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1 10:19:2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精神疾病患者的心理治疗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461-02
康复期精神病患者往往会出现多种心理问题,会对患者的康复产生严重的影响,能够减低患者的生活质量[1]。对于患者的认知疗法是临床康复期精神病常用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其主要原理是在认知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患者错误认知和观念进行改变,使不良情绪与行为得到纠正,能够使患者正常的进行各种心理活动,最终达到有效的治疗目的。笔者现将康复期精神病患者认知心理治疗的护理观察汇报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收治的康复期精神病患者90例进行分析讨论,其中男性患者42例,女性患者48例,年龄在23-59岁,平均年龄为35.18±2.39岁。此组患者的精神症状缓解或已经消失,自知力已经恢复或部分已经恢复,病情处于稳定状态,但还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这种心理问题不是精神病的疾病状态。其中:双向情感障碍患者23例,精神分裂症患者47例,神经症患者18例,应激性精神障碍患者2例;随机将其分为两组,一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措施为对照组,另一组患者实施认知心理治疗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精神症状、文化程度、婚姻状况、社会支持、家庭支持等一般资料进行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临床可比性。
1.2 方法 对、工作能力、学习情况等进行收集总结。
1.2.1 治疗阶段 将进行治疗的康照组患者实施常规的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实施认知心理治疗及护理干预具体方法如下:
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相关的药物进行治疗,在此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进行认知心理治疗方法。每周进行认知心理治疗1次,每次治疗时间为40-60min。对于此组患者进行护理观察3个月。
1.2.2 认知心理治疗方法 由我科有资历的心理咨询医师开展认知心理治疗。
1.2.2.1 准备治疗阶段 收集康复期精神病患者的各方面资料,其主要包括诱发精神病的社会心理因素、家庭社会背景、人际环境关系、婚姻恋爱史、性格复期精神病患者在安静的房间内并由咨询师与患者进行有关心理治疗的交谈与交流。注意对患者求诊的目的要耐心倾听,并鼓励患者对自己内心存在的问题进行倾述,在交流中一定取得患者的信任,对于患者所存在的心理问题要进行有效的分析和解释,帮助患者能够找出问题所在,对患者的错误认识进行纠正,并对患者所提出的问题给予有效的解决的方法。
1.2.2.2 巩固治疗阶段 对于康复期精神病患者进行反复的认知治疗训练。尤其是针对病情反复的精神病患者,应耐心细致的进行有效的心理分析,对错误认知及时进行纠正,鼓励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自我进行锻炼,以巩固认知心理治疗的疗效。
1.3 效果评定 对于两组患者在治疗后分别由心理医生用SGL-90[3]进行检测治疗结果,该评定表共有90个条目,其中主要分为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度、强迫、焦虑、抑郁、敌对、偏执、恐怖以及精神病性等症状因子,每一项主要按5级评分进行评定,得分越高证明心理症状越明显。问卷由心理医生监督发下并同意回收。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χ±s)表示,采用方差分析,统计分析使用SPSS11.3软件包完成,P
2 结 果
两组患者在经过不同的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SGL-90评分的心理健康状况的各个项目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经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
3 讨 论
精神病患者在急性期发病时,由于受精神症状和自我缺乏认知力的影响,主要以药物治疗为主,但是进入康复期后,患者的精神症状逐渐的消失或者缓解,自知能力能够恢复,因此,在对于康复期精神病患者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应适时认知心理治疗方法,并针对性的进行心理干预这对临床康复治疗有重大的意义。从以上报道可以证明,对于康复期精神病患者的认知心理治疗是至关重要的,可以提高精神病患者的康复期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的认知力,对日后生活质量以及促进患者的全面康复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目前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压力越来越大,患精神疾病的人数也较前增多,而精神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已经不是问题,治愈率也较前增高,但精神病的复发率也高,特别是在恢复期精神病的复发率更为明显,所以控制恢复期的复发是治疗精神疾病的不开缺少的环节。
精神疾病的主要生物学因素大致是遗传、环境、感染、躯体疾病等致病因素导致的大脑神经发生紊乱,但其共同的临床特点都为心理行为和情绪异常。
心理治疗是指在心理学理论指导下,运用专业的心理学技术,通过语言和非语言沟通,达到解除精神疾病患者的痛苦或者是行为障碍的目的,改善患者心理环境,增强患者对环境的适应力,最终实现康复目的过程。心理干预治疗贯穿了整个精神疾病的治疗过程。精神病恢复期的患者更需要心理治疗的介入,有研究显示,精神病恢复期患者焦虑症发生率为35.0%,抑郁症状发生率为46.6%[1]。控制此类症状的发生,是恢复期治疗的重要任务。
精神患者在正规治疗2周~2个月后,患者的精神症状逐渐减轻,甚至消除,各种认知能力开始逐渐恢复正常,这时,他们逐渐回归社会,参与现实。但现实中的很多问题又开始困扰着他们,固有的认知模式使他们内心矛盾重重,各种心理反应不断出现。这时,如果只用药物维持治疗,而忽略了患者的心理功能和社会功能的恢复,将会导致患者的病情复发。因此,在精神病恢复期的治疗不但要继续服药物巩固治疗外,还要充分考虑患者的心理和社会功能的恢复,应将生物治疗转变为以心理治疗为核心的“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并成为精神病恢复期的主要治疗手段[2]。
本研究从31例精神病恢复期患者的心理治疗的案例入手,具体分析精神病恢复期心理治疗的过程,形成对精神病恢复期患者的心理状态、心理治疗策略以及临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资料是选取主要在吉林市精神病院、吉林市中医院神经科等医院接收的精神病恢复期的35例患者,全部患者均为接受半年以上心理治疗的精神病恢复期患者,这些患者中有32人是出院后主动选择心理治疗,全部案例皆获得了家庭的积极配合。其中,男21例,女14例,年龄在16~35岁之间,病因表现上,精神分裂症4例,情感22例,心因性精神障碍9例,平均病程(2.9±5)年。这些康复期患者中,大专以上5例,学生24例,其他6例。恢复期标准主要依据南京精神科学术会议拟定的疗效评定标准,即精神症状基本消除,病情稳定,排除因精神疾病本身所致的一些情绪因素,已具备自知力或部分自知力。
1.2 方法
1.2.1 面谈法 与精神病恢复期的患者、家属及精神科医生进行了标准化访谈,了解患者的主要发病病因、病程、治疗经历,尤其是这些患者在恢复期的主要压力和问题以及目前的社会适应状况、生活质量和情绪反应状态。
1.2.2 临床总结 对每个患者的治疗状况、具体应用方法及成效表现进行具体的临床总结。
1.2.3 统计和评估 采用心理症状自评量表对35例病例进行测评,并与全国常模成人组进行对比,分析这组案例在接受了心理治疗后的心理健康水平。
2 结果
2.1 通过访谈发现,精神病患者在恢复期后,其认知功能得到恢复,但其在现实当中仍有很多矛盾和冲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认为自己病情好转,对继续服用药物持怀疑的态度;第二,对因药物引起的副反应的担心,害怕长期的服药;第三,既想参加社会现实,又担心自己能力不足,社会适应性低、无生存能力,无法面对现实的残酷;害怕面对过去的环境和熟人,又害怕孤独寂寞。担心社会和家庭的接纳度;同时,表现为强烈的自卑、焦虑、抑郁甚至一定程度的敌对。
2.2 研究发现,心理医生在进行心理治疗时,主要关注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技术的培养、情绪的调整和训练,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几乎所有的成功的康复案例都有家庭的积极配合和参与。其方法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小组干预治疗:主要利用集体的形式和氛围来改变个体的不良认知模式。②情绪调整训练:利用放松疗法、脱敏疗法、情绪疏导等行为主义疗法进行情绪训练,使患者面对情绪不稳时能够积极求助或者自助,避免情绪的失控。③社会交往技能训练:采用团体心理训练、心理剧等方法,通过真实情景演练,加强对群体关系的积极理解,进一步的尝试如何寻求支持,如何与他人交谈、合作,掌握常用的社会交往策略并能有效应用,从而树立信心和勇气,敢于面对困境并能有效化解。④家庭心理治疗:即通过改善家庭环境和人际关系来进行的心理治疗。改进家庭心理功能,实现对精神病恢复期患者的全面心理保健。
2.3 数据分析结果 经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定结果显示:各因子分及阳性项目数与全国常模比较精神病恢复期患者的恢复状况良好,其抑郁、焦虑、恐惧、敌对4项的因子分与成人心理健康的全国常模比较接近,心理健康水平达到了全国成人心理健康的常模水平,说明这些患者已经具有正常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心理治疗疗效显著。
3 讨论
研究表明,心理治疗对精神病恢复期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且效果是显著的。这些案例说明心理治疗对防止精神病复发是有效的[3]。家庭在精神病恢复期心理治疗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访谈和心理治疗结果发现,在本项研究中,所有患者的家庭成员都很支持,积极参与配合心理医生的安排,甚至学习治疗方法,充当心理治疗师的角色。研究中还发现,精神病人仍然或多或少的受到社会的歧视,使精神病恢复期的患者承担社会角色和义务的愿望受阻,心理压力增大,极易导致精神病的复发。药物治疗仍然是精神病康复期必要的治疗手段。
此外,在本研究的样本中,青年期人数略多,而青年人具有青春期发育引发的情感激烈等特点,发病时间较短,复发次数较少,配合有效地心理干预治疗后,效果更加明显。
参 考 文 献
康复护理是在康复医学发展中形成的一门新的学科,由于精神疾病患者的智力差,人们很难对他们实施各项康复措施。精神疾病康复的程度与精神病患者能否很好地接受康复治疗和护理是分不开的。因此,做好精神病患者的康复治疗与护理是我们医护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近2年来我们在对精神病患者进行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康复护理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0年6月~2012年12月住我院的精神病患者58例(男30例,女28例),年龄17~53岁,病程2个月~18年。诊断以CCMD-3为标准[1],精神分裂症42例,器质性精神障碍4例,抑郁症9例,双向情感障碍3例。
1.2方法
1.2.1技能训练 精神分裂症 患者由于长期的住院治疗,在生活上对护士具有一定的依赖性,导致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逐渐下降,所以对患者进行必要的生活能力训练,对于帮助患者生活能力的逐步恢复是有重要的作用。督促患者起床、更衣,并协助其整理床铺,洗漱、打扫病室等。多鼓励患者去活动场所进行一些轻度的活动。帮助患者认识重建信心,在工作人员的参与下,让患者去扮演各种不同的社会角色,一起评价扮演中成功方面和不完善之处,以提高患者的社会能力。
1.2.2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在精神病患者的治疗和康复中具有比较重要的作用,因此应该积极采取有效的药物治疗,以提高疗效。治疗的需要与否,医护工作者应该根据病情的需要,而不是无原则地服从患者自己的要求或其家人的意见,同时还要去指导患者家属如何妥善的保管好药物,监督患者服药,提高用药治疗的依从性。
1.2.3心理治疗 医护工作后者应该向患者详细介绍精神病防治和巩固疗效的相关知识,增强患者对自身疾病的一些了解,消除内心各种消极的因素,并使他们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控制病情,使其适应生活环境,最终回归社会[2]。护理工作人员应该与精神疾病患者建立平等、有爱的关系,给予患者感情上的支持,拉近护理工作人员与患者之间的距离。及时了解病情及患者的病态心理,鼓励其诉说自己的各种误解和担心,并且要注意引导患者积极介入心理康复的全过程,使患者及其家属了解用药的原理和用药的重要性,不断的强化他们对药物治疗的正确认识,争取他们的主动配合。
2 护理
2.1加强对患者心理方面的护理 详细的了解病史,做到心里有数,注意密切的观察患者病情的一些变化,从一些语言态度上去尊重患者、从而消除患者的一些恐惧以及敌对的情绪。并且在生活中照顾体贴患者,消除或减轻患者的不良感,尽可能的想办法去满足患者的一些合理的要求,告诉患者要避开危险,学会保护自己,不要怕麻烦别人,护理中应该要注意观察和掌握患者的一些生活规律、习惯,对于其中的一些退缩、孤僻,怪异的不好的行为要经常给予指导以及纠正,对于他们积极的方面应该给予鼓励夸奖,另外,也可以让患者之间相互帮助,相互鼓励,工作人员应该予以指导。
2.2 加强患者的心理教育 定期为患者做一些精神病知识方面的讲座,尤其此期患者对于疾病缺乏认知,应该重点讲解疾病的病理知识,如正确的对待自身的疾病,按照医生的指导服药的重要性,为什么要建立较为正常的人际关系,为什么要适应社会,了解社会等等。目前,国内外的治疗方法,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或首发的年龄,病前有无社会的心理因素、病程长短、病前性格、有无阳性家庭史,同时对患者的家庭成员和监护人也应当进行正确的教育,建立较好的家庭照顾及社会支持系统、当然这些和每个人的家庭经济状况,家庭成员的情感关怀等都是影响预后的一些比较重要的因素。同时,让患者去了解一些抽烟饮酒对治疗的负面影响,从而使患者对疾病有正确的认识,树立战胜疾病,早日康复的信心。针对本病比较容易复发的这一特点,对患者以及患者家属强调出院后一定要定期复查,坚持较长时间的药物治疗是降低复发率最为有效的一种措施。要反复教育患者正确的看待疾病,既要适当降低自身的期望值,又要消除其自卑的心理,培养自信、自尊、自强、自立的信念,让他们能更好地适应社会。
2.3加强对患者的饮食护理 患者在服用精神药物后,可能会出现一些不良的作用,有时可能会影响到吞咽功能,有被害妄想的患者可能会认为饭菜中有毒,拒绝进食,有自罪自责观念的患者不愿意进食等等。对此,护理人员必须要按时、按量、按病情的需要给患者以适当的饮食,保证患者的营养和水分的吸收,必要时应该给予鼻饲或输液,对食欲亢进或暴饮暴食的患者,要适当的限制进食量,必要时可以单独进食。
3 体会
现在社会,精神疾病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精神疾病的原因大多不明,具有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病程大多迁延,在疾病过程中会出现认知功能的损害,常有社会功能退缩,影响患者的生活、工作、学习[3]。精神疾病治疗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药物的治疗多能控制阳性症状,对阴性症状、认知功能缺损的改善较差。由于社会功能的损害,患者不能很好地回归社会,达到真正的痊愈。因此精神疾病治疗不仅包括药物治疗[4-8],还包括康复教育、心理治疗、家庭治疗、社交技能训练、职业康复等综合康复治疗和护理。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济南[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4.
[2]宋新勤,贾金鼎,王继红,等.住院精神病患者的心理需求调查[J].临床身心疾病杂志,2005,11(1):16.
[3]陈淑清,刘静芬,宋文良.精神科临床护理[M].长春:长春出版社,1992,5:194.
[4]郭永清,张必然,晏迎春.社区护理干预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痊愈出院后康复的影响分析 [J].中国实用医药2010(19).
[5]汕头市开展社区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十二年效果评析[C]广东省康复医学会广东省残疾人康复协会2005年学术年会,2005.
1 精神疾病患者医疗保障现状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结构深刻变化,各种社会矛盾同时增加,就业、工作压力增大和竞争压力加剧使人们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精神疾病的发生率随之上升。精神心理疾病已经成为所有疾病负担中排到第三位。目前,大约有15-20%的成年人有精神疾病或者心理健康障碍。随着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农合医疗保险制度的实施,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对提高国人的精神健康水平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 徐州地区精神病患者的医疗费用支出及医疗保险支付情况
2.1慢性精神疾病的患病情况
表一显示2010年本院精神分裂症、心境障碍和精神行为障碍住院患者在不同年龄、性别和参保情况间的人数和构成。
表一 2010年住院病人中常见慢性精神障碍患者人数及构成
2.2慢性精神疾病住院费用构成
慢性精神疾病住院费用包括住院床位费,药品费,检查费,化验费,治疗费,护理费六大块,其中住院费用中床位费占比10%-18%,药费占比14%-30%,检查费占比10%-25%,化验费占比17%-28%,治疗费占比15%-35%左右,护理费占比7%-15%。
2.3慢性精神疾病门诊费用构成
慢性精神疾病门诊费用包括门诊检查费,化验费,药费,其中药费占比最多,每门诊费用中药费一般占比为70%-95%。
2.4不同医疗保险对慢性精神类疾病患者住院发生医疗费用的补偿[1]
2.4.1徐州地区新农合的政策是参保人每年缴纳30元参保费用,住院治疗精神类疾病报销比例为医疗总费用的35%-70%,实行单病种付费的地方报销费用有上限。
2.4.2徐州地区医疗保险基金管理中心对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住院医疗费用统筹基金的管理,2011年以前是精神专科医院和综合医院一样的统筹基金支付标准和实行月度结算、年终决算的方式,依据医保基金总量的数额按比例结算。
2.4.3徐州地区医疗保险基金管理中心对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住院医疗费用统筹基金的管理和职工医保一样,例如2010年度某精神病专科医院职工医保住院医疗费用结算率是66%,2011年8月起实行总额预付结算办法。根据我院统计,参加居民医保病人住院费用中统筹基金支付比例大概在50%左右,其余费用就是个人自付部分。
2.5不同医疗保险对慢性精神类疾病患者门诊发生医疗费用的补偿
2.5.1徐州地区新农合对精神病患者门诊药费给与报销比例为70%,没有上限。
2.5.2徐州地区医疗保险基金管理中心对参加城镇职工医保的人员,如果鉴定为慢性精神类疾病的病人有大病医疗保险补助每年度4000元/人;慢性病医疗保险补助每年度2000元/人,超过部分病人自己负担。
2.5.3徐州地区医疗保险基金管理中心对参加城镇居民医保的精神类疾病的患者在门诊无可享受的政策待遇,门诊发生的费用是病人自付。
3 对策及建议
随着期望寿命的延长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精神疾病成为严重威胁人民身心健康水平的一类疾病。而精神疾病病程长易反复、病情复杂、总病程医疗费用较高,同时由于劳动力的丧失,给个人和家庭带来严重的经济负担,严重影响家庭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的和谐。我国目前对精神卫生费用的投入严重不足,精神卫生财政拨款仅占卫生拨款总额的2.3%[2],与发达国家,比如澳大利亚的7%相比,相距甚远。正在构建的医疗保障体系,对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障服务目标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为精神疾病患者的医疗提供了基本保障。但现行的保障体系也存在一些问题,精神疾病患者就医难,就诊比例偏低,社会对精神疾病的投入严重不足,城市居民和职工因为自付比例过高,精神病专科医院的医保结算等原因造成部分患者不能得到有效治疗和康复。农村患者的医疗保障正处在完善阶段,各地不同,政策方面对精神病患者的照顾还没有统一的规定,患者的报销比例与就诊医院倒挂,很多人看不起病,或者因病致穷。而精神疾病患者的住院治疗只是治疗的一部分,院外的维持治疗和康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政府、社会、家庭和医院要共同建患者的全程治疗立一个长效机制,从多方面入手才能给与保证。从对精神疾病患者的住院和门诊治疗费用分析来看,目前对精神病患者的医疗保障的水平还是偏低,很多患者由于不能坚持长期治疗,出现复发,反复住院,而精神病专科医院也存在增加床位不足和患者人满为患的情况。
对策:
(一)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多渠道、多方位、多层次的投入资金模式。建议政府,加大对精神卫生事业的投入,例如把精神病专科医院纳入公共卫生范畴,由政府出资,承担精神病专科医院的建设、日常运转的费用;或者政府提高对精神病专科医院的资金投入,确实能够保障精神病专科医院的基础建、大型医用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住院医师培训、离退休人员等费用,不能让精神病专科医院和综合医院一样在市场机制下生存,精神病患者本身就是弱势群体,作为服务对象单一的精神病专科医院,只有建立科学有效的政府出资或者纳入公共卫生行列才能够保证精神病专科医院做到提供安全、有效、价格合理的医疗服务,收治本来就属于社会弱势群体的精神病患者,让他们看得起病,体现国家、社会对精神病患者的关怀。
(二)构建合理的精神卫生服务体系 ,建立以精神卫生专业机构为主体,基层医疗机构和社区康复机构为辅的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建立一个长效机制,从社区、村一级的基层卫生机构就把对精神病患者的登记、管理做到实处,由经过精神科专业知识培训的从业人员定期随访,掌握精神病患者的治疗、康复情况,根据病情及时转诊,以提高精神病患者的治疗率。同时国家要扩大宣传,提高公众的认识,注重精神、心理的健康,可以在社区建立心理健康服务站,有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提供服务。
(三)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和门诊统筹水平,增加门诊精神类疾病的报销比例。解决城镇非从业人员和农村患者的看病就医问题。政府要引导、鼓励精神疾病患者积极参保,并能给予优惠政策,能够给患有精神类疾病的患者以实实在在的实惠。
(四)建议国家在条件成熟的适当时候,把新农合、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合为一体,对国民的基本医疗保险进行统一管理。
总之,目前徐州地区的精神疾病患者的医疗保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希望能通过精神疾病患者住院和门诊费用分析,促进政府对精神卫生的投入,建立精神疾病的全程管理模式,发展社区基本精神卫生服务,以提高精神卫生事业的整体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