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0 10:32:3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大学生就业的特征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一。
为了解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现状及其成因,我们面向浙江工业大学等浙江省内 10 所高校的 1000 名大学生进行了“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影响因素调查问卷”。在受访的大学生中,存在就业困难的人数比例占 42. 7%。可见,就业困难群体在高校大学生群体中占有一定的比例。本文重点从就业认知和就业现状两个角度,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现状特征进行深入调研和分析。
就业认知包括大学生对就业形势的判断及所持的就业态度,还包括大学生对理想工作地和行业的选择期待。通过问卷调查,我们看到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普遍持悲观态度,有 75. 8% 的就业困难学生认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困难。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非就业困难群体中超过五成的大学生认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正常。在理想工作地的选择方面,无论是就业困难群体还是非就业困难群体,都倾向于杭州和浙江省内其他县市,这与高校生源来源有一定的关系,同时也与浙江省经济活跃的态势相关。可以看出,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和非就业困难群体在理想工作地的选择方面无显著差异。在行业选择方面,无论就业困难群体还是非就业困难群体,首选的三个行业方向依次是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业。但是,就业困难群体愿意去私营企业工作的比例仅为非就业困难群体愿意去私营企业工作比例的二分之一。就业困难群体在就业观念和基层就业心态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偏差,这为改善和提高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工作提供了可能的解决思路。
就业现状真实地反映了大学生在求职准备和求职实践中的实际状况,通过比较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和非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现状差异,从中可以找出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在实际求职过程中的优势和弱势。在职业规划目标方面,高校就业困难学生普遍表现出对自己的职业规划目标不太了解,甚至完全不了解,仅有三成的就业困难学生表示了解自己的职业规划目标。非就业困难学生中有一半以上了解,甚至非常了解自己的职业规划目标。可见,对职业规划目标的了解程度影响到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现实状况,对职业规划目标的定位和了解越清晰越符合自身的状况,在求职过程中就会少走很多弯路。在求职过程中,毕业生要赢得自己的一席之地,不但要做到知己,还要做到知彼。即除了对自我职业目标的明确定位外,还要了解专业、职场状况,抓住有利时机为自己进入职场做好准备。在问卷调查中,将近一半的就业困难学生对自己的专业不太了解甚至完全不了解,就业困难群体中对职场了解甚至非常了解的人数比例是非就业困难群体中人数比例的二分之一。对专业了解和职场了解的欠缺,制约了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求职空间。
从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现状特征分析中,我们不难发现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形成并非单因素作用的结果,也非一朝一夕,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交织并长期作用的结果。我们将这诸种因素归为四类主要矛盾,以此来分析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形成的原因。就业形势的开放性与就业观念的封闭性之间的矛盾。
当前,随着经济转型的基本完成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不断深入,大学生就业形势整体保持开放性特征。劳动力市场上人才供给和人才需求基本保持平衡,影响人才流动的各种因素公开透明。即便如此,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自身对就业形势的盲目悲观、对就业地域的盲目热衷、对基层就业的盲目排斥,造成了就业观念的盲目封闭。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由于生理、心理、学业、家庭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对大学生就业形势持过分消极态度。他们不从自身找原因,而是将就业困难归因于外在就业形势等不可抗力因素,导致在就业市场上屡屡受挫。同时,狭隘的就业地域选择和行业选择观念,更加剧了就业困难群体的弱势地位,造成大学生就业市场上优势群体越强、弱势群体越弱的“马太效应”。
人才需求的时效性与人才供给的滞后性之间的矛盾。
高等教育作为根植现实、面向未来的事业,必须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和未来社会的需求培养相应的人才。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大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市场是全球经济生命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市场的需求成为人才流动的航标。
大学生就业市场是复杂的、瞬息万变的,全球经济发展中某一元素的微弱变化也将有可能造成大学生就业市场上的急剧变迁,这就是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大学生就业市场变迁的“蝴蝶效应”。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办学思想和办学体制的相对滞后性,自然暴露出人才培养的诸多弊端。高校在专业及课程设置上没有能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无法抓住人才需求的时效性特征,“因师资设专业”、“发展容易上马专业”等现象比比皆是。这种闭门造车的后果,直接导致了人才供给的相对滞后性,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形成的客观因素。
就业能力培养的弱习得性与就业能力运用的强实践性之间的矛盾。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升级和产业机构的升级,对实用型、服务型、技能型人才需求量日益增大,而大学生在知识结构、技能水平、职业素质方面与就业市场需求仍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就导致大学生在求职时普遍存在有知识、缺能力的现象,这在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中尤其突出。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普遍存在对自身职业生涯规划目标不了解,对所学专业不了解,对目标职业环境不了解的“三不了解”状况。因而,在大学阶段片面关注知识的学习而忽视自我管理能力和可迁移能力的培养。相关调查显示,用人单位最看重、而学生最缺少的是责任心、敬业精神和就业能力。用人单位最看重的实践性的就业能力,正是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所最欠缺的能力,这是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形成的关键因素。
求职竞争的高风险性与就业心理的低承受性之间的矛盾。通过调查,我们看到一些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缺乏对自身情况的客观分析,而难以给自己制定合理的职业目标,在求职过程中简单地以他人的择业标准来定位自己,由此产生了盲目攀比心理和依赖心理,造成有业不就的现象。还有部分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因主观上求职态度消极、求职竞争能力较弱和客观上求职时机不利等现实因素,造成求职竞争中的屡屡受挫,进而导致心理失衡和出现自卑心理。攀比心理、依赖心理、心理失衡和自卑心理,是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在求职竞争中低承受性的具体表现,显然不适应人才竞争的高风险特征,这是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形成的内生因素。
二。
我们通过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现状特征和成因分析,初步掌握了该群体的系统结构。为了帮助和改善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系统状态,挖掘该群体的就业优势,创造可能的就业机遇,克服就业弱势,规避可能的就业威胁,我们提出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帮扶策略。
尽管在就业市场上,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并不占有普遍优势,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始终处于弱势地位,但我们可以通过充分挖掘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优势,为该群体的顺利就业创造一切可能的机会。从群体属性来看,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本质上仍然属于大学生群体,尽管在就业观念、就业能力方面存在一定的不适应状况,但他们普遍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容易接受新事物和新观念。与此同时,他们又具有相对独立的人格,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相对非大学生群体而言,他们总体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和知识水平。
这几个方面的优点,使得他们在劳动力市场上仍然占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当前,国家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建立了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确立了较为完善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其最终目标是为了实现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在如此良好的就业体制和就业环境下,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只要善于把握政策的大好时机,充分发挥自身的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和文化素养等优势,将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就业前景。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性主要体现为就业困难群体就业的严峻性和复杂性。作为享有人力资本优势资源的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虽然在劳动力市场竞争中拥有学历优势和政策保护优势,但是在外界赋予的优势外衣保护之下,大学生若一味地把自己禁锢在象牙塔中,只偏重知识的学习而忽视能力的习得,只注重个性的过分张扬而忽视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只注重自我感觉的过分良好而忽视社会的现实需求,便很难为自己赢得竞争优势。高等教育大众化使得高校毕业生总量持续增加,大学生群体内部就业竞争力加大; 地域经济和城乡经济发展的失衡,导致传统产业对高校毕业生的吸收能力明显下降。在外部竞争环境的威胁面前,大学生若不注重发挥自身的优势,将直接沦为劳动力市场上的就业困难一族。这说明,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要想在就业市场上赢得自己的一席之地,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群体优势,敢于、勇于面对就业市场上的各种威胁。
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劣势,主要表现为就业观念的封闭性、就业能力的弱实践性、就业心理的低承受性。这些劣势遇到外部环境的不理想,直接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陷入最不利的就业境地。对此,一方面需要政府加强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尤其是加大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关注和帮扶工作; 另一方面需要高校帮助毕业生认清就业形势,加大对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工作的投入力度,引导就业困难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注重就业能力的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结合,适时调适大学生的不良就业心理。
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是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其在大学生就业市场上的劣势是显而易见的。对该群体的关注和帮扶,直接关系到大学生个体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高等教育的质量和声誉,更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发展。为此,我们除了要充分挖掘该群体的优势以外,还要善于辩证分析该群体就业过程中的劣势,规避劣势带来的求职威胁,帮助把握一切可能的就业机遇。
就业机遇的创造需要高校、政府和毕业生自身的通力合作。首先,从高校的角度来看,针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对就业形势的盲目悲观态度,高校在对就业困难群体进行职业规划教育时,注意引导其尽早树立职业规划意识并做好相应的求职准备,以在时间上赢得就业优势。针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对理想工作地和理想行业选择的狭隘倾向,高校进行职业规划教育的重点在于引导其职业价值观趋向现实性,帮助就业困难群体摆正自己的就业定位和心态,以在价值导向上为其赢得就业优势。针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对所学专业和目标职场不了解的薄弱之处,高校除了加强对大学生的专业通识教育外,还要加强校内外的沟通和合作。在专业教育中融入实习实践环节,利用校企合作、暑期社会实践、模拟实训等多种形式,让大学生充分参与到职场体验中去。其次,从政府的角度来看,当前我国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开放,为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西部大开发战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大学生“两项计划”、大学生村官计划、大学生入伍政策、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等的实施,为转变大学生眼高手低的就业观念,培养赴基层就业的职业价值观,起到了积极的政策导向功能,为拓宽大学生的职业目标视域创造了更强大的政策支持空间。除此之外,各地纷纷结合自身的地域特点,实施了不同类型的就业帮扶援助工程、寒门学子就业推荐和专场招聘会、就业困难群体“一卡通”措施等等,这些都为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顺利就业创造了条件。再次,从毕业生自身的角度来看,对自身的理性定位、对专业和职场的准确把握、对就业形势的正确判断、对就业心理的适时调适,以及脚踏实地的努力实践,对缓解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自身的劣势,规避就业威胁,均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47.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1-0123-02
伴随我国应届毕业生人数数量基数的增加,带来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大学生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国家关注的一个热点。在解决方案中,自主创业则成为一种不可忽略的途径。如何保障自主创业成功,需要进行创业者胜任力的研究。目前对于大学生创业胜任特征的研究主要使用问卷法和访谈法,研究者关注的对象是有创业想法的大学生,发现大学生创业胜任特征包含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心理承受力、自我反省与学习、人脉搭建与维护、商业洞察力六个方面(王沛,杨景峰,2010)。产生的一个问题是有创业想法不一定保证创业成功,按照胜任特征的界定,我们需要关注创业成功的个体身上具备的相似特征,对这些特征的挖掘更有现实意义。按照这一思维,我们选取了十位创业成功人士,搜集他们的资料并进行分析,以尝试发现创业成功的胜任特质。
一、研究方法
(一)被试和方法
通过网络搜索,确定10名被试,分别是李阳、潘石屹、李小双、张朝阳、牛根生、宗庆后、李彦宏、俞敏洪、马云和张茵。根据视频和文字资料,进行编码等质性分析。
对谈话内容进行分析后,发现他们对以下方面的问题给出了不同答案,分别是:学历、家中排行、来源地、年龄。以下是十个人的基本信息:
由上表内容可以发现,排行老大的人占40%,老二的占10%,独生的有40%,养子占10%;男性占90%,女性占10%。成长在城市的创业者占样本的50%,来自农村的占50%。在创业年龄上,我们把30岁之前开始创业的称为年轻创业者,50岁以上才开始创业的称为老年创业者,根据这一标准,上述被试中年轻创业者占80%,老年创业者占20%。学历分为本科和非本科,其中拥有本科学历的创业成功者有6人,占60%,非本科占40%。
研究者依据被试自己描述的生活经历以及创业经历,利用EPQ量表,对每个创业者进行打分(注:这里使用的是他评方法),获得他们人格特质方面的信息。利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
1.EPQ量表得分的一般情况
表2 样本得分情况
在家中排行这一项,家中排行的高低在内外向上有显著差异。
二、讨论
(一)创业成功者的人格特质
可以发现,这十个人共同具有的特征是P、E量表的得分低,N量表的得分高。在表示精神质的P量表上,低分表示能与人相处,能较好地适应环境,态度温和,不粗暴,善解人意。在表示性格内外向的E量表上,得分低意味着好静,富于内省,不喜欢刺激,喜欢有秩序的生活方式,情绪比较稳定。在反应神经质或情绪稳定性的N量表上,高分表示可能常常焦虑、紧张。
因此,创业成功者所要具备的特征应该是: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技巧,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善于自我反省,能够进行自我控制,生活有规律,对未来具有危机意识,具有一定的焦虑意识。
(二)创业胜任特质的训练
从本次调查,我们也更多地了解到,创业特征确实存在,但是普通民众对其了解得很少。大多数认为学历、年龄、性别以及家境是创业最主要的因素,甚至有人歪曲地认为有没有后台、有没有关系才是创业能否成功的最主要因素。对于大学而言,要重视创业胜任特质方面的训练,加强社团建设,让大学生在进入社会前具备相应的能力素养。
三、结论
1.创业者胜任特质为人际交往技能,自我控制能力,危机意识。
[作者简介]吴炜(1975- ),女,江苏建湖人,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江苏 南京 211170)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4-0083-02
随着教育大众化的深入,用人单位对高校培养的人才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大学生树立竞争意识、蓄积力量、培养自己的就业核心竞争力是在就业市场找到位置的关键。综观在就业市场笑傲江湖的高校毕业生,可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有自己独特的服务社会的本领和优势。因此,对于迫切需要提升其“产品”就业核心竞争力的高校而言,凝练出人才特色来提升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是其面临的严峻课题。
一、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诠释
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指大学生在面临就业时所拥有的有价值的、独特的、不易被竞争对手模仿和替代的竞争能力,是相对于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能使大学生战胜竞争对手找到适合才能发挥和实现自身价值的适当工作岗位的核心能力,即能创造性地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独特能力,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特异性。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作为大学生所特有的就业优势和能力,应该是不同的成长背景、环境塑造、学校培养模式以及自身先天素质的差异所形成的个性化发展的产物。就业核心竞争力的特异性表明,大学生就业核心能力越突出就越难以效仿,其优势就越明显、越持久。
2.整合性。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是个体综合能力的反映,是不同的知识结构、业务技能、综合素质的总合,是通过同化、顺应、重组等多种方式实现的。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整合程度越高,其就业竞争力就越强,也就越容易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3.过程性。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与其气质品性、行为模式、生活方式有很大的关度,其培育取决于知识、经验、理念的不断学习、长期探索和逐步积淀,必须经过一个长期优化整合的发展过程,短期内难以被模仿和复制。过程性保证了拥有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学生在一段时期内相对于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
4.发展性。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考核内容的变化而变化,呈现出不断发展、完善、提高的走势。因此大学生应该适应现实社会的变化,顺应社会发展潮流,满足社会的客观需求,使其就业核心竞争力处于动态发展不断提升之中,这样大学生才能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保持持久的竞争优势。
虽然人们对于就业核心竞争力要素的认识有所不同,但有一点是一致的,即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不是诸要素的简单叠加,而是各要素经过有机的协调整合,并不断加以培育、发展,从而形成大学生在面临市场竞争时独具特色的优势与能力。因此,要培养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识别和确定核心要素是前提。大学生要具备就业核心竞争力,必须具有一定的就业优势,有优势才有实力,有实力才有发展,这种发展产生于各种要素所形成的合力:专业理论的积累养成理论能力,广博知识的拓展表现个人魅力,训练有素的专业技能实现职业能力,全面培养的综合素质挖掘发展潜力(如图1所示)。
二、人才特色是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源泉
一、引言
新经济时代为创业提供了各种良好的机会,社会上各个领域的创业指数不断升高,社会创业活动越来越活跃,形成一股强大的创业浪潮。在社会创业大潮的影响下,创业也成为大学校园里的热门话题。再加上过去几年高校的扩招,给高校毕业生带来了较大的就业压力,大学生就业难的矛盾日益突出,大学生选择独立创业也成为了就业的一项重要途径和策略。与此同时,为了鼓励大学生创业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在这样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成为潜在创业者,或是选择创业成为实际创业者。
二、创业效能感的内涵
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指的是,在特定的环境下,个体对于自身能否利用所掌握的技能实现目标、发现契机的自信程度。自我效能感总是和特定的领域相联系的,将自我效能感引入创业领域就形成了创业效能感。创业效能感是指“创业者对于其自身是否有能力发现创业机会、影响其所处的创业环境并实现创业行为的自信程度”。从以上定义可以看出,创业效能感的内涵是通过结合创业活动的特点并参照自我效能感的定义来界定的。
创业效能感包括管理效能感、机会识别效能感、风险容忍效能感和关系效能感四个方面。管理效能感指的是,个体在管理能力,尤其是经济和财务等方面的管理能力自信程度;机会识别效能感指的是,个体在识别新市场机会和开发新产品的能力上的自信程度;风险容忍效能感指的是,个体在忍受压力、焦虑、冲突和变化等环境条件还能够卓有成效地工作的能力的自信程度;关系效能感指的是个体与潜在投资者等建立关系的能力上的自信程度。
三、大学生个人背景特征对创业效能感的影响
学者朱仁宏的研究指出创业家个人特征包括两个方面,社会特征和个性特征。个性特征主要包括外向性、责任认真性、经验开放性、自我功效感;社会特征又称为个人背景特征包括创业家能力,性别,种族,创业团队、创业经验、社会与家庭背景等。研究表明,不同创业者个人特征与不同的创业效能感维度显著正相关。本文着重从背景特征的相关因素对创业效能感的影响作用来进行分析,所采用的大学生的个人背景特征主要有:性别、学生干部经验、创业实践经历、职业生涯规划、学历等五个方面。
1.大学生性别与创业效能感
以往的研究发现,女性的创业意向会同时受到创业可行性和创业希求性的影响;而男性样本更多地受到创业希求性影响。另外,男性对创业的可行性仅限于考虑个人所具备的条件;对宏观条件方面的影响考虑较少,女性的创业可行性则同时考虑两个方面的因素。因此,对于大学生创业者而言,女大学生比起男大学生承担风险的能力更低,他们在创业风险容忍效能感方便会更弱。
2.大学生学生干部经验与创业效能感
研究发现,先前的经验和管理工作对今后的创业表现有非常高的相关性。大学生还没有踏入工作岗位,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圈子都是同学,他们最能得到锻炼、最能增长经验的工作就是担任班委或学生会干部。学生干部的工作往往就是组织相关活动,譬如各类生活和学习上的比赛等。这就要求学生干部能有效的识别对活动有利的资源和机会,像是寻找赞助单位、向学校申请等活动。因此,担任过学生干部的大学生比起那些未担任过的同学的创业机会识别效能感会更高。
3.大学生创业实践经历与创业效能感
学者Bruce提出创业者的个人特征主要表现为相关经验,同时Cooper也认为,经历是促成创办公司的先决条件。先前有相关经验的创业者会有更成熟的联系网络,并能更好的理解各自产业间的微妙关系、先前创业经历是个人创业的显著优势,也被认为是未来创业绩效的最稳定预测指标之一。对大学生创业而言,先前创业经历最主要表现就是像做小生意、参加促销活动等系列的社会实践活动。因此,有社会创业实践经验的大学生会有更高的创业管理效能感和创业关系效能感。
4.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创业效能感
人们能部分地决定自己要成为一个怎么样的人,因为人们可以面对环境基于自己能力与目标的认知不同作出自己的选择。基于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在机会来临时能够有效把握是至关重要的。在这一特殊背景下,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越发显的重要。有过职业生涯规划的同学,能够根据自己的规划有意识的挖掘适合自己发展的机会和资源,在困难和危机来临时,也能够按自己的规划有效应对。因此,我们认为进行过职业生涯规划的大学生会有更高的创业机会识别效能感和创业风险承担效能感。
5.大学生学历与创业效能感
在我国的创业者中高中或中专学历占较高比率,然而他们所创办的企业,经营年限超出10年以上占45%以上,但企业规模在偏大型及以上的只有18%,这说明企业能够很好地生存下来,但是企业不能快速迅猛发展,这可能就与企业主的学历限制了他们的管理水平有关。同时,研究者Bruce在对快速增长企业的研究中也指出教育水平是影响成功创办公司的关键因素。基于以上研究事实及数据,低学历的大学生创业者对于其有能力管理好所创办的企业的信心就会不足,而相对的那些高学历的大学生创业者在创业管理效能感方面会更高。
参考文献:
[1]朱仁宏,陈灿.创业研究前沿理论发展动态.当代经济管理,2005,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