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前景范文

时间:2023-09-20 09:25:2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商业银行前景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商业银行前景

篇1

2013年以来,伴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崛起、利率市场化的深入及上海自由贸易区的批准,对我国商业银行今后的生存和发展提出了新的命题和挑战。我国银行业必须从战略高度认清转型的紧迫性,转变经营理念和业务模式,重塑核心竞争力,以期寻求到可持续的发展路径。

未来几年,我国商业银行将面临两大方面的战略挑战和机遇。一方面,零售业务的比重将逐渐增加,结合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将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另一方面,中间业务发展前景广阔,金融创新伴随其中,必将带来一场新的业务变革。

一、战略转型的趋势分析

(一)持续大力发展零售业务

招商银行前行长马蔚华曾表示:“不做批发业务现在没饭吃,不做零售业务将来没饭吃。”同时,明确表示必须着手大力发展零售业务,实现收入多元化,改变传统的业务结构和盈利模式,并树立正确的风险资本观。纵览国际银行业的发展,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居民财富积累的提升,零售银行业务正在成为当今商业银行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利润增长的后备引擎。国外银行的零售业务一般平均占整体业务的40%之多,而著名的国际大银行如花旗、汇丰、富国银行等,零售业务的利润贡献都在50%以上,比如美国的富国银行,他们完整地经历了由传统公司业务向零售业务的转变,所以现在零售业务在总收入中的占比逐年增加,这是提前布局的结果。从战略转型的角度看,过去30年中,美欧商业银行的主要资金来源从传统的储蓄存款转变为个人短期批发融资,正是充分意识到零售业务的发展前景和必然趋势后,在金融脱媒和利率市场化的影响下,对自身业务重点的战略调整。诚然,在转型初期,美欧商业银行也经历了艰难痛苦的过渡期,但沿着顺势而为的正确路线走下来,还是创造了现在骄人的业绩。随着国内金融监管和市场环境的改变,中国商业银行纷纷着力于零售业务的大力发展,加快了调整的速度。作为国内转型最为成功的股份制零售银行——招商银行,目前储蓄存款在全行自营存款中的占比接近40%,个人消费信贷在全行自营贷款中的占比超过20%,中间业务收入占比超过60%,零售银行在全行业务中的比重不断增大,核心竞争力明显,未来可持续增长态势强劲。而招行实现这些亮丽业绩主要依靠的是“较早启动的先发优势以及先进管理机制下的零售战略执行力。”同时,零售银行最重要的是要有好的产品,招行紧紧抓住了这一点,就好比开餐厅,一定要有独特的招牌菜。目前,招行“一卡通”、信用卡、财富账户等产品都独具特色,在同业中获得了较好的竞争态势。

就整个国内银行业而言,商业银行在财富业务、信用卡、借记卡、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小微企业贷款、代销产品等多领域的竞争也日趋激烈,金融服务不断创新,新产品层出不穷。零售业务领域正在成为各家银行的必争之地,未来发展的前沿阵地。

(二)经营服务重点转向小微企业

无论是迫于金融脱媒加速的市场压力,还是监管部门的政策驱动,长期来看,商业银行的业务重点必将逐渐从大中型国有企业转向小微企业。各家银行已充分认识到,小企业和小客户是个大市场,随着大企业从资本市场获取直接融资能力越来越强,商业银行要想生存和发展,必须转向小微企业市场。同时,中央政府也在大力加强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继续落实财政对中小企业的支持政策。

在针对向小微企业服务的转型改革中,美国富国银行被银行业内人士反复提及,因为在解决小微企业贷款问题上该行有很多过人之处。作为美国小企业贷款排名首位的银行,富国银行拥有全美第一的网上银行服务体系,1年能受理200万笔小企业贷款。其中,2/3通过系统自动审批,仅有1/3需人工审批,因此该行在全行业中操作成本最低。从富国银行的经验来看,低操作成本、高效率和切合实际的大胆创新将是银行在小微企业贷款上突破瓶颈的关键所在。在国内,提到小微企业服务,民生银行的“商贷通”可谓是业界的一个典范。该行的小微贷款为小微企业提供单笔不超过500万元、平均150万元左右的贷款,主要采取抵押和强担保方式,新增客户多围绕商圈和产业链进行开发,散单占比较少。近两年,民生银行小微金融服务实现了量的突破和质的提升,抓手是“小微金融提升版2.0”,它使民生银行的小微企业贷款提升为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在小微金融服务模式和组织架构上,民生银行以小微专业支行和小微企业城市商业合作社为两大支撑点,实现传统零售银行和产业链金融“两翼”突破,深度开发的战略目标。同时,民生银行董事长董文标表示:“未来5年,小微金融服务将占民生银行业务的半壁江山。届时,民生银行将真正成为‘小微企业的银行’。”

(三)向互联网金融领域逐步深化

当今,银行作为金融市场传统的融资渠道,在和各合作方的合作中多数时处于优势地位。以银行和券商、基金及保险的合作为例,券商、基金、保险所发产品,要支付给银行渠道较高的管理费用,部分小型基金尤其是其发行的股票型产品基本上是在为银行渠道“打工”。2012年以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推动,部分涉及金融领域的互联网企业,由于其拥有大量用户同时具备商业运作平台,部分用户寻求的金融功能已经开始通过自身的牌照解决。已经出现一种趋势,就是类似支付宝这样的平台,他们大量的中小客户最终只在自身互联网链条内进行封闭运行,基本不需要银行的介入。如果他们逐步获得相关牌照,这些互联网企业链条上的中小商家、年轻用户从消费到理财都会在这一个体系内循环,基本脱离了银行渠道。其中,面对普通民众的大众化标准化服务,按照现在时髦的说法可以叫“屌丝金融”,会受到互联网技术进步的深刻影响。

而商业银行做深做透互联网金融要着眼于利用网络平台,充分整合支付、融资、财富管理、移动金融等业务板块。同时,进行深层次的经营模式变革,第一是数据分析挖掘的变革。因为互联网时代是数据为王的时代,商业银行必须提高自己的数据采集、挖掘分析的能力。而在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通过良好的数据挖掘才能更好地支持精准营销、支持管理决策及支持风险管控。第二是营销服务模式的变革。可以利用微信营销,利用微信做客户服务,其中,招行等多家银行已经进行了广泛的尝试。

二、战略转型的路径分析

(一)战略布局

目前,我国金融业处于分业经营的状态,而近年来,银行综合经营的步伐明显加快,各家备战综合经营可谓争先恐后,除了保险、证券外,银行已基本涉足了基金、金融租赁、私募、信托等非银行业务领域。商业银行看到,应对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脱媒化带来的传统存贷市场变化,以及市场竞争加剧的压力,只有积极发展综合经营,全面调整金融结构,改变增长方式才是发展之路。

在专业化经营战略方面,特别是股份制商业银行,都在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树立具有差异化的特色服务,例如,招商银行的综合零售业务、兴业银行的同业业务、民生银行的小微金融等,都已经成为业内的亮点。

(二)经营模式

随着金融脱媒和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商业银行要尽快提高资本使用效率,大力发展零售业务,加快经营方式和盈利模式转型。随着新资本协议的实施,过去商业银行那种拼资本消耗、扩张贷款规模的粗放式经营模式将难以持续。商业银行迫切需要向创新金融服务、大力发展中间业务的经营模式转变。同时,银行的资本充足达标主要依赖内部积累,资本的使用效率决定了银行的盈利能力。

(三)组织架构

在广泛借鉴国外优秀商业银行组织架构的基础上,我国部分商业银行已经走出了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特色之路,其中,民生银行的事业部制已取得了成功,平安银行的事业部制改革也已经启动。而平安银行针对传统模式进行了充分的改良,设立了交通金融事业部等3个行业事业部,信用卡及消费金融事业部、私人银行事业部等11个产品事业部,以及平台事业部——公司网络金融事业,力求以客户为中心,整合银行内部的产品、服务和营销资源,对全产业链上的客户提供融资融智、撮合、线上电商等专业化的服务,塑造“综合金融”与“互联网金融”两大特色,形成持续的竞争优势。

而谈到银行前后台的模式转变上,将向“大运营、大后台”的方式演变,将围绕建设现代商业银行运营体系理念,整合业务运营有效资源,构建覆盖全产品全业务,集交易处理、账务核算、风险控制、客户服务及业务支持于一体的大后台格局。实现运营管理由注重业务操作、风险控制向服务保障和营销产品的根本转变。为内外部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有效控制操作风险和节约运营成本。

(四)客户结构

在当前的大形势下,银行的客户目标必然从以大客户、大项目为主的对公客户结构转变为小企业和微型企业为主的零售客户结构,将目标转移到创新型成长企业,关注企业的整个生命周期。同时,进行营销流程和风险流程改造,建立专门的营销团队,设立新的企业评分、信用评级系统等。

在客户分类上,主要借助中小企业“供应链金融”模式来吸收沉淀存款。同时,在零售业务方面,强调对私人银行客户、贵宾客户、女性客户和老年客户的金融服务,加大对存款的吸收沉淀。

(五)产品创新

首先,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决定了客户分层管理和细分成为产品创新的重要基础。在零售业务方面,国内商业银行纷纷针对高净值客户开立私人银行或财富管理中心,提供专属高收益理财产品,并以此为契机加快推动个人财富管理业务。

其次,中小企业金融和银行卡等创新产品支撑银行业务的进一步增长。信贷和银行卡业务是银行资产负债表扩张和中间业务收入提升的重要支点,也是产品创新最为活跃的业务板块。

最后,产品的创新与互联网金融在业务领域的融合,具体体现在支付创新、移动应用创新数及数据挖掘创新,以移动网络金融服务能力的革新带动大众需求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魏苗.利率市场化与中国银行业的战略转型[J].上海金融,2012年12期.

[2]李瑞红.借鉴美国社区银行发展经验 加快我国农信社战略转型[J].浙江金融,2012年5期.

篇2

最近几年来,广发行温州支行的各项业务指标,特别是利润指标,以近乎每年翻番的惊人速度增长,而不良贷款率则以千分数计算,几乎消除了人所共忧的银行风险。具体来看,除了寻找有效担保等常规措施外,广发行温州支行在风险防范与控制方面采取了以下重在预防的几项措施。

一、强化风险防范意识

市场经济变幻莫测,各种市场风险防不胜防。商场上永远都有无限的商机,也总是存在着失败和陷阱,信誉再好的企业也有可能在一夜之间就倒闭摘要:广东发展银行温州支行稳健经营,为消除银行风险,主要采取了重在预防的一些措施。如强化风险防范意识,集中精力从内部消除各种风险隐患;构筑风险“防火墙”,形成一种整体防范的风险抗御体系;选择发展前景看好的“双优客户”和实行个人无限责任担保制度等。

关键词:商业银行;风险控制;温州。这都会加剧银行的经营风险,稍一不留神,就会导致巨大的亏损。“赚的是丁点的利差,亏的是巨大的血本”,这是商业银行高风险性的真实写照。银行风险无处不在,但也正因为风险的存在,才给予了市场弄潮者以获利的无限商机。对风险的克服会换得巨额收益的回报。

要确保银行经营的安全性,必须从点点滴滴、从一丝一屡做起,集中精力从内部消除各种风险隐患。为此,广发行温州支行一直坚持“一念之差,终生后悔”的行训,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要求,全面实行贷款的五级分类制度,坚持风险防范的审慎原则,规范经营管理行为。

为了做到这一点,在对员工进行具体考核时,采取“双百分考核”。其中,目标指标一百分的覆盖面很广,可以反映各阶段业务发展的重点。质量指标一百分则偏向于平时不作计量的“软件”部分,重点放在呆帐、坏帐方面。“双百分考核”的考核内容比较全面,任何一方面的不足都可能会降低考核成绩,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业务的规范运作和稳定发展,并使员工树立“质、量并重”意识,可以规避各种短期行为和忽视风险控制的做法。

全行还坚持普及“两个数学公式”的教育。第一个数学公式是:100-1=0。在一次成功的金融经营过程中,以100代表最终的成功,但是如果出现了微不足道的细节闪失,用1来代表,就有可能抹煞所有的功绩,而出现血本无回的恶果。“1”的阴影在金融业务中无处不在,而且往往隐藏在不太起眼的细节之中。另一个数学公式是:99℃+1℃=100℃。99℃不是开水,但只有加上了最后关键的1℃,热水才能变成可供引用的开水。在具体的银行业务中,必须注重1的细节,才能最终由量变达到质变;只有把握住了最后的这个“1”,凡事才臻于完美。否则,如果存在一些纰漏,不能善始善终,那些没有最终完成的工作,可能存在大量风险隐患。

二、选择“双优客户”

商业银行在进行贷款项目评价时往往遵循“6C”标准:(1)品德(Character),指借款人的作风、观念、责任心及还款记录,如果品德高尚,一般不会故意拖欠贷款。(2)能力(Capacity),指还款人归还贷款的能力,如果具有还款能力,为了进行长期经营,一般也不会拖欠贷款。(3)资本(Capital),指借款企业的自有资本,当自有资本所占比重较高时,具有较高的偿还能力。(4)担保(Collateral),指借款企业有没有贷款的抵押品和其他担保。(5)经营环境(Condition),指借款企业所处的行业前景、宏观经济状况等,如果企业的行业背景较好,就会具有较多的利润空间,经营风险可以降到较低水平。(6)连续性(Continuity),指借款人经营前景的长短。应该说,上述标准是比较严格的,在具体实践中,要灵活运用加以取舍。

目前,温州中小企业近20万家,资金来源大部分靠民间借款。那些来自银行的借款很多是互相担保,经常出现因互保而引起的企业连环破产案例。如原温州的“明星企业”黎星眼镜厂的突然破产,就是受到其所担保企业的破产而拖累的。黎星眼镜厂破产后,老板携款外出,给其债权人、放贷银行和担保企业造成了很大损失。所以,银行在放贷过程中不能完全依赖担保,选择优质的诚信客户非常重要。

早在2000年,广发行温州支行就提出“双优客户”的概念。广发行温州支行明确规定,除了贷款企业应具备一定的生产经营规模、经济实力较强、财务状况良好、产品知名度高等特征外,还必须是“双优”企业,即优势行业中的优质企业。所谓优势行业,指企业所在行业的发展趋势良好,市场前景广阔。所谓优质企业,是指企业自身的成长性很好,发展势头不错。广发行温州支行在确定“双优”企业的时候,并不特别看重企业的规模,可能规模不一定很大,但其发展前景一定要看好。

温州中小民营企业的财务报表普遍不够真实,除了逃税避税等方面的考虑外,经营管理普遍的不很规范。在这种情况下,确定“双优客户”必须进行综合调研,不能仅凭其财务报表和外在表现。要真正的了解一个企业,必须通过各种非正式的渠道,通过上下游关系企业和同行业其他企业等的有关信息,来了解其资金需求状况和信用状况,会更加准确无误。

三、构筑风险“防火墙”

第一道防火墙是双人调查制度。广发行温州支行采取团队工作模式,在具体的业务过程中,一般是一个团队共同应对一个客户。在对客户进行考核时,采取客户经理的双人调查制度,一个主办,一个协办,都可以单独发表评价意见,但明确规定第一责任人,确立相应的处罚办法。负责对客户进行初步调查的信贷员或客户经理,要拿到第一手调查资料,一般要查看企业的财务报表,并实地考察企业的技术设备、厂房和工人等,核实报表内容,看帐实是否相符。还要根据当时的技术状况,对报表的真实性进行推断和定量分析。

第二道防火墙是统一管理信贷业务。本外币、表内和表外等所有授信业务全部由信贷管理部门一个口子对外,统一管理。信贷管理部门集中了大量富有经验的审查员,能够较好的遵循有关的规定和政策要求,客观的评估新客户的贷款风险。信管部门在审核了贷款评估报告后,独立出具审核意见,确定贷款的风险程度。一般把贷款风险分为一系列的等级,并加上类似担保系数等内容的权数。

第三道防火墙是贷审会主任轮流坐庄。广发行温州支行对于贷款实行贷审会制度,值班行长同时也是贷审会主任,轮流坐庄,全权主持贷审会工作。非值班行长则根据业务情况参与企业或项目的调查,也同时对前期贷款项目运作情况进行监测。这样,既起到了相互牵制的作用,防止因个人倾向而影响判断,也起到了经常从多视角把握贷款风险的作用,保证了贷款项目的公开、公正和公平。

第四道防火墙是贷款“首笔谈话制”。贷审会通过对新客户的贷款决议后,行长可以行使“一票否决权”,但行长没有审批权,无权对贷审会已否决的贷款申请“起死回生”。为令“一票否决权”不流于主观,相应实行“首笔谈话制”。在每家客户的首笔业务发生之前,行长都要与企业负责人直接谈话,通过了解企业负责人的个人情况和企业经营状况、技术状况和融资状况等,根据企业的经营特点进行金融业务创新。

第五道防火墙是形式审查。即使贷款审批通过了,在出款前仍然存在很多风险隐患,诸如抵押手续不全、合同填写不规范、抵押保险单据不符合规定等。一旦将来发生信用纠纷或信用危机,要诉诸法律的话,可能会造成银行败诉。为此,成立了放款中心,负责审核所有贷款文件在法律上的有效性,核对贷审会项目审批书的放款条件,检查贷款用途,起到了放款前最后一道关卡的作用。

第六道防火墙是贷后检查制度和专项稽核制度。客户经理要对所负责贷款企业的经营情况进行实时监控、跟踪。每月还要进行贷后检查和专项稽核,信贷业务部门至少每半年对每一个贷款企业和每一笔贷款进行详细彻底的清分,促使信贷人员及时掌握企业的有关信息,对贷款进行跟踪,掌握贷款的去向,监督客户根据贷款合同规定的用途使用,及时发现贷款的有关风险信号。一旦发生逾期贷款和不良贷款,要进行分析,划清责任,酌情采取适当措施。首先看是宏观方面的原因还是人为处置不当造成的。如果是人为原因,则要分清责任,调查失误所在,看放贷过程中有无欺诈行为。

四、实行个人无限责任担保制度

篇3

二、商业银行的文化架构

物质文化建设。物质文化建设是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包括物质形象的塑造和经营效益两个方面的内容。抓好物质文化建设,不仅是增强商业银行实力的必然要素,也是商业银行开拓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商业银行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必须以塑造良好的物质形象为基础,以提高经营效益为目标。为精神文化建设、行为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提供良好的文化发展平台。

在物质文化建设过程中,商业银行一方面要结合实际情况,以有限的资金做到物质建设的整齐、朴实、统一性。按照总行统一规划的标识,进一步搞好营业网点建设,突出商业银行的特色服务。提高科技水平,搞好电子化建设,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同时做好广告宣传,为塑造商业银行企业形象奠定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商业银行要突出经营业务重点,抓好业务经营管理,无论在哪个部门都要紧紧围绕业务经营这一核心工作。抓好存、贷款工作,尤其在贷款工作方面,要坚持谁主管谁负责、谁放谁收的原则保证清收责任目标的落实。

行为文化建设。它是企业文化的第二层,是企业文化的外在表现。企业行为文化是指企业员工在生产、经营、学习、娱乐中产生的活动文化。它包括企业经营、人际关系活动、文化体育活动中所产生的文化现象。它是企业经营作风、精神面貌、人际关系的动态体现。也是企业精神和企业价值观的折射。作为商业银行的主体,其广大员工的群体行为决定着企业整体精神风貌和文明程度。因此,塑造员工的群体行为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目的之一。这主要包括:

1、开发企业员工的智力,激励员工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

2、通过有效的有针对性的培训提高企业员工的业务素质,进而使商业银行的服务质量提高,使其在竞争中不被淘汰、与时俱进。

3、增强员工的归属感,要使员工意识到企业文化是无形资产,是企业发展和员工成长必不可少的精神财富。进而在共同的积极气氛下,提高工作效率。

制度文化建设。企业的制度体系主要包括企业内部的各种制度,具体分为企业领导体制、企业组织机构和企业管理制度三个方面。

一个成功的银行要靠企业精神凝聚员工的思想和行为,同时也要用适宜的严格的制度管理、约束员工,规范经营行为,保证经营目标的实现。因此构建良好、有效的规章制度是必然的。主要包括:员工行为规范、部门岗位职责、工作目标管理制度、等级管理办法、绩效考核制度等等。把制度建设作为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使各项管理工程有章可循,使商业银行管理工作进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保证其他文化组成部分的顺利建设。

精神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是商业银行整个文化体系的核心。它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文化现象。商业银行精神文化是在一定社会文化背景和意识形态的影响下而形成的一种精神内容和文化理念。它主要包括企业理念、经营战略、经营目标、行为准则、企业道德、员工格言和企业价值观等等。

企业文化体系最重要的构成部分是企业价值观。员工从进入商业银行开始,就不断被企业的共同价值观所熏陶、影响,在经过同化、内化等过程,逐渐将自己的价值观和企业价值观趋于一致,并最终将企业价值观融合为自己本身的价值观,使之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不断以企业价值观为导向来指导自己的行为。企业价值观优良建设,有利于企业内部核心凝聚力的结成及员工归属感的形成。进而使员工的行为得到有效规范,绩效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企业价值观的形成和构建是一项长期过程,需要管理层和执行层的共同努力和奋斗。同样,它给企业带来的

效益也是长远而巨大的。

三、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构建

核心文化的构建。核心文化,主要包括价值观和经营发展战略。价值观主要由银行精神、银行经营宗旨、银行哲学、员工信条、职业道德等构成。银行精神是整个企业及其员工精神风貌的总体反映,是银行企业文化的核心、银行哲学是银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职业道德是调整员工与银行、社会之间关系的非制度行为规范的总和;员工信条是倡导员工行为的标语或口号;经营宗旨是银行经营的最终追求。构建好核心文化,一是要深入挖掘商业银行多年来形成的具有独特个性和价值的经营宗旨、哲学、精神。二是要对商业银行发展战略、经营方针、管理体制、人员素质、经营效益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构建出具有导向、激励、规范、聚集、渗透五大功能的核心文化。

篇4

我国资本市场发展壮大使直接融资的比重逐步增加,间接融资的比重相应减少,商业银行作为信用中介的主流地位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挑战,“脱媒”是商业银行未来发展面临的新课题。可以预见,商业银行在“脱媒”的过程种不但要克服很大的困难,也蕴涵着长期的系统性风险。如同实体经济中失败的企业要转换经营理念和经营领域,甚至被淘汰一样,商业银行的“脱媒”过程也是逐步丧失部分传统业务,转换金融功能,甚至破产倒闭的过程。当“脱媒”使商业银行现有的业务功能萎缩时,如果没有可以替代的其他业务功能出现,商业银行就可能为了生存而放松风险管理,采用冒险经营行为,从而引发波及整个商业银行体系的危机。2007年以来,人民银行采取大力度、组合式的调控方式来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各商业银行的贷款却继续呈现高速增长,就是这种情况的反映。因此商业银行部分传统存贷业务已经步入了产品生命的后成熟期。

产业市场结构分析

在我国金融体制改革逐步深化的大背景下,商业银行的总资产、总负债规模逐步增加,存贷款规模继续上升,经营指标得到显著改善。从不同类型的商业银行的资产看,2006年末,我国商业银行金融机构境内本外币资产总额为43.9万亿元,其中,国有银行资产总额为22.5万亿元,同比增长14.7%,市场份额由2005年末的52.5%下降到51.3%;股份制银行资产总额为7.1万亿元,同比增长22.9%,市场份额由2005年的15.5%上升到16.2%;城市商业银行资产总额为2.6万亿元,同比增长27.4%,市场份额由2005年的5.4%上升到5.9%;其他商业银行的资产总额为11.7万亿元,同比增长17.2%,市场份额仍保持在26.6%的水平上。在各类商业银行中,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仍占50%以上,但增长速度低于平均水平;城市商业银行增长速度最快。

从不同类型商业银行的负债看,2006年末,我国商业银行金融机构境内本外币负债总额为41.7万亿元,其中,国有银行负债总额为21.3万亿元,同比增长13.3%,市场份额由2005年末的52.4%下降到51%;股份制银行负债总额为6.8万亿元,同比增长22.5%,市场份额由2005年末的15.7%上升到16.5%;城市商业银行负债总额为2.5万亿元,同比增长26.5%,市场份额由2005年末的5.5%上升到5.9%;其他商业银行负债总额为11.1万亿元,同比增长17.2%,市场份额由2005年末的26.4%上升到26.6%.在各类商业银行中,国有银行的负债市场份额占比最高,城市商业银行的负债增长速度位居榜首。

从市场结构度量指标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商业银行的市场集中程度适中,有较明显竞争因素和垄断因素相结合的特点,基本属于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

产业竞争力分析

根据迈克尔?波特产业竞争结构的“五力”模型理论,即潜在进入者、替代产品、购买者、供应者和现有竞争者之间的抗衡,结合对我国商业银行现状的分析,其产业竞争结构的主要特征有:

外资银行大举进入。我国加入WTO和人民币业务的全面开放,使外资银行进入我国金融市场的力度加大,速度加快。2007年9月末,外资银行在国内的资产总额为1051亿美元,占我国商业银行资产总额的2%左右。中外合资的法人银行机构14家,下设17家分支行及附属机构;共有22个国家和地区的73家外资银行在我国24个城市设立352家营业性机构,比去年同期增加80家;还有41个国家和地区的183家外资银行在我国24个城市设立242家代表处,比去年同期增加58家。外资银行大规模进入中国市场,大大加剧了商业银行间的竞争程度,典型表现是各商业银行纷纷寻求产品创新路径,推出针对中高端客户的创新产品,抢夺优质客户资源。

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业务发展迅猛。在混业经营趋势的引领下,商业银行产品不仅局限于自身经营,部分产品的经营主体范围也逐步放开,特别是非银行金融机构业务高速增长,与商业银行的竞争进一步加剧。近两年来,股票市场、保险市场、黄金市场日益活跃,证券、保险、信托、基金等非银行金融机构不断推出差异化和高收益的金融产品,对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造成了较大的冲击。

银行客户需求呈现差异化特点。伴随者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和社会经济结构的深刻变化,银行客户的需求也较以往有很大的不同。主要表现为:(1)综合化。无论是个人业务,还是公司业务,都需要以财富管理为中心,对银行客户多元化的需求进行整合包装,提出“一揽子”的工作方案;(2)特定化。针对特定客户的需求提供解决个案,或者根据客户不同金融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3)增值化。银行客户在选用产品时,不仅要求满足产品功能性的需要,还希望得到相关的实际利益,寻求包含各种附加值在内的综合收益。

社会资金供给持续增长。在投资和消费的双重拉动下,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仍然令全球瞩目,并已着力改变高耗低效的增长方式。(1)居民收入增长较快,但由于物价指数上涨和资本市场活跃等原因,作为商业银行主要资金来源之一的储蓄存款出现负增长;(2)在投资高速增长和商品价格攀升的作用下,企业的景气度明显回升,企业利润和企业存款大幅增长;(3)在各级政府优化财政税收、预算管理和政府采购等政策情况下,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保持两位数增长。总体而言,商业银行资金来源较为充裕。

篇5

随着银行业的逐步对外开放,银行业的竞争日益加剧。国有商业银行的网点转型迫在眉睫。

(一)源于发展战略转型的要求

中外银行都把主攻的目标放在了国内金融零售市场,大力发展低消耗的个人金融业务已经成为现代商业银行竞争的焦点。在承接业务战略转型的过程中,国有商业银行的网点转型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决定着市场的竞争力和业务战略转型的成败。

(二)是源于客户战略转型的要求

以客户为中心已经成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重要理念,争夺优质客户更是实现集约化经营,用相对少的成本获取较高收益的有效渠道。以客户需求为市场导向,加快实施竞争优质客户战略,必然导致网点的功能和服务转型

(三)是源于服务战略

商业银行传统的的服务手段已经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网点的服务也由单一操作功能向自助服务、电话银行、网上银行、网点销售服务转型,减轻柜台压力,减少客户等候时间,提高业务处理速度成为服务的基本内容。四是源于产品战略转型的要求。存款、贷款业务成为银行的基础性业务,中间业务、电子产品、和理财等业务成为银行新兴拓展业务,网点的营销功能成为新产品销售的关键,使得简单业务操作型必须向销售服务综合型转化。

二、商业银行网点转型的入手点

(一)完善的基础建设

要完善网点各项必备设施,做足面子工程;要优化业务流程,提升网点销售能力;将网点改造成产品销售中心、客户服务中心,将笔数众多的简单交易服务(如存取款、代收代付业务)转移到ATM自助及电子渠道;要优化网点网络,通过综合性网点、销售型网点、交易型网点和自助设备的合理布局,改善客户服务。

通过电子显示屏、宣传折页等公示业务收费标准,包含资费、利率、汇率、手续费等,亮出服务规范和标准;在网点服务公告牌、电子屏等重要地方公布服务承诺,接受群众监督,体现“精益求精 方便快捷 服务周到”的服务承诺。看到的标识、标牌、设施、设备,柜员服务流程、接待用语全部统一规范。

(二)定位科学明确,避免一刀切的网点定位

定位是网点转型的基础,使众多网点把目光定位于基层大众。然而,在复杂的客户群体面前,我们要细分客户,在恰当的时间,通过合适的渠道,将适合的产品提供给适当的客户,真正实现网点的准确定位;实行“一点一策”、“一点一型”,确定网点的具体定位,明确网点定位的未来目标客户群;在定位的基础上区分清楚哪些业务适合推广。

(三)实行多劳多得机制,弱化大锅饭的不良意识

员工是网点的灵魂,只有员工具有高度负责、积极向上的精神,摒弃慵懒、消极的态度才能激活网点的灵魂,从“要我做”到“我要做”,自觉增强对网点转型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一个富有活力、富有凝聚力的团队必定是一个充满责任感的团队。只有当员工都充满了责任感,各司其职,才能让整个团队出现欣欣向荣的局面,才能使整个网点一直都处于高速发展的道路上。

三、商业银行网点转型的方向

(一)理念转型

以前的网点只是简单为客户办理存款、取款等基础性业务,失去了渠道的功能和作用。在理念上先转型,对城区网点实行扁平化管理,参照经营性支行的模式管理,放大网点的功效,把做业务向创价值的方向转变,以“迎合客户需求,满足客户体验,创造客户价值”的管理理念,做大、做强网点。

(二)功能转型

大力推进直客式营销模式,从规范个人金融业务产品开始,对符合条件的网点开办多类个人金融业务品种,进一步发挥网点渠道功能,实现网点资源最优化。加快“直客式”模式推广,在发展零售贷款方面,实施“销售席位”管理,推动个人消费贷款业务的发展,而且带动了其他业务的“直客”效应。

(三)流程转型

篇6

财富的集中和富裕阶层的增加是私人银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我国开展私人银行业务潜力巨大,一方面是市场的巨大需求;另一方面,国内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专门向这部分高净值客户提供高质量全方位服务的私人银行。金融机构的私人银行业务收入由于相对收入稳定,利润率高等特点,必将成为内外资金融机构争夺的热点。

一、私人银行业务的基本界定

私人银行业务所提供的是从继承遗产开始到接受教育,为其打理庞大的继承财产,然后协助接管企业、运营企业,一直顾问到客户年老体衰,辞世前安排遗产。这是专门面向富有阶层的个人财产投资与管理服务,这项业务的特点是根据客户需求提供量身定做的金融服务。服务涵盖资产管理、投资、信托、税务及遗产安排、收藏、拍卖等广泛领域,由专职财富管理顾问提供一对一服务及个性化理财产品组合。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讲,私人银行业务和国内目前通常提及的银行零售业务、个人理财服务都有着明显的区别。其核心是资产管理,以高层次人才为支撑,研究分析为手段,专业化经营为特色,立足于制定一整套解决客户金融服务问题方案,来满足客户复杂多样的需求、提升商业银行与客户合作价值,延长客户关系价

值链。

二、我国发展私人业务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我国开展私人银行业务的必要性

西方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占的比例已远超过利息收入,个别大银行的中间收入甚至占总收入的70%以上,成为利润的主要来源。作为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方向,大力发展私人银行业务对于提高国有商业银行整体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1.社会财富增加是开展私人银行业务的基础

我国社会财富增加是从两方面来体现的,一是财富总量增长,二是财富集中度提高。居民整体收入水平提高,随着2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居民私人财富不断积累,个人金融资产持续增长,截至2007年三季度末,我国城乡居民个人金融资产高达50万亿元。与此同时,财富集中化趋势也很明显,富裕家庭的存款已经占到中国个人银行存款的60%以上。中国的富裕人口集中度非常高,体现在财富集中度上,目前约有25万人,掌握着185亿美元的外汇。而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的富豪拥有的外汇占全中国外汇储蓄总额的60%;不到0.5%的家庭拥有全国个人财富的60%以上。现金大约占他们全部财富的71%,而全球平均水平是34.6%,总而言之 ,社会财富格局的变化为商业银行拓展私人银行业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并将极大催生对私人银行业务的需求。

2.开展私人银行业务是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

从长远来讲,利率市场化改革是一个必然趋势,随着银行业竞争的不断加剧,存贷差将逐步缩小,极大的削弱了我国银行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传统垄断利润,商业银行必须在激烈的竞争中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

私人银行业务以其批量大、风险低、业务范围广、经营收入稳定的特点日益得到各大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青睐,并得到迅猛发展。2007年全球私人银行平均税前利润率为39.96%,远远高于存贷业务,各大金融机构注重私人银行业务,也是因为其高额回报率。

3.发展私人银行业务是与外资银行竞争的需要

自 2006年12月底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以来,汇丰银行、花旗银行、渣打银行、东亚银行、恒生银行、日本瑞穗银行、新加坡星展银行、荷兰银行共8家外资银行向银监会提交申请,在中国境内注册为外资法人银行。这意味着在全球经济一体化、金融自由化的大背景下,中国市场中更完全的市场竞争环境正在形成。

(二)开展私人银行业务的现状

1.我国商业银行私人银行已初露端倪

为了提升私人银行的服务水平,国内各银行纷纷从高端理财服务展开竞争。2005年6月6日,中国建设银行成立高端客户部,率先在国有银行中设置了一个专门针对特定客户群体的总行一级管理部门。高端客户部负责主管全行“富裕客户”的营销管理,其客户的流动性金融资产门槛达到300万人民币元以上,而一般大众理财业务的经营管理,则分置于原有的个人银行部;2005年4月11日,招商银行“财富管理账户”正式面市,传承招商银行一贯“鼠标十水泥”模式的营销理念,它将银行卡、账户管理、资金调度等业务整合在一个账户上,并突出了综合投资理财的服务功能。中国民生银行则以重金购入一套客户信息管理系统(CRM),并欲寻找业内顶尖的合作伙伴,在此CRM的基础上开发非常先进的个人财富管理业务平台,图谋以高起点进军个人理财业务市场;我国私人银行业务已经开始发展起来。

2.我国商业人银行私人业务水平低

对国内银行来说,所开展的私人金融业务整体还比较初级,仅仅停留在概念的炒作上,缺乏实质内容,业务概念狭窄、品种匾乏、无法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求以及理财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等问题比较突出。

私人银行业务的核心是资产管理,包括丰富的个人金融产品和服务,银行既要综合考虑客户在税务、保险、房地产、艺术品投资等方面的具体情况,又要分析客户的财产结构,为客户提供长期财产组合方案。这些产品和服务在我国目前都很缺乏,不能为外资私人银行业务拓展提供有效的工具。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各项私人银行业务指标与发达国家相比,总体规模上的差距非常明显。

3.银行缺少私人银行要求的人才机制

篇7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大幅提高,个人财富加速增长,我国金融系统个人金融业务发展迅速,个人金融业务市场前景看好。笔者通过对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个人金融业务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就如何加快个人金融业务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一、我国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发展现状

与国外金融业相比,我国个人金融业务起步较晚,但市场前景十分广阔。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增长迅速,据统计,2000-2008年间年平均增长率达16.5%,2010年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30.33万亿元。庞大并持续增长的个人金融资产,为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个人金融业务提供了物质基础。住房、医疗、教育、养老等体制改革激发了居民的理财需求。商业银行大力发展个人金融业务,必然扩大业务经营范围,增强金融服务功能,改善银行的资产、客户和收益结构,推动经营战略转型。一项全国性调查显示,目前有74%的人对个人金融业务服务感兴趣,41%表示需要个人金融业务服务。近年来,各家商业银行已把开展个人金融业务作为竞争优质客户的重要手段和新的经济效益增长点。

二、我国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发展存在的问题

从实际运行情况看,商业银行在理财业务上给客户提供的服务层次低、规模小、类别上都不能与外资银行相抗衡,存在的问题也比较突出:

1.分业经营,制约业务发展

目前国内金融业仍处于分业经营阶段,银行、证券、保险三大市场相互割裂,目前的个人金融业务,基本上还是停留在咨询、建议或投资方案设计等较低的个性化服务层面,银行无法利用证券和保险这两个市场实现增值,个人金融业务发展空间受到限制。

2.条块分割,缺乏机制保障

个人金融业务是体现“以客户为中心”理念,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的一种新型综合性业务,它的顺利开展必须上下协调、前后沟通。而我国的个人金融业务通常归于银行的个人业务部,个人理财业务涉及的资产、负债和中间业务又分别由多个部门管理,导致个人金融业务条块分割,无法为客户提供一站式的服务。

3.资源短缺,缺少系统支持

建立和运用客户资料库分析系统是银行个人金融业务的基础,而商业银行的运行系统是建立在账户基础上,客户信息资源极为有限,客户资金增减、资金流动趋势、客户对银行服务的不同选择等掌握不足,客户不断变化的需求了解不够,无法有效地加以分析利用,导致个人金融业务的开展始终无法确定目标群体。商业银行之间、银行与保险、证券公司之间的客户信息资料库还不能相互共享,造成了客户信息资源的浪费,不利于个人理财业务向纵深发展。

4.缺乏高层次人才

个人金融业务是一项综合性的业务,具有集人才、技术、信息、资金、网络机构和信誉于一体的特征,它要求个人金融服务人员不仅了解银行的各项产品和功能,还要掌握证券、保险、房地产等相关知识,并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与组织协调能力。而目前我国银行人员专业单一,复合型人才偏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的发展。

三、我国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发展前景的对策建议

1.积极培育业务意识和金融市场

作为从事个人金融业务的商业银行,要充分利用网点、员工及各种媒体和中介机构,加强个人金融业务建设的宣传和引导,主动宣传正确的个人金融业务观念和方法,推荐适宜的业务产品,提供便捷的业务工具,加强个人金融业务发展的管理与规划。细化客户市场,重视个人金融业务产品个性需求研究,提供差异化个人金融业务服务,在服务好优质客户的同时,不能忽视单身期、家庭形成期、家庭成长期、子女教育期、家庭成熟期、退休期等不同阶段中低层次的客户,他们数量众多,集合效益明显,个人金融业务产品的需求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因此,银行客户经理可通过建立客户档案,对客户的价值贡献度和承受风险的能力进行分析,从而实现对客户市场的细分,针对不同客户的不同特点,提供差异化的业务服务。

2.不断丰富业务产品和服务内容

长期以来,个人金融业务仅是国内银行筹措资金的手段,银行向个人客户提供的服务是无差别的大众化服务。现阶段,金融监管仍坚持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原则。随着我国金融业的开放和人民银行支持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支持金融同业间加强合作,共享信息,业务适当交叉,混业经营政策的松动,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不能停留在为客户提供单一的储蓄或者咨询上,应引入市场细分理念,确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以目标客户为基础,针对客户的需求开发服务新产品,根据客户在不同阶段、不同行业、不同风险偏好的特性,设计个性化的理财计划,有差别地、选择性地进行金融产品的营销和客户服务,加大个人金融产品的创新力度,为客户“度身定做”金融产品,使客户实现最大化的保值和增值。

3.加强金融机构间的跨行业合作

以居民的货币资产储蓄为纽带,在为客户提供合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同时,通过储蓄、支付和消费环节以及证券、保险、基金等投资领域合理流动,提升服务层次,获取综合效益,逐渐聚集起核心个人客户群体。加强与证券、基金、保险等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从互相间业务发展到更广泛的行业间接触。金融密集地区的商业银行可适当考虑同外资金融机构合作,开发新的金融产品和更便利的产品营销方式,同时商业银行还可以与一些社会中介机构开展合作。

4.加大综合性人才的培养力度

目前,市场上普遍缺乏既熟悉银行业务又精通证券交易、保险等多项金融业务的全能型人才。一方面,商业银行在引进人才时要注重复合型人才的招聘和吸纳;另一方面,着眼发展长远,优选一批业务熟练、责任心强、对个人金融业务感兴趣的精英员工,进行保险、股票、债券、基金、税收等金融经济专业知识的强化培训和进修,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个人金融业务理财专家,为不同职业、不同消费习惯、不同文化背景的各类人士提供个人金融业务服务。同时与境外机构积极合作,引进国际经验,建立和完善个人金融业务执业人员自律性的行业标准、职业道德;创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从业人员资格认证体系,规范我国个人金融业务发展,全面提升个人金融业务服务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升商业银行在个人金融业务领域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贾丽娜.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OL].中国金融网,2010-11-17.

篇8

随着经济全球化、金融国际化的发展趋势日趋强烈,外资商业银行纷纷登陆中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我国商业银行如同一般性的企业一样,面临着如何立足于市场,如何能在市场中发展壮大的问题。如何有效地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实力,使其抓住激烈竞争所带来的机遇,迎接挑战,成为当前我国银行业急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的研究意义

金融在现代经济中的地位日益增强,是推动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银行业是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竞争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该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地位。当前,中国正面临着银行业改革的关键时期,中国商业银行只有不断地提高自身竞争力,才能永远屹立于激烈的国际竞争市场中。增强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有利于提高全社会的资本配置率,助推我国金融业向市场化和国际化发展,实现我国经济平稳、持续、快速的发展;有利于提高资本运营效率,提升银行业效益,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有利于调整我国国民经济结构,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 国内、国外学术界关于商业银行竞争力的相关研究已有很多。本文主要是借鉴王朝军等人提出的银行竞争力指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指标,对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进行实证分析,并对有效提高其竞争力给予若干建议。

二、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实证分析

王朝军等学者针对商业银行竞争力进行研究,提出了银行竞争力指标体系。本文就每项指标选取相应变量进行度量,对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经行实证分析。针对市场能力指标,选取存贷比率进行刻画;针对流动能力指标,选取流动性比率进行刻画;针对盈利能力指标,选取净资产利润率、人均利润率及利息收付率进行刻画;针对经营能力指标,选取资本充足率进行刻画;针对安全能力指标,选取不良贷款率进行刻画。

本文主要针对中国商业银行体系中的大型商业银行,即四大国有银行和交通银行,以及中信银行、招商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和中国民生银行为代表的中小商业银行进行分析研究。相关数据来源于2008年、2009年中国金融年鉴及各银行年报,显示如下:

(1)市场能力指标。就本文选取的四家中小商业银行而言,大型商业银行的存贷款比率较中小商业银行相比较低。归其原因,可能是由于中国单设的政策型银行的作用突显,四大国有银行的经营性业务与政策型业务逐渐分离所致。从整体上来看,我国商业银行的存贷款比率具有逐年增加的势头。

(2)流动能力指标。大型商业银行较中小商业银行而言,其流动性比率较低,但差距逐年缩小。四大国有银行及交通银行,规模相对较大,调剂资金头寸的能力较强,同时具有较高的国家信用作保障,相应地可保持较低的流动性比率。整体看来,我国商业银行的流动能力逐年增加。

(3)盈利能力指标。大型商业银行的净资产利润率、人均净利润和利息收付率指标较中小商业银行偏低。主要是由于四大国有银行的股份制改造的成果并未完全发挥出来,但其盈利能力的发展态势已日趋明朗,与中小型商业银行的差距逐渐减少。整体而言,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具有明显的上升趋势。

(4)经营能力指标。大型商业银行较中小型商业银行而言,其资本充足率较高。并且,两者的均值都未低于巴塞尔协议规定的8%的数值。这说明,我国商业银行的抵御风险能力日趋增强,经营稳健性逐渐体现。就整个商业银行而言,其经营能力逐日提高。

(5)安全能力指标。大型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降低的较快,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国有银行的股份制改造加快了其对不良资产的消化。然而,大型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率较中小商业银行而言,较为偏高,表明其资本金水平和抗风险能力较弱。但就整体而言,中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逐年降低,表明其安全能力正逐渐完善提高。

三、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的政策建议

在我国经济、金融体制改革和发展的大背景下,及国有商业银行改制的推动下,中国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已日趋提高。但要在充满激烈竞争的国际市场中生存与发展,还需在以下方面有所完善。

完善我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调整,培育四大国有银行成为真正的商业银行。同时,积极促进各类型、各规模的银行进行合作,充分发挥各行的比较优势,实现多赢。

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的激励机制,关注员工自身发展需求,营造保持员工积极稳定工作的环境;改革旧式薪酬分配制度,优化现有分配方式。

深入挖掘商业银行的潜在竞争力,通过人才培养、技术提升、业务创新、改革管理体制等方式,培育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殷雷.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研究.西南财经大学.2002.

[2]单莉.商业银行规模与竞争力关系研究――兼论加入WTO背景下中国银行业竞争力的提升.东北师范大学.2006.

篇9

调优负债结构,保持合理的存款付息率

贷款利率放开,意味着存款利率放开的脚步更近。商业银行应提高存款定价灵活性。新的环境下,存款定价的基本原则必须体现财务成本约束要求,要将“以最小成本组织经营发展所需资金”作为主要管理目标。换句话讲,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存款定价,要服从于全行净息差管理和资本管理策略,充分发挥价格对于业务结构调整的引导功能,提升银行负债业务在市场、客户、产品上的竞争力,进而增强资产负债期限、利率组合上的协调性。

具体而言,商业银行应从客户、市场和产品等战略出发,紧盯内部资金利率(FTP)和市场利率,制定更具灵活性和针对性的定价细分策略,理性确定存款定价水平,提高主动负债议价能力。在客户细分上,应强化客户是价值基石的理念,根据客户的存款日均贡献及低息存款占比等准确识别自身的核心客户群体,实施差异化优惠政策。存款利率放开的走近,将使商业银行对客户的争夺更加激烈,负债成本进一步加大。因此,商业银行应着手眼前,努力丰富金融产品,满足和创造客户需求;努力提升服务水平,提高业务办理效率,以此绑定和吸引客户,才能在存款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保有和壮大客户群体,降低负债成本。在市场细分上,要明晰竞争对手和竞争特色,对处于弱势的市场通过差异化存款定价策略予以政策扶持。在产品细分上,应加强与资产期限结构相匹配的存款产品销售。在负债结构上,要强化日均增效理念,淡化时点份额,改变“垒大户、冲时点”的偏好,加强低成本负债拓展,增强对协议存款及理财产品定价的计划性和管控力,特别是对协议存款和季末“一日游”存款等高成本资金要严加控制。

调优信贷结构,提高贷款收益水平

篇10

客户经理是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现代商业市场的客户经理,需要正确把握客户的心理需求,用专业的服务素养赢得客户的信任,并运用恰当的方式打动客户,影响客户的决定,最终赢得客户的信任。

1 商业银行优秀客户经理需要具备的素质

一个合格的客户经理应该具备以下基本素质:愿意对运营绩效负责;能够在发展市场营销技巧以及在鼓励他人去完善新的方法等方面比别人看得更远;能够努力做到对事情有预见性;善于向他人表达其观点和看法;具备根据本职工作进行广泛而深入思考的能力;一旦确定了基本目标和策略,能很快将其付诸行动;能够有效地利用银行内外的一切资源;能与高层管理人员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能通过合适的渠道将其建议提交给高层管理者,能有效地说服别人接受其建议并且能知道如何从其它部门获得必要的支持;能主动向上级管理者提供关于业务状况的重要信息,而不是被动地等待管理部门来询问;懂得如何去了解客户对产品和营销活动的反应;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比如敬业爱岗、守信、遵纪守法、办事效率高、经营作风稳健、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等。

2 提高商业银行客户经理综合能力的措施

2.1通过培训提高商业银行客户经理的专业技能

传统填鸭式、培训+考试、学行/分行文件的学习模式已经不适应当前商业银行客户经理培训的需求了,现代培训更应当注重互动式案例教学和网络教学等新型模式。此外,除了邀请外部金融专家学者授课,也应在商业银行内部推广老客户经理对新客户经理的“传帮带”制度,让个人的知识不断转化为组织的知识。甚至商业银行还可以着手组建内训师队伍,让各条线的总经理、优秀分支行长、优秀客户经理分别承担相应的授课任务,确保商业银行内部经验和知识的有机传承。

除了培训方式和讲师队伍外,培训内容是最重要部分。想要切实提高客户经理综合素质,培训内容需要涉及全面。除了传统的产品、业务专业知识培训,还应加强各种财务技能、营销技能的培训,如针对成功或者失败的营销项目进行实例剖析和研讨等。此外,还可邀请风险管理部门的专家定期围绕那些没有被风险管理部批准或者获得批准的案例进行解析,这样不仅有助于增强客户经理的风险意识和风险掌控能力,也有助于加强客户经理和风险经理之间的“换位思考”和沟通交流。

2.2通过日常工作管理提高商业银行客户经理综合素质

科学的日常管理能够有效提高客户经理的整体素质。日常管理可以包括工作日志、基础资料整理、周期性总结计划等内容。工作日志管理,要求客户经理每日工作日志,对一整天的工作进行总结记录,记录问题和收获,通过管理客户经理工作日志,了解其工作状态,及时给予肯定或调整,解决他遇到的问题,长期以往,客户经理的能力会有明显提升。对于银行工作者来说,很多经受的资料的都很重要,每日整理清楚各种基础资料,对提高效率很有帮助。通常情况,商业银行客户经理是有任务要求的,指导、监督客户经理每月按照月度营销流程编制营销工作日计划,并检查、监督客户经理执行,指导客户经理开展营销分析,有针对性地制定营销服务措施与拜访计划,每月对客户经理工作计划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客户经理根据目标计划开展工作,更能保障任务的顺利完成。

2.3通过建立绩效考核制度提高商业银行客户经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客户经理的业绩考核有助于激发客户经理对本职岗位业务技能的学习和提高实现指标的动力。业绩考核关键是要做到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相结合。考核指标的制定有五大原则,包括具有弹性、可以度量、双方同意、可以实现和有时限性,即对总目标要分段分解。商业银行客户经理考核指标主要有收益、各项银行业务指标、客户关系的发展,要细化对客户经理的工作绩效的管理,并通过参考零售客户对客户经理的评价来评估服务的好差,公开、公平、公正地评估客户经理的工作,将其工作与收益绑定,刺激客户经理的工作积极性和上进心。此外,商业银行可以对客户经理每年度进行考评,对客户经理上年度的工作绩效和综合素质进行综合评定,优胜劣汰,进一步促进客户经理综合素质的提升。

2.4通过个性化指导提高商业银行客户经理综合能力

商业银行客户经理作为一支营销团队,由一定数量的成员组成。而每个客户经理在团队中的表现在求大同的前提下,仍然会有存小异的地方,这就需要对每个客户经理的具体情况进行评估,并加以正确引导和管理。客户经理虽然有统一的专业素质要求,但毕竟性格迥异,有信心不足型的客户经理、优秀型客户经理、缺乏干劲性的客户经理、骄傲自满型客户经理、虎头蛇尾型的客户经理等等,他们面对的银行客户和遇到的问题也不一样,针对客户经理的不同状况给予个性化指导,才能有效提高综合能力水平。

客户经理是银行服务的关键人物,是商业银行服务窗口中的窗口,对于维护客户、挖掘客户潜力、拓展客户、提升客户忠诚度等方面具有重大作用。目前金融形势严峻,除了商业银行间的竞争外,还有互联网金融在占领市场份额。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非常需要一批整体素质较高的综合型客户经理。银行可以通过培训、日常工作管理、建立绩效考核制度、个性化指导等方式获得这样一批人才。

参考文献:

[1]牛游智.我国商业银行客户经理制研究[J].魅力中国,2013,26,6364

[2]徐青.商业银行客户经理制之营销服务模式创新[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3,8284

[3]李静秋.论客户经理队伍建设的管理[J].市场周刊,2013,11,130131

[4]王芳.商业银行客户经理的培养与管理[J].金融管理与研究(杭州金融研修学院学报),2013,9,3233

[5]张军.组织实施客户经理等级管理机制全面提升贷款管理服务水平[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3,17,94

篇11

一、商业银行资本的概念

作为一般性的定义,银行的资本是银行已经持有的权益类资金,目的在于防范头寸价值减少或商业损失等风险,从而保护存款者和一般债权人不受损失。银行的资本有三个不同的概念,即账面资本、监管资本和经济资本。

账面资本是一个会计的概念,列示于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等于资产减负债后的余额。但商业银行账面资本的概念与普通企业的账面资本的概念略有不同,商业银行的账面资本除了所有者权益外,还包括监管当局认可的储备、次级债等。

监管资本是商业银行按照监管当局的规定,应该保留的最少的账面资本数量,是一个根据监管规定计算出来的量,一般为风险资产的一定比例。巴塞尔资本协议要求商业银行要保留的最低监管资本的计算公式为: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资本要求乘以12.5,再加上针对信用风险的风险加权资产,就得到分母,即总的风险加权资产,分子是监管资本,两者相除得到资本比率的数值,该比例不得低于8%。

经济资本是一个风险管理的概念,是用于抵御非预期损失的虚拟资本,在数值上等于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置信区间商业银行非预期损失的倍数。经济资本不是真正的银行资本,并且银行选择的置信区间不同,经济资本的数值也不同。

二、经济资本与监管资本的联系与区别

监管资本产生发展于20世纪80年代,标志是1988年《关于统一国际银行的资本计算和资本标准的协定》的诞生。1988年的资本协议有两个目标,第一是要加强国际银行体系的稳健性,第二是要减少各国银行间存在的不平等竞争因素。监管资本是银行必须遵守的法定义务。

经济资本产生发展于20世纪90年代。由于1988年资本协议及1996年的修订主要针对的是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且风险敏感性不足,国际活跃银行为更好地管理自身的风险,开始开发自己的模型,用于为具体的交易配置资本。经济资本覆盖的风险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经济资本发展的驱动因素是市场竞争的加剧和金融市场的动荡,其主要目的是信息批露、绩效评估、计划、定价等。

监管者通过对国际活跃银行在经济资本管理方面取得的成就的考察,用它作为改进监管资本的有用参考。资本协议非常注重银行的内部风险评估,并以此作为确定最低监管资本要求的基础。由于资本协议允许银行使用内部模型来计算监管资本,用来计算经济资本需求的风险评估过程也能够决定他们的监管资本要求。

尽管如此,经济资本与监管资本仍然有本质的区别。监管资本体现了监管当局要求,它不能代表银行实际吸收非预期损失的能力。监管规定不一定反映特定银行的风险特征,而且风险加权资产不能作为全部风险的正确测度。而经济资本反映了市场及银行内部风险管理的需求,它是为承担风险真正需要的资本,反映了银行自身的风险特征。

三、经济资本的计量

1.信用风险经济资本计量

对信贷资产,预期损失(EL)=调整敞口(AE)×预期违约率(EDF)×违约时真实损失率(LGD)

调整敞口AE的计算过程:银行对客户的授信额度为COM,已使用授信额度为OS,违约时使用“未使用的授信”的比率为UGD,则AE=OS+(COM-OS)×UGD。

EDF为既定信用等级客户的预期违约率,可根据历史经验数据确定不同信用等级客户的预期违约率;

LGD为发生违约时的真实损失率,一般的做法时假定借款人出现不还本金或利息的现象时,一般都可能发生违约,但借款人违约时,银行的贷款损失通常不是100%,只要银行通过一定的法定程序,总可以收回一定比例的违约贷款,它的大小取决于抵押情况、求偿时的优先顺序等。

银行是通过经济资本来抵御非预期损失的,为了维持与所担风险相称的资本水平,银行必须确定意愿的信用评级相匹配的置信水平。不同的信用评级所对应的置信水平分别是:AAA,99,99%AA,99.97%;A,99.9%;BBB,99.7%。

2.市场风险经济资本的计量

市场风险主要包括利率风险、股票头寸风险、汇率风险、商品风险、期权风险。在资本协议Ⅱ中,利率风险由于难以准确计量,因此对利率风险没有规定资本要求,而是列入了支柱Ⅱ监管当局的监管。

在三大风险类别中,市场风险的建模最为先进,测量市场风险要用组合头寸法评估,不能单独进行,因为有些项目的风险可以轧平。测量经济资本的方法是:取某点上组合头寸的价值,计算基础因素潜在变化的敏感性,计算基础因素的潜在变化,将潜在变化乘以敏感性。用公式表示即为:VaRX=VX×dV/dP×API,其中VX表示头寸X的市场价值,API表示在时间I内市场价格的不利变动,dV/dP表示市价变动的敏感度。在计算市场风险资本需求时,需要设定置信区间和持有期。

3.操作风险经济资本的计量

根据巴塞尔委员会的定义,操作风险是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及系统或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

与成熟的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计量技术相比,操作风险的计量仍处于初级阶段。为了简单起见,一些银行干脆分配其所有资本金的18%-25%用于操作风险的防范。

从银行整体的层面,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汇总后的总风险应小于三者直接相加,但在现实中,由于很难确定相关关系,采取的是直接相加的方法。即银行的经济资本=信用风险经济资本+市场风险经济资本+操作风险经济资本。

四、经济资本的作用

1.确定风险控制的边界

经济资本作为一种虚拟资本,当它在数量上接近或超过银行的账面资本时,说明银行的风险水平接近或超过其实际承受能力,这时银行要么通过一些途径增加账面资本,要么控制或回缩其风险承担行为,否则其安全性将受到威胁,并影响评级机构对银行的信用评级。

2.绩效考评

考核银行盈利的传统指标包括股权收益率(ROE)和资产收益率(ROA),这种指标最大的缺点是没有将风险考虑在内。出于风险的管理需要,西方商业银行逐渐出现了新型的以风险为基础的考核盈利指标一经风险调整资本收益率(RAROC,Risk-Adjusted Return On CapRal)。该方法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由银行家信托集团(Banker’s Trust Group)首创,最初目的是为了度量银行信贷资产组合的风险和在特定损失率下为限制风险敞口必需的股权数量。此后,许多大银行都纷纷开发RAROC方法,建立在经济资本基础之上的RAROC作为部门、人员、业务条线的考核指标已成为银行业最核心的绩效考核指标。

3.贷款定价

传统的贷款定价方法均没有考虑资本的成本。实施经济资本体系的银行使用经风险调整的资本回报(RAROC)模型来确定贷款的定价水平时,贷款的风险越大,为该业务配置的资本金越多,为了使这笔贷款赢利,它必须满足最低的资本报酬率标准,即要使该业务的经济利润或经济增加值为正数。

其中风险成本相当于贷款中的预期损失,经济资本等于该笔贷款的非预期损失,RAROC用银行的资本底线回报率来代替,就可计算出为取得资本底线回报率,银行对贷款索要的最低价格:

贷款价格=RAROC×经济资本+资金成本+经营成本+风险成本

4.决策市场进出

篇12

中图分类号:F8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7(c)-0232-02

1 我国商业银行经营体制的现状

我国商业银行在1993年以前实行混业经营,银行业长期占据金融体系的主导。随着1980年国务院于颁布的《关于推动联合的暂时规定》以及中国人民银行下发的《关于积极开办信托业务的通知》提出鼓励银行尝试办理信托业务,多家银行相继成立了信托机构。20世纪初,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的成立,商业银行为证券市场的形成发展提供了人力、物力以及技术的大力支持并成立了证券部,经营企业证券的发行等业务。

随着我国在1992年下半年迎来经济发展热潮,巨额的银行信贷资金流入股市,进而致使金融业秩序甚至整个国家经济混乱。此后,国家开始全力整顿金融秩序,并在1993年第一次明确提出银行业和证券业要实行分业管理。两年后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对分业管理又赋予了法律角度的确立。

一个国家商业银行的经营体制选择应该与本国经济发展的水平紧密相连、理论联系实际。回顾世界商业银行经营体制选择的发展,从19世纪50年代美国、德国出现混业经营到20世纪资本主义国家出现金融危机,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不得不实行分业经营,再到20世纪80、90年代,受到金融自由化的影响及不断出现的金融创新,金融监管程度开始减缓,各金融机构的业务互相渗透,欧美国家和再次转向银行混业经营的体制。如今,众多西方大型银行已成为提供银行、保险及投行业务等综合金融服务的公司。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的银行业是应该转为混业经营,还是继续坚持分业经营呢?

2 我国商业银行实行混业经营的必要性

2.1 我国银行业分业经营存在的问题

1993年以后,中国逐步开始实行分业经营运,以更好地管理金融活动、降低银行的经营风险,但现实显示我国银行业分业经营存在着很多问题。

(1)分业经营体制反而加大金融风险。

因为商业银行将业务重点局限在贷款和存款业务,且贷款业务主要客户为国有企业,而国有企业普遍效率较低,发展动力不足,因此导致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率迅速上升,业务收入不能弥补支出、产生大量金额的亏损。保险公司则只能把收取的保费存放在银行或者购买一些债券,保费资金没有用活。一些保险公司依靠存款利息甚至无法满足客户理赔及其他支出的需求,逐步呈现亏损状态。证券类机构也面临相似困境,由于融资渠道的缺乏,股市萎靡不振时,不少营业部入不敷出。股市高涨时,又出现证券公司非法挪用客户资金,改善自我运作能力的现象。分业经营的体制已导致多种金融机构孤立运营的局势,阻碍了中国金融业的发展。

(2)分业经营体制不利于金融业发展。

分业经营管理的政策使得中国金融业的发展丧失了自由性。金融机构只能根据分业经营的各种相关规定和要求开展业务,监管部门众多,新的金融产品推出难度较大,严重阻碍了我国金融业的业务创新与发展。

(3)法律基础薄弱。

一方面,相关法律并没有联系我国金融业实际情况,抽象且无参考性。另一方面,虽然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法律条文较多,但是涉及监管的法律是非常小的一部分,缺乏实际操作性。

2.2 混业经营符合我国实际情况

中国的商业银行实行混业经营是适应世界经济一体化、国际金融市场竞争以及金融自由化发展需要的选择,也是促进我国的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选择。其必然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选择混业经营,可以达到优化商业银行资产结构、对资源进行有效配置、减小资产风险、增加运营效率的目标。

很长一段时间,中国的国有商业银行资产组成结构缺乏多样性,其中信贷资产占据总资产的很高比例,其他种类的资产占比非常小。通过对近年来中国四大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的资产结构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信贷资产占总资产比例高达70%。其中七成的信贷资产又流向了国企。这种构成比例使得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很大,万一出现经济不景气的形势,许多企业将破产,而最大的受害者则会是银行自己。正如所有鸡蛋不要放在同一个篮子的道理一样,银行的资产在混业经营的体制下将可开展保险、投行等多元化业务,资产组成单一的状况将会得到很大改善,进而使面临的风险大大降低。

(2)混业经营体制可增强我国商业银行与国际同业竞争的能力。

随着我国加入WTO已满十年,外资银行涉及更多的业务,与中资银行的竞争愈发激烈,中资银行的优势在逐渐减少。而国内的外资银行依托丰富的业务经验、强大的软硬件以及先进的服务理念,将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极大的挑战。首先便是商业银行经营体制的不同带来的冲击。正如上述分析,欧美国家的混业经营模式给予客户更多的选择去管理资产,也可以促进银行进行产品创新,减少成本、提高业务机会及盈利能力。我国本土商业银行传统单调的存贷款业务明显无法与之抗衡。在这种情况下,银行不能被混合与外资银行的竞争。

(3)减少监管成本。

目前我国分别由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及保监会对银行、证券及保险等金融机构进行管理,这种做法主要是基于提高监管效率的考虑。然而,所带来的弊端是几个部门自成体系,互相缺乏沟通,给被监管机构带来机会利用法律漏洞体牟利。例如银行偷偷将信贷资金流向股票市场等行为在监管上会因为监管部门较多而遇到很大难度。

3 商业银行混业经营发展的对策

3.1 混业经营模式的选择

混业经营模式主要分为全能银行与金融集团两种。后者又细分为各类金融机构独立运作、银行直接对证券及保险公司控股与金融控股公司三类。从我国现有法律及监管制度的实际情况出发,由于金融控股公司确保各个部门的协同作用,且自身具有灵活性与一定规模,因此,金融控股公司制是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最佳选择。

3.2 进行产品创新,发展电子银行

混业经营是产品创新的土壤,商业银行应遵循现有法律,合法进行新产品的研发、拓展业务合作的空间,用更多的选择吸引客户,从而使本土商业银行具有与外资银行竞争的基础与实力。此外,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更多的客户喜欢足不出户办理业务,减少去银行的路上及在网点排队等候的时间,这就对商业银行运用电子网络进行混业经营、提供更高、更全面的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

3.3 中国的金融监管体系的完善

银监会、证监会与保监会组成的“三会”与人民银行进行分业监管的初衷是专心监管银行、证券及保险三大金融机构,提高管理效率,然而其日益凸显的缺陷刚才已经进行了分析。由一个金融机构进行统一的监管固然是顺应混业经营的发展趋势,然而如果立即进行转换,无论是立法等硬件还是寻找全面型人员等软件方面都面临较大的难度。因此,从中国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供参考。

第一,加强各监管机构之间的沟通。一方面,可以定期举行电话会议,沟通各自在监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信息资源共享、共同分析解决方案,另一方面,将各自掌握的数据录入一个共享数据文件库里,已达到减少真空地带带来的风险及重复监管带来的成本损失。

第二,提升监管水平。金融监管理念应该是持续的、定量的,而非单次的、定性的进行监管。要提高监管者的素质,要根据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参考学习欧美国家的丰富经验和技术,提高审慎监管、持续监管能力;要提高工作的透明度,同时提升监管部门的工作效率并积极与世界监管组织部门进行合作,共享信息资源,互相交换意见与想法。

第三,改善银行内部控制制度、防范操作风险。内控制度的完善与否,极大影响着企业的竞争能力与盈利能力。内因决定外因,监管当局的监管围绕着银行良好的内控制度发挥作用,商业银行应该提高对自控重要性的认识,减少操作风险,真正的发挥内控的强大作用,而非全部依赖外部监管。

3.4 引入复合型人才

引进精通银行、证券、保险业的全面型人才,同时注重对这种高端人才的培养,可以通过在不同金融机构进行轮岗工作等方式来实现。这样一方面提高了与外资银行的竞争力,另一方面,也为未来实现由单一机构进行统一监管的最终愿景打下了基础。

4 结语

根据中国银行业的发展趋势及外资银行业发展的现状可以看出,我国商业银行选择混业经营具有充足、明显的理由。我国也已具备了实施混业经营的基本条件。本土银行业的当务之急是通过正确的途径,又快又稳的转向混业经营。在转变商业银行经营体制的过程中,要注意避免由此可能带来的风险。同时,监管当局应完善管理体制。通过以上多种手段,使我国商业银行自身竞争力得到提高,迎接外资银行的挑战。

参考文献

[1]秦厉、邱群霞.中国银行业的制度变迁—— 从分业经营到混业经营[J].金融观察,2005(9).

[2]杨玉熹.混业经营是我国银行业发展的趋势[J].银行法律论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