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8 09:30:3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中学教学研究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一、确定写作新理念,找到改革的方向
关于写作教学的改革,关键之处还是在教师。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明确新的写作教学理念,摒弃陈规旧律对学生手脚的束缚,将学生的写作兴趣和欲望激发出来,帮助学生引来写作的动力,为教师写作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许多教师对什么是作文,学生写作文的原因没有明确的把握,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教师对写作教学的认识。从心理学角度来讲,作文是一种心理冲动和情感的宣泄,更是一种对生活经历的积累和对生活真谛的认识和感受,我们可以将作文看做是一种良好的精神产品。每个学生对生活的积累、认识与感受都有所不同,所以我们可以将作文看做是每个学生独创的精神产品。其实,学生写作文实质上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生命行为。针对学生的写作,既要让学生学习到文章的写作方法,掌握基本的写作技能同时还要能够将自己看到的、感悟到的和思考到的东西写下来,能够通过写作表达对生活的见解、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情同时彰显自己生活的兴趣。想要让学生将写作当做自己的自觉,一定要培养学生通过作文真实表达自己情感的习惯和思维,讲真话、诉真情,写真事,记实情,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和想法。从某个层面来讲,作文其实是学生自由表达的载体,所以教师在强调学生作文“真”的同时还要强调一个“敢”字,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敢想敢写,培养学生自由表达自己思想情感的习惯,对指导学生按照表达的目标和需要自主选择最适宜的表达形式做到心中有数,恰当地将思想和情感的表达放在首位,文体则可以放于第二位。
二、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找到改革的关键点
非智力因素如情感、兴趣、习惯和毅力等在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观察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过程和规律,我们清楚地看到写作教学中这些因素的作用还是非常重要的。一直以来,写作教学的质量和效率都保持在较低的状态,归结起来大致可以分为学生自身对写作不感兴趣、没有坚持练笔的习惯和平时没有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等等,这些其实都是非智力因素范围的重要内容,在中学写作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大范围提升学生的作文水平有很现实的意义,教师们应该将此作为改革写作教学的关键之处。其实想要成功地培养学生喜欢写作的兴趣,教师就要确保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写,而且还要学生能够不受任何限制地自由表达,最重要的是可以让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喜悦。帮助学生消除对作为的恐惧感和畏惧心理,让其感受到写作文的乐趣,这样才能为提升学生的作文水平做好铺垫。以本学校某班学生为例,在进行了一个星期的以环境保护为主题的相关佳句背诵之后,周末写作练习的主题就是保护环境。学生在环保的重要性和具体措施两个要点上都借鉴了所背诵的佳句,做到了学以致用,同时还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中学写作教学的现状确实存在许多问题,改革的紧迫性和艰巨性告诉我们想要迅速改变面貌的困难是比较大的。所以,广大中学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写作教学对提升人才素质的重要性。摆正自己的教学思路,落实相关的对策,认真坚持下去,相信中学写作教学改革进程相对滞后的局面一定可以得到非常好的改观,帮助学生缩减甚至达到时代前进和教学改革要求的写作水平是可以实现的事情。
三、认真落实写作与生活、写作与活动和写作与阅读的结合工作,找到改革的途径
伴随素质教育区域的推进和深入发展,学科教学终归会从应试教育的阴影中走出来,学生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丰富性会不断增加。所以,教师在未来的写作教学中首先要指导学生感悟生活,亲身体验到生活的真谛,不断发现生活中的美。指导学生在用眼观察生活的同时要及时抓住人物的特点或者是事物的特征,并加深身心对生活的体验,善于从平常的小事中发现更深层次的意义。其次,想要真正处理好写作和生活的关系,就要培养学生用头脑思考生活,采用联想和想象,悟出现象背后道理。关于写作和生活的结合,一定要尝试通过组织各种活动,引导学生走进现实生活,既做到对生活的观察还能作为生活的参与者和生活的主人。学校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组织中心教育活动、主题班会、德育活动等等,让学生弄得观察和体会,做个有心人记录并积累生活中的人和事,并且尝试在活动结束之后能够用日记的形式写出来。阅读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还能帮助学生配备写作上的材料,因此,写作资源的重要积累方式之一就是阅读。第一,指导学生读熟课文,读配套的自读课本以及大纲上要求的名著诗文和报刊上的时文美文。通过多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获得思想上的提升,同时有利于学生情感的熏陶,语言的积累和预感的培养,尝试着学习作家思考生活和表达生活的角度方式和技巧。第二,要指导学生将读和写成功地结合起来。在进行课内阅读训练时,一定要注重对课文中读写结合点的捕捉,最好再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必要的口头和书面作文的训练。另外,在课外阅读环节,一定要培养学生逐步养成读过之后就动笔写作的良好习惯,先从摘录精彩的语句开始,逐步到写作品的介绍,故事梗概,人物分析等等,长期的坚持下去总会有所收获。改革写作教学,并尝试实现写作与生活、写作与活动以及写作与阅读的有效结合,脚踏实地帮助学生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作者简介:出生年月19850202 性别 女 单位 新疆石河子第一中学 籍贯 吉林省 职称 中教二级 哪年毕业什么专业2008年英语教育专业毕业 学历 大学本科。
参考文献: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陶艺教学的灵魂。在陶艺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操作能力、想象力和审美创造力。陶艺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创新,使其创作出别具匠心的作品。
一、初中陶艺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初中生对陶艺是非常感兴趣的,期望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了解陶艺,提升制作陶艺的技能。目前我国虽有部分学校开设了陶艺课程,但还是存在一些不足。陶艺课程在教学计划上主要是培养学生掌握成型技术,指导学生创作陶艺作品,具体到教学内容,主要是捏塑、拉坯、泥条盘筑三种基本成型工艺的教学。这就说明一些初中的陶艺教学局限于基础的陶艺造型过程。另外,一些学校配备的硬件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利用,陶艺教学资源不充足,与校外的陶艺教育资源缺乏联系,课程内容不系统,缺乏教材,等等,这些都限制了陶艺教学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陶艺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根据现代陶艺形象、生动、直观、文化内涵丰富且创造性独特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方式,从而促使他们想象力丰富、构思独特;要培养学生在设计过程中拥有敏锐的观察力,能够捕捉时尚元素。
1.教师做示范,开发学生创新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很大,教师的思维方式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的思考,所以,教师要成为思维活跃的人,然后感染学生,用敏捷的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带动学生创新。为了更好地发挥自身的示范作用,教师首先应具有国际化的思维和视角,关注国内外陶艺成果、最新动向,与时俱进,这样才能不断地向自己的知识体系中注入新鲜血液,继而传递给学生。教师应该思考如何利用好自身这种导向优势,在教学中激发学生自主创作的欲望,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2.设计教学过程,吸引学生的兴趣
新颖、灵活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创作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兴趣才会有对新知识的渴望,才会去探求,才会有可能创新。在教学内容上,教师要利用陶艺的形、色、材料等一切可认知的资源,引导学生体会陶艺的魅力。在教学方式上,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陶艺实物展示、博物馆展览品展示等,有效发挥陶艺的视觉形象优势,使学生的创新意识萌发出来。教师要做到变教师主导为学生主导,还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在与教师、同学的交流中完成学习任务。除此之外,为了能使课堂内容更新颖、丰富,教师要提前了解学生,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设计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一个宽松、愉悦、开放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进行创作,最终将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出色地完成陶艺作品。
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注重培养学生想象力
陶艺课程是一门非常具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课程。陶艺教师一定要善于启发,使学生的创新萌芽获得成长,同时创设情境问题,让学生深入思考,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创造有利于激发学生想象力的机会。生活中处处都存在美,我们缺少的只是发现美的眼睛,我们只有细心观察,才有可能发挥自己的想象,从而才有可能完成创新。所以教师在陶艺教学中,仅仅在大屏幕上展示那些能引发学生联想、想象的图片、录像、影视是不够的,教师还必须督促学生有意识地观察周围的事物并形成习惯,从而培养学生处处观察、时时观察的意识,并要教会学生掌握有效的、科学的观察方法,摄取有效有益的学习信息,从而丰富大脑中陶艺素材的储备,丰富想象力。其实这也是素材积累的过程,是学生创作坚实的基础。陶艺教师应积极为学生创造拓展思维和实践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到创新的快乐,并进一步激发想象力。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工具和自己的语言优势、周围环境优势、活动等给学生创设出能够激发他们想象力和创新思维的情境,从而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促使其形成完善的创新意识。初中阶段正是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时期,在陶艺课程中融入创新思维,有益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陶艺教师在引导示范、设计、启发方面要加大力度,激发学生的潜力,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能力、符合时代要求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何炳钦.现代陶艺教学.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2]余涛.创新陶艺教学的方法.文教资料,2011(3).
口语是语言存在的基本形式。社会的发展要求英语学习者不仅要有熟练的读写能力,更要具备用英语进行口头交际的能力。但在英语学习方面,由于各方面的制约因素,绝大多数英语学习者的口语能力低于听、读、写、译等其他能力。因此,怎样采用适当的方式提高英语学习者的口语能力,成为英语教育者的当务之急。
一、影响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原因
1.传统教育观念导致学习者学习理念的偏差
教育,是按照社会良性发展的需要培养和完善人的活动。尽可能的使人得到全面的发展,最大限度地为每一个人创设良好个性最佳成长的空间,为社会的良性发展不断提供最大的创新动力,这应该是教育的基本职能。然而我国的高考制度决定了现今中学教育者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紧紧围绕“考试”和“升学”需要,大搞题海战术,课堂上基本是教师唱独角戏,学生没有口语练习的机会。由此学生的学习理念出现偏差:笔试重于口语,在课余时间也极少主动练习。
2.学生主体能力被压制
学生没有练习口语的机会,一旦在生活中运用英语交流时必然张不开嘴,缺乏自信,因而普遍存在自卑心理,伴随产生的是紧张和焦虑。研究发现,焦虑感在外语学习者口头交际时影响最为强烈。调查发现,只有20%的学生敢于面对全班同学练习口语,大多数学生不愿意当众说英语。
3.教师教学方法单一
教学方法取决于教师。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多年来,教师已经习惯了做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教学方法单一不灵活,课堂上一味翻译或者灌输,学生只能听或死记硬背,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甚至厌学。
二、改革英语口语教学,活化课堂
1.教师转变教学理念,正确定位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和进取精神,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新的课程标准对教师的角色进行了重新定位,“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教师要从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者,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
口语作为英语应用的窗口,能否成功完成教学任务,更多地取决于学生的主动参与程度。因此,在口语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学习主动意识的培养,帮助他们重构主动学习的新观念。教师要放手帮助学生大胆地进行语言实践,帮助学学生进入积极的语言表达活动状态中。
2.采取多种实践形式,活化课堂
(1)构建情景教学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模拟真实的语言情景,降低学习压力带来的情感焦虑,激发学习者的兴趣,让学习者主动去学,主动去说,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学习,还可以加快掌握实际交际应用外语的能力。
除了有限的课堂实践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可以通过课外小组活动、真实场景模拟、专题辩论会等形式,自己创造彼此熟悉的交流氛围和环境,克服开口讲英语的恐惧,实现口语能力的螺旋式提升。根据学生不同的口语水平,教师可以指导课外小组活动的成员结构,注意内外向性格及不同英语水平的学生之间的合理搭配。类似的情景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减轻焦虑,加强交流,更快提高交际能力。
(2)演讲――鼓励学生唱独角戏
演讲,作为人们表情达意的一种较为特殊的方式,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起着积极的作用。演讲是培养和提高人们口头表达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也是传播信息的一条重要途径。自中世纪起,牛津、剑桥大学就已开设此课。在国内,北京大学早期曾在英语专业开设演讲辩论课,尝试将辩论引入口语课堂,培养学生分析、推理、思考、辨析的能力;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于1997年,北京外国语大学于1999年相继开设了英语演讲课。然而,目前国内在高中开设专门的英语演讲课却寥寥无几。将英语演讲引入课堂有多方面益处:一方面,英语演讲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另一方面,英语演讲对于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技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起到了积极作用。
中学的英语演讲可以循序渐进:最初可以从课堂讨论开始――由教师提前发给大家下节课准备讨论的主题及相关材料,使学生有话可说;在一段时间的实践之后,可以由教师命题,学生自行搜集材料准备;最终达到的目标是学生自由命题自由发表见解。在这样的实践过程中,教师可以定期引导学生观看英语演讲的录像,通过录像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正确的语音和优美的语调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加强训练。
(3)欣赏英文电影――在视觉享受中提高能力
英文电影实际上是比自拟的情景更生活化的语境,电影语言通俗生动,情节完整,旋律优美,是一种能够把视、听、说结合起来的愉快教学,学生不仅学到了地道的英文表达法,了解到各种各样的风土人情,还培养了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提高了听的能力。
影片选择范围包括:对白较多、语速较慢的影片。这些影片语音、语言纯正,易于模仿;情节简单一些,人物形象生动,打斗以及激战场景少些的影片。这样的影片可以让学生将注意力集中于语言方面;国外社会风土人情多一些的影片。这样的影片易引起学生对美好场景的向往,有助于提高对英语的兴趣;经典影片。电影教学应该分层次分阶段进行,最初可以选择一些反映英美人文、社会文化的生活片、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故事片、轻松愉快的幽默短剧,甚至较简单的动画片。等学生具备一定基础之后可以逐渐播放一些有难度的电影。教师最好能给学生提前布置预习,让学生在看电影前已掌握故事背景并对影片产生兴趣。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英语口语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积极学习先进教学理论,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主动创造良好的英语口语学习和应用的情境,注意发挥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观能动性,师生巧妙配合,方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从根本上提高学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钱玉红.新课程,新思维,新角色――教师应如何适应新课改.教育教学研究,2010,(43).
[2]文鑫.情感过滤假说与英语口语教学.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8).
一、正确认识物理概念在中学物理教学之中的重要性
任何一个复杂的事物都是一系列的简单的事物构成的,在高中物理之中,对许许多多的物理问题进行分析的过程实质上就是选择定律、公式的过程,从其中的本质来讲,这个过程就是利用一系列的概念进行思考,判断,推理的过程。例如高中学习之中的欧姆定律等,熟练的掌握这些定律的基础就是对定律之中涉及到的各个基本概念有清楚的认识。
二、高中物理概念有效教学策略
1.注重概念的导入
在高中物理的教学过程之中的最重要的一步就是要激发学生对物理基础概念进行学习的兴趣和欲望。在进行物理概念的教学时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索物理的本质属性,逐步的将教学任务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的,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的过程之中教师可以用三种方法导入物理学之中的新概念:第一个种方法就是从实际的生活出发。在进行物理教学的过程之中,教师可以利用一些物理现象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相结合进而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物理的学习环境。在运用实际的生活经验进行物理概念的引入时教师例举的实例一定要恰当,采用的语言要简练,进而达到让学生在“生活世界中学物理而不是在科学世界之中学物理”的目的。第二种方法就是通过实验导入新的物理概念。高中的物理知识所涉及到的一些物理现象,学生在生活之中并不常见,但可以在实验室之中让学生看到这些现象进而展开相关的概念教学。例如在高中阶段学习电磁学部分的知识时,通过实验学生能够对在这一部分知识涉及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有一个感性的认识。这种通过实验导入概念的方法还能够然让学生们认识到物理这一门学科的学科特征――“以实验为基础”。除此之外物理实验还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第三种导入物理概念的方法时借助物理学史。实质上物理学之中几乎所有的定律和单位都是以人的名字命名的,这就为通过物理学史进行概念的导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借助物理学史学生更容易对枯燥的物理概念产生深刻的印象。
2.多渠道多手段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
在物理概念的教学过程之中,完成物理概念的引入是第一步,然后引导学生对物理概念进行严密的思维加工,使学生逐步的认识到概念之中包含的事物的本质属性和特征。为使学生对接触到的概念形成完整,全面,正确的认识,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沿着物理学的研究方向对概念进行分析,抽象,综合,判断。在学生对概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之后,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准确的把握概念的的定义并理解并记忆。在教学的过程之中,教师应逐步的引导学生认识到高中概念常见的定义方法:“直接定义法,比值定义法,乘积定义法,和值定义法,函数定义法”。在引导学生深层的理解概念的过程之中,要突出每一个概念之中的逻辑性和科学性,使学生清楚每一个概念之中的关键词以及概念的局限性。在引导学生理解记忆概念之后,就需要引导学生如何利用这些概念解决实际的问题,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之中,教师应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灵活应用知识能力上,积极的引导学生建立不同概念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将所学习的各种概念整合为一个整体,为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奠定基础。
在物理教学方面应加强应用性教学,引导学生不断深化物理概念。在进行物理教学的过程之中,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运用概念的机会,使学生能够将抽象的物理概念应用到具体的物理之中。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之中,教师应逐步的引导学生形成解决物理问题的正确的思路和方法。教师为学生创造运用物理概念机会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运用已经学习国的知识对生活之中的现象进行解释和说明;二是带领学生做大量的练习。实质上在教学过程之中运用概念的机会是非常多的,教师要注意的是把握号每一次运用概念解决问题的机会,在每一次运用概念时都能够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结语
在上文的讨论之中,本文首先阐明了物理概念教学在高中的物理教学之中的重要性。然后本文对物理教学的过程M行了全面的系统的研究和分析,总结归纳了物理概念教学的一般过程“引入物理概念――阐释物理概念――运用物理概念――深化和巩固物理概念”并介绍了几种在实际教授物理概念时比较常用的教学方法。实际上教授任何一门课程时一种科学,也是一种艺术,教学的过程也是丰富多样的。本文就高中的物理概念的教学方法所做出的一些探讨,时对物理概念教学的一般过程的一个简单的总结和归纳,希望本文能够给一线的高中物理学教师在实际教授物理概念的过程之中某些启发。
【参考文献】
[1] 郑录永.《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物理概念教学研究》.
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形式,具有确定研究对象和任务的作用。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应加强对基本概念和基本思想的理解和掌握,对一些核心概念和基本思想要贯穿中学数学教学的始终,帮助学生逐步加深理解。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抽象出数学概念的过程,在初步运用中逐步理解概念的本质。
数学概念教学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调动学生认知结构中的已有感性经验和知识,去感知理解材料,经过思维加工产生认识飞跃(包括概念转变),最后组织成完整的概念图式的过程。数学概念教学模式一般为:引入—形成—巩固与深化。为了使学生掌握概念、发展认识能力,必须扎扎实实地处理好每一个环节。
如何搞好新课标下的数学概念课教学?结合参加新课程的实验和课型研究的一点成果,谈谈一些看法。
一、概念的引入
概念的引入是数学概念教学的必经环节,通过这一过程使学生明确:“为什么引入这一概念”以及“将如何建立这一概念”,从而使学生明确活动目的,激发学习兴趣,提取有关知识,为建立概念的复杂智力活动做好心理准备。新课程标准提倡通过主动探究来获取知识,使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再单纯地依赖于教师的讲授,教师努力成为学习的参与者、协作者、促进者和组织者。因此,在引入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地为学生创设有利于他们理解数学概念的各种情境,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让他们逐渐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一般可采取下述方法:
1.联系概念的现实原理引入新概念。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有关事物、模型、图识等,让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建立概念,理解概念的实际内容,搞清楚这些概念是从什么问题上提出来的。例如:在椭圆概念的教学时,让学生动手做实验,取一条定长的细绳,把它的两端拉开一段距离,分别固定在图板的两点处,套上铅笔,拉紧绳子,移动笔尖,画出的轨迹是什么曲线?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观察所画出来的图形,归纳总结出椭圆的定义。
2.从具体到抽象引入新概念。数学概念有具体性和抽象性双重特性。在教学中就可以从它具体性的一面入手,使学生形成抽象的数学概念。例如:立体几何里讲异面直线概念时,先让学生观察教室或生活中的各种实例,再看异面直线的模型,抽象出其本质特征,概括出异面直线的定义,并画出直观图,即沿着实例、模型、图形直至想像的顺序抽象成正确的概念。
3.用类比的方法引入概念。类比不仅是一种重要形式,而且是引入新概念的重要方法。例如:可以通过圆的定义类比地归类出球的定义。作这样的类比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及区别概念,在对比之下,既掌握了概念,又可以减少概念的混淆。
二、概念的形成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习数学,交往互动的教学模式适应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它主要是以合作学习、小组活动为基本形式,充分利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交往、多边互动来促进学生学习,发挥学生学习潜能的教学方式。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充分利用合作学习,提高学习的效率。
1.在挖掘新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基础上理解概念
新概念的引入,是对已有概念的继承、发展和完善。有些概念由于其内涵丰富、外延广泛等原因,很难一步到位,需要分成若干个层次,逐步加深提高。如三角函数的定义,经历了以下三个循序渐进、不断深化的过程:(1)用直角三角形边长的比刻画的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2)用点的坐标表示的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3)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由此概念衍生出:(1)三角函数的值在各个象限的符号;(2)三角函数线;(3)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4)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5)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等。可见,三角函数的定义在三角函数教学中可谓重中之重,是整个三角部分的奠基石,它贯穿于与三角有关的各部分内容并起着关键作用。“磨刀不误砍柴工”,重视概念教学,挖掘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有利于学生理解概念。
2.重视概念中的重要字、词的教学
在概念教学中重要的字、词就是一个条件,应多角度、多层次地剖析概念,才有利于学生深刻地理解概念。例如:等差数列的定义:“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这里“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同一个常数”的含义,一定要透彻理解,让学生知道如果漏掉其中一句甚至一个字,如“同一个常数”中的“同”字,都会造成等差数列概念的错误。
3.在寻找新旧概念之间联系的基础上掌握概念
数学中有许多概念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如平行线段与平行向量,平面角与空间角,方程与不等式,映射与函数等等,在教学中应善于寻找,分析其联系与区别,有利于学生掌握概念的本质。再如,函数概念有两种定义,一种是初中给出的定义,是从运动变化的观点出发,其中的对应关系是将自变量的每一个取值,与唯一确定的函数值对应起来;另一种高中给出的定义,是从集合、对应的观点出发,其中的对应关系是将原象集合中的每一个元素与象集合中唯一确定的元素对应起来。从历史上看,初中给出的定义来源于物理公式,而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函数可用图象、表格、公式等表示,所以高中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抓住了函数的本质属性,更具有一般性。认真分析两种函数定义,其定义域与值域的含义完全相同,对应关系本质也一样,只不过叙述的出发点不同,所以两种函数的定义,本质是一致的。当然,对于函数概念真正的认识和理解是不容易的,要经历一个多次接触的较长的过程。
三、巩固深化概念,训练运用概念的技能
要使学生牢固、清晰地掌握概念,必须经过概念的巩固、深化阶段。
其实,课堂教学的研究对于广大教师来说是天天在做的事情。教师可以通过透视课堂教学,除了对课堂教学理论的探究外,还可以对教师、教材、学习策略、学生心理、交际能力、学生自我发展、现代教学技术在英语课堂上的使用等进行研究,如讨论课文内容时pair work和group work的运用、设置情景或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时录像资料的使用,讲解语法时归纳法和演绎法的交替使用等等。有些课堂教学研究时间较长些,如学习者策略(learner strategy)、值日报告对学生口语水平提高的作用、阅读技巧训练对阅读理解的作用等。
有些教师对自己进行课堂教学研究的能力存在着疑虑,总在想“我行吗?”其实,他们同时还在考虑其他问题,如:
l. 我的研究能否“击中要害”?
2. 我怎么知道我的研究方法是否恰当?
3. 如何统计和处理各类数据?
4. 我的研究成果会有用处?
好问题──你在搞研究了!研究正是着眼于这样的问题。
二、将想法(idea)转变为特殊的问题
仅仅有想法不能使研究进一步深入。将想法转变为特殊的问题,可使研究者明确问题,为范围较广的课题寻找到切入点。这实质上是一个“聚焦”(focusing)的过程。如“中学英语教学中语言与文化有什么关系?”这里,“中学英语教学”可以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也可以研究听、说、读、写、译教学的某个方面。即使是读,还可以讨论阅读速度、阅读正确率、题材、朗读等。“文化”的概念更广,可以结合教材讨论“问候”、“问路”、“禁忌语”、“身势语”等某些话题。
三、确定研究要素,使研究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如果要研究初中口语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的作用,“初中”、“口语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三种”(如pair work、group work、games (bingo)、role play等)和“作用”成为四个要素,而研究的着眼点是在特定的教学环境定的教学技巧的作用。再如,许多教师了解交际法,也尽力在自己的英语课堂上使用这一专教法。但常常有这样的情况:听一些示范课上得很好,却又觉得方法自己都能想得到,而操作时却没办法做得好一点。对这一问题,我们可以确定这样一个研究课题:在运用交际法进行英语课堂教中如何使教学思想与教学实践相吻合。此时,最重要的数据便是课堂教学实录(录音或录像),以分析课堂教学中教师之间的差异,找出这些差异(gaps)到底在哪里。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去改进教学实践。
四、查阅相关文献,决定研究方案
笔者认为,在选定研究专题或课题前后,查阅相关文献是十分重要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的研究是“踏在别人肩膀上”做的。在申报课题时,我们一般有“与本课题相关的先前研究成果”一栏。订阅一些刊物,阅读一些专著对了解中学英语教学研究的最新动态大有裨益。语言学的专著、中学英语教育学和教学法专著、科研方法专著、中学英语教学方面的杂志对于中学英语教学科研至关重要。
主管单位:山西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新作文杂志社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山西省太原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16开
国际刊号:1009-9433
国内刊号:14-1274/G
邮发代号:22-74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2004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关键词:
中学;体育;选项课;分层教学
一般的体育教学中,都是强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生的感受和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接受能力。这就导致了教师在教学中的阻力变大,学生厌学,师生互动不良等局面的发生。中学生的身体素质存在很大差异,在体育选项课中,教师若一味采用长期不变的教学结构和内容,会导致学生中成绩好的无法继续提高,成绩不好的又无法接受新知识、新技能,不利于整个教学目标的实现。所以,教师要注意到不同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能力等方面的差异,体育选项课也不例外。这就需要在中学体育选项课中运用分层教学法,根据学生的差异性有针对性地制订教学计划,选择教学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课程目标,以期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分层教学,促进学生兴趣提升
体育教学的目标之一是提升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自发养成热爱锻炼的习惯。分层教学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有针对性地为他们制订了不同的目标,很大程度上尊重了学生的自身条件和素质。一改往日体育场上所有学生完成相同的体育活动目标的学内容,使学生对选项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自发地奔跑、跳跃在操场上,课堂气氛变得轻松活跃起来,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在教学活动中,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自己的目标,且目标与他们的最近发展区相适应,他们的学习变得主动积极,尤其是原来选项课表现不好的学生,在分层教学中有了属于自己的学习目标,信心得到了很大的增强,精神面貌也不再J懒散,可以在活动中有效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完成自己的学习目标。原来表现较突出的学生也不再苦恼于目标能轻松完成、无法提高自己的体育成绩和体育能力,他们有了属于自己的更高层次的目标后,需要努力发挥潜能才能达到,使自己在体育选项课上能得到充分的提高。另外,分层教学承认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不只需在教学活动中注意,在教学评价中也要充分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在教学评价中,要尽量采用形成性评价,关注学生学习的态度和情感,肯定他们已达到的学习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关注他们的进步,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增强他们对学习的信心。体育检测时,要践行量力性原则,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但是,最终目的都是使他们能够先后达标。
二、分层教学,提高学生运动水平
首先,分层教学是基于学生间不同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水平而产生的,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相适应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学生体育课上的学习质量,提高学生的作者简介:任海云(1987一),女,江苏泰州人,中学二级教师,从事体育教学与研究。运动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基础,主动选择自己的学习内容,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发挥出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整个课堂氛围会显得活跃、轻松,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和学生体育活动的参与,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相应地提高运动水平。其次,教学内容的分层有利于学生逐步提高。在分层教学的过程中,教学内容大多是由易到难,使学生可以专注于当前目标的实现,努力达到当前目标。学生在充分夯实了自己运动方面的基础时就会增强信心,有利于学生运动水平的逐步提高。最后,学生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可以自主选择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降低了教师的教学难度,简化了许多教学活动中的组织过程,增加了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参与时间。在一般的体育选项课中,体育教师要花费大量时间来进行教学活动的组织,这导致学生参与到体育活动锻炼中的时间不足,真正参与到体育活动中的时间还不足20分钟。而在分层教学中,教师减少了教学活动的组织时间,使学生在课堂上的有限时间内可以充分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形成有效的锻炼和运动技能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运动水平。
三、分层教学,构建学生的交流合作
现在的教学观念强调学生间的自主交流合作学习,利用学生间的交流合作完成一定任务,从而使他们在合作过程中得到自己需要的知识经验和技能技巧。传统体育选项课基本是以教师为主导的学习,由教师组织教学活动,向学生讲授体育知识,使得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都不够理想。以往学生间的合作学习,由于学生基础层次的不同,在合作小组中,只有一部分学生在参与活动,进行着自己的学习,而另一部分学生由于跟不上前面同学的脚步,信心不足,显得无奈与无助,不能有效地参加到学习活动中。而在分层教学中,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着不同的目标和任务,学习小组是由同层次的学生组成的,在这样的小组中所有学生都能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参与到讨论学习之中,发挥出每个学生的潜力和特长,也利于学生间的相互合作和提高。分层教学对于中学体育选项课来说是非常有效的,但是,这种教学法需要教师自身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和教学实践能力,能够根据具体情况来具体运用。所以,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改进,越来越好地运用分层教学法,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提升。
作者:任海云 单位:江苏省泰州市第二中学附属初中
在中学地理教学目标中,培养学生识图是地理教学的基本任务,也是学习地理的基础技能,此外地图识别在高考中的比例也较大,是高考常考点,所以探究地理识图能力教学,教会学生掌握识图技巧和方法比单纯的知识讲授要重要和更有意义。
一、 中学地理识图能力教育的意义
“地图是地理信息的浓缩和直观表达,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地图对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思考力,判断力、记忆力,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会看地图,是生活必备的技能,是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知识。”识图教育意义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地理图像以其形象直观、生动具体的特点容易让学生增强对地理知识的感性把握,增强地理的记忆,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效率。此外,在地理学科中,地理教学要借助于地图,知识讲授与地图直观相结合,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地理知识,也有利于教师的教学,提高课堂利用效率。
识图能力教育有利于对地理信息的删选和甄别。所谓地理信息是指表征地理圈或地理环境固有要素或物质的数量,质量,分布特征,联系和规律等的数字,文字,图象和图形等的总称。通过识图教育,学生增强了对地理学科的学科认同,提高了学习的兴趣。此外,“通过考察近几年的高考试卷,可以发现试卷的最后几题,多以地理知识为切入点,必须进行正确的地图定位或地理知识的解答才能够顺利的进行历史和政治试题的解答,这突出了地理知识在文科综合中的地位,更体现出识图能力对历史政治的学习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识图能力教育有利于促进人的发展,提高学生实际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随着谋求人地和谐发展,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在各个领域的不断深入,作为边缘学科的地理学科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从学生的实际应用角度看,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识图技能,小到天气情况的变化,大到生产建设都要学会看懂地理地图,为学生以后生活、发展创造条件。
二、 中学地理识图能力教育的原则
中学地理识图能力教育过程要注意把握好基本的原则,识图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切不可本末倒置,违背了中学地理教育教学的目的。中学地理识图能力教育要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一是思想性原则。中学地理教学要坚持四思想导向准则,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公民意识。地理识图教育则要坚持这一基本原则,强化教学过程中地图的德育功能,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念,公民意识,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奉献社会的责任感。
二是实效性原则。中学地理识图能力教学目的是通过识图教学形式达到理解知识,增强地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果。在地理识图教学中如果单纯为了识图而识图,就失去了识图教学的目的,违背了实效性原则,得不偿失。此外,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地图感官教学不能冲淡地理理论的深度讲解,更不能取代各种现象背后的理论分析。总之,“地图教学要结合学生生活、社会和知识水平的实际,注意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有的放矢,切不可要求过高,否则会适得其反。”
三是认识规律原则。中学地理识图教学要按照学生的已有认知水平,从形象直观入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上,采取引导、启发,让学生对地理图像有良好的认知,为地理识图教育做好铺垫,引导学生学会地理地图的读图、识图和解图能力。
三,中学地理识图教育的方法
中学地理识图教育的方法有很多种,具体方法要按照具体教学内容加以区别使用,主要包括多图组合教学、图文结合和填图练习等。
1.多图组合教学法,“在地理的识图教学中各种地图层出不穷,对于同一个地理事物可能有很多的地图来进行描述。在教学中如果用图过于单一,则会导致学生的知识面狭窄,读图能力得不到发展,一旦脱离教师的引导,学生将不能独立的分析一幅地图。这是地图识图教育的一大难点。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对地理事物有一个全面准确的掌握是识图教学中的重点。”所以,在地理识图教育中,地理老师要注意渐进式识图教学,即通过简单单一的图形教学后,慢慢尝试多图组合,让学生学会甄别和删选多图中的地理信息,提高学生对单一图形知识的迁移能力。
2.图文结合教学法,“教材上很多地图旁边都附有文字说明,地理图像‘影射’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描述图像。图像知识的讲授,也就是地理知识的传授过程。掌握了图像知识能更好地理解教材的文字内容。教学中要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把地理知识落实在地图上。如讲授矿产分分布、工业布局、耕地利用、行政区划、自然资源等都必须有相应的地图,边讲解边引导学生看图(挂图、地图册、教材图像或利用多媒体展示图像),做到‘左图右书’,图文结合。”地理课程教学中尝试让学生图文转换,即把地图上信息转化为文字形式,也能够把文字材料以图形的形式表达,提高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填图练习,包括读图练习、填图练习和绘图练习。在这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学会识图,教师要采取针对性的图形训练,加强学生识图技能和基本的图形分类的本领;要充分利用填图册的功能,指导学生填图,在填图过程中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乐趣,提高识图能力和观察能力;“虽然在中学的新地理课标,只是要求学生能够绘制等高线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并没有过多的强调对于地图的绘图能力的掌握。但是通过绘图训练可以使学生发现在日常识图学习中的死角,更加精确的进行地理事物的空间定位。便于学生建立自己的心象地图有利于提高识图能力。”
总之,地理识图教学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和动力,中学地理教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的地图能力教学方法,能起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促进地理学科的普及功能,发挥地理学科的专业功能。
参考文献:
[1]李英群.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改革.基础教育
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笔者收获最大的就是自己的角色转变了。传统教学以讲授为主,新课改要求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加强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但是我们知道,纯粹的“探究”或“讲授”都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还是将二者有机结合好。讲授法是我们所熟悉的,只要我们多思考、多研究,在讲授法中融入学生探究,少讲一点,留点时间让学生去探究,并想法使学生探究与教师讲解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就能产生良好的效果。
学生学会探究,自己能获得一部会知识了,不正达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目标了吗?
教师讲得少了,自己的负担减轻了,上课也轻松了。
我们要养成一种习惯,那就是只要我们上课感觉很累,我们就得反思,是不是自己讲得太多了,学生参与的时间太少了,这节课的某些环节是否能够改进一下,改成学生活动,让学生去探究。思想一变,方法自然会有。教学需要我们做个有心人。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为数学教学树立了新理念、提出了新要求,中学数学教学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作为中学数学教师,我们应深刻地反思我们的数学教学历程,从中总结经验,发现不足,并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去探索和理解新的数学课程理念,建立起新的中学数学教学观。
目前我们的数学教学中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反映在课程上:教学内容相对偏窄,偏深,偏旧;学生的学习方式单一、被动,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对书本知识、运算和推理技能关注较多,对学生学习数学的态度,情感关注较少,课程实施过程基本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分析我们的课堂教学,可以用八个字概括:狭窄、单调、沉闷、杂乱。由此而产生学生知识静化、思维滞化、能力弱化的现象。事实上,学生的数学学习不仅是简单的概念、法则、公式的掌握和熟练的过程,应该更具有探索性和思考性,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索问题和思考问题。
一、树立多元化的教学目标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有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基于这样的理念,数学课程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四个方面树立其多元化的教学目标。
数学教学不仅要关注知识技能,也要关注情感态度,即将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数学教学不仅要关注问题解决,也要关注数学思考过程。即将结果和过程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
二、建立互动型的师生关系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实际上是师生双方以自己的固定经验(自我概念)来了解对方的一种相互交流与沟通的方式。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的目标重心在于改变学生、促进学习、形成态度、培养性格和促进技能的发展,完成社会化的任务。学生的目标在于通过规定的学习与发展过程尽可能地改变自己,接受社会化。只有缩小这种目标上的差异,才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与实现。
这首先要求教师转变三种角色。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由传统的教学支配者、控制者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由传统的静态知识占有者成为动态的研究者。
一旦课堂上师生角色得以转换和新型师生关系得以建立,我们就能清楚地感受到课堂教学正在师生互动中进行和完成。师生间要建立良好的互动型关系,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从学生知识状况和生活实际出发,更多地考虑如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来学会有关知识和技能;在课堂上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经验与认知水平,让学生大胆提问、主动探究,发动学生积极地投入对问题的探讨与解决之中;应灵活变换角色,用“童眼”来看问题,怀“童心”来想问题,以“童趣”来解问题,共同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学习伙伴。
其次,要求教师以新角色实践教学。这要求教师破除师道尊严的旧俗,与学生建立人格上的平等关系,走下高高在上的讲台,走到学生身边,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与交流;要求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和探索,鼓励他们主动自由地思考、发问、选择,甚至行动,努力当学生的顾问,做他们交换意见时的积极参与者;要求教师与学生建立情感上的朋友关系,使学生感到教师是他们的亲密朋友。
三、引入生活化的学习情境
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这就是说,数学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
例如,笔者在讲授八年级“平方差公式”这节内容时,首先是出示了一道这样的问题作为引入:小明去市场买糖,这种糖每千克9.8元,他买了10.2千克糖,给售货员应该给多少钱?就在售货员用计算器算钱时,小明一下说出了应该给99.96元钱,售货员大吃一惊,结果她算出来和小明说得一样。然后笔者就问学生小明是不是很聪明,同学们都说是,笔者接着说小明为什么算得这么快,并不是比你们聪明很多,而是用的是我们今天所学得知识来算的,你们学完也会和他一样聪明的。
学生顿时对这节课有了很大兴趣,听讲也很专心,这节课达到了很好的效果。同时也达到了让学生把所学知道用到现实生活中的目的。
四、选用开放性的教学内容
新的数学课程改革强调,数学学习并不是单纯的解题训练,现实的和探索性的数学学习活动也要成为数学学习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
开放性的教学内容首先表现在开放题的应用上,以开放题为载体来促进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弥补了数学教学开放性、培养学生主体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不足。数学开放题的类型很多,如:某中学搞绿化,要在一块矩形空地上建花坛,现征集设计方案,要求设计的方案成轴对称(可以用圆、正方形或其它图形组成),如何设计?(这是一道结论开放题,有助于考查学生的发散思维与创新精神)
在开放题的使用中要注意,开放题中所包含的事件应为学生所熟悉,其内容是有趣的,是学生所愿意研究的,是通过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够解决的,是可行的问题;开放题应使学生能够获得各种水平程度的解答,学生所做出的解答可以是互不相同的;开放题教学应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当然,教学实践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理论是不可能完全应用于实践中的,这就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大胆尝试,细心领会,发现问题,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参考文献:
听力理解 的认知听力理解是个复杂的对意义进行构建 的心理过程 ,是听话人积极地对声学信号进行分辨 、筛选 、组合 、记忆 、释义 、储存 、预测的过程 。听力理解过程中的认知模式是怎样的 ,语言背景知识是如何在听力理解过程 中发挥关键性作用 的呢?
理论框架认知语言学认为 ,对语言现象 的认知是建立在对世界 的经验以及感知和概念化 的基础之上的。听力理解过程 中的信息处理及理论解释听力理解过程不是简单地对字 面语言信息进行解码 的过程 ,而是输入信息与听者头脑中已有 的知识 的动态交互过程 。在这一过程 中,听话人要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动对所接受的声音符号进行分析 、合成 、归纳 ,从 而实现语 义的重构。认 知心理学家认为这种信息处理主要涉及 “自上而下”和 “自下而上 ”两种方式 。然而 ,无论是 “白下而上”还是 “自上而下 ”的理解模式都有其局 限性 。听者 由于某一方 面知识的欠缺造成理解 障碍时。会不 自觉地求助于其他方面的知识。
(二)听力的理解过程及在教学中的应用
1.听力的理解 。Kenneth认为听力理解 由以下成分构成 :辨音 、信息感知、听觉记忆 、信 息解码 、运用所学语言使用或储存信息。辨音包括辨别各种语音 、语调和音质等 ,这也是听力理解的第一步。信息感知是指学生在具备了辨音的能力之后有意识地感知语流中的语音组合 ,从而获取句子意义 的阶段 。听觉记忆指的是将所感知到的听觉信息能够在被理解之前在大脑中保存一定的时间。信息解码指的是理解或获得信息的过程。
在经过了以上几个 阶段之后 ,学生就可以运用所学语言将 信息 表达出来或储存在长期 的记 忆 中。听力理解是通过听觉器官和大脑的认 知活动 ,并运用语言、词汇 、语流和各种非语言认识 ,把感知到的声音转化为信息的过程。
2.听力的过程。听力的过程主要有 以下三个特征:①听力理解是一个积极的过程;②听力理解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③听力理解是一个互动的过程。
(三)影响听 力理解的因素
1.知识 障碍 :学生掌握 的词汇 、语法 等语言知识 ,对词语 、语句和语段在语言上 的感知熟练程度 ,连贯记忆力的强弱 ,对学生对所学语言的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 ,等等。
2.非知识 :设备 因素 ,课 堂气 氛 。理解技能,心理情感因素等,要在教师的精心设计 、合理安排 、协调 、诱导和激发下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避免学生产生思维 的噪声而干扰听力的理解。认清影响听力理解的因素对提高听力教学的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四)听力教 学的训练
1.听力教学 的阶段性 。教师在进行英语 听力教学时 ,首先要对学生 的基本情况有所 了解 .从而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 的听力技能。一个学生在英语听力理解 中大致要经历以下几个 阶段。第一阶段 ,学生听到一 串声音 ,对 内容毫无理解 。在这一 阶段 ,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听、常听 、精听与泛听结合起 来 ,从而使学 生对 英语语 音 、语调 、语 言技巧产生一种语感 。第二阶段 。学生可 以在语流 中辨别 出短语或句型 ,并通过短语 和句型对日常生活 中最基本的谈话 内容有一个大致的理解 。
在这个阶段 ,教师应 注意培养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句子或短语的能力。在第三阶段 ,学生能在语流中辨认出分句或句子,并知其含义 ,对所谈 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在这一个阶段学生的困难往往是与某些题材有关 的词汇不足 ,教师应使学生大量接触与这些题材有关 的录音 ,并反复多次地听与录音题材有关的词语 、句子 、句型等 ,使学生从上下文所提供的线索 中猜出生词 的意思 .逐渐扩大词汇量 。在第 四阶段 ,学生能连贯地 听懂所谈的内容。
2.听力教学 的针 对性 。在 听力教学 训练 中教师除了向学生介绍记忆 的特征 、记忆 的过程之外 ,还要指导他们按 自己的记忆特点进行针对性的训练。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2B-0032-02
定量实验是利用专门仪器和化学反应计量关系来确定某些因素的数值等进行的实验。定量实验在学生的培养目标方面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首先,它能帮助学生树立“量”的意识。定量实验能充分体现化学学科正逐步向定量化过渡的特征,能有效地引导、启发学生学会运用适当的数学方法从定量的角度分析并解决化学中的有关问题。其次,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定量实验既能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又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化学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等,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此外,它还具备良好的考察功能。在历年高考化学中多次出现,使高考更具有择优和选拔的功能,更能体现高考立足基础、彰显能力的宗旨。
高中化学新教材中涉及的定量实验有配制100 mL1.00 mol/L NaCl溶液、用中和滴定法测定NaOH溶液的浓度、中和反应中和热的测定等。与定性实验相比,定量实验数量偏少,且在实际教学中,学校和教师对定量实验的重视也不够。这样,学生很难形成“量”的概念,也不易形成“量变到质变”“微观到宏观”等科学的方法论与价值观,更不可能真正地提高科学素养。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想要利用有限的定量实验,开展实验教学,发挥其应有的实际功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构建定量实验的分类系统就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更好地指导教师顺利开展定量实验的教学活动,将其教学功能落到实处,本文构建了定量实验的分类系统,并归纳出了每一类实验的设计要点和基本教学流程。
一、定量实验教学的特点
(一)科学性
科学性指化学实验的反应原理、操作顺序、操作方法等必须与化学理论知识、实验方法论和实验教学论相一致,是化学实验设计和实验教学的基本原则。定量实验只有在遵循科学性的前提下,结合化学理论知识和实验技巧,设计出正确的实验方案,才有可能获得精确的数据,真正发挥定量实验的功能。例如在“酸碱中和滴定”实验中,如果学生不清楚实验原理,盲目套用公式,将一元酸换成二元酸或将一元碱换成二元碱,那么实验得到的酸或碱的物质的量浓度的结果就不一定精确。
(二)严谨性
严谨性指定量实验的语言表达以及实验设计中的操作步骤和数据的记录、处理等都要严密周到、细致完善。进行定量实验时,要求学生要有严谨的实验步骤、科学的操作方法、一丝不苟的精神,并多次重复实验,以减小实验误差,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的精神和严谨的做事习惯。“中和滴定”是中学化学长期进行的一项定量实验,学生实验用的盐酸标准溶液是不进行定量标定的,实验室给学生准备的大约为0.2mol/L的盐酸“标准溶液”,因此这个实验测得的NaOH的物质的量浓度也是不准确的,这需注意。
(三)整体性
整体性指从定量实验的最基本要求出发,系统地整合各种实验原理、操作、技能,综合考虑一切可能影响因素,使实验达到最佳效果。例如,“硫酸铜晶体中结晶水含量的测定”,这个实验包括寻找合适反应、确立计量关系、设计基本步骤、确定配套仪器、就测定结果是否准确进行讨论、修改实验步骤、完成实验设计、最终完成实验、对结果进行处理分析等。每一步之间都是环环相扣的,顺利完成这个实验须从整体着眼,全面考虑,突出整体布局的思想。
二、定量实验教学类型
笔者认为定量实验教学应侧重于通过设计简单定量实验方案,给学生搭建运用化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分析、综合、归纳、比较等科学思维方法的平台,帮助学生在整合实验原理、操作原理和仪器原理的相互关系中,形成设计简单定量实验方案的一般思维。
中学化学定量实验教学可分为定量验证、定量分析,其中定量分析又可分为性质的测定、最佳量的确定、物质含量的测定,在不同的实验中思维上有所不同,设计上也有所差异。
(一)定量验证
定量验证就是通过实验对已知的物理量进行检验以证实其真实性。如阿伏伽德罗常数的测定、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等。此类实验需要测定的目的量明确,实验原理是验证已有的概念或相关的定义式,实验的关键是如何通过化学反应原理或关系式来确定目的量与可测定的量的关系。
其基本教学流程如下:
第一步:从目的量出发,根据定义式或相关概念(如C=n/V等),明确实验要测定的量,如果目的量不能直接通过实验测定,则要根据化学反应原理和反应中的各种物理量将目的量转化为可测定的量。
第二步:根据实验原理,使用正确的实验方法,设计出基本的实验步骤并选择相应的配套仪器。
第三步:按照以上的实验步骤展开具体的实验操作,同时记录实验数据。
第四步:对原始的实验数据进行处理,计算出目的量和实验误差,并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
(二)定量分析
1.性质的测定
性质测定就是利用实验对物质的组成、结构等进行具体的量的测量。如硫酸铜晶体中结晶水含量的测定、酸碱中和滴定等。这类实验需要先根据物质的组成、结构或相关的化学反应确定计量关系,然后围绕目的量和实测量之间的关系或根据实验原理,选择实验方法,完成实验设计。这类实验在中学化学中占了很大篇幅,是我们接触的定量实验的代表。
其基本教学流程如下:
第一步:从已有的定性实验引入(如含有结晶水、相互的反应关系等),通过分析,找到要测定的量,实现从定性到定量的转化。利用相关化学反应,建立起待测目标量与实验实测量的计量关系,完成对实验原理的讨论。
第二步:在实验原理的指导下,设计出基本的反应步骤,选择相应的配套仪器。
第三步:进行实验操作,记录相应的实验数据。
第四步:利用测定结果计算出测定误差并分析导致误差的原因。
2.最佳量的确定
最佳量的测定就是通过反复实验确定某一反应达到最佳实验效果时各反应物的浓度、温度、压强等实验条件。如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的最佳的反应量、实验室制取氢气时硫酸最佳浓度等。这类实验的实验原理是根据已有的反应关系,列出对实验的效果可能会产生影响的因素,一般要用正交实验方法对实验因素进行数据分析,然后得出最佳量的关系,确定最佳的实验方案。
其基本教学流程如下:
第一步:从已有的反应关系引入,通过分析,找出影响实验效果的因素,确定每一影响因素的不同水平,实现从定性到定量的转化。
第二步:利用正交小助手设计实验,设计出基本的实验步骤,选择合适的实验仪器。
第三步:依据正交表中的实验顺序,选择相应的实验条件,依次进行实验测定,对每一次的实验结果进行评价。
第四步:通过比较不同的实验结果,选择获得最佳实验效果时的实验条件,即为实验的最佳量。
第五步:教师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进一步优化实验方案。
3.物质含量的测定
对混合物中某一组分的量的测定叫物质含量的测定。如啤酒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测定、鸡蛋壳中碳酸钙含量的测定等。这类实验一般是测定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某种物质的含量,其实验原理是选择一定的物质与要测量的物质进行反应(一般要生成沉淀或气体),然后测定反应物之间或反应物与生成物的量,用它们的量的关系进行换算,从而测出所含物质的量。
其基本教学流程如下:
第一、二、三步参照“性质的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