理解和记忆课文中的词汇、语句,把文字的内容以内化后的自身的语言表述出来,从而发展了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如《三打白骨精》这篇课文要求学生进行复述。课文学习结束之后,学生对白骨精的三次变化,悟空三次识破并打死白骨精的过程已经记得清清楚楚,这时,就让学生再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复述下来。学生肯定兴趣盎然,复述时一定绘声绘色,说不定还会比划几下呢。

四、解说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说话是现代化教学的有利之处。我们通过富于动态变化的计算机课件,为学生创设说话的情景,让学生进行口语训练。我们让学生在优美的画面、动听的音乐所形成的视听情景中,借助文字,把内容亲切、自然地解说出来,实现了由“读”向“说”的过渡。计算机课件所提供的形象与文字,分别从不同角度呈现了文章的内容,从而扩大了视点,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和情感,激发了学生表述的兴趣,对引导学生说话无疑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如《敦煌莫高窟》、《颐和园》、《记金华的双龙洞》等这些描写祖国自然风光和名胜古迹的课文,让学生边看课件边说解说词,效果很好。

五、辩论

辩论是讨论的一种深入、激烈的形式,各自陈述己见,指出对方阐述中的缺陷和漏洞,进行争辩或批驳。这种练习能使学生思想高度集中,知识运转迅速,组织语言比较严密,是口语表达训练中高难度的训练。在教学有些课文时,可以根据教材的特点,抓住容易有分歧的问题组织学生展开辩论,训练说理的能力。如《滥竽充数》中南郭先生这个人物你怎么看,叫学生进行辩论,剖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又如《两小儿辩日》中“太阳的远近”的两种观点的对立组织学生进行辩论。在阅读教学中引起学生争论的问题很多,作为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要善于把握时机,组织学生辩论。

六、演讲

演讲就是对某一问题或事件向较多的听众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说明事理 的一种有声语言。演讲者要以绘声绘色的语言、亲切自然的表情、恰到好处的肢体语言给听众以新鲜、形象的感觉,从而引起听众的注意,能够一下子抓住听众的注意力,收到良好的效果。如学习了《师恩难忘》之后,组织学生动笔写一写自己的老师,写老师对自己的关怀和爱护,抒发对老师的崇敬和热爱之情,然后组织学生进行演讲。通过演讲,更加深了师生的情谊,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七、讲故事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生动有趣、故事性很强的课文,在学习课文之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已经内化了,这时,就可以要求学生把课文内容用讲故事的方法讲给别人听。在低年级时,可以要求学生将那些内容短小、情节简单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听,这时大人不是要知道故事的内容,而是在培养孩子的说话的兴趣和胆量。到了中高年级时,自我表达的兴趣和愿望有所增强,就可以要求学生把学过的情节曲折、内容生动、故事性强的课文讲给自己的同伴和小弟弟小妹妹们听,在讲的过程中既训练了口语表达能力,又培养了思维创造能力。

篇9

考生在做题过程中,往往因没有认真审题,或不懂答题技巧,找不到应对策略,陷入了一些答题误区,与高分失之交臂。下面就中考常出现的说明文阅读答题误区及应对策略进行阐述,望能够助备考同学一臂之力。

一、概括、提炼信息

概括选文(或选文中某一段)的说明对象,或给文章拟定标题,或概括全文或某段的说明内容。主要考查同学们对文章的整体感知以及概括、提炼、筛选信息的能力。

常见误区:不能对事物的特点进行准确的概括,词不达意;不能全面概括,要点有遗漏。

纠误策略:1.说明对象的考查:因为说明对象是说明类现代文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故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大部分文章标题就是说明对象;二看首尾段。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如《苏州园林》《中国石拱桥》)。事理说明文需提炼出说明内容,模式如下:介绍了……(对象)的……(现象、原理、规律等)(如《看云识天气》)2.给文章拟标题,要体现简明、新颖、概括的原则,一般为说明对象或说明内容。3.说明内容应是一句话,以句子的形式出现,往往在开头或结尾,有的则需要概括归纳。4.段意概括:先找中心句,一般在每段开头,在段中或段末的很少;没有中心句的,要抓关键词句,摘要组合,结合全文认真提炼,不要有疑问代词。

二、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常用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下定义、列图表、引用。同学们掌握的类型不能少于6种,作诠释、摹状貌一般不考查。

常见误区:1.书写不认真不准确,混淆术语。如“打比方”写成“比喻”等。2.记混说明方法所起的作用。3.用词不准确。

纠误策略:1.牢记说明方法的名称及所起的作用。2.把说明方法所起的作用和说明对象的特征结合起来,不能分开;概括特征尽量用原文中的词句。3.说明对象的特征一般在文章前半部分,比较长的需缩减、摘编或概括一下。4.注意区分文体,是说明文的,就要写“打比方”“作比较”等说明方法,不能写成“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

三、语言

说明文语言的特点是准确、严密、简明,有些还较为生动。

答题误区:不能准确地对词语的限制、修饰作用进行评析;忽略了关键性的话,如“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具有准确性的特点”。

纠误策略:类型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好在哪里?)答题方式:用了“××(加点字词)”,说明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类型2: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答题方式:(1)表态:不能删去。(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大约”“可能”“左右”等词表估计,“多”“有余”等词表数量。(3)若删去,原来……的意思就变成了……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或:太绝对了)。(4)“××”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具有准确性、严密性的特点。

四、开放性试题

篇10

中图分类号:G762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发展性阅读障碍(developmental dyslexia,DD)是指儿童智力表现正常,且和其他儿童有相同的受教育机会,但是其阅读能力明显低于同年龄儿童所具有的水平,在阅读方面表现出特殊的学习困难状态,如不能有效识别字词,容易混淆形似字词;不能流利地阅读,且不能正确理解。对发展性阅读障碍的症状、病因及干预成为近一个世纪以来的研究热点,并形成了不同的病因理论体系。近年来,对发展性阅读障碍的表现症状、发生机制及干预的研究受到了心理学研究者的关注和重视,同时针对发展性阅读障碍的发生机制形成了不同的理论体系。目前,解释发展性阅读障碍的发生机制的理论主要有两种。第一种理论认为,语言学层次上的加工缺陷导致了发展性阅读障碍的发生,在对言语信息进行加工和表征上,发展性阅读障碍者存在认知加工障碍,比如语音加工障碍、正字法意识障碍,但在对其他方面的认知加工上并不存在加工障碍;第二种理论认为,非语言学层次的加工缺陷导致发展性阅读障碍的发生,这种缺陷更多的是基于感觉加工能力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比如,视觉加工缺陷、听觉加工缺陷、视觉巨细胞缺陷等等。除上述两种理论之外,还有其他的观点认为是高级认知存在缺陷,从而导致了发展性阅读障碍的发生,比如工作记忆缺陷。

目前基于上述理论,西方研究者对拼音文字中存在的发展性阅读障碍进行了一系列的干预训练,对这些西方国家的干预训练进行梳理和总结,可以发现,西方国家对发展性阅读障碍主要从四个方面来进行干预:语音指导、单词认读培训、阅读流畅性训练和阅读理解干预,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与西方发展性阅读障碍干预方法相比,目前,针对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进行的干预研究还不是很多,而且国内的干预体系还不完善。因此,本文旨在介绍并总结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的干预方法,以期为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的干预训练提供相应的指导和借鉴,为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提供更大的帮助,提高其阅读能力。

1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干预训练的必要性

以往研究发现,汉语儿童发展性阅读障碍的发生率约为4%-9%,占学习困难儿童的85%-95%左右。发展性阅读障碍不仅会影响儿童的正常学习,还可能导致儿童在其他认知甚至行为方面也遇到困难,给儿童的身心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困扰,影响其健康的成长发育,这种不良的影响有时甚至可能会伴其一生。

2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干预训练的方法

目前针对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的干预训练方法主要有以下四种:

2.1语音训练

有研究者以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为研究对象,采用语言意识训练的任务对其进行干预训练。训练内容主要是通过电脑程序进行的。语音训练包括对声母、韵母和声调的辨认训练;还包括音位删除、音位计数、音位替代。其中的音位删除训练是指,让儿童删去给出读音中的某个音位,然后尽量正确地读出新的读音。例如:删除biang中的g,然后让被试读出新的读音bian。音位计数训练是让儿童对所听到的拼音数量进行准确报告。例如:mao是由m和ao两个拼音组成。音位替代训练是,先给儿童呈现一个特定的音位,然后让被试用这个音位来代替给出读音中的另一个音位,并将新读音读出来。例如:用m来代替da中d,最后得到新读音“ma”。还有研究从形声字的角度对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进行训练,具体训练程序为:让儿童首先了解和学习给定汉字的基本结构,其中包括上下结构、左右结构等等,然后要求儿童对所呈现的汉字中出现的相同部件进行辨认,儿童事先会被告知在接下来看到的汉字中大多数都是形声字,且都能够拆分为声旁和形旁,声旁提供发音线索;然后指导儿童可以根据给出的声旁对陌生的规则汉字进行发音。还有半规则和不规则形声字的学习。在儿童学习了规则度不同的形声字后,他们还需记住什么情况下声旁能够作为有效的线索来辅助读音。训练活动总共包括一个主题教学、小组活动、个人课堂任务以及电脑练习,除此之外学生还需要完成相关的家庭作业。

这种训练方法通过单纯地训练汉字系统中形声字的“形音对应规则”,意图来促进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的阅读学习,但是形音对应规则的有效性和适用情境具有不小的局限,因此对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的干预效果不是很大。

2.2正字法训练

不同于拼音文字,汉字具有更特殊的视觉特征以及更复杂的正字法规则,所以,正字法知识和正字法加工能力对于汉语阅读的发展非常重要。而且,有研究表明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也存在正字法缺陷。研究者依据正字法知识和正字法加工能力在儿童学习汉语时的重要性,设计了基于正字法的训练方案,训练中将使用到的刺激嵌入到有趣的短文中,然后分析汉字的正字法结构,例如,部件、声旁和形旁等等,最后以游戏的方式进行学习和训练。这种训练方法充分利用了汉语的字形特点,但是训练结果显示训练效果比较有限。另外由于该训练方法主要针对书写能力的,而并非阅读能力,在相关的训练中也就没有呈现出对阅读方面的促进作用。

篇11

一、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关键,是需求的动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喜欢阅读,就像花香引来了蜜蜂一样。学生努力寻找阅读机会,从中获取信息,得到了阅读的满足,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这样不仅可以提高阅读质量,也可以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为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指导中,我们应该向学生推荐一些适合阅读的书籍,供学生阅读。如向学生推荐科幻小说、童话故事、传记、游记、各国的风土人情、名人奋斗故事、百科全书等。学生通过大量阅读,拓宽了视野,增长了知识,得到阅读满足,产生了愉悦的情感体验就更会增加阅读的兴趣。同时,教师还要注重依靠语文本身的魅力去打动和吸引学生。让他们在有目的和对象的阅读中逐渐培养兴趣,从大量的课外阅读中品味汉语的形象美、意境美、思想美,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注重朗读,培养语感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反复地读,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在读中感悟内涵,在读中浮现语文意境。”所以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同时在阅读训练中,发展学生的智力,渗透思想品德教育,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由此可见充分的朗读能让学生自主感知文章的内涵,有助于发展学生语言。因此掌握朗读的方法是阅读教学中的训练重点。而教师在训练过程中要扮演好指导角色,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训练效果。朗读,是一种审美的过程,也是发展学生思维的过程。

三、制造矛盾,鼓励质疑

由于小学生的知识水平、个性心理品质和获得信息的多少,取决于他们认识水平的深浅程度,也决定了他们质疑问难的水平。如果不加以引导,学生的提问往往会停留在字词句段和文章的表面情节上,得不到深入,起不到加深理解、培养思维能力、扩大知识面的作用,所以在阅读指导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捕捉质疑点,把问题问到“点子”上,这个“点子”就是课文的重点、难点、知识点和语言文字的训练点等,同时还要教会学生质疑的方法和途径。一是从课题入手,抓住题眼发问。二是抓住矛盾,把课文中看似矛盾的地方揭示出来。三是比较优劣,对教材的重点字词或重点句,通过比较认识为什么要这样写而不那样写,为什么要用这个字词而不用那个字词。

四、以人为本,突出主体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主人”决定着学习语文的过程是自主学习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基本的对话就是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但是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人,而不是我们教师。教师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教师应从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出发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给学生充分的自主阅读时间和独立思考空间,让学生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这样,学生才会有“心理自由”的感觉,也才能积极地思考和赏析课文,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不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12

中考语文试卷中,现代文阅读考两个文段,说明文、议论文考查其中一种文体,文学类文本阅读每年都考查,分值共约27分。在现代文阅读的备考中,对不同文体文段的阅读方法和答题方法、技巧都要熟练。遗憾的是,许多学生的现代文阅读题得分不高。如何促进学生现代文阅读理解及答题能力的提升,是每个语文教师都应该深入探索研究的问题。做好现代文文段阅读题,在中考专题复习时,不仅要关注阅读思维过程的训练,训练学生对阅读材料的内容能充分地理解和领悟;还需要进行规范答题要点的训练,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答题技巧,做到要点清晰、表达准确。

一、对学生在答题时存在的主要问题要有一个全面了解

1.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

阅读理解是建立在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上的,如文学类文本阅读,从考查的能力来看,主要考查以下几种能力:对主要内容的理解与概括,对写法的分析,对语音的品析,对文章主旨的把握和感悟,对文章感情的把握能力等。从最常见的考查方式来看,有关字词句的考查:理解词语的含义,体会词语的妙用或表达效果,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作用,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含义,赏析写作技巧也包括词句赏析等。可是有许多学生在答题的时候,由于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模棱两可,言不及义,从而导致学生无法全面理解文章的内容,也就做不好此种题型了。

2.对阅读材料的文本不熟悉

文本材料的体裁不同,考查的角度不同,理解答题也有所不同。学生应对其体裁知识有全面的认识和了解,才能很好地把握住该文段的主要特点。比如,说明文文段大都以读懂、理解选文介绍的科学知识为主,考查对说明内容的理解,把握文章大意,从中提取重要信息;语言特征的理解,用文章的科学理论解释我们身边的现象。叙事性文章,我们首先要了解记叙的六要素、写作手法、表达方式等。而议论文则要找出作者主要的思想观点,作者的论证思路以及语言的严密等。因此,掌握阅读文体的不同体裁知识,对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3.缺乏一定的答题技巧

许多学生在做题时,想到什么写什么,只想将题目做完,没有对老师讲授的答题技巧进行总结以备日后运用,导致在做题的时候不能根据阅读训练的经验技巧快速地解答题目,这也是学生在现代文阅读理解这一部分丢分的主要原因。

二、阅读理解答题的主要方法和技巧

1.关注阅读思维过程的训练

阅读过程要经历三个步骤:快速读懂文章,把握全文――审清题干,确定答题区域――筛选信息,提炼语言规范回答。我们要养成全程关注的好习惯,切不可只热衷于答题模式的记忆和训练。

(1)快速读懂文章。学生至少要将文段材料阅读两遍,第一遍是快速粗略地看一遍。对文章的思想、思路、结构等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快速阅读时,可以运用三个技巧:看题目,了解内容;看首尾过渡,了解结构;找总领归纳句、抒情议论句,了解主旨。

(2)审清题干,确定答题区域。接着,就要阅读题目,知道要回答的问题主要是什么方面的,带着这些问题进行第二遍阅读,可以提高问题的解答效率以及准确度,做到事半功倍。这一遍对于题目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标识出原文中相关的句段,明确答题范围。可以采用以下方法:抓住题干的关键词语,弄清答点和要求,锁定答点段落细看。

(3)筛选信息,提炼语言规范回答。初中现代文阅读文段大都具有开放性及发射性等特点,但是题目的设置是紧紧围绕材料的中心思想进行的,因此学生在答题的时候,一定不能脱离文段主旨。在答题时,思路一定要清晰有条理,能答的一定要答上,尽量将整个线格答满,同时要注意措辞严谨、语言简洁,所答的内容尽量在原文中有依据,坚决避免乱写乱答现象的发生。提炼语言规范答题时,可采用以下四种方法:摘录中心句、组合缀连法、舍次取主法、提炼概括法。

2.现代文阅读规范答题要点

我们在进行现代文阅读的专项复习训练时,加强答题模式的训练,规范答题,可以较快提高中下层学生的成绩,每个语文教师也应深入探索研究。概括来说,应注意掌握以下几个要点:

(1)做现代文阅读题时,最重要的原则是,答案要紧扣原文。答题的时候先确定答题区域,再在原文中筛选有效词句,然后整合词句确定答案。尽量用原文的词句或者关键词回答,而不是自己去生造。

(2)答案和分值密切相关,答案和题序密切相关。一般题序在后的题目往往要回答几个要点,题干如有“根据文意”等类似词语,答案往往要在几个段落甚至全文查找。

(3)有关“简要分析”类的题目,不能只答抽象的要点,答案中要有适当而具体的分析和举例。

(4)仔细审题,不要遗漏答题要点。如题干中有“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哪些”等提示,更要认真把握,切记做到答案要点化、要点序号化。

总而言之,答题时要做到规范,一要审题正确,二要要点清晰,三要表达准确。

另外,要引导中下层学生学会敢于放弃,对于难题和没有把握的题可先放一放,将会做的、容易做的题目做完之后,再回^好好地解决这些题目。这样做的好处便是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做出更多的题目,获得更高的分数。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