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0 09:25:2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初中语文散文教学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1-0047-02
众所周知,现代散文是文学作品中的一个重要成员,它与其他文章体裁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因此在进行现代散文阅读教学时,一定要从鉴赏文学作品这个角度来进行现代散文的阅读教学,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提供他们的阅读能力,也有利于提高他们的文学作品鉴赏能力,从而促进了他们有关新课改所要求的学科能力的形成。以下就结合本人在近几年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来具体谈谈如何搞好初中语文现代散文阅读教学,以促进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1初步培养鉴赏散文的能力
首先,在阅读中学习品味语言。散文的语言一般来说,或流畅、华美,或自然、朴素,在教学中要挖掘作者运用语言的褒贬色彩,品味语言的格调、情味,揣摩语言的内涵、内蕴,联想语言的文外含义,想象语言的空白形象,以提高学生对语言的鉴赏力。其次,在探究中鉴赏文本表达技巧。如前所述,散文的构思及表达是自由的、灵动的,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领略、欣赏作品构思的艺术匠心,选用表达方式的技巧。好的散文是充满诗意的,阅读散文就要从中品出这股诗味来。散文的诗意不是神秘的不可捉摸的东西,它是从许多方面表现出来的,如意境深远的画面,浓烈的抒情,神奇的想象,诗一般的语言等等。因此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捕捉散文的诗意,要善于从寄情的事物中捕捉诗意,尤其要抓住作者抒写的“动情的事”和“动情的物”,要抓住“动情点”;其次要在意境的层层开拓中捕捉诗意;在人物及其活动中捕捉诗意。最后,在合作中积累学习方法。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指导、教会学生合作学习,能欣赏、分享他人成果,能宽容、接纳不同意见,并能在学习过程中积累解读鉴赏方法。如:分析散文“形”与“神”的方法:析“形”四抓:一抓写人鳞爪;二抓记事片断;三抓状景点滴;四抓咏物掠影。悟“神”三看:一看引文中渗透的感情;二看议论和抒情语段;三看重复暗示的聚光语句。
2重视引导学生如何进行阅读,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在进行初中语文现代散文阅读教学时,一定要重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在这个基础上教师也要充分发挥自身所固有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应用语文阅读中常用的技巧和相关的知识来进行现代散文阅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本人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在进行现代散文阅读教学时,为激起学生对阅读现代散文的兴趣,我们教师首先要把自己完全融入现代散文的情境之中,以发自内心深处的那种饱满、强烈的感情,通过对作品当中的那些精华进行感知,对作品中那些最撼人心魄的艺术感染力来进行感悟,以这种方式来感染学生和传导知识,促使学生与我们教师一起感受作品的内涵,这样就成功营造了让学生与作品产生共鸣的教学情境,从而达到激发学生阅读现代散文的兴趣。例如,当我在进行《背影》这篇现代散文阅读教学时,首先我以一种饱含深情的语调向全班学生介绍了有关这篇著名作品的一些背景及作者――朱自清的一些生平事迹,接着我把自己完全融入这篇作品的情境之中,以最真挚的感情把这篇课文朗读一遍,通过这种方式来感染学生,让学生初步感受作品中所表现的父子之间的那种浓浓的深厚之情,以这种方式来对学生进行“导读”,不仅促使学生对这篇课文产生了兴趣,也让学生初步体会到了语文与我们家庭生活之间的那种密切联系,为接下来的阅读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
散文教学主要就是培养学生的语感和鉴赏文章的能力。通过沉浸式阅读,学生能深入到文章的情境中,准确把握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初中语文课本所选散文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我们通过沉浸式阅读教学,引导、帮助学生沉浸到大量而丰富的经典语言范例中去,让学生读出文章的深层内涵,体会文章的语境。
教学散文,要善于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带领学生走进散文的语境。让学生在诵读中产生丰富的想象力,快速地把情感融入到文章中,欣赏散文中韵味。朱自清的《春》是初中低年级学生特别喜欢的散文,其中描写花草在初春争奇斗艳的一段文字,孩子们特别爱读。教学中我们因势利导,把孩子们神奇的想象带入春天花园的情境,在诵读中感受小草、桃树、杏树等事物的俏皮可爱,想象“杏树”和“桃树”之间你推我攘的顽皮劲。学生在朗读中不自觉地沉浸在文章的语境中,想象出一幅幅有趣生动的画面,自然对描写事物的拟人手法有了兴趣。
诵读是初中语文沉浸式散文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指导学生有兴趣地读,有目的地读,有收获地读,调动起学生的全部感官,让学生快速走进散文的语境含英咀华。
二、沉浸式赏读,品味散文意境
传统的语文教学只是单纯地教导学生借鉴作者的写作技巧,沉浸式散文教学主要教会学生品味散文中突显的人文精神,将自己的心得体会融入到散文的情境之中。初中语文教材中不乏励志和正能量的内容,文中主人公的奋斗历程和坚强不屈的精神是一种难得的精神资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心理素质,塑造坚强的人格。例如朱自清的《背影》,这篇文章描写了父子在离别时的感人细节,表现出了父亲的爱子之情和作者对父亲的不舍之情。文中语言较为平实易懂,作者用大量的笔墨描写了父亲为他去买橘子的一系列动作,学生要感受到深藏在父亲内心的爱子之情,必须要反复揣摩文章的细节,慢慢品味父亲的背影的深层内涵。让人感动的文章从来就不是辞藻华丽的文字,而是一个动作一个眼神包含着最朴实的情感。文章越是平淡,学生越是要把自己沉浸到文章情境中去,才能体会到散文中高雅意境。
初中语文沉浸式散文教学是保证学生在课堂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只是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把握好散文学习的方向和重点。在课堂上教师要给予学生一定的阅读时间,这样学生才真正品味到散文的高雅艺术。
三.沉浸式体验,陶冶人文情怀
相比较于诗歌、小说、话剧等体裁的文章,散文的文体特征不明显,风格较为自然,纵观整个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散文正是学生最难上手的一项内容。很多学生心中有千言,但开口又是一片茫然,不知从何入手。语文教师如何提高散文教学水平,教出技巧、教出效果,是当前初中语文课堂急需解决的难题。
一、初中语文课堂散文教学现状
1.教了和没教一样
成功的散文教学,应当激发学习者的真实感受,引起读者情感共鸣,让学生体会到文章所要表达的情真意切。大部分散文教学都陷入了怪圈:教师讲了和没讲一样,学生没有与文章产生情感共鸣。散文教学流于形式、表面化,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局限在字词、段落的背诵上,未能深入探究文章所要传达的情感内涵。
2.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对学生展开调查,发现很多学生本身就对语文不太感兴趣,遑论配合散文教学工作。大部分学生认为语文提分数慢,散文又是阅读里面最不好拿分数的,因此抱着自暴自弃的心态学习。上语文课,很多学生要不是写其他学科作业,要不就是睡觉,学习兴趣不高,散文教学质量迟迟难以提升。
二、如何转变当前散文课堂教学现状
1.有效导入,牵引学生走入情感世界
正所谓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端就预示着成功的一半,教师如果能在散文教学中做好课堂导入工作,就能引导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顺利完成课堂教学活动。散文好比心灵的扬声器,所有的妙笔生花、巧妙构思都植根于作者对自己所要表现对象的精辟见解和深厚的感情之中,在教学时,教师必须以情感为纽带,利用良好的导入将学生带入作品所蕴含的情感世界。
教学朱自清的写景散文《春》,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早春”主题的图片,配以音乐,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体验。当学生对美好的早春产生无比热爱之情时,教师在PPT上打出《荷塘月色》《背影》《匆匆》三幅作品,配以解说:一位品着《荷塘月色》《匆匆》而过,给我们留下深刻《背影》的作家又踏《春》而来了,他是谁呢?在情境导入的感染之下,教师导入课文,将学生引入课题之中。
成功的导入,犹如乐章的序曲,能让人受到强烈的感染。在散文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导入情境,能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体验,引起学生的共鸣,让学生快速走入文章,正确理解文章、学好文章。
2.抓关键词,感受文本艺术脉搏律动
诗有“诗眼”,文有“文眼”。诗眼和文眼实质上就是作品的关键词,凝聚文章艺术构思,制约全篇情感走向。在进行散文教学时,教师应有意识地让学生通过关键词来把握全文。“文眼”是帮助读者理解作品主题的关键,它是一扇窗户,通过它可以感受到文本艺术的脉搏与律动,领悟作品所蕴含的精神内涵。
老舍《济南的冬天》一课教学过程中,当讲到第一自然段的时候,教师要抓住“宝地”这一关键词,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济南是个宝地,文章中哪些地方体现了这一点?学生紧跟关键词,结合文本分析,很快就能找出原因:济南的冬天无风、无雾、无毒,尤其“温晴”,因此老舍称赞它是个“宝地”。全文所写的山、水、阳光、白雪,都是与此相联系的,“宝地”一词可谓是全文的主线。通过关键词,学生可以深入到文本的语境中,体会文章的内在意味。
在散文教学中,如果能紧扣关键词统摄全文,便能有效组织学生进行文本解读,学会梳理文路。学生通过对关键词的分析,可以迅速掌握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本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也变得简单起来。散文具有“形散神不散”的特点,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神不散”作为突破口,通过关键词突破文本,达到教学目的。
3.扩大视野,融入学生社会生活世界
大语文观下的生活资讯与语文学习是不可分割的,生活处处皆语文。散文更是作家对自己所生活世界的深刻体验,教学散文,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将文章的品读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结合起来,用心感受生活,用情体验文章,接受多元刺激。
夸大阅读视野,散文教学生活化,既能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又能拓宽文本,让文本与生活共融,引领学生走进生活,可谓一举
多得。
一、培养学生学习散文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这句话阐述的重要意义早已不言而喻。对于初中语文教学来说,特别是散文部分的教学,相对于其它学科来说,具有更强的探究意义。韩少华曾说过:“散文更着力于人物所处环境的描绘,人与人之间所酿成的气氛以及整体意境的形成,而这一切又都无不蕴含着某种真挚的情思和意境。”这句话充分的阐释的散文的本质特征。在初中的语文散文教学过程中,其教学的重点就是在研究散文语言美的同时,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散文所蕴含的意境、情感等,这就对学生的兴趣作了特别高的要求。如果学生对散文的学习不感兴趣,那么,无论教师如何指导,如何的强调,甚至直接的把散文的各种意境美、情感美等一一的做讲解,学生都不会有任何特别的感想,更不会引感,进一步发现美。因此,在初中语文散文部分的教学中,要想搞好这部分的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我们就必须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激发学生兴趣,带动学生的研究兴趣,积极的引导学生去发现美。为此,教学中,教师应充分的结合学生的各方面特点,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合理的运用不同方法来进行学生兴趣的激发工作。例如,我们在讲《背影》时,可以让学生讲述一下自己对于父亲背影的理解,这一过程中学生会各抒己见,然后在结合文章,看看作者是怎样描绘父亲的背影的,并说谈谈看法。这样,在调动学生的思维的同时,也有效的诱导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率的提高得到保障。
二、引导学生进行高效的阅读,提高教学效率
对散文进行阅读,应是学习、欣赏、感悟散文的初始。在初中语文散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教师还应极其的注重学生的阅读,一个有效、科学、合理的阅读方式,更加的有利于学生欣赏散文,感悟其蕴含的哲理和情感。为此,教学中,作为教师的我们,在进行初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时,一定要重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在这个基础上教师也要充分发挥自身所固有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应用语文阅读中常用的技巧和相关的知识来进行散文阅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进行高效的阅读,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能充分的体验到散文的语言美,以发自内心深处的那种饱满、强烈的感情,通过对作品当中的那些精华进行感知,在思考的过程中充分的体验到散文的意境美、情感美等,为接下来的教师引导赏析做好铺垫,提高教学效率。
三、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散文的三种意识,提高教学效率
初中语文散文的学习,不像文言文等之类的学习,它重在的是一个欣赏、感悟的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很多的美都需要我们潜意识的带着独特的见解去理解感悟,因此,学生良好潜意识的形成,是有效引导学生学好散文的关键。在初中的散文学习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以下这三种意识:①独特意识:抓住散文的特征―“贵在有我”,引导学生潜心体会作者“独特的情感体验”。深入挖掘作品的“独特与深刻”的“情思”,找到作品中的那个“我”,体悟出“我”的个性。②鉴赏意识:审美阅读能力,包含审美感受力与审美鉴赏力,前者是后者的基础,转自后者是前者的深化。不仅感受散文的美,而且要从遣词造句、音韵 节奏、文脉气势、修辞手法上分析它何以产生美的效果。让学生“跳出来反观”,依托审美的感性认识,深化其思想涵义的深刻精妙之处,精化其人文情怀的感人之处。③语言意识:引导学生“披文入情,高度重视对语言文字的品味”,高质量地培养语感。教学中,只有学生初步的形成这三种意识,并有效的运用与散文的学习中,能极大限度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促使教学效率逐步提高。
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学科,他对于实践性的要求很强。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育者往往采用的是“教为基础,先教后学”的教学办法,老师传授了多少,学生就接受多少。这种教学方法极大地扼杀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过度依赖老师,造成了学生的思考力、创造力的减弱,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是极其不利的。学生是学习过程中的中坚力量,一切的教学方法、教学工具、教学手段都应围绕着学生这一学习的主体开展而来。在学习的过程中,老师应加大对学生学习的引导作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应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语文课程的学习中来,真正品味到散文作品的无穷魅力,成为语文学习的领导者而不是接受者。
二、“少教多学”模式让初中语文散文教学课堂实现双赢
以前农民插秧,把秧苗插得很密,以为秧苗插得越密,收成越多,但最后总是事与愿违。后来有人把吃力地插秧改为姿态优美地抛秧,却带来了丰收。初看很奇怪:“勤劳”没得到相应回报,“悠闲”却享受着丰收的果实。细想想:密植插秧固然贯注了人们的丰收意愿,却破坏了秧苗自由生长的规律;而抛秧为秧苗提供了充足空间,保护了它的自然生长。
以插秧来类比初中散文教学,过去大部分语文教师做着类似插秧密植的事情,以为老师讲得越多,学生就学得越好。邓昌炎教授说:“课堂是一个舞台,在课堂上老师只能是一个导演,绝不是主角。”教师在课堂上讲得过多,会造成学生的思维限制,缺乏创造能力和实践本领,使他们不再想什么,不去想什么,懒得想什么。反之,让学生在类似“抛秧”的学习环境中,发挥天性和潜能,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实现了“少教多学”的双赢。
三、“少教多学”模式在初中语文散文教学中的运用
1.转变教师教育观念,是“少教多学”的前提。“一切为了学生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少教多学,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上。只要学生能学会的,就让学生去学;只要学生能动手的,就让学生去动手;只要学生能思考的,就让学生去思考;只要学生能讨论的,就让学生去讨论;只要学生能得出结论的,就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让学生自主感悟,自主学习,教师再根据课堂反馈,有的放矢,进行点拨,让语文散文教学成为师生互动的过程,共享的过程。只有教师的观念从传统教学模式中转变过来,大胆放手,摆脱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才有可能让“少教多学”模式真正得到实施。
2.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变教师讲读为主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为主。那么教学要做好“三转变”,即变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变学生被动听课为主动参与,变单纯传授知识为知能并重;做好“五让”,即在课堂教学中能让学生观察的要让学生观察,能让学生思考的要让学生思考,能让学生表述的要让学生表述,能让学生自己动手的要让学生自己动手,能让学生自己总结的要让学生自己总结,最终真正实现学生自主、创新。在初中语文散文教学的课堂上可以大胆地让学生默读、朗读,当学生品读到美文,产生共鸣,灵感大发时,老师便可以让学生提笔抒怀,在关键处加以点拨。这样,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将大大提高。
3.激发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语文这门学科开放性较强,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要积极发散思维,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创新能力便体现于此。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有着很大的帮助。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1-268-01
散文主要是抒写作者的情思和主观感受,它是一种有着自由灵活的结构和广泛多样的题材的文体。现代散文主要包括小品、杂文和随笔等。优秀的散文不仅能带给人以美的享受,还能开阔人们的视野,启迪人们的智慧。散文在现行语文教材中所占篇幅最多,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如何使散文教学得到更大程度的优化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尝试:
一、首先是阅读
温儒敏先生曾说:“读”是最重要的,学好散文的第一步是阅读。首先是朗读。从语文版教材单元目标看,每个文学作品单元几乎都提到了朗读。朗读是一种将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创造性活动,它是学生完成阅读教育任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所以,朗读在语文学习中是最重要的。朗读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是阅读的起点。它能够发展学生的智力,使学生在思想上获得熏陶,还有利于情感的传递。阅读是一种能力,想要形成这种能力,必须要将激发兴趣放在首位。语文课应该是可以使学生的阅读兴趣养成的,感性的、人文的、审美的内容,都可以在个性化的阅读中将兴趣与灵性唤起;但目前在考试目标中还纳入了课外阅读的内容,这就容易将学生的兴趣扼杀了。其次是调整阅读姿态。语文课程论专家王荣生教授指出:笼而统之的“阅读”及“阅读能力”是不存在的,当我们说“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时,一定要对一个前提进行追问:我们要培养的是怎样一种阅读姿态下的阅读能力?很多时候,我们的确培养出了某种“阅读能力”,可这种能力却不是学生发展需要的,也不是得到社会认可的。
二、三种意识的树立
1、独特意识
将“贵在有我”的散文特征抓住,引导学生对作者“独特的情感体验”进行潜心体会。深入挖掘作品中的“独特和深刻”的“情思”,将作品中的那个“我”找到,将“我”的个性悟出来。
2、鉴赏意识
审美阅读能力主要包括审美感受力和审美鉴赏力,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深化。不但要对散文的美进行感受,还要从遣词造句、文脉气势、修辞手法等方面对它如何产生美的效果进行分析。让学生“跳出来反观”,以审美的感性认识为依托,对其思想涵义的深刻精妙之处进行深化,对其人文情怀的感人之处进行精化。
3、语言意识
教会学生“披文入情,高度重视对语言文字的品味”,对学生的语感进行高质量地培养。抓住作品中那些最有教学价值的语言加以咀嚼,如朱自清的《春》中,描写“春花图”的文字中有几个关键词:让、赶趟儿、闹着、散、眨等,描绘出了百花争春的繁盛,最后三段中的娃娃新、姑娘美和健壮青年,不但运用了比喻和排比等修辞,还抓住了事物特征,突出了主题,并采用了抒情式的表达,对鉴赏语言的方法进行熟练地掌握与运用。
三、咬文嚼字,对语言进行细品
在散文教学中,要想真正体会文本内涵,不能仅在文本表面停留,还需要对文本进行深入理解,咬文嚼字,细细品味文本语言,以将文本与学生的距离拉近,让学生体会语言所包含的情感,理解文章意境,感悟作者的思想情感。如《背影》一文,它没有华丽的词藻,也未进行精心地雕琢,而是通过平白、朴素的语言连缀成文,娓娓道来,看起来朴素恬淡,实际上却有丰富的意蕴。在文章中,作者用“祸不单行”、“满院狼藉”、“光景惨淡”、“触目伤怀”等词语,为全文营造出淡淡的感伤气氛,这是作者的真实心境的反应。此外,借助两个“踌躇”和“再三”,还有三个“嘱”,从表面看起来似乎有些重复,但实际上却是对父亲的不放心给予了淋漓尽致地表现。又如作者运用了“我的眼泪又来了”、“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等语句,虽然较为口语化,但却表达出了深深的父子情……可见,虽然文字质朴,但却有着丰富的意蕴,似涓涓细流,滋润着读者的心田。
四、寻找文脉,对意图加以把握
在对散文进行欣赏时,我们应从文章的行文脉络入手,把握文章的文眼,根据文路加以推敲,依循文意思考,从而对作者的写作意图加以把握,感悟文本的内涵。(1)抓住“文眼”。通常来讲,构思精巧、充满意境的散文,一般都有“文眼”。所以,在阅读散文时,我们可将具有“画龙点睛”之效和体现全篇主旨的“文眼”找出来,从而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不同文章的“文眼”的安排也各有不同,既可以是字词、语句,又可以是细节、情丝,甚至是一景一物。(2)抓准文章线索,理清作者思路,对文章立意加以把握。在散文中,文本的骨架是结构,而文本的脉络是线索,二者相互联系。通常情况下,抓准了文章的线索,就能够理清文章的思路,这能够帮助我们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学会鉴赏谋篇布局,由“形散”表象把握“神”之精髓,从而对作者的思想情感加以把握。在散文阅读中,主要有以下几种线索:空间顺序作线索,如朱自清的《绿》;人物活动作线索,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情感发展作线索,如杨朔的《荔枝蜜》;此外,还有一些散文以事理和事物形象作线索。这样,通过寻找文脉,可对线索和作者的写作意图加以把握。
总之,“教无定法,妙在得法”,只要在教学中能将学生的心扉开启,对学生的生活体验加以调动,引导他们进行想象和联想,与作者感情相通,并促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转化与升华,就可以让学生真正品味到散文的美,在感悟散文情趣美的同时,领会散文的意境美。
关键词:初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
与以往教学工作有所不同,初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的难度较大。散文阅读本身在叙述结构和表达方式上较为多元化,并追求“形散神不散”的理念。如果学生对散文没有正确的理解,不仅在答题上容易错误,后续的理解也会有障碍。
一、了解散文的基本分类和特点
在初中散文读教学开展的过程中,无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迅速接受,也无法帮助学生取得最好的成绩。只能从基础的教学内容展开,重点把握散文的分类、特点,然后针对性地攻破学习难点,增加散文阅读量。在开展答题的过程中,才能达到行云流水的特点。例如,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先跳脱书本的束缚,让学生多去书店或者网上寻找素材,以便在班级分享。这是从学生理解的角度出发,观察学生对散文的态度和掌握程度(如下表所示)。接着,教师要结合学生的散文阅读能力,逐步纠正其错误的想法。最后,教师要让学生与自己挑选的文章进行对比,掌握好散文的分类、特点等等。再接下来,就是让学生开展散文写作的锻炼,以作者的身份去感悟散文的特点和类型,从而进一步提升散文的掌握程度。
二、重视朗读
在初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中,有些教师仅仅在理论上开展大量分析,而忽视了朗读的重要性,以至于教学成果并不十分明显。从主观角度分析,语文教学本身就有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效果。因此,散文朗读教学是一项必要性的内容。例如,在起始阶段,可以让学生学习一些短篇散文,并要求背诵,可有效提升学生的记忆能力。接着,延长散文篇幅,增加内容,。但重点是要求学生不断朗读:可以早自修放声朗读,也可以课余时间轻读。只有读出来,才能对散文的核心思想做出详尽理解,而不是表现为冥思
苦想。
三、品味散文的语言美
散文本身就是一种较有魅力的文体。在学习过程中,应该不断地去品味散文的语言美。例如,教师可以先着眼于散文的语句,让学生了解散文本身的语句和段落构成,减少一些错误的语句表达方式,掌握“形散神不散”的基本意境。而后将自己读过的,或者是文学网站上比较流行的散文,进行模拟训练。按照作者的思路学习,体会散文语言的画面美和意境美,促使学生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减少对散文的排斥。当学生掌握上述几项学习后,就需要开展散文点评。教师可安排几堂散文点评课,从报纸、网站、书本等媒介,挑选散文进行点评分析,从而提高散文的语段阅读成绩。
四、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意境
散文的意境体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上述几个方面仅仅是在表面上机械开展散文阅读,并无法有效提升散文意境的正确把握。从散文的描写来看,大多都是跟随作者的想法完成作品,在语言和表达方式上并没有太多拘束。只有提升自身的阅读理解能力,充分体会散文的意境,才有可能从真正意义上去掌控散文。比如,老舍先生的写景散文《济南的冬天》,就通过情景交融的景物描写创设出优美的意境,同时融入自己对冬天济南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教师可以让学生从作者描绘的美景中细细玩味和欣赏,
透过种种意象去感悟作者的情感表达,感受济南冬天的“和谐
之美”。
本文对初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展开讨论,现如今的散文教学开展,整体上表现出一定的进步,各项工作的开展均体现为大幅度提升。日后,应该从多元化的角度出发,运用健全的教学体系来开展,从学生的角度,增加教学过程中的交流,确保在教育水平上得到更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散文是“美文”,拥有强烈的情感宣泄,饱满的生命激情和优美的语言魅力,深深地打动着每一位读者。几乎每一位阅读者都可从中找到自己的生命渴求和灵魂慰藉的需要。它抒发了作者独特的心灵体验和感悟,在打动作者本人的同时,也同样打动着读者。正因为如此,它必然在思想、情思上达到了一定的深度,这也就要求解读者也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才能与文本形成感应沟通。就初中生的生理及心理上的特点来讲,学生对此类文体的解读存在着很大的障碍,特别是农村中学的学生更是具有相当大的难度。
一是外在因素。学生来自农村,家庭可提供的阅读资源严重缺乏,小学六年,绝大部分学生的手头阅读资料无非就是那几本简单得可怜的教科书,在这种情况下,理解文体所需求的文学知识的原始积累几乎为零,难怪阅读散文时,一大部分学生真的是如坠云雾,不知所云,更别说进一步的体悟和深层次的拓展了。
第二是内在因素。现在的独生子女几乎成了家中宝,他们的人身安全也成了保护重点,学生的活动空间局限在一个圈子里,家——学校——家。阅历少,理解难以达到一定的水平,阅读量少,难以积累,以至于学生在阅读此类文章时,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基于以上农村学生学习散文所存在的困难,坚持散文四步曲即“开、入、融、出”的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理解力,提高他们的品悟能力。这四步怎么走呢,按笔者几年来的经验大致如下:
一、放怀心胸,敞开心扉
对文章的理解是无法一步到位,理解透彻的。它随着学生经验的丰富,能力的提高由浅入深地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逐步提高。曹老说:“解读是读者向文本的敞开,读者把自身体验融注到作品的生活表达中——即表达意向、感情、心结、感悟和欲望的‘他人的世界’,解读者希望在对这种‘他人的世界’的理解和解释过程中,扩展自己的世界,获得对自己有益的异已世界的意义”, “始者泯灭自我,澄怀静虑;终则主客消融,浑然一体。”面对文本,如果学生存着对抗心理,那么阅读教学必然走向失败。身为教师,有必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帮他们打开心结,使其能够欢悦地面对文本。
注重课前导语的设计。散文有的偏重于叙事,有的偏重于绘景,有的则偏重于抒情,根据不同的散文篇目设计不同的导入语。可以重图景描绘,巧妙激发学生参与阅读的渴望。或者注重渲染氛围,用情感打开学生心扉。
二、入得情境,学有所法
生能进入阅读情境,了解文本,那么他们的心灵,思悟也必然进入一片美的天地。根据散文作品的规律,授予一些简单的阅读方法则是进入情境的必经途径。怎样做呢?笔者以为:
1、学会解题
经验所知,文章标题很容易为学生所忽略,但实际上它包含的信息量挺大,有的取自于物,有的拟之以情;有的标之以情思。细读文章的标题,较容易提纲挈领般地直奔文章的中心。
2、学会把握线索
散文以“形散而神不散”来构筑全文,于是抓住线索成了理解文章的有益做法。记叙性散文重在情节的组织和铺展,可以从情节方面寻找线索。至于游记之类文章的线索则有可能是:空间的推移,时间的转变,移步换景等。而抒情性散文或寓情于景,或托物言志,可以从画面展开的层次或物的方面去寻找。
三、心物同型,文我相融
散文是一种至美的文学,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走进它描绘的情境,感受真情带给心灵的震撼,让作者的喜怒哀乐进入读者的心胸,引起共鸣,感同身受。那么,怎样引导学生融入文本,笔者以为关键在于如何使学生领略到散文的意境之美。
意境教学是散文教学中的难点,要突破难关,其实在于解读过程中的细节处理。许多老师都有自己的高招,在这,我只就几点深有感受的地方进行重点阐述。
1、重视朗读
散文是情的文学,有着诗一般的情韵和行云流水般的美,如果只做无声的语言来接受的话,那真是一大缺撼。拿起朗读这个最基本的教学武器,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自读自悟,感受美带给自己的冲击和对心灵涤荡般的快乐。散文本是一种适宜朗读的文章,文章的情感抒发不同,指导的方法也就不同。
2、重视音乐的渲染。
乐曲是有声的力量,当它与文本散发的情调相一致时,对文本的理解能起到一定的补充作用。适合的音乐背景伴于深情的朗读,对学生是一种有力的直观的冲击,在这样强烈的情感氛围中,学生能自然而然的进入文本的意境之中。音乐的渲染虽有其独特的作用,但也不必篇篇都用,有选择的采用,才能做到使学生耳目一新。
3、咬文嚼字,欣赏语言。
浅浅地流于对课文走马观花般的理解是很难消融读者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必须直接地深入到文中,学会咬文嚼字,读出自己的味,感受语言的生动和情韵,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文章所描绘的意境。对于表现力丰富的字、词深入品析。比喻、拟人,象征、反复等多种修辞手法的应用,共同营造出一个优美的意境,我们也就会跟着走进一片美丽的世界,认识一种新的生命,懂得对未来的满怀憧憬。
在气氛中渲染到够火候时,进入美读阶段。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散文教学,尤其要注重读,而且在读的时候要注意美读,要带着自己对散文的情感的理解朗读,体会散文语言的魅力。在美读时,要注重将教师的范读与学生的读有机地结合起来,让教师有感情的朗读也成为带动学生情感感悟的一个载体。同时,学生读的方式也可以多种多样,既可以全班齐读,也可以让男生读,女生读,请个别同学读等。如在上《地下森林断想》时,我为学生范读了第一自然段,在读中,我读出了豪迈,雄壮的感觉,然后让学生点评,再个别同学读,后来全班齐读。让他们在读的过程中去体味散文的美。
接着,进入语言赏析阶段。在赏析语言时,要先美读,读了以后,告诉学生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赏析,比如说:可以从句子的修辞,句式,内容,哲理等方面着手赏析,当然还可以找出觉得最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但有一个宗旨:一定要注意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章,万不可段章取义。然后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赏析的表达方式。如我喜欢……因为……,如:在上《谈生命》这一课时,我先给学生举了一个例子,我赏析的是:“有时候他经过了细细的平沙,斜阳芳草里看见了夹岸红艳的桃花,他快乐而又羞怯,静静地流着,低低地吟唱着,轻轻地度过这一段浪漫的行程”,我的赏析是这样的:“我喜欢这个句子,因为它用了拟人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将向东流的一江春水的温婉形象地表现了出来,犹如徐志摩笔下不胜凉风娇羞的日本女郎,在一泻千里之后变得平和了。在举了这个例子以后我就让学生们自由讨论,接着依葫芦画瓢,进行赏析。同学们都赏析得很不错,有个学生在赏析“有时候,他遇到了晚霞和新月,向他照耀向他投影,清冷中带些幽幽的温暖,这时,他只想休憩,只想睡眠,而那股前进的力量仍催逼着他向前走”时,她说道:“我喜欢这个句子,因为它写出了人在面对生命中的诱惑时的一种妥协,我们能够经历艰难困苦却不能抵制糖衣炮弹,这真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这里作者的感情和学生的情感达到了共鸣。
赏析了散文优美的语言之后,要指导学生们对散文中的抒情,议论的句子进行重点学习。因为散文的“神”就蕴含在这些句子中,而且针对这些抒情议论的句子,要让同学们结合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事情谈自己的感悟,将书本与现实有机地结合起来,如在上《谈生命》这篇课文的时候,我就让学生们针对最后一层中的“生命中不是永远的快乐,也不是永远的痛苦”“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快乐固然兴奋,痛苦又何尝不是美丽?”同学们都能够根据自己现实生活的甜蜜与伤痛,在磨难中的成长感悟说出来,这就不仅将散文的中心领悟了,而且升华了,加入了自己的理解。
一、新课程、新教材,教师应该采取新教法,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营造氛围,激发兴趣,主动参与
1.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和条件。在教学中,教师应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蹲下身子看孩子”,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人格,把自己看成学习过程中普通的一员,做孩子们的合作伙伴,共同创设开放性的课堂教学氛围。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来自于教师的一个微笑,一个自信、信任的目光和一句亲切的话语。
2.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我一直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作为语文教学的突破口,积极探索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找到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布置一些学生乐于接受的预习任务,让学生在完成预习任务的过程当中激发学习兴趣。中学生因为年龄特点,有着好奇心、疑问心、爱美心强和活泼好动的特点。老师应多从这些方面去思考,充分发挥学生非智力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在课堂中创设出学与“玩”交融为一体,使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的情境。在课堂上创造情境的方法有很多,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提供具体的内容、生动活泼的形式、新奇动人的事物,以恰当的手法表现出来,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其中的乐趣。
3.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成功可以使人树立信心和勇气。只有体味到成功的滋味,才能使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与言语过程,才能大胆举手积极参与,特别是胆怯的学生,教师要多鼓励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二)质疑问难,点拨指导,激活思维
古人云:“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看似平淡的教材中往往蕴含着许多有价值的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问难,积极思考。如何使学生由不质疑到主动质疑,由不质疑到学会质疑呢?
1.营造气氛。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需求,从而产生学习的内驱力。首先,我对学生的座位进行合理安排,让思维活跃和不活跃的同桌,让成绩良好与成绩不佳的同桌,起到互助互补的作用。
其次,教师对学生质疑和释疑都要给予积极的评价,并且给予口头的、体态的鼓励。第三,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发言,让他们各抒己见,不随心所欲地打断同学的发言,同时也教育其他学生尊重别人的发言,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和谐的氛围中积极思维。
2.提供机会。学生思考的角度不同,探究的结果就不同。在教学中,教师不能一锤定音,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只要言之有理,教师都应予以肯定,逐步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3.点拨指导。“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句话说明了一个道理:“方法比知识更重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渗透学习方法,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比如课文学习,告诉学生,质疑的范围包括题目、内容、结构、字、词、句乃至于标点。由于学生水平存在差异,所提的问题五花八门,漫无边际,所以在学生质疑之后还要进行梳理。哪些属于常识性的,哪些是真正有价值的,带着问题逐一解决。
(三)合作学习,双向互动,共同进步
陶行知先生说得好:只要把儿童解放出来,小孩能办大事,也能互教互学,自己当“小先生”。为了使合作学习积极、有序、有效地开展,我尝试了以下做法:
1.引导思考。在合作学习之前,教师必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将要讨论的问题,问题是经过梳理后的,能够体现教材的重点、难点和疑点。
2.指导合作。按照学生的特点,结合多数学生的意愿,把学生编成小组,进行明确的分工。学生分组讨论时,教师必须及时了解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耐心细致的辅导,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大胆发表独到见解。
3.组织交流。根据分组学习的情况,选好讨论的内容和形式,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全组进行交流。全组交流时,教师要做好引导、沟通的工作,善于捕捉学生发言中的火花,充分调动学生的感知,想象和情感,通过读一读、说一说、议一议多种形式学习课文。
(四)利用资源,加强指导,增强实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应用语文的规律。
二、课堂教学要始终注重这样几点
1.在备课环节上,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习惯为重点,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能动地处理教材。
2.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摆到一个重要位置,把教法与学法的衔接点定位在指导学生科学地学上,帮助大多数学生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飞跃。
3.在活动安排上,要根据课文特点精心安排有大多数学生参与的多样化的学习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能。
4.在教学氛围上,要积极地营造生动、活泼、民主、开放的课堂氛围,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与创新意识。
生命教育主要是处理个人与自我的关系,它的主要内容是认识生命、真爱生命和发展生命。要以学生认识人类自然生命、珍惜生命的情感为基础,才能更好的认识人类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的存在和发展规律,才能树立正确的生命观,更好的保护自身的生命安全,最终达到生命教育的目标。在物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引用生活实际案例,使学生在掌握物理知识的同时也要接受生命安全教育,规范日常行为,加强并培养学生的自我防范意识,从而能有效的避免危害事故的发生。在物理教学中最普及的知识是电力知识,它关系到人们日常生活行为的安全,如怎样安全用电和噪声的控制,碰到路人触电或者在家因手上含水而触碰电源产生的触电行为要怎样有效处理,这些都是关于安全教育的。
(二)物理课上的生存教育
三生教育中的生存教育是关键,主要处理个人与自然的关系。生存意识属于人生观和心理问题,它的主要内容是使学生认识生存和提高生存能力的意义,物理教学通过对受教育者的生存教育,可以有效的帮助学生在生活中生存的知识和技能,把握生存规律,学会判断并选择正确的生存方式。物理知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好物理知识,对学生的生存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学生通过学习物理知识可以了解许多自然现象,从而改变自己的生活观念。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同时造成的自然资源耗费与生态环境的破坏也越来越严重,因此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如能源与人类环境、电子产品对人类身心发展的影响、如何安装避雷设施等,以培养学生的科学道德。电灯、各种家用电器以及电脑的使用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而电力的知识都是从物理教学中得到的,如生活中用电的常识、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的利用,又如生活中常常出现的交通事故,在物理学中教师对车速与刹车后滑行距离的计算方法的传授能够帮助受教育者分析交通安全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受教育者的生存能力,普及了生存教育。
(三)物理课上的生活教育
生活教育主要是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三生教育的核心。它的主要内容是使学生正确认识生活的意义,热爱生活,让学生了解生活常识,学习生活技能,提高生活能力并树立正确的生活观。物理教学具有很强的试验性和实用性,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上的小实验,使学生能够亲自试验制作并展开调查并产生互动,直接参与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动脑和动手的习惯。初中物理教学中涉及生活教育的案例包括光的反射与折射、惯性、热学、电学、声学以及先看见闪电而后看到雷声的原因等,这些都体现了生活处处是物理的现象。其中电力的学习可以使学生知道生活中怎样安全用电;热力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海边及大森林一年气候宜人的原因以及对生态环境的维护和可持续发展。对学生进行生活教育有助于学生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探索自然规律的精神,激发学生对社会、对自然界的兴趣,感受自然界的美妙与和谐,提高受教育者的人文素养,最终理解生活的真谛和生命的意义。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7A-
0077-01
议论文写作是让大部分学生惧怕的话题,也是令广大教师头疼的问题。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对初中语文议论文写作教学进行研究,总结出议论文写作“三步走”教学法,即让学生准确提炼论点,合理选择论据,明确论证思路。
一、准确提炼论点
论点是整篇文章的中心,教师要引导学生准确无误地提炼文章的论点,醒目地立论。最佳论点的选择原则有:①准确、新颖②有话可说、有例可证、有理可议③离材料中心最近。教师要遵循以上原则,首先,让学生仔细阅读题目或材料,从整体上理解题意或材料的内涵,学会抓住关键词。其次,让学生分析题目中的语言结构,弄清其中的关系构成,从而明确论述重点。最后,在提炼观点时尽量缩小范围,力求具体、独到。
例如,在以“严师出高徒”为题目的议论文写作教学中,笔者是这样引导学生提炼证点的:
师:标题中的关键词是什么?
生A:“出”字!
生B:“严师”这个名词!
生C:“高徒”这个名词!
师:“出”是连接两个名词的关键字,可见,题目的关键词应该是“出”字。
师:“严师”和“高徒”之间是什么关系?
生A:因果关系。
师:为什么是因果关系?
生A:因为有了严格要求的老师,才会教出水平高的徒弟。
师:正确!
师:文章侧重写严师还是写高徒?
生B:当然是严师了。
师:非常正确!我们应该着重写老师是如何严格要求学生,才造就了知识水平高的学生的过程。
议论文论点的把握和提出非常重要,教师要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抓住问题的要点,解决立论难题,提高教学效率。
二、合理选择论据
论据是确立论点的理由和依据,鲜活的论据可为文章增添新意,达到让人“眼前一亮”的效果。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文章的论述观点,选择论述主旨相同但鲜活度不同的两则素材,通过对其新颖度的对比分析,让学生学会分辨、选择鲜活的论据,从而解决学生引用论据事例陈旧的问题。如在以“帮助别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题的议论文写作教学中,笔者选取“雷锋帮助战友补袜子”的故事和“高龄老人刘盛兰拾荒助学子”的事例,让学生对二者进行对比,其中“雷锋帮助战友补袜子”的故事虽然能充分地为论点提供充实的依据,但已年代久远,非文章论据的佳选。而“高龄老人刘盛兰拾荒助学子”的事例是近期在《感动中国》节目上播放的,素材较新颖,且也能充分地为论点提供充实的依据,为较佳的论据之选。
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旧瓶装新酒”,即通过新角度分析旧材料,在旧材料中写出新意,使人产生耳目一新之感。
论据的选择是议论文写作的重头戏,教师务必督促学生对素材进行搜集和整理,让学生拥有丰富的素材储备。
三、明确论证思路
在确定论点、论据之后,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编排布局。教师应按照提出问题(是什么)――分析问题(为什么)――解决问题(怎么办)的步骤引导学生进行理性追问,使论证思路越来越清晰。
例如,面对“见义勇为”这个题目,笔者首先让学生阐述“见义勇为是什么”,学生分析得出见义勇为是不顾个人安危救人,与违法犯罪做斗争,看到不公平的事情挺身而出等等。然后,笔者让学生举一些见义勇为的事例,学生举了军人孟祥斌舍身救跳水女孩等例子。接着,笔者提问:“为什么要见义勇为?”学生总结出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等等。最后,笔者让学生从反面思考:“失去见义勇为将会产生什么不良影响?”学生指出失去见义勇为的精神将会导致社会道德缺失、社会发展不和谐等后果。经过这样的引导,学生打开了写作思路,写出了如下片段:“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军人孟祥斌看到轻生女青年跳江,奋不顾身地跳水救人,最后壮烈牺牲。他用一次辉煌的陨落换回另外一个生命,这种见义勇为的精神感动中国,事迹被世人传颂。作为中华儿女,我们应该学习和继承这种美德,假如我们在别人需要帮助时袖手旁观,那么人与人之间就会变得越来越冷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