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8 17:04:1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经济社会价值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2网络经济的特点
1.网络经济是全天候运作的经济。由于信息网络每天24小时都在运转中,基于网络的经济活动很少受时间因素的制约,可以全天候地连续进行。
2.网络经济是全球化经济,由于信息网络把整个世界变成了“地球村”,使地理距离变得无关紧要,基于网络的经济活动把空间因素的制约降低到最小限度,使整个经济的全球化进程大大加快,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性空前加强了。
3.网络经济是中间层次作用减弱的“直接”经济。由于网络的发展,经济组织结构趋向薄平化,处于网络端点的生产者与消费者可直接联系,因“产销见面”而使中间层次失去了存在的必要性。
4.网络经济是虚拟经济。这里所说的虚拟经济不是由证券、期货、期权等虚拟资本的交易活动所形成的虚拟经济,而是指在信息网络构筑的虚拟空间中进行的经济活动。经济的虚拟性源于网络的虚拟性。
5.网络经济是竞争与合作并存的经济。信息网络使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的范围扩大了,也使竞争与合作之间的转化速度加快了。
6.网络经济是速度型经济。现代信息网络可用光速传输信息。反映技术变化的“网络年”概念流行起来,而网络年只相当于正常的日历年的1/4。网络经济以接近于实时的速度收集、处理和应用大量的信息,需按快速流动的信息来进行。
7.网络经济是创新型经济。它源于高技术和互联网,但又超越高技术和互联网。网络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以此为基础的网络经济需强调研究开发和教育培训,若非不断创新,其新经济的“新”也就难以为继了。
3网络经济创造新市场
网络经济具有广泛的社会需求。首先,网络创造和激发了巨大的信息消费市场。求学、求知、娱乐和交流是人类最基本的精神需求。在网络出现以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往往受到地域、时空、经济能力和文化差异的限制。尽管电话、传真等设备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但只能以一对一的方式进行交流,且成本较高。但在虚拟世界中,网络极大地延伸和扩展了人际交流的空间和范围,屏蔽了人与人交流中心理和形象上的障碍;有共同兴趣的人可以忽略地域限制在网络空间聚合在一起;社会地位、经济收入、专业、出身、种族等差异可以忽略不计;每一个人都有机会向公众展示自己的精神世界和理想。网络所具有的这种特殊优势给人类渴望精神和情感交流的需求提供了一个不同的、相对隐秘的场所。在这里,人们对信息和知识的消费是无止境、多样化和个性化的,这就意味着网络作为一种信息交流的平台具有很大的扩展空间。对于消费者来说,网络也具有降低消费成本的优势。在传统的消费过程中,商家往往利用消费者对商品信息的不对称来牟取利益,消费者要想了解一种商品在不同商店或不同地区的价格,成本相当高。但在网络购物环境下,消费者可以较低的成本在网站之间穿行,或通过检索了解同一商品的最低价格,可以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对商品进行选择。网络购物中集体竞价的方式更可以使消费者以虚拟的方式形成群体,在与商家的讨价还价中占据优势地位,从而以更低的价格购买到商品。因此,在网上购物的过程中,顾客就是上帝这句古老的格言更加易于实现。
4网络经济带来新机遇
从卖方市场看,网络经济给企业和商家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与传统的商业运作模式相比,网络经济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 网络帮助企业降低了与客户和供应商打交道时的交流成本。在传统的商业活动中,企业从事交易的范围、速度和数量往往受到信息交流成本的制约。由于成本太高,企业很难在较大范围内采集客户数据并对其进行分析;很难针对个别用户的需要提供定制服务,很难面对不同市场进行针对性的营销。为了降低交流成本,企业或是大幅度简化对外信息交流的内容(如通过电视做广告),或是缩小信息交流的范围(如客户个别访谈), 两者不可兼得。但在网络环境下,这一矛盾得到了有效的解决。由于在网络上传递和复制信息的成本很低,信息传播范围的扩大对传递成本的影响不大,企业可以在较大范围内采集客户数据,进行市场营销或通过电子手段进行定制的客户服务。第二,网络成为直接连接企业与最终客户的有效途径。传统的中间商业环节(如批发商和零售商)面临着被替代的可能性。自身拥有产品的企业借助网络以批发价格将产品直接销售给顾客,使企业和客户共同分享取消了中间环节所节余的利润,在价格上就具有比传统商家更大的优势和吸引力。第三,借助网络,企业可以通过提供信息产品和服务创造价值,将信息物化到产品和服务中,使其实现更大程度的增值。如空运或陆运企业在传统服务基础上拓展空间和效率,使客户通过网络查询和订购飞机票、火车票或旅馆。虽然这一新的服务窗口并不一定马上给企业带来账目上的收益,但从企业长远发展角度看,它对提高企业在同行业中的竞争能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5网络经济对信息技术的新要求
从社会经济和技术发展条件来看,网络经济是企业、行业和社会网络纵向集成和横向互联相结合的结果,这种局域网的互联是产生网络正面外溢的基础。网络经济发展到今天,绝非一日之功,而是信息与通信技术长期应用的结果。以世界上网络经济最发达的美国为例,1972年~1995年,美国计算机行业增长17.83%,而制造业的增长只有4%,1995年~1999 年,计算机行业增长达到41.7%,90年代以来,美国企业在信息与通信技术的投资增加了14倍,达到3万亿美元。信息与通信技术行业每个人的平均增值为10.4%,远远超出其他行业。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格林斯潘在分析评价美国近年来经济持续增长的新经济现象时指出:“信息技术的革新改变了人们的经商方式,并且创造出价值。”正是信息与通信技术的应用,改善了企业的决策水平,降低了生产运作成本,提高了企业的运作速度和效率,改变了商品的销售方式,从而形成了一个巨大的Bto B和B to C的电子商务市场。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网络企业所面临的技术基础和市场环境大不相同。由于中国企业的信息化整体水平比较低、网络经济的发展基础比较薄弱、支撑电子商务运作的网络环境中存在着大量空洞,因此,中国网络企业要扩大运作规模需要支付更多的技术成本。问题的关键是,在电子商务的运行中,网站的建设恰恰是相对容易的环节,而货币支付系统、 货物配送系统和信息检索与服务系统才是支撑其生存的根本所在。
关键词:
竞技运动;社会;经济;价值
中图分类号:
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1006801
1竞技运动基本结构特征
1.1竞技运动竞技参赛特征
运动竞赛的层次要素特征和框架结构特征二者相加,就构成了竞技运动竞技参赛特征。如表1所示,运动竞赛是一项包含许多环节的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一般将其分为三个平行层次,这三个层次分别为赛前参赛策划、赛中比赛实战以及赛后参赛评价。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变化都会对运动竞赛结果产生影响。赛前参赛策划是对运动竞赛的前期预判,教练员团队要对参加比赛的运动员进行状态的诊断,判断运动员此刻的状态是上升期还是下降期,通过调整使其尽快进入比赛状态。除了竞技状态,教练员团队还要考虑比赛环境的影响,设计出最适宜的参赛方案。在实战比赛中,运动员的竞技发挥,教练员的临场指挥,包括参赛环境、竞赛规程以及竞赛保障等客观因素都会对竞赛结果产生影响。比赛结束后,运动员和教练员还要进行赛后总结评价,包括结果评价和工作总结。因此,要想保证运动竞赛的顺利进行并将其价值最大化,就要充分了解运动竞赛结构层次要素,做好全方位的准备。
运动竞赛框架结构是除运动竞赛层次要素以外的另一大竞技运动主体结构,它们一同构成了竞技运动参赛特征。如表2所示,赛前参赛策划、赛中比赛实战和赛后参赛评价这三部分组成了运动竞赛主要的框架结构。赛前参赛策划又包括两方面的性质,一是参赛方案的程序性,二是战略部署的指导性;赛中比赛实战的主要特征表现为教练指挥的艺术性和选手竞争的激烈性;在赛后的比赛评价中,教练员和运动员要注意总结的导向性和评价的客观性。
1.2竞技运动竞技能力特征
竞技能力是竞技运动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特征,对于竞技能力特征的定义,不同的专家学者有不同的理解,通过搜集整理,本文总结归纳出竞技能力三个方面的特征。其一,竞技能力最突出的特征是系统性,并通过系统性来引申出竞技能力的完整性和全面性。竞技能力是一个完整的结构系统,这个系统由若干个能力要素组成,这些能力要素彼此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共同组成了一个连贯的整体。这些能力要素包括技术能力、心理能力、体能和技能等,对运动员来说竞技能力要素越全面,竞技能力就越强。其二,竞技能力的层次性特征是竞技能力的第二特征,这一特征反映了竞技能力的规律性。竞技能力不但体现在比赛中,更体现在训练中。其三,竞技能力具有鲜明的专项运动特征,不同专项的竞技比赛中所要侧重的竞技能力也不尽相同。
2竞技运动经济价值
2.1竞技运动中的经济价值
社会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程度决定着竞技体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同时,竞技体育在一定程度上也反作用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在关于我国第三产业组成的统计报告中,统计局明确地把体育部门列入第三产业,由此可见,体育作为新兴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体育用品、体育服装等相关体育产业的兴起,为社会提供了新的就业岗位,扩大了人们的就业途径。与此同时,数额庞大的体育消费也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尤其是大型运动会的举办,可以极大地促进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
2.2竞技运动中的经济效益
随着体育职业化的产生和发展,运动竞赛逐步成为了一种经济、绿色、环保的体育产业,它的经济价值也越来越多的得以凸显。体育产业是指为社会提供体育产品的同一类经济活动的集合以及同类经济部门的综合,它注重市场,讲求经济效益。早在2000年,全球体育产业的总产值就高达4000亿美元,并以平均每年20%的速度增长着,在体育产业最为发达的美国,其总产值已经超过了3000亿美元,成为了美国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随着整个体育运动和现代竞技体育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对体育的需求必将大幅度地增加,体育广告、体育健身以及体育赛事转播等必将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全新手段,竞技运动也将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方面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3竞技运动社会价值
3.1竞技运动促进全民族整体素质提升
全民族整体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以及健康素质,其中健康素质又分为机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类。竞技运动可以有效地提高人们的身心健康水平,振奋民族精神,培养人们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形成融洽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竞技运动在促进全民族整体素质提升方面拥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具有超越其本来意义的更大的社会价值。
3.2竞技运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随着竞技运动的飞速发展,其隐藏的文化属性越来越多的被大众所认可和接受,竞技运动越来越成为一种旨在满足人们精神需要的社会文化活动。它以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教育人们在生活中规范自己的行为,以更快、更高、更强的理念激励人们不断超越,不断进取,以团队合作,互帮互助的形式培养人们的集体主义观念。正是这些着眼于教育、文化等精神层面的内容,使得人们将竞技运动概括为“生活的哲学”,更进一步的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
3.3竞技运动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
体育的个体价值建立在促进人全面发展的基础之上,并强调要适应人的生理和心理本性。改革开放以来,竞技体育的个体价值取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满足自我实现的需求。竞技运动可以促使个体身体和心理素质以及认识和实践能力得到全面的发展,保证各种潜在能力得到充分的展示,达到自我实现的目的。第二,满足情感疏泄与升华的需求。竞技运动不但可以疏泄积累的情感,而且可以使这些情感得到升华,帮助人们更深刻地认识竞技运动对个体发展的价值。
4结论
竞技体育的价值具有两重性,是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综合体现。当我们把竞技运动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来看待时,它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促进全民族整体素质提升,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三方面。当我们把竞技体育作为一种经济活动来看待时,它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缓解就业压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
参考文献
[1]刘建.关于运动竞赛的系统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7,12(1):3638.
[2]胡亦海.竞技运动特征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3.
[3]胡亦海.对抗项目竞技能力层次要素特征的比较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17(2):2528.
经济法的产生体现了经济法的公平价值。经济公平价值的内容,是由价值主体的主观需要与客体的功能属性相互作用决定的。国家不能任由纯粹司法保护自由竞争,因为自由竞争的任意发展导致市场失灵,市场失灵使市场机制失去了其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因而降低了经济运行的整体效率。当不受限制的自由竞争导致市场的公平竞争规则遭到破坏,进而影响经济发展的时候,国家必然要干预经济,为了用法律的方式控制国家的不当干预,经济法便产生了,显然,经济法就是以追求经济公平价值而出现的。
经济法价值的公平是制度、规则和习惯的公正、合理和有效。首先,经济公平指的是机会均等和规则公正。从这一点讲,公平和效率不是一对矛盾,而是公平决定效率,效率是公平的必然结果。因为公平的规则和合理的制度,可以使人们形成有效的预期,增加或减少各种投入,降低生产成本,带来规模效益。其次,从更深的层次讲,公平指收入分配公正,这是对收入分配的尺度标准而言的,即等量劳动获得等经量报酬,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如果收入分配不公平,投入生产要素多者不能获得较多利润,投入少者反倒获得较多利润,那么,劳动、技术、资本、土地就不可能被更多地投入,社会资源就不可能得到充分有效的配置。
经济法的实施体现了经济法的正义价值。正义,是一切良法的共同追求。民法追求交易双方的自由、平等;行政法追求国家公权力行使的合理性。在市场领域,经济法产生之前的法有民法和行政法,即私法和公法作用于经济,民法要保障市场主体的平等、自由,行政法要维护国家统治秩序。在没有经济法的情况下国家可能会出于维护统治秩序的需要以全社会利益代表者的身份运用行政法干预市场。然而,在市场不正义出现时单靠行政法不能规制市场的正义。所以既然要协调国家与市场的关系,就只能是中立于其间的法,这个法就是经济法,经济法一方面以维护私法的合理存在为己任,但又超越个人的私权,以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为宗旨;另一方面,既赋予国家适当的干预权,又防止国家公权力的滥用,以实现经济民主。
经济法树立以人性全面实现和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价值目标的,可持续发展观是经济法实现自身价值和发展的需要。经济法的价值如果离开了人,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因为价值目标本身并没有意义,只有当目标与人的发展结合起来时才有了其存在的价值。因此,经济法的最终价值目标应当是也必须是人性的全面实现和人的全面发展。一切政治、法律措施,一切社会活动,只有当其有助于实现人类解放和人的自由与能力的全面发展时,才是有价值的。鉴于此,经济法的各个部门法,如企业法、税法、金融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垄断法、环境保护法、资源法、人口法等,就必须摒弃传统经济法的价值观,不能各自为政,互不协调甚至相互抵触,单纯为促进经济发展而存在。各部门法从立法到司法必须在为了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最高价值目标的指导下来制定和实施,使经济法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法。
二、和谐社会的内涵
和谐社会,是指一种美好的社会状态和一种美好的社会理想,即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以和谐理念为主导,经济繁荣,社会稳定,人们和平相处、安居乐业,是和谐社会的一般特征。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条件。它是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实现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使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
和谐社会的构建,是在把握经济社会发展新变化,为适应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和文化多样化,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发展进程中,提出的新型社会治理模式。这是对社会发展规律理性认识和经验总结的新成果,是对社会建设理论的新发展和人类追求美好社会理想的新贡献。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和谐社会的这六个特征,实际上包括三层基本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这三层关系的核心或称为和谐社会的本质内涵,是以人为本,即和谐社会就是要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为人的自由发展提供最大的空间。
和谐是市场和国家共同追求的理想境界,社会效益最大化是和谐的必然结果,也是评价和谐的一个重要标准。作为经济法价值追求的经济和谐,指以市场调节为主,在充分尊重市场规律的前提下,国家针对市场缺陷,对经济进行干预、排除社会经济正常运行的障碍。最终实现促进社会经济协调、稳定、发展的目标。经济法作为规范国家干预经济的法,它追求经济自由与经济秩序的统一、社会效益与个体效益的统一、实质公平与形式正义的统一、经济民主与经济集中的统一、国家调控与市场配置的统一等。
三、如何完善经济法以构建和谐社会
取消城乡二元分割的政策限制,加快建立城乡居民地位平等的经济社会制度。一是统筹城乡就业,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的劳动力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逐步实现农民工劳动报酬、子女就学、公共卫生、住房租购等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改善农民工劳动条件,保障生产安全,扩大农民工工伤、医疗、养老保险面,建立农民工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制度。支持农民有序外出就业,鼓励农民就近转移就业,扶持返乡农民工创业。二是以户籍制度改革为主线,促进城乡人口合理流动。给农民以平等的公民权,把依附在户籍制度上的各种不合理制度规定全部剥离出去,让农民享有自由进城和自由迁徙的权利。当前重点是放宽中小城市落户条件,使在城镇稳定就业和居住的农民有序转变为城镇居民。三是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按照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原则,加快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创造条件探索城乡养老保险制度有效衔接办法,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切实保障农民基本的生存权。
会计主体又称为会计实体,指会计为之服务的特定单位,它提出了会计活动的空间范围。会计主体假设的起源,要追溯到15世纪业主财产与企业投资的分离,由于这种分离,使经营组织独立化,要求会计不仅记录和反映业主财产的变化,而且要视组织为一体,反映其日常收支及经营成果,会计上第一次出现了为谁服务问题,即需要确定会计空间范围,会计主体假设从而产生。从那时起一直到现今,传统的企业会计只核算企业范围内的经济活动,并向有关方面提供会计信息。
1、“网络经济”的兴起,使得会计主体界限越来越难以把握。以数字化技术为先导,以信息高速公路为主要内容的新信息技术革命,使得知识、信息的扩散与应用大大加快,交易、决策瞬间完成,电脑技术和发展与广泛应用,使通过互联网形成了所谓“网络经济”。“网上公司”又可称为“无实体公司”,它可以通过互联网横跨大洋把千万个个体联系起来,一旦业务完成时,又可在几秒钟内解除这种联系。据美国商务部在其名为《新兴的数字经济》的报告中的推断,到2002年企业之间因特网商务的数额将超过3000亿美元,这些网上实体的出现对传统的会计实体假设是一个正面的挑战。如何正确、客观反映其资产负债及财务状况,是知识经济下会计假设应设法解决的问题。
2、企业社会成本、社会绩效考核及人力资源等信息,已不可能停留在传统的会计实体中,需要延伸到企业的外部。在传统的工业经济时代,以企业为主体编制的三大报表基本能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知识经济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原三大报表在提供会计信息时的不完整性、局限性:1知识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必须兼顾经济增长与社会责任两个方面,由此企业成本与社会绩效考核的会计信息成为必要,这些信息的提供,不再单纯是基于企业主体的经济利益,而是在很大程度上根据使用者的利益来确定会计主体及所需提供信息的界限。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在这一进行了有益的尝试。2知识经济又是以无形资产投入为主的经济。人力资源将成为企业未来经济利益的主要源泉,人力资源竞争将强于任何一个时代。因此,揭示和披露企业人力资源方面信息将显得十分必要。
二、持续经营假设
持续经营假设的基本含义时:除非有反面例证,否则就能够认为企业的经营活动将无限地经营下去,即可以预见的将来,企业不再面临破产清算。只有在这一前提下,企业的再生产过程才得以进行,企业资本才能正常循环周转,会计才可以历史成本而清算价格来确认。计量其资产要素,所有资产也将按照预定的目标在正常的生产经营过程被消耗、售卖等等。事实上,这一假设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一个企业不论其规模大小,它总是一个“有限生命”的组织,一旦能够证明会计主体已无法履行其所承担的各项义务时,本假设就失去了支持它的事实基础。如出现以下情况:
1、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使市场竞争愈演愈烈,企业稍有不慎,就可能面临破产、清算。据统计,美国高技术企业工发成功率只有10%~20%,某些高技术项目的成功率甚至在3%以下,而这些项目的开发费用一般数目巨大。如此高的风险率,企业面临倒闭、清算的威胁可想而知,持续经营假设由此受到冲击。
2、并购潮流将进一步加剧,会计个体被兼并的可能性进一步加大。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竞争激烈可想而知,并购将成为一种趋势。并购的作用在于:1企业通过并购能扩展规模又能逐步现现代企业制度演进;2通过并购还能使企业转移重心,集中发展“阳光”产业。并购能使企业在极短的时间内聚集发展所需资金、规模,而不必通过漫长的积累之路,因此并购成为趋势不可避免,持续经营假设又一次受到挑战。
3、“网上实体”不适用持续经济假设,而适用破产清算与破产期间假设。知识经济社会中,知识更新、扩散的速度很快,经济活动面临着较大的风险,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网上实体”的特点。“网上实体”经营活动的“短暂性”,适时介入退出与转换的特点,决定了持续经营假设已不能适应,而必须代之以破产清算与破产期间假设。
三、会计分期假设
会计分期假设是指可以将企业不断的经营活动分割为若干个较短时期,据以结算账目和编制会计报表,提供有关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的会计信息。会计分期假设本身是对持续经营假设的一种补充,它存在的原因与会计管理职能直接相联系。之所以要计算期间损益,定期编制会计报表,主要是通过报表,找出存在的问题,以利于下一周期的生产经营。但是人力地划分区间,并且“待摊”“预提”费用等,必然导致客观经济现实与会计反映结果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背离,成为引起会计信息失真的制度原因,即会计期间的划分将不可避免引起会计信息的部分失真,这是会计分期假设本身固有的缺点。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传统的以年度为期的会计分期假设将受到冲击。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会计法》均规定会计年度为公历年度,即以公历1月1日至12月31日作为会计年度,而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内部管理会计以至战略管理会计的推行,企业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将朝着多层次、多元化方面发展;在时间上而言,不同管理主体对会计信息的要求不同,因此,会计分期应以它们的需要为基础,决不能以整齐划一的日历年度为标准。
1问题的提出
随着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特别是信息技术和智能自动技术在几乎所有领域对人类劳动的不断替代,人类劳动正面临着一场革命,即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劳动开始被排除在经济过程之外的现象。美国经济学家杰里米·里夫金认为建立在新技术基础之上的劳动革命实质上是人类劳动结束的进程。并预言,一个多世纪后,在多数工业化国家,很可能不需要劳动了。…美国的约瀚·奈斯比特在《大趋势》中说:“在信息社会里,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实现的,劳动价值论诞生于工业经济初期,必将被新的知识价值论所取代。”因此,正确认识新科技革命下知识对劳动价值的作用,进而正确认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知识性劳动与价值创造
社会生产发展的历史过程,就是认识知识、积累知识并将知识应用于社会生产的历史过程,知识经济及其物化的科学技术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马克思认为“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这种发展归根到底总是来源于发挥着作用的劳动的社会性,来源于社会的分工,来源于智力劳动特别是自然科学的发展。”
知识是属于人的一种对象性的具有客观内容(信息)的意识形式。它不是人脑天生固有的,而是人通过人脑的意识思维活动对相关对象的观念掌握。知识作为人类认识客观事物一种能量的产物,是人类劳动的结晶或劳动成果,而不是人类劳动本身。这种结晶作为“一般人类劳动”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价值实体”。
知识经济最基本的特征表现为:劳动是创造、创新性的智力劳动,或称为知识性劳动,这种劳动是创造价值的主要源泉。知识性劳动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知识的形成和掌握需要更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往往表现为对人力资本的投资。例如,教育是对劳动者提高自身能力素质的投资,而生产知识劳动者包括管理人员、工程师、高熟练程度的工人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劳动都是这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第二,知识性劳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更新。在知识经济社会和信息社会,知识经济的社会效用和它创造价值功能的时间是一致的,社会需要的瞬息万变和知识更新周期的不断缩短,使知识性劳动并不是一次性投入,而需要劳动者不断的学习,不断获取已有的更新知识成果。
第三,技术、信息日益成为生产中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在知识产品的生产中最关键的要素已经不再是被称为生产资料的的设备和工具,而是人的知识能量,它们成为劳动者的资本。正如马克思所言:“随着大工业的发展,现实财富的创造较少地取决于劳动时间和已消耗的劳动量,较多地取决于一般的科学水平和技术进步,或者说取决于科学在生产上的应用。”“直接劳动在量的方面降到微不足道的比例,……同一般科学劳动相比,同自然科学在工艺上的应用相比,……却变成一种从属的要素。”
3知识经济下“总体工人”内涵的扩展
马克思明确提出:“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劳动过程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在一起了。”这表明,劳动既是体力也是智力的支出。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是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社会化而实现的。历史证明,也正是这种分工促使了科技文化的迅速发展和劳动生产力的显著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也是作为“总体工人的一个器官”而发挥作用的。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创造价值的劳动不仅仅局限于直接的物质生产领域和物质产品的生产现场,劳动创造价值的方式也进一步社会化和复杂化,大量的知识劳动、科技创新劳动发生在与物质生产间接有关的社会化过程中,承认这些劳动创造价值并没有否定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而是对劳动价值论的深化认识。
4服务业与商品价值的创造
第三产业包括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产业,主要是指流通部门和服务部门。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各国的第三产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均呈现经济服务化的势头。服务业劳动力所占的比重也迅速提高,到20世纪90年代,高收入国家的服务业从业人数已上升到总就业人数的60%~70%,其中美国已超过70%。马克思创立的劳动价值论是针对物质形态的商品生产而言,他在分析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比例关系时,把流通部门和服务部门全免掉了。我们认为这是与马克思经济学的方法论有关的。在研究物质生产问题时,把非物质生产问题舍弃掉,着重对物质生产领域的问题进行研究,正是《资本论》中运用的抽象法使然。
当前,我国已经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始终充满着强大的生机与活力,使改革开放成为中国的基本国策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使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并使中国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中国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的本质、魅力和价值真谛究竟何在?现实中的人们大多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其实,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马克思的经典阐述中找到答案。
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决定了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市场经济的自由是一种选择的自由。生产者可以自主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怎样生产;销售者可以自主决定把商品卖给谁,以什么价格卖;购买者可以自主决定购买谁的商品以及购买的价格、数量。但这种选择的自由是人的独立性的体现并以经济主体的独立为前提条件,没有得到法律切实保障的独立的地位和产权(包括法人财产权),是不能实现选择的自由的。
市场经济的平等特征是人的独立性的引伸。因为独立,就意味着不存在谁服从谁的从属关系,这正是经济主体地位平等的本义。平等也是人的独立性的要求,没有市场主体的地位平等,就会出现一方强制另一方,另一方的独立性就将丧失。
人既然摆脱了人的依赖关系和对单位的依附关系,获得了相对的独立自由,并与经济主体处于平等的地位,那么他们的联系就只有靠他们的共同意愿、允诺和遵守的信用来维持。共同意愿的形式化就是契约。契约本身就意味着双方地位的独立平等,没有一方强制另一方,而是共同意愿的达成。
市场经济主体摆脱了血缘宗法关系和行政隶属关系的束缚,获得了相对独立的地位和自主经营的权力。为了保障经济主体独立的经济利益不受侵犯,保持主体权力与义务的均衡,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人人都须接受同一的法律标准的约束,以法制治理社会,管理经济。这就是法治。
经济主体的利益独立,必然使生产者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展开激烈竞争。独立的经济主体对机会平等和扩大选择权的追求,必然冲破各种形式的地区封锁、部门分割和非关税壁垒,打破资源的制约和市场相对狭小的限制,不断扩大市场的开放度,使社会分工和协作在世界范围内展开。
二、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源于“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
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包括其核心机制即资本——劳动间的对立统一机制,又包括供求、价格、竞争等外部机制。资本和劳动的紧密结合根源于二者对物的共同的依赖性,即它们都是通过商品、货币、价值、剩余价值、交换价值等来表现、实现和确证的;它们之间的相互制约根源于二者利益的相对独立型,即劳动收入——资本增殖额之间的矛盾。商品的供给者与需求者之间以及供给者需求者内部的竞争引起的供求与价格的波动及其相互作用,源于市场主体追求自身利益的行为,竞争是各个经济主体互相排斥地对自身利益的追求过程,它来源于主体利益的分离性和机会(利益)的有限性,这是因为主体没有独立的经济利益,没有自主选择的权力,竞争就无从发生。而没有竞争,供求与价格的相互作用就会停止,价格规律不能实现,市场效率就无从谈起。价格的变化是买卖双方利益的变化,主体没有追求自身利益的意愿与权力,对价格的变化就不会有灵敏的反应,价格上升不会增加供给,价格下降也不会增加需求,价格对供求的调节作用,价格引导资源合理配置的功能也将丧失,市场将停止运作。
三、“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从根本上揭示了商品经济同自然经济、产品经济的区别
“人的依赖关系”阶段是人的发展的最早的阶段。人的发展是与两种不同的“依赖”紧紧的联系在一起的:其一,就人与自然的关系来说,表现出人对自然的动物般的依赖;其二,就人与人的关系来说,表现出个人对共同体的绝对依赖。“人的依赖关系”决定了经济主体没有独立自主的地位,人们之间的劳动交换或者是不以货币为媒介的物物交换,或者是依靠超经济强制或欺骗维持的不等价的劳动交换。人所借以发展自身的经济形式只能是自然经济的生产形式。而在人的发展的“自由个性”阶段,人不但摆脱了对人的依赖,而且摆脱了对物的依赖,“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产品因其极大丰富而像空气和阳光那样失去了交换价值,个别劳动已直接是社会劳动,无需进行劳动交换。人所借以发展自身的经济形式无疑是借助于产品经济的生产形式来实现和保证的。惟独在人的发展的“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社会生产力有了极大的发展,人摆脱了对人的依赖,生产者有了独立的产权,能够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但社会生产力还没有充分发展,生产者只有依赖于“物”,即必须借助于商品、货币、价值、交换价值、剩余价值等才能不断地促进社会再生产,并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人所借以发展自身的经济形式除了商品经济以外,别无它途。
“‘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市场经济的效率之源,是市场经济能够成为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强大杠杆的内在秘密。”“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说明了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市场经济的存在和发展服从和服务于它。“市场经济发展的根本历史作用就在于促进人的独立性的生成”,为人向“自由个性”阶段的发展创造充分的条件。我国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顺应了人类社会和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因此,“‘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市场经济的本质”,是我国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真正原因,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价值真谛和终极价值。
目前,从我国经济、社会和人的发展实际来看,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远未健全和完善,它还只是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身应有的价值还远未展现出来,并且由于各种难以预料的主观、客观、历史、现实、内在、外在等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它的价值的实践与实现将是一个长期的甚至是曲折的过程。但无论如何,历史终将证明,它将不断地、顽强地为自己开辟更广阔的空间,从而最终实现自身的价值真谛。
参考文献:
一、现阶段特征和家庭经营
我国有13亿人口,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从消费农产品总量上看,也是世界上最多的国家,这就给国内的资源和环境带来了较大的压力。从具体的农情看,再靠增加自然资源的投入来发展农业已没有多少余地;再靠增施化肥农药来增加农产品产量,不仅提高成本,更会破坏环境。
农业生产主要包括种植业和养殖业,农业是一个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相交织的特殊产业,需要人们在自然环境中,通过利用和控制动植物的生命过程来从事生产活力,在这种充满不确定性的复杂条件下,要保证农产品的顺利成长,就必须依靠农业生产者对它们及时和精心的照料,而要做到这一点,最简单可行的办法就是使农业生产者成为他所生产的产品的主人,不需要别人监督,不需要计算劳动付出,主人会为了自己的经济利益而竭尽全力。正是由于农业生产的这些特点,人们才普遍选择了家庭经营的模式,即使在已经实现了现代化的国家中,农业仍普遍实行家庭经营。
二、可利用资源用于种植和养殖
(一)劳动力资源
从现阶段的农村家庭及人口状况看,已进城的农村人口也不十分稳定,有部分家庭迁徙是不定整的,而农业生产要素的流动实际上还受多重因素的制约。据第二次农业普查的资料显示,2009年,我国尚有农村住户2.22亿户,其中农业生产经营户1.98亿户。据农业部农经中心报告,3400个样本户中,农业劳动力30岁以下的占4.24%,31—40岁占13.5%,41—50岁占33.53%,51—60岁占30.06%,61—70岁占14.38%,71岁以上的占4.26%。由此看出,中年劳动力仍是农村劳动力的主体,这些人经历过计划经济,对其又深有感受;对改革开放实行市场经济及政府的多项惠农政策,既是忠心地感激,又是特别地珍惜。他(她)们生长在农村,是自然传统农业种植农作物,饲养家畜,家禽的老把式,好把式。近些年又学到了农业新技术和新经验,又具有能吃苦耐劳等优秀品质,且肯于劳动付出,有时间就主动找农活做,同时又乐在其中。
(二)劳动时间资源
近些年来,政府不断地推进农业机械化,农田作业大部分由农业机械所承担,农民在田间的劳作总量和劳动强度减少了很多,主要是轻体力的田间管理,包括防治病虫害等。本地域农民劳作时间集中在春种、水稻插秧和秋收,加起来在两个月左右,总共在大田地劳作时间就三个月左右,去掉外出和机动时间,剩余时间可有7个多月200余天,这样就有时间、有精力来饲养少量的家禽从而获得收益。
(三)水土资源
1.本地域年平均降水量360~1100mm,自然降水量占中等
地表水和地下水用于作用种植和饲养家畜,家禽是比较充足的。农户还有节约卫生的好习惯,将不宜吃的剩菜,剩饭喂猪和禽类,用淘米水和洗菜水浇菜园子,用刷锅水和洗碗水喂猪,把洗衣水倒入沉淀池等。多年来保持地表水和地下水水质都较好,新式厕所又节省了大量的生活用水,在用水方面,有利于农村可持续发展。
2.庭院及外周
从调查情况看,农户庭院的面积多在200平方米以上,常年有闲置面积可利用。近年来大部分农户利用框架式玉米篓子的地面,种春菜生长很好。房舍外周及墙体外面,都有较小的地块,已充分利用起来了,因离家近便于管理,部分地块春菜秋菜得了两茬。
3.平原区域
可利用自然历史形成的沟坡荒地、干沟子、干泡子以及季节性河流的无水期,小河流的两邦,小水泡和小沼泽的周边等闲散零星土地,种植小品种作物。
4.半山区、山区,有较多的山间、山脚、山边等闲置土地
坡度并不大,又不破坏水土保持,这类土地土壤腐殖质较丰厚,土质含氧份齐全,相对肥沃些。部分承包户已经把它利用起来了,种植了杂豆,栽上了地瓜,种植了中药材等。
(四)种养生产农产品财富
充分利用本地域的闲散零星土地和天赐的自然气候资源,因地制宜,力所能及地做足种植和养殖。本地域年积温较高,降水量适中,无霜期4个多月,利用好这一段黄金天时和地利,农户通过少量的种植和养殖获得了农产品财富。
1.种植方面
(1)在庭院,院内可利用面积较小的,可在墙边,出入的人行道两边栽植葡萄树,种植吊瓜、冬瓜、苦瓜和丝瓜等。利用面积较大的院子,可种植自家常吃的春菜、波菜、生菜、小白菜等。在庭院外种植几种小菜,如黄瓜、豆角、西红柿、辣椒等。宜种几种秋菜,如:茄子、大葱、白菜、大萝卜、土豆、胡萝卜、小头洋葱以及大蒜。在不肥沃的黄土地可种红小豆、黑香豆、毛毛豆、芸豆等。
(2)平原区域,利用相对贫瘠的沟坡荒地,少给点化肥,多用些自家积攒的畜禽粪便,种植生长期较短的红小豆、毛毛豆、黑香豆、芸豆、洋菇娘儿等。利用干沟子、干泡子等,栽种紫花、苜蓿草、聚合草、黄花菜、红菇娘等。在小水泡、小沼泽的周边种植苏子、大力籽、蓖麻籽,动物基本不吃它们,很好管理。
(3)半山区、山区利用山谷、山脚、山边小坡零星地种南瓜、栽地瓜、爬蔓子有余地,生长空间也大,产量也高,也可栽种五味子。如测土后知道是弱酸性土壤,可栽种蓝莓、黄芪等,部分地方是从大兴安岭某地引进,生长较好。
2.养殖方面
从调查走访的情况看,农户家中的饲草饲料都特别充足,利用庭院的砖瓦小建筑物,饲养1—3头母牛,春季可买两头小猪育肥,有的饲养1—2头母猪,几只山羊,羊奶营养很好,收益都较好。如有1农户,男52岁,家中两口人,养了两头母牛,1头生育母牛3年可产2头犊牛。2013年6月,卖了一头17个月的小母牛,它长相很好,卖15000元,效益真可观。
部分农户还用笼子饲养少量家兔,成兔价格也较好,自家食肉也方便。多数农户饲养了鸡、鸭、鹅,自家吃蛋、吃肉又方便,又即时。管理也很简单,并不感到劳累。1头牛由家人牵着也能翻菜地,两头牛就更好用了,在秋收时套上二大车拉庄稼经济又实惠。牛和猪的排泄物相对较多。几个月就可积攒一定量的发酵,熟化农家有机肥,用于还田肥地,并节省了化肥,降低了成本,实现了增产增收。
三、维系了环境生态资源财富平衡
(一)有利于水土资源良性利用
农户自然传统生产农产品的模式,已被时间历史证明,并没有对水体和土壤产生不良影响。农户利用闲散土地种植蔬菜、杂豆等作物,很少发生病虫害,因为有作物(植物)自然隔离作用。有时发生了,也不使用农药,个人勤快点,人工防治效果也很好。施用少量化肥,主要是施用农家肥,有利于对水土资源的再利用,并生产出农产品财富。
饲养几头牛、猪、羊所产生的粪便,积攒堆放(有的有粪池子)进行发酵腐熟处理,可杀灭多数病虫害的病原体及多数杂草种子,同时又生产了无公害有机肥。适量使用化肥,再增施有机肥,二者有很好的互补作用,增加了土壤有机质的含量,提高了土壤含水含氧量,增强有益微生物的活性,又可提高化肥利用率培肥地力,实现土壤高效可持续利用。
饲养很少量的家畜、家禽、产生的粪便不太多,并能及时处理。
方法:
(1)实行干清粪法,干清粪不仅能节约大量的养殖用水,而且利于粪行的净化处理,便于堆肥发酵。
(2)粪便发酵还田,将畜禽排泄的粪便(也含尿液),集中堆积到贮粪地点或贮粪池,发酵腐熟可杀灭病原微生物,用熟化的粪便还田,促进作物增产,实行农牧结合,畜禽粪便没有超出农田承载消纳能力,未造成水体、土壤污染,且实现了种养区域环境生态,资源财富平衡一体化—良性循环。
(二)获得了物质财富
农户通过劳动,利用农业资源,经过动植物的转化,生产出了优质农产品,收获了自家的劳动果实。如粮食类、蔬菜水果类、牧草类,中药材等实实在在的物质财富。
(三)有利于身心健康
目前在中国,对于失独人群与家庭的数据统计,还没有确切的官方调查统计数字公布。但根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和卫生部的《2010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显示,中国现有独生子女2.18亿,15―30岁年龄段的死亡率至少为40人/10万人,每年的独生子女死亡人数至少有7.6万人,由此推算全国失去独生子女的家庭已超过百万。此外,人口学专家、《大国空巢》作者易富贤则根据人口普查数据推断:中国现有的2.18亿独生子女,会有1009万人在或将在25岁之前离世。这意味着不用太久之后的中国,将有1000万家庭成为失独家庭。根据笔者在湖南省长沙市的调查发现,截止2013年7月,湖南省共有失独者20648人,长沙有2697人,占长沙总人口比例是全省平均水平的1.4倍。全省失独者自2007年以来以每年13%的速度增长,每年增加2000多人,相当于每万人增加0.3个失独家庭。
二、失独家庭生存困境
(一)部分家庭生活拮据,失独老人的物质帮扶不够
在我们所走访的失独家庭中,90%以上的家庭,夫妻年龄已经超过了50岁以上,在失独家庭中没有工作的比例远远高于有工作的,没有工作的比例达到64.3%。这一类人同时又可分为离休或退休、下岗以及没有工作能力等情况。据实地调查得出的数据是,离退休失独老人平均每人每月可以拿到1000元左右的退休金。其他部分的失独家庭只能靠养老保险金、计划生育奖励扶助金、政府救助、亲友接济、自己劳动等方面获得经济收入,但是这些方面只是基本的、低标准的、不稳定的收入来源,其生活水平还很低下。而对于那些在农村的失独家庭来说,失去唯一的孩子则意味着失去了经济来源以及养老的依靠。因此,对于这部分失独家庭来说,物质上的帮扶显得尤为迫切。
国家2001年颁布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中,涉及失独群体社会保障的条款为该法的第四章第二十七条:“独生子女发生意外伤残、死亡,其父母不再生育和收养子女的,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给予必要的帮助。”这是国家法律明确规定对失独家庭给予扶助的一部法律,然而,该项条款中“给予必要的帮助”这一概念显得很模糊,在法律上没有一个具体的量化标准,执行起来会有很大的伸缩性。湖南省也从2006年开始颁布施行了《湖南省部分独生子女死亡伤残家庭扶助方案(试行)》,这是湖南省较早实施的对失独家庭和伤残家庭进行扶助的一项制度,2006年刚颁布实施时,对符合条件的失独家庭的扶助金是每人每年600元,截至到2012年,该扶助标准已经动态调节到每人每年1620元。同国家的扶助标准一致。调查发现,长沙市各区对失独家庭的特扶金标准并不一致。据了解,长沙市芙蓉区和岳麓区等从2008年开始已提高扶助标准至每人每月400元,高于其他区执行的国家标准。岳麓区对失独家庭的特扶金有两个标准:对于符合条件的无工作的纯居民,每人每年4800元,对于有工作或者离退休个本地居民,每人每年扶助标准为 1620元;芙蓉区自2013年1月1日起,所有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标准提高至每人每年4800元。但是就算如此,这对于失独家庭来说也只是杯水车薪,远远解决不了问题。
(二)身体和精神状态不佳,生活质量下降
“白发人送黑发人”这种痛苦是正常人无法体会到的,是人生中最大的不幸与悲哀。很多的失独家庭在失去独生子女后,身体素质急剧下降,由于长期陷入悲伤地状态很容易得抑郁症、心脏病、高血压、视网膜模糊并失明的现象。在我们的调查中有50%的失独老人认为自己的非常不健康,而认为自己还比较健康的只有3.6%。同时精神上的痛苦加剧了身体健康状况的下降,在中国的文化里孩子不仅仅是父母们血脉的继承,更为重要的是孩子还是父母希望的依托。在失独家庭中基本都是子女成年后因疾病或意外死亡,失独老人一直没有走出丧子之痛的阴影,有30.91%的人认为“生命没有希望,生不如死”。孩子离世后身边没有人陪伴,他们整日以泪洗面,不肯面对现实,将自己封闭起来,足不出户。还有23.6%的失独老人认为“害怕和别人交流,担心会聊到孩子的事情”,他们对外界的戒备心很重,基本上不愿意与外界有交流。相对于物质上的补偿,更为重要的是对于失独家庭的精神慰藉,让他们可以早日走出心理阴影,重新融入社会。
(三)对养老、医疗保障问题的担忧
育儿养老是中国的传统观念。被称为“失独者”的他们,除了丧失爱子的情感煎熬外,如今更担心疾病、养老等一系列现实难题。“孩子是父母的希望与保障,中国人更是把儿女看得比天还大”,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穆光宗说,一旦独生子女家庭失去唯一的孩子,父母养老送终便成难解之题。在问及是否担心养老问题时,有87.27%的老人表示“非常担心”,表示“不太担心”的仅占3.64%。而当问到主要担心养老问题的哪些方面时,78.18%的人表示“年老生病没有足够的钱看病”,94.55%的人表示“年老生病或不能自理时没有人照料”。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失独家庭的医疗保障政策,大部分需要失独家庭自己负担。据我们了解,2012年全年,在医疗费用支出方面,有53.6%的家庭平均每月用在医疗方面的支出小于1000元,28.6%的家庭每月用在医疗方面的支出达到1000-2000元。这对他们来说是一个不小的负担,有50.9%的家庭表示收支已经入不敷出。他们担心的主要有两点,一是害怕没有足够的稳定的经济来源,一是担心没有亲人能在身边照顾自己。他们迫切希望自己的后半生能够有所保障,能够有尊严地活下去。目前,在有的地区将失独家庭按照“三无家庭”的保障机制,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是出现了很多的问题。
三、失独家庭亟需社会支持
失独家庭我国人口政策带来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现象, 这些家庭因为响应国家的号召而使自身遇上了巨大的风险。这一群体面临的困境需要国家与社会从多角度、全方位寻求解决路径。
(一)政府发挥主导作用
1. 建立政府层面的制度化扶助关怀体系。目前政府层面还没有专门针对失独群体的制度化帮扶措施,各地措施存在形式单一、政策不衔接、标准低、可持续性不强等问题。要发挥政府的主导、协调、推动作用。政府应承担起计划生育补偿的国家责任。国家整体考虑,制定一个面向失独者的全面关怀制度,给予针对性的服务。首先,对于当前的相关法律条文中定义不清的部分,重新审视、完善,建立明确的针对失独家庭补偿的法律体系,让失独群体的利益有法律的保障。其次,设立政府失独家庭专项养老金,增加政府养老资金的财政投入,减少失独家庭的经济保障风险。最后完善养老制度与医疗保障制度,让失独家庭无后顾之忧。对于失独家庭,政府每年都有一定的奖扶资金援助,但对丧失劳动能力的失独老人来说这点扶助金远不足以维持其正常生活。政府应在社会抚养费中明确一定比例用于为失独家庭购买足额养老保险、意外伤害和大病医疗保险等,解决失独家庭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对医保无法报销的自费部分要给予减免,让这一群体生存养老都有保障。同时,要建立良好的养老制度和医疗保障制度,在人们因为政策限制或面临生育选择时,没有后顾之忧。
2. 适当提高失独家庭的特别扶助金标准。考虑到经济发展、物价上涨等因素,失独家庭的特别扶助金也要动态上调,目前长沙市的特别扶助金还太低,对失独家庭的帮助很小,根据对失独家庭的走访和他们的期望,建议特别扶助金标准可提高到1000元每月,并实行全市统一标准,防止的各区不同标准造成不公平的现象。同时,每逢节假日应上门给予物质和资金慰问,对临时有困难的对象及时的救助。
3. 加强对失独家庭的精神抚慰和心理疏导,建立心理救助机制。对于失独父母来说,养老、医疗等物质保障很重要,但精神抚慰更不容忽视。因此,针对失独父母,有必要在财政支撑下,建立起心理治疗机构、社区、政府等多方共同参与的心理救助机制,并将其落到实处。要以社区为平台,组织或引导社会力量、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等关爱失独家庭,丰富其精神生活,解决失其内心的孤寂。
4. 为失独家庭收养子女提供便利条件。首先,政府应放宽失独家庭收养政策,为失独家庭收养子女开辟绿色通道、创造制度上的便利。同时,为愿意再生育的家庭提供生育帮助,为希望通过 “试管”生育的家庭免费提供做“试管婴儿”的费用,以便“失独家庭”能通过收养和再生育摆脱“失独”的孤寂状态。
(二)建立社区关怀机制
1. 完善社区医疗服务。结合医疗服务中心或者医药研究所,在社区设立卫生服务站点,为社区内60岁以上失独老人建立专门的健康档案,由专职助老服务员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点开展安全和卫生检查,并做好记录。
2. 为失独家庭提供居家养老服务。具体可以借鉴株洲市疾病防控中心为失独家庭提供“六心”服务的做法。对于那些不想到养老院养老的失独者,社区派专门的社会工作者到失独者家里提供慰问、聊天、陪伴等精神型服务;针对失独老人的具体困难,为他们在家务、医疗照顾等方面提供援助;以及在老人临终的时候处理好后事,让失独者“老有所依”。
(三)社会志愿者积极关注失独者
党的十报告核心是推进改革,深入转型,德育变革势在必行。报告中提出要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越是在时代变革、社会转型的特殊历史时期,德育就越显得紧迫和重要,越能体现出其独特价值。在社会转型期探讨德育价值,解读德育价值,并探索德育价值实现的路径,对进一步论证德育的合理性,提高德育活动实效性,确立合理德育目标有重要意义。
社会转型期德育价值的向度解读
人的德育活动的生成性以及德育活动的创造性的本质可以体现为这样一个过程:认识价值—选择价值—追求价值—实现价值—享受价值。德育价值是人们社会需要和利益的反映,是在一定德育目标的驱动下,借助于相关事物的功能属性并发挥主观能动性采取一定方式或行为实现的。认识价值的前提是价值存在,价值追求离不开目标设定,而价值实现必须通过实践活动。基于此,在社会转型期认识德育价值,有三个向度标识。功能向度,指向德育价值存在;目标向度,指向德育价值追求;实践向度,指向德育价值实现。
功能向度。价值的一个重要内涵就是功能。日常生活中人们说某事物没有价值多指这种事物丧失了功能或不具有某种功能。德育价值是德育活动存在的前提,而进一步追寻德育价值为何存在,德育功能则是基本前提,即“什么有价值”的前提。德育功能和德育价值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功能侧重表示某事物对对象产生的作用和效用。还有一种解释是德育功能就是德育能够满足人和社会需要的属性。德育功能直指结果,发轫于客体具有的属性,具有客观性,而德育价值则是客体属性和主体需要的紧密结合,兼具主观和客观属性。如扫帚具有清扫功能,但如若我们的屋子非常干净则其清扫功能还是扫帚原有属性,然而其价值已不重要。
德育功能是德育价值实现的必要条件。但是当经济发展越过初级阶段,当主导价值观念被多元化背景冲淡,德育的育人功能被弱化、被边缘化,被淹没在各式各样的价值观念中。德育似乎偏离了人们预设中的方向而将“育才”功能凌驾于“育人”之上,导致实践中德育价值取向转向培养“经济人”和“工具人”。人们对德育功能的认识开始分裂为“观念上的共识”和“现实中的共识”,德育最重要的功能是育德,这点已成为大众观念上的共识。但是现实中却仍然践行着功利主义德育价值观。观念共识和现实共识的落差和裂缝像两片上下咀嚼的嘴唇吞噬着德育应有的真正内涵。因此,当前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将观念共识和现实共识统一起来,确立德育的核心功能,也就昭示了德育价值的核心取向。
目标向度。目标的确立离不开两个基本条件,一是人们对事物的事实认识,二是价值观念的导向作用。人们在确立目标前首先要对事物有一定的认识,如颜色、材料、功能属性等。但是事实认识只会告诉人们事物是什么,回答不了应该怎样做的问题。没有价值观念的理解和引导,也就没有具体的目标设定,更无所谓价值追求。德育目标是价值主体在德性发展的基础上,基于对社会和个人需要的认识发展出来的一种精神追求,是对未然价值的构想和预测。德育目标是有待于实现的德育价值。
德育目标是德育实践活动所要达到的效果,是人对德育价值的主观追求和预期。目标的实现过程也就是价值的创造过程。德育目标的提出是德育活动的起点,也即德育价值创造的起点。德育如果丧失了对目标的设定和选择,也就丧失了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目标凝结着人们对价值的预期。目标的偏设将会导致实践活动的合理性受挫,从而出现价值“偏位”。从这一层意义上讲,对德育价值的考察与解读必须紧随着德育目标。同样,德育目标的设定假定着人们对德育价值的追求。离开价值论来谈论德育目标容易产生主观主义和命令主义,以对社会的设想或规定直接套上目标或者按照主观标准批量生产“学生”。正如学者李太平所说:“德育目标离开价值论的根基,也易于成为无根之萍,随社会风波或政治风向飘来飘去。”①德育目标预设着整个德育活动的价值趋向。德育目标的实现又是德育活动和德育创价活动的终点。德育活动的整个过程即是在德育目标的观照下进行的,德育价值的实现就是以实现德育目标为导向来协调、组织和调整主客体全部行动的过程。
实践向度。马克思说:“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②实践是人们各种行为和思想表达的总和。实践的过程也就是价值的生成过程,价值可以存在于人们的思想观念中,但是只有与实践结合才能显现自身。价值的这种本性并不是自发地产生的,也不是事物或现象的自在属性,而是由于人类主体依据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通过实践活动以及实践基础上的精神活动创造的,因而它首先地和根本地存在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之中。
实践是德育价值社会性得以确证的唯一途径,也是其最根本的要求。孤立的事物是无法将自身的价值属性表现出来的。德育实践是德育主体和客体之间进行创价的桥梁。德育价值是德育工作的固有属性,德育实践是德育价值实现的应有之义,因而说实践是德育价值生成的现实根基。“实践”这个现实根基不稳,在其上面构建的德育价值大厦是无法抵挡外来冲击的,尤其是当代的信息化和多元化思潮。面对诸如功利主义、集体主义、个人主义、虚无主义、工具主义等各种“主义”,德育核心价值的社会性确认度开始降低。没有实践活动就没有价值产生,德育价值的好坏要通过德育实践来衡量,德育工作者都明白这个浅显的道理。但问题不是我们没有德育实践活动,而是实践活动没有创造预期的价值。那么,怎样在德育实践中实现应有的价值成为当下中国德育面临的重要而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社会转型期德育价值实现的路径选择
价值是一种外显内隐的看法,价值实现的本质不是“从无到有”而是“由隐而显”。德育是成人教育,其最终而确定无疑的价值维度指向人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德育价值实现是德育实践的过程终点,其前提是德育对象将德育内容转化为自身品德,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并外化为自己的行为。德育的魅力和真谛就在于将知识转化为品德,在涵养人性、秉承人性的前提下,培养并唤醒学生内心的道德、情感和政治意识。从此视角看,其价值实现路径主要有三种:
一是“传授”途径。道德、政治、法律等知识的传授为学生提供了一种通往美德之路的便捷速成的通道。德育者根据一定社会需要的思想品德、政治素质,制定一定的教学目标任务,采用多种不同手段方式,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受教者进行引导,引起受教者的注意和兴趣,使其意识到要学习的内容,亲身信服并外化于行为。这种途径往往采取德育者主动传授受教者被动获得方式,为避免这条路径的不成功,德育者要注意以下几点,一不能强硬灌输,引起学生反感;二不能方式单一,造成实效性低;三不能远离生活、远离学生实际,使得德育机械化、形式化。
二是“感召”途径。此种途径源自受教者的主动意识和他人的感召力量,是主体依靠他人生动示范获得的一种价值判断倾向。最典型的是榜样示范,如当下正值为雷锋同志题词发表五十周年,雷锋精神在社会各界广为传唱。感召的力量不可小觑,在德育中如何有效利用好这条途径,一是教师的师风师德建设要日益提上日程。教师不仅是教育活动中的重要主体,也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保证,学校师德建设本身就是教育和谐环境构建中的重要一环。教师不光要教书育人,还要树德。二是在德育实践中要善用、会用榜样示范法,树典型、抓先进,同时要把握分寸和时机,注意高度,体现深度,不能过大过空过假从而使效果适得其反。
三是“经验”途径。人是一个成长中的存在,人不仅生来是人,而且能自我成就为善人或恶人。一个人对自己行为的价值判断与社会行为的价值判断越一致,他的行为越容易被社会所接受,其本人也越容易融入社会。因此培养一个人的价值观很重要。道德经验和生活体验是人伦理生长和意识成熟的必要途径,人经过对生活的观察和亲身体验,不断获得道德感受,积累生活经验,也不断地生成、修正自己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充分利用好这条途径,德育工作者要做到以下几点:一要培养教育对象的价值意识和价值判断能力,这是学习者获得价值经验最基础的前提,可以采用价值澄清、试错等教育方法;二要充分营造和谐融洽的学习生活环境,为受教者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和自我成长的机会;三要使教育对象多参与社会实践,接触生活,体验生活并融入生活。使受教者学会在生活中观察,在生活中获得,在生活中体验。
(作者分别为四川农业大学政治学院副教授,四川农业大学政治学院硕士研究生)
【注释】
竞技体育是社会机体的一部分,社会的运行不断促进竞技体育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这是我国社会发展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两个根本性转变。竞技体育的运行交织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运行之中,不断影响社会的发展,竞技体育作为一项事业,国家予以投资,关系到国家资源的合理配置。要对人竞技体育投资作出正确决策,就必须有可行性研究作为科学依据,其核心就是对投资项目的评估,即对项目进行经济效果和社会效果评价。在我国将竞技体育作为一项事业来发展,强调竞技体育事业的公益性,竞技体育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则逐步强调竞技体育的经济性。
对竞技体育项目的建设、实施与社会经济、自然资源利用、自然与生态环境,社会环境等方面的社会效益,影响予以分析,使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在竞技体育项目的运行过程得以合理配置,提高投资效益,使竞技体育项目的发展得以整体优化,从而有助于建立竞技体育与经济、社会的良性运行机制,有助于竞技体育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社会评价理论是一门应用科学,属于规范科学范围,它是随着经济科学与社会科学发展而发展的,至今没有规范的学科理论。为此,竞技体育的社会评价理论还未建立起来。如果对竞技体育项目发展的投资没有一个科学的评估方法,则会导致资源的浪费和国有资产的流产,影响竞技体育社会目标的实现。
本文以体育社会学为基础,对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内容进行研究与探讨,以便为竞技体育的良性运行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帮助。
一、体育明星效应带来滚滚财源
在体育场上,篮球运动的天皇巨星乔丹以神话般的竞技表演和独特的人格魅力,足足征服了几代人;而在商业领域,他同样奇迹般地创造了“乔丹神话”,即使在他退役多年后的今天,这个商业上的“神话”仍然在延续。
今年5月,许久没露脸的乔丹在中国刮起一阵旋风,他乘坐豪华的“湾流5型”私人飞机首次商务访问中国,虽然只是短短的三日“中国之行”,却赢得成千上万球迷狂热的尖叫声,和一笔笔不菲的广告费。
人们没有忘记,“飞人”乔丹和他往日的辉煌。
在乔丹1993年带着篮球体坛无人能及的荣誉:两枚奥运会金牌、三枚NBA最有价值运动员的称号第一次退出NBA之前,他的年收入已达3600万美元。1995年夏出,仅广告年收入就激增4000万美元。1996年,乔丹以年薪3000万美元与公牛队续约一年。1998年最后一个赛季,乔丹共获得工资3314万美元。
据美国《福布斯》杂志统计,连续多年蝉联世界体育运动员“首富”的迈克尔·乔丹,包括广告收入在内,其总收入已经接近2亿美元,而且他的财富在退役后还将继续增加,在他有生之年估计会增至于75亿美元。
成为亿万富翁的乔丹,并不只是独善其身,他把体育明星的效应发挥得淋漓尽致,给NBA篮坛、公牛队、赞助商、广告公司、电视转播业等所带来的财富更是不胜枚举。体育用品公司耐克与乔丹的合作就是体育营销最完美的典范之一。1984年,面临破产危机的耐克公司在关键时刻,冒险以巨额酬金聘请乔丹作为其运动鞋的代言人,并推出富有创意的“空中飞人乔丹鞋”的销售额达到13亿美元,耐克公司赚得盆满钵满。至今,耐克公司单从乔丹系列产品便赢利26亿美元,从而进一步巩固了其世界体育用品第一品牌的地位。还有,只要是乔丹参加的比赛,无论是主场还是客场,观众席都场场爆满。乔丹所在的公牛队曾飙升为NBA票房收入最高的俱乐部之一。据统计,借乔丹的个人号召力,公牛队的老板雷斯多夫从1990年起,每年至少赚到1亿美元。似乎凡是与乔丹沾边的群体都受益匪浅,《财富》杂志曾评估过,受乔丹明星效应影响的相关产业就有100亿美元。
姚明,中国的乔丹,他的明星效应一点也不逊色。这个谦虚而略带腼腆的中国大男孩,自2002年以状元身份加盟NBA后,现在已是中国体育界最富有的头号人物。乔丹曾指出:“姚明的担子太沉重了,他是肩负国家和民族的重任来打球的。”但正因如此,姚明具有西方体育明星无法比拟的优势,他的背后是13亿人口的中国市场。随着姚明在NBA的逐渐成长,其明星效应所带来的商业价值更是无法估量,他目前已是众多知名品牌(例如苹果电脑、百事可乐、锐步、麦当劳、中国联通等)的形象代言人。
再说,足球明星贝克汉姆。阿迪达斯为了反击对手耐克,以1亿英镑的天价与贝克汉姆签下广告合同,这是体育史上最大金额的合同。阿迪达斯全球执行官冯·沙尔克说:“他是世界体坛的新形象,贝克汉姆已经从体育明星的形象中走出来,在更大程度上被看作一个大众偶像。”有贝克汉姆这张王牌,使阿迪达斯在市场上取得初步成效。
其实,体育明星们的明星效应所产生的商业价值,远远超过了他们本身的收入。在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社会,体育明星们被一个庞大群体(例如观众球迷)追棒,同时群体的消费需求也带来了无形、巨大的商业市场。所以,球队老板和赞助商向体育明星挥舞巨额支票的同时,体育明星凭着明星效应也为他们带回了高额、超值的利润。
二、大型赛事推动地区经济发展
如果体育明星效应只是给体育明星和俱乐部以及赞助商带来财富的话,那么奥运会、世界足球锦标赛、欧洲足球锦标赛、亚运会等大型赛事则大大推动了地区经济的发展。
众所周知,奥运会以弘扬奥林匹克精神、展示竞技水平、促进世界和平为主题,但现在更令人瞩目的是,现代奥运会不仅是体育盛会,也是经济盛会近30年来,奥运会作为经济的载体成为世界经济中一种独特的经济现象。奥运经济给主办国或地区的国民经济注入活力,对主办国市政建设的完善、就业机会的增加、服务业水平的提高、电子信息业及商业的发展等方面都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例如汉城奥运会,从1981年争取主办权到1988年正式举办,一共创造了33.6万人的就业机会,此次奥运会本身赢利4.7亿美元,还带来了相当于70亿美元生产诱发效益和27亿美元的国民收入诱发效益。韩国凭此举跃入亚洲四小龙的行列,创造了世界经济史上的奇迹。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仅电视转播权一项便卖出6.63亿美元。这届奥运会给巴塞罗那带来260亿美元的经济效益,让巴塞罗那由一个中等城市一跃成为欧洲第七大都市,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为亚特兰大和乔治亚州创造了51亿美元的经济效益,其中门票收入达到4.68亿美元,9亿美元电视转播和6.8亿美元的企业赞助费。2000年悉尼奥运会,门票高达5.51亿美元。另外,从1997年起至2000年的4年里,受举办奥运会的影响,澳大利亚的旅游总收入达到42.7亿美元,海外投资达到87亿美元,创造了15万个就业机会,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65亿美元。
欧洲足球锦标赛刚刚曲终人散,虽然葡萄牙队最后功亏一篑,最终未能夺得金杯,但葡萄牙得到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仅电视转播费就有5.52亿欧元。葡萄牙在这届欧洲杯中至少获利7.96亿欧元,预计今年葡萄牙的经济增长率将达到3.2%,比去年增长了两个百分点。受益最大的是旅游业,今年收入已达到了2.66亿美元,同时还创造了1万至4万个就业机会,而长远旅游效益就更可观,初步估计,在2010年前平均增长的旅游年收入将在1.8亿至3.6亿欧元之间。
大型体育赛事形成的产业经济是一种资源相对集中的注意力经济。从筹备赛事到赛事如期举行期间,必须集中大量的财力、人力、物力,大力兴建各种体育馆以及完善交通、通讯、酒店等服务设施,这必然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产生大量的投资需求、消费需求、产业需求和服务需求,从而加快了主办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
在希腊雅典主办的28届奥运会备受瞩目。世人的目光汇聚在这里,寻找104年前奥运圣火的源头和奥林匹克体育精神的精髓,同时也在寻找体育产业所带来的商机。
展望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广州亚运会,前景非常诱人。这两大盛会将会为我国提供数以百万计的就业机会,带动旅游业的发展,加强我国与世界各国在文化、科技、经济等方面的合作,并吸引大量外资投资,等等。北京奥运会和广州亚运将成为一条纽带,把中国体育产业的各个部分连接起来,为我国的经济腾飞装上重型的助推器。
三、体育产业推动经济腾飞
日益发展起来的体育产业,不但对体育运动员、体育事业以及地区经济的发展有利,对全球的经济发展都起到相当重要的推动作用。
后工业化社会经济中,产业结构的演变同样遵循配第一克拉克定理,第一产业的地位迅速下降,第二产业的比重也在逐步下降,第三产业迅猛增长,在国民经济中将处于主导地位。体育产业是第三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随着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而发展,并成为国民经济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体育产业作为第三产业中的新兴产业,进一步加重了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拓展了第三产业的发展空间,并在优化产业结构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中,体育产业已占GDP的3%。同时,体育产业的蓬勃发展,加大了一系列与其相关的产业结构的调整力度,从而熨平世界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增强地区经济对世界性金融危机的抗干扰能力,调整各个经济部门协调发展。
美国之所以能够在20世纪的最后10年里、在日本和西欧经济疲软的状况下保持经济持续增长,并重新夺回一些曾经输给日、欧的某些领域,这与包括体育产业在内的第三产业迅速地发展密不可分。美国现在的体育产业已在第三产业中位居第三,年产值超过2500亿美元,远远超过石化等产业。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发展实际,以“全力干好8小时、用心做好手上事”为主题,积极培育敬业理念,激励广大干部职工为“四个”建设而奋斗。
二、时间安排
4月1日至6月30日
三、工作内容
一是组织理论宣传。把敬业教育纳入局党组、各支部理论学习,强化大家敬业奉献精神;开展专题党课活动,局党组成员围绕“爱岗敬业、建功奉献”,为本单位干部职工上一次专题党课。
二是组织新闻宣传。在日报、大江晚报、广播电视台、新闻网等市级媒体,大力宣传我市城管系统敬业奉献典型人物和先进事迹。
三是组织开展大讨论。以敬业为主题,组织开展“我敬业、我光荣”讨论交流活动。
四是组织开展主题宣传活动。结合城市管理工作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敬业主题教育活动,带动全系统干部职工形成爱岗敬业的浓厚氛围。开展“我的岗位我尽责”演讲竞赛等活动,深入查找在爱岗敬业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如何更好地服务群众、服务社会。
五是开展敬业培训。组织干部职工积极参加“文明窗口”、“雷锋岗”、“青年文明号”等多种形式的敬业标兵评选活动,采取言传身教的方式进行敬业传帮带,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确保培训效果。
四、工作要求
1.引言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理的目的是为了及时、合理处置可能发生的各类重大、特大环境污染事故,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公众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保护环境,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国内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一般由当地的各级人民政府组织实施,大量的具体工作则由政府的相应行政主管部门承担,即各级环境保护局(以下简称环保局)[1]。
环保局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理的主要任务包括:划定隔离区域突发环境应急指挥,制定处置措施,控制事件现场;进行现场调查,认定突发环境事件等级,按规定向各级政府和环保报告;查明事件原因,判明污染区域,提出处置措施,防止污染扩大;负责污染警报的设立和解除;负责对污染事故进行调查取证,立案查处,并参与对有关责任人的处理;负责突发环境事件的新闻;负责对环境恢复、生态修复提出建议措施;参与指挥急救、疏散、恢复正常秩序、安定群众情绪等方面的工作。
本论文的目的,就是以环境突发事件这一类灾变为对象,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和软件工程理论,研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指挥系统的特征和运作模式,力图设计出一个基本符合现状、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突发环境应急指挥系统架构。
2.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指挥系统功能分析
(1)预防
预防是进行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理的基石,其相关工作也是应急指挥系统的基础免费论文。为配合预防阶段的工作突发环境应急指挥,应急指挥系统在此阶段应具备的功能包括:涵盖重点污染源及危险源的静态隐患数据库;涵盖危险源产生、贮存、运输、销毁全过程的动态隐患数据库;基于静态隐患数据库和动态隐患数据库的事件高发区域管理功能;事件高发区域环境质量的在线监测和视频监控功能;环境模拟仿真功能;社会基础信息数据库(包含人口、建筑、道路、水系、机构等);基础地形地貌数据(GIS方式);气象水文数据;应急处理所需物质和装备的统一管理;一般应急事件基础知识的培训和自我学习。
(2)预警
预警意味着突发环境事件应变的启动,其工作重心是尽可能早地获取事件发生的信息,争取事件处理的主动,对预警级别进行有效管理。因此,应急指挥系统在此阶段应当具备的功能包括:12369环保热线电话以及环境保护网站的集成,拓展环境事件预警信息的来源途径;环境质量在线监测和视频监控异常情况的报警;预警此阶段的管理包括预警信息的确认、分析及初步级别判定,预警信息的初报,相应组织机构的建立及人员通知。
(3)准备
准备阶段的工作主要是在突发环境事件信息基本清晰的基础上,进行事件续报,调动各环境应急救援队伍进入现场,预警公告,进行必要的应急活动和资源调配,为下一步具体的应变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应急指挥系统在此阶段应当具备的功能包括:预警级别的核实及预警公告的;事件情况的续报;初期应变方案的形成和实施;环境应急资源的调度和指挥。
(4)应变
应变工作是应急处理工作的核心,需要针对事件的发生情况做出正确决策和应急处置突发环境应急指挥,力争通过正确的决策,果断的执行,将突发环境事件造成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程度。应急指挥系统在此阶段应当具备的功能包括:现场处置人员的知识支持;环境应急资源的调度和指挥;突发环境事件跟踪处理;事件发展情况的信息报送和;相关部门的紧急联动;现场处置情况的远程指挥。
(5)恢复
恢复部分的工作主要是降低突发环境事件造成的负面影响,做好受灾人员的安置,开展受污染生态环境的修复,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应急响应能力。应急指挥系统在此阶段的功能包括:应急事件处置情况的分析、评估;应急事件全过程的资料归档及演变分析;修复方案的管理等。
3.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指挥系统框架分析
在分析了国内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理工作和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指挥系统功能的基础上,本文探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指挥系统的框架结构免费论文。如图1所示。
本系统是以环境应急事件的生命周期为主线、以环境应急事件指挥与调度为核心、以知识和经验的积累与固化为目标来构建的。主要包含应急接警、事件案例预案、会商模块、动态处置方案、空间数据库、气象数据库、应急设备库、环境专家库、风险源(危险品)库、电子沙盘、应急监测、应急通讯、污染模拟仿真、应急评估归档和其他系统接口共15个功能模块。
4.总结
通过对国内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理工作和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指挥系统功能的分析研究,本文提出了基于GIS平台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指挥系统框架结构, 本系统以环境应急事件的生命周期为主线、以环境应急事件指挥与调度为核心、以知识和经验的积累与固化为目标来构建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指挥系统建设完成后,不但能够在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指挥中发挥重要意义,它还能够对日常的环保工作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国庆.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指挥系统的研究与设计[J]. 信息网络安全,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