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1 10:19:2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精神疾病患者的心理治疗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461-02
康复期精神病患者往往会出现多种心理问题,会对患者的康复产生严重的影响,能够减低患者的生活质量[1]。对于患者的认知疗法是临床康复期精神病常用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其主要原理是在认知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患者错误认知和观念进行改变,使不良情绪与行为得到纠正,能够使患者正常的进行各种心理活动,最终达到有效的治疗目的。笔者现将康复期精神病患者认知心理治疗的护理观察汇报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收治的康复期精神病患者90例进行分析讨论,其中男性患者42例,女性患者48例,年龄在23-59岁,平均年龄为35.18±2.39岁。此组患者的精神症状缓解或已经消失,自知力已经恢复或部分已经恢复,病情处于稳定状态,但还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这种心理问题不是精神病的疾病状态。其中:双向情感障碍患者23例,精神分裂症患者47例,神经症患者18例,应激性精神障碍患者2例;随机将其分为两组,一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措施为对照组,另一组患者实施认知心理治疗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精神症状、文化程度、婚姻状况、社会支持、家庭支持等一般资料进行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临床可比性。
1.2 方法 对、工作能力、学习情况等进行收集总结。
1.2.1 治疗阶段 将进行治疗的康照组患者实施常规的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实施认知心理治疗及护理干预具体方法如下:
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相关的药物进行治疗,在此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进行认知心理治疗方法。每周进行认知心理治疗1次,每次治疗时间为40-60min。对于此组患者进行护理观察3个月。
1.2.2 认知心理治疗方法 由我科有资历的心理咨询医师开展认知心理治疗。
1.2.2.1 准备治疗阶段 收集康复期精神病患者的各方面资料,其主要包括诱发精神病的社会心理因素、家庭社会背景、人际环境关系、婚姻恋爱史、性格复期精神病患者在安静的房间内并由咨询师与患者进行有关心理治疗的交谈与交流。注意对患者求诊的目的要耐心倾听,并鼓励患者对自己内心存在的问题进行倾述,在交流中一定取得患者的信任,对于患者所存在的心理问题要进行有效的分析和解释,帮助患者能够找出问题所在,对患者的错误认识进行纠正,并对患者所提出的问题给予有效的解决的方法。
1.2.2.2 巩固治疗阶段 对于康复期精神病患者进行反复的认知治疗训练。尤其是针对病情反复的精神病患者,应耐心细致的进行有效的心理分析,对错误认知及时进行纠正,鼓励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自我进行锻炼,以巩固认知心理治疗的疗效。
1.3 效果评定 对于两组患者在治疗后分别由心理医生用SGL-90[3]进行检测治疗结果,该评定表共有90个条目,其中主要分为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度、强迫、焦虑、抑郁、敌对、偏执、恐怖以及精神病性等症状因子,每一项主要按5级评分进行评定,得分越高证明心理症状越明显。问卷由心理医生监督发下并同意回收。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χ±s)表示,采用方差分析,统计分析使用SPSS11.3软件包完成,P
2 结 果
两组患者在经过不同的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SGL-90评分的心理健康状况的各个项目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经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
3 讨 论
精神病患者在急性期发病时,由于受精神症状和自我缺乏认知力的影响,主要以药物治疗为主,但是进入康复期后,患者的精神症状逐渐的消失或者缓解,自知能力能够恢复,因此,在对于康复期精神病患者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应适时认知心理治疗方法,并针对性的进行心理干预这对临床康复治疗有重大的意义。从以上报道可以证明,对于康复期精神病患者的认知心理治疗是至关重要的,可以提高精神病患者的康复期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的认知力,对日后生活质量以及促进患者的全面康复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目前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压力越来越大,患精神疾病的人数也较前增多,而精神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已经不是问题,治愈率也较前增高,但精神病的复发率也高,特别是在恢复期精神病的复发率更为明显,所以控制恢复期的复发是治疗精神疾病的不开缺少的环节。
精神疾病的主要生物学因素大致是遗传、环境、感染、躯体疾病等致病因素导致的大脑神经发生紊乱,但其共同的临床特点都为心理行为和情绪异常。
心理治疗是指在心理学理论指导下,运用专业的心理学技术,通过语言和非语言沟通,达到解除精神疾病患者的痛苦或者是行为障碍的目的,改善患者心理环境,增强患者对环境的适应力,最终实现康复目的过程。心理干预治疗贯穿了整个精神疾病的治疗过程。精神病恢复期的患者更需要心理治疗的介入,有研究显示,精神病恢复期患者焦虑症发生率为35.0%,抑郁症状发生率为46.6%[1]。控制此类症状的发生,是恢复期治疗的重要任务。
精神患者在正规治疗2周~2个月后,患者的精神症状逐渐减轻,甚至消除,各种认知能力开始逐渐恢复正常,这时,他们逐渐回归社会,参与现实。但现实中的很多问题又开始困扰着他们,固有的认知模式使他们内心矛盾重重,各种心理反应不断出现。这时,如果只用药物维持治疗,而忽略了患者的心理功能和社会功能的恢复,将会导致患者的病情复发。因此,在精神病恢复期的治疗不但要继续服药物巩固治疗外,还要充分考虑患者的心理和社会功能的恢复,应将生物治疗转变为以心理治疗为核心的“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并成为精神病恢复期的主要治疗手段[2]。
本研究从31例精神病恢复期患者的心理治疗的案例入手,具体分析精神病恢复期心理治疗的过程,形成对精神病恢复期患者的心理状态、心理治疗策略以及临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资料是选取主要在吉林市精神病院、吉林市中医院神经科等医院接收的精神病恢复期的35例患者,全部患者均为接受半年以上心理治疗的精神病恢复期患者,这些患者中有32人是出院后主动选择心理治疗,全部案例皆获得了家庭的积极配合。其中,男21例,女14例,年龄在16~35岁之间,病因表现上,精神分裂症4例,情感22例,心因性精神障碍9例,平均病程(2.9±5)年。这些康复期患者中,大专以上5例,学生24例,其他6例。恢复期标准主要依据南京精神科学术会议拟定的疗效评定标准,即精神症状基本消除,病情稳定,排除因精神疾病本身所致的一些情绪因素,已具备自知力或部分自知力。
1.2 方法
1.2.1 面谈法 与精神病恢复期的患者、家属及精神科医生进行了标准化访谈,了解患者的主要发病病因、病程、治疗经历,尤其是这些患者在恢复期的主要压力和问题以及目前的社会适应状况、生活质量和情绪反应状态。
1.2.2 临床总结 对每个患者的治疗状况、具体应用方法及成效表现进行具体的临床总结。
1.2.3 统计和评估 采用心理症状自评量表对35例病例进行测评,并与全国常模成人组进行对比,分析这组案例在接受了心理治疗后的心理健康水平。
2 结果
2.1 通过访谈发现,精神病患者在恢复期后,其认知功能得到恢复,但其在现实当中仍有很多矛盾和冲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认为自己病情好转,对继续服用药物持怀疑的态度;第二,对因药物引起的副反应的担心,害怕长期的服药;第三,既想参加社会现实,又担心自己能力不足,社会适应性低、无生存能力,无法面对现实的残酷;害怕面对过去的环境和熟人,又害怕孤独寂寞。担心社会和家庭的接纳度;同时,表现为强烈的自卑、焦虑、抑郁甚至一定程度的敌对。
2.2 研究发现,心理医生在进行心理治疗时,主要关注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技术的培养、情绪的调整和训练,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几乎所有的成功的康复案例都有家庭的积极配合和参与。其方法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小组干预治疗:主要利用集体的形式和氛围来改变个体的不良认知模式。②情绪调整训练:利用放松疗法、脱敏疗法、情绪疏导等行为主义疗法进行情绪训练,使患者面对情绪不稳时能够积极求助或者自助,避免情绪的失控。③社会交往技能训练:采用团体心理训练、心理剧等方法,通过真实情景演练,加强对群体关系的积极理解,进一步的尝试如何寻求支持,如何与他人交谈、合作,掌握常用的社会交往策略并能有效应用,从而树立信心和勇气,敢于面对困境并能有效化解。④家庭心理治疗:即通过改善家庭环境和人际关系来进行的心理治疗。改进家庭心理功能,实现对精神病恢复期患者的全面心理保健。
2.3 数据分析结果 经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定结果显示:各因子分及阳性项目数与全国常模比较精神病恢复期患者的恢复状况良好,其抑郁、焦虑、恐惧、敌对4项的因子分与成人心理健康的全国常模比较接近,心理健康水平达到了全国成人心理健康的常模水平,说明这些患者已经具有正常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心理治疗疗效显著。
3 讨论
研究表明,心理治疗对精神病恢复期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且效果是显著的。这些案例说明心理治疗对防止精神病复发是有效的[3]。家庭在精神病恢复期心理治疗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访谈和心理治疗结果发现,在本项研究中,所有患者的家庭成员都很支持,积极参与配合心理医生的安排,甚至学习治疗方法,充当心理治疗师的角色。研究中还发现,精神病人仍然或多或少的受到社会的歧视,使精神病恢复期的患者承担社会角色和义务的愿望受阻,心理压力增大,极易导致精神病的复发。药物治疗仍然是精神病康复期必要的治疗手段。
此外,在本研究的样本中,青年期人数略多,而青年人具有青春期发育引发的情感激烈等特点,发病时间较短,复发次数较少,配合有效地心理干预治疗后,效果更加明显。
参 考 文 献
康复护理是在康复医学发展中形成的一门新的学科,由于精神疾病患者的智力差,人们很难对他们实施各项康复措施。精神疾病康复的程度与精神病患者能否很好地接受康复治疗和护理是分不开的。因此,做好精神病患者的康复治疗与护理是我们医护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近2年来我们在对精神病患者进行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康复护理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0年6月~2012年12月住我院的精神病患者58例(男30例,女28例),年龄17~53岁,病程2个月~18年。诊断以CCMD-3为标准[1],精神分裂症42例,器质性精神障碍4例,抑郁症9例,双向情感障碍3例。
1.2方法
1.2.1技能训练 精神分裂症 患者由于长期的住院治疗,在生活上对护士具有一定的依赖性,导致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逐渐下降,所以对患者进行必要的生活能力训练,对于帮助患者生活能力的逐步恢复是有重要的作用。督促患者起床、更衣,并协助其整理床铺,洗漱、打扫病室等。多鼓励患者去活动场所进行一些轻度的活动。帮助患者认识重建信心,在工作人员的参与下,让患者去扮演各种不同的社会角色,一起评价扮演中成功方面和不完善之处,以提高患者的社会能力。
1.2.2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在精神病患者的治疗和康复中具有比较重要的作用,因此应该积极采取有效的药物治疗,以提高疗效。治疗的需要与否,医护工作者应该根据病情的需要,而不是无原则地服从患者自己的要求或其家人的意见,同时还要去指导患者家属如何妥善的保管好药物,监督患者服药,提高用药治疗的依从性。
1.2.3心理治疗 医护工作后者应该向患者详细介绍精神病防治和巩固疗效的相关知识,增强患者对自身疾病的一些了解,消除内心各种消极的因素,并使他们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控制病情,使其适应生活环境,最终回归社会[2]。护理工作人员应该与精神疾病患者建立平等、有爱的关系,给予患者感情上的支持,拉近护理工作人员与患者之间的距离。及时了解病情及患者的病态心理,鼓励其诉说自己的各种误解和担心,并且要注意引导患者积极介入心理康复的全过程,使患者及其家属了解用药的原理和用药的重要性,不断的强化他们对药物治疗的正确认识,争取他们的主动配合。
2 护理
2.1加强对患者心理方面的护理 详细的了解病史,做到心里有数,注意密切的观察患者病情的一些变化,从一些语言态度上去尊重患者、从而消除患者的一些恐惧以及敌对的情绪。并且在生活中照顾体贴患者,消除或减轻患者的不良感,尽可能的想办法去满足患者的一些合理的要求,告诉患者要避开危险,学会保护自己,不要怕麻烦别人,护理中应该要注意观察和掌握患者的一些生活规律、习惯,对于其中的一些退缩、孤僻,怪异的不好的行为要经常给予指导以及纠正,对于他们积极的方面应该给予鼓励夸奖,另外,也可以让患者之间相互帮助,相互鼓励,工作人员应该予以指导。
2.2 加强患者的心理教育 定期为患者做一些精神病知识方面的讲座,尤其此期患者对于疾病缺乏认知,应该重点讲解疾病的病理知识,如正确的对待自身的疾病,按照医生的指导服药的重要性,为什么要建立较为正常的人际关系,为什么要适应社会,了解社会等等。目前,国内外的治疗方法,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或首发的年龄,病前有无社会的心理因素、病程长短、病前性格、有无阳性家庭史,同时对患者的家庭成员和监护人也应当进行正确的教育,建立较好的家庭照顾及社会支持系统、当然这些和每个人的家庭经济状况,家庭成员的情感关怀等都是影响预后的一些比较重要的因素。同时,让患者去了解一些抽烟饮酒对治疗的负面影响,从而使患者对疾病有正确的认识,树立战胜疾病,早日康复的信心。针对本病比较容易复发的这一特点,对患者以及患者家属强调出院后一定要定期复查,坚持较长时间的药物治疗是降低复发率最为有效的一种措施。要反复教育患者正确的看待疾病,既要适当降低自身的期望值,又要消除其自卑的心理,培养自信、自尊、自强、自立的信念,让他们能更好地适应社会。
2.3加强对患者的饮食护理 患者在服用精神药物后,可能会出现一些不良的作用,有时可能会影响到吞咽功能,有被害妄想的患者可能会认为饭菜中有毒,拒绝进食,有自罪自责观念的患者不愿意进食等等。对此,护理人员必须要按时、按量、按病情的需要给患者以适当的饮食,保证患者的营养和水分的吸收,必要时应该给予鼻饲或输液,对食欲亢进或暴饮暴食的患者,要适当的限制进食量,必要时可以单独进食。
3 体会
现在社会,精神疾病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精神疾病的原因大多不明,具有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病程大多迁延,在疾病过程中会出现认知功能的损害,常有社会功能退缩,影响患者的生活、工作、学习[3]。精神疾病治疗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药物的治疗多能控制阳性症状,对阴性症状、认知功能缺损的改善较差。由于社会功能的损害,患者不能很好地回归社会,达到真正的痊愈。因此精神疾病治疗不仅包括药物治疗[4-8],还包括康复教育、心理治疗、家庭治疗、社交技能训练、职业康复等综合康复治疗和护理。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济南[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4.
[2]宋新勤,贾金鼎,王继红,等.住院精神病患者的心理需求调查[J].临床身心疾病杂志,2005,11(1):16.
[3]陈淑清,刘静芬,宋文良.精神科临床护理[M].长春:长春出版社,1992,5:194.
[4]郭永清,张必然,晏迎春.社区护理干预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痊愈出院后康复的影响分析 [J].中国实用医药2010(19).
[5]汕头市开展社区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十二年效果评析[C]广东省康复医学会广东省残疾人康复协会2005年学术年会,2005.
1 精神疾病患者医疗保障现状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结构深刻变化,各种社会矛盾同时增加,就业、工作压力增大和竞争压力加剧使人们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精神疾病的发生率随之上升。精神心理疾病已经成为所有疾病负担中排到第三位。目前,大约有15-20%的成年人有精神疾病或者心理健康障碍。随着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农合医疗保险制度的实施,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对提高国人的精神健康水平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 徐州地区精神病患者的医疗费用支出及医疗保险支付情况
2.1慢性精神疾病的患病情况
表一显示2010年本院精神分裂症、心境障碍和精神行为障碍住院患者在不同年龄、性别和参保情况间的人数和构成。
表一 2010年住院病人中常见慢性精神障碍患者人数及构成
2.2慢性精神疾病住院费用构成
慢性精神疾病住院费用包括住院床位费,药品费,检查费,化验费,治疗费,护理费六大块,其中住院费用中床位费占比10%-18%,药费占比14%-30%,检查费占比10%-25%,化验费占比17%-28%,治疗费占比15%-35%左右,护理费占比7%-15%。
2.3慢性精神疾病门诊费用构成
慢性精神疾病门诊费用包括门诊检查费,化验费,药费,其中药费占比最多,每门诊费用中药费一般占比为70%-95%。
2.4不同医疗保险对慢性精神类疾病患者住院发生医疗费用的补偿[1]
2.4.1徐州地区新农合的政策是参保人每年缴纳30元参保费用,住院治疗精神类疾病报销比例为医疗总费用的35%-70%,实行单病种付费的地方报销费用有上限。
2.4.2徐州地区医疗保险基金管理中心对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住院医疗费用统筹基金的管理,2011年以前是精神专科医院和综合医院一样的统筹基金支付标准和实行月度结算、年终决算的方式,依据医保基金总量的数额按比例结算。
2.4.3徐州地区医疗保险基金管理中心对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住院医疗费用统筹基金的管理和职工医保一样,例如2010年度某精神病专科医院职工医保住院医疗费用结算率是66%,2011年8月起实行总额预付结算办法。根据我院统计,参加居民医保病人住院费用中统筹基金支付比例大概在50%左右,其余费用就是个人自付部分。
2.5不同医疗保险对慢性精神类疾病患者门诊发生医疗费用的补偿
2.5.1徐州地区新农合对精神病患者门诊药费给与报销比例为70%,没有上限。
2.5.2徐州地区医疗保险基金管理中心对参加城镇职工医保的人员,如果鉴定为慢性精神类疾病的病人有大病医疗保险补助每年度4000元/人;慢性病医疗保险补助每年度2000元/人,超过部分病人自己负担。
2.5.3徐州地区医疗保险基金管理中心对参加城镇居民医保的精神类疾病的患者在门诊无可享受的政策待遇,门诊发生的费用是病人自付。
3 对策及建议
随着期望寿命的延长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精神疾病成为严重威胁人民身心健康水平的一类疾病。而精神疾病病程长易反复、病情复杂、总病程医疗费用较高,同时由于劳动力的丧失,给个人和家庭带来严重的经济负担,严重影响家庭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的和谐。我国目前对精神卫生费用的投入严重不足,精神卫生财政拨款仅占卫生拨款总额的2.3%[2],与发达国家,比如澳大利亚的7%相比,相距甚远。正在构建的医疗保障体系,对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障服务目标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为精神疾病患者的医疗提供了基本保障。但现行的保障体系也存在一些问题,精神疾病患者就医难,就诊比例偏低,社会对精神疾病的投入严重不足,城市居民和职工因为自付比例过高,精神病专科医院的医保结算等原因造成部分患者不能得到有效治疗和康复。农村患者的医疗保障正处在完善阶段,各地不同,政策方面对精神病患者的照顾还没有统一的规定,患者的报销比例与就诊医院倒挂,很多人看不起病,或者因病致穷。而精神疾病患者的住院治疗只是治疗的一部分,院外的维持治疗和康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政府、社会、家庭和医院要共同建患者的全程治疗立一个长效机制,从多方面入手才能给与保证。从对精神疾病患者的住院和门诊治疗费用分析来看,目前对精神病患者的医疗保障的水平还是偏低,很多患者由于不能坚持长期治疗,出现复发,反复住院,而精神病专科医院也存在增加床位不足和患者人满为患的情况。
对策:
(一)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多渠道、多方位、多层次的投入资金模式。建议政府,加大对精神卫生事业的投入,例如把精神病专科医院纳入公共卫生范畴,由政府出资,承担精神病专科医院的建设、日常运转的费用;或者政府提高对精神病专科医院的资金投入,确实能够保障精神病专科医院的基础建、大型医用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住院医师培训、离退休人员等费用,不能让精神病专科医院和综合医院一样在市场机制下生存,精神病患者本身就是弱势群体,作为服务对象单一的精神病专科医院,只有建立科学有效的政府出资或者纳入公共卫生行列才能够保证精神病专科医院做到提供安全、有效、价格合理的医疗服务,收治本来就属于社会弱势群体的精神病患者,让他们看得起病,体现国家、社会对精神病患者的关怀。
(二)构建合理的精神卫生服务体系 ,建立以精神卫生专业机构为主体,基层医疗机构和社区康复机构为辅的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建立一个长效机制,从社区、村一级的基层卫生机构就把对精神病患者的登记、管理做到实处,由经过精神科专业知识培训的从业人员定期随访,掌握精神病患者的治疗、康复情况,根据病情及时转诊,以提高精神病患者的治疗率。同时国家要扩大宣传,提高公众的认识,注重精神、心理的健康,可以在社区建立心理健康服务站,有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提供服务。
(三)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和门诊统筹水平,增加门诊精神类疾病的报销比例。解决城镇非从业人员和农村患者的看病就医问题。政府要引导、鼓励精神疾病患者积极参保,并能给予优惠政策,能够给患有精神类疾病的患者以实实在在的实惠。
(四)建议国家在条件成熟的适当时候,把新农合、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合为一体,对国民的基本医疗保险进行统一管理。
总之,目前徐州地区的精神疾病患者的医疗保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希望能通过精神疾病患者住院和门诊费用分析,促进政府对精神卫生的投入,建立精神疾病的全程管理模式,发展社区基本精神卫生服务,以提高精神卫生事业的整体水平。
院内的家庭式开放病区,老远就传来嘹亮的革命歌曲,原来该院为迎接建国60周年举办的歌咏比赛正在排练中,演唱队伍里不仅有穿“白大褂”的,还有穿病号服的。该病区主任王大华向记者介绍,一些患者会唱,也积极加入进来,这样更有助于治疗。
王主任带着记者边参观边介绍,从2002年以来,该院设置了家庭式开放病房,是融入家庭理念,体现人文关怀的新型特色病区,是以医疗为主体,以家庭化社会人文关怀为依托建立的家庭、医院、社会三位一体的新医疗服务模式。为满足一些患者的需要,病区设有豪华套间、标准间、普通间,病室内设电视、电话、沙发、写字台、衣橱、卫生间、沐浴器、呼叫器等现代化设施,外辟有花园式甬道绿地。硬件设施齐备,医疗服务到位,展现人本思想,是老年性精神障碍患者、各种神经症患者及重性精神障碍康复期患者走向康复、回归社会的理想治疗病区。
这里主要治疗早期精神病、神经症及各种心理障碍。治疗手段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及素质改造等综合康复措施,对病人的各种精神症状和心理问题进行早期干预,逐渐改变其认知模式,进而改变其情绪和行为,增强病人抵抗社会风险的能力。
记者看到,该病区环境优美,鲜花盛开,病房采用开放式管理、宾馆化服务、家庭化形式,充分体现了人文关怀,是精神病人和心理障碍者的理想康复场所。
在一间“病房”里,记者见到一位50多岁,烫着头发,穿着入时的阿姨正在认真地绣“十字绣”,精美图案和细致做工让记者惊叹。攀谈中记者得知,阿姨退休后一直在家无事可做,今年正月十五晚上准备吃饭的时候,莫名其妙地开始哭泣不止,儿女们都劝她,以为是想起前不久刚去世的父亲而难过,最后阿姨发展失声痛哭,不能控制。
此后,她便隔三差五的痛哭,家里人越劝其想开些,越哭的厉害。她对记者说:“我心里清清楚楚的,家人劝我想开些,我就特别烦,我要是能控制,好好地怎么会哭。最后不得不住进医院。现在已经住院接受治疗3个月了,想哭也哭不出来了,再观察几天就准备出院。”
多因素导致精神疾患
今年刚20岁的小王是一名女大学生,性格比较内向,放暑假时早早买好火车票。当小王高兴地登上回家的火车,发现非常拥挤,人特别多,就开始感到紧张、害怕。回到家后,小王便开始胡言乱语,并不断给同学和老师打电话,说一些莫名其妙的话,父母还以为女儿受到什么刺激,并没有在意。没想到几天后,小王不仅没有好转,反而变得疯疯癫癫。父母及时把她送到山西省太原精神病医院,经过相关检查,最后确诊为精神分裂症,建议住院治疗。
在开放病区,经过一个多月的药物和心理治疗,于开学之际,小王终于恢复正常。医生建议小王要随身携带好药物,坚持吃药,定时到上学当地的精神病医院复诊。
山西省太原精神病医院副院长叶锋华告诉记者,据最新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目前我国精神疾病总患病率达到15%,各类精神疾病患者人数在1亿以上,在各类精神疾病中,重性精神病患者(精神分裂症、躁郁症等)1600 万,其中精神分裂症患者至少800 万人,每年新增精神分裂症约30 万人。
什么原因造成如此多的精神病患者呢?叶院长介绍,精神疾病的具体病因还不十分明确,应包括生物、心理及社会因素。
生物学因素包括年龄、性别、遗传、产前产后发育情况、躯体疾病和成瘾物质等以及精神疾病家族史,精神疾病和躯体疾病相互影响,互相加重。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772-02
近年来,随着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很多人普遍感到工作和生活压力大,精神长期处于一种紧张的状态,精神疾病的发病率也随之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精神分裂症是人类最常见的精神疾病,占精神病患者的一半左右,其主要临床表现为思维、情感、行为等方面的障碍[1]。“心病还须心药医”,心理疗法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心理护理的基本原则是与患者建立、保持良好的治疗性人际关系。解除患者的顾虑使患者有安全感、信任感,取得患者的合作。抓住时机,予以心理支持,促进转化,帮助患者端正对疾病的态度,坚持治疗,促进社会功能得恢复。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开展心理护理,可纠正其不良行为、提高社交功能及劳动技能和生活质量,促进早日康复[2]。为此,笔者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心理护理措施总结如下。
1 对患者加强管理,通过工娱治疗活动防止患者精神衰退
医护人员应熟悉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病史,了解患者精神分裂的发病原因。工娱疗活动由于充分利用有利的环境因素,对于激发精神病患者对外界的兴趣有很大的作用。因此医院对于精神病患者的治疗,可采用此法。医护人员可以根据每个精神病患者的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引导他们参加适合他们的工娱活动,如看电视、听音乐、打扑克、跳舞、下棋和手工制作等[3],通过适当的工娱活动,可以有效改善精神病患者的认知功能,促进他们身心的恢复,为精神病患者早日回归社会创造有利的条件。
2 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的原则,考虑患者的心理需要
医护人员要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的原则,考虑患者的心理需要,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治疗。护理人员应加强对精神病患者的心理治疗和疏导,给患者讲述人生的哲理,使精神病患者内心坚强,正确面对不良的社会舆论。及时了解精神病患者的心理状态和心理需求,主动热情地倾听患者的倾诉,帮助患者排解心中的不良情绪,并给予患者积极的心理暗示,鼓励患者树立乐观、自信的生活态度,增强精神病患者对生活的信心[4],促进精神病患者生活功能和社会功能的恢复。
3 开展心理测评,对症处理
由于经常住院,一些精神分裂症患者对治疗失去了信心,容易产生悲观厌世的心理,这对于疾病的治疗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开展心理测评,掌握他们的情绪波动情况,实行对症处理是非常必要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开展心理测评,可以根据患者的心态,有针对性地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控制情绪的恶化,使患者微笑面对疾病,消除悲观厌世的想法,树立乐观的心态,以利于疾病的治疗。对个别患者的特殊心理问题,采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办法进行针对性的心理治疗,让患者学会自我调节,有一个良好的心态,以利于他们的早日康复。
4 多沟通交流,及时为患者解开心结
护理人员要尊重患者,以好的修养和耐心对待患者。保持冷静、避免与之争论。耐心细致的态度,和颜悦色地与患者交谈等,均会给患者带来良好的心理影响,从而使患者安静,情绪稳定,乐于合作,安心配合治疗,减少意外事件的发生。注意掌握好倾听、解释、保证环节。认真倾听患者的叙述,引导患者讲述内心体验。倾听时不轻易打断患者的谈话,不要否定患者,以免使患者不信任,产生怀疑。边听边整理、归纳患者的心理问题,及时为患者解开心结[5]。
5 对患者家属进行心理宣传教育
因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家属缺乏对疾病的正确认识及医学知识的了解,所以要加强精神卫生知识宣传。有的患者在发病期间,与亲属有过无理言行,家属感到非常委屈,患者事后也感到很愧对家人,在这种情况下,医护人员要适时对患者的家属进行心理宣传教育,纠正对精神患者的错误观念,使其对精神病树立正确的观念和认识,对精神病患者的行为保持良好的心态,以便相互谅解,要主动沟通彼此间的感情,鼓励家属经常探望,关心患者。为将来患者与亲人和睦生活奠定基础,为使病情长期稳定做好准备。对要求早日出院的及渴望回家的患者,积极做好心理疏导工作,通过心理护理使患者对医院充满感情,对医护人员充满理解和信任,使患者感到医院和家一样温暖。尽量改善医院环境,增加文体活动,改善饮食条件,提高生活质量。对悲观失望的患者,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对精神衰退患者,增加言语和行为的强化训练,鼓励他们做好康复训练[6]。同时积极与家属取得联系,让他们多探视、多关心,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向患者家属和单位宣传精神卫生知识,宣传患者重返社会的益处,尽快接患者出院。
总之,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心理护理,要采用有针对性的康复手段,尽最大可能使患者减轻缺损程度,适应社会环境,恢复精神健康,防止衰退和人格改变,尽可能恢复病前工作能力、自理生活。积极、恰当的心理护理,对缓解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症状和情绪,使之配合治疗,都有良好的作用。不仅有利于患者的康复,而且对预防和治疗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M].第3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75-78.
[2]虞与庆,张程赪.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期心理护理[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6,13(1):73.
[3]韩雪红,袁利明,苗夕枝.住院精神病人躯体症状的观察及护理措施[J].中国民康医学,2005,17(6):327-328.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给人所带来的不仅仅是机遇,更多的是压力和挑战。同时家庭结构和人口的变化、学习的压力、就业问题、价值观念的变化以及环境的污染等社会因素原因,使人们的精神素质变得很脆弱,导致精神疾病呈上升趋势,本文对我院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首发精神病住院患者458例康复期出现的心理问题,有针对性的给予心理护理,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文收集了我院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首发住院精神病患者458例,男349例,女109例;精神分裂症237例占51.15;情感性精神障碍82例占17.9;酒精依赖37例占8.08;癫痫所致精神障碍17例占3.7;焦虑症16例占3.5;应激障碍5例占10.9;适应障碍5例占1.09;其他59例占12.88;均符合CCMD―3诊断标准。年龄40岁以下273例,40岁以上185例,平均年龄(34.33±5.5)岁。
1.2 方法对各类首发住院的精神病患者进行追踪调查、分析,在护理过程中进行系统的临床观察和具体的心理分析。
2 结 果
通过系统的抗精神病治疗,精神症状消失后,患者的心理问题随之产生,主要有:(1)患者缺乏心理准备,悲观地认为得了精神疾病后被人看不起,亲人、朋友、同事都会另眼相看和受到歧视而出现悲观、失望、消极、抑郁等情绪,甚至产生轻生的观念和自杀的行为。(2)患者在出院回归社会前,出现焦虑、恐惧等情绪;焦虑社会对精神疾病患者的歧视和偏见;焦虑出院后能否适应社会和正常的工作和学习;焦虑出院后的升学、就业问题、工作、婚姻是否会因为患有精神疾病而受到影响;焦虑家属和亲人对自已疏远,家庭不能接纳自已。(3)患者担心发病期间对家庭的伤害和给家庭带来的痛苦,给社会带来的困扰和不安;担心精神病复发时自已不能控制;担心抗精神病药的副反应对自已的身体造成损害;未婚的患者担心出院后找不到对象;已婚的患者担心出院后是否离婚,害怕自已的疾病遗传给后代,害怕子女、亲人离自已远去等等。
3 干预措施
重性精神病主要包括精神分裂症、双向障碍、偏执性精神病、分裂情感障碍等[1]。由于重性精神病是高复发、高致残的疾病,并且患者受精神症状的影响,有可能出现自伤自残、伤人毁物等暴力行为,对社区治安造成威胁和危害,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和谐,因此加强重性精神病的社区康复和管理已经成为当前重要的课题[2]。我们于2010年来对我们社区重性型精神病患者进行了调查、收集资料、建档、随访并提出相应的社区康复管理模式。
1 我们社区重性精神病人特点和现状
根据我们社区2010年开展的重性精神病线索调查,共查出重性精神病患者176名,其中男性110人,女性66人,平均年龄41.5岁。婚姻情况中已婚者仅占36%,离婚18%。重性精神病不仅影响家庭和婚姻生活,而且对于那些非婚者,病后缺乏家庭支持,容易对治疗失去信心,使病情反复发作,甚至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在调查中经济状况较差和贫困者占95.2%,其中贫困68.6%。重性精神病因病致贫情况十分严重。另一方面,重性精神病患者由于缺乏规范的社区康复管理,出院后能坚持规律服药的仅占47.1%,间断服药者 37.7%,还有 15.2%的患者甚至不服药,这对于病情的稳定十分不利。
2 精神疾病社区康复的意义
精神障碍的社区康复,实际是医院住院或门诊治疗后康复的延续,使患者最终能恢复病前的社会功能和承担自己应有的责任[3]。精神病人是弱势群体,除急性期住院治疗外,多数时间仍生活在社区中,有效的社会支持体系、良好的社区康复环境将有助于病人的全面康复及减少疾病的复发[4]。
社区综合干预是2004年国家“686”项目开展以来,重性精神病管理的主要模式。主要是成立监护小组,对示范区的每个重性精神病人制定相应的康复方案。陈强等[5](2008年)研究显示,社区综合干预能有效地改善、控制重性精神病患者的病情,提高患者的劳动能力,使患者的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
3 社区综合干预措施
3.1 成立监护小组,小组成员包括家属、社区卫生服务精防医生、社区领导、街道组长、社会工作者等,对示范区的每个重性精神病人定期随访,制定相应的康复方案。干预内容包括个别式家庭教育、家庭气氛干预、药物依从性干预、心理行为干预等,向家属提供应对技巧,对患者的行为技能和社会功能康复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
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法:①药物干预:控制发病期的症状及维持治疗,并进行定期家访,发放药物。②心理干预:使病人认识到自己病情的同时,鼓励不管别人怎样看待,自尊自爱,坚持治疗。医生定期对康复期的病人进行解释性支持性心理治疗,帮助病人分析有关发病的因素,提高对精神病的认识能力,增加战胜疾病的勇气。鼓励病人参加劳动、活动,指导病人正确对待生活、家庭及工作等方面遇到的困难,增强病人对社会心理因素的承受能力和适应能力,促进心理康复。③应急处置:对有肇事肇祸的重性精神病患者由珲春市精神病院派出精神科专业技术人员到现场进行干预,包括药物副反应处理、言语干预、紧急药物治疗和保护性约束等,必要时采取紧急住院治疗。
3.2 强化培训,提高社区精防医生业务能力和个案管理技术水平
社区精防医生是重性精神病社区康复的骨干,要定期随访深入接触病人,了解患者病情,并提供用药及康复指导,并建立病人管理档案。精防医生不仅要掌握必要的精神疾病知识和社区康复技能,而且要掌握一定的个案管理技术,如谈话技巧的运用等,都会直接影响到重性精神病社区康复的成效。另一方面,珲春地区人员相对稳定,社区医生较好掌握辖区人员情况,有利于开展重性精神疾病社区康复知识的宣传,消除偏见,帮助患者回归社会。加强对基层医生的业务指导和个案管理技术培训,是提高社区重性精神病社区康复质量的关键。
3.3 发动群众,让更多的社会工作者参与到重性精神疾病的社区康复中
社会工作者来自群众,可以是各行各业,包括志愿者等,工作的重点是帮助精神疾病患者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康复,帮助患者早日回归社会,这是精神疾病社区康复的终极目标。让更多的社会工作者参与到重性精神病社区康复中,不仅可以体现社会对这类患者的接纳,让患者更快回归社会,也有利于重性精神疾病社区康复管理工作的开展。
4 讨论
通常人们把解决精神病人问题寄期望于精神病专科医院和单纯的医疗措施,而事实上,这种期望是难以实现的。这是因为与庞大的精神病患者群体相比,目前的精神卫生专业资源和服务能力是极为有限的,无法解决精神病人的基本医疗需求。另外精神病人在得到医疗照顾的同时,还必须在不脱离社会环境的情况下,通过综合性的防治康复措施,才能实现回归社会的目的,目前多数精神病院很难做到这些。也有不少精神病人家庭陷入了因病致穷,因穷致病的恶性循环之中,连最基本的医疗费用也筹集不到。
因此,精神病人仅仅依靠精神病院的集中收容和治疗的模式正在成为历史,社区化管理,精神卫生专业人员积极参与社区的防治康复工作,是今后的发展方向。精神病人不仅需要好的药物治疗,更需要回归社会,回归社会才有助于精神病人更好地康复。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规范[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
[2] 杨忠,张惠清,张祥辛,等.常熟市失地农民社区重性精神病现况调查[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2):133,135.
2005年8月11日,永川市红炉镇的一年轻妇女精神病发作将自己年仅两岁的儿子砍死,并提着其头颅游走数公里。
2005年7月,哈尔滨市解救出了一位被精神病母亲整整囚禁了15年的女孩,从出生起她就从没踏出过她那20平方米的“家”。
2004年8月4日,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幼儿园的15名儿童和3名教师被精神病门卫持刀砍伤其中1名儿童死亡。
2004年5月12日,北京市西黄村小学教师李某突发精神病,对六年级学生进行殴打,导致左耳传导性耳聋。
……
无数血的事实也在彰显着:加强对精神疾病患者的治疗和管束的严峻性。
强制住院治疗 国家买单
强制住院治疗的费用应当由国家支付。这是国家卫生部副部长马晓伟在分析精神卫生立法必要性时说的。自1838年世界上第一部《精神卫生法》诞生以来,至今已有100多个国家颁布了《精神卫生法》。国家卫生部也早从1985年开始,起草《精神卫生法》,但直到目前该草案才完成。在西太平洋地区的国家中,现在仅有中国、老挝和马绍尔群岛没有制定专门的精神卫生法律。2001年12月,上海制定的中国第一部地方性精神卫生法规《上海市精神卫生条例》,它没有对强制住院及其条件问题作出明确规定,而是含糊其词地规定了一种医生主导、监护人协助的非自愿住院制度,是不可取的。而此次完成的精神卫生法草案则以入、出院和强制性住院为其核心问题。法律草案对紧急入院观察、强制住院、解除强制住院等及保护性约束和隔离分别作了规定。
关注亲人 接受现实
当您意识到自己的家人出现了精神病征兆时,要尽快送其到医院进行治疗,缩短从发现病情到就诊的时间。
当您的家人被确诊为某种精神病之后,您要接受一个新的角色――精神病病人家属这个现实。同时,您需要了解什么是精神病,精神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各类精神病的主要症状,各种治疗药物的特点和副作用,家庭护理的注意事项,以及治愈之后如何防复发,如何进行心理、社会康复等知识。
您有时需要做护士,去关心、照料病人的生活;有时需要代表医生,向病人讲解各种药物的作用,督促他遵医嘱服药;有时要把病人当作朋友,诚恳地交换意见、讨论问题;有时又要摆出长者之尊,来迫使病人去完成那些他不愿做、却必须要做的事,比如定时休息、生活自理、门诊复查、按时按量服药等。
院外监管 不可忽视
精神病人出院后应注意督促病人做好如下事情:
坚持药物巩固治疗:坚持服药,巩固治疗,是预防精神病复发的关键。
定期复查:病人出院后,家属应定期带病人去医院复查,以使医生及时掌握病人的服药情况,病情恢复程度及心理状态,适时调整用药与剂量,指导病人的日常生活,及时发现病情波动的早期征兆,采取相相应应对措施,以免因复发而再次住院治疗,这样既减少了病人的痛苦,又减轻了病人不必要的经济负担。
多元化治疗
精神疾病的治疗除了药物外还有以下的一些方法:
暗示治疗:是施治医生利用医生的特殊地位、简短有力的语言、结合生动和有吸引力的动作姿势或某种药物,支配患者的意志,使患者被动地接受这种治疗的影响。如给患者一种安慰剂,这种药物实际上对本症的药理作用不大或完全无作用,但通过医生语言的提示,告诉患者这种药物的“作用特点”,可达到治疗的目的。
文娱治疗:利用工作之余,开展文娱、体育活动,如组织病人下棋、球赛、旅游、竞技比赛等。
心理治疗:心理治疗应贯穿于整个精神康复的过程,也必须与其他各种方法或措施密切结合起来。心理疗法的技术颇为多样化,主要有精神分析治疗、支持治疗、行为治疗。
目前有部分医院采取利用脑立体定向微创术治疗精神疾病,但同时有些专家并不看好这种作法。
给予温暖
四年前有人在香港地区做了一项调查,50%以上的人不愿与精神疾病患者为邻,40%以上的人不愿住在精神疾病康复设施附近,更多的人认为精神疾病患者“有破坏性”,“容易危害他人”。公众对精神疾病患者的担心和恐慌可以说是一个全球性的普遍现象。
长期以来,中国广大精神障碍者饱受疾病痛苦和偏见歧视的双重折磨。作为社会最弱势的群体之一,他们的合法权益和人格尊严得不到充分保障,社会地位低下。戏弄、侮辱、捆绑甚至禁闭、关锁精神障碍者的现象并非罕见,患者的境遇十分悲惨。
事实上是精神病人不是都有暴力倾向的,精神分裂症是最具代表性的重性精神疾病,而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暴力行为与意外死亡的几率只是正常人的2.3倍,且精神病人一旦发生暴力行为,他的攻击对象是有明显指向性的。
因此精神疾病患者并非如我们所想象的那么“危险”,但是,对他们还是要加倍重视。家人或其他与精神疾病患者接触者,可以学会一些自我保护的技巧:①对于烦躁、激动状态中的患者,不应过分地去关心、询问。②当患者向你发怒时,不可与之发生正面冲突。③不应嘲笑、歧视患者。④发现有精神症状复发倾向时,应及时送其治疗,必要时可在多人协助下,强制其住院。与有过暴力史而又正处于发病期中的患者接触时,最好不要处在患者可以正面攻击的位置,且最好有旁人在场,必要时可提供帮助。患者的一些合理要求要尽量予以满足,如果实在无法办到,可用温和的语气与其商量,并做出解释。
医学表明,精神病患者对周围的环境格外敏感。因此,为精神病患者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不仅有助于他们的康复,同时,也可以减少发病可能。
链 接:
精神病心理平衡十要诀
现代生活中如何保持心理平衡,这是人们共同关心的问题。美国心理卫生学会提出了心理平衡的10条要诀,值得我们借鉴。
1、对自己不苛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抱负,有些人把自己的抱负目标定得太高,根本实现不了,于是终日抑郁不欢,这实际上是自寻烦恼;有些人对自己所做的事情要求十全十美,有时近乎苛刻,往往因为小小的瑕疵而自责,结果受害者还是自己。为了避免挫折感,应该把目标和要求定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懂得欣赏自己已取得的成就,心情就会自然舒畅。
2、对亲人期望不要过高。妻子盼望丈夫飞黄腾达,父母希望儿女成龙成凤,这似乎是人之常情。然而,当对方不能满足自己的期望时,便大失所望。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道路,何必要求别人迎合自己。
3、不要处处与人争斗。有些人心理不平衡,完全是因为他们处处与人争斗,使得自己经常处于紧张状态。其实,人际之间应和谐相处,只要你不敌视别人,别人也不会与你为敌。
4、暂离困境。在现实中,受到挫折时,应该暂将烦恼放下,去做你喜欢的事,如运动、打球、读书、欣赏等,待心境平和后,再重新面对自己的难题,思考解决的办法。
5、适当让步。处理工作和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只要大前提不受影响,在非原则问题方面无需过分坚持,以减少自己的烦恼。
6、对人表示善意。生活中被人排斥常常是因为别人有戒心。如果在适当的时候表示自己的善意,诚挚地谈谈友情,伸出友谊之手,自然就会朋友多,隔阂少,心境自然会变得平静。
7、找人倾诉烦恼。生活中的烦恼是常事,把所有的烦恼都闷在心时,只会令人抑郁苦闷,有害身心健康。如果把内心的烦恼向知己好友倾诉,心理会顿感舒畅。
1 临床资料
2009年1月至2011年2月我监共有各类精神病患者62例。我监对精神病服刑人员实行集中管理,此期间出现拒食行为的共52例,占83.87%。拒食患者中,均为男性,年龄21-45岁,平均( 34±7.8 )岁;病种包括精神分裂症 32例、抑郁症11例、躁狂症3例,情感性精神障碍6例。均符合《 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 第三版) 相关诊断标准,排除了脑器质性和其他严重躯体疾病;拒食行为出现时间为:进入集中管理区1周内拒食 9例,发生在监狱减刑等获益行为当天21例,发生在人际关系恶化时6例,发生在批评教育等行为时16例;有反复拒食行为史的46例。
2 拒食原因分析:
2.1 从精神症状及心理、社会、躯体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造成精神病患者拒食的原因是受被害、幻听等精神症状影响。其中,被害妄想 6例,占15.53%,表现为患者惧怕食品中有毒而不敢进食;罪恶妄想 3例,占5.76%,表现为患者认为自己有罪,要以拒食的形式来赎罪;疑病妄想 7例,占 13.46%,表现为患者认为自己各种各样不治之症而不愿再进食;幻觉7例,占13.46%,表现为由于幻听、 幻嗅,患者觉得食物难吃或有怪气味,不敢正常进食;木僵和违拗 2例,占3.48 %,表现为患者不食、不语、不动,劝其进食即表现违拗现象。
2.2 是抵触情绪所致,精神病患者由于缺乏自知力,不愿意到集中关押点,他们就以拒食来反抗或发泄不满,此类患者 6例,占11.54 %。
2.3 来自改造方面的原因: 由于服刑人员被剥夺了人身自由,很多个人的基本需要及各种欲望就相应的被限制,这样很易出现不良情绪,对于有精神疾病的服刑人员来说,他们更难理智的处理改造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更易出现对抗改造的各种行为,拒食是他们常见对抗表现,从他们的发病时间表现来看,也证实了这一点。
2.4 药物的不良反应 患者服用的药物常会导致肝功能损坏,尤其是并发有其他疾病在同时服用其他药物时,更易出现肝功能损坏,这时有的本身对治疗就不太情愿的情况下,会导致拒食的出现。
3 对策
饮食对于人类的意义,不仅在于满足需要和维持生命,更重要的是通过摄取食物后,供给机体营养,维持各器官的生理功能,促进生长发育,修复组织,提高机体免疫力,达到 预防疾病和保持健康的目的1。精神疾病的饮食与治疗的实施有着密切的联系,了解患者的饮食状况,分析患者饮食障碍的原因,可以为患者的治疗提供有效的信息。加强饮食护理在这些方面能够有的放矢地进行干预,对患者社会功能的恢复具有重大的意义。
3.1 增强爱心与责任感精神病患者是值得特别同情、关心的弱势群体,精神疾病的饮食与治疗的实施有着密切的联系, 分析患者饮食障碍的原因, 认真研究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对拒食患者实行专人管理,以此作为促进患者早 日康复的应尽之责。
3.2 做好言语、行为观察,了解患者的具体情况,主动、热情、礼貌、耐心地与之交流。帮其尽快适应管理区生活;对有抵触情绪者应尽可能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对恢复期的患者,事先熟悉其基本情况及病情,有针对性的选择他们感兴趣的话题进行交流;对抑郁症患者,应主动沟通,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消除孤独感;对已具有一定判断能力的患者,可组织患者参加各种游戏、娱乐活动等,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融洽护患关系,促其自动进食2。
3.3 不断改善患者的饮食状况和进餐环境 许多抗精神病药物会产生抑制食欲的不良反应,因此,对大多数精神病患者应选择容易消化的食品,并经常调整食品的花色、品种,使患者易于接受。同时要注意保持进食环境安静,避免外界环境的刺激,必要时多使用一些促进食欲的语言加强诱导。
3.4 有针对性地采取饮食干预
3.4.1 对患被害妄想不肯进食者,在耐心说教的基础上,鼓励集体进餐,嘱护士可让患者参加分饭,也可让其与其他病友一起,共同进餐,并允许他任选饭菜,还可以当着患者的面先尝几口患者的饭菜,以减轻或消除其疑虑,增加其安全感;切不可在患者面前低声耳语,以免生疑3 ,影响治疗。
3.4.2 有罪恶妄想的患者拒食较顽 固甚至有 自杀企图,要严密观察,反复劝告,必要时可配合电刺激治疗。
3.4.3对疑病妄想和癔病患者,应尊重患者,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取得患者的信任,同时给予暗示治疗、心理治疗,对疑病者可予暗示其病已逐渐好转,争取患者自动进食。
3.4.4 对抑郁症患者和有抵触情绪的患者要了解患者的心境, 选择他们感兴趣的话题与之交谈,要多谈人生美好,提高对生活的兴趣,尽量满足其合理要求,努力说服他们自动进食,同时提倡与他人一同用餐,增加患者对饮食的兴趣。
3.4.5 对多种治疗手段无效的精神疾病患者,必要时按医嘱给予鼻饲饮食或输液, 以保证供给足够的营养摄人。
3.4.6 对因对各种管教原因而拒食的患者,应考虑用综合手段,在保障得到有效治疗的基础上,采用适当的强制措施和人性化的关怀,使正常管教能得以实施,不能因为其拒食就迁就搞特殊化,从而影响正常刑罚执行和教育改造。
参考文献
现实中,在常见精神障碍防治领域,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协作欠佳,服务价格标准不一,从业人员来源多样、管理多头,心理健康服务在管理方面“困惑”不少。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如何才能携起手来,更好地服务公众呢?
心理服务还是难找
“一大清早,一位博士在读生在父亲的看护下,坐在咨询中心门口等待帮助。”北京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徐凯文副教授询问后得知,男生已在医院精神科接受了3 周治疗,因床位有限,症状减轻后就立即出院了。但是,该男生有明显的自杀倾向,家人只能求助于学校的咨询中心。
“2015 年2 月开学至6 月初,到中心咨询的学生约1830 人次,咨询量比上学期增加了49%。这些学生中有20% 符合精神障碍诊断标准,需要学校、心理咨询机构和医院相互衔接才能得到及时救治。”徐凯文告诉记者,“2400余万名高校在读大学生是国人中最易获得心理健康服务的群体,但也仅有3 万名心理咨询师为这个庞大群体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同济大学医学院人文医学与行为医学教研室主任赵旭东对记者说,近年来,我国心理治疗和咨询服务需求逐步向三四线城市、县城、乡镇扩展,服务人群也向普通人群、轻型精神障碍患者扩展。而我国心理学专业于1978 年恢复,家底尚薄,培养的专业人员现阶段还满足不了社会需求。
《柳叶刀》2009 年发表的一组数据能为这个结论提供注脚:中国精神疾病患病率为17.5%,其中寻求过专业人士帮助的占8%,得到过专业治疗的仅5%。
医生难得做心理治疗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指出,对抑郁、焦虑、药物成瘾导致的精神障碍患者,心理治疗比药物治疗效果更好,八成精神疾病患者不需要药物治疗。遗憾的是,目前我国的精神科主要以药物治疗为主,临床上很少提供心理治疗服务。
赵旭东介绍,我国《精神卫生法》规定,心理治疗只能在医疗机构中实施。但现实工作中,仅有极少综合医院提供心理治疗服务,只有很少一部分精神科医师能够或愿意做心理治疗。“一方面原因是人手少,我国平均每10 万人口才拥有1.6 名精神科医生。而这一数字在英国为10 名,美国约为20 名。精神科医生要治疗大量重性精神病患者,很难腾出手来做心理治疗。另一方面,心理治疗耗时久、收费低,医院和医生未必有开展心理治疗的积极性。”
心理服务收费太低
“现在,我们医院的肿瘤患者住院之后,除了量体温、血压、呼吸、心率外,还要做疼痛和心理评估。”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张岚教授说,“评估数据纳入电子病历,心理评估中心可以实时监护。患者在得到躯体治疗的同时,会得到更多心理关怀。但是心理关怀的相关服务没有收费标准,只有心理量表评估项目可以收费。”
武汉市心理医院副院长童俊则告诉记者,按照现行收费标准,医院的心理咨询和治疗中心个体咨询每50 分钟收费120 元,相同时间的团体治疗每人仅收费80 元。在当地的社会心理咨询机构中,心理咨询师的服务价格已经达到每小时500 元了。
居民身心健康中最主要的部分是精神健康,在精神病患者中,尤其是重症精神病,该类患者不仅自己要遭受很大的痛苦,其就医所带来的经济负担也使得整个家庭难以承受[1]。2004年国家将精神卫生工作列入国家公共卫生项目,先后在2009年、2012年颁发了《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规范》,提出实施重性精神疾病社区管理治疗,目的是为了帮助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及其家庭获得均等化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2]。
一、评估对象及方法
(一)评估对象
本次被评估对象为重庆市A区下辖10所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服务中心和镇卫生院。具体机构名称如下:
龙塔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双龙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回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龙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茨竹中心卫生院 洛碛中心卫生院
统景中心卫生院 古路中心卫生院
大盛中心卫生院 大湾中心卫生院
(二)评估方法
本次评估主要考核基层医疗机构对重症精神病患者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提供情况。主要采取档案核查、电话问卷调查等方法。
通过核查机构健康档案,由调查人员通过电话访问方式对档案的真实性和规范性进行核实获得,若抽查档案记录信息与电话访视信息2项及以上不符合,则视为不真实,直接扣完应得分。规范性的核查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11年》为标准,不符合项按第三方评估各指标考核要求扣分。
二、重症精神病患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效果评估结果
(一)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规范管理核查结果
1、调查总体情况。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是指指以精神分裂症为代表的,临床表现有幻觉、妄想、严重思维障碍、行为紊乱等精神病性症状,且社会生活能力严重受损的一组精神疾病患者[3]。在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规范管理核查过程中,评估人员共随机抽查339份档案实际电话访问人数为951人,失访人数为612人,失访率为644%。此次调查中,被调查对象患者家属的有304人,占897%;性别比例方面,男女性别比为111;年龄层次方面,总体平均年龄为463岁。文化程度方面,以小学文凭为主,占46%。
2、评估指标。本部分的评估,主要从基本信息、体检通知情况、体检项目、随访次数等4个指标进行评估。
3、评估计分方式。健康档案真实性评估:评估基层卫生机构健康档案建档的真实性,主要依靠文化程度,受访者与患者关系2个指标考核,当被访者关于文化程度,受访者与患者关系的回答都与档案记录不符合,则视为该档案不真实,直接扣除该项得分。
健康体检规范性评估:评估基层卫生机构健康体检工作的规范性,主要由体检项目单个指标进行考核,若被访者的回答,与《2013―2014年A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效果及满意度调查表(重性精神疾病患者)》中第10-12题的答案不相符,则视为不规范,扣除该项得分。
(二)关键指标核查结果
1、真实性指标评估结果。根据前面的计分方式,仅有文化程度和受访者与患者关系两个细分指标都符合时,该份档案才是真实的。因此,表1中真实性指标的“小计”等于“文化程度―符合和受访者与患者关系-符合”两个指标中的最小值,即小计=min(文化程度―符合,受访者与患者关系―符合)。从真实性指标排名中,可以看出,10个机构的真实性情况都很好。
2、规范性指标评估结果。根据前面计分方式中的描述,当被访者的回答符合《2013―2014年A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效果及满意度调查表(重性精神疾病患者)》中第10-12题的答案,基层卫生机构的体检工作才符合规范。这块做得好的机构有:茨竹、洛碛、大湾等。
表1 18个机构重症精神病人群健康档案管理关键指标得分情况
一级
指标二级指标龙塔双龙湖回兴龙山茨竹洛碛统景古路大盛大湾
真实
性
指标
被访者与患者关
系情况―符合%100100100100100100100100100100
分排名1111111111
文化程度情况
-符合%10095100100100100100100100100
分排名1211111111
小计10095100100100100100100100100
指标排名1211111111
规范
性
指标
通知体检情
况-符合%1005590951001007078980895
分排名11132119764
体检项目
-符合%755342867270709055586421639
分排名31454428796
随访情况
-符合%4297895550808084257950895
分排名11489332791
小计72856170771783390697651655811
指标排名41065217983
三、公共卫生服务提供存在的问题
1、基本药物种类较少,缺乏对症药。2、医疗设施陈旧,设备不齐全。
3、交通不便、方便程度低。
4、大部分调查人群对医生技术水平、服务设施等词语理解有失偏颇,从而评分上出现困难。
5、医生的文化水平和技术水平不高。
四、对策及建议
1、当地医疗机构应适当增加基础药物种类。
2、完善医疗机构的服务设施和增加并更新医疗设备。乡镇卫生医疗机构的医疗设施,设备简陋,从而造成患者得不到良好的疾病检查服务。
3、对于不便出行的患者,医院应提供出诊服务。
对于精神病患者来说,上门应诊是当务之急。
4、医院应对患者提供康复培训和心理辅导。
5、提供职业道德和技术培训以提高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的个人素养和职业技术水平。(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