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1 10:19:2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城市文旅发展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实践表明,随着文化遗产的大范围的开发,将文化遗产作为商品化的旅游产品提供给旅游者时,其文化价值却遭受了前所未有的破坏。由于文化遗产的不可再生,一旦损毁,就无法复制,如果不加以保护,随着都市旅游的开发,文化遗产就会不复存在。时间的差异,导致了古老的文化遗产和现代的城市文明格格不入。看似两者为互相竞争的形态,但是在很多情况下,却是表现出互补的利益,虽然在很多方面文化遗产和都市旅游相互冲突,但是同时他们也拥有很多共性。双方可以通过共性,并以此为基础,转变媒介(管理模式、旅游者素质)而得以共存。所以开发哈尔滨的都市旅游必须找到文化遗产和都市旅游的平衡点,在不损害历史文化遗产的同时又可以借用其内在价值发展都市旅游。
2哈尔滨都市旅游开发的策略
2.1指导思想
2.1.1传承文化精髓欧式建筑遍布哈尔滨的大街小巷,反映出哈尔滨独特的个性和魅力,这些历史遗留下来的独一无二的建筑风格,在哈尔滨都市旅游的开发过程中应该始终被作为都市之旅的精髓传承下去。
2.1.2坚持文化兴旅文化遗产是一定地区在一定时间内的文化积淀,不仅具有起源的古老性、遗存的多元性,而且由于时代的不同,也具有很强的审美功能。哈尔滨的都市旅游发展应有所侧重,要将文化遗产放在合理的位置,巧妙的将古今融合,坚持以文化兴旅。
2.1.3拓展国际市场中西文化的碰撞,使得哈尔滨的街头巷尾都充满了欧式建筑风格,但同时这些建筑又不同于真正的欧式建筑,因为融合了中国的文化因素,所以神秘的“东方小巴黎”对国外旅游者也充满了吸引力,适当策划旅游项目,就能开拓广阔的海外市场。
2.2发展模式选择
2.2.1空间分离型模式为了保护历史格局的完整,使得文化建筑风貌留存下来,可以选择空间分离型发展模式,对不同区域的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都市旅游的开发。这样即使得旅游路线多元化,旅游景点多层次,也可以使得各个文化遗产互不干扰,互为补充,在对立中把握统一,而在统一中又各具特色。
2.2.2空间镶嵌型发展模式哈尔滨的城市历史风貌经历时间和历史的冲刷,极具保护和开发价值。为了最大程度上对其进行保护和开发,在不影响哈尔滨城市居民现代化生活的情况下,应采取镶嵌式发展模式,这种模式既能在极大程度上对文化遗产的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又保证了居民的生产生活的正常进行,在文化遗产和都市旅游之间建立了一个和谐共存的地域。
3哈尔滨都市旅游开发的实证研究
3.1哈尔滨都市旅游开发主题
根据哈尔滨独特的资源条件、客源、市场条件,哈尔滨的都市旅游的方向为:活力四射的魅力“东方巴黎”,异国情调充溢的现代化都市。充分利用哈尔滨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在与俄罗斯毗邻的独特地理位置,形成以现代城市为依托,以欧式建筑为主体,人文景观与现代都市景观、观光产品与京旗文化及会展洽谈共同发展的现代都市旅游主题。
3.2开发注意事项
在哈尔滨发展都市旅游,一定要注意解决文化遗产与都市旅游之间的矛盾,注意两者利益的协调。要借鉴西安等文化遗产城市的发展经验,避免造成文化遗产的损毁,使得文化遗产可以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充分的利用,借助文化遗产推动都市旅游的发展,也借着都市旅游的发展,向国人和世界展示哈尔滨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异国情调。
3.3空间布局原则
以旅游资源为基础,以中心城市为支撑,以交通干线为依托,构建全市旅游空间网络;突出全市7区12县各自优势与特色,资源共享、产品互补、客源互流;城乡联动、南北互促,协调发展;市区重点开发文化休闲和商务会展产品,各县(市)重点开发滑雪、避暑、度假和生态旅游产品,城乡互补、各具特色;发挥哈尔滨市在全省旅游业中的“中心”与“龙头”作用,立足本市、联通周边、辐射全省,与邻近省市合作互补、共同发展;总体布局、突出重点、分期开发、近详远略、留有余地,保证足够的可持续发展空间。
4哈尔滨都市旅游路线设计
4.1中心街区游
Abstract:Urban tourism plays important role in the tourism industry in European countries,and its core is ancient buildings in the downtown,which constitutes the urban distinct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European countries generally regard classic architecture as important cultural and economic legacy in the downtown,as urban important tourism resources.They uses the huge tourism resource to drive the whole urban area and the countries tourism and related industry develop, which has an important effect in urban development and prosperity.European countries have established a set of measures to protect the ancient buildings, and had the policy to make the corresponding classical culture again,and made urban ancient buildings reserve completely in the process of modernization.
Key words:urban ancient buildings; Cultural and economic legacy;protective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C91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2)-05-53(4)
在欧洲城市的闹市区漫步,犹如进入中世纪城市之中。古老的闹市区保存着大量联片的年代久远的古建筑物,城市昔日的繁荣历历在目。古老的闹市中心是人们购物和消遣的场所,每天从城市边缘及,有大量人口涌入闹市中心区购物和消费。随着旅游旺季的到来,特色鲜明的城市总是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游人源源不断地涌入参观,为城市带来滚滚财源。在今日我国城市发展中,欧洲城市古建筑群及特色保护的经验很值得借鉴。
1 欧洲城市古建筑群与旅游业发展
在欧洲城市,给人印象最为深刻的不是城市现代化的高层建筑,而是城市中心地区年代久远的古建筑群,这些古建筑群形成欧洲城市特有的景观。欧洲城市的历史一般起源于工业革命前后,许多历史名城则可上溯到中古时期,乃至古罗马帝国晚期。在这些城市,中古时期及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物及古典文化被大量完整地保存下来,在闹市区形成大面积的古典建筑群,给人完整的中古世纪城市的感观,形成了各城市固有的特色。
进入21世纪后,欧洲城市闹市区依然完整地保留着数百年前的城市风貌。在城市中心的广场附近,中世纪的圆顶罗马式教堂或尖顶哥特式教堂象征着古老的庄严;教堂内部以雕刻、绘画装饰得富丽堂皇;教堂四周则是装饰华丽的喷泉及古老雕塑等。通往商业中心狭长的步行街道上仍保留着中古时期原状,路面不规则的石块经历了数百年沧桑,留下深深印痕;街道两旁则是古老建筑物的长廊,与周边地区的古建筑物一起形成闹市区的古建筑群。在这里,古老的商店、酒吧、旅馆、餐馆、戏院、影剧院等鳞次栉比,窗明几净,形成各城市鲜明的特色与古老的文化。
欧洲国家在整个旅游策划上,让具有大量古建筑群的城市旅游扮演了主要角色。旅游旺季时,来自世界各地旅客涌入城市,尤其是在古建筑群保存完好的城市,更是挤得水泄不通。这些城市大量的人口受雇于旅游业,城市从旅游业发展中获得了大量的收入,旅游服务业成为城市乃至国家重要的收入。
瑞士的城市旅游可视为欧洲国家的典型。瑞士是欧洲最为富裕的国家,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排列世界的前列。银行业、钟表业和旅游业是瑞士经济的三大经济支柱。进入21世纪之后,瑞士旅游业收入超过银行业、钟表业,成为瑞士最重要的经济发展门类。尽管瑞士拥有美丽的湖光山色,而到过瑞士的人则发现,瑞士最为重要的旅游资源仍是城市古建筑群,城市旅游的吸引力甚至超过对自然景观的旅游。
与欧洲其它国家相比,瑞士城市的中古时期建筑物保存得更好,在城市旅游中起到重要作用。这是因为20世纪,欧洲国家经历了两次大的战争,城市大量的古建筑被摧毁,从战争废墟中重建的闹市区建筑缺少古典建筑的原滋原味,而现代化风格则十分突出。瑞士的中立国政策使20世纪瑞士避免了多次战争,各城市的古建筑群得以大量保存下来。城市古典建筑群与美丽的湖光山色相协调,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大量游客,包括欧陆的意大利、德国、法国等国居民也为瑞士的中世纪的城市美景所吸引,每年有大量的旅客涌入瑞士参观和度假。
2 城市古建筑:重要的文化与经济遗产
城市中年代久远的古建筑群,既是城市一份厚重的文化遗产,也是十分重要的经济遗产。古老的建筑群是城市文明的“根”,它代表着城市古老的文化沉淀和各城市特色,象征一个城市昔日历史的辉煌。城市古老的建筑群展示城市文化特色,代表着各城市古典文明,以“邮箱经济”形式带来了滚滚的财源,极大地推动了城市乃至国家的发展。
进入20世纪之后,世界各地大量的传统建筑消失,古典建筑物也随之大量消失,割断城市的文化文脉,城市逐渐丧失了自身的特色。20世纪上半叶,两次大战期间欧陆地区大量古建筑毁于炮火,许多重要的古建筑群被夷为平地。二战后,针对传统建筑物集中地区的衰败及其蔓延,欧洲城市当局进行了一定规模的城市重建与更新。战争及战后的重建工作使大量年代久远的传统建筑物消失,代之而起的是现代化的高层建筑,这一现象在战争重创的德国尤为突出。战后欧洲城市文化的“根”随之大量消失,保留下来的古典建筑就显得十分珍贵。
古典建筑展示出厚重的文化沉淀,告诉城市过去的历史,使人浮想联翩。素有中世纪城市之称的伯尔尼,可视作欧洲城市古典建筑群的一个缩影。伯尔尼老城区位于火车站附近,保存着大量的中古世纪的建筑。这些建筑物向东边扩散,狭长街道两旁长长的商店走廊依然保留中古时期的原貌,构成了伯尔尼的主要商业闹市区。闹市区的则是一些几个世纪前遗留下的古色古香的私人住宅群。在伯尔尼街道上漫步,仿佛进入中世纪的城市中,感受到古老的城市文明。即使是在大学校园参观,年代久远的建筑也仿佛一件件古老的艺术馆陈列品。
古老建筑群不仅是重要的文化遗产,而且是极其重要的经济遗产。欧洲城市普遍把这些古老建筑群当作极其重要的经济遗产,进行旅游经济的策划。各城市以各种形式大力宣传其古典建筑群,特别对那些代表该城市过去的辉煌及重大事件的建筑进行重点宣传。各地都建立了自己的旅游网,极尽全力地向世界各地介绍各城市古典建筑及其历史事件。这些工作产生很大的影响,每年都有大量的游客来自世界各地,他们进入欧洲各城市参观与消费。城市古老的建筑群带来了巨大的收入,反过来又长期推动着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
3 城市传统建筑的保护与文化再塑
欧洲国家都对古建筑进行精心的保护,确保传统文化的再塑。地方政府都制定了城市古建筑保护的相关法律,并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维护与维修措施。在城市长期发展进程中,政府合理地规划城市新发展地区,历任官员认真执行城市规划,使城市建设与古建筑群的保护达到有机的统一,城市闹市区古建筑群由此而得以长期保存。此外,较高社会文明程度确保有关保护法规得到市民自觉遵守,古建筑与传统文化保护蔚然成风。
欧洲国家古典建筑长期保存下来,与严格保护措施密切相关。各国都有古典建筑保护的严格法规,地方当局也制定相应的措施。不经地方有关部门同意,任何人都没有权力对古建筑物进行拆迁。不仅如此,城市现代建筑物拆除的手续也同样是十分麻烦,没有政府有关部门的审批同意,任何人都不能拆除,即使是私人住宅,也得严格遵守这一规定。在北美城市的更新过程中,地方政府借口城市衰败而将传统建筑大量夷为平地,从而使殖民地时代建筑大量消失,欧洲的规定避免了开发商借拆除破旧的现代建筑之名而撤除传统建筑和古典建筑物的可能,对古建筑群起到强有力的保护作用。
欧洲各城市对古建筑设施的维修也有严格的规定。维修总的原则是修旧如旧,这一原则使城市闹市区数百年以前的街道保存完好如初;但在城市现代化的进程中,这一原则又极大地增加维修的困难与费用。闹市区供电、供水、排污设施的铺设是必不可少的,在这些设施的铺设过程却不能破坏道路原有的景观。闹市区街道的路面多为数百年前打造的石块铺成,在管道设施铺设过程中,工人小心翼翼地将石块取出,然后将管道埋入路面之下,再回填土,最后将石块按原样铺在路面上。因此,在百年的历史变迁,中古世纪的街道得以完好地保存下来。
政府对房屋的维修管理也十分严格。在维修过程中,没有政府有关部门的批准,任何人无权改变房屋的外观,私人住房也不能例外。在维修过程中,大到房屋的外观结构,小到房屋的门、窗、瓦的颜色等,都必然保持原样。正因为如此,欧洲国家城市闹市区数以百年前的古建筑群的原始风貌得以世代相传,从而避免了全球文化趋同对城市传统文化的冲击。
不仅如此,政府还在财力上给予实质性的支持。政府拨出大量的专款用于闹市区古建筑物的保护。政府资助对象不仅包括教堂、博物馆等公共建筑,而且还包括年代久远的私人住宅。许多私人住宅已有上百年甚至数百年的历史,不少建筑物已经破败,维修成本极其高昂,要让房屋所有者长年累月地对维修单独付费,实在是得不偿失,他们宁愿放弃破旧建筑而购买新的住宅。无疑,这些私人住宅是城市古建筑的一部分,也是古色古香的闹市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放弃,城市中心区古典建筑也会随之而大面积消失,结果闹市区的传统文化特色与旅游资源就会大量消失,这种现象在古老的亚洲城市普遍存在。
所以,欧洲国家在城市古典建筑的保护中,政府十分重视资助私人对旧住宅的保护。政府认为这些私人住宅是一个城市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保护也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政府有关部门定期对这些代表着地方过去文明的私人住宅进行检查,敦促房主进行维修,并通过维修费用评估而给予一定比例的维修补贴。在瑞士的伯尔尼,在闹市区私人古建筑进行维修时,政府给予总维修费用的20%左右的补助。政府的补贴客观上有利于闹市区私人古老住宅的保护,同时也有利于城市整个古建筑群的保护。
欧洲城市还对城市的现代建筑布局进行严格的规划,防止其对闹市区古建筑群构成文化视角的冲击。在世界不少地方,闹市区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混杂在一起,传统建筑集中地长期遭到蚕食,城市特色也因此逐渐消失。欧洲城市普遍将现代化高层建筑规划在城市地区,尤其是郊区的新城镇。在欧洲各城市的和郊区,现代高层建筑群随处可见,而在古建筑集中的闹市区却难以寻觅。在瑞士的苏黎士、伯尔尼等闹市中心,很难见到现代高层建筑物,而其郊区城镇却出现一个个的高层建筑群。严格的规划使城市古建筑群的保护与现代建筑的兴建得以有机的统一,城市不至于因现代化的建设而失去古老的文化与经济遗产。
古建筑的居住者的经济地位对其保护也有着很重要的影响。房主的经济实力决定房屋保护的好坏,并对其长期的保存与保护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在世界不少地区,富裕的人口大多有选择居住在新建筑物的偏好,而年代久远的建筑多通过向下淘汰给城市穷人,结果会加速旧建筑的衰败,并导致整个街区衰败,最终也会使整个古典建筑群面临灭顶之灾。二战后这种现象在北美十分普遍,也是亚洲等地古建筑较少保存下来的重要原因之一。
欧洲人崇尚古雅,许多富人不愿居住在现代化的公寓楼里,他们更乐意选择那些古色古香的住宅。尽管这些古老的住宅维修费用高昂,他们还是愿意接受。居住于古老建筑内已成了市民的一种身份特征。
因此,市民在保护古典建筑物上表现出很高的自律性。欧洲城市居民具有较高的素质,尤其是古建筑物的业主素质更高,他们谨守规矩,自觉地保护私人建筑的古典风貌。市民在维修自己私家住宅过程中,总是小心翼翼地按原貌施工,维修后的房屋依然保存着原来的风貌。正是这些高素质的市民自觉地恪守其早已形成的规矩,使闹市区古建筑群数百年世代相传,始终保持着原来风貌。
总之,在欧洲各国城市的现代化进程中,闹市区古典建筑群作为极其重要的文化与经济遗产得以完整地保存下来。这些古老的建筑群与城市旅游业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吸引世界各地大量的游人来此参观、出席会议,光顾博览会或参加训练项目等,为城市带来源源不尽的财源。更为可贵的是,对闹市区古建筑群的保护与传统文化的再塑,欧洲城市政府制定了严格规划措施并给予财力支持。同时,高素质的市民恪守其规矩,自觉地保护传统文化与建筑,从而使得古老城市得到可持续发展,并保持着永久的魅力。
参考文献:
[1] Anita A.Summers,Urban Change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Western Europe[M]. Washing,D.C.,1999.
[2] Javier Moncclus,Culture Urbanism and Planning[M]. Polytechnic University,2006.
[3] Saskia Sassen,City in World Economy[M]. Pinc Porge press,1993.
城市文化旅游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城市文化的建设,城市文化是城市文化旅游的不竭动力,在促进了城市旅游事业的发展的同时也坚固城市自身的文化建设。通过根据城市文化的基本特点,达到培养出良好的城市文化精神,塑造出良好的城市文化旅游形象,促进城市文化旅游事业快速稳定的发展,提升城市文化旅游品牌的目的。根据城市自身文化类型,文化旅游可分为:文化主题公园旅游、饮食文化旅游、节庆旅游、建筑文化旅游、宗教文化旅游、民俗文化旅游、遗迹遗址旅游等。此外,城市文化旅游者在参观遗产地、画展、观赏艺术表演、博物馆等传统文化内容的同时,也可以关注和参访某区域人群生活方式、习俗、服饰、烹饪、语言、信仰以及由此产生的物质产品。
一、城市文化与城市文化旅游
(一)城市文化。城市文化指的是城市居民在一定区域内,通过社会生活实践所创造出来的精神及物质财富的总和。广义的城市文化包括了整个城市区域中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大至居民素质、政府综合形象、企业管理模式等隐性条件,小至城市环境卫生、公共设施、雕塑装饰、街景美化、建筑的艺术风格以及公共广场的设计与规划等物质实体。它综合了一个城市在各方面因素相互作品和影响。狭义的城市文化则是单纯的指城市区域内人们在生产生活方面的精神意识形态,主要侧重于艺术、科技、语言、文学、教育等精神理念方面的构建。
(二)城市文化旅游。城市文化旅游是在城市旅游的基础上,依据城市自身的文化底蕴、历史发展、风俗习惯、科学水平等方面所开展的文化性旅游活动。作为城市旅游的分支,城市文化旅游是与城市会展旅游、购物旅游、商务旅游相并列的一项旅游模式,其旅游活动的主要是展开于城市区域之内,作为立足于城市文化的旅游中心的,城市文化旅游与乡村文化旅游存在相对立的关系。
二、城市文化旅游的发展策略
(一)依据城市特色塑造城市形象。城市文化是随着人类文化发展所衍生出的结果,是一种特殊的人类文化形态,它具有形式多样的不同层面,例如旅游文化、商业文化、闲暇文化、社区文化、市民文化等,每个层面都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而不同城市也有不同层面的发展趋向。城市形象指的是一座城市在自然环境、精神理念、经济发展、社会文化等方面,从不同认知形态和传播方式上让人们形成的感观认知和综合印象。一座城市的形象能够集中展现出这座城市的文化特色,是不可或缺的文化资源,一些城市已经在长时间的发展中塑造起游客耳熟能详的城市形象,例如音乐之都维也纳、时尚之都巴黎、人间天堂杭州等。这些城市形象的健康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吸引着游客的参观到访,深入人心的城市形象带动着城市文化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
(二)根据资源类型进行统筹规划。作为人类文明的集中发展区域,城市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大量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因此,在发展城市文化旅游的之前,必须要合理的挖掘和整理这些具有时代特征的文化资源,并在资源开发后做好相应的保护工作。根据自身的城市文化资源类型和特点进行合理适量的开发,在保护文化资源的基础上最大化的实现城市的文化与经济效益。根据的文化资源类型可以将开发模式分为直接利用型、主题附会型、原地浓缩型、复原历史型以及整合提升型,有关部门应该根据文化资源类型以及游客需求进行不同模式的开发与发展。
(三)根据游客需求优化旅游结构。为了满足游客多元化的旅游消费需求,城市文化旅游日渐从以往的标准化过渡个性化、多元化和专业化发展。城市文化旅游若要在日渐细化的旅游环境中长久发展,就必须根据文化旅游者的消费偏好、职业性质、收入水平、教育背景等因素对游结构进行优化,针对性的推出旅游产品以便提高游客兴趣,例如针对中老年人所进行的养生旅游、针对年轻人所进行的冒险旅游以及针对学生所进行的科普旅游。通过优化旅游结构的方式,能够针对性的开展旅游活动,达到提高文化旅游者兴趣的目的。此外,还可以在发展城市内民俗文化和历史古迹的同时,加大对宗教文化旅游、饮食文化旅游和节庆文化旅游的开发力度,丰富文化旅游产业结构,确保城市文化旅游事业快速稳定的发展。
(四)根据旅游模式完善旅游线路。根据城市文化旅游形式的多样性特点,应该充分整合文化旅游资源,发展和完善旅游线路,合理规划文化旅游事业。一般来说,旅游线路可以根据不同的旅游模式发展不同线路。一种是对相关主题和类型的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和完善,并联合面向旅游市场。这种旅游线路大多以城市旅游资源为主体,能够突出文化旅游的重点,但在线路安排上具有局限性的特点。另一种是以文化旅游者活动为基础的旅游线路模式,它是随着背包游和自驾游等旅游模式的发展而进行的旅游线路设计,具有灵活性的特点,但线路形式较为松散,缺乏统一标准。
三、结语
城市文化是文化旅游事业发展的根基,而城市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着城市文化的进步,二者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的同时也相互促进。因此,在发展城市文化旅游的过程中,应该基于城市文化底蕴,挖掘城市文化内涵,突出城市在地域、民俗、宗教等方面的特色,并在此基础上对当地的民俗文化、饮食文化、建筑文化进行开发和保护,努力构建起具有城市文化特色的优秀旅游城市。
一、河北发展农村文化旅游的优势
一是经济实力的优势。改革开放以来,河北和全国一样,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到2012年,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9451.8亿元,个人生产总值突破人均2000美元。
二是文化资源的优势。我省素以文化昌盛而闻名,历代名人辈出,文化资源丰富。
三是政策的优势。自2000年以来,我省为全面推进文化大省建设步伐,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文化事业、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实施了文化资源信息共享工程等一系列重大文化工程;目前正着手制订鼓励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有关规定。所有这些,都为农村文化旅游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四是自然资源的优势。
二、河北农村文化旅游的定位
根据我省农村的现实情况以及农村文化发展特点,结合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要求,笔者认为,我省农村文化旅游可定位于:
一是休闲观光农业旅游。休闲观光农业旅游集农业产销、农产品加工、农业旅游服务等三种产业于一体,顺应了21世纪人们向往自然、崇尚自然、亲近自然的心理需求,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1、地面种植类观光旅游。可以结合农村高科技园区的开发,组织青少年开展“农村科技夏令营”活动,普及农村科技文化知识;可以结合果园种植,开展春季赏美景、秋季摘硕果活动;可以结合林业种植,开展种植“希望树”、“爱情树”、“同心树”等活动。去年“五一”黄金周期间,××市推出的“瓜果基地采摘游”项目获得巨大成功,超过10000的游客到农村大棚采摘草莓,到果园采摘鲜果,推动了农村旅游经济,带动了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
2、水面养殖类观光旅游。可以在养殖水面周围,添置遮阳伞、休闲座椅、钓具等必要的设施设备,构建会员制的“垂钓俱乐部”;可以修建水面餐厅,让游客自己品尝垂钓成果,享受成功的喜悦;亦可修建水面旅馆,让游客仿佛栖身水中,回归自然。
3、特色农业类休闲旅游。要结合当地特产和特色农业项目,挖掘旅游资源。
二是农村风情体验旅游。我省农村的人文历史悠久,风情特色多样,非常迎合当今城市居民的乡村体验需求。
1、民俗民风旅游。民间风俗素以“三里不同风,五里不同俗”为特色,传承相习而时相变,南北有别又东西各殊。每逢庙会,四乡八镇的农民都会自发的聚集起来唱麒麟、对田歌、扭秧歌等,相互祝福、庆贺丰收、自娱自乐。这些民俗民风带有明显地方特色,有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背景,对游客特别是外国友人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2、农村节庆旅游。要进一步挖掘、整合本地农村节庆和民俗,不断丰富群众文艺形式,体现独特的民族民俗文化特色,打造本地文化品牌。
3、农村食文化旅游。品尝风味餐饮是旅游不可缺少的内容,具有农家地方特色的食文化应该成为吸引游客的旅游资源。农村之“食”关键在于“野”和“鲜”,野菜、野果以及农村的蔬菜采种等对想亲近自然的游客具有强烈的诱惑力。游客在大饱口福的同时,更可以细细体会纯朴的民风民情。
三是农村原生态旅游。幅员辽阔,山、林、海、河、湖、溪等自然风光美不胜收,其中有很多没有受到现代工业影响的“世外桃源”,具有非常独特的魅力。
三、发展农村文化旅游的具体措施
1、要在政策上给予积极扶持。发展农村文化旅游是一个全新的领域,需要各级政府、部门相互协调、全力投入。首先,要在省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会同省有关部门,制定出台鼓励农村文化旅游的扶持政策,在资金投入、土地利用、道路通讯、扶贫信贷等方面向农村文化旅游项目倾斜。同时,要组织专门人员对农村原生态物质的和非物质资源进行普查,并进行可行性论证,挖掘有较深文化内涵、能原汁原味反映自然人文风貌的农村旅游文化资源,会同当地旅游部门一道制定整体规划。
1 引言
目前,城市垂直绿化和建筑外立面垂直绿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2010年上海世博会众多场馆不约而同的运用垂直绿化设计,将立体绿化提升到一个空前的高度,垂直绿化是倡导生态和低碳生活的重要标志,利用垂直空间展开艺术性开发和创意利用,给我们栖居的空间增添缕缕诗意。立体绿化指以土木构筑物、建筑物等垂直或接近垂直的立面为载体的一种建筑空间绿化形式,相对于平面绿化,强调在立体空间进行绿化的一种方法[1]。
2 实施立体绿化的必要性
近年来,生态的良性循环与环境保护作为一个全新的生活理念逐渐融入并影响着我们生活的城市。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追求安全和便捷的生活空间的同时,更加关注生活环境的改善,但是大量的建筑和硬质铺装充斥在我们生活的环境,在城市中人们所获得的绿色空间越来越少。目前我国城市共有人口约6亿,每年集中呼出的二氧化碳有117亿吨,加上汽车尾气排放,二氧化碳年排量不低于3亿吨,导致城市中大气成分恶化,温室效应日益明显;生活污水年排量约16亿m3,其中80%流入河水中;垃圾所滋生的细菌和病人的排菌,导致闹市区每立方米大气中细菌含量约达100万个;人们活动(含车辆、不含自然尘暴)扬起尘埃年约5万吨;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发出的噪音常高出人生理承受的极限,如汽车喇叭和施工发出的噪音高达76dB~10817dB,远远超出规定音量值(白天低于55dB,夜间低于45dB内);太阳辐射、建筑物墙面和水泥路面的反射及聚集人群的体温,形成散热慢的“热岛”,一般比市郊的气温高约1℃~3℃。人口集中于城市造成的生态环境综合污染,只有求助“绿化工程”来治理[2]。
3 城市立体绿化的主要形式
3.1 屋顶绿化
近年来,屋顶绿化这一概念频繁出现于生态建筑研究及世界各大城市绿化建设之中。屋顶花园被冠以风姿绰约的“绿帽子”、城市环境的“保健师”“空中森林”“空气过滤器”等各种美名。屋顶绿化为改善建筑环境质量、丰富建筑景观、建筑节能、提高城市绿地率的重要意义已被世人所肯定[3]。屋顶绿化又称为生态屋顶、草木屋顶,是指以城市各种建筑物、构筑物等的顶部平台为依托,不与自然土层相连接,进行蓄水、覆土并栽种植物的一种绿化形式。
3.2 壁面绿化
法国植物学家帕特里克.布兰科是“绿墙”的创意者,从1988年开始,凭借自己渊博的植物学知识,在世界各地通过为多座高层建筑披上绿色植被,赋予都市建筑真正的“生命力”。墙面绿化包括建筑外立面绿化和室内墙面绿化两种。建筑立面绿化指通过一定的方式把植物栽植到建筑墙面、阳台抑或其他建筑的立面构成元素中,在植物能够成功地存活并健康地生长的同时,保证建筑结构不被损坏。垂直绿墙不一定通向外面,在室内也是可以进行的。作为近年来室内垂直绿化设计的新途径,室内绿墙是一种利用自然中的绿色植物来砌的墙,将植物以无土栽培的方式垂直种植在墙面上,并与室内墙面融为一体。这种“生长着的墙”夏天能吸热,冬天能御寒,是真正意义上有生命的墙。
3.3 立交绿化
随着城市交通建设突飞猛进,路网中形态纷呈的立体交叉成为城市交通运输现代化的重要标志。高架路的建设在提供便捷交通的同时,也带来了令人关注的绿化问题。常见的立交桥有地道式和高架桥式两类,其中以高架桥式为主,主要包括立柱(包括挡土墙、护坡、桥墩)绿化、中央隔离栅绿化、护栏绿化。
3.4 河道绿化
从古至今,城市河道绿化一直是城市绿地系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生态保护、社会发展、文化延续等各方面都能在城市河道绿化空间构建中得到体现。河道绿化即结合河道两侧不同的驳岸方式,分别运用不同的景观手段达到增加河道两侧绿化率,又保持水土的效果。
3.5 护坡绿化
在快速城市化中,人类在不断大兴土木,建路架桥,在为人类提供了必要的生存居住环境的同时,这些建设工程也破坏了大自然原有的生态平衡,形成大量的边坡,带来一系列环境问题,因此对坡面的绿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护坡绿化是对具有一定落差的坡面,包括大自然的悬崖峭壁和土坡岩面、高速路的护坡和公园中的假山、城市道路两旁的坡面、堤岸等用各种植物材料进行绿化种植。
3.6 立体种植
立体种植即在绿化植物种植配置时,采用乔、灌、草结合,组成人工种植群落,由于层次丰富,绿叶面积增加提高了单位面积绿化指数,同时不同的绿化植物其环境污染效益不同,立体种植有利于强化生态效益。
4 立体绿化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4.1 观念问题
目前,墙壁、柱体表面绿化在我国各城市中时有所见,但都呈零星分布,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充分反映了垂直绿化没有得到重视,直接影响立体绿化功能的发挥。为加快城市的绿化进程,相关部门在进行绿化达标检查时,应把屋顶、墙面、柱体等的绿化纳入检查项目中,用行政手段促进垂直绿化。
4.2 技术问题
我国垂直绿化技术和植物种类单一。国内大部分园林绿化单位研究的思路比较窄,提到垂直绿化,固定思维单一的联想到攀援植物,好像只有攀援植物才能进行垂直绿化。虽然攀援植物适合用于垂直绿化,但并不是惟一的选择。应开展垂直绿化技术的研究与探讨,增加植物种类,提高绿化效果[4]。
5 今后的发展趋势
5.1 生态性
生态性是现代立体绿化设计的核心理念。立体绿化不仅能弥补平面绿化的不足之处,还可以实现绿地补偿,缓解土地资源矛盾;丰富绿化层,有助于生态平衡的恢复;增加城市及园林建筑的艺术效果,与环境更加协调统一,生动活泼,是增加改善生态环境、绿化面积的有效途径。相信随着立体绿化的观念不断深入人心,立体绿化的效果不断显现,将有越来越多的城市接受和实施这一新的绿化方式,解决更多拥挤城区的绿化问题,最终将达到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
5.2 景观功能性
由于立体绿化突破了传统绿化的模式,真正地体现以人为本,创造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所以,越来越受到城市管理者的关注和运用,前景非常看好。纵观立体绿化的发展,其功能主要包括环境改善型、生活实用型、游憩娱乐型、盈利收益型等。如今的立体绿化已经向综合功能方向转化,即追求对形成环境共生型城市的实现效果的同时,还追求经济利益、环境的改善效果。如在敏感地段建造一座新建筑时,立体绿化还可以起到掩饰的作用,这些建筑绝大部分可被建于地下或隐藏在立体景观之下,却完全不为人们觉察,即使增加了新的建筑,也能保持与传统和过去的密切联系,丰富了该地段上的各种活动。现在,很多大城市已经将立体绿化作为解决拥挤城区绿化问题的一项重要举措加以实施,并且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孙晓娇.浅谈室内垂直绿化[J].山西建筑,2011(05)
[2]张引,张拉锁.谈城市立体绿化[J].山西林业科技,2004(06)
[3]赵玉婷.屋顶绿化城市上空的绿洲[J].中国花卉园艺,2004年18期
[4]张亚芬.浅谈城市中的垂直绿化[J].安徽农业科学,2005(08)
一、历史文物是承德市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资源
历史文物是人类智慧文明的遗产,是人类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是非常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现代旅游资源。承德市是文物古迹比较集中的城市,国家级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就多达20余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达到60多处,比如:仅世界知名的承德辟暑山庄内,就有380多处清代皇帝题词牌匾的大小建筑。此外,还有被誉为“小布达拉宫”的折叠普陀宗乘之庙,外八庙喇嘛教寺庙群,明代金山岭长城等等,具有非常丰富的文物资源和历史文化积淀。因此,承德市先后被国务院授予了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十大风景名胜区”之一、“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之一、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历史文化名城等。大量宝贵的历史文物古迹,能够有效满足游客游览参观、探索求知的需要,为承德市旅游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源。
二、文物保护与旅游业发展的辩证关系探析
(一)文物保护是促进承德旅游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文物是历史、文化的沉淀,是存世的“化石”,文物资源是旅游发展的重要资源和载体。文物保护能够使得文物处于良好的状态,提高旅游资源的质量,提升旅游景点的吸引力和游客参观游览的积极性,从而为旅游业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保障。承德市将历史文物资源作为旅游开发和利用一般与三种方式:
1、直接将一些国家级或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开发为旅游景区(点),从而吸引游客来参观游览,例如避暑山庄和外八庙。
2、将体型较小或可移动的文物集中起来成立展览馆或博物馆,进行专门、专业的陈列和展览,既能够满足旅客的观赏需求,又能够对文物进行科学分类的修缮保护。
3、将前两种方式相结合,在以文物资源为依托设置旅游景区的同时,将部分小体型文物进行集中展览。相比第一种方式而言,第二、三种方式更有利于文物保护,更有利于促进文物的健康发展。
(二)旅游业的发展为承德市文物保护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文物保护是一项需要持续投入较大人力、物力、财力和相关技术手段的重要工作,没有良好的经济能力和物质基础,文物保护工作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一方面为了增加旅游景点的性价比和吸引力,旅游管理部门必然要投入一定的经费和人力对文物古迹进行修缮和保护,从而文物保护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旅游业的发展能够创造很好的经济效益,增加文物保护单位(旅游景点)的收入和国家的财政税收,从而能够为文物保护工作提供更加充足的资金,进而可以聘请更专业的人员和引进更现代的文物保护技术,促进文物保护工作水平的不断提升。
(三)文物保护与旅游业发展之间也会存在矛盾与冲突
文物作为一种文化遗迹,经历了时间的淘洗和沉淀,具有明显的独特性和唯一性,是不可随意取代和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在发展旅游的过程中,如果不注重对文物的有效保护,则可能造成文物的破坏,甚至对文物的价值产生毁灭性的的影响。例如: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游客人数的大量增长,文物保护区内的商业摊点、游客通道、厕所、生活垃圾等增加,会产生大量的污染物,会对避暑山庄、普乐寺、外八庙等景点内的古建筑、古牌匾、古时刻等造成损害;一些游客的不文明旅游行为,如乱涂乱画、随地吐痰等,也会对文物古迹造成很不好的破坏和影响。此外,一些文物古迹的旅游景点管理部门,片面追求旅游收入的增长,在扩大景区规模、增加景区旅游人数方面不充分考虑文物古迹的物力、化学特性和环境承载能力,加之缺乏将旅游收入用于投入文物保护的相关机制,使得文物保护经费主要依赖于财政拨款,割裂了文物保护与旅游业发展的相互关系,既不利于文物保护工作的正常开展,又不利于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三、实现文物保护与承德旅游发展平衡共进的对策思考
文物资源是承德城市发展的重要“名片”和“窗口”,是承德市持续长远发展的历史见证和力量源泉,是推动承德旅游发展的文化宝藏。因此,加强文物保护对承德市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在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下,要努力坚持文物保护与发展旅游的“两手抓”、两手硬重和“两促进”,实现文物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平衡、和谐发展。
(一)要将文物保护计划纳入全市和各区县的旅游发展规划之中,实现文物古迹和旅游景点的长期规划与统一管理。在积极谋划承德市旅游业发展过程中,一方面组织专家学者加强对各区域的文物普查、调查、认定和登记工作,建立所需保护的文物资料库,切实摸清文物的“家底”;另一方面,要按照系统性、科学性、前瞻性的原则,统筹做好文物保护规划和旅游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明确擘画出文物保护、旅游发展的“双轨道”。
(二)要继续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保护工作方针,加大对文物保护工作的人、财、物和技术投入,积极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做好承德市的文物保护工作,保护和继承好老祖宗留下的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为子孙后代留下更多的文物古迹和社会资源。
(三)要充分发挥政府文物保护部门的职能职责,加强文物保护宣传和执法力度。作为政策制定者的政府及文物保护部门、旅游发展部门,既是文物的保护者、旅游的开发者,又是文物保护和旅游开发行为的监督者。在推进旅游发展与文物保护的过程中,一方面积极争取国家专项保护资金,不断拓展文物保护融资和集资渠道,为区域内的文物保护工作提供更多的财力保障;另一方面,不断建立完善文物古迹动态监测制度、文物定期修缮保养制度、文物单位保护制度等相关制度机制,确保文物保护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开展。此外,还要在旅游景区加强文物保护宣传,增强游客的文明旅游观念和文物保护意识,并加强经常性的文物保护巡逻和执法检查,对故意破坏和损害文物古迹的行为采取“零容忍”态度,坚决予以制止、处罚和打击。
(四)要注重实现文物保护与旅游业发展的良性互动和融合发展。文物是文化产业的重要载体,是开展文化旅游的重要媒介,具有重要的旅游开发价值和广阔的旅游市场前景。在旅游发展和文物保护过程中,要坚持“文物保护第一、旅游发展第二”的原则,在做好文物保护的前提和基础上,积极防止在发展旅游业过程中单一或过度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或忽略对文物的保护和管理,导致对文物的损害和对文物保护工作的冲击。
二、研究进展
国外对旅游与经济关系的研究主要围绕旅游乘数理论(Archer,Fletcher);旅游主导型经济增长假说理论,由Balaguer(2002)和Dritsakis(2004)分别通过对西班牙和希腊的实证分析得以证明,但Oh通过对韩国的研究得到了与假设不一致的结论;出口驱动型经济增长假说理论(Ghali和Tosun分别验证了入境旅游对菲律宾和土耳其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由于区域差异的存在,一直以来旅游与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还是个备受争议的焦点论题,到底是相互促进,还是相互制约,是双向作用还是单向作用,国际上一直没有得到一致的结论。我国关于旅游与经济关系的研究,始于上世纪90年代末,2010年起受到更多学者的重视,文章数量有所增加,研究方法日益多样。纵观二十几年的研究历程,旅游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有如下特征:在研究内容方面,二者的互动关系一直是研究的重点,包括从供给角度对旅游产业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王兆峰等,2009;查芳,2011;钟高峥等,2012)和从需求角度对旅游消费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张丽峰等,2009;孙虹乔等,2011);从旅游市场类型角度对入境旅游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庞丽,2006;武春友,2010;黄伟力,2010;张晨,2009;蒋满元,2008;张丽峰,2008)、出境旅游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雷平,2008)和国内旅游市场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屠文雯,2008;赵磊,2011)。此外,还有单向分析旅游业对经济发展贡献的文章,通过测度旅游贡献率水平来衡量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大小(周四军,2006)。在研究方法方面,不同于我国其他旅游问题的研究最初多集中于定性分析,我国的旅游与经济关系研究从一开始就大量使用定量分析方法,其中VAR模型及相关的协整检验和因果关系分析虽然2006年以后才逐渐被采用,但应用最为普遍(杨勇,2006;和红,2006;赵东喜,2007;黄伟力,2010;瞿华,2011;罗文斌,2012;张娜,2012;杨建明,2013)。其次是空间计量模型主要用来分析不同区域旅游与经济关系的差异问题(王良健,2010;向延平,2012),而早期的文章多采用相关分析和灰色理论来说明旅游与经济的关系问题(陶金龙等,2004),此外还有查芳(2011)利用索洛经济增长模型、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从研究范围看,旅游业发展与当地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可分为国际层面(雷平等,2008)、国家层面(和红,2006;罗文斌,2012)、省级层面(刘长生等,2008;屠文雯,2008;张娜等,2013)、市级层面(陶金龙等,2004;刘桂玉,2008)四类,其中还包括对市辖区的比较分析,如麻学锋等(2012)研究了张家界两区两县及其与全区之间的旅游业与国民经济高增长之间的区域响应性和时间同步性。综上所述,学者们对旅游业和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就全国范围而言,得到了旅游业与经济发展的长期均衡关系和双向因果关系,而就旅游业与城市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定量分析则没有得到统一的结论,不同城市由于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发展基础等原因有明显的差异性,因此需要对不同案例城市的进一步实证分析。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第一,已有的研究缺少从世界遗产地角度对旅游业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曲阜是我国45处世界遗产地之一,选择其作为案例城市对拥有优势旅游资源的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旅游业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研究。第二,现有研究案例选择的最小范围是地级市,缺乏对整体经济实力较弱的县级市这一级别城市的案例研究,曲阜作为这一行政级别的城市在产业结构、经济实力、城市建设等方面有自身的特征。第三,本文旨在回答拥有优势旅游资源和劣势经济环境的世界遗产地的旅游业与当地经济发展存在怎样的关系,是否有异于其他地方的特征等问题,为世界遗产地曲阜如何促进旅游业和经济的共同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基于此现提出以下假设并进行论证:①旅游业和城市经济发展存在长期均衡关系;②旅游业和城市经济发展互为因果关系;③旅游业对城市经济发展的贡献度大于城市经济发展对旅游业的贡献度。
三、数据来源与模型选择
1、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旅游收入是衡量一个地区旅游业发展水平的综合指标,而GDP是表征一个地区经济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鉴于数据的可得性和可比性,本文选取1991-2013年曲阜市旅游总收入和国内生产总值两组数据来样本来验证曲阜市旅游业与城市城市经济发展的关系。原始数据来源主要是《曲阜市统计年鉴》(1991-2013),数据的预处理分为两步:首先通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对旅游收入和GDP指标数据进行处理,然后对两指标数据取其对数,以消除可能存在的异方差,LnTOUR和LnGDP分别代表旅游总收入和GDP的对数,ΔLnTOUR和ΔLnGDP分别代表它们的一阶差分。
2、模型选定VAR
模型是基于数据的统计性质,把每一个外生变量作为所有内生变量滞后值的函数来构造模型,是一种非结构化的模型,主要用于预测相互联系的时间序列系统以及分析随机干扰项对系统的动态影响。利用VAR模型测度旅游业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关系需要进行以下几个步骤。
(1)单位根检验。在分析旅游总收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时,首先要对这两列时间序列数据的平稳性进行检验,因为涉及两个非平稳时间序列变量之间的回归,可能会形成结果看上去非常好的伪回归(Granger&Newbold,1974),但是,如果在旅游总收入与经济增长两时间序列之间存在“一起漂移”或同步现象,则可能没有伪回归问题。判断时间序列的平稳性,Eviews提供了6种单位根检验方法,其中应用较多的是DF检验(Dickey-Fullertest)、ADF检验(AugmentedDickey-Fullertest,即增广的DF检验)和PP(Phillips-Perrontest)检验。本文将借助这三种单位根检验方法,检验时间序列的平稳性。
(2)VAR模型估计。VAR模型由Sims于1980年提出并引入到经济学中,是用模型中的所有当期变量对所有变量的若干滞后变量进行回归,通常用于多变量时间序列系统的预测和描述随机扰动对变量系统的动态影响,它是一种非结构化的多方程模型,作为自回归模型的延伸VAR模型的分析重点在于变量之间的关系及变量的滞后结构。
(3)因果关系检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主要是用来检验一个内生变量是否可以作为外生变量对待。它解决了变量x是否引起y的问题,即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被过去的x解释,加入x的滞后期是否使得解释程度提高。如果一个变量受到其他变量的滞后影响,则称它们之间具有Granger因果关系。
(4)脉冲响应函数。该方法的基本思想是,当某一变量受到冲击时,也就是说受到干扰产生波动时,不仅会影响该变量本身,也会经由VAR模型的动态(滞后)结构,将这种干扰传导至系统内其他的变量上,其中,冲击或干扰就被称为脉冲。通过脉冲响应函数(ImpulseResponseFunction)分析模型受到某种冲击时,随机扰动项的一个标准差冲击对其他变量当前和未来取值的影响轨迹,能够直观地刻画出变量之间的动态交互作用及效应。
(5)方差分解。方差分解的主要思想是将VAR模型中每个外生变量预测误差的方差按其成分分解为和各个内生变量相关联的组成部分,通过分析内生变量的冲击对用方差来度量的内生变量变化的贡献度,评价不同内生变量冲击的相对重要性。
四、结论及建议
1、主要结论
本文通过构建VAR模型,运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分析等方法研究了世界遗产地曲阜市旅游业和城市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短期内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曲阜城市经济也呈现增长态势,从相互贡献看,城市经济对旅游业发展的贡献较大,增长较快,得出以下结论:
(1)单位根检验结果表明,曲阜市旅游业和城市经济发展不存在长期协整关系,假设被拒绝。
(2)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表明,在最佳滞后期旅游业和城市经济发展互为Granger原因,二者联系密切,假设?成立。
(3)脉冲响应函数分析结果显示前四期经济增长对旅游业的影响不仅是正向的,而且促进作用快速增加,而旅游业对经济起到先下降再上升的负向阻碍作用,滞后4期以后旅游业和城市经济发展二者之间存在持续的推动作用,只不过城市经济发展对旅游业的作用较强,而旅游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较弱。从方差分解结果得出城市经济发展对旅游业的贡献作用显著,但相对间接,所以影响反映相对滞后。旅游业发展对经济的贡献作用相对直接,影响反应迅速但贡献度一直停留在较低水平。说明城市经济发展对旅游业的贡献度大于旅游业发展对经济的贡献度,假设?被拒绝。
2、政策建议
曲阜城市竞争力的提升以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前提,旅游业可以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有效支持,而城市经济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曲阜市旅游资源优势突出,但旅游产业化水平较低,旅游的门票经济特征明显,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有限,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旅游业与城市经济发展不协调,未能实现良性循环。针对旅游业和城市经济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提高曲阜市旅游业的产业化水平,完善旅游产业链,充分发挥曲阜市旅游业的关联效应、波及效应和乘数效应等。首先,“孔庙、孔林、孔府”是世界文化遗产,必须依赖强大的旅游解说系统才能让旅游者体验到儒家文化的价值和魅力,同时加快寿丘大遗址、鲁故城大遗址、尼山大遗址等的规划开发。
第二,调整旅游接待业的行业结构,建设高星级接待设施满足高端客人的需要,引入知名饭店集团连锁经济档酒店品牌,打造“儒家文化”主题的私人客栈。再次,丰富旅游产品类型,增加旅游演艺娱乐活动,提升杏坛圣梦等的演出水平和影响力。最后,加快与旅游业相关的服务业、交通运输业等产业的发展。
第三,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传统产业,壮大优势产业,围绕旅游产业大力发展相关产业集群,促进经济发展,增强经济支撑力。
Abstract: the economy in rapid development, people for life environment afforest requirement also rise. Urban garden belongs to the town of a kind of life only has infrastructure, so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 garden afforestation has irreplaceable function. But in today's urban gardens of the greening still exist some problems, and how to solve these issues effective, has become a top priority of the current urban development. This paper is mainly based on the inherent in urban garden afforestation some problems and th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of simple discussion, hope in the future of municipal garden green construction is of certain reference value.
Key words: the problem; Urban landscape; Countermeasure;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K928.7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自从进入到21世纪以来,我国的城市化建设逐渐发展起来,农村人口逐渐扩展到城市之中,导致了生态环境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随之而来出现了一些沙尘暴与沙漠化的现象,使得人们逐渐认识到了绿化环境的重要性,这使的城市园林的绿化逐渐被人们关注了起来。城市园林的绿化不仅是城市之中生态系统重要的部分,还是城市发展与规划之中重要的组成.逐渐随着我国城市园林中对于绿化体制的一些改革与一些措施的配合,我国城市园林的绿化发展也已经有了显著的进步,但是将全国的一些城市进行综合分析还存在着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并且在城市园林的绿化之中,还应该应用一些解决的措施来更好的实现园林绿化,所以对于城市园林的绿化之中存在问题与发展对策的研究势在必行。
一、实行城市园林绿化的重要性
1、实行城市园林的绿化能够更好的改善空气,并调节气候,有效的改善人们生活的环境。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氧气是人类生存所不可以缺少的一种物质,同样也是中央环境的因素中的一种,植物可以通过阳光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并且绿色植物还能对于粉尘以及一些有害气体具有明显阻挡、吸附作用。同时城市的绿化还能够通过植物的根系逐渐吸收大量的有害物质,逐渐将土壤进行净化。并在城市的绿化中还能够将城市郊区一些自然的气流逐渐引入到城市的内部之中,为人们提供清新的空气。同时还可以应用一些比较敏感的植物会环境的污染进行监测,及时的去发现环境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
2、实行城市园林的绿化可以提升城市的文明程度,增加人文的景观。园林的绿化总体目标是追求环境与人的协调发展,作为一种保护环境的功能与城市的建设,园林的绿化在对环境进行营造的同时,还可以有效的将艺术与文化历史有效融合,形成一定的人文景观,风富人们的生活与文化意识,有效体现出城市人文特色。
二、在城市园林的绿化之中存在哪些问题
1、在旧城区之中与城市的中心区中公共的绿地很少
旧城区与中心区是个个城市中商贸、娱乐文教等一体的中心地带,这里的土地的非常珍贵的,所以城市的绿化就受到很大的限制。并且现有的绿化建设已经逐渐满足不了人们对于环境上的需求,道路上的绿地不仅很少,而且分布也不是很均匀,不会为居民提供真正的便捷,不能够有效体现出城市园林的绿化应有的效果。
2、城市总体的建设与园林的绿化建设不能够有效协调
现在的许多城市建设规划之中,对绿地预留的面积非常少。并且道路上的绿化部分也不能连贯起来,大面积、高质量、大手笔绿化的景观投入非常的少。没有达到城市园林真正绿化的目的。
3、进行园林绿化的资金不够充足以及民众对绿化意识的薄弱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一些发达城市比落后城市对于绿化的投入高一些,逐渐受到了经济利益与经济条件的限制,使得民众的绿化意识非常薄弱,忽略绿化所带来的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只是注重经济上的效益。这样就导致了绿化方面,领导不重视,资金投入少,群众不支持这样的一个局面,所以导致绿化不到位的现象发生。
4、对一些居住区的绿化发展仍处在非常缓慢的状态
现在逐渐上升的房产开发对于发展绿地面积形成非常鲜明对比。很多的居住区没有卫生的隔离带,并且工业区也较为混杂,环境质量非常差。公路与铁路等绿化的面积也不够,不能很好的起到城市园林的绿化作用。
三、在城市园林的绿化之中有哪些发展的对策
1、解决旧城区之中与城市的中心区中公共的绿地少的问题
首先要将城市中心绿化用地的潜力大力发掘,将旧城区的绿化量提升上来,并结合中心地区与拆除与中心区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来进行绿化用地的置换,逐渐增添园林绿化的面积;经过墙面绿化、道路绿化以及绿化照明等方式来提升绿化区域的数量;加强对道路的园林绿化建设,来扩建或新建道路留有的绿化用地,使城市逐渐形成绿荫的长廊;因为一些中心区域土地较为宝贵,所以要在绿化的同时提升绿化的精品,提升绿化的质量,从最大的限度上发挥出城市绿化的综合效应;修复与保护城市区域内的名胜,再配合绿地的建设,有效显示出本地文化上的特色,促进旅游行业;加大对于绿化建设的管理,逐渐创新绿化技术。
2、将城市的建设与园林的绿化建设互相协调
在有效保证城市的绿化用地同时,应用利用多种方式来增添城市的绿化用地。逐渐在城市的国有土地之间建设由政府划拨的公共绿化用地,并对于一些农民用地征用的绿化建设要按照法律法规给予一定的补偿。依照城市在总体上的规划建设,增设隔离林带,增加城市的绿化建设。为了能够有效加快郊区的绿化程度,需要支持与鼓励农民将耕地范围进行有效调整,同时也可以应用政府的补助来建设公园、苗圃等。
3、将绿化资金不足的问题进行有效解决。
在资金征集的时候要利用政府来带头,以及企业、个人的参与逐渐扩大资金筹集的方式,从而实行分级建设与分级管理,将各个团体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来。然而对于城市的各级财政部门也要进行必要的资金安排,支持城市绿化的工作,特别是要提升大型公园与隔离林带的建设投入,增加管理维护所用的资金,具体的办法可以依照各个城市级别的大小与情况来决定。
4、将居民区绿化较为缓慢的问题更好的进行解决
人才是一个城市主要的部分,并且可持续发展也是为了人类生存提供一个有序空间。所以,应该依照人的需要来对绿地进行有效规划。确保绿色空间开放性,为人们带来休闲、活动、娱乐等生活便利。
5、通过宣传教育提升民众园林的绿化意识
循序渐进的加大对绿化建设的宣传与教育,逐渐提升领导与群众们对绿化的总总意识。将绿化意识的建设当作素质教育中重要的内容之一。逐渐将城市的绿化条例进行有效完善,加强相关立法进行与执法的工作,让城市的绿化管理逐渐形成法制化。加强规划部门与园林部门有效的配合,使得工作衔接能够规范化、制度化,保证城市的绿化建设用地也达到一定标准,有效抑制侵占绿地进行房地产建设的现象,给人们的生活提供一份舒适的环境。
结语:在本文之中,提到了城市园林绿化的重要性质和城市绿化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对于问题的发展对策。从本文的介绍之中可以发现,城市的绿化时非常重要的,要想有效保证城市的绿化建设,就要制定一系列的对策,来将问题一一解决,为人们提供一个优雅清心的居住环境,造福与人类。
参考文献:
[1] 孙秀丽;高斌,城市园林绿化的预测分析与政策取向研究——以山东省为例[J],东岳论丛,2010(12)
[2] 童伶俐,乐清市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0(6)
[3] 黄国兵,乔木在城市园林绿化中的应用研究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10(4)
1引言
依托黄山的旅游资源,促进万安古镇区域城市化形象提升、创新打造黄山旅游产业发展新模式、提升黄山旅游文化内涵,进一步推动万安古镇旅游文化产业经济升级发展。做到“资源整合、创新发展、实现区域价值最大化”[1]。
2万安古镇概况
万安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古镇,是安徽省人民政府1989年公布的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它是古代徽州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个商业交通型集镇,由于其商业性质的影响,古镇布局形态,街巷空间乃至建筑单体均呈现出与大部分皖南农业性村落迥然不同的面貌,如西递、宏村等古村落是以家族、血缘关系维系的农业型生产、居住聚落,而万安则是以政治、经济、交通等因素而形成的商业型聚落,在古徽州地区为数不多,反映了依托江河发展商业古镇的历史风貌痕迹[2]。万安的特色主要体现在自然景观、古镇风貌格局、传统建筑特色等方面,有较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
3发展目标
依托现有区位优势、自然资源和旅游基础优势,构建“以生活品质提升为导向、以影视文化体验旅游、文化休闲产业为核心内容”的综合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平台,实现万安古镇旅游产业升级转变的新突破,将古镇建设成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和示范效应的文化旅游产业区。
4项目规划范围
黄山市休宁县万安镇及周边地区(黄山市新城区西侧)。主项目区东起京福高铁线,西至钟塘大桥及两端公路;北起齐云大道,南至横江南岸100m沿江景观绿化控制带,总用地面120.0hm2(合1800亩);配套项目位于京福高铁东侧的艺术家聚集区,建设用地面积约为36.0hm2(合540亩)。
5项目功能分区
依托黄山万安古镇影视文化旅游产业区项目协同发展,该产业区共分为3个主要功能区,即主要由万安古镇明清风情体验区、环翠堂旅游休闲度假区、古城岩历史文化游览区为三核心功能组合,根据土地资源、当地文化资源、政策、市场条件,将整合优势文化资源植入发展明清商业街区、现代文化艺术中心、艺术家聚集区三个文化产业功能区,以全产业链影视制作基地、影视旅游体验中心、国际文化博览园、中国文化娱乐产业内容制作中心、文化新媒体中心、大型实景旅游演艺、休闲养生度假为创意产业链与创意模式补充可选形态的有机组合而成。
6旅游文化产业链总体构想
6.1总体思路
在政府支持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原则下,充分利用资本杠杆,采用滚动开发的模式。
6.2滚动开发模式
利用滚动开发模式,可依赖自有资金和银行贷款迅速启动项目,随后通过房地产预售收入和初始运营项目收入来支撑项目开发,减少资金的总体投入规模。[3](1)滚动开发计划———在规划区内“规划拆迁建筑”进行整体拆迁的基础上,项目建设分期进行。(2)项目运营计划———“休闲文化古镇+山水实景演艺+旅游地产”①实景演艺可为文化古镇提供动态的文化体验,文化古镇则为实景演艺营造文化氛围,二者融合使得实景演艺的高附加值依托于文化古镇氛围得到实现;②休闲文化古镇和实景演艺提升了旅游地产溢价;旅游地产带来的资金流能反哺文化古镇的建设,并提升文化古镇和实景演艺的品位,提供较为稳定的客源;③三者融合的商业模式,使得旅游文化资源得以保护和利用,提升了城镇魅力,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和民众就业,从而使项目建设和经营能获得多方支持。
7资金使用计划
项目规划建设期为五年,估算总投资451953万元。(1)第一年:主要为拆迁安置费、土地征用费用、拆迁安置等,预建设总费计为63260万元。(2)第二年:主要开发明清商业街区,预计建设总费用71210万元。(3)第三年:开发投资艺术家聚集区预计总建设费用为94500万元。(4)第四年:开发古城岩历史文化游览和环翠堂旅游休闲度假区,预计建设费用为146463万元。(5)第五年:开发现代艺术中心区,预计建设费用为25320万元。
8销售、租赁资金回款计划
(1)一次性销售部分主要包括:①艺术家聚集区,预计销售收入为540000万元;②庭院式会所,预计销售收入为392000万元;③现代文化艺术中心,预计销售收入为168800万元,总计约为1100000万元。(2)经营性收入主要包括环翠堂、古城岩和明清商业街,其中:①门票收入27000万元;②店面出租约为12000万元;③电影电视拍摄、停车服务费等其他收入为约为1500万元;总计约为40500万元。此项收入为项目建成之日开始,年收入增长率为10%以上。(3)自主拥有产权部分沿江明清商业街约20m2地产价值及升值因素未计入在内。
9总结
项目挖掘万安深厚的历史文化,发挥其旅游魅力提高旅游产业生命力,有利于促进黄山市文化旅游产业经济发展,将进一步满足人民文化旅游精神需求,为地方人民、政府、企业带来诸多利益,实现万安古镇旅游产业升级转变的新突破,将古镇建设成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和示范效应的文化旅游产业区。
作者:姚宜梅 单位:合肥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参考文献
1.1规划不科学。有的地方城市建设规模和园林绿化之间不能同步,没有长期规划,大面积占地,滥砍乱伐的现象层出不穷,甚至有些地区的一些本身的园林用地被用作工业用地。加上近几年的城市大范围改造计划,造成许多树木被砍伐,导致了财力、物力、人力等很多资源的浪费。另外,城市里绿地的构成很简单,生物种类品种体现不完整,城市中绿化的树木虽然种类繁多,但是构成的景观单一,缺少生机,在植物颜色和季节变化中体现不明显,这就对还原园林景观风貌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园林绿化植物种类分配上所采取的方式多数以丛植、片植、孤植为主,列植和垂直绿化等方式的应用较少。
1.2引种不当。不考虑实际的地理特性和实际环境需要以及树木的生物学特性,只是一味的引进名贵物种、外地树种,轻乡土品种;在建造人工自然景观时,只是简单的大量使用草本植物,缺少灌木、乔木树种,这种绿化方式不仅造成景观效果单一,还容易诱发大量的病虫害。
1.3管理落后。没有一个正规的管理规划措施,重营造,轻养护;没有相关技术的支持,只是一味的浇水,管理粗放,园林植物修剪、病虫防治、施肥等养护措施不到位,导致绿地杂乱,病虫害肆虐,树木生长密度不均,造成树木枯死。
1.4生态环境影响。近几年城市生活垃圾、二氧化碳排放等生活污染不断加剧,全球生态系统失衡,气候变化异常,这些都加大了病虫害的传播。城市中的环境是人为建立的一种生态循环系统,空气质量差和城市生活排放的污水都是严重的污染源头。有的地方园林绿化植物光照条件不足、人为践踏、破坏影响;还有的园林植物栽植在受污染的城市垃圾土壤上,容易滋生各种病虫害,这些问题都直接影响了园林植物的正常生长,使植物抗逆性降低,有害生物就会趁虚而入。再加上养护管理不到位,极易造成大规模的园林植物病虫害,最后泛滥成灾。
2城市园林绿化发展对策
随着人们审美观念和生活需求的变化,园林绿化的设计理念也在不断创新,在园林建设中,要积极借鉴不同地区甚至国外园林建设的经验和园林绿化风格,促进我国园林建设多元化的发展。
2.1以人为本,科学规划。城市园林绿地规划建设要以人为本,在服务中要考虑人的感受,人们的需求。基于这些特点,在前期规划中就要为服务对象要求和感受进行一次全面的了解,以大众为中心,听取民众的意见,在仔细调查研究后,制定出科学的设计图。
2.2设计合理,讲求生态环境保护。按照生态循环系统的设计理念进行设计,园林绿化用地设计中千万不要有毁坏良田、毁坏园林的想法,对于规划图中的树木,尤其是一些年龄大的古树及珍惜的品种应该保存下来。在设计中要考虑到大树会给生态循环带来的影响,趋利避害,尽量多的保证生物物种的多样性,还要避免病虫危害和环境污染。在城市绿化建设设计中,要采取物种多样的类型,这样就可以形成一个良好的生态循环系统。要合理利用绿地,在周围可以种花草,有水的地方可以养鸡鸭鱼,可以适当的引进天敌,让不同的物种相互制约,以达到一个完整的生物链。
中图分类号: TU986 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所谓城市园林绿化管理,即在城市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相关人员在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绿地规划、绿地功能、绿化事业等方面的管理。在具体的城市园林绿化管理中,需要将“生态环境”作为主要内容,科学地对城市园林绿化中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等内容进行综合分析,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努力实现当地城市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一、城市园林绿化发展现状
每个城市的经济建设、人民生活的居住环境都与园林绿化息息相关,因此城市园林绿化不仅具有生态效益,而且还具有社会效益。一方面,园林绿化可以保持土壤稳固,滞留空气中的灰尘,保护地下水源干净,减少城市噪音,调节空气温度等;另一方面,园林绿化还可以优化居住环境,使人们能更好的保持身心健康,缓解因各方面带来的压力,提高人们工作以及生活效率,充分展示一个城市的城市活力和精神风貌。因此在城市中要合理规划园林绿化带,合理布局城市周边的风景林、防护林以及森林公园,以提高城市的园林绿化覆盖率。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的不断改善,对于自已居住城市的生活工作环境的要求也不断在提高。因而各种大大小小的园林绿化公司运育而生,且日益增多,园林绿化市场日益加大,造成园林绿化管理等方面存在不少问题,应当引起高度重视,规范城市园林绿化市场,使之步入正轨。
二、城市园林绿化中存在的问题
1. 重利益而轻美化。
现如今很多行业都市场化,园林绿化市场也不例外,园林绿化投资建设者们为了追逐最大利润,而忽视绿化质量,致使绿化工程达不到规定的标准。比如说现在的一些住宅小区的绿化,有些开发商为了降低开发成本,在园林绿化方面压缩资金,就起用一些没资质的个体户,毫无科学规划设计,照搬照抄,杂乱无章,胡乱地种些树,铺些草来忽悠国家相关部门和老百姓。
2.园林绿化施工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很难表现出园林绿化工程的设计思想和设计理念。
很多人都以为搞绿化不就是种种树,铺铺草,高利润,于是乎就有很多人都想分得绿化这一杯羹,脱离实际,照葫芦画瓢。却不知园林绿化工程的设计者和施工者两者相辅相成,俗话说“三分设计,七分施工”,一个好的景观工程光有一个优秀的设计者是不够的,同样光有施工者也是不行的,必须二者共同完成。
3.缺乏统一性与协调性。
许多地方园林绿化规划、建设和管理的过程中,基本上都是各自为政,比如:各开发区、开发商,甚至企事业单位的园林绿化管理都是自成体系,完全丧失了“全局性”、“系统性”、“规范性”的管理体制。毫无疑问,因为城市园林绿化管理体制不完善,难以发挥职能部门的协调作用,以致于存在问题屡见不鲜,比如:侵占城市园林绿地、随意伐木毁绿等事件较多,严重破坏了城市的整体绿化环境,也不利于现代城市“新形象”的创建。
4.缺乏专业性的绿化监管部门。
由于对城市园林绿化工程施工验收这一块强制性条款少,而一般往往绿化施工监理工作都是由建筑商自已担任,没有很好的责任心,只看到表面上的绿化景观效果而不去强调利于后期维护管理的一些细节。
5. 生态问题
城市园林绿地是城市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但园林绿地建设存在诸多生态问题,突出体现在无视环境敏感区、片面理解生物多样性和市树市花等方面。
(1)无视环境敏感区
环境敏感区往往极易因人类的不当开发活动而导致环境负效果,属生态脆弱地区。许多城市对环境敏感区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城市中具有地带性的群落生境,包括含有丰富乡土植物和野生动植物栖息的荒废地、湿地、自然河川、低洼地、盐碱地、沙地等脆弱地带。这些地带是生态环境条件变化最激烈和最易出现生态问题的地区,不当的开发会将城市的山水及人文地理文脉完全切断,势必会造成生态系统的破坏、自然灾害的发生和资源的耗竭,阻碍现代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片面理解生物多样性和市花市树
我们不能一味地通过增加植物种类或景观类型,甚至盲目地从外地引进物种以试图丰富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并不等同于物种丰富度,因为如果在城市的每一块绿地上都尽可能地增加植物种类,就整个城市范围来说,物种的总量并没有增多,而景观多样性反而减少了。物种多样性高也不一定表示生态系统最稳定,景观多样性高也可能意味着生境破碎化。市花市树是一个城市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的树种,它们往往观赏价值高,在本地区的园林绿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如张家界市的市树为樟树,由于一味地栽种市花市树追求所谓乡土树种、地方特色的现象,结果导致樟树泛滥,城市绿化景观极其单调,反而因此缺乏生气和地方特色。
三、改善城市园林绿化的建议
1. 要提高城市园林绿化设计者和执行者对园林绿化的认识,全面考虑园林绿化的生态和美化效益,统筹规划,加强管护,增加投入。国家提倡加大城市园林绿化建设,进而进一步改善城市投资环境,提升城市的社会地位及凝聚力,关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提高城市园林绿化水平和生态环境质量,加强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对园林绿化建设进行政策上的扶持,并提高园林绿化资金上的投入,正确认识园林绿化与投资环境二者关系,把利益和效应挂钩,坚持不懈地牢固绿化思想,使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上水平,提升一个档次,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做贡献。
2. 城市建设要有明确的整体规划,要考虑到一定的园林绿化面积,保证城市的绿化覆盖率。越来越多的城市伴随着开发项目的增多,原有的自然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因此在搞好城市建设的同时,要规划出一定数量的城市园林绿化面积,以缓解因建设遭破坏的生态环境,满足城市居民的精神方面的需求。
3. 城市中的公园、住宅区内的园林绿化要做到清新、自然,园林景观设计独具特色,突出城市的品味和精神风貌,优化居民的生活环境。近年来各地城市都大力增加对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投入,城市园林绿化水平也明显提高,城市也变漂亮了,但仔细看来,各园林景观、各城市小区无非就是相互间抄袭、模仿,没有自身特色,体现不出一个城市的品味和档次。因此城市建设要对城市的园林绿化作出整体布局规划,合理布局城市小区的园林绿化充分利用本地植物优势,独具匠心,建成一个合理化、多样化、优美化、独具化的园林城市。
4. 提高人们的法制意识,加大法制意识的宣传力度。
随意破坏绿地、砍伐摘踩、盗窃花木等现象在各地都时有发生,人们的保护绿地意识不强,因此城市在进行园林绿化建设的同时,也应加大引导和宣传教育的力度,成立管护管理小组,长期不懈的深入下去,可以散发小册子、竖标语、户外集中宣传、校园普及青少年学习,让大家清楚意识到园林绿化在城市生活中、国民经济建设中以及改善生态环境中所起的作用,所占的地位。加强植树造林保护环境是公民应尽的责任的法制意识,是大家都来保护环境、爱护城市园林绿地。
5. 注重城市周边小城镇和郊区的园林绿化建设。
以小城镇和郊区的绿化来包围城市,重点保护城郊自然生态的城市湿地资源,打造国家级的城市湿地公园。
6.加强城市园林绿化管理体制建设
首先,创建城市园林绿化管理的责任机制,即在政府各部门的共同协作下,建立健全的城市园林绿化管理责任体系,合理划分管理责权,梳理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关系,充分调动各个部门之间的配合的积极性,从而完善园林绿化工程管理责任制。其次,做好城市园林绿化管理的规范化建设,即由政府统一规划,确保城市园林绿化管理工作的“统一性”与“规范化”。再次,建设现代城市园林绿化管理体制,即要坚持“高效、科学管理”的基本原则,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一整套完备的园林绿化管理制度。
结束语
城市园林绿化关系到人们的生活、工作环境,是一项艰巨而多元化的城市建设工程,所以我们应当建造和利用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中的生物工程系统,改善日益遭破坏的生态环境,把我们的城市建设成园林城市、景观城市。
参考文献
1.2城市园林绿化比较盲目,绿化发展不平衡城市园林绿化对外地树种盲目引进,重名贵品种、人工造景及重草情况严重,对一般品种、自然景观及树木则比较轻视。有些城市甚至不立足当地环境特点和城市规模与绿化布局,片面追求草坪与广场绿化建设的面积,违背城市绿化科学规律。另外,城市园林绿化无论是各城市之间、城市的区与区之间还是城市中心城区、老城区与新城区之间在发展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不平衡现象,且一些学校、医院等园林绿化意识淡薄,绿化面积较小。
1.3侵占绿地等现象频繁发生,管理水平不高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使得城市改造工程越来越多,大规模的工程导致大量成年树木被砍伐,同时使得一些城市原本规划的绿化被其他城市建设挪用,各种侵占绿地、破坏绿地的现象层出不穷。其次,城市园林绿化的管理水平不高,尤其是法制观念亟待提高。城市公用绿地的被侵占、花草树木和景观、草坪等遭到破坏的现象明明是违法的却无人制止。这种现象凸显了3个问题,即城市园林执法队伍不够健全、管理手段的滞后、管理水平低下,而这些都是阻碍我国城市园林绿化事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因。
2城市园林绿化可持续性发展的建议
2.1转变思想,将城市园林绿化列入城市建设的总体规划中现代城市园林绿化已经不止于城市的点缀和人们的观赏性,更多的是肩负起保护环境和改善环境的功能。一个城市的园林绿化与城市整体建设不可能脱离开来,其可持续发展必须以城市建设为依托。因此,在城市园林绿化中应转变思想,把城市园林绿化建设规划与整个城市发展建设主动联系起来,将城市园林绿化列入城市建设的总体规划中,使两者实现协调统一。统筹规划城市园林绿化,即使城市绿化建设与城市总体建设始终保持一致,在城市建设规划中对包括城市绿化建设的用地指标、位置安排以及层次配置、品种选择等各种问题做出全面考虑和规划安排。城市园林绿化实现与城市建设的总体规划的统一,不仅能使得城市园林景观更加优美、和谐与丰富多彩,还能对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有重要作用,除了满足人们健康需求外,还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因此,将城市园林绿化纳入城市建设的总体规划,能够避免和缓解城市园林绿化长远发展中可能出现的重大矛盾,是实现城市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2.2遵循城市园林绿化生态原则,开发园林绿化新技术针对城市园林绿化比较盲目,绿化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其根本的解决之策在于遵循城市园林绿化生态原则,开发园林绿化新技术。站在生态学基础理论的角度上,对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研究本身就是对绿色植物生态功能的利用,通过植物的生态作用改善人与城市以及自然之间的关系。所以,要实现城市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首先必须根据城市环境和植物具体情况出发,遵循城市园林绿化生态原则。其次,科技进步也是城市园林绿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手段之一。我国城市园林绿化成本目前还较高,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从高新技术入手,加强对园林绿化技术比如城市绿地节水技术、污水的净化利用技术等的研究,能有效降低城市园林绿化的成本,提高城市对绿色生态植物资源的利用率,促进城市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2.3加强园林绿化管理,建立健全城市园林绿化法律法规从当前园林绿化管理情况看,必须建立健全城市园林绿化法律法规,只有有了坚实的后盾和保障,才能及时落实城市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的各项措施和各个环节的有效管理和监督,实现园林绿化管理效果。加强园林绿化管理,建立健全城市园林绿化法律法规,首先各省市地区应在了解国家有关部门制定的各项法律法规基础上,对本地实际情况缺乏的各项地方性法规加以制定。与城市园林绿化有联系的其他各部门也应该在自身工作职责的基础上,对关于城市园林绿化的相关规定进行制定,使城市绿化的每一步都能实现有法可依。与此同时,还应加强城市绿化管理,对各种违法现象必须严格执法。在具体执法过程中,城市园林绿化部门可以通过多种手段和方式完成执法,以使各个部门的职能作用都能得到充分发挥,保证城市园林绿化的可持续发展。
2.4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人们对城市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城市园林绿化在当今的发展之中作用越来越突出,但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国城市居民在城市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上并没有太多和太深刻的认识。绝大部分人在城市园林绿化意识方面还停留在观赏性阶段,在城市园林可持续发展的建设和管理方面参与度和自觉性自然都不高。因此,要真正促进城市园林绿化的可持续发展,还必须以人为本,加大宣传,提高人们的认识。城市园林绿化部门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如广播、电视媒体等大范围地宣传城市园林绿化对城市和人们生活的作用,使全社会都能对城市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有一定认识。