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9 18:14:5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小学英语教育专业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二、就业情况简介及分析
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小学英语教育专业方向学生的就业情况如下:读研、考上公务员、考上村官。其他学生的就业基本上有两个方向:在小学担任代课教师,或进入公司从事和英语相关或不相关的工作。总的来说,就业形势并不喜人。其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既有大环境的因素,也有自身的因素。首先,从大环境来看,全国的本科毕业生就业形势已经连续几年十分紧张,教师编制考试则更使教育类学生就业难上加难。每年参加教师编制考试的学生成千上万,通过考试的幸运儿寥寥无几。比如去年,南京地区教师编制考试的录取人数与参加编制考试的同学人数比例约为10%,这也注定大多数学生无法通过教师编制考试,不能实现从事小学英语教学的就业理想。其次,小学英语教育专业方向的学生面临来自英语专业毕业生的激烈竞争。尽管本院的小学英语教育毕业生英语基础能力过关,但是社会上大多数用人单位对小学英语教育专业的认识度不够,更倾向于招收具有专四和专八资格证书的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
有一位学生有过这样的求职经历,用人单位明确向她提出要求有专四的资格证书。再次,我院学生也有自身的弱点,即教学技能比较弱。不少学生在教育实习时,教学板书凌乱,教案设计不规范,歌曲歌谣演唱和简笔画技能基本为零。在教师编制考试的过程中,很多学生通过了笔试,却在面试上被刷下来。这是由于我院小学英语教育专业建设时间比较短,该专业的课程设置尚处在完善期,学生教学技能的训练相对比较薄弱。目前,小学英语教育专业学生课堂教学技能薄弱问题已经引起了学院领导和教师的高度重视,如何提高学生的教学技能成为本院教师和学生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笔者认为应该首先从课程设置入手。
三、教学法课程设置分析
一个合格的小学英语教师应该具备完善的英语语言技能、语言教学技能和教学理论素养。为了培养合格的小学英语教师,本院小学英语教育专业方向的课程设置基本上可以分为三大块:英语语言基础课程、教育学心理学基础课程、英语教学法系列课程,其中在一、二年级侧重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的学习,三、四年级在继续加强英语基础知识学习的同时引进小学英语教学法系列课程,侧重小学英语教学技能的训练和提高。本院开设的小学英语教学法系列课程并不少,平均下来每个学期都至少有一门技能课程,但是,这其中存在以下问题。首先,以上的课程很多没有对口的教材,任课老师面临无书可教的难题。而本院专职的4位英语教师都不是小学英语教学法方面的研究生,导致教师的专业素养先天不足。同时,由于没有教材,各位老师上课时所讲的材料基本上都为自己搜集的材料,难免出现教学资源重合浪费现象。
比如,据笔者了解,在小学英语基础知识课程中,任课教师对课堂用语进行了专题介绍,而小学英语教师口语课程本身就包含了这项内容。同样的问题也发生在小学优秀教师教学案例赏析课程上。教案设计不仅在就业指导课上出现过,在教学技能课程训练中教师也对这一专题进行了讲授,而大四的学生又单独开设了这一课程。教学资源重合现象十分突出。针对这个问题,笔者认为当务之急是组织所有老师共同讨论,确定各个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大纲和教学周历,重新规划,避免再次出现教学内容重合现象。在这个过程中,急切需要一位专业带头人对此进行监督指导。另外,针对教师素养的先天不足问题,除了教师自身加强学习,院系也应该给相关老师提供外出交流和学习的机会,从根本上促进他们专业素质的提高。其次,本专业对外沟通交流缺乏。截至2013年上半年专业建立的5年间,本专业还没有邀请过一线小学英语教师或教学能手开讲座,或给学生作指导,也没有邀请兄弟学校、专业的老师同学们交流。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支持经费的不足,另一方面,决策层对此重视程度不够。
小学生英语的掌握程度主要取决于对语音的掌握情况,良好的语音基础,是其在以后的更复杂的英语学习中的重要保证,对英语的兴趣也是建立在有趣的语音学习中的,为了使小学英语教学现状得到改善,学习小学英语教育专业的学生更应该在语音这一块得到提升,熟练掌握语音基础知识,提高对语音的认知理解。
1小学英语专业语音教学中的问题
1.1对语音教学的不重视
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会忽视语音在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学生花大量时间在背单词、背语法上,很少会花时间将课本上生硬的英语读出来,英语是一门语言,如果不在交流中使用在试卷上拼写的再整齐漂亮也不能体现出自己的真正水平,不用英语交流表达也就不知道自己真正掌握了哪些单词哪些语法的用法,这样的专业学习中培养成的英语教师,对小学生的语音学习没有任何帮助,忽视语音教学的必要性,也是小学语音教育质量差的主要原因。因此,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先从意识认识上强化师生对语音的认识,重视语音教学,提高英语语音能力。
1.2受母语的影响
对母语根深蒂固的理解给我们的外语学习产生了很大影响,会让我们把汉语的思维强加于英文的学习中,英语是与我们的国语非常不一样的语言,在词义、语法、结构上都有很大的差异,但在语音学习中,我们容易受普通话的影响,按照中文习惯理解英文,甚至用汉语习惯“创造”出了很多“中式英语”,很多小学生在学习新的单词时习惯于用中文标注其发音,用中文的语序翻译英文句子,这些母语的影响一再迁移到英语中,严重阻碍了学生对英语语音学习的理解。
1.3语言缺乏连贯性
连读、浊化、省音等方式是在英语朗读中很常见的技巧,规范连贯的英语阅读有助于增加英语的趣味性,也使读出来的英语更加流畅优美,也会给听者一个深刻印象,简单的将每一个单词的读音串联起来的英语极其生硬刻板。英语教育专业的学生如果将这种讲英语的方式延续到小学生的身上,对小学生的阅读习惯养成会有很大的反作用,小学生在早期形成的阅读方式会对以后有很大的影响并且很难纠正,所以,专业生要规范自己的英文阅读,使语言更加流畅连贯。
1.4不会使用正确的语调
有起有落的语调能够吸引听众的注意力,并引发听众的联想,是一个很重要的表达关键,恰当的语调也更能体现出说话的人内心的情感,中文讲故事也讲究声情并茂,正确的语音是有重音轻音、快读慢读、升调降调的区分的,流水账般徐徐道来的英语是不带任何声音情绪变化,不带任何感情共鸣的,仅使听者觉得乏味无趣。
2有关小学英语教育专业语音教学的问题的解决策略
2.1重视语音教育
只有重视了语音教学在英语学习的关键性,对专业生的语音教育力度才会有所改善,学校在课程安排的时候,可以有意识地多安排语音课程的课时,语音的能力培养不是短时间能达成的,要更多的时间与精力的训练,通过增加课时,活跃课堂气氛,专业学生会体会到语音学习的乐趣,从被动的一方变成主动学习语音的一方,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语音交流,举办一些英语听力、阅读、朗诵等的语音训练活动,增加语音学习的多样性。
2.2改革英语考核形式
很多学校对英语的考核重点放在笔试部分,对语音的考核通常是草草了事,学校可以单独成立语音考核组织,对小学英语教育的专业生设定专门的语音考核标准,比如规定一个学生阅读英语应该达到什么样的程度,语速多快才算格,这样的方式将语音过关设为专业过关的必要条件,可以鞭策学生对语音能力的自我完善,也能很好了解学生对语音的掌握情况,以便在以后的教学方案改革中查漏补缺。
2.3将纸质作业改为口语作业
随着我国国际交往的加深,因此,国家要求在小学时期,就开始开设英语教学,并且把英语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基础性教育。但是,在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很多问题,以至于小学时期的英语教学,在质量上很低。特别是在语音方面,没能形成良好的基础以及习惯。因此,笔者在多次的教学实践中,多次对英语专业的学生进行了语音测试。
一、实际测试中发现的问题
此次测试内容包括了单词的重音,连读以及辨音等,多次的测试结果,都说明小学语音在教学中的缺失以及不足,现总结如下:
1.发音不准。特别是像r、v、i等一些辅音,由于在汉语中很难找到类似的音素,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经常误读成s、z等音节,同时由于出生地方言的影响,很多的辅音以及一些短元音等,发音时候,由于不能改变舌位,经常是几种语音被发成了一种语音,不能很好地运用发声器官。
2.重音不会很好运用。在英语学习中,一些实义词很多的句子,在朗读过程中,需要对其进行重读,对于功能词多的,一般要弱读,这个规律很好掌握,但是,在一些实际运用中,一些实义词的句子,并没有包含重要的信息,而在一些功能词中,反而需要进行重读,由于学生们对于语言环境缺乏掌握,因此,在遇到这样的情况时,往往该重读的却忽略了,该弱读的,却重读了。
3.语言缺乏连贯性。英语中的连读以及省音是口语中的普遍现象,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对此缺乏掌握以及实际的应对能力,导致在进行口语过程中,经常忽略这些语法的运用。经常是一个单词接一个单词,而不能遵循英语语言的规律,可懂性很低。
4.没有节奏感。人们在说话时,通常运用高低音等,来控制语言的节奏。在英语的学习中,由于本身的特点,在音节上,轻重相间,在一些需要重读的音节之间,距离相等。而同学们在进行学习过程中,对这种大致相等的距离缺乏掌握,因此,说出来的句子,没有节奏美感。
5.语调的不合理运用。语调就是在说话时,声调的高低变化。我们的悲伤、喜悦、愤怒等,都可以通过语调表达出来。而现在的学生,往往对于单词死记硬背,完全忽略了单词的用语环境,对于一些叹号、问号的句子,无法做到在语调上让人感知。很多该读成降调的地方,都读成了升调,让人不知所以,以至于产生误会。
二、问题解决方法
经过测试,我们发现了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几乎全部来自于语音,因此,对于语音的学习,是不可小觑的。下面就以上问题,提出几点应对方法:
1.强化语音学习,增加语音学习课时。在当前的教学中,对于语音的教学,在课时上,以三十分为准,一周时间里,安排两课时。在这两个课时中,既要向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以及传授,还要辅导学生完成一些语音练习。这些内容,在教学上,还很不足。教师为了按时完成授课,就会相应较少提问以及练习的时间,即使碰到发音不准的情况,也难得有时间进行纠正。语音教学在课堂上,流于形式,实效很低。因此,有必要增加语音练习的课时。同时,多给学生们实践的机会。
2.推广以及普及普通话。对于地方性语言,尽可能减少使用。学生们在进行英语学习时,很容易受到自己母语的影响,特别在遇到一些较难的发音时,难免掺杂进自己的母语语音,甚至运用汉语套用英语发音的方法。如果学生连自己的汉语发音都不准确,那么在套用的过程中,就会与英语原发音相去甚远。
3.增加影音资料的学习。由于教材的枯燥,比起一些影音教学来,形式单一,缺乏实践效果。在学习的时候,也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在授课过程中,适当增加一些趣味性强的影音资料,把其融入教学中,一定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情趣,提高效率,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时,还可以加深对于国外生活的了解,加强口语的训练以及学习。
4.强化奖惩制度。对于英语语音的学习,要制定相关的考核奖惩制度。运用联考或者考试的机制,对学生的学习情趣进行督促。即时语音课结束了,也要制定相应制度,提高理论以及实际口语的训练以及开合,要求学生进行英语的重修,查漏补缺,以提升英语中语音的学习效果。
5.各个学科之间,要相互联系。语音教学不单单是语音老师的责任,在其他的英语课堂,同样要求学生们运用英语进行课堂联系,增加他们运用英语的机会。对于一些语音或者语法上的错误,任何一名老师都要予以纠正。
6.运用口语进行对话,增加口语化教学。特别在作业中,要多以口语化的形式,加强平时的练习。作为同学,可以把自己的录音交给老师,老师听后再予以评价或者纠正。
综上所述,语音教学是英语学习的基础,也是小学教学中关键的一环。因此,在小学时期,就应该抓好语音的学习,多给学生实习以及实践的机会。
三、结语
语音作为英语中的基础性教学,随着国家交往的增多,英语在实际与人的交往中,更加普遍。不仅是人与人交流的工具,也是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关键。因此,一定在小学时期,就要抓好语音的学习,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33―0101-02
目前,许多院校都开设了小学的英语教育这一专业,目的就是为小学的英语教育培养专门的教师。但由于该专业的发展并不成熟,相应的配套建设也不完全,对于小学英语教师这种专业性人才的培养遇到了一些困难。特别是在教学的实践能力培养方面有很多欠缺。教学实践是每个师范学生都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而小学英语教师需要具备的这种能力要根据教学的相关对象和教学的基本内容进行设定,只有通过综合性的学习才能真正提高该专业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
一、该专业学生在教学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过分重视对理论知识的讲解。在实际的教学中,师范学院的教师往往注重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的讲解,每天要求学生进行大量知识的识记,这虽然是提高学生基础知识的一种良好的教学方法,但是当学生长期保持识记的这个过程会形成一种定时思维模式。而且在学校的课程安排中,只有最后的一个学期留给学生进行实习,在日常的学习中并没有使学生养成教学的意识,使学生的教学能力得不到较好的锻炼。
2.缺少对教师职业技能的培训。要成为一名合格的英语教师,需要具备的基本技能有:英语歌曲的演唱,用英文进行演讲,会画简单的简笔画,还可以对课堂的教学活动进行良好的组织。但在具体的课程体系中并没有对学生进行上述技能的相关训练,因此,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学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不足,尤其在今后走向教师的岗位后,不能较为顺利的进行教学工作。
3.课程的结构不合理。我国的师范类学生所要修的学分,包括公共课的学分,专业课的学分和选修课的学分,分别占50分、80分和40分。而相关的教学学课程和教育实习只占14个学分。由于学校中课程结构的不合理,导致学生在学习上有一定的偏重,从而对教学实践方面的学习并不重视,而且学校这方面的教学也十分的匮乏,造成该能力的缺失。
二、培养教学实践能力的相关策略
1.将教学理论和学科知识进行良好的结合。很多学生有一些错误的观点,认为小学生所接受的知识都较简单,因此,只要具备一些相关的英语知识就可以对小学生进行教学。然而他们却忽略了对任何对象进行教学,都需要根据其发展的规律和相应的特点,而不是将书本的知识简单的灌输给学生。因此,在进行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时,要注重将学科方面的知识和教学的理论进行结合。由于学科知识的重要地位,在学习的过程中,首先要将基础知识掌握牢固,在掌握的基础上再进行教学方法的选择,要根据小学生原有的知识理论来选择适合每个阶段学生的方法,将相关的教学方法进行较好的学习,将知识与方法进行良好的结合,才能使小学生较快、较好的掌握知识。
2.加强对教学实践能力的锻炼。要想使学生的教学能力得到真正的提高,教师在课堂是不仅要传授给学生基础知识,还要对课堂的管理以及课堂活动的组织进行相应的指导。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为学生灌输学习知识是为了更好的进行教学的实践,使学生树立教学实践的观念。而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采用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要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比如,学生通过学习一定的基础知识后,让其改变身份当教师,为班上的其他学生进行相关的教学,在日常的学习中就能不断进行教学实践能力的锻炼。在学校没有课程的时候,还可以组织学生去附近的小学进行听课学习,在真实的课堂中总结经验,与小学生进行良好的交流,进行实践的教学活动。在课余时间鼓励学生通过做家教的方式,积累教学经验。
3.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培养。根据小学生具体的发育特点,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求英语教师具备较为综合的素质。由于小学生的知识程度有限,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采用生动易懂的语言和一些简单的绘画等能力,因此,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首先对学生进行口语方面的培养,尤其对于较为内向的学生,要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其能够用简单的话语将事情交代清楚,在日常学习中,要以小组为单位,学生之间进行相互的练习,最终由教师进行相关的检查。还要培养学生操作多媒体的能力,开设专门的课程使学生学习如何制作生动形象的课件。还要学习简单的简笔画,能够在讲课的时候,作为一个辅助的工具,吸引小学生的注意,有利于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习组织游戏能力,能够在教学中做到劳逸结合。由于小学生希望自己所学的知识能够较好的展现出来,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培养学生对英文歌曲的演唱、演讲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总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教学能力。
在英语教育专业小学方向的学生正式进入课堂之前要进行全面的培养,除了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以外还要具有良好的教学实践能力,在师范学校的培养中,要将教学实践能力的学习贯穿在课堂教学中,将基础知识和相应的教学方法进行良好的结合,在日常的课堂中对教学的实践能力进行培养和锻炼,同时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全面提高和完善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小学英语教师。
参考文献:
[1]蒋显菊.高师英语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12,(12):117-118.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2-0264-02
引言
随着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推广,近几年来,我国的小学英语教学事业发展迅速,从城市到农村都掀起了英语学习狂潮。小学英语教师的需求也非常旺盛,而就目前而言,我国的小学英语教师主要来源于师范院校的小学教育(英语)专业毕业的本、专科生。那么,小学教育(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专业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小学英语教学的质量,其中,他们的英语语音素质尤为重要。因为,小学英语教师作为英语学习者的启蒙教师,他们的英语语音水平将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英语发音和学习。同时,大量的研究表明,儿童学习发音的最佳时段是小学阶段,经过正确的指导和正规训练,他们甚至会达到英语母语发音者的水平。由此可见,对于小学教育(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英语语音素质的获得和掌握有重要的意义。
一、小学教育(英语)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语音素质
1.牢固的英语语音理论知识
虽然,对于小学生来讲,并不要求他们掌握理论知识,但是,作为未来的小学英语教师应牢固掌握英语语音理论知识,如:单个音素音标的发音、重音、声调、连读等。这样才能灵活的将理论应用在实践中,才能正确、规范的指导教学,引导学生有地道的发音。
2.培养说英语的节奏感,正确而熟练地使用语调
小学英语的教学目标培养小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能识记、拼读一些常用单词,能进行简单的日常对话。教师应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对单词、词组、及句子的语调,因而,小学教育(英语)专业的学生更要掌握英语节奏,正确而熟练地使用语调。英语的节奏感是通过重读、弱读及音的长短和语调的变化来体现的。对于中国学生来说要熟练掌握很有难度,必须要通过反复的模仿和实践才能运用自如。
3.了解汉语与英语的语音体系异同,减少母语负迁移
第二语言的学习或多或少都会受到母语的影响。这就要求小学教育英语专业的学生在英语语音学习的过程中,应善于寻找汉语和英语语音体系的异同点,把握发音规律,特别要注意了解和研究本地方言的发音规律,这样才能更有效、便捷的为以后教学提供经验,指导学生避免受到母语的干扰。
二、小学教育(英语)专业英语语音教学存在的问题
1.语音重视程度不高
由于我校小学教育(英语)专业设置在教育科学系,从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课时安排、教学资源等能看出来,对语音的重视不够高,没有专门的语音教室供学生语音实践联系,学校的语音室为《听力》专用,课时安排上不能保证教师对学生有针对性的训练。
2.师资力量不够
本门课程的教师未形成稳定且强有力的团队,因而,缺乏对本门课程认真仔细的探究和系统的筹划。同时,授课班级人数过多,不能保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每一个同学都有机会展示和练习语音。
3.课程教学内容重难点突出不够
语音课程主要包括:音段音位教学即以48个音素学习为主,还有超音段音位教学即重读、节奏、语调及其它音渡(连读、强式和弱式、停顿等)现象。本院校的语音课程开设于第一学年,平均周课时三节。在实际教学中,基本按教材内容进行,未突出训练学生对于超音段音位的掌握,也未根据学生专业增加学生对小学英语语音教学的掌握。
4.教学方法不灵活
语音课程采用传统的“听-说-模仿-操练”的教学模式。对语音教学内容反复、机械的操练使得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不能灵活运用所学语音知识,语音交际的目的不能达到。
5.学生受方言母语的影响较大
由于本校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入校的学生大多来自本省本市农村地区,他们自身的普通话带有浓重的口音,更不用说他们的英语发音。很多同学在中学阶段已经养成了不标准的发音,让其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将其改正,难度偏大。同时,个别学生性格内向,在课堂上羞于开口,不能保证正常的知识吸收。
三、小学教育(英语)专业英语语音教学探讨
1.课程设置
转变以前的语音课程基础性的定位,突出语音课程“基础+专业”课程定位。在专业学习中提升学习者的基本技能。对小学教育(英语)专业而言,要以小学教师为依托,创设各种具体的学习环境,努力提升学习者作为教师的语音基本技能。
2.提供教学保证,整合教学资源
制定合理的教学大纲、选取合适的教材、灵活处置教学进度、弹性修订教学计划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同时,由于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不完善,有必要成立教研组形成合力,有利于使语音教学系统化、规范化,保证语音教学的长期发展。
3.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应保证学生语音理论知识掌握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的语音技能。教学内容不仅包括语音理论知识,还应穿插部分影音资料,让学生模仿,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同时也要增添,小学教师课堂口语练习。教学方法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改进:首先,在新课开始之前,对学生的语音水平做一个测试,针对测试结果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对于某些口音特别严重的学生,可以进行一对一的纠正。其次,系统讲解语音发音规律,达到基本音素发音人人过关,再次,强化训练,对重读、弱读,节律、连读等等进行强化,协调教室,尽量使用语音室,小班课堂给学生充足的练习机会。最后,加强课外活动的开展。通过开展精品短文朗读比赛、诗歌诵读比赛、故事汇、话剧表演、辩论等课外活动,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并形成有效的良性竞争机制,营造主动学习和享受学习的语言学习氛围。同时,也可以使学生会评估自己阶段性的学习成果,使教师明确今后的教学任务及目标,实现教学相长。
4.推广普通话,减少母语负迁移
大多数学生都是从十多岁开始学习英语的,在碰到一些比较难发的音时,会自觉、不自觉地受到母语的影响,用自己熟悉的已有的汉语音素来代替英语音素,或者用汉语的发音方法来代替英语的发音方法。如:pencil(铅笔)──喷馊;because(因为)──笔壳子;Good morning,(早上好)──狗叼毛栗,My name is…(我的名字是……)──买来一只……然而,有的同学普通话尚不标准, 导致套用的汉语的发音方法也不准确。如果能够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则会减少母语的负迁移作用,加强母语对英语语音学习的正迁移作用。
结语
总而言之,语音教学是小学教育(英语)专业本科阶段至关重要的一环。同时,作为地方本科院校,本专业多年来一直承担着为当地社会培养一线合格的小学英语教师,这就要求地方本科院校培养的英语教师必须掌握正确的语音知识,同时要求英语教师具有规范而富有节奏的语音发音。因为,优美的发音会为学生未来的英语学习打下基础,有利于更深入、宽泛的学习,抑制英语学习中语音遗留问题的继续存在和恶性循环。作为地方本科院校应针对薄弱环节加以重视,加强软硬件建设,使教育教学质量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作为英语教育专业的学生走上教学岗位的重要途径,师范教育阶段的课堂模拟教学必不可少。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发现由于高职院校学生的特殊情况,如专业底子薄、知识面窄、语言能力差、综合素质弱,在模拟教学中表现出的问题尤为突出。
一存在的问题
1教态表现得不够自信
由于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总体上不理想,学习英语教育专业的学生很多又是从其他专业调剂服从志愿过来的,大部分学生表现为专业思想不够扎实,对教师工作的认知不够,突出表现为自信心不够,一上讲台就特别紧张,在教学模拟过程中始终不敢走下讲台,一直站在讲台与黑板之间,不敢有丝毫挪动,一系列不必要的动作随之出现,抓耳挠腮、面红耳赤、紧拽鼠标、不敢抬头、语速加快、声音颤抖等等,个别学生手拽着教案纸直哆嗦,模拟结束后身体都一直发抖。这样的教态不能发挥出良好的专业水准,严重影响了模拟教学的质量,不能展示教师良好的职业素质。
2教学目标的设计不够到位
尽管在教法课的理论教学中已多次强调教学目标的设计不能是简单的、笼统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或是“掌握词汇短语若干”,而是要从知识、技能、情感、态度、文化等多个维度去精心设定、具体阐述。但是学生往往不能达成对有效教学目标的设定,特别是缺乏对“学法指导”和“外语学习心理”的研究,加之对整套小学英语教材体系的不熟悉,对新课程标准的不领会,常常表现出就事论事、千遍一律,缺乏系统性、连贯性,更谈不上创新性,所以在模拟的过程中感觉教学目标预设过于宽泛,不能切合新形势小学英语的教学要求。对小学生的了解不够,不适合学生的学习要求和年龄特征,违背了教育规律。这样的教学肯定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3不能有效驾驭课堂的诸多环节
作为判断模拟教学成败的重要指征,课堂管理(classroom management)能力尤其值得关注。高职院校的学生由于专业底子薄弱及综合素养的缺失,暴露出的问题也比较明显。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问题:⑴课堂指令不明确、不连贯,缺少衔接与过渡,缺少知识的铺垫,没有遵从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课堂提问时或是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或是提问突兀,被提问者往往不知所云。⑵课堂用语发音错误多、句型不正确、语法不规范、极易误导学生,这在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教学中负面影响极大。⑶评价用语使用重复,手段单一、方法简单、缺少激情,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不能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⑷中英文的转换不自然,习惯讲中文,不习惯用英语思维并组织教学,说到英文就卡壳,不能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⑸教师角色的把握混乱,由于是模拟教学,缺少在真正的小学英语课堂的实战氛围,他们往往不能调整好自己的角色,在教与被教的角色之间徘徊,加之专业水平低,对有些给学生的问题自己有时都不能给出明确的、标准的答案,以致于不敢适时适当地纠错,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教师形象严重受损。
4教学手段的使用不够充分
作为现在比较普遍的教学手段,高职院校英语教育专业的学生同样喜欢在模拟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这本来无可厚非。但是不少学生一味追求新颖的画面、悦耳的声音、有趣的视频,却忽视了语言知识的传授和语言习得的培养,受教学生在热闹的观看中没有真正掌握和学会使用语言,教师往往变成了课件的播放者,画面一出,答案马上揭晓,学生没有思考的空间和时间,极易造成思想上的倦怠和坐享其成的心态。更有甚者双手从来不离开鼠标,一旦断电就没法上课,把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的地位本末倒置,语言教学本身的优势得不到发挥,缺少了与学生的互动,思想上的共鸣更是谈不上,学生也就没法体验语言学习的乐趣。
作为评价课堂模拟教学质量的几个维度,任何一项都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水平,如果不能较好地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高职院校英语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的提高必然受限,人才培养的质量更是无法保证。要切实解决上述问题,笔者提出以下解决策略。
二解决策略
1注重人文素养的培养
首先要注意人文素养的培养。鉴于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和英语教育专业的特色,开设相应的文化礼仪课程很有必要,中西文化的交融应该在学生身上看到交集。从传统的中国礼仪文化和开放的西方独立精神中,汲取正面积极的影响,形成专业学习的特色。这样才能扩大知识面、塑造良好的职业形象、拓展国际视野,从而厚积薄发,树立自信心,为以后胜任教师的工作奠定基础,为他们以后的学生做好示范。
2加强教法课的教学
就专业教学本身,要着重抓好几个环节,特别要加强英语教法课的教学。要帮助师范生进行中小学英语教材分析,尤其要研究新课标,领会新理念,及时了解中小学教学改革的动向,经常性地走进基层学校,开展教学交流,反思教学,积累实践经验。另外,要注重基础语音、语调的教学,进校以后要狠抓语音语调过关,力争规范、准确、流畅,这对于从事基础教育的师范生尤为重要。
3渗透教师专业发展的理念
通过请一线教师及教学专家开讲座,观摩优秀课,组织学生去小学参加教研活动,让学生在师范教育阶段就提前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找准自己的努力方向,把握好教师角色,为从一个知识的传授者到争当教学名师乃至语言教学的研究者做好心理准备和专业准备,为职后的继续教育和发展奠定基础。
4树立正确的素质教育观
成功的教学离不开正确的教育观的指导,因此不能忽视教育学、心理学的学习,尤其是外语对教育学、儿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主动吸收国外先进语言教学流派的精华,尊重教育教学规律,提倡全人教育、人本教育,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尽量给予每一个学生平等、公正的机会,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提高语言教学的质量。
综上所述,课堂模拟教学的有效训练,对高职院校英语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意义重大,对于英语基础教育的水平有着很大的影响,因为他们中的很多人毕业后同样会走上小学、初中、语言培训教育机构的教学岗位。随着近年来省级师范生基本功大赛的开展,他们会和很多的本科院校师范专业的学生同台竞技,展示他们的风采。如果没有在高职师范教育阶段系统的培养、专业的指导、扎实的训练,人才培养的水平很难保证,从而会影响高职院校的生存和发展。
参考文献
一、引言
正如胡壮麟的语言学教程中所指出的,语言是一种特定文化中基本和重要的组成部分,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那么语言就不仅仅是一套符号,它既是文化之组成,又是文化之载体。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风土人情、传统习俗、、行为规范等,人们的言语表现形式要受到这些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因此学习一门语言,必须了解这一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否则将无法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这门语言。一直以来,人们对在英语教学中发展文化意识不够重视,认为只要掌握了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就能理解英语和用英语交际。事实上,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常常导致英语学习和交际中的误解。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和经济的快速发展,英语课程也开始成为我国的基础教育科目之一,那么对英语教师的需求也随之增加。在课程改革的这几年里,有不少院校开始增设小学英语专业。教师是新课程的实践者,这就要求这些专业的学生在充分理解新课程核心理念的同时,既要具备扎实的语言知识,又要发展文化意识。因此我从发展文化意识的角度探讨小学英语专业的英语教学。
二、发展文化意识的必要性
1.英语课程的基本理念要求发展文化意识
《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目标是以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发展为基础,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强调了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要逐步发展“文化意识”,引导他们形成开放的、合理的跨文化认知与理解的观念。小学生求知欲强、好奇心强,了解西方文化,能激起学习兴趣,进而爱学英语、学好英语。由此可见,在小学英语专业的英语教学中,发展专业学生的文化意识是必要的,使其能够在将来的实践中将英语教学与英语文化结合起来,帮助小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
2.英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需要发展文化意识
教师职业的专业化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1994年开始实施的《教师法》第一次从法律角度确立了教师的专业地位。2001年4月1日起,国家首次开展全面实施教师资格认定工作,标志着教师专业化进入实际操作阶段。正确理解教师专业化,把握教师专业化的内涵,明确教师专业化的途径,为小学英语专业的培养指明了方向。在英语教师专业化的知识结构中,专业的英语教师还必须具备文化知识。因此,在对小学英语专业的学生开展英语教学时要注重传授文化知识,发展其文化意识。
三、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发展文化意识
1.课内教学
(1)在教学设计中注重文化意识的发展
在教学设计上要求教师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利用原有教材资源,精心钻研教材,对教材进行开放性延伸。案例:①教材:由江西高校出版社出版,《实用英语》第一册,Unit 9 “Holidays and Festivals”。②学习对象:鹰潭职业技术学院中专部09级小学英语教育班。③设计思路:对比法是跨文化语言教学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手段。本单元的两篇文章分别介绍了中西方节日,在设计课堂教学时,教师可利用图片或鲜明直观的多媒体画面,通过对“Spring Festival”与“Thanksgiving”这两个节日的庆祝方式、食物、服装等方面的对比来开展语言教学。只有通过对比才能发现两种文化之间的异同,从而使学生获得一种跨文化交际的文化敏感性,加深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发展文化意识。
(2)在英语活动中发展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和意识
在开展英语活动时,教师可创设较为真实的情景以烘托出浓厚的文化氛围,最终实现预定目标。例如,开展Halloween(万圣节)的活动,这是西方既有趣又盛大的节日,也是孩子们最喜爱的节日之一。教师可让学生尝试做各种各样的面具及南瓜灯,扮演节日里的邻居们和索要糖果的孩子们,进行一场万圣节表演。通过诸如此类的英语活动,学生们不仅能提高英语学习的兴趣,增长见识,而且会对英语国家的重要节假日及其风俗习惯有非常深刻的了解,同时也可了解情景教学是小学英语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
(3)借助教材,融入文化内容,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
根据教材设计的教学内容和课时进度的安排,适当地融入文化内容。也就是说教师可以直接把英语文化内容作为语言教学材料,或把英语文化中具有文化特异性的内容直接编成教学内容,介绍这一文化中的习俗、风土人情、有趣故事等。在选择文化内容时,可以关注与小学英语内容相呼应的素材,这样能为他们将来的教学提供材料。
2.课外加强
(1)课程资源拓展法
课程资源是新课改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没有课程资源的支持,再美好的课程改革设想也很难变成实际的教学效果。一直以来,小学英语专业的课程资源的结构较为单一,除了教材外,课程资源的开发主体、基地、内容、条件等方面存在很大的缺陷。而“文化”是一个含义宽泛的概念,因此光靠课堂教学和教材远不能完成对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还必须积极开发课程资源,比如英语广播站、图书馆、英语角、黑板报等校内资源;内容丰富、健康的英文书报影视节目及多媒体等校外课程资源。通过多种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有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多角度接触英语文化,也利于将来借鉴。
(2)自我积累、交流法
自我积累、交流法就是鼓励学生在课堂内外的学习当中,对于了解到的英语国家的生活习惯、风土人情、政治制度等内容养成做笔记的习惯。此外,教师定期举行分享交流会,让学生交流自己的所得,对比我国与英语国家对应文化内容的异同,使学生在热烈的分享氛围中加深对英语国家文化的理解,形成合理的英语文化意识。
四、结语
通过实际教学,发展文化意识有助于师生更好地完成教学,教学效果显著,获得较好的教学评价;有助于使学生在了解英语国家文化的同时学习英语,了解语言背景的同时理解该语言的文化,使语言和文化互为补充、互相促进。实践证明,学生在了解英语国家的风俗民情的同时也能增长见识、开阔视野,在学习语言技能的同时也能学习教学方法,在体会英语学习的趣味性同时也能增强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积极性,加深学生对英语语言的理解与掌握,使其更专业化,达到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胡壮麟.语言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概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07-0018-03
一、农村小学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困境
我国农村小学英语教师队伍是在特定环境中组成的,他们职前、职后的教育不均衡,其专业知识和技能偏低、队伍不稳定。具体表现如下:
(一)专业化水平偏低
由于开设小学英语课程所需,农村小学英语教师大都是转岗教师。他们的专业角色不够清晰,英语教师资格准入的随意性强。尽管近年来加入了一些特岗教师,教育行政部门也加大了教师培训的力度,但仍然解决不了农村小学英语教师专业素质的根本问题。笔者于2011年5月对石家庄市农村学校现岗小学英语教师进行过调查,其中英语专业的教师约占13%,非英语专业的教师约占87%;专任英语教师约占20%,非专任英语教师约占80%。队伍的专业化问题一直是制约小学英语教学发展和影响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
(二)教师队伍不稳定
由于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专业角色不够清晰,特别是大量存在非专任英语教师,他们任教的课程变动快,随机性强,甚至有些学校还存在包班授课的情况。更为令人不解的是,在省、市、县级的小学英语教师培训中,出现了受训者不是英语教师或受训后不教英语的现象。农村小学英语教师队伍不稳定还表现在小学培养的优秀教师很快被中学挖走或主动到条件更优越地区任教,这使得农村小学英语教师队伍越发不稳与贫弱。
(三)教师专业知识薄弱
由于大量的农村小学英语教师是转岗教师,他们职前大多只有初中英语的基础,在教材培训中许多教师对小学英语课本中的语言内容理解有困难。在2007年石家庄市以小学课本内容为命题基础的教师专业考试中,从抽样分析看出,60分以下占25.68%,其多为农村教师;尤其是一道写作题和一道教学设计题的作答更不理想,写作题的及格率为34.97%,教学设计题的及格率为28.41%。部分教师专业知识薄弱,不具备从事小学英语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难以适应教学的要求。
(四)教师专业发展乏力
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乏力,首先表现在他们的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均不理想,使他们无法及时有效地获得足够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其次,他们职后专业教育发展更是乏力。目前农村小学英语教师职后专业教育的机会少、培训时间短等。再者,农村教师因繁重的工作任务无时间和精力参加培训或教学研究活动。
(五)难以适应新课程教学
农村小学英语教师专业化的水平直接制约着新课程的顺利实施。《英语课程标准》对小学阶段的教学任务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它明确了英语教育改革的指向,打破了传统英语教学的模式,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对农村小学英语教师来说是极大的挑战。由于农村小学英语教师专业知识与教学技能较弱,加之目前农村地区发展存在的差异,阻挡了相当一部分农村小学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步伐。这种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现状严重地制约着新课程的有效实施。
由此,研究探索适合目前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途径,是农村小学英语教学发展的迫切需求,是关系到农村少年儿童英语学习成效及发展的问题。
二、农村小学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途径
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应首先从构建小学英语教师专业队伍入手,然后逐步完善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容、方法,并建立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评价体系。笔者认为,农村小学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应体现多维性、发展性和评价性。多维性是指专业知识、技能、教学理论、教学策略等同时发展;发展性是指依据现有教师的基础提出不同层次的发展目标及进程;评价性是指对教师的发展应及时给予科学、合理的评价,以促进每一位教师不断提高专业水平。
(一)明确专业角色,稳定专业队伍
明确专业角色,稳定专业队伍,是农村小学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保障。近年来,虽然补充了一些专业教师,但由于农村小学英语专业教师缺口较大,还有大量的转岗英语教师,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为非专任英语教师,尤其还有部分是常“流动”的英语教师。因此,明确专业角色,稳定专业队伍应被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重视并作出规范。首先,明确小学英语教师的任职考核标准,即先培训、后考核,以达到最基本的专业知识、教学技能要求;其次,确保队伍的相对稳定性,才能谈得上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
(二)学习专业知识,适应教学需求
《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首次对教师的专业化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教学建议第八条“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努力适应课程的要求” 中指出: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是有效实施英语课程的关键。学习专业知识,适应教学需求是农村小学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础。农村小学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不断提高学科专业知识,即系统的英语语言基本知识、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和较好的语言运用能力。这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一些农村教师带有明显地域方言,不能运用基本的课堂用语。因此,针对性的学习方案尤为重要。首先,根据教师的原有基础,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应分层次安排语言知识的学习内容,通过集体面授、网络授课、自学等多种学习途径促进教师英语水平的提高。还应建立有效评价机制,运用自评、同伴互评、阶段性评价及分层、分级考核检验教师的学习效果。其次,农村小学英语教师对学科专业知识的提高应有紧迫感,要增强自我意识,坚定信心,努力适应学科要求,达到学科专业标准。农村小学英语教师专业知识的提高是一个长期坚持不懈、艰苦努力的过程,更是一个终身学习、不断更新的自觉追求。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新时期的教学要求。
(三)运用教学理论,提升实践能力
运用教学理论,提升实践能力,是农村小学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目标。农村小学英语教师尤其是转岗教师需学习一定的英语教学的理论知识、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课堂教学实践需要一定的外语教学理论的支撑,对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法,如全身反映法、情境法、直接法、视听法、浸入法等方法应有理解和应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教学策略,词汇教学策略、阅读教学策略、语法教学策略等也应有理解和应用。教师只有学习、运用英语教学的基本理论,才能提高教学效果、拓展教学技能。小学英语教师除了听、说、读、写的能力外,还应具备唱、画、玩、演的技能。唱、画、玩、演等教学方式符合儿童语言学习的特点,有益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农村小学英语教师还需学习教学设计。例如,如何确定合理、具体、全面并具有可操作、可检测的教学目标,如何确定满足学生需求的教学内容,如何设计体现或兼顾趣味性、交际性、目的性、全体性、差异性、多样性、开放性、自主性、有效性等多样性的活动,如何设计合理、连贯、清晰的教学过程等。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只有不断深化对理论的理解,才能提升教学实践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四)考察教学过程,开展教学反思
考察教学过程,开展教学反思,是农村小学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必需的过程。教学反思是教师自我认识、自主发展的过程,是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由于课堂上并非所有的活动都是按照预先计划进行的,也并非所有计划都能得以实现。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需用心观察教学活动,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课后将自己的教学以某种形式记录下来。根据教学实际条件,记录可以是符号的、文字的、也可以录音、录像的。教师应学会倾听并不断反思,在反思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进行调整。值得注意的是,不要总是停留在经验层面上解决问题。如词汇学习,小学生认读、记忆词汇困难,是英语教学中一个普遍性问题。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只是让学生机械地拼读、抄写单词,而没有运用词汇教学策略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词汇学习方法,使得教与学进入一个恶性循环。因此,在调整中应注重运用现代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拿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方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在反思中得到提高。
(五)同伴合作互助,促进交流分享
同伴合作互助,促进交流分享,是农村小学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平台。同伴合作的形式有多种,如校本教研、联片教研、区域协作等。校本教研是本校教师团队的合作,联片教研是较少且相距较近校际间学科教师开展的教研活动,区域协作是区县、城乡的合作。这既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个平台,也是发挥团队的智慧、互助合作共同进步的教研机制。常态的活动形式有:教材分析,教学设计研究,观摩课堂教学、课后分析等,教师在活动中沟通、交流、讨论,探索合适有效的教学方法,不断完善课堂教学实践,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形成可共享的教学资源,即教学目标合理、教学内容适当、教学方法得当、教学过程流畅、教学效果明显,富有创意、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教学设计。这不仅有利于教学中的合作和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也可以培养教师的团队精神,是促进农村小学英语教师整体专业化发展非常有效的途径。
(六)加强专业引领,深入专题研究
加强专业引领,深入专题研究,是农村小学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脚手架。在考察教学过程,开展教学反思,同伴合作互助,促进交流分享的基础上,开展“专题性”教研。所谓“专题性”,是指教学实践中发现的共性的教学问题。一般围绕一个教学专题而展开。在研究中,可请本区域中的骨干教师、名师、教研员、大学教授等作引领,加强研究中的指导,体现出研究的规范性。这种研究也表现为一种学习,是研究性学习,研究团队是学习共同体,通过合作学习和共同探究,形成一个不断提高的教师团队。通过对“专题”的研究,进行理性思考,提高认识,调整做法,使自己的教学行为更合理,达到重建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成效的目的。活动方式以合作小组为主,研究成果的呈现可以为教学设计案例、课例展示、论文、课题研究报告等。这种专题性研究可为教师搭建起理论转变为实践的桥梁,从理论的高度研究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可有效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和提高。
(七)落实教学评价,记录专业成长
落实教学评价,记录专业成长,是农村小学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档案。在专业化发展过程中,运用评价机制检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实效,最好的教学评价应该是教师对自己的评价,教师给自己建个专业发展档案夹,可以是文字的、声音的或电子的形式,记录自己成长的足迹。如专业理论的学习笔记、教学反思的点点滴滴、同伴合作的教学案例、专题研究的累累成果等等。专业化发展档案夹为老师的教学提供了最直接的情景。它可以帮助教师反观自己的专业化发展历程,可以使教师获得成长的快乐,并能看到自己在一段时间里付出的艰辛及取得的进步。教师专业化发展档案夹的内容,为教师本人提供专业成长的画卷,记录着教师个人的专业发展历程。
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需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大力支持,规范并建立具有英语教学能力的、稳定的教师队伍,强化英语教师专业能力的目标培养,完善有益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学习及评价机制。近年来,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在原有的基础上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离新课程的要求还相差甚远。英语教师的培养及其专业化发展是非常艰巨的任务。进一步加强农村小学英语教师队伍的建设并促进其专业化发展是教育发展的需要,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民族对教育发展的期盼。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Kathleen M. Bailey(美), Andy Curtis(美)&David Nunan(澳). PURSUI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he Self as Source(追求专业发展 以自己为资源)[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中图分类号] G6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6-0035-02
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英语作为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之一,在世界科技交流、文化交流,特别是国际交往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英语教育肩负着光荣的责任与使命。高师院校英语教育专业学生是中小学英语教师的主要来源,加强对他们的教师职业技能培养,有利于培养适应中小学英语教育发展需要的英语教育人才,实现中小学英语课程教学目标,对国家改革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有重要的意义。
一、中小学英语教师职业技能的内涵
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指出,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工作职责的专业人员,需要经过严格的培养与培训,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要求教师热爱教育事业,认真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学生为本,关心关爱学生;不断提高教书育人实践能力和提升教育教学专业化水平;终身学习,持续发展,做学生终身学习的典范。
教师职业技能是师范生从教的必备素质。根据原国家教委1992年的《高等师范院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基本要求》(试行稿)和1994年的《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试行)的要求,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内容包括讲普通话和口语表达、书写规范汉字和书面表达、教学工作、班主任工作技能四部分。其中教学工作技能包括教学设计、使用教学媒体、组织课堂教学、组织和指导学科课外活动、教学研究等内容。《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将教师专业分为三个基本维度:即教师专业理念和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其中教师专业能力包括:教学设计、教学实施、班级管理与教育活动、教育教学评价、沟通与合作、反思与发展六个方面共25条具体内容。从具体内容看,教师职业技能蕴含于教师专业能力之中。2014年8月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试行)》要求“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包括熟练掌握学科教学的基本要求、定期开展校本研修、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提高班主任组织管理和教育能力、提升教师普通话水平、规范汉字书写、增强学科教学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等。
根据以上标准和要求来看,教师职业技能主要包括:普通话水平、语言表达与交流能力、书写能力、使用教育技术能力、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能力、教育教学评价与反思能力、教学研究与发展能力、班级管理能力和学科专项技能(不同的专业呈现不同的要求)。
就中小学英语教学的需要和特点,中小学英语教师职业技能可细化为:普通话水平和英语口语表达能力,中英文书写与书面表达能力,使用信息技术辅助英语教学能力;英语课堂教学设计能力,课堂教学实施能力,教育教学评价能力,校本教研研修能力,教学研究与发展能力;与学生交流沟通能力,班级管理和教育能力,组织和指导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能力等,同时还应具备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良好的师德修养和广博的知识。
对于高师院校英语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教师职业技能还未经过全面系统和严格科学的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的锻炼,还处在不断学习和不断培养的过程中,自然有一定的差距,但经过大学四年的培养训练,应具备基本的教育教学能力,进入中小学后能开展基本的英语课堂教学工作,能为其教师专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加强高师院校英语教育专业学生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重要性
(一)完成中小学英语课程教学目标的需要
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在义务教育阶段开设英语课程对青少年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第一,有利于青年学生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吸收世界文明成果,更好地了解世界,开阔国际视野,提升人文素养。第二,使青年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受教育,促进思维发展,为将来更好地参与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储备能力。第三,能帮助青年学生培养跨文化交流的意识和能力,形成开放、包容的性格,提升国际交往能力。第四,能增进青年学生与各国青少年的相互沟通,相互理解,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弘扬爱国精神。要实现这样的英语教育目标,离不开高师院校培养一批又一批具有优良教师职业技能的高素质中小学英语教师后备军。
(二)为高师院校英语教育专业学生未来教师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是有利于提高他们入职的竞争力。根据有关规定,非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经过相关知识的学习与考核程序拿到教师资格证后,可以竞聘教师岗位。也就是说,在英语教师来源多元化的情况下,加强英语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培养(这也是高师院校的特色)可以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二是有利于缩短教师职业适应期。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初入职时,对教师职业的理解以及教育教学能力的表现,主要源自于职前阶段的系统训练。教师职业能力的培养既为他们奠定坚实的初入职时的生存基础,又缩短教师职业适应期。三是有利于教师专业化发展。加强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培养,既是他们入职为师的前提,也是他们教师专业化发展会教、善教的起点。实践证明,没有职前的严格训练,就不可能有职后的快速适应和成熟,技能不过关的教师在专业发展方面必然受到限制。重视英语教育专业学生教师职业能力培养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时代要求。
(三)英语教育专业学生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缺失
高师院校英语教育专业肩负着培养高素质中小学英语教师的任务,是培养合格中小学英语教师的摇篮,其人才培养质量的优劣将直接影响中小学英语教育的质量。近年来,高师院校特别是二级英语教育院(系)对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培养进行了大量探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存在不少问题。如对教育类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教育实践环节薄弱、缺乏严格的职业技能考核标准以及学生在主观意识上轻视职业技能训练等原因,英语教育专业学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仍显得不够突出,许多学生毕业后不能尽快地适应中小学英语教学工作的实际需要。部分毕业生语音、语调、语言表达能力欠缺,应变能力差,板书不规范,教学办法单一,课堂驾驭能力薄弱、课堂教学气氛沉闷,缺乏授课艺术和技巧,缺乏英语教学工作理念,英语教学研究能力与反思能力不足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不能适应中小学英语教学发展的需要。
三、加强高师院校英语教育专业学生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途径
高师院校以教师教育为其鲜明办学特色,也是其发展优势,可以说是高师院校立足之本。而教师职业技能又是教师教育特色的具体表现之一,所以高师院校应以加强师范生职业技能培养为重要抓手,深化教师教育改革。
(一)加强学生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信念教育
2014年9月9日,教师节前夕,在北京师范大学看望了部分教师和学生后发表了《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的重要讲话。指出:“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深刻阐释了教育工作和教师工作的重要性。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没有好的教师,就没有好的教育。因此,要按照提出的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标准,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到教育对于民族和国家发展的重要性,认识到一个好教师对于学生一生成长的重要性,认识到教师职业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应努力成为一名党和人民满意的好教师。通过对教师职业内涵的深刻认识,帮助英语教育专业学生树立崇高的教师职业理想和坚定的教师职业信念,巩固英语教育专业思想,增强培养教师职业技能的主动性、积极性。
(二)创新英语教育专业学生教师职业技能培养体系
以教育部颁布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2011)、《教师专业标准(试行)》(2012)、《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试行)》(2014)和《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2013)》为指南,整体规划和设计英语教育专业学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体系。包括改革教学内容,更新培养模式,优化通识课程、专业课程、教师职业技能课程、素质发展课程模块;加大英语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力度,提高实践课程的比例,增开必要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课程,发挥课程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延伸课堂教学,丰富课外活动,课内外训练有机结合,举办形式多样的英语基本功大赛,如开展英文歌曲、英文书法、英文诗歌朗诵比赛和开展英语教学技能比赛、英语戏剧表演、英文故事讲述比赛、英语主持人比赛等;评选优秀英语课件及优秀教案等;建立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考核标准,实化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考核机制,强化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刚性管理等。
(三)实施“卓越中小学英语教师培养计划”
一是建立开放协同的教师教育新体制,高师院校要统筹规划,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建立与地方政府、中小学联合培养英语教师“三位一体”的新机制。二是鼓励英语教育专业教师到中小学开展英语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互动对接,与一线中小学英语教师共同探讨英语师资培养方式方法,了解英语教学改革和教学要求,适应当前英语教育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并将这些要求融入自己的教学中,增强教学的针对性、时效性。三是与中小学广泛合作,积极探索建立卓越中小学英语教师培养改革创新试验区,聘请一线优秀英语教师来校任教或教授示范观摩课,或教授与英语教学技能相关的课程,搭建真实课堂教学观摩平台。四是强化教育见习、实习等实践环节。让学生走出高校课堂,走进中小学英语教学课堂。高师院校和中小学要选派工作责任心强、经验丰富的英语教师担任实习指导教师,在实习中检验教师的职业技能水平,在实习中提升教师的职业技能水平。五是加大经费投入,改善基础设施,提供优质教学设备,为学生教师技能培养提供更好的条件。六是加大英语专任教师的培养培训力度,不断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七是发挥英语专业课授课教师的示范作用,潜移默化地向学生传授英语教师应具备的现代外语教学理念、方法及基本职业技能。只有高水平的教师才能带出高素质的学生。
[ 参 考 文 献 ]
[1] 洪早清.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探索与思考――以华中师范大学为例[J].高等教育研究,2012(10):42-45.
[2] 施应凤.地方高校英语教育专业学生教师职业能力培养探究――以文山学院为例[J].文山学院学报,2013(5):80-83.
[3] 林榕.英语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培养模式的建构[J].武夷学院学报,2011(4):82-85.
一、引言
纵观我国师范院校英语专业教学的现状,我们可以发现,新英语课程标准中的理念、模式、观念、目标方式、对象、要求等变化给我国高等师范院校英语专业教学带来严峻的挑战。面对现实,迎接挑战,适应新世纪英语专业师资的需要,是高等师范院校英语专业义不容辞的任务。本文拟从高等师范院校英语专业学科的现实出发,结合新英语课程标准,在分析其特点的基础上,提出几点我国高等师范院校英语专业改革的建议和对策。
二、高等师范院校英语专业学科教学的现状
(一)职前师范英语专业学生存在理论贫乏问题[1]
1.学科起点低。英语专业师范生从大学一年级开始还是学习基础英语。它实际上相当于说英语国家的小学低年级水平。而兄弟系的师范生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就已经具备高中汉语水平,学习起点要高。
2.学习条件差。英语专业师范生是在汉语环境中学习英语。汉语的周边环境使英语教师和学生养成了汉语思维、汉语交际的习惯。同时英语教学设备的滞后也给英语的教和学带来许多不利因素,给英语教与学质量的提高带来障碍。
3.英语学习的使用范围不广。英语虽然是一种交际工具,但其交际的对象在汉语的环境中也非常有限;由于语言习惯是人们长期自然养成的过程,它还不能一开始就成为师范生有效的思维工具。它必须借助母语才能间接发挥交际的作用。
4.英语学习的内容偏易,造成英语师范生素质低。[2](76-77)一个英语专业学生4年中几乎都把主要精力放在语言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上。加之由于学科条件的限制,无论是他们在大学还是大学毕业后从事英语教育教学工作,每天接触到的,或所教学的内容基本上都与英语知识和技能相关。他们也很少抽出时间和精力来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哲学等相关教育理论,结果造成中小学英语教师教学科研能力低下。
5.外语学习缺乏理论研究和指导。[3]一是外语教师“一枝笔、一本书就能教好书”的传统教学思想导致师范生学习效果差,思路偏窄;二是各种四级、六级、八级英语考试的影响,导致师范生整日为通过等级考试而奔忙,至于本学科的其他考试也就认为只要考试60分就万事大吉了。而师范生是否真正学到了知识、是否接受了正规严格的能力培训那又得另当别论了。
(二)职后师范院校毕业生存在学历补偿教育与继续教育相冲突的问题
首先,大部分中小学英语教师来高等师范院校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获得一张专科、本科或教育硕士文凭,[4]学习目的不明确。其次,高等师范院校英语教师为中小学英语教师授课的内容难以把握。中小学英语教师必须学什么,想学什么,似乎与高等师范院校英语教师缺乏沟通,结果导致教学内容重复,并脱离中小学英语教学实际。[5]第三,高等师范院校英语教师与中小学英语教师缺乏教学交流与情感沟通。大部分中小学英语教师缺乏对原毕业学校的留恋之情,他们大都不愿意回到原毕业学校参加学历补偿教育或在职提高培训,结果造成大学与中小学之间存在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缺乏教学科研的相互交流与合作。
三、新英语课程标准的制定给高等师范院校英语专业教学带来更大的挑战
新英语课程标准使英语教学理念、观念、模式、方式、对象等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师生关系在发生变化
新英语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是“突出学生主体,尊重学生个体差异”。[6]那种单一的、教师权威的至高无上的空间相对变小,而学生主动学习的空间相对扩大。因此,这种权威空间的缩小和学习空间的扩大使得师生之间的教与学的关系发生很大变化。
(二)英语教学目标在发生变化[7]
新英语课程标准中的英语教学目标为:将语言构成规则和语言使用规则融为一体,培养学生在不同的情景中进行英语交际的能力;中小学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独立分析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自学能力。由于新课标对英语能力作了明确的要求,而高等师范院校如何适应这一要求的变化,使英语专业师范生具备相应的自学、教学、交际能力,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三)英语教学对象在发生变化
2001年以前,我国绝大部分英语初学者是初中生。2001年以后,英语初学者由11~12岁左右的初一学生向年仅7~8岁的小学三年级学生转化。这些学生从年龄性格特征来看,具有记忆力强,直观形象思维能力强,对新鲜事物有好奇心,活泼、外向、好动等特点。这批学生从2004年开始进入初中一年级学习,2007年将进入高中阶段学习,2010年左右将进入各类大学学习。为此,作为培养中小学英语师资的高等师范院校英语专业如何超前地搞好2001年小学开设英语后的中小学师资培养模式,如何调整中小学英语教育教学结构,如何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做好各种衔接工作是值得我们认真思索的问题。
(四)中小学英语教学、科研并重的理念在发生变化[8-9]
21世纪基础教育要求中小学英语教师既是英语教学的专家,又是研究英语教学的专家。而作为英语师资培养培训的高等师范院校英语专业如何调整英语课程设置,培养现代型的英语教师,需要我们不断进行探索和实验。
四、高等师范院校英语专业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一)优化教学环境,加强校际英语专业教学的交流与合作
这方面的措施主要有:成立全国范围内的师范院校英语教学协作机构。组织和协调各地师范院校英语专业不同层面的英语教学课程设置标准、教材建设,以及英语教学方法的改革和研究,加强英语教学管理、各校信息网络的沟通、师资的培养培训等工作。
(二)加强大学、高中、初中、小学英语教学的一体化建设[2](76-77)
1.做好各项衔接工作,包括:大中小学英语课程标准的衔接;中小学英语教材与师范院校英语专业一年级教材的衔接;英语专业四级、八级和本科毕业考试、教育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衔接;英语教学实习、见习与毕业就业的有机衔接;中小学英语教师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的衔接;学历补偿教育与继续教育的有机衔接。
2.做好各级英语教材的建设工作,全面提高英语专业一年级教材的起点。打破英语教育理论教材与英语教学实际相脱离的现象。正确处理好教材中的相关学科知识与英语知识技能、基础英语教材与英语教育理论教材的关系。解决教材的思想性、趣味性与知识性、技能性不协调的矛盾。
3.做好师范院校英语专业教学信息化网络的流通工作,包括:英语教学经验交流,英语教学资源共享,英语教学信息的流通,英语会考、联考、统考以及英语教学研究活动等。
4.师范院校英语专业教学法理论与实践的课程设置一体化。将教学法课程分散在大学第5~8学期,分别开设中学英语教学法理论基础、中学英语课堂教学说课理论、中学英语课堂教学技能技巧、中学英语教学科研与论文写作、新中学英语课程标准与中学英语教学改革等课程。
5.英语教学评估体系一体化。根据新英语课程标准中的二级、五级和八级要求,重新设计和划分师范院校英语专业四个年级的四级和八级等级要求。同时,在英语教学的评价标准的多元化和评价方法和手段的多样化的过程中,还要做到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同时并举;听力、口试与笔试相结合;学生相互评价和自我评价相结合;师范毕业生毕业论文写作、答辩与师范院校教师科学研究相结合。
(三)实行高等师范院校英语专业教学改革
1.改革教学内容。调整英语基础知识技能课和师范教育课程的比重。淘汰过时的教学内容,及时把学科研究的新成果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去,开设与英语教学相关的教育理论课程,例如,外语教育哲学、外语教育学、外语教学心理学、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外语教学科研等。通过全国英语专业协作组,组织专家、学者编写适合高等师范院校英语专业使用的各种教材,实现教材的更新、优化和配套,构建与英语教师培养和英语教学改革需求相适应的教学内容新体系。
2.推行师范院校英语专业分级教学模式。学生一入校就根据入学成绩将其分为A、B两级。对A级新生实行高起点、高难度、高标准的教学;对B级新生侧重英语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英语基本应用能力的训练。通过英语讲座、英语角、英语演讲比赛等多种言语交际形式,为一年级新生创造英语实践的环境。
3.革新英语教学手段。培养培训能熟练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英语教学活动的英语教师。推进师范专业英语教学现代化。借助各种电教媒体向学生传输各种英语教学资源。在英语课堂教学上,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借助各种电教媒体,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4.根据高等师范院校英语专业的办学优势和特色,全面修订师范专业英语教学培养计划。为高年级师范生开设任意选修课和专题研究课。学生可根据教师公布的研究课题选择研究方向,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某项研究,以培养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增加英语教学实践课的量,包括英语教学的基本功训练与见习、英语教学设计与实习、英语毕业论文设计与撰写。
5.实施多样化的英语教学模式。引入竞争机制,实施菜单式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需求自主选择教师编班。
6.采用不同的学习策略、方法和手段,包括:新生入学时,给予英语学习策略,特别是资源策略、计划策略的指导;为学有余力的一年级师范生开设课外英语视听课、口语课,提供跨学科英语研究课程,使学生能自然用英语进行交流。在课堂上,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为学生开辟更多语言实践机会和自主学习内容。
(四)注重师范生各种能力的培养
1.英语教学和科研能力的培养
高等师范院校英语专业教学必须充分体现“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和“教学与研究并重”的思想。一是通过搞课题研究,使学生更清楚地了解本学科的发展趋势,明确科研的发展方向,学会如何确定课题,如何论证课题,如何申报课题,如何制定教学实验计划,如何进行具体的教学实验活动,如何结题,如何撰写各种类型的科研论文等。鼓励他们亲身经历教学科研的全过程,并关注中小学英语教与学的热点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二是通过广泛阅读有关英语教学理论和教学研究方法的论著,来增长英语教育理论知识,直接用于英语教学实践。三是通过与中小学建立英语教育教学合作伙伴的方式,为解决某个英语“理论与实践脱节”问题,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研究活动。四是通过理性思辨法针对某个实际问题进行理性思辨的实效研究。五是通过完善师范生奖学金制度,变单纯的以学习成绩为主要内容的奖学金制度为学习成绩和科研相结合的奖学金制度。鼓励更多的师范生和中小学英语进修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科研活动。六是加强师范院校英语专业教师与地方英语教育研究部门的沟通与合作,改变省地市英语教研室、英语教学研究会与高等师范院校英语教学研究各自为战、相互脱节的现象。积极协调各个英语教学部门的关系,鼓励高等师范院校英语教师积极参与和指导省地市英语教研室、英语教学研究会的研究活动;各省地市英语教研室、英语教学研究会也应当为高等师范院校英语教师在帮助中小学英语教师提高教学科研能力方面创造良好的环境。
2.有机衔接英语教学问题能力的培养
第一,英语学习习惯衔接能力的培养。英语教师应有意识地利用相互作用理论培养学生课前预习找出问题;课内认真听课,认真做笔记,积极思考,积极提问的习惯;课后整理笔记,完成家庭作业,及时复习,巩固提高的习惯;早上朗读,晚上默读的习惯;课前找出问题,课内提出问题、讨论问题、分析问题,课后思考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发现语法规则,独立归纳语法规则,自觉运用语法规则进行真实情景下的言语交际的习惯。
第二,英语学习内容衔接能力的培养。小学英语教学内容通常是简单的日常情景功能对话,语法知识不多。所以,学生步入初一、高一、大一之后,应当将入初一、高一、大一之前的英语学习内容系统地复习一遍。这就要求师范院校英语教师了解和熟悉中小学英语教材的全部内容。这样才能有效地教会学生如何有机衔接教学内容,避免学习内容重复而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受损的现象。
第三,英语学习兴趣衔接能力的培养。小学生的性格特征是对新鲜事物好奇、好动、好问,对好奇的事情容易产生兴趣和好感。所以他们对与母语完全不同的英语会产生较大兴趣。进入初一以后,这些性格特征以及对英语的兴趣依然存在。学生到了高中之后,他们的英语学习兴趣又该如何保持呢?为此,师范院校英语教师要把注意力放在如何激发、保持中小学学生英语学习的浓厚兴趣能力培养上。这就需要师范院校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师范生学会如何把握好教材内容的趣味性,利用各种直观教具营造形象生动的语言交际情景,使中小学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学习英语,体验英语学习的趣味性,享受英语学习的乐趣。
第四,英语学习技能衔接能力的培养。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技能基本上是机械模仿,学生学习时只凭一时兴趣,缺乏主动性,视听说的活动多于读写的活动。[11]所以,学生进入初一后,教师应当设法使学生的语言积累、语言的扩展和使用转化为以听说为主,逐步向视听说领先,读写及时跟上转化;从简单英语学习向内容较复杂的英语转化;从用三格练习本书写英语单词、字母、音标向不用三格本书写转化;从只用YES、NO的简单言语交际活动向用整句回答或用特殊疑问句的回答方式转化;从机械模仿向有意义的操练和真实情景中交际的活动方式转化;从学生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化。为此,师范生应当在校期间,就要学会在不同学段、对不同对象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使英语教学技能能够自然得到转化,达到有机衔接。
第五,学习方法衔接能力的培养。切实把握好高中、初中与小学英语教学内容的异同之处,是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有效解决中小学英语教学的衔接问题的关键。为此,师范院校应当使师范生了解中小学英语教学的全过程。高中、初中、小学英语教学是不同学段的三个方面。这三个学段的英语学习内容、方法、手段都有密切的联系。如果师范院校,特别是本科师范院校,一味强调所谓的“高品位、高起点”的教学,以为本科师范生主要是从事高中或初中英语教学,而忽视师范生小学等各个学段英语教学能力、方法、技能的培养,势必使师范生毕业之后,不能从整体上来考虑教学的内容、方法、策略和手段问题。所以从课程设置上师范院校就很有必要考虑如何培养师范生根据不同学段的教学内容和对象进行教学衔接的能力等问题。
3.正确处理好师生之间关系能力的培养
一是培养他们树立师生教学相长的思想,培养师生之间教与学的互动关系的能力。二是注重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师生情感关系的培养。教师要善于转换角色。注重师生之间的角色定位。通过情感教育来达到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目的。培养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探究性学习意识、相互合作的意识、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自主学习的意识。三是培养学生构建一种新的友好合作的教与学的关系的能力。
4.注重对师范生进行因材施教、防止两极分化教学管理能力的培养
中小学英语学习的特点是在中小学低年级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容易,但在高年级如何保持中小学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就比较困难。例如,在小学5~6年级和初中2年级,部分学生由于受英语知识技能量增加的影响,产生对所学知识技能遗忘的现象是非常普遍的,由此而产生的两极分化现象是中小学英语教学面临的非常棘手的问题。所以,在师范院校,无论是课程设置的管理,还是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安排,都应当考虑如何培养师范生树立因材施教、防止两极分化的意识,如何根据中小学学生年龄、性格、性别、家庭、地域等方面的差异,培养他们从事因材施教,防止两极分化教学活动的组织管理能力。
(五)建立适合于当代中小学英语教师继续教育新模式
1.切实把好继续教育的教与学质量关
破除只为文凭而学习或只为提高办学效益而从事教育活动的功利观念。在继续教育过程中,既要抓好学历补偿教育,又要抓好英语教师素质的提高和能力更新的教育。真正做到学历与学力、学习目的与教育目的、学习内容与教育内容协调统一。
2.建立继续教育过程中的教与学的竞争机制
制定相应的继续教育政策的考评制度,规范继续教育行为,使中小学英语教师意识到在职继续进修学习的紧迫感,创造宽松的继续进修的学习气氛。
3.优化课程结构,让更多的课程尽量贴近中小学英语教学实际
有意识地让广大中小学英语教师自己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课程,例如,对新英语课程标准的解读、对中小学英语教材理论的探讨和教材分析、国内外英语教学新方法的比较和运用等,从而促使广大英语教师根据新的情况,灵活地改变教学策略,调整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4.建立继续教育的“访学”教学模式
以研究课题为线索,通过对中小学英语教学问题的研讨,提高在职英语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有针对性地让更多的中小学英语教师积极参与到英语教学的课题申报、论证、实验、调查和讨论等研究活动之中。有意识地通过科研来培养学习者的科研能力和探究意识。让他们有机会通过进修学得科学研究方法,为提高中小学英语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提供更广阔的活动空间,也为高师英语教师了解中小学英语教学实际提供便利条件。高师英语教师也应时刻关注国内外英语教学科研的发展趋势,注意英语教学的新动向、新理论、新方法。紧密结合外国英语教学实际,不断更新英语知识、技能和教学理论,并用这些理论来指导中小学英语教学实践。
5.建立高师院校英语教师与中小学英语教师网络教学模式
真正使多层次的学历补偿教育向更新能力的继续教育培训方向发展,使更多的中小学英语教师能通过网络技术与高师院校英语教师进行教学经验的交流、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的交流以及教学科研的交流。
6.建立“以老带新”的师徒科研进修模式,对新教师给予教学科研的指导
通过本科师范院校培养使更多的教师获得教育硕士学位,以此来促进在职教师提高专业知识和科研能力。
7.建立中小学英语教师继续教育与教育硕士学历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模式
在继续教育的基础上,选拔学习成绩优秀、学习功底扎实、在中小学是教学骨干的英语教师到高等师范院校学习教育硕士研究生课程,成绩合格,并且通过论文答辩,授予教育硕士学位。
参考文献
[1]林新事.英语教师教育理论贫困的症结及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2,(5):62—63.
[2]崔晓明.对我国英语教学现状的思考和改革建议[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2,(8):76—77.
[3]白秋梅,陈鸿雁.我国中学英语教学状况调查分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2,(5):65—67.
[4]庞华南,陆原安.消除误区,树立企业人才继续教育的发展观[J].广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季刊),2001,(3):26—29.
[5]王建华.关于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思考[J].教育评论,1998,(5):28—30.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9,50,115—117,120.
[7]庞红梅.中国英语教育发展[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2):148.
[8]王松美.中学英语教学动态专题[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77—87,194—196.
[9]田贰国.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17—121,281—282.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12-088-03
一、研究背景与起因
目前,我国的小学英语教育尚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是师资质量问题,教师专业发展势在必行。但对大多数教师的教育现在还采用终结式培训方式,缺乏后续的跟踪指导,培训效果也难以监测和评价。教育实践证明,教师的专业发展不是阶段终结性的,必须是教师终身的、自主的、实践的、反思的发展。教师专业发展要根植于教师的实际教学需要,以学校为教师成长的主阵地,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促进教师个体的、内在的专业水平的提高。
院校协作是一种有极大生命力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模式,能够有效提升教师职业品质,推动基础教育改革,在全球教育研究领域产生了越来越重要的影响。院校协作是指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大学特别是高师院校的教育院系与中小学校之间建构正式、平等的合作关系,在以中小学教师为主体的前提下,以学校为基地,大学教育学者协助教师进行教学的反思与重建,使其获得持续不断的专业成长。我国在此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长足进展,但相关研究多集中在理论探讨上,聚焦到英语学科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性探索非常少见。本研究在英语教师专业发展和院校协作等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对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以下简称“首师大初教院”)英语学科教师和首师大附属小学(以下简称“附小”)英语学科教师合作共建的实践进行梳理,以期为同类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首师大初教院和附小英语学科院校协作的实践探索
(一)走进课堂,协助教师制订个人发展计划
2010年1月,首师大和北京海淀区教委签署合作建设附小的协议,标志着大学和小学教育合作共同体建设正式开始。2010年9月,首师大初教院英语学科教师正式进入附小,深度参与一线教学和科研活动。通过对教师队伍总体情况的了解和关于教师专业化现状的问卷调查,通过课堂观察、集体评课和一对一的交流,我们了解到,附小教师的教育理念、知识结构、教学方法和技能等基本上符合新课改的要求:他们对工作充满热情,能认识到学生的主体性,关注学生的兴趣,同时又积极好学,善于合作,具有强烈的专业发展愿望和要求;专业基本功比较扎实,语音语调自然,教师口语流利;在课堂中会有意识地运用TPR、听说法、交际法,具有表演、简笔画、组织游戏和教唱英文歌的能力等。
但教师们在课程实施中依然存在不少问题,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语言学习理论、跨文化交际知识和语用知识比较欠缺,不熟悉语言习得的规律和特点,习惯于围绕语言知识的传授进行教学,课堂活动过多出现无交际意义的机械训练,不利于培养学生跨文化语境下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二是在当前小学严格划一的管理体制下,教师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较弱,有些教学模式和环节属于盲从领导或者盲目跟风,流于形式,不符合英语学科的特点和课堂教学规律;在教学设计和组织方面缺乏灵活应变的能力,忽视教学活动的目标和质量,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作为一名合格的外语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较强的教学组织能力和教育实施能力,还要掌握较为系统的现代语言知识和一定的外语学习理论。为了帮助附小教师提高终身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我们协同他们制订了改进个人英语能力和发展教学技能的专业发展计划,提升终身学习和自我发展的意识。每位教师根据自己的情况,制订符合自己工作实际和发展意愿的阶段性学习和改进计划,并使用计划一实施一回顾模式自行评价和调整计划。经过近两年的不断学习一实践一思考,教师的语言和教学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二)创造宽松、平等的交流环境,发挥专业引领作用
外语教师教育研究表明,对话与交流对教师的认识变化、问题解决和专业成长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院校协作为高校和小学提供了交流的平台,促进了教育理论主体与实践主体之间的对话。尊重教师发展规律和特点的教师教育强调创造平等、宽松、积极向上、良性互动的教学环境,激发教师自主发展的悟性;用肯定、支持、引导的态度激励成长中的教师,促使他们更加热爱教育事业,更加努力追求知识。因此,院校合作模式下的对话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施教者对受教者的一言堂,而是大学教师基于发挥专业引领作用的目的,和小学教师之间的坦诚、平等、分享式、启发式的交流,主要表现为:大学教师为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指明前进的方向,提供可供选择的多项发展策略和建议;针对一线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进行合理的解释,积极地引导;帮助教师总结经验,提升实践智慧,促进教育智慧的生成和教育思想体系的建立。
附小教师具有较为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一定的理论意识,具有看待问题的独特视角和深度,这使得教研活动中的平等对话和有效沟通成为可能。大家积极参与,畅所欲言,相互之间经常碰撞出令人惊叹的思想火花,使双方获得了情感的交融、思想的升华。作为大学教师,我们一直注意自己在教研活动中的角色:应是一个激发者、促进者、引导者,而不是具体结果的灌输者、控制者、塑造者。因此,我们注重激发小学教师的教研兴趣,提供建设性的反馈意见,使他们在不断进步中树立自信。同时,我们一直注重强化教师的自我评价意识,通过反观自我专业发展目标达成的具体情况;教师对自己的教与学进行评价、通过自我评价来思考和改进自己的工作,促进自主专业发展。
(三)以教学实践为中心,帮助教师提高反思能力
外语教师的专业成长,应是一个“亲历亲识”的实践-认知-再实践-再认知的螺旋式循环往复过程。需要教师以个人行动为依据,对自己的教学进行系统、持续、批判性的总结和反思性的研究,形成教师的个人智慧和实践知识。教师反思的本质是一种理解与实践之间的对话,尤其是批判性自我反思精神,是提升教师生命质量、克服职业倦怠的有效举措,能够促进教师摆脱对经验和技能的依赖和套用,关注教学实践中的自我体验和自我理解,在专业信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得到发展。
我们一直把工作重心放在帮助教师提高反思能力上。一方面,定期利用集体听课、评课的机会,引导大家以教学实践为中心,进行综合性、批判性反思。他们不断积极地反观他人、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与行为,不断自我调整、自我重构,促进内在的专业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我们还倡导每位教师养成随时反思、勤记日志的习惯。反思的内容既有教学方法的成败得失,更要反思在道德、情感态度方面的教育是否成功;既有对课堂教学的反思,还有对课后作业、学生考试成绩、学生学习心理的反思。这样,各位教师既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案例,也提高了反思、探索的意识和能力,他们更加有意识地观察和关注课堂上出现的情况,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并利用所学知识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和针对性方法。
(四)尝试多形式、重过程的校本教研活动,共享教师群体资源
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个体持续不断的自觉学习过程,是实践性知识发展、积累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师群体之间相互合作探究、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过程。教师之间在知识结构、智慧水平、思维方式、认知风格、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这种差异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群体资源。教师之间互相学习有利于实现知识和经验的互补、思维和智慧的碰撞,从而产生新的思想,使原有观念更加科学和完善,有利于学习目标的达成和专业智慧的提升。学校需要为教师的合作交流搭建平台,以教育教学中实际问题的解决为目的,以学科教研活动为途径,为教师提供群体资源共享的机会,实现教师自主的实践反思以及与专家和同事的交互作用。
因此,我们通过尝试多形式、重过程的校本教研活动,共享教师群体资源,使学校形成合作、开放的文化环境,推动教师实践性知识的交流和转化。所谓多形式的教研活动,是指采用集体备课、课堂观摩、互动研讨、专题研讨、校际交流、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重过程是指把教师专业发展贯彻于学校工作的全过程,将学习与教研、科研结合起来。学校和课堂是教师发展的主阵地,所以院校协作的一切工作都是以课堂教学为中心:教研组发掘集体的智慧同备一节课,定期邀请市特级教师和区教研员与教师一起参加课堂观摩,大家围绕具体的教学问题开展互动研讨、切磋和交流,以期整合各方资源,为教师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对于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以教研组为单位成立课题研究小组,集体制定研究方案,教师分别在班级教学中实施方案,然后在大量课例的基础上展开专题研讨,总结、反思和推广经验,有效地把教学和科研结合起来,促进共同提高和成长;大学教师在深入课堂、了解教学的基础上,发现、整理附小教师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和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讲座,为小学教师提供崭新的视野,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提高他们学习、研究与发展的能力;以学区为单位定期开展校际交流活动,进行异质互补,激发教师专业发展愿望。
三、问题与反思
小学英语教师是推动我国基础英语教育发展的主导力量,小学英语教师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建设一支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能胜任小学英语教学的教师队伍,提高我国小学英语教学的整体水平。院校协作把首师大初教院和附小同时引入一个开放、变革、发展的框架中,通过多元合作促进双方文化的互动、融合,为促进小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平台,丰富了大学教师的实践性内容知识,实现了大学和小学的共同提升,有效促进了教育理论和实践的互补互动。
不过,院校协作是一个整体性的工程,涉及多个领域的问题;我们英语学科在合作共建中也遇到一些矛盾和问题,需要不断反思和改进,以期更好地为小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和首都基础教育事业发展服务。
(一)两种文化传统的矛盾
初教院和附小分属大学和小学两类不同的组织文化,具有不同的文化传统,在教师身上体现为不同的文化取向:大学教师对教育问题关注理性的认识,秉持探究的态度、批判和理论自觉的态度,寻求问题的本质,追求学术创新;小学教师关注已有经验和操作层面的内容,追求问题解决的策略与方法,具有一定的保守性和稳定性。不同的文化取向导致了一些矛盾和分歧出现,给共建工作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在初期表现尤为明显。比如,受小学严格划一的管理体制影响,教师自信心和批判性思考能力不足,在新问题和新挑战出现时缺乏积极应对的意识,对大学教师的依赖心理较为明显。院校协作需要大学和小学同时改变观念,通过长期的、制度化的合作促进双方文化的撞击、互动,实现大学学术文化和小学实践文化的沟通和融合。
(二)“重过程”与“重结果”的矛盾
一、引言
正如胡壮麟的语言学教程中所指出的,语言是一种特定文化中基本和重要的组成部分,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那么语言就不仅仅是一套符号,它既是文化之组成,又是文化之载体。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风土人情、传统习俗、宗教信仰、行为规范等,人们的言语表现形式要受到这些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因此学习一门语言,必须了解这一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否则将无法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这门语言。一直以来,人们对在英语教学中发展文化意识不够重视,认为只要掌握了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就能理解英语和用英语交际。事实上,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常常导致英语学习和交际中的误解。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和经济的快速发展,英语课程也开始成为我国的基础教育科目之一,那么对英语教师的需求也随之增加。在课程改革的这几年里,有不少院校开始增设小学英语专业。教师是新课程的实践者,这就要求这些专业的学生在充分理解新课程核心理念的同时,既要具备扎实的语言知识,又要发展文化意识。因此我从发展文化意识的角度探讨小学英语专业的英语教学。
二、发展文化意识的必要性
1.英语课程的基本理念要求发展文化意识
《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目标是以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发展为基础,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强调了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要逐步发展“文化意识”,引导他们形成开放的、合理的跨文化认知与理解的观念。小学生求知欲强、好奇心强,了解西方文化,能激起学习兴趣,进而爱学英语、学好英语。由此可见,在小学英语专业的英语教学中,发展专业学生的文化意识是必要的,使其能够在将来的实践中将英语教学与英语文化结合起来,帮助小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
2.英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需要发展文化意识
教师职业的专业化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1994年开始实施的《教师法》第一次从法律角度确立了教师的专业地位。2001年4月1日起,国家首次开展全面实施教师资格认定工作,标志着教师专业化进人实际操作阶段。正确理解教师专业化,把握教师专业化的内涵,明确教师专业化的途径,为小学英语专业的培养指明了方向。在英语教师专业化的知识结构中,专业的英语教师还必须具备文化知识。因此,在对小学英语专业的学生开展英语教学时要注重传授文化知识,发展其文化意识。
三、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发展文化意识
1课内教学
(1)在教学设计中注重文化意识的发展
在教学设计上要求教师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利用原有教材资源,精心钻研教材,对教材进行开放性延伸。案例:①教材:由江西高校出版社出版,《实用英语》第一册,Unit 9 "Holi-days and Festivals" o②学习对象:鹰潭职业技术学院中专部09级小学英语教育班。③设计思路:对比法是跨文化语言教学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手段。本单元的两篇文章分别介绍了中西方节日,在设计课堂教学时,教师可利用图片或鲜明直观的多媒体画面,通过对“Spring Festival’,与“Thanksgiving’,这两个节日的庆祝方式、食物、服装等方面的对比来开展语言教学。只有通过对比才能发现两种文化之间的异同,从而使学生获得一种跨文化交际的文化敏感性,加深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发展文化意识。
(2)在英语活动中发展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和意识
在开展英语活动时,教师可创设较为真实的情景以烘托出浓厚的文化氛围,最终实现预定目标。例如,开展Halloween(万圣节)的活动,这是西方既有趣又盛大的节日,也是孩子们最喜爱的节日之一。教师可让学生尝试做各种各样的面具及南瓜灯,扮演节日里的邻居们和索要糖果的孩子们,进行一场万圣节表演。通过诸如此类的英语活动,学生们不仅能提高英语学习的兴趣,增长见识,而且会对英语国家的重要节假日及其风俗习惯有非常深刻的了解,同时也可了解情景教学是小学英语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
(3)借助教材,融人文化内容,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
根据教材设计的教学内容和课时进度的安排,适当地融人文化内容。也就是说教师可以直接把英语文化内容作为语言教学材料,或把英语文化中具有文化特异性的内容直接编成教学内容,介绍这一文化中的习俗、风土人情、有趣故事等。在选择文化内容时,可以关注与小学英语内容相呼应的素材,这样能为他们将来的教学提供材料。
2.课外加强
(1)课程资源拓展法
课程资源是新课改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没有课程资源的支持,再美好的课程改革设想也很难变成实际的教学效果。一直以来,小学英语专业的课程资源的结构较为单一,除了教材外,课程资源的开发主体、基地、内容、条件等方面存在很大的缺陷。而“文化”是一个含义宽泛的概念,因此光靠课堂教学和教材远不能完成对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还必须积极开发课程资源,比如英语广播站、图书馆、英语角、黑板报等校内资源;内容丰富、健康的英文书报影视节目及多媒体等校外课程资源。通过多种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有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多角度接触英语文化,也利于将来借鉴。
(2)自我积累、交流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