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8 17:04:1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旅游景区的建设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一、 研究背景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成为全球热点。通过发展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21世纪国际社会的共识。
旅游业的发展与环境息息相关,它具有着低碳排放的突出优势。而旅游景区作为诱发旅游行为的主要因素和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着发展低碳经济的巨大优势,而且可以成为低碳旅游业发展中的先锋和领跑者???。伴随着景区的人工化建设、商业化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很多旅游景区的环境都遭到了破坏,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因此,随着低碳旅游的重要性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景区的低碳化建设势在必行。
二、 相关理论与实践
(一) 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概念于2003年首先由英国政府在《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白皮书中提出?2?。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主要特征,以较少的温室气体排放获得较大产出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
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即依靠技术创新和政策措施,实施一场能源革命,建立一种较少排放温室气体的经济发展模式,减缓气候变化。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向低碳经济转型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
(二) 低碳旅游
所谓低碳旅游就是基于生态文明理念,对发展低碳经济的一种响应模式,即在旅游吸引物的构建、旅游设施的建设、旅游体验环境的培育、旅游消费方式的引导中,运用低碳技术、推行碳汇机制和倡导低碳旅游消费方式,来实现旅游的低碳化发展目标?3?,促进旅游产业生态化发展。低碳旅游是在低碳经济的大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的旅游形式,它是旅游业持续发展的目标。低碳旅游的核心理念是以更少的旅游发展碳排放量来获得更大的旅游经济、社会、环境效益。
低碳旅游让旅游者认识到在旅游过程中不仅是要享受健康的环境,也有义务创造健康的环境,只有发展低碳旅游才可以实现多赢?4?。低碳旅游丰富了生态旅游的内涵,在一定程度上旅游活动趋向于生态化,使得生态旅游的实现更加丰富和多样化,并最终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5?。
(三) 低碳景区
所谓的低碳型旅游景区即是以旅游吸引物为依托,采用低碳化的建设和经营方式,以满足旅游者参观游览、休闲度假、健身科考等需求的独立空间区域。低碳型旅游景区是在传统的旅游景区基础上,在建设、改造与经营中加入低碳经济理论与低碳化的发展理念,利用各种新能源、新技术与新管理体制转变景区的发展模式,使景区从传统景区向低碳景区转变,从而实现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与普通景区相比,低碳旅游景区是以节能低碳为核心设计理念;以对景区环境的负面影响最小为管理核心;景区的能源和资源尽量自给自足;景区尽量少排放废弃物;旅游消费活动符合低碳、环保、可持续要求;并且景区肩负培养游客低碳环保的理念和低碳的生活方式。
三、旅游景区开展低碳旅游的意义
低碳经济时代,积极推进景区低碳化建设,对于推动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创新景区发展规则。低碳景区的创建是一个系统工程,由于其系统性则催生了新的景区发展规则。在诸如怎样将低碳的衡量指标融入到现有的景区评价体系、怎样在低碳运营模式中改革现有景区的管理模式、怎样实现替代传统能源的新能源和新技术、生态文化综合效益能否最大化等等都需要制定规则予以引导。
2.有助于推动相关企业走低碳之路。因为旅游业是一个复合型产业,旅游活动涉及“吃、住、行、游、购、娱”六大领域,并且以旅行社、旅游交通、旅游饭店、旅游景区为支柱。除此之外,旅游业对其他产业有极强的依赖性及带动性。所以,旅游业走低碳之路,就必然带动相关产业走低碳之路,从而推动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
3.有助于促进区域低碳产业的整合开发。传统景区在低碳的建设与改造中,不可避免地将低碳的发展理念向其他产业和区域全面渗透,有利于激活区域优势资源,构建整合互动机制,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最终实现区域其他产业的低碳进程,构建“互惠共赢”的区域发展模式。
4.有助于传播低碳理念,增强环保意识,促进公众养成低碳的生活习惯。在低碳旅游景区的游客无论在饮食、住宿、交通、通讯等各个方面都能亲身体验到低碳生活的方式,并且通过景区低碳知识的宣传、碳补偿等活动深入了解低碳的意义,教育他们节约资源,主动保护生态环境,在旅游活动结束后继续坚持低碳生活,逐渐形成生态文明时代的生活方式。
四、旅游景区低碳化建设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TU98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近些年来,全球气候变化、温室效应等问题日益凸显。世界能源肆无忌惮的开采和利用,使得全球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日趋增加,全球气候变暖严重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发展。为此将低碳理念引入旅游规划尤其是旅游风景区的规划研究之中也显得越来越重要。
1 旅游风景区规划以低碳理念为指导的必要性
1.1 旅游风景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1 旅游风景区开发模式问题
旅游开发商过于注重短期的经济效益,不注重长远发展,过度开发各种资源,加之对生态旅游长期规划及管理不善,出现了一系列破坏生态平衡、环境污染等问题。
1.1.2旅游景区开展低碳旅游的意义
低碳经济时代,积极推进景区低碳化建设,对于推动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创新景区发展规则。低碳景区的创建是一个系统工程,由于其系统性则催生了新的景区发展规则。在诸如怎样将低碳的衡量指标融入到现有的景区评价体系、怎样在低碳运营模式中改革现有景区的管理模式、怎样实现替代传统能源的新能源和新技术、生态文化综合效益能否最大化等等都需要制定规则予以引导。
有助于推动相关企业走低碳之路。因为旅游业是一个复合型产业,旅游活动涉及“吃、住、行、游、购、娱”六大领域,并且以旅行社、旅游交通、旅游饭店、旅游景区为支柱。除此之外,旅游业对其他产业有极强的依赖性及带动性。所以,旅游业走低碳之路,就必然带动相关产业走低碳之路,从而推动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
有助于促进区域低碳产业的整合开发。传统景区在低碳的建设与改造中,不可避免地将低碳的发展理念向其他产业和区域全面渗透,有利于激活区域优势资源,构建整合互动机制,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最终实现区域其他产业的低碳进程,构建“互惠共赢”的区域发展模式。
有助于传播低碳理念,增强环保意识,促进公众养成低碳的生活习惯。在低碳旅游景区的游客无论在饮食、住宿、交通、通讯等各个方面都能亲身体验到低碳生活的方式,并且通过景区低碳知识的宣传、碳补偿等活动深入了解低碳的意义,教育他们节约资源,主动保护生态环境,在旅游活动结束后继续坚持低碳生活,逐渐形成生态文明时代的生活方式。
2.1 项目概况
清沟生态旅游风景区全长20多公里,地处马角坝镇,曲折起伏,蜿蜒自然。马角镇位于中国四川省江油市北部,距江油市区62公里,东与二郎庙镇相邻,南与文胜乡接壤,西与六合乡交界,北与雁门镇毗邻。资源丰富,物种多样。林间出没獐、鹿、麝、熊等多种稀有国家级保护动物。
2.2 清沟生态旅游风景区的规划
2.2.1 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开发规划
对旅游风景区进行分级保护可以采用三级保护区划分。将小沟里作为一级保护区,限制任何单位和个人进入沟内。禁止携带外来物种进入本区域,禁止在本区域种植、养殖、繁殖其他外来物种,保持生物及景观的原始性和永久性,只为科学研究和保护区工作人员的科研及保护所用;二级保护区范围为喻家槽向南至牛鼻象。加强对本区内地形地貌、水体、各类物种的本体保护,不得对原有的环境景观进行破坏。三级保护区范围为苦竹园到喻家槽,瓦厂街入口到罗家坡。对该区要强绿化及环境建设,对区内的砍伐林木、开山取土等应严格加以控制。
2.2.2 景区交通体系规划
在景区内主要采用以下四种交通方式(1)步行(2)自行车(3)电瓶车(4)竹筏。整个景区交通方式以步行为主,沿河谷修建木质栈道,就地取材,既亲近自然又节约了成本。疏通原有的马道,在地形较为平坦的地段尤其是入口到罗家坡、苦竹园到喻家槽之间的马道,此段可采用自行车或者电瓶车为主要交通方式,可以体验骑车观山水的乐趣。在景区的入口到王麻子河坝之间由于水位相对较深可设置竹筏,体验水上的无限乐趣。
2.2.3 运营模式规划
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鼓励当地政府和当地居民加入景区的开发和建设中来,引入公众参与制度,加强舆论监督,更能增强清沟生态旅游风景区的活力和生命力。能够加强对景区建设者及所有者的监督,以舆论的力量确保公众权益不被滥用,将低碳的理念贯彻落实到实处。
2.2.4 旅游区环境建设规划
(1) 充分利用低碳建筑材料
对同一建筑而言,如用木结构代替钢结构,可以节省27.75%的能源和39.2%的水,代替混凝土结构可以节省45.24%的能源和46.17%的水。清沟生态旅游风景区有着丰富的木材和竹材等资源,景区线路中的一些亭廊、罗家坡处的一些营业性商铺等就可采用木材建造,避免用混凝土结构。竹材本身就有很强的固碳能力,因此竹材是理想的低碳建筑材料。石材作为建筑装修材料,在开发、应用等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较低,也是低碳建筑建设的可选材料。景区适当地增加以上材料的使用,这样可以大大减少生产过程中温室气体的排放。
(2)对苦竹园进行风貌改造
苦竹园将作为清沟生态旅游风景区重要的游客接待地,但是由于房屋老化、基础设施落后,需要对当地进行风貌改造。外墙增加保温材料,同时选用LOW-E断热铝合金中空双层玻璃窗,这样更能有效提高建筑热工性能。修建满足游客基本食宿需求的经济型农庄,农庄可以采用具有绝缘和节能特性的供热系统的新技术,使得现代住宅的设计可以更节能、更环保。农庄可以根据当地情况种植绿色食品,菜品都产自当地社区居民的种植园。
(3)合理利用新能源
在苦竹园、罗家坡两处建筑相对密集的地区,屋顶安装太阳能光电板,可以有效吸收太阳能。在屋顶安装“风帽”,完全油风压驱动,利用风压供给建筑内部新鲜的空气,有效地排出室内污浊的气体。充分利用水资源,对农作物采用喷灌、滴灌。完善污水处理系统,将废水进行二次处理,处理后的废水可用于灌溉或者冲洗厕所等。此外地热能具有很大的开发空间,在地下200米以内的土壤和地下水中蕴含着低温热能,并且可再生强,将其提取出来不仅实现了地热资源的可再生利用而且真正有效的保护了环境。对于景区内的木材废料、落叶等进行收集处理,通过化学反应可以变为沼气,可以有效供当地人使用。
3旅游景区低碳化建设路径选择
低碳旅游景区的培育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举措、协同共进。
3.1.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制定相关支持政策。在低碳成为世界普遍的诉求后,政府主导旅游就更显得必要与迫切。国家的政策支持是低碳景区建设的关键。因此,政府应出台更加细化的政策法规将低碳旅游标准化和制度化,从资金、政策、土地等方面加大对旅游景区低碳项目建设的扶持力度,激励景区及涉旅企业加快推进低碳旅游方式,降低碳消耗,并在宣传促销上大力投入,最终形成全产业链的循环经济模式。
3.2.营造低碳旅游氛围。旅游景区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配套设施及员工都会影响景区的氛围。低碳旅游氛围的营造尤其要保证景区自然环境的质量、人文景观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基础设施要体现节能低碳与人文关怀的有机统一,此外,景区服务人员是影响旅游氛围的重要因素,应在形象举止言谈等方面严格要求自己,成为低碳理念的宣传者。
4 结语
完善的低碳旅游风景区是将满足旅游者旅游需求同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旅游环境结合在一起的统一体。笔者认为对旅游风景区进行规划设计要在低碳理念的指引下进行,要从以下多角度入手:(1)创新经营管理模式。将旅游风景区的“所有权”与“管理权”分离,加强舆论监督。(2)加强低碳理念的宣传教育,提高游客和经营者低碳环保的意识。(3)设计师要增强自身素质,以低碳理念为指导,实现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4)政府部门应在政策、体制、等各个方面提供必要支持。
参考文献
旅游业的迅猛发展为许多地区带来了发展的机遇,而旅游景区的建立是一个地区发展旅游业最为常见的方式和方法。而旅游景区作为旅游业的四大支柱之一,具有更为深厚的发展潜力和品牌塑造基础。所以,着手建设新兴旅游景区的自主品牌,围绕品牌开展营销策略是当前我国旅游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课题和项目。
一、旅游景区品牌建设与发展概述
(1)何为旅游景区品牌建设。在阐释旅游景区的品牌建设工作的基本内容之前有必要对旅游景区进行简单的介绍和说明。通常来说,旅游景区是指一个特定空间,在这一特定空间中包含着当地极具自然、人文色彩的风景、建筑等,这些内容构成了旅游景区对游客的吸引力。所以,旅游景区的品牌建设工作也应该紧密围绕自身景观在人文、自然等方面所具有的吸引力,打造属于自己的自主品牌。这种品牌建设工作的关键因素在于能够准确地分析出旅游景区相比于其他景区所具有的独特竞争力。例如,泰山之“五岳之首”、长白山之“天池奇观”、桂林之“山水甲天下”、济南趵突泉之“天下第一泉”,这些成功的旅游景区品牌的建设都做到了紧抓一点,大力挖掘的基本要求。
(2)如何制定旅游景区品牌营销策略。旅游景区的品牌营销策略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双向选择的过程。旅游景区确定了自己的品牌优势之后,努力形成自己的自主品牌,在这一系列工作完成之后就需要对自身的品牌进行进一步的营销和推广,这就是所谓的旅游景区品牌营销策略。这种营销既要充分发挥和表达出旅游景区自身品牌的优势,同样也要专门针对特定人群进行营销和推广,也就是旅游景区要向顾客宣传自身的优势和品牌,而顾客自身也要对众多旅游景区品牌按照自身的喜好进行选择。如何把握这种选择的双向性和特定人群的准确选择是旅游景区品牌营销策略的成功关键。
二、当前旅游景区品牌建设和品牌营销策略工作中的局限和问题
我国地大物博,风景如画,国内知名的旅游景区十分众多,且已经形成了很多具有不可替代的旅游品牌影响力的旅游景区。然而,客观来说,相比于现代化旅游景区品牌建设和营销策略,我国旅游景区在品牌建设和营销工作上海存在诸多局限。
(1)品牌关注点过于狭小,品牌缺乏大范围辐射力。一个旅游景区在建设自身品牌的过程中习惯围绕自身最具特色和市场竞争力的特点来进行。这一做法本身无可厚非,能够帮助景区在短时间内迅速形成自身的品牌优势。然而如果在后续的景区建设工作中片面重视对已有景区特色的建设和挖掘而忽略景区全面性的建设就会造成品牌关注点过于狭小,自身品牌大范围发射力缺乏的弊端。泉城济南过于依赖泉水导致在泉水枯竭的一段时间内品牌信誉和公信力遭到打击就是一个鲜明的例证。
(2)旅游景区品牌营销手段过于单一,难以形成持久的品牌优势。从当前实际景区品牌营销方式来看,大部分旅游景区在品牌营销的过程中都过度依赖广告、公关等方式,虽然这几种现代化传播媒介能够极大的扩散景区品牌的影响力,带来明显的景区旅游人数的上升,但是往往单一的品牌营销手段都很难形成持久的品牌影响力和优势。所以才会出现当某一个景区投放的广告减收或者停播之后,改旅游景区的接待人次就会明显下降的奇怪现象。这一现象说明品牌的优势不在于一时的游客数量的多少和加减,而应该在于持久的影响力和吸引力,这要求旅游景区能够建立一种稳定的品牌优势和品牌影响力。
三、如何强化旅游景区的品牌优势,改善其品牌营销策略
(1)围绕自主品牌亮点,注重强化景区综合实力。品牌优势仍然是旅游景区进一步发展的主要依仗。品牌的力量是无穷的,强化自主品牌优势,增强品牌辐射力是首要任务。这就要求景区建设者和领导者深挖自身品牌亮点,不断放大自己的品牌优势。同时,根据旅游业的发展形势,紧跟潮流,积极进取,不断开拓未知领域,丰富景区的服务设施和旅游内容,增强景区的综合实力。现代化的旅游景区不仅仅只是注重对游客感官体系上的满足和放松效果,而是将景区的功能拓展到对游客心理慰藉、文化需求等更高层面的满足上。在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当今社会,游客去旅游景区不再只是单纯的娱乐和放松,更多地表现出一种对另一种生活方士和方法的体验,这种生活方式和方法可能在游客心中已经有了模型,也可能尚在谋划。因此,景区表现出的综合吸引力变得更为重要。例如,江南乌镇在充分挖掘和发挥自身古镇文化的特色之外,也十分注重当地小吃等饮食文化的开发以及江南名士的石刻、风流轶事所带来的独特江南风味等。
(2)制定全面的品牌营销策略,致力打造长久的品牌效应。品牌的优势并不是仅仅体现在吸引游客来到旅游景区,它的意义和价值更大程度上体现在吸引游客重复来到旅游景区,并且能够带来新的顾客源。这种辐射效应的实现需要建立一个持久的品牌效应和强大的品牌影响力。这种效应和影响的形成所依靠的绝对不仅仅是单一的广告投放数量和播放时间,它需要借助更加全面和立体的营销手段,当然最重要的是景区所能够带来的旅游体验。这种全面而立体的营销手段主要包括广告、公关等新闻媒介方式之外,还包括努力形成景区自身的文化内涵。例如,凤凰古镇与《边城》、长城与国土、边疆等的联系,这都是景区文化的一种体现。形成深厚的文化积淀能够为景区提供一种文化品牌,“文化热”是当前我国旅游业的重要表征,借助这种发展趋势,旅游景区可以更为稳健的向前发展。
(3)采用多方式的品牌营销策略,形成更加立体化的宣传效应。现代传媒的迅速发展为品牌的建立和品牌营销提供了更加多样化的选择。网络平台的建立尤其开创了崭新的品牌营销概念。过去片面注重广告效用的营销方式和策略已经不合时宜,而微信朋友圈、网络广告平台、网络公关活动等新型营销方式和方法已经在企业的品牌营销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对于我国旅游景区的品牌建设工作来说,借助网络及时沟通和无界限信息共享的优点,将景区的主要卖点、最具市场竞争力的优势通过一种能够迅速传播的快捷媒体放入网络世界,并借助知名旅游门户网站进行全面的宣传和推广成为当前品牌营销工作的重要途径。在这一方法下的品牌建设工作具有更为快捷、辐射面积更为广泛、影响更为持久的特点,理应被我国景区品牌建设和营销工作所借鉴和引用。
四、结语
一个旅游景区自主品牌的形成无疑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过程,借助现代化的品牌营销策略形成自身强大的品牌优势成为我国旅游业的重点和难题。笔者认为,从增强旅游景区综合竞争力,丰富游客的旅游体验,以及借助现代化营销方式和新闻传播媒介来形成持久的品牌效应,建立良好的品牌口碑必然能够为我国旅游行业和各大旅游景区走出当前发展困境,取得更好发展前景提供一点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 程艳.论现代旅游广告的传播策略[J].旅游科学,2004,18(4).
摘要:本文结合目前小型旅游景区的建设管理现状,以昭山旅游景区为例提出在景区建设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并初步探讨如何加强再开发景区的管理工作,进一步合理开发旅游景区及提高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关键词:小型旅游景区;建设;管理;对策;昭山
中图分类号:F590.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07)02-0059-03
1 序言
目前我国旅游行业处于蒸蒸日上的阶段,旅游业、娱乐业和服务业逐渐成为我国重要的支柱产业。对于达到一定程度的大中城市,为旅游业而进行的相关生产经营活动以及服务活动成为推动经济发展与繁荣的重要因素。而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和规范管理是旅游业的重心工作,即便拥有丰富的旅游风景资源如果不能实施规范的管理和进行合理地开发与再开发,那么该旅游景区的旅游业将会面临重创。
旅游景区的类型多种多样,分类方法也很多。如按景观的基本成因和属性可分为自然景观类和人文景观类;如按旅游景区等级可分国际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旅游景区和省级旅游景区;如按旅游景区的建设和发展规模又可分为大型旅游景区、中型旅游景区、小型旅游景区。本文主要探讨小型旅游景区。
小型旅游景区一般具备如下特点:其一占地规模较小;其二具备一定旅游开发价值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但精品景源缺乏同时现有景源等级较低;其三景区的景观环境水平、利用水平和规模范围等建设不够,开发潜力较大;其四旅游景区基本形成一定范围的旅游客源市场,但因知名度不高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其五旅游景区的整体管理存在较多的空白与矛盾,如经济效益与人才引进的矛盾,缺乏配套的基础设施等。
随着旅游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需求,同时带来比较明显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旅游景区的热度越来越高。近些年,国内出现不少新型的小型旅游机关那曲,有的是新开发的旅游景区,有的是未开发完全开发有待深开发型的旅游景区,例如昭山旅游景区就属于后者。
2 昭山旅游景区的简介
作为湘潭城市总体规划中的昭山旅游经贸区是一个以休闲、度假、旅游业为龙头,以商贸为基础的综合发展的开发区,而昭山旅游景区(省级风景名胜区)地处昭山旅游经贸区并占有重要地位,它是长株潭三市的生态“绿化”和交通枢纽,也是湘潭市区九个功能区之一,即长株潭郊野休闲度假区,发展山水观光旅游、休闲娱乐、体育竞技等以及提供相关配套服务的功能区。
昭山旅游景区由山、江、湖泊、动植物、文化古迹、名人胜迹及革命纪念遗址等组成。景区内有昭山、玉屏峰、龙骨岭、凤形山等山体,海波高度为150-300m,其森林覆盖率为92%左右,拥有金桂树、银杏树、杉树、兰花等主要的花草树木品种,其中的千年银杏属于国家保护植物,同时景区内还有野鸡、野兔和山蛇等20多种动物。
昭山是昭山旅游景区的中心景区,它是一座有着两千多年的人文历史名山,因昭王南巡至此而得此名。因昭山的秀丽景色和传奇历史,吸引不少文人雅士前来游玩,特别是宋朝著名书画家米芾登山观景后所画的《山市晴岚图》,被列为“潇湘八景”之一。昭阳古寺位于昭山顶处,该寺始建于唐朝初年,其内有关圣殿、玉皇阁、玄帝殿和观音堂,另外还建有千手观音寺。同时景区内有北宋抗金名将太尉刘铸的故居,有曾驻留过的伟人亭,司令逃难经过的将军渡,以及大弟弟彭金华等八烈士蒙难的烈士坡等革命民族和名人的胜迹。
3 小型旅游景区在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1旅游景区的指导思想不明确
目前许多小型旅游景区因一时“旅游热”过急过快的开发或再开发,没有以精致的景观资源、优美的环境和丰富的景区内涵来提升景区的品位,吸引广泛的游客前来观光,也没有从长远目标思考,而是注重短期的经济利益,使得景区的指导思想不明确甚至是靠主观意识来开发或再开发景区。例如昭山旅游景区位于景区内的一部分即长株潭大市场的建设开发,没有从整体考虑到与其周边的景观特色和内涵,侧重追求短期的市场经济利润和市场开发而忽视景区的景观建设及旅游服务建设等可持续发展,因此建设和开发昭山旅游景区的指导思想不够明确,无针对性开发,定位不够清晰,导致目前景区经济效益不高,建设和开发的力度偏小。
3.2旅游景区缺乏规划依据,建设开发的力度偏小
建设规划管理对风景名胜区来说无论是开发还是建设发展均起到指导、推进和实现计划与发展目标。因此组织和实施建设规划是搞好风景名胜区长远发展与保护管理工作的依据和手段,也是确保景区合理开发利用与协调发展的统一。然而目前小型旅游景区的建设与营运阶段缺乏必要的规划和手段,例如目前昭山旅游景区就存在三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其一是景区内的环境品位不高,如何统一协调景区环境与经济效益值得深思;其二是长期以来景区的核心风景点一直局限于昭阳古寺和山市晴岚,没有充分挖掘文化古迹、名人胜迹及革命纪念遗址等名胜古迹,其三是缺乏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虽然昭山旅游景区已经编制了《昭山旅游景区总体规划纲要》,但目前在该景区内的旅游设施及其他必备的设施如给、排水、供电设施等较为简陋,同时在景区内外还暂时无法给广大的游客提供良好的吃、住、休息等场所以及丰富的娱乐项目,尤其给计划短期旅行的游客造成诸多不便。同时在《昭山旅游景区总体规划纲要》编制前该景区的道路网布局不清,游线和路线随意,景区的出入口较为隐蔽,难以吸引旅客注意,甚至有的游客未经指引难以找到人口。
同时大多数小型旅游景区内增设项目不多,缺乏基础的设施和旅游管理,所以旅游景区应在规划依据上加快编制,在经营管理上注重从深层次的开发和建设,提高经济效益,加快景区的建设和发展。
3.3管理机制有待建全,行政管理尚需统一
由于小型景区内因缺乏精品景观资源而其他增设休闲、娱乐项目不多,配套设施严重缺乏,使得景区的建设与发展缓慢,而景区周遍的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不够,随意占用景区边缘土地修建筑或是砍伐树木,例如。在近些年,岳麓山风景名胜区内共发生了挖山毁林、毁绿案件20多起,毁坏山林面积达到了2.25万m2,并造成山体滑坡1500m2。尤其是该景区内天马山整个山头不到134hm2,而山上的坟墓却不少于3000座,再如昭山旅游景区的范围界限不清,对景区的管理随意性较大,出现了乡、村、组多层管理,加上没有统一的行政管理以及具体的管理实施办法,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景区管理混乱、执法不严等现象,严重影响了景区的建设与发展。因此加强有相应效能的管理体制和
相应权威的政策法规配套尤为迫切。
3.4景区内人才储备不足,人才结构急需改善
对于小型旅游景区的建设与管理阶段中,明显存在着严重的人才瓶颈现象。由于景区的建设与发展缓慢,其经济效益相应不高,出现人才流失或是人才引进困难等尴尬局面,例如昭山旅游景区内设有管理处,属于事业单位,没有人、财、物的管理支配权。下设办公室、财务、护林防火、治安、售票、宗教事务管理等科室,现有职工26人,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占四分之一。显而易见,昭山旅游景区在经营管理中对人力资源的投入不高,人才结构需要调整,人才层次有待提升。因此缺乏了优秀的管理和经营人才,在很大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小型景区的建设与发展。
3.5旅游景区缺乏宣传,其知名度和美誉度不高
许多小型旅游景区虽然在当地小有名气,从景区内的景观资源到知名度和美誉度等方面,比起临近空间区域的几个风景名胜区较为逊色。例如昭山旅游景区(湖南湘潭)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比起岳麓山风景名胜区(湖南长沙)和南岳风景名胜区(湖南衡阳)来说差得较远。大多数小型旅游景区市场开拓力度小,几乎没有宣传手段和途径及策划活动或新闻报道来增强景区的影响力,加之缺乏优秀的导游等旅游组织者,未能对景区内有优势的景观资源给予介绍和宣传,对游客和市民的吸引不够,直接影响景区的经济收入,反过来使得宣传经费陷入瓶颈的尴尬局面。
4 小型旅游景区再开发建设管理对策
因此为做好小型旅游景区的事业,增强良好形象,创建特色品牌,解决景区在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现象,本人就关于加强建设发展小型旅游景区的建设管理工作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4.1明确小型旅游景区的指导思想,为景区的建设与发展指引正确的方向
可持续性建设与发展景区是开发景区的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建设开发一个有影响力的景区不仅要提升其经济效益更要兼顾好环境保护,只有环境与效益达到协调才能更好地建设与发展景区。因此,小型旅游景区的指导思想基于“资源保护高于一切”的观点,坚持“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方针政策,从有利于综合效益的创造、强调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突出旅游景区的特性、重视市场需求和实行统一规划、分期建设以及协调旅游景区与城镇的发展等六大主题思路对旅游景区进行有度、有序、有节律地可持续建设与发展。
4.2按照规划依据加快规划的编制,促进小型旅游景区的环境与效益的统一协调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正确的规划依据和编制,势必在深层次影响到景区的建设开发和可持续行发展。小型旅游景区必须依照诸多规划依据进行实施建设,如《旅游景区暂行条例》、《旅游景区规划规范》、及《××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等。基于众多规范的规划依据,利用已有的资料数据和特定的营销手段制定科学的市场调研方案,从而在此基础上加快景区的规划编制,科学、规范地建设开发小型旅游景区,突出景区的重点资源,充分挖掘潜力资源,因地制宜地开发新的项目,按规划的标准和要求合理建设景区内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提升景区服务质量,为吸引众多游客提供保障。
4.3进一步健全管理机构,实施规范的行政管理
针对景区内范围界限不清,对景区的管理随意性较大以及没有明确统一的行政管理和具体管理实施办法等多方面存在的问题,首先按照要求划定景区的范围与界限,实行规范的行政管理,分清所属各处的行政机构,做到责任明确,落到实处,避免管理随意、各自为政的不良现象,并加大管理部门的执法力度,切实加强景区内各项管理工作,按照《××××旅游景区总体规划》、《××××旅游景区详细规划》以及《××××旅游景区管理办法》等管理办法,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执法必严。有了规范的行政管理和相应的管理制度,要达到效果,本人认为必须狠抓内部主要管理,一抓安全管理,二抓经营管理,三抓建设开发管理,四抓资源与环保管理。
4.4积极改善条件拓宽引进人才渠道,不断合理地完善人才结构
人才是21世纪重要的资源,任何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人的主观能动力的发挥。高效率的人才无疑会给景区的建设与发展带来无穷的力量源泉。积极改善条件加快引进人才的步伐,将需要多专业的人才发挥专长,改善景区的人才梯队建设,从人才效应提高经济效益。由于景区经济效益与人才引进困难的矛盾,相关政府部门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帮助景区积极引进优秀人才;同时景区应对工作人员进行不定期的培训与学习,提高管理水平。
4.5扩大宣传面,加大宣传力度,提升旅游景区的知名度与美誉度
中图分类号:F590.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黄山是一座世界地质公园,是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是进行旅游观光的好去处。随着交通的便利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黄山每年所接纳的游客越来越多,给景区的旅游环境容量带来极大的挑战。为了缓解客流量的压力,近年来,黄山旅游景区也相继开通了天都峰新道、白云溪步道、莲花峰循环道以及梦幻景区游道等。
1、旅游步道的分类
旅游步道可以根据旅游步道的宽度、坡度、所处区域及客流量的不同状况进行分类,可划分为一类、二类、三类旅游步道三个等级。其中一类旅游步道的宽度为2到2.5米,坡度不应大于25,可以建设在精华景区客流集中交会地段以及索道站进出口连接通道;二类旅游步道的宽度为1.5到2米,坡度不应大于35,主要建设在精华景区、步行登山道以及分支游览道;三类旅游步道的宽度为0.6到1.5米,坡度不应小于35,主要建设在生态科考、猎奇探险的游览区域。
旅游步道选线与设计
在景区选线应遵循的原则是依山就势,以景定路,以路串景,隐显结合,曲直并举,陡缓结合等。设计的理念要以“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最强,游客观景的效果体现最佳,生态环境的保护体现最好”为指导思想,从而体现出旅游步道的舒适性、安全性、生态性以及观赏性等。而这些特点的体现可以通过设置安全护栏、安装安全警示标牌、修建上方浮石滚落、安装路灯、安装休息平台与椅凳等方面来实现。
旅游步道的基础
旅游步道的基础可划分为实体基础、架空基础以及悬挑基础。实体基础主要利用自然岩体基与旅游步道自身开发线路上的自然散乱的石块砌筑基础。在砌筑的过程中,最大程度的将石块的自然面朝外,也不用对石块进行打凿规整,砌筑的宽度通常为350mm到lO00mm。架空基础是指沟、坎、低洼、树根穿越处一般采取钢筋混凝土柱梁板架空,条件允许也可采用长条石架空。悬挑基础是指在自然岩体上进行悬挑梁洞的开凿,在岩体内植入悬挑梁以作为路基支承路面。另外,悬挑梁洞的开凿绝不允许在孤石或弱风化的岩体上。
4、旅游步道的路面
旅游步道路面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平台与台阶。按照施工材料部同,可划分为石质路面、木质路面以及混凝土仿石路面。
4.1平台的建设
平台的建设可分为观景平台与休息平台两种。而观景平台的建设则要根据景点的实际情况进行,建设的目的是为了体现游人的最佳观景效果。建设面积通常在5m2到30m2之间,其形状可根据景区环境设计,并设置外沿设护栏。休息平台则设置在旅游步道的两侧,配备休息椅凳。平台的间隔距离可根据旅游步道的等级与客流量确定。通常在一类步道上应相隔40m至100m,二类步道上应相隔60m至150m,三类步道上应相隔80m至200m。
4.2台阶的建设
在一类步道上,台阶的路宽应为300mm左右,高度为150mm左右,并在连续上5步处设缓冲平台;在二类步道上,台阶的路宽应为250左右,高度为160mm左右,并在连续上15步处设缓冲平台;在三类步道上,台阶的路宽应为230mm左右,高度为200mm左右,则要根据地形进行缓冲平台的设置。
旅游步道的护栏
护栏按照材质可以划分为石质、金属、绳索以及筋混凝土护 栏。若按照建筑形式则可分为椅凳式、柱板式、仿石壁式、仿木式、柱绳式以及柱链式。在景区中,主要在高、险、陡路段以及急转弯处进行护栏的设置。另外,护栏的设置高度则要根据道路的宽度以及视觉景观的影响程度进行考虑,通常为800mm至1150mm为宜,在平缓的路段可适当减低高度,在高险陡且游人非常集中的路段,则参考房建的标准进行。
6、旅游步道的休息椅凳
休息椅凳按照材质可以划分为石质与混凝土两种,在黄山上,木质、椅凳不宜使用。若按照形式可划分为钢筋混凝土仿条石坐凳、条石坐凳、钢筋混凝土仿木坐凳、飞来椅以及天然石休息坐凳等。通常设置在旅游步道的休息平台上与较宽的路段上。其中条式坐凳的断面宽度为220mm左右,厚度为150mm作用,凳面距地面500mm左右。另外,凳上表面和正侧面应达到一遍剁斧标准;坐凳背侧
面与可以看见的底面、端侧面应达到二遍錾凿标准。另外,还要对条式坐凳棱角进行快口加工处理。
7、排水沟
由于雨水容易对旅游步道的路基造成冲刷作用,因此在淹没路面的地段上必须要设置排水沟或排水孔。排水沟的深度与宽度以及排水孔的直径的设计要根据最大水流量与缓陡坡度来确定。通常,排水沟的深度要大于60mm,但不得大于300mm,其宽度要大于80mm,但不得大于400mm,架空与悬挑路段应在道路与石壁的相邻部位沿线顺应水流方向每相隔2m到5m处预留排水孔。排水孔的直径通常为50mm到100mm。
涵洞与桥梁
当道路穿越自然山沟的跨度不大于5m时,可采用涵洞的形式进行排水,要是大于5m,则要选择桥梁实现排水。通常,涵洞都是采用拱形与方形两种形式建设,而涵洞的大小则要根据水流量来确定。涵洞两侧基础可采用方整石卷拱砌筑或块石砌筑,水泥砂浆应大于M5,可采用钢筋混凝土进行浇筑。桥基表面应采用高于1:3水泥砂浆勾平缝或凸缝。另外,为避免涵洞的入口侧壁被水冲刷影响,必须在涵洞的上方修建护坝,将流水顺势引入涵洞确保安全。而桥梁按材质分为石桥、毛石混凝土桥梁以及钢筋混凝土桥梁。按外观形式分为拱形桥与平桥,桥梁宽高度要以观景效果、游客流量、百年历史水位高度来确定。通常的桥宽在2500mm到4500mm之间。
旅游步道的护坡
护坡可划分为石护坡与混凝土护坡两种形式。其中,石护坡包括干砌、浆砌两种。而混凝土护坡则包括分毛石混凝土护坡与钢筋混凝土护坡两种。坡护主要设置在游道旁边、对容易产生水土流失与可能导致植被损坏的山体边坡、可能产生山体坍塌以及浮石滑落的部位。其中干砌块石坡护的高度应低于1.5m,厚度应为300mm左右。浆砌块石护坡的高度应高于1.5m,厚度在400m左右。
10、辅助设施
在景区的旅游步道上设置相应的辅助设施,如标识标牌、垃圾池等。其中标识标牌的主要内容包括指路牌、警言牌、警示牌、景点介绍牌、植物介绍牌、温馨提示牌等。而垃圾池也可以划分为自然石垃圾池与混凝土仿树筒垃圾池等。
11、生态保护
旅游步道开发建设中,必须坚持“严格保护、合理开发”的原则,必须坚持开发建设与景观环境统一、协调、和谐融入的思路。实现游客通过游览道路体验到生态环境游的目的。
12、危石清理与加固
在建设旅游步道前,要对上方山体上的浮石以及下方道路的危险石头进行沿线排查、清理,对风化松动、裂隙较大、难以清理、存在塌落隐患的石头应进行锚杆以及钢筋砼进行加固处理,提高游览的安全性。
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结合建设标准对旅游步道的各方面措施进行建设,有效缓解游客拥挤问题,并扩展游览面积与游程,既提升景区的游览品位,还提高游览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1 景区公路建设的特点
森林旅游景区公路与普通公路在两者的要求和使用上有着许多不同点,景区公路为使旅客能够尽量地欣赏到沿线的风景,在线路的选择上多迂回曲折。在景区公路施工过程中,土石方多采用线外取土,以保护沿线生态环境为主,以减少对景区动植物资源的破坏。景区的交通量较小,但在可能出现大的车流量的节假日应控制好景区的游客量,保护好景区内人文古迹。景区公路内应尽量不设置大的桥涵,以盘山公路为主,利用好沿线风景,体现出动态的景观美。景区公路的设计车速较低,其设计时可以根据路段采用不同等级公路,同时结合交通量的要求,根据地形和环境情况考虑技术经济合理性,分段选用不同的设计技术指标。表1为景区公路与普通公路的不同点。
1.2 景区公路建设的基本要求
1.2.1 公路环境设计方面的要求
森林旅游景区的公路建设要将道路的周围环境纳入到设计之中,把景区高等级公路设计成立体多维的、全方位的,融环境科学、文化艺术于一体的绚丽多彩的带状公园。道路上的所有景物都应以浩瀚的林海为依托,把森林风光、险峻的地形、奇特的岩石、各种农田及居民区连成一体,构成一个既有带状线形系统,又有块状建筑群体的独特的自然景区。即以人工与自然的综合进行设计。在环境设计中,为了使路线及结构与周围环境相谐调,一般情况下桥梁的位置应服从路线线形的要求,桥型要与周围景观谐调一致,以实现路线整体化,把桥梁周围变成新的景区,如在深山峡谷区采用拱桥或悬索桥,给人以居高临下、气势磅礴之感;在开阔平坦的河谷地区采用梁桥给人以安全宁静之感。
1.2.2 公路交通环境设计方面的要求
交通环境是与行车有关的一些环境问题。在公路上行驶的车辆,速度一般都比较快,在环境设计时应考虑司机的心理和生理要求,以满足司机对视觉环境的需要。在行驶的汽车中,司机不断地从路外、路内优美多变的外观景致获得新鲜而清晰的信息,以使精力集中,减轻疲劳。
同时,视野的多变、沿途景色各异,也会使司机感到舒适安全、头脑清醒、赏心悦目,把注意力集中在近处和远处的目标上,保证汽车高速安全行驶。沿途的各种设施和行道树的布局、形式、颜色如果不合理会刺激司机的视觉,引起司机心理上的震动,影响操作的准确性。所以,景区公路的各种设施及路两侧的栽植,一定要结合林木的特点,既要突出功能又要与大森林相谐调,以满足行车要求。
2 景区公路建设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分析
2.1 水土流失
森林旅游景区多分布于地形地势复杂的山区,公路建设不可避免地会扰动大量岩土、改变局部地貌、破坏森林景区的植被,造成水土流失。在施工期的水土流失主要表现为对沿线土地表层的侵蚀以及当地水体的损失,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高填深挖造成的水土流失。为了保证道路线形的流畅和美观,路基工程施工时要对原有地面进行填挖以及改变原地表坡度、坡长,使沿线土地表层受到侵蚀,同时破坏公路用地范围内的原有地表植被,产生新的裸露坡面。这就使得土壤的抗蚀能力降低,诱发水土流失。
(2)取、弃土引发的水土流失。在道路建设施工过程中,在原地面上的高填深挖会导致大量的土石方搬运。由于受地形及运输条件的限制,废弃的土石方很可能被就近倾倒于沟谷。这些松散的岩土和弃渣孔隙大、结构疏松,分布也较分散。若不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在温度、暴雨、水分下渗、震动及认为活动的触发下,有可能发生一系列如崩塌、滑坡等重力侵蚀,导致新的水土流失及生态环境的恶化,甚至可能影响公路的安全运营。
(3)临时占地的水土流失。在公路施工过程中,施工区内的临时占用地(包括临时工棚、料场、仓库、临时便道等)一般都缺少必要的水土保持措施,一遇暴雨或大风将不可避免地产生水土流失。虽然临时占地的水土流失没有公路主体工程和取弃土场那么严重,但是从区域和全局的水土保持来看也是不容忽视的。
总之,由于公路建设,不可避免地会对森林景区的周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对沿线的土地资源产生破坏,导致土地质量和生产力下降,这不仅造成公路路基路面的破坏,影响公路自身的安全运行,而且使区域性生态环境恶化,严重时诱发山洪暴发,泥石流侵蚀以及滑坡等地质灾害。
2.2 植被破坏
森林旅游景区的植被破坏主要是在公路建设的施工期间所造成的。在公路建设过程中,由于过度的砍伐以及施工中没有及时的处理措施,如工程完工后没有迅速对弃土区、山体开挖区边坡等部位进行植树植草等措施,造成了植被破坏。
植被的破坏会影响到森林旅游景区的景观生态环境,破坏景区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更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一个重要原因。
2.3 噪声污染
森林旅游景区公路建设中的噪声污染包括公路施工中的噪声污染以及营运期间的噪声污染(主要是指行车所造成的噪声污染)。噪声作为现代社会的主要污染物之一,森林旅游景区公路建设产生的噪声不仅影响人们的休息,降低工作效率,而且使人心情烦躁、情绪波动,甚至容易引起眩晕、头痛、血压升高等疾病,更会影响到森林旅游景区野生动物自然环境。
2.4 水体破坏
森林旅游景区公路的建设,由于公路建设中的开挖、废水的排放等原因会对水体产生以下破坏:
(1)对地表水质的影响。地表水水质的问题主要是路面径流和服务区污水的水质问题。在公路的施工期,施工队伍的生活污水、施工接写的油料遗弃,施工物质如沥青、施工车辆与施工材料的冲洗废水等都会对路面径流、附近河流、水源、农田等水质造成很大的影响。
(2)对地下水质的影响。施工活动(如:开挖、爆破作业、钻孔、挖沟和开挖沟)会影响施工区域地下水的质量和数量,改变地下水资源埋藏和运动的条件,破坏正常的自然规律。水文扰动会导致水流与数量的变化,进而影响路边设置距路较远地区的动植物。
(3)对地表水流的改变。公路工程会造成水流集中与某些点,在许多场合,还会使水流速度加快,从而改变地表水流的自然状态。铺设路面会降低土壤的可渗透性,从而增加地表径流。
(4)对地下径流的改变。公路排水和开挖会降低周围区域的地下水位,而路基和其他结构物则会因限制水流而提高周围区域的地下水位。其结果会造成土壤侵蚀、土壤劣化、植被减少、引用水和农业用水流失以及野生动物的生存。
2.5 人文景观的破坏
伴随着森林旅游景区公路的发展,公路建设中的不完善的地方,如沿线采土,土石方的运输等,对沿线的一些人文景观会产生破坏,如林地景观破坏、山体景观破坏、水域景观破坏、路堑边坡景观破坏、服务区景观破坏等。人文景观大多是不可修复或 者修复困难,造成了极大的损失。
3 景区公路建设中的环保措施
3.1 精心规划、合理确定线路方案
公路线型是构成公路的骨架,线型掌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构筑物的设置、设计及对周围环境的破坏程度以及公路建设费用。虽然有关技术标准和规范对线型指标的选用有明确的规定。但线型选择设计诸多因素,如地质条件、地形条件、交通流量和景观协调等等。森林旅游景区的公路建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充分把握好线型指标,解决好公路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使其协调发展。森林旅游景区公路的选线与普通公路的选线有所不同,普通公路的选线主要是以“经济为主”的建设指导思想,而森林旅游景区公路是以“环保为主”的建设指导思想。
森林旅游景区的公路选线的特点是山高谷深、高差大、地形、地质复杂,可比选的方案多。在地质方面,山区土层薄,岩层厚,岩层产状和地址构造变化复杂,影响路线布设;在气候方面,山区暴雨多,山洪急。溪流水位变化幅度大,是公路定线中不可忽视的因素;在其他方面,比如森林旅游景区公路的主要作用是连接各个景点以及方便游客欣赏沿线风景,这也是森林旅游景区公路定线中的一个重要原则。
3.2 重视环保设计
施工中,对料场的挖取、树木的砍伐、植被的占用、耕地的征用等等,往往是按照设计图纸进行的,因此勘测设计阶段是真正抓好环境保护的龙头。搞好森林公园公路环境保护必须从勘测设计抓起。设计阶段要综合考虑规划阶段的具体环保方案和措施。为公路建设和环境协调发展奠定基础。
在公路的设计阶段必须考虑公路选线及线位选择,取一弃土场的选择,绿化设计的要求和公路的景观设计要求等方面;在公路建设中要考虑到的环境保护因素,有地形的开挖造成的水土流失、生态破坏以及公路施工过程中的植被问题等。
3.3 精心组织,规范施工
公路施工阶段是抓好环境保护的关键,因此,施工阶段更应重视环保工作,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在公路施工阶段应注意到的环境保护问题有严格控制植被破坏、路基和护坡的施工措施、噪音防护、水环境污染防护、人文景观的保护等。对此,在公路施工阶段,要抓好这些方面来保护环境。
3.4 加强公路养护与环保设施的维护
对于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已经研发出新型沥青,比如由广州市高速公路总公司与华南理工大学交通学院联合开发的在重载交通流量下的沥青混凝土新技术,即富油沥青混凝土技术(FAC)。新型沥青采用了11项新技术。加铺层厚度可由传统的20cm减薄至10cm以下,经济效益十分显著。经过测试,新型沥青不但可保证行车舒适,行车噪声下降。使道路通行能力提高30%。而且抗滑性优越,能极大地减少交通事故。新型沥青保证5年内零养护,15年的使用寿命。对于森林旅游景区来说,提高了公路材料的耐久性,无疑对环境保护技术是有促进作用的,可以减少多方面的环境污染。
对于还没采用新型沥青以及其他新材料的公路建设,通过以下方面的做法,亦可很好地对公路建设起到良好的作用。
(1)必须做到经常保持路面平整、坚实、整洁,对路面的本身变形,要事前做好预防,及时修理,使路面没有破损、纹裂,提高路面质量。延长使用年限。
(2)对路面翻浆的处置。一种是换土法。一种是打砂桩。①换土法:公路路基是由于常年受路边耕地水的侵蚀,每年春季出现路基翻浆,造成路面破损,随着时间的推移,翻浆越来越严重,导致阻车,滞留车辆,为了解决这一状况,尽快回复路况,可采取“换土法”来处治该路段翻浆的路基。②打砂桩:其具体做法:在路面纵横每2m挖一直径为50cm,深1m的坑,为便于行车。采用半边施工,在坑内80cm厚分层填筑天然砂砾并夯实,上面20cm拌和符合做级配层的天然砂砾80%掺配20%黏土,并拌匀填筑夯实,再上可直接做沥青路面。
(3)对路面坑槽、松散、破裂、啃边等病害的处理。可挖去路面的损坏部分,将路基下部垫入砾石、洒水、夯实后,洒上冷底子油,将钳缝处刷人沥青,将沥青料拌和后进行修补碾压密实,一般分为两层,下部为0.5cm~25cm沥青拌和料,厚度2.5cm~3cm,上部为中粗砂厚0.5cm,绿豆砂拌和料,厚度为0.5cm~0.8cm,通过修补、碾压成形即可通车。
刚才惠民同志作了很好的主题报告,对全州旅游形象定位、旅游发展的思路、发展的重点都作了很详尽的阐述,希望与会的同志对惠民同志代表州委、州政府所作的这个主题报告认真学习、认真领会,抓好落实。待会儿汤书记还要发表重要讲话,汤书记对旅游很有研究,也非常重视,从“绿色恩施州,土苗风情园”到“山、水、洞、情”这些理念的提出,到我们现在对重点景区、重点项目强力推动的力度,都体现了对旅游这个新兴产业的重视。前不久,省政府在利川市召开了鄂西旅游工作座谈会,对整个恩施州的旅游和清江中上游的旅游给予了政策上、投资上很多的支持和倾斜,更进一步增强了我们发展旅游产业的信心,更进一步加大了整个清江中上游生态民俗旅游基地发展的力度。如果说把恩施旅游比做一个美丽的姑娘,这次会议可能就掀起了恩施旅游发展的“盖头”,将把这层神秘的面纱掀起,展示她应有的婀娜多姿的风采。在鄂西旅游工作座谈会上,李春明副省长讲了一个小故事:中央电视台采访了云南一个农民。农民说:过去我们没日没夜地干,起三更,睡半夜,吃不饱,现在一天又是唱歌又是跳舞,怎么钱用不完呢?他说这是不是旅游给我们带来的好处我搞不明白,反正过去流血流汗,吃不饱饭,现在唱歌跳舞,钱用不完。这个小故事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呢?当一、二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必须通过以服务业为主要内容的三产业再对一、二产业的发展来进行整合,完成整个产业升级。这就是说第三产业在我们现代经济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性。当前中国经济的重要问题是内需不足,第三产业是产生新的内需,形成新的社会财富,促进人们生活质量提高的一个重要的产业或手段。因此,我们在这一背景下来研究恩施的旅游业,来研究我们旅游资源的开发,来改变资源富裕、百姓贫穷这么一个现实,这应该说是我们进入“十一五”以后,认真审视我们的禀赋资源,认真审视我们的发展思路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一、要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恩施州旅游的形象定位,回答好恩施在哪里这一现实的课题
任何一个地方在旅游的发展上都需要有主题,旅游品牌具有商品的属性,必须要有一个形象标识。恩施的旅游形象标识怎么定,很多专家为此做出了大量的研究,不少的旅游工作者也进行了苦苦的探索,林林总总,五花八门,但是都充满着智慧,里面有丰富的营养可以汲取。纵观世界各地,凡是旅游搞得好的国家和地区,都有一个很好的旅游形象定位,通过形象定位变为它最简洁的广告词,比如说云南就是“七彩云南”;比如说宜昌就是“绿色宜昌,银色大坝,金色三峡”;比如说我们邻近的湘西,它就是“神秘湘西,梦幻故乡”;比如说香港它就是“动感之都”;比如说泰国它就是“微笑的国度”。这些旅游胜地都有它的一个形象定位,有它的一个宣传主题。恩施州的旅游特质在哪里?最摄人心魄的内涵在哪里?最能够形成卖点的东西是什么?经过反复研究,一致认为,应该定位在“中国健康旅游基地——生态恩施州,土(家)苗风情园”。
从“生态恩施州”的内涵看:一方面,生态是进入工业文明以后,规避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的很多生存环境破坏以后的一个重要追求目标,也是人类的自然属性的充分体现:亲近自然,向往自然,回归自然。恩施州的生态条件非常好,自然生态优美,森林覆盖率67%,降水量1500—1600毫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另一方面,文化生态具有多样性,29个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巴渝文化、巴楚文化在这里交融,抗战文化、红色文化等等在这里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其三,社会生态很和谐,恩施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各民族团结和睦相处,社会上基本没有隔阂。无论是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社会生态都是非常和谐的,所以提出生态恩施州应该说是恩施的特色之一。
从“土(家)苗风情园”的内涵看:我州是以土家族、苗族为主体的自治州,还有侗族、蒙古族、白族、朝鲜族、水族等29个民族,民族风情是很浓郁的。我们的旅游不仅仅是对这种自然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更多的是对人文资源进行整合、挖掘、提升,要把自然和人文充分地结合起来,这样才有生命力。例如我们到云南,不仅仅是看云南的山水,还要看它白族的歌舞,看《丽水金沙》;到了湘西以后不仅仅看《乌龙山剿匪记》中的那些山,要看湘西神秘的文化。到恩施来以后同样如此,恩施大峡谷固然有震撼力,腾龙洞固然是中国最美的地方,如果没有多彩的文化,就和走路是没有区别的,就不叫旅游。但是仅有这种文化,如果把地方戏搬到武汉去演,人们往往感受不到这种人文氛围,就跟看书是一样。所以我们把恩施州的旅游定位为“中国健康旅游基地”,把我们的特质定位为“生态恩施州、土(家)苗风情园”。
围绕着“生态恩施州、土(家)苗风情园”还有很多分支文章可以作,希望有爱好的和负有这方面职责的同志要进行深化研究。譬如说“巴人故里,清江画廊”就可以围绕这个主题做分支研究,但不能作为形象定位。为什么呢?巴人在历史上的影响区域是很大的,在我们的上古时期巴人就创造了灿烂的农耕文明,巴人在历史上的影响区域不仅仅指恩施,说巴人故里就容易引起一种歧义,不能够把这种特质作为恩施的符号表达清楚。“巴人故里”就本地人来讲有的就不认同、不知道,外地人不认帐,都认为重庆是巴国,至于说最终人类学、考古学、民族学怎么确定那是另外一个层面。从旅游的角度来说就是要找没有争议的卖点,这样有利于我们的旅游宣传,有利于我们的旅游整合营销。以上是形象定位,希望会后大家能围绕形象定位展开更多的研究,展开更大的宣传攻势。各县市要在318、209国道、每个县市的进出口都打出“中国健康旅游基地——生态恩施州、土(家)苗风情园”的大龙门架,把形象标识做出来,营造一种强烈的旅游氛围。
通过对形象定位的理解,对内涵的正确赋予,要回答恩施在哪里?我们一般回答在湖北省的西南部、北抵神农架、南抵湘西等等,这些话只是方位的描述,是多余的话。恩施在哪里?就是把恩施的特质、亮点和恩施人文资源中间最精华的部分,把恩施自然资源中最令人神往的地方拿出来。
首先,恩施是在人类文明的摇篮里。中国科学院“九五”、“十五”的重点课题“建始直立人”打破了亚洲的直立人从非洲起源之说,说明恩施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巴文化和楚文化、楚文化和汉文化、汉文化和中华文明之间的关系都有我们巴人的影子,都有巴文化的元素,都有巴文化的因子,所以说恩施在人类文明的摇篮里。
第二,恩施在清江画廊里。“八百里清江美如画”名不虚传,清江全长八百里,是湖北省境内发源最大的河流,是长江在湖北省境内最大的支流,清江融入了巴文化,创造了农耕时期的文明,这种文明包括冶炼技术、军事技术,在恩施发现的云钟和随州发现的编钟与同时期欧洲发现的都是一致的。这至少说明,恩施这个地方也是优美的旋律创造地之一。土家族既是一个山地民族,又是一个江河民族,在清江的画廊里面,在如诗如画的环境里形成了如梦如幻的一种文明的氛围。
第三,恩施在虎啸的林涛里。我们恩施是“鄂西林海”,森林覆盖率67%,只要在山上,就能听到风一吹的林涛声恰似“虎啸狼嗥”,让人感到大自然的和谐壮美。我们2.4万平方公里到处都是森林,所以说虎啸的林涛也是恩施州的特质之一。
第四,恩施在《龙船调》优美的旋律里。《龙船调》是民歌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个曲子,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世界优秀经典民歌。这次“嫦娥1号”奔月其中就有《龙船调》的候选歌曲,从得票情况看,完全有可能入选。
所以,我认为用上述四句话是可以概括“恩施在哪里”这个问题的。希望我们今后再回答“恩施在哪里”的时候不仅仅介绍地理方位,还要把“恩施在哪里”回答清楚,无论搞健康旅游、探险旅游、科考旅游、休闲旅游,还是唯美的旅游也好,恩施在很大程度上讲都是人们最佳的选择。所以说把恩施的旅游形象定位好,把内涵把握好,把恩施在哪里回答好,我想今天的这个会议在恩施旅游业发展史上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会议。
二、要扎扎实实解决好几个具体问题
(一)做好全州旅游发展的区域规划,形成全州一盘棋来抓旅游
整个旅游规划必须要做科学、要做深。2001年我们委托中国地质大学做了一次规划,现在要进行一次修编。在修编的过程中,八个县市必须围绕整个恩施清江中上游生态民俗旅游这一盘棋做规划,不能各自为阵,不能各吹各的号,各弹各的调。都想有自己的亮点,不想打统一品牌,最终整个恩施旅游就没有亮点也没有品牌。我们现在抓旅游,大家有热情,但是思路很凌乱。清江流经我州四个县市,没有统一规划的思想是建设不好的,特别是水布垭库区形成以后,是巴东开发?恩施开发?还是建始开发?必须要统一规划,统一开发,形成一个大品牌,形成一个好的旅游景区,大家都受益。
(二)要把恩施建成旅游目的地,必须突出重点,打造核心景区
全州的核心景区重点就是腾龙洞、恩施大峡谷、清江闯滩、土司城、梭布垭石林。我们要围绕这一个核心打造旅游目的地,把这几个核心景区搞好以后,整个旅游目的地就形成了。有了这样一个旅游目的地,再带动坪坝营、七姊妹山、朝阳观、仙佛寺等景点就有条件了。在这一点上必须坚定不移,其他的县市一方面要明白这个道理,另一方面要顾全大局。对旅游资源既不能低估,也不能高估,既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过于孤陋寡闻,夜郎自大。在研究某些问题时思维要活跃,但是在实施时一定要严谨。在旅游的发展上一定要从大处着眼,从小事做起,做一件成一件,积累起来,就能形成丰富的旅游资本。在核心景区的建设上,当务之急还是搞基础设施。当前,我州整个旅游还处在“打基础”的阶段,打基础并不是说我们现在就不吸纳游客。例如腾龙洞一期建设完成后,还准备搞二期,一期还有一个进一步完善的问题。恩施大峡谷道路问题、大桥问题、退耕还林问题、以沼气池为主的生态家园建设问题、民居的地域化特色建筑改造问题、农民旅游意识的培养和旅游能力的培训等等都属于基础性工作。
(三)旅游建设、旅游开发也要执行“铁规划”
城市建设是以规划为龙头,实行“铁规划”,用铁石的心肠管规划,旅游开发同样如此。现在我们旅游开发随意性很强,要有高起点的规划,没有则是破坏。希望州县市旅游局抓规划的意识一定要强烈,旅游建设必须在规划的指导下进行,要有“铁规划”。:
(四)要建立无绩效退出机制
对旅游开发项目,我们要找开发商,要签协议,建设好了要支持,建设不好要限期退出。就象我们搞工业园那样,优先进入的办法和无绩效退出的机制要同步发挥作用。
(五)要把特色作为旅游产业发展的生命
旅游产业必须要有特色。文化要有特色,建筑要有特色,饮食要有特色。比如说我们的《比兹卡》为什么得到大家的认同,就是它把民俗文化通过舞台进行了全方位的展现,作为一种土家风情,大家觉得有特色。如果作为一般的歌舞,跟武汉、北京很多的专业剧团是无法相比的,但是因为是土家风情歌舞,有影响,大家认同。我们在旅游开发过程中与文化大州的结合一定要注重民俗文化、地域文化的特色。在建筑方面,我们的土家吊脚楼、石板屋是很有特色的,但是由于我们对现代化的向往,都把有特色的东西作为一种落后的东西加以改造,把吊脚楼垒成墙、粉上石灰,使很多特色都消失了,很多外地人都说恩施是一个正在消失的文明。所以我们在建筑上一定要注重特色。如大峡谷的民居改造,州民委要统一设计图纸,要正确引导老百姓投资的热情。今天为什么要把村里的书记、村主任请来参加这个会?就是要求你们回去后要组织好这方面的工作。在建筑特色上,县市旅游局、建设局要多做工作,如对大峡谷内的建筑一定要有整体规划,并规划到户。要适当安排一些引导资金,使老百姓能自觉地按规划建特色民居,这样在绿树掩映之下的土家特色民居,就成为我们大峡谷旅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再就是饮食特色,饮食要有特色。我们土家族的菜也就是恩施整个清江流域的菜,是很有特色的,但是由于我们还处在一个农耕时期,处在一个山区,更由于我们自身深刻的自卑,总觉得我们这些东西都不行,而使特色逐渐消失,令人痛心。在饮食特色上一定要注重地域特色、饮食安全和饮食卫生。要组织对老百姓进行培训,对“农家乐”怎么把卫生搞好,把饮食搞得有特色,都要系统研究。不要认为这是小事,这恰恰是民俗旅游、生态旅游的重要构件,没有这样的东西就形成不了特色和氛围。
(六)要形成一种良好的旅游经济生态
这种旅游经济生态是指旅行社、酒店、景点,包括今后的旅游车队等方面要互助、互利、共赢,不要单打独斗。我听说恩施有一个现象,酒店不买旅行社的账,对旅行社是不打折的,景点不买旅行社的账,旅行社也不推介景点,不跟酒店联系,都是各自为阵。这就没有形成旅游体系,就不叫旅游产业,更不是一种良好的旅游生态。良好的旅游经济生态应该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我”的发展可以带动“你”的发展,“你”的发展可以拉动“我”往前走,单打独斗是绝对搞不起来的,旅游必须形成一个互动的系统,一定要把互利共赢的旅游经济生态形成。在旅游产业发展中旅行社具有重要的作用,就象农业产业化必须要有龙头企业一样,旅游业要发展起来必须要有旅行社。所以我们今天请了几家旅行社来参加会议,希望大家携起手来互促共赢。
(七)要高度注重旅游的安全问题
旅游安全分三个层面:一是交通安全。交通安全又分两个层面,一个是道路的安全设施、防撞墙、防护墩、防护栏等;再一个是行车安全,要高度重视车况和司乘人员的素质。二是地质安全。如滑坡,危石、山洪等都要考虑到。有很多很好的景点,但是它没有旅游容量,人去不了多少,如出现灾害性天气人无法疏散出来。我们在设计的过程中都要有充分的考虑,在评估的过程中充分注重这些因素,不要顾头不顾尾。第三个层面的安全就是景点设施设计的合理性。栏杆的高矮、坚硬度等都要符合标准。这些安全设施的设计在旅游产业发展的初期就要高度重视。否则,一有小问题就将会对整个旅游产业造成长时间的负面影响。
我国历史悠久、山川秀丽,数千年来传承下来的旅游资源数不胜数,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在当前的旅游景区建设中,将景区规划、资源开发、资源保护、旅游管理、行政管理等方面建档归案是景区在运营管理中一个重要事项,其目的是为了将景区开发与发展的全过程记录下来,将之作为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文献保存,以供后人研究。因此,景区档案既属于旅游景区历史传承的一种方式,同时也能保证景区的稳定发展。
一、关于旅游景区档案建设的概述
(一)档案的归类。1.规划建档。这一类档案主要是景区从开发之初对于各类项目设施建设的规划、论证等资料,既包括景区主体的整体布局与细节规划,也包括一些基础设施建设的明细。2.资源开发建档。这里的资源主要是指景区内存在的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这两大类,自然资源建档主要包括景区内的植被、土地、河流、野生动物等的原始档案与开发档案。而人文资源则是景区从古至今传承下来的传统建筑、文人墨迹、书画作品、碑刻壁画等的原始档案以及开发档案。3.环境保护建档。这里的环境同样包括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即景区资源保护、动植物保护、污染监测保护、人工绿化以及人文资源保护等相关规划、措施、细则的档案建设。4.景区管理建档。这一类档案建设内容较为繁杂,主要包含了基础项目的档案、旅游秩序规定的档案、景区纪念品的相关档案、票据档案、举行的特色活动档案、名人到此旅游的档案等。景区管理建档是档案建设的主体部分,且需要不断更新,做到与时俱进。5.行政管理建档。这类档案是针对旅游景区行政建设中所使用到的材料、文件等进行建档,例如人力资源管理档案、财务支出审计、景区评估等。
(二)旅游景区建档的重要性。1.为加强旅游景区的管理提供了依据。通过将景区发展过程中涉及到的管理细节记录在案,能够为景区管理提供有效的参考。根据分析这些档案,能够发现在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及时调整管理方针,保证景区管理的科学性与先进性。2.能够保证景区的稳定高效发展。当前,我国对景区质量作了分级,因此游客在衡量一个景区好坏时往往先看其质量等级。而国家针对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也设定了不同的指标,除了基本的经济效益之外,还注重对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的评定。而对景区环境保护、资源开发等方面进行建档归案,能够给管理方提供足够的研究材料,从而为景区的发展指明方向。与此同时,这些档案在申遗、等级评定时也会发挥重要的作用。3.是景区文化传承、传播的重要有效方式。一方面,旅游景区的档案建设囊括了景区开发建设的方方面面,不仅仅是景区当前的发展资料,还包括了其历史渊源、人文资源等。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丰富景区文化,有利于文化的传承。另一方面,景区管理方在对外宣传时往往会公开一些档案,通过这些档案能够让大众了解景区的历史文化与精神财富,从而达到良好的宣传效果,以吸引更多的游客。4.能够进一步促进景区的开发。旅游景区吸引游客的不仅仅是优美的自然景观,还包含了其中所蕴藏的人文精神与历史价值。而景区档案建设注重的是景区人文方面的建设,是一种延续景区历史的做法。在档案建设的过程中能够帮助景区管理方进一步挖掘旅游资源中所潜藏的历史文化价值,从而为打造具有独特性的旅游资源提供依据,有利于景区的后续发展。5.能够促进景区经济效益的不断提升。对于特定景区来说,档案建设并不仅仅是一种历史记录的方式,更能够成为旅游的直接消费品。例如抗战纪念馆中的展览馆就是依据从档案中所提取的信息而建立的。再如根据档案记载而发行的纪念图册,同样能够成为特色旅游中的一个消费热点。除此之外,档案的建设能够为旅游景区的后续建设提供一定的依据,通过对其他景点档案的分析来提炼出对本景区有效的观点,从而招揽更多的参观者,促进经济效益的提升。
二、当前景区档案建设的现状
(一)信息化程度不高。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当前许多景区建设中都借助了科技的优势,出现了“旅游信息产业”这一新兴的产业。但是在景区档案建设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效率却十分低下,相关软硬件设施设备建设相对滞后,档案信息化建设没有完全实现,其中景区档案数字化管理较为落后,开发程度极低,不方便查阅,致使档案建设效率不高。
(二)档案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由于旅游景区不断开发建设,档案收集整理的数量与种类也在不断更新,尽管景区的档案建设工作一直按照相关规定进行着,但是大部分档案却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档案的建设能够反映出景区在开发与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但是如果管理部门对景区档案不重视,不能有效利用档案对景点的文化历史等内涵进行开发,就会使得一些较为严重的错误被忽视,在做决定时没有充分的依据作为支撑,从而影响景区的稳定发展。
第一,优质的旅游资源。张掖拥有国家级乃至世界级的高品质的旅游资源,从自然景观看,张掖自然资源的丰富性、独特性和观赏性在全国、全世界都占有重要地位,张掖是能将蓝天白云、冰川雪山、森林草原、沙漠绿洲、七彩丹霞、沼泽湿地、湖泊苇溪等各类地貌景观聚焦在一个镜头里的城市,堪称“中国地貌景观大观园”乃至世界地貌景观大观园,七彩丹霞全球唯一,七一冰川是人类可以登临的为数不多的冰川,这就是张掖自然资源的丰富性。从历史文化看,张掖是一个有足够历史长度和足够的文化厚度的地方,早在2000多年前,张掖就已经纳入中央版图。从文化的厚度看,宗教文化、民族文化和丝绸之路文化,三大文化交相辉映形成了非常独特的文化景观,造就了一大批文化遗迹,形成了很多充满价值追求的精神性文化和质朴性文化,张掖文化资源的独特性、丰富性和品质都是非常高的。
第二,便捷的交通优势。张掖 “居中四向”的区位优势,使张掖成为一个立体交通枢纽。东西交通畅通,南北交通正在完善,公路、铁路、航空共同构成的立体交通网络已经基本形成。旅游是离不开交通的,区域交通枢纽地位的加强和立体交通网络的建成,以及新的大功率、高数量交通运载时代的到来,将会对张掖的旅游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第三,广阔的市场前景。从发展的前景看,张掖旅游业大发展、大建设的时期正好重叠了全国和全球旅游业高速增长的十年黄金期,张掖发展旅游业的前景是十分广阔的。
第四,坚实的基础条件。张掖目前已经拥有了8个国家级4A级景区,正在公示待批的还有4个,正在规划建设中的还有3个,张掖丹霞国家地质公园有望获批为世界地质公园。特别是张掖市委市政府把张掖4.2万平方公里面积的张掖作为一个大景区、大观园,规划的思路,为旅游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第五,千载难逢的机遇。关于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伟大战略构想和甘肃省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违建设,为张掖的改革开放和转型跨越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二、建设旅游大景区的目标任务
张掖市委市政府把旅游业作为“建设丝路明珠金张掖,实现幸福美好家园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宜居宜游首位产业的龙头产业,作为调结构转方向的着力重点来谋划,把奋斗目标确定为“322”,到2020年旅游接待量达到30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00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20%以上。把张掖打造为西部重要的游客集散中心、中国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国际特色旅游度假名城。
三、建设旅游大景区的几点思考
第一,精品化建设。选择有一定知名度、旅游基础比较好的景点作为精品景点来加以重点建设。如张掖丹霞国家地质公园、张掖大佛寺等,以它们为节点形成精品路线。通过精品景点和精品路线的建设来形成特色明显的旅游景点,带动整体旅游景点和路线的发展,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原则,把旅游资源开发为具有独特性,甚至惟一性旅游产品。
第二,标准化管理。把张掖打造成国际休闲度假名城,管理就要按照国际标准来进行。要加强质量管理,严格防范在旅游人数暴涨的情况下降低旅游品质、影响旅游形象,不断提高管理水平,提高旅游服务质量。
第三,规范化服务。按照旅游的行业标准,按照国际、国内的通行规范来提供优质的服务,加强景区景点的服务、宾馆餐饮的服务和特色旅游的服务,加大力度推广旅游规范服务标准,加强行业自律要建立行业的自律组织,制定行业的服务公约,强化优胜劣汰。加大对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健全完善受理投诉、查处违规的快速反应机制。
在科技突飞猛进的今天,资源短缺、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已经成为威胁人类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传统的经济模式造成了环境问题日益严重、资源短缺危机,不考虑环境后果的经济模式已经退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舞台,现在已开始了由线性经济向循环经济模式逐步转变的过程。循环经济模式是一种倡导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一种生态经济,循环经济模式已经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策略。
一、旅游循环经济理论
旅游业属于资源环境依托型产业,资源和环境是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而在一些旅游规划和开发过程中,造成资源环境破坏、景观污染、历史价值和观赏价值降低等等不可逆转的破坏却屡见不鲜。我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的调查研究显示,我国开展旅游业的自然保护区中,有44%的保护区存在垃圾公害,12%出现水污染,11%有噪声污染,3%有空气污染。因此,为了实现旅游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旅游环境,旅游循环经济模式将成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新范式。
旅游循环经济,就是按照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来安排旅游活动,使旅游产业链上游的废物变成下游的原料,使旅游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使旅游活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降到最小。主要包括旅游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废旧物资回收利用、环境保护等产业形态,目的是以尽可能少的资源环境代价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可通过在旅游地建立“资源―产品―再利用资源”的资源循环链,节约资源及能源,降低企业运行成本,减少对环境的危害,以此来实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最优化和最大化。
二、旅游循环经济理论下的留庄乡村旅游区建设
(一)留庄村现状
济源市坡头镇留庄村位于黄河北岸,有焦枝铁路穿境而过,两条小浪底专用线在此交汇,村村通公路状况良好。留庄英雄民兵营纪念馆作为全国四大民兵营之一,是唯一的水上民兵战斗经典,作为全省闻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具有较高知名度和资源品级。另外,留庄村紧邻黄河西霞院,水域面积广,水岸平坦曲折,是天然的垂钓场所,其发展生态休闲旅游前景广阔。同时留庄村有废弃窑洞百间,经后期开发即可投入做拓展训练及中小学生训练营之用。
总体表现为:人文旅游资源较自然旅游资源丰富,开发红色旅游具有深厚的资源基础;窑洞兼具黄河窑洞传统民居特色和红色旅游开发特点,是留庄村旅游开发的独特优势;黄河水域景观品位较高,为留庄村开发休闲度假型乡村提供了良好前景。但是留庄村的旅游基础设施并不完善,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不完善,产业间耦合性不高。另外,对于乡村旅游地本身,其农业生产过程中能力物质循环过程与自然生态系统中能量物质循环基本融合。从这个角度来讲,留庄村具有发展旅游循环经济的天然条件。因此,留庄乡村旅游开发,应按照旅游循环经济理论对辖域内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利用。
(二)留庄村开展旅游循环经济的发展方式
在旅游循环经济理论的指导下,根据留庄村的旅游资源禀赋和旅游定位,对各种旅游资源进行有选择性的开发,并且对历史价值高的旅游资源进行保护,在避免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前提下,充分利用留庄村资源特色进行旅游开发,实现留庄村旅游经济收益,同时带动留庄村相关产业的联动发展,增加产业附加值。
第一,生态农业与旅游采摘相结合。留庄村现种植有各种果树,但是面积不大,相对分散,难以形成景观效果。建议建立采摘园,丰富果树品种,选择适应性强、结果率高的品种在当地种植。另外,对于农作物的种植,建议建立无公害大棚,提高农作物品质,同时可为农家乐餐饮的无农药纯绿色农家菜品提供保障基础。将留庄村的生态农业与旅游采摘活动相结合,形成集观光、休闲、采摘、品尝、购物于一体的乡村旅游活动场所。
第二,依托窑洞拓展基地,开拓旅游新天地。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留庄村可将废弃窑洞进行再开发,可将开发后的窑洞作为机关和企业等单位进行拓展活动以及再教育基地。同时,窑洞紧邻黄河大面积水域,开发后的窑洞也可为留庄村周末滨水休闲乡村旅游提供充足的住宿设施。
第三,以沼气池为纽带的物质资源循环。留庄村应建立沼气池,并以沼气为纽带联动果业、蔬菜、渔业、养殖业等产业的发展。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采用现代农业的先进技术,充分利用农业资源,将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游客粪便以及可利用的垃圾等为原料生产沼气,为旅游业提供清洁能源,为污水处理提供发电动力。同时利用农产品为饲料发展养殖业和渔业,从而达到物质资源多级利用的目的。
留庄村旅游循环经济背景下,各产业循环图如图1所示
(三)推进留庄村旅游循环经济的对策
1.树立循环经济理念,建立制度保障体系
在对留庄乡村旅游开发的过程中,以可持续发展为主要发展思路,运用循环经济的理念,建立农业―养殖业―旅游业产业循环系统,既降低了成本,提升了产品品质,又可以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同时应建立完善的制度保障体系,规范旅游循环经济过程中的具体操作行为,保障留庄村循环经济系统的顺利建立。
2.建立优惠政策,增强当地居民的参与性
开展留庄村旅游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制定多种优惠政策,建立合理、公平、公正的利益分配机制,提高居民在旅游开发过程中的受益程度和生活水平,唤起居民对留庄村的生态和革命文化的主人翁意识,推动新农村建设以及留庄村旅游循环经济模式的开展,保护当地的资源与环境。
3.发展旅游业,促进各产业耦合
在对留庄村进行乡村旅游开发的过程中,要注意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协调发展。留庄村开发旅游产品时应抓住本村的独特特点,开发具有留庄村“葫芦”(民兵利用葫芦作为渡河工具,成就了留庄英雄民兵水上战斗经典)这个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这将带动农业、手工艺、文化产业等的发展。通过各行各业的发展,提高留庄村旅游业的经济效益和水平,共同营造旅游发展的大局面。
三、结束语
以旅游循环经济作为理论指导,对实现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乡村旅游地具有发展循环经济的天然条件,因此,运用旅游循环经济理念对留庄乡村旅游进行开发建设,能够使得旅游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减少旅游业对当地环境的负面影响,同时带动留庄村各产业的发展,村民增加了收益,还可以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旅游循环经济理念为留庄村乡村旅游的开发与发展提供了新的视野。
参考文献:
[1]明庆忠.旅游循环经济发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节假日制度的改革,外出旅游度假逐渐成为一种新时尚。在全国旅游大潮的影响下,旅馆建筑作为旅游风景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和关注。近几年,旅游旅馆的开发建设如雨后春笋般在各景区兴起,然而这种兴盛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暴露出诸多问题。目前,我国旅游旅馆的设计都不能满足旅游者对休闲娱乐或独特生活经历的追求,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归于设计中地域性的缺失。
1 旅游旅馆地域性设计的表达
地域性是建筑的基本属性,建筑的地域性可以概括为: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因其所在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特定关联下,建筑所表现出的共同特性。
从对地域性建筑概念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影响地域性建筑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①建筑所在地方的气候条件、地形特征以及自然资源等构成的自然因素;②当地的社会生活、文化传统、民风民俗、生活方式等所构成的文化因素;③当时当地的经济条件、结构形式、构筑技术及装饰工艺等构成的技术因素。这三个因素共同作用,共同依靠,共同影响与促进地域性建筑的发生及其发展。
1.1 自然因素
旅游旅馆地域特征的体现首先要考虑自然环境的特殊性,特别是位于自然风景区的旅馆建筑。设计师在创作过程中应遵循保护地方自然环境的这一设计原则,使建筑在形式、材料和色彩上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突出环境的自然特征、地域特征,更好地表达建筑与自然的有机关系。
1.2 文化因素
文化因素是指地域环境中长期形成的地域文化、社会形态等。建筑总是和当地的文化联系在一起,通过与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并将当地的地方文化特质体现于建筑之中,从文化的角度塑造建筑的地方风格。旅游旅馆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建筑所在地方的文化因素,体现文化特色,具有一定文化内涵的旅馆不仅更具有吸引力,而且也能够向旅客提供一种独特、新颖的文化体验。
1.3 技术因素
技术因素是指在地域环境中使地方建筑形式产生的技能、经验、方法和工具的总和,包含建筑的结构形式、构筑技术和装饰工艺等。技术是建筑的基础和手段,也是推动建筑发展的动力,技术的运用只有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文化条件以及经济条件,才能充分发挥技术的本质,给予建筑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2 焦作旅游风景区旅馆建筑现状
特殊的地质结构和气候条件赋予了焦作独特的自然山水旅游资源,形成了五大景区、十大景点。目前已开发建成的景区有云台山国家级风景区,青天河省级风景区和峰林峡、青龙峡市级风景名胜区。
焦作旅游风景区中的旅馆建筑,大多是一些新增的旅馆建筑。随着焦作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景区内旅馆建筑出现超容量,与环境不协调,建设性的破坏,缺乏地域性、文化性等一系列的问题,使风景区失去了原有的魅力。据笔者调研发现焦作旅游风景区的旅馆建筑设计存在以下的问题:缺乏地域性和文化性;乱搭乱建,与自然景观不能完美融合;新建平屋顶建筑较多;忽视对客房的设计。
3 焦作旅游旅馆建筑设计的地域性研究
如何处理旅馆建筑这个人造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是本论文的主要出发点,我们不仅要考虑焦作风景区自然环境的种种特征,还要考虑其地域的文化特征。
3.1 旅游旅馆的整体布局
旅游旅馆的整体布局除了要考虑建筑所处的场所环境外,还要考虑旅游旅馆的等级、规模以及性质。焦作的风景区多位于山地,其建筑与自然的协调主要表现为建筑对山地地形的适应,整体平面应遵守“因地制宜、自由灵活”的布局原则。
3.2 旅游旅馆建筑造型设计
旅游旅馆建筑的造型设计除了要体现建筑的共同规律,还应彰显其自身特点:建筑造型应具有地方文化性;建筑造型应具有时代感和环境意识。
焦作旅游旅馆的建筑造型设计应体现焦作传统地方特色,焦作的民居为设计师提供了丰富的设计素材。焦作民居采用三进院和四进院落,平面呈“日”字形和“目”字形;大都是硬山式砖木结构,屋面较平缓,灰瓦覆顶;屋内木结构多为抬梁式七架梁,叉手为卷云纹,上置异形拱。利用焦作民居进行旅游旅馆建筑造型设计,需要设计师对焦作民居进行深层次的研究,提炼出适合旅游旅馆建筑造型创造的设计语汇。
3.3 旅游旅馆建筑室内设计
旅游旅馆室内设计应充分发挥各个地区、各种文化在当代室内环境中的作用,将不同的地域文化特征展现出来。
3.3.1 旅游旅馆室内设计意境的表达
地方传统文化对塑造旅游旅馆室内设计的意境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室内设计的地域风格设计应有主题,比如焦作的竹、瓷器、太极拳、四大怀药等。通过以上主题突出空间环境的整体气氛,表达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所有的设计都围绕主题展开,创造室内空间独特的意境。
3.3.2 旅游旅馆室内设计的家具设计
家具是室内空间环境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家具通过造型、色彩和材质影响室内环境的氛围和设计风格。在焦作风景区旅游旅馆的室内设计中,应把家具设计的地域风格作为重点研究的内容,家具设计在风格形态上要体现明清时期家具的特点,在功能和形式上将明清传统家具与现代家具相结合,使家具和整体室内环境气氛相融合。
3.3.3 旅游旅馆室内设计的陈设设计
室内陈设设计对室内空间形象的塑造、气氛的表达、环境的渲染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焦作旅游旅馆室内的陈设设计可体现具有焦作当地特色的室内陈设品,如焦作的黑陶、竹制品等。设计师可将这些陈设元素置于室内,突出焦作旅游旅馆设计的地域特征,营造地域的意境。
4 结 语
风景区的各类旅馆建筑,应服从风景环境的整体需求,在充分尊重自然环境,理解地域文化、运用技术手段的前提下进行建筑设计,达到人工与整体风景环境地协调融合,这才是旅游旅馆设计的成果所在。
参考文献
[1]钱江林.西南山地风景区旅游旅馆建筑设计研究,硕士论文,重庆大学,2005.
[2]胡卫华.旅游旅馆设计的地域性研究.硕士学论文,南京林业大学,2009.
[3]丛丽.生态旅游住宿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东北林业大学,2006.
[4]沈树东.论人建筑自然的相容思想――旅游区风景建筑之探讨,硕士论文,北京建筑工程学院,1991.
[5]李金凤.文脉・景观・功能与风景区建筑的形式探讨,硕士论文,北京林业大学,2006.
[6]鲍小莉.自然景观旅游建筑设计与旅游、环境的共生[D].华南理工大学,2011.
近年来人们对低碳、环保、自然、生态、绿色的追求,激发了乡村旅游的兴起,在乡村旅游的打造过程中,乡村旅游的定位,乡村旅游特色打造,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等问题,这些都成为我们迫切思考与解决的问题。渝东南是中国西部大娄山和武陵山两大山系交汇的盆缘山地,与渝鄂湘黔四省市结合相连,是重庆唯一集中连片、也是全国为数不多的以土家族和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其包括黔江区、彭水县、酉阳县、武隆县、秀山县和石柱县所辖区域。该区域以秀丽的自然山水、独特的历史文化、浓郁的民族风情,逐渐发展成为全国知名的乡村旅游热点地区。彭水县地处武陵山区,居乌江下游,系渝东南的门户。本文以彭水县为例,拟从乡村旅游的定位,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旅游服务跟进,乡村民族文化与旅游的巧妙融合四个方面探讨渝东南山区乡土民族文化特色旅游建设策略。
一、山区乡土民族混居文化特色旅游中等城市,是彭水特色旅游城市建设之定位
(一)彭水旅游面临的困难
彭水是内陆地区,贫困山区,旅游业起步晚,旅游业的打造面临着向外推广的难度,面临着旅游打造所需要的大量资金缺口,面临着旅游从业人员等旅游相关人力资源匮乏等问题。
(二)彭水旅游拥有的优势
但是,彭水县系苗族、土家族与汉族的混居地,旅游资源丰富且各具特色。一方面,该地有山有水,例如,百里乌江画廊风景区、阿依河漂流、茂云山森林公园等构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旅游资源;另一方面,该地区是黔中文化的发祥地,有独特的盐丹文化,其苗族土家族与汉族的混居山区遗存的人文旅游资源丰富悠久,例如,郁山古镇被毁掉的“九宫十八庙”、唐代始建的开元寺,保存下来的天然盐泉、丹穴,二十年代彭水上八乡民众为同志树立的德政碑等;再者,该地有较多的可供利用的本土人力资源,例如,该地的本土文艺、书画作者,娇阿依民歌、踩花山歌舞、吹唢呐等民族民间乡土艺人,打糍粑、做鸡豆花等饮食传人,以及彭水县职教中心旅游专业的学生等众多的后备人力资源。
(三)彭水旅游建议的定位
“人们外出旅游的目的之一就是要通过游览名胜古迹、了解风土人情等有特色的旅游资源来满足身心需求,有特色的旅游资源才有吸引力”。因此,特色旅游打造至关重要,有特色才有吸引力,有特色才有竞争力,有特色才能可持续发展。纵观彭水旅游、周边旅游、国内外旅游的特点,可以将彭水旅游特色定位为“山区乡土民族混居文化特色旅游中等城市”。山区区别于平原,乡土区别于城市,民族混居区别于纯民族地区与非民族地区,中等城市有别于小城市与大都市。这样的定位,有利于彭水旅游的规划与设计,有利于彭水旅游特色主线的确立,有利于彭水旅游的宣传与推广。在此基础上再确立各景点在“山区乡土民族混居文化特色旅游”特色下的各自特色,例如,百里乌江画廊风景区、鹿角磨盘石的观光游,郁山古镇、绿荫轩体验盐丹文化、彭水文化的文化游,老云顶、茂云山森林公园的避暑游,阿依河漂流的探险游,鞍子苗寨的民族风情体验游等。
二、山区乡土民族混居文化背景下的硬件建设,是彭水特色旅游城市建设之基础
(一)景区硬件
1.传统建筑修复与重建
部分有传统建筑的景区中,有的传统建筑由于年久失修,遭到损坏和拆除,这些被损坏与拆除的建筑,根据规划需要,对有特殊历史意义的、能反应该景点特色的部分传统建筑,要修复与重建,这些需要修复与重建的建筑,应该在尊重原建筑风格的前提下,了解原建筑建造的历史,以“山区乡土民族混居文化”这一主旋律统领传统建筑的修复与重建,使这些传统建筑成为彭水以打造山区乡土的、原生态的、民族混居文化中等城市的亮点景观。例如,彭水山谷公园改造“通过建设一环、两轴、六区、十八个景点,将现有公园打造成集休闲、游憩、文化体验等多样功能为一体的县城核心生态绿区,充分彰显彭水深厚文化底蕴和民族特色”,山谷公园的改造,可以在保留公园大门主调风格的基础上,依据山谷公园依山而建的地理态势,各景点的修复与重建,着重反应彭水民族混居山区文化以及厚重历史。郁山古镇的打造,在古镇上配以重建的仿古说怀书的茶馆,仿古的书画、文物交易市场等,彰显古镇悠久历史文化。
2.“盐丹印象”或者“黔中印象”打造
有的景点的传统建筑,数量比较多,损毁严重,例如,彭水县郁山古镇被毁掉的“九宫十八庙”、唐代始建的开元寺等,均被损毁,要修复与重建,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需要很长的时间,在一定时间内靠本县的财力难以修复或者重建,但这些景点的建筑是颇具影响的,很有特色的,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如果给予修复与重建,对本地的旅游业的发展影响是巨大的。要解决这一难题,可以先借鉴“印象武隆”的方式,打造“盐丹印象”或者“黔中印象”,待条件成熟时,再给予批量重建。“盐丹印象”或者“黔中印象”的打造,可以选择性地重建具有象征意义的部分建筑、雕塑、标志等,再聘请著名导演,联合一批业界巨匠,与本地文艺界人士组合成强有力的创作团队,用独特的视角和艺术手段,采用多种高科技手段,与当地淳朴的风土人情演绎“盐丹印象”,重现辉煌历史,在带给观众完美的视听享受和精神震撼的同时,让游人在短时间内了解黔中文化、盐丹文化,了解彭水悠久历史。
(二)地标建设与指示标牌
1.景区标志性建筑
每一个景区,都应该有一个或者几个标志性建筑,这些标志性建筑,要充分利用该景点的山区的自然资源、社会资源、人文资源优势,例如,各种高低不同、形态各异、错落有致的大山资源,丰富的流水资源,变化万千的奇石资源,漫山遍野的树木资源等,结合本地的历史,民族混居地风情等,可以做成以树木为主元素的建筑,以奇石为主调的建筑,以流水为主题的建筑,这些建筑,有的是苗族的风格,有的是土家族的风格 ,有的是汉族的风格,例如,摩围山风景区,可以充分利用树林里的树木、树桩、根艺、藤条等为主元素打造建筑,保家桃花山庄的建筑,可以选木结构的吊脚楼为主元素,再配以秋千,漫山遍野的桃树、桃花;磨盘石风景区、阿依河漂流区可以在沿途部分地段修建以石材为主调装饰的建筑、石梯、石坝,再配以用乌江奇石组成的抽象的乌江风光雕塑群;郁山古镇怀龙亭的打造,可以选择有小桥流水的亭阁、的具象的雕塑等作为其中的组成部分。这些标志性建筑,无论是何种风格,均使其体现“山区乡土民族混居文化”这一主调。
2.景区内外指示标牌
除了景区标志性建筑以外,景区内外的指示标牌也是各景点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指示标牌,一是材质可以根据景点特色选用竹、木、藤制的,以及石材的、钢制的材料制作等;二是指示标牌的文字内容体现民族混居特色;三是尽可能在更多的地方配以指示标牌,并分别用中文、英文以及其他文字标注,使游人不仅能在彭水境内方便快捷地找到不同的景点的同时,还能感受到彭水作为“山区乡土民族混居文化特色旅游中等城市”的多元文化魅力。
(三)其它硬件
1.酒店、商店
“吃、住、购”是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到一个地方旅游,除了欣赏当地的风景名胜,了解当地的民族文化,还要品尝当地的特色美食,购买当地的土特产等旅游纪念品,此外,住的地方也是不容忽视的。因此,对餐馆、酒店、旅馆等餐饮与住宿处,超市、商店等购物处的建设及装饰要注意规划与设计,这种规划与设计可以分地段、分批次、分档次按照不同的风格以及不同的类别,由政府牵头进行规划与建设,这种规划仍然要围绕“山区乡土民族混居文化特色旅游中等城市” 这一大的主线,使其在统一中保持个性,例如,在郁山古镇规划仿古民间小吃一条街,以及卖小饰品的仿古一条街等。此外,彭水在首届“一节一赛”召开期间就进行了店铺装修与美化的工作,受到了市民的一致称赞。随后,对学校、社区、商场等的建设,也可以有选择地加以规划与建设,使这些特色辐射面更广。
2.道路、交通
“行、游、娱”是旅游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公路、铁路、水路构成了彭水旅游的立体交通,大乡村、小城市成就了彭水山区乡土旅游的主调,阿依河漂流、茂云山纳凉、郁山古镇观光,造就了彭水集运动、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旅游格局。例如,彭水旅游打造的过程中,其交通工具的选用,可以在水上旅游建造具有民族特色的观光游船、竹筏,可以在山地旅游引入马匹、滑竿,可以在郁山古镇街道恢复特色仿古观光小车、仿古人力车等。
三、山区乡土民族混居文化背景下的旅游服务,是彭水特色旅游城市建设之保障
(一)旅行社及导游等从业服务
“旅行社作为现代旅游业的三大支柱之一,它的服务内容是综合性的,是把食、住、行、游、娱、购等多个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向旅游者提供旅游活动中的各个环节所需要的各种服务”。因此,应该加大对旅行社的组建与管理,使之适应迅速兴起的旅游服务活动。同时,成熟的旅游服务中,作为旅行社从业人员的导游的素质是比较高的,彭水旅游在起步的过程中应该注意狠抓导游素质提升,打造特色优质的导游服务。其方法,一是选拔旅游专业导游方向毕业的学生到彭水各旅游景点工作,这项工作,可以由政府牵头进行;二是对旅游在职人员素质的提升,可以由旅游局组织相关人员负责执行;三是对旅游后备从业人员针对彭水旅游的服务意识与服务能力的提升,可以由彭水县职教中心与旅游局等单位联动完成。这项工作,可以借助彭水县教师进修学校胡显强老师承担的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中职学校旅游专业地方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研究——以彭水为例”的研究成果《彭水旅游》校本教材(正在编写过程中),对旅游从业人员进行针对性培训,从而提升旅游从业人员的服务质量与服务水平。
(二)酒店、餐饮及旅游支持服务
外出旅游,人们除了谈论本身的旅游景点以为,议论最多的就是餐饮与住宿,因此,酒店、旅馆的服务水平,餐馆、小店的特色餐饮,以及旅游服务的其他支持力度,也是吸引游客的一个重要因素。一方面,酒店、旅馆环境是否舒适,被褥是否整洁,设施是否齐全,安全是否有保障,服务是否热情周到等,都直接影响游客的情绪。另一方面,餐饮的好坏更是旅游的一个重要环节,彭水的旅游餐饮,可以分三块打造,一是以火锅、川菜等为主的重庆特色餐饮;二是以鸡豆花、荞面、三香等为主的彭水特色餐饮;三是少量的除川菜以外的鲁菜、苏菜、粤菜,以及西餐等其余餐饮,这样的安排,既可以宣传推广本地菜系,突出“山区乡土民族混居文化特色旅游”特色,扩大其影响力,还可以让不同需要的游客能在旅游的同时,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可口的餐饮,提升旅游的满意度。再者,旅游的其他支持服务,也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例如,提供县内不同旅游线路套餐供不同游客的选择,提供县内旅游线路与本县周边线路的衔接线路套餐供不同游客选择,旅游景点的门票在网上、售票景点的方便快捷购买等。
四、山区乡土民族混居文化背景下的文化积淀,是彭水特色旅游城市建设之根本
(一)传承传统文化
旅游可以开阔人们的视野、增长知识、了解异域文化、满足人们探新求异和求知的欲望。实践表明,旅游者对旅游的印象中,旅游地本土的文化留给游客的印象要比旅游景点的景色留给我们的印象更深刻,更持久,更容易让人激动,因此,各地旅游的打造,都很重视文化的打造,并且以文化的打造统领景点景色的打造。彭水是黔中文化的发祥地,其盐丹文化、民族混居地文化是其核心,在彭水“山区乡土民族混居文化特色旅游中等城市”的打造过程中,一方面,以黔中文化、盐丹文化、民族混居地文化统领景区的打造,使景区颇具民族混居文化特色。另一方面,通过教育部门在中小学开设相关课程,传承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得以持续传承与创新。再者,通过文化部门在村组、社区等宣传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深入人心。
(二)创新旅游文化
一方面,创新景点文化。人们除了关注景点本身的景色以外,景点文化成为人们对这个景点关注的重点,因 此,对景点文化的包装与策划,以什么方式呈现与凸显,在景区中服务人员的知晓度与导游的解说,成为景区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另一方面,彭水县借助“一节一赛”打造旅游文化。继去年彭水“一节一赛”取得瞩目成绩的基础上,今年再度举办“一节一赛”,以大型民族歌舞·娇阿依、苗族舞蹈踩花山、中国摩托艇联赛、江河钓鱼大赛、乌江流域特色美食周、乌江画廊杯首届彭水阿依河国际漂流大赛、乌江流域特色农副产品展销、黔中文化论坛等12项活动助推彭水旅游。再者,统一规划、设计与制作有本地特色的旅游土特产、纪念品,使之从另一角度呈现彭水旅游文化。彭水土特产,可重推大脚菌、精丝苕粉、郁山擀酥饼等。旅游纪念品,打造有彭水“山区乡土民族混居特色”的各种特色旅游纪念品供游客选购,这项工作,可以在政府牵头下,由旅游局、文化部门组织本土民间艺人、美术院校师生、相关厂家共同开发完成。
(三)打造本土文化
除了旅游文化以外,通过各种途径打造本土文化,也是彰显彭水旅游文化的一种重要方式。一方面,可以通过借助各种资源举办全国性大赛,扩大彭水的知名度。例如,借助本县面向全国的有一定知名度的“少儿漫画网站”以及其所拥有的众多资源,举办“‘阿依河杯’全国少儿漫画大赛”,吸引全国顶级漫画家及众多漫画爱好者、学校师生参加漫画大赛,借助本县面向全国的唯一的“乡土美术网”,举办“‘乌江画廊杯’全国首届乡土美术大赛”,吸引全国民间艺人,广大农村学校师生,相关研究人员参加大赛,通过长达半年至一年的征稿,既扩大了彭水县在全国的知名度,也收到了众多的优秀的漫画作品、乡土美术作品,还活跃了彭水本土文化,提升了彭水文化的品味。另一方面,举办县级的文学、摄影、书画、声乐等大赛,鼓励本地艺人、爱好者、学生,创作本土味浓厚的作品,以丰富本土文化。再者,举办旅游相关的大赛,以提升彭水本土旅游质量。例如,此次“一节一赛”中“武陵山·乌江画廊民俗生态旅游经济发展论坛”的举办,就是很好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