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0 09:25:2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数学核心素养培养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柏拉图说,“数学是一切知识的最高形式”,“一个学科,只有当它成功地运用数学的时候,才算达到了成熟的程度”,这体现了数学学科的工具性。但数学不仅是一种工具,也是一种思维模式,即数学方式的理性思维;更是一种素养,即数学素养。那么,什么是数学素养?什么又是数学核心素养呢?
一、数学素养的培养
一般认为,数学素养是指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空间想象、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方面的能力)、基本思想方法(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思想方法)以及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比如,不少学生不再从事数学专业工作,数学公式、定理、解题方法早已忘记,但是深深铭刻在头脑中的数学逻辑思维与数学理性精神却随时随地发挥着作用,使他们思考问题全面而深刻,做事思路清晰、行为干练,这应该就是使人终身受益的数学核心素养。
数学核心素养,从通俗的角度讲,就是把所学的数学知识都排除或忘掉后剩下的东西。具体说来,就是能从数学的角度看问题,有条理地进行理性思维、严密求证、逻辑推理和清晰准确地表达的意识与能力。从专业的角度讲,指的是:主动探寻并善于抓住数学问题的背景和本质的素养;熟练地运用准确、简明、规范的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数学思想的素养;以良好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合理地提出新思想、新概念、新方法的素养;对各种问题以“数学方式”的理性思维,从多个角度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的素养;善于对现实世界中的现象和过程进行合理的简化和量化,建立数学模型的素养。
二、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本文试着从教学过程的维度,思考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学过程一般包括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教学评价等几个方面。
1.教学设计:体现“数学文化背景下的思维活动”的价值取向
教学设计的价值取向,一般指知识取向(这里的知识是“与时俱进的双基”,包括一般意义上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与文化取向。知识取向的教学设计,是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其所关注的,是如何采用有效的方法使学生准确无误地获取知识――教师的职责是最有效地向学生传递知识,学生的任务是最大限度地从教师和教材那里获得知识。文化取向的教学设计关注的不仅是知识,而且是包括知识在内的整个文化。数学教学应适当反映数学的历史、应用和发展趋势,数学的思想体系,数学的美学价值,数学家的创新精神,等等。数学教学应帮助学生了解数学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作用,逐步形成正确的数学观。
事实上,知识取向与文化取向是相互融合的,知识是部分,文化是整体,文化教育涵盖了知识教育,两者本身并没有根本的冲突。“数学课程对于认识数学与自然界、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关系,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文化价值,提高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理性思维,发展智力和创新意识都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因此,数学教学应当是以知识教学为核心的文化教学,是数学文化背景下的思维活动。
2.课堂教学:追求思维与能力的提升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思维是数学的灵魂。没有思维,数学就失去了生命与活力。以思维为基础,能力提升才能得到有效的落实。
教育部将核心素养作为新一轮课改的核心。小学阶段是一个人成长和个性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教师应更新观念,完善教学方式方法,不仅要教授学生基础的课本知识,更重要的要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素养,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
核心素养中的素养是指个人在应对复杂的问题时,应该具备的各种能力的综合体,主要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核心素养是指最重要、最核心的部分,具体来说就是学生在接受教育后遇到事情时所具备的处理事情的综合能力。小学数学核心素B是指小学生在学习数学时所具备的处理数学问题的综合能力,它是高于具体的数学知识技能的一种素养。
二、培养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方法
1.培养数学意识,形成数学思维
只有具备数学意识才能形成数学思维,正确的数学思维有利于形成科学的直觉,数学意识和科学的直觉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数学素养,具有良好数学意识的人对数字及数字运算有着极强的敏锐感,喜欢分析生活中常见问题所隐含的数学特征。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把数学教学与日常生活相结合,让小学生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时也要重视小学生的生活体验,将数学教学与生活体验相结合,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发现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例如,在教学“分一分”时,教师可以准备一些书本、玩具、水果等物品,随意放在桌子上,然后问学生“这样摆好看吗,哪位小朋友能将这些东西分类摆放整齐呢?”,教师让一名学生整理,其余学生观察整理过程,引导学生明白分类的标准,再利用图片创设商品货架的情景。提出问题:途中有几个货架,有哪些物品,说说如何将物体摆放整齐?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找出问题答案。
2.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提问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人的思维过程就是从问题开始的。小学生的好奇心重,对未知的事物充满了兴趣。所以,教师要充分挖掘学生的认知潜能,精心创设问题情景,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探究学习的机会。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大胆探索,形成良好的教学素质。例如,在教学“升与毫升”时创设了森林里喝酒比赛的情景。然后提问:(1)“老虎喝了6杯没醉,狮子喝了两杯就醉了,那么,老虎的酒量一定比狮子大吗?”(2)“容量的定义是什么,单位是什么,老虎与狮子谁的酒量大?”(3)自己动手,观察水壶里的水可以分到几个杯子里?最后引导学生了解,同样的一壶水,如果杯子的大小不同,倒出来的杯数也不同。所以,我们不能因为老虎喝了6杯水就判定老虎喝的水比狮子多。通过对学生的提问,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只有创新,这个民族才能进步,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教育的基本任务和根本目标也是教会学生进行创新。小学数学核心素养要求培养小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对这个未知的世界充满了兴趣,他们常常脱口而出的话就是这个是什么、为什么,这就是创新意识产生的萌芽。所以,作为数学教师要多鼓励孩子进行提问,多些质疑,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例如,在解答应用题的时候,除了用常规的解法解题外,还需要引导学生多思考,用多种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对于学生的质疑,教师要给予鼓励,鼓励其自主求证,并给予表扬,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此外,学生的课后作业要适当的增加一些开放性试题,答案并不唯一,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打破常规,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
综上所述,数学不仅是一系列的抽象知识,更是一种认识世界的方法,数学是一种文化、一种思想,更是一种精神。数学素养归根结底就是一种文化素养,实施数学教育也就是实施文化素养的教育。培养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目的就是解放小学生的思想,培养他们的创新意精神和数学意识。教师要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并参与数学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的思维分析世界,最终使小学生数学素养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一、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定义
小学数学的核心素养应当理解为小学生通过小学数学知识的学习,能够综合运用这些知识去解释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的一种综合能力。核心素养不仅仅是指具体的知识技能,也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能力。它是以数学知识为基础,在数学基础技能上进行升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传达的是数学的本质与思想,是在学习数学基本知识中形成一种综合性、持久性和整体性。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与数学的教学大纲、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直接相关,它对于小学生理解数学的本质、学会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息息相关。数学素养是指让学生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做一个会思考、会关心的社会公民,并能够理解数学在社会中的地位。
二、小学核心素养培养的策略
1.建立新的数学概念
新课标指出:“数学是因该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基本出发点,并且在数学的教育中渗透人文精神,重视学生的心理状态。”小学数学教师首先要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教授学生培养正确的数学核心素养。关注学生的成长是小学教师应该确立的一个基本思想,学生的每一堂课都是应该充满着激情与智慧的,学生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伴随着创造、探索、交往等综合过程。教师的上课过程也是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的过程。
例如,在教授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加与减》时,笔者就设计了一个这样的教学活动:根据教材内容,把学生分为两个小组,分别进行扔飞镖比赛,每组各三人,每人有三次扔飞镖的机会,最后让学生算出两组的在总成绩,成绩算得对且环数最高的组获胜。像这样的游戏,很多教师仅仅给获胜者奖励,而对失败者则没有奖励。其实,这样输掉的那组会很不开心,有可能他们算数也算对了,只是没扔好,就是败了,即使学会了知识,但是他们也会很难过。所以老师要给获胜者奖励,同样也要给失败者奖励,因为他们也学会了知识,值得拥有奖励。让学生在快乐的心情中获得知识,记得更牢固。
2.加强数学与生活的练习
新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不应该仅仅是简单的教与学,而应该是从实际出发,从已有的生活经验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应该让学生走进生活实践中去,通过社会实践强化数学知识,突出社会实践的重要性。教师也要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组织学生到校外进行探索研究,丰富自身的数学实践经验。
例如,在教授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图形的面积》这节课的时候,我们学习的是组合图形,课本中的题目是这样的:“小明家买了新的房子,计划客厅安装地板,然后通过图片,计算一下他家应该买多大的地板?”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掌握了如何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在教师布置课堂作业的时候,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可以让学会测量一下自己家整个房子的面积,并画出图来交给老师。这样的作业不仅有趣,还让学生更贴近生活,让学生懂得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3.推动学习方法的转变
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必须一步一步地推动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从而促使他们形成好的学习方式。新课改要求学生要培养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
自主性学习就是教师让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小学阶段,W生的求知欲望比较高,同时也很容易被其他事物所吸引,很难集中注意力。这时候,教师就应该给学生布置任务,让他们自主去探索,教师只负责监督。例如,在讲授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分数》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自己先看书,然后告诉老师班级里的男女生各占几分之几。
合作性学习就是小组合作学习,通过集体的力量解决问题。一般都是比较难的问题才会通过小组合作解决,在小组合作过程中,也会建立学生彼此之间的友谊,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例如,在学习立体图形的表面积时,可以让学生分组合作探索,这比老师直接教授效果要好。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关乎小学生的成长,它贯穿着小学数学教育的全过程,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定义,提出了几点培养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策略,不足之处,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聚焦课堂 教师素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6A-0012-02
作为一名数学老师,我们首先应明白数学教学的出发点和目的地是什么。答案无容置疑,那就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何谓数学核心素养?它是指在众多数学素养中处于中心位置的、最基本、最重要、最关键、起决定性作用的素养。《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明确提出了10个核心素养,即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从这10个关键词里我们不难理解,核心素养反映了数学的本质和价值。
一、开掘知识的源头,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案例:《认识厘米》
“同学们,请你们量一量课桌有多长。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量的?”提名回答(用尺子)。师问:“如果没有尺子,会怎么样?”
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教师首先要找到数学学习的“源”,学习的内容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认识厘米是测量的需要,在认识厘米之前,要让学生经历用不同的方法测量课桌长度的过程,引导学生通过测量结果的比较,发现测量同一长度时,由于所用的标准不同,量得的结果也不同,由此形成认知冲突,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因此,环节处理上既要尊重学生的生活经历,即现代的孩子大多都知道测量物体的长度需要用尺子,但为什么要用尺子?尺子是怎么来的?他们肯定不知道,所以教师精心设问“如果没有尺子,会怎么样?”把学生重新带进知识的源头,经历知识产生的过程,认识尺子、认识长度单位更显迫切。以上案例,学生对数学的情感体验更加充分,不断强化学生的数感,引发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问题,不断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二、开放学习的时空,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案例:《认识千以内的数》
同学们,在你们认识的数中,最大的数是多少?(100)你能在计数器上拨出100吗?它是几位数呢?100在我们学过的数中,它是老大,那么在日常生活中,你们见过比100大的三位数吗?
现在请大家拿出课前搜集的比100大的三位数,试着读一读,并说说它的组成。在我们的身边,这样的数无处不在。(课件出示两幅主题图)谁来读读这些数,并说说它的组成。你们真了不起,那你能结合你的生活经验并联系以前学习的认数方法,在计数器上创造一个比100大的三位数吗?谁愿意到黑板上来试试?
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他们应该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和验证等活动过程。以上案例充分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放手让学生搜集、交流,创造千以内的数,开放教学的时空,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从而让学生经历过程,习得方法,感悟思想,富有智慧。
另外,开放教学的时空,还要求教师在课堂中要善于捕捉生成。学生作为一个有生命、有思维的个体,带着自己的经验、兴趣、思想参与到师生双边活动中来,必然会生成许多意外的情况。教师要独具慧眼,善于判断、捕捉,把有价值的生成信息巧妙地纳入临场再设计之中,使之成为思维的拔节点。笔者曾经听过一节《分数的基本性质》常规课,课堂中有一个小细节成就了教师的大智慧:在让学生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自己创造出一组相等的分数,并说一说分数的分子和分母的大小是怎样变化的。有个学生说出[48]=[510]时,自己却欲言又止,这时授课教师请大家想一想、算一算,然后帮这位同学分析分子和分母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整个过程精彩纷呈。最后,教师设计以下问题让学生回答:看来相同的数不仅可以是 ?还可以是 ?大胆猜想还可以是什么数?但是“相同的数”一定不能是 ?(0)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听到了思维生长的声音。
三、构建知识的结构,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案例:《分数的基本性质》
同学们,根据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以及商不变的规律,请你们大胆猜想在分数里会不会有这样的规律和现象呢?你打算怎样验证自己的猜想?以[12]=[24]=[48]为例,请大家动手折一折。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结构。所谓基本结构,是指基本的、统一的观点,或是一般的、基本的原理。在结构化思维的过程中,我们要关注数学学习的“三维结构”――数学问题的内部结构、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培养学生的数学结构化思维,就是要引导他们用尽可能少的数学知识作为基石,从知识的内在联系出发,让学生自己经历由已知到对未知的猜想、验证,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推理能力、模型思想。让学生沿着“发现―猜想―自学―验证―交流―提高”的轨迹,不断建构知识结构、完善认知结构、运用结构化思维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