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范文

时间:2023-09-19 09:24:1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

篇1

3.基于技术创新理论和关键词共现分析的科技成果技术机会分析方法研究曹利娜,李辉,CAOLi-na,LIHui

4.论如何提高高等院校科研成果的转化率牛瑞阳,王培璋,NiuRuiyang,WangPeizhang

5.新形势下石油企业科技管理工作的现状与思考郝小云,张翠萍,党晓峰,HAOXiao-yun,ZHANGCui-ping,DANGXiao-feng

6.发挥高校科技优势服务地方行业经济社会发展周坚,刘桂仁,张晓庆,ZHOUJian,LIUGui-ren,ZHANGXiao-qing

7.搜索引擎在企业竞争情报搜集中的应用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 张莉,ZhangLi

8.混凝土外观质量控制技术的探讨孙龙,成银丽,徐华,左小春,SUNLong,CHENGYin-li,XUHua,ZUOXiao-chun

9.试论膨胀加强带的施工技术王翰,黄松林,王萱,WANGHan,HUANGSong-lin,WANGXuan

10.公路工程质量监督控制及调节李毅斌,LIYi-bin

11.中厚板JGC-T超声波在线探伤攻关沈士杰,靳钊,黄瑞贤,SHENShi-jie,JINZhao,HUANGRui-xian

12.浅谈在用锅炉的节能降耗问题杨洪斌,YANGHong-bin

13.基于EXCEL的经销商综合评价方法应用研究张建华,ZHANGJian-hua

14.技术创新人才的项目EVA分成率激励方法探讨和炳全,党莉莉,HEBing-quan,DANGLi-li

15.农网改造中架空绝缘电缆的设计及施工吕镇,许晓明,LVZhen,XUXiao-ming

16.舍饲养羊要正确使用秸秆饲料化技术常艳萍,CHANGYan-ping

17.柠条机械加工的效益分析胡乂心,HUYi-xin

18.张家界市农业信息化发展的障碍及对策研究陈生萍,罗光强,CHENSheng-ping,LUOGuang-qiang

19.建筑基础底板温度裂缝的控制分析郑爱武,ZHENGAi-wu

20.郑州市第三方物流企业存在的问题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杨银良,霍松淼,YANGYin-liang,HUOSong-miao

21.变压器出口短路后电气试验的探讨魏万杰,WEIWan-jie

22.基于WEB的档案信息管理系统设计研究贾文,JIAWen

23.我国土壤养分特征分析张书鹏,ZHANGShu-peng

24.FDI与苏州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孔进,KONGJin

25.河北省实施循环消费的必要性和对策李新慧,赵霞,谢佳伟,LIXin-hui,ZHAOXia,XIEJia-wei

26.浅谈县域电网规划策略赵晓,王瑜,ZHAOXiao,WANGYu

27.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对策研究周勤,ZHOUQin

28.英美模式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效率研究李瑞萍,LIRui-ping

29.六西格玛管理在我国的应用研究刘磊,周菲,LIULei,ZHOUFei

30.浅析石油钻探施工企业基层激励机制的构建与完善侯新军,HOUXin-jun

31.实现"点石成金"的梦想毕坤

1.论国防知识产权危机预警和管理机制的构建李泽红,张娅如,敬卿,LIZe-hong,ZHANGYa-ru,JINGQing

2.集成电路知识产权相关问题的探讨俞荣,赵襄元,YURong,ZHAOXiang-yuan

3.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 高校专利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邱丽敏,QIULi-min

4.赵楼煤矿首采工作面热害预测及治理王伟,辛嵩,张明光,苗素军,张祥云,WANGWei,XINSong,ZHANGGuang-ming,MIAOSu-jun,ZHANGXiang-yun

5.利用AutoLisp实现导线图的自动绘制张红忠,段友莲,ZHANGHong-zhong,DUANYou-lian

6.机电设备安装试运行异常现象分析与对策罗江鹏,LUOJiang-peng

7.试论动态电压恢复器控制方法的改进邵灵敏,李占琪,SHAOLing-min,LIZhan-qi

8.工业锅炉除渣机的改造安装与调试赵玉珍,李彩霞,周玉贵,ZHAOYu-zhen,LICai-xia,ZHOUYu-gui

9.矿用PHS型小灵通无线通讯在电机车调度运输中的应用贾相荣,李洪刚,JIAXiang-rong,LiHong-gang

10.新形势下石油企业科技管理工作的现状与思考郝小云,梁铭,党晓峰,HAOXiao-yun,LIANGMing,DANGXiao-feng

11.以实验项目合理建设和科学管理为契机,全面提升实验教学水平肖蓉,XIAORong

12.浅议新增硕士培养单位研究生培养的过程管理王刚,WangGang

13.深化建材实验教学改革培养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刘灿红,LIUCan-hong

14.数字化校园网中的网络管理研究雷斌,LEIBin

15.对计算机职教师资本科教学法的研究曾广朴,ZENGGuang-pu

16.实施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现代林业建设李家阳,LIJia-yang

17.我国石化行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现状与改进措施贾海波,耿春香,JIAHai-bo,GENGChun-xiang

18.石家庄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田东良,郭利朋,TIANDong-liang,GUOLi-peng

19.开展茶文化研究李冬,陈红伟,陈玫,李思颖,LIDong,CHENHong-wei,CHENMei,LISi-ying

20.热泵机组应用于华南地区的系统分析陈胜,陈姝,CHENSheng,CHENShu

21.一种改进的多关系半连接数据库查询算法研究梁克兵,颜妍,LIANGKe-bing,YANyan

22.茅庵河大桥不同混凝土强度的预应力空心板破坏性荷载试验研究温鸿盛,WENHong-sheng

23.供电企业经营管理分析与绿色营销陈健生,CHENJian-sheng

24.浅谈电力工程建设的风险控制与索赔管理嵇成能,包国年,JICheng-neng,BAOGuo-nian

25.试探新所得税会计准则杨冬梅,YANGDong-mei

26.面向流域水资源安全的决策支持系统构建探析李超,王烜,LIChao,WANGXuan

27.隧道施工方法分析李东平,LIDong-ping

28.低应变法在基桩检测中的局限性及误区分析陈花林,王年生,CHENHua-lin,WONGNian-sheng

29.软件老化现象研究王清,WANGQing

30.高层民用建筑防火设计探析刘平,吕红卓,LIUPing,LVHong-zhuo

31.宝兴大厦地震反应分析石立彬,陈清军,SHILi-bin,CHENQing-jun

32.连续箱梁预应力施工过程中疑难问题处理黄智军,HUANGZhi-jun

33.浅议污水处理厂的工艺优化钟度平,ZHONGDu-ping

34.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现状和产业化分析刘亚勇,LIUYa-yong

35.水中污染物处理的研究进展蒋日昆,蔡艳,JIANGYue-kun,CAIYan

1.谭浩强:教授计算技术的大师普及现代科技之巨擘赵凡

2.闵恩泽院士:中国炼油催化剂之父赵凡

3.陆婉珍院士:石化精英巾帼楷模赵凡

4.西甜瓜育种专家——吴明珠院士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 李霞

5.稻田奥运三连冠中国"稻路"奏凯歌——记我国著名水稻专家刘文炳研究员赵凡

6.传播膜科学技术开拓膜工业产业——访浙江大学陈欢林教授杨爱军

7.国外科研资助机构的国际合作战略韩建国,HANJian-guo

8.加强国际科技合作,推动高校科研工作——福建农林大学实施国际合作项目的实践经验与理性思考(二)张华英,ZHANGHua-ying

9.国际科技合作项目HtTp://

10.对高等学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的思考李爱军,韩汝军,孙江文,LIAi-jun,HANRu-jun,SUNWen-jiang

11.指导本科生从事科学研究的尝试、经验与探讨张雨浓,陈轲,过晓娇,ZHANGYu-nong,CHENKe,GUOXiao-jiao

12.科技管理人员素质探讨何金整,肖金恒,HEJin-zheng,XIAOJin-heng

13.科技馆(或科学宫)的教育定位与特性研究陈伯成,CHENBo-cheng

14.成都科技应用创新服务平台管理运行机制研究曾蓉,ZENGRong

15.生产力促进中心服务区域产业集群的对策思考林东,林秀琴,LINDong,LINXu-qing

16.论竞争情报的获取途径及方法高敏利,GAOMin-li

17.金融危机对黑龙江商品粮基地建设的影响及对策探讨——以绥化市为例孙滨,欧阳怀东,罗英辉,SUNBin,OUYANGHuai-dong,LUOYing-hui

18.套管和油管螺纹密封性在油田使用中的重要性雷齐松,李玉宁,韩晓文,徐晓伟,张艳玲,LEIQi-song,LIYu-ning,HanXiao-wen,XUxiao-wei,ZhangYan-ling

19.基于Fisher判别分析的滚动轴承故障诊断方法李刚成,LIGang-cheng

20.超分辨率Root-Min-Norm井下定位算法陈惠宁,张明光,韦伟,CHENHui-ning,ZHANGMing-guang,WEIWei

21.基于嵌入式linux和GPRS的输油管道远程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戴琳峰,DAILin-Feng

22.比重瓶法测定PBT树脂密度邵宇政,SHAOYu-zheng

23.谈单相电能测量的特殊用法吴文芳,WUWen-fang

24.天津地方铁路数字专用调度通信系统王福和,WANGFu-he

25.湿式多盘制动器制动间隙的自调装置的结构与原理陈玲丽,苏志成,CHENLing-li,SUZhi-cheng

26.矿井瓦斯监测和防治技术措施初探杨希瑞,YANGXi-rui

27.软件实现单片机串行通讯波特率的自动解调夏志军,XIAZhi-jun

28.探析企业供电的安全与成本管理李珍珠,LIZhen-zhu

29.公关咨询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的应用策略戎霞,RONGXia

30.基于视觉导航的智能车辆方向控制系统研究雷帅,LEIShuai

31.基于网络环境下我国汽车网络媒体的竞争情报探析刘岚,LIULan

32.论别墅区环境景观建设和规划党志宏,DANGZhi-Hong

33.大规模网络拓扑可视化工具的研究综述赵龙厚,ZHAOLong-hou

34.建筑地基施工方法新探邹新峰,ZOUXin-feng

35.汽车电气系统过电压的产生及其抑制分析蔡瑞琳,孙志成,叶勇,王琪,张建宏,CAIRui-lin,SUNZhi-cheng,YEYong,WANGQi,ZHANGJian-hong

36.宝钢1450连铸结晶器铜板镀层裂纹分析及改进王庆新,张跃钢,黄丽,瞿勇,WANGQing-xin,ZHANGYue-gang,HUANGLi,QUYong

37.某公路隧道地应力测试及岩爆预测分析周秋梅,ZHOUQiu-mei

1.企业文化对技术创新的驱动机理研究钟荣丙,ZhongRong-bing

2.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 企业创新从认识创新开始肖刚

3.突破观念创新体制建设独具特色的产学研基地——纵论珠海市产学研合作经验罗山

4.国防科技成果推广转化中若干知识产权问题研究白杨,BaiYang

5.浅谈农业高校科教兴农工作李澎,吕杰,王世富,李东,LiPeng,LvJie,WangShi-fu,LiDong

6.高校企业改制富余人员管理及分流安置问题的探讨张睿,叶深溪,苏志宏,ZhangRui,YeShen-xi,SuZhi-hong

7.微利业务: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的战略选择李宝斌,姚春梅,LiBao-bin,YaoChun-mei

8.关于高校科技统计工作的几点认识张经强,ZhangJing-qiang

9.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的修复和保护张亚光,韩瑞宏,田华,ZhangYa-guang,HanRui-hong,TianHua

10.保护性耕作技术在宁夏中部干旱带天然草原改良中的应用官涛,周存芳,汪晓爱

篇2

教育部在下发《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必须坚持以强化实践教学为着力点,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改革实践教学内容,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因此,毕业设计对于高校自动化测试与控制类本科生而言是十分重要的。加强对本科毕业设计的过程管理,努力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对于实现教育培养目标,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全面素质,增强学生在就业方面的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毕业设计阶段存在的问题

1.就业压力及考研压力巨大

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压力巨大,受就业压力影响,学生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到毕业设计中去,毕业设计和就业应聘在时间上有所冲突,学生们往往十分注重和关心寻找工作岗位。而且有些用人单位要求学生提前上岗实习,所以学生对毕业设计的时间和精力投入有限,为了完成毕业设计,有些学生敷衍了事甚至抄袭他人。

2.客观条件对毕业设计的影响

自动化测试与控制类学科知识和社会需求更新较快,新的技术、工艺、器件、软件和算法层出不穷,学生在毕业设计时需要面对很多问题。另外,很多本科毕业设计需要的知识是多个学科知识的融合交叉,学生本来就贫乏的专业基础知识此时就更加捉襟见肘。

3.毕业设计过程管理现状

现在的毕业设计使用人工管理,存在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如整个过程繁琐、涉及人员多。对于远程管理难以达到要求。在使用校外资源弥补校内资源不足时,存在监控困难和质量不能保证的隐患。

三、本科毕业设计的过程管理

所谓毕业设计过程管理就是从学生正式开始毕业设计这一刻直至毕业设计完全结束整个过程的管理,科学的过程管理是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和效率的有效手段和途径,毕业设计的过程管理工作包括确定指导教师、选题、开题、中期检查、答辩及归档等各个环节。

1.确定指导教师

毕业设计教学实行指导教师负责制,指导教师应对整个毕业设计阶段的教学活动全面负责。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应由讲师及讲师以上职称的教师担任,由助教任导师时,应有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师共同指导。需要在工厂或校外其它单位进行毕业设计工作时,可聘请该单位具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的技术人员协助我校指导教师进行指导。每位指导教师指导的学生数量不宜超过6人。

2.毕业设计选题

毕业设计选题应尽量从生产、科研和教学的实际问题中选定,其难度和工作量应适合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相应的实验条件。选题不得与往届重复。应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使学生的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

毕业设计的内容应涉及学生所学或相关专业范围,且能达到科研工作训练的目的。毕业设计工作期间应完成一个完整的工作;完成一个大题目中某一部分的同学应对整个题目有全面的了解;数名学生完成同一大题目时每位同学的工作要各有侧重,有独立完成的内容,能够反映出各自的水平。指导教师将毕业设计题目选定后,应交由教研室审查,通过后,由教研室主任签字、备案。

3.毕业设计开题

由教研室组织开题报告会,检查每个学生的开题准备情况。开题检查的要点如下:检查学生的选题是否正确,文献综述是否充分和方案论证是否合理,判断是否已充分理解毕业设计的内容和要求;进度计划是否切实可行;工作量是否适宜;是否具备毕业设计所要求的基础条件;开题检查不合格者必须在一周内重新开题。

4.毕业设计中期检查

学校组织一次中期检查,中期检查时每个学生要汇报毕业设计进展情况,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根据学生对课题内容与要求的深入研究情况、有关资料的收集与分析情况及学生提交的已查阅到的参考文献、已获得的实验数据、应完成部分的论文初稿等情况,主要检查以下内容:毕业设计(论文)的内容与题目是否一致,论文的基本观点是否正确;学生是否按计划完成规定工作,工作量是否饱满,所遇到的困难能否克服;学生在毕业设计期间的表现;教师的指导工作情况。

5.毕业设计答辩

答辩环节是检验学生是否达到毕业要求的重要手段。为了充分发挥答辩环节在毕业设计方面的作用,答辩由答辩委员会主持。答辩委员会由教研室(或系)负责组织,由5~7名具有讲师及以上职称的教师组成,其中至少有两人具有高级职称。答辩委员会由院(系)审批,并张榜公布。根据需要,答辩委员会可决定组成若干答辩小组,答辩小组由3~5人组成,设答辩小组长一人,具体负责答辩工作。需聘请校外人员担任答辩委员会成员时,由主管院长(系主任)批准。

答辩委员会采用协商或投票方式给学生评定成绩,一个专业或班级分设几个答辩小组时,要统一标准、统一考虑。答辩委员会要向院(系)学位委员会提出是否准予学生毕业的建议。

学生必须在答辩前5天,将毕业设计(论文)全部材料、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日志和指导教师评语提交答辩委员会。答辩委员会将其转给评阅教师(应由讲师及以上职称的教师担任)审阅,评阅教师要写出评语。

每个学生答辩时间在25分钟左右,答辩时要出示毕业设计有关的全部资料。对于答辩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如设计方案不明确,设计内容、绘图工作没有完成等需参加学院组织的二次答辩。

6.毕业设计论文管理

毕业设计及有关图纸由院(系)资料室负责长期保管,其中优秀毕业设计论文送校档案馆永久存档。论文装订要整齐(论文封面由教务处统一提供样板),要统一按照封面、内封、毕业设计论文评语、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中文摘要、外文摘要、目录、论文正文、参考文献、致谢、附录等顺序装订。

毕业设计论文的知识产权归学校所有。

四、结束语

自动化测试与控制是一个应用性极强的工科专业,具有软硬件结合、元件与系统结合、运行与制造结合的特点,因此毕业设计在该专业的培养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针对目前本科毕业设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从实践的角度提出了本科毕业设计过程管理的一些思路和做法,为做好本科毕业设计管理工作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1\]童荣,高军.加强工科本科毕业设计过程管理,提高毕业设计质量\[J\].科技信息,2013,(2):195.

篇3

伴随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我国职业教育的思想和理念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教育改革研究正在理论及实践层面悄然展开。课程改革就要打破原有的课程教学体系,重新定位课程目标、有效组织教学过程,多元整合评价体系。对于我国职业院校仓储管理实践课程改革来说也是如此。尽管我国职业院校在仓储管理实践课程教学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重大突破,但是在实际的仓储管理实践课程教学过程中,很多问题仍然存在。本文主要研究我国基于工作过程的仓储管理实践课程,创新仓储管理实践课程改革策略,为我国职业院校基于工作过程的仓储管理实践课程改革提出借鉴。

一、确定课程培养目标,明确岗位能力要求

职业院校仓储管理实践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职业院校老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时应该注意明确仓储管理实践课程的培养目标,寻找和归类出与课程相对应的工作岗位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改革的重要工作和根本前提。因此,老师应该加强仓储管理实践课程调研工作,加强同企业专家的交流与沟通,注意对于往届毕业生的工作情况,在一系列的调研工作中探讨仓储管理实践课程的教学工作任务,实现仓储管理知识与技能、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另外,老师应该明确仓储管理岗位能力要求,加强对于仓储管理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学习能力以及人际交往技能力等多方面能力的综合培养。

二、开发课程工作任务

做好职业院校仓储管理实践课程改革,相关老师还应该做好课程任务开发工作,这是做好职业院校仓储管理实践课程改革的必要条件。因此,职业院校应该加强仓储管理老师与企业技术人员的交流与合作,针对仓储管理职位对于仓储管理专业的实际需要进行课程工作任务开发。在仓储管理课程任务开发时,老师一定要弄清楚课程任务的内容与形式,弄明白课程任务在实际职业中的作用和意义。职业院校教师通过与一线技术人员的交流与沟通,探讨仓储管理课程工作任务,针对学校的师资力量以及设备条件对于以后的教学工作进行分析和总结,努力做好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仓储管理课程内容工作研究。

三、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构建教学情境

现代职业院校职业教育提倡的新型教学方式是教学做一体化,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实践动手以及理论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因此,职业院校在仓储管理课程改革中,也要做好教学做一体化建设,构建教学情境。职业院校教学情境创设时一定要建立在学校实训条件的基础上,做到教学情境与实际的工作情境相一致协调。另外,学校还可以与企业加强合作,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或者将企业引入到学校当中,通过这些方式的合作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构建教学情境。

四、基于工作过程选择并有机整合课程内容

职业院校仓储管理实践课程教学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跟不上时展趋势,尤其是近几年来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物流设备的不断改进,仓储管理出现教非所用、用非所学的问题。所以,老师在进行仓储管理实践课程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开展调研,使课程内容在选择、整合过程中得到不断更新,适应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以及物流设备更新的发展,努力提高学生都的仓储管理实践课知识积累,满足用人单位需求。

五、总结

“工作过程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代表着世界职业教育课程发展的方向,它能比较成功地解决职业教育课程与职业人才培养改革中的难题。借鉴这一先进理念和模式,我们对仓储类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克服毕业生中普遍存在的动手能力差、缺乏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缺点,面向职业需求,为社会培养适用的物流管理应用型专业人才。我国职业院校在仓储管理实践课程教学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重大突破,但是在实际的仓储管理实践课程教学过程中,很多问题仍然存在,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阻碍了我国职业院校仓储管理实践课程教学的发展。职业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应该深入研究我国基于工作过程的仓储管理实践课程,创新仓储管理实践课程改革策略,为我国职业院校基于工作过程的仓储管理实践课程改革提出借鉴与参考。

参考文献:

篇4

一、引言

教育部、财政部于2006年11月3日联合下发了“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的文件,文件指出重点支持100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其中要求加强重点专业领域建设,大力推进精品专业、精品课程和教材建设。同时,大多数国家示范性在建院校积极引用以姜大源教授为首提出的“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理念进行课程开发。武昌职业学院也积极采用这一理念,对以学科化教学为主,以教师、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学大纲进行改革;采用以工作过程为导线,实际任务为载体,任务驱动方式进行课程标准开发。所谓工作过程,是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生产复杂产品、完成重大项目都可能需要多个工作过程,从而构成了该产品、该项目的工作过程系统。基于工作过程开发的课程标准是根据产品、项目的工作过程系统确定典型工作任务,以学生的能力为主,以职业行动为主线的课程标准。

二、课程定位

财务管理是工商及财务会计类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其基本理论和方法已形成较为完备的体系,并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形成较固定的教学内容。高职院校财务管理教学以前基本上沿袭了本科院校的教学内容,体现不出高职教育的特色,当下关键问题在于财务管理课程实践环节的安排与课程设置的改进能否适应市场需求。该课程从现代企业制度下财务管理工作实践出发,着重介绍财务管理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较熟练地掌握财务管理的基本原理,为进一步学习其他相关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学习课程的最终目的在于能够根据公司理财的理论和方法,能发挥财务管理、财务分析的专长,对企业投资、筹资等活动进行财务分析,提供详尽适用的财务信息,进行正确的财务决策,使学生能明确财务管理在企业整体工作中的地位、作用以及承担的任务,掌握财务管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和各项业务处理方法,具备从事会计工作的具体核算、组织管理以及运用会计手段从事相关工作的能力,为今后毕业后能尽快适应并较好地完成会计工作任务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课程设计思路

(一)总体设计思路

该课程是依据会计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中的“企业财务管理”工作项目设置的。其总体设计思路是,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专业课程模式,转变为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将该课程分为9个子领域,分别是价值观念、筹资管理、资金成本和资本结构、营运资金管理、项目投资管理、证券投资、收入管理、收益分配管理、财务分析。每一领域又分成若干个学习情境。将职业行动领域的工作过程融合在学习情境训练中。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通过共同完成学习情境的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与评估等工作过程,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财务分析能力、实际操作能力、责任意识、协作意识和职业道德素质等。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相关理论知识均与所要完成的工作任务有密切联系,并充分考虑了高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融合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课程的教学过程要通过校企合作,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等多种途径,采取工学结合等形式,充分开发学习资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

(二)总学时安排

该门课程的总学时为72个。以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理念为指导,以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为重点,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融合会计职业资格标准,以会计业务过程中常用的业务处理(包括按时编制内容齐全、依据可靠的财务计划;按规定核算,按标准列支各项收支费用;全面、准确、真实、完整和连贯的反映各项经济指标等)为典型工作过程,以来源于企业的实际案例为载体,以理实一体化的教学实训室为工作与学习场所,对课程内容进行序化。通过教学模式设计、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手段的灵活运用、教学目标的开放性设计、教学考核方法改革等,保证了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全面培养。

(三)培养模式构想

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按照“小学校、大课堂”的办学思路和“校企融合、同兴共赢”的指导思想,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以实践能力考核为主的课程评价方法,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具体措施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基于典型工作过程分析,构建课程体系;(2)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 ,设计教学内容;(3)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目标,重视实践教学;(4)融合职业资格标准,推行双证书制;(5)校企合作,共建新型实践教学基地;(6)校企合作,形成实践技能课主要由企业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

四、学习情境和课程目标设计

(一)学习情境设计

《财务管理》课程以财务管理目标为导向、以资金流转为主线,研究如何运用资金时间价值形式及风险报酬原理对企业筹资、投资、资金营运和收益分配等财务进行分析评价与决策。为做到融理论于实践的行动导向教学中,通过专任教师与行业专家对财务管理专业就业岗位群进行任务与职业能力综合分析,结合学生学习特点及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将典型工作任务分成三大模块、八个情境、两个阶段的教学,从而提高《财务管理》课程的实用性(如表1所示)。

第一阶段:融“教、学、做”为一体的三大模块、八个情境的教学。

第二阶段:为让学生深入领会本课程的内涵,让学生通过建立虚拟投资情境,带着任务进行学习,按照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工作要求,把学生以8~10人进行分组,根据各组的选定的投资情境,从市场调研开始,思考企业如何开展筹资、投资、资金营运和收益分配等来组织财务活动。最后是学生建立虚拟投资情境的成果展示与评价。

(二)课程目标设计

1.知识目标。(1)掌握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2)熟悉筹资管理、营运资本项目管理、投资管理、收入和利润管理的相关知识;(3)掌握财务预算、财务控制和财务分析的能力;(4)熟悉金融市场,树立现代财务管理的基本观念,具有从事经济管理所必须的财务管理业务知识和工作能力。

2.能力目标。(1)掌握会计法律法规和企业会计制度的相关内容;(2)掌握本课程所涉及到的基本价值观念;(3)掌握本专业所必须的和财务管理理论知识;(4)具备一定的财务决策和财务分析能力。

3.素质目标。(1)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心理素质;(2)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包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等;(3)培养良好的团队协作、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4)培养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

五、课程内容和要求

鉴于篇幅,这里只选取学习情境二“理财基本观念”展示课程标准的结构(如表2所示)。

六、教学评价

根据财务管理课程情境设计的特点,平时对每个情境学习效果评价,课程结束对整个模拟企业情境考核评价。及时评价考核每个情境的学习情况,也是为整个总情境完成奠定基础。因为财务管理每个情境和任务都层层相连,筹资情境完成的好坏,直接影响投资情境的实施,投资情境又影响营运情境,前面每个情境又对分配情境产生影响,更影响到财务分析;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合理地将情境任务层层分解,既有单项能力评价,又有综合能力评价,形成一套完整的评价机制。

在财务管理每个情境实施前,教师要分析情境内容、学习目标,根据情境学习任务要求,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并明确告知,以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能够适时的进行自我评价,使各种评价贯穿学习过程始终。比如投资情境学习前,明确告诉学生要用六个指标即投资回收期、投资利润率、净现值、净现值率、现值指数和内含收益率对本小组模拟企业的投资情境进行计算评价分析,最终选择出最优方案;教师评价考核时就要按照设定的标准考核评价。

在学生学习成绩评定中,可以通过课堂提问,学生平时作业成绩、平时单元测验成绩及动手操作能力四个方面,综合评定学生成绩。同时,可以参考学生学习态度、出勤情况、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以促进学习全面发展。

具体评定方法如下:(1)根据学生平时作业、平时测验评定学生平时理论和实践成绩。(2)根据学生期末理论考试成绩评定学生期末理论。(3)以平时理论成绩、实践成绩各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40%,评定学生学期总评成绩。

七、师资及条件配备建议

(一)师资配备建议

(1)熟悉了解财务管理工作的基本流程以及岗位工作任务。(2)了解财务管理的基本内容。(3)掌握市场调研基本知识、投资情境可行性分析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具备从事财务管理教学和工作的能力。(4)具有“双师”型教师资格。

(二)条件配备建议

(1)需要多媒体教室。(2)电脑、网络。(3)仿真的实训场所。

参 考 文 献

[1]杨勇.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科技致富向导.2013(5)

篇5

中图分类号:F25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7(b)-0135-02

Abstract:According to customer satisfaction theory,research how to organize measurement of internal customer satisfaction in the design and development process,it proposes internal customer satisfaction measurement methods and procedures,gives the evaluation index; and it use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ols to implement evaluation work,then Performing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evaluation results,to find sectors with low satisfaction and dissatisfaction issues,and promotes analysis of its own reasons,continuing to improve its working methods,thereby improving design efficiency and quality.

Key Words:Internal Customer;Satisfaction Measurement;Evaluation Index;Statistical Analysis

高速发展的世界经济,进入到全球化、一体化的时代,当市场的供求关系,由“卖方市场”进入到“买方市场”后,“质量标准”将发生重大变化,以超越顾客期望的“富有魅力的质量”来满足顾客的需求,以其“惊喜”来提高顾客的满意程度,顾客满意将是质量的最终标准;同时“以顾客为中心”作为质量管理原则之一,都表明顾客满意是质量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

顾客满意度是衡量企业经营绩效的重要指标。在ISO9001:2008的8.2.1中明确提出了把顾客满意作为对企业质量管理体系业绩的一种测量,监视顾客关于组织是否满足其要求的感受的信息,并确定获取和利用这种信息的方法[1]。通过对顾客满意度的监测、分析和评价可以发现顾客对组织的满意程度,对其进一步分析和评价,找出不满意的原因,可以为组织提供持续改进的机会和方向,提高顾客的满意度,使组织的发展进入良性循环。

用户作为外部顾客,其满意度对企业组织尤为重要,而企业组织内部也存在着顾客关系,为提高企业工作效率,保证完成任务的及时性,有必要对内部顾客的满意度进行研究与应用,以支持企业内部持续改进。

1 内部顾客满意度定义

顾客满意度理论是西方近年来发展、成熟起来的跨领域、跨专业的新型边缘学科。简单说,顾客满意度就是产品或服务的消费者对该产品或服务的满意程度。本文研究的是内部顾客,按照相互关系的不同,分为职级顾客、职能顾客和工序顾客三类(见图1)。

职级顾客:由组织内部的职务和权利演变而来的顾客关系。

职能顾客:职能部门之间存在相互提供服务的关系以及与业务部门的上下级关系。

工序顾客:在工作或作业中存在着产品加工或服务的提供与被提供关系。

内部顾客满意度指设计过程存在着输入输出或服务关系的部门,下游专业对上游专业提供的输入满意程度,设计对管理部门提供服务的满意程度。

本文主要研究工序和职能内部顾客。

2 内部顾客满意度测评方法

进行内部顾客满意度测评,首先根据企业组织架构,对具有输入输出关系的设计部门和提供服务的管理部门进行调研分析,主要完成以下工作。

(1)确定测评指标和测评内容,制定测评表,形成测评方案。

(2)测评打分采用百分制,满意度分为5 档:[90,100]为非常满意、[80,90)为较满意、[70,80)为满意、[60,70)为不满意、[0,60)为非常不满意。

(3)制定测评流程,如图2所示,指导实施内部顾客满意度测评工作。

3 内部顾客满意度在设计研发中的应用

3.1 设计工序定义

工序是指组成整个生产过程的各段加工的先后次序,这里讲的是制造加工中的工序概念,实际上在设计研发中也存在着工序的概念,称之为设计工序,具体是指上游专业完成必要的设计工作后下游专业才能开展设计工作,即上游专业的设计输出提供于下游专业作为设计输入。

3.2 满意度测评在设计部门的应用

按照内部顾客满意度侧方法和流程,征求多方意见,设计部之间测评确定三项测评指标:及时性、完整性和正确性。

依据设计工序的概念,各设计部门梳理自身的输入和输出内容,经多轮相互协调和确认,确定对其它设计部的测评内容,各设计部分别形成一个测评表(见表1)。

运用信息化手段,将测评方法和流程以及测评内容等开发出内部顾客满意度测评系统,实施测评工作;测评打分采用百分制,满意度分为5档:[90,100]为非常满意、[80,90)为较满意、[70,80)为满意、[60,70)为不满意、[0,60)为非常不满意。

3.3 满意度测评在职能部门的应用

对职能部门满意度的测评有别于设计部门,职能部门设计研发过程中主要起管理、协调的作用,工作中并不输出设计文件和图样,输出的是无形的服务和协调等;根据这个特点,经征询职能部门和设计部门,对职能部门的测评指标确定为四项:主动服务、沟通协调、反馈及时性、工作质量,同样形成一个测评表(见表2),设计部门对职能部门的测评和职能部门之间的测评均采用此表。

3.4 内部顾客满意度测评结果分析和改进

按照制定的测评表,各设计部从三项测评指标“及时性、完整性、正确性”在系统平台对其它设计部进行测评打分,并将测评结果均值进行汇总,见表3所示。

以“被评部门”为单位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统计分析。

(1)单次测评结果统计分析。

对各设计部的三项测评指标结果对比,形成及时性、完整性、正确性均值以及总均值折线图,以“及时性”均值折线图为例,见图3,由图3中可以看出各设计部在及时性指标的差异,并能看出整体满意度情况。

(2)多次测评结果统计分析。

按照测评频次,随着测评次数的增加,数据积累一定数量后,可以观测一个设计部各项测评指标的满意度随时间变化情况;以被评部门作为一个整体,统计分析设计部的测评指标均值随测评时间分布情况,形成设计部均值-时间分布图。

通过对测评结果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各设计部的满意度高低情况,对于满意度较低的部门发起改进行动项目,要求查找分析原因,给出纠正措施,从根本上提升满意度,提高设计工作质量。

4 结语

对顾客满意程度的监视和测量,是组织持续改进的不竭源泉;同样在设计研发过程中贯彻顾客满意的理念,研究并实施企业内部顾客满意度测评工作,也是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以及提升产品质量的重要途径。

篇6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of Enterprise Collaboration

Competency, Customer Knowledge Management Process

and Service Product Development Performance

WANG Xiaojuan1a,2, WAN Yinghong1

(1a.School of Management; b.Experiment Center for Management Teaching &Learning (DemoCenter at State Level for Experiment Teaching),Xian Jiaotong University,Xian 710049;

2.School of Economics,Xizang Minzu University,Xianyang 712082)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literature review, this paper proposed the relationship hypothesis among the collaboration competency, customer knowledge management process and service products development, meanwhile, it verified the model and assumptions by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on the basis of the empirical background of 211 service enterprises. The research demonstrates that the customer knowledge management process plays an intermediary role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terprise collaboration competency and service product development performance.

Key words:collaboration competency;customer knowledge management process;service products development;empirical research

?S着知识经济以及服务经济的快速发展,如何开发出满足客户需求的服务产品就成为企业追逐的目标。近年来,协同能力作为资源获取及促进实践创新的能力而引起学者的关注。对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的产品开发而言,协同能力能够有效促进客户知识资源的获取、共享等管理过程,从而提升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的服务产品开发绩效[1]。

目前,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说明了企业协同能力与客户知识管理过程以及服务产品开发绩效之间的作用关系[2,3]。然而,大多数的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4],鲜有通过实证研究验证三者之间的作用关系。对此,本文对研究中的主要概念进行了界定;在此基础上,提出企业的协同能力、客户知识管理过程及服务产品开发绩效之间关系的研究假设及其概念模型;随后,通过对211家调查问卷的数据收集和处理,验证了模型及假设的合理性。研究结论对提升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的协同能力、提高其客户知识管理效率,促进企业服务产品开发绩效的管理实践提供一定参考。

1 相关概念及研究假设

1.1 相关概念界定

(1)企业协同能力。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协同能力的研究较多,但对其界定并不统一。由于本文针对的是企业与客户协同创新情境下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的研究,因此认同Tsou等的研究,其认为企业协同能力是企业在协同各种资源要素从而促进创新实践的一种能力,由企业对于知识、技术等资源的吸收能力、协调能力和关系能力3个维度构成[3] ,这种能力也是企业获得关键资源的重要推力。

(2)客户知识管理过程。在国内外学者研究基础上[5,6],本研究认为客户知识管理过程是企业为获取新知识、发现新需求、采用新技术、应用新知识等对客户知识的管理,主要包括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对于客户知识资源的获取,其对于客户知识的共享以及对客户知识的应用3个管理过程。

(3)服务产品开发绩效。服务产品开发属于创新活动的重要内容 [7]。在相关学者研究的基础上[8],本文通过新服务产品的市场占有量、产品开发速度、产品开发的新颖性、产品的质量和性能以及客户的满意度等表示企业的服务产品开发绩效。

1.2 研究假设

1.2.1 企业协同能力与服务产品开发绩效

(1)吸收能力与服务产品开发绩效

吸收能力指的是企业对新的外部信息价值的认识,并能透彻理解它,同时将其运用于商业用途的能力[9]。根据资源依赖理论,客户作为服务的消费者和参与者在产品开发中具有一定的主导作用。然而,在实践活动中,客户提供的是不完整数据和信息等,因此,需要企业通过吸收能力增强对外部信息的深入认识和理解,降低误差并减少服务开发时间,从而提高服务产品开发效率[10]。据此,提出:

H1a:吸收能力对服务产品开发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2)协调能力与服务产品开发绩效

企业对客户的协调能力是指企业在服务产品开发的具体环节中协调各方资源帮助客户解决问题的一种能力[11]。在协同进行服务产品开发的过程中,会遇到大量相互关联且复杂的具体任务,而企业与客户双方分担着特定领域的、相互关联的任务并承担相应责任,需要通过具体的分工协调,共同解决合作中遇到的问题,促使可行方案的产生,有效提升组织创新效率[12]。据此,提出:

H1b:协调能力对服务产品开发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3)关系能力与服务产品开发绩效

关系能力指的是企业与客户为了完成相关开发任务利用各方资源进行沟通协作的能力,也是企业开拓、发展合作伙伴的能力[13]。企业的关系能力可以给企业带来战略性资源,这种资源是企业可获得的、利用的,而且是网络外部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在服务产品开发过程中,良好的关系能力可以促进企业与客户之间无障碍的沟通和合作,实现知识、信息等资源的获取、共享与应用,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3]。据此,提出:

H1c:关系能力对服务产品开发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1.2.2 企业协同能力与客户知识管理过程

(1)吸收能力?c客户知识管理过程

吸收能力指的是企业从环境中获取、识别、整合和利用新信息或知识的能力[9]。实践中,企业具备较高水平的吸收能力就可以更好地获取外部知识以及发现更多的创新机会,扩展企业自身的知识和技能基础。同时,服务产品开发本身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此过程涉及融资、营销、工程、制造等多个职能领域,而企业的吸收能力可以使具有不同知识背景的客户共享到各个领域的异质性知识,从而促进客户知识的有效应用[14]。据此,本文提出:

H2:企业的吸收能力对客户知识管理过程(客户知识的获取、共享、应用)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2)协调能力与客户知识管理过程

协调能力指的是企业或组织协调各方面关系,同其他企业和组织建立知识密集型接口的能力[11]。在企业与客户协同创新的过程中,协调能力为有效获取客户知识提供了有效的知识密集型接口,为客户异质性资源的获取和共享提供了必要保证。另外,企业与客户之间的协作程度越高,越能意识到对项目所承担的责任,从而更能准确地理解任务,从而更有效地促使企业员工将知识应用于自己的工作,以此促进服务产品开发绩效。据此,本文提出:

H3:企业的协调能力对客户知识管理过程(客户知识的获取、共享、应用)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3)关系能力与客户知识管理过程

企业的关系能力主要指企业对合作伙伴的培养、发展和管理的能力[13]。在企业与客户协同创新过程中,双方会彼此真诚地交流与磋商,从彼此的利益出发实事求是地提供对方需要的知识、技术等信息,即这种互利合作的关系促进了知识的获取以及共享。而且具有良好关系能力的企业对于知识应用的过程、思路以及方法越宽广,越有利于推动新知识在企业中的应用[15]。据此,本文提出:

H4:企业的关系能力对客户知识管理过程(客户知识的获取、共享、应用)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1.2.3 企业对于客户知识管理过程与服务产品开发绩效

客户在企业创新实践活动中的参与性,以及企业对客户知识的获取、共享及应用等活动对服务产品开发具有重要影响[16]。学者Jie B.W.和Bin G.在对客户知识进行分类的基础上,通过实证研究论证了客户知识的获取、创造以及利用等对服务产品开发的正向影响[17];通过与客户的交流进行知识共享,可以使企业获知客户的兴趣和偏好等信息,这些信息增加了团队成员的知识积累及视野,从而形成新的设计理念,促进了新服务产品开发[5]。另外,企业通过与客户的协同创新过程,将获得及共享的客户知识应用于实践,从而有效地把握市场机会,促进企业持续地开发出满足市场需求的服务和产品[6]。据此,本文提出:

H5:企业对于客户知识的管理过程(客户知识的获取、共享、应用)对服务产品开发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综上所述,本研究得出以客户知识管理过程为中介的企业协同能力对服务产品开发绩效的作用机理(如图1所示)。

图1 企业的协同能力、客户知识管理过程与服务产品开发绩效关系的概念模型

2 研究设计

2.1 变量及量表设计

(1)自变量:企业协同能力的测量。其中,吸收能力参考Ettlie和Pavlou(2006)、Tsou(2012)等的研究设计了6个题项;协调能力的测量题项参考了Laursen(2011)、Tsou(2012)等的研究设计了5个题项;关系能力的测量题项参考了Dyer和Singh(1998)、张振刚(2012)等的研究设计了5个题项。

(2)中介变量:客户知识管理过程的测量。其中,客户知识获取参考了Ettlie和Pavlou(2006)、许冠南(2008)等的研究设计了4个题项;客户知识共享主要参考McEvily和Marcus(2005)、张红琪(2013)等的研究设计了4个题项;客户知识应用主要参考了王国顺(2012)、Bin G(2013)等的研究设计了4个题项。

(3)因变量:服务产品开发绩效的测量主要参考了Tsai(2001)、魏江等(2008)以及Tsou(2012)等的研究设计了6个题项。

2.2 问卷发放和数据收集

针对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企业,本研究共发放336份问卷,回收245份,剔除34份无效问卷,共计211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62.80%。从回收的211份有效问卷来看,样本企业的行业分布以科技服务业和信息与通讯服务业为主,分别为96份和60份;金融服务业和商务服务业样本量基本相同,分别为27份和28份。从企业服务产品所涉及的8种项目类型来看,技术型服务项目居多,定制化软件/系统集成、技术工程设计和产品研发这三项占的比例较大,分别为19.43%,26.54%,24.64%。从样本项目开发周期看,不同周期的样本均有涵盖,但7~12个月样本占总量较大,占31.28%。

3 数据检验和结果分析

3.1 信度、效度检验

3.1.1 信度检验

在研究中,问卷题项的一致性程度主要采用Cronbachs α进行测量。研究中涉及3个方面共7个变量:吸收能力、协调能力、关系能力、客户知识获取、客户知识共享、客户知识应用、服务产品开发绩效,其信度系数Cronbachs α分别为0.877,0.723,0.729,0.791,0.826,0.847,0.864,从Cronbachs α的数值可知(均大于0.7的标准),说明了问卷的信度较好。

3.1.2 效度检验

(1)内容效度检验。本研究的问卷来自于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学者设计的成熟量表,并根据中国国情以及专家和被访者的意见对问卷进行了修改。因此,问卷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

(2)建构效度检验。本文主要通过收敛效度和判别效度来检验各变量的构建效度。

在研究中,各个观测变量在其潜变量上的标准化载荷系数均大于0.5的要求(p

3.2 结构方程分析

3.2.1 模型拟合度检验

通过拟合指数检验预设模型的合理性(拟合结果见表2)。

由表2可知:模型M2比模型M1拟合效果更好。因此,本文提出的理论模型合理。

3.2.2 假设检验

本文通过路径分析检验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并验证所提出的假设合理性。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根据表3可知:研究中所检验的15条假设中有13条通过检验,其中2条假设因结果不显著(P=0.95,p=0.37)而不能支持原假设。这两条假设路径分别为:H4b:客户知识共享关系能力, H5a:服?詹?品开发绩效客户知识获取,这两个研究假设的路径系数分别为0.361(不显著)和0.128(不显著),因此,没有通过检验。

4 结论与启示

在企业与客户协同创新的情境下,以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为调研对象,探讨了企业的协同能力、企业对客户的知识管理过程以及服务产品开发绩效之间的作用关系。研究结论及管理启示如下:

篇7

中图分类号: TN911?34; TM4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373X(2016)07?0120?04

Abstract: The traditional scientific research achievement management uses the database to store the result data. The multiple data types of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achievement and unified storage way become the obstacle to obtain the valid result data in decision?making analysis, simultaneously the traditional scientific research achievement system can only extract the result information. In view of the above problems,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achievement management and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based on data warehouse is proposed, in which the data warehouse, on?line analysis processing (OLAP) and association rule mining algorithm are integrated. The system supports that the management personnel can discover the potential achievement, evaluate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s, and reasonably allocate the human resources. The association rules of the data were mined in college paper database. It is found that paper quantity and time dimension have some relationship, which conforms with the practical training situation. The effectiveness of using Apriori in this system was verified.

Keywords: scientific research achievement management; decision support; data warehouse; OLAP; data mining

0 引 言

传统的科研项目管理过程费时费力,且浪费了大量的人力资源。科研过程中产生的有价值的信息,也被这样死板的管理方法给淹没了,人们不能也不愿意从纸质的资料文献中去发现价值。科研管理方式效率低会严重影响到科研项目开发的进度。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科研单位虽然对传统方法进行了改进,开始建立管理系统,但是还远远不能满足要求[1]。

近年来,国内研究机构也开始重视科研项目管理方面的研究,目的多是为了提高项目管理的水平,对优秀的科研成果进行公示,共同分享研究信息[2]。科研成果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传统科研管理系统对成果资源的浪费情况,加强对科研成果信息中潜在知识的利用,提高科研项目管理中对成果管理的有效性,利用数据挖掘充分发挥成果数据的潜力,为管理层提供决策支持依据[3]。

1 SRAM?DSS的需求分析

1.1 功能需求

科研成果管理决策支持系统主要面向科研项目的成果进行管理,这些成果包括学术论文、著作、期刊、专利等。数据仓库的应用可以对成果数据采取智能的分析,将成果数据进行归类和按照成果数据的分析要求进行整理,从中发现成果与项目、人员之间的联系和潜在的规律,帮助决策者调整科研定位,做出科学的决策。

基本管理功能要求用户可以利用本系统完成对成果的基本管理,包括成果提交、 审核、审批等流程的规范管理,还有对保密项目成果的加密处理,不仅要系统能够保存使用过程中存入的成果,还可以导入外部数据库的成果数据,为数据挖掘功能提供数据基础,对数据的集成程度要求很高,因此需要利用数据仓库存放成果数据[4]。

1.2 用户需求

系统的主要角色包括科研员,科研管理员,决策员,数据管理员,系统管理员。

2 总体设计

2.1 科研成果数据仓库的设计

对于科研成果数据仓库从概念模型、逻辑模型、物理模型三方面进行建模。需要根据不同的主题把数据仓库中的数据划分好具体的维度[5]。以成果主题为例,成果数据包括成果名称,成果类型,成果来源,成果性质,成果作者,成果审核结果,所属项目,成果完成时间,成果数量等,以此作为分析的依据。因为数据仓库是多维的,OLAP要在多维数据集之上才能进行,成果数据要满足分析的要求可以根据维层次继续划分,成果类型包括论文,专利,专著,软件成果等;成果性质包括科技,医药,航天等[6]。

(1) 逻辑模型

系统主要用户利用成果信息进行分析,以此来评估科研项目,并为决策者提供决策支持。分析成果事实表中的数据信息有用户维、成果维、时间维。在OLAP分析时可以按照不同的层次进行分析,如图2所示。

(2) 物理模型

在设计数据仓库的物理模型时,定义成果数据的数据标准是需要注意的重点,目的是使成果数据在数据仓库中都有一个统一的格式,定义表示成果的相关属性来描述成果逻辑关系,得到对成果数据仓库的特征进行完整描述。系统采用SQLServer2008建立数据库[7]。利用AnalysisServices获得后台数据库里面的信息,这样建立的数据仓库可以满足需求。

2.2 SRAM?DSS功能的设计

为实现科研成果管理科学,全方位管理,设计成果管理,决策支持,用户管理,系统管理四个模块的内容,并且用户在登陆系统之前要进行身份验证。

(1) 成果管理模块

成果管理主要包括成果查询,添加成果,申报成果,成果审核,成果加密以及成果导出等功能,系统采用分组加密方式进行加密。

(2) 决策支持模块

数据仓库是决策支持功能的数据基础,有了数据就需要更多的操作来完成决策支持。对于系统中不同的数据来源,包括外部导入数据利用ETL过程,实现规范化。然后将符合标准的数据装入数据仓库中。然后针对用户的要求进行联机分析处理和关联规则挖掘。

(3) 用户管理模块

用户在Web地址栏输入URL进入登录,用户名文本框内输入用户姓名,在密码框内输入密码。系统认证平台会判断用户身份,若是新用户要完成注册才能登陆,注册时要填写用户真实的信息,才能获得登陆权利,若用户输入的用户信息正确,登录成功。用户可以在用户管理中进行创建,添加到用户数据表中,也能获得系统的使用权限[8]。

(4) 系统管理模块

系统管理模块主要是针对系统的权限分配,系统维护以及一些常用工具的设计。不同的用户进行的操作不同,能够看到的信息不同,就要求系统控制权限,建立权限分配制度,有利于对用户权限进行合理的分配也保证了系统的安全运行。系统维护是管理系统中必不可少的关键功能,包括对系统用户数据,成果信息数据等的备份工作,实现数据库的安全管理,管理相应功能结构规范性,为系统的更新与升级提供支持。

3 系统实现

3.1 基于数据仓库的OLAP模型

联机分析处理技术能够高效的分析数据,发现事物发展规律,捕获异常和细节。OLAP支持数据分析,而数据仓库里的数据是经过ETL处理后集成到一起,保证了分析在一个快速的时间内给予响应。所以本阶段就是基于数据仓库建立OLAP模型,从而得到更为可靠的数据立方体,既降低了刷新代价又提高了响应速度。

OLAP包括了维和度量,在前面建立数据仓库时已经完成。利用SQL Server中的Analysis Services项目模板建立多维数据集,定义数据源以及建立事实表与维表之间的关系。

OLAP模型对数据仓库中的数据利用MDX进行多维查找,可以有效分析多维数据集。MDX是OLAP的查询语句,语法与结构化查询语言SQL很类似。在成果管理系统中,通过MDX语言把科研员和决策者需要的成果数据查询出来,展现在前台界面里。

利用OLAP模型进行分析,决策者可以依据分析要求,选择更多角度去分析数据,能得到的分析也更多,如下:

(1) 由科研成果的类型分布来看整体项目的侧重重点,以及在成果突出领域的发展机会和潜力;

(2) 由科研成果参与者和第一申请单位作者与项目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到参与者职称水平,技术支持水平对成果完成数量与质量的关系,并不是参与者越多的成果越完善,可以以此作为合理分配人才资源参与项目开发的依据,也可以以此评估参与人员的水平,作为考核参考;

(3) 以科研成果在一定时间内的增长,作为项目进度和发展的一个参考标准。也可以看到成果的趋势和项目完成单位的能力和业务的提升;

(4) 可以利用数据库,对以往成果信息进行分析,由于在传统的数据库中不具备OLAP的功能。

3.2 基于数据仓库的关联规则挖掘

基于数据仓库的关联规则挖掘,Apriori算法的核心是提高关联规则产生的效率。利用Apriori算法对科研成果数据进行分析的时候要明确成果的特征,根据成果特征描述来看,适合利用Apriori算法进行关联规则的挖掘。科研成果数据的特征如下:成果数据是按照项目进程时间节点进行录入的,存储在成果库中;成果评估方式不统一,对成果的评估应采取统一的标准;科研成果的数据存储在数据库中,每一个成果都对应一条记录,每一个记录的属性都一样。

以本校论文库的数据为实验数据,在论文管理系统中可导出相关TXT文档数据,利用系统成果导入功能,添加到系统中,对数据进行统一的处理。选取2012―2015年间,数学、物理、计算机、兵器学科的论文成果数据。论文所属学科层次划分到一级子学科,时间层次按照年学年,继续划分下去。

(1) 数据预处理

数据经过清洗,转换,去掉无效的数据,采用统一的数据编码规则,用离散字母代替时间层次,同时将学科按照统一的编码规则,重新编码。进一步按照论文数量划分等级,五份为一级,等级越高代表论文数量越多。

(2) 算法实现

设置最小支持度 min_sup=4,支持度=40%,置信度=80%,通过Apriori算法计算出的关联规则信任度见表2。

(3) 结果分析

采用的实验数据来自于论文数据库,由于学校毕业论文按照培养计划有周期性,学术性硕士的培养周期为2.5学年,所以硕士毕业多集中于第一学年3月份左右,工程硕士的培养周期为第二学年9月份,所以对数据的分析结果多集中于上半年。

规则1表示,在2012年第一学年在5篇以内且2013年第一学年毕业论文在5篇以内的学科专业,则在2013年第二学年在5篇左右的支持度为40%,信任度为80%。

规则2表示,在2013年第一学年在5篇以内且2013年第二学年毕业论文在5篇以内的学科专业,则在2012年第一学年在5篇左右的支持度为40%,信任度为80%。

规则3表示,在2012年第一学年在5篇以内且2013年第一学年毕业论文在5篇以内的学科专业,则在2014年第二学年在5篇左右的支持度为40%,信任度为80%。

3.3 关联规则说明

由于系统中的测试数据多来自网络和本校的数据库,对关联规则的挖掘也许存在偏差,但是整体提供的关联规则数据信息还是符合实际的。简要介绍以下几点:

(1) 选取成果完成人的职称级别和所提交的成果类型与数量作为关联规则挖掘的维度,发现成果完成人职称较低的数量较多,存在关联规则;

(2) 选取固定时间内论文数量和专利数量进行关联规则挖掘,发现时间维度与论文数量多,关联较高;

(3) 对不同高校的成果数量进行关联分析,985与211高校的科研论文,期刊发表数量多具有关联规则。

4 界面展示

用户登陆界面:输入正确的用户名和密码登陆系统,用户可以选择“记住我”,在下次进入系统时可以免登陆,若是新用户第一次登陆系统,需要注册,完成注册后即获得登陆权限。

登陆后看到的首页,左侧导航栏显示了主要的功能,成果展示系统中的成果数量以及系统中的成果列表。

5 结 论

本文在调研了解科研成果管理的决策分析需求的基础上,认真研究了数据仓库的有关技术知识,联机分析处理技术的应用以及数据挖掘关联规则算法的原理。提出了基于数据仓库的科研成果管理决策支持系统。

开发系统应用的主要技术包括OLAP和Apriori算法,将OLAP和Apriori算法结合运用于实际的系统开发中,关联规则计算在OLAP物化了的多维数据集基础上进行,减少了重新计算的时间,使决策分析更加智能化,使数据挖掘的步骤更具目标化,全面提升辅助决策在科研成果管理中的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贺建英.大数据下MongoDB数据库档案文档存储去重研究[J].现代电子技术,2015,38(16):51?55.

[2] SUN Hongmei, JIA Ruisheng. Research on the analysis and design of general test 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 [J]. Procedia engineering, 2012, 29: 489?493.

[3] ESLAMIPOOR R, SEPEHRIAR A. Firm relocation as a potential solution for environment improvement using a SWOT?AHP hybrid method [J]. Process safety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2014, 92(3): 269?276.

[4] KLAUS S R, NEUBAUER J, GOETZ?NEUNHOEFFER F. Hydration kinetics of CA2 and CA?investigations performed on a synthetic calcium aluminate cement [J]. Cement and concrete research, 2013, 43(1): 62?69.

[5] PENG G Y. Marketing decision and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design based on Web [J].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2013, 850: 1048?1051.

篇8

作者简介:李桂香(1976-),女,山东沂水人,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信息系,讲师。(浙江 杭州 311231)

基金项目:本文系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年度教育规划课题“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与实践——以‘网络数据库管理’课程为例项目”(项目编号:SCG223)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0-0111-02

工作过程,是指个体“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1]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是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是从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改革中所产生的新的课程模式,即学习领域课程模式,这一模式的本质是从职业活动中的全部职业行动领域中导出学习领域,然后转化为适合教学的学习情境。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包含两个基本要素,一个要素是课程内容的选择,另一个要素是课程内容的序化。在遵从这两个基本要素的前提下设计学习情境,其特点是学习领域与工作领域相一致,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相一致,学习任务与工作任务相一致,具有鲜明的职业性和科学性,适合高职学生的认知规律,是近年来高职教育改革的研究热点,在理论和实践上已经有一些较为成功的范例可以借鉴,但是针对每个专业每门课程在现有条件和制度下实施起来仍然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因此,进行广泛的调研、深入的理论研究以及建设一支专业的课程开发团队对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将以网络系统管理专业的“网络数据库管理”课程为例对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从三个方面进行研究与探索。

一、课程内容选择与序化

在基于工作导向的课程开发过程中有两个重要因素,一个是课程内容的选择,另一个是课程内容的序化。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以此为切入点,就有可能产生创新意义上的突破。[2]

1.课程内容的选择

课程内容的选择标准应根据培养对象和培养目标制定。高职院校的培养对象,大部分为形象思维类型,不像抽象思维类型,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高职院校的学生可以较快地获取经验类和策略类知识,网络数据库管理课程的开发应体现这一特点;此外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内容的选择还要以网络系统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岗位需求为指导,应成立包含行业专家在内的专业指导委员会,专业指导委员会对网络系统管理专业所涵盖的岗位群进行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按照培养学生就业能力为核心来重新构建课程内容。

2.课程内容的序化

课程内容的序化就是改变传统的按学科体系编排课程内容的方式,按照工作过程为导向重新编排课程内容。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过程是一个随着学科体系的解构而凸显行动体系的重构的过程。然而,学科体系的解构并不意味着学科体系的“肢解”,而是依据职业情境对知识实施行动性重构、进而实现新的体系——行动体系的构建过程。[2]在这种体系下课程的实施,应该将学习过程置于与职业情境相似的学习情境中。

二、学习情境设计

学习情境的设计要选择适当的载体,可以是案例、任务、项目、产品等形式,整个教学过程的实施均围绕载体进行。“网络数据库管理”课程是网络系统管理专业中重要的专业课,在多种主流的应用软件体系结构中都会用到。本课程选择项目作为载体,选取的每一个学习情境都有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把学习情境综合起来即是“网络数据库管理”课程的所有理论知识,与传统课程不同的是改变了理论内容的度与序,通过学习情境重构理论知识,通过实践先行,体现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理念。

“网络数据库管理”课程共设计3个学习情境,分别是示范项目、实训项目和自选项目,每个项目均有13个任务。示范项目选择学生成绩管理系统,是上课时教师重点讲解的项目,基本过程为教师演示,学生照着做,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实训项目选择小型论坛系统,安排在学期结束前一周的实训时间,此时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教师的角色则以指导为主,学生学着做;最后一个项目为自选项目,这个项目由师生共同探讨,学生利用业余时间独立完成,主要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三个项目内容互不相同,但是工作过程是相似甚至是相同的,重复的是步骤、过程,不重复的是内容,本课程的3个学习情境的设计如表1所示,任务3的具体设计如表2所示。

三、教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目前的许多工作仍处在起步阶段,[3]将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改革真正应用到实际教学中,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还需要不断地研究、探索和尝试。在当前的教学实施中还存在以下问题:

1.师资队伍的素质和观念

师资队伍的素质和观念是实施的前提,需要进一步提高和转变。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是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理论知识,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教师不仅需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需要具有相应的职业经验,了解企业背景,熟悉工作过程,有很强的实践能力,而且还要具有课程开发和整体设计能力。然而教师是从学科体系中培养出来的,大部分教师缺乏相应的职业从业经验,这就对高职院校的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求教师具有“双师”素质,然而短时间内培养大量的“双师”素质教师也是有难度的,而且双师的培养也处在一个摸索阶段,有两个问题需要解决,一个问题是如何培养“双师”,另一个问题是什么样的教师算是“双师”,也就是“双师”素质的标准是什么。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要求教学方式由传统的以教师的“教”为中心转为以学生的“学”为中心,教师需要做好角色的转换,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评价者,需要更为有效地组织、精心设计整个教学过程,让每一位同学都能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2.学习情境的设计

学习情境的设计是教学实施的关键和核心,学习情境的设计要求对理论知识进行重构,将理论知识有机地融入到工作任务中去,所以在选择和设计学习情境时需要深入到企业一线获取从业经验,需要反复思考,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然而高职院校的教师一般要负责多门课程的教学,教学任务繁重,而且很多教师还兼任学生管理工作,在时间和精力上难以得到有效的保障。

3.实训基地建设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的任务体现了职业工作岗位的需要,因此校内实训基地应尽可能与企业的环境相一致,这对实训基地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工学结合教材建设

目前的教材基本按照学科体系进行编写,为了更好地保障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的实施,应该编写体现职业特点的基于工作工程为导向的教材,这是实施的保障。

5.教师参与教改的积极性

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真正付诸实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还需要从政策、制度等多方面充分调动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积极性。

四、结论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是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适合高职学生的认知特点。选择项目作为载体,在实施过程中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篇9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知识与信息传播成为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中国,越来越多的莘莘学子不远万里,出国留学深造,以

>> 英国大学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管理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设置研究 创新型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培养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 美国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设置 美国大学计算机研究生教育的特点 计算机专业设置与课程开发研究 加强教学过程管理提高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 英国大学计算机教育特点与思考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管理的探索与研究 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图论课程的探讨 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研究与探索 研究生“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与教材体系建设的实践 研究生专业科普系列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浅谈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研究 财经类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计算机类课程设置研究 海外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设置的研究与实践经验 《计算机测控技术》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设置与教学探究 面向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开设计算神经科学课程的思考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与专业应用结合的教学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EB/OL].

[3] deljpn.ec.europa.eu/relation/showpage_en_relations.academic.erasmus.php[EB/OL].

[4] webct.anglia.ac.uk/webct/public/home.pl[EB/OL].

[5] 史万兵,侯雪莲. 英国研究生教育多样化及其启示[J] . 外国教育研究, 2005, 32(8).

篇10

一、引言

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全面深入,管理类研究生招生比例不断扩大,导致管理类研究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这对研究生的培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管理类研究生的培养应当顺应社会需求。由于该专业的研究生分配不再局限于教学与科研部门,而到实际工作部门就业的情况占绝大多数,研究生在企业管理工作中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因此,管理类研究生课程教学的设置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在基础管理学、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上,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为重点,全面满足实际工作的要求。

二、管理类研究生就业现状及问题

现阶段,绝大多数管理类研究生毕业后将进入企业和政府部门工作,少数研究生继续读博和继续研究。但管理类研究生进入企业和政府部门后,在实际工作中普遍暴露出理论基础较扎实而实际工作能力偏弱的问题,直接影响工作中效能的发挥。此外,由于在学校所学的课程和实际工作需要相脱节,不能有效地运用所学知识,并且动手能力相对较弱,对企业的运作机制不了解,从而表现出上岗后无所事事,工作漫无头绪。现实对当前研究生教育培养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教学中必须强化对研究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其中包括研究生对基本理论、基本原理的消化程度,对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的掌握运用程度,以及解决实际问题处理复杂局面的应变能力等。

三、现阶段我国管理类研究生课程教学现状

(一)课程教学、课程安排缺乏前瞻性和系统性。

1.课程内容是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的有效载体,是学生能力提升的基石。在如今高速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非常迅速,而我国现阶段课程安排中缺乏当今管理学领域最新出现的理论和方法,课程用书常年不变、知识体系相对陈旧。而研究生所就业的企业往往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接收当今世界最新的理论和方法并加以运用,从而保持自己的竞争力。这就导致了课程教学的滞后性与企业需求的前瞻性之间的矛盾。尽管课程教学内容的更新已经成为研究生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但与国外一流研究生教育水平相比,差距仍很大,课程体系前瞻性不足[1]。

2.管理类研究生课程教学中还存在着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课程重复、缺乏系统性的问题。具体表现为,研究生课程涉及面较少、专业深度不够。由于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面比较广,而我国管理类研究生教学开设除了基础性课程之外,涉及相关学科课程开设较少,导致学生视野不够开阔。除了本专业的知识之外,很难接触到跨学科的知识,不利于以后在工作中的实际需要。因为在实际工作中不可能只涉及本专业所学的知识,笔者认为当今社会需要的是拥有良好的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的“三位一体”知识结构的高素质人才。

(二)重理论灌输而轻案例教学。

现在大部分研究生的时间和精力主要花费在书本学习上,学校和教师对实际的案例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造成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导致研究生出现“象牙塔”现象,难以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此外,教学环节中案例教学才刚刚起步,还很不成熟,所用案例的真实性、典型性、启发性不够,与企业的实际管理工作贴得不紧[2]。

(三)实践技能训练平台不够健全。

知识的运用能力对管理类研究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现阶段我国管理类研究生缺乏有效和完善的实践技能训练平台,学生很少能够深入企业和用工单位了解实际的工作需要及要求,对所学的理论知识不能够加以有效运用,只停留在“理论阶段”。学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同时老师也可以通过实践检验课程教学的成果。

(四)课程教学的监督与考评体系不够完善。

与科研论文评估相比,课程教学评估具有很大的模糊性。一是作为各种课程教学考核和评估表征指标的课程教学时数的多少不能完全反映真实的教学效果,课程教学效果和课程时数不是必然的正比关系;二是课程教学效果具有滞后性,评估结果和课程教学效果的显现不具有同步性;三是研究生整体素质和能力的提高是多个环节、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课程教学对研究生学术能力的提升和科学素养的养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其作用不能从各种培养环节中简单地分离出来;四是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估标准难以定量。

四、基于就业视角下管理类研究生课程教学对策

(一)强化课程教学方案设计,保障方案有效实施。

课程学习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评价本专业及相关领域学术成果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适当的原理和方法来认识、理解、评价和揭示本专业领域最前沿的知识和有争议问题的能力。在专业基础课程的基础上尽可能设计涉及用人单位所要求的课程,以企事业单位所要求的能力和素质为出发点,以中高端单位作为采样标本,深入分析学生的就业层次和方向,有的放矢地设计课程教学,以此满足学生就业的需求,培养面向社会的高素质、强能力的管理类研究生[3]。管理类专业是一门涉及面非常广的学科,学校可以开设跨学科的“课程超市”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比如公共关系学、营销学、新闻学、心理学等多种学科知识,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目标。课程教学方案的实施需要靠有效的制度来保障,重点围绕方案的设计,根据每个课程的具体情况规定相应要求,对教师和学生的考核指标及时地评估课程效果和改进课程设计。

(二)建立校企互动模式,重视案例教学。

在基础性课程之外,要尽可能地安排实践活动,可以采用校企联合的方式。为此,高校应对研究生课程教学和实践环节相结合予以足够的重视,特别是检验课程教学的实际效果。一方面,提供形式多样的课程,更多地为学生就业着想,包括为推荐学生到联合企业实习,使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前进行培训和锻炼,学会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使课程教学更加贴近实际、贴近就业市场需求。同时,具有前瞻性、实用性的案例分析对学生综合分析能力、思维判断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有较大的帮助。通过有效的案例分析能够使学生了解企业特别是代表性企业的运作方式、当今一流企业的管理模式、以及失败企业的经验教训。

(三)建立合理、完善的课程检查评估体系。

作为监控研究生教育质量的课程检查评估体系是提高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通过评估,确保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进而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这是建立完善课程检查评估体系的最基本目的。笔者认为,这种评估体系应包含三方面内容:评价方式、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评价方式也有三种,首先是由研究生管理部门制订研究生课程管理办法,并定期检查其执行情况;其次,由聘请的有经验的督导员定期与不定期地检查课程教学情况;最后,由研究生对各门课程填写调查问卷[4]。同时,课程检查评估的结果可以调动任课教师的积极性,肯定其成绩发现其问题,增强教师间的竞争性,有利于课程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完善,为提高课程教学的质量提供坚实的保障。

四、结语

基于就业视角下的管理类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需要以学生就业为导向,深入分析学生就业形势和用人单位的要求,不断完善课程教学,从而培养社会急需的高层次、强能力的管理类研究生。

参考文献:

[1]唐益群,赵化,王建秀,杨坪.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J].教学研究学研究2012.1(35).

篇11

知识作为一种要素投入,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国内外众多专家都对“知识经济”的到来做出了大胆的预测。科技成果是知识经济发展的介质,科技成果转化效果是知识经济发展的保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提高,进而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必然要求科技成果转化的管理遵循知识运动的客观规律,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知识管理研究是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的有力保证。

1 科技成果转化的内涵

学者和机构对科技成果转化的内涵有着不同的理解,傅家骥J、武春友J、GiorgioPetronii等根据研究的背景不同分别给出了科技成果转化的定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成果转化法》对科技成果转化进行了如下定义:科技成果转化是指为提高生产力水平而对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所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所进行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发展新产业等活动。

2 知识管理的内涵

知识经济的发展主要依赖于知识管理。近年来,关于知识管理的研究也越来越多,郁义鸿、金吾伦、IkujiroNona.ka等分别给出了知识管理的定义。综合以上学者研究成果,可以得出知识管理如下定义:知识管理就是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是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的新途径。具体来说知识管理应有外部化、内部化、中介化和认知化四种功能。外部化是指从外部获取知识.并按照一定的分类将它组织起来,目的是让想拥有知识的人拥有通过内部化和中介化而获得的知识;内部化和中介化所关注的分别主要是可表述知识和隐含类知识(或称为意会知识)的转移;而认知化则是将通过上述三种功能获得的知识加以应用,是知识管理的终极目标。

3 科技成果转化过程的三阶段知识管理模式

3.1 科技成果转化过程的阶段划分

通过对科技成果转化定义和过程研究,可以把科技成果转化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小试中试阶段、生产阶段、市场开发阶段。小试中试阶段是对实验室科技成果的“放大”,即为技术实现工业化生产进行试验,是成果转化方把成果转变为产品原型或样品;生产阶段是指成果需求方企业把新产品原型或样品转变为新产品的过程;市场开发阶段是指成果需求方把新产品转变为市场上所需要的商品并促使其产业化的过程。科技成果本身具有知识密集型的特点,在其三阶段转化过程中,通过不断地对科技成果进行试验、开发、生产及推向市场,知识在成果的供给方、需求方、资本投入者以及实现其配套组合的组织者之间流动着,创新的思维范式在人们头脑中形成并经过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外化和内化后,经过实践操作而创造出新的知识。所以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存在着连续的知识流动和知识创新。

3.2 科技成果转化过程的三阶段知识管理模式建立

科技成果转化过程既是一个产生有价值成果的过程,也是一个产生有价值知识的过程,它是对所积累知识的延续与创新。因此,从科技成果转化过程的三阶段(小试和中试阶段、生产阶段、市场开发阶段)着手,阐述每一阶段由于知识流运动所产生的知识创新,是推动科技成果与知识管理耦合的基点和关键耦合域。通过对科技成果转化与知识管理耦合域的确立,本文建立了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三阶段知识管理模式。如图1所示,该模式主要包括成果小试和中试阶段的各种检测、工艺设计、信息化设计的知识管理;成果生产阶段中的先进制造技术、标准工艺、组织与管理的知识管理;成果市场开发阶段中的市场定位、营销规划、客户与市场、团队协作的知识管理。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三阶段知识管理模式中,科技成果转化每一个阶段都伴随着各种知识的互动、转化、整合、创新,涉及大量隐性知识、显性知识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客观上存在着复杂的作用机理;在成果转化三阶段之间,通过成果转化过程各部门的衔接,使研发知识、生产知识和市场知识形成成果知识的转化流和创新流,不断促进科技成果知识的转化和创新。

3.2.1 科技成果转化小试中试阶段的知识管理

科技成果转化的小试、中试阶段是对实验室科技成果的“放大”,是学习、掌握、吸纳已有的科技成果知识,并初步实现科技成果转变为产品原型或样品,对其技术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进行试验及生产设备适应性改造建设的综合过程。

从时间维度上来分析,小试和中试阶段是成果转化的一段过程,知识在不断地转变、融合、合并。从这个意义出发,待转化的成果知识既是静态的实体,又是动态的过程,是“实体”和“过程”的统一体。当对知识进行分类和测度时,较为注重的是知识的实体性,即成果样品;当关注知识的创造、传播、学习和应用时,所涉及的是知识的过程,可以引入知识的存量和知识的流量(知识流)。当知识流产生时,知识存量和知识结构都必然会改变,通过以下两种知识流通的渠道:一是成果转化试验方与其外部成果转化方之间的知识流动;二是成果转化各方内部的知识流动。

在这一反复试验过程中,知识流的表现形式既是外生的(专业化),又是内生的(干中生)。所谓知识流的“外生”,是成果试验方(主要是需方)通过接受其他转化方知识的传播与外溢效应,来获取知识和积累知识,如通过技术交易等获得新的知识;所谓知识流的“内生”,是成果试验方通过有目的、有组织的科学研究、技术发明、技术开发等活动,在自己的实验活动中积累经验,进而将感性的经验积累上升为理性化的知识,并通过这类过程不断进行知识积累。

3.2.2 科技成果转化生产阶段的知识管理

科技成果经过小试和中试阶段,己经趋于完善和成熟,这样就可以进人成果需求方企业生产阶段。科技成果转化婀生产阶段是科技成果需求方企业把经过小试和中试的新产品原型或样品转变为新产品的过程,是运用新知识进行生产的阶段。科技成果需求方企业通过检测、调试设备、实施经营性批量化生产来寻求实现最低生产成本的生产规模。由于这一过程将改善的知识成果与调整后的生产设备结合在一起,而且在这个设备与软件知识结合的过程经常出现预料外的问题,所以,此过程也是完善科技成果商业化应用的重要一环。科技成果被需求方引进以后,通常要引起需求方企业技术条件、装备水平、人员乃至组织方面的变动,以创造科技成果生长的条件,这就将引起科技成果需求方企业在生产阶段的知识管理活动。

科技成果生产过程的本质是知识管理和创新过程,在生产过程中的各个流程、各项活动都包含着知识管理和创新的内容,它们分别是:技术知识创新,工艺知识创新,组织知识管理;当然,也有包含着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知识管理内容。科技成果生产过程中要做到的关键就是要有创新的组织管理理念,这是生产阶段的指导思想之所在,因此,其作用是中坚性的,领导和引导性的,它往往决定着整个生产项目小组的领导特点、组织文化、激励机制等管理理念,组织知识创新对于生产技术和工艺知识创新具有协调和引导作用。生产技术知识创新和工艺知识创新两者的作用不可小觑,两者从基本技术细节上起到支持性、促进性的作用,二者缺一不可。

3.2.3 科技成果转化市场开发阶段的知识管理

科技成果转化的市场开发阶段是科技成果需求方企业把新产品转变为市场上所需要的商品并促使其产业化的过程,是进行市场开发、信息反馈与改进的阶段,也是对可行性研究中市场预测的一个检验和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阶段。这一过程中,自始至终存在着调查市场、分析客户需求、不断调整研究开发方向、形成有价值的知识挖掘和创新活动这些知识管理活动来源于市场或者客户的信息,通过分析研究,进而形成有关市场或者客户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来形成科学的决策活动,其目的是建立一定规模的科技成果转化产品市场,以此来保证规模化生产的实施。

科技成果转化市场阶段的知识管理,是为达到开辟新市场目的而进行的知识管理。具体来说包括寻找新用户、发现产品新用途、重新细分市场等知识管理活动。在这个阶段中,往往需要与客户、供应商不断进行交流,以获取他们在科技成果推向市场后对成果的意见反馈。这是市场开发阶段对外部隐性知识的吸收,也是对成果进行再次创新的知识储备。

4 科技成果转化过程知识管理状况评价模型

4.1 科技成果转化过程知识管理状况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为了分析知识管理在我国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实施效果,需要建立一套比较全面、客观的数据指标。结合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三阶段知识管理模式,本文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知识管理状况评价目标下构造3个子指标系统,它们分别是小试中试阶段的知识管理状况、生产阶段的知识管理状况、市场开发阶段的知识管理状况。

(1)小试中试阶段的知识管理状况指标

小试中试阶段是科技成果转化双方把科技成果转变为产品原型或样品,并对其技术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进行试验的过程。下列指标用来表征其知识管理状况:成果知识流动水平、成果知识积累水平、成果结构性创新水平、内外部信息沟通能力。

(2)生产阶段的知识管理状况指标

生产阶段是指科技成果需求方企业把新产品原型或样品转变为新产品的过程。下列指标用于表征其知识管理状况:成果工艺创新能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自主性创造性开发和应用新制造工艺技术的能力)、成果生产的标准化水平(成果产品生产安装等过程中实施标准化管理和控制的水平)、R&D员工和生产员工的知识管理水平。

(3)市场开发阶段的知识管理状况指标

市场开发阶段是指科技成果需求方把新产品转变为市场上所需要的商品并促使其产业化的过程。下列指标用于表征其知识管理状况:客户与市场知识吸收能力、营销人员知识管理水平、售后服务知识管理水平、营销体系的适应度(针对新成果产品投入市场的营销组织体系对产品销售的适应程度)、外部环境变化调整营销创新策略的响应速度。

4.2 科技成果转化过程知识管理状况评价模型的构建

科技成果转化过程对知识管理状况评价是对知识管理状况的模糊描述,其优劣程度没有明确的界线,如果人为地用特定的分级标准去评价会很不确切。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能对科技成果转化过程知识管理状况进行有效评价。

(1)建立评价集

科技成果转化过程知识管理状况评价一般分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差五个层次,则评价集可以记为 如果将绩效等级用1_5的尺度来表示,则评价等级

(2)建立评价隶属度矩阵R

表示对于第i个指标,专家认为其属于第j个等级的可能程度;Sij表示认为指标i属于等级j的人数;N为参加评估的专家总数。

(3)计算综合模糊评价矩阵B

B表示被评价指标从整体上看对V模糊子集的隶属程度。最后按最大隶属度原则确定科技成果转化过程知识管理状况的优劣。

4.3 应用分析

篇12

Analysi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University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chievement Award

ZHANG Zhi-sheng1 LI Tong2 WU Jie1 SUN Xiao-mei1

(1.Jiangs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Zhenjiang Jiangsu 212003,China;

2.Hebei Norm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Chengde Hebei 067000,China)

【Abstract】Based on practical management work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the analysis summarizes the element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chievement award, as well as the statu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reward, summarizes proposes a method to efficiently obtain the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 management, aiming at the reform of the management work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and improvement to provide the reference.

【Key words】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anage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chievement award

0 引言

中国自古代及开始科技奖励,奖励领域包括天文气象、医学、农田水利、军事科技、冶铸和工艺等领域[1]。目前,科技成果奖一般按学科可分为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三类。自然科学奖是指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中阐明自然现象、特征和规律,做出重大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奖是指运用科学技术知识做出产品、工艺、材料及其系统等重大技术发明;科技进步奖是在应用推广先进科学技术成果,完成重大科学技术工程、计划、项目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2]。

1 科技成果奖的关注点与要素

1.1 科技成果奖的关注点

表1 主要科学技术奖的奖励种类、基本要求与关注点

科技成果是科学技术成果的简称,是指对科学研究课题,通过调查考察、实验研究、设计试验和辩证思维等活动,所取得的具有一定学术意义或实用价值的创造性成果[3]。科技成果奖是一个统称,目前多称为科学技术奖,主要是由各级政府和社会力量授予的科学技术奖项。政府类科学技术奖按级别又可分为国家级、省部级、市厅级和基层级;社会力量科学技术奖主要是指经科技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登记认可的社会力量设立的科学技术奖。本文选取了部、省、市、行业类主要科技成果奖,总结了奖项的关注点,具体如表1所示。

1.2 科技成果奖的要素

从主要科技成果奖奖项的关注点着手分析,归纳总结近3年主要科技成果奖的关注点,即科技成果奖要素及水平要求[4],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科技成果奖的要素及水平要求

2 高校在科技奖励中的地位

在政府鼓励产学研合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高校已经成为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在科技成果获奖方面占据着重要地位。以2011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奖获奖公示项目为例,分析统计了2011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中,高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在全省科技奖励中的获奖比例,统计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高校获奖比例统计

以江苏省科学技术奖获奖公示项目为例,分析统计了高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在省科技奖励中的获奖数量及排序,统计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高校获省科技奖情况统计排序

3 高校获取科技成果奖的管理对策

3.1 政策导向与积极性管理

建立和完善学校的科技管理政策,侧重科技成果的申报与奖励政策,调动科研人员对科技成果奖的申报积极性。

3.2 加强科研团队的建设与管理

一方面重视科研平台建设,以科研平台为契机,行政干预组建科研实体或团队;另一方面,加强科研团队的培育与经费投入,通过投入与给定目标的跟踪与管理,促进科研团队的建立与发展。

3.3 加强科研项目验收与科技成果鉴定管理

科研项目验收是指已立项的科研项目按照立项合同书(任务书)的验收要求检验或验证后,准予科研项目结题。科技成果鉴定是指科技行政管理机关聘请同行专家按照规定的形式和程序,对科技成果进行审查和评价,并作出相应的结论。验收与鉴定的区别如表5所示。

3.4 重视知识产权的管理

知识产权作为科技成果奖的要素之一,在当前国家知识产权战略背景下,主管部门、行业企业各界均十分重视专利的获取,同样,在科技成果奖评审中,授权发明专利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具体体现在,一方面科技成果奖中设置专利奖项,另一方面,提高专利在科技奖评审中的地位,以2011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为例,获得一等奖、二等奖的项目授权发明专利均达到十几项甚至几十项。

3.5 科技成果奖申报的组织管理

首先,科技成果管理人员加强学习,熟悉各类科技成果奖励申报流程和注意事项[5]。

其次,加强对科技成果奖相关要素的收集,通过学院科技成果奖预报摸底汇总以及科技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库筛选,统计并形成近三年(2010-2012年度)的“高水平验收项目”、“高水平论文”、“知识产权”、“横向科研经费”突出人员及相关要素。

最后,在科技成果奖要素收集的基础上,建立科技成果信息库抓好科技成果奖申报的源头,科技成果信息库内容包括:部门名称、项目/成果名称、验收或鉴定情况、高水平论文、知识产权、应用及经济效益情况、项目负责人及联系方式、可申报奖项情况等,科技成果信息库样例如表6所示。

4 结语

科技成果获奖是科学研究“长期积累”的结果,科技成果管理工作是一项全面系统的工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与深化,信息与经济时代到来,科技成果管理亟需改变传统观念,从科技成果管理长远来看,着眼于科技成果奖要素,把系统理论和协同创新思想应用于科技成果管理中,对于科技成果奖的产出,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姚昆仑.科学技术奖励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S].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96号,2003.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